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出口行資產規模破3萬億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7-30/1026636.html
記者從中國進出口銀行獲悉,上半年,該行簽約貸款6027億元,批準表內貸款485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和10%;表內貸款余額超過2.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851億元;表內外資產規模首次突破3萬億元,達3.2萬億元。
原標題:進出口行資產規模破3萬億元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 姜琳)記者今天從中國進出口銀行獲悉,上半年,該行簽約貸款6027億元,批準表內貸款485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和10%;表內貸款余額超過2.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851億元;表內外資產規模首次突破3萬億元,達3.2萬億元。
進出口銀行董事長胡曉煉在該行2016年年中工作會議上表示,“十三五”期間,進出口銀行要全力推動業務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加快推進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建立以資本為核心的經營管理體系,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管理體系,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提升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整體水平。
“銀行要正確看待業務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大力發掘業務增長點和突破口。”進出口銀行行長劉連舸說,要統籌平衡好本外幣信貸規模與信貸需求的關系,推進信貸業務平穩健康發展;同時也要正確處理好業務發展與風險防範的關系,著力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面對全球信貸機構之爭 美國進出口銀行苦等國會放行
曾因美國國會保守派政治博弈而被迫暫停經營權的美國進出口銀行(U.S. Export-Import Bank)在經歷了5個月的冷凍期後,在去年年底獲得了期限至2019年的再次授權,不過仍在其提供貸款能力方面受限,導致目前約有200億美元的貸款申請被擱置。
更重要的是,由於上述暫停事件發生,通用電氣公司曾立刻宣布將原本在美國的約500個工作崗位遷至海外,以避免業務流失到外國競爭對手之中。而一個能力受限的美國進出口銀行的回歸,能將制造崗位重新吸引回美國麽?
美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兼總裁弗雷德·霍赫貝格(Fred Hochberg)在8月9日訪華期間接受《第一次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希望美國國會可以盡早打破僵局,恢複美國進出口銀行的放貸能力,為美國創造更多就業。
“與此同時,美國進出口銀行與世界上其他進出口類政策銀行的關鍵不同在於,如果外資能夠在美國本土創造就業,他們就會對其提供貸款,然而大部分其他此類進出口銀行只對本國企業放貸。”霍赫貝格對記者表示,比如中國企業如果在美創造就業,美國進出口銀行也會對其提供貸款。

美國進出口銀行外景
貸款之爭殃及就業
盡管重新得到授權,然而對於美國進出口銀行是“福利企業”還是“裙帶資本主義”的爭論仍未結束。
霍赫貝格表示,他們目前仍有大概數十筆一千萬美元以上的交易需要得到董事會的批準,這其中還影響到其全球貸款業務中的中國業務部分。
霍赫貝格所指的董事會原委來源於此:去年7月,當美國進出口銀行的經營權到期後,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阻止美國國會就重新授權舉行投票,導致美國進出口銀行業務處於癱瘓狀態,直至去年12月,參眾兩院終於對延長美國進出口銀行的經營權投出贊成票,並將經營權延期至2019年,規定中,一千萬美元以上的貸款需要美國進出口銀行五名董事中的三名成員確認,而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阿拉巴馬州參議員謝爾比(RichardShelby)通過阻止確認董事名單的方式,一直令美國進出口銀行無法進行大額貸款業務。
霍赫貝格表示,希望參議院可以在未來的“跛腳鴨”政府期間打破僵局,令美國進出口銀行恢複正常放貸,與此同時他們也正在提前審議一些主要的出口放貸案例,以便可以在破局之後迅速恢複放貸。
“損失當然是有的。”霍赫貝格表示,由於全球有85家出口信貸機構,並相互競爭,在等待期間他們就輸給法國兩個項目,也輸給加拿大一個項目。
當美國進出口銀行去年被迫“歇業”之時,立刻就被法國出口信貸機構科法斯(Coface)搶去了生意,後者通過發放貸款及減稅等方式,成功吸引了通用電氣,將此前在美國的500個制造業崗位轉移到能夠提供出口融資的法國。

美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兼總裁弗雷德·霍赫貝格(Fred Hochberg)
美國進出口銀行本身也認為,在全球商業銀行都在不斷收緊對長期出口項目的貸款之時,全球的出口信貸機構正在為大型出口項目融資保駕護航,在新興經濟體中更是如此。
客觀看到的是,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思想上行,對出口信貸機構產生民粹式意識形態之爭時,全球出口信貸機構正在激烈競爭。“這其中不僅僅是中國,還包括德國、韓國等等。”霍赫貝格表示。
根據美國進出口銀行的數據,2015年,全球所有出口信貸額度的一半來自於中國、日本和韓國。
