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理性投資 - 提升回報率,投資困頓,雜碎(9)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04/%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6%8F%90%E5%8D%87%E5%9B%9E%E5%A0%B1%E7%8E%87%EF%BC%8C%E6%8A%95%E8%B3%87%E5%9B%B0%E9%A0%93%EF%BC%8C%E9%9B%9C%E7%A2%8E%EF%BC%889%EF%BC%89/

1. 微增值概念

 

一年有大概240個交易日,如果每日回報率是0.1%,不用複式計算,年回報率已是24%。設想在現有投資基礎上,可以用何種方式提升0.050.1%回報率?事件引發交易,期指,期權,系統交易,炒業績等等,都是有可能。但是每日提升0.05%,談何容易,不然,大家都發了。提升回報率,要科學化,不是靠幻想可以達到。

 

2. 量化事件引發交易優勢

 

要科學化,就要量化,增值,增加勝算。事件引發交易event play優勢,可以量化嗎?可以增加勝算嗎?有難度,不是不可能。其中一個方法是如下將事件歸類,分析存檔,未來可以有效將判斷準繩提高:

  1. 醜聞,壞消息

    要個別情況衡量

    20125月, # 0589寶姿 事件,未有披露向大股東家族提供多筆免息貸款,暴跌。基金股,較難復原。

    20124月,# 0538味千(中國) 事件,湯底事件受質疑,公司反應遲緩,一發不可收拾。基金股,較難復原,估值高,應幫手插幾腳。

    201211月,# 1198皇朝傢俬 彈弓手,供股。再受質疑,不過OT cycle應該接近完成。

    201211月,酒鬼酒事件,火燒連環船,A股暴跌,前車可監,

    201112月,重慶啤酒事件,火燒連環船,A股暴跌。

    20112012年,奶粉體育用品板塊崩潰,應幫手插幾腳。OT板塊,較難復原。剩下存活者,似乎可以購入。

    2010# 1338 霸王集團,二惡烷事件。光頭主席賣生髮洗頭水,估值過高,應幫手插幾腳。

    2008年?,毒奶事件,板塊信心崩潰。

  2. 股權變化

    1. 名牌基金入股,重要人士入股

      一般而言,市場對名牌基金入股消息反應一般是歡迎,對消息反應時間則是遲鈍。

      201211月,名牌基金入股 # 0084寶光實業。利好。

      2012# 2331李寧。利好。

      2012# 0330思捷環球,舊股東吃回頭草。利好。

    2. 連環配股

      一般而言,利淡。

      # 0886銀基集團,加上業績盈警,完全失去市場信任。

      # 1918 融創中國,依然強勁。

      2011# 3828明輝國際,之後股價下跌。

      2010# 8032非凡中國,崩盤。

    3. 送股

      市場反應一般沒有認真看待

      # 0449志高控股,市場最初沒有認真看待。

      2012# 1259青蛙王子,明顯售股,不過市場沒有認真看待。
      2012
      # 1177中國生物製藥。

    4. 發邪輪

      一般而言,邪。如市況轉好觸發行使,利好。

    5. A

      效力轉為一般。

    6. 爛基金入股,邪基金入股

      小心 x 央。

 

  1. 業務變化

    要個別情況衡量,及莊家取向

    2012# 0874廣州藥業股份,母公司收回王老吉。

    2012# 0388香港交易所 收購LME,收購受質疑,股價受壓。

  2. 出售重要資產

    要個別情況衡量,如出售非核心業務或虧損業務,利好

    2012# 0282壹傳媒,利好

    2012# 0123 越秀地產,利好,產生新「營運」模式。

  3. 隱藏資產引發重估

    要個別情況衡量,要對資產有準確估值

    201211月,# 0662亞洲金融 持有人保股權

    2012年,# 2038富士康國際 工業用地

    2012# 0152深圳國際 前海概念。

  4. 政策概念,政策變化

    通常需要較深入認識政策,因為市場焦點所在。

    2012# 0152深圳國際 前海概念。

    公路減免收費政策,低能政策,物極必反,逆向反手做好。

    201211月家電下鄉政策終止。

  5. 人事變動,權力爭鬥,惡意收購

    2012# 2222雷士照明。權力爭鬥,觸發股價大上大落。難以估算。

    2012# 1111創興銀行, 人事變動,觸發賣盤猜想。難以估算。

    2012# 0384中國燃氣,被惡意收購。利好。

    2012# 0330思捷環球,高層集體逃亡。內傷,難以估算,不如睇少一隻。

  6. 賣殼變身注資

    一般而言,利好,貨源少,利操控。

    2012# 1036南聯地產控股,萬科買殼入股

    2012# 0207僑福企業,中糧買殼入股

    2012# 0577保華建業,變身賭業股

    2012# 0187北人印刷機械股份,變身燃氣股

    2010# 8032非凡中國

  7. 指數換馬

    值得研究及了解

    201211月,# 0135昆侖能源,爆冷,短暫利好。

    201211月,# 2333 長城汽車,營運數據一向理想,但是11月股價急升反映聰明錢對消息已然掌控。

    2012# 0010恒隆集團 # 0101恒隆地產 事件,MSCI 換馬觸發折讓糾正。

  8. 分拆

    2012# 0876永利控股。

    2012# 6823香港電訊-SS

  9. IPO

    201211# 1314翠華控股,估值高昂,帶動# 0052大快活集團等等股價造好

    201212# 1339人保,低估值上市,令板塊受壓。

  10. 私有化

    1. 失敗

      2012# 1135亞洲衛星控股

    2. 成功

 

  1. 折讓變化

    2012# 0010恒隆集團 # 0101恒隆地產 事件,MSCI 換馬觸發折讓糾正。

    2012年,麗新系積極曝光。

    …………………………

 

3. 回報非線性

 

愈是勤奮,回報愈高,贊成嗎?不對,回報從來跟投入資源及努力沒有線性關係。

 

惠理基金,一向對人說是過百人團隊,每年探訪千家公司,作為老散,你沒有他們千份一資源,可是他們的基金回報率是比你強多少?

 

過去十多年我的母親每年都叫我買 # 0003香港中華煤氣,她從來不看年報,不知道公司業務發展,每次給我的賣點就是它年年都差不多送紅股。我曾經向她解釋除淨原理,聽後,她不以為然,說除淨後好快一定升番。結果我是不敢算算自己的回報率是比她好多少。我投入時間及努力,是她的百倍,回報未必是比她多。惠理基金投入是她的百萬倍,回報可沒有她強。

 

4. 簡單是美

 

讀到這裡,大家可是既開心又沮喪?開心的是,不用勤奮也可以有好回報。沮喪的是,沒有好回報的話,勤奮又未必有幫助。

 

我的母親縱橫股海多年,千錘百鏈,只向我推介一支股票,到了今天,我還是一股未有買過,可算是超越愚蠢的極限。雖然她的回報率未必是永續,但是以邊際效益來算,她已是達到最高境界了。

 

如果你不享受投資當中的樂趣,將時間放在投資這事上面的邊際效益是很低的,不如買少少盈富,公用,ibond,相信已經不錯。

 

我傾向相信簡單是美,不過史上最美的方程式E = mc2,也不是第一日就是如此完美簡單。現下只好享受當中樂趣,慢慢提升回報及穩定性。希望將來有由繁入簡的一天。

 

5. 強化交易優勢

 

要強化自己的優勢,應該可以從藍海去想:

  1. 建立在自己能力圈之上

    建立優勢在自己能力圈之上,好處是事半功倍。如我是軟件工程師,去做交易分析軟件就是建立我的優勢。

  2. 建立在自己的天賦上

    你可能有一些別人沒有的天賦,例如猜市準確的話,何不量化強化自己的優勢,使用最佳工具達到最好回報?

  3. 建立在爬糞土之上

    例如,我相信買賣港股的投資者,有9成都不看港交所通告。建立優勢在爬糞土之上,即是說別人不做的事,你可以努力去做,看港交所通告,比起花時間去按大利市機好得多。事件引發交易系統就是一個建立在糞土之上的優勢。

  4. 建立在無道德感之上

    對不起,又再提出無道德感的「好處」。可能是印象太深刻,無道德感的人似乎在這個行業特別成功。一般而言,無道德感的人不自覺自己的道德感低,不過他們都會自動地好好利用,不擇手段達到目的。所以不用提醒了。

 

6. 投資的三種困頓

 

這是古代媽媽給兒子的一封信閱兒信,謂一身備有三窮:用世頗殷,乃窮於遇;待人頗恕,乃窮於交;反身頗嚴,乃窮於行。昔司馬子長雲: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是窮亦未嘗無益於人,吾兒當以是自勵也!


寫信的母親叫鄭淑雲,是明代女作家。信裡,鄭媽媽是這樣講的:人的這一生時常會遭遇三種困頓,千古有之,孩子,要做好心理準備:
第一種困頓,擁有卓越的才華,卻遇不到好的平台和機遇;
第二種困頓,以一顆誠摯寬厚的心待人,卻沒有交上值得交的好朋友;
第三種困頓,對自己嚴格要求時常反省,卻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活著;

最後,這位媽媽撫慰兒子,既使人生的際遇如此,也未嘗沒有好處。孩子你要多讀書以自勵,不要放縱自己呀!

