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文:經濟失速 謹慎看待股市 作者:高善文 9月15日,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通過發布最新一期的研究報告表示,8月工業顯著失速令人驚訝,加之主動信貸創造的結束,其對股票市場的看法轉向謹慎。 高善文表示,8月工業顯著失速令人驚訝。分行業看增速的下降比較普遍,一些下遊耐用消費品領域也存在明顯失速,這不能都歸於房地產調整和天氣等擾動性因素。其初步判斷經濟預期轉差和存貨調整可能影響了經濟增長。他進一步分析稱,預期轉差的影響持續時間可能比較長,但存貨調整的壓制作用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高善文同時指出,雖然8月新增信貸7025億,符合市場之前的預期,但表外收縮明顯,使8月的 社融總量余額增速(估算)回落0.8個百分點。信用增速下降也使得M2同比增速繼續下降0.7個百分點。高善文分析稱,信貸主動創造已退潮,並讓位於需求大幅收縮形成的被動型流動性寬松。這通過貿易盈余的擴張和信用需求的下降來實現。8月份以來市場的上漲應該更多地受風險偏好上升的影響。 考慮到經濟失速和主動信貸創造的結束,高善文對股票市場的看法轉向謹慎。對於未來,高善文分析,投資者需要密切關註信貸,PMI,價格和進口數據,來及時確認經濟短周期的底部位置,同時,繼續關註房地產市場交易量的走向,來研判中期經濟恢複力量。 以下為研報全文: 經濟失速,信用退潮—8月經濟數據點評 高善文 尤宏業 姚學康 2014年9月15日 內容提要 8月工業顯著失速令人驚訝。分行業看增速的下降比較普遍,一些下遊耐用消費品領域也存在明顯失速,這不能都歸於房地產調整和天氣等擾動性因素。我們初步判斷經濟預期轉差和存貨調整可能影響了經濟增長。預期轉差的影響持續時間可能比較長,但存貨調整的壓制作用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信貸主動創造已退潮,並讓位於需求大幅收縮形成的被動型流動性寬松。這通過貿易盈余的擴張和信用需求的下降來實現。8月份以來市場的上漲應該更多地受風險偏好上升的影響。考慮到經濟失速和主動信貸創造的結束,我們對股票市場的看法轉向謹慎。經濟增速大幅下降,政策進一步放松的壓力明顯增加,銀行間無風險利率水平可能轉向趨勢下行。 我們需要密切關註信貸,PMI,價格和進口數據,來及時確認經濟短周期的底部位置。我們繼續關註房地產市場交易量的走向,來研判中期經濟恢複力量。 進一步的詳細分析請關註後續報告。 一、工業增長失速的歷史 8月規模以上工業同比增長6.9,較7月回落2.1個百分點,大幅回落令人驚訝。在過去二十年里,如此低的工業增長只出現在2008年底和2009年初的金融危機,以及1998和1999年經濟困難期間。 雖然經濟潛在增速在不同歷史時期存在差異,但過去十幾年中,工業單月如此大幅度地下降也是較為少見的。 我們簡單梳理了單月工業下降在2個點左右及以上的案例: 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和隨後的經濟蕭條時期有頻繁出現。 2001年7月,科網泡沫破滅,全球經濟下滑時期。 2003年4月,非典疫情蔓延沖擊。 2006年7月,可能和需求波動和庫存調整相關。 2008年以及2009年初,宏觀調控和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有頻繁出現。 2010年3月和6月,與全球需求波動、庫存調整和基數有關。 2012年4月,與歐債危機和庫存調整有關。 總結起來,單月工業增速大幅下滑除2003年為事件性沖擊很快恢複以外。大部分都與需求不振和庫存調整存在密切關聯。剔除掉1997-1998和2008-2009年金融危機的案例,從增速大幅下降至經濟增長趨勢回升一般需要接近2個季度的時間。 二、庫存調整推波助瀾 本輪經濟增速的大幅下降除了國內外終端需求走弱和擾動因素以外,經濟預期惡化和庫存調整沖擊也可能是重要原因。 從主要工業品的變化來看(表1),8月相對7月份,粗鋼和水泥增速下降了0.5個點。