霍赫貝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同中資出口信貸機構既存在競爭,又存在合作關系,實際上中美曾經在一個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放貸項目上緊密合作過。
不過他也指出,中國在2015年的出口融資額度是美國的十倍,這個數字在2014年是八倍。
美國一直希望能說服中國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因為OECD對於出口融資額度等有一定的監管和紅線。不過此次霍赫貝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希望中方能就創立公平競爭環境的國際協議方面簽署文件,但對進展“有些失望”,窗口機會曾經在2014年出現,但已成過去式。
貸款對中資同樣開放
霍赫貝格此行目的在於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等中國同行舉行例行會議,目前中國業務排在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之後,是美國進出口銀行的第三大業務。
他指出重要的一點是,無論國籍,只要在美國投資,且產品達到一定份額,該企業就可以申請美國進出口銀行的投資。
譬如,在今年四月份,空中客車集團(下稱“空客”)就宣布將獲得美國進出口銀行貸款。
美國進出口銀行為何將貸款授予波音公司的競爭對手?其原因在於空客向美國阿拉巴馬州的新工廠投資了約6億美元,並計劃組裝空客A320系列中的A319、A320及A321等機型。
彼時,美國進出口銀行表示,如果該機型產品能含有50%美國成分,那麽該銀行就為交易的50%提供融資。
對於中國企業亦如此。
霍赫貝格解釋道,只要中國在美建設的企業所生產的出口產品達到50%~85%美國制造的水平,就可以獲得該行所提供的中長期投資,而對於想取得短期信貸的企業來說,只需要其產品達到50%左右的美國制造就可以。
2015年,美國進出口銀行的整體信貸業務中,30%的貸款提供給商業飛機制造,41%提供給小型企業,9%的貸款提供給油氣行業,7%則用於制造行業。但這也令共和黨保守派抓住了把柄,認為30%的高額比例都授信給了波音公司為主的飛機制造業,這不僅沒有惠及中小企業,還扭曲了市場。
崔順實曾免檢進出總統府?韓青瓦臺:正在調查
韓國總統府青瓦臺發言人鄭然國1日就“總統親信幹政門”主角崔順實曾免檢進出青瓦臺的媒體報道表示,這在檢方調查之列,雖然涉及保密警衛事項,但總統府將盡量配合調查。
《韓民族新聞》當天報道稱,從樸槿惠執政的2013年起,其親信崔順實便乘坐總統府附屬室行政官駕駛的總統府車輛頻繁進入只對部長級別以上高官放行的青瓦臺“11門”,而且享受免檢通行待遇。
對此,據韓聯社報道,鄭然國表示,檢方正在調查涉嫌幕後幹政的崔順實,希望媒體為國著想保持冷靜避免報道未經查實的傳聞。

10月30日,韓國總統府發言人鄭然國(中間)發表人事換血方案後,回答記者問。(圖:韓聯社)
“閨蜜幹政”事件發酵,傳聞不斷
近日,樸槿惠“閨蜜幹政”事件持續發酵,繼韓國檢方搜查樸槿惠秘書住處,以嫌疑人身份傳喚崔順實接受調查之後,韓國檢方又於昨晚宣布緊急逮捕正在接受調查的崔順實。
而關於崔順實的傳聞也是不斷出現,有媒體稱,被發現有總統演講稿等文件的崔順實平板電腦由總統府高級行政官開通入網,而該行政官是崔順實親屬的朋友。鄭然國就此表示,希望媒體靜待檢方調查結果出爐。
另外,鄭然國指出某周刊所謂崔順實的兒子在總統府工作的報道不實,檢方已於前日證實崔順實膝下無兒。
鄭然國說,未經證實的傳聞層出不窮,並被外媒原封不動地轉載。
三季度進出口降幅收窄增長1.1%,商務部:總體回穩向好
商務部網站今日發布《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6年秋季)》。報告稱,1-9月,中國對外貿易總體呈現回穩向好態勢,2016年全年,中國進出口有望實現回穩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報告》顯示,前三季度,按人民幣計,中國進出口總值17.53萬億元,比2015年同期下降1.9%(下同)。其中,出口10.06萬億元,下降1.6%;進口7.47萬億元,下降2.3%,降幅均低於2015年同期水平。貿易順差2.6萬億元,擴大0.6%。三季度進出口增長1.1%,增速比一、二季度分別提高8.3和1.3個百分點,進出口降幅逐季收窄。

《報告》認為,前三季度,中國對外貿易總體呈現回穩向好態勢,外貿發展新動能正在積聚,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各方面因素,2016年全年,經過不懈努力,中國進出口有望實現回穩向好。2017年,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存在不少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但也要看到,中國外貿正處在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關鍵階段,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報告》指出,面對外貿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將繼續貫徹落實國家促進外貿穩增長調結構一系列決策部署,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推動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和梯度轉移,加快外貿新業態發展,提升進口綜合效益,提高服務貿易發展水平,鼓勵企業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促進中國外貿優進優出。
商務部:2016年中國進出口有望回穩向好
中國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6年秋季)》(下稱《報告》)顯示,當前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再考慮到 2015 年9月份以後的月度進出口基數普遍較高,四季度,進出口下行的壓力依然較大。
