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投資 - 分散投資(2)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0/31/%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5%88%86%E6%95%A3%E6%8A%95%E8%B3%87%EF%BC%882%EF%BC%89/上文的投資目標 ABC, 可以看成是高風險股票,較低風險的藍籌,及零風險的定息產品(或香港公用股)。
單一風險投資,要準確量度當中風險可以說是沒有方法。不過單單使用平均回報率去估計,會很易得到錯誤結論。因為風險是非常個人化,而且黑天鵝事件的機率可說是無法估計。
要提高回報的話,能否以分散投資高風險股票去降低組合風險呢?
數學計算可以告訴你,分散投資於 10-20個以上相關性低的股票就可以有效降低組合風險。不過這個只是理論。原因是:
選股策略是十分主觀,不少人會偏愛某類型股票,以至買入一堆相關性極高的股票。
就算表面上沒有相關的股票,亦有可能因為運用某套基本分析方法或是技術分析方法而買入股價關性極高的股票。還記得幾年來有不少人示範連環選中OT股得到慘淡收場?
絕大部份股票其實跟大市是同步,尤其是在牛市末期及熊市初期。其他風險資產亦是跟股票市場有極大相關性。
但是對一般人而言,分散投資總比集中好,原因是不幸事件不時會在股票市場出現,就算藍籌股也可以出現20%以上的波動,被一鋪清袋的機會也不是沒有可能。此外,組合太集中的話,回報亦會較為波動。波動的組合通常是較難長線獲利,原因下回再談。
不少人喜歡一注獨買,也有不少莊家集中經營數隻股票,林森池大師也是明確表示要集中火力研究及投資數個股票,網上見到的模擬組合也是通常集中操作幾隻股票。這些示範,我是絕對尊重但是一定不會跟隨,要我將所有財富放在幾口自以為完全瞭解的股票,實在難以安睡。
當然,也有不少神級投資者,經常可以重倉數隻熱門股票,可惜我不是,所以分散投資是我唯一可取之道。〔其實我是很希望集中投資,不過個人能力關係以至沒能夠成功。)
理性投資 - 回報率,穩定性,及風險關係 (3)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1/01/%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5%9B%9E%E5%A0%B1%E7%8E%87%EF%BC%8C%E7%A9%A9%E5%AE%9A%E6%80%A7%EF%BC%8C%E5%8F%8A%E9%A2%A8%E9%9A%AA%E9%97%9C%E4%BF%82-3/下圖2位基金經理的表現,你直覺是哪一位基金經理的風險較少?

基金經理A的回報大上大落,就算回報到最後輕微勝出,一如你的感覺,是被認為表現較差。事實上投資者如果不幸地在投資初期加碼,將會是一場災難。大部份投資者會在第24-30月投降,沒法讓這名基金經理追回失地。現實是這名基金經理很可能在第24月被KO了。
==
下圖2位基金經理表現較為平穩,你直覺是哪一位基金經理的風險較少?

基金經理C的回報沒有折返,一路向上。基金經理D則有多次折返。對多數投資者而言,沒有折返是穩定性的表現,心理上及實際操作上,沒有折返的組合是較易操作。
沒有折返是要點,如果是股票的話,因為沒有止蝕壓力,出錯機會亦相對減少。
==
下圖2位基金經理表現較為反覆,基金經理E回報出現間斷虧損及復原,基金經理F回報出現大幅度虧損及復原。你直覺是哪一位基金經理的風險較少?

