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聯發科、晨星搶挖工研院小團隊


2011-10-03  TCW




二○○七年三月,美國電腦大廠惠 普(HP)狀告聯邦法院,控訴宏?皉s心侵害其五項專利,要求三倍現金損害賠償,同時禁止宏?皉b美國出售侵權的電腦產品。原本意圖置對手於死地的專利攻 擊,沒想到卻在一年多後握手言和。

及時撲滅這場戰火的功臣之一,就是工業技術研究院不到十人的天線團隊。因為宏b○七年七月反控惠普侵權,手上握有的王牌之一,就是向工研院天線團隊買 下的雙頻天線專利。

天線團隊,是工研院看準手機和資通訊市場成長性,在○四年成立,專注研究手機上不到一個小指指節大小的天線,負責提高天線接收微波訊號的能力。

天線團隊在關鍵技術的專利上,曾打敗過美國惠普和韓國大廠,這樣的研發實力,讓宏?痋B宏達電捧著上億元經費,要跟他們合作,團隊裡的成員也成為聯發科、 晨星和網通大廠等民間企業搶挖角的對象。

專利源一:高增益天線讓手機收訊,省電五成

雖然跳槽到聯發科,薪水立刻翻了三到五倍,團隊成員也因此換血過幾次,但一直堅持下來的工研院資通所新興無線應用技術組副理吳俊熠和工程師林弘萱還是捨不 得離開,因為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手上研發計畫能夠開花結果。

這個目前由四位博士、兩位碩士組成的團隊,更創下三年內兩度獲得工研院傑出研究金牌獎的紀錄。

傑出研究金牌獎有如工研院院內的奧斯卡獎。像○八年拿到《華爾街日報》科技創新獎的「紙喇叭」就拿過工研院傑出研究銅牌獎,而○九年金獎的高安全鋰電池技 術也獲得美國知名的一百大科技研發獎。

聚集國內頂尖人才的工研院,每年十二座研究所和中心都會提出最多兩項、最自豪的研究成果,光是資通所就有九百位工程師、超過百件研究計畫要爭取提名的機 會。而獲獎的團隊,除了有新台幣五十萬元的獎金,每個成員還可以有一年的保障車位,這些福利雖然比起民間企業的股票分紅是微不足道,但卻是研究人員最珍貴 的榮譽象徵。

工研院資通所的天線團隊,在過去三年內,分別以高增益天線和八頻天線整合技術,拿到○八年及一○年工研院傑出研究金牌獎。天線訊號的高增益技術可讓手機最 耗電的訊號放大器,耗電量少一半。八頻天線整合技術,則是在有限空間裡,讓一支天線能同時相容兩個2G頻段、三個3G頻段以及三個4G頻段。

專利源二:八頻天線能全球漫遊,不互相干擾

這兩項技術,也讓資通所在下一代4G(LTE)通訊標準制定時,可從晶片設計到後端軟體開發和天線整合連成一氣。二○一五年全球手機上看二十一億支,2G 和3G雖仍會占大多數,但其中將會有逾三億支的4G手機可運用天線團隊技術,相容2G和3G。讓工研院資通所搶在4G標準制定的重要時刻,布下近三十項關 鍵專利,就有機會扭轉過去2G和3G時代,台廠因沒有及早參與標準制定,任由高通(Qualcomm)等國際大廠,在每支手機收取售價一五%至二○%高額 權利金的命運。

未來手機通訊技術一旦升級到4G,一支天線所要接收的低頻和高頻頻段都要各增一倍,且美國、歐洲和中國使用的4G頻段都不相同,4G手機不僅要能相容 2G、3G頻段,還要能在全球無接縫漫遊,就會凸顯出天線團隊領先技術的重要性。

由吳俊熠領軍的天線團隊,為八頻天線整合技術,每天泡在實驗室十二個小時,一遇問題,就翻查論文互相討論,加上中山大學天線實驗室支援,他們終於突破,讓 八個不同頻段互不干擾的整合在一支天線裡。

現在他們的多天線技術,可再將一支八頻天線和一支三頻的4G天線整合在一起,透過增加天線提升訊號收發處理的速度,這項技術更得到國內手機系統大廠的青 睞,雙方已經展開進一步合作。

挑戰:太陽能天線最快年底就會設基地台

有研發實力和專利的輝煌戰果做靠山,天線團隊在提出破天荒「太陽能天線」的創意時,也能得到更多的資源與支持。

為測試手機天線和基地台之間訊號接收實際效果,天線團隊成員不時要到屋頂上做實驗,若不小心擋到屋頂太陽能板,影響光電板吸收功率,回辦公室免不了接到太 陽光電中心提醒的電話,卻也開啟他們研發跨領域太陽能天線之路。

