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聯想之星投資副總裁況奕:VC投資最關注的幾大要素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227.html

現在很多人都說,找投資跟談對象很像,這個話其實挺對,希望通過今天的一些分享給大家一些怎麼樣一個投資人的經驗,讓大家瞭解投資人,同時也希望大家在這個中間去學到找到另一半的經驗。

其實每一次站在台上都是被很多人看著,其實心裡是一個特別忐忑的過程,因為投資人和創業者表面上看投資人往往都是作為評委,審視的一方,但是在這個行業做早期待久了,覺得投資人可能真的是和創業者一樣,剛剛認識的算是貧賤夫妻,希望未來走一輩子,而這個過程融資本身其實也跟談戀愛,到最後能夠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結婚蠻相像的。

我今天想講兩點,一個是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做融資,這一塊其實主要是想跟大家講一點,我們這幫投資人怎麼看問題和思考問題,就是瞭解你的另一半,未來你們可能會合作的這幫人他們腦子裡到底在想些什麼東西。第二塊就是一些融資中的技術要點。

投資機構的基本特徵

其實風險投資都是做早期企業的,風險投資只佔很小的一些股份,大家也都知道。決策,是建立在專業投資的基礎上,這個提一點,如果跟大家接觸的是一些個人的投資者或者是你們的親戚朋友、父母、兄長這些投資人,其實他們更多的是一種更為快捷、便捷的決策流程,大家在媒體上聽到過關於誰做了一個什麼,然後第二天誰拿了多少錢,這種更多跟媒體的宣傳噱頭有關係,專業性的投資機構都會經過一個比較漫長的程序化的過程。

還有一點經常會談某個投資人進來之後,給企業帶來了多大的價值,這個應該說有,但是應該說投資人更多的是參謀和輔助的決策,我們更多的是以一種增值服務,比如說在一些專業的領域,比如說財務、人力資源提供一些支持,這個裡面去做,真正在場的還是創業企業的團隊。

最後一點,風險投資主要通過上市和轉讓投資回報,我想就是下面一句話「這幫風險投資到底在想是什麼,或者說各位未來跟投資機構談的時候,坐在對面的這位投資經理或者是合夥人他們腦子裡在轉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我在投資之後這個企業到底價值能夠有多大的增長,相對於我們的估值。這個挺現實的一些問題,我們都會談一些很漂亮的話,核心就是這些。

投資機構都具有資本性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聯想之星培訓是公益,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請大家牢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需要一些不帶任何條件的資金,比如說政府的資助或者是家人的資助,最好還是找這個,不要找機構投資人,他本身對於所投資公司的價值的成長期望應該是非常高的,這個跟你們具體接觸的投資人,都背著這個抱負,如果他投入了這個企業,如果發生一些很糟糕的事情,對他個人的聲望和未來的職業發展應該會有非常大的壓力。

投資人真的很忙

這是比較典型的從投資機構獲得資金的流程,我想各位未來如果是希望拿到投資的話,一般會經歷這麼樣的一個過程,從最左邊的開始去準備一些PPT和推薦材料,然後去跟投資經理一級的投資人談,最後上到合夥人這個級別。整個流程非常長,過程本身我先給大家開看一組真實數據,聯想之星過去12個月看到的項目,收到的商業計劃書1500份是有的,真正去和團隊坐咖啡廳廳面談的至少是300以上,真正進入我們的初篩流程了超過100個,通過初篩的20個左右。最後通過決策的項目就是10個,投資人很忙,一定要注意珍惜投資人的時間。

一方面我們看的項目確實很多,所以不能在短期內打動投資人,獲得繼續往下走的機會就比較少,另外一點也是想跟大家在分享,從他開始接觸到實際跟他簽訂整個的投資合同,花了大概的6個月時間,因為中間的交易結構我們經歷了一個比較艱苦的談判過程,還有整個對於投項目的統計,最快的項目我們從接觸到決策一個半月,平均時間大概是三個月左右,想說真正?其實創業者自己的時間也是非常寶貴的,這個項目在整個過程中,我相信所有的項目做融資都有類似的問題,就是投資人會和創業團隊在一起,這個過程當中創業團隊很難有專注自身的業務,整個融資過程效率提高,其實不僅僅是為了便於投資人更好的看重,更多的是節約創業者自己的時間,因為兩邊的時間都是非常寶貴的。

融資是等價交換的過程

創業公司的融資其實是有高昂的成本,你們需要去接觸投資人應該不難,不會花太多的時間,而真正的花時間的是大家開始和投資機構認真接觸,這個時間對於創業者來說是非常耗候的,創業公司最寶貴的時間就是公司核心團隊最有能力的人,他們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創業者和投資公司的員工,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扯皮事情,比如鼎暉和俏江南,像是恩怨江湖。

創業者和投資機構應該說真的是彼此需要的。雙方都有一些不可替代的東西,所以這個是大家合作的最根本的基礎、利益,做商業最終追求的,除了一些精神上的東西,利益一定是一個重要的,很難說帶著精神訴求去做一件事情,利益應該說有共同點,創業者肯定也是希望投資機構資金進來之後,公司能有很快的發展,但是必須承認價值方面雙方存在差異,我希望我們公司估值1億,未來還有諸多的好處,你告訴我說估值只是1000萬,我恨不得直接拿板磚拍你,或者機構也會遇到商業人跟我講,我公司值3億,說你開價1億還砍一砍,開價3億我砍都沒法砍。

互信非常重要,在座有沒有遇到一些男女朋友背叛自己或者是一些什麼事,有一次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一旦有一次嚴重的事情,合作就沒有任何的基礎,最後一點, 結完婚之後會互相的容忍,很不幸的是你們還是得忍5—8年,做一個初創企業的話,最後到成功一般是8—10年,都會隨時的看這家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所以真的是建議各位在選擇投資機構或者是融資事情的時候需要注意的。

這個事兒有人說緣分天注定,融資這件事情,其實大家也有一點從容淡定,今天的事今天定。一個創業者說我今天要去融資的時候,他能拿到多少錢,估值多少幾乎就是均等的事情,在創業人的經歷,這是不可能改變的,公司的業務,比如說是在3、5個月內可以說可以預期的12個月內業務能有多大的變化,也就是這樣了。而且最重要的資本市場現在是什麼狀況,像前幾年一樣火熱還是怎樣,基本上就確定了這個公司未來是這樣的估值,能拿到或者拿不到錢,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和的心態,這種事情不是我們作為一個個體去撬動市場,可以去改變的。

投資人最關注的東西

下面講融資中的技術要點,很久以前我工作很忙的時候被家裡父母逼著相過親,開始都是儘量找高檔的餐館,後來很發現如果很不幸的是對象不想跟她說太多話,但是無論如何要把這頓飯吃完,一開始我是吃火鍋,覺得比較長久,多聊一會兒,後來改成中餐,再後來就改成簡餐,實在忍不住我就每次就找個地方喝喝茶,融資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樣,我覺得在所有的技巧或者是數的層面,最重要的是什麼?創業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儘可能用最低的時間成本高效把自己的價值核心點跟投資人有一個充分的互動,也對於這個投資人有一個很相信的瞭解,大家的時間真的很寶貴。

我在相親的時候也碰到過很多的問題,比如你們家小區、車位多少錢一平米,這樣很經典的問題,而男士是女士的長相、身材,這沒有什麼不對的。因為跟結婚一樣,投資與被投資都是把自己最寶貴的部分東西拿出來去換對方一部分最寶貴的東西,所以雙方這種很詳細的互相考察,我覺得這是非常正常的。我相信很難有一個女士在結婚前不會去瞭解一下先生的收入狀況。最重要的投資機構關心的就是這個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成長空間,只是他們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去把這些問題問出來,而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建議各位一定仔細想一想,說它真正考察或者在意的是什麼。

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很多以前做互聯網的,如果這個事兒你去做你會怎麼樣,把自己放到被投企業的位置,你給我幾百萬我怎麼去跟騰訊玩,你要給我30億我跟他玩玩看。在這種時候投資人想看的,真的不是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什麼,更多的是可能創業者在面臨這麼一些有挑戰的問題或者一些比較尷尬的狀況的時候想什麼,所以我想寫一個,回答問題要有效的回答問題,如果女士問你們的小區車位多少一平米,她想瞭解的不是說那個車位多少錢她想去租,而是想問你這個先生有沒有車有沒有房,合適就合適,不合適咱們就找下家。

我一定是跳出去看創業團隊,因為過去幹過什麼直接影響未來能幹什麼,這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投資人一開始對於團隊的評價,如果你是賣麵粉的,你去賣油還可以,如果你去買石灰,雖然兩個東西長得一樣,但是市場完全不一樣,肯定會對於團隊能不能在新的環境中間能不能適應會有一個疑問。

最後講一個小技巧,這一點對於創業團隊來說是一個提醒,什麼樣的態度容易讓人有一個好的印象,當我基本面已經很確定的時候,怎麼去跟人交流,更容易把握,成功概率大一點。

一個就是很坦誠的一個態度,因為很多東西其實你要藏是藏不住的,投資人一定要想方設法把你們家祖宗三代查一遍,所以如果有什麼問題,沒有必要先藏著,要相信投資人總會給你挖出來。

對事物客觀量化準確的描述,未來前景怎麼樣不確定,但是有些事情可以加分,比如說在描述場景的時候,這是一個什麼應用,比如我下游是汽車,是一個千億的市場,這個投資人是知道的,但是千億裡面有多少是歸你,這個要清楚。還要算個項目裡面,在汽車這個市場裡面會怎麼怎麼樣,我們見過一些比較成熟的或者是其實已經融過資的,他會直接告訴你,目標市場有哪幾個,各自是怎樣,怎麼算出來的,創業者把很多的做了之後,就會留下一些好感,好比覺得你是第一次吃飯,拉一個椅子,很客氣的問他,這些禮貌總是沒有錯的。

還有一些就是容易被一刀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誠心,或者是有意識的誤導。一個投資機構真正跟個人接觸的都是像我這樣的投資經理或者是VP或者是董事,他們說我想投資項目的時候,其實他們是把自己的職業的聲望這一塊是放在了局中的,如果一個投資人項目連續出現一些什麼問題,他未來職業發展就會很艱難,這個過程中如果是因為創業者本身欺騙了投資人,最後一定是很麻煩的,這個我就不用婚姻和愛情之間的關係來舉例。剩下的兩點就是過於自信和過于謙虛。大家如果知道一些經濟學理論,就會知道,這其實是一個需求和供給的決定,如果是在一個女比例是20:1的理工科學校,很不幸我當年畢業的交大一樣,一定女士會在這個學校受歡迎很多,如果是在一個藝術學校或者護士類的院校,男士一定卻受歡迎多。