相信答案顯然是E。F基金客戶不禁問,何以F的表現如此反覆?是出現失誤後僥幸追回失地?賺了錢夠唔夠食驚風散?
如果上述是2個股票的表現,你會選擇哪一個來投資呢?
價值投資大師會告訴你,F 是較好,因為可以低位加碼。
技術分析大師會告訴你,F 是較好,因為可以先沽後買。
現實是,一般長倉老散,沒有被F 的波幅震死已經是不錯。
股票E則是任何時間加碼或套利都令投資者滿意。
==
減低組合波動,對基金經理來說是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市場知名度不高的新對沖基金,就算基金經理最終能夠勝任,中途要力保不被KO是非常關鍵。可惜如上文所示,一般基金經理追求是較高風險資產,力求跑贏大市,追落後時更是容易忽視風險而犯下更大錯誤。
個人組合來說,組合波動構成的風險要由持有人的現金流及組合大小去衡量。一般小型組合,如投資者有正職的話,組合波動構成心理壓力較少。
前年有友人放棄正職全力投入炒股,2年過後回報完全折返,今年年頭又要轉身投入職場。零現金流下,組合波動構成的心理壓力可以很大。
心理壓力大時,一般投資者較難把握機會,易犯錯,及失去追回失地的勇氣。
==
總結:
以統計學而言,波動就是風險;
回報折返是構成投資者痛苦的主要原因;
零折返的股票一般而言估值會不斷提高至超出板塊同行;
波動對大師們是有利,對普通投資者則通常帶來痛苦;
要減低心理壓力及痛苦,提升回報率之餘,要有效地降低回報折返率,而不是單單降低回報波動性。
理性期望推高樓價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21113/18065002曾司長認為目前樓價與經濟實際背馳,其實係忽視咗(一)供應少,(二)貨幣供應大增,(三)負利率,(四)香港與經濟強國為鄰嘅四大因素。陳局長係著名財務學教授,佢話今時今日,買股好過買樓(點知一講完港股就跟隨美股大跌),佢一定知道,美國股市經常在經濟環境不景,失業率高企嘅情況下大升嘅道理,就係因為貨幣寬鬆吖嗎!今天全球貨幣氾濫,香港不能獨善其身,樓市股市上升只係順勢而行啫,曾司長之評論話市場失效,簡直脫離形勢。
另一位零售業大老闆田北辰議員感嘆地舖租金太高,超乎經濟學解釋,田老闆係哈佛MBA,點解會話舖租超高「已去到不能用經濟學原理解釋的地步」呀?經濟學原理最講求供需平衡,偏偏自2004年自由行開始之後,零售業銷貨量與銷貨值大躍進,每年以雙位數增長,偏偏本港商場、地舖之供應量,停滯不前,增長如蝸牛慢步,導致供需嚴重失衡。既然如此,經濟學原理指出舖租一定升,舖價一定升,田北辰議員在哈佛冇讀過呢條簡單到極嘅道理?
現時人人有錢就想買樓,大有錢人有餘錢就想買舖,最簡單理由係「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未來土地供應艱難,簡直係「粒粒皆辛苦」!前地政署長劉勵超在2010年2月25日於信報發表文章:「樓價可以不高嗎?」早有預言:
「政府順應民意,把市區的住宅用地發展密度和可建高度大幅降低以減少樓宇對周遭通風和景觀的影響,可建的樓宇面積因而減少,市區的地皮和住宅單位豈能不變得更加搶手嗎?
政府勾地表裏的新供應土地,特別是在搶手的市區,多為舊政府或公共用地(如政府合署、公務員宿舍、公共屋邨),賣一幅少一幅,若海不能填、山不應移、樹不宜伐、村不可遷、集體回憶不該毀,在未來數年,新的市區住宅用地供應要倚重東南九龍啟德機場舊址,之後是否還可以長賣長有?」
今時今日嘅環境正是如此,譬如新界東北發展,遭強烈反對(村不可遷),中區政府合署西翼重建為商廈商場受阻(集體回憶不該毀),將軍澳南部四幅地皮可能調高發展密度,增加住宅供應受環保團體及立法會議員反對(屏風樓),填海計劃似已湮沒無聞(海不能填),請問未來土地供應從何處來?市民「期望」未來土地及住宅單位落成量供應繼續少,如劉勵超所言:樓價可以不高嗎?
企業江湖VS管理理性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35744.html 江湖作為一種民間社會存在方式,有著悠久的歷史。20世紀70年代後期,經由金庸武俠小說的演繹,江湖文化更是興起為一種時尚。在今日商業組織中,江湖文化在維繫情感的同時貫穿著利益,因此也投射到中國企業的組織文化之中。如「風清揚」馬云的阿里巴巴團隊,更是把查大俠的江湖文化轉換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阿里內部人人有花名,譬如「東邪、西毒、南帝、北丐」等也不乏人敢稱敢詡。這種投射,與現代組織管理中的理性矛盾地共存,演化出諸多管理特色來。
哥們義氣替代明確責任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雖說應有共同的價值和目標,但其存在僅在企業整體層面。在企業內部,此共同目標就有了一種飄忽感,不易把握,且也不被所有人接受而成為共同規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天然的對立,使員工很難看到目標的同一性。
江湖中,往往門派林立(名門正派與魔教的區別)、山頭各異(如華山、嵩山等五嶽劍派),這就極易生門戶之見。門戶之內,哥們義氣,「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此種江湖理念,長期在我國民間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為一個「義」字,可以兩肋插刀;同門有難須拚死相救,不計後果、得失。在管理學看,這種團隊(抱團)精神可以讓組織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也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不可少的價值觀。然而門戶之區隔,對組織的破壞力也十分明顯。當江湖之義與組織目標有差異時,組織目標就會讓位於所謂的義,表現在組織行為中,就會出現相互包庇甚至頂包;哥們義氣在組織中極易演變成責任不明,相互包庇,造成企業目標漂移。責任不明的後果就是當出現錯誤時,很難從中真正汲取教訓,同樣的錯誤就會不停地出現,最終影響組織目標的實現。
非正式領袖與正式管理者衝突
一個組織如果沒有基本的規章制度,就不可能有嚴謹而科學的管理活動,即「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管理者的權威主要來源於組織的正式授權,否則就會「名不正言不順」。授權行為作為組織的重要職能,有著嚴格的組織程序。
然而,江湖之中,每個人的地位和在組織中的作用是自發形成的,不是一種組織安排,而是一種非正式的評價,是輿情評議的結果。而且這種評議能在多大範圍內被認同,也是不確定的。華山論劍,比的不僅僅是單純的劍訣刀法,還得看是否能深孚眾望。藝高人膽大,但德行、胸懷不足以服眾,也不能被推為江湖盟主;武功再高,也只能是一個武痴,如「西毒」歐陽鋒。然而,一旦有了這種權威認同,自組織內部也就形成了領袖,領袖被成員授予正式管理者望塵莫及的權力和威信,在非正式組織中有決定性的作用。
