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能夠被爭論成這樣,背後是有一定的利益驅動的,這種利益驅動主要是來自一些商業目的,比如有機食品生產商就會強調轉基因的安全性是值得懷疑的,不過最終這種混淆視聽是無用的,包括有機食品本身實際上也是一個商業噱頭,沒說它是騙局算是客氣的了。
民眾討論和質疑轉基因本是件好事情,質疑不僅是基本權利,更是推進事物發展的反作用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漸漸的從質疑到聲討轉基因就不對了,尤其是其中三個最大的主流觀點很有問題,它們是:
1.是個背後存有巨大陰謀的利益驅動,害中國人的。
2.請給我們告知權和選擇權。
3.好不好尚無定論,我們迴避,請挺轉派先吃,並多吃
利益驅動那是肯定的,陰謀的利益驅動,那就太義和拳思維了,基本上是受迫害狂想症的再次發作,很多東西不是專門為了害中國人而設計的,閉關鎖國,就沒人害得了你,既然選擇國門洞開,那就要面對一切;轉基因最大的利益驅動,和每一個推進人類進步發展的科學技術一樣,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獲得巨大的利益,這無可厚非,也光明正大。
告知權和選擇權看似表面有道理,實際是沒有可操作性的,比如無線信號,有害無害一直有爭論,過去量很小,沒怎麼關注也就算了,現在移動互聯時代,無線輻射劑量增幅成百上千,足夠量變到質變了,到底有害無害?過去量不大時就有畸變、致癌和影響後代之說了,那麼今天如此高劑量會怎樣,需要時間來驗證,那你用不用呢,你不用可以,你死到鄉下去,發現死到鄉下也不行啦,谷歌要搞大氣球了,從天空直接輻射你,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告知權,也沒有選擇權,你只有挖地窖的選擇,而且還不能隨便亂挖,很可能那是犯法的。
轉基因食品在美國不需要特別標識。FDA
在中國,這個告知權和選擇權也是給不起的,不要說法理上行不通,操作上也沒有可行性,我們目前連基礎食品工業的安全性尚不能保證,做不到出了問題立即溯源追究,更別奢望在轉基因食品上能夠做到完全標識,要做也是騙人的,因為根本經不起推敲,漏洞多多,任何反轉人士想找麻煩都是輕而易舉,就好比霧靄裡面帶個所謂的口罩那樣,可以有心理安慰,但不可能真正杜絕霧靄。
不管你挺轉還是反轉,轉基因是必不可迴避的,除非你滅掉物質追求的慾望,回歸森林,去做個野人,退到鄉村你都迴避不掉。
人類能大規模的全面走進工業化,基本的支持來自於農業生產力大解放,百多年來,全世界農業是在耕地不斷減少,人口不斷激增的情況下,逐年增產的,這個過程中還伴隨著農業生產人口的急劇下降,但仍然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不僅基本消滅了困擾全人類的饑荒問題,不斷提升全人類的平均壽命,還更大力度的支持了現代工業,因為農產品早就不僅是食品,還是工業原材料的一個巨大分支,這個農業現代化,支撐了當今世界的一切,幾乎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成果的受益者,尤其是我們這個曾經把讓十億人吃飽作為豐功偉績的、正在追趕先進的「發展中國家」。
農業現代化,典型如美國,是以不到5%的從業人員養活三億多人口,還兼顧糧食出口同時要支撐整個工業原材料的供給,如此強大的產能來自化肥,農機,農藥,生物科技,氣象氣候和土壤植被等多學科的綜合發展,這種需求隨著人口增長不斷增大,這種上升趨勢未變,以至於到了現在,能持續提升和優化這種產能的唯有基因技術了,因為人人都要吃飽,吃好,住好,用好,同時耕地又不斷被侵蝕,糧食產量要持續增長,化肥農藥要儘量少用,農業從業人口遞減再遞減,因為這是工業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標誌,同時資源投入相對有限,如此條件下,要求一個高效率的產出,目前人類科學能力所能滿足這樣苛刻要求的,基因工程技術是唯一,沒有之一,轉基因是這個體系中的重要一支;生活在現代的每一個人,正在追求物質享受的每一個人,絕無可能和轉基因技術的成果----轉基因食品隔絕,不僅不可能,連選擇權都沒有,人口基數放在那裡的。