 

我等老散們的三種困頓:

第一種困頓,唔追就爆升,一追就見頂。

第二種困頓,止蝕即反彈,扮價值投資就崩盤。

第三種困頓,成手假值股,半死不活,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價值分析大師的三種困頓:

第一種困頓,經常要低吸,愈吸愈低。

第二種困頓,不敢公開止蝕,扮堅持到底。

第三種困頓,不停寫,股價不停跌,唯有收筆。

技術分析大師的三種困頓:

第一種困頓,浪滔滔,組合又發霉,又到洗板時。

第三種困頓,武林至尊,無敵系統,號令天下,無人跟從,唔通今晚,又食北風?

第三種困頓,經常不斷經歷以上兩種困頓。


7. 最準分析員測市

 

閣下看到這段,足以證明你是很無聊或是我的忠實粉絲,所以現在準備了一個2013年的中港股市必勝預測作為禮物。不過在click入以下預測之前,你要先做幾件事:

  1. 捐出 HK$100,000 至公益金

  2. 將此文章以最惡毒連鎖信方式轉寄至你最討厭的10位朋友

  3. 誠心稱讚本人10

  4. 發毒誓將會投我一票,讓我成為2013年最準分析員。

 

名額有限,只對頭5000粉絲公開:


image

 

(現在只剩 30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09

理性投資 - 策略技術化:破險式 ; 希望恐懼貪婪絕望 ; 再論OT(11) 港股博弈 clcheung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06/%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7%AD%96%E7%95%A5%E6%8A%80%E8%A1%93%E5%8C%96%EF%BC%9A%E7%A0%B4%E9%9A%AA%E5%BC%8F-%E5%B8%8C%E6%9C%9B%E6%81%90%E6%87%BC%E8%B2%AA%E5%A9%AA%E7%B5%95/

1. 獨孤九劍,天下無敵

風清揚道:「一個從未學過武功的常人,拿了劍亂揮亂舞,你見聞再博,也猜不到他下一劍要刺向何處,砍向何處。就算是劍術至精之人,也破不了他的招式,只因並無招式,『破招』二字,便談不上。只是不曾學過武功之人,雖無招式,卻會給人輕而易舉的打倒。真正上乘的劍術,則是能制人而不能為人所制。」他拾起地下的一根死人腿骨,隨手以一端對著令狐沖,道:「你如何破我這一招?」令狐沖不知他這一下是甚麼招式,一怔之下,便道:「這不是招式,所以破解不得。」

。。。

風清揚道:「好在天色已晚,你約他明晨再鬥。今晚你不要睡,咱們窮一晚之力,我教你三招劍法。」令狐沖道:「三招?」心想只三招劍法,何必花一晚時光來教。風清揚道:「我瞧你人倒挺聰明的,也不知是真聰明,還是假聰明。倘若真的聰明,那麼這一個晚上,或許能將這三招劍法學會了。要是資質不佳,悟心平常,那麼——那麼——明天早晨你也不用再跟他打了,自己認輸,乖乖的跟他下山去吧!」

。。。

風清揚笑了笑,道:「那便很好。」抬起了頭,沉思半晌,道:「一晚之間學會三招,未免強人所難,這第二招暫且用不著,咱們只學第一招和第三招。不過——不過——,第三招中的許多變化,乃是從第二招而來,好,咱們把有關的變化都略去,試試看是否管用。」他自言自語,沉吟一會,卻又搖頭。

。。。

風清揚道:「九劍的第一招『總訣式』,有種種變化,用以體演這篇總訣,現下且不忙學。第二招是『破劍式』,用以破解天下各門各派的劍法,現下也不忙學,第三招『破刀式』,用以破解單刀、雙刀、柳葉刀、鬼頭刀、大砍刀、斬馬刀種種刀法。田伯光使的是單刀中的快刀法。今晚只學專門對付他刀法的這一部份。」

令狐沖聽得獨孤九劍中的第二招可破天下各門各派的劍法,第三招可破種種刀法,當真是又驚又喜,道:「這九劍如此神妙,孫兒直是聞所未聞。」風揚清道:「你師父是聽見過,只不過他不肯跟你們提起吧了。」令狐沖大感奇怪,問道:「卻是為何?」風清揚不答他這問題,道:「這『獨孤九劍』的第三招『破刀式』,講究以輕御重,以快制慢。田伯光那廝的快刀是快得很了,你卻要比他更快,那有什麼法子?似你這等少年,和他比快,原也可以,只是或贏或輸,無必勝把握。至於我這等糟老頭子,卻也要比他快,唯一的辦法,便是比他先出招。你料到他要出什麼招,卻搶在他的頭裏。敵人手還沒提起,你長劍的劍尖卻已指向他的要害,他再快也沒你快。」

。。。

 

真神奇啊!之前說的策略技術化,就是希望將市場買賣原理技術化,整合成一套博奕心法,買盡天下爆升股,咁就發喇!雖然時候尚早,發白日夢都可以的。

 

2. 獨孤求勝:第一招 - 破險式

 

不確定性原理 :市場如果不是在大牛或大熊時,投資者將會迴避不確定性高的股票,買入確定性高的股票及給予較高溢價。當不確定因素消除時,估值會急速上升。相反,當確定性因素有變化,高溢價情況會快速消失,估值會急速下降。

 

大牛,即是樓下看更的士大佬都比你強時,不用選股。

大熊,即是現金為王,真正股神都輸俾你時,也不用選股。

 

非牛非熊時,如今年,市場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但不是絕望),所以股市沒法全面上升。然而,市場還是有一些已確定因素及事實,投資者傾向放大已確定因素,從而選擇確定性高的股票,並且給予較高估值。危機心態下市場直接反應是從已確定之事項去尋求回報最佳化。

 

此原理可以應用及無限引申至長中短期博奕,例子:

  1. 為何REITs大熱:

    未來2年極低利率已成定局

    本地中低檔零售消費正常增長,盈利增長前景沒有不明朗因素

    => 不確定因素極低,息率確定,市場認為是接近零風險資產,比現金強。

  2. 為何買入燃氣股:

    政策風險較低

    增長前景快速穩定

    盈利率不見大跌

    => 成為不確定因素低的板塊。

  3. 為何2012年內地電力股大熱:

    內地經濟放緩,煤價難以上升已成定局

    用電增長有限,但是亦沒有大跌風險

    => 成為不確定因素相對低的板塊。

  4. 為何2012年頭買入# 0052 大快活集團及# 0573稻香控股:

    食材價格放緩已成定局

    最低工資影響輕微

    中低消費正常增長

    營運效率獲得確認

    => 不確定因素低,息率確定,市場認為是低風險資產。

  5. 為何# 1382互太紡織 中期業績後股價大升:

    中期業績顯示工業股兩大問題(銷售額及利潤率)均沒有對公司業績帶來太大沖擊

    確定股息強勁

    => 中期業績消除不確定因素,高息支持股價,下跌風險有限,未來經濟轉強時必然受惠,所以估值急速上升。

  6. 為何 # 2331 李寧 炒不起來

    板塊壞消息依然不斷

    營運數據不理想

    => 不確定因素相對高,投資者傾向迴避;

    => 明年如果有好轉跡象,估值會急速上升;

    => 或是,當市場轉牛,貪婪心理蓋過避險心理, 估值會急速上升;

  7. # 1234中國利郎 中期業績不錯,為何炒不起來

    投資者不確定營運模式是否OT

    => 不確定因素相對高,投資者傾向迴避;

    => 或是,當市場轉牛,貪婪心理蓋過避險心理, 估值會急速上升;

  8. 12月基金經理放假?

    星期初,恆指倒跌,獲利盤湧現,又有人話雙頂,基金經理放假

    昨日A股大反彈,港股破頂

    => 不確定因素其實是A股何時見底,不是基金經理要放假,一旦不確定因素轉弱,市場看淡一方被逼投降。

  9. Apple

    昨晚AAPL大跌,新聞話因為中移動同落機呀依依泣泣。

    => 其實Apple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中,加上股價累升太多。所以大家急於收割。

 

3. 希望,恐懼,貪婪,絕望

 

市場是由以上4種情緒操控。一般是說,市場貪婪時,大家要恐懼。市場絕望時,你要貪婪。其實是很不人道,因為違反人性。

 

違反人性去操作股票時,犯錯機率有機會大大增加。我的看法是:市場貪婪時,你要更貪婪。市場絕望時,你要更絕望。當然前題是你比別人快。

 

另外一個可能性是,你有無限現金流,可以等。在市場絕望時,不斷加碼,之後慢慢離場。

 

掌控4種情緒,好困難。

 

4. 再論OT

 

之前寫的開OT系列,其實有一些文章沒有刊登。因為會影響了不少人的買賣決定,或是飯碗,或是獲利機會。OT股,不一定是令人輸錢,尤其是市場情緒由恐懼轉為貪婪時。

 

當然,認識OT股是有需要,但是不應以此為核心研究項目,時間浪費了,回報沒有因而增加。是是但但知道了便是。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604

理性投資 -基金經理的困頓;12月策略;破貪式;攞冧巴 ;測市(12) 港股博弈 clcheung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08/%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5%9F%BA%E9%87%91%E7%B6%93%E7%90%86%E7%9A%84%E5%9B%B0%E9%A0%93%EF%BC%9B12%E6%9C%88%E7%AD%96%E7%95%A5%EF%BC%9B%E7%A0%B4%E8%B2%AA%E5%BC%8F%EF%BC%9B/


1. 基金經理的困頓

 

對冲基金經理錢志健指,對冲基金業2012年比金融海嘯時更困難。錢志健的後輩感到困惑,懷疑金融業盛世是否已過,這行業已沒有upside。這些後輩問錢志健,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是否可考慮創業,集資數十球美金,然後起壇組織對冲基金? ………

 

對冲基金是不是十分困難,不了解。不過今年至11月底時不少基金的回報只是中單位數,恆指有20%,隨機指數有8%,國指有7%2年下來大部份基金回報還是負數,如何對客戶解釋好呢?基金經理不怕虧錢,只怕被人比下去。基金虧10%,大盤虧20%,還是可以大大聲說服客戶。大盤升20%,基金升15%,勉強可以。大盤升20%,基金升5%,好鬼難頂。大盤升20%,基金虧錢,KO。基金回報還要跟同行比較,如果淡市下有明星基金彈出,真係慘過墊屍底。

 

不幸因素對新人更加關鍵,更殘酷。

 

2. 12月策略

 

基金經理的困頓,干卿底事?

