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是熊市还是牛市一期调整? 曹仁超


http://www.caing.com/UnionNews.jsp?id=100146757&time=2010-05-25&cl=101&page=all

答案要看上证指数能否守住2500点。我老曹相信内地牛市已开始,去年8月至今回落只是牛市一期调整,并否定 中国泡沫论

 

  【财新网】(专栏作家 曹仁超)5月19日,周三。Global Macro Investor Newsletter作者Raoul Pal认为,踏入5月道指面对另一次大跌市;自4月26日起投资者必须扣紧安全带及保持镇定,因为股市已变得十分颠簸,只有技高胆大者才能化危为机,普通 投资者最好避之则吉。

  道指正面对由高位11258点回落前升幅38%的调整,即后市可见9439点。去年3月美国政府推出量化宽松政策,令美股连升14个月;这次欧 盟领袖推出7500亿欧元“救命”计划,只可惜同人不同命,上述政策除令欧元大跌,却未能令欧洲股市大升。

投资策略原是生活方式
在《论战》一书我老曹强调采用投资策略,今天才发现所谓投资策略,原来是一种 生活方式(Lifestyle)。你是无法教晓80后年轻人运用投资策略,因为他们心态仍是战场上的小兵,样样都想试,作风是“顾前不顾后,死了算数!” 要人到中年,才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未到耳顺之年,是无法了解“无为”的可贵(可以不投资,最好不投资;没有十足把握,例不出招)。


  我老曹1967年开始出社会做事,发现经济周期十分有规律。例如1968年至1973年,七年繁荣期后,是两年衰退期;1975年至1981年 又是七年繁荣期后,出现两年衰退期;1983年至1989年七年繁荣期后,同样出现两年衰退期;1991年至1997年七年繁荣期后,一样出现两年衰退 期。但1997年7月1日后,经济周期却变得十分混乱,再没有七年繁荣期、两年衰退期这支歌唱了,例如1998年9月至2000年3月,只有十九个月繁荣 期;2000年3月至2003年5月回落期,为时共三年。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只有四年半繁荣期,到2008年11月止的回落期则只有十三个 月,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上升日子共一年……。过去九年的盛衰周期从1997年7月1日起不复存在。我老曹相信,香港经济已进入高原期(共 十五年),然后再进入回落期。一个大循环共五十五年到六十五年,高原期十五年,然后进入十年衰退期?食有时、睡有时,有些时候无论你如何精明都无法逃避风 险,因为人是不能胜天。

  美国国家通胀协会(The National Inflation Association)指出,过去一年美国食物价格升22.4%(蔬菜升56.1%、生果升28.8%、蛋类升33.6%、牛肉升10.7%、农产品升 9.7%),由于食物及能源由核心通胀剔除,令CPI升幅不大。下层社会面对食物价格大涨,生活压力是十分大。不同阶层的人对于通胀,感受完全不同。通胀 短期而言并不可怕,只有长期才可怕。我们不应该因为担心温和通胀而作出错误投资,例如1980年1月在850美元一盎斯时买金、1990年1月投资日本股 票、2000年1月买科网股、2007年10月买美国金融股、2009年1月买美国政府债券。

美元指数或升越2008年水平
  随着欧盟各国纷纷出事,这次美元指数回升期极可能超过2008年那 次,可压抑CPI上升;何况经过环球金融海啸后,金融业与客户的互信关系已彻底改变,客户变得充满愤恨,并抗拒金融从业员推介,两者之间的互信荡然无存。 金融业要重返2007年水平,将是很久很久以后之事矣。不过,银行乃百业之母,经济一旦失去金融业支持,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情况有如妻子发现丈夫不忠 但又无法离婚,于是生活在互相猜疑的日子,表面上仍是一个完整家庭,但其实并不愉快,皆因已失去互信。