太陽能天線可供基地台三成電力來源,而裡頭的高增益天線又比傳統天線省電五○%,換算一個太陽能天線基地台可比過去的基地台省電六成。

因為未來將越來越普及的綠建築,是用太陽能板取代玻璃帷幕,但由矽晶圓構成的太陽能板,會是一個金鐘罩,擋住手機微波訊號;透過太陽能板與高增益天線的結 合,可以解決在綠建築裡手機訊號不良的問題,同時達到節能效果。但當初在提出這項計畫時,他們卻不斷遭到資訊領域學者和太陽能專家的質疑,還好「因為這團 隊過去的credit(信譽),最終還是爭取到近千萬元的研究經費,」資通所新興無線應用技術組組長馮文生說。

目前國內電信業者和太陽能電池廠和他們接洽,最快年底前,就會有太陽能天線基地台在台灣設立,將是天線團隊另一項里程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7

《工研院金雞母》上架三個月 吸引上百萬次下載 苦熬18個月 揪客20人團隊力拚LINE

2013-03-31  TWM
 
 

 

臉書花天價一九○億美元買WhatsApp,樂天也花兩億美元購併Viber,即時通訊軟體頓時成了當紅炸子雞。然而,在工研院有一個不到二十人的小團隊,卻研發一款新App,推出不到三個月就有上百萬下載量,它是揪客!

撰文‧顏雅娟

你今天「LINE」了嗎?在台灣,每十名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大概有十一個安裝了至少一個即時通訊軟體;這不是玩笑話,而是真實發生的案例,因為不隻手機要用LINE,連桌上的PC也要用LINE。

然而,LINE來自日本、WhatsApp從美國來、微信出身中國,在這些「舶來品」之外,卻有一個不到二十人的團隊,打造了一個「台版LINE」,上架不到三個月,下載量就衝破一百萬,超過八千家企業申請使用;就連中華電信、遠傳都搶著要技術轉移。它是工研院資通所開發的「揪客(Juiker)」。

避開消費戰場 攻商用市場為什麼會想開發揪客?工研院資通所資訊技術總監黃肇嘉笑著說:「很簡單,就只是想砍掉所有的通訊小卡。」他一邊說、一邊從口袋掏出皮夾裡的通訊錄,「每個人到一家新公司,通常會拿到一張小卡片,甚至是一本小冊子,上面印著公司所有人的聯絡電話與分機號碼;每次要找人,都要看著本子慢慢找,找到了還不能立刻撥號,必須按著通訊錄上的數字,一個鍵、一個鍵輸入手機。」為瞭解決這樣的不便,從二○一二年開始,黃肇嘉帶領一群人研究網路電話相關技術,終極目標就希望能做一款結合室內電話、App,以及智慧型手機的「三合一」通訊軟體。

要達到這樣的技術,工研院不缺,因為多年前,資通所對於網路電話(VoIP)技術研究就已非常成熟;但是,要在市場找到一塊新的需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同於LINE、微信重兵佈局消費市場,揪客為了在強敵之中殺出重圍,除了有傳文字訊息、貼圖等基本功能;還整合企業通訊錄服務,只要企業用戶來申請,一點進App,就能清楚看到公司各部門的分機號碼、行動電話資訊,無論對方是在辦公室座位上,或在外頭奔波,都能透過Juiker聯絡到對方。

就拿已經使用揪客一個多月的台北市資訊局來說,「它最厲害的就是『虛實整合』,不管是在位置上或是行動間,都可以很快找到人。」台北市資訊局主祕潘瓊如說。

初期太耗電 被自家人抱怨「與其他即時通訊軟體不同的是,我們只想把『企業溝通』這件事做深、做透。」工研院資通所網路服務技術組副組長周慧娟不諱言,為了深化企業溝通這項特色,擁有八千名員工的工研院,成了最好的練兵場。

一三年六月,揪客先在工研院內推出測試版,為了確保通話品質,最初的設計是讓App隨時與後端伺服器保持連線,「但這麼一來,手機耗電量便高得嚇人。」掛名團隊技術長、資通所網路服務技術組技術副組長黃崇仁無奈地說。

當時,揪客還一度被評為「噴電揪客」,意指揪客會消耗掉大量的手機電力,這可讓工研院內部員工抱怨不停,甚至解除安裝,這是團隊從來沒遭遇過的空前危機,使用者信心全面崩盤,讓團隊成員都忍不住開始質疑自己,「我們真的做得起來嗎?」確實,誠如黃崇仁所說,「過去,一項技術只要有一%的進步,接著再到實驗室做出雛形,下一步就是開始想怎麼技轉,但揪客打破了這樣的遊戲規則。」這群工研院的工程師,技術研發能力絕對無庸置疑,但要從頭到尾把一個App做出來,甚至找到用戶,大家都是頭一遭。