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關係網絡,組織有著不同於自然人交往的規則。人的情感和感性的一面,組織也需要滿足。實際上,人們關於管理的認知和體驗,首先往往是從表面活動開始:上下級關係,員工間相處,企業的氛圍,而不是員工手冊、流程圖等理性工具。對前者,是感知和自覺,對後者是敬畏;前者企盼率性而為,而後者則會或多或少予以彈壓和限制。非正式組織可以為其成員提供基本的情感和心靈的慰藉。然而,以非正式組織存在的江湖,對正式組織系統的指令會造成干擾和破壞,有時甚至產生對立,妨礙正式組織的指令的貫徹,進而影響到組織的運轉效率。
快意恩仇而非對事負責
快意恩仇,是江湖中人處理衝突的最直接、也是最能讓人接受的原則。人們只是憑個體自身的感覺去處置糾紛和衝突,其結果是怨怨相報,相互猜疑,所以才有了今天我們所描述的江湖險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事情的對錯是非不是行為的依據,恩怨情仇才是。組織的原則,在江湖中經常被個人恩怨所取代。
現代組織需要尊重成員的個體感受,否則組織認同、組織承諾就是海市蜃樓。但此尊重非鄉黨式的盲從,需要按章辦事、對事不對人。若不能令行禁止,組織系統的高效和目標的實現就會「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嚴格按章辦事,用正式授權來處理組織中間出現的問題,是確保在組織成員間公平公正的必要條件。如果在組織內部不能秉公辦事,沒有基本的規則,強調因人而異,那麼組織和管理者就會失卻公信力,組織指揮系統就會出現控制力下降,最終妨礙組織目標的實現。
馬太效應與打抱不平
任何一個現代企業,其成員的角色、職責都相對明晰。組織內有作決定的,也就必然有被決定的。現代組織管理更多強調成員的服從,而不是閒云野鶴的如陶淵明般的自在;強調協調一致,就必然會要求部分成員放棄一些自身的利益,滿足組織利益的需要,這是必須要付出的成本,是組織理性的必然邏輯。但如果站在利益受損成員的角度看,就顯得「太不人性」了,就與「江湖道義、鋤強扶弱」等主張相悖逆了。因為在利益衝突的平衡中,被作為成本和付出代價的往往是弱勢一方。如果群體在組織中強勢存在,那麼這個強勢最終必將轉換成為組織的核心利益所在,也必然受到組織的高度重視,也即「馬太效應」。然而,俠義江湖最見不得的就是恃強凌弱,所以打抱不平才有市場,儘管這打抱不平也許根本就沒道理。
隱忍不發戕害組織長遠利益
江湖險惡,源於人心難測,心機是江湖中生存的前提;隱而不發,臥薪嘗膽,是成就大英雄的必備條件。企業管理中,決策者要想實施組織目標,就必須保證決策透明,在決策透明的基礎上,才能保證成員間的公平公正,使得成員間形成協作。及時發現問題,排解成員間的矛盾,排解成員和組織間的矛盾,是保證組織健康而正常發展的重要條件。管理透明化,正是這個條件的具體手段。
隱忍不發,往往被視作有涵養、修為到家,喜怒不形於色,也是一個人成熟深沉的標誌。然而這種江湖之修為卻是企業運營的大忌。正因為隱忍,所以問題得不到暴露,內部競爭者就可能因此而「一失足成千古恨」;錯誤發生時不言不語,看似尊重管理者對輕重緩急的安排,實際可能是有意為之的「機謀」,關鍵而隱匿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糾正,以致錯誤在不停地積累和疊加,直到事情無可挽回。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誠哉斯言,但有江湖卻未必要江湖化。認清江湖的存在,及江湖產生的淵源,絕不是要我們去簡單迎合江湖法則,而是利用江湖的自組織行為特徵,讓江湖的存在和組織管理的科學化相統一。只有當組織之中的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保持協調,才有可能形成正能量。
阿里巴巴在企業內部為了建立所謂的公司文化,弘揚所謂的江湖道義,以文學作品的大俠來命名組織內部的各色人物,這不是對江湖存在的客觀承認,而是走向了管理江湖化的歧途。
文學作品中的大俠固然有正義的一面,但負能量也十分突出。譬如在金庸作品中的張無忌、趙敏、周芷若,有多重性格上的衝突和分裂。張教主身世出自武當,年少之時受人之恩,後來又得明教金毛獅王傳承,又得元軍郡主的垂青以致以身相許,又與兩小無猜的峨眉派掌門人在光明頂相殘,而面對所有這一切,張教主處理矛盾的原則只有一個:報恩。然而,一個人成為道德上的義士,其最終的選擇只能是「相忘於江湖」;個人的得仁近聖與明教作為一個組織為奸人所用並列。管理江湖化的結果,是讓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取代了現代管理的理性,讓個體情感與制度理性對立,成為組織日常活動的價值觀,這勢必會形成組織內部的包庇和縱容。衛哲的辭職是為虛假信用買單,為阿里巴巴挽回誠信有利,卻也因此社會對馬云的道德人品產生了不信任。從這個意義上看,阿里的俠義文化下的花名體系運作是不成功的。
理性投資 - 港股博奕,event play,雜碎(8) clcheung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02/%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6%B8%AF%E8%82%A1%E5%8D%9A%E5%A5%95%EF%BC%8Cevent-play%EF%BC%8C%E9%9B%9C%E7%A2%8E%EF%BC%888%EF%BC%89/投資,其實似選美較多,所以本網誌名為港股博奕,是以博奕為題,而不是分析股票為題。
1. # 0010恒隆集團 vs # 0101恒隆地產
市場預期11月MSCI換馬會將剔走# 0010恒隆集團,十月起恒隆沽空比率開始急升,引來市場關注。
黃國英先生在11月初時提出:買入方面,應重注恒隆集團(10)。因為現時人們沽空,是很好的挾倉對象。這隻股票人們敢持有較長線,淡友以為MSCI換馬時可以補回,其實未必。屆時應有機會很快見底,然後很快好轉。整體而言,先買一注,MSCI換馬時再買一注,持有便算。整個十一月靠它,可以大注一點也可以。
前後他亦表示買入恒隆輸錢機會不高。不過暫時表現令人失望。
2012年8月時,林少陽先生指出:可以考慮將 #0010換入# 0101,兩家公司,其實是同一家公司,現時 #0010沒有控股公司折讓,是說不過去的。過去兩年Aberdeen 幾乎將 # 0010的市場流通量抽乾了,在欠缺沽家的情況下,# 0010才出現如此歷史性偏高的估值。由現在開始,即使 # 0101不跑贏 #0010,亦不大可能會跑輸,而持有 # 0010,獲得額外1.2%的股息回報。
今年股價比較:

2011至今年股價比較:

2007至今年股價比較:

很明顯,今次只是將不正常的折讓改正而已,11月初重倉買入不是一個博值概念,只是一個希望,不易估計的回報希望。
2012年11月時,林少陽先生指出:如果單純想買便宜的控股公司,何不揀會德豐(20)呢?其資產淨值折讓高達44%,而九倉(4)折讓只是21%,會德豐的估值,是九倉的七折。近年,多家控股公司,較子公司的折讓有回落的趨勢,但誰能肯定,這會繼續,還是歷史會回歸較高折讓率的歷史平均數水平呢?
大家再看看 # 0020會德豐 及 # 0004九龍倉集團:

可見一個event play, 你需要的是知識及工具,而不是單單由股價的表面現象去判斷博值率。當然現在不是排除# 0010可以回到之前的折讓情況,不過已經不在此次買賣考慮之中。
2. # 1193華潤燃氣 vs # 1083港華燃氣
今年2隻熱股可說是叮噹馬頭,情況至10月中時突然有些改變:

基本因素而言,不太懂比較。當時不少網友開始有些耐不住,想換馬。結果# 1193抽升原因已是知道了,為了抽水。
我當時的做法是加碼 # 1083,而不是換馬,原因是沒有太大基本因素改變的話,2隻price correlation很高的股票是沒有太大理由會分手,反正想在板塊加碼,不如買還沒有爆升哪個。
不排除 # 1083快會抽水,不過已經不在此次買賣考慮之中。
3 . # 0662 亞洲金融 - 折讓資產重估
10月,# 0662 股價抽升,沒有留意其原因。至上星期中,才發現是人保上市的關係。
年報是說:亞洲金融投資內地的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人保壽險」),佔有5%股份。人保壽險繼續運用擁有全國性牌照的優勢,2012年上半年的保費收入高達人民幣四百二十七億元,較2011年同期輕微減少2.4%。其他所有的營運表現和風險控制的指標數據均屬理想。人保壽險的保險責任準備金和償付能力在業務額高企的情況下,仍能維持於高水平。亞洲金融在此項目的投資佔集團總資產約14.4%,是眾多投資中數額最大的。
當時考慮點是,人保上市,資產重估是多少?現下買入,是最後一個”聰明人”嗎?距離IPO還有一段時間,股價已升了40%,博值嗎?
太懶惰了,沒有認真計算,忙著其他東東,買少少看看如何。
上上星期五,應該是生果報推介吧?股價反轉,不妙,走人。之後再計數,似乎懶惰是應該有報應。
可見一個event play,不要太過是但,市場雜音,現實,聰明錢,多項因素令人無法獲利,隨時被變成點心了。不排除 # 0662會反彈,不過已經不在此次買賣考慮之中。
4. 落後概念 - # 2688新奧能源

