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jimwong11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901807
宏華集團是全球第二大陸上鑽機製造商, 08年油價高峰時以3.83上市, 今日股價只有1.04, 看看有沒有機會重上招股價。
看 宏華上市後的業績, 真是慘不忍睹, 年年下跌, 由最初上市時賺6億幾, 去到去年差不多蝕2億, 今年上半年好多企業盈利都恢復了, 但宏華仍然要蝕9千萬。08年全年賣了94部鑽機, 09年40部, 今年上半年只有9部。當中國內的市場, 也不知發生什麼事情, 年年減少, 07年賣49部, 今年上半年只賣得2部。毛利率亦年年下跌, 由07年34%減到今年上半年24%。不過公司的財政狀況逐年好轉, 負債由32億減到17億。
公 司的訂單要大約半年交付, 10年下半年油價重上70美元, 但宏華的市場主要是出口, 歐美經濟仍然很差, 而且企業問銀行借錢難,油企都暫緩鑽機訂單,令去年上半年收入創上市後新低, 蝕了9千萬。去年年初曾經透露幾個月內已獲得50台鑽機的訂單, 即表示訂單已經恢復(08年高峰時也只有94部訂單), 但上個月又出盈警, 表示全年業績仍然要虧損。不過, 個人估計, 因為上半年蝕了9千萬, 下半年賺不到9千萬, 都要蝕錢及出盈警. 由於下半年成績一般遠好於上半年, 宏華下半年業績應該大為好轉了, 或者只計下半年應該已可以轉虧為盈了。
營 業額隨著油價升跌而轉變, 油價在今年突破100美元, 遲d 創新高絕對有機會, 油價在高位, 油企就會加強開採, 鑽機訂單就會恢復。宏華的行政支出, 每年用約二億多, 主要是人工支出、折舊、研發的支出, 營業額的減少, 這些支出都變動不大。即時說, 當訂單減少, 毛利減少, 但行政支出仍然企硬, 純利就大跌或蝕錢。08年毛利13億, 行政支出2億幾,今年上半年毛利1.6億,行政支出1.4億。關鍵就在於訂單的恢復, 訂單毛利恢復, 業績就會有倍數的增長。
不過, 宏華取得的訂單, 近兩年經常無法實現, 不是取消就是延期。
油 價重上100, 11月份公佈拿到俄羅斯13億訂單, 而由於08年下半年開始停頓或延期的訂單, 隨住油價的大幅反彈, 會在11及12年追單, 行業的復甦將可以預見,11年上半年業績好大機會扭虧。早前高盛給予沽售評級, 目標價0.7。哈, 我就不信會跌到0.7, 在行業復甦時給予嚇死人的0.7目標價, 通常都是嚇鬼。公司的資產值有每股1.3, pb0.7, 都值0.9, 海嘯時股價都是跌到大約0.9, 現價1.05, 其實風險也不是很大, 也是值博的。
再來, 看看何時買入較適合。以pb 0.7 計及海嘯價計, 底約在0.9, 不過現價1.05可以長期橫行, 浪費機會成本, 始終盈利復甦也不會一步到位。關鍵是看油價, 公佈的訂單。公司08年上市的目的, 因為知道陸上的油田已經開採得七七八八, 愈礸愈深, 油企都開始轉向海洋, 所以上市的目的, 是籌集資金, 發展用於海洋的鑽機的生產線, 預計會於2012年完成及投產,年產能可達30億美元。
30億美元就真誇張, 當然無可能在一兩年之間取得。之前研究206(tsc海洋)時 , 已經知道海上的鑽油, 技術要求好高, 市場都被少數企業霸佔, 要搶生意不容易。因為要挖海上的油, 資金需求好高, 中間的步驟唔錯得, 所以油企一般不會輕易轉其他公司,所以在宏華新產能投產後頭一年, 也不要有什麼大寄望。
油價於近兩個月突破, 但訂單要半年交付, 即若這兩個月開始, 訂單增加, 亦要下半年的業績才能受惠。到2012年, 訂單大大恢復x新產能投產, 負債繼續減少, 股價就可以有寄望了。
現價1.04, 也不知買不買,一來覺得下跌空間不大, 但又怕長期橫行, 還是納入觀察名單先.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64
作者:刘维 2015年6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信部通[2015]196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比限制的通告》,通告称,在全国范围内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的外资股比限制,外资持股比例可至100%。
由此,VIE模式回归A股的部分障碍得以清除。
一、VIE模式回归A股的一大障碍
VIE模式(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可变利益实体),又被称为“协议控制”,是指境外注册的上市实体与境内的业务运营实体相分离,境外的上市实体通过设在境内的外商独资企业以协议的方式控制境内的业务实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292号《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简称ICP管理办法),国家对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ICP实行许可证制度。
ICP证是网站经营的许可证,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经营性网站必须办理ICP证,否则就属于非法经营。