發電增速大幅下降一部分來自基數和天氣影響。相對經濟增長的失速,中上遊產品產出下降幅度似乎較小。但汽車和計算機等下遊產品增速出現大幅下降。8月汽車的生產增速只有3.1%,中汽協公布的近幾個月國內汽車銷售增速在5%附近。而計算機產量增速則是大幅負增長。 從工業企業財務數據觀察,汽車和計算機等廣泛的下遊行業存貨在上半年似乎有明顯上升。上市公司財務數據顯示一二季度非金融地產企業整體的存貨周轉率有明顯上升。可能的解釋是去年底以來需求出現明顯下滑,但相對中上遊行業,下遊企業的庫存調整更為緩慢。近期經濟預期惡化誘發了明顯去存貨,導致行業產出增速下降至非常低的水平。 預期轉差的影響時間可能比較長,但存貨調整的壓制作用不會持續太長時間。這需要我們密切關註未來的信貸,PMI,價格和進口數據,及時確認經濟短周期的底部位置。 三、信貸主動創造退潮 8月新增信貸7025億,符合市場之前的預期。但表外收縮明顯,使8月的 社融總量余額增速(估算)回落0.8個百分點。信用增速下降也使得M2同比增速繼續下降0.7個百分點。 除了經濟下降的影響之外,監管機構對銀行表外業務的監管可能導致了非標融資的明顯下降。這些舉措也對總量社融的增長、銀行主動信用創造能力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信貸主動創造已退潮,並讓位於需求大幅收縮形成的被動型流動性寬松。這通過貿易盈余的擴張和信用需求的下降來實現。8月份以來,市場的上漲應該更多地受到風險偏好上升的影響。考慮到經濟失速和主動信貸創造退潮,我們對股票市場的看法轉向謹慎。 隨著經濟顯著失速,政策進一步放松的壓力大幅增加。銀行間無風險利率水平可能轉向趨勢下行。 四、房地產市場仍在築底 8月房地產銷售面積增速為-12.4%,仍處在今年二季度以來的底部區域震蕩。8月大中城市的房地產銷售情況似乎有些轉暖,同時房價跌幅收窄,估算的庫存去化周期略有縮短。 房地產開發投資累計增速仍在大幅下降的過程中,但5月份以來單月測算的房地產投資增速已經低位企穩。雖然投資數據可靠程度較差。但房地產投資的企穩和新開工企穩,以及水泥產量增速相對穩定是一致的。這可能意味著來自房地產投資下滑直接拖累作用也許並非近幾個月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 此外,我們觀察到近期房地產銷售面積的增速底部較2012年一季度要高大約3個百分點,但開發投資以及新開工增速較當時都要低3個百分點左右。銷售增速更高,但投資和新開工更低體現了房地產行業去存貨的影響。 房地產銷售能否能企穩回升,直接影響到經濟在這之後的幾個季度是否能看到底部。我們需要密切追蹤關註房地產銷售的數據。 五、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下滑 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但對其進行分析仍具有一定意義。 7、8月份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出現了大幅的下滑,8月份的累計增速為16.5,較6月份下降0.8個百分點,創下2002年以來的新低。 固定資產投資的下降是全方位的。最近兩個月制造業投資累計增速下降0.6個百分點,其中可能包含了庫存調整的影響。第三產業投資累計增速下降1.3個百分點,其中和基建相關的交運倉儲和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業都出現了非常大幅的下滑。 如果這一數據變化是可靠的,8月固定資產投資數據惡化的重要力量可能是基建投資增速的明顯下降。而7、8月份以來財政支出的增速較5、6月份明顯下滑可能暗示政府對經濟支持作用的減弱。 基建投資的下滑可能和反腐以及貨幣信用條件較緊有關。如果經濟增速明顯下滑突破容忍區間,財政政策也會轉向積極的態度。 8月社會消費品銷售增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相對較小。 |
歐元對美元自6月以來下跌已經超過800點,歐洲央行的降息和負利率政策被認為始作俑者。與此同時,大宗商品也是一路向南跌跌不休,兩者在過去6個月保持了驚人的同步性!