# 0384中國燃氣公佈良好業績,# 2688 新奧能源變成落後股。落後當然是有原因,不排除基本因素及抽水可能。追落後,不是一定是好或差的策略,不同的市場氣氛下,效果不同。12月應該是利好追落後策略。
5. # 0084寶光實業
過去,寶光不是亮麗,從前的營運數據其實是比其他零售股差很遠。不過近來已是變成領先股。星期五公佈合格業績(其實是相對不錯),基金入股,似乎是名牌。今年股價領先,除了業績不錯外,春江鴨似乎一早知道了一些消息。
利好因素有業績;股價破頂;報紙還沒有大幅報道;知名度不算高;市值細,估值尚可;零售板塊有轉勢跡象;名牌基金CB入股算是合理,不似一般不明原因抽水;市場氣氛轉熱;市場對名牌基金入股消息反應一般是歡迎,對消息反應時間則是遲鈍。
利淡因素有春江鴨;行業競爭激烈;市場一向給予較低估值;品牌效應一般;股價過度領先。
不易簡單量化,是一個難以用精準方法去評估說明的event play。
6. 12月將會是抽水月
很可能。
7. 高beta是等同高回報高風險?
荒謬。那麼低beta是等同低回報低風險?也是荒謬。現下我的組合beta是0.4,alpha 是 0.73,當然我的組合是不斷更新換馬,不過以beta去簡單解說成風險及回報關係實在是說不通。就算指數大升,低beta組合的回報也不是會比指數差,反之亦然。
市場錯誤理論太多了,不錯。
(待續…)
理性投資 - 相馬,雜碎(5)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1/30/%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7%9B%B8%E9%A6%AC%EF%BC%8C%E9%9B%9C%E7%A2%8E%EF%BC%885%EF%BC%89/網友問為何近日出文減少了,其實主因是突發性健康問題,短期內集中炒業績及events,減少研究及開發工作,所以少出了文章。不過,從正面看待,是可以減低閣下吸收本網誌的歪理,大家應該是沒有損失。
1. 幸運和隨機因素
上星期抓來了一本有趣的書,是關於投機系統操作方法,此書十分值得研究,因為當中有不少有用的心得,遲些可以介紹一下。
其中筆者的數據研究發現,隨機因素可以對短期及中期的回報率有很大影響。由此引申致一般投資者,甚至是專業人士,不懂如何分辨基金經理或分析員的質素。
他舉例說,在1000個炒手中,達到神級能力的可能只有5個,另外800個只是一般水平。如果在中期裡(5-10年),800個一般水平炒手中有2%行其大運,達到神級能力炒手就會大增300%,即是所謂股神數量會比實際多幾倍!
中期裡2%行其大運是可能嗎?他的數據研究稱是一定可能的,這個是對一般投資者很壞消息。大家可要好好思考。
2. 股神/股棍;最佳/最雞分析員;價值/假值投資者;向股神借幾千萬,不過要你還;
隨機因素在香港絕對更加普及常見,相信是教育問題,此外一般人的記憶力十分短暫,容忍力強,實在有趣。
燈神現象亦造就不少搵食機會,大家可要好好思考。
3. 基本分析網客
在香港基本分析網客似乎很多都不見了,原因很簡單亦是很單簡,很多人心灰了,寫的看的都有點灰心。不過我想說的不是心灰,而是叫大家小心基本分析網誌一般都是看來可信,尤其是對一些新手而言,吸引力比技術分析為大,畢竟大家希望用常識及理據去作理性投資,而不是單單看圖行事。
可是基本分析,寫的看的,都簡化了神化了。寫的以為自己是基本分析高手,看的,更是不分資料是確實,是有利對公司前景股價估算。
大家可要好好思考。
4. 技術分析網客
在香港技術分析網客水準似乎不高,高的可能都發了。剩下不少股棍。股棍主要以開班授徒為生,要知對方是否股棍不易,聽說有人在某些股棍的教授下在上一浪輸掉身家,股棍只要將自己網站洗洗,一個浪來了又是一條好棍。
衡量股棍,可以先驗證網誌沒有歷史資料的。網站洗白白的,可以好好想象。
我這個網誌也沒有歷史資料,之前的已經被yahoo洗了,只有少量文章在湯財網找到。不過我暫時沒有打算有神馬要賣給大家,所以大家不用驗證了。
當然,我是不會阻大家及股棍們發達,正是各安天命,大家總是會得到應該得到的。大家可要好好思考。
5. 投資組合
很多網上投資組合是假的,真是令人失望。真的又是不能信;假的,也不是一無可取,只要當中有其可取之處。
6. 相馬
回報總是建立在過去的努力,不論你是伯樂還是千里馬。找尋千里馬,不易。從新手去到千里馬,更不易。
7. 我其實想說什麼?
不知道,可能食藥食多了。
(待續…)
理性投資 -續相馬;投機交易系統, 量化風險,量化優勢,雜碎(6)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01/%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7%BA%8C%E7%9B%B8%E9%A6%AC%EF%BC%9B%E6%8A%95%E6%A9%9F%E4%BA%A4%E6%98%93%E7%B3%BB%E7%B5%B1%EF%BC%8C-%E9%87%8F%E5%8C%96%E9%A2%A8%E9%9A%AA%EF%BC%8C%E9%87%8F/- 續相馬,不幸運和隨機因素,隨機指數
不知隨機指數是神馬?再解釋一遍,隨機指數是量度在市場胡亂買入股票的平均回報。隨機指數暫時只有此處有紀錄,這幾年的數字是:
2012年至11月 : +7.6%
2011年: -36.2%
2010年: +16.4%
2009年: +144.94%
2008年: -63.2%
2007年: +99.7%