「要從『技術本位』進展到全方位的服務,真的是很不容易。」無奈全寫在黃崇仁的臉上,「最困難的,就是把電話與簡訊這兩件大家早就習以為常的服務結合在一起;因為大家已經很習慣講電話這件事,(揪客)只要有一秒延遲,或是在電話裡出現回音,立刻就會被使用者罵翻。」但這群團隊沒被現實打敗,一三年十一月,前後經過十八個月的研發與改版,揪客終於正式上架,揪客團隊形容那真是每天「披星戴月」瘋狂作戰。由於每天晚上九點到十一點半,是揪客的使用高峰期,九點一到,所有人都繃緊神經、坐在電腦前嚴陣以待,周慧娟就笑稱團隊是在「看盤」,為的是盯著每台處理器、後台伺服器的效能,就擔心系統超載出包。

「這真的像個震撼教育,完全沒料到揪客會這麼受歡迎。」將近有一個月時間,揪客每天平均有三到四萬次的下載量,那段時間,團隊成員全以辦公室為家,每一則使用者評論,他們也都逐一回覆。

儘管,身體是辛苦的,心裡卻是無比興奮。過去曾在電信產業工作近十年的工研院資通所技術副理簡嘉宏坦言:「當初進來工研院,也曾擔心是否會像個小工程師、毫無用武之地,可是現在我們最大的夢想,就是打敗LINE!」訪談最後,周慧娟感性地說:「揪客從來沒想過要與電信業者爭利,反而希望能夠帶著電信業者走出去。」不久的將來,揪客還會推出PC版、增加多方通話、公告欄等新功能,更重要的,就是強化資料保護。這一切,就希望能把揪客推上國際舞台,成為真正的台灣驕傲。

揪客

開發團隊:台灣工研院

推出日期:2013年11月特點:結合市話分機系統,

主打企業用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204

《工研院金雞母》鼎唐團隊拚出4.5億元技轉金 玉米變綠金 台版殼牌石油有譜了

2014-03-31  TWM
 
 

 

玉米、甘蔗渣及稻稈,也能變成石油?鼎唐二十人小團隊,在一次實驗意外發現生質能源的獨門技術,替工研院賺進史上最高四.五億元技轉金,他們是否能打造出「台灣的殼牌石油」?

撰文‧何佩珊

一個二十人的團隊,打破工研院有史以來最高的技術移轉金額,預計可替工研院賺進最高四.五億元技轉金,還自詡要成為「台灣的殼牌石油」,這是鼎唐的故事。

「時勢已成,英雄不遠,少林子弟,何如一搏。」就在決定離開工研院綠能所的這一天,鼎唐執行長、也是前綠能所所長童遷祥,送了這句話給一起創業的同事,不難看出,鼎唐想在綠能產業闖出一片天的企圖心。

一家不過成立才三個月的公司,其實已經在工研院綠能所蹲馬步將近三年,和過去大家對工研院的印象多是半導體、光電等先進科技不同,他們每天研究的對象卻是玉米、甘蔗渣及稻稈,也成功在這些看似無用的農林廢棄物中,挖到生質能源的一桶金;而童遷祥手上抓住的這個獨家技術,就叫作「零碳纖維素丁醇生產技術(ButyFix)」,正是時下最熱門的生質能源。

意外的實驗!

農林廢棄物可變成能源

事實上,生質能源不是新概念,就是用酵素去分解農林廢棄物,最終轉化成可用的丁醇,可以應用在燃料市場或化學市場,「我們就像是把存在地底下百萬年的能源,用科技的方式,在兩天內做出來。」童遷祥這麼形容。

開口閉口都談能源的童遷祥,念核工和材料出身,頂著麻省理工學院材料博士光環,回台灣後卻是在航太領域嶄露頭角。「我主攻的核工系統和航太安全思惟是很類似的,而當時台灣正好在發展航太產業。」童遷祥受邀擔任工研院航太中心副主任,也從此與工研院結下不解之緣。

之後他曾出任聯成航太科技總經理,並成功促成與波音公司的合作,只是後來受到美國九一一事件等大環境不利因素衝擊,聯成航太發展不如預期,讓他再次回到工研院,成了機械所副所長,開始了他的能源產業之路。

「能源領域是很大的。」童遷祥說,乍看之下,機械與能源好像扯不上邊,但以風力發電機來說,就是兩者的結合。因此,一○年綠能所所長職位出缺,他毫不猶豫接下,「我對這個領域確實是有想法的。」綠能所開發生質丁醇技術,就是他的提議。

說來有趣,綠能所會闖進生質能源技術的開發,是個「意外」。原本他們在做生產氫氣燃料的實驗,在發酵實驗過程中,竟然沒有和以往一樣產生氣泡。

「一開始也沒有想到生質丁醇。」鼎唐副總經理李宏台回憶,當時只是引起大家的好奇,他們開始去探詢、嘗試各種實驗條件去瞭解菌的代謝產物、做生物定序等,終於在半年後確認了無碳損(指轉化過程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特性的發展潛力,也定下生質丁醇的新研究方向。「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好機會。」童遷祥說。

沒人敢投資!