一直以来,如仅从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看,并不禁止外资经营电信增值业务,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为例,增值电信业务位列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外资比例不超过50%;仅有新闻网站、网络视听节目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互联网文化经营(音乐除外)属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而2015年3月10日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进一步修改为增值电信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50%(电子商务除外),已经为此次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的出台埋下伏笔。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 《国务院关于修改<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的决定》(以下简称“《规定》”)也规定,外方投资者在中外合资电信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最终不得超过50%(见《规定》第6条)。
以上可见,从法规层面,经营性信息服务业务并不对外资禁止,实践中,也有中外合资企业拿到ICP证的先例,大家熟悉的如亚马逊卓越有限公司(ICP证号:合字B2-20090004)、上海安吉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ICP证号:合字B2-20090005)。不禁止外资(广义上的外资)在中国从事经营性信息服务业务也是我国遵守入世承诺的要求。但实践中,外商投资企业却很难拿到ICP证,2000年新浪网赴美上市时,为了绕开这一难题,首次采用了VIE模式这一变通方式。而2001年3月7日,一则《信息产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公告服务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直接将众多互联网企业的海外上市之路定格为VIE模式,通知明确规定:
妥善处理审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一)关于外资参股经营ICP问题
根据我国现行政策,目前外资不允许经营包括ICP在内的电信业务。涉及外资的网站申办经营许可证时,应要求该网站先进行外资股份的剥离,待完成外资剥离后,方可受理。对未进行外资剥离的,各通信管理局可按实际情况规定完成外资剥离工作的期限,逾期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外资股份的剥离符合以下两种情况可视为完成剥离:
1、网站所有外资股撤资或全部转让给中资;2、另成立一个纯中资公司,与网站的ICP业务有关的资产、人员、域名、商标、经营权、用户关系等均通过协议有偿或无偿转让给纯中资公司,由中资公司独立自主经营ICP.有外资的原公司不再经营网站,但可以将中资公司视为用户与其进行技术服务等商业合作。”
随着近期A股市场的火爆,大量在海外上市的VIE模式公司开启了海外私有化后回A股上市之路,但由于实践中如上述通知,ICP牌照不对外资开放,回A股上市外资就必须完全退出,于是旷日持久的外资退出谈判就成了VIE模式公司回归A股的一大障碍,归根结底,还是ICP证不对外资开放。
此次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的出台,为VIE模式公司回归A股扫清了部分障碍。
二、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出台背景
早在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规定,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电信业务对外资开放,涉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呼叫中心以及其他电信业务。
2014年1月6日,工信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对外开放增值电信业务的意见》,对外资进入增值电信业务领域进一步松绑。意见提出,信息服务业务中的应用商店业务、存储转发类业务等两项业务,外资可独资经营;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中的经营类电子商务业务,外资股比放宽到55%(而在此之前,外资的持股比例红线是50%)。由此,通过上海自贸区对外资进入增值电信业务领域进一步松绑。
2015年1月13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外资股权比例限制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决定在上海自贸区内试点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的外资股权比例限制,外资股权比例可至100%。该试点工作由上海市通信管理局组织实施。”
此次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明确了文件出台的目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支持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和引导外资积极参与,进一步激发市场竞争活力”。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也是在此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放开的。
三、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解读