大家可以回看之前關於一滴香的文章,一般而言香港的價值基金回報率跟隨機指數差別不大,沒有量度工具下,大家不知如何比較而已。
隨機指數有+15%以上,股神數量會突然大量增加,如2007及2009-2010年。
隨機指數有+5%以上,大致上一般投資者的回報會很不錯,如今年。
如果是 -10%以下時,不少明星級的分析員都會被KO,如在2011及2008年。
林少陽先生是我最喜歡最欣賞的分析員及基金經理,不少人對他的2011年表現很失望及開始放棄了,不過今年他又回復大勇。當中,不幸運因素亦會令一般人不懂分辨實力的真偽,大家可要好好觀察。
==================
上回提到一本有關投機交易系統操作的書,交易系統操作,跟一般股票長倉分別很大,但是不同之中,又有不少值得學習及反思的之處,非常有趣。
1. 風險及回報曲線
原來投機交易系統的回報曲線equity curve,愈是平滑暢順,所含的風險愈是無法估計。這個理論跟長倉系統為很大分別。筆者舉出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基金例子,由一堆天才數學家發展的交易系統,回報曲線平滑暢順,每年平均有40%回報,結果一次性災難中一日玩完。另外一個例子是做期權莊家,不斷胡亂販賣價外期權,賺少少輸身家的好方法。
一個有不短歷史的成功交易系統,就算是天才操盤人,也不能完全掌握其中風險。我相信是一項對投資者長期不利的因素。不敗的,只是將殘廢系統或基金賣給你的天才聰明人而已。
2. 出得來行預左要還
投機交易系統一般回報不低,但是在風險管理中,要預計還債的一日。不少操盤人在市場突然全面轉差時,可以將多年累積回報及資本都當掉;一次性災難,可以將操盤人對自己交易系統失去信心,無法作出適當及理性決定。
至於量化風險方面,使用歷史數據及如同之前討論的量化痛苦方法一般,好好準備大日子來臨,而不是去估計大日子何時來臨。
3. 量化交易優勢
大家投資前有沒有先考慮自己的交易優勢去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交易優勢,可以是財務分析力,可以是行業資訊認知力,可以是財力,就算是沒有財力也可以是優勢(如向股神借幾千萬的人,只有沒有財力的人才可行),技術分析能力,寫軟件能力,吹水能力,產生現金流的能力(我失業多年所以沒有這個能力),伯樂能力,視富貴如浮雲的耐力,堅持價值投資信念的內力,怕死的性格,不怕死的性格,勤力,時間,沒有道德感覺力(我可見過不少,一路話大家好friend一路發放流料希望你幫手炒高散貨都做得出的好友也不少啊!),…
交易優勢可以量化嗎?書中的投機交易系統優勢是定義為: An edge in trading is an exploitable statistical advantage based on market behavior that is likely to recur in the future. 交易優勢是利用統計優勢去判斷很可能在未來再次發生的市場行為。
投機交易系統的好處是其交易優勢可以用統計學方法去量化。此概念其實可以引用到event play的博值率方面,雖然量化方法不易統一及簡化,但是其吸引力很大,因為短線回報可觀,相關風險可以較低,對回報曲線很有幫助。
要做到博值率估計,就要掌握一般人,基金操盤人,投資者投機者等等的思路,知道其對某顃event的想法及盲點,掌握其估值方法,比他們更貪婪,比他們更怕死,很難啊。如果沒有正確方法及經驗的話,你就是容易被博值了,不免會成為別人的早午晚茶點。
4. 掌握你自己的心魔
一個可以寫幾千字的題目。投機交易產生的心魔比一般長倉交易很是不同,心理質素比一般要求更高,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各有前因莫羡人,不要眼紅別人的成功,尊注自己的優勢,忍耐力及財務能力,發展適合自己的交易方法較好。
5. 投資一個投機交易系統 ?
投機交易回報真的很吸引,可以買一套投機交易系統嗎?跟股神股棍上課可以嗎?真的有興趣,我覺得是可以交交學費去學習,因為萬事起頭難,沒有依據去發展系統是對一般人有難度。
可是,一般而言投機交易系統在正常情況下是不錯,但是如果你不明白其中運作道理,在市場要跟你作對時,你有能力有信心駕馭它嗎?畢竟市場經常有不正常情況發生,就算股神交易系統都是需要不斷調節改善。
我認為較好的方法是先重溫你的數學知識,找個較好的軟件,去圖書館抓堆書,上上外國的網站,先打好基礎再說。畢竟你是需要有一定能力去分辨股神股棍的質素,用血汗錢去實戰不是硬道理。
6. 為何要量化優勢量化風險
為何很少人提及量化優勢及風險?為何你沒有考慮過?
檢視一下閣下的持倉組合,如果明天來一個大檸樂,一個月,三個月,一年,三年,都沒有改善希望,你支持得了多久?你的回報預期是建立在風險平台上還是你的優勢上?你的優勢是你的選股力,炒股力,估市力,運氣,努力,腦力,還是神馬?
不作量化的話,你可以回答嗎?
(待續…)
理性投資 - 再論風險(7) clcheung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02/%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5%86%8D%E8%AB%96%E9%A2%A8%E9%9A%AA%EF%BC%887%EF%BC%89/1. 前傳
此系列標題為理性投資,為何不斷討論風險呢?其實資本市場的發明及存在是為了轉嫁風險,我們每天的投資行為,是買賣風險,不是一個簡單買入等發達的故事。
