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磚頭升值 大酒店落後 內線人
http://mymoneyinsider.com/?p=1476昨天,安全貨倉〈0237)附屬標售持有的葵涌貨倉,消息令集團股價爆升了12%,可見現時炒磚頭升值的意慾很強,還有什麼磚頭股好追呢?不妨留意手持大量豪宅的大酒店〈0045)。
安全貨倉是次標售的物業,位於葵涌國瑞路132至140號,鄰近嘉里〈0683)發展的縉庭山,可貴之處是,地盤被規劃為可作多種用途發展類別,經補地價後可變為住宅,而附近縉庭山單位的呎價,現時已漲至6700元,市場估計這個項目價值12億元。
若數到手持大量優質物業,但資產大幅折讓的股份,非要數到大酒店不可。大家或許只留意到大酒店持有九龍半島酒店的一面,而忽略了大酒店手頭上豐厚的
貴重物業,包括淺水灣影灣園、山頂凌霄閣、中環聖約翰大廈,單是這批物業,市值已達到153億港元,現價較資產值折讓達到60%以上,有多抵買,大家不妨
拿計算機出來計一計。
筆者喜愛的是,大酒店對於物業的管理,有一定水平,還有相當的英倫風情,這批磚頭的價值如此落後,並沒有道理,筆者估計,於未來三個月,市場對於物業價值的折讓會收窄,屆時股價至少可升一成。
圖一:淺水灣影灣園(www.carrot-home.com)
圖二:大酒店旗下商用物業表。(資料來源:2012年中期報告)

甚麼是落後股?? Kyle
http://blog.yahoo.com/_PDW7RFPPPKJ6IWUA42B5OWHPCM/articles/900257/index大家都可能會成日聽日, 追落後, 炒起落後股等等.........其實大家又知唔知點先算為之落後股??
可能有人會好簡單將一隻股票既圖表同恆指既圖表作比較 (好多網面都有呢個功能), 如果相對上隻股票升得比恆指少, 咁就稱之為落後..........
其實, 呢種做法其實係假設左隻個股同埋恆指既風險, 受到影響既因素完全一致先至會成立.........所以其實唔係太可靠.......
係學術上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每一隻股票都有一個Beta, Beta 就相等於一個與指數 (香港就用番恆指) 風險同回報既關係性........Beta 等如1就係風險同潛在回報同恆指完全一致, 而大於1 就係風險同回報都高於恆指......小於就係風險同回報細於恆指.........
舉個例子, 如果A股票既Beta 係等如 1.5.........假如恆指升100% 的話, A股票理論上應該會升150%...........但係恆指跌100%的話, 佢都會跌150%...........
而如果B股票既Beta 係等如0.8 的話, 恆指升100% 佢就會升80%, 恆指跌100% 佢就會跌80%.......
要係市場上舉例子的話......Beta 高於1就好似果D 資源股, 航運股等等........Beta 等如1 就係盈富基金.........而Beta 小於1就係果埋波幅較細既公用股..........
咁Beta 同落後又有咩關係呢...........我地係要先用Beta 呢個數值去調整番個股同期既升勢同跌勢, 之後先去再同恆指去作出比較, 咁樣先至可以係考慮到風險情況下去確認邊D 係落後既股份..........
舉個例, 如果有隻Beta 1.5 既股票..........恆指係一個月內升左100%, 咁隻股票理論上係應該升左150%, 但係隻股票就只係升左120%........
如果純以圖表直接比較的話, 會誤以為佢升跑贏大市, 但係實際上佢其實係落後於大市............
相信大家會對落後會有較多既理解..........不過, 到底Beta 可以係邊度睇到呢? 其實, Bloomberg 係可以直接睇到.........如果接觸唔到的話......其實大家亦可以股票過往既長線走勢同恆指既長線走勢作比較, 亦可以大概估計到佢Beta 係高定係低...........
