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宸鴻掛牌三年,就從近千元股價到跌破承銷價,江朝瑞面對的三大關卡難題,說到底,是多數台灣企業都會面對的問題,到底我們該如何從這堂策略管理課上學到什麼? 撰文‧賴筱凡 一堂策略管理課的代價有多貴?對宸鴻董事長江朝瑞來說,三年市值蒸發一二七五億元,可能是他繳過最慘痛的學費。 從客戶風險、如何擴產到面對低價競爭,這些都是策略管理課堂上,永遠都沒有絕對答案的題目。 然而,這卻又是上自台積電、鴻海、宸鴻董事長,下至百萬企業老闆,都會面臨的抉擇關卡。做對決策,會讓生意大賺百億元;相反的,若選錯方向,可能會讓身價少千億元。 Q1 單養一家大客戶,還是擁抱十家小客戶? 當年宸鴻以蘋果iPhone觸控面板第一供應商之姿,驚豔市場,但近兩年,蘋果持續尋找第二、第三供應商分散訂單風險。後來甚至在新一代觸控面板技術上,選擇宸鴻所沒有的內嵌式觸控(in-cell)技術,轉投索尼懷抱;頓時,宸鴻宛如成了孤兒一般。 看在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系主任朱文儀眼中,這個課題的標準答案,無疑是「擁抱十家小客戶」的風險,相對小於「單養一家大客戶」。朱文儀解釋,「台灣電子業多是OEM廠或ODM廠,能分散風險是比較好的。」若能在蘋果之外,又供貨給Android的三星,這當然最理想,只是現實上卻不是如此。 「通常,蘋果、三星都會要求供應商只能為一家服務,嚴禁替競爭對手接單。原因就在於,蘋果、三星議價能力較高,讓台灣供應商沒有說不的權利,也難再為其他客戶生產。」由於台灣缺乏內需市場,尤其,蘋果在培植一項新技術時,多會在設備、技術上與供應商共同投資;因此,我們常會聽到某家廠商有專屬於蘋果的生產線,「一來是蘋果有出資、出技術;二來是蘋果對保密性的要求。」這在朱文儀看來,相對地也削弱了台灣供應商的談判籌碼。 所以,儘管多數台灣電子業老闆知道分散客戶風險的重要性,卻還是一步步地吃下裹著糖衣的毒蘋果。 Q2 有商機就擴產,卻剩滿手庫存賣不完? 在宸鴻的這堂課裡,第二個重要的啟示,就是擴產。 在蘋果開始降低宸鴻的下單比重後,江朝瑞也警覺應尋覓新客戶來源,當時微軟大為提倡的Win 8,成了江朝瑞寄望可以彌補蘋果訂單的新燈塔。事與願違的是,微軟Win 8並未如預期帶動觸控NB起飛,就連英特爾樂觀預估觸控NB滲透率可望達二○%,最後也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經濟學其實是門悲觀的理論,看到商機就擴產,最後又被庫存燙到,這在經濟學裡,是必然的現象。」朱文儀說。 經濟學裡的「蛛網理論」就點出,產品價格、產量與生產期之間是變動的;當價格對供給的影響大過需求時,就會讓波動加劇,整體供需系統也無法達到平衡。 朱文儀這麼解釋,「當一看到需求(指商機)大增而決定擴產,但擴產需要時間,擴產完畢時,需求已下滑,連帶價格也降低,這就是所謂的供過於求。」反之,供過於求的現象將讓企業縮減生產規模,需求回來時,又造成了供不應求。 這在消費性電子產業裡,價格、產量的波動,遠比任何產業都大,「原因就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是高資本、高技術密集產業,所以擴產時間(指生產期)較長,產品生命週期又較短,像服務業就比較沒有這個問題。」朱文儀說。若希望解決擴產課題,較好的作法就是外包,像蘋果就是把擴產的風險轉嫁給供應鏈。 以宸鴻來看,去年江朝瑞看到觸控NB商機而決定擴產,以相對較高的成本買下達鴻,而不是將訂單外包給達鴻,這也讓宸鴻冒了較大的庫存風險。 相反的,台積電卻選擇將部分成熟技術、利潤低的訂單外包給世界先進,台積電本身則集中在先進技術的擴產,這樣的作法,將擴產風險轉嫁給了世界先進,是相對聰明的作法。 Q3 後有追兵,就發動價格戰? 第三個課題,則是價格戰。這對所有企業來說,幾乎是萬年不變的策略課,但真正站上第一線時,能夠善加處理的企業卻不多;原因就在於,發動價格戰結果很明確,一來成功殺退追兵,獨霸市場,否則,低價競爭最後傷的是自身利潤。 台灣電子業專長於縮減成本(cost down),幾乎早已是全球聞名,但是這樣的競爭優勢在朱文儀看來,是相當令人感嘆的。「因為生產成本更低的企業,大有人在,今日我們面對的是大陸的低價競爭,但明、後年,大陸可能變成了印尼,如果只cost down,這是不夠的。」隨著大陸競爭對手以低價搶市,宸鴻也不得不加入價格戰,連帶地傷害了自己的毛利,其實並不利於宸鴻的長期經營。在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長洪志洋看來,目前大陸廠商的低價搶單策略,背後明顯有大陸政策支撐,透過一些補貼、差別稅率的方法,降低大陸業者的成本。 因此,宸鴻很難在成本上與其競爭,最好的出路還是持續往高階技術產品走,以技術領先換取生存空間。 「最完美的方法,當然是創造藍海,但最重要的是,企業在面對競爭的同時,一方面思考長期可能遇到的經營瓶頸;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才是策略管理之於一家企業關鍵的所在。」朱文儀說,多數企業都是遇到難題,才開始回頭檢視策略管理,這都緩不濟急;重要的是,如果在每個重要關卡做對決策,才能讓一家企業經營得長久。 |
| ||||||
《今週刊》領先全台媒體,在越南暴動當天就抵達現場、深入越南四大省市,發現不為人知的經營新模式,世界工廠變移動式鐵血工廠,台商、陸幹、陸勞、鐵血管理一起移往越南,為了多賺一塊錢,追逐廉價的勞力、土地與低稅優惠,五年來不斷累積越南工人反中、反商情緒,終於被中越西沙群島主權爭議引爆史上最大暴動,讓台商的投資天堂一夕變成煉獄。 製作人.呂國禎 撰文.呂國禎、林麗娟 攝影.陳俊銘 研究員.楊政諭、黃家慧 在越南暴動現場 看見中華民國國旗屹立飄揚正吉公司總經理李慶春回到工廠,看到面目全非的場景,決定勇敢掛起過去越南政府不准懸掛的國旗,告訴越南人,中國是中國、台灣是台灣,反中領土爭議別牽扯台商。 一分鐘看越南 人口:9000萬人 面積:33萬平方公里(約9個台灣大)2013年GDP:1706億美元台商在該地投資:越南台商人數約4萬人。 主要聚落在南部,有3萬人。 主要集中區域:胡志明市、平陽省、同奈省主要投資產業:紡織成衣、木製家具、製鞋、煉鋼、機車、食品、電機電子這是一段意外的旅程!約莫在四月底,我就著手準備這趟越南之行,沒想到接下來面對的,竟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採訪過程,在記者生涯十四年中,從來沒有在四位荷槍實彈武裝人員保護下前進,場景仿如電影一般。 