黃線所代表的為歐元對美元匯率,藍色則為大宗商品指數(CRB)的走勢。傳統意義上,商品指數理應和商品貨幣(澳元、紐元、加元等)有更為明顯的關聯性。因此歐元與大宗商品的聯系並不能簡單的因果關系來解釋。
商品價格的走弱將導致全球性通縮環境的壓力加大,這迫使歐洲央行采取措施以推低歐元。而疲軟的商品價格反映出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趨勢 (OECD近期就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對於歐元區而言,全球經濟放緩也導致歐元貶值壓力加大。
長期來看,過去10年間兩者之間的聯系性並不十分明顯,比如2012年之後歐元曾經出現過升值跡象,而CRB則保持跌勢。另外在波動性方面,歐元匯率的波動幅度也明顯弱於CRB。(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央行副行長胡曉煉今天上午在出席“第十八屆國際銀行監督官大會”時表示,要辯證看待中國的影子銀行問題。
“一方面影子銀行存在經營不規範、監管套利等問題,另一方面,影子銀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經濟發展多元化背景下的多層次的融資需求。”
據國務院發布的監管銀子銀行的文件(107號文),中國給予影子銀行的官方定義是:影子銀行是金融發展“不可避免”地產生的“有益”後果。(見華爾街見聞網站相關文章)
“影子銀行的產生是金融發展、金融創新的必然結果,作為傳統銀行體系的有益補充,在服務實體經濟、豐富居民投資渠道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文件對銀行與信托公司、券商和其他中介機構合作開展表外業務提出了新的限制規定,但並未全盤否定通道功能主體,而是指出:交叉產品及合作業務必須以合同形式明確風險承擔主體和通道功能主體,並由風險承擔主體的行業歸口部門負責監督管理,切實落實風險防控責任。
胡曉煉指出,從中國的情況看,近年來中國的影子銀行發展比較快,但是總體上中國的影子銀行資金運營方式比較簡單,與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基本類似,而利用衍生工具的金融創造比較小。特別重要的是,中國影子銀行的大部分都用於企業部門,而且主要是用於實體經濟。
“中國影子銀行發展較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經濟的間接融資比例較高,對銀行信貸的依賴很大,所以在當前資本監管要求進一步嚴格的情況下,銀行要尋求其他金融中介來分擔其融資壓力。因而在對影子銀行業務的監管處理時,要重在因勢利導,在加強規範管理的同時,要引導其合理有序地開展滿足企業融資需求的服務。”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9-29 16:17 編輯 如何看待桑德的重整:戰略架構形成,大平臺戰略進行中 作者:格隆匯 鄔煜 導讀:作為國內民營最大的環保企業桑德,整合大幕正式拉開,涉及旗下兩家上市公司桑德環境(A股)和桑德國際(H股),整合的方式為A股桑德環境將控制H股桑德國際,而桑德國際將承接桑德環境的水務板塊。本次重整一方面將桑德系下屬固廢和水務業務梳理清晰;另一方面桑德環境通過控股海外上市平臺,利於低成本融資,為企業發展輸血。桑德系本次的戰略架構若成功實現,對未來建立環保大平臺將助力明顯。 重整框架 桑德系針對旗下業務進行重整,同時涉及桑德環境和桑德國際兩大上市平臺,重整的框架如下:
重整前後桑德系的股權架構變化 重整前:桑德環境和桑德國際這兩大平臺為桑德系下屬的平行結構。其中桑德國際作為H股上市企業主要以水務為主;桑德環境作為A股上市企業主要以固廢為主,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借殼資產)導致桑德環境這一平臺也具有部分水務資產。今年4月,桑德環境將其中水務資產都整合成為湖北一弘水務公司。 Figure 1:桑德環境重整前股權結構 Figure 2:桑德國際重整前股權結構 重整後:其實就是桑德環境以桑德環境(香港)為紐帶,實現對桑德國際的控制,實現的路徑一方面拿桑德國際的增發新股、一方面拿Sound Water(BVI)的部分老股,實現相對控股的目的。並且為了清晰業務結構,將桑德環境下屬水務資產剝離進桑德國際。 重整後對於業績的影響,EPS略有攤薄 註:為方便分析,並沒有采用合並報表的方式,而是將並入一弘的桑德國際按照投資收益測算,與合並報表方式略有誤差。 對於桑德環境,本次重整對於業績的影響主要有三大塊,一是股本增加(通過增發實現控制桑德國際)、二是主營資產減少(水務資產剝離進入桑德國際)、三是增加了桑德國際的投資收益。