上面講既落後, 係集中於股票同恆生指數既比較........而較窄去睇, 係同一個版塊亦都會出落後既股票.........如果有機會以後再講下...........:P
供應大落後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422/18235839 讀者K家住上水,常在火車站受到內地遊客擠迫困擾,睇見左丁山反對限奶令,反對反自由行,忍不住寫電郵嚟質問左丁山是否擁有店舖或連鎖店股份,昨日已經答咗佢:可惜自己冇呢。諗深一層,自己算係笨蛋,一早睇到大趨勢,又唔去買周生生與莎莎股票,失去搵錢機會,反而一位女士睇本欄(好似兩年前)講沙田第一城由置富REITs(778)接管,行將大裝修、加租,如想對沖,不妨買置富股票(即基金單位),呢位女士立即買入,依家價位升到近7.4元,每次見到碰頭,佢都多謝左丁山,可憐左丁山只擁有零單位。
2003年一月,校友地產L在校友午餐例會談及2003年投資前景,當時還未有沙士襲港,地產L大聲疾呼叫我地到銅尖旺買舖,大小不拘,之後不久,沙士將香港變成死城,地產L一啲都唔怕,繼續買舖,呢啲咪叫做投資眼光囉,2004年開始有自由行,地產L變得富上加富,我地還是不富,唔恨得咁多咯。
2004年之後,其實舖租及舖價未直線上升,香港零售總額在1997年創下高峰,2003年跌到谷底,有咗自由行,2007年零售額破1997紀錄之後,至2010年增長唔算好多,但2010年增長18%,2011年增長25%,2012年增長10%,三年間共增長53%之多,零售總值在2012年高達4454億元,咁就帶動遊客區地舖租金瘋狂,升完又升。道理一字咁淺啫,睇嚇同期之私人商業空間數字,2009年至2012年之間只係增加咗1%咁大把咋!
創辦「黃金十年」嘅林奮強最近公開講過以上數字之後,同我地吃晚飯,指出本港通脹未必可以怪責美元貶值,輸入通脹,本地通脹主要係本地供應不足所造成,租金上升就係供應不足之反映。香港勞工供應短缺,但不准輸入外勞,香港目前失業率係3.5%,總就業量已經創下歷史新高(372萬人),過往三年家庭入息中位數增加20%,簡單講句,做工人數多咗,收入多咗,遊客多咗,於是零售額自然增加,偏偏商場店舖數量面積冇升到,租金唔升至奇!解決方法只有一個,就係盡快增加供應,增加商店商場數目,否則通脹無法解決,商舖租金難以回落。
99.6%基金經理十年落後指數基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661815年的那個夏天,拿破崙一世輸掉了滑鐵盧戰役。此役成為拿破崙軍事生涯的告別賽,也唱響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輓歌。
近199年過去,金融界上演著又一場滑鐵盧,這場戰役的輸家雖然不會被流放孤島、一無所有,但也會名聲掃地、引起非議。
去年,用來衡量對沖基金業回報的HFRX指數僅上漲3%,同期標普500指數上漲18%。
除了2008年,2003年-2012年這十年裡,標普500的表現都強於對沖基金。
去年12月,
經濟學人對比了全球對沖基金指數HFRX和一種簡單股票-債券投資組合的投資回報。後者將60%的資金投資於標普500,剩餘40%投資全球政府債券。
經濟學人下圖的對比說明,如果把資金交給我們以為擁有生財魔法的金融界精英,扣除收費後得到的回報還沒法跑贏通脹。
今年依然沒有好轉。3月
華爾街見聞報導,直到3月月中,所有的知名大牌對沖基金業績都不及標普。
但這還不是最難看的敗績。
金融信息服務網站Motley Fool透露,過去十年,只有千分之一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業績始終優於標普500。
根據雅虎財經提供的基金評級機構晨星公司數據,成長收益型共同基金平均費率1.29%。
這相當於十年裡每投資1萬美元,這些基金公司就要收費1883美元。
而如果選擇跟蹤標普500指數的先鋒500指數基金(Vanguard 500 Fund),十年裡每投資1萬美元只需要付費154美元。因為這只基金年費率只有0.12%。
收費高一定能換來高回報嗎?