 

12月初,恆指一日反轉倒插,不少人立刻轉身看淡,其中之一論據為:不少基金經理開始放假,12月交易日少,市場轉淡機會大增。聽後很想加入基金經理行業,因為經常可以放假,放假前順手做淡,鎖倉等出花紅。

 

我上星期曾經寫道:12月應該是利好追落後策略,12月將會是抽水月。原因主要是:

  1. 基金經理的困頓

  2. 熱錢湧入,如果部份流人股市,應該是追逐落後股,而不是領先股,尤其不是防守類。

  3. 美國所謂危機的結果有不同可能性,其一是大檸樂,其二是拖,其三是天下太平。均是不可估計。不過資金湧入,顯示香港市場不確定因素相對為低,利好。

  4. 不少強勢股股價在高位,應該年底前趁市場資金充裕抽水。

這個貪浪不知維持力是長是短。長的話,可能如年頭時有2個月或以上。短的話,可能只是上半月。

 

3. 操作

 

操作上可以由幾個層面優化:

  1. 不做淡。

  2. 選取落後。今年落後的,最明顯是A股及國企指數。簡單是美,直接買國企指數就是對。

  3. 破貪式 :追逐落後又破頂的強勢股,放棄防守股。

 

4. 自己的操作

 

講就是天下無敵。我上月底只選取了較為落後的 # 2688新奧能源,只能高興了2天半。我也沒有放棄防守股,也沒有追逐落後又破頂的強勢股。原因是今年目標已經提早在11月達到,中期策略定不下來仍然感到有些困擾,12月應戰心態不高。現下反而是考慮逆向操作。

 

從兩方面看,一是不需要對自己太過苛刻,反正不是急於發達,也不是等錢使,也不用跟老婆交數;二是要調整自己的操作方式,加強紀律,回報自然提升。

 

5. 獨孤求勝:第二招 -破貪式

 

經濟因素的改變,是非常緩慢。市場價格的中短期變動,只是市場參予者的微妙情緒變化,多於實際基本因素變化。所以當市場由貪婪的情緒操控時,往往是技術因素完全蓋過基本因素。

 

交易心魔中,有一項是投資者過於相信大眾相信的,當風險資產價格不斷上升,更加強化其估值的可信性及合理性,所以在貪婪市場中,價格往往是唯一指標,資產泡沬在末段時的瘋狂漲勢,是因為大家信念相同,互相影響。

 

一個貪浪,可以是小小的幾個星期,可以是幾個月,也可以是數年。如科網熱,可以令不少人幾年內由中產變成有錢人再變成窮人。

 

當確定是貪婪市場,當然要比它更加貪婪,是為認貪。貪婪市場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堅決拒絕否認至到最後階段才全身投入,即是臨天光賴尿,則可大可少。

 

不認貪的話,最好不要看了,是為避貪。愈看愈後悔,最後臨天光賴尿的例子太多了。

 

由於是技術因素完全蓋過基本因素,以價格或是技術分析最為直接了當。

 

破貪式的心法很簡單,做不到認貪,就避貪算了。反正你沒有虧去你沒有賺的而已。

 

 

6. 攞冧巴

 

昨日跟網友討論收費財經服務的看法,想起有提供服務者從前曾經慨嘆香港投資者攞冧巴文化太強了;也有如黃國英先生的收費服務直接提供冧巴,只要信不用問,不會有買賣解釋,直接了當。

 

其實攞冧巴算是正常消費行為。如果你要一個普通投資者付費,先學10套理論,5個估值方法,再來獨孤9招,然後2個策略,3個後備方案,方能有一個勝算較高的機會,只會是趕客。

 

攞冧巴是一個邊際利益最佳的行為,買入價,目標價,止蝕價,叮,得左,或是衰左,乾乾淨淨。當中不需要付費者再花精神時間去作出買賣決定,然後得到不能確定的回報。反正不能確定,不如直接了當。

 

是這樣的話,又再強化我喜歡繁繁複複投資方法的想法。

 

7. 測市

 

經濟因素的改變,是非常緩慢。市場價格的中短期變動,只是市場參予者的微妙情緒變化,多於實際基本因素變化。即是,如用基本因素去作出中短期測市,是永遠測不準的。所謂合理價,就如一個停了的時鐘,總有其準確的時刻,只是準確時刻佔極少部份而已。

 

那麼,我為何又作出12月預測?一來測不準也要測,從來測市只是機率問題。反正,就算下星期反轉,我也可以自圓其說。呵呵,猜中了,我就是201212月最準分析員,猜錯,可以繼續猜,直至猜中為止。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45

理性投資 - 子女教育投資雜碎(13) clcheung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09/%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5%AD%90%E5%A5%B3%E6%95%99%E8%82%B2%E6%8A%95%E8%B3%87%E9%9B%9C%E7%A2%8E%EF%BC%8813%EF%BC%89/

1. 投資優質教育

 

直資或是國際學校,一個月開銷$3000-$10000,加埋優質課外活動,出國交流,一年開支8萬至15萬。3年幼稚蟲6年小學雞6年中學牛,不計通漲共銀100萬至200萬。4年大學馬騮頭,國際學校的中文科程度一般是太低,較難接入本地大學。不在香港念大學的話是60100萬左右吧。

 

即是總開支大概是150300百萬。一般投資人回報是5 10年一翻。是是但但計,總機會成本大概是250800萬左右。

 

難怪之前有銀行宣傳子女教育基金時,說要準備400萬,把不少人嚇至不敢生育。

 

2. 家長心態

 

首先,子女教育投資及方法,絕對是個人化。就算同一家庭,也可能因應子女需要而有所不同。

 

我的觀察所得,母親的想法通常較為傾向不計較邊際效益,願意以投入較多金錢去確保子女教育質素。父母雙方的看法差異有可能變成家庭問題。

 

家長們多數不計較多花一些金錢在子女教育方法,尤其是工作忙碌的專業人士。

 

3. 小中產

 

如果是高收入中產,或是高級公務員,或是有錢人,投資優質教育絕對不是問題。不過也有一些小中產,將大部份自由現金流投入子女優質教育中,則是有幾點要考慮清楚:

  1. 一旦入讀國際學校的話,不易轉出傳統學校。

  2. 你的事業是否在未來20年也穩健 ?

  3. 你的健康是否在未來20年也穩健 ?

  4. 你會否因為財政負擔而減少跟子女及家人的相處時間 ?

 

4. 對子女做基本分析,不只是技術走勢分析

 

工作忙碌的家長,只能以時間質素而非時間量去跟子女相處。一般而言,相處時間太少的話,你只能跟子女做馬馬虎虎的技術走勢分析,而不是實實在在的基本分析。

 

馬虎的技術走勢分析,例如數學測驗分數跌穿70分,要加碼補習;英語作文分數升穿80分,可考慮入高級作文進修班。

 

實在的基本分析,包括知道子女喜樂,困頓,長短,同學質素,話題,對學校看法,人生觀,能力圈,性取向,….