5/13 中午 越南是新投資天堂 「三低」讓小台商來這裡變大商人我在五月十三日中午十二點,暴動正開始之際,就已抵達越南,成為第一個在現場目擊的台灣記者,意外深陷也讓我揭開這場暴動背後更深一層的問題。 在出發前,我從搜尋到資料發現,對台商而言,越南就是一個投資天堂,它能讓無法在中國生存的台商鞋廠、成衣廠等代工廠,靠著三低︵低價勞工、低價土地與低稅優惠︶,繼續幫歐美各大品牌製造廉價代工品,卻照樣擠出高獲利來。 在這次暴動中兩個廠被燒、損失超過一億元的鋒明興業董事長蔡文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當年來越南投資,當地政府准許我直接建廠在住宅區,廠房加住宅幾近一萬坪,附近就學、餐飲等生活機能都很方便,工人搶著來應徵,內外銷都很旺。」蔡文瑞回憶二○○○年到越南投資的情況說。 這幾年員工逐漸增加到一千六百人,越南作業員平均月薪才只有新台幣六、七千元,是台灣勞工的兩成。他說,如果是在台灣,這樣一家小公司,以同樣的人事成本只能僱請員工不到兩百人,更不可能蓋得起萬坪廠房,就算有這麼大塊的地,那要多少錢?「我絕對出不起!」除了便宜的土地與勞工,關稅也是台商搶進的主因。這次暴動中被搶劫損失上千萬元的悅新製衣董事長張良彬說:「這是個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時代,台灣從服貿到FTA(自由貿易協定)都卡住,未來要想加入TPP(泛太平洋夥伴協議)和RCEP(區域全面整合夥伴協議)更是免談,留在台灣完全沒辦法和日韓、東協國家競爭。」張良彬說:「我製造的成衣,如果從台灣銷往日韓等國,就要抽上一七%左右的關稅,不來越南,幾乎沒辦法生存。」越南低關稅、積極參與全球自由貿易整合,是台商眼中的新天堂。 但,天堂與地獄就在這一線之間,台商長期以來為了多擠出一點獲利來,不斷像遊牧民族一樣逐水草而居,哪裡有肥美的沃土,就往哪裡去。早期從台灣到中國發展,當中國工資與各項成本都高漲之後,就只能再尋找下一塊沃土。此時,三低與TPP、RCEP加持的越南,自然成為首選。 也就是這種哪裡便宜哪裡去,貪圖低廉成本多賺一塊錢的致命吸引力,又遇上了移動式鐵血工廠外移,竟是觸發了五一三排華大暴動的背後原因。 十三日下午二點,我們的目的地是巴地頭頓省美春工業區,紡織股王儒鴻、韓國的樂扣樂扣都在這裡,我看到了中鋼投資十一.四八億美元的鋼鐵廠,這是中鋼成立四十多年來第一次在海外投資設廠,並且與世界第二大鋼廠日本新日鐵住金合資、合營,對越南來說,這是東協最先進且完整的冷軋鋼生產線。 5/13下午 中鋼派駐人員高談投資榮景但董事長的電話卻不斷急迫響起? 正當一切充滿希望之時,一場劇變正在發生,我見到了中鋼住金越南公司董事長翁朝棟,訪問建廠、投資佈局時相談甚歡,但下午四點之後卻見到了翁朝棟頻頻接聽電話,且面有難色,當參訪結束晚上七點離開工廠前往頭頓市的時候,翁朝棟竟然要台幹把大門關起來只留小門,還說了一句:「你們這樣大門開著,等他們衝進來,想關就來不及了!」「誰衝進來?」剛剛來自台灣的我們,聽了一頭霧水,任我們也沒有想到,距離頭頓約三小時車程外的平陽省的台商,正碰上了投資越南二十多年來,最大的一場災難,上萬暴民正如潮水般擠進平陽新加坡工業區、衝撞工廠,下午四點時台商工廠的防線陸續崩潰,紛紛逃出工廠避難。 晚上七點起暴民搶劫工廠、失火消息傳出,當時巴地頭頓省仍一片安寧,但暴民已經開始湧向平陽省旁的同奈省,接著就是巴地頭頓省,中鋼為了保護我們的安全,希望留我們在飯店內不要出門。 新台商冒險天堂之旅突然走了調,變成了遇險之旅,這一晚有超過二十家台商工廠被放火,照亮了越南南部的夜空,有近千家台商受損、直接影響三十多家上市公司,寫下了台越史上最嚴重的一場暴動。 平陽省仍冒著烽火、暴民四竄,但我們決定深入暴動現場探究這場暴動背後的主因。 5/14上午 深入平陽省途中 與暴民兩百輛機車擦身而過? 第一大現場,巴地頭頓省現場直擊越南機車隊。五月十四日早上,中鋼為了我們人身安全,強烈建議我們留在頭頓市的飯店,並暫緩所有採訪行程,但第一時間搶進現場就能掌握第一手資訊,我們放棄中鋼保護,成為台灣第一支挺進暴亂現場的採訪團隊。 我們堅持要求中鋼送我們離開頭頓市到胡志明市,接著自行尋找前往平陽省的方法,中鋼提醒:「千萬別搭外資車號的汽車」,暴民見一輛就攔查一輛,誰也無法保證能夠平安穿越暴亂地區。 出發之後不到一小時,車輛經過同奈省邊界往胡志明市,對向車道竟然出現了機車群往中鋼所在的巴地頭頓省美春工業區方向前進,這群暴民身穿全新的紅星衣T恤,騎著插上越南紅星國旗的機車,兩人一組手拿長棍,總數約兩百輛的機車。 就是這種紅色機車隊在五月十三日當天,有如現代的蒙古鐵蹄,所到之處摧枯拉朽,千輛機車帶領上萬越南暴民,橫掃寫著中文的工廠,看到就砸、就衝撞鐵門,接著趁夜打劫、放火。幸運的是,越南機車隊與我們逆向,他們全速趕往美春工業區,我們全速趕往胡志明市區,雙方錯身而過。 這群兇悍的暴民不久後包圍中鋼衝撞大門,中鋼則調來大卡車、貨櫃車擋住門口,同時請公安出動鎮暴部隊協防,雙方展開機車隊衝撞大門,貨櫃車防禦,避免鐵門被推倒的攻防戰。由於這座工廠有日資背景,不能有任何閃失,公安增援部隊陸續趕達。前後超過二十分鐘,越南機車隊發現久攻不下,於是轉往其他台商工廠破壞。 一個問號留在我的心中,韓國樂扣樂扣就在中鋼越南廠週遭,為何越南機車隊不去攻擊韓國工廠,台商究竟是哪裡做錯了? 正當暴民轉攻巴地頭頓省的同時,我們抵達胡志明市,平陽省方面傳來了局勢稍微穩定的消息,我們聯絡上了設置台商緊急應變安置中心的肯信集團董事長郭毓庭,派來了有武裝保全押車的車隊護送我們進入平陽省。 車隊採取九人座休旅車在前,後面則是四名持槍的武裝保全壓陣,一前一後開始穿越暴動區進入平陽省。一路上機車隊零星出現,攝影記者隔著玻璃拍攝,深怕被暴民發現攔下檢查,車上的四個人還彼此開玩笑說:「下車就把知道的日文拿出來講,偽裝成為日本人以逃過排華暴動。」接著大笑後卻沉默了一分多鐘,緊張氣氛仍像低氣壓般籠罩著我們。 第二大現場,平陽省,見證越南史上最嚴重的排華運動、台灣史上最嚴重的海外台商被攻擊事件。平陽省飯店裡連夜逃入兩百多名台商,客房全部塞滿,連會議室都擺了三十張床。 五月十四日下午四點多,我們進入了平陽Mira飯店,經歷一夜的驚恐,有些台商拖到凌晨才逃出工廠,因此即使是下午了,會議室裡仍有人蓋住棉被睡覺、有些直接坐在地上休息,現場凌亂 、服裝行李散落四處,昨晚緊張的情勢依稀可見。 總計光平陽省,有十六家台商遭到縱火,工廠付之一炬,粗估有六百家台商受損,是本次台商重災區。