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尊嚴與麵包的代價

2014-09-22  TCW
 
 

 

蘇格蘭公投前夕,我們來到愛丁堡現場,陣陣「Vote NO」口號聲,把我們吸引到這群在酒吧聚集的反獨立民眾旁,他們說,現在的生活很好,改變的風險太高。贊成獨立的民眾則告訴我們,不想要被西敏市(英國政治中心)的人統治,「要為自己做決定,」YES陣營的年輕學生、中年會計師和退休護士都這麼說。對一個台灣人,這種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安定和尊嚴間的猶疑,陌生的是,蘇格蘭人沒有因政治問題搞得街頭對峙、生活紊亂、親友反目。他們開心的先喝杯啤酒,再上街宣揚各自的主張。(田習如)

在蘇格蘭獨立公投前一週,我們抵達其首府愛丁堡。

從攝氏三十七度的台北帶來的衣服,難以抵擋這裡的陣陣寒風,我迅速買了一件羽絨衣,櫃檯小姐一邊結帳,一邊說:「你下次來這裡,蘇格蘭可能會是個獨立的國家了。」

她看著我,聳肩,做了一個耐不住刺激的動作說:「喔喔喔,太接近了(指正反方支持度),我都不知道怎麼辦!」

就像多變的秋天,愛丁堡的夜晚是冷颼颼的十度,中午卻出大太陽;獨立公投的統獨民調,也呈現拉鋸戰。該地報紙頭版用「刀鋒邊緣」來形容。

這一場拉鋸戰,三百年來,迴盪在許多蘇格蘭人心中。

我們來到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位於愛丁堡使館區的家,參與一場深夜對談,聽到立場相反的蘇格蘭人心聲。

二十八歲的艾莉,任職人力資源公司,她支持蘇格蘭獨立;四十八歲的吉姆,曾任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財務主管、現任一家威士忌酒廠會計師,他則主張維持現狀,兩位好友展開激辯。

「有太多未知的事情是獨立陣營沒有交代清楚的,包括貨幣(獨立以後)怎麼辦?」吉姆率先發難,他說「我的心是蘇格蘭人,絕對不是英格蘭人,但我的頭腦告訴我,(獨立)風險太大。」對他來說,這是「heart and head」(心與腦)的抉擇,他心向蘇格蘭,卻擔心獨立後經濟立刻陷入低潮,資金離開。

「沒有任何事情是確定不疑的,」艾莉反擊,她在乎「我們相不相信,我們自己有能力治理自己的國家。」她不滿許多對蘇格蘭人有重大影響的政策,都由倫敦人決定,包括核武基地、臥房稅等,「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才能讓我對關於自己的事務有最後決定權。」

艾莉小時候受的教育中,英格蘭把蘇格蘭視為落後的鄉下,讓她對故鄉的傳統羞於啟齒,但因這次公投,她重新認識在地歷史文化,「如果公投能過,就是人民力量的展現,那會令人非常興奮!」熱情加上爐火和紅酒,她的臉龐看起來紅得發燙。

吉姆啜著威士忌,輕聲反駁,「興奮的另一面,是讓人害怕。」「這就像彩虹(獨立的願景)和寵物狗(腳邊的現狀),我們都喜歡天邊的彩虹,問題是你怎樣得到它?」

年輕的艾莉、中年的吉姆,一個是職場菜鳥,一個是優渥中產,年齡和社經地位,可代表蘇格蘭人支持統獨的差異嗎?

愛丁堡最熱鬧的王子街上,一大早的麥當勞裡客人稀少,靠窗面街而坐的克里斯,就在隔壁的銀行上班,二十七歲的他反對獨立:「我不相信獨立後的利益會更大,有太多不確定性,像在賭博,」例如北海石油存量,有專家估計到二○二五年就用完,「我的小孩、孫子要靠什麼?」

金融界人士會因風險考量,傾向維持現狀嗎?在聖安德魯街上,企圖撕掉燈杆上「NO」海報的菲利浦,是四十九歲的獨立會計師,他半開玩笑說:「不能用英鎊,就用美元啊!」他贊成獨立是為了「蘇格蘭人自己決定、自己負責,」「就像你們台灣,也不會想要中國政府替你們做決定吧?」

公投日前的最後一個週六,YES陣營用螞蟻雄兵策略,自發性發傳單、敲門遊說等小型活動,光是距愛丁堡市中心一哩的輻射範圍內,就有五十七場。

NO陣營則出現了由大型基督教新教團體「Orange Order」所舉辦的「以身屬英國人為傲」大遊行,這是獨立公投議題至今最大規模的活動,參加人數約一萬五千人。比起台灣的政治動員,這是小巫見大巫。

