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傳
此系列標題為理性投資,為何不斷討論風險呢?其實資本市場的發明及存在是為了轉嫁風險,我們每天的投資行為,是買賣風險,不是一個簡單買入等發達的故事。
我以前也沒有什麼一套理論去解釋自己的投資行為,只是自覺自己是理性,投資回報合格。開始買賣股票時,看了很多股聖Peter Lynch的書,得知他經常持有1000支股票時,覺得有點累,有點懷疑;在買賣股票一段時間後,發覺組合的回報曲線開始平滑暢順時是持有大概20多支股票;從一些文獻中,又得知組合持股分散於10至20支以上就理論上可以有效分散風險;從此,持股數量日漸增加,至某日網友問到時,才驚覺組合中常有60至80支股票;當然,持股數量多少跟回報率沒有必然關係,但是持有1隻,3隻,10隻,20隻,40隻,80隻,總是有分別吧?為何自己的組合會比一般基金持股還要多?是身痕嗎?
其中我有些解釋是:因為sector buy,如2010年買入零售及醫藥板塊,2007年買入航運資源金融板塊,SARS年買入工業板塊,今年買入餐飲,燃氣,REITS,等等,都可以令持股數量上升;其二是因為有event play;其三因為自己有不少軟件幫助….;其實都不足以解釋原因。
2. 身痕
有網友表示同意我的身痕策略,也有網友表示懷疑。同意我的,對不起,害了你。不同意的,很好,沒有被荼毒。我的買賣策略已經由精準變為是但,所以20隻跟100隻分別不大了。是是但但有其好處,將來多點概念才自圓其說吧。
3. 未來現金流
直至去年一個blogger聚會,其中一位朋友突然問大家,單一投資一支股票時,大家會用多少資金呢?好問題,大家的答案都不同。有人以該股是不是穩健作為主要考慮;有人以一個數字作出考慮;有人以一個百分比作出考慮;…
我最後以一個現金流方向去解釋了自己行為。多年前,我最大單一股票投資是一隻林少陽先生介紹的工業股# 0669創科實業,高峰時應該是佔50%。近年最大單一股票投資應該是 # 0590六福集團,佔8%。為何分別如此大呢?原來未來自由現金流因素對風險胃納有很大影響。年輕時大家總是有勇氣用1-2年自由現金流去作單一風險投資,用15-20年自由現金流去投資物業。如果你25歲月入2萬,2年自由現金流20萬,買入300萬元物業或是單一股票20萬元,表面上不算是太大風險,因為你預期未來20-30年收入有增無減,絕對輸得起。
而我的自由現金流已是由強勁轉為負數多年(因為失業),所以對單一投資風險胃納大減。
很好的解釋,不過是理性嗎?
4. 不冒險,是零風險?
我認識一些朋友,高學歷,高智力,可能比我更高,可想而言是多麼強 ,不過對投資是完全沒有忍耐力,很害怕輸錢,甚至沒有買入自住物業,只會做港元及美元定期。
問題是你的事業穩固嗎?未來健康一定沒有問題?有財務自由的目標嗎?不冒險,不是零風險,絕對是有風險。
5. 股神柯斯托蘭尼 :「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如果將投機行為解釋為較高風險的投資行為,理性的決擇是增加投機行為,當你:
-有較高的財務自由目標;
-有較高的未來自由現金流;
-較為年輕;
-簡單地說,有本錢,輸得起,放得下。
6. 風險取向個人化
之前在chatroom中曾經表示對一些網友投資組合大惑不解,如一個500萬元的,為何只操作3隻股票,其中都有不少OT股?為何有人可以一注獨買一隻OT股?有網友表示除了# 1175福記食品,大部份OT股玩完之前都應該有機會止蝕,不過,你的身家如果都押在一隻可疑的股票上,可以接受嗎,可以安睡嗎?而投機交易系統,面對難以精準量化的風險,最可怕是百年一見一次清袋的風險。
寫了多篇廢話,現在總算是有多點概念了。回看此系列的文章,相信答案是風險胃納應該是非常個人化,沒有一套準則合適每個人的每個人生階段。
所以你問我持有多少股票,持有多少現金,是很有意思,也是沒有意思的問題。至於一注獨買一隻OT股也不能說是不好的投資。風險個人化,沒有客觀原則去批評或接受別人的選擇。
現在對我來說,回報率不是一個唯一值得考量的準則,不要過份追求及比較回報率,因為風險取向才是關鍵。各有前因莫羡人,每人最後會得到應該得到的。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