但《報告》稱,綜合考慮,經過不懈努力,預計 2016 年中國進出口有望實現回穩向好,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而2017 年中國外貿占全球市場份額有望保持基本穩定。

展望第四季度,出口方面,四季度是外貿旺季,聖誕、元旦都將集中出貨,四季度出口有望繼續保持回穩向好。進口方面,主要進口產品整體價格回升,對進口形成一定支撐。但受加工貿易進口持續下降等因素影響,四季度進口增速總體仍將在低位運行。
在全球經濟下行期大背景下,貿易投資端自然承受較大的壓力。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今日的月度例行發布會上連續回答了三個中國企業海外出口和投資遇阻相關的問題。在回應中,他多次強調中德、中澳、中歐、中印雙邊經貿合作大局, 但國際貿易投資惡化的大環境也可見一斑。
全球經濟依然低迷,“逆全球化”惡化貿易投資環境
打開世界地圖,2016年,全球整個政治經濟局勢,依然低迷,不確定性較多,
報告描述稱,2016 年以來,世界經濟仍然低迷,結構性和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總體呈增長低、通脹低、貿易與投資增速低、負債高的“三低一高”局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計 2016 年全年世界經濟將增長 3.1%,較 2015 年低 0.1 個百分點,連續第五年低於 3.7%的長期(1990-2007 年)均值。
IMF 預計,2016年發達經濟體將僅增長 1.6%,低於 2015 年 2.1%的增速。發展中國家結構調整艱難,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大部分國家增速放緩,巴西、俄羅斯經濟仍未走出衰退。全球貿易下滑趨勢嚴重,世界貿易組織(WTO)近期下調 2016 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速預測至 1.7%,連續五年低於世界經濟增速。
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中,美國經濟複蘇放緩。2016 年,美國經濟開局不利,通脹未達 2%的預期目標,就業數據波動性較大,複蘇的基礎並不牢固。歐洲經濟微弱複蘇。且由於英國脫歐,歐洲政治經濟格局面臨重組,給歐元區經濟複蘇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加劇歐元區動蕩,可能會拖累經濟和貿易增長,不利於歐洲乃至世界經濟。2016 年以來,日本經濟主要指標表現疲弱。
新興經濟體經濟緩中趨穩、分化加劇。2016 年,得益於美聯儲加息步伐放緩,新興經濟體發展的外部環境有所改善,資本外流減少,匯率總體趨於穩定。但中東國家仍需應對石油價格低迷以及國內沖突和恐怖主義造成的困難形勢。中歐、東南歐、西巴爾幹地區的國家經濟將保持穩定增長。近期,受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等因素影響,部分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對美元再次貶值,市場動蕩有所加劇。
從政經因素來看,展望2017年,報告認為,“逆全球化”升溫、國際貿易投資環境惡化。當前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再加上英國脫歐、歐洲極右翼政黨興起、美國大選走向都表明發達經濟體民粹主義思潮盛行,主要經濟體在經濟政策上“逆全球化”傾向愈發嚴重。
首先,各國紛紛實施顯性或隱性的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影響國際市場的公平競爭。世貿組織報告顯示,2015 年 10 月至 2016 年 5 月,二十國集團成員實施了145 項新的貿易限制措施,平均每月有近 21 項新措施出臺,月均新措施數量為 2009 年世貿組織開始監測貿易限制措施以來的最高水平。其次是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受到嚴重削弱,新一輪談判難以取得預期的成果。與 WTO 非歧視原則不同,雙邊或區域自貿協定具有一定排他性,區外經濟體存在被歧視和邊緣化的風險。最後是不少政客把經濟問題政治化,為了爭取選票,不惜把攻擊矛頭對準反映國際貿易自由化與投資便利化要求的措施和政策。這些混亂現象反映了當前世界經濟的一系列深層次結構性失衡和利益矛盾,對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構成威脅。
新舊交替時代
進入第四季度,《報告》認為,進出口下行的壓力依然較大。但全年進出口有望實現回穩向好,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
如果展望2017年,結論是,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複雜,但也正處在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關鍵階段,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值得註意的是,《報告》分析稱,中國外貿傳統競爭優勢正在減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正處於“青黃不接”階段,產業發展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雙頭擠壓”。一方面,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的競爭更加激烈,2016 年前 8 個月,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國和日本進口市場份額比 2015 年同期分別下降 1.4 和2.6 個百分點,而同期越南產品在美、日進口市場份額分別上升 0.7 和1.2 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資本、技術密集型領域以互補為主的關系將發展為互補與競爭並存關系,尤其新興產業發展將面臨發達國家更嚴苛的遏制。