  目前最大争议是去年8月4日上证指数由3478点回落,到底是熊市还是牛市一期调整?亦即是说,从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1664点开 始上升,到底是熊市结束,还是熊市一期结束后的反弹(即2008年10月至09年8月上升是熊市二期)?这方面的答案要等候上证指数能否守住2500点去 决定。我老曹相信内地牛市已开始,去年8月至今回落只是牛市一期调整,并否定中国泡沫论。最后谁对谁错,由股市走向决定(因没有人是先知)。

  里昂证券估计,中国、印尼及印度年收入3000美元或以上的人士将由目前五亿七千万人增至2015年的九亿四千五百万人,增幅达85%。这批人 年消费将由目前2.9万亿美元升到5.1万亿美元。其中又以中国最劲,年收入3000美元以上人口将由今天占总人口27%,到2015年占总人口44%, 即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入中产阶级大量涌现期(情况有如上世纪80年代至97年香港)。

  Beijing Real Estate Information Network报道,北京楼价踏入5月回落1790元人民币一平方米,成16898元人民币,较4月降9.6%。看来内地一线城市楼价5月开始回落。

地产商四大赚钱法门
地产商可分为四大类:一、靠房子增值赚钱;二、靠土地增值赚钱;三、靠开发房子 赚钱;四、靠开发土地赚钱。第一类亦称“收租股”,主要是持有优质物业作收租用途,透过房子增值去赚钱。第二类近年香港已比较少见,但内地仍多,尤其在 八、九十年代,过去香港五、六十年代亦是如此,说难听点就是炒地皮;香港政府自1970年起已管制炒地皮行为,内地近年亦开始管制,今天地产商如持地不兴 建物业,政府将收回土地。第三类是透过开发房子赚钱,典型例子如九仓(004)将尖沙咀货仓改为今天的海洋中心、新世界发展(017)将蓝烟囱码头发展成 为新世界中心;太古洋行将太古船坞改为太古城;和黄(013)将均益仓改为和富中心、将发电厂址改为城市花园、香港仔发电厂改为鸭脷洲中心,美孚油库改为 丽港城等。其他还有鹰君(041)在旺角收购旧房子改建朗豪坊、新鸿基地产(016)将官塘工业楼重建为商场及写字楼、长江实业(001)将希尔顿酒店改 为长江集团中心、凯联(105)将尖沙咀凯悦酒店改建为iSquare等。换言之,透过将旧物业重建、更改土地用途而从中获利。至于第四类即开发土地者, 例如七十年代香港政府计划发展沙田、元朗、大埔、粉岭、将军澳、上水等新市镇,新地、恒地(012)、华懋等及早买入当地的农地并申请更改用途,将之发展 成为商住物业而获利。


  作为小市民,自然无法透过上述四大方法获利。由于这些公司大部分已上市,我们可以利用投资者恐慌情绪出现时作为买入机会,并利用过分乐观情绪出 现时作为卖出机会。地产股股价波幅往往较地产本身大,故一样可以从中获利。在香港经济成长过程中,楼价起落过多少次?例如1967年、1974年、 1982年、1989年、1994年、1998至2003年、2008年都是低潮;反之,1973年、1981年、1987年、1993年、1997年、 2007年及2010年都是高潮。如你在低潮时不买房,逢高便呱呱叫“买不起楼”,又可怪谁?楼价如非上涨便是下跌。请借给我一双慧眼,能看清当前形势, 而非好似部分人只知道吵吵闹闹。楼价同股市前景永远是扑朔迷离,如高价入市(例如1997年)自然变成房奴;反之,如低价入市(例如2003年),今天都 不知道有多过瘾。