圍觀這場NO遊行的人群中,出現一位高舉「YES」海報的老婦,一位NO陣營的年輕人對她嗆聲,她則回嗆「滾開!」她是六十五歲的退休護士,認為蘇格蘭夠富有、不必受別人統治,「(獨立後)如果做不好,也會是我們自己的錯。」

採訪發現,YES或NO,蘇格蘭人有各自的血緣、情感糾結,也對權力和資源分配看法分歧,不能單純用年齡、社經地位,粗糙切分其統獨傾向。這情況,正如台灣。

愛丁堡最具歷史政治意義的「皇家一哩路(Royal Mile)」,起點是十六世紀蘇格蘭獨立精神重要推動者——約翰.諾克斯(John Knox)埋骨所在的長老教會教堂。教堂旁,是三百年前,訂定蘇格蘭與英格蘭《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的老國會。

一七○七年,蘇格蘭與英格蘭簽訂這項法案,確立兩國合併。當年,蘇格蘭為了口袋裡的「麵包」,不得不彎下腰桿,與英格蘭合併。「口袋空空的人,腰桿挺不直」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這句話,蘇格蘭人應感受特別深刻。

一六九八年,當時仍是獨立國家的蘇格蘭,向一般民眾募集資金,派出巨大船隊,到今天中美洲的巴拿馬達林(Darien)一帶建立殖民地,名為「新愛丁堡」,想在此開創第二個蘇格蘭。

當時,蘇格蘭的政府公務員、一般企業、議員、地主、醫生、藥劑師、船長等,拿出畢生積蓄贊助這次海外殖民;投入的資金,至少占蘇格蘭王國全部財富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然而事與願違,瘧疾、黃熱病等各種熱帶疾病,逐漸奪去這批殖民者生命。西班牙也以保護領土為由,派軍隊來攻擊他們。在疾病與圍城下,九個月後,這批蘇格蘭殖民者幾乎全數客死異鄉,「達林計畫」失敗。

雖然天災(疾病)與人禍(西班牙)是原因,但若不是英格蘭扯後腿,蘇格蘭或許不會失敗的這麼快。

英格蘭商人深怕蘇格蘭殖民成功,會打破其對美洲貿易的壟斷權。於是當時的英王威廉三世,下令該國從加拿大到中美洲的殖民地,不准和蘇格蘭人交易,連一滴水都不准給。

當無數蘇格蘭人因此賠上畢生積蓄後,英格蘭以救世主姿態出現,並提出一份聯合法案,內容是英格蘭和蘇格蘭合而為一。

蘇格蘭開出的條件是英格蘭要付出一筆錢,補償達林計畫的損失。這筆錢後來被史家稱為「蘇格蘭之價(the Price of Scotland)——也就是出賣蘇格蘭的價格。

雖然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賣身給英格蘭,對蘇格蘭人來說卻是奇恥大辱。再加上兩國過去長久的交戰恩怨,讓蘇格蘭始終與英格蘭貌合神離。若要找出世界上哪個地方的人最討厭英格蘭,蘇格蘭若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九月十八日的公投,正是蘇格蘭企圖爭回尊嚴的嘗試。

主張獨立的人士宣稱獨立之後,蘇格蘭不但會有尊嚴,而且還能有更大的「麵包」。反對者卻認為,若選擇尊嚴,就不可能得到比過去更大的麵包。兩派不同的意見,就像數百年來,蘇、英對彼此的看法,沒有交集。

從事實來看,若真的獨立,「麵包」會不會更大?這取決於兩個關鍵,一是能否繼續使用英鎊,二是北海油田。

蘇格蘭成為獨立國家,最優選擇是繼續使用英鎊,這是對經濟衝擊最小的方案。

但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表示,英國政府不太可能接受這種計畫。英格蘭銀行(央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也說,蘇格蘭提出的貨幣聯盟,「沒有實行的基礎」。反對獨立的英國政府已表明態度:獨立後的蘇格蘭不能再用英鎊。

但獨派領導人、蘇格蘭民族黨主席薩孟德(詳見第二十八頁VIEW人物)提出的反擊之道是:若倫敦拒絕讓獨立後的蘇格蘭使用英鎊,蘇格蘭也會拒絕按人口比例,來償還它所承擔的英國國債。

《經濟學人》認為,這種兩敗俱傷的打法,恐怕對蘇格蘭傷害更大。因為這只會使獨立後的蘇格蘭,更難與英格蘭談判出更好的條件。而拒絕還債也會傷害蘇格蘭的債信,必須付出更高利息,才能在國際市場借到錢。

獨派提出的「英鎊區」概念,亦即獨立後蘇格蘭繼續使用英鎊,仿照歐元區概念,蘇、英兩國金融與銀行整合,但財政與政治系統獨立。統派卻認為這只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他們質疑,當蘇格蘭的金融系統出事,同屬「英鎊區」的英格蘭救還是不救?