這些基金大多可以查詢到今年第一季度末的最新數據。比對結果實在讓人遺憾。
用最基本的晨星數據標準觀察管理至少5年的共同基金,五年來,2.4711萬隻基金之中僅有五位經理業績超過標普500指數。
根據稍有不同的標準,在華爾街日報查看的1.7785萬隻基金十年內有71只基金跑贏標普。
也就是說,十年之間,只有0.4%的共同基金經理業績勝過標普500指數基金。投資99.6%的共同基金都無法得到高於標普指數基金的回報。
Of Two Minds博主Charles Hugh Smith說,
千分之四的幾率幾乎等於華爾街的業績完敗指數基金,華爾街一味食利,根本沒有產生收益回報。
大部分對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的投資都貢獻給一種超級暴利生意。
香港落後新加坡?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717/18336786 明明係講發展新界東北,點知道反對發展人士以及泛民議員范國威、張超雄將反對焦點改為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變成富豪球會與村民(未必係原居民)土地之爭,富豪與非富翁(未必係窮人)之矛盾,一場開發新市鎮嘅規劃辯論,竟然轉化成為階級土地之爭,充份反映咗今日香港,高度分化,令人聞到恍如六十年前共產黨在中國農村發動農民鬥地主嘅味道。泛民議員一方面爭取民主,另方面大搞共產主義方式鬥爭,意圖提前赤化香港,慎防點火玩出火,如伊利沙伯中學營火會。
「明報」在七月十日A2版大字標題:「星洲收高球場建屋,『港再落後』」,標題極驚嚇人,但內文就話明今年一月新加坡國家發展局發表2030年土地規劃大綱報告(注意,係2030年),內容則指可能整合佔用廣大面積之土地例如軍事訓練、高爾夫球場及農業(farming),以作其他用途。
香港反對東北發展之人士亦是「農業保護派」,指香港需要發展農業,保留新界農村,依此說法,新加坡政府要發展農地,香港反對派點會贊成呀?但《明報》就好嘢嘞,大字標題講星洲收高球場建屋,對回收農地建屋就眼大大睇唔見,當讀者唔識英文咩。新加坡政府務實到得人驚,香港特區政府永遠無法去學,譬如為咗興建商場、賭場及寫字樓,新加坡大規模填海,根本上話填就填,點會無端端走出個Y婆婆申請法援嚟司法覆核吖?新加坡移山亦唔見有綠色X、綠色Y之類嘅團體去反對填海噃,與香港情況大大不同,事實上,環保團體好懂得欺善怕惡,唔會在新加坡聲大大為咗一啲魚、一啲蝦來與新加坡政府搞對抗嘅。
據「明報」資料,新加坡土地面積716平方公里,等於香港面積1104平方公里之64.8%,新加坡有高球場18個,佔地1500公頃(15平方公里),高球場面積等於新加坡總面積之2.09%,香港有6個高球場,佔地698公頃,等於總面積之0.62%,與新加坡相差甚遠,故此新加坡如果收回高球場起屋輕而易舉,一個國家用2%土地去做高球場,實在太奢侈啫,睇呢啲數字,香港使乜怕落後於新加坡喎!「明報」不必借新加坡嚟單打特區政府。
顧客購買行為變了,而你的營銷手段為什麼還這麼落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226.html如今,即便是最漫不經心的商業觀察者也可以發現這樣事實:傳統營銷的「漏斗」模型已失去了意義。這種模式基於顧客購買商品和服務的線性路徑,開始於對產品和服務的關注,終結於購買行為和忠誠度的建立。
因為顧客的購買過程不再是往常的直線型:他們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是短暫地利用某一渠道,而是會持續性地停留在渠道當中。
埃森哲公司將這種新趨勢稱為「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使得「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如此與眾不同?在這種模型中,「評估」成為了所有環節的核心,而不像以往那樣各項工作都在圍繞「購買」展開。
購物過程三大根本性轉變
埃森哲認為,「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在具有戰略意義的三個關鍵方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當今顧客的購物過程更加動態化、便捷化與持續化。
第一,借助技術的推動,目前客戶已經可以在某些渠道內(或跨渠道)輕易控制並改變自己的購物路徑,以隨時滿足自身的需求。雖然今天購物者的採購環節基本相同,但他們的途徑已不同於傳統的「漏斗」式過程。這些新路徑可能仍為直線型,但更多時候會是非線性的,比如環形和「之」字形過程。