肯信集團辦公室裡擠滿台商,熱門話題是比較工廠被侵入次數,從三次、五次、七次,甚至有高達十次。 郭毓庭說,他已經三十小時沒睡,一整夜都在聯絡公安,搶救困在工廠的台商,有時候到了工廠樓下,打手機給台商。電話通了,但是等待救援的台商卻不敢接,深怕一講中文被暴民發現自己躲在廁所。 台商鋒明公司陸籍幹部張光飛說,四個越南人包圍一個陸幹就往死裡打,他害怕得到處躲, 「唉!怕得要死,最後是自家公司越勞帶我從後門逃走,但仍有一位陸籍同事因為來不及逃生被嗆死在工廠裡。」說完張光飛眼睛泛滿淚水。 越南台商會同奈分會祕書長陳昭影說:「台商已經變成了聽到摩托車聲就會怕,一看到天黑了就想躲飯店!」五一三反中大暴動,不僅讓越南政府國際形象重傷,也讓台商對這個國家產生莫大的恐懼以及難以磨滅的傷痕。 5/15上午 跟台商回工廠 「一夜未眠,深怕醒來什麼都沒了?」五月十五日,暴亂第二天,我們跟著平陽省台商宜興國際總經理陳英明進入宜興工廠,這是暴亂以來陳英明第一次回到工廠,連他也不知道工廠的現況。︽今週刊︾也成為台灣第一支抵達越南排華大暴動重災區現場的台灣新聞團隊。 陳英明本來看好越南投資環境與未來商機,計畫要擴建新廠,卻在五月十三日下午四點鐘看到暴徒已經陸續攻破鄰近的新加坡、越香、神浪工業區,逼得他緊急指揮調度,將公司電腦、資料藏好後,他自己拿了兩件衣服、護照,請越南幹部騎著摩托車帶著他逃到平陽市區。 這是陳英明這輩子遭遇最危險的災難,也從未想過越南會有這一天,他說:「簡直就是無政府狀態,假遊行真搶劫,我考慮撤資,如果真沒地方去,就退休收掉不做了。」這一天,他雖然回到了工廠,但隨後就離開工廠搭機回台灣,同時送了一批陸幹回中國, 「來越南十四年,那一夜無法入眠,深怕什麼都沒了!」滿臉疲憊的陳英明說。 一個意外狀況突發了,原本接送我們進入新加坡、神浪工業區的司機堅持不上車,不願意開外資車牌進入仍有暴民出沒的重災區,當場讓我們陷入了毫無外援的狀況。我們只好尋找各種可能的支援,最後在臉書看到了平陽省神浪工業區竟然有台商回到工廠,並掛上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他是正吉公司總經理李慶春。 台商的最深層憤怒 「政府長期弱勢,才害我們今天遭遇如此劫難!」這非常特別,因為五一三排華暴動之後,全越南的台商紛紛掛起越南國旗、大門口擺設越南國父胡志明像祭拜。惟獨李慶春掛中華民國的國旗,他要讓越南知道,台灣不是中國,反中別反台灣!「就是政府長期弱勢,才害我們今天遭遇如此劫難!」於是我們找上李慶春請他支援,他二話不說開著外商車牌汽車帶我們進入重災區。 見到一座座被砸、搶、燒的台商工廠紛紛掛上越南國旗與標語,李慶春望著工廠說:「哪有這樣的,越南暴民打你、搶你、燒你工廠,還要我們說我愛越南、我支持越南的海洋主權?」緊鄰這一次暴動最慘烈的鋒明工廠旁的集旺水產董事長侯銘山,看到第一支台灣採訪團隊抵達,他激動地說:「全部的人都想往外跑、逃回台灣,你們怎麼敢衝進來?」那一夜,鋒明不停燃燒且發出爆炸聲響,每一聲都讓侯銘山揪心到喘不過氣,他說:「我害怕暴民也來放火,我與兩個兒子守在樓上根本無處可逃,一把火很可能讓父子三人一同葬身火場。」再深入紡織業重鎮越香、新加坡工業區,越南台商TPP、RCEP概念股受損嚴重,從黃金交叉變成死亡交叉。平陽越香工業區設廠的寶輝國際紡織總經理曾方瑛說:「我從襪子故鄉彰化社頭,帶著兩百萬美元來越南,發展到現在資本額超過二千萬美元。」越南讓他的企業成長十倍。 然而,天堂到地獄竟是一夜之間,他已經有四十多小時沒睡覺,門口擺了胡志明像祭拜,記者問TPP是否讓他受益?他說,本來是訂單接到了年底,現在面臨兩個月也無法開工的問題,這一波攻擊台商成衣廠、鞋廠一家家失火燒燬,「每聽到一家失火,心就震一下,以後怎麼辦?」大火讓產業鏈斷鏈也讓他出不了貨,疲憊與憂心的眼神掛在曾芳瑛臉上。 才剛剛逃離中國成本高漲的台商成衣、製鞋廠,為追求活路來到越南,卻碰上了死神敲門。但更殘酷的真相是,同一區域美商、德商、韓商受損輕微,甚至連中資的受害程度,都遠輕於台商。 走進五一三大暴動發生地,越南新加坡工業區,我們看到來自中國的美的家電集團,這家專門生產冷氣機、洗衣機與電風扇的中國最大家電公司,也遭到洗劫,成品倉庫被攻破,搬走電扇、冷氣機等產品。 越南政府欺善怕惡 「如果是反中,怎麼反而台商受創最嚴重?」這些暴民還在美的家電門口噴上標語:「西沙群島是越南的」,然而諷刺的是,對比一樣位於新加坡工業區的台商工廠,美的家電僅僅倉庫被搶劫,外牆、辦公室仍然正常,受損程度算輕微。再問各省台商與中資企業受損比較,越南台商會同奈分會會長簡智明說:「如果是反中,中資企業受損應該勝過台商,怎麼反而是台商受創最嚴重?」這無非說明了越南政府柿子挑軟的吃,表面上反中,卻默許暴民發洩情緒,專門攻擊台商工廠作為代罪羔羊,成了強權對抗中的輸家。 深入災害發生點新加坡工業區,主要受災台商竟然都有一個共同點:鞋廠、成衣、陸幹,它掀開了一個真相,當世界工廠從中國轉移的同時,不僅輸出了資金與工廠,也輸出了陸幹、陸勞與中國鐵血管理。 抵達爆發事件的台商通用鞋廠,廠內已經進駐了鎮暴部隊,這是整個越南大暴動的發生地點,五月十三日早上八點多,通用鞋廠的員工罷工,並且開始鼓譟鬧事,最後員工與遊行的越南機車隊結合,開始到處亂竄逼其他工廠停工放出工人,最後釀成大禍。 這是一家超過五千人的大型工廠,勞工人數眾多,因此引進中國籍的陸幹,採用嚴厲、軍事化管理。在這裡,誰也不知道是哪一家第一個引進,但幾乎每家鞋廠都有中國幹部,因此經常在越南傳出勞資糾紛,一年八、九百次罷工,根本是稀鬆平常,鐵血工廠的管理模式,卻沒有因此改變。 為何台商工廠要用陸幹?再深入越南當地台商工廠,赫然發現即使沒有在中國設廠的工廠,也使用陸幹,例如做鋁材的宜興國際、鞋材的正吉等。 5/16上午 深入同奈 挖掘暴動背後真相: 被剝奪感第三大現場,深入同奈省揭開真相,這裡是台商上市櫃公司受損最嚴重的災區,連全越南第一大外資台塑集團也受害。然而背後卻是這次事件爆發的主因:台商過客心態,直接引進陸幹、間接帶來陸勞,導致被投資國家、地區的勞工有更強烈的被剝奪與不平衡感。 陳昭影說,最近幾年中國工程公司低價到越南搶標,連越南當地的公司也無法與中國競爭,得標之後大量引進中國幹部、勞工。 台塑河靜鋼鐵就是最鮮明的案子,投資金額超過百億美元,主工程卻被中國中冶集團標走,中冶接著引進近三千名的中國工人到越南工作,數量多到必須用船運進來,看在當地人眼中更不是滋味。 也因此,當五一三大暴動發生後,另一個主「戰場」就是台塑河靜鋼鐵,三千多的中國工人仗著人多不怕當地居民,爆發激烈的衝突,傷亡也最為慘重,四死一百六十多傷。 