ZKIZ Archives


股場放大鏡:和記港陸派息太孤寒 歐陽風


2009-03-18  AppleDaily





 

阜 豐集團(546)公佈去年純利急漲5倍多之後,昨日股價繼續強勁,再升14%,不過日前另一隻公佈純利勁升5倍的和記港陸(715)股價卻回落10%,兩 者業績有別,當然不能相提並論,和記港陸盈利大升因出售投資物業所致,與阜豐業績有驚喜截然不同。和記港陸截至08年底止全年純利20.09億元,較07 年大增544%,主要由於去年出售上海「世紀商貿廣場」物業獲利21.4億元,每股盈利22.46仙,派末期息2.2仙。和記港陸在出售物業之後,現金及 等值物由07年的10.07億元激增至59.69億元,比昨日公司市值51.91還要高,但派息卻僅維持07年水平,不派特別股息,相信是昨日股價急挫原 因。

現金半百億不派特息

該公司早前也被列入有可能獲私有化的公司名單之一,純睇公司資產負債表,淨現金50多億元的確有點誇 張,而賣資產後集團地產部門日後還有兩幢商業物業提供穩定租金收入,至於科技部門則因藍芽產品表現失色而出現持續經營業務收入減少36%。經股價回落之 後,和記港陸又跌回近兩個月橫行區,股價或繼續沉悶,但以其持現金量,又看不到再跌的理由,畢竟近4厘股息仍算吸引。要數真正高息股,最終還是本地公用股 信得過,港燈(006)昨公佈去年純利增長7.8%至80.29億元略勝預期,兼增加派息,宣佈派末期息每股1.49元,07年為1.43元,連同中期股 息每股0.62元,港燈全年股息有2.11元,較07年增約5%,近4厘半的股息,或會較褪色獅子銀行優勝。另一本地電力股中電控股(002),股息也不 俗,淡市中更見吸引。歐陽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48

從和記環球電訊角度看和國私有化


明日續。


發覺記者無寫過。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129/LTN20040129012_C.pdf

和記環球借中聯上市




【本報訊】消息透露,和黃(013)有意將旗下本地固網業務注入其附屬公司中聯系統(757),藉此借殼上市。由於和記環球電訊本身負債重,和黃早已不考慮將其獨立上市。該公司已委花旗協助其處理是次上市計劃。和黃昨收報64.75元,升2.4%,中聯系統昨日繼續停牌。

另外,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則繼續曾持公司股份。按聯交所資料顯示,霍建寧於本月6日及8日分別購入10萬股和黃,作價60.75元,涉資1215萬元。此外,他亦於8日再增持約75.8萬股和黃,但只透露作價以美元為單位,估計為美國預託證券(ADR)形式增持。

新股加現金支付作價

日前有報道指出,和黃是次注資作價17億元,中聯將以現金及發行新股方式支付有關收購,和黃則會將部份中聯系統的新股在市場配售套現。另外,彭博資訊引述消息人士稱,和黃出售和記環球電訊予中聯,代價將以新股及可換股債券支付,和黃因而獲5億美元(39億港元)。

和黃現為中聯系統大股東,持有37%權益;星展銀行則透過旗下基金持有26%權益。不過,和記環球目前有一筆44億元的5年期貸款,因此中聯毋須以高價購入,只須承擔此筆負債。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202/LTN20040202034_C.pdf

剛剛注入資產 馬上減持和黃配售中聯套現18億




【本 報訊】中聯系統(757)宣布以每股0.8元發行新股及可換股票據方式,向長實(001)及和黃(013)購入總值74.91億元本地電訊業務後,和黃昨 日旋即透過花旗環球於市場配售總值2.3億美元(約17.94億元)中聯新股,和黃帳面即獲利約1.993億元。若計及證券商估計和黃今次注資可獲利逾 30億元,則此宗交易可為和黃今年帶來逾32億元利潤。據悉,配售超額接近5倍,暫未知和黃會否進行額外配售。

和黃昨日在公布內已表明,計劃配股令其持有中聯股權降至介乎30%至50%。未計及和黃行使可換股票據,昨日配售股份只佔中聯擴大後股本約28.89%,剛令和黃持股量降至約五成。美林估計,和黃可因此獲得17.33億元特殊收益。

美 林估計和黃賺逾17億長和系注資中聯完成後,和黃佔中聯的權益將由37.06%,增至78.89%;計及長實及中電(002)等投資者,和黃及其一致行動 人士持股量合計達85.97%,按例需提全購,現正尋求聯交所清洗豁免。市場人士指出,中聯昨復牌後大升37%或0.41元,收報1.52元;加上市場配 股潮湧現,和黃遂藉此時機先行套現。不過,注資計劃為中聯重大交易,須召開股東大會通過,預計整項交易要到3月13日才完成,故配售交收日將延至3月15 日才能完成。

今年入帳 抵銷3G損失由於中聯股份並不在聯交所沽空股份名單內,換言之,認購者最快於3月13日才能拋售有關股份。此外,分析員指出,中聯系統收購兩項電訊資產後,將成為和黃的附屬公司。若和黃將中聯持股量減至低於50%,根據會計準則,便可將出售和記環球電 訊(HGC)產生的資本增值部份亦一併反映於其業績內,並於04年上半年業績中反映。大和總研認為,估計注資交易為和黃04年帶來逾30億元非經常性利 潤,有助減少和黃3G業務初期營運虧損對業績的影響。該行維持其跑贏大市評級,6個月目標價70.3元。大摩則估計和黃向中聯注資再減持後者至 50.1%,已可獲得13.32億元特殊盈利。大摩調高和黃目標價6.7%至64元。

注入HGC 總值71億中聯日前宣布,以總代價71億元向和黃收購本地固網業務和記環球電訊(HGC),另又以3.9億元收購長實及中電合營的寬頻服務公司電聯網絡(PowerCom)。身兼和黃董事總經理及中聯主席的霍建寧表示,是次合併將可產生重大協同作用,強化中聯客戶基礎及本地固網業務。
和黃配售中聯獲13億




【本報訊】和黃(013)宣布,透過上周於市場預先配售18.18億股中聯系統(757)股份,可獲得13億元收益。和黃、長實(001)及中電(002)均承諾,配售完成後3個月內不再減持中聯股份。惟和黃只是透過和記環球電訊控股(HGCH)作出有關承諾,加上和黃及其關連人士曾表示有意減持中聯股權至低於50%;換言之和黃透過另一控股公司HIL持有的8.26%權益,未來仍可隨時減持。

有8.26%股隨時賣

上周三長和系正式公布,將旗下和記環球電訊及PowerCom注入中聯,作價74.91億元;中聯則以每股0.8元價格,發行總額53.63億新股及可換股票據支付有關代價,收購預計於3月13日完成。翌日長和系即於市場配售其中20億股新股,佔擴大後股本28.98%,每股作價0.9元套現。

由於收購仍未完成,配售股份交收日亦定於3月13日才完成。

據 和黃、長實及中聯共同發表的通告顯示,配售的28.98%股份中,和黃佔26.34%、長實佔2.13%、中電佔0.51%。交易完後,和黃及其一致行動 人士共持有56.99%中聯,包括和黃控制的HGCH及HIL各持有44.29%及8.26%、長實持有3.6%及中電持有0.8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608/LTN20050608020_C.pdf

和記環球上市一年即私有 可選現金或和電股份 溢價37%至48%




【本報訊】和記電訊國際(2332,下稱和電)昨日宣布,將借殼上市僅一年多的和記環球電訊(757,下稱和環)私有化。和環股東可選擇收取每股現金0.65元,或換取和電新股,比例為每21股和環換取2股和電,料整項計劃涉資22億至24億元。

按 換股計劃,以和電昨日停牌前報7.4元計算,和環每股作價為0.705元,較公司上周二停牌前收市價0.475元溢價48%;現金收購價則較其停牌前收市 價有36.8%溢價。以和環現有已發行股本約69.04億股計算,若小股東全數選擇和電股份,和電需發行3.29億新股,按停牌前報價7.4元計算,涉資 約24.35億元;若和環股東全數選擇現金,私有化涉資約21.29億元。

協議安排須法院通過

和電是次以「協議安排」方式,提出將和環私有化,程序並不簡單,根據協議安排的規定,私有化方案須經高等法院批准,再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在股東會上只准獨立股東投票,但條件是須有出席的獨立股東75%股權贊成,以及不超過獨立股東10%股權反對,才可成功私有化。

以和電持有和環52.5%計算,若餘下47.5%股權被視為獨立股東,而他們全數出席股東會,即至少須獲35.63%股權贊成,及少於4.75%股權反對,私有化才能落實。

市 場人士指,和黃(013)去年初借殼中聯系統將和環上市,翌日復牌後再停牌配股套現,之後和黃又分拆包括和環業務在內的和電上市,現時則宣布將和環私有 化,予人感覺是和環的一年上市生涯,只是為和黃製造13億元的帳面盈利,及套現16.362億元現金,猶如一場財技遊戲,目的便是為和黃創造特殊收益。

和電行政總裁呂博聞解釋,和環上市後,股價長期徘徊在4至5角、沒有成交亦是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呂博聞:價錢不會改

他說:「倘投資者選擇cash in(現金),和電提出的價錢,已有一個不錯的premium(溢價),若選擇和電股票,呢間公司業務好多元化亦好有前景」。他並重申,該價錢非常「合理」,且「唔會再改」。

他表示,私有化和環,目的是希望簡化和電的集團結構,將集團的營運、市場推廣、人手調配以至財務安排做到更有靈活性。

至於交易會為和電帶來多少特殊收益,他表示未有計算,並強調這並非私有化的目的。

為 何這麼快將和環私有化時,他解釋,其實一直都想將業務整合,「但和環上市時都未有和電」,而和電上市後又影響到和環股價表現,「呢6至9個月期間好少買 賣」,加上有股份禁售期,故不能私有化。他又表示,近數星期考慮過很多不同的方案,深思熟慮後,決定在現時提出私有化,亦是最適當時機。

足夠資源 毋須融資

和電財務總裁彭禮頓指出,同一集團有兩間上市電訊公司予人混亂的感覺,他又形容私有化建議對和環股東來說是full and fair(全面和公平)的。

據和電04年度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底現金及現金等值共19.93億元,另有一項總值80億元銀行信貸,去年只提取10億元。彭禮頓對分析員說,和電有足夠資源應付收購,無意於市場融資。

不過,今年3月,和環行政總裁黃景輝曾對個別傳媒表示,公司的投資高峯期已過去,並開始步入收成期。他又指,和環過去兩年都錄得純利,但在未撇銷過往的累計虧損前不能派息,公司正研究方法解決派息的技術問題,以盡快派息。

和環及和電上市歷程

28/01/04和黃以71億元出售和記環球予中聯系統,其中39億元以每股0.8元發行48.75億新股支付;餘下32億元以可換股票據支付,每股初步行使價0.96元;長實及中電數碼以3.91億元出售PowerCom予中聯,需發行4.886億股新股。