投資人和創業者的博弈

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會有一些針對細微價格條款的博弈都很正常,只是先大家把這個事情本身的判斷要到一個相對都容易接受的地步。關於公司到底是未來能長成一個多大的公司,切忌一開始把這個事講得特別確定,讓投資人對這些難點、痛點瞭解比較透,會覺得這個哥們不錯,對這個行業熟悉,有好印象,也不要太過于謙虛。

問一些建議是可以的,但是在各位最擅長的,比如我是技術,把這個技術談得非常細談得非常透,技術方面我就是專家,有些項目就是他做這個行業,就說這個行業我不懂,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沒有問題,開一個單子,所有行業協會的會長都在裡面,我們一看真不錯,頓時對這個打分就高了很多,因為信任這種東西,或者對這個人的好感,最後投資也好都是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不要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增加自己在對方心目中價值的機會,但是也千萬不要去犯被秒殺的錯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40

黑馬資本合夥人胡翔:如何在十分鐘內搞定VC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216.html

我今天要教大家如何快速「忽悠」評委——如何在十分鐘之內打動VC。基本上創業者都要跟投資人去講商業故事。故事講得好與不好差別會很大,其實投資人一般只會和你聊十多分鐘,所以十分鐘的時間我們講什麼,怎麼講,短短十分鐘、二十分鐘的時間可能會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企業家需要跟別人,跟投資者也好,或者跟客戶也好,去講自己的企業,有的時候你可能只有1分鐘的時間,三句話的時間,在會場上跟人家交換一個名片,你說你是干嗎的,在西方有一個叫「電梯測試」,在15樓進到一個電梯,碰到一個投資人,就跟他講幾句說話電梯到底了,走出電梯之後你說幾句話是什麼效果?一種效果是「知道,知道」,一種是「你的想法太好了,我們趕緊坐下來聊幾個小時」。

所以,十分鐘可以做很多事情,一分鐘也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怎麼用好這十分鐘,怎麼去用好這一分鐘,在你們的融資過程中,創業者向投資人展示企業的過程中,是非常之關鍵的。

以我的經驗,創業者和投資人在剛開始接觸的五分鐘或十分鐘是非常關鍵的,五分鐘一講完,投資人內心基本就已經把你PASS掉了,還是覺得這個項目非常感興趣。

所以創業者知道要打動投資人,要知道自己在十分鐘內:講什麼?怎麼講?

講什麼?

一般情況下會需要去簡單的梳理一個PPT,做企業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企業有各種方面肯定十分瞭解,但是當你要在十分鐘裡面跟投資者去講一個商業故事的時候,你就必須得跳出日常的經營管理,站在另外一個角度去想,如何在十分鐘裡面把企業的潛在價值儘可能的展現出來。

怎麼講?

創業者一定要寫商業計劃書,或者說寫一個PPT,商業計劃書不是說給扔給投資者看的,這是對你自己的商業邏輯、商業模式、核心價值的一個梳理,首先不是給投資人看的,首先是你給自己梳理用的,梳理我怎麼講好這五分鐘或者十分鐘,所以我們要想好這個商業計劃書起到什麼目的。

我這裡講的是跟投資者融資的時候如何寫商業計劃書,如何向投資人講清楚自己的商業模式,有以下幾個重點:

1.要短

從長度來講,就寫10頁PPT就夠 ,不宜寫過長,如果有能力在10頁裡面把商業故事講清楚,就寫10頁,寫得越長說明你的能力越差,這是反覆提煉的過程。所以,我們在跟企業交流寫商業計劃書的時候,確實有一個從長到短的過程,開始什麼東西都想刪,結果寫出幾十頁,沒有關係,要跳出企業日常的經營去想,這個企業最核心最關聯的價值是什麼?然後把它講簡單講明白會再從30頁去刪到20頁再刪到10頁,所以十幾頁講明白就能用十幾頁去講。

哪些是無關的信息?舉一個例子,你的企業文化,你組織結構,你的部門設置等等,這樣一些信息對公司經營來講非常重要,文化的重要性毫無疑問。但是,在最開始接觸的時候,在投資人眼裡面可能這些不是最重要的信息,投資者首先要聽懂你的商業故事,對你感興趣以後會對你發問,到底怎麼管這個企業,具體部門的領導人是怎麼來弄的,第一時間把故事講簡單、明確,第二步進一步考察的東西就不要放出來,什麼組織結構、文化這些東西我建議都是干擾你的故事主線的,這是我們希望達到的一些要求和目標。

到底怎麼樣在十分鐘裡面把你的故事講清楚?我這邊提供了一個簡單的邏輯供大家參考。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做的是什麼樣的生意,做的是怎樣的一個組織,都可以用三個方面來說清楚,第一個,做什麼,第二個做到了什麼,第三個,將做成什麼?這是你的企業發展路徑。

2.好懂

看完之後,投資者能看懂,對你這個企業有共鳴,看完了如果還事云裡霧裡的,我對你的項目興趣就不大了,所以第一要快速看完,二要看懂。要講簡單,讓明白能夠聽明白,簡單是非常重要的要求。簡單意味著很多方面,第一個,你的PPT展現形式,每一頁不要有太多的文字,文字一多看得評委很累,也影響你在做陳述時候的展現。

我們希望做到PPT每一頁都是簡單明確的信息,當一個頁裡面有太多信息和文字的時候沒法做到簡單直觀,作為評委到底是聽你講還是看文字,文字是看不過來的,會干擾他替你去講這個內容。簡單的一個最好的樣板就是我們大家知道的喬布斯先生,PPT是用來支持他講的,而不是讓人專門去讀這個PPT,所以PPT上每一頁PPT就很簡單,一些數字一些圖表來支撐他講就行了,所以文字要簡單,每一頁傳遞清晰的信息。圖片是很好的工具,但是也一定要簡單。很多時候大家會喜歡把圖畫得很複雜,看起來非常專業,但是這個不意味著什麼,看不懂什麼都不意味,圖片要能夠簡單,看一眼就明白你在傳遞什麼信息。文字少、圖片要簡單,圍繞企業的核心價值展開,把一些無關的信息給剔除掉,避免干擾主線。

3.不要吹牛,講清楚發展規劃

你講的東西要是可驗證的,如果講得太大太誇張,後面人家一跟進一提問連不上就有問題,投資者都是商業的人。所以我講商業故事,這個商業故事一定要被可驗證,有完整的商業邏輯。

發展規劃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願景目標,一個是切實的行動方案,如果你光說第一個目標很重要,你希望最後成為一家怎樣的公司,能夠做成一個巨無霸型的公司還是什麼公司,要有目標,光有目標不夠,你要說我想做一個中國的facebook我一定認為你是在忽悠,但是你告訴我今年將做哪些事情,達成什麼目標,明年將做哪三件事情達到什麼目標,第三年怎麼做,然後經過三到五年的努力我將成為做到一個怎樣的目標,我會覺得是這麼回事,我可能會被你打動,所以發展規劃很重要的是,第一個你近期要有相對的目標分析,第二個既有短期目標也要把目標分解,能夠實現目標的台階性的方案。

舉例,比如我喜歡爬山,做企業像登山一樣,一步一個台階去上,我跟大家去講,我要攀上珠峰,但是可能會覺得你的理想太大,但是太忽悠,我不太相信你。怎麼讓人家信服,說我能夠攀登那座峰,第一個就是我跟你說,我是一個登山者,做什麼,第二個,我已經攀登過比如說7000海拔的哪幾座山,做到了什麼。第三個,接下來的一年我將會有什麼訓練目標,明年我將爬8000海拔的哪幾座山,2015年我將嘗試攀登珠峰,你的階段性目標很清晰的時候,大家會覺得你的問題不大,所以做企業也是一樣,我要做什麼公司,關鍵是我怎麼一步步做成,企業發展路徑怎樣,現在走到哪個地方,我在接下來這一步往哪個方向邁,明天我要走到哪個地方,最後我要去往哪個方向。所以這是一個簡單的企業發展路徑,我做什麼,我現在已經做到了什麼,下一步我要怎麼去做。

4.重點說清楚:我能做什麼

我能夠做成什麼,用對應的專業詞來講就是「規劃」,這個部分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如果你這個公司價值一個億,80%我投你投的是一個未來,80%估值可能是來自於未來能夠做成什麼,基礎很重要,但是到底要往哪個方向走,做成一個怎樣的公司,做一個賺錢的企業還是做一個偉大的公司,可以改變我們的世界,改變我們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企業價值就不一樣了,所以發展規劃是你們可以花一點篇幅來講的。

當你講完這個企業發展路徑的時候,下面要問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這個事是你能做的,這麼多企業,但是成功者永遠是少數,為什麼是你而不是別人,我要投資,為什麼要投資你,而不是投資他,做同樣事情,為什麼你最終能夠達到這個目標。到達這個目標過程當中意味著你可能會把別人要甩下去,通過競爭把他們踢出市場,所以要總結一下你的優勢在什麼地方,如果大家在做相同的事情,而你自問我也想不出來到底哪方面強一點,那你創業的時候要想一想,憑什麼是我能做到的,能做到一定是有理由的,也許你是一個資源型的企業,就是我在這個方面資源特別豐厚,也許是你對這個行業理解非常深,也許是你在這方面有過非常資深的經驗,也許是你的客戶基礎已經非常牢固了,等等。所以為什麼是你就是這個競爭分析,或者你的競爭優勢總結,可以在PPT上寫我的競爭優勢或者我的競爭壁壘或者我的競爭對比,你有利的地方到底在什麼地方,要總結一下。

憑什麼我能登上珠峰,我體質特別強悍,我是一個特別有經驗的登山者,可能是由於你的客戶基礎,對行業的理解,技術獨到,有壟斷性的資源,有技術、知識產權壁壘等等要想一想。你的競爭優勢包括前面講的這些點,你不要去羅列你說我有競爭優勢,我什麼都牛逼,我列出十個方面都比人家強,這個反而是不行的。面面俱到我反而會覺得你不是特別強,每一頁要去列點,一二三的話,列三點一般就夠了,或者不要超過四個點,你的優勢不可能說什麼方面都牛逼的,你的牛逼只有是在做哪幾個方面更加突出一點。所以我們在PPT上列這些點的時候不要超過四個點,當超過四點的時候,人的接受程度和記憶力都是跟不上的,你的信息和資源會被很大的分散。所以如果要列競爭優勢的話,建議你們把最核心的三個優勢或者四個方式是什麼把它好好的去羅列出來,這個不僅僅是學習,也是你們自己對分析上要去做的工作。