自掏腰包一百萬美元創業

原本是做氫氣燃料的計畫,最後卻走向生質能源的開發。實驗的大轉向,讓他們沒了政府資金的支持,最終還得動用工研院經費,才得以繼續這個計畫。「如果只用嘴巴『說』我的技術可以領先全球,是沒有人會相信的,所以我要跳出來,親自領軍動手做給你看。」童遷祥為的不只是爭一口氣,還有更多他對工研院的責任。

然而,有夢最美、資金卻沒有相隨,「就好像當初台積電成立,大家都不敢跟是一樣的。」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不諱言,生質能源的技術太前瞻、觀念太新,一般的企業跟不上,光是投資評估都很困難,所以企業最後多半都只是觀望。

相對於產業界的猶豫,更顯出童遷祥鬥志高昂,「攤開全球生質能源的開發團隊,還沒看到跟我們(技術)很接近的。」三年的努力,讓鼎唐累積了厚實的技術能量,因為比起傳統生質丁醇的技術,鼎唐的製程處理更快,更重要是不會排放二氧化碳,材料使用率也更高。

以理論值來說,轉換效率可比一般高出五○%,實際值也有三○%左右。同時就應用面來看,生質丁醇不只有成本優勢,特性也比目前市場上主要使用的生質乙醇更適合與汽油混合。

「當技術價值明顯高於風險時,我們就決定要自己出來創業。」找不到資金,沒讓童遷祥挫敗,反而越挫越勇。「全世界需求很明確,時勢就在那裡等,大家拚命投資都沒成功,我們有這麼好的技術,當然要投進去。」不受外界質疑影響,童遷祥仍決定要自己跳出來做,找了幾位同事一起創業。

下定決心脫離工研院庇護,籌措資金就成為鼎唐的首要挑戰。為了說服別人掏錢投資,童遷祥被洗臉過太多次,印象最深的那次,是一年多前飛到美國找創投時,帶著自豪的技術與滿滿的熱情,卻換來對方一句:「這我們聽太多啦。」一大盆冷水毫不留情潑向他。

跟時間賽跑!

用最少錢創造最大成果

一般而言,實驗室的成果必須經過先導規模和示範規模兩次放大,到第三階段才能商業化,並開始獲利,總計需要五年時間,投入金額約四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二○億元)。

對鼎唐來說,第一階段建置先導產能的資金需要六百萬美元,是綠能所同仁自掏腰包湊出最後一百萬美元,才勉強過關,但到第二階段示範產能,資金需求一下要放大到八千萬美元,就成了一個大門檻。

以目前大環境的狀況,童遷祥知道他們沒有本錢可以慢慢燒,必須加快腳步。為了降低成本,他們計畫將廠房設在瑞典,一來取得價格較低的料源,二來瑞典的丁醇銷售價格較佳。如此,不用等到第二階段,光是第一階段示範產能的一萬噸規模,他們就能開始獲利;而一旦鼎唐獲利能力沒有問題,自然第二階段的資金募集難度也會跟著降低。

不只原本需要五年才能商轉的時程,得以縮短到三年,資金需求也從四億美元降至一億美元,第三年就可以開始獲利,同時走向IPO(公開上市),解決後續產能往真正商業化規模擴大,可能面臨的資金障礙。

「同樣的一萬噸產能,如果設廠在美國,可能就無法賺錢,因為美國的料源不便宜,丁醇價格也沒那麼好。」童遷祥說明。

所幸,一三年一個得獎消息,讓團隊開始受到注意,他們獲得由美國《R&D》雜誌主辦,素有「科技界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消息一出,吸引各家企業來敲門,像是前友達總經理、微熱山丘執行長陳來助就是其中之一。

沒人投資是煩惱,有人搶著投資也煩惱。鼎唐開始小有名氣後,投資人陸續上門,有一家外國企業就曾這麼對他說:「我們錢多得是,但工研院要獨家跟我們做。」「我們是背著國旗創業的。」童遷祥很清楚,這樣的技術不能外流,即使對方開的技轉金再高,他都只能眼睜睜地把錢往外推。因為對他來說,鼎唐的創立,不只能為台灣帶來技術收入,更重要是可以扭轉台灣只能賺管理財的模式,走出一條新路,他要把真正的價值根留台灣,「我們要show給大家看,努力去創新,是可以做到世界領先的。」

鼎唐

成立時間:2013年12月

執行長:童遷祥

資本額:3億元(實收資本額1.14億元)主要業務:零碳纖維素丁醇生產技術(ButyFix)

簡單看懂生質丁醇

所謂的「生質丁醇」,主要生產原料為甘蔗渣、稻稈、玉米稈等農林廢棄物,生產出的能源材料則可廣泛應用在汽油、燃料電池等。例如可口可樂就曾與生質能源公司Gevo合作開發,從植物精煉出生質丁醇,用來作為寶特瓶的包裝原料,達到環保節能的效用。目前生質能源公司包含有Gevo、美商杜邦與英國石油合資子公司Butamax等。