第二,擺在顧客面前的選擇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多樣,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完全進行掌控。此外,來自第三方的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加,其影響範圍也在不斷拓寬。顧客在各方面都有著多種選擇,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購物,而各家企業也都有機會成為備選方和提供方。
同時,在這樣一種更為開放的環境中,客戶在自身資料被企業使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透明度要求。即使企業使用所獲取客戶數據僅僅是用於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也必須滿足客戶對透明度的相關要求。
第三,數字技術、移動技術和社交技術使購物不受時間限制。只需輕點鼠標,便可完成購物——這也意味著,客戶幾乎時時刻刻都會在渠道中關注相關信息。
不過,隨時購物並非只有好處:它很容易讓顧客在面對太多「評估」時苦苦糾結,難以做出最終的購買決定。當顧客對於評估表現出不耐煩、甚至瀕臨崩潰時,他們很可能會一時衝動,隨意買下自己最後所見的商品,或者乾脆放棄購物。
今天的消費者只要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個人電腦,就能在自己選擇的時間和地點在線進入傳統購物過程中的某個環節或所有環節;同時,無論是在網上還是現實世界中,消費者都可以在各種渠道和不同環節之間實現無縫轉換。原來形形色色截然不同的銷售渠道正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讓位於一種融合各項因素的統一模式。
新趨勢對企業的影響
這種轉變不僅會影響企業對企業(B2B)和企業對消費者(B2C)的關係,而且還具有戰略意義——既會對廣告和促銷等營銷活動產生影響,也將改變購物過程中銷售、服務和其他各項環節。
在這種模型中,「評估」成為了所有環節的核心,而不像以往那樣各項工作都在圍繞「購買」展開。現如今,顧客即使購買後也常常會重新評估自己的決定,以及其他的備選方案。他們總會不停反問:如果我再多看一個地方,是不是會發現更便宜的價格?我知道所購產品已經發出,但不知能否取消訂單?隨著獲得越來越多的新信息,客戶也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改變想法。
大多數傳統營銷方式缺乏敏捷性和反應能力,無法對處於高度動態過程中的客戶做出快速回應。如果銷售和服務策略將重點放在統計客戶流失率等指標上,而不去關注個體客戶的流失風險,就可能無法捕捉到客戶期望更換品牌的跡象。另外,傳統的營銷方式可能會使用所謂「一招通吃」的方法,無法充分利用對單個客戶的洞見與這些客戶實現互動,因此也就無法為客戶提供量身定製、更具針對性的體驗。
如今已做好充分準備應對這種新形勢的企業仍為數不多。事實上,許多營銷、銷售和服務功能甚至在客戶購物過程尚未開始時就已注定無法形成持續的服務——因為這些功能僅與企業的內部結構和組織相適應,並非是針對顧客的不間斷體驗而設計的。
如果以上這些不足已完全顯露出來,企業也已對其有了充分的瞭解,那麼下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運用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來找到戰略上最重要的內容。在制定或更新戰略時,新型購物行為的哪些重要特徵應當成為討論中關鍵的基礎內容?
首先,應當從評估開始。評估就意味著學習,因此企業越來越有必要瞭解客戶的學習體驗(包括他們學習的內容,從何處以及如何學到該內容)如何有效影響隨後的印象和行動。
其次,該模型的設計意圖表明,企業應當明確認識到客戶體驗中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循環。這兩種循環在「評估」這一中心點匯聚,並最終呈相互依賴的關係。但是,企業同時也需要認識到每種循環都是同一主幹上的一個獨立分支,並且需要有意識地分別加以管理。從顧客的角度看,這兩種循環是預期和現實之間的紐帶。對企業而言,這兩種循環應當將承諾和交付連接到一起。
最後,不間斷購物體驗模型表明,企業必須改變其業務活動,以最新、最關鍵和最有價值的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
提高購買體驗的三種方式
埃森哲認為,消費者將越來越青睞能夠在以下三方面提高購買體驗的企業:關注與引導用戶;為用戶篩選與推薦;實現用戶體驗的同步與優化。
第一,如果企業能夠在顧客逛店、購買和消費時跟隨他們的腳步,就可以更好地瞭解每位顧客做出選擇時的意圖,進而預測顧客的下一步行為,並為其提供幫助。
例如,企業可以鑑別出顧客在哪個環節點「放棄」購買某品牌產品或服務,隨後分析顧客的購物行為,從而找出自身的不妥之處,並做出相應調整。顧客遇到了什麼障礙導致其放棄購買?企業可以採取何種手段來消除這一障礙?如果正在進行購買,還有哪些內容可能是顧客正在考慮但尚未明確表達出來的?