5.直接切中投資者需求

投資者對你的企業有一定的共鳴,覺得這個企業符合我的投資邏輯和投資原則,他最後有興趣就會跟你去細聊。同時也會大概形成一個判斷,這個企業大概處在什麼階段,是什麼估值範圍的,是值幾百萬人民幣還是值幾千萬美金的企業,基本判斷是要他在1—3分鐘裡面迅速看完能夠形成判斷。

做什麼在不同的行業和業務具體說法可能不一樣。但你要說清楚怎樣的一個市場裡面抓住了怎樣的一個需求點去提供怎樣的一種產品,或者說你是以怎樣的商業模式滿足用戶的需求,或者說到底提供哪些具體的產品與服務,這都是做什麼,這個第一時間點,要讓投資者能夠先去聽明白。

建議大家不要在行業上面花太多時間去講,如果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你不需要很聚焦的東西,你都不需要去講。你講中國的互聯網什麼發展,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這些東西都沒有任何意義,大家都知道的,就不要浪費你寶貴的十分鐘時間,要想好這個十分鐘的時間怎麼分配的,如果你進入的是一個相對生僻的大家不太瞭解的行業,你可能要簡單做一個普及教育工作,你要相信台下在座的,能夠做評委的一些基本知識肯定都是具備的,所以這個是行業,不要在這個時間分配上,你要知道這個行業花半分鐘時間之內就可以,如果是一些大家不太知道的事情不要講,不知道的事情要簡單講一下,這個行業的講法也要跟你的商業邏輯和商業故事是要匹配的,因為行業存在這樣一個問題,所以我提供了這樣一種展品與服務去解決這些問題,所以這是做什麼。

講了很多如何快速打動VC,我提煉一下,通俗來說一點說的是把我們的企業表現成一個白富美,或者高帥富,講清楚為什麼我是白富美或者高帥富,其實跟搞對象是一樣的,你搞對象的時候總不能說我們家是從清朝那會兒的歷史說起,就講現在有房有車,有幾處別墅,講清楚這個東西,這事兒就成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41

柴可的大姨嗎:常常模擬女人 日廣告額已達20萬VC瘋狂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155.html

創業像超女,走到最後的都是純爺們。

女人,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不方便,而男人,絕不可能有。

但27歲的純爺們柴可卻偏偏帶著團隊裡的一群大男人,每月親自模擬「那麼幾天」,「感同身受」地研發出一款以女性生理期健康為核心的手機應用——「大姨嗎」。

「大姨嗎」自2012年1月上線,短短18個月就擁有了2000萬用戶,其中包括至少40萬武漢女性。產品下載量和活躍度穩居同類產品前三名。如今,「大姨嗎」僅憑廣告收入,每天廣告額就高達20萬元。近日,「大姨嗎」還憑藉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近億元的風投資金。

這個長著小鬍子的男青年和投資人或媒體談起女性生理健康的時候一點不覺得尷尬,「但面對自家妹妹時,還是會有些小小的不自在。」

陪女友看病觸發創業靈感

從「每月一次」中找到剛需

8月12日晚,天津衛視熱播的《非你莫屬》欄目中有一位新晉的BOSS團成員格外引人注目,而他的創業項目也成為節目的一大侃點,他就是「大姨嗎」CEO柴可。

「『大姨嗎』究竟是什麼?」這是身為男性的記者最初聽到這個名字的第一反應。

「它是一款以女性生理期健康為核心,關愛女性健康的手機應用。」日前,遠在北京的柴可接受了記者的網上採訪。視頻中的柴可留著莫西乾髮型,下巴胡碴叢生,儼然就是個豪氣十足的純爺們。

出生於1986年的柴可是貴州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富二代」。柴可說,自己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小時候成績數一數二,獲過貴州省作文比賽特等獎,留學加拿大,畢業兩年後用自己的薪水買了房子和越野車。

直到留學歸來後,他面對了人生第一次挫折。

2009年,柴可帶著自己在海外打工攢下的70萬元回國創業,在北京和發小一起合夥創立一個基於健康話題的社交平台。由於定位模糊,在整個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他的創業項目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有一個月,8號要發工資了,3號時賬面餘額只有3萬,遠遠不夠發工資。」

創業就此進入低迷期,這個一直很順的富二代一下子成為「沒錢沒技術沒方向」的三無青年。在最艱難的時候,柴可鼓勵自己:「創業就像超女,走到最後的都是純爺們。」

其間,柴可的女朋友每月來例假,總是頭痛,卻始終查不出病因。後來他帶女友回到貴陽,家鄉一名老醫生診斷,她患的是神經性頭痛,可能是月經期間攝入過量的咖啡因、茶、巧克力等。「醫生說這個在醫學上還沒有明確的病理定義,是醫生出於經驗的判斷。」

「女性的經期每月都有,會伴隨著女人幾十年,這是剛需。一個朋友開玩笑的話提醒了我,我為什麼不能做一款提醒女孩不要在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事,幫助減輕痛苦的『工具』來?這也是作為男人的責任和價值的體現。」柴可對記者談起了創業初衷。

就這樣,柴可找到了創業的方向,「大姨嗎」就此誕生。

墊著護墊模擬女性生理期

「感同身受」俘虜2000萬顆芳心

2012年1月,「大姨嗎」一上線,用戶從0到20萬、200萬、2000萬,異常火爆。女性用戶們親切地叫柴可為「大姨爹」,而柴可也樂於接受這個稱呼。

事實上,市場上並不缺少同類手機應用,作為一個永遠都不可能體會到「大姨媽」的男人,柴可研製的產品為何征服了2000萬女性的芳心?「我從不將『大姨嗎』定位為一家基於移動互聯網創業的公司,我更願意將它做成一家健康顧問或服務類公司。」柴可說,「『大姨嗎』是憑著內容取勝。」

柴可坦言,做「大姨嗎」,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己是男人,「但男人有劣勢也有優勢,劣勢就是無法感同身受,優勢就是能客觀地看待『大姨媽』這個事情。」

柴可和他的隊友一起,每天上班的8個小時都在研究月經,他們查閱了世界上所有的婦科學、統計學,囊括黃種人、白人、黑人婦女經期的記錄。「連上班擠公交時也要看手機上下載的資料,經常有女乘客斜眼看我,認為我『有病』。」柴可回憶起當初的情景時,忍不住笑了。

除了學習醫學上的知識,柴可和他的隊友每個月也要有那麼幾天,和女性一樣,墊著420型號的護墊。「420是市面上最大最厚的衛生巾型號,我們就是想感同身受女性那幾天的痛苦,這樣才能研製出好的產品來。」柴可說。

在柴可的團隊裡,經期研究人員佔了絕大多數,其次是醫學編輯,最後是市場推廣人員。「做產品不能急躁,從上線到2013年一年時間裡,我們花在市場營銷上的費用只有27萬,而花在內容研發製作上卻足足有400多萬。」柴可說。

準確戳到用戶的「痛點」

近億風投為「大姨嗎」造血

「如果只是傳遞信息,說教的方式女性朋友不一定能改,現在有了『大姨嗎』,女性可以通過它記錄並瞭解自己的經期,通過設定的內容,自己注意一些問題,減少經期的痛苦。」柴可說,正是戳到了用戶的痛點,「大姨嗎」自上線後便表現不俗,「在不能刷榜的港澳地區,70萬個APP中,『大姨嗎』無論下載量還是活躍度,自上線以來都排到了前20名,在同類產品中穩居第一。」

柴可說,自從做了這個項目後,他感同身受女性的痛苦,從而也更加疼女朋友了,時不時還會自己穿上圍裙下廚做飯。

隨著用戶數量急劇攀升,投資人紛紛伸來橄欖枝。從徐小平真格基金投資數百萬美元開始,緊接著貝塔斯曼集團參投。上週六,柴可剛剛簽訂完天使投資B輪協議,這次的投資額為一千五百多萬美元,相當於七千多萬人民幣。

「前面失敗的項目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試錯機會,做移動互聯網我們不能只傳遞信息,要做出一個工具來承載你的信息。而女性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很高,要做好,就不能急躁,耐心完善產品比完善渠道要好得多。」對於「大姨嗎」項目,柴可總結道。

而柴可的耐心也迎來了收穫,如今,「大姨嗎」每天光廣告的利潤收入就達20萬元。「這可是真金白銀的收入。」柴可說。

天使為何愛上大姨嗎

真格基金徐小平:

「大姨嗎」是健康地、誠懇地解決問題的公司,我在決定投(大姨嗎)的時候,並沒有見過柴可本人,但我通過他從微信等傳來的聲音裡面,可以聽到某種魅力,我覺得OK,就投你了。

貝塔斯曼中國區總裁龍宇:

我們認為女性的媒體價值最大,「大姨嗎」的用戶有2000萬,並且全是女性,我們認為其未來的價值很大;現在「大姨嗎」每天的訪問量為200萬獨立的女性,相當於我們集團每天投放200萬冊雜誌,成本的比較顯而易見。因此,我們認為「大姨嗎」具備了造血功能,同時也非常看好這個團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79

天朝PE/VC叫苦:徵稅徵得無厘頭!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909.html

去年曾引起軒然大波的「以IPO招股價為標準針對PE浮盈徵稅40%」的傳言並未成為現實,但對合夥制PE/VC機構來說,稅法現行的制度仍然有其需要完善之處,各地徵收標準不一,徵稅時點與基金投資週期不匹配等問題對機構形成很大困擾。立法層面尚未完善的情況下,基層稅務部門徵收標準往往因人而異。

合夥機構不應該被徵收企業所得稅,但這裡是在天朝…

有限合夥目前是國內PE基金的主要組織形式,最大優勢便在於其稅收穿透作用,按照現行稅法,通常不對合夥機構徵收企業所得稅,僅在出資人層面徵收,而公司制的PE基金則無法避免企業所得稅。

事實上,十幾年前國務院曾對此有政策出台,國發[2000]16號文規定:從2000年1月1日起停止對合夥企業徵收企業所得稅,其投資者的生產經營所得,比照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徵收個人所得稅。這一規定在國家行政法規的層面上確立了合夥制企業不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原則。另外,包括在2007年出台的《合夥企業法》以及國稅總局財稅[2008]159號文等文件中也對此一再確認,並定下了對經營所得「先分後稅」的原則。

但上述法規條文對合夥制企業稅收政策的規定並不詳盡,在諸如徵稅時點、額度等問題上並未明確。

成本沒回收,先被徵稅

德同資本董事總經理田立新表示,目前一些地方稅務部門的徵稅時點取決於機構的項目退出,往往在基金只有一個項目退出的情況下邊要求繳稅。北京一家VC機構合夥人更是明言,「一旦有流動性回流,稅務部門就馬上會找上門來。」