偏偏台商又在越南碰到了嚴重的物價飆漲,去年越南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長六%,竟然是十年來最低,前年高達九.一%,一一年高達一八.七%。陳昭影說,這兩年台商依照政府的最低工資調整,給越南勞工的薪水連續兩年漲幅都在十三到十七%,但物價漲更凶,四年前一顆椰子三、四千越盾,漲到現在一萬二千,等於四年來漲了二倍。 因此怎麼調薪,越南工人都會看到一件事,再怎麼努力工作,一個月只領新台幣六千元,陸幹這麼凶卻可以領到自己的五倍以上,往上還有一層是台灣幹部,領十倍的薪水。心裡難免憤憤不平,努力工作卻還是低人一等,又碰上物價上漲,生活根本未改善。 於是攻擊工廠背後,反映的是越南人民反對中國世界工廠輸出模式,反對會移動的廉價鐵血工廠。 這問題可以推給台商嗎?我們問台商為何非用陸幹不可,台灣不是二十二K嗎?再往下追,發現台灣十多年來教育改革失敗、產業政策忽略傳統產業,讓傳統產業人才斷層與技術無法升級,李慶春說,台灣十多年來,忽略技職教育體系,又因為台商外移中國二十多年,傳統產業深耕中國,且碰上了台灣人才斷鏈, 「我要年輕人,但他不願到工廠又或者學非所用, 」反觀中國卻培養了一批技術與工廠實務人才, 「我能不用陸幹嗎?」蔡文瑞分析,即使是同樣離鄉打拚的陸籍幹部,平均月薪也只要四萬元,卻肯吃苦耐勞,也能忍受長久離鄉。他早幾年很想多聘幾位台籍幹部,但台幹平均月薪六萬元,還要求必須定期返台,實在是找不到人也留不住人。台商、台幹離鄉背井的辛酸,蔡文瑞看在眼裡,感慨萬千。 但值得討論的是,一樣在越南,為何沒有聽過美、德、日本工廠大量用陸幹的情況? 這看出了一個新問題,台商不重視技術升級、缺乏在地化的經營心態。以中鋼住金越南公司為例,台灣與日本的幹部負責指導訓練當地的越南籍幹部,中鋼住金越南公司人事處長李振維說:「目標就是建立以越南幹部為主的工廠。」還有一點非常不同,日方為鼓勵員工能夠融入當地,堅持不在工廠內建宿舍,要住在市區學習在當地生活,且規定一年才能回日本一次,與台灣三個月就能回台一次大大不同,這樣作法是鼓勵日本員工在當地發展、甚至就在當地成家,例如越南中鋼住金已有三位日本員工與當地越南人結婚,其中一位還是來自日本帝大的高材生。 翁朝棟說:「這是日本企業向外發展的文化,鼓勵海外子公司與員工融入當地,而且不歧視其他國家人民。」 反觀台商,吃住都在工廠為主、有空就回台灣,在越南工作與台灣工作並沒兩樣,當環境條件改變了,就搬走了,難免在越南人眼中留下一個印象, 「不管中資或台商,都是過客,吃光抹盡就走。 」這個經營心態仍有補救的機會,暴亂之後,我們看到越南勞工等著台商老闆回來,宜興國際裴氏如、寧越叢,這兩位越南籍勞工說,老闆逃走當天,他們非常擔心 :「是不是老闆走了就不回來了,工廠會不會沒了,工作也跟著沒了,台灣老闆對我們很好。」終於在兩天後等到了陳英明回來,兩人紅了眼眶迎接陳英明。真心培養當地人、改善工作環境,經營心態變了,越南人對台商態度,自然和中國企業大不同。 5/17上午 台商倉皇拆招牌 美商麥當勞卻隆重開幕? 然而,除了中資、港資,台商走進災區,又會發現小國無外交,我們遇到了做櫥櫃的台商黃慶輝,他拿出了越南駕照的國籍,竟然規定台灣人的國籍要寫中國台灣。一個問題潛藏在背後,台灣國際地位的長期弱勢,越南教科書,長期教育越南人民,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就是中國,根本就沒有區分。 第四大現場來到胡志明市,外資正忙著搶進,台商喊撤資根本無效。五月十七日我們回到胡志明市,台灣寶成集團旗下的寶元鞋廠,大門口戒備森嚴、警車來回巡邏,與平陽、同奈相比,寶元受傷相當輕微,門口的大理石門牌的中文字依然存在。 但寶元卻正在主動拆除中文相關的招牌、看板等,側門口停了兩輛大卡車,隨時可以用來抵住大門,防止暴民直接攻破門口,剛剛在中國因為保險金提撥問題遭遇大罷工的寶成集團,將重心轉往越南,竟然又遇上了二十年來最大的反中暴力事件,可以看出寶成集團對這一次暴亂多麼恐懼。 同一時間,在胡志明市第一郡,有個地方卻異常熱鬧,原來美國的麥當勞在五月十六日開了全越南的第二家分店,大大的看板、花籃,還有從店內排到店外的人潮。對比台商正倉皇拆下中文招牌,一樣是外商,美商台商遭遇大大不同,美商大受歡迎,台商卻有如過街老鼠。因此,很多人認為越南會因為五一三大暴動導致外商投資止步,這個推論可能相反,越南台商會同奈分會會長簡智明說,現在情況是台商不來,外商都等著搶進越南,TPP進度不會停擺,「台商不來、外商也會來!」簡智明說。 史上最慘的暴動,反而讓台商有機會痛定思痛,此刻不應該只談賠償與減稅,應該冷靜檢討逐水草而居的經營心態,考慮融入當地、在地化,讓台商在海外能與德商、日商一樣的受到尊重與重視。也該檢討輸出陸幹與鐵血管理模式,徹底檢視台灣技職教育、產業技術斷鏈問題;如果還一味繼續輸出鐵血工廠,只求多賺一塊錢,這一次是越南,下一次恐怕換成緬甸、斯里蘭卡或非洲爆發反台商暴動。 中國、越南為何而吵? ── 南海爭議導火線 海南主權主張 5/2~5/4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將浮動鑽油平台設置在中越有主權爭議的西沙群島海域,越南要求中方撤離並派船艦驅趕與中方對峙。 5/7 中國海警船衝撞越南海警船並射水炮攻擊,8艘越南海警船撞破,6名官員受傷。 5/8 中越各自加派數十艘船艦對峙,越南反中情緒不斷升高。 烽火中的投資天堂 —— 台商投資越南概況 河靜省 台商家數:31家 投資金額:102.58億美元受損情形:台塑廠房遭入侵,組合屋遭破壞受影響代表性台商:台塑河靜鋼鐵 同奈省 台商家數:330家 投資金額:44.53億美元 受損情形: 仁澤工業區遭劫,41家廠商受損。 受影響代表性台商: 台塑集團、福懋興業、正新輪胎 平陽省 台商家數:673家 投資金額:25.56億美元 受損情形: 受害最嚴重,共175家廠商受損,台商1人受傷 受影響代表性台商: 遠東新、統一、台紙、 金州海洋、凱撒衛浴 巴地頭頓省 台商家數:28家 投資金額:19.65億美元 受損情形:1家廠商受損 受影響代表性台商:中鋼 胡志明市 台商家數:495家 投資金額:25.87億美元 受損情形:6家廠商受損 受影響代表性台商: 新順責任公司 隆安省 台商家數:138家 投資金額:8.93億美元 受影響代表性台商: 中興紡織、福懋 越南主要台商受損情況 公司 受損狀況 越南營收佔 總體營收 台塑集團 (越南河 靜鋼鐵)承攬商中國籍勞工遭攻擊且造成死傷,廠內之部分設施被破壞、4棟承攬商工地臨時辦公室及倉庫遭縱火焚燬、財物被掠奪,第一階段的損失盤查粗估約300萬美元。 