所以要反對轉基因,首先要反對這種追求物質無限擴大化的生活方式,反對工業化無限螺旋上升的發展態勢,像不丹那樣以追求全民幸福感為國家發展目標,徹底放棄GDP增長為目的的發展方式,甚至否定科學發展觀,回歸自然,弘揚農耕生活,這是根本性的解決問題,如果全體國民能有此共識,那麼獲得幸福感的難度是不大的,吃的更加自然是不難的,農耕型社會為主體也是必然的,只要運作的好,不餓肚子的目標可能可以達到,反轉基因也是可以真正落實的;一旦走上西方工業化發展的道路,千轉百繞終究不能迴避效率最優化的經濟選擇,而效率最優化原則下,馬上要發生的就是食物的豐富性被漸漸抹去,在中國,你可以吃到口味上百種的雞,在美國,你只能吃到不超過四五種的雞,絕大多數是那種60-90天裡從雞蛋破殼到殺頭拔毛變光雞,一輩子沒見過陽光的工廠籠子雞;在中國,你可以嘗到多種口味的西瓜,在美國,全年供應的幾乎就一種西瓜,大、紅、甜還無籽,但是不好吃;還有那大大的草莓,自然環境裡是不可能長成這樣的,口感遠遠不如中國的小草莓;
但是大規模農耕生產就是這樣的要求的,在這個道路上,來自英國的種公豬正在準備擠佔全中國豬爸的位置,壟斷趨勢強勁,因為它的基因可以讓豬三個月就出欄,經濟性倍增乃至數倍增長,抗病性也好,困擾中國豬倌的兩大核心問題迎刃而解,困擾中國CPI的豬指數也將會被降伏,就這兩個好處,不論是豬倌還是國家高層主管,放棄各地優良口味的豬種還不是時間問題?
未來十年的中國,城鎮化是一個重點發展的區域,將有更多的農民轉為城市市民,農業從業人員必然不斷下降,這是我們下一個十年經濟成功的必要符號,同時糧食生產不能下降,農產品總產量要上升,耕地最好的結果是不再下降,靠什麼?靠農機、農藥、化肥,大規模集約化生產,這個過程中我們必然會失去農產品的豐富性,因為多樣性必然是低效率的,同時我們絕對要拚命提升單位時間和土地與投入成本下的效率,這個效率提升的手段,最高級的就是轉基因了,當所有條件都具備的時候,結果是唯一的,所以,今天,以崔永元這位高級腦殘為代表的反轉人士,就是那種一邊享受著現代物質文明,一邊又不遺餘力的反物質文明,套用文革那句「打著紅旗反紅旗」的老話,崔主播的做法可以叫做打著物質文明反文明,虛偽透頂,愚蠢至極!
我本人骨子裡本來不認同西方的發展模式,但是我根本無力反抗,我生活在這個時代,我無從選擇,我想通了是因為反正最後宇宙都是要滅亡的,地球生命更是不久遠,與其坐以待斃,循道自然,倒不如和自然比拚一下高低,看看智慧到底能發展到哪一步,所以我對抵擋這種發展態勢的,任何螳臂擋車的無用功,除非是精神和道義上的,一概嗤之以鼻。
一直說國人缺乏科學素養,在轉基因這件事上表現的很是淋漓,而且能夠參與這場討論的人,應該是具備了一些基本條件的,首先他們必定溫飽過頭,因為他們有選擇吃不吃的能力,其次他們受過教育,甚至高等教育,第三他們基本是社會中高層人士,具備這些特徵的人在當下中國應該算是中堅了,都不能去認真認識一下什麼是轉基因,去瞭解一下我們有沒有可能根本上迴避轉基因,其代表性人物崔永元自己造謠傳謠,隨著認識的加深觀點立場也且戰且退,從反對到保留選擇權,殊不知結果是連選擇權都沒有的,作為一個有一定話語權的媒體人,有著太多更應該關注的痛點,今年的媒體年終總結,有一個中國「哄搶」專輯,崔永元有去美國瞎折騰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不如去深度瞭解一下,這些參與哄搶的人們,有沒有時間興趣來關心一下轉基因是什麼,如果有一車轉基因食用油翻撒滿地,他們會不會一樣哄搶,你個吃飽飯的大V,來看看你生活的國度其國民基礎是個啥樣,相比之下,他們是不是更值得關注?轉基因食品是不是更無法迴避?