重整後對於估值的看法,看好估值提升 將固廢和水務業務梳理清晰:在桑德系旗下有桑德環境和桑德國際兩家上市企業,其中A股的桑德環境目前主營以大固廢產業為主,而H股桑德國際目前主營以水務為主。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桑德環境主營中也存在體量不小的水務資產,本次集團的重整,從業務結構看,將集團下屬固廢和水務業務梳理清晰,分別於不同的平臺進行產業和資本運營,這樣能夠更好地實現內部資源共享,發揮資源整體調配以及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控股海外上市平臺,利於低成本融資,為企業發展輸血:本次重整後的架構,桑德環境利用其全資子公司桑德香港控股桑德國際,實現了同一控股體系下的雙上市平臺。由於公司所處產業的特點,融資擴展+並購整合成為企業成長的最大助力,因此雙平臺的建立,尤其是擁有海外上市平臺,對於未來利用海外低成本資金以及進行海內外的並購活動將會有明顯助益。 戰略架構形成,對建立大平臺助力明顯,提升估值:本次桑德系的重構,是環保大平臺戰略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對於A股的桑德環境,這一架構將對未來的融資擴張以及海外並購都將形成很大的助力,也標誌著桑德進入新的成長周期,因此從企業戰略角度看,將會提升公司估值水平。 |
本文作者系浦發銀行分析師曹陽,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要點:
- 我們認為隨著對外貿易結構調整、國內經濟轉型推進,未來貿易國別會進一步多元化,同時實現出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進口從工業品轉向消費品的轉變。
- 首先,從出口來看,盡管各國增長滯緩,但中國出口占全球的份額依然穩步提升,出口的國別結構也出現較明顯變化。我們傾向於認為中國、美國間“生產—消費國”的貿易模式正在弱化,但中國領導人推行的新一輪貿易外交的正向拉動效應正在增強,這將在較長時間支撐出口增長。
- 其次,從進口來看,中國的貿易結構正在發生改變,這主要反映國內經濟轉型影響。
- 最後,預計中國仍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一定貿易盈余。結合以上,預計中國在未來數年仍將維持2%以上的貿易盈余。
- 我們預計對外貿易格局的變化是對內促進消費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對外推進經濟外交戰略的重要一環,未來的經濟、政治意義無疑也將是深遠的。
全球經濟放緩、發達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對中國對外貿易的沖擊似乎不大。雖然全球PMI綜合指數在達到6月55.4的高點後一路下滑至54.9,美國的貿易逆差自08年中期的659億美元不斷收窄至目前的400億美元,但中國出口增速在1季度後延續回升,9月出口增長15.3%,二季度的貿易盈余總額高達1280億美元。我們認為隨著對外貿易結構調整、國內經濟轉型推進,未來貿易國別會進一步多元化,同時實現出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進口從工業品轉向消費品的轉變。
應該說,2008年“次貸危機”後,全球經濟的“再平衡”增加了中國對外貿易壓力。比如美國在制造業回流、國內儲蓄率從2.7%的低點回升至目前的5.4%,兩個因素促使美國企業、居民的對外需求下降,期間貿易逆差從06年占GDP的6.2%大幅收窄至目前的3.1%,又如美國重返亞洲戰略,倡導TPP,制定的新貿易規則也對中國出口施加了新的壁壘,此外人民幣持續升值,帶來實際匯率走高也對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有負面沖擊。期間中國出口增長中樞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移,從08年的20%的高增長回落到10%以內,但向前看,我們認為中國出口仍將維持在5%以上正增長,而進、出口貿易的結構會出現較為明顯的變化。
首先,從出口來看,盡管各國增長滯緩,但中國出口占全球的份額依然穩步提升,出口的國別結構也出現較明顯的變化。在12、13年、全球出口的平均增長僅為1.5%,但中國同期增速接近8%,這意味著中國出口全球占比持續上漲,在2013年達到12%。從貿易國別占比來看,主要呈現幾個特點:
第一,中國出口東盟的份額從8%上升至11.3%;