關注客戶的選擇過程可能有助於揭示上述問題的答案,並幫助企業完成銷售或推動客戶購買企業的其他商品或服務。針對客戶購買某一產品或服務的快慢速度,如果企業掌握了更多相關信息,就能夠預測並影響客戶的下一步購買行為。
比如,當客戶購買機票時,旅遊網站的主頁會出現在客戶眼前,通過預測該客戶的下一步行動來為其提供引導。如果客戶預訂了機票,或許還需要預訂酒店和租車,該網站就會引導客戶,為其提供全套備選服務。
第二,企業無法控制公開的內容,因為互聯網上的信息和觀點層出不窮,永無止境。但企業可以傾聽,從而瞭解何時才能對人們的行為施加有效影響,引導其向自身期望的方向發展。
當企業能夠分辨出公開內容在哪個時點會產生重大影響時,它們就可以幫助客戶過濾掉對客戶無關緊要的信息,從而協助其完成購物過程。同樣,輿情監測或社交媒體傾聽等先進分析方法也有助於企業完成這項任務。
真正的「推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引導」行為。引導的作用在於簡化和加快客戶體驗通道,而推薦則有助企業成為客戶信賴的顧問,使客戶更容易獲得購物體驗——推薦服務能夠幫助客戶找到心儀的產品或服務,或者大幅減少備選項目的數量,只留下少數可能最適合該客戶要求的產品或服務,從而縮短了客戶在渠道中搜尋的時間。
為了做好推薦工作,企業經常需要從客戶處獲得系統性的反饋意見。網飛公司的影片配對功能(Cinematch)影片配對功能使用先進的分析工具,利用公司通過密切客戶關係所瞭解到的客戶選擇信息,為其推薦僅憑直覺未被選中的新電影。
第三,同步旨在確保營銷、銷售和服務過程中客戶體驗的一致性,對客戶的承諾在每一環節中都能夠得以落實。優化則意味著確保客戶的實際體驗不斷超越預期。雖然技術作為關鍵的推動力作用巨大,但數據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小覷,因為只有通過數據把各項活動連接起來,才能實現同步和優化。
當一名潛在的客戶通過其所選擇的任意渠道獲悉某一品牌時,都會經過統一且無縫的「接觸點」完成購買行為。這一過程有可能發生在網上,也可能發生在實體店,抑或兩個渠道都會涉及。
利用分析工具來獲得相關洞見,提供商就可以持續瞭解客戶的體驗評估,因此能夠根據需求對產品進行改善,以消除外部內容中潛在的情緒化或不可預知的反應。提供商們需要認識到,對於某些人而言,購物體驗早在其成為客戶之前就已然開始,而且在其完成購買後還將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美國運通公司就通過社交網絡平台實現了客戶體驗的同步和優化,這些平台包括臉譜網和推特。例如,該公司根據持卡人在社會媒體網站上的活動情況為相應的持卡人自動提供許多產品和服務的折扣信息。客戶只需要將自己的社交網站賬戶設置為「與美國運通同步」即可獲得相應折扣。由於全部折扣和優惠手續都是由運通公司來負責處理,持卡人只要專心購物,然後正常使用自己的卡完成交易即可,運通公司隨後會將優惠返點打入其卡中。
運通公司通過這種方式增加了客戶參與度,吸引更多人使用其信用卡,同時也積累了日益龐大的豐富客戶信息。未來,這些信息將有助運通公司進一步細化客戶範圍,並為各類客戶提供定製產品和服務。
那麼,你還打算堅持傳統的漏斗模型的營銷策略嗎?是的,它曾一度發揮重要作用。而且,看上去似乎很多企業仍能依此撐上數年,而且表現依舊搶眼。但不要忽視這種情況:這是由於經濟增長勢頭掩蓋了策略缺陷。你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當然,實現轉型也並非一蹴而就。因為對大多數企業而言,這將意味著需要組織變革——這種變革往往不是漸進式的,而是顛覆性的。轉型其間可能需要採取大刀闊斧,甚至是天翻地覆的改革措施。企業也因此需要磨練自身的分析能力,學會熟練使用尖端的互動技術;而且在許多情況下,企業將需要徹底改革自身的業務活動。