各国房策互有利弊
政府可更改土地政策去影响楼价,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及不少欧洲国家政府, 都奉行廉价房屋政策。不过,各位可以问问新加坡人、马来西亚华侨甚至德国人,为何他们都跑来香港来赚钱?中国在1994年前亦采用廉价房屋政策,1994 年房政改后,内地房价才大幅上升。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案,只能两害取其轻。不少国家政府透过刺激房价上升去增加市民消费,保持经济繁荣;反之,马来西亚 及新加坡等政府并不鼓励消费,才压抑房价上升,经济表现不及香港好。香港政府1953年起推行“双轨政策”,即私人楼同公屋(主要是徙置区,其后改为廉租 屋),1976年起公屋阵营内更加入居屋,由于不是私人楼宇,银行很难为居屋提供按揭。为解决上述问题,居屋按揭由政府两大机构(房委及房协)担保。问题 是那些完成补地价后的居屋,政府两大机构便不再提供担保,但居屋规格又不符私人楼宇管制条例,银行在提供按揭上有一定困难。目前接近三十万间居屋既不能出 租,在私人物业市场买卖亦因按揭困难不易流通。2003年起政府已决定停建居屋及想办法解决居屋的流通性问题,但至今未有善法。


  大部分人Broker或Trader不分。股票经纪除代客买卖股票外,许多时亦从事短期买卖以增加自己的佣金收入。1970年至1974年我老 曹的行为亦是一位Broker,但四十年过去,至今未见一位Broker赚大钱,理由是他们太短线。Trader通常是投资公司经理,主要是利用“趋势” 代客在低价时收货、高价时卖出,着重中长线。两者最大分别是,前者追逐蝇头小利,后者着眼本小利大的项目。

  1975年开始,我老曹投资策略上最大改变是决定成为Trader,不再追逐蝇头小利。然而,不少散户至今仍拥有Broker性格,最爱即日 鲜。

  何谓“周期股”及“非周期股”(或叫防守性股份)?最简单如地产发展股便是典型周期股,当经济繁荣期人们便买楼,经济衰退期人们不但不买楼,反 而卖楼。反之,公用股乃典型非周期股,无论你有钱或没钱之时,都需要用电及坐巴士(本港地铁公司﹝066﹞则因为同时拥有物业发展项目,因此互相抵消)。 投资周期股应在2003年大部分人卖楼时买入、2010年大部分人买楼时卖出。至于非周期股例如公用股,自2007年10月股市开始回落,但由于利率看 跌,公用股至今仍可获利。2003年4月至07年10月周期股的升幅是非周期股的两倍到三倍;反之,当2007年10月至08年10月周期股回落70%之 时,非周期性股仍可上升100%。

资深投资者似在派发
何谓“不对称反复无常”现象(Asymmetric Volatility Phenomenon,简称AVP)?各位有否留意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那段日子的恒生指数?那便是典型AVP期。由于资深投资者开始收集股 票,令股价上升,但坏消息不断出现,散户拋售,令股价继续回落;在这段日子指数大上大落……资深投资者明白这时买入可能买贵,但长远而言不会买错。大家又 有没有留意到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恒生指数再次出现AVP期?代表资深投资者在派发,但好消息仍不断出现,形成股市时好时坏。


  何谓协同效应(Correlation Coefficient)?简单点说,当长江实业股价上升时,其他地产股或多或少跟升。在同一行业如有一只或以上股份上升,其他同类股受刺激亦上升;反 之,如有一只或以上股份率先回落,其他同类股份亦受影响而回落。

  何谓共进退(Covariance)?最典型例子如思捷环球(330)。由于业务集中在德国,欧元偏好可令思捷股价上升,欧元跌则思捷股价亦 挫。其他如油价升石油股升,油价跌石油股跌;铜价升江西铜(358)升,铜价跌江西铜跌等,都叫做“共进退”现象。

世上没有必赢的投资
投资者常犯错误:


  1. 投资ABC股必赢。世上没有一项投资可以必赢;愈是“热门股”,愈代表该股高估。在过度超买时吸纳,如何赚钱?例如1997年上海实业 (363)、北控(392)连上市申请表格亦炒到500元一张。2000年TOM仔上市,连纹身的鲁莽大汉都到旺角汇丰银行排队。

  2. 好多人质疑市况太差,点买股票?生于忧患,死于逸乐。事后往往证明在市况差时,才是买股票好时机。

  3. 大行推介跑赢大市?事实证明由有名气大行管理的投资组合,大部分均跑输大市。请看看金融海啸中所谓大行的投资组合表现如何?