此外,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對中國貿易負面影響加大。中國已成為一些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首要對象,2016 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產品共遭遇來自 21 個國家(地區)發起的 91 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同比上升 44%;涉案金額 109 億美元,同比上升90%。中國的鋼鐵、鋁業和光伏等領域成為遭受國外貿易摩擦的重災區,嚴重影響相關行業出口。
在今日的發布會上,沈丹陽稱,澳大利亞調查機關上個月發布公告,決定終止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中方對澳方此舉表示贊賞,相信這不僅符合實際情況,也有利於中澳兩國在新能源領域加強合作,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還有助於提升中澳兩國經貿關系。他呼籲,歐盟應盡快徹底地終止光伏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使光伏市場恢複到正常狀態,真正實現互利共贏。作為戰略合作夥伴和重要的貿易夥伴,中歐在諸多領域有著廣泛的合作前景,雙方應把更多的精力和關註放在合作上,共同為全球經濟增長和應對氣候變化創造良好的環境。
好消息是,《報告》發現,外貿新優勢正在加快培育。中國外貿企業自主開拓國際市場能力進一步增強。“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帶動裝備制造業出口不斷增長,出口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不斷提高。民營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正在形成。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外貿新業態保持快速增長。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 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 2.6 萬億元,同比增長 30%,占中國進出口總值的 23.4%。
此外,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入推進,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推動遼寧等 7 個新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外商投資管理模式,不斷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自由化水平。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批重大合作項目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對外貿易與跨境雙向投資相互促進的局面正在形成。中國多雙邊經貿合作取得新進展,成功主辦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中日韓自貿區、中國—海合會、中國—以色列、中國—斯里蘭卡等自貿區談判取得新進展,為中國外貿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山東進出口增幅全國第一 原油進口立了大功
近日,山東省商務廳廳長佘春明透露,今年前三季度,該省在全國前十位外貿省(市)中,進出口、出口增幅位居第一,進口增幅位居第二,出口占全國份額增加0.3個百分點。
具體數據是,今年1-9月份,山東省進出口11286.5億元、出口6638.1億元、進口464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6%、6.4%和4.4%,增幅高於全國7.5個、8個和6.7個百分點。
在全國經濟總量排前三位的省中,山東省是唯一進出口保持正增長的省份。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表明,今年前十月,廣東省進出口下降了0.1個百分點,江蘇下降了2.4個百分點。
“齊魯網”日前引述青島海關綜合統計處分析科科長惠亮的話說,“在全國外貿整體仍為負增長的形勢下,我省外貿增速居於全國主要外貿省市首位,也是唯一進、出口均保持正增長的省份。”
山東外貿的逆勢增長,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肯定。佘春明說,“10月17日,汪洋副總理在全國外貿工作座談會上,對山東外貿工作給予充分肯定,要求將山東做法印發各省市借鑒學習。”
佘春明認為,山東外貿逆勢增長得益於對接國家戰略成果很多。
他說,依托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中韓(煙臺)產業園,創新中韓地方政府合作機制,探索對韓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新機制。1-9月份山東省對韓出口增長11.1%,高於全國12.5個百分點
佘春明說,在“一帶一路”方面,山東加強了與亞投行、絲路基金、中非基金等投資合作基金的合作,在“一帶一路”沿線建立了4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占全國17個國家級園區的近1/4。在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448.7億元,完成營業額272.7億元,分別增長55%和39.3%,占全省的比重分別達到66.6%和56.4%。在沿線國家舉辦了中國(山東)品牌產品中東歐展覽會、中國山東(波蘭)出口商品交易會等境外商品展覽會,1-9月份對“一帶一路”市場出口增長15%,高於全省8.6個百分點。