田立新表示,這使得很多LP很難接受,「等了三四年甚至更長,終於剛剛有項目退出,部分成本可以回來,但稅務局的先來了。」

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常務副會長王守仁對此直言,很多稅務部門對PE行業缺乏認識,徵稅概念往往還停留在針對單個投資機構或者自然人上。他認為,有限合夥制機構不存在註冊資本,也不存在資本公積,有限合夥機構也不是納稅主體,只是投資人的一個投資經營活動的通道。

王守仁指出,PE行業不可能進行年度稅務核算,PE是在封閉期內進行長線投資,週期長的同時,年度收益也並不確定,和企業不同,基金盈利之後,本金不可以繼續拿來作為主體再投出去。基金作為一個集合投資者,必須進行跨年度的綜合核算收益和成本。因此,在有限合夥制基金獲得盈利之後,應當先對出資人還本,之後才將盈利繳納所得稅。

「就好像一個企業的經營活動是出售產品,你可能針對賣出的某一件商品來徵稅嗎?」他反問。

躲到新疆也沒用

在經歷過PE野蠻生長期之後,天津、四川等地逐步提高基金門檻的同時,新疆、西藏等「PE處女地」此前廣受關注,例如,新疆15%的企業所得稅比內地低近10%,很多機構針對政策紅利而將業務遷移至此,但田立新認為,稅收政策條款不完善,導致不同部門之間可以有很大的理解偏差, 在入駐時地方政府、稅務部門給予的優惠政策和退稅承諾,一旦與稅務總局層面的思路不相符,那麼很可能會出現政策撤銷與承諾無效的情況。

事實上,財政部、國稅總局此前便曾在財稅[2009]1號文中規定,「中央稅、共享稅以及地方稅的立法權都集中在中央,除有關稅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下放地方的具體政策管理權限外,稅收政策管理權全部集中在中央。」也就是說,從現有法規角度考慮,政策風險無法規避。

在徵稅額度的問題上,同樣令很多合夥制股權投資機構憂心。田立新表示,按照現行規定,合夥企業的投資者的經營所得,需按照個體工商戶的標準進行徵稅,那麼便意味著個人LP所需要負擔的徵稅額度最高將可以達到35%,一旦按照該標準落實實施,必將極大打擊投資人參與合夥制基金的積極性。

PE稅法一個字「亂」,兩個字「尋租」

有早期投資人指出,對天使、種子期投資來說,項目成功率通常會更低,如果稅務部門只著眼於盈利的項目進行徵稅,那麼無疑會出現越是早期投資,稅負越重的情況,這無疑抑制了主要服務於小微企業的早期投資基金的投資積極性。

必須注意的是,由於現行稅法存在局部空白,導致各地稅務部門標準差異很大。一位南方創投機構的合夥人向記者坦言,從稅收政策最終落實情況來看,不同城市、不同轄區,甚至不同稅務辦公室人員的徵收標準都並不一致。這在政策層面出現差異化的同時,甚至也給一些稅務部門創造了尋租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44

徐磊自述:創業者別拿VC的錢「劫富濟貧」!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223.html

【導讀】9月10日,第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北京賽區決賽在北京舉行,布丁移動創始人徐磊出席並發表演講。以下為其演講節選。

1992年,我進入清華大學唸書,一念就是10年。2001年,我跟清華幾個師兄一起創業,那時候我博士還沒有畢業。當時有所謂將學校的產品技術商業化的潮流,我們的公司由清華控股和同方股份共同投資,屬於國有控股,當然團隊也有少量的股權。公司是做芯片設計的,總的來說,還算成功,每年的淨利潤都能過億,但沒有成為爆發性的增長。

我在這家公司待了將近9年,一直到2010年年初從CTO的位置離開。我當時覺得半導體是個重資產行業,很難在這個行業裡二次創業。同年,我加入了創新工場,目的就是想在移動互聯網行業找新的事情做,我希望這十年會成為移動互聯網的黃金十年。2010年年底,我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布丁移動,創新工場也是我最早的天使投資人。

創業中的變量和常量

三年前,移動互聯網開始啟動,那時候有個最大的變量是怎麼把互聯網變移動互聯網,今天這兩者的隔閡已經很小了,但移動互聯網的變量還非常大。在我看來,移動互聯網是50年不遇的機會,過去手機和電視也是非常大的創業變量,但這些節點非常少。我甚至認為移動互聯網比互聯網當年產生的機遇還會更多。

如果你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創業,不管用純互聯網的邏輯,還是用傳統行業的邏輯,其實都包含了三個特有屬性:第一個是位置,比如導航這樣的產品,還有大眾點評這些基於位置搜索的產品,但過去三年利用位置做地最錯的一件事就是簽到。第二個是時間,大家一直在用手機,脫離不開手機,比如點點就利用了用戶的碎片時間。第三個是個性化,即使手機用戶不註冊,你也會知道他的情況,不過iOS7可能會把這條路封住,但無論如何移動互聯網仍然是跟蹤用戶的最佳方式。

雖然由於安卓用戶的爆發性增長,許多App的用戶規模也在增長,但核心覆蓋已經幾乎完成了,假設中國現在有1億移動互聯網用戶,那其中只有5千萬是核心用戶。而這時候,變量可能不是移動互聯網剛剛出現時候的變量了,因為已經有了智能手機、APP以及app store,當初這些概念都很新鮮,但今天這些概念都要轉移。比如做一個工具類產品,在沒有別的變量出現之前這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因為無論是微信、微博還是地圖很容易就把你包含進去了。但在一些特定行業裡卻是有機會的,比如我們過去以餐飲行業和娛樂行業為主來做電子優惠券和電子憑證,今年我們開始做汽車,這些垂直領域會有大量機會,因為過去你會有大量傳統行業的經驗。

另外的變局就是最近比較熱的穿戴式設備,雖然我並不那麼看好,但一定還會出現短期的機會。我認為,用智能手錶替代智能手機沒有一點意義,比如拿手錶打電話不靠譜,但智能手錶對醫療行業和運動都非常有用,防小孩和老人走丟也很有用。

掠奪性的破壞

我經常會把互聯網定義為掠奪性的破壞。互聯網人創業既沒有資源也沒有人脈,當他看準一個行業,他就會用互聯網基因衝擊這個行業,無論是騰訊、百度還是360。怎麼衝擊?他們最容易打的旗號就是免費,你收費我就免費,你貴我就便宜,總之就是破壞。當然,我們一直在經歷一個不破不立的過程,今天所謂的屌絲文化其實也是在破壞,造反有理在中國人心裡永遠都是有基因的。

創業者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路是你背後有巨大VC支持,但最根本的還是你如何能建立起新的價值。比如百度學的是谷歌,後者最早打的旗號就是讓信息更容易地流轉起來,所謂建立信息對稱,這件事確實是對的。但百度學完谷歌之後又做了一件什麼事?競價排名,它打著信息對稱的名義建立了一種信息不對稱,讓信息的流轉權控制在自己手裡。互聯網解決的是渠道問題,所謂的渠道就是信息流,最後如何流轉都由百度說了算,它就有了定價權。

說這些的意義是什麼?你今天如果就想草根創業,你一定要思考:自己掌握什麼機制替代別人,破壞產業鏈結構,破壞完了以後要建立什麼樣的經濟價值鏈,只要是可行的你的破壞才有價值。VC雖然也有笨的,但他手裡拿的畢竟也是錢。這些年很多行業都被互聯網改變了,但是很多行業到目前為止都是不賺錢的,錢哪裡來?自然有人給。我曾經開玩笑說,用VC的錢創業某種程度上完成了社會資產的再分配,最後用戶都受益了,創業者至少幹了件「劫富濟貧」的事。但如果你只靠劫富濟貧混也只能混兩三年,所以還是想著賺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41

【創業乾貨】 一文理解什麼是GP、LP、PE、VC、FOF?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530.html

首先是GP,LP:

普通合夥人(General Partner, GP):大多數時候,GP, LP是同時存在的。而且他們主要存在在一些需要大額度資金投資的公司裡,比如私募基金(PE,Private Equity),對沖基金(Hedge Fund),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這些公司。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GP就是公司內部人員。話句話說,GP是那些進行投資決策以及公司內部管理的人。舉個例子:現在投資公司A共有GP1, GP2, GP3, GP4四個普通合夥人,他們共同擁有投資公司A的100%股份。因此投資公司A整體的盈利,分紅虧損等都和他們直接相關。

如果還不明白的話,舉個簡單例子,在創新工場當中,李開復先生則是一個經典的普通合夥人了。

有限合夥人(Limited Partner, LP):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出資人。很多時候,一個項目需要投資上千萬乃至數個億的資金。(大多數投資公司,旗下都會有很多個不同的項目)而投資公司的GP們並沒有如此多的金錢——或者他們為了分攤風險,因此不願意將那麼多的公司資金投資在一個項目上面。而這個世界上總有些人,他們有很多很多的現金,卻沒有好的投資方法——放在銀行吃利息在金融界可是個純粹的虧錢行為。於是乎,LP就此誕生了。LP會在經過一連串手續以後,把自己的錢交由GP去打理,而GP們則會將LP的錢拿去投資項目,從中獲取利潤,雙方再對這個利潤進行分成。這是現實生活中經典的「你(LP)出錢,我(GP)出力」的情況。

為了讓大家能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我接下來會講述一些關於LP在整個過程中所需要做的事情。

(由於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大多數這方面的知識最早也是來自於美國學習,所以下面我會拿美國來和中國進行對比,讓各位有個更全面地瞭解。)

在美國,絕大多數情況下,LP都有一個最低投資額度——這個數字一般是600萬美金,中國的話我目前瞭解大多都是600萬人民幣。換句話說,如果你沒辦法一次性投資到600萬的資金的話,別人連入場機會都沒有。此外,為了避免一個LP注資過多,大多數公司也會有一個最高投資額度——常見的則是由1000萬至2000萬不等。但這個額度不是必然的,如果LP本身實力比較強大,甚至可以在投資過程中給與幫助的,數個億的投資額度也是可以看得到的。

此外,一般LP的資金都會有一個鎖定週期(Lock-Up Period),一般為一年至數年不等(要看公司具體投資的項目而定)。為的是確保投資的持續性(過短的投資週期會導致還沒開始賺錢就必須退場)——換言之,如果你給公司投資了600萬,你起碼要一年以後才可以將錢取出來。

那麼GP是如何獲取利潤的呢?