工研院年孵10隻金雞母,力拚科技創新技轉公司 核心技術/專利 備註鼎唐能源 近無碳損生質丁醇技術技轉金上看4.5億元揪客 即時通訊軟體 預估技轉金破億元微機電大廠 三軸加速度計關鍵技術利永環球 軟性壓力感測器應用關鍵技術與產品環泥持股100% 鼎茂光電 膽固醇液晶偏光型增亮膜關鍵技術 聯茂持股26% 瀚薪科技 高功率電子元件關鍵技術與產品水之源 工業廢水處理關鍵技術味全持股41.54% 台灣電鏡儀器 掃瞄電子顯微鏡(SEM)關鍵技術與產品景凱生技 抗發炎藥物關鍵技術究心公益科技 救災開放平台技術

資料來源:工研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207

機器人搖籃》三年技轉166件 行動輔具一戰成名工研院打造「鋼鐵人」 連日廠都想投資

2014-04-14  TWM
 

從工業用的機械手臂,到自己開發掃地機器人,還讓日廠找上門來談合作,這裡是台灣最大的機器人開發基地,台灣知名的自動化大廠盟立、鴻海旗下的賜福科技,都是從這裡技轉出去,他們是工研院的機械所。

撰文‧何佩珊

「旋轉、夾起、插入,生產線上,數百支機器手臂整齊劃一地重複著相同動作,同時自動載物車載著產品和原料從這頭送到那頭」;另一個鏡頭,「掃地機器人四處巡邏,正在清除客廳的髒汙」;再將畫面轉到醫院,「一名脊髓受傷,下半身癱瘓的病人藉由身障行動輔助機器人(簡稱行動輔具機器人)的幫助,正跨出他傷後的第一步。」三個不同場景,但相同的是,這些機器人都來自工研院,也是台灣最大的機器人研發團隊。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一九八三年啟動第一波機器人開發計畫,目前負責機器人開發的,主要有智慧機器人技術組與智慧系統技術組兩大團隊,總計約有一百四十人。

若沒說,外界可能不知道,目前台灣知名的自動化廠商盟立、鴻海集團旗下的賜福科技,就連已經被研華購併的控制器廠商寶元,創始團隊成員主要都來自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團隊。

更別說是那些工廠內的自動化產品、設備或產線,很多成果也是工研院與廣運、台達電等大廠的合作結晶,光是近三年工研院自動化相關技轉案例即多達一百六十六件,技轉金就達二.二五億元。

其實,機器人不是個新話題,只是早期因應台灣工業化發展需求,工研院資源都投注在產業型機器人,但四年前工研院副院長吳東權提出慈悲科技的理念,促使他們將過去多年來累積的研發能量,轉移到弱勢族群相關應用,無心插柳,短短一年半就開發出行動輔具機器人,並在國際上一戰成名,未來全球逾七百萬名傷友都有機會受惠。

你能想像一個全身癱瘓的病人如何重新站起來嗎?靠的就是行動輔具機器人。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副所長蔡禎輝形容,「這就像人在電梯裡面沒有任何感覺,實際上卻可以移動一樣,這套機器人就是癱瘓者的電梯。」目前工研院除了已經有掃地機器人突破日本市場,機械與系統研究所經理巫震華說:「我們的行動輔具機器人也是少數能打進日本市場的產品。」就在三月底,日本服務機器人大廠天目時科(tmsuk)已經與工研院簽下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展開行動輔具機器人的臨床研究。

機械手「有感覺」

加裝感應器,能感受溫度、壓力巫震華說,天目時科對行動輔具這類服務型機器人有很大的企圖心,甚至還計畫要在台灣建立機器人製造基地,打造服務型機器人供應鏈,就連未來的客戶和合作醫院,天目時科也都已經找好了。

「它(指天目時科)找我們,主要是看我們的技術滿完整的。」蔡禎輝說,從關鍵零組件到機械系統,再到系統應用,只要透過工研院這一個團隊就可以把產品整合出來,相比之下,「這如果在日本開發絕不只現在這樣的經費,而且對民間公司來說,要整合出這樣的產品也不容易。」更有趣的是,工研院受歡迎的程度連AIST(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產業技術總和研究所)都吃味。蔡禎輝透露,AIST內部人員就曾經問過日本廠商:「為什麼要跑到台灣跟工研院合作,不與我們合作?」能夠得到日廠賞識,對台灣機器人發展絕對是很大的肯定,畢竟在機器人領域裡,台灣的整體能量還是沒有日本這麼強與成熟,但蔡禎輝也不妄自菲薄,「台灣能做的,絕對有我們的獨特點。」舉例來說,工研院現在能把冷冰冰的機械手,做到「有感覺」。從外觀看起來,只是一支機械手臂,然而,工研院在機械手內部加上一層與紙一樣薄的感應器後,機械手開始感覺到溫度、壓力等,再與視覺功能搭配整合,就可以做出挑揀等更細膩的動作。