第二,歐元區的出口在經歷下滑後,在13年6月達到低點後出現了1個百分點反彈,達到16.1%;
第三,盡管美國經濟複蘇較快,但“再平衡”確實在發生,出口美國占比從06年最高點下滑了5個百分點,至17%。
我們傾向於認為中國、美國間“生產—消費國”的貿易模式正在弱化,但中國領導人推行的新一輪貿易外交的正向拉動效應正在增強,這將在較長時間支撐中國出口增長。2013年後,根據習近平主席“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我國增加了東盟、“金磚國家”,以及與俄羅斯、中歐、中亞、中東、南亞等國家在交通基建、能源和資源等方面合作、李克強總理在非洲、東南亞和歐洲等地也多次推行“高鐵外交”。
我們觀察到以人均GDP來看,新興市場增長依然較快。13年東南亞的越南、印度、印尼的增長在3—4%,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的增速則達到8%,購買力的提升使這些國家對外貿易需求提高,同時貿易壁壘的消除,也使貿易創造效應較為明顯,這些均拓寬了我國對外的貿易易合作空間,也有助提高國內產能利用,促進機械設備、高新技術類產品的出口。
其次,從進口來看,中國的貿易結構正在發生改變,這主要反映國內經濟轉型影響。2008年後,中國商品進口經歷了從工業品為主到農產品和高技術類商品並重的變化。以08年底的定基數據來看,14年的9月工業金屬和原材料進口增長了72%,成品油下降了15%,同期糧食、飛機和汽車的進口分別增加1.18、1.8和2.95倍。我們理解這種變化的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投資驅動型增長見頂,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中樞從20%下移,預計2013年固定資本形成占GDP的比例的48%將成為歷史高點,產能過剩和需求低迷導致銅、鐵、氧化鋁等大宗商品原材料需求趨勢性下降;
其二,中國在推行新型城市化過程中,非農就業人口的減少和低端勞動力成本提高同時發生,加上國內耕地稀缺使中國農產品對外依存度較高,因此近年來中國進口大豆、玉米等農產品數量均大幅增加,整體糧食進口量占產量比重達到14%,相比08年上升了6個百分點;
其三,海外飛機、汽車等高技術產品的進口增長在於政府扶持和富裕階級擴張的兩個因素驅動。在政府層面,李克強總理在出訪歐洲中,促進電動汽車、航空航天等制造業的貿易合作,提升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在國內需求層面,人均收入提高帶動中高端的進口消費快速增長。
根據瑞士信貸統計,2000年到2013年間中國人均財富從5700美元上升至2.2萬美元,以美元衡量的百萬富翁有112萬人,由此對海外民用直升機、遊艇豪車、高檔服裝等的需求增加。
最後,預計中國仍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一定貿易盈余。第一,中國出口產品的比較優勢仍將維持,可能的原因在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出口企業的毛利率依然較高,價格優勢大,以上市公司中出口收入占比達20%的182家企業來看,汽車、零部件行業、資本品、原材料等行業的毛利率均在20%以上;
其二,盡管印尼、印度、越南等新興國家勞動力成本為中國的50%左右,但國內高素質的勞動力、穩定的商務環境和完備的基礎設施使中國產品仍有優勢;
其三,從價格因素來看,人民幣匯率結束趨勢性升值,匯率雙邊波動增加會減緩國際競爭力的削弱;
第二,我們理解國內的進口擴張放緩可能是繼續性的:
一方面,隨著中國上遊企業去產能的延續,對大宗原材料需求延續下降,而在2012年礦產品的進口占比高達17%,另一方面,由於需求偏好轉換需要時間,海外消費品的進口增長短期擴張有限。結合以上,我們預計中國在未來數年仍將維持2%以上的貿易盈余。
我們預計對外貿易格局的變化是對內促進消費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對外推進經濟外交戰略的重要一環,未來的經濟、政治意義無疑也將是深遠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12-04 TCW | ||