 

而沒有足夠相處時間,子女在反叛期出意外的機率亦會大增。

 

5. 我的方法

 

 

我的兒子遺傳了我的數學天分,不過沒有我的創意及堅韌。簡單地說,較為適合入讀傳統學校。沒有創意的人,很難以金錢去培養創意,只能用其他方法去慢慢改善。堅韌力不足,是時下普遍情況,也要慢慢開導。兒子的數學天分,就是他的優勢,多年來好好發展,令他自信增強了。

 

我有大量時間對他作出基本分析,比一般家長幸運得多。省下來的金錢,將來如有創業醫療置業的需要,更能好好幫他一把。

 

6. 中文

 

現今中小學的中文科,跟我那些年簡直是完全不同。很困難。聽說不少名校生在新高中考試失利,似乎是教育政策的一些改變,家長們要多留意。

 

多閱讀應該有幫助。幸好我的兒子很享受閱讀的樂趣,武俠小說,哈利波特,康熙皇朝,三國演義,中史故事,數學原理,物理化學經濟原理,政治小說,.近來的聽風者,風聲小說,….。家長多閱讀,子女模仿養成習慣後,一生不會改的。有些家長自己沒有閱讀習慣,子女大概也較難養成習慣吧。

 

今年發現大陸出的「讀者」刊物,跟「讀者文摘」差不多,但是質素較高,在香港有合訂本裝,真是價廉物美,大家可考慮考慮作為子女的課外讀物,比看咩周刊好。

 

7. 打機面書

 

現下的學生花時間在打機及面書實在過多,我開始懷疑會影響智力。我兒子的同學們每天花數小時在面書講閒話,有些因打機荒廢了學業。其實中學時期我也花不少時間打機,以至文科發展停留在小學水平一段長時間,浪費了最佳學習吸收的寶貴時光,之後努力都是事倍功半。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821

讀《價值投資——通往理性投資之路》Romney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35o.html

這一篇讀後感更詳細,還提及了低PB的優勢。

「此書的作者是經濟學家出身,還是經常被人黑的計量經濟學學者出身。所以,他對傳統理論的吐槽尤其給力。對於我們常用的DCF模型,他的看法是:DCF猶如哈勃望遠鏡,只要你再推出一英吋,你就可以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星系。DCF的敏感性以及其面向未來的特性,是其致命傷,這也使得用DCF進行估值,有著巨大的問題。」這段話太喜歡了。

讀《價值投資——通往理性投資之路》Romney 信璞上海

今天下午翻了翻詹姆斯.蒙蒂爾的《價值投資——通往理性投資之路》,這本書大致是作者研究報告的一個合集。作者是計量經濟學家轉投價值投資的學者,中間的論證都是一些實證上的證據,對傳統理論的吐槽尤其給力,當然,作者從實證數據中得出的一些法則也有著一定的啟示意義,所以多看了兩眼,剛看完。寫一篇讀書筆記。

     1、對傳統理論的吐槽

     此書的作者是經濟學家出身,還是經常被人黑的計量經濟學學者出身。所以,他對傳統理論的吐槽尤其給力。對於我們常用的DCF模型,他的看法是:DCF猶如哈勃望遠鏡,只要你再推出一英吋,你就可以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星系。DCF的敏感性以及其面向未來的特性,是其致命傷,這也使得用DCF進行估值,有著巨大的問題。

     EMH(有效市場假說)更是其炮轟的重點,作者經研究發現,如果將偏離市場兩個標準差定義為泡沫的話,那麼根據有效市場假說,這種情況要44年才會出現一次,而目前的狀況是——3年一次。

     傳統金融學的根基是無套利均衡,這種思維框架在作者看來是:僅關心兩瓶8盎司番茄醬的價格是否等於一瓶16盎司番茄醬的價格,而並不在乎16盎司番茄醬的合理價格是多少。因此如果市場整體被高估了,傳統的無套利思想對此是無能為力的。當然,如果做的是價差套利,市場是否被高估,並不重要。但是將這種邏輯作為金科玉律,似乎並不合適。

     至於著名的CAPM理論,根據jerry  grantham(2006)的研究,擁有最低β的股票反而擁有較高的收益率,擁有最高β的股票其收益率反而更低。這一研究狠狠的打了CAPM模型一個耳光。當然,在後文,我們可以看到,出現這種結果絕非偶然。

     至於當前屢屢被人詬病的VAR模型,作者的評價是:這一模型割捨了尾部,但是對於風險,只有尾部才是真正重要的。



   2、價值 VS 成長

   作者是一個老式的格林厄姆式價值投資者,他對於成長股投資頗有成見,但是這種成見並非沒有道理,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太容易為還未實現的增長支付過高的溢價了。

   作者將最貴的20%的股票成為成長股(這一定義有所偏頗,但是成長股經常很貴,則是一個事實),而將最便宜的20%的股票成為價值股(這種定義也有問題,不過姑妄聽之了)。作者通過檢驗1950-2007年的數據發現,價值股的收益要高於成長股,其方差也要低於低於成長股。

   這一結論令人驚訝,但是仔細一想也容易理解,人類最常犯的一個錯誤為,為了追求未來的增長而在今天支付過高的價格,所謂的成長股(最貴的20%股票)經常是定價過高的,買入這些股票,即便買入的是好公司,也會因為買點過高,而無法獲得好的收益,更何況,所謂的成長股,更容易受到戴維斯雙殺的衝擊。



    3、愛護手中物,莫為夢想狂

    投資者往往喜歡未無法實現的夢想支付過高的價格,這是損失的重要來源。

    作者對美國1985年-2007年的數據研究後發現,歷史的平均增長率與分析師預測的增長率的相關係數高達0.98.也就是說,分析師經常是根據歷史的複合增長率來預測未來的利潤增長率。但是分析師預測的增長率與實際增長率的相關係數為-0.9,這個結果意味著,分析師預測的增長率甚至可以用來當做反向指標了。

    出現這種現象並非偶然,其背後的原因是猶如萬有引力一般無所不在的mean-reversion,mean-reversion讓最受鄙視的股票獲得了比最受歡迎的股票更高的收益。

     一個事實是,最貴那20%的股票未來五年的實際年均增長率僅僅只有5%,而分析師預測的增長率為16%。這意味著,這些成長股很容易遭遇戴維斯雙殺。另一個事實是,預期增長率最高的股票,其實際收益率往往不如預期增長率最低的股票。原因也好理解,我們老祖宗說的好:盛極而衰,否極泰來。mean-reversion的力量使得目前的成長股日後成為人們的棄兒,而目前的棄兒成為日後的明星。

      這一論點也得到了實證證據的支持,Fama等人發現,ROA高出均值40%的時候,會出現強烈的均值回歸現象。邁克爾.米切爾(2005)將1994-2004年的美國上市公司根據ROA的不同分成5組,發現,ROA最高的那組公司,在隨後幾年裡呈現了下跌趨勢(平均從第一組下跌到第三組),而排名在最後五分之一的公司,其ROA則從第五組上升到第三組。這一研究很好的證明了mean-reversion在統計意義上的存在。

      這也解釋了,喜歡以歷史數據預測未來的分析師,其結果往往可以當做反向指標的原因。mean-reversion使得過去高增長的公司未來會步入低增長,低增長的公司未來會回到常態。

      另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利用反向DCF,就是用目前的股價計算公司的內涵增長率,其計算結果和分析師的預測增長率差不多。這個有趣的事實提醒我們,分析師經常是用當前股價預測公司未來的增長率,這種預測,實在不靠譜.

 

4、風險的來源


      若採用格林厄姆的定義,風險是資本的永久性損失。作者認為,風險的來源主要源自於三個方面:估值的風險、公司盈利的風險和公司財務方面的破產(主要是因為債務太高破產的風險)。
   如果買入高價股,意味著以上的三種風險都不會發生,這是一種很強的假定。
    在真正的熊市當中,熊市的探底價格,往往要跌倒10*10年平均的EPS的地步。所以買入高價股,會讓自己的風險大大提高。
    作者再次重溫了格林厄姆的經典論述:按照當期利潤的變化來調整企業的估值,是股市非理性的重要特徵,股市往往以當前收益,而不是長期的收益予以估值。而作為價值投資者,應該以10年平均的EPS來進行估值,作者非常喜歡用所謂的格林厄姆-多德市盈率,即當期價格/10年平均的EPS,認為這種估值辦法可以排除短期的極端值波動的影響。
    另外,伴生於財務風險的破產風險,也需要加以注意。

5、投資收益的來源
    

作者指出,美國股市從1871年以來,如果持有期限為1年,其大部分收益源自於估值變化帶來的收益。而如果將持有期限變為5年的話,大部分收益源自於股利收益。
    作者還指出,股票是對長期現金流的索取權,近期現金流的變化對股票價值的影響不足10%,作者通過模擬S&P 500的數據表明,前三年股利變化對於價值的貢獻率僅僅為10%,隨後五年對於股票價值的貢獻率為15%,而未來長期的現金流對於總價值的貢獻度高達75%,這一模擬結果再次說明了,短期的收益變動,對於股票價值的影響並不是如股價反映的那樣大的。

6、如何識別爛公司
 

作者不僅會做多,還會做空。作者對於壞公司的判斷標準很有意思,所以列舉一下:
    A.高市銷率,作者認為,市銷率是一個極其荒謬的指標,高市銷售率實際上是在預期貧兒變王子,而這種事總是少之又少。作者認為P/S如果大於1,就是一個壞的信號。
    B.較高的資產增長率,作者認為,高資產增長率是一個壞的信號,如果總資產增長率高達兩位數,則可以確認為一個做空信號。邁克爾.庫珀(2006)等人的研究表明,從1968-2003的美國數據看,相對總資產增長率較高的公司,總資產增長率較低的公司其年均收益率要高20%,在控制了各種變量之後,總資產增長率較低的公司的收益率還是要高出13%。
   C.低piotroski值,美國的Piotroski選股策略


7、如何識別公司造假
 
對於公司造假的識別,作者提出一種叫做C值的識別系統,該識別系統如下:
   A.淨利潤與經營性淨現金流的差距是否過大?過大則計為1
   B.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是否在大幅度上升?上升則計為1
   C.存貨周轉天數是否在增高?提高則計為1
   D.其他資產對收入比是否在升高?升高則計為1
   E.折舊對固定資產比例是否在下降?下降則計為1,
   F.總資產增長率是不是很高?如果達到兩位數則計為1.
得分越高的公司,其操縱利潤做假賬的可能性越高,作者利用1993-2007年美國的數據研究發現,C值較高的公司(C大於等於5),其實際收益率低於大盤8%,實際年收益率僅為1.8%。如果C值較高,而且P/S大於2,那麼將給投資者帶來-4%的收益。
8、完美的做空對象的特徵
 