這個感應器,就是機械所和量測中心、電光所等工研院好幾個單位一起開發出來的成果,同時也凸顯未來機器人的競爭核心價值不是硬體,而是在軟體。

不過,他們也沒有因此而滿足,還在研究如何讓行動輔具機器人更輕量化,或是讓清潔機器人不再只是「家用」產品,機器人的想像已經越來越廣大,「以後可以爬到牆壁上、玻璃上也說不定。」蔡禎輝笑說。

儘管短期內工研院多數的資源還是會投注在與台灣產業變化需求相對應的產業型機器人之中,但蔡禎輝很有信心,以長遠來看,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將相對具有爆發力,誰說台灣只會做工業用的機器人?一條能夠為消費者服務的機器人產業鏈,正在台灣成型。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

成立時間:1969年

負責人:張所鋐

主要業務:智慧自動化、智慧電動車、綠色製造等研發成績:近三年自動化相關技轉數量166件,技轉金額2.2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28

78歲施敏 學者入選工研院士第一人 比張忠謀輩分還高的半導體教父

2014-08-04  TWM
 
 

 

他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啟蒙者,他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師出同門,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台積電技術長孫元成都是他的門生。他寫的書不只成了半導體業的入門聖經,還被翻譯成各種語言熱銷百萬冊,他是工研院的新科院士——施敏。

撰文‧周品均

沒有他,台灣就沒有蓬勃發展的半導體產業;沒有他,就沒有如今傲視國際的半導體人才。沒有他,半導體的知識恐怕不會像現在普及,要是沒有他,你我的手機可能永遠停留在又大又笨重的黑金剛時期,輕薄短小無法成真。

創業未果

投身學界變身人才搖籃

他是工研院最新選出的院士——施敏,半導體界聖經《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的作者,並在一九六七年發明非揮發性記憶體、人稱快閃記憶體之父,也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史丹佛學長,更是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台積電研發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孫元成等一票半導體大將的老師。

戴著老式粗框眼鏡、穿著西裝,身形高瘦的施敏,出席工研院院士頒授證書典禮。說起成了最新的工研院院士,施敏自己滿訝異的,因為過去工研院院士中,不是董事長就是總經理,從來沒給過學者,而他正是第一位。

坐在施敏位於交通大學的辦公室裡,即使已年屆七十八歲,他仍是交大榮譽講座教授,「去年我指導八位碩士班學生,都到台積電上班了。」他以學生為榮的神情,全溢於言表。

其實,一九六八年施敏指導出台灣第一位工程博士、也是前交大校長張俊彥,四十六年過去,施敏的實驗室就像是台灣半導體業的人才搖籃。

「教過的學生大概超過一萬人了吧!」施敏的話一點都不誇張,因為時至今日,他仍維持每年指導四到五位碩士生,以及二到三位博士生,其中,泰半都進入台灣半導體業工作,成了今日台灣半導體業的根基。

當年,盧超群申請史丹佛碩士的推薦信,就是施敏寫的。「你知道,在一九七○年那個年代,施敏是極少數在國外深造,並在美國最負盛名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s︶工作,產學經歷完整,還回到台灣任教的人才。是他讓我們知道,台灣是可以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盧超群形容,是施敏把半導體的種子,植入台灣這片土地。

然而,桃李滿天下、在學生口中擁有超高評價的施敏,卻不是一開始就投身學界。

施敏在史丹佛拿到博士學位後,首先進了業界工作,在史丹佛教授John Moll推薦下,施敏選擇到貝爾實驗室工作,他甚至幾年後成立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環宇電子,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學生畢業後可以有好的去處,連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都曾是環宇電子的員工。不過,環宇電子後來被外國公司收購,回想起創業的歷程,施敏也笑說:「我真的比較適合教學工作。」施敏的教學之路從一九六六年夏天開啟,施敏在台灣學界的邀請下回到台灣講課,儘管那只是清大暑期講座,為期兩個月,卻已在施敏心中起了波瀾。

從台灣回到美國後,施敏又重新專注在他的研究上,一九六七年,他意外地在吃蛋糕時,看到蛋糕中間的一層奶油,靈光一閃,想到在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中間加一層金屬層,結果讓他發明了非揮發性記憶體,也就是今日我們所說的Flash︵快閃記憶體︶前身。

只是,施敏的這項發明當時並未造成轟動,甚至他還一度認為這項技術「白髮明了」,直到三十年過後,數位相機、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都爭相使用快閃記憶體,快閃記憶體才大鳴大放。

做到最好

堅持將半導體知識帶回台灣正因當時台灣學界的盛情邀約,施敏決定讓自己人生大轉彎——他選擇留職停薪,把貝爾實驗室的工作停擺了下來,回到交大講課一年。

其實,身在美國的施敏,內心一直存有「把半導體知識帶回台灣」的熱忱,即使割捨不下貝爾實驗室的研發工作,他卻一次又一次地短暫回到台灣教書。光是貝爾實驗室的二十七年工作中,他就留職停薪了五次,就是為了回到台灣傳授知識。