尚未投入產能台 化 遭越南民眾潛入破壞與偷竊,目前損失情況評估中。 -- 南亞塑膠 遭越南民眾潛入進行破壞與偷竊,目前損失情況評估中。-- 統 一 辦公接待處設備輕微受損 2% 大 同 辦公設備受損,目前損失尚在評估中。 小於1% 台 紙辦公設備及門窗受損,子公司吉富及明富公司,粗估合計財物損失小於新台幣400萬元。 子公司吉富及明富公司粗估每日停工損失總計小於12,000美元。 25% 正 新 電腦設備被搬走、玻璃門窗遭破壞,損失尚在評估。 3% 南 紡守衛室、工務部輕微受損。 30% 遠東新 辦公設施遭毀、部分生產線受破壞、成品遭竊取,目前損失尚在評估中。 小於1% 金州海洋 辦公設備受損。11% 福懋興業 辦公大樓及宿舍電腦受損。 10% 伸 興 辦公設備遭破壞,少數縫紉機成品遭偷搶。 64% 永 捷辦公設備部分遭受破壞、電腦受損,現有訂單將轉由台灣母公司支應。 30% 上 曜 辦公設備部分遭受破壞、電腦受損。 10% 美亞鋼管辦公室、宿舍受損。 6% 儒 鴻 一間辦公設備受損。 40至45% 凱撒衛浴 未受損傷。 35% 寶 成 未受損傷。 34% (產能百分比) 註一:上列公司皆已陸續復工註二:台化、南亞、福懋興業在截稿日前,尚未答覆越南營收比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及各公司 整理:黃家慧山雨欲來 —— 越南排華事件簿 領土現爭端 5/10 中國再對越船射水炮,造成三名越南船員受傷,越南胡志明市百人上街至中國領事館抗議。 5/11 在台越人響應,近百人上街,在台北火車站抗議中國。 5/12 越南在東協峰會抗議中國,中越晚間在海上用水炮互擊。 示威變暴動 5/13 越南大城包含胡志明市和河內等,示威抗議規模逐漸擴大,平陽省遊行演變成暴動,許多中國企業被攻擊並波及台商;晚間我方外交部調昇平陽省旅遊警示燈號至黃色警示。 平陽台商會對台商發佈緊急通報,建議區域台商全面懸掛越南國旗以表達支持越南愛國行為,建議所有陸幹、台幹儘量勿外出。 台商大逃亡 5/14 凌晨反中暴動升高成無差別打砸搶,多處工業區呈現無政府狀態,約1100家台廠被迫停工,越南政府出動鎮暴警察逮捕四、五百人;越南駐台代表鄭重表示歉意與遺憾。 5/15 因應越南排華暴動,班機一位難求,華航派出兩架專機輸運台商回台,預計一天可搭載千餘名旅客返台,長榮也加派一班專機至胡志明市。 台灣外交部印製「我是台灣人」貼紙發送給越南台商。 5/16 5 月底前預計 92 團約 2099 人赴越南旅遊,初步統計 5 月底前將有 13團 328 人退團。 上街頭示威 5/18 越南警方強勢驅離示威民眾,胡志明市和河內都只出現小規模反中遊行,且迅速被驅離。 越南反中遊行下午和平落幕,越南駐台代表保證不會再發生暴動,越南政府研議減免土地稅、營業稅、優惠貸款或不計算過去貸款等方法彌補外資損失,希望台商留在越南投資。 5/19 經濟部與越南進入實質談判台越新投保協議,希望納入由第三地赴越南投資的台資企業。 整理:楊政諭 |
西方制裁是把雙刃劍。因為它,俄羅斯經濟增長連月下滑,俄羅斯石油巨頭Rosneft(俄油)被迫求助政府,也因為它,德國對俄出口可能大幅縮水25%,危及5萬個國內工作崗位。(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三周前,德國國內頗有影響力的工業聯合會(BDI)旗下企業遊說組織放棄了反對嚴厲制裁俄羅斯的立場。昨日,BDI不得不承認這一決定給本國、尤其是機械零部件出口造成極大打擊。
BDI預計,今年德國對俄出口可能減少25%,面臨失去國內5萬個工作崗位的風險。對俄制裁也影響了向俄羅斯相關的國家出口,今年上半年對白俄羅斯出口就大減21%。
德國統計局數據顯示,德國上半年對俄出口額減少15.5%,降至153億歐元,二季度在一季度13%的降幅基礎上進一步下滑。其中最受影響的是機械、汽車與汽車零部件,前者出口減少18.7%,後者跌幅高達24.4%。
汽車與汽車零部件出口約占德國對俄出口的五分之一,今後幾個月可能再受重創。另一方面,上半年德國向俄羅斯進口還攀升了2.1%,增至203億歐元,焦炭和精煉油產品進口增長最多。
其實這場制裁大戰的雙方都不是勝利者,反倒是拉美和中國與俄羅斯的經貿關系得以加強,逐步深化。
俄羅斯官方報告預計,7月份俄羅斯GDP同比收縮0.2%,6月份收縮了0.1%。俄經濟發展部部長承認目前已經進入下滑周期。ING分析師認為,西方制裁令俄羅斯今年面臨巨大負增長風險。
華爾街見聞本月月中文章援引英國《金融時報》消息稱,俄最大石油生產商俄油向政府請求約合420億美元的融資支持,因為上月生效的西方制裁限制了俄油長期融資的能力。
俄羅斯工商會主席謝爾蓋·卡特林(Sergei Katyrin)昨日稱,在西方國家就烏克蘭問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背景之下,俄羅斯與中國之間的關系向前推進至“第一線”。他說:
“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之間貿易和經濟合作關系所發生的改變看起來是相當自然的。”這並非一種新的形勢發展,但烏克蘭危機則令俄羅斯與亞太各國以及“金磚國家”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提升。
昨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烏克蘭危機打擊了德國經濟成長。上周末,默克爾在訪問烏克蘭時表示,希望俄烏盡快拿出和平方案,建議烏克蘭可以考慮接受“聯邦制”,以結束耗費精力和財力的俄烏沖突。
新華社上周評論文章預計,俄羅斯與西方互相制裁將不會持久,俄羅斯無法對西方陣營中“領頭羊”美國構成真正威脅,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金融、武器及能源等方面的制裁更加缺乏實質的打擊內容。
文章稱,盡管雙方表面上都非常“強勢”,但已經都走向了結束這場戲劇的道路,烏克蘭也將最終迎來和平。俄羅斯的在美國戰略中的比重和ISIS及基地組織屬於同一“數量級”,美國的全球戰略重點仍將是遏制中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不會因烏克蘭危機改變。