02/02/04和黃、長實及中電數碼各配售中聯18.18億股、1.47億股及3500萬股,45日後交收,每股作價0.9元。

05/03/04中聯易名為和記環球電訊(HGC)。

29/03/04和黃申請分拆和記電訊國際(HTIL)上市。

03/09/04向美國證監會申請將和電在當地分拆上市。

01/10/04和電擬發售11.55億舊股上市,招股價介乎6.52至7.55元

05/10/04和電調低招股價至每股6.01至7.04元。

06/10/04和電以下限價6.01元定價;和黃獲利41億元。

15/10/04和電在港首日掛牌,收報5.85元,較招股價跌2.66%。

03/05/05和電計劃私有化和環。

和環私有化方案

‧股份方案

每21股和環可換取兩股和電,以和電停牌前收市價7.4元計算,每股和環價值0.705元,較和環停牌前溢價48%。

‧現金方案

每股和環可獲0.65元,較停牌前溢價36.8%。
 

 
和環私有小股東轟不公平 霍建寧企硬 作價鐵價不二




【本報訊】和記電訊國際(2332,下稱和電)擬以現金每股0.65元私有化和記環球電訊(757,下稱和環)的計劃公布後,引起極大迴響。和環小股東昨早出席和電股東大會時,炮轟「成個交易對小股東係好唔公平」,要求將每股作價提高至0.9元甚至1.2元,但身兼兩家公司主席的霍建寧午後明言,私有化建議的條款和作價「寫死咗,唔改得」。

雖 然管理層強調私有化的作價鐵價不二,但和環昨日的成交仍然高企,多達2.22億股,成交價介乎0.66至0.67元,仍然高於建議作價0.65元,前日首 日復牌成交價則介乎0.64至0.67元,計及交易成本,若私有化成功,過去兩日買入的投資者根本無法獲利。兩日合共成交了10.47億股,佔公眾持股量 38.69%。

這批投資者絕對有能力左右私有化,因為是次私有和環是以「協議安排」方式進行,根據規定,私有化方案須召開股東特別大會,且 要求出席的獨立股東中有75%(以股權計)贊成,以及不超過10%的獨立股東反對。以和環獨立股東持有27.06億股(約39.19%),若持有 2.706億股的股東反對,私有化便告吹。

小股東對超人失信心

昨早和環舉行股東會後,一名持有數十萬股和環的股東吳先生狠批是次交易。他說:「1年前將和環個價炒上個半,之後9毫子批股……呢啲係陷阱,害死好多人;佢整過好多劑……以後無人會買佢啲嘢……」。

他說很多朋友在1.5元買入和環,因無暇出席,才由他做代表,他透露曾在會上要求和環管理層,將私有化作價提高到1元或1.2元,但未獲受理。他又認為,「成個交易對小股東係好唔公平,做埋呢啲善事(指霍建寧捐和環股份作慈善用途)有咩用。」

吳先生續稱,暫不會沽售和環,觀望管理層的做法。他又透露,持有長實(001)、和黃(013)及和記港陸(715)的股票,「嗰陣對李嘉誠梗有信心,大慈善家嘛」,但他直言現時對李嘉誠已「無感覺、無信心」。

不過,下午霍建寧出席和電股東會後,拒絕回應私有化作價是否合理,但強調已有近五成溢價,「我哋個董事局係覺得可以recommand畀股東」。被問到他將私人持有的1000萬股和環,捐贈予哪家慈善機構時,他以「私事」為由拒絕回應。

和環行政總裁呂博聞補充,和電提出的已是「最後」方案,即使股東不接納,也不會更改,倘私有化不獲通過,和環將繼續其上市地位。對於有小股東批評私有化不合理,他回應稱,計劃曾諮詢財務顧問才進行,作價「合理」。

雖然早上有小股東發炮,午後一名出席和電股東會的小股東李先生則堅稱「對李嘉誠有信心」。

李 先生同時持有和電及和環股票,他支持和環私有化,並選擇收取和電股票作長線投資,他說:「錢同股票都無所謂,私有化當然會畀高啲價錢,畀得合理最緊要,股 東仔都開心,股東仔都希望唔會蝕。我都係長線,股票擺耐啲無緊要,最緊要係名牌,上市公司規模細,我驚佢做做吓唔掂,始終李嘉誠財雄勢大,我對管理層亦有 信心。」

金融時報文章諷刺首富

英國《金融時報》前日發表文章,評論和記環球私有化計劃,指出「小股東與亞洲首富交易,可能是一條不歸路」,又指「現時是適當時候提醒投資者,參與李嘉誠傳奇的資產轉移,很可能吃虧」。

證監關注事前股價急升

對於有消息指證監會調查和環公布私有化計劃前,股價大幅上升,證券行高盛又發表報告唱好,證監發言人昨日拒絕評論。呂博聞則回應:「我無聽到有呢刋咁嘅調查。」

據了解,證監尚未進入正式調查階段,只是初步搜集資料;證監主要關注上月26日和環停牌前1日,股價一度升一成,成交量又大增,懷疑是否有人借內幕消息買賣,故向證券行索取當日交易資料,再研究是否涉及違規活動。
和環股東會通過私有化




【本報訊】和記環球電 訊(757)昨日舉行股東特別大會,通過母公司和記電訊國際(2332)提出的私有化建議,但仍須待百慕達法院批准方可作實。上月初在股東會「強烈」反對 和環私有化的小股東吳先生昨表示,建議「係夾硬嚟」,對小股東「唔係好公平」;昨日只得十數個小股東出席,且無人提問,整件事「根本係佢哋(和電及和環) 話點就點」。他重申「對李嘉誠系啲股票無晒信心,以後都唔會再掂。」

昨日法院會議有14.5億股的股東贊成,反對佔3000萬股;股東特別大會則有58億股贊成,5300萬股反對。

和電5月提出,以每股0.65元現金私有和環;另提供股份選擇予獨立股東,每2股和電換21股和環。和環獨立財務顧問一波認為私有化條件「公平合理」,建議接納並選擇現金代價。和電昨收8.05元,升1.26%;和環收0.73元,升2.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65

從和記環球電訊角度看和國私有化(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212/LTN20070212169_C.pdf


董事會欣然公布,本公司已於二○○七年二月十一日簽訂一項協議,出售其透過附屬公司持有由Hutchison Essar集團組成之印度流動電訊業務所有直接及間接股權及貸款權益,予Vodafone International Holdings B.V(. 為Vodafone Group Plc全資附屬公司),按Hutchison Essar 100%權益之企業價值為18,800,000,000美元(約
146,890,000,000港元)計算,總現金代價約11,080,000,000美元(約86,570,000,000港元)(不包括費用、開支及利息)。


完成後,本公司預期從交易變現除稅前收益約9,610,000,000美元(約75,080,000,000港元)。該交易預計為本集團帶來現金流入淨額約11,000,000,000美元(約85,900,000,000港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23/LTN20070523021_C.pdf


繼於二○○七年五月八日完成與Vodafone之交易後,董事會今天宣派每股6.75港元之現金特別股息(或每股美國存託股份約12.94美元,惟視乎派付當時適用之匯率而定),交易特別股息將於二○○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星期五派付予於二○○七年六月八日星期五登記為股東之人士、以及於二○○七年六月五日星期二登記為美國存託股份持有人之人士。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12/LTN20081112117_C.pdf


董事會今天宣派每股股份7港元(或每股美國存託股份約13.55美元,視乎派付當時適用之匯率而定)之現金特別股息,特別股息將於二○○八年十二月二日星期二派付予於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五登記為股東之人士,以及於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二登記為持有美國存託股份之人士。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14/LTN20090414889_C.pdf

和記電訊國際董事會宣佈,其已釐定建議分拆之股份分派比例及分派記錄日期。根據分派,每名和記電訊國際合資格股東於分派記錄日期二○○九年四月三十日(星期四)每持有一股和記電訊國際股份將獲得一股和記電訊香港控股股份。

日期 開市價 最高價 最低價 收市價 成交量
2009-09-11 1.30 1.56 1.22 1.31 34,041,355
2009-09-04 1.20 1.30 1.18 1.29 41,677,849
2009-08-28 1.25 1.29 1.18 1.20 19,861,389
2009-08-21 1.14 1.26 1.05 1.26 35,040,207
2009-08-14 1.30 1.32 1.13 1.14 35,003,001
2009-08-07 1.23 1.33 1.18 1.30 55,643,809
2009-07-31 1.15 1.22 1.12 1.20 52,857,483
2009-07-24 1.10 1.15 1.07 1.13 52,985,890
2009-07-17 1.09 1.12 1.07 1.09 21,898,970
2009-07-10 1.11 1.17 1.05 1.10 96,074,676
2009-07-03 1.08 1.12 1.05 1.10 39,716,011
2009-06-26 1.08 1.11 1.04 1.08 40,512,636
2009-06-19 1.10 1.14 1.02 1.07 74,973,780
2009-06-12 1.09 1.22 1.06 1.11 266,532,429
2009-06-05 0.97 1.04 0.97 1.02 158,884,226
2009-05-29 1.00 1.01 0.96 0.96 72,152,252
2009-05-22 0.77 1.02 0.75 0.98 289,766,075
2009-05-15 0.89 0.90 0.78 0.78 108,910,557

明天做個總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81

從和記環球電訊角度看和國私有化(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212/LTN20070212169_C.pdf


董事會欣然公布,本公司已於二○○七年二月十一日簽訂一項協議,出售其透過附屬公 司持有由Hutchison Essar集團組成之印度流動電訊業務所有直接及間接股權及貸款權益,予Vodafone International Holdings B.V(. 為Vodafone Group Plc全資附屬公司),按Hutchison Essar 100%權益之企業價值為18,800,000,000美元(約
146,890,000,000港元)計算,總現金代價約11,080,000,000美元(約86,570,000,000港元)(不包括費用、開支及利息)。


完成後,本公司預期從交易變現除稅前收益約9,610,000,000美元(約75,080,000,000港元)。該交易預計為本集團帶來現金流入淨額約11,000,000,000美元(約85,900,000,000港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23/LTN20070523021_C.pdf


繼於二○○七年五月八日完成與Vodafone之交易後,董事會今天宣派每股6.75港元之現金特別股息(或每股美國存託股份約12.94美元,惟視乎派付當時適用之匯率而定),交易特別股息將於二○○七年六月二十九日星期五派付予於二○○七年六月八日星期五登記為股東之人士、以及於二○○七年六月五日星期二登記為美國存託股份持有人之人士。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12/LTN20081112117_C.pdf


董事會今天宣派每股股份7港元(或每股美國存託股份約13.55美元,視乎派付當時適用之匯率而定)之現金特別股息,特別股息將於二○○八年十二月二日星期二派付予於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五登記為股東之人士,以及於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二登記為持有美國存託股份之人士。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14/LTN20090414889_C.pdf

和記電訊國際董事會宣佈,其已釐定建議分拆之股份分派比例及分派記錄日期。根據分派,每名和記電訊國際合資格股東於分派記錄日期二○○九年四月三十日(星期四)每持有一股和記電訊國際股份將獲得一股和記電訊香港控股股份。

日期 開市價 最高價 最低價 收市價 成交量
2009-09-11 1.30 1.56 1.22 1.31 34,041,355
2009-09-04 1.20 1.30 1.18 1.29 41,677,849
2009-08-28 1.25 1.29 1.18 1.20 19,861,389
2009-08-21 1.14 1.26 1.05 1.26 35,040,207
2009-08-14 1.30 1.32 1.13 1.14 35,003,001
2009-08-07 1.23 1.33 1.18 1.30 55,643,809
2009-07-31 1.15 1.22 1.12 1.20 52,857,483
2009-07-24 1.10 1.15 1.07 1.13 52,985,890
2009-07-17 1.09 1.12 1.07 1.09 21,898,970
2009-07-10 1.11 1.17 1.05 1.10 96,074,676
2009-07-03 1.08 1.12 1.05 1.10 39,716,011
2009-06-26 1.08 1.11 1.04 1.08 40,512,636
2009-06-19 1.10 1.14 1.02 1.07 74,973,780
2009-06-12 1.09 1.22 1.06 1.11 266,532,429
2009-06-05 0.97 1.04 0.97 1.02 158,884,226
2009-05-29 1.00 1.01 0.96 0.96 72,152,252
2009-05-22 0.77 1.02 0.75 0.98 289,766,075
2009-05-15 0.89 0.90 0.78 0.78 108,910,557

明天做個總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82

從和記環球電訊角度看和國私有化(3)(稍改)


(因上市日數錯誤計算,導致計算複式日報有誤,謹以致歉。)


私有化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08/LTN20100108020_C.pdf


(1)


太多報紙都沒從和記環球電訊這個角度去看私有化,所以有意寫出來。



當年買了和記環球電訊(757,前中聯系統)的小股東在私有化時,稱「1年前將和環個價炒上個半,之後9毫子批股……呢啲係陷阱,害死好多人;佢整過好多劑……以後無人會買佢啲嘢……」。在現時的角度來看,他在90仙,甚至當年吳先生說他「很多朋友在1.5元買入和環」,有沒有虧損呢?