施敏是那種「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人,因此,即使每回他留職停薪、短暫返台授課,施敏卻對於教學品質有著極高的自我要求,「我和其他人比較不同的是,我教學用的書,一○○%都是自己寫的。」施敏笑道。

尤其,當時半導體的教科書多為原文書,能採用的相關文獻很有限,這讓施敏決心要寫一本書,一本讓所有想進入半導體產業的學生都看得懂的教科書。「因為我的英文不好,不敢寫太複雜的句子,儘量用最簡單的句子,把複雜的概念說清楚。」如果說進入台灣半導體業有一本必讀的「入門聖經」,那麼施敏寫的《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絕對當之無愧,更成了近四十年台灣半導體界最重要的一本書。

在施敏的辦公室裡,有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人物是施敏的女兒,站在一疊堆得比人還高的書籍旁,而這一本又一本的書全是施敏寫的,凸顯出他孜孜不倦的態度。

「我以前在貝爾實驗室每週工作四十小時,此外,每個禮拜我還會多花五十小時來寫書。」

催生半導體

沒有他,就沒有智慧型手機施敏除了是台灣半導體人才的重要搖籃外,他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貢獻,那就是他催生了台灣半導體業的藍圖。

一九七○年代,一個造成台灣經濟起飛的關鍵引擎,在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擘畫下,台灣半導體產業藍圖逐漸成形。那時,施敏應孫運璿之邀,成了當時「經濟部發展積體電路計畫工作小組」成員之一,施敏所提出的最關鍵建言,就是力薦孫運璿要推動半導體業。

施敏記得很清楚,「當時這個小組給孫運璿的建議是,台灣沒有地下資源、礦產稀少,唯一可以好好發展的資源就是腦力。半導體絕對是最新的高科技,未來發展前景看好,建議台灣應該要發展IC產業。」正是這番話,堅定了孫運璿發展台灣半導體業的決心,也才會有後來向美國半導體廠RCA技轉,引進積體電路技術的發展,創立今日的台積電。爾後,施敏又以工研院的前瞻科技指導委員會的身份,成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顧問,施敏笑說:「我真的把能給的建議都給光了。」如果說沒有施敏當年對孫運璿的建言,可能就沒有台灣半導體業產值超過兩兆元的榮景;如果沒有施敏當年發明快閃記憶體,可能就沒有今日的智慧型手機、數位相機。

畢竟,正是快閃記憶體成為半導體廣為應用的技術,才讓黑金剛手機演變成今日輕薄短小的iPhone,底片相機也因而成了跟隨時代消逝的浪花,柯達公司只能黯然宣告破產。

科技演進之迅速,看在施敏眼中,他很感慨,「我認為最棒的發明就是手機,但我最不喜歡的發明也是手機,因為智慧型手機壞了全球的眼睛。」七十八歲的施敏,原可享受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但最近的他卻很忙,把書和文獻都搬到交大宿舍,因為要趁空檔籌備線上開放式教學平台的課程。剛從哈爾濱大學講課回來的他,仍不忘初衷,要讓全球有興趣的學生都能上到他的半導體課,認識半導體。

施 敏

出生:1936年

現職:交大榮譽講座教授

經歷:交大工程系教授、

貝爾實驗室工程師、

非揮發性記憶體發明人

學歷: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半導體聖經

——《半導體元件物理學》為施敏於1969年的著作,被譯為六種不同的文字,銷售超過100萬本,被引用次數逾兩萬次,內容含括重要的元件物理知識以及詳細的元件特性,最新元件如三維MOSFETs、MODETs、共振穿隧二極體、半導體偵測器、量子Cascade雷射、單電子電晶體、real-space transfer都收錄其中,被譽為樹立先進研究與參考標準。

他的學生,撐起台灣半導體業!

——施敏的十大門生

前交大校長張俊彥

前空中大學校長陳龍英

前國科會主委魏哲和

鈺創科技創辦人盧超群

交通大學副校長謝漢萍

台積電技術長孫元成

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文一

佳世達總經理熊暉

交大電子系教授蘇翔

交大電子工程系教授雷添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27

新穎董事長曾錙翎 改寫工研院兩紀錄 糖尿病患腎病變 她靠驗尿就知道

2014-12-08  TWM
 

新穎生醫公司創下今年兩項紀錄,募得最多資金與付出工研院生醫所最多技轉金紀錄,還獲得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啟林投資力挺。幕後推手曾錙翎曾在美國癌症研究所工作,更是「生物標記」一詞的發明人。她如何帶領新穎生醫走到今天?