有跡象顯示,烏克蘭的局勢終於有了變化。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話後,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提到了烏克蘭東部的停火協議。對於烏東部居民來說,停火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停火在政治上將給烏克蘭帶來深遠的影響。(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如果雙方達成長期停火,這將意味著親俄分裂主義者的勝利。他們將鞏固控制地區的權利,並進一步擴大控制區域。烏克蘭東部的局勢將變成一個新的“冷沖突”。
對俄羅斯政策制定者來說,這“冷沖突”並不陌生,且非常受歡迎。俄羅斯可以通過無盡的外交談判來捍衛自己的利益。
目前,俄羅斯已經失去了其重要的政治盟友,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至此,克林姆林宮只能使用其他方式來影響烏克蘭的政治前途。普京總統在最近幾周一再呼籲的停火,這背後是其烏克蘭戰略的重要部分。
波羅申科願意接受停火事實上可以理解。近日來,烏克蘭政府軍損失慘重,而分裂分子的勢力不斷擴大。看來,俄羅斯正加大對分裂分子的武器供給。這似乎讓波羅申科意識到,靠軍事行動已經無法解決問題。
如果實行停火,流血事件終將結束。但從政治上來說,波羅申科和烏克蘭政府正冒著很大的風險。在即將到來的十月,烏克蘭將舉行國會選舉。許多烏克蘭人對停火感到反感,認為這無異於投降。
歐盟也一直推動終結戰爭,希望從政治上找到解決沖突的途徑。不過,如果局勢演變成“冷沖突”,那烏克蘭很可能不再向歐盟靠攏。
多個歐盟國家認為,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還不足夠。東烏克蘭的沖突可能對歐盟造成深遠影響。歐盟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緊張關系將維持多年,歐洲將無法回到沖突前的狀態。
| ||||||
蘇格蘭公投前夕,我們來到愛丁堡現場,陣陣「Vote NO」口號聲,把我們吸引到這群在酒吧聚集的反獨立民眾旁,他們說,現在的生活很好,改變的風險太高。贊成獨立的民眾則告訴我們,不想要被西敏市(英國政治中心)的人統治,「要為自己做決定,」YES陣營的年輕學生、中年會計師和退休護士都這麼說。對一個台灣人,這種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安定和尊嚴間的猶疑,陌生的是,蘇格蘭人沒有因政治問題搞得街頭對峙、生活紊亂、親友反目。他們開心的先喝杯啤酒,再上街宣揚各自的主張。(田習如) 在蘇格蘭獨立公投前一週,我們抵達其首府愛丁堡。 從攝氏三十七度的台北帶來的衣服,難以抵擋這裡的陣陣寒風,我迅速買了一件羽絨衣,櫃檯小姐一邊結帳,一邊說:「你下次來這裡,蘇格蘭可能會是個獨立的國家了。」 她看著我,聳肩,做了一個耐不住刺激的動作說:「喔喔喔,太接近了(指正反方支持度),我都不知道怎麼辦!」 就像多變的秋天,愛丁堡的夜晚是冷颼颼的十度,中午卻出大太陽;獨立公投的統獨民調,也呈現拉鋸戰。該地報紙頭版用「刀鋒邊緣」來形容。 這一場拉鋸戰,三百年來,迴盪在許多蘇格蘭人心中。 我們來到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位於愛丁堡使館區的家,參與一場深夜對談,聽到立場相反的蘇格蘭人心聲。 二十八歲的艾莉,任職人力資源公司,她支持蘇格蘭獨立;四十八歲的吉姆,曾任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財務主管、現任一家威士忌酒廠會計師,他則主張維持現狀,兩位好友展開激辯。 「有太多未知的事情是獨立陣營沒有交代清楚的,包括貨幣(獨立以後)怎麼辦?」吉姆率先發難,他說「我的心是蘇格蘭人,絕對不是英格蘭人,但我的頭腦告訴我,(獨立)風險太大。」對他來說,這是「heart and head」(心與腦)的抉擇,他心向蘇格蘭,卻擔心獨立後經濟立刻陷入低潮,資金離開。 「沒有任何事情是確定不疑的,」艾莉反擊,她在乎「我們相不相信,我們自己有能力治理自己的國家。」她不滿許多對蘇格蘭人有重大影響的政策,都由倫敦人決定,包括核武基地、臥房稅等,「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才能讓我對關於自己的事務有最後決定權。」 艾莉小時候受的教育中,英格蘭把蘇格蘭視為落後的鄉下,讓她對故鄉的傳統羞於啟齒,但因這次公投,她重新認識在地歷史文化,「如果公投能過,就是人民力量的展現,那會令人非常興奮!」熱情加上爐火和紅酒,她的臉龐看起來紅得發燙。 吉姆啜著威士忌,輕聲反駁,「興奮的另一面,是讓人害怕。」「這就像彩虹(獨立的願景)和寵物狗(腳邊的現狀),我們都喜歡天邊的彩虹,問題是你怎樣得到它?」 年輕的艾莉、中年的吉姆,一個是職場菜鳥,一個是優渥中產,年齡和社經地位,可代表蘇格蘭人支持統獨的差異嗎? 愛丁堡最熱鬧的王子街上,一大早的麥當勞裡客人稀少,靠窗面街而坐的克里斯,就在隔壁的銀行上班,二十七歲的他反對獨立:「我不相信獨立後的利益會更大,有太多不確定性,像在賭博,」例如北海石油存量,有專家估計到二○二五年就用完,「我的小孩、孫子要靠什麼?」 金融界人士會因風險考量,傾向維持現狀嗎?在聖安德魯街上,企圖撕掉燈杆上「NO」海報的菲利浦,是四十九歲的獨立會計師,他半開玩笑說:「不能用英鎊,就用美元啊!」他贊成獨立是為了「蘇格蘭人自己決定、自己負責,」「就像你們台灣,也不會想要中國政府替你們做決定吧?」 公投日前的最後一個週六,YES陣營用螞蟻雄兵策略,自發性發傳單、敲門遊說等小型活動,光是距愛丁堡市中心一哩的輻射範圍內,就有五十七場。 NO陣營則出現了由大型基督教新教團體「Orange Order」所舉辦的「以身屬英國人為傲」大遊行,這是獨立公投議題至今最大規模的活動,參加人數約一萬五千人。比起台灣的政治動員,這是小巫見大巫。 圍觀這場NO遊行的人群中,出現一位高舉「YES」海報的老婦,一位NO陣營的年輕人對她嗆聲,她則回嗆「滾開!」她是六十五歲的退休護士,認為蘇格蘭夠富有、不必受別人統治,「(獨立後)如果做不好,也會是我們自己的錯。」 採訪發現,YES或NO,蘇格蘭人有各自的血緣、情感糾結,也對權力和資源分配看法分歧,不能單純用年齡、社經地位,粗糙切分其統獨傾向。這情況,正如台灣。 愛丁堡最具歷史政治意義的「皇家一哩路(Royal Mile)」,起點是十六世紀蘇格蘭獨立精神重要推動者——約翰.諾克斯(John Knox)埋骨所在的長老教會教堂。