如果他選擇現金,當然當時每股即時虧損25仙,即27.78%的投資,但如果該投資把資金投入大部分的中資股,並在2007年10月獲利了結,或到現時仍沒有賣的話,應該都會贏錢的。如果是買入其它的話,都有機會不能贏錢的。


如果那批股東正如李先生一樣,「選擇收取和電股票作長線投資」在2004年2月初以90仙購入和記環球電訊,其後沒因為此而止蝕,且不怕有碎股的和記國際小股東或基金股東,在2005年決定不要65仙現金,選擇以21股和記環球電訊換2股和記電訊國際的話,他的每股和記電訊國際成本是:


0.9 x 21 / 2


= 9.45元



如果吳先生的朋友以1.5元的價格購入,每股和記電訊國際成本是:


= 1.5 x 21 / 2


= 15.75元


在這5年內,這位股東如果沒有減持的話,就可以取得:


(1) 13.75元的現金;


(2) 等量和記電訊香港(215)的股票,最低價格78仙,最高價格1.56元;


(3) 在私有化後,取得2.2元的現金。


即是他可以取得最少16.73元-17.51元,如以90仙的價格計,五年的回報約77.03-85.29%,較大市回報略好,而以1.5元購入的人士,則最少能回到家鄉,不過大大落後市場回報呢。


總的來說,如取現金,則先認輸,如果好運,或有機會賺大錢,但多數人都沒這個機會。如取股票,則起碼能取回成本,但失去機會成本。


(2)


另外,幾份報紙在和記國際私有化時,均有計過回報,為免觸犯版權,以下則列出該段文字。


大公報:


 


根據公告披露,和電國際自04年上市以來,已為股東提供約178%之回報總額(包括就股息及分拆香港與澳門業務之價值作出調整),截至09年12月31日每年回報率約22%。

 

 


明報:


 


根據本報計算,自和電04 年底上市以來至私有化,將可為自新股階段認購的股東帶來約188%累計回報。

 

 


經濟日報:


 


相對盈科,和電的上市歷程較短,自2004年10月上市至今只有約5年。和電小股東若從上市持貨至今,已曾獲派每股共13.75元特別股息及一股和電 香港(00215,昨收報1.36元)。若連同是次私有化的每股2.2元收購價,和電股東期內回報為17.31元,較招股價的6.01元,小股東有約 1.88倍回報。

 

 


信報:


 


和電國際在二○○四年十月上市,主要在泛亞地區的新興市場經營。在多次出售業務權益後,令其自首次招股上市以來,已為股東帶來一點七八倍總回報,其中便包括多次股息及分拆港澳業務所帶來的價值。截至去年,該股平均回報率約二成二。

 

 


從幾份報紙來看,因引公告,大公報是一定對的,信報就對一半,但是其他兩份報紙及信報的其餘報導是不是真的正確呢?


在上市後,如前所述,假設他們在2004年10月13日以招股價6.01元購入,並假設私有化在截止限期2010年7月30日前完成,共經過2,116天,並獲得共15.95元現金及1股暫時最低價值78仙至最高價1.56元的股價的和記電訊香港(215),共得16.73元至17.51元,故回報為178.37%至191.34%,假設每年有365.2425天,每年複合回報區間是:

= ((1 + 1.7837) ^ (2,116/365.2425) - 1) x 100%  至((1 + 1.9134) ^ (2,116/365.2425)-1) x 100%


=  19.33% -20.27%


所以如果沒引公告資料的話,他們都錯了,所以如果要自行計算,請假設全部資料,否則無論如何,讀者如何計也計不出來。


(3)


至於私有化對大股東的財務角度,可參考信報戴兆先生今日(2010年1月12日)的文章,特引部分如下,在此不作說明。


...


代價較2008年年底資產折讓45%是偏高,而較2009年年中資產溢價21%更令人訝異,其實兩者均不能作準,兩期資產差異達54%,是2009年派送 和電香港(215)的影響,因而資產顯著減少。但去年年中結算後的變動頗大,並未包括在內,因而並未反映至最近的資產值。


 


不考慮2009年下半年業績的影 響,只計出售以色列業務股權稅前收益44.56億元,截至2009年6月止每股資產淨值約為2.74元,則私有化代價折讓約19.7%。如出售以色列業務 收益需要繳稅,則折讓更低。...

 

 


...


去年上半年,印尼、越南及斯里蘭卡的業務均在虧損中,而在洽售的泰國業務權益,消息指出,合作夥伴已同意回購,只待政府審批,作價12億至17億元之間, 換言之,和電仍可能收回另一筆現金,屆時的現金可能達到55億元以上。和電需要多少資金無法估計,但縱然存有現金,亦可不派息,和電股東應予考慮。

....


如以和電每股資產2.74元計,私有化後,和黃資產淨值將增加26億元,相當於每股和黃佔0.61元,無大幫助。但雖說和黃動用內部資源42億元私 有化,而和電儲款以待,完成私有化後即可抵銷,和黃實際不必付出現金,便可賺取26億元。況且和電的實際資產值是多少,仍有增加可能,例如出售泰國業務是 否獲利,而出售以色列業務,最終是否需要繳稅等。至於和電需要投資,相信是事實,但於撤銷上市,精簡架構後,亦有利於加速恢復盈利。如繼續上市,和電股東 要考慮無股息分派之苦,私有化後,假以時日,或將獲得貢獻。和黃的決定,其受惠之處,相信不限於可以計算的賬面利潤。

小股東宜把握套現機會

站 在和電股東立場,私有化代價較股價溢價37%,應是套現好機會,而私有化不是個人接受與否,要看整體少數股東的決定,如有參與投票的股東10%反對,議案 便無法通過,現在無法估計參與投票股東多少,如全部參與約為十九億股,若其中一億九千萬股反對,私有化便告吹。去年雖有私有化觸礁,市場形勢特別,如要反 對,必有理由,包括相當於不費分毫,便可賺取和電股權近40%。和電不派股息可視作要脅,和電的實際資產不明確等,特別是後者,如能作出補充,則說服力更 強。而和黃於建議時已表示,不會提高代價,亦反映對建議的信心,據報基金的持股量足以左右私有化的決定,難道已取得默契?

平情而論,任何私 有化計劃必然有利於大股東。而計劃所指對小股東有利,只是游說之詞,亦只是利於小股東短期套現。小股東的決定,主要是對私有化代價較股價的溢價程度是否滿 意。論理已有溢價37%,可以接受,原因是一旦私有化告吹,股價應將下跌。期待另一次私有化,則是一年後的事,溢價套現轉作其他投資,或更理想。

如 作挑剔,是和黃一項財技安排,可以零成本私有化和電;而所披露較資產的折讓或溢價,時間上有距離,文件未提供最近期的相關數字,顯得並不明朗。這是原則性 問題,是否為此放棄溢價套現機會,見仁見智;這種差異,或成為私有化成敗關鍵。對小投資者而言,不宜過於執着,但處於建議之初,亦不必過早有所行動,可靜 觀其變,以博取或有的加價機會。如其後消息有爭議,則不妨於會議前先行套現,以避免一旦告吹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84

屈臣氏凶猛扩网 和记黄埔现金流探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19/169317.html


3月15日,和记电讯与和记黄埔联合宣布,如果和记黄埔以5.45亿美元将和记电讯私有化的计划获得法院和股东批准,那么和记电讯将于5月25日和 6月4日分别从香港联合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据海外分析师认为,此次若和黄电讯退市,和记黄埔完全获得和记电讯重组在斯里兰卡、印 度尼西亚和越南无盈利能力业务的控制权。

与此同时,和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上月表示,公司于未来两年将斥资近10亿英镑(约120亿元人民 币)投资英国的业务,包括旗下美容及健康护理折扣零售连锁店Superdrug、和黄地产等。此外,和记黄埔天津、长沙、深圳和太原等多处地产项目纷纷向 市场释放。

经济复苏端倪初显,和记黄埔业务收放有序的进行,结束了去年收紧投资的策略,加大对旗下亏损业务的重组力度和对外投资力度。

上 周末,和记黄埔旗下零售业务屈臣氏在内地第600家店面开业,目前,屈臣氏正以每工作日开一新店的速度猛增内地门店。危机过后,这个零售帝国在和记黄埔的 业务扩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零售现金流

支撑和记黄埔扩张的,其实是零售业务带来的稳定 而充裕的现金流。

尽管去年的经营业绩尚未出炉,但从半年报来看,和记黄埔业绩并不理想。纵观和记黄埔七大固定业务的盈利,去年上半年唯一逆 势增长的只有零售业务,实现了24%的增长。这项一直默默潜伏于和记黄埔水面之下的零售帝国,在金融危机期间浮出水面,并为和记黄埔抵抗风暴发挥了重大作 用。

从实力来看,和记黄埔的屈臣氏集团早已跃过中国内地任何一家零售企业,2008年其销售收入近1200亿港币,去年上半年534亿港 币,占整个和记黄埔总收入超过40%。虽然一直以来,和记黄埔零售业务的盈利只占总盈利不超过10%,但屈臣氏集团成为和记黄埔内部现金流的最重要支撑。

因 此,李嘉诚曾说过:“公司有了Profit(利润),但没有Cashflow(现金流)时,业务大多会撞板。”

3月12日,屈臣氏在深圳华 强北开出内地第600家个人护理店,据屈臣氏华南区总经理何国良介绍,屈臣氏个人护理店2011年底要实现在内地建立1000店网络,从去年第四季度开 始,屈臣氏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开出一家新店,其扩张速度令零售业内人士汗颜!