在美國,公司普遍是遵循2/20收費結構(two and twenty fee structure)——也就是2%的管理費(management fee)以及20%的額外收益費(outperformance fee)。(2/20結構在08金融風暴以後被一些公司打破了,但畢竟不是常規。而且打破結構的公司並沒有做的特別優秀的案例)

為了讓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下面我們又來案例分析:

假設LP1 投資了600萬去投資公司A,一年之後LP1額外收益了100萬。那麼LP1需要上繳給投資公司A的費用將會是:

600萬*2% + 100萬*20% = 32萬。即LP1最終可以獲益68萬,投資公司A則可以獲益32萬。順帶一提的是,不管賺錢還是虧錢,那2%的管理費都是非交不可得。而額外收益費則必須要賺錢了以後才會交付。

而在中國,目前來說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有收2%的管理費用。但20%的額外收益費是基本一致的。(最低的我曾經聽說過15%並且無2%管理費的,但資金規模並沒有太大,估計勉強接近一個億。)

接下來是我們常說的VC,PE。為了讓大家有個更加直觀的瞭解,我將會順便講上Angel Investor以及IB,因為他們正好表示了投資者的四種階段。

在解釋這四個名詞之前,我先將他們按照投資額度從小到大排序;他們分別是天使投資(Angel),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VC),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 PE),以及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 IB)

下面將會開始逐個進行介紹(註:接下來提到的資金額度只是一個大概的均值,不是一個絕對值,切勿以單純的以投資額度去判定一家公司是什麼天使還是風投或者其他。)

天使投資(Angel Investment):大多數時候,天使投資選擇的企業都會是一些非常非常早期的企業,他們甚至沒有一個完整的產品,或者僅僅只有一個概念。(打個比方,我有個朋友,他的畢業設計作品是一款讓人保持清醒的眼鏡,做工非常粗糙,完全不能進入市場銷售。但他憑藉這個概念以及這個原型品在美國獲得了天使投資,並且目前正在該天使投資的深圳某孵化器工作室進行開發研究。)

而天使投資的投資額度往往也不會很大,一般都是在5-100萬這個範圍之內,換取的股份則是從10%-30%不等。單純從數字上而言,美國和中國投資額度基本接近。大多數時候,這些企業都需要至少5年以上的時間才有可能上市。

此外,部分天使投資會給企業提供一些指導和幫助,甚至會給予一定人脈上的支持。如果你還不瞭解的話,創新工場一開始就在做天使投資的事情。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一般而言,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比如說已經有個相對較為成熟的產品,或者是已經開始銷售的時候,天使投資那100萬的資金對於他們來說已經猶如毛毛雨一般,無足輕重了。因此,風險投資成了他們最佳的選擇。一般而言,風險投資的投資額度都會在200萬-1000萬之內。少數重磅投資會達到幾千萬。但平均而言,200萬-1000萬是個合理的數字,換取股份一般則是從10%~20%之間。能獲得風險投資青睞的企業一般都會在3-5年內有較大希望上市。

如果需要現實例子的話,紅杉資本可以算得上是VC裡面最知名的一家公司了。後期創新工場給自己企業追加投資的時候,也是在做類似於風險投資的業務。

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私募基金選擇投資的企業大多數已經到了比較後期的地步,企業形成了一個較大的規模,產業規範了,為了迅速佔領市場,獲取更多的資源,他們需要大批量的資金,那麼,這時候私募基金就出場了。大多數時候,5000萬~數億的資金都是私募基金經常投資的數額。換取股份大多數時候不會超過20%。一般而言,這些被選擇的公司,在未來2~3年內都會有極大的希望上市成功。

去年注資阿里巴巴集團16億美金的銀湖資本(Silver Lake)和曾經投資過的Digital Sky Technology則是私募(尤其做科技類的)翹楚公司。而這16億的資金也是歷史上排名前幾的一次注資了。

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ing):他有一個我們常說的名字:投行。一般投行負責的都是幫助企業上市,從上市融資後獲得的金錢中收取手續費。(常見的是8%,但不是固定價格)一般被投行選定的企業,只要不發生什麼意外,都是可以在未來一年內進行上市的。有些時候投行或許會投入一筆資金進去,但大多數時候主要還是以上市業務作為基礎。

至於知名的企業,我說幾個名字,想來大家就知道了。高盛,摩根斯坦利,過去的美林等等。(當然,還有很多知名的銀行諸如花旗銀行,摩根大通,旗下都有著相當出色的投行業務。)

此外,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就是FoF,由於不少的回答中已經給出了比較詳細的內容了,我就用一些比較簡練通俗的語言給大家介紹一下FoF,也就是基金中的基金吧。(請原諒我這個蹩腳的中文翻譯,因為我實在不知道Fund of Fund的翻譯是什麼,查了好幾個網站都翻譯成基金的基金或者基金中的基金,我現在看到基金兩個字都有點「語義飽和」了)

基金的基金 (Fund of Fund, FoF):FoF和一般基金有一個本質上的區別——那就是他們投資目標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基金投資的項目非常廣泛,常見的有股票,債券,期貨,黃金這些廣為人知的項目。而FoF呢,則是通過另一種方法來投資——他們投資的是基金公司。也就是說,FoF一般是不會對我們常說的股票,債券,期貨進行投資的。他們會選擇投資那些本身盈利能力很強的基金公司(比如我上面提到的Silver Lake, Digital Sky, 甚至可以再組合一個咱們國內的華夏基金。)當然,也因為FoF的投資特殊性,所以它並不像我一開始提到的LP那樣,有600萬最低投資額度的限制。中國的具體情況我不太瞭解,美國的話額度範圍一般是20萬美元到60萬美元作為最低投資額度——當然,他們的鎖定週期都是一樣的,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08

日內交易員、天使投資甚至VC--歡迎進入改變一切的互聯網金融時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416

互聯網可以很好的做到兩件事情:減少摩擦成本、砍掉許多過程中的中介。互聯網已經徹底改變了很多實體領域,我們如今會在互聯網上購買書籍、家電以及許多商品,其中許多直接與製造廠商進行交易。淘寶、京東等互聯網企業減少甚至徹底取代了百貨公司、家電賣場等商品流通企業所提供的流通中介作用。

新的革命性技術會逐步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及各行各業。即便在金融這個極度個性化並且仰賴個人能力的行業,互聯網仍然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改變這個金光閃閃的行業,乃至金錢本身。

認為,無論是倫敦(金融城)、紐約(華爾街)或是後來居上的舊金山(硅谷),金錢都是一樣的。雖然外表千變萬化,「借入資金、投出資金、獲得收益」的核心過程始終不變。只是,由於某種原因、某一類「金錢」要比其他更好。

從華爾街的頂尖大行到門洛帕克(Menlo Park)市的沙丘路(Sand Hill Road,硅谷著名的一條道路,大量風投聚集在這條路)上的風投們,許多諸如KPCB這樣顯赫的名字在過去的歲月裡建立了金錢品牌與傳奇。

這種建立金錢品牌的能力讓高盛和摩根大通這樣的大行即便在金融危機期間也能蓬勃發展。巨額資本和顯赫人脈讓巨頭們可以為自己的金錢打上別人難以企及的品牌。

硅谷所玩的遊戲也沒什麼不同:大量的金錢、名人網絡、成功的初創企業和他們的創業家們。這些通常都給投資者們帶來的資金打上了顯赫的品牌。

然而,互聯網帶著那讓人稱奇的扁平化的力量在改變一切,它擠出中間人、摩擦以及隨之而去的利潤,而這一切早在1990年代便開始。

在上世紀90年代末,受到互聯網股票熱潮的催動,一種新的交易員種類在美國出現了:那就是日內交易員。福布斯在1998年的一次封面報導中將這一群體稱為「游擊做市商」,他們與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和騎士資本這樣的大傢伙競爭。他們就沒有費用、用自己的資金並且勇敢承擔風險,日內交易員減少了OTC股票的點差,在這一過程中讓這一本來利潤豐厚業務變得利潤全無。在這些傢伙出現之前,福布斯稱這個市場就如同一個俱樂部。

伴隨著金融創新,交易成本大幅降低,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交易。更多的交易員也給市場帶來了更難以預測的波動,而這種現象最終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滅而結束,但創新(低成本交易)存活了下來。

整部金融市場的歷史充滿著這類的創新股市。一些創新使得一些金融產品或技術成本更低,這就使其適用的範圍更廣。人們搶著嘗試,希望能獲得更高的收益,而這也起到了效果;然而,不可避免的,一度這些創新吸引了過多的追逐著,隨後收益率崩盤了,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但創新留下了,而未來將從此間受益。

回到2013年,如今我們正看到歷史再度重複,新的金融創新拋下了監管障礙、降低成本,推動更多人參與此前封閉的市場。而這一次輪到了創業投資。作為JOBS法案的一部分,美國修改了企業公募規則。很快,新一波法律修改浪潮將啟動,而這將徹底重新定義創業企業的建立和融資。

而站在時代潮頭的是AngelList,這家創業融資平台公司在9月份宣佈得到包括Google Ventures和KPCB在內的116位投資者的2700萬美元融資。簡單的形容AngelList就是一個讓買家(天使投資者)和賣家(創業企業)聚到一起的場所。

在對這一融資的報導中,商業週刊記者Ari Levy寫道:「他聚焦於消除低效率,比如早期創業企業花費在安排會議、旅行路演和尋找及支付律師過程中的時間和金錢。」AngelList還希望通過幫助企業招聘賺錢。Levy文章的標題概括了一切:VC正在打造自己的掘墓人嗎?