 作者認為,完美的做空對象有著以下特徵:高估值、基本面不斷惡化、資本約束不力(總資產增速過高,不斷融資),會計質量低下(C值高)。
 
9、新興市場和金融業
 
 作者指出,新興市場是一個典型的為了成長而過度支付的市場,作者發現,對於新興市場而言,GDP的增速和股票收益率呈現出負相關的關係,一個可能的解釋是,GDP高增長的國家,其股票估計往往過高,過高的價格,導致了收益率反而更低。
    對於金融股,作者認為評估銀行應該適用市值/存款比這個指標,這個指標在3%-4%這個區間比較適合。
 
10、兩個有趣的價值投資估值指標
 
  作者大力提倡的一個估值指標是格林厄姆-多德市盈率,該指標中的EPS,用的是十年平均的數據,作者經過計算後發現,用20-30年的平均EPS和10年的相差不大,這表明,十年完全足以代表一個長期的收益水平。作者認為該指標小於16,才是被低估的。
    還有一個估值指標是平滑後的ROE,通過計算十年平均的EPS,就可以計算出一個平滑過後的ROE,用這個ROE進行估值,可以平滑掉週期的影響,對公司的盈利能力評估更為客觀。有趣的是,作者發現,用最近十年的數據計算,美國金融股最近十年平均ROE僅為1.2%。這反映了金融業自身巨大的波動性。這一指標對於銀行業似乎挺有用處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998

理性投資 - 論周期;謎題;跟得了,跟不了(14)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15/%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8%AB%96%E5%91%A8%E6%9C%9F%EF%BC%9B%E8%AC%8E%E9%A1%8C%EF%BC%9B%E8%B7%9F%E5%BE%97%E4%BA%86%EF%BC%8C%E8%B7%9F%E4%B8%8D%E4%BA%86%EF%BC%8814%EF%BC%89/

不知不覺理性投資系統已經寫到14篇,愈來愈不像是談理性投資。

 

1. 論周期

 

基本經濟周期有庫存周期,資本投資周期,房產周期等等。而股市周期,商品周期,及債市周期又跟經濟周期有密切關係。當中,股市周期中,不同板塊又有不同周期。能掌握周期,比什麼獨孤9招,每月一策略要強得多。

 

會計仔兄今年比所有分析員早了多個月已推斷出煤炭周期下跌對相關板塊影響,(不過他很遲才發表文章: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669293),單單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加上報表分析,正確示範了如何利用基本分析去輕鬆獲利。可見基本分析不是有問題,只是你接觸到的價值投資大師有問題而已。懂基本分析的,都發了,大概不會blogblog去。

 

2. 謎題 1

 

恆指及國指5年比較:

 

image

 

恆指及國指從前沒有多少股票重疊,結構上現在也有很多不同。為何價格相關性那麼高?指數有除淨因素,用2800 2828 比較可能清楚一點:

 

image

 

這個謎題如你能清楚解釋的話,對你以後操作可能有很大用處。

 

 

道指及標指5年比較:

image

 

 

3. 謎題 2

 

之前寫過多次隨機指數 通常領先 # 0806惠理集團:

image

這個可不是謎題,謎題是:

 

image

為何 # 1203廣南(集團)跟隨機指數那麼接近?

當然起始點是有關鍵作用,不過自從數月前用程式發現這個關係之後,似乎相關性沒有改變。是一個巧合吧?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答案,請多多指教。

 

4. 股價周期

 

由價格中找尋背後周期,可是一厢情願?: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09/23/hidden-cycles/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0/27/hidden-cycles-2/

 

今年國企指數被A股拖著,所以周期落後了。結合謎題1的作用,上証的數據周期,及美股周期,12月策略就是如此。

 

 

5. 跟得了,跟不了

 

近日 # 2018 瑞聲科技大跌,網友問應否止蝕和我是否仍然持有?首先不少人希望同坐一條船,不過以別人是否已然止蝕去作出買賣決定肯定是不理智。大家買入前都應該有一個賣出的策略,當然如果你的策略就是跟隨我的決定,那麼我也無話可說….

 

以今月策略及之前避險式所言,Apple只能做淡,不能做好,或是看好的話可以慢慢吸。# 2018 是跟Apple有很高相關性的股票,所以不應有幻想。要表現的話,買2828算把喇。

 

image

 

 

通常我也不會看年報作仔細分析,以是是但但投資法,看年報後,我對股票分類為:

  1. 極度懷疑,死都不會買

  2. 有懷疑,在牛市中可能會因為技術因素買入微量

  3. 輕度懷疑,在牛市中可能會因為技術因素買入少量

  4. 沒有懷疑,在牛市中會因為技術因素買入,或是加碼

  5. 完全沒有懷疑及數據良好,會因為技術因素而狂買

 

所以我沒有跟本月策略去賣出2018,反而小量吸納中。而股價繼續下跌對我的影響不同對你的影響。一般投資者可能持股520隻,一支股票下跌12%,即是整體表現下跌0.6-2.4%,這個對很多人是一個大打擊,尤其是今星期指數大升,對心情影響很大。

 

市場永遠是有人在止蝕,有人在吸納,沒有答案。誰也不知結果如何。

 

例如# 1988民生銀行:

 

image

 

95日怒插後見底,當日我也有少量加碼。當日新聞是:

內銀資產質量轉差持續衝擊市場信心,9行中以民生銀行(1988)上半年的壞帳情况最被市場「牽掛」,其盈利飈升的亮麗中期業績亦遭懷疑,在券商下調評級及股東大手出貨「雙管齊下」之下,民行股價大幅插水。該行自823日晚公布業績以來,股價累計下跌19.4%,昨天更出現洗倉,一度跌近一成,管理層匆匆出面解畫,仍未能挽救投資者信心。

 

摩通降目標價22%:繼瑞信前日唱衰民行後,摩通昨天亦加入行列,大幅下調目標價22%7.25元,降級至「中性」。受此影響,民行股價昨天裂口低開逾4%,一小時後更有大量沽盤湧現,股價一度瀉近一成,有市場消息稱,內地曾傳出民行有大筆壞帳曝光。

 

民行昨天收市跌3.67%,成交額高達12億元,並拖累內銀板塊,中小型銀行如招行(3968)、中信行(0998)、重農行(3618)跌3%5%不等,四大行跌幅則在2%左右(表)。

 

上交所公開資料顯示,93日,民行A股股東以5.24元人民幣出售500萬股該行股份,較上周五收市除息後股價5.82元人民幣折讓10%,按照內地規定,大宗交易價格不得低於前一個交易日收市價的10%,即民行股東以最低價拋貨。

 

市場永遠是有人在止蝕,有人在吸納,沒有答案。誰也不知結果如何。

 

例如 # 2333長城汽車:

 

621日新聞:長城汽車將召回12340輛汽車。

image

 

 

就如有錢人僭建問題一樣,所有車廠也有召回的問題。我的是但策略當然是吸納而不是減持。

 

較好的策略可能是先走人,突破後再追也不遲。正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跟得了,跟不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101

理性投資 -續 謎題;跟得了,跟不了(15) 港股博弈 clcheung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16/%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7%BA%8C-%E8%AC%8E%E9%A1%8C%EF%BC%9B%E8%B7%9F%E5%BE%97%E4%BA%86%EF%BC%8C%E8%B7%9F%E4%B8%8D%E4%BA%86%EF%BC%8815%EF%BC%89/

似乎源自Stupid Data Miner Tricks一書,沒有看過,應該是說明過份相信相關性的危害。不過我有些看法:

  1. 相關性是巧合還是有因由?

  2. 你覺得沒有因由的話,真是巧合還是你遺漏了主因?

  3. 你覺得有因由的話,是有理據還是你一厢情願?

  4. 真有因由的話,因由是互動還是單向?

  5. 相關性是暫時性還是長期性?是基本因素還是心理因素?是市場偏見/偏好?

- 可看freakonomics 的姓名研究

- 可看# 2020安踏體育 及 # 0215和記電訊香港由20109月至今年的走勢

- 可考慮如何利用數字去玩弄大眾,如:

保險公司吹噓癌症死亡率不斷上升,不過底因是壽命不斷延長。

你是奶粉商人的話,如何使用數據去說明食用奶粉的兒童較為健康及聰明?