目前,屈臣氏集团在全球共有8900个零售店面,在内地发展会 员数量亦已突破650万,在个人护理零售市场完全占有主导地位。

通常情况下,零售业的平均毛利不超过15%,净利润不超过3%。和记黄埔盘 大的资产规模,主要盈利来自于传统港口、基建,高毛利的地产和近几年增长迅速的赫斯基能源,而电讯业务一直处于亏损或亏损的边缘。

但本世纪 以来,李嘉诚却坚持连续的、有节奏的在零售业收购扩张,保证现金流以滚雪球的速度源源而来。

以屈臣氏为零售平台,2000年收购了英国Savers连锁店,使业务触角伸到欧洲,并于2002年收购荷兰Kruidvat集团,大大扩展其欧洲 业务范围和领域。

2003年,屈臣氏收购菲律宾某知名药品零售企业,扩张了在东南亚的业务。2004年,又成功收购拉脱维亚著名Rota公 司旗下大型零售连锁企业DROGAS公司,该公司是在拉脱维亚及立陶宛等国具领导地位的个人护理用品、美容、护肤系列产品零售连锁企业。此举不仅顺利进军 波罗的海国家市场,并进一步加强屈臣氏在欧洲市场的业务扩展和竞争力。

2005年,屈臣氏还收购了英国Merchant Retail香水连锁店马来西亚ApexPharmacySdnBhd 药店,收购总部设于圣彼得堡的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Spektr Group,进入俄罗斯市场。

最引人注目的是,屈臣氏还斥巨资近55亿港元收购法国最大香水零售商Marionnaud的控股权,并于 2008年8月份,将Marionnaud香水店面引入香港。

“我们会调研内地的消费市场,如果消费者有这个需求,我们将会把 Marionnaud香水店引进内地市场。”屈臣氏市场总监涂家辉说。

据涂介绍,为了满足未来几年屈臣氏会很大力度的店铺扩张,今年2月 19日,屈臣氏与中国商业地产两大巨头——大连万达集团、中粮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屈臣氏个人护理店将随着全国各地的万达广场和大悦 城实现同步扩张。

从现金流到现金

零售业能提供的不仅仅是现金流,其盈利能力的提升正在实打实的 转变成和记黄埔的真金白银。

“业务网络的增加为我们提高盈利能力提供了前提。”涂家辉认为。2008年,金融海啸来袭后,李嘉诚曾组织集团 高层开会讨论,做出“将屈臣氏自有品牌产品销售额由25%提升到30%”经营计划,而二三线城市消费者正是屈臣氏自主品牌最大的销售市场。

“在 二、三线城市,顾客不像一线大城市消费者对名牌产品那么敏感,在屈臣氏整体品牌影响下,对我们自有品牌的认可度也很高。”涂家辉说。

目前, 屈臣氏自有品牌单品超过2000种,售价比其他品牌同类产品要低20%~30%,但毛利率比销售代理品牌毛利率要高出20%左右。全国范围内,屈臣氏自有 品牌的营业额平均占总营业额的20%,在华北区的部分二三线城市,所占比重最高可达40%。

“自有产品最大的优势就是节约同路费和市场支持 费。我们的自有产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8000多家店面销售,只要产品适合当地消费者需求,产品配方能通过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审核,并在当地找到合适的生产厂 商,因此大大降低了总体研发成本。”涂家辉说。

而业内人士认为,自有品牌另一个好处就是在零供关系中越来越强势,“屈臣氏与宝洁、欧莱雅等 大品牌做生意,资金回款时间或许只有一个月,但是它屈臣氏品牌的代工生产商可以拖延三个月以上甚至半年多,这个周期相当于和记黄埔半个财务周期了,对提升 现金流使用率非常有意义”。该人士认为。

在屈臣氏二、三线城市新增店面中,业绩好的时候单天单店营业额可以达7-8万元,而一线城市如北京的平均单 天单店营业额也不过5万元。一家屈臣氏的总投资成本,从一线城市的接近200万元,到二三线城市的几十万元不等,屈臣氏为几百家的扩张计划投入上亿元,却 可以获得上百亿的现金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02

戶外傳播業務的價錢-王氏國際(99)、東力實業(978)、和記行(720)、中國戶外媒體(254,前光訊國際、信僑國際、金獅亞洲)、直真科技(2371)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44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94

和记黄埔、淡马锡竞逐大巴哈马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14/0OMDAwMDE3MjY0OA.html

和记黄埔(00013.HK)在加勒比海的扩张,遭遇了淡马锡的挑战。
大巴哈马港务局(Grand Bahama Port Authority,下称“GBPA”)的两大股东日前达成一致,愿意将GBPA的全部股份转让给有竞争力的买家。
据当地媒体《拿骚卫报》报道,来自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正“成为竞购GBPA的领先者”。
而和记黄埔是GBPA多年的合作伙伴,在大巴哈马岛经营多年,一直希望将GBPA的全部股权收入囊中。
4月13日,和记黄埔一位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证实,“和黄就收购GBPA已经准备了很多年,一直在跟港务局及政府谈判,目前正是最好的时机。”
和记黄埔港口集团和淡马锡控股对此未予置评。
家族股权之争
GBPA原本由当地两大家族共同拥有和管理,但最近六年来,为了GBPA的所有权,两大家族争执不下。在所有权理清之前,外来投资者都不得其门而入。
大巴哈马岛是巴哈马国第二大岛,距美国东海岸仅85公里,是加勒比海货物进出口最便利的转运港口,也是美洲短途航线最重要的中转中心。
上世纪50年代,巴哈马国政府将大巴哈马岛自由港的特许经营权授予GBPA,后者由海沃德(Hayward)家族和圣乔治(St. George)家族共同拥有管理。
2004年12月,爱德华·圣乔治去世后,他的遗孀——亨丽埃塔·圣乔治(Henrietta St. George)继承了丈夫的财产。亨丽埃塔夫人认为,她理应继承港务局公司50%的所有权。
但海沃德家族强调,他们一直拥有港务局及港口集团公司75%的股份,并把亨丽埃塔夫人赶出了港务局的办公室。
这位遭到驱逐的贵妇,一怒之下与海沃德家族对簿公堂。双方各持己见,官司一直打到英国枢密院也迟迟未有定论。
在过去的6年间,两大家族各行其是,分头寻找GBPA的买家,接触过英国、美国、印度甚至中国的买家,但因为股权归属不清,转让交易都未能达成。
直到今年3月31日,这场旷日持久的股权之争终于有了结果。两大家族在共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双方已同意结束法律诉讼,达成具有约束力的最终协议——双方各持有港务局50%的股权,并共同寻求既有益于双方,又能被巴哈马政府接受的潜在购买者。
“现在港务局的所有权已经理顺,正是收购GBPA的大好时机,”上述和黄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巴哈马政府也非常支持GBPA的股权转让。”
事实上,和记黄埔从2007年就开始谋求收购GBPA,2008年和黄提出的收购报价是1.25亿美元,但苦于两大家族在所有权上纠缠不清,收购GBPA一拖就是三年。
各展其能
无论和记黄埔还是淡马锡,都曾和两大家族走得很近。但和黄在大巴哈马岛多年的深耕细作,使其在GBPA的竞购中更具优势。


据中国驻巴哈马大使馆的统计资料,1997年—2008年期间,巴哈马国吸引外资约80亿美元,其中,和记黄埔的投资就超过10亿美元,占巴哈马外资投入总额的12.5%。
和黄与大巴哈马岛港务局组成了合资企业——大巴哈马发展公司,双方各持股50%,下设自由港港口股份公司、自由港集装箱码头公司、大巴哈马机场公司等等,同时开发建设了卢卡亚海滩度假酒店。
位于大巴哈马岛的自由港(Freeport)港口是加勒比海地区最深的港口之一,能满足世界上最大的货轮和邮轮对港口及航道的需求。
自由港集装箱码头是和黄在大巴哈马岛最重要的业务,也是和黄在巴哈马投资最大的项目,总投资已近6亿美元,海运业巨头地中海航运公司也投资其中。
据和黄内部人士透露,自由港集装箱码头五期工程在2007年底开工,计划于2010年完工,届时年装卸标准集装箱能力达220万个。而计划中的第六期工程完工后,年装卸标准集装箱将到450万个。
自由港集装箱码头2008年的产值在8.5亿美元左右,而巴哈马国政府对每个清关的集装箱收取约200美元的费用,政府的这项收入在2008年就达到了3.4亿美元。
“对于GBPA的收购,和黄肯定会得到当地政府更多的支持。”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认为,除了给巴哈马政府带来更多收入,和记黄埔多年的港口运营经验更符合GBPA的未来发展。相比之下,淡马锡在更多时候,仅仅充当了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然而淡马锡的优势在于,曾和海沃德家族有过比较深入的接触。据了解,去年12月,淡马锡曾计划收购海沃德家族在开曼群岛的母公司——Intercontinental Diversified Corporation(IDC),后者持有港务局50%的股份。
圣乔治家族则更青睐和记黄埔,双方曾在2009年商讨过股权转让事宜,也曾接触过中国的投资集团,但都遭到了海沃德家族的反对。
事到如今,两个家族已经达成和解,GBPA的交易若想最终达成,需要得到两大家族及巴哈马政府的共同许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56

還記得50元的和記黃埔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1/01/50.html

    那是上年年中的事情吧,和黃長期處於40-50元左右徘徊,大家在那時候根本沒有購買他的意欲,不過不記得何時開始突然井噴到接近一百元,但奇怪 的是越貴越多人買,有人甚至看會升到120元以上,股巿真是無奇不有,奇就奇在眾人不會理會公司值多少錢,只要股價會上升,就要買進,相反多好的公司假設 長期徘徊在低估值,想搵個人買都非常困難,不過這就是股巿了。

        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這一種事情的演進和發生,和黃一向是和黃沒有變化,變的是股民心態和股價,這就應現了技術分析的所謂趨勢突破理論, 噢,這樣的話我的青啤應該要雪在雪櫃一陣子了,因為無論陰陽燭或者移動平均線都對於其股價沒有什麼大幫助,不過不代表它不會成為下一個和黃案例,又來個突 然井噴,屆時我會應巿場要求賣出,以免股民買不到訓不著。

        現在倒經常聽人說和黃若回到80元應該積極吸入,但誰又會在50元時叫人積極買進呢,沒有,那時候專家們一致推介的是其他公司,和黃只是 掛在專家咀裏關於3G的轉變情況,不過其餘業務從來沒有人思考,現在幾乎天天都唱好和黃,和黃前和黃後的唯恐提少一陣都怕驚人冷落自己。多麼可笑的所謂專 家,價值投資者不喜歡站在幕前,而喜歡退居幕後思考有什麼低於價值並適合買進,如果你細心發掘,會找到很多個明日的和黃。

        有些事例是突然間的大跌令到股價非理性修正到低於內在價值,好像很多人之前看好的M巾股恆安國際,目前修正到近60元,要說便宜又不是, 但站在增長股而言就十分之可取了,但我並沒有買進,因為我並不需要M巾,因為我實在無必要買進以來對沖物價上漲。只是說笑,我不太了解這家公司和他的產 品,但利用股價一時之間突然大幅下跌所創造的機會十分之多,例如上年騰訊突然傳出馬化騰被行使認購期權而沽出持股,巿場突然認為公司前景不再,再看看今天 的股價,大家可能又會再一次悔不當初了。

        然後目前有什麼能有這樣的特徵呢,最近A股巿場向下修正不少,也有很多非指數成份股不按常情般地向下大跌,投資者應該趁現在的情況進入巿 場嚐試發現有什麼值得買進吧,前景不應該看得太淡才對,只要公司負債不是太高,估值便宜也可以買進,耐心地持有,等待其變為另一個和黃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5