對此的答案顯然是對。正如AngelList的創始人Naval在此前採訪中所指出的,VC業務效率和一致性較差。這個行業有著許多負擔和讓人厭煩的摩擦。

AngelList並不孤單,其他諸如WeFunder、RockThePost、TechShop和Circleup都成為了這場運動的一分子。這場創業投資的終極民主化運動已經開始。

重申一遍,金融創新削減成本,推動此前封閉的市場得到更大程度的參與。我們一遍又一遍的看到這一切的發生,從衍生品到MBS,如今這出現在了創業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690

用VC的方式去投資股票——我的2013投資總結 閒看花

http://xueqiu.com/1456239271/26902649
知道用這樣的標題很有爭議性,但社會需要和諧,而投資有爭議恐怕不是壞事,畢竟沒有爭議、沒有分歧哪來的交易?股市從來就不是和諧社會哈。[俏皮]

按照雪球投資總結模板所示,好像應該先報一下投資成績——今年9月份以前,一直同時做A股和美股兩個市場,9月初清空A股,只做美股了。單純算美股部分,今年的收益是131%(12年是25%);但A股部分是虧損的,並到美股後雖有所增長,但拖了後腿,使得最終總回報是72%。只關心數字的童鞋,可以閃了[跪了]

不得不說,在標普指數大漲29.6%創下自1997年之後的最大年度漲幅的大背景下,取得這一業績運氣是主要的,是不可持續的。要說自己有一點貢獻,那麼恐怕就是在9月初清空A股,把全部資金集中到了美股,這可能算作最簡單的一種資產配置吧。但是好像前兩天哪裡看到有研究,說是投資業績的93%是來自資產配置」[俏皮]。當然在盈利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們通常更願意相信主要是自己選股選時的能力使然。前兩天看到一句話挺好玩,說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如果你不在其中,那麼它就是泡沫;如果你在其中,那麼它就是牛市。」[大笑]

雖然會被他人看作是隨著池塘水上漲而浮起的鴨子,或者說是被風吹起的豬——恐怕也真的是[滴汗],但有這樣的收益總不是壞事,特別是這樣的收益加上去年的收益,已經將我在07-11年投資摸索期的學費彌補了回來,甚至還超越了很多。[跪了]

拋開收益,13年對一些投資理念有了的新的心得體會闡述如下,估計會爭議很多,但我不想說服誰,因為我知道投資理念這種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正確的,也許大家都對,只要是合適自己的,能靠著長久發財的,就好!下面主要是記錄給自己以後回頭看。

價值投資和A股:

到了年底這幾個月我終於不再聲稱自己是價值投資了[摊手]。因為,投資前面的「價值」二字本來就是多餘的。這是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我發現我對投資的理解似乎和很多「價值投資者」對價值投資的理解漸行漸遠,乃至大相逕庭了,很多時候大家用的是一個詞,但說的完全是相反的理解,所以我從此不在混用價值投資這個標籤了[滴汗]。不要誤會,我對價值投資充滿敬意。我認為其重要理念如安全邊際、護城河、能力圈、對公司治理、管理層的考量等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也是對其他各類型的投資方法具有指導借鑑作用的。然而,如果你真正理解並嚴格遵循價值投資的這些理念,你就會發現A股是適用但不適合價值投資的地方!原因如下:

1.     A股的中小投資者面對的投資環境極其惡劣:具有重大缺陷的規章制度、看得見的行政手的無預期的頻頻干預、對違法行為的監管懲治無力,繼而造成對各種暗箱黑幕行為的事實上的縱容和鼓勵(好人都有變壞的動力)。。。。(此處省略500字),吳老曾有賭場論,我認為則連賭場不如,因為賭場裡面不能看你的底牌吧?或者至少不能邊打邊修改遊戲規則吧?但在A股,這些行為並不罕見。2013年甚至出現了個人投資者因採用公開信息質疑上市公司而被跨省的事件[不说了]。。。

2.     A股的公司治理問題嚴重。很多企業壓根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其領導人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他們當然不會甚至即使主觀願意但客觀無力把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放在應有的地位上來考量、尊重和保護。看到雪球上有很多「價值」投資者樂此不疲的對這樣的「企業」進行種種財務、經營的分析,這不是緣木求魚嗎?!真是哀嘆其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其投資的長久杯具是必然的。

3.     A股市場較為封閉,數以億計的股民需求面對著有限的供給,造成了A股在絕大多數時候是高估的堰塞湖。

。。。。。。

就上面幾個不完全的原因來看,一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我是說,那種對安全邊際、能力圈、公司治理、管理層的考量有著嚴格甚至苛刻的標準的投資者在A股可能大多時候都無法找到足夠的合適的標的,在這種情況下,能說A股適合做價值投資嗎?!如果還不明白,那麼請看看中國最有名的一些價值投資基金經理們在A股多年下來的投資成績吧(我就不點名了,地球人都知道)。當然,雪球上的「價值」投資者們可能會認為自己的水平是遠超他們之上的[大笑]

總之,我認為,從價值投資的角度講,A股是貧瘠的荒漠(我還說過是垃圾堆),注定是學藝不精對價值投資理解一知半解的偽價值投資者的墓地,而真價值投資者可能不會賠死但很可能會被餓的營養不良。用一位球友總結我前兩天說的一些話來說就是:在A股,偽價值幹著大概率的挖墳工作,真價值幹著低概率的尋找沙漠之花的工作。當然,我願意相信雖然概率極低,但是還是有真價值投資者在A股找到了他的沙漠之花或者說在垃圾堆中翻到了金子,如果你找到了,恭喜你!

我發現,很多皈依價值投資的人們把價值投資當做是唯一正確的投資方法,而把一切其他投資方法都BS為投機,至少曾經的我是這麼認為的,但今年以來我意識到投資方法有多種,價值投資只是其中靠譜的一種,無論什麼方法,無論在哪個市場,只要你能找到使你的投資業績多年達到自己滿意的回報率就好,不必非要給自己貼上價值投資標籤的,或者,至少也不要動不動就站在道德高地上憑著莫名的優越感指責其他方法都是投機。我認為,如果一個投資者不能在一個市場上連續多年達到自己滿意的回報率,一定是他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市場的問題!價值投資絕不應是虧損的遮羞布!連年虧損還說自己是價值投資,似乎越套越光榮,那是對價值投資的侮辱!不過不要誤會,我雖然認為從價值投資的角度講,A股是貧瘠的荒漠、是垃圾堆,但是如果你有自己的方法在A股上多年賺到自己滿意的回報率,那麼A股對於你就是沃土,就是良田。

根據自己的情況,選對了市場,就是選對了起跑線!


估值和PE:


估值可能是投資中最重要,但也是難度最大的了。我認為價值投資最重要的一句話,沒有之一,那就是,投資就是投企業的未來現金流折現。看到了嗎?這裡面有提到PE了嗎?這句話重點是未來,而PE和其他眾多指標一樣,反映的只是後視鏡看到的東西。PE作為對股市整體估值的衡量或者構建一個低估值的組合,具有較大的參考意義,而對個股而言,意義則小的多,那種只看PE炒股的人,真的就是輸在起跑線上了。不再展開了。

市值、行業和週期:

經典的價值投資理論裡面,好像沒有強調過市值這個概念,但我今年的開竅的一點就是會參考市值和行業空間,以及對比其他參照標的,來作為估值的一種維度了。另外,大市值的標的雖然可能還能漲,也許還漲的穩,但是漲的速度和幅度要比其市值小的時候難度大多了,這一點好像中美股市都有研究數據證明的。

13年茅台可穿越週期的神話破滅告訴了我們,沒有真正非週期的東西,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有其生、長、活、病、死或新生的規律,企業在發展中也是有起伏的,投資不去過多預測宏觀經濟是對的,但是對於所投標的所處的行業、發展階段、未來走向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

安全邊際:

經典的價值投資理論是說用4毛錢來買一塊錢的東西,而這一塊錢的估值往往是基於對製造企業淨資產或者對穩定發展的消費價值股的DCF分析得來的,其確定性是由企業的淨資產、內含價值或者具有可預見的具有穩定的現金流所保障的。而我現在對標的的考察更多的是由對其市值、行業、發展階段、週期、其競爭性、成長性等,其在幾年內有5倍甚至10倍的發展可能性構成了我投資安全邊際的一半,因為我看到它能有5倍10倍的可能性,也許它最終只有一兩倍或者甚至相反的結局,即我追求以4毛錢來買2塊錢甚至4塊錢的東西,當然僅憑自己的眼光,這樣確定性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自己一定會犯錯,而且還會錯的比對的多,那麼怎麼辦?這就要求分散投資,這構成了我投資安全邊際的另一個基石。若干較小概率但是有較大倍數盈率的組合是有較大確定性較好盈率的可能性的。即高成長性和分散性是構成我投資安全邊際的兩個基石,其實這也是我理解的VC投資的理念。每個標的的實際成長性越高,判斷的眼光越準,加上適度的分散,那麼安全邊際就越高、越有確定性。(估計這裡會引起很多爭議,不過我前面說過了,我不是價值投資哈,雖然我談的是安全邊際這個概念。[俏皮]

能力圈和(移動)互聯網:

投資講究恪守能力圈,這是對的。但是能力圈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擴展的,君不見,老年的巴老也終於投資了IBM了嗎?

懶得再碼字,就引用我今年的一個舊帖中的話吧:「互聯網實質上是把人類個體的大腦聯繫了起來,構建成了史無前例的,由所有互聯網使用者的個體大腦所組成的「超級大腦」。有了這樣的超級大腦,人類個體就可能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潛能,當這樣的潛能釋放出來,各個行業、各個領域(政治、經濟、文化。。)都會被重新塑造。在雪球上,就舉個投資相關的例子吧。我認為互聯網正在改變傳統的投資業,第一,打破了傳統上信息對於專業投資者和業餘投資者的嚴重不對稱性。第二,極大的拓展了個人投資者的能力圈。互聯網使得個體/業餘投資者可以和各個領域各個地域的專業人士的聯繫成為可能,眾包的信息可以勝過傳統一個投資研究機構所能獲取的調研成果。所以,在互聯網時代,必然會出現更多的個人投資成功者、成功投資小團隊!
當然,互聯網只是提供了這種可能性,並不能代替個體的主觀努力。個體大腦的學習思考分析判斷能力、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對不同意見的開放心態、跟他人的溝通能力等等,是決定了你的個體大腦是否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併入到「超級大腦」,從而決定了你的投資高度和生命力!
一句話:互聯網時代,個體的競爭優勢取決於個體的大腦有多大程度併入了「超級大腦」系統,如何用好這個「超級大腦」,如果你做不到做不好,你絕對就OUT了!」(別跟我講老巴不用互聯網,老巴的人際圈獲取信息的渠道是你我能比的嗎?!再說了,OUT不一定就是loser,也可能會是土豪哦[大笑]

用VC的方式去投資股票

投資的方法千千萬,我目前的方法想了一下,發現竟然和VC的投資方式比較相似,當然,VC的方式恐怕也有千萬種,我這裡說的只是我自己認可的VC方式。自此,在我的眼中,從投資的角度看,自把「價值」二字從「投資」前面拋掉簡化後,又把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統一了——投資的本質難道不該就是這樣一致的嗎?