  4. 分散投资可逃避风险。事实证明持有五十只劣质股不如持有一只优质股。分散投资只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5. 许多人有1万元赚而急急获利。结果赢粒糖、输间厂。如你的投资刚上升10%,应该进一步买入而非获利回吐。千万不要为眼前1万元利润而放 弃未来赚大钱的机会。

  如要投资成功:A.自己作决定,不要盲目相信投资专家或股票经纪。B.学习管钱。C.大部分离岸产品皆没有投资价值,但有少数例外。D.大部分 结构性产品皆隐藏风险,如自己不了解少沾手为佳。E.不要期望证监可以保护你,证监的作用有如警察(贼过之后,警察才出现),在你被打劫之时,警察往往不 知在何方。F.不作投资不会死人,盲目投资却可以死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0

熊市特徵 FOOLISH INVESTOR


http://chiyuinvest.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html


要很頻繁地在此博客裡發文看起來不大可能,畢竟這是無償的分享。不過我依然希望保留這個平臺,我想即使沒有太多可看的文章,我在連結部分倒是累積加入了很 多一批值得閱讀的博客,網站。而這些網站的文章也開始被報章轉載,讓人們認識。這些連結有時候是我的我的最愛,希望在此與別人分享,也成為你的我的最愛。

講股票是最不願意幹的事,這個工作留給其他人做。原本想在市場波動的轉捩點發文,可是發現,當我還沒來得及寫上一文來Call Buy時,市場已經彈到高點又要Call Sell了,速度之快超出負擔能力。所以,不如談談更大方向的現象。

在09年1月“悟道”一文,講過熊市三個階段:“由“得意忘形”到“唔認衰”最後“認倒楣”,講的無非還是“先知先覺”和“後知後覺”的分別。”你覺得我 們處於哪個階段呢?

現在是調整市就誰都會說,但究竟這個調整怎樣才算是熊市,怎樣才算是牛市第二期?我們似乎很容易被“名詞”誤導,這兩個詞都是代表調整市,但卻又“牛”又 “熊”。

可否客觀一點,引用波浪理論的定義或道氏理論都好,無非都是講升跌跤替的週期。這樣,我們可以定義,目前的調整週期,至少是相對於09年3月至11月上升 週期,或者是07年10月見歷史大頂之後的下降週期的一部分。

好,接下來的問題是,下降週期有何特徵,他是如何演繹(結束)?個人隨意總結了其中的幾點:

一, 人心思變,各自為政。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和人,公司和政府,或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在上升週期時,講的是“大同”,合作,聯手是關鍵詞,誕生了歐 元,自由貿易區,WTO等皆牛市產物。反過來,在下降週期時,講求人人為己,人吃人的社會,戰爭,動亂,階級鬥爭,見死不救等行為比比皆是。

二, 亂世出妖孽。這個時期,特別多醜聞,金融風暴通常伴隨著金融犯罪的揭露,大型金融機構的失敗,甚至藝人如陳冠希艷照門都時有聽聞。最近,政府管治煤炭,醫 藥,保險行業,紫金發生滲透案,霸王傳出不利傳聞。

三, 人心浮動。謠言四起,暴起暴跌。如突然傳聞人民幣大幅升值,放寬三套房,或停發新股等利好,事後皆被否認,行情忽上忽下。投資者,金融機構猜測利好,事後 卻被否認。