三、和記黃埔

http://hk.myblog.yahoo.com/scbtest/article?mid=20

三、和記黃埔

 

3.1基業早建

 

和記黃埔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860年創辦的和記洋行及1863年創辦的黃埔船塢。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和黃迅速崛起,其經濟實力一度超過沉雄穩健的太古洋行,威脅到怡和洋行的地位。

 

和記洋行由英商沃克(Robert Walker)於1860年在香港創辦,當時的英文名是Robert S. Walker & Co.,初期業務主要是經營布匹、雜貨及食品的轉口貿易。1873年由英商夏志信(John D. Hutchison)接管,改名為John D. Hutchison & Co.。和記洋行在二十世紀初進入中國大陸,曾先後在上海、廣州等通商口岸設立分行。五十年代初,和記

洋行從大陸撤回香港,被會德豐公司收購50%股權。當時,和記洋行與會德豐關係密切,會德豐持有和記洋行大量股權,和記洋行亦持有會德豐若干股權,兩公司的董事亦互任對方董事。

 

186371日,怡和洋行、鐵行輪船公司、德忌利士洋行等幾家船東創辦了香港黃埔船塢公司(Hong Kong & Whampoa Dock Co.),由鐵行公司駐港監事托馬斯.蘇石蘭出任主席。1865年黃埔船塢收購了石排灣這船廠和賀普船塢。1866年黃埔船塢根據公司法組

成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注冊,資本75萬元。由怡和洋行大班詹姆士.惠代爾出任董事長,德忌利士輪船公司老闆拿蒲那出任董事長秘書。1870年,黃埔船塢與紅磡的聯合船塢公司(Union Dock Co.)合併,勢力大增,成為當時香港最大的船塢公司。

 

七十年代初期,黃埔船塢幾乎佔有了廣州黃埔、香 港及九龍所有大型船塢。但七十年代中期以後,香港、九龍又先後出現了八家船塢與之競爭,面對新的形勢,黃埔船塢改變投資策略,決定重點發展香港,將黃埔的 柯拜船塢及其附屬設施,以八萬元價格售賣予兩廣總督劉坤一,所得資金在九龍紅磡興建一座現代化的船塢。1880年黃埔船塢合併了大角咀的四海船塢公司(Cosmopolitan Dock Co.),一躍而成為香港修船和這船業的巨擘。1900年,黃埔船塢的規模已達到僱工4.510人,其設施不但能建這各式船舶,而且為來港商船及遠東海面的船隻提供各種修理服務。

 

 

3.2大展拳腳

 

和記洋行在有逾百年悠久歷史的老牌洋行中,本屬三、四流的角色,但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卻迅速崛起,成為股市上光芒四射的明星,而觸發這一革命性轉變的就是香巷一位著名的英商祁德尊(Douglas Clague, 1917-1981)出生於非洲的羅德西亞南部,早期畢業於英國文島的威廉王書院。1940年,他以炮兵軍官的身份前來香港服役,翌年日本攻陷香港後成為階下囚。1942年,祁德尊成功從深水步集中營逃脫,後在東江惠州擔任前方司今,並先後在印度、緬甸、泰國及中國等地服役。戰事結束時.28歲的祁德尊已晉升上校,他先後獲授軍方十字勛章、OBE勛銜及CBE勛銜。

 

1947年,祁德尊從軍隊退役即重返香港,投身商界。同年,他加入了和記洋行董事局。1954年,祈德尊出任和記洋行董事局主席。1963年,祁德尊向會德豐集團收購其屬下的上市公司萬國企業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td.)的控股權,並透過萬國企業收購和記洋行股權。1965年,萬國企業取得和記洋行全部股權,易名為和記國際有限公司(Hutchison International Ltd.),由祁德尊出任主席。自此,和記與會德豐分道揚鑣,自立門戶。

 

從六十年代中期起,和記洋行進入了急劇膨脹的新時期。祁德尊利用部分投資者看好洋行股前景的心理,透過發行新股展開連串的收購活動。1966年和記先後收購了屈臣氏、德惠寶祥行,及泰和洋行等三家歷央悠久的進出口商行,這三家商行與和記洋行構成了和記集團拓展進出口貿易以及批發零售商業的核心。到六十年代中後期,和記國際已在眾多的洋行中脫穎而出,旗下擁有的附屬及聯營公司已起過50家。

 

1967年,香港政局動盪,投資者紛紛拋售股票、物業,移居海外,但和記國際的收購步伐並未因此而停止。1969年,和記國際透過發行優先股集資7.200萬港元,收購了著名的黃埔船塢30%的股權。這是和記國際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日後和記黃埔發展的堅實基礎。

 

和記國際收購黃埔船塢後,即重整該公司業務並推向多元化發展。同年,黃埔船塢在紅磡興建一座貨櫃碼頭,開始了貨櫃運輸業的發展,又與華資地產公司合作成立都城地產有限公司,發展黃埔船塢內剩餘土地。1970年,和記國際透過黃埔船塢,收購港島的大型貨倉集團均益有限公司,黃埔船塢和均益倉這兩家公司在九龍和港島均擁有大量廉價地皮,令和記國際成為了香港最大的地主。

 

1973年,黃埔船塢將船塢和船舶修理等業務與太古船塢合併,成立香港聯合船塢有限公司,在青衣島投資與建新型船塢。黃埔船塢則加強地產及貨櫃運輸業的發展。1974年,黃埔船塢與均益倉聯合成立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投資與建葵涌四號貨櫃碼頭,其後又收購了原日資公司經營的葵涌二號貨櫃碼頭,逐漸發展成香港最大的貨櫃碼頭經營集團。

 

1970年和1971年, 和記國際又相繼成立了和寶有限公司及和記地產有限公司,並將它們上市,進一步壯大和記集團的聲勢。和寶公司成為和記集團內業務範圍最廣泛的上市公司,它的 主要附屬企業是德惠寶洋行,其經營的業務主要包括進出口貿易、商務、機械、汽車銷售和建築材料供應等等。和寶上市後業務發展迅速,在1973年股市高潮之際成為光芒四射的新星。同年,和寶旗下的附屬公司至少達35家,純利創下1,700萬港元的高紀錄。此外,和記國際還先後收購了安達臣集團、大亞石業、海港工程、會德豐紡織等公司。

 

 

3.3盛極而衰

 

1972年至1973年香港股市狂潮期間,和記集團系的上市公司成為最搶手的熱門股票之一。19733月,和記國際的市值高達72.43億港元,該年度純利達到1.36億港元,一度威脅到當時怡和洋行的地位。到1975年,和記國際已發展成擁有360多家附屬及聯繫公司的龐大企業集團。當時,祁德尊成為香港商界炙手可熱的紅人,他先後出任立法局議員、行政局非官守議員,1970年更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副主席。

 

無疑,祁德尊為和記黃埔日後大展宏圖奠下了第一塊基石。在祁德尊的主持下,和記國際成為當時香港成長最快的上市公司。可是,祁德尊對股市的走勢判斷錯誤,犯了個致命的錯誤,又或許他過於雄心勃勃,攻伐過度,未能及時在股市高峰期鞏固已取得的成績。19733月,香港股市從恆生指數1,774點的歷史性高位回落,股市熱潮開始冷卻。當時,和記國際並未停止擴張步伐,仍然大量借貨作投資活動,尤其是借人瑞士法郎,埋下了日後危機的導火線。

 

1974年,和記集團旗下各上市公司的股價已大幅貶值,但集團並沒有將這種情況反映在賬目上,反而利用賣地收益以及都城地產上市所籌集的資金維持純利並作派息用途,這是相當冒進的策略,期望股市回升渡過難關。可惜,股市進一步下瀉,到同年1210日恆生指數已跌至150點低位。和記國際受到系內各上市公司股價大幅貶值及瑞士法郎大幅升值的雙重打擊,財政困難迅速表面化。當時,和記國際在海外的投資,包括英國、澳洲及東南亞等地均表現欠佳,尤其是在印尼的業務,遇上全球石油危機,產生約1億港元的壞賬,消息傳來,投資者大量拋售和記國際的股票,到1974年底,和記國際股價已從19733月股市高峰期的每股44元跌至1.18元,整間公司市值已跌至3.4億港元,相當於1973年全盛時期的4.7%1974年至1975年度,和記國際虧損1.29億港元。當時,和記國際已陷人嚴重的財政危機之中,有關公司倒閉的傳言滿天飛。

 

19759月,和記國際召開股東大會,董事局要求股東供股1.75億港元,以解除公司的財政危機,但被匯豐銀行所代表的股東所否決。而和記國際的債權人則正循法律途經要求和記國際清盤。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董事局被迫接受匯豐銀行的建議,由匯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收購和記國際33.65%控股權,匯豐銀行成為和記國際的大股東。結果,和記國際董事局重組,祁德尊黯然去職。當時,匯豐銀行曾承諾,一旦和記國際,恢復贏利,匯豐銀行將在適當時候出售和記國際,這就埋下了日後華商李嘉誠入主和記的伏線。

 

 

3.4脫胎換骨

 

197511月,匯豐銀行邀請被譽為「公司醫生」的韋理(W. R. A. Wyllie, 1932)加入和記國際董事局,出任副主席兼行政總裁,訂明一旦和記恢復贏利,韋理可享有和記國際2.5%純利。自此,和記國際進入韋利時代。韋理原籍英國蘇格蘭,1932年在澳大利亞出生,早年曾做過伐木工人和學徒,1951年離開澳大利亞到馬來西亞最大的汽車經銷公司華納兄弟有限公司工作,從工程師晉升為經理,並成為略有名氣的業餘賽車手。1964年韋利應邀前來香港,主持夏巴汽車公司,三年後成功將該公司發展成龐大企業集團。1973年再應邀接管瀕臨破產的信昌企業,使該公司轉虧為盈。自此,韋理在香港企

業界嶄露頭角,成為「企業奇才」。和記國際陷人財政危機時,韋理曾有意收購和記的其中兩家聯營公司,並把這個想法告訴當時匯豐銀行的副主席沈弼。沈弼向他透露,匯豐不想看見和記倒閉,準備資助其渡過難關,並屬意由韋理出任和記國際的行政總裁。

 

韋理上任三週後,即召集集團全部145名 高級行政人員開會,向他們說明和記國際集團所存在的問題、問題的癥拮,以反對策。韋理指出,和記國際發展太速,管理層失控,以致公司結構變得過於複雜、紊 亂;集團的資訊管理和財務報告普遍不足、不夠精確、欠缺協調,以致管理層無法了解問題的嚴重性,無法對症下藥作出決策。韋理還表示,

整個集團內會計和財務控制甚差,總部最多只能通 過報告的形式對系內各公司的盈利作出估計,集團的問題很多都是因為這種缺乏紀律的現象而滋生。他在大會上向全部高級行政人員提出了在預定期限內達到的各項 目標,包括建立現代財務控制、解決未了結的訴訟、簡縮經常性開支、全面減債計劃,以及清除虧損的部門和公司等。

 

隨後,韋理展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制止附屬公司的虧蝕,同時加強總公司與附屬機構的溝通,進而加強各公司的管理;其次是強化集團的財政基礎。為此,韋理決定將虧損及盈利較低的公司出售或解散。當時,和記集團屬下共有315家公司,大部份都處於虧蝕狀態,其中最嚴重的是印尼和新加坡的投資,其他大部份海外公司亦情況欠佳。1976年,韋理前後解散或出售了107家公司,到和記國際與黃埔船塢合併時,僅剩下180家公司。韋理又著手減少集團的短線投資,曾有一個時期集團內的短線投資高達5.25億港元。當出售集團的短線投資時,適逢19763月股市壯旺,恆生指