1.     投行業優於投個股。VC考察投資項目時不會一上來就把財務指標如PE(可能都沒有PE呢)、PB等放在首位考慮,而是會優先看所投項目的行業前景、生意模式、增速、發展空間等,在有錢景的行業裡再去進一步選個股,投資成功的概率會大很多。選行業也是我現在找投資標的的首要考慮。這裡面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以開放的心態、動態的、發展的、預見性的眼光來看待一個行業。比如這幾年一些股市老手錯失了投資互聯網大牛股的機會,這是因為他們經歷過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那次慘痛的教訓,讓他們仍以舊眼光看待互聯網經濟,沒有看到互聯網就是當今的消費品,不同於2000年很多互聯網公司擁有的僅僅是「眼球」,現在的一些互聯網公司的股價早已是有著漂亮的財務業績支撐的了。

VC投資的核心競爭力是投資眼光,我覺得個人投資者要戰勝市場、要賺大錢,最重要的是不是財務知識或其他,而是投資眼光。所以我以後不會再把精力放在煙蒂股的挖掘上了,因為在挖掘煙蒂所需的細緻的層層剝繭能力、紮實而廣泛的財務法律等知識方面,這不是我的強項,我面對機構投資者沒有任何優勢,甚至比不上很多專業的個人投資者。但是在面對一個處於早期的成長股,機構投資者的優勢則並不大,甚至由於機構投資受到的種種限制,讓他們無法(及時)投資。彼得林奇在其著作中對個人投資者打敗機構投資者的可能性方面有著更多的論述。比如我今年在搜房、歡聚時代上的介入時間相信會比很多投資機構介入的時間早。

我相信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個人投資者借助雪球這樣的平台,和其他個人投資者、產業專業人士更容易建立溝通獲取信息,機構投資者在獲取信息方面的優勢會大幅下降。我們在雪球上已經看到一些眾包模式的草根研報質量根本不輸於許多正規投資機構的研報了。個人投資者如果能有效的組織起來,那麼則在信息處理方面也有可能超過機構。說到這裡,我希望我現在參與的或者將來參與的投資草根組織有機會成為這樣的成功案例。

2.     VC投資高度重視管理層(領導人的因素)、公司治理和股權結構。這也是我投資時所應重視的。老巴大意說過生意模式比人更重要,因為總有一天一個企業會被個傻瓜領導。很多人就真的只看重生意模式,而不太重視對管理層、公司治理和股權結構的考察了。不管老巴說這話的背景和真正意思所在,但老巴在實際投資中對管理層的誠信、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可一點也不低哈。再好的企業,管理層不行也會搞垮的。

3.     VC投資的邏輯在於廣撒網捕大魚,即投資多個項目,每個項目都追求高回報率。投10個項目,7死2不溫不火,但只要有1個翻百十倍就賺回來了。追求投資項目的高回報看似貪婪,其實是對安全邊際的要求,也是對投資標的選擇的高標準(不能單純為了多而多)。這裡面實際上也暗含一個不能為將來預期的成長性付高價,成本越低回報才可能越大。具體到我的投資,我一般會持有5-10只個股,每隻個股的倉位高於25%時就會讓我考慮減倉了。適度的分散是我歷經各種黑天鵝還能活到現在的法寶,也意味著我認識到自己的投資判斷一定會出錯,而且錯的可能還會比對的多,即使這樣,還要贏的策略吧。集中和分散的爭論永遠不會有結果,適度就好,適度是因人而異的,反正極端集中和極端分散都不可取,極端集中遇到黑天鵝恐怕就得裸奔了(大家13年也都看到了[摊手]),而極端分散還不如直接買(幾)個指數簡單。


13年投資的得失

最大的失敗是儘管從12年初就開始投資美股,但仍對A股報有幻想,導致這兩年的投資回報因在A股的業績不佳而拖了後腿。特別是今年6月份就想清空A股全力只做美股,但是由於一念之差不得不拖到在9月初才清空A股,把資金轉移到美股,致使錯過了美股賬戶漲幅最驚人的7月份,在這個月,資金賬戶漲幅高達50%[赚大了],相信炒美股的朋友們大多都會在自己的賬戶資金曲線圖看到在7月份有個大的上升陡坡吧。

但最大的可取之處也在於把A股賬戶清空全力轉戰美股,導致全年收益遠超預期。美股有著世界上相對最健全的投資環境(監管、律所、空頭、公司治理、經理人的信用。。。),有著豐富便捷的投資手段(下跌也很方便賺錢,當然能不能賺到錢那要看你的本事了),豐富的投資品種(股票、期權、ETFs,。。。),彙集著全世界最優秀的公司(包括最優秀的中國公司),實在是包括價值投資在內的各種投資流派的樂土。

對業績貢獻最大的是$搜房(SFUN)$$歡聚時代(YY)$$諾亞財富(NOAH)$ ,賠的最大的是在A股賬戶的白酒股,最有爭議的一筆投資是$網秦(NQ)$ ( 網秦、做空與風控 http://xueqiu.com/1456239271/25828503)。

這裡面值得一提的是對$歡聚時代(YY)$ 的投資,不僅是因為在YY上面賺到錢了,而是因為抓到YY,除了運氣,就是我開放的心態和過去的經驗起到了作用。看到了很多投資大佬因為不是YY的用戶或者對YY這種「網上夜總會」很不屑一顧而錯過了YY,我就不免小[俏皮]一把,因為我也完全不是YY的用戶,但是當我從雪球上通過文章瞭解到YY後,立刻去研究了一番,雖然實在很難欣賞裡面的內容,但是我認為很有生命力,結合當年不屑QQ而錯過了騰訊,我知道,這個YY我不能再錯過了!所以這裡面的經驗就是,投資這回事,必須要有自己的獨立態度,但是一定要有開放的心態,不能抱偏見,先入為主!

最想感謝的人是@國老。不僅是因為他的很多言論對打開我的投資思路很有啟發,而且通過他的引薦還結識了很多優秀的專業和非專業投資人。特別是有幸見面(可是在雪球之夜之前哦~),他慷慨熱情的招待我和其他投資小夥伴,成為很快樂很有收穫的一段經歷和回憶。記得大家歡聚一堂吃飯K歌時,我時不時的會在心底發出感概,是互聯網時代才有可能讓我們這些朋友在線上相識在線下相聚,從未見過面的人,一見面竟也能如此一見如故,相聚甚歡,毫無生疏距離感,真的很神奇![鼓鼓掌]

另外,還有幸和@weald @許志宏 @從易 幾位大牛一起吃飯論股,這也是今年一段很快樂很有收穫的經歷,感謝幾位!

@weald 是我在雪球上神交已久的朋友,他不僅在美股,特別是TMT方向投資上有著豐富的閱歷、深刻的見解和很好的收益,成為我學習的良師,也在很多價值觀上跟我很契合,讓我感到非常的親切,希望大家以後能有機會更多的線上線下交流成為益友。

作為被採訪報導過的雪球大V,@許志宏 的投資經歷大家可能有所瞭解,有些不瞭解的人說他是幸運。但是見到他本人跟他聊過後,你就會知道他的投資經歷可真不是運氣使然,讓我相信世上真的有投資天賦這種東西,他好像一開始就樹立了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而不是像我以及很多朋友從K線開始蹉跎了多年歲月後才皈依到基本面投資的[哭泣]。跟他聊天後的最大感受就是有後遺症——腦子被衝擊的很厲害、信息量超大,需要好多時間才能慢慢消化[大笑]。真的有很多啟發,希望有機會大家再聚!

在雪球上自@從易 的帖子中學到很多,見面後聽他談股更是一番受益,大家可能在網上更熟悉他對旅遊業的見解,其實他涉獵很廣,對光伏和搜房的認識和挖掘相信比大多數人要早的多。可惜幾個小時的聚會時間還是太短!希望有機會再次當面討教。

此外,還有幸見到@心燈永續William,並承蒙他的盛情款待,感謝!@心燈永續William 兄是我在雪球上較早結識的朋友,他深厚的財務功底使得我早就把他當做自己的財務老師來學習了(他的幾個企業財務分析的帖子,我都打印出來學習過)。見面後,發現是個儒雅俊朗氣度翩翩的大帥鍋哦!他作為資深的業內人士,談吐卻很謙虛內斂,大家相談甚歡。可惜時間太短,另外我說的多些,希望以後有機會大家再見面,跟我談談你多年的投資經歷和見聞,相信會讓我大開眼界大有收穫的。

還要感謝我線上線下認識的一些投資小夥伴,他們一些人在雪球上發言不多很低調,但是水平很高,給我很多教益,我就不一一at了,希望以後你們也能多發言不要太低調哦。另外還感謝許多交流過但未曾謀面的球友,希望今後我們有機會線下見面。

感謝@雪球 這個平台讓我有機會跟許多朋友交流結識,提高了投資水平收穫了金錢和友誼;以及i美股的分析師團隊,你們出品的研報都是精品,讓我學習提高很多!我的投資業績目標現在錨定為你們i美股啦,希望有機會打敗你們[加油];如果做不到,就希望有機會買你們的基金嘍![跪了]

14年展望和心願

1.     加深對許多標的的認識和追蹤,方向是TMT、光伏、高科技以及幾隻醫藥股;

2.     希望有機會線上線下結識更多的球友,擴大自己的交流圈;

3.     完善自己的投資手段,把期權的使用納入進來;

4.     取得15%+的收益;

5.     現在的狀態還算滿意,但若有好的機會,可以考慮換份自己喜歡的投資相關的工作。

6.     希望球友@天地俠影 早日出來[跪了]

祝各位球友2014年都能發大財,個個發愁藏錢難![赚大了]


附錄:

2013年9月清空A股貼: 清倉A股,遠離垃圾堆!願賭服輸,繼續在肥沃的土地上去戰鬥http://xueqiu.com/1456239271/25071945

後記:

寫完此文後,有看到下面兩篇球友文章,正好是同一天發在雪球上,感覺大家對A股的看法有很多共鳴,寫的很不錯,轉載這裡,作為資料參考。

轉載不代表我完全同意他們的觀點,僅供看官參考,版權屬於他們各自[献花花],若對他們帖子中的觀點有評論,請去其原帖處跟作者交流[笑]

@立春
中小投資者有什麼可保護的?!http://xueqiu.com/9428236477/26892992

@張運輝
嚴重供需失衡的股市,藍籌將長期淪為低市盈率垃圾
http://xueqiu.com/4318577537/269038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44

一位VC的後見之明:初創企業的10個秘密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4/57916.html