但是從長遠來看,那些付諸努力、適應顧客當前這種不間斷購物行為的企業,也將不間斷地培育出忠實買家——所有相關的投入都將換回豐碩回報。與這些成功轉型的企業相比,在今天繼續堅持漏斗式營銷的企業,無異於司機忽視油表警示燈而繼續行駛。
落後資產資金愛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510466今年下半年的投資主流是投資落後資產,除了我們主要關注的落後股票之外,落後但風險較小的地區、國家資產也引起環球資金的興趣。這是由於今年環球經濟步伐並不一致,縱使中國等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但已發展市場經濟增長卻在加速。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普遍向下修訂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之際,卻上調對歐羅區的預期,並預料其明年有望重返正增長至1%水平。
事實上,連串數據反映歐洲經濟正重返增長軌道上,而這將有利上調企業每股盈利增長率;加上預期歐羅區以至英國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的機會仍高,亦有助歐羅區資產成為最大贏家。留意市場資金明顯轉進歐羅、歐股與歐債,除了推升歐羅兌美元升上近兩年新高價,德國股市更創下歷史新高。因為市場對歐羅區經濟前景的信心正不斷增強,根據瑞銀彙整的資料發現,自5月份經濟脫離二次大戰後最長衰退以來,歐羅區的經濟指標結果大多優於市場預期,同期間美國經濟指標則是遜色居多。
股市方面,目前歐股估值仍偏低,截至今年8月底的希勒市盈率(週期調整市盈率)僅13倍,遠低於美股的23倍。此外,撇除英國,目前歐洲企業股息率為3.55%,高於美日股市約2%,以及歐企債券的2.6%,低估值配以較高息率回報,為投資者帶來頗大吸引力。更重要的是,目前投資在歐洲的環球資金比重仍低於過去10年的平均值【圖】,反映歐洲股票的持有量仍然偏低,絕對有利當地股市。
事實上,華爾街日報日前就報導,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以1.135億歐羅買下西班牙營建集團(FCC)6%股權。根據FCC在21日盤後公佈的資料顯示,蓋茲已成為FCC第二大股東,僅次於持有集團股權53.9%的FCC董事長科波羅維茲(Esther Koplowitz)。西國投資銀行Arcano認為,蓋茲投資FCC是看好西國近期的經濟改革;尤其是西國的水泥使用量和營建業活動都處歷史低檔水準。若西國經濟將重回正軌,水泥與營建產業將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從事這兩項業務的FCC將受惠。
蓋茲入股FCC是近期外資錢進西國的最新行動之一,亦是繼「股神」巴菲特的巴郡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去年收購西國銀行CaixaBank的保險資產,和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 Helu)的Inmuebles Carso入股CaixaBank後,另一富豪投資西國企業。而這趨勢更似有加快之勢,反映全球投資者對西國經濟看法轉為樂觀。
事實上,歐羅區另一個利好因素是歐債危機復燃的疑慮已大為減輕,現在許多投資者都勇於追逐高收益率的西班牙與意大利國債。富國銀行旗下First InternationalAdvisors全球固定收益投資基金經理人威爾森(Peter Wilson)表示:「投資者現在對於歐洲的情勢放心許多,我們不認為西班牙與意大利會出現債務違約,以目前的利率環境來看,西班牙與意大利國債價格也還合理。」