「滬港通」是長線的利多政策,還是短期強心針?長期鑽研中國的施羅德亞洲多元資產投資團隊主管高倫博士,對未來一年的中國經濟和市場展望,相對歐美投資大師對中國的趨之若鶩,態度顯得謹慎。 撰文‧鄧麗萍 十一月十七日「滬港通」正式啟動,全球投資人終於可以真正首次直接投資中國股市,成為今年市場最後一個亮點,然而,金融海嘯後盤整已久的中國股市,有機會重振雄風嗎? 早在一九九七年就長駐亞洲,曾在菲律賓、韓國等地工作,迄今定居香港長達八年的施羅德亞洲多元資產投資團隊主管高倫博士(Dr. Richard Coghlan),對中國在內的亞洲股債市有深入觀察。 高倫目前掌管的資產規模達二百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千八百多億元),從○九年開始,每年固定針對全球市場提出年度的十大預測,並親自到台、港、新加坡等地發表,已成為許多法人機構做投資決策的依據。 有別於歐美投資大師對中國趨之若鶩,高倫從香港就近觀察中國多年,態度顯得謹慎許多。高倫接受《今周刊》專訪時,針對二○一五年的中國經濟和市場展望提出了三個憂慮。 疑慮一: 投資陸股長期不樂觀 首先,面對滬港通政策啟動,市場歡欣鼓舞之際,高倫看法卻相對保守:「投資陸股,長期可能會有好的報酬,但目前我很難樂觀。」高倫說,由於很多陸企在香港掛牌,兩邊股市的連動性很高,滬港通有機會同時帶動香港和上海股市的表現。其中,香港股市擁有很多品質很好的非中國上市公司,過去股價被打了折扣,隨著中國資金能夠流入香港股市,可望為這些被低估的公司帶來正面效益。 不過,高倫認為,中國政策和中國企業的獲利表現沒有直接關聯。短期內,投資陸股有機會獲利,但從基本面來看,高倫認為中國的國企改革仍在進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中國金融業正面對隱藏的未爆彈,包括地方政府債、過度放貸給採礦業的壞帳等。「當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存在著許多問題,而且眾所周知時,即使政策利多讓股市反彈,但這通常不會持續很久。」高倫認為,除非金融體系的陰霾掃除,否則中國股市將會繼續掙扎、難有大表現。 疑慮二: 中國GDP成長減速 高倫對中國前景感到憂慮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經濟成長率(GDP)在二○一五年將持續減速,導火線是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論是價格或是新屋開工狀況,都顯得疲軟。 高倫說,他認識的不少美國企業家都告訴他,正打算把所有工廠移回美國。隨著機器人取代人力、油價走跌,加上中國工資上漲等因素,製造業紛紛回流美國,讓原本大量委外的工作減少,中國製造業正面臨巨大挑戰。 不過,高倫發現,中國正傾全力改善經濟結構和企業效率。從中國推動國企改革與轉型,兩大國企南車和北車於十一月初合併,以及亞太經合會︵APEC︶在北京舉行期間,暫停北京周遭鋼鐵等重工業生產,以減少碳排放量,都預示著中國在經濟轉型上的努力。 同時,中國大量投資新技術,包括新能源、食品運輸和食物防腐等。「中國政府意識到,投資必須放在技術提升上,以確保經濟成長得以保持動能。」高倫以食品運輸為例,中國十三億人口面臨食物保鮮問題,因為中國生產及進口的食物有三○%是浪費掉的。中國政府正設法改善食物保存技術,包括找專家改善食物配送過程,引進新技術讓食物保鮮,提供更準確的購買資訊給消費者等,減少食物的浪費。 「中國有很多資源和工具,可以用來改善經濟結構。」高倫指出,中國持續靠投資拉動經濟,但投資項目卻從房地產轉向汙染控制相關產業,包括水資源、太陽能、電動車、空氣汙染控制等,中國可望從製造業出口國轉型為技術出口國。 疑慮三: 人民幣匯率將由升轉貶 雖然人民幣下半年以來對美元升值,但高倫認為人民幣的升勢即將告終,理由是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人民幣匯率走勢也將受到壓抑。 過去,人民幣在美國政府施壓下,連續多年緩步升值,但高倫認為,現在情況已經反轉,中國必須保持出口競爭力,而美國也不會有異議,因為美國經常帳赤字已獲改善。 高倫預期,人民幣匯率在這一波由貶回升之後,目前已回到過去的高點,未來將反向貶值,但貶幅不會太大,因為仍有很多投資人持續買進人民幣,看中它的長期匯兌收益。 總體來看,高倫雖然對中國經濟成長和股市前景不甚樂觀,但從中國政府的積極作為中,也看見了一線曙光。以高倫去年對全球市場的預測,正確率高達八成以上,他對中國預測,值得投資人作為決定未來一年投資方向的參考。 高倫對2015年的10大預測1.美國持續復甦,美元相對強勢,美股表現優於公債。 2.原物料價格仍有壓力,油價在75至85美元區間波動。 3.中國GDP成長減速,人民幣匯價也受壓抑。 4. 澳洲出現20年來首度經濟衰退,澳幣繼續疲軟。 5.歐洲繼續低空飛過,歐元兌美元匯率低於1.25或更低。 6.新興市場走向分歧,看多印度、台灣,看空巴西、土耳其。 7.日本續推強力貨幣刺激政策,日圓匯率貶值至118以下,有利於日股表現。 8.美股以國內獲利為主的小型股,優於海外獲利為主的大型企業 。 