另外,今年前三季度1-9月份,山東省對外投資增長了8.4倍。
數據表明,前三季度,山東省企業境外並購企業69家,中方投資940.5億元,增長8.4倍,占全省對外投資的60.6%。全省實際投資過億美元項目13個,比去年同期增加4個。海爾集團以55.8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成為今年國內家電巨頭海外並購第一案;綠葉投資集團7.1億美元參股澳大利亞醫院合夥控股公司;南山集團3.5億美元並購維珍澳大利亞控股公司進軍航空服務業;臨沂金正大集團1.1億歐元並購歐洲最大園林肥料商康樸公司。
山東的外貿形勢逆勢增長,原油進口可以說是立了大功。原油依舊是拉動進口增長的關鍵因素。
數據表明,今年前十個月,山東原油進口707億元,拉動全省進口增速10.5個百分點。
今年10月13日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9月原油進口量攀升至3306萬噸原油的紀錄高點,約808萬桶/日,同比增幅18%,中國原油進口量成為全球第一。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進口原油2.84億噸,同比增長14%
而這其中,山東地方煉油貢獻頗豐。
來自隆眾石化網的數據,今年前8個月山東地煉原油進口量占全國進口量的近10%,這是今年最重要的進口增量。
11月止跌回升 中國全年進出口有望實現正增長
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進出口數據顯著提升,結束了我國單月出口連續七個月下滑的局面。
1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2.35萬億元,增長8.9%。其中,出口增長5.9%;進口1.03萬億元,增長13%。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1.83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2%。其中,出口12.47萬億元,下降1.8%;進口9.36萬億元,下降0.3%;貿易順差3.11萬億元,縮小5.8%。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按照這樣的走勢,今年全年進出口有望轉正。出口的增加與近期人民幣匯率走貶相關,而進口提升則緣於第四季度國內經濟走強,下半年營改增減稅,降低企業負擔等因素。

外需市場依然嚴峻
面向未來,外需市場依然嚴峻。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信息,1-11月,中國對歐盟、東盟、日本等貿易夥伴進出口增長,對美國進出口下降。前11個月,歐盟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占我外貿總值的14.9%。其中,我對歐盟出口增長1.5%;自歐盟進口增長5.8%;對歐貿易順差7742.7億元,收窄4.7%。美國為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中美貿易總值為下降1.7%,占我外貿總值的14.1%。其中,我對美國出口下降0.9%;自美國進口下降4.2%。
商務部上個月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6年秋季)》(下稱《報告》)預計2016年中國進出口有望實現回穩向好,2017年中國外貿占全球市場份額有望保持基本穩定。
然而“逆全球化”升溫、國際貿易投資環境惡化。當前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再加上英國脫歐、歐洲極右翼政黨興起、美國大選走向都表明發達經濟體民粹主義思潮盛行,主要經濟體在經濟政策上“逆全球化”傾向愈發嚴重。
加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對中國貿易負面影響加大。中國已成為一些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首要對象,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產品共遭遇來自21個國家(地區)發起的91起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同比上升44%;涉案金額109億美元,同比上升90%。中國的鋼鐵、鋁業和光伏等領域成為遭受國外貿易摩擦的重災區,嚴重影響相關行業出口。
從整體看,世貿組織報告顯示,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實施了145項新的貿易限制措施,平均每月有近21項新措施出臺,月均新措施數量為2009年世貿組織開始監測貿易限制措施以來的最高水平。
匯率是最大利好
近期人民幣持續走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創下8年低位,11月25日報6.9168。對出口商來說,一方面出口額將因為出口價格更具競爭優勢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如果以美元結匯將能兌換更多人民幣,提升企業利潤。
11月4日結束的第120屆廣交會境外采購商到會和出口成交相比2015年雙雙增長,形勢趨穩向好。其中出口成交187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這一數據,相比於春交會同比增速的0.1%,狀況有所好轉。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值得關註的利好政策。
日前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宣布,將機電、成品油、玩具等共418種產品的增值稅出口退稅率提至17%,調整自2016年11月1日起執行。值得註意的是,前10個月機電產品和紡織品等部分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下降。這些政策具有針對性。