我以前也沒有什麼一套理論去解釋自己的投資行為,只是自覺自己是理性,投資回報合格。開始買賣股票時,看了很多股聖Peter Lynch的書,得知他經常持有1000支股票時,覺得有點累,有點懷疑;在買賣股票一段時間後,發覺組合的回報曲線開始平滑暢順時是持有大概20多支股票;從一些文獻中,又得知組合持股分散於10至20支以上就理論上可以有效分散風險;從此,持股數量日漸增加,至某日網友問到時,才驚覺組合中常有60至80支股票;當然,持股數量多少跟回報率沒有必然關係,但是持有1隻,3隻,10隻,20隻,40隻,80隻,總是有分別吧?為何自己的組合會比一般基金持股還要多?是身痕嗎?
其中我有些解釋是:因為sector buy,如2010年買入零售及醫藥板塊,2007年買入航運資源金融板塊,SARS年買入工業板塊,今年買入餐飲,燃氣,REITS,等等,都可以令持股數量上升;其二是因為有event play;其三因為自己有不少軟件幫助….;其實都不足以解釋原因。
2. 身痕
有網友表示同意我的身痕策略,也有網友表示懷疑。同意我的,對不起,害了你。不同意的,很好,沒有被荼毒。我的買賣策略已經由精準變為是但,所以20隻跟100隻分別不大了。是是但但有其好處,將來多點概念才自圓其說吧。
3. 未來現金流
直至去年一個blogger聚會,其中一位朋友突然問大家,單一投資一支股票時,大家會用多少資金呢?好問題,大家的答案都不同。有人以該股是不是穩健作為主要考慮;有人以一個數字作出考慮;有人以一個百分比作出考慮;…
我最後以一個現金流方向去解釋了自己行為。多年前,我最大單一股票投資是一隻林少陽先生介紹的工業股# 0669創科實業,高峰時應該是佔50%。近年最大單一股票投資應該是 # 0590六福集團,佔8%。為何分別如此大呢?原來未來自由現金流因素對風險胃納有很大影響。年輕時大家總是有勇氣用1-2年自由現金流去作單一風險投資,用15-20年自由現金流去投資物業。如果你25歲月入2萬,2年自由現金流20萬,買入300萬元物業或是單一股票20萬元,表面上不算是太大風險,因為你預期未來20-30年收入有增無減,絕對輸得起。
而我的自由現金流已是由強勁轉為負數多年(因為失業),所以對單一投資風險胃納大減。
很好的解釋,不過是理性嗎?
4. 不冒險,是零風險?
我認識一些朋友,高學歷,高智力,可能比我更高,可想而言是多麼強
,不過對投資是完全沒有忍耐力,很害怕輸錢,甚至沒有買入自住物業,只會做港元及美元定期。
問題是你的事業穩固嗎?未來健康一定沒有問題?有財務自由的目標嗎?不冒險,不是零風險,絕對是有風險。
5. 股神柯斯托蘭尼 :「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如果將投機行為解釋為較高風險的投資行為,理性的決擇是增加投機行為,當你:
-有較高的財務自由目標;
-有較高的未來自由現金流;
-較為年輕;
-簡單地說,有本錢,輸得起,放得下。
6. 風險取向個人化
之前在chatroom中曾經表示對一些網友投資組合大惑不解,如一個500萬元的,為何只操作3隻股票,其中都有不少OT股?為何有人可以一注獨買一隻OT股?有網友表示除了# 1175福記食品,大部份OT股玩完之前都應該有機會止蝕,不過,你的身家如果都押在一隻可疑的股票上,可以接受嗎,可以安睡嗎?而投機交易系統,面對難以精準量化的風險,最可怕是百年一見一次清袋的風險。
寫了多篇廢話,現在總算是有多點概念了。回看此系列的文章,相信答案是風險胃納應該是非常個人化,沒有一套準則合適每個人的每個人生階段。
所以你問我持有多少股票,持有多少現金,是很有意思,也是沒有意思的問題。至於一注獨買一隻OT股也不能說是不好的投資。風險個人化,沒有客觀原則去批評或接受別人的選擇。
現在對我來說,回報率不是一個唯一值得考量的準則,不要過份追求及比較回報率,因為風險取向才是關鍵。各有前因莫羡人,每人最後會得到應該得到的。
(待續…)
理性投資 - 港股博奕,event play,雜碎(8)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02/%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6%B8%AF%E8%82%A1%E5%8D%9A%E5%A5%95%EF%BC%8Cevent-play%EF%BC%8C%E9%9B%9C%E7%A2%8E%EF%BC%888%EF%BC%89/投資,其實似選美較多,所以本網誌名為港股博奕,是以博奕為題,而不是分析股票為題。
1. # 0010恒隆集團 vs # 0101恒隆地產
市場預期11月MSCI換馬會將剔走# 0010恒隆集團,十月起恒隆沽空比率開始急升,引來市場關注。
黃國英先生在11月初時提出:買入方面,應重注恒隆集團(10)。因為現時人們沽空,是很好的挾倉對象。這隻股票人們敢持有較長線,淡友以為MSCI換馬時可以補回,其實未必。屆時應有機會很快見底,然後很快好轉。整體而言,先買一注,MSCI換馬時再買一注,持有便算。整個十一月靠它,可以大注一點也可以。
前後他亦表示買入恒隆輸錢機會不高。不過暫時表現令人失望。
2012年8月時,林少陽先生指出:可以考慮將 #0010換入# 0101,兩家公司,其實是同一家公司,現時 #0010沒有控股公司折讓,是說不過去的。過去兩年Aberdeen 幾乎將 # 0010的市場流通量抽乾了,在欠缺沽家的情況下,# 0010才出現如此歷史性偏高的估值。由現在開始,即使 # 0101不跑贏 #0010,亦不大可能會跑輸,而持有 # 0010,獲得額外1.2%的股息回報。
今年股價比較:

2011至今年股價比較:

2007至今年股價比較:

很明顯,今次只是將不正常的折讓改正而已,11月初重倉買入不是一個博值概念,只是一個希望,不易估計的回報希望。
2012年11月時,林少陽先生指出:如果單純想買便宜的控股公司,何不揀會德豐(20)呢?其資產淨值折讓高達44%,而九倉(4)折讓只是21%,會德豐的估值,是九倉的七折。近年,多家控股公司,較子公司的折讓有回落的趨勢,但誰能肯定,這會繼續,還是歷史會回歸較高折讓率的歷史平均數水平呢?
大家再看看 # 0020會德豐 及 # 0004九龍倉集團:

可見一個event play, 你需要的是知識及工具,而不是單單由股價的表面現象去判斷博值率。當然現在不是排除# 0010可以回到之前的折讓情況,不過已經不在此次買賣考慮之中。
2. # 1193華潤燃氣 vs # 1083港華燃氣
今年2隻熱股可說是叮噹馬頭,情況至10月中時突然有些改變:

基本因素而言,不太懂比較。當時不少網友開始有些耐不住,想換馬。結果# 1193抽升原因已是知道了,為了抽水。
我當時的做法是加碼 # 1083,而不是換馬,原因是沒有太大基本因素改變的話,2隻price correlation很高的股票是沒有太大理由會分手,反正想在板塊加碼,不如買還沒有爆升哪個。
不排除 # 1083快會抽水,不過已經不在此次買賣考慮之中。
3 . # 0662 亞洲金融 - 折讓資產重估
10月,# 0662 股價抽升,沒有留意其原因。至上星期中,才發現是人保上市的關係。
年報是說:亞洲金融投資內地的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人保壽險」),佔有5%股份。人保壽險繼續運用擁有全國性牌照的優勢,2012年上半年的保費收入高達人民幣四百二十七億元,較2011年同期輕微減少2.4%。其他所有的營運表現和風險控制的指標數據均屬理想。人保壽險的保險責任準備金和償付能力在業務額高企的情況下,仍能維持於高水平。亞洲金融在此項目的投資佔集團總資產約14.4%,是眾多投資中數額最大的。
當時考慮點是,人保上市,資產重估是多少?現下買入,是最後一個”聰明人”嗎?距離IPO還有一段時間,股價已升了40%,博值嗎?
太懶惰了,沒有認真計算,忙著其他東東,買少少看看如何。
上上星期五,應該是生果報推介吧?股價反轉,不妙,走人。之後再計數,似乎懶惰是應該有報應。
可見一個event play,不要太過是但,市場雜音,現實,聰明錢,多項因素令人無法獲利,隨時被變成點心了。不排除 # 0662會反彈,不過已經不在此次買賣考慮之中。
4. 落後概念 - # 2688新奧能源

# 0384中國燃氣公佈良好業績,# 2688 新奧能源變成落後股。落後當然是有原因,不排除基本因素及抽水可能。追落後,不是一定是好或差的策略,不同的市場氣氛下,效果不同。12月應該是利好追落後策略。
5. # 0084寶光實業
過去,寶光不是亮麗,從前的營運數據其實是比其他零售股差很遠。不過近來已是變成領先股。星期五公佈合格業績(其實是相對不錯),基金入股,似乎是名牌。今年股價領先,除了業績不錯外,春江鴨似乎一早知道了一些消息。
利好因素有業績;股價破頂;報紙還沒有大幅報道;知名度不算高;市值細,估值尚可;零售板塊有轉勢跡象;名牌基金CB入股算是合理,不似一般不明原因抽水;市場氣氛轉熱;市場對名牌基金入股消息反應一般是歡迎,對消息反應時間則是遲鈍。
利淡因素有春江鴨;行業競爭激烈;市場一向給予較低估值;品牌效應一般;股價過度領先。
不易簡單量化,是一個難以用精準方法去評估說明的event play。
6. 12月將會是抽水月
很可能。
7. 高beta是等同高回報高風險?
荒謬。那麼低beta是等同低回報低風險?也是荒謬。現下我的組合beta是0.4,alpha 是 0.73,當然我的組合是不斷更新換馬,不過以beta去簡單解說成風險及回報關係實在是說不通。就算指數大升,低beta組合的回報也不是會比指數差,反之亦言。
市場錯誤理論太多了,不錯。
(待續…)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