數回升至456點水平,韋理趁機拋售一批股票,並將所得1億港元現金增購屈臣氏和黃埔船塢這兩家潛質優厚的公司股權,使這兩家聯營公司轉化為附屬公司。經過一年多的改革,和記集團內部管理層的改組已大致完成,主要的虧蝕已全部制止。1976年和記集團獲得1.07億港元的綜合溢利,並恢復向股東派息。

 

儘管如此,和記集團的基礎並未穩固,當時公司仍有短期負債7.6億港元、長期債務5.7億 港元,集團的組織仍未清晰。根據韋理的分析,他認為黃埔船塢的業務範圍不太廣,只有貨櫃碼頭、交通運輸、地產、製造業和船舶修理業等,這些業務的發展餘地 有限。但黃埔船塢擁有極大數量的土地,可為公司帶來巨額的現金收益。不過,黃埔船塢在其他業務方面卻缺乏專門人才,尤其在貿易方面,可說全無經驗。而和記 的業務極其廣泛,它所擁有的最大資產就是人才,這剛好彌補黃埔的不足,能協助黃埔將土地發展帶來的資金加以適當連用。因此,韋理決定將和記國際與黃埔船塢 合併,19771221日,和記國際董事局批准了韋理的建議,197813日,和記黃埔有限公司

Hutchison Whampao Ltd.)正式成立並取代和記國際的上市地位。

 

和記與黃埔的合併,令和記黃埔在英資四大行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以和記在貿易方面的穩固基礎、優秀管理人才,加上黃埔地產發展所帶來的巨額利潤,和黃集團已迅速恢復穩健的基礎,成為香港業務最龐大、最廣泛的企業集團之一。這時,和黃集團共轄有上市公司8家,包括和記黃埔、和寶、屈臣氏、和記地產、都城地產、均益倉、安達臣大亞以及海港工程,其所經營的業務遍及進出口貿易、批發零售商業、商務、貨櫃運輸、船塢、貨倉和交通運輸、地產、石礦業、建築業,以及投資業務。

 

 

3.5華洋易手

 

七十年後期,羽翼漸豐、雄心勃勃的華資財閥開始覬覦英資公司的控制權,正面挑戰英資財團至高無上的權勢。1979年,和記黃埔被華商李嘉誠收購,李嘉誠成為入主英資四大行的第一位華人;自此,英資財團在香港經濟中的壟斷地位漸漸被打破

 

1977年,李嘉誠小試牛刀,以2.3億 港元收購美資的永高公司,開創了香港華資公司吞併外資企業的先河。永高公司擁有港島中環著名的希爾頓酒店,以及印尼巴里島的凱悅酒店;不過,其時公司盈利 停滯不前,巴里島的凱悅酒店正在虧蝕之中。當時,普遍指長實出價過高,認為不值。然而,事後證明,長實對永高的收購極為成功,因為要在同樣地點興建同等規 模的一流酒店,再多用一倍的資金也做不到。

 

初試鋒芒之後,李嘉誠即將矛頭指向九龍倉。九龍倉是置地的聯營公司,一直以來與置地同為怡和旗下的二大主力。七十年代以後,九龍倉先後收購天星小輪、香港電車以及海港企業51%股權,又將碼頭貨倉遷往葵涌、荃灣,並在尖沙咀海旁興建龐大綜合物業海港城,業務搞得有聲有色。然而,九龍倉的投資策略有兩個致命弱點:其一,是以發行新股的方式籌集發展資金。1973年至1974年期間,九龍倉為籌集發展海洋中心及海港城的龐大資金,先後多次發行新股及送紅股,令公司股數從990萬股急升至8.501萬股;19755月及197610月,九龍倉再發行1.2億港元的8厘息可兌股債券及2億港元7.5厘息附有認股證債券,結果不少九龍倉股東拋售股票籌集資金收購債券,令股價偏低,股票大量流人散戶之中。其二,是九龍倉興建的商廈,以出租用途為主,現金回流極慢,盈利增長低,這亦是造成九龍倉股價偏低的一個重要因素。1978年初,九龍倉的股價最低見11.8港元;期間,香港地價不僅沒有回落,而且大幅標升,地處繁華商業區的尖沙咀更是寸土尺金。

 

當時,李嘉誠獲悉,只要購入20%的九龍倉股票,便可挑戰置地的大股東地位(事實上,1978年底,置地僅持有九龍倉約10%股權)。於是他不動聲色地大量購入九龍倉股票,從每股10餘港元一直買到每股30多港元,共吸納了大約2,000萬股九倉股票,約佔九倉已發行股份的20%。隨著九倉股票的大幅標升,嗅到「腥味」的大小財團以至升斗市民,已知道正有財團收集九倉股票,一場空前激烈的收購戰爆發在即,紛紛烽擁人市,將九倉股票炒得熱火朝天。這時,市場已盛傳長實主席李嘉誠有意收購九倉。

 

然而,1978726日, 李嘉誠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對有關傳聞斷然否認,顯示他精密部署的收購計劃已經中止。至於突然中止的背後原因,至今仍撲朔迷離。當時怡和得悉李嘉誠有意收購九 倉,知道大事不炒,無奈怡和在七十年代中前期大規模投資海外,導致盈利停滯不前,資金短缺,雖然在緊急部署反收購行動之後,也到市場上高價收購散戶持有的 九倉股票,然而為時已晚,資金有限,只好轉向匯豐銀行求助。19787月 匯豐銀行介人,李嘉誠鑑於收購計劃已經洩露,不願公開同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怡和正面較量,亦不願因爭奪九倉而得罪匯豐銀行,因而決然將所持全部九倉股票 轉售於「世界船王」包玉剛。當時,包玉剛身兼匯豐銀行董事,亦有意問鼎九龍倉,而且實力更形雄厚。在這宗交易中,李嘉誠賺取約6,000萬港元利潤,全身而退,將九龍倉的爭奪戰留予包玉剛接手。

 

李嘉誠退出九倉爭奪戰後,即將矛頭指向另一個目標——青洲英坭。青洲英坭也是一家老牌的英資公司,主要業務是生產及銷售水泥等建築用的材料,在九龍紅磡擁有大量土地。李嘉誠依然使用同樣的手法,在市場上不動聲色地吸納青洲英坭的股票,這一次李嘉誠輕易就獲得成功。1978年底,李嘉誠透過長江實業購入青洲英泥25%股權,加入青洲英坭董事局。1979年長實持有青洲英坭的股權增加到36%, 李嘉嘉順利出任青洲英泥董事局主席。期間,長實與青洲英坭達成協議,自八十年代起,雙方合作發展青洲英坭所擁有的紅磡鶴園的龐大廠址。李嘉誠這種收購持有 大量廉價地皮的公司的策略,比直接購買地皮更加有利,可謂一舉三得:其一,被收購公司即可提供合理的經常性利潤;其二,被收購公司擁有的大量廉價地皮為集 團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基礎;其三,若將被收購公司的物業地皮作資產重估或出售,即可獲大量利潤。李氏的這種投資策略,反映了他過人的精明。踏入1979年, 長實集團的實力更加雄厚,聲勢更加浩大,它先後與會德豐、廣生行、香港電燈、利豐、香港地氈等擁有大量地皮的老牌公司合作,發展它們手上的物業,又與中資 公司僑光置業合組地產公司,奪得沙田火車站上蓋物業發展權,並在屯門踏石角興建大型水泥廠。同年,李嘉誠當選中國國務院屬下部級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 公司(簡稱中信集團)董事同時當選為中信董事的還有霍英東和王寬誠,這兩位華商早就與中國政府建立密切的關係。李嘉誠的當選令很多人感到意外,反映出他在 中國政府心目中的地位正迅速冒升。時機已經成熟,李嘉誠將他的目標轉向作為英資四行之一的和記黃埔。

 

1979年,和黃是匯豐銀行的屬下公司,李嘉誠為此秘密與匯豐銀行接觸,據說得到的答覆是:只要條件適合,長江實業的建議,會為匯豐銀行有意在適當時候有秩序地出售和記黃埔普通股提供機會。

 

吸收上次收購九倉消息外洩的教訓,李嘉誠對這次的保密極為重視,在外界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與匯豐銀行展開收購和黃股份的洽談事宜。1979925日, 李嘉誠終於就收購和黃股份與匯豐銀行達成協議,完成了這宗被《遠東經濟評論》指為「使李嘉誠直上雲霄的一宗交易」。首家英資大行落人華人手中,這一日,對 於香港的資本財團發展史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宣佈,長實剛與匯豐銀行達成一項協議,以每股7.1元價格,收購匯豐銀行手上全部共9,000萬股和黃普通股,約佔和黃全部已發行股份的22.4%,成為和黃大股東。根據協議,長江實業僅須立即支付總售價

6.39億港元的20%,餘數可延遲支付,為期最多兩年,不過須在1981324日之前支付不少於餘數的一半。換言之,長實以極優惠的條件收購了和黃。

 

 

3.6正式接管

 

李嘉誠從匯豐購得和黃股份後不久,即於同年1015日出任和黃董事局執行董事。經過一年的收集,1980年底,長江實業持有和黃的股權已增加到41.7 %198111日,李嘉誠出任和黃董事局主席(韋理則於1982年辭去和黃董事局副主席兼行政總裁之職)成為「入主英資洋行第一人」。這是香港經濟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變化,其深遠意義在若干年後才逐漸顯露。

 

李嘉誠入主和黃後,深知要控制這間龐大的公司並 非易事,尤其是該公司涉及的貨櫃碼頭、船塢、製藥以及零售業務,對長實而言仍是很生疏的。因此,他極力安撫和黃的外藉高層管理人員,在韋理辭職之後,即委 任其副手李察信出任行政總裁,業務董事夏伯殷及政務董事韋彼得亦繼續獲得重用,組成和黃新管理層的三巨頭;同時,他又委派長實的李業廣、麥理因出任和黃董 事,參與執行董事會議,並負責籌劃地產業務的發展。在新管理層的主持下,和黃先後將屬下的上市公司,包括和記地產、均益倉、屈臣氏、和寶、安達臣大亞等私 有化,又將虧損纍纍的海港工程售予羅康瑞的瑞安集團,令和黃的業績大幅改善。綜合純利從1980年的4.11億港元急增到1983年的11.67億港元,和黃的市值也從1980年初的38.7億港元大幅增加到1984年底的98.5億港元,成為僅次於匯豐銀行、恆生銀行的第三大上市公司。

 

不過,在此期間,李嘉誠與以李察信為首的和黃外籍管理層的矛盾也日趨尖銳,李察信早於1972年 便加入和記,經歷了韋理時代及長實的入主,職位日益提高,但他與韋理一樣,並不甘於只成為一個決策的執行者,而希望作為一個決策者,希望長實像匯豐一樣, 只承擔大股東的職責,完全不過問和黃事務。鑑於長實取得和黃控制權,在貿易、零售等方面仍須依賴原有人才,李察信等人便利用這段青黃不接的機會,積極擴張 本身的勢力,同時設法排擠華籍高級行政人員,避免這些華籍行政要員與長實結成同一陣線,成為長實接管和黃的基礎。1983年,多名和黃華籍高級職員被迫離職,部分華籍職員遂與長實接觸,要求解決這一問題。當時,長實仍堅持不直接干預和黃行政,只對華籍行政人員進行安撫,但是此事件已種下長實與和黃管理層決裂的伏線。