跟得了,跟不了

之前舉的例子,在牛市中你會發現很多相似的,反之轉熊的話情況則相反。所以不能以同一套的方法去處理。簡單地說,在牛市中長倉的錯誤操作較易改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44

「點球成金」——理性投資的最佳註解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3qm.html

剛剛在雪球看到的,很喜歡,轉載分享。

「點球成金」——理性投資的最佳註解

                                      
「It'sunbelievable how much you don't know about the game you've beenplaying all your life.」 ——入選美國職業棒球名人堂的一位明星如是說

前不久讀完《Moneyball》,對價值投資者而言,這是一本出人意料有啟發意義的書,說出人意料,原因有兩個:

第一、這本書說的是棒球運動和從事棒球運動的人,雖說是巴菲特先生最喜歡的運動,但和投資或者價值投資都沒有直接的關係;

第二、這本書的作者是邁克爾·劉易斯,也就是《說謊者的撲克牌》的作者,是質疑巴菲特先生價值投資方法群體中最著名的一員。

但假如讓我給價值投資類參考書籍排名的話,這本書絕對排在前5名,甚至可以爭取一下前3名的位置。更有意思的是,好萊塢對這本書也很有興趣,根據這本書翻拍的影片《點球成金》,由老帥哥皮特出任主演,也在去年上映了。僅從戲劇化程度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最有娛樂性的價值投資類書籍,沒有之一。(巴菲特的年報?這個不算書籍吧。)

全書圍繞一支名不見經傳的奧克蘭棒球隊的故事展開,特別講述了球隊經理比爾和其團隊的運營管理球隊的方式,以及其運營方式背後所隱藏的原則和哲學。那麼,為什麼是這只球隊?簡單地說,因為這是一支「便宜」的球隊。在球隊所在的分區,其支付球員的薪水最少;若與大名鼎鼎的紐約揚基隊支付球員1.2億美元的薪水相比,奧克蘭隊支付球員的薪水不足區區4000萬美元,不到揚基隊的三分之一。

雖然便宜,但這支球隊的「效率」卻是大聯盟中數一數二的,在人員薪水支出排名分區倒數第一的情況下,其常規賽戰績排名分區第一,其戰績甚至能和赫赫有名的揚基隊所抗衡,甚至還創造了棒球大聯盟從1848年成立至今無人可匹敵的22連勝紀錄,而更有意思的是,雖然這支球隊連續幾個季後賽敗在揚基隊手下,但揚基隊卻想用重金聘請這只球隊的運營經理比爾和他的團隊成員,試想,常勝隊伍去聘用手下敗將來管理,僅憑這一點,也足夠有趣了。

事實上,把這支奧克蘭隊和揚基隊放在一起比較,讓我想起了巴菲特的波仙珠寶和紐約蒂芬妮,同時,將這支球隊的掌門人——經理比爾和伯克希爾的大股東——巴菲特先生,放在一起比較也是非常有趣的。

                                          比爾                                        巴菲特

職業生涯     高中階段就被認為是未來的棒球明       10多歲開始接觸生意和股票,
                  星,並被選入職業聯賽,但經歷了       20歲出頭走上價值投資者之
                  幾個不如意的棒球賽季後,轉職成        路,
                  為棒球隊的經理

職業榮譽     每年都需要帶領球隊為季後賽奮鬥,      排名全球第一的投資人,以
                  到現在也沒有得到過聯盟冠軍頭銜,      40年的時間去考量,無人能
                  但也帶領球隊創造了聯盟歷史上最長      出其右
                  的連勝記錄

個性           脾氣火爆,交易球員時又帶有一點狡      謙虛、平和、像隔壁的老爺
                 詐,很像《說謊者的撲克牌》中描述      爺,感覺更接近聖賢
                 的債券交易員

經濟狀況    更接近於美國的中產階級                          長期在全球富豪榜單前列


粗略一看,這位比爾和巴菲特先生完全沒有可比性,比爾的職業生涯頗多不順,標準的「小時聰慧,大時了了」的感覺,經濟狀況也算不上富貴,甚至從個性角度來看,他簡直是巴菲特先生的反面,更像一個被巴菲特先生經常嘲笑的脾氣暴躁的交易員,或者說,比爾經理更像我們這些普通人。但令人驚訝的是這麼一個普通人,他經營球隊的方式卻和巴菲特運營伯克希爾的方式在現象和本質上都保持著驚人的類似和一致!

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先看幾個表象的例子,比如:

1、  球隊比賽現場。

關於比賽現場其實沒有什麼可以說的。因為和大多數球隊經理喜歡現場指揮和觀看比賽相反,這位比爾經理從來不去現場看自己球隊的比賽!他總是躲在球隊健身房或者其他什麼地方,看電視轉播或者用收音機來聽比賽的轉播!想想看,巴菲特先生身居在奧馬哈的偏遠小鎮,不僅離華爾街很遠,也很少去現場看自己購買企業的運營情況,和這位比爾經理的不看現場比賽有異曲同工之妙!

2、  球隊訓練。

大多數球隊教練和經理對球員的訓練原則是「JUST DO IT」,尤其是對擊球手,希望他們能打出全壘打,而這位比爾經理和他的團隊對球員最重要的教導卻是「JUSTDO NOT DOIT」,希望他們的球員儘量不去嘗試全壘打,而嘗試毫不起眼的安全打,甚至在球員打出全壘打以後,還要責怪球員不該去揮杆!反覆要求其球員少擊球,只擊打在「HappyZone」區域內的來球。這點和巴菲特先生的投資要訣完全一致,老先生在他的年報裡一遍又一遍地在年報中引用和強調棒球中「happyzone」的重要性,強調只做自己明白的生意,而且一生只要做20次好投資即可,可以說要理解價值投資,先不要去看巴菲特先生買了什麼,而是要看他沒有買什麼。

3、  挑選球員。

雖然,比爾經理從來不去現場看比賽,但挑選球員的工作卻是大任一肩挑,根本不容其他人染指。這也是最值得一提的話題。因為這是比爾經理和其他球隊經理和球探對棒球的理解有著根本不同的地方,也是最有趣的地方。

先說一下大聯盟中其他經理和球探挑選球員的方法和標準,一般而言,他們都要去現場看一下球員的訓練情況,似乎通過幾次或者十多次的現場觀摩訓練,就能憑經驗和感覺去判斷一個球員的價值,甚至能判斷出某個球員是未來之星,能進入名人堂。當然了,他們也會有很多「令人興服」的數據和事實去支持他們的判斷,比如某某球員擲球的速度可以超過108KM/hr,所謂「快即是好」;比如某某球員是一個盜球王,盜球的總數排名前列;他們還會依靠生理學作為判斷依據,包括球員的手臂長度和粗細決定了球員的擲球和揮杆的速度和力量,以及腿部的形狀力量來決定跑步的速度。至少從直覺上這些數據很有說服力。

但事實上大多數球隊經理或球探並不知道誰是下一個明星,甚至誰是好球員都分辨不出來。雖說他們有很好的數據和事實,可是他們也很容易被欺騙和欺騙自己,有時候只因為某個球員擁有「明星臉」,就覺得他會成為一位名人堂球員,比爾經理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反例,在他高中階段,就被認為擁有一個棒球明星應該擁有的全部素質,簡直是一個完美的棒球天才,而且關鍵有「明星相」,但事實上,球員比爾進入大聯盟後,每況愈下,甚至算不上一個好球員。至於那些看似很有說服力的數據和事實卻存在很大的欺騙性,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一般人都把投球的速度做為投球手的評判標準,當所有人都在追求球速超過100KM/HR的快球手時,比爾領導下的奧克蘭運動家隊卻幾乎沒有投手的投速能超過90KM/HR,但他們投手的得分率卻在聯盟中排名前列,比爾甚至對超過100KM/HR的投手敬而遠之。事實上,這些常理上很明顯的數據不能為球隊帶來勝利,而其他球隊經理卻還願意為這沒用的10KM付出大把鈔票。

再來看看比爾經理挑選球員的方式,從來不去現場看球員訓練,在購買球員前基本不知道球員長什麼樣子,只尊重球員的歷史比賽統計數據,這和巴菲特選股票,基本只看公司財報,不去公司現場考察有著驚人的類似。而且,比爾經理挑選的球員有很多是其他球隊和球探不屑一顧的,甚至有些連聽都沒有聽到過!這樣做的結果是,比爾經理每年可以選到自己想要的60-70%的球員,相比之下,大部分球隊經理只能選到20-30%左右的目標球員,因為如果都沒有聽到過球員名字,也很少會有人和比爾經理搶球員,因此獲得的球員價格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仔細看看巴菲特選的投資標的,尤其是伯克希爾前期階段,也會發現很多公司都是他人所不屑的,至少在巴菲特購買時。不過,比爾經理和巴菲特先生都擁有「點石成金」的魔力,一旦被他們選中,這些球員和企業都能完成華麗轉身,身價百倍。

在這些表象後,是什麼原因和原則驅使比爾經理如此運營球隊?我總結為兩點:

第一、KNOWYOURBUSINESS。比爾經理教導球員不要嘗試全壘打,也不去看球員是否有「明星臉」,選球員的標準與其他球隊完全不一樣;這些行為的基礎都建立在比爾經理真正理解棒球運動,也理解一個真正好球員的價值,以及如何運營才能使球隊以「最少的成本贏得最多的勝利」。這種認識和理解都建立在棒球運動大量統計事實的科學理性地挖掘。有趣的是,人類是如此忽略客觀真實的世界,美國的棒球運動自19世紀誕生以來,就擁有豐富的統計數字,比爾經理所利用的數據大部分都可以公開取得,棒球運動員的成績也被數千萬球迷公開關注,但絕大多數人對棒球運動的理解卻與比爾經理完全不一樣,對於什麼樣的球員才是好球員,甚至所謂的圈內人士與比爾經理的理解也是南轅北轍,其實,大多數人並不清楚遊戲的實質,只是純粹FEELTHE BUSINESS。