投資歐羅區資產,可能我們近期已談得不少;其實,離我們不遠的南韓,在上半年受弱日圓打擊後,下半年又重新引起追落後資金的興趣。華爾街日報報導,截至18日為止,韓股在外資連續36天超買的狀況下衝上兩年高點。據韓聯社旗下研究機構Yonhap Infomax統計,下半年以來外資投入韓股的資金已達131億美元,超過上半年流出的94億美元,連帶推動韓股自6月底至今上漲16%。
麥格理投資管理公司資深經理人雷柯爾奴(Sam Le Cornu)也向華爾街日報表示:「南韓身為亞洲最先進國家之一,儘管過去不太受外資青睞,但如今和印尼、印度等經常帳赤字嚴重的亞洲國家相比,南韓財政相對穩健。」南韓至今已連續19個月維持經常帳盈餘及貿易順差,使外資更加看好南韓經濟前景。
三星證券公司韓股部門主管派克(Harry Park)表示:「從近來外資拜訪南韓企業的頻率就能看出外資對韓股興趣濃厚。」麥格理表示,下半年外資拜訪南韓企業的次數比上半年多出50%,且外資焦點不再集中於三星電子、現代汽車等大型企業,反而開始注意其他較不知名的中小型企業。
事實上,儘管Kospi指數近來連日上漲,但今年以來漲幅僅2.8%,不及日股的40%漲幅及菲律賓股市的13.7%漲幅。韓股目前市盈率11.5倍,同樣低於日股的20倍及菲股的18.6倍,顯示股價相對低廉,麥格理韓股部門主管林姆(Terence T. Lim)認為韓股還有不少上漲空間。因此,我們現在正密切考慮,是否應配置一些韓股。
逆向思維揀落後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654071我們今天來回顧一下本地基金經理的10月操盤表現。過去的10月是一個指數穩中有升,個股表現卻百花齊放的一個月份,也是察看基金經理們的運氣加揀股本領的時候。截至10月31日,林少陽的「VL Champion Fund」YTD表現回升至19.1%,離年中高位不足1%;而黃國英的「LeveragePartners Absolute Return Fund」YTD表現穩升至29.96%;陸東的「Look’s Absolute Return Fund 」YTD表現升至6.24%;惠理價值基金(A 單位)的YTD表現回升上5.88%。
單計10月,惠理基金表現最好,錄得單月勁升+6.47%;林少陽的基金單月錄得+2.8%;黃國英的基金與陸東的基金分別錄得+1.89%與+1.5%的單月表現。這一個月又是落後股的show time,相關股份表現拾級而上,幫助惠理收復今年失地。然而,主力投資強勢股的黃國英卻面對強大沽壓。
我們可以從黃國英的文章感受到其煩惱:『10月睇恒指睇到錯晒,強勢板塊出現大幅調整是預期內的事情,總不會永遠一味向前衝,但今次最慘是內銀股忽然大爆發,托高恒指國指,令指數產品不單未能提供對沖,還要衰多兩錢重。目前的發展對自己而言是最衰的狀況,做了防風措施,減低持倉量是有幫助,卻被指數淡倉反噬,加上一向一股內銀都無,可以說是完全處於捱打狀態。由於指數產品對沖失靈,為了減低愈炒愈亂的機會,唯一策略是大幅降低持倉量,增加現金比重,令剩餘的持倉,就算有較大幅度的波動,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事實上,10月尾陣腳大亂,整個月還有得贏,是歸功於月中之前,當形勢有利時夠膽大舉進攻,儲備了彈藥,形勢變壞初期又肯收遮,鎖定部分利潤,但這種打法所需的精神壓力其實是相當之大,好天要敢谷,到開始手風不順輸錢的時候又要有紀律肯去縮,不理見過的最高位,可以狠心下這兩種決定,是相當不容易。』
至於林少陽則繼續向落後股埋手:『無論是中港,還是美股,大市表現看來越來越沒有意義,只要市場氣氛沒有急速轉壞,投資者從一個行業獲利回吐,套現的資金總會重新回流到其他估值偏低的股份,投資的重點依然是選股。雖然,我們並不能肯定,科網及濠賭股會否真的轉勢,但是從風險與回報的角度著眼,未持有這類股份的投資者,實在不應冒進,在這個時候入市,反而應該應用逆向思維,向估值偏低暫時不受市場注視的股份類別埋手。』