教堂旁,是三百年前,訂定蘇格蘭與英格蘭《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的老國會。 一七○七年,蘇格蘭與英格蘭簽訂這項法案,確立兩國合併。當年,蘇格蘭為了口袋裡的「麵包」,不得不彎下腰桿,與英格蘭合併。「口袋空空的人,腰桿挺不直」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這句話,蘇格蘭人應感受特別深刻。 一六九八年,當時仍是獨立國家的蘇格蘭,向一般民眾募集資金,派出巨大船隊,到今天中美洲的巴拿馬達林(Darien)一帶建立殖民地,名為「新愛丁堡」,想在此開創第二個蘇格蘭。 當時,蘇格蘭的政府公務員、一般企業、議員、地主、醫生、藥劑師、船長等,拿出畢生積蓄贊助這次海外殖民;投入的資金,至少占蘇格蘭王國全部財富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然而事與願違,瘧疾、黃熱病等各種熱帶疾病,逐漸奪去這批殖民者生命。西班牙也以保護領土為由,派軍隊來攻擊他們。在疾病與圍城下,九個月後,這批蘇格蘭殖民者幾乎全數客死異鄉,「達林計畫」失敗。 雖然天災(疾病)與人禍(西班牙)是原因,但若不是英格蘭扯後腿,蘇格蘭或許不會失敗的這麼快。 英格蘭商人深怕蘇格蘭殖民成功,會打破其對美洲貿易的壟斷權。於是當時的英王威廉三世,下令該國從加拿大到中美洲的殖民地,不准和蘇格蘭人交易,連一滴水都不准給。 當無數蘇格蘭人因此賠上畢生積蓄後,英格蘭以救世主姿態出現,並提出一份聯合法案,內容是英格蘭和蘇格蘭合而為一。 蘇格蘭開出的條件是英格蘭要付出一筆錢,補償達林計畫的損失。這筆錢後來被史家稱為「蘇格蘭之價(the Price of Scotland)——也就是出賣蘇格蘭的價格。 雖然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賣身給英格蘭,對蘇格蘭人來說卻是奇恥大辱。再加上兩國過去長久的交戰恩怨,讓蘇格蘭始終與英格蘭貌合神離。若要找出世界上哪個地方的人最討厭英格蘭,蘇格蘭若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九月十八日的公投,正是蘇格蘭企圖爭回尊嚴的嘗試。 主張獨立的人士宣稱獨立之後,蘇格蘭不但會有尊嚴,而且還能有更大的「麵包」。反對者卻認為,若選擇尊嚴,就不可能得到比過去更大的麵包。兩派不同的意見,就像數百年來,蘇、英對彼此的看法,沒有交集。 從事實來看,若真的獨立,「麵包」會不會更大?這取決於兩個關鍵,一是能否繼續使用英鎊,二是北海油田。 蘇格蘭成為獨立國家,最優選擇是繼續使用英鎊,這是對經濟衝擊最小的方案。 但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表示,英國政府不太可能接受這種計畫。英格蘭銀行(央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也說,蘇格蘭提出的貨幣聯盟,「沒有實行的基礎」。反對獨立的英國政府已表明態度:獨立後的蘇格蘭不能再用英鎊。 但獨派領導人、蘇格蘭民族黨主席薩孟德(詳見第二十八頁VIEW人物)提出的反擊之道是:若倫敦拒絕讓獨立後的蘇格蘭使用英鎊,蘇格蘭也會拒絕按人口比例,來償還它所承擔的英國國債。 《經濟學人》認為,這種兩敗俱傷的打法,恐怕對蘇格蘭傷害更大。因為這只會使獨立後的蘇格蘭,更難與英格蘭談判出更好的條件。而拒絕還債也會傷害蘇格蘭的債信,必須付出更高利息,才能在國際市場借到錢。 獨派提出的「英鎊區」概念,亦即獨立後蘇格蘭繼續使用英鎊,仿照歐元區概念,蘇、英兩國金融與銀行整合,但財政與政治系統獨立。統派卻認為這只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他們質疑,當蘇格蘭的金融系統出事,同屬「英鎊區」的英格蘭救還是不救? 不救的話,將讓英鎊被拖累,英格蘭也難獨善其身。要救的話,多印英鎊援助蘇格蘭,卻讓英格蘭人的購買力縮水,等於替別國收爛攤子。 蘇格蘭境內目前有兩家大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RSB),以及勞埃德(Lloyds)金融集團,包含這兩家的銀行業總資產是蘇格蘭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十二倍。 在英國其他地區,當地銀行總資產是GDP的倍數,還不到五;在愛爾蘭身陷歐債危機前夕,這個數字也只有七,當時愛爾蘭尚且須動用歐洲紓困機制,才能度過難關。 統派質疑,就算「英鎊區」可行,但蘇格蘭金融體糸出問題,也無法獨力解決,既然要靠英格蘭才能解決問題,這種獨立有何意義? 一般人或許難以判斷誰是誰非,但企業卻已做出選擇。就在蘇格蘭獨立公投前一週,蘇格蘭皇家銀行宣布,若蘇格蘭真的獨立,它會把總部遷往倫敦,理由是「金融需要穩定」,這是對蘇格蘭獨立投下不信任票。 除了貨幣金融外,另一個會影響蘇格蘭獨立後「麵包」大小的關鍵,就是北海油田。 自從一九六○年代末,蘇格蘭的北海發現石油後,蘇格蘭民族黨在歷次選舉就打著「那是蘇格蘭的油」旗號,反對英國中央政府插手。 北海油田占蘇格蘭GDP的二○%,去年為英國帶來六十五億英鎊的稅收,獨派認為,英國對北海油田的管理缺乏效率,若讓蘇格蘭人自己管理,創造的稅收會更高,讓蘇格蘭更富有。 反對人士卻質疑,獨派對北海油田收入的估計太樂觀。北海油田經過四十多年開採下來,產量已進入衰退期,如今每日產量已比二○○○年時少了四○%,每年以六%的速度下降,預估約三十年左右就會見底。 據蘇格蘭國家紀錄局預測,到二○三七年,蘇格蘭超過七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將比目前增加八六%,屆時老人撫養比將從目前二五%飆高至五○%,兩個工作人口就要養一個老人。 原本這些退休養老支出,是蘇格蘭和英國共同分擔,但若蘇格蘭獨立,這筆經費就要由蘇格蘭自行吸收。《經濟學人》推估,就算北海油田收入全劃歸蘇格蘭,這些養老退休支出,將使蘇格蘭財政赤字上升到占其GDP的一.八%,是英國其他地區的兩倍。 獨立後的蘇格蘭,能否讓人民享有和之前同樣多的福利?不少蘇格蘭民眾也頗有疑慮。 以英國推動的健保來說,獨派認為,只有蘇格蘭獨立,實施自己的健保,才能避免英國政府改革健保時,傷害蘇格蘭人的看病權。 但統派卻認為,現行看病免費的健保制度,只有在一個足夠大的國家,每個人共同分擔經費才有可能實現。