周世儉評論說,由於外貿政策一般需要3個月到半年才能顯出效果,最快也要等春節期間才能看到,此項政策是國際慣例。
《報告》分析,中國外貿傳統競爭優勢正在減弱,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產業發展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雙頭擠壓”。一方面,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的競爭更加激烈,2016年前8個月,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美國和日本進口市場份額比2015年同期分別下降1.4個和2.6個百分點,而同期越南產品在美、日進口市場份額分別上升0.7和1.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資本、技術密集型領域以互補為主的關系將發展為互補與競爭並存關系,尤其新興產業發展將面臨發達國家更嚴苛的遏制。
商務部談1月對外貿易情況:進出口保持較快增長
2月14日,據商務部網站消息,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談2017年1月我國對外貿易情況。該負責人指出,今年1月進出口延續了去年以來外貿回穩向好的勢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該負責人指出,從歷史數據來看,受春節假期等因素影響,1月單月進出口數據並不能代表全年走勢。從全年看,今年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複雜嚴峻,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困難不是短期的。
以下為全文:
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談2017年1月我國對外貿易情況
據海關統計,2017年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增長19.6%。其中,出口1.27萬億元,增長15.9%;進口9112億元,增長25.2%。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指出,1月我國對外貿易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從商品結構看,1月份,機電產品出口7095.7億元,增長16.6%,占比56.1%,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船舶、汽車、照明器材等分別增長76.5%、67.9%和29.9%。
二是從國際市場看,1月份,我國對美國、歐盟、日本等傳統市場出口分別增長17.2%、13.6%、18%;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明顯,其中對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出口分別增長39.1%、22.8%和18.1%。
三是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1.25萬億元,增長19.9%,占全國外貿總值的57.3%,較去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
四是從經營主體看,1月份,民營企業出口6134億元,增長19%,占出口總額的比重48.4%,提高0.5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出口第一大經營主體地位。
今年1月進出口延續了去年以來外貿回穩向好的勢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成績來之不易。近年來,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外貿發展的政策文件,各部門各地方狠抓政策落實,改善營商環境,有效提振了企業信心,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一大批企業從供給側發力,堅持創新驅動,著力培育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產品和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此外,1月進出口增長還與價格上漲、大宗商品進口量價齊增和去年同期基數較低等因素有關。
該負責人指出,從歷史數據來看,受春節假期等因素影響,1月單月進出口數據並不能代表全年走勢。從全年看,今年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形勢依然複雜嚴峻,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困難不是短期的。從國際看,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國際需求持續低迷,“逆全球化”傾向明顯,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從國內看,國內綜合要素成本不斷上漲,我傳統競爭優勢不斷弱化,產業和訂單向外轉移加快。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外貿發展仍然存在許多有利條件,外貿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根本改變。