轉基因的不可迴避,是經濟發展方式和國情決定的,沒有選擇餘地,但可以有質疑精神,因為質疑可以讓代價最小化,所以我一直很關注各種質疑,可惜多種質疑幾乎沒有任何學術討論的意義,讓人感到很突兀的是多數人最後集中在三個問題上,一是要權威說法,二是退一步,自己不做小白鼠,讓別人先來;三是完全抵制。
首先權威說法是要不來的,就算美國FDA,聯合國糧食總署的認可,它也是相對權威,有沒有副作用,就是讓時間來給出答案,副作用無非有三種,好影響、無影響,壞影響;全人類來做小白鼠,美國人做了二十年,我自己估計也做了十年了。
國人提出拒做小白鼠,或者根本徹底抵制。
近代中國是個極其落後又坐享其成的國家,在人類文明進步史上,極少有開拓者的身影,而對於文明發展的成果,更多的是反對和抵制;人類是怎麼進步的?人類是先驅者不斷用自己做小白鼠付出代價一點一點進步的,居里夫人提純鐳的時候,還對其放射性的危害沒有認識,以至於她把提純的鐳放在小瓶子裡隨身攜帶;飛機誕生之前,有多少好男兒死於自己的狂想和實踐;醫藥的發展史更甚之,新藥毒性都是時間和人們的身體反應積累出來的,四環素造成整整一代人牙齒發育不良;農藥的使用更是傷害巨大,這一切,除了那些科學家們有沉重的付出,普通民眾也付出不菲的代價。
中國都是拿來主義,用了並且感覺良好,理所當然;孟山都公司是化肥和轉基因工程的踐行者,被污化成一個十惡不赦的惡人,要推進滅人滅種的撒旦計劃;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很多評論,覺得這個國家的一些人特別可惡可恨,好處都是我的,壞處你都先給我試錯一遍,別跟我談別的,混蛋的可真不是一點點,雖然不能要求普通人都具備這種無畏的精神,但是哪怕你對這種試錯精神表達一點點敬意,也是善莫大焉,可惜,沒有!
世界村裡有這麼一個族群,他們享受現代文明,同時以各種方式和角度反對現代文明思想和發展方向,他們喜歡文明的產物----各種現代化商品,他們是拿著別人的優秀產品來比拚購買力的一群動物,同時無任何感恩之心。
我們在前文談論了內地券商近年業務細節之後,今天繼續引用信報的分析文章,比較中信証券(6030)、海通證券(6837)及中國銀河(6881)三間公司的營業數據及營運狀況。
中國股市日均成交額回升及佣金率回穩,料中國銀河最能受惠。由於2012年中國股市的成交額及平均佣金率均下跌,因此中信証券、海通證券及中國銀河的證券及期貨手續費、佣金收入分別下跌20%、22.3%及22.1%【圖1】。今年上半年,受惠成交額改善及佣金率回穩,三家證券商的證券及期貨手續費、佣金收入均錄得升幅,分別按年增長16.6%、7.8%及21.1%。
以上半年計,由於中國銀河專注經紀業務,在內地的經紀賬戶高達560萬,相較中信証券的330萬戶及海通證券的410萬戶為多,故中國銀河的證券及期貨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佔其整體收入比重最高(約53%),而中信証券(約佔31%)及海通證券(約佔30%)則較低。因此,我們認為若中國股市成交額回升及佣金率回穩將最能利好中國銀河收入表現。
事實上,IPO即將重啓,由於中信証券承銷IPO市佔率最高,承銷IPO收入佔其整體收入比重亦較大,所以中信証券承銷股權收入有機會勝過海通及中國銀河。縱觀三間公司,中信証券在承銷IPO的市場份額屬最高,而在2012年,其投資銀行業務佔公司整體收入比重高達13.4%,但上半年IPO暫停後,該業務收入佔比急跌至只有3.4%;相對海通及中國銀河,它們的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在IPO暫停前分別為7%及6.5%,而IPO暫停後,它們該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為5.5%及3.5%,佔比跌幅較小,反映兩間公司收入未嚴重受IPO暫停而影響。