 

19844月, 長實決定和黃派發巨額現金紅利,主要目標是削弱和黃管理層的權力,並進一步增加長實在和黃的股權。這自然引起和黃管理層的不滿,後者利用外資基金的不滿迫 使長實接受以股代息的建議,可是外資基金卻持續拋售和黃,終於使雙方裂痕無法爾補,此時長實亦已完成接管的部署。在形勢比人強的情況下,以李察信為首的三 巨頭只好全部辭職,長實正式接管和黃管理層。

 

 

3.6發展黃埔

 

李嘉誠入主和黃後,即看手籌劃將和黃在紅磡擁有的黃埔船塢龐大土地發展為著名的黃埔花園。踏入八十年代,和黃已開始與港府商討重建黃埔船塢的補地價事宜。由於當時地產市道蓬勃,雙方一直無法就補地價問題達成協議。其後因香港前途問題浮現,樓市崩潰,談判亦暫時中止。直到1984年,雙方談判再度展開;同年9月,中英兩國就香港前景問題草簽聯合聲明,港人信心開始恢復。12月和黃宣佈與港府達成協議,補地價3.9億港元,另加道路建築費約2億港元。

 

公佈黃埔花園發展計劃時,李嘉誠亦親自到場。黃埔花園興建計劃是中英簽訂聯合聲明後香港首項龐大地產發展計劃,和黃將在6年內投資40億港元發展整項計劃。該計劃包括興建一百多幢住宅大廈,總樓面面積達765萬平英尺,另有商場面積170萬平方英尺。

 

黃埔花園由19854月推出第一期,至19898月售出最後一期,售價由每平方英尺686元升至1755元。據粗略估計,整個黃埔花園平均售樓價為每平方英尺1.220元,以黃埔花園住宅樓面積共765萬平方英尺計算,和黃在約四年半時間內總收入達92億港元,扣除約40億港元發展成本,純利高達52億港元。此外,和黃還持有170萬平方英尺商場作收租之用,為集團提供穩定租金收入。和黃所擁有黃埔船塢地皮這一寶藏,經李嘉誠之手開採、挖掘,終於閃露出徇爛的異彩。

 

 

3.7收購港燈

 

李嘉誠收購和黃後,集團的擴張步伐並末就此終止,他開始將目標指向香港電燈公司,香港電燈也是一家老牌英資上市公司,創辦於1889年,到七十年代已發展成一家多元化的大型企業集團,業務包括發電、地產、工程服務以及電器貿易等,已躋身香港十大市值上市公司之列。其寶,早在198011月,李嘉誠已與香港電燈建立合作關係,當時,長實與港燈合組國際城市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將港燈的地皮發展為住宅物業,包括北角的城市花園、荃灣的麗城花園等。19824月,怡和透過置地向港燈發動「破曉突擊」行動,收購港燈34.9%股權,成為該公司大股東。1983年,李嘉誠洞悉置地在地產投資遭遇陷境,遂向怡和、置地游說,購入他們手中的港燈、牛奶公司、惠康超級市場等股票,但雙方條件始終談不攏。李喜誠知己知彼,並不急於進行,靜等有利時機的出現。

 

其後,置地的財政困難加深,怡和及置地主席西門.凱瑟克曾主動與和黃接觸,但要價在每股6.56.6港元,比當時市價約高出12%,李嘉誠看到事態正向他所預料的方面發展,遂還價以低於市值10%收購,當時置地手上的港燈股份平均成本連同利息計算為每股6.6港元,如以李嘉誠的還價,帳面損失將超過4億港元,因此有關談判再度擱置。及至1985年初,置地的財政危機日深,怡和的幕後航手、前主席亨利.凱瑟克遂親自從倫敦飛抵香港,會晤怡和高層,決定將港燈售賣。同年121日下午7時,西門.凱瑟克親自到華人行會見李嘉誠,經過兩小時會談,雙方終於根據李氏半年前收購港燈時的原則達成協議,不過,由於港燈市價已上升,李嘉誠提出較市價低13%的條件,且該次交易包括港燈的末期息。翌日上午,李嘉誠在和黃行政總裁馬世民陪同下,前往康樂大廈48樓怡和主席辦公室,與怡和方面就收購港燈股份簽訂協議。結果,李嘉誠透過和黃以29.05億港元價格收購置地名下34.6%香港電燈股權,每股價格為6.4港元,僅是港燈市價的八成半。

 

 

3.8進軍電訊

 

八十年代中,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向傳呼服務和流動電話市場進軍,成為華資大財團中率先進入電訊業的集團。其實,香港的傳呼服務早在六十年代末已展開,19698月,一位美國駐港記者開設Re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 Ltd.,向港府郵政署取得傳呼牌照,在港島跑馬地安裝一部發射機,提供傳呼服務,但不足年半便宣布結束。第二家傳呼機公司Apollo Telephone Service Ltd.,創辦於1970年,1974年被佳訊有限公司接收,佳訊以大機構及政府部門為重點推銷對象,結果在數年間便吸納了大量客戶。七十年代,港府鑑於傳呼服務需求大增,便增發十數個傳呼經營牌照,其中,當時英資的香港電話公司亦增設傳呼服務。八十年代中,和黃看準香港電訊市場的巨大增長潛力,於1985年推出手提無線電話,並進軍傳呼機市場,和黃在市場大舉收購各大小傳呼公司,一時間即購入7家傳呼電台,客戶逾16萬。到八十年代末,和黃旗下的和記傳訊已成為香港最大的傳呼服務公司,1989年底已擁有100個傳呼站,為23萬家客戶服

務,佔香港傳呼市場的50%份額。而和黃屬下的和記旗下的和記電話公司,亦提供佔香港總量55%的蜂窩式流動無線電話服務,用戶已有5萬多家,在香港流動電話市場佔領先地位。

 

不過,踏入九十年代,和黃在流動電話的領先地位即受到挑戰。19904月,香港電訊宣布重組,成立專責非電訊專利業務的香港電訊CSL,並推出GSM(歐式數碼系統)流動電話,第一太平集團旗下的訊聯亦推出GSM流動電話,與和記電話展開激烈競爭,19927月,新鴻基地產佔40%股權的數碼通有限公司(其他股東分別是美國AT&TABC佳訊及中國郵電部)擊敗九倉、新世界發展等集團,取得了第四個經營流動電話牌照,香港的流動電話市場遂形成四國爭雄的局面。

 

19912月,港府頒發4個經營CT2即第二代流動電話,參與競投的財團多達7個,結果由和記傳訊的天地線(和黃佔90%,匯豐佔10%)、其士集團的步步通(其士商業國際系統有限公司佔51%Overseas Telephone Corporation49%),太平專訊的經緯站(第一

太平佔45%、英國電訊佔45%、新鴻基地產佔5%、佳訊佔50%),及香港點點電話(即Tragetta Co. Ltd.香港電訊CSL50%、新鴻基香港工業基金佔35%、星光傳呼佔4.9%)分別投得經營。所謂第二代無線電話,是指利用telepoint的技術來傳遞訊息,它跟蜂窩式流動電話不同之處,是它在室外時只可以打出電話,但不能接收電話,它只能與傳呼機一同使用,才可達到流動電話效果。在CT2的競爭市場,和記天地線可算一馬當先,到1994年底最高峰時,和記天地線擁有的客戶達到12.5萬戶,市場佔有率超過50%,而共士步步通則緊追其後,擁有逾5萬戶客戶。不過,第二代流動電話在數碼流動

電話的價格大幅下降時遭到激烈競爭,其客戶迅速流失,到1996年初,和記天地線的客戶已下降至不足6萬戶,被迫於同年5月結束服務,而其餘的其士步步通及太平專訊經緯站亦於稍後結業。和黃在該項業務中投資達8億港元。

 

和黃結束天地線後轉而加強對流動電話市場的爭奪,1995年先後推出GSM數碼流動電話和CDMA(美式數碼系統)流動電話,並展開猛烈的宣傳及推廣攻勢。不過,和記電話在香港流動電話市場的領先地位已被香港電訊所取代,據統計,到199610月,香港電訊

CSL擁有的客戶達32萬戶,市場佔有率28.6%;數碼通擁有的客戶28.5萬戶,市場佔有率25.4%;和記電話的客戶達28萬戶,佔25%;而訊聯則有客戶23.5萬戶,佔21%

 

19967月,港府宣布頒發6個個人通訊服務(PCS)經營牌照,中標財團包括和記電訊、新世界電話、訊聯電信、八方通訊、匯亞通訊及萬眾電話,可以預期未來一段時期內各大財團在香港流動電話市場的競爭將更趨激烈。

 

 

3.9雄霸貨運

 

國際貨櫃全稱是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其前身是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貨櫃碼頭業務,1974年,黃埔船塢奪得葵涌四號貨櫃碼頭發展經營權,遂將其位於紅磡、北角和觀塘3段貨櫃碼頭業務全部遷往四號貨櫃碼頭,並重新命名為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1977年和記國際與黃埔船塢合併為和記黃埔,國際貨櫃遂成為和黃的附屬公司。1979年李嘉誠收購和黃後,即透過國際貨櫃集團大力發展貨櫃碼頭業務。

 

1985年,港府決定讓國際貨櫃和現代貨箱共同發展六號貨櫃碼頭,但國際貨櫃以二號貨櫃碼頭換取現代貨箱在六號貨櫃碼頭的半數權益,斥資20億港元獨力發展六號貨櫃碼頭。1988年,港府招標競投七號貨櫃碼頭,國際貨櫃以43.9億港元的高價奪得七號貨櫃碼頭發展權,一舉奠定其作為香港最大貨櫃碼頭集團的地位。七號貨櫃碼頭的標價連同填海及購置設備等費用,總投資高達70億港元。1991年,國際貨櫃與中資的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合資組成中遠一國際貨櫃碼頭(香港)有限公司(CHT),與港府達成協議,取得八號貨櫃碼頭4個泊位中的兩個泊位的發展經營權。至此,國際貨櫃集團共經營葵涌

的四、六、七、八號貨櫃碼頭的12個泊位,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私營貨櫃碼頭公司。1995年度,國際貨櫃集團處理的貨運量高達520個標準貨櫃箱,在葵涌貨櫃碼頭處理的總吞吐量中所佔比重超過50%。該年度,港口及有關服務為和記黃埔帶來的營業溢利高達36.3億港元,佔和黃營業溢利總額的55.6%

 

1992年,隨著香港貨櫃碼頭業的高速增長,預期葵涌一至八號貨櫃碼頭的吞吐量將於1995年達到飽利,九號貨櫃碼頭的興建遂提到議事日程。同年1110日,港府在未與中方磋商的情況下宣布以私人協議的方式將九號貨櫃碼頭的發展經營權批予以英資怡和為首的青衣貨櫃集團(其餘股東尚有海陸貨櫃集團、新鴻基地產及新世界發展)、國際貨櫃及現代貨箱3個財團,九號貨櫃碼頭的4個 泊位中,青衣貨櫃獲得其中兩個,國際貨櫃利現代貨箱各得一個。其時,正值香港新任港督彭定康上任伊始,並在施政報告中單方面提出對香港原有政制作重大改動 的政制方案,中英關係陷入低潮。中方即指責港英政府單方面批出跨越「九七」的重大工程是違反聯合聲明的侵權行為,未來特區政府將不予承認。香港輿論亦認為 港英政府的決定有私相授受之嫌。九號貨樞碼頭的發展遂陷入僵局,一拖達3年之久。