美元飆升之後的隱憂:交易員對美聯儲加息預期遠落後聯儲本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68
一項權威研究報告顯示,交易員對美聯儲加息速度的預期,比美聯儲自己公布的預期慢一半。
周一舊金山聯儲公布的對期貨期權市場研究報告表明,美聯儲可能在2015年中開始加息,但步伐緩慢,到年底時利率只能達到0.55%。
周三美元指數升破86.00大關,創下四年新高。歐元區9月CPI跌至五年新低,進一步推升了美元。
過去三個月,美元指數飆升逾7%,部分原因是市場認為美聯儲加息將遠早於其他多數主要央行。
舊金山聯儲經濟學家Michael Bauer在報告中指出,以短期利率期貨期權合約來看,到2016年底,利率將僅上升至1.4%。該報告認為,在利率接近零時,期權比期貨合約更好地判斷市場預期。
期權合約顯示,交易員對美聯儲加息步伐的預期約為美聯儲官員自己的預期的一半。根據美聯儲本月稍早公布的利率預期點陣圖,美聯儲官員預期,2015年底利率將為1.375%,到2016年底達到2.875%。
這是本月舊金山聯儲公布的第二份報告表明市場加息預期,落後於美聯儲的預期曲線。
與此前的報告不同, Bauer並沒有直接把市場預期和美聯儲官員預期直接對比,而是把期權和期貨暗示的預期進行了對比。
Bauer寫道,期貨合約暗示的加息步伐略快於期權市場,但這種對市場的解讀會有“誤導”,因其沒有考慮近零利率會讓交易員無法雙向押註。在利率高於零時,交易員能夠進行雙向押註。
Bauer寫到:“基於期權合約的預估顯示,市場人士預計聯儲會在2015年中加息,並預期之後的收緊政策步伐將循序漸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落後形勢?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24.html
央媽一減息,中,港股市報升齊慶賀,絕對屬於預期之內。
但中環操盤手反過來認為,見升要沽,皆因打從零七、零八起幾次減息周期,股市短期只會有短暫催化。
周五傍晚減息後,包括瑞銀在內多間大行相信,息一減,滬港通額度消化程度會加快,市場情緒承托情況底下,北移額度有可能再爆、南向額度使用會稍增加,可惜,事實不然。
北向百三億額度,剩餘六十億,談不上熱烈,叫人失望是內地買港股的南向額度使用,再創滬港通推出以來最低,全日動同不足兩億,跟恒指四百多點升勢,絕不匹配。
交易所,監管當局口中說額度滯消不打緊,但連日主動解畫盡顯他們非常著緊。
小加網誌揣測各種原因,其中一項正正是五十萬合資格要求,他直言,門檻降低與否要監管者進一步考慮。
表面上李小加點出原因,實際上擺明將個波,踢去監管當局。內地券商老早認為,五十萬要求屬於趕客:
一,有五十萬老早從各種渠道炒港股、
二,五十萬等同分級標韱制,內地投資者會直覺認為,點解有人錢先可以買港股?有無搞錯!!!
有留意的話,南向每日額度比北向少,而南向兼有五十萬要求,據聞,不對等機制背後,策劃者不是內地當局,而是金管局及證監會。為咩?怕風險,要控制!!
換言之,李小加網誌一番分析,背後含意只有一個:This is not my fault。
無辦法,額度機制之下,使用量多少形同市況受歡迎程度,從另方面想,港股自滬港通推出後,「醜死鬼」指數創出新高!!!
滬港通啟動不能帶動股市,央媽發功卻能振奮市場。但調轉問,內地咩原因要減息?點解拖到現在才出手?
某程度上亦反映經濟來得比預期差,而早前大批所謂創新政策,全數失敗收場。人行強調基準利率有指標性,或多或少是推翻之前一直希望推出新市場指標利率的一番工作,政策重回舊路相當明顯。
咩叫Behind the Curve,政策失誤?眼前正正是一個好例子!!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