該負責人強調,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全國商務工作會議和全國進出口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的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深入推進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創新驅動,千方百計穩增長,堅定不移調結構,把調結構放在更突出的位置,鞏固和提升傳統優勢,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我們將繼續把今年作為政策落實年,會同有關部門確定重點政策清單,狠抓國務院已出臺的一系列促進外貿穩增長調結構政策落實,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切實為企業減負助力,推進落實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差異化政策,深入推進跨境電商、市場采購和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等新業態試點,繼續加大出口信保和金融支持力度,著力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合作,實行積極有效的進口政策,繼續加大好經驗好做法總結推廣工作,努力促進外貿繼續保持回穩向好,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內河船舶進出港簽證改報告 800多萬艘次船舶將獲益
沿用多年的船舶進出港簽證制度成為歷史。3月23日,交通運輸部宣布,對在我國內河航行的船舶,以及進入內河航行的海船進出港實施報告制度。
交通運輸部表示,每年約800多萬艘次的中國籍國內航行船舶將在此項改革中獲益。

圖為在長江上航行的船舶。攝影/章軻
依據國務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的修改決定,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發出通知,對在我國內河航行的船舶以及進入內河航行的海船進出港實施報告制度和取消內河航行船舶進出港簽證進行部署。
根據這一規定,航行於長江、珠江、黑龍江、京杭運河的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的內河船舶和進入內河航行的海船,通過互聯網遠程登錄海事船舶進出港報告服務網或手機APP客戶端,即可辦理進出港報告。
航行其他水域的內河船舶可根據各省級海事管理機構制定的規則辦理進出港報告。
第一財經記者從交通運輸部了解到,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已專門制作了海事管理機構船舶進出港報告通訊錄,並在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官方網站和船舶報告服務網上公布。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表示,船舶進出港簽證取消後,海事管理機構將通過船舶進出港報告服務網查看船舶進出港報告情況,必要時結合港口調度和客運售票系統等多種手段核實船舶航行動態和在船人員信息,加強對船舶進出港報告信息的現場核查,並與相關單位建立信息共享和聯合檢查機制,加大船舶安全監督力度,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形勢穩定。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船舶進出港簽證取消後,《船舶簽證簿》不再作為船舶的法定文書,海事管理機構不再辦理船舶簽證簿和船舶海事管理信息卡(船舶IC卡)的核發、換發和補發。航運公司應根據通知要求,及時修訂完善公司和船舶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全面落實船舶安全主體責任。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表示,此次取消內河航行船舶進出港簽證,是繼去年底取消中國籍國內航行海船進出港簽證後的又一大簡政放權舉措,至此,在我國一直沿用的船舶進出港簽證制度已成為歷史。
船舶進出港簽證制度的取消,不僅降低船舶營運成本,提高船舶營運和港口碼頭周轉效率,也使海事監管由靜態審批向事前事中事後動態監管轉變。
33部門簽署備忘錄 進出口企業失信將受聯合懲戒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由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署等33個部門聯合簽署的《關於對海關失信企業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今天正式發布。未來,進出口企業一旦被認定為“失信企業”,將受到多部門聯合懲戒。
根據《合作備忘錄》,進出口企業失信信息將通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進行數據交換、動態更新。海關總署副署長李國表示,一旦企業由於走私、拖欠稅款、弄虛作假等原因被海關認定為“失信企業”,將“一處失信,處處受限”,“進出口企業一旦被海關認定為失信企業的,則在全國海關乃至整個國家社會信用體系中都被貼上標簽,受到高強度的限制和約束。”
值得一提的是,聯合懲戒不僅針對失信企業,企業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等高管人員的日常生產生活也被納入到監管範圍。在對失信企業采取的39項懲戒措施中,既包括被工商部門、最高人民法院列入黑名單,也包括影響質檢、外匯等部門的信用評定,此外,失信還將影響企業在發行債券、申請政府性資金、出口退稅的審核和檢查,並作為有關部門在出口配額分配、外匯額度等方面的參考。
企業負責人的出境等行為也將受到相應限制。李國表示:“過去我們對企業信用的管理更多是各自為政,各個部門各自建立信用的激勵和懲戒制度。現在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放在社會治理的平臺上看待,實行多部門聯合激勵和懲戒,真正使得企業無論從事什麽行業什麽活動,都能真正按照‘守信得到褒獎,失信得到懲戒’的方向前行。”
Next Page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