 

19961月,中英關系轉趨改善,而香港貨櫃碼頭的發展更趨迫切,兩國外長終於就九號貨櫃碼頭的解決辨法達成共識,並擬就一至九號貨櫃碼頭的泊位擁有權作重新分配。然而,由於交換泊位涉及各財團的切身利益,有關磋商一再拖延,直至同年911日始獲解決。結果,和黃的國際貨櫃再次成為大贏家,國際貨櫃除獲得九號貨櫃碼頭一個泊位外,再額外獲得一個支線泊位及港府批出一幅在九號貨櫃碼頭以北佔地2.79公頃土地,可發展為商業樓宇。國際貨櫃每年將增加120萬個標準貨櫃箱,令該公司的吞吐量上升至700萬個標準貨櫃箱。九倉的現代貨箱則以八號貨櫃碼頭的兩個泊位交換青衣貨櫃在九號貨櫃碼頭的發展權,因而在九號貨櫃碼頭將獲得3個泊位及額外一支線泊位。而獲得八號貨櫃碼頭兩個泊位的青衣貨櫃則重組股權,並易名為亞洲貨櫃碼有限公司。重組後,怡和集團的股權大幅下降,成為第二大股東,透過置地及怡和太平洋持有28.5%股權、經營三號貨櫃碼頭的海陸貨櫃集團成為大股東,持有29.5%股權,新鴻基地產和新世界基建分別持有28.5%13.5%股權。至此,九號貨櫃碼頭的爭奪逐告結束。九號貨櫃碼頭首個泊位估計將在動工後24個月落成,以後每4個月可多建成一個泊位,全部落成後可處理220萬標準貨櫃箱。

 

 

3.10投資能源

 

198612月,李嘉誠透過家族公司及和黃重槌出擊,斥資32億港元收購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Husky Oil Ltd.52%股權,其中,旗下和黃與嘉宏國際合組的聯營公司UnionFaith購入43%股權,李嘉誠1983年已入藉加拿大的長子李澤鉅購入9%股權,李氏擁有9%股權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亦購入該公司5%股權,而原大股東、加拿大化學製品及氣體運輸集團Nova Corp.則仍擁有其餘43%股權。根據加拿大政策,外國人是不能購買「財政狀況健全」的能源公司的,但李氏利用兒子的身份避過這種限制,成功取得赫斯基的控制權。

 

赫斯基的總部設於加拿大亞伯達省卡加里市,是加拿大主要的獨立能源公司之一,在加拿大擁有5,000餘口石油及天然氣生產井的開採權,其中約40%由該公司開採,此外還持有重油精煉廠26.67%股權及343間 汽油站。李嘉誠在收購赫斯基時表示:世界石油價格在短期內不會有太大升幅,但長遠來說可以看好,而且香港電燈公司的發展與石油有很大關係,所以是項投資對 香港有利。他在接受《加拿大商業》月刊獨家採訪時還表示:為了尋求合適的能源投資機會,他曾花了幾年在歐美考察,之所以看中赫斯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 他個人對加拿大有一份恃別的個人感情,二是他本人與赫斯基總裁Mr.

Blair私交甚篤,相信他的指引。

 

赫斯基自被李嘉誠收購後,即展開連串擴張活動,包括制訂整套石油裝置計劃,趁低價購入更多的石油儲存及多鑽取石油以減低負債,19886月又斥資3.75億加元全面收購加拿大另一家石油公司Canterra Energy Ltd.,令其資產值從原來的20億加元擴大一倍,並成為北美五大石油和氣體公司之首。不過,赫斯基的連串壙展亦令共負債急增,收益銳減,令其主要股東不勝負荷。199110月,赫斯基另一大股東Nova集團以低價將其所持的43%股權售予李嘉誠家族及Union Faith,李氏斥資17.2億港元,實際上取得了赫斯基的絕對控制權。

 

 

3.11進軍海外

 

八十年代後期,李嘉誠在進軍海外能源、地產業的同時,亦積極拓展海外的電訊、貨櫃碼頭市場。1987年,李嘉誠曾斥資29億港元購入英國大東電報局5%股權,成為該集團的大股東。可惜,李嘉誠無法進入大東董事局,1990年李嘉誠將所持股票趁高拋售,獲利逾2億港元。1989年,李嘉誠透過和黃收購英國Quadran集團的流動電話業務,邁開拓展海外電訊市場的第一步。19917月,和黃透過旗下的和記通訊與英國宇航局控股,和記通訊(英國)收購英國宇航名下經營個人通訊業務全部權益,而英國宇航則購入和記通訊(英國)30%股權。雙方協議在未來數年投資8億至10億英鎊共同發展英國流動電訊市場,而重點是第二代流動電話(CT2)和個人通訊網絡(PCN)。換股完成後,和記通訊(英國)成為和黃集團在英國發展電訊業務的旗艦,旗下業務除第二代流動電話和個人通訊網絡之外,尚包括和記流動電話、和記傳呼、和記流動數據通訊及和記幹線流動

電話等。

 

不過,和記通訊(英國)於19926月推出的CT2亦反應不理想,1993年底被迫結束,命運與香港的CT2一樣。19944月,和記通訊(英國)推出Orange數碼蜂窩式通訊網絡服務,業務訊速發展,到1995年底用戶已急增至48萬名,約佔英國數碼流動電話客戶總數

26%,並佔整個英國流動電話市場的7%1996年,和記通訊(英國)成立Orange PLC作為Orange個人通訊網絡的控股公司,同年4月將其分拆分別在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和美國證券市場上市,和黃藉此獲利約32億港元。

 

與此同時,和黃亦進軍亞太區的電訊市場,1989年,和黃接連在澳大利亞收購多家傳呼機構,包括昆士蘭的Bellpage、南澳洲的Answerpage和西澳洲的Auspage1992年又收購美國Motorola在澳洲的傳呼業務,這些業務均由和記通訊(澳洲)控制,和黃持有

56%股權。1993年,和記澳洲又推出Optus GSM流動電話網絡服務,到1995年底該公司已擁有9.8萬戶傳呼用戶及1.8萬戶GSM流動電話用戶。此外,和黃又積極拓展在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尼等的傳呼及流動電話市場。不過,和黃競投泰國及澳洲衛星發射和經營計劃則遭到失敗。

 

在貨櫃碼頭方面,19916月和黃斥資11億港元向英國鐵行輪船公司和東方海外實業收購其所持有的英國菲力斯杜港(Felixstowe)的75%股權(後已增持至100%股權),遇開進軍歐洲貨碼頭業的第一步。菲力斯杜港是英國當時最大及最繁忙的港口,1990年共處理143.5萬個標準貨櫃箱及1,600萬噸貨物,接待350萬名乘客。該港口擁有可觀的滾裝船和雜貨處理設施及貨倉設備,並有一個遠油船泊位。到1995年底,菲力斯杜港口的吞吐量已增至225萬個標準貨櫃箱,成為和黃在海外貨櫃業務的一個重要據點。

 

此外,和黃旗下的屈臣氏亦積極拓展亞太區的零售業務,到1995年底,屈臣氏在香港及中國大陸以外的亞洲區其開設逾100間零售店鋪,已成為該區最具規模的零售集團之一。經過10年的艱苦拓展,李嘉誠已成功領導長和集團邁向國際化,其旗下的五項核心業務,包括地產、貨櫃碼頭、電訊、零售及能源等均以香港為基地伸延到北美、歐洲及亞太區。

 

 

3.12揮軍北上

 

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廣東,中國掀起第二次改革開放的熱潮,同年428日,李嘉誠應邀出席北京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的授銜儀式,當天上午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會見李嘉誠,對李嘉誠說:「希望你和香港各界人士一起,在香港1997年回歸租國大業中發揮積極作用」,李嘉誠當即表示:「我對香港的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的前途也充滿信心。」同年51日,李嘉誠到深圳出席深圳長和實業有限公司合同章程簽訂儀式,該公司由李氏名下長實、和黃及怡東3家公司與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中國國家機電輕紡投資公司合資成立、註冊資本為2億港元,主要從事內地地產、交通、金融、通訊和能源方面的投資。此舉被視為李嘉誠大舉向中國投資的先聲。

 

李嘉誠在內地的投資頗其戰略性,其主攻目標是南中國的貨櫃碼頭業務。19928月,李嘉誠透過和黃與上海港集裝箱綜合發展公司合組上海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SCT),註冊資金為20億元人民幣,各佔50%股權,和黃向SCT注入10億元人民幣現金,上海方面則以上海港現有12個泊位(其中7個為貨櫃泊位)及設施等實物資產注入,雙方計劃投資56億元人民幣在1995年以前將其餘的5個多用途泊位改建為貨櫃泊位,並建造金山咀深水碼頭及購入外高橋碼頭權益,預期上述計劃將於2000年全部完成,屆時上海港的貨櫃吞吐量將從1992年的73萬個標準貨櫃箱增加到200萬個標準貨櫃箱,相當於香港葵涌貨櫃港1992年吞吐量的三分之一。經過數年改裝擴建,1995年上海港貨櫃碼頭泊位已增加到10個,貨櫃處理量已達170萬個標準箱。

 

1993年,李嘉誠在南中國貨櫃碼頭業的投資又取得重大進展,同年10月,和黃透過旗下的國際貨櫃集團與深圳東鵬實業有限公司合組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國際貨櫃持有該公司控股權,並與中遠、三井及熊谷組持有該公司70%股權,深圳東鵬實業則擁有其餘30%股權,新公司計劃投資50億元人民幣發展深圳鹽田港首期,包括興建兩個5萬噸級貨櫃泊位及4個雜貨泊位,第二期將與建35萬噸級貨櫃泊位,落成後上述5個貨櫃泊位和4個雜貨泊位每年處理能力將分別為170萬個標準箱和200萬噸貨物。根據鹽田港長遠發展規劃,該港最終將建成40個深水泊位,年處理量達8,000萬噸,與大連的大窟灣、寧波港、福建湄洲灣同為中央指定的國際中轉港。鹽田港計劃曾引起和黃與九倉的爭奪,並一度醞釀合作經營,但最終仍由和黃奪得。

 

此外,和黃透過旗下的和黃三角洲亦先後奪得珠海九洲港、高欄港、南海港、江門港、汕頭港及廈門港的貨櫃碼頭業務發展管營權。1992年初,和黃與珠海港務局合組珠海國際貨櫃碼頭(九洲)有限公司,各佔50%股權。1994年,九洲港貨櫃處理量為26萬個標準箱,是中國第五個最繁忙貨櫃港。1994年和黃再與珠海港務局合組珠海國際貨櫃碼頭(高欄)有限公司,各佔50%股權。和黃還與南海市交通局合作經營南海三山港,與汕頭港務局合建汕頭珠池港。經數年發展,和黃已在南中國各港口貨櫃碼頭業確立領先地位,與香港葵涌貨櫃碼頭業務形成相輔相承、互相配合的戰略格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