創業者有機會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但也面臨著通常從未遇到過的嚴峻挑戰。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作者在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自學編程開發各種應用,從股票債券組合管理,到零售和存貨控制,後來,作為創業者和 VC,跟一些非常棒的聯合創始人和團隊一起成立並發展公司,這些公司後來被一些全球最大的技術公司收購或上市,他們自己也成為了領袖。那麽他又從中發現了創業公司的哪些秘密?1:不要害怕說“no”多過“yes”作為初創企業,取和舍對塑造你的企業起到一樣的決定作用(甚至後者更多)。也許初創企業最重要的秘密就是找到你的焦點。作為創業者你肯定胸懷大誌想要征服一切挑戰。但是要發展公司你就得專註於特定的、擅長的、能差異化並能不斷獲得發展動力的領域、細分市場與問題。不要掉進“討好所有人”的全能陷阱:這麽做會給企業造成幹擾,拖累甚至導致失敗。2:找到你的“4U”給你的初創企業定位並形成價值主張時,要專註於處理好四件事情,我稱之為“4U”• 問題是否不能運轉(Unworkable)?你的解決方案是否修補了一個破損的業務流程,該流程的破損是否會導致真正的可衡量的後果?如果該問題不能解決的話是不是有人會被解雇?• 修補問題是否不可避免(Unavoidable)?比方說,是否由與治理或家安管控制有關的命令推動?• 問題是否緊急(Urgent)?是否三大優先開支之一?• 問題是否沒有得到很好解決(Underserved)?你要尋求解決的問題是否明顯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案?3:3D思維確定了待解決的問題之後,接下來就是確定解決方案。你的突破點在哪里?一個有用的辦法是 3D 思維:你的不連續創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防禦性技術(Defensible technology)、顛覆性商業模式(Disruptive business model)的獨特組合是什麽,其真正吸引人之處在哪里?• 不連續創新通過換種角度觀察問題而給現狀帶來變革性的好處。• 防禦性技術提供了知識產權,比方說,通過樹立準入門檻及不公平的競爭優勢來保護自己。• 顛覆性商業模式導致“創新者困境”及 / 或帶來價值與成本回報,從而幫助刺激企業發展。3D 影響的一個極好的例子是 Google 顛覆微軟。多年前,微軟是江湖霸主。但 Google 通過顛覆性的商業模式,簡單(防禦性)技術及創新應用成功地切入了微軟的領地。Google 的 3D 影響行動例子包括 Google Docs 對抗微軟 Office,以及從黑莓到 iPhone 再到 Android 的電話業務的顛覆。“更快更好更便宜”似乎只是暫時性優勢,很容易就會被財力雄厚的對手打敗,但是打造出創新性的商業模式卻能成為遊戲改變者。4:尋找非顛覆性的顛覆用Gain/Pain(得/痛)比來評估成功的可能性,即衡量一下給客戶提供的好處及其需承受的成本和痛苦。作為投資者,我會尋找非顛覆性的顛覆:即可帶來改變遊戲規則好處但又無需對現有流程或環境進行重大變動的技術。簡而言之:對顛覆性創新的接受不應該是顛覆性的。非顛覆性至關重要,因為無論你帶來的好處有多少都會因為接受解決方案的痛苦而打折扣,此外還有客戶需要克服的供應商選擇惰性。成功的初創企業可為現狀帶來幾何級別的改進。如果你做不到好 10 倍,客戶往往會寧肯什麽都不做也不願冒跟初創企業合作或改變目前配置的風險。5:關註一個顯眼、關鍵的需求理想情況下,你希望解決的問題是顯眼的、關鍵的(尤其是做 B2B),相對於那些潛在的、長遠性的問題來說其緊迫性要高得多。此類問題對業務造成了障礙。給職業和聲譽帶來風險。潛在問題尚未得到承認,兜售解決方案的成本很高。而那些長遠問題是可選性的,也是初創企業最難推銷的。透過“黑白”鏡頭審視其價值定位的初創企業可以相當的速度加速發展。6:若要戰便大戰一場大問題能帶來大機會。去跟小市場有時候付出往往也要一樣的多。重大的痛苦的問題是創業者的大機會來源,有著轉化為具備真正價值的解決方案的潛能。解決也許著實不易但卻能引領走向真正的創新。關鍵是要到處看看,站在大趨勢前面然後選擇相關重大問題的解決辦法以便能充分利用這一趨勢。7:專註於最小可行市場(MVS)遵循精益方法論,陷入某個產品開發之中,被自己的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消耗掉精力,這樣的創業者我見得太多了。盡管我經常聽到產品 / 市場相適應的重要性,但是大家往往對市場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MVP 當然關鍵,但是少了 MVS(Minimum Viable Segment,最小可行市場)這個舞伴可不行。MVS 是指要專註於某個對你的產品擁有相同需求的潛在客戶細分市場。定義並聚焦於你的 MVS 至關重要,否則的話需求各異的潛在用戶很快就會把你的 MVP 拉向許多不同的方向。此外,由於在走向市場的早期階段確保客戶強烈推薦至關重要,你當然客戶能相互推薦你的產品,而如果這些客戶沒有相同的需求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8:找人要符合文化素質(CQ),招人要進行質量控制(QC)如果沒人執行的創意幾乎毫無價值,用文化去指導選人,用雄心勃勃的大願景去吸引和統一團隊。人力資源決定了好公司和偉大公司的區別,這就是為什麽建立強勁的文化對於任何重大企業都是必不可少的原因―這樣才能吸引和維系人才,才能把他們團結在一個振奮人心的願景背後。為了 CQ 招人時你需要問問自己:此人是否本來就與公司的文化價值、職業倫理及工作方式相符?如果是話,你應該會對他的激情、信仰和誌向感到舒服(甚至受到感染)。這里有一些針對 CQ 方面的面試問題設計。你要找的是那些對你苦心要建立的企業文化有錦上添花或對企業士氣和成功有積極影響的人。9:招人要招3A和3A+人才我們都希望招到“A”級人才,這可以通過觀察 3 個重要的“A”要做到:• 能力(Ability)―此人的工作所需的 IQ 與經驗、知識、技能(EKS)是否均衡?• 天資(Aptitude)―能否快速適應和學習新技能和知識• 態度(Attitude)―要想取得突破需要對問題解決、毅力及團隊參與擁有恰當的態度。當然,如果你想找 A+ 人才,還需要具備這 3 個 A+ 特質:• 運動員(Athletes)―往往能戰勝經驗,掌握了適應變化的能力• 自我意識(Self-Aware)―具備自我意識的人對自己的優勢和弱勢持開放態度,這樣的人很好相處,可擔任導師和教練。• 可信(Authentic)―這樣的人誠實面對對自己所為,真摯面對自己的角色。10:有缺陷的突出 勝過無缺陷的平庸許多創業者在自己尚無法做到時(尤其是尋求融資時)認為自己需要有所有的答案。VC 本來就是高風險的。開始時不知道答案就是這種風險的一部分。作為 VC,只要有自我意識,面臨挑戰時能充滿信心,我們就能對未知能泰然處之。實際上我們早就預料到創業初期在思路、團隊戰略、商業模式等方面一定會有很多道鴻溝待跨越。總而言之,開公司很容易但做生意難。從資金約束到銷售挑戰,你得意識到一開始無法萬事俱備也沒關系,這些要素跨越在公司發展時形成,只要你有清晰的路線圖和統一的文化。顯然,像我們這樣的 VC 喜歡的是成型階段的公司。但是哪怕是在初始階段,VC 對初創企業也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有一個獨特的、合格的人可以資助• 有很棒的創意或洞察,可以解決一個重大問題或能找到清晰的機會• 一開始就有長期願景雖說希望此處的這 10 大秘密能有助於你,但並不一定適合於你的情況,最終你得傾聽市場並從中學習。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36氪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603

VC最可怕的宿命:所有基金如魔咒般考慮著退出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5/58257.html

或許因為VC的工作職責就是「花錢」—每天考慮如何把錢投出去,長久以來,很多人都有個錯覺,覺得VC很有錢。其實VC花的全是投資人的錢。在成立基金的時候,投資人和基金的實際管理人就會清楚約定基金將在多少年後「到期」,屆時要退還所有出資額。外界以為這個時間是8至10年。實際上,中國現在已經成立的VC,絕大多數隻有5至8年的時間。

這就是VC最可怕的宿命。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基金的生命就開始了倒計時。企業可以每年勉強盈利熬很多年,可以虧損3年然後慢慢開始盈利。VC沒有這麼多時間。VC一般參與企業的A輪和B輪融資,融資後企業的理想狀態是在3年左右的時間裡上市。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減法就會發現,某個5年期的VC基金必須在最初3年完成投資,如果在第四年還看不到回報,生死就已經提前決定,不會有奇蹟發生。

還有一個更簡單卻更殘酷的減法。清科統計,從2006年到2013年上半年的7.5年間,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共投資14,244起,退出2,409筆,共有11,835起投資尚未退出。那麼,這11,835起未退出項目背後的VC,注定要消失。而退出的2,409筆投資背後的基金,只有少數獲益率高的基金可以繼續融資,成立第二期、第三期基金。其他稍有業績的基金在到期後,大家坐地分錢,從此也就相忘於江湖了。

2007年的某期《新週刊》,明黃色封面,醒目地印著麻將牌「發」,這個字概括了2006年和2007年VC在中國近乎瘋狂的發展以及當時人們對未來的期待。那時,VC在中國的投資額是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那時,被追捧的電視選秀節目是關於創業者和VC而不是歌星。那時,熱血沸騰的年輕人會拿著A4紙打印的商業計劃書直接敲響我們基金辦公室的大門。那時,全球的股市都歡迎中國概念的股票。國際金融大鱷、本土企業家、各級政府……不同背景的熱錢都湧入了中國的VC、PE。一個還不錯的融資公司的CEO,見幾十個投資人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回想起來,都難以相信這不過五六年光景。

五六年的時間,全球經歷了一場金融風暴。日本股市永遠拒絕了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寥寥無幾,而且居然要為保住發行價而掙扎。香港股市只歡迎股本8億至10億美元的中國企業。中國自己的股市在幾百家排隊上市的企業面前,乾脆關閉了上市通道。

VC基金建立的頭3年為投入期,2006年至2008年資本市場火熱,導致項目估值過高。2011年至2013年,恰逢VC基金進入回報期,買時候價格虛高,賣時候市場冷凍。不知該怪VC們生不逢時,還是今天的蕭條就是為當年的瘋狂買單。

幾年前,所有VC人眼裡只有「投資」,現在,所有基金日日夜夜如魔咒般考慮著「退出」。有的基金不收管理費了,靠以前投資的項目說服投資人延遲收回投資,勉強繼續撐著。有的基金上竄下跳,在第一期基金結束前抓緊融到第二期資金,可沒有好的業績,新融資談何容易。PE比VC更慘。合夥人們還在用賣白粉的態度挖空心思賺錢,可PE的投資人們已經私下把持有的基金股份按白菜的價格拋售。這兩年,美國的VC日子也不好過了。KPCB持續業績低迷,合夥人大換血。KPCB是什麼江湖地位?可以說它開創了VC這個行業,而這個行業創造了美國的硅谷。連它也眼看著熬不過這個冬天。

前幾天,我在北京機場看到一排醒目的海報,是某著名VC慶祝成立20週年。高調不是VC該有的風格,這也並不是一家我欣賞的VC,可我仍然在海報前駐足並默默致敬—活20年,這太讓人敬佩了。在商業世界裡,活下去才是最不容易的成功。

2014,祝福所有在殘酷現實中苦苦堅守打拚的VC和創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