市場預期1月IPO重啓中,83家已通過發審會的企業中,中信証券承銷的企業有4家,預計募集資金約為126.9億元(人民幣.下同),當中的中國郵政及海天調味的募集資金額為83家公司中排行第2及第3,我們相信中信証券會是2014年首輪取得最多IPO承銷額的證券公司。
至於海通所承銷的企業中,亦有4間企業通過發審會,而其上市規模則較中信小。中國銀河所承銷的企業中暫未有一間通過發審會。因此,若以目前排隊申請IPO的760多家企業來看,截至12月12日,中信所承銷的企業佔了32間,海通佔了20間,而中國銀河則佔了11間。
另外,受惠融資融券標擴容,中信証券的融資融券規模亦不斷擴大,令其佔中信証券收入佔比大幅提高。2013年上半年,中信証券的融資融券餘額約221.7億元,市佔率約10%,繼續保持市場第一;海通的融資融券餘額亦達142億元,市佔率約6.4%;中國銀河的融資融券餘額則達117.23億元,市佔率約5.2%。
由於融資融券標不斷擴容,我們認為三間公司都能受惠。而三間公司中,中信証券的市佔率較高,加上上半年融資融券佔其收入比重大幅升至9.7%(2012上半年只有2.5%),反映融資融券餘額提升較利好中信証券收入,其受惠程度有機會較佳。
至於資產管理,由於各公司的基金管理規模均不斷增加,有助帶動其基金管理收入增加。上半年,中信的資產管理業務佔比約5%,收入按年增長104%至3.47億元【圖3】,資產管理規模達3887億元,較去年大幅增加55%。至於海通的資產管理業務佔比約6.4%,收入按年下跌14%,至4.24億元,旗下的「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達224億元;另外,企業年金、專戶理財、社保組合等資產管理規模合計419億元。而中國銀河的資產管理業務佔比最低,約1.8%,收入按年增長534%,至6850萬元,其集合及定向資產管理規模達315.5億元,較去年底大幅增加93%。
我們會在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比較各公司業務的利潤情況及營運質素。我們在前文談論了內地券商近年業務細節之後,今天繼續引用信報的分析文章,比較中信証券(6030)、海通證券(6837)及中國銀河(6881)三間公司的營業數據及營運狀況。
中國股市日均成交額回升及佣金率回穩,料中國銀河最能受惠。由於2012年中國股市的成交額及平均佣金率均下跌,因此中信証券、海通證券及中國銀河的證券及期貨手續費、佣金收入分別下跌20%、22.3%及22.1%【圖1】。今年上半年,受惠成交額改善及佣金率回穩,三家證券商的證券及期貨手續費、佣金收入均錄得升幅,分別按年增長16.6%、7.8%及21.1%。
以上半年計,由於中國銀河專注經紀業務,在內地的經紀賬戶高達560萬,相較中信証券的330萬戶及海通證券的410萬戶為多,故中國銀河的證券及期貨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佔其整體收入比重最高(約53%),而中信証券(約佔31%)及海通證券(約佔30%)則較低。因此,我們認為若中國股市成交額回升及佣金率回穩將最能利好中國銀河收入表現。
另一方面,IPO即將重啓,由於中信証券承銷IPO市佔率最高,承銷IPO收入佔其整體收入比重亦較大,所以中信証券承銷股權收入有機會勝過海通及中國銀河。縱觀三間公司,中信証券在承銷IPO的市場份額屬最高,而在2012年,其投資銀行業務佔公司整體收入比重高達13.4%,但上半年IPO暫停後,該業務收入佔比急跌至只有3.4%;相對海通及中國銀河,它們的投資銀行業務收入在IPO暫停前分別為7%及6.5%,而IPO暫停後,它們該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為5.5%及3.5%,佔比跌幅較小,反映兩間公司收入未嚴重受IPO暫停而影響。