工黨領導人米利班德(Ed Miliband)說,獨立後的蘇格蘭,健保收入一年將少十億英鎊,相當於減少三萬六千名護士。目前每年有四萬三千名蘇格蘭人到英格蘭就醫,獨立後這些人須回到蘇格蘭排隊看病,只會變得更糟。 許多人也擔心,目前蘇格蘭人在當地上大學免學費,一旦獨立,財政問題將使這項政策被迫改變。 獨派領導人薩孟德則以另個角度分析,在蘇格蘭有數以千計的家庭和兒童,必須依賴慈善食品庫才能生存時,英國政府卻花大錢維護核武,「這實在令人髮指。」如果蘇格蘭財政獨立,就能不必分擔核武預算,把錢花在真正需要者身上。 獨派認為,尊嚴與麵包可兼而有之;統派則認為,不可能兩者兼得,正如英國前財政大臣達靈說,「要脫離英國卻仍要保留英國所有的好處,這是痴人說夢。」 這是一場「尊嚴與麵包」的「艱難抉擇」(hard choice)。不論獨立願望是否能實現,蘇格蘭人做的任何選擇,將由自己來承擔代價。 這情況放在台灣來看,也是如此。 台灣近年在兩岸、國際、財經與民生政策上,經常陷入左支右絀的窘境,民眾希望得到「完美的政策」,但其實,任何選擇都有得到與失去。蘇格蘭獨派向人民強調「獨立會得到什麼」;統派則是向人民強調「獨立會失去什麼」,兩者的意見雖然都沒錯,但都是片面的。 當我們聽到政治人物說,「做這個選擇是如何好」時,我們要問的是,「會付什麼代價」;若有人說「做這個選擇如何糟」時,也要想到「可以得到什麼」。 這場公投帶給台灣的啟示,或許正在於此——沒有全然好、全然壞的政策,當我們採取支持或反對立場前,先把「得」與「失」全盤考量,才能做出理性的選擇。 【延伸閱讀】荷包、社福縮水都無所謂?蘇格蘭一旦出走,還有7道難題待解 ●爭議項目: 1.用什麼貨幣? 獨派說法:繼續用英鎊統派說法:英國拒絕蘇格蘭獨立後用英鎊 2.系統性危機,大銀行怎麼救?獨派說法:把大銀行分拆成小銀行,就可以救統派說法:蘇格蘭經濟太小,就算把大銀行變小,也無法救它們在各國的業務 3.還能有健保? 獨派說法:獨立才不會讓蘇格蘭被英國目前的健保改革犧牲統派說法:獨立使蘇格蘭無法負擔健保支出 4.社會福利會縮水?獨派說法:蘇格蘭人仍可免費上大學統派說法:蘇格蘭沒有足夠收入負擔這些福利 5.石油收入有多少? 獨派說法:可以靠北海油田成為富有的小國統派說法:北海油田產量已銳減,遲早會用完 6.核武基地留不留?獨派說法:貫徹無核國家,英國核武潛艇請去別地統派說法:沒有核保護傘也失去安全,獨立後也很難加入北約 7.能加入歐盟?獨派說法:歐盟不會違背蘇格蘭人的意志統派說法:加入歐盟須所有成員國同意,西班牙等國家不會贊成 整理:楊少強 【延伸閱讀】蘇、英鬧分手,全球5大元首怎麼想?——蘇格蘭獨立表態名人 ?反蘇格蘭獨立: ●美國總統歐巴馬:蘇格蘭應該留在英國》因為他想維持美國盟友實力 ●英首相卡麥隆:蘇格蘭獨立會讓我心碎》因為他不樂見聯合王國在任內崩潰 ●西班牙總理拉霍伊:將使歐盟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因為他境內的加泰隆尼亞也在鬧獨立 ?支持蘇格蘭獨立: ●俄羅斯總統普欽: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未來》因為他想為東烏克蘭獨立合理化 ●蘇格蘭獨立運動領導人薩孟德:蘇格蘭將創造歷史》他可能成為蘇格蘭國父 ●影星史恩康納萊:蘇格蘭的未來由蘇格蘭人自己守護》因為他長期關注蘇格蘭獨立運動 ?不表態: ●英國女王:這是蘇格蘭人民的事!》因為獨立後的蘇格蘭仍尊她為元首 【延伸閱讀】蘇格蘭若脫離,英國領土立刻縮水1/3——蘇格蘭與英國比較 ?蘇格蘭 首府:愛丁堡面積:7.8萬平方公里人口:533萬產值:2,350億美元人均GDP:4.43萬美元(獨立後全球前20名)人均生產力:低於英國11%主要產業:油氣產業(北海油田年收入約占GDP 20%)、金融服務、威士忌 ?英國首都:倫敦面積:24.4萬平方公里人口:6,300萬產值:2.48兆美元人均GDP:3.8萬美元 人均生產力:高於蘇格蘭11%主要產業:服務業占經濟產值約8成、金融業占產值約7% 整理:楊少強 【延伸閱讀】獨立與否,9.18公投決定——蘇格蘭獨立公投大事紀●1707年牽手:聯合法案通過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1998年:蘇格蘭議會成立●2011年:倡獨的蘇格蘭政黨贏得大選●2012年10月:簽署蘇格蘭獨立公投協議●2013年11月:蘇格蘭公布獨立白皮書●2014年9月18日:公投表決》維持現狀或分手 整理:楊少強 【延伸閱讀】亞當.斯密、電話之父,都是蘇格蘭人 ●亞當.斯密(Adam Smith)18世紀哲學家,他的自由貿易理論戰勝重商主義,也是經濟學之父 ●瓦特(James Watt)18世紀工程師,他發明的蒸汽機奠定工業革命的基礎 ●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他在19世紀發明電話 ●弗萊明(Alexender Fleming)他在20世紀發現了抗生素 ●柯南‧道爾(Arthur Connan Doyle)愛丁堡大學畢業的醫生,他的小說《福爾摩斯》,比他的醫術還有名 ●威爾森(James Wilson)他在19世紀創立渣打銀行,也是《經濟學人》創辦人 ●卡內基(Andrew Carnegie) 他19世紀中移民美國,成為鋼鐵大王 整理:楊少強 | ||||||
全球大型銀行可能要為大而不能倒這個稱號付出承重的經濟代價。政策制定者們正在考慮要求大銀行增加資本金中債券比例,作為銀行倒閉時吸收損失之用。
根據的AllianceBernstein統計,摩根大通、匯豐控股等銀行業巨頭可能面臨870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即便預測值最低的巴克萊也達到了2370億美元。
預測區間如此差異巨大,是因為金融穩定委員(FSB)對銀行資本金占風險加權資產比例給出了不同的參考值。FSB預計將在下月的G20峰會上起草相關規則,全球27家主要銀行的被要求風險加權資產中16-20%的構成為損失吸收型債券及股票。此外,這些銀行還得滿足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相關的緩沖要求。
FSB此舉是為了減少大型銀行在破產時給經濟帶來的破壞力,那些規模在21萬億美元以上的銀行可能受到影響最大。以規則下限16%計算的話,全球銀行業的缺口為3750億美元,如果20%的話,規模則達到8700億美元。(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