比爾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他像數牌高手一樣,明白比賽的實質,雖然無法預測下一張牌的準確點數(短期而言,市場是個投票機),但對長期結果卻能得出合理的預測(長期而言,市場是個稱重機),從而使自己獲勝的概率成為最大。

第二、不要讓個人感覺和情緒影響經營管理。比爾經理不去現場看球賽,不去看球員長相,這並不是因為他對球賽缺乏熱情,而是擔心自己的情緒影響到比賽和球員,因為他知道,人類的情緒和主觀感受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波動性,雖然他知道正確比賽的方式,但一旦看到現場,他仍然很有可能以自己的情緒去指揮比賽或者按主觀好惡去判斷球員的資質,比如他知道正確的比賽方式應該多擊打安全打,但看到本隊打出全壘打,仍然會感到激動異常,從而會離開正確的軌道。曾經以為這種情緒控制的功力,只有巴菲特先生這等聖賢人士才能擁有,但看到比爾這位普通人也能用某種方式達到如此境界,實在是令人興奮。

用比爾經理的話說,「我所深信不疑並運用的如何運營棒球隊的方式和我個性是完全相反的」。簡而言之,這種運營方式就是「理性」,有一個我最喜歡的細節將這點體現得最為明顯。

在一個賽季的開始階段,奧克蘭隊不幸12連敗,所有人都懷疑比爾已經放棄了整個賽季。當記者問比爾經理失敗的原因時,他只是簡單而平靜地說了一下「那只是因為概率。」;而在同一個賽季的後半程,球隊取得了輝煌的22連勝,所有人都把比爾捧為明星,當記者問他成功的原因時,他仍然只是一句簡單而平靜的回答,「那只是因為概率。」。真是太淡定了!

最後想起了一則軼聞,據說當初巴菲特的「七聖賢」代表B夫人在創業的中期,一些大型家具廠商控告B夫人低價傾銷。在法庭上,當法官問B夫人,「為什麼她公司的家具售價比這些大型家具廠商的售價都要低很多?」,B夫人用她那濃重的帶有俄羅斯口音的英語回答,「Becausethey just don't know thebusiness!」。望太平洋之東西,難道此聲理性的吶喊已成絕響?


P.S.
去年,寫了一篇關於伯克希爾的文章,其中對「道德」的闡述似乎引起了不少雪友的共鳴,但對文中「理性」的內容,感興趣的似乎不多,不過這倒激發了我寫一篇關於「理性」的文章。原本想以伯克希爾保險公司為例子,因為很多人都羨慕巴菲特先生有著源源不斷的保險資金作為投資的支撐,但卻忽視或沒有意識到老先生經營保險公司的方法也是獨一無二的,不然世界上那麼多保險公司,怎麼會只有一個伯克希爾?無奈對保險行業實在是門外漢,或者說對自己的認識太不理性,寫來寫去連自己都無法滿意,這麼一耽擱,只能退而求其次,將自己的一篇讀後感整理成一篇「理性」的書評,但求能拋磚引玉。如果說道德是翅膀,能讓投資者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那麼「理性」應該是最基本的價值投資武器,讓投資者站立並存活下來。

本文基本憑記憶寫成,沒有仔細考證,同時對棒球運動也不是特別熟悉,如和事實有出入,都是我的記憶惹的禍了,當然,有興趣的親們,可以去看一下電影,雖然電影中對原著中所表達的一些基本原則和科技手段有些神秘化和誤導性,但還算是在商業化的包裝下基本忠實表述了原著的精神。當然,最好是去看一下更有趣的原著,可惜沒看到國內有相應的譯本,估計是因為這本書自身的價值也是被中國市場所低估的,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514

理性思維的七條原則 奧卡姆剃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7e111d0101dtra.html

作者:奧卡姆剃刀

 

   理性思維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後天刻苦的學習和訓練,其中自然科學的學習對理性思維能力的養成意義重大,但這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有的人學了一些科學理論,知道了一些科學知識,但對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並沒有深刻的領會,也未能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

 

   理性思維並不等同於冷靜思維,雖然冷靜思維是理性思維的前提。有的人發表言論時是很冷靜的,也盡其所能進行了各方面的思考,然後就認為自己的言論是理性的,這是對理性思維的誤解。理性思維是有一些原則的,在不掌握這些原則的情況下的冷靜思維,其實很可能就是不理性的。理性思維的原則有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休謨公理。


1、理性思維的總原則—休謨公理

 

   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休謨(DavidHume)提出了理性思維的總原則—休謨公理,內容為「沒有任何證言足以確定一個神蹟,除非該證言屬於這樣的情形,其虛假比它力圖確立的事實更為神奇。」

 

   這段話比較繞口,但含義並不複雜,簡單地說就是「非同尋常的聲明,需要非常確鑿的證據」。例如我上班遲到了,我給領導的解釋是「路上堵車」,因為堵車是一個非常尋常的事件,我不需要給出太多的證據,領導選擇相信這個理由也是合理的。但若我給出的理由是「路上被火星人劫去做了人身實驗」,那這種理由非同尋常,除非我拿出足夠的證據來證明的確發生了這件離奇的事,否則領導不應該相信,除非他有意裝傻。

 

   遇到離奇的說法,很多人的選擇是「半信半疑」,因為他無法確定該說法一定是假的,於是以為「半信半疑」是理性的選擇。其實這很不理性,理性的做法應該是根據該說法的離奇度來確定相信度,該說法越離奇,則越不應該相信,相信度與離奇度成反比。

 

   對於火星我們都瞭解甚少,但如果有媒體稱「火星上發現了動物」,你半信半疑了,即你的相信度是1/2,並自以為很理性。但如果換個問法「火星了發現了水」,你相信度還是1/2,有水->有單細胞生物->有多細胞生物->....->有動物,一步步問下去,你每步的相信度都是1/2,中間眾多的1/2可能性相乘,就會得出一個非常微小的相信值,這就與「火星上發現了動物」的1/2相信度嚴重矛盾。同樣一件事,由於問法的不同,你按「半信半疑」的方法得出的結論就自相矛盾了,其原因就在於沒有考慮到離奇度,火星上有動物的離奇度比有水的離奇度要大得多。

 

   判斷離奇度的大小需要一定的科學知識,例如我上篇博客中分析的舊SIM卡耗電量大10倍的流言,就是因為通信專業人士瞭解SIM卡工作原理和技術指標,能體會到比一般公眾更強烈的離奇度。但是,不具備專業知識的公眾在面對這類說法時,就沒有辦法鑑別真偽了嗎?當然不是,公眾可以從統計的角度來判斷事件的離奇度,中國在科技方面的新發現遠低於西方發達國家,這是眾所周知的,舊SIM卡耗電量大10倍這件事應對全世界的所有手機用戶都有影響,而西方發達國家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都沒有發現,國內眾多科研院所和三大運營商的研發部也都沒有發現,卻讓一個修電腦的人發現了,這還不夠離奇嗎?

 

   我母親是個只上過小學的紡織工,早已退休在家,她在判斷國內科技事件的離奇度時有個方法,那就是問一句「美國人用這個嗎?」在遇到推銷離子水淨化器、經絡理療床、磁療枕時,她就會想「美國人聰明又有錢,這麼好的東西他們為什麼不用呢?這事也太離奇了吧。」我母親就靠這一招,識破了所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的騙局。

 

2、無法證明不存在不等於存在

 

   考察一個事件是否存在,需要的是證明該事件的確存在的可靠證據,而不是不能證明該事件不存在就反證其存在。例如宇宙裡有外星人嗎?,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愣說一定沒有外星人,我本人是不願意相信的,但不能因為宇宙的浩瀚就認定外星人一定存在,確定外星人是否存在需要能證明其存在的可靠證據,而「不存在」本身是無法證明也是不必證明的。

 

   有人拿數學中的可以證明「不存在」來反駁「不存在無法證明」這個觀點,這是無效的,因為數學是邏輯的延伸,其邊界非常明確,在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如此明確的邊界。很多怪力亂神說法所描述的東西,我們都無法證明其不存在,但不能因此而認定其存在。理性思維的方法是首先不相信其存在,直至能證明其存在的可靠證據被找到為止。

 

3、非此未必即彼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並不是「互斥」關係,即使證明了「非此」,那也未必「即彼」。例如用一個望遠鏡觀察遠處的一個物體,並做如下分析:它不是一個石碑,不是一個植物,不是......,那它一定是個人。這種分析就非常不靠譜,因為這個物體究竟是什麼?有幾乎無窮的可能性,貿然使用排除法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在討論中藥的毒副作用問題時,有中醫粉絲反問「西藥的毒副作用更大,你為什麼不說?」,西藥的毒副作用是與原問題無關的問題,即使你論證出「西藥其實都是毒藥」這個結論,也不能反證中藥就沒有毒副作用。

 

   不要以為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在這個問題上犯錯的科學人士都不少,有個執迷於飛碟研究的某天文館研究員,在一個UFO事件研討會上,他的觀點是「該UFO可以確定不是飛機,不是火箭,不是氣球,不是....,所以它是飛碟。」雖然我們至今也法確認那個UFO到底是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研究員的論證過程是錯誤的。

 

4、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

 