不救的話,將讓英鎊被拖累,英格蘭也難獨善其身。要救的話,多印英鎊援助蘇格蘭,卻讓英格蘭人的購買力縮水,等於替別國收爛攤子。

蘇格蘭境內目前有兩家大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RSB),以及勞埃德(Lloyds)金融集團,包含這兩家的銀行業總資產是蘇格蘭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十二倍。

在英國其他地區,當地銀行總資產是GDP的倍數,還不到五;在愛爾蘭身陷歐債危機前夕,這個數字也只有七,當時愛爾蘭尚且須動用歐洲紓困機制,才能度過難關。

統派質疑,就算「英鎊區」可行,但蘇格蘭金融體糸出問題,也無法獨力解決,既然要靠英格蘭才能解決問題,這種獨立有何意義?

一般人或許難以判斷誰是誰非,但企業卻已做出選擇。就在蘇格蘭獨立公投前一週,蘇格蘭皇家銀行宣布,若蘇格蘭真的獨立,它會把總部遷往倫敦,理由是「金融需要穩定」,這是對蘇格蘭獨立投下不信任票。

除了貨幣金融外,另一個會影響蘇格蘭獨立後「麵包」大小的關鍵,就是北海油田。

自從一九六○年代末,蘇格蘭的北海發現石油後,蘇格蘭民族黨在歷次選舉就打著「那是蘇格蘭的油」旗號,反對英國中央政府插手。

北海油田占蘇格蘭GDP的二○%,去年為英國帶來六十五億英鎊的稅收,獨派認為,英國對北海油田的管理缺乏效率,若讓蘇格蘭人自己管理,創造的稅收會更高,讓蘇格蘭更富有。

反對人士卻質疑,獨派對北海油田收入的估計太樂觀。北海油田經過四十多年開採下來,產量已進入衰退期,如今每日產量已比二○○○年時少了四○%,每年以六%的速度下降,預估約三十年左右就會見底。

據蘇格蘭國家紀錄局預測,到二○三七年,蘇格蘭超過七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將比目前增加八六%,屆時老人撫養比將從目前二五%飆高至五○%,兩個工作人口就要養一個老人。

原本這些退休養老支出,是蘇格蘭和英國共同分擔,但若蘇格蘭獨立,這筆經費就要由蘇格蘭自行吸收。《經濟學人》推估,就算北海油田收入全劃歸蘇格蘭,這些養老退休支出,將使蘇格蘭財政赤字上升到占其GDP的一.八%,是英國其他地區的兩倍。

獨立後的蘇格蘭,能否讓人民享有和之前同樣多的福利?不少蘇格蘭民眾也頗有疑慮。

以英國推動的健保來說,獨派認為,只有蘇格蘭獨立,實施自己的健保,才能避免英國政府改革健保時,傷害蘇格蘭人的看病權。

但統派卻認為,現行看病免費的健保制度,只有在一個足夠大的國家,每個人共同分擔經費才有可能實現。工黨領導人米利班德(Ed Miliband)說,獨立後的蘇格蘭,健保收入一年將少十億英鎊,相當於減少三萬六千名護士。目前每年有四萬三千名蘇格蘭人到英格蘭就醫,獨立後這些人須回到蘇格蘭排隊看病,只會變得更糟。

許多人也擔心,目前蘇格蘭人在當地上大學免學費,一旦獨立,財政問題將使這項政策被迫改變。

獨派領導人薩孟德則以另個角度分析,在蘇格蘭有數以千計的家庭和兒童,必須依賴慈善食品庫才能生存時,英國政府卻花大錢維護核武,「這實在令人髮指。」如果蘇格蘭財政獨立,就能不必分擔核武預算,把錢花在真正需要者身上。

獨派認為,尊嚴與麵包可兼而有之;統派則認為,不可能兩者兼得,正如英國前財政大臣達靈說,「要脫離英國卻仍要保留英國所有的好處,這是痴人說夢。」

這是一場「尊嚴與麵包」的「艱難抉擇」(hard choice)。不論獨立願望是否能實現,蘇格蘭人做的任何選擇,將由自己來承擔代價。

這情況放在台灣來看,也是如此。

台灣近年在兩岸、國際、財經與民生政策上,經常陷入左支右絀的窘境,民眾希望得到「完美的政策」,但其實,任何選擇都有得到與失去。蘇格蘭獨派向人民強調「獨立會得到什麼」;統派則是向人民強調「獨立會失去什麼」,兩者的意見雖然都沒錯,但都是片面的。

當我們聽到政治人物說,「做這個選擇是如何好」時,我們要問的是,「會付什麼代價」;若有人說「做這個選擇如何糟」時,也要想到「可以得到什麼」。

這場公投帶給台灣的啟示,或許正在於此——沒有全然好、全然壞的政策,當我們採取支持或反對立場前,先把「得」與「失」全盤考量,才能做出理性的選擇。

【延伸閱讀】荷包、社福縮水都無所謂?蘇格蘭一旦出走,還有7道難題待解

●爭議項目:

1.用什麼貨幣? 獨派說法:繼續用英鎊統派說法:英國拒絕蘇格蘭獨立後用英鎊

2.系統性危機,大銀行怎麼救?獨派說法:把大銀行分拆成小銀行,就可以救統派說法:蘇格蘭經濟太小,就算把大銀行變小,也無法救它們在各國的業務

3.還能有健保? 獨派說法:獨立才不會讓蘇格蘭被英國目前的健保改革犧牲統派說法:獨立使蘇格蘭無法負擔健保支出

4.社會福利會縮水?獨派說法:蘇格蘭人仍可免費上大學統派說法:蘇格蘭沒有足夠收入負擔這些福利

5.石油收入有多少? 獨派說法:可以靠北海油田成為富有的小國統派說法:北海油田產量已銳減,遲早會用完

6.核武基地留不留?獨派說法:貫徹無核國家,英國核武潛艇請去別地統派說法:沒有核保護傘也失去安全,獨立後也很難加入北約

7.能加入歐盟?獨派說法:歐盟不會違背蘇格蘭人的意志統派說法:加入歐盟須所有成員國同意,西班牙等國家不會贊成

整理:楊少強

【延伸閱讀】蘇、英鬧分手,全球5大元首怎麼想?——蘇格蘭獨立表態名人

?反蘇格蘭獨立:

●美國總統歐巴馬:蘇格蘭應該留在英國》因為他想維持美國盟友實力

●英首相卡麥隆:蘇格蘭獨立會讓我心碎》因為他不樂見聯合王國在任內崩潰

●西班牙總理拉霍伊:將使歐盟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因為他境內的加泰隆尼亞也在鬧獨立

?支持蘇格蘭獨立:

●俄羅斯總統普欽: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未來》因為他想為東烏克蘭獨立合理化

●蘇格蘭獨立運動領導人薩孟德:蘇格蘭將創造歷史》他可能成為蘇格蘭國父

●影星史恩康納萊:蘇格蘭的未來由蘇格蘭人自己守護》因為他長期關注蘇格蘭獨立運動

?不表態:

●英國女王:這是蘇格蘭人民的事!》因為獨立後的蘇格蘭仍尊她為元首

【延伸閱讀】蘇格蘭若脫離,英國領土立刻縮水1/3——蘇格蘭與英國比較

?蘇格蘭 首府:愛丁堡面積:7.8萬平方公里人口:533萬產值:2,350億美元人均GDP:4.43萬美元(獨立後全球前20名)人均生產力:低於英國11%主要產業:油氣產業(北海油田年收入約占GDP 20%)、金融服務、威士忌

?英國首都:倫敦面積:24.4萬平方公里人口:6,300萬產值:2.48兆美元人均GDP:3.8萬美元 人均生產力:高於蘇格蘭11%主要產業:服務業占經濟產值約8成、金融業占產值約7%

整理:楊少強

【延伸閱讀】獨立與否,9.18公投決定——蘇格蘭獨立公投大事紀●1707年牽手:聯合法案通過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1998年:蘇格蘭議會成立●2011年:倡獨的蘇格蘭政黨贏得大選●2012年10月:簽署蘇格蘭獨立公投協議●2013年11月:蘇格蘭公布獨立白皮書●2014年9月18日:公投表決》維持現狀或分手

整理:楊少強

【延伸閱讀】亞當.斯密、電話之父,都是蘇格蘭人

●亞當.斯密(Adam Smith)18世紀哲學家,他的自由貿易理論戰勝重商主義,也是經濟學之父

●瓦特(James Watt)18世紀工程師,他發明的蒸汽機奠定工業革命的基礎

●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他在19世紀發明電話

●弗萊明(Alexender Fleming)他在20世紀發現了抗生素

●柯南‧道爾(Arthur Connan Doyle)愛丁堡大學畢業的醫生,他的小說《福爾摩斯》,比他的醫術還有名

●威爾森(James Wilson)他在19世紀創立渣打銀行,也是《經濟學人》創辦人

●卡內基(Andrew Carnegie) 他19世紀中移民美國,成為鋼鐵大王

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