四, 保守主義。歐美各國開始滅赤,減少開支,美國人開始增加儲蓄,保守黨勝出大選,開徵資源稅,消費稅等。流行文化趨於保守,女性流行長裙。

那麼在熊市結束時有何特徵呢?首先,人們認衰,“危機”類書刊上暢銷榜,電台日日講,到了路人皆知。政府全力以赴挽救經濟,新的領導層不談美好願景,反說 共度時艱。人們上街遊行抗議不滿,甚至令政府換屆。股市對利好消息麻木,慣性下跌,聞股色變。

相信以上的敘述並不全面,留待各位自己去發現,歡迎補充和討論。熊市調整有級別之分,但接近尾聲的時候,市場無不大聲疾呼,屆時如有機會,我再把這個題材 拿出來研究一下,相信有另一番體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79

熊市最赚钱?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5007.html

当市场走向极端,股价走势飘忽不定时,有关股票正确价位的争论也会更加激烈。许多人简单地认为:牛市应该最赚钱,熊市应该最赔钱。然而,这并不完全正确。

熊市最赚钱

华尔街上股指最大单日涨幅就出现在熊市期间。截至1987年,美国股票史上最大单日涨幅都出现在1929~1933年。这说明,股价的单日暴涨,在 历史上都出现在股价长期持续下跌的时期,其中最高的一次是1933年3月15日的15.34%。其他能够与1929年大萧条期间出现的单日暴涨幅度相提并 论的,只有1987年10月21日的道指上涨10.15%(黑色星期一刚刚过去2天),以及最近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久的2008年10月。

为了避免有人误以为在熊市期间出现股价单日暴涨是美国所特有的现象,我们再来看一下日本在20年前开始的一次大熊市,人们称之为“失去的十年”。

截至20世纪末,日经225指数由1989年底38900点的最高值跌去了大概2/3的市值。然而,日经225指数历史上最大的10次单日涨幅中, 有7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这次大熊市期间。其中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90年10月2日,单日涨幅达到13.2%,当时人们对于日本股市的前景普遍感 到悲观。

当熊市氛围占主导地位时,市场上的交易量会迅速下降,这也是市场恐慌期会出现股价戏剧性暴涨的原因之一。随着交易量的下降,市场会变得更加敏感,一小部分投资者的行为都会引起较大的波动。那些进场捡便宜货的抄底者会迅速地引起股价的上涨。

然而,在股市崩盘时期入场的投资者并非只是机会主义者。那些此时入市交易的理性投资者,或者会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或者只是坚持持有股票而不抛售,因为他们认为市场已经进入一个疯狂的阶段。他们知道这些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也知道哪些股票是真正的物超所值。

迎接恐慌

在悲观的市场氛围中购买股票,并不一定需要非凡的胆识。如果你准备好了,尽可以在此时为即将到来的复苏赌上一把,因为历史经验坚定地站在了你这一边,而且历史也已经证明,此时的风险远不如看起来那么大。

奈德·戴维斯研究公司(Ned Davis Research)研究了1940年以来发生的29次危机之后发现,这些危机的主要影响是造成股价平均下跌7%。同时,复苏期平均是7个月,在其中的6个 月市场都表现得比危机之前更为强劲。美国银行在2001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研究了之前60年在股市中发生的危机,发现在危机爆发之后的一年内,道指平均都会 上涨15.5%。

这些平均值在一定程度上有些误导,因为其中包含了我所说的“假恐慌”——具体将在下一章谈到。但是,无论恐慌是虚假的表象还是真正来自对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恐惧,这两家机构有关危机的统计研究都足以证明崩盘之后股价将大幅上涨。

如果把本书内容总结为一个观点的话,那就是:股票市场的恐慌期是最好的赚钱机会,因为市场总是会反应过度,总是会自己纠正自己。这是最确定无疑的一 条投资定律,虽然我们都知道历史不一定总是会重演,但股市在这一方面的历史表现却是完全一致的——每次恐慌爆发之后,都会出现股价的暴涨。