   一位美國專家於1979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說法,即生活在高壓線附近的孩子,由於輻射的原因,患白血病的機率會增加到平均值的3倍,此說法引起了全美的廣泛關注,在隨後的20年里美國因此耗損了上百億美元的社會成本。美國國家科學院於1996年發表了歷經3年的研究結果,認為高壓線環境與白血病發病率無關。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經過歷經7年涉及1200人的研究,於1997年發佈了同樣的結論。在一場引起全美關注的高壓線與白血病的訴訟中,法院聘請了16位頂級專家,包括分別獲得物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醫學的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給出的結論也同樣是高壓線環境與白血病發病率無關,終於平息了這場風波。

 

   其實,那位聲稱高壓線下更易患白血病的專家,其統計數據可能是真實的,但他卻沒有找到真正的因果關係,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生活在高壓線附近的家庭通常比較貧困,導致白血病發病率較高的原因更可能是其較差的生活和衛生條件,而與高壓線本身無關。也就是說,孩子在高壓線下生活與易患白血病是相關事件,但兩者並不是因果關係,那位美國專家僅僅核實了相關性,這只能說明因果關係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沒有做進一步的篩查就貿然得出兩者是因果關係的結論,這就不是理性的思維方式。

 

   假如古巴雪茄愛好者協會做一個統計,非常有可能得出「愛好抽古巴雪茄的人,平均壽命比普通人更高」的結論,這當然不能得出抽雪茄有利於健康的結論,很可能是抽得起古巴雪茄的人,其生活質量和醫療條件更高,這才是真正的長壽原因。不懂得這個原則的人,很容易被統計數據誤導,甚至被玩弄統計數據的騙子所欺騙。

 

5、不要相信無法證偽的學說

 

   科學理論與其它學說如何劃界?著名哲學家卡爾·波普(KarlPopper)提出了「可證偽」的標準,並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可證偽」是指一個理論或學說存在著可以證明它是錯了的可能性。具有可證偽性是科學理論的必要但不充分條件,無法證偽的理論不可能是科學理論。

 

   我們可以做一個試驗,在真空條件下讓兩個質量不等的鐵球同時下落,如果多次可靠的試驗結果表明,下落速度與質量大小成正比,那就把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了。這個試驗如此容易做,但這麼多年來楞是沒有一個人做成功,這就反證了自由落體定律是如此地可靠。再比如,如果有人在三疊紀岩層發現了人類化石,就可以把進化論徹底推翻,但地球這麼大,每天都有不少人在挖,但從沒有在三疊紀岩層發現過人類化石,這就反證了進化論的可靠性。可以說,一個理論的可證偽性越強,則可靠性就越強。

 

   李大娘建立了一個「黃大仙理論」,她認為世上萬事萬物,包括你我的思想都是由一隻超級黃鼠狼完全控制著,甚至我寫這段話諷刺黃大仙,她都可以解釋成黃大仙有意控制我在開玩笑,雖然她可以解釋一切,但這個理論卻無法證偽,因為她給不出如何證明這個理論不成立的方法。風水學的理論基礎—易經、中醫學的理論基礎—陰陽五行,與「黃大仙理論」一樣,都不具有可證偽性,也都是不能相信的。

 

6、不要相信所謂的真理

 

   對於複雜的世界來說,人類的認識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人類不可能洞悉世界上所有的奧秘。科學是人類最可靠的知識,但它也只是人類現階段最可靠的認識,現在看來最可靠的科學理論,在將來也都有被推翻的可能。如果有人宣稱找到了自然界的真理,那你一定要引起足夠的警惕。

 

 「真理」本來是個宗教詞彙,是對信徒進行精神控制的工具,後來被借用到政治領域,在政權鬥爭中發揚光大。但它從來就不是一個科學詞彙,科學家並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真理」這個東西,貿然相信甚至崇拜所謂的真理,就等於放棄了自己的大腦。

 

7、不要被哲學說法矇蔽

 

   中國人打小就生活在五行相剋、陰陽平衡等中醫語言之中,這種籠統模糊的古代樸素哲學深入人心,拿這種哲學忽悠人就成為了中醫騙子、保健品騙子們的不二法寶。

 

   胡萬林、劉太醫、林光常們,他們講起來是一套一套的,什麼「以毒攻毒」、「酸鹼平衡」的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且慢,這些說法的對錯先放在一邊,還是要深究一個他所說的被攻的「毒」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他用來攻的「毒」又是個什麼東西?為什麼能攻?究竟是什麼原理?攻毒的劑量選擇有什麼根據?「酸鹼」指的是可用PH值測量的酸鹼還是其它什麼東西,他判定酸了還是鹼了的標準是什麼?手段是什麼?

 

   對他們的說法,不能只憑其哲學觀點與自己吻合就信了,就任由他們三斤芒硝兩斤鹼面地灌你,還要把他們所說的概念具體化,畢竟哲學本身治不了病。

 

 

  估計大家已經發現了,上述的七條原則主要說的就是「不信」,沒錯,理性思維強調的不是該信什麼,而是不該信什麼,和該怎樣去信。理性思維是一種具有很強的懷疑和批判能力的思維,是一種應用概念特別明確的思維,是一種嚴格遵守形式邏輯規律的思維。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可以減少你上當的機會,避免盲目的希望和愚昧的舉動,並有助於我們正確地瞭解世界、人生和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083

投資決策需要理性, 但理性背後更需要信念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3/02/blog-post_25.html
堅持值博地投資,長遠的回報就是sum of Expectancy/time了,說起來好像挺容易的。可知道市場的機會多的時,每天也有股票上升,不同行業有周期,資金有周期,只要處理好那些周期,低買高賣就是了。然而,為何至今投資決策還是有那麼高的藝術成份,而非單純的數學或邏輯就夠呢?有多時時間, 投資者會在進退失據間迷失, 而被情緒操縱呢?

試想想,一個基金經理做投資決策是的考慮因素:

未買入:
為何現在要買?
買那種股票?
怎樣找?
找了怎樣知道是真的?
為何是這? 怎樣配合市場或估值因素?為何可以賺錢?
買多少?
怎樣買?
怎樣賣?
什麼關鍵因素?

已買入:
止蝕位是否需要調整?
止賺位是否需要調整?
是否應該加?
是否應該減?
何時賣出?什麼價位賣出?
什麼因素出現時,要買入/賣出?

組合上:
大市走勢如何?是否需要整體減持/增持?
宏觀經濟如何?是否需要整體減持/增持?
整體策略如何?
應該持有多少現金?
是否配合mandate?
有否違規?

每天都要想這些問題. 而個股的因素又會跟組合的因素相違. 市場上也會出現無窮的機會, 讓投資者考慮換馬. 沒有確實的信念, 很容易在複雜的市場中迷失.

同時, 偉大的投資者們, 用語都是I think, it sounds like, i feel etc的字眼. 實際上投資需要做的決策異常複雜, 而人類在複雜中往往會迷失, 做成決策錯亂.  因此, 要做好投資, 必需要認識市場, 認識自己, 建立屬於自己的投資方法, 堅持地執行, 抱緊信念.漸漸優化. 

個人經驗:
我曾經是一個可以長線投資的人, 因為我只懂這樣, 而我認為我做的投資都會賺錢的. 我是不會看錯的.(當時我認為是很少機會的) 然而, 後來我失去了這份天真, 我知道投資是會蝕錢的, 有風險了. 因此,  焦慮令我不能再承受很大的虧損. 當失去了單純的信念, 取代的是新方法的追求, 但種種方法, 除了讓我知識上能夠命名情況外, 並沒有讓我投資上有多大的作用, 反而信念混亂, 難以決策, 甚至成為Opinion shopping, 功力大減. 我體驗過value, turnaround, growth,  macro, sector rotation, policy, momentum, swing, focus, diversification, bottom fishing, quant, turtle, corporate fin, insider, dividend, chart pattern, options等. 各有道理, 但無理配合就像"擺你命三千"已而.

然而, 我心底裏知道, 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因為, 我不是人們告訴我可能, 我相信後便去執行的人. 我需要完全了解投資哲學及它怎樣理解日常不同的情況.  因此 我需要探索這個投資世界, 從眾方法中歸納出來, 歸於自己的方法. 重建投資哲學, 才能夠抱緊信念, 持續執行, 解除焦慮. 現在, 我以expentancy 末, money management為本, 價值為目標, 市場導向, swing + quant TA為輔, concentrated的投資方法. 當知道自己的方法時, 在日常決策及資源投放方便, 要可以得到簡化, 而機會降臨時, 便能更決斷地做出決定. 

焦慮是很好的投資的信號. 因為自己沒有方法應付萬變的股市時, 才會焦慮. 只有信念能夠解除焦慮,  而信念就是建基於身心合一的投資哲學及方法. 我比五年前, 更了解市場, 更了解自己, 更了解投資了. 焦慮出現的話, 便是時候檢討了, 不論方法還是組合.

簡化投資哲學及日常化投資過程, 是很重要的. 因為簡化及日常化將令表現更理性, 更輕鬆. 其實做到並不難, 但達到"能簡單做到"的階段並不易. 思考是唯一的道路. 即使別人告訴你方法, 但自己如何身心合一地相信, 甚至加以變化, 則需要一個很長的思考及內化的過程.

探索世界,  修練自我, 擇機而行, 獲取成功, 最後在投資世界中放下 , 便學滿師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3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