撰文‧周品均

一家不到二十人的新創公司,一位五十二歲才創業的女董事長,做的是台灣鮮少人搶進的生物標記技術,卻成了工研院生醫所有史以來的最大技轉案︵編按:技轉即技術移轉,意即工研院將自有生物標記技術授權給新穎生醫︶,不只金額超過一億元,還讓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啟林掏錢投資它,這是新穎生醫的故事。

今年十月,工研院催生的新穎生醫完成第一輪增資,募資超過三億元,是工研院今年最熱門的投資案。到底新穎生醫有什麼技術,讓創投業的人士耳目一新?答案就在它的英文名字Biomarker(生物標記)。

所謂「生物標記」,是指透過測量血液中的蛋白質或其他分子,來估算可能罹患的疾病。而新穎生醫就是用生物標記技術測量尿液,目的在於提前偵測糖尿病患者是否罹患腎臟病變。

還沒罹病就知道?

在功能衰敗前就著手控制

「很多時候,不是沒有得病,而是現在的檢測方式無法提早檢驗出來。」新穎生醫董事長曾錙翎解釋。新穎生醫的「產品」,就是提早發現罹患糖尿病腎病變的病患,在腎功能開始衰敗前,立即著手控制,延遲病患洗腎時間。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一三年統計,全球糖尿病人口有三.八億人,台灣則有一七五萬人罹患糖尿病,台灣每年花在洗腎的健保支出為三二四億元,是健保支出第一名,而其中有四五%的洗腎患者是因為糖尿病。「做生物標記不只對病人好,健保支出也可以用在更有需要的地方。」曾錙翎說。

其實,想做生物標記研究的人,全世界所在多有。「可是,她起步得早,新穎生醫甚至還趕在別人之前取得專利。」和曾錙翎合作進行腎病收案的台大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莊立民說。

今年五十二歲的曾錙翎,二十年前在在分子生物研究所Cold Spring Harbor Lab做博士後研究,接著又進入醫學研究最前線的美國癌症研究所︵NCI︶工作,當時她的研究多半聚焦在流行病學研究。

曾夢想拿諾貝爾獎

最後捲起袖子改當「王永慶」十年前,曾錙翎在一個刑事鑑識學專家李昌鈺的演講晚會上,巧遇時任工研院生醫中心主管,邀她到工研究演講,演講到最後卻變成了與當時工研院董事長李鍾熙的面試。

無心插柳柳成蔭,一開始,曾錙翎也猶豫過,要放棄在全球頂尖的醫學研究機構工作需要勇氣,但因為工研院提供舞台與資源,讓她決定回台灣。

○三年,曾錙翎到工研院生醫所上班不到一周,她就選定了生物標記計畫,洋洋灑灑的計畫內容,動輒五年、十年的大研究,像是其中一項糖尿病腎病變研究,一做就是十年。○五年,在曾錙翎的主導下,腎病生物標記聯盟成立,和她合作的都是一線醫院的主任級醫師,包括台中榮總、國泰、馬偕、三總等,收案病例高達二五○○人,風光數字的背後,卻是曾錙翎跑遍各大醫院,一一敲門說服醫師加入計畫,這是她過去在美國做研究時,未曾有過的挑戰。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說:「曾錙翎做起事來既專注又專業,投資人投資公司時,不只考量到公司的技術,看的更是人。」就目前生物標記技術而言,只有一種生物標記的檢測(指單一蛋白質或其他物質),預測結果的準確度有限,因此要採用生物標記組合的方式,測量各種生物標記的濃度,再利用疾病公式運算,能真正做到以組合方式預測的人,全世界的生技公司屈指可數,這也難怪曾錙翎很早就申請專利,來保護新穎生醫的運算公式。

「生物標記是高進入障礙的領域,我們申請專利後,可以再度拉開與競爭對手約一年的距離。」曾錙翎語氣堅定地說。

除了國內病例,曾錙翎也找上日本醫院合作,進行五年的追蹤。「這項技術是放眼全球市場,不能只在台灣做。」曾錙翎說,生物標記技術要針對病患做長期、跨人種的追蹤,這也是新穎生醫要跨海收案的原因,因而墊高競爭者進入門檻。

一二年,一家歐洲大型藥廠就看上新穎生醫的技術潛力,登門希望簽約合作,要把生物標記檢測納入旗下臨床試驗,新穎生醫未來更不排除向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署(FDA)申請醫材資格。這也是後來益鼎成為新穎生醫最大股東的原因,「今年看過幾十個生物標記的案子,新穎生醫是最突出的一家。」益鼎副總張情福說。

曾錙翎說,其實在求學階段時,人生夢想是要拿到諾貝爾獎,「以前高中作文題目問,你想當(前中研院長)李遠哲還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我當然選李遠哲。」曾錙翎說,當年受到李遠哲啟發,才走上研究領域。「但生物標記檢測這樣的技術就是需要商業化,走出實驗室才能幫助更多人。」今年,她的願望終於成真,成立了這家商業性公司。

新穎生醫

成 立:2014年

負責人:曾錙翎(圖)

資本額:3億元

主要業務:生物標記檢測

工研院今年

技術移轉金額Top 4

公司名 金額

1 鼎唐 1.5億元

2 新穎 逾1億元 生醫所最高

3 健裕 不到1億元

4 究心 不到1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8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