这一理念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许多成功的投资顾问曾经坚持建议自己的客户挑战他们自身的畏惧心理,采取更加大胆的投资策略。约翰·邓普顿——邓普顿投资管理公司的创始人,曾经向他的客户提出一个著名的理念:在他人沮丧地抛售时买入,在他人贪婪地买入时卖出。

投资者为什么会讨厌廉价品

买入恐慌并非出自当事者的忧虑和惶恐,这听起来可能很有趣,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还可能是某些头脑敏锐的家伙对股价下跌做出的反应。那些率先看到市 场发出走弱信号之后迅速抛售手中股票的人,并不会马上宣称自己将要清仓离场,尽管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股价似乎即将崩盘。

然而,还是这批人,他们也会在股票大甩卖的时候加入抢购的人潮。他们这种“排队购买打折品”的做事原则不应该受到指责,因为他们是在抢购自己需要的,或许只有低价甩卖时才能买得起的东西。

股票与其他产品没有太大的不同。假设那些抢购打折商品的人就是股票投资者,而且他们认为股票是其投资组合的基本组成部分,那么价格便宜的时候,他们自然一定会出手买入。

然而,另一方面,那些讨厌廉价品的投资者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们声称自己只会在股价处于高位、市场正在上涨的时候买入股票。这部分地说明了为什么牛市的交易量要远远高于股价下跌时期的交易量。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长沃伦·巴菲特,被认为是现代最精明的投资经理之一,他也对这种毫无逻辑的追涨行为表达了同样的困惑。他以自己独有的风 趣口吻,表达了他对汉堡包的热爱:“我将用尽余生去购买汉堡包,当汉堡包的价格下跌时,我们会在家里全体高唱圣歌‘哈里路亚’。当汉堡包价格上涨的时候, 我们则会哭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在一生中买所有东西的时候都会如此——只有买股票的时候例外。当股价下跌,而你会因此赚得更多时,人们却对股票失去 了热情。”

正常人之所以会产生非理性的行为,更多的是因为恐惧而不是贪婪,这一力量影响着所有的股票市场。人们总是害怕被股价的进一步下跌套牢,但是稍加分析 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逻辑关系:如果在你面前有一家具有稳定盈利能力的世界级公司,其股票正在以一个诱人的折扣出售,那么这样的便宜肯定值得去捡。

一个简单的成功策略

人们总是喜欢把原本可以很简单的投资策略搞得很复杂。

的确,市场出现恐慌之后,股价很可能无法回到市场癫狂状态时的高点,但是对于那些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蓝筹股的精明投资者来说,这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这些投资者已经在价格处在历史低位时入市,买到了一份很有价值的资产。

这也为投资者奠定了非常好的盈利基础。有些投资者会因为危机前后的股价差异而感到困惑,但这仅限于那些在危机之前买入股票并一直持有的人。那些在危机爆发后股价下跌时买入的人,则只需要关注手中股票在危机过程中的变动趋势,在能获得满意收益的价位抛出。

每个身处股市的人都渴望拥有一个水晶球,让它告诉自己何时该入市、何时该离场。但在现实中,这样的水晶球是不存在的,所以对于股民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担忧市场何时会发生反转,不再去关注影响散户决策的因素。企图预测市场的极端点位,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对于投资者来说,懂得投资的纪律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投资者应该设定自己想要达到的盈利目标,以及最大可承受的亏损比例。

在快速上涨的市场中,严格设定目标并坚持遵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这样的形势下,这些损益指标的起伏不定,会使投资者因为奢求那些炫目的收益而延迟卖出股票。这意味着投资者更有可能在暴跌来临的时候被套牢。

在牛市中,明智的投资者会不断变换投资组合,先变现盈利,然后再投资于股票或者其他资产。不可思议的是,在熊市中,获得小规模盈利变得很困难,而在股价大幅暴跌的时候,获得高额盈利却似乎更加容易了。

价值投资者——投资于盈利能力稳定的公司,并准备长期持股的投资者,并不寻求赚取股票价差收益,此类价差通常是由