9.美國汽車與零件類股受惠於能源價格下降。 10.金價將繼續探底。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4-12-11 15:14 編輯 機構解讀:如何看待央行全年合意信貸規模10萬億元 ![]() 事件:媒體傳央行正在放松合意貸款和存貸比的執行力度,以鼓勵銀行加快貸款投放,並且央行從10月就已經開始調整合意貸款規模,將今年全年的新增信貸目標定在了10萬億元。消息一出馬上引起了巨大反響: 國信宏觀:對央行提高今年合意貸款規模持謹慎態度 現在信貸供給端不是主要矛盾,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疲弱才是主要矛盾。這從今年10月票據融資仍在沖量中即可看出,往年10月隨著年度信貸額度即將用盡,票據融資往往是縮量甚至轉負的。沒有理由認為,短短一月之後信貸需求即有大幅反彈。盡管近期在房貸新政和央行降息刺激之下,房地產相關貸款的確有所回暖。 也有說這些貸款是為發改委最近集中批複的項目做配套,但這些項目更多是為明年做“預熱”,而非在今年就“坐實”的。而且,商業銀行給地方城投平臺貸款的渠道已經或即將受阻,這部分錢怎麽配套地方的基建項目還是個問題。 總之,央行鼓勵商行多放貸、早放貸、放一般貸款是事實,給了商行更多放貸空間也是事實,但要把這10萬億理解成今年新增信貸的下限,以為往年1月才會出現的信貸盛宴開始提前了就有點牽強了。 民生宏觀:無需恐慌 對今年央行10萬億元的合意貸款規模,民生宏觀經濟研究團隊的解讀如下: ①今年前10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8.23萬億元,如果以10萬為目標,11月和12月的新增信貸平均將達到9000億,這將大幅超越歷史均值水平,2010-2013年11月和12月新增信貸平均為5700億和5100億。我們估計今年新增信貸最多應該很難超過9.5萬億。 ②存貸比廢除的長趨勢確定無疑,但目前存貸比不是真實的制約信貸投放因素。存貸比從2013年年底66.06下滑至64.17,有足夠的空間進行信貸投放。 ③真實制約銀行信貸投放的是實體經濟下行和銀行對信貸資產質量擔憂。主因有三個點:首先,地方政府信用饑渴在反腐和43號文的高壓下被抑制,領導班子的債務考核壓力增加開始謹慎借債。其次,房地產庫存高企,存量住房供給過剩開始抑制開發商開工意願。最後,經濟增長中出現積極變化,第三產業占比上升,而經濟轉型賴以維持的第三產業並非資金密集型,所以信貸數量出現滑落是必然。但第三產業尚不能完全接力過去的傳統引擎,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也必然增加了銀行對信貸資產質量的擔憂,開始謹慎放貸。 ④如果央行在行政上強制銀行放貸,最後銀行也只能依靠票據沖量。 ⑤綜上,我們認為在經濟下行和通縮壓力下,處於金融風險防範的考慮,貨幣仍會寬松。金融體系的貨幣依舊難以傳導至實體經濟,實體金融冷熱不均將成為新常態,居民資產配置行為轉向權益資產的趨勢不會改變。 廣發證券:調整具有定向降準、投放資金的效果。解讀如下: 1、“合意貸款”實際是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2014 年以來人民銀行根據經濟形勢變化數次調整了宏觀審慎管理指標,適度拓寬合意貸款空間,增量大於定向降準釋放的資金量。因此,“合意貸款”規模擴大與定向降準類似。 2、“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是央行逆周期調控、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的機制。所謂“合意貸款”規模上行,實際是央行設置的參數放寬,從而允許銀行更多放貸。經濟持續下行、信貸投放低於預期,都有可能導致央行參數放寬。目前看,兩者可能都已發生。 3、“合意貸款”是定向和總量調節相結合的工具。目前,央行仍然維持“總量穩定,定向優化”的政策基調。11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已經提示改進合意貸款管理,這次調整屬於相關政策的落實。政策目的還屬於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的範疇。 4、年內全面降準的必要性不大,但明年降準窗口將開啟。12月,“合意貸款”調整具有定向降準、投放資金的效果。而月末財政存款投放可能帶來1.5-2萬億的資金量。按照現有資金需求變化,年內降準的必要性不大。展望明年,若外匯流入維持平衡,全面降準的必要性將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