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明确放宽了对外商投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股权比例限制,外资现已可以在“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方面设立独资企业经营部分增值电信业务,从而可在境外融资和上市时无需再采用VIE结构,已有VIE结构公司回归A股时,外资也不必退出。
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是2003年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的业务,其定义至今已经历12年之久。工信部2013年《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征求意见稿)》中的定义与2003年《电信业务分类目录》相同,“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业务”是指“利用各种与通信网络相连的数据与交易/事务处理应用平台,通过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在线数据处理和交易/事务处理的业务”。实践中应用最广的“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业务”是电子商务平台。
在线数据和交易处理业务包括交易处理业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和网络/电子设备数据处理业务。
1、交易处理业务
交易处理业务包括办理各种银行业务、股票买卖、票务买卖、拍卖商品买卖、费用支付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子商务平台(如京东商城)、银行互联网平台(如含有外资成分的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如你我贷)、证券交易平台(如各券商的移动证券交易APP)(以上不包括在线支付,若需要进行在线支付的,平台的提供者应为金融机构,或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非金融机构)。
若按照相关规定,所有的电商平台都需要取得交易处理业务的牌照,但此前因监管的不足,许多电商平台处于无证(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许可证)经营的阶段。实践中,国内知名的一些电商平台(指其VIE结构中的内资企业)一般都仅有“信息服务业务(仅限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牌照,如淘宝、京东、1号店。此次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的出台,不但该类电子商务平台VIE架构中的内资企业可以申请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许可证,其VIE架构中的外资企业也可直接申请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许可证。
2、电子数据交换业务
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即EDI是一种把贸易或其它行政事务有关的信息和数据按统一规定的格式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数据,通过通信网络在有关用户的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完成贸易或其它行政事务的业务。
以专门应用于海关的一种数据收集和处理EDI业务为例:如下,左侧主要是EDI应用于进出口贸易的报关、理货、仓储和运输的过程。右侧是EDI作为数据交换平台的延伸应用,其通过连接基础平台,间接与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和办公管理平台实现电子数据的交换。
3、网络/电子设备数据处理
网络/电子设备数据处理指通过通信网络传送,对连接到 通信网络的电子设备进行控制和数据处理的业务。
上海公交系统应用的智能车载终端就是网络/电子设备数据处理业务的实践案例,每辆安装此终端的汽车都是实时路况的数据采集端和数据接收端,车载终端收集实时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然后在发送至需要该路段信息的终端,从而实现对运行车辆的动态监控管理、定位管理,对电子站牌显示信息实时准确控制,紧急情况下还可实现道路交通安全预警及救援。
四、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注意事项
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规定,“其他许可条件要求及相应审批程序按《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国务院令第534号)相关规定执行”,《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关于其他许可条件有两条核心内容:
第五条规定,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经营全国的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的增值电信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经营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增值电信业务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0万元人民币。
第十条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外方主要投资者应当具有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良好业绩和运营经验。
因此,并非所有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都会得到批准。
另外,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并非对外资放开一切ICP证,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新闻网站、网络出版服务、网络视听节目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互联网文化经营(音乐除外)”仍为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
此外,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国内因特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存储转发类业务、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信息服务业务等均未被工信部通[2015]196号文列入向外资控股开放的领域,该等领域外资如要进入,可能仍须采取VIE模式。
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是指通过通信网络实现国内两点或多点之间实时的交互式或点播式的话音、图像通信服务。国内多方通信服务业务包括国内多方电话服务业务、国内可视电话会议服务业务和国内因特网会议电视及图像服务业务等。国内因特网会议电视及图像服务业务是为国内用户在因特网上两点或多点之间提供的双向对称、互式的多媒体应用或双向不对称、点播式图像的各种应用,如远程诊断、远程教学、协同工作、视频点播(VOD)、游戏等应用。
存储转发类业务是指利用存储转发机制为用户提供信息发送的业务。语音信箱、X.400电子邮件、传真存储转发等属于存储转发类业务。
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IDC)是指利用相应的机房设施,以外包出租的方式为用户的服务器等因特网或其他网络的相关设备提供放置、代理维护、系统配置及管理服务,以及提供数据库系统或服务器等设备的出租及其存储空间的出租、通信线路和出口带宽的代理租用和其它应用服务。
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是指利用接入服务器和相应的软硬件资源建立业务节点,并利用用电信基础设施将业务节点与因特网骨干网相连接,为各类用户提供接入因特网的服务。用户可以利用公电话网或其它接入手段连接到其业务节点,并通过该节点接入因特网。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主要有两种应用,一是为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ICP)经营者等利用因特网从事信息内容提供、网上交易、在线应用等提供接入因特网的服务;二是为普通上网用户等需要上网获得相关服务的用户提供接入因特网的服务。
信息服务业务是指通过信息采集、开发、处理和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固定网、移动网或因特网等公众通信络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语音信息服务(声讯服务)或在线信息和数据检索等信息服务的业务。信息服务的类型主要包括内容服务、娱乐/游戏、商业信息和定位信息等服务。信息服务业务面向的用户可以是固定通信网络用户、移动通信网络用户、因特网用户或其他数据传送网络的用户。
因此,不难看出,各类网络游戏公司(如有外资存在)、百度等或仍将采取VIE模式。(来源:国浩律师事务所)
面對來勢洶洶的“中東呼吸道綜合征”(MERS)疫情,繼韓國法務部為外國遊客提供便利以後,韓國政府備受期待的大規模刺激計劃也終於浮出了水面。
據韓國企劃財政部官員7月3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韓國政府考慮到因MERS疫情對韓國民眾生活的打擊,為了穩定民眾生活質量,克服MERS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正式決定推出大規模刺激計劃,財政投入達15萬億韓元。
另外,如果包括韓國各級公共機關將執行2.3萬億韓元的投資,以及通過韓國政府直營的金融機構向企業擴大出口貸款等而投入4.5萬億韓元,有專家認為本次刺激計劃事實上韓國投入了近22萬億韓元(約合196億美元),這也是韓國建國後規模第二大的財政刺激計劃。
“MERS刺激計劃”
根據韓國企劃財政部推出的這份刺激計劃,為實施本次刺激計劃,韓國政府將投入12萬億韓元。其中,有近5.6萬億韓元是用來補貼因MERS疫情帶來的稅收減少,另外政府將再擴大6.2萬億韓元的財政,以應付MERS疫情以及幹旱旱情對於韓國經濟以及消費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值得註意的是,在這份計劃中,韓國政府宣稱通過本次刺激計劃,財政的擴大規模不是12萬億韓元,而是15萬億韓元。對此,韓國企劃財政部預算政策課長金東一(音譯)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道:“這主要是源於除了以上提及到的財政擴大以及稅收補貼之外,政府還將用於其他部門的3.1萬億韓元進行用途變更,轉換為支援因MERS疫情而受到巨大損失的個體商人的專項資金。”
根據計劃,這份15萬億韓元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將分成多個部分使用,主要涵蓋了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住宅保障、災害補貼等方面。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非就是克服MERS疫情方面。根據這個計劃,僅針對MERS疫情的專項資金就達到了2.5萬億韓元;有分析認為,若再包括其他項目上間接支援因MERS疫情受到打擊的企業、商人的補助,在本次財政刺激計劃中,與MERS有關的投入可能會占到近一半左右。因此也有媒體將本次計劃戲稱為“MERS刺激計劃”。
在針對克服MERS疫情的專項資金中,有3000億韓元專門用於支援因疫情收到嚴重打擊的旅遊行業,用來緩解旅遊行業因遊客減少面對的資金危機,以及為吸引遊客創造旅遊需求等方面;而韓國也將為因本次疫情受到重大損失的醫療行業提供5000億韓元的專項貸款資金。
另外,韓國也將為因旱災受到巨大沖擊的農業投入8000億韓元的資金;為穩定民生、教育、就業崗位方面投入1.2萬億韓元。
從這份計劃中,不難看出,韓國政府在編排這份計劃的過程中,發力點除了刺激經濟的同時,還相當註重促進民眾的消費心理,致力於為萎靡的韓國經濟“輸血”。
“四面楚歌”的韓國經濟
事實上,MERS疫情的爆發,的確對於韓國的經濟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首當其沖的就是旅遊行業,隨著MERS疫情的不斷擴散,特別是經歷過“非典”的中國遊客對於韓國疫情的不安感加強,訪韓的中國遊客數量於六月有明顯下降。
據韓國法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間訪韓的中國遊客數量共為275萬人,平均下來每個月約為55萬人。但是MERS疫情爆發的六月這個數值下降到了26.5萬人,幅度達到近六成之多。
據首爾市政府的數據,中國遊客平均每人在首爾的消費額達到232萬韓元,遠高於歐美遊客的149萬韓元以及日本遊客的60萬韓元。現如今韓國國內的消費心理仍然趨於“冷卻”狀態,而這樣一個“高消費”的群體的離去,更是影響了韓國國內的經濟複蘇。
除了旅遊行業之外,受消費心理影響較大的服務行業也難於幸免。據統計顯示,MERS疫情趨於高峰的6月,韓國百貨商店的銷售額相對於同年5月下降25%,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6.5%。而有分析顯示,即使MERS疫情在6月內得到控制,韓國經濟的損失也將達到36億美元;若拖到8月末,損失金額更是高達180億美元。
而MERS疫情之前的韓國,經濟也並不景氣。
據統計,在MERS爆發之前的5月末,韓國企業設備投資規模已經連續3個月負增長,出口負增長更是持續了5個月;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長從去年年底開始趨於“0增長”。因此有許多專家曾經分析韓國經濟需要警惕進入“通貨緊縮”狀態的可能性。
在這種狀態下,韓國通過不斷降息、發放老年津貼等方式,“好不容易”使內需有了微弱的增長勢頭,但是這把火剛剛被點燃,就又被MERS疫情而被熄滅,韓國經濟由此也進入到了“四面楚歌”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韓國通過將基準利率下調至歷史最低值1.50%以及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應對這場危機。其中,在美聯儲宣布加息的可能性以後,韓國卻仍然冒著資本流失的“風險”而加息被稱為是韓國政府的無奈之舉。
對此,韓國企劃財政部官員表示:“有緩慢的恢複勢頭的韓國經濟因為MERS疫情,而再次受到重大打擊,特別是消費及服務行業萎縮勢頭非常明顯。因為內需的進一步萎縮,勢必會導致稅收空缺以及財政的空缺。因此希望能夠通過這次刺激計劃,能夠一定程度上激活內需,救活經濟。”
根據韓國相關規定,財政刺激計劃需要國會的審批。因此,韓國企劃財政部為了能夠盡快實施政策,將原本需要數日乃至數十日的內部審核程序縮短至3~5日,爭取在本月3日舉行的國務會議上通過這項決定,6日提交至國會,7月中能夠完成批準程序。但韓在野黨新政治民主聯合黨卻對於這份刺激計劃有所質疑,他們認為應該有更多的財政用於抗擊MERS疫情。這也使這份計劃的實施增加了一定變數。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12月19日公布,美元/人民幣中間價報6.9312,調升196點。上周五中間價報6.9508,收盤報6.9547,夜盤收盤報6.9510。
上周,美聯儲加息後,美元指數漲幅擴大,刷新十四年高位至103.35;歐元兌美元跌幅擴大跌破1.04關口,刷新大約十四年低點至1.0394。周一亞市早盤美元指數小幅下跌至102.67附近。
離岸人民幣兌美元上周五紐約尾盤重挫340點或0.49%,報6.9672元創收盤紀錄新低,一度刷新盤中紀錄低點至6.9692元;上周累跌390點或0.56%。周一早盤,離岸人民幣小幅收回跌幅,報6.9592。
離岸市場美元/人民幣掉期曲線上周大幅上揚。交易員稱,受內地人民幣流動性緊張、年底和春節等因素的影響,上周離岸人民幣流動性持續緊張;由於離岸市場主要以掉期方式獲取流動性,掉期曲線大幅上行,隔夜掉期上周一直保持高位。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提及匯率時指出,2017年要在增強匯率彈性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高級研究員管濤對此解讀稱,當前我國面臨的跨境資本流出壓力,有部分是市場情緒導致的,這就需要監管層一方面進行市場溝通,一方面通過市場操作,穩定市場預期,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