市場預期1月IPO重啓中,83家已通過發審會的企業中,中信証券承銷的企業有4家,預計募集資金約為126.9億元(人民幣.下同),當中的中國郵政及海天調味的募集資金額為83家公司中排行第2及第3,我們相信中信証券會是2014年首輪取得最多IPO承銷額的證券公司。
至於海通所承銷的企業中,亦有4間企業通過發審會,而其上市規模則較中信小。中國銀河所承銷的企業中暫未有一間通過發審會。因此,若以目前排隊申請IPO的760多家企業來看,截至12月12日,中信所承銷的企業佔了32間,海通佔了20間,而中國銀河則佔了11間。
另外,受惠融資融券標擴容,中信証券的融資融券規模亦不斷擴大,令其佔中信証券收入佔比大幅提高。2013年上半年,中信証券的融資融券餘額約221.7億元,市佔率約10%,繼續保持市場第一;海通的融資融券餘額亦達142億元,市佔率約6.4%;中國銀河的融資融券餘額則達117.23億元,市佔率約5.2%。
由於融資融券標不斷擴容,我們認為三間公司都能受惠。而三間公司中,中信証券的市佔率較高,加上上半年融資融券佔其收入比重大幅升至9.7%(2012上半年只有2.5%),反映融資融券餘額提升較利好中信証券收入,其受惠程度有機會較佳。
至於資產管理,由於各公司的基金管理規模均不斷增加,有助帶動其基金管理收入增加。上半年,中信的資產管理業務佔比約5%,收入按年增長104%至3.47億元【圖3】,資產管理規模達3887億元,較去年大幅增加55%。至於海通的資產管理業務佔比約6.4%,收入按年下跌14%,至4.24億元,旗下的「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達224億元;另外,企業年金、專戶理財、社保組合等資產管理規模合計419億元。而中國銀河的資產管理業務佔比最低,約1.8%,收入按年增長534%,至6850萬元,其集合及定向資產管理規模達315.5億元,較去年底大幅增加93%。
我們會在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比較各公司業務的利潤情況及營運質素。看過前文對內地三家券商的營運分析,早步了解到中信証券(6030)最受惠IPO重啓、融資融券擴容及資產管理收入增加;中國銀河(6881)則最受惠股市成交額及佣金回升;海通證券(6837)則較中庸。今天,我們繼續引用信報的另一篇分析文章,看看它們的利潤情況及營運質素。
首先,按利潤情況看,中信、海通及銀河的經紀業務佔它們的稅前利潤比重分別達39.9%、37.6%及107.4%(銀河因資產管理及其他項目均錄得稅前虧損,所以令經紀業務佔比提高),而經紀業務的利潤率雖然較前數年大幅下跌,但由於今年內地股市成交額回升及佣金率回穩,各券商在2013年上半年的經紀業務利潤率回升至40%,至60%水平【圖1】。
以三間公司比較,上半年中信經紀業務利潤率最低,只有39%,其次是銀河,業務利潤率約50%,而海通利潤率則最高,約59%;由於銀河的經紀業務佔比最大,加上利潤率回升,故最能受益於今年股市成交額回升,我們預計銀河整體業務收入及盈利有望造好。至於海通,雖然在2013年上半年其經紀業務利潤率高於銀河,但由於其業務佔比較低,業務盈利提升效應未及銀河;而中信的經紀業務無論在利潤率及佔比都遜於銀河及海通。
其次,在交易業務的利潤方面,中信、海通及銀河的交易業務佔它們的稅前利潤比重分別達37.4%、42.7%及22.1%。近年,海通的交易業務收入佔比不斷上升(由2010年7%升至2013年上半年29.2%),上半年公司透過股權投資及套利活動等令業務取得83.7%的稅前利潤率【圖2】,成功帶動公司整體利潤率上升。
至於銀河,2013年上半年交易業務稅前利潤率約63%,但由於其收入佔比只有12.6%,對公司的利潤貢獻有限。另中信的交易業務稅前利潤率約32.3%,遠低於於海通及銀河,公司指會繼續擴大做市服務的規模和範圍,並豐富金融創新產品。我們相信未來三間公司的交易業務佔比的繼續提升,將有效抵禦傳統經紀業務收入增幅減少的影響。
然而,成本方面,值得留意的是,由於銀河專注經紀業務,去年公司員工約8601人,當中經紀、銷售及交易員工已佔全公司員工的91.2%,而中信及海通的經紀員工佔整體員工比例只有72.3%及64%,結果導致2013年上半年,銀河的員工成本佔比最高,約28.8%【圖3】,而中信及海通的員工成本佔比則為24.8%及16.7%。而員工成本佔比高將影響銀河邊際利潤率表現。
按財務狀況看,銀河融資成本佔比較低,淨現金水平高;中信融資成本則急增。2013年上半年,中信融資成本佔比急增至15%【圖4】,主要是公司於4至5月期間發行了5年期、利率約2.5%的8億美元債券,另於6月又發行了5年期、利率約4.65%的30億元人民幣債券及10年期、利率約5.05%的120億元人民幣債券,因此,上半年須繳付債息約3.85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的3187萬元大幅增加,融資成本上升有機會影響其盈利表現。發行債券亦令公司的貸款額由年底的1.5億元,增至上半年的213億元。雖然如此,公司的現金水平充裕,截至6月,公司淨現金水平仍有54%,財務仍穩健。
至於海通及銀河,2013年上半年融資成本佔比都有上升,但升幅温和。海通的貸款金額由去年底86億元,升至2013年上半年96億元,淨現金水平73.7%;銀河去年底並無貸款金額,而2013年上半年短期貸款額升至70億元,計入5月上市所集資的65億元,淨現金水平高達167.5%。三間券商都維持淨現金,但銀河的淨現金水平則較高,財務狀況相當穩健,有利公司發展創新業務。
三間公司中,若撇除減值損失及得益,中信及銀河的總成本佔比較高,分別為63.2%及62.2%,而海通則為47.1%【圖5】。銀河無論在員工成本及其他營運成本佔比均高於中信及海通。而中信則因融資成本大增而令總成本佔比上升。海通各成本佔比都較低,以致其邊際利潤率造好,其利潤表現最佳。
另外,受惠交易業務貢獻,2013年上半年,海通的邊際利潤率最高,約40.1%,其次是中信,約28.6%,最低是銀河,約25.3%【圖6】。海通在2010至2012年的邊際利潤率一直維持在30%水平,而2013年上半年利潤率提升主要是公司交易業務的佔比愈來愈大,加上上半年該業務利潤率升至83.7%,另外其經紀業務同樣造好,帶動整體利潤率上升。中信因交易業務利潤率大幅下跌(由去年同期53.1%跌至32.3%),而該業務佔比又較去年同期上升,加上融資成本增加,以致整體利潤率下跌。銀河因以經紀業務為主,所以在缺少較高利潤的創新業務收入下,其整體利潤率亦較低。
最後,按2013年12月尾估值分析,中信、海通、銀河、光大証券(165)及國泰君安(1788)的平均預測市賬率約1.43倍,而彭博顯示中信的預測市賬率為2.04倍,估值偏貴;海通證券的預測市賬率為1.63倍,估值合理;銀河的預測市賬率為1.5倍,估值合理。
總括而言,由於2013年是證券行業創新發展政策全面實施之年,券商經歷了不斷加大創新業務的投入階段;長遠而言,隨着創新業務收入佔比提升,將能減低它們對傳統經紀業務的依賴。進入2014年,若股市氣氛改善及成交額上升,銀河將因客戶群大而帶動經紀業務造好,而海通的交易業務亦同樣可受惠。然而,由於2014年初的滬深股市將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國策及銀根鬆緊等),現階段選擇最能受惠IPO重啓、業務較多元化及資產規模最大的中信証券,可能是短線投機的最佳選擇;加上其融資融券業務餘額佔市場第一位,相信對公司未來盈利亦有正面影響。
當然,中信証券的估值偏貴、融資成本上升,是其風險所在,因此,若純以投資考慮,可能趁A股氣氛進一步走弱才入市。2013年5月,阿里巴巴以2.94億戰略投資高德地圖,佔股28%,佈局O2O,加速向移動互聯網方向轉型。高德為什麼選擇阿里?下文為i黑馬關於當時的分析文章,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
高德:為何選擇阿里?
如何使過億的用戶實現貨幣化,是高德一直沒有,也難以回答的問題。
「上市時我們前五大客戶都是汽車廠商,累計對營收的貢獻高達80%。當時我們每獲得一家大客戶便欣喜若狂,有一家失手便懊惱不已。」高德CEO成從武曾如此描繪中國地圖商昔日的命脈。
真正的打擊還在後面。2012年高德的最大競爭對手四維圖新從其手中搶走寶馬新款車型的內置訂單,這意味著高德丟失一個在中國年銷售額高達13萬台的大客戶。
高德公司CFO張勤也在反思這種2B業務模式:「你丟掉任何一單,對公司來說,就是致命的打擊。這促使公司去想,怎樣更深度挖掘地圖數據的價值。」
數據孤島也困擾著高德。公司雖然與谷歌、蘋果等簽約,事實上並未對LBS商業化有任何幫助。張勤談到:「在前期,高德提供互聯網數據,比如提供給谷歌這種數據,高德根本看不見他的後台調用。因為拿不到這個數據,高德才衝到C端(用戶端),自己從C那裡拿數據。」
高德選擇向2C邁進,公司體系結構發生多元變化。首先,在上市公司治理層面,2011年高德任命搜狐聯席總裁王昕和周鴻禕為獨立董事,而高德聯合創始人肖軍辭去董事職務,此前肖軍曾任公司COO並負責公司銷售業務。其次,在高管人員結構方面,高德先後在VP層級引入5個人。此外,在產品方面,高德免費導航應用「高德地圖」2011年二季度上線,這正發生在董事會換血前後。
人員與產業上的調配,使高德變得更像一個移動互聯網企業。如今高德在用戶數的積累上已經破億。根據易觀2012第四季度報告,其29.6%的市場份額領先百度9.3個百分點。
下一步是對公司核心價值的判斷,這將決定公司的走勢。高德的數據顯然是殺手鐧。
張勤表示,公司想過把移動地圖業務拆分,但考慮到不同業務線的運作都是基於數據庫,而數據庫無法拆分,這決定了公司整體的價值。「比如說我們做航空攝影,你聽著跟手機好像差得很遠,但是航空攝影產生的數據,對我們後來發展三維,在移動端體現三維地圖有巨大的幫助。」
有了用戶,也有了對核心價值的判斷,如何使過億用戶實現貨幣化仍是大難題。高德的解決辦法較為理性,「如果前面有BAT(百度、阿里、騰訊),不可能我們一家渺小的小公司,去面對三個巨頭的競爭。必然挑一個BAT裡面的合作夥伴。具體問題便是,挑哪一家?」張勤直言不諱。
他坦承高德與BAT均有接觸,但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將高德推向更高的層次,各巨頭是否願將自身資源充分調配給高德。
對於阿里之外的選擇,成從武曾在接受採訪時不經意地評價:「地圖既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入口,又可以做其他應用的底層支撐,如支持微博、微信、生活服務類APP等。」
「我們認為阿里是最契合的,這種契合度一方面因為我們欠缺的是接地氣,是商業模式上怎樣用地圖這種方式去變現,阿里是最接地氣的。同時阿里正好在地圖投入上又是這三家裡面相對來說最薄弱的一個。我們只評估戰略合作和大股東對高德的好處,因此最終我們選擇阿里。」張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