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金融人跨界搞購物平台 獲利傲視同業 momo超會算 挑戰兩大虛擬通路王

2014-12-01  TWM

滿是選手的跑道上,第一名遠在一公里外,你卻才要起跑,這是momo十年前的處境。而今,那個從金融業跨界的門外漢團隊,已經讓momo躍居台灣電視購物與電子商務巨頭之列,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撰文‧何佩珊

在台灣,說到電子商務,多數人腦中首先浮現的是Yahoo!奇摩、PChome;若論及電視購物,則是東森。但過去幾年,有一家公司在兩大平台都得到好成績,甚至威脅產業龍頭,它就是將於十二月中旬掛牌上市的momo(富邦媒體科技)。

一九九九年,東森創辦第一家電視購物頻道,五年後momo成立,十年來竟幾度打敗東森,坐上台灣電視購物龍頭。而momo也晚了PChome八年才加入電商戰局,只花六年就突破百億元營收,今年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六.六一元,還超過PChome的五.五七元。

精算力拚獲利

嚴控成本,賺進口袋才算數為何momo總能後發先至?原來早在十年前,富邦集團大董蔡明忠與二董蔡明興就注意到數位匯流趨勢(即電信、網路和電視相互融合的潮流),○四年成立momo電視購物台,由富邦金控投資長林福星出任董事長,總經理則由熟悉消費與零售市場、時任富邦直效行銷公司總經理的林啟峰擔綱。

林啟峰不否認,momo成立初期,靠富邦響亮招牌很快建立起消費者和供應商的信賴,卻也面臨只能在非主流頻道播放的窘境;而且光搭建攝影棚、購買機器、聘雇人力等,開頭幾個月就燒掉大半股本。

林啟峰強調,富邦集團向來是親兄弟明算帳,除了初期的四.五億元資本額,從未向富邦拿過一毛錢。「當時大家的壓力真的很大。」林福星說。這樣的劣勢,卻更凸顯出這個金融跨界團隊經營的獨到之處。

「我的老闆都很會算。」林啟峰所說的老闆不只是林福星,也包括蔡明忠與蔡明興。據了解,momo在富邦集團的營收、獲利占比雖不高,卻是蔡家兄弟眼中數位匯流布局的重要棋子,因此常在營運上給予指點。

對成本效益的精準掌控,就成了momo經營的特點。林啟峰在成立第三個月決定,「我們要看的是賺進口袋裡的錢。」策略看似平凡,實際上很大膽,畢竟龐大金流往往被視為與廠商談判的重要籌碼,momo卻有另一套思考。他舉例,假設一顆鑽石二萬元,獲利只有一千六百元,但若一件八千元的外套,獲利比鑽石高,那momo寧可將更多資源投在外套,即使鑽石的營收容易做大。

而今年三月關掉momo購物三台的決策,更是顯著實例。對即將申請上市的公司來說,此舉不僅可能影響營收,還會引來市場對電視購物前景的質疑。但momo精算後發現,多養一個頻道可能會做大營收,實質利益卻不如付出的成本;今年結束的momo百貨與藥妝通路,也是基於相同道理。

「金融業的訓練,讓我們的邏輯思考非常犀利。」因此不容易陷入數字迷思,這也是為什麼momo購物台成立第十二個月,就寫下電視購物業者單月轉盈的最快紀錄。

商品力飆業績

把電視購物情境搬到網路上電視購物漸入佳境,但林啟峰很清楚這只是第一步,「十年前大董找我來,談最多的其實是行動購物和三網合一。」因此,他在○八年進軍電子商務。

但電商進入門檻低,競爭程度卻很高,如何在強敵環伺中被看見,是momo的第一項挑戰。首先,他們利用二十四小時播放的購物台行銷momo購物網,並主動發送折價券簡訊給電視購物會員,引導他們轉入網路,成功打響第一炮。

當然,momo也知道不能只吃老本,更要引進新客群,而這個由電視購物人領導的團隊,打出了不一樣的戰術。「我們把電視購物那一套搬到網路上來。」momo網路型錄處處長謝友甄說,他們出借自家電視攝影棚給網路商家使用,並運用電視購物特有的銷售邏輯,不像一般電商訴求品項多,momo更強調單一商品短期內大量銷售的「商品力」。

網購女裝業者OB嚴選營運長張祐誠深表贊同,例如momo會告訴供應商,一個月商品不用準備六百款,只要五十款、甚至十款黃金商品就足夠,因為這樣不僅能放大單款商品出貨量,同時也減少刊登上架的人力成本,等於用三分之一的力氣做到相同業績。

林啟峰說,在電視購物上熱賣的商品會同步在購物網上架,反之亦然,兩個平台同步拉抬,將銷售規模快速放大。結合兩個看似衝突的通路激發綜效,就是momo短時間將網購平台排名往前拉的重要原因。林福星為團隊豎起大拇指:「我們東西賣得比別人便宜,卻賺得比別人多,確實有兩把刷子。」成立至今十年,momo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但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王義智提醒,momo的營收規模和國際電商相比還是相對小,而且台灣電商市場會愈來愈擁擠,未來一定要走出去。這一點林啟峰也清楚,加快腳步邁向國際,就是他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

富邦媒體科技(momo)

成立:2004年

董事長:林福星

總經理:林啟峰(左二)

資本額:12.78億元

主要業務:電視購物、網路購物、型錄購物

近3年EPS:

2012年4.36元

2013年4.39元

2014年前3季6.61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91

教育重點》五歲開始學程式 教育投報率傲視全歐

2016-06-13  TCW

小學生,動腦做研發程武課中,學生用手機閃光燈,操縱慼光的遙控車移動,這堂課不考試、打分數,讓他們自然學會軟硬整合。

台灣可能很少注意到,愛沙尼亞在學科教育上的表現,其實在歐洲名列前茅,甚至已力壓歐洲教育典範芬蘭。

根據二○一四年公布的最新一次PISA結果,愛沙尼亞在數學、閱讀與科學三個項目,都是全歐洲前五名,數學項目勝過芬蘭,科學則比瑞士和列支敦士登都強;同時,表現較差學生的比率,在評量的六十五國中最低。愛沙尼亞的英語成績表現,根據瑞典教育機構Education First的評比,是受試的七十個國家中第七。

而且,根據美國智庫全國教育與經濟研究中心主席塔克(Marc Tucker)調查,愛沙尼亞在每位學生身上的平均支出,少於大多數OECD國家, 可以說是教育投資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

做中學,小學1/3課程玩創意表》,可以說是教育投資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

做中學,小學工1/3課程玩創意「愛沙尼亞曾籠罩在鐵幕下,缺乏基礎建設,我們什麼都沒有,能仰賴的,只有『好教育』。」愛沙尼亞總統艾維斯(Toomas Hendrik llves)在一次演講中,提起教育的重要性。

愛沙尼亞學科上的好表現,跟過去蘇聯及德國統治時期打下的基礎有關,但真正深埋在人民心中、引領他們走向創新之路的教育特色,是「從做中學」。

這觀念,源於愛沙尼亞二十世紀初期的教育大師凱斯(Johannes Kais),他為愛沙尼亞打造現代化的小學系統,認為小學教育應將重點放在每一個孩子的興趣及能力,強調課程的實用性與動手、動腦。

當時因為凱斯,北歐地區大報《赫爾辛基日報》 (Helsingin Sanomat)讚賞說:「全世界都知道從做中學的教學理念,是源自愛沙尼亞。」愛沙尼亞人讓孩子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大量的「手腦並用」,每週二十小時的上課時數中,有六小時、約三分之一的課程,都跟創意、美育有關,學校走廊貼滿了學生的畫作,水準不輸藝廊。

自然課,他們將學生拉到國家公園中,讓他們親自在湖畔研究水中的無脊椎生物。高中生花一個月時間親自走訪波羅的海三國,用科學儀器檢測各地區的水、空氣及土壤。

程式課,比英文課還早開始教而愛沙尼亞教育近年受國際矚目的焦點——程武教育,也是從做中學最好案例。

二〇一二年,愛沙尼亞開始在國小及幼稚園推動電腦程武課程,連英美都在其後仿效。在這國家,孩子們五歲開始接觸電腦程武,七到九歲才學英文,程武就像是他們的第二外語。推動近四年,目前全國有七成的義務教育學校已實施程武教育。

採訪的這一天,我們定進公立中小學的電腦教室裡,約四十名來自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大家三兩成群,或站在電腦螢幕前看著教學影片,自己組裝可以跟電腦互動的電子套件,或坐在地上用手機遙控車子,與身旁的同伴討論原理。

最近,他們的教室剛裝好一台3 D列印機,之後會請業界講師教導小學生們如何設計、打印。

「為什麼你們這麼強調,『動手做』這件事?」我問。

「如果他們未來沒辦法用腦袋找到工作,至少能自己動手,生存下來。」愛沙尼亞公立中小學Pelgulinna GumnaaSium 的老師暨該校資訊科技經理羅倫斯(Birgy Lorenz),看著眼前一群只有八到十歲的孩子回答。

羅倫斯說,課程目的,不是要讓每個人都當工程師,而是讓他們不害怕科技:「以前沒有從小上程武課的世代,碰到這些(程式),很容易覺得 『這太難了我不會』 『我是女生我不行』,但現在這些孩子從小接觸程武,會覺得『這沒什麼,我也做得來』。」「動手做」的概念,引領了愛沙尼亞人的創新。

「想要什麼,就得自己動手的想法,深植在我們的文化中,這種精神,正好跟新創企業一致。」愛沙尼亞創業領袖協會總裁藍伯普(Rein Lemberpuu)認為,這是這國家如 罷有源源不絕的創新的原因之一。

困境:薪水低,年輕人不想當老師但蓬勃的科技與新創產業,目前卻也反過頭來,為愛沙尼亞教育帶來挑戰。

愛沙尼亞教師的平均薪資水準,原先便僅有OECD國家教師平均薪資的三到四成,近年,資訊科技產業發達,更將人才吸往資通訊產業,「年輕人如果有選擇,他們不會想當老師,」負責在愛沙尼亞推動程武教育的資訊科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爾瓦(Erki Urva)表示。

數位公民計畫負責人柯瓊斯(Kaspar Korjus)舉例,自己的弟弟過去是德州撲克職業選手,退役後上了幾個月的資訊課程,現在從事相關工作,薪水是他擔任幼稚園教師的母親的三倍。

同時,資訊產業蓬勃所造成的缺工,也讓許多主修資訊工程的大學生,休學投入就業市場。

這是一個剛滿二十五歲的年輕國家真實處境。如何在前進過程中不失去平衡,正考驗著愛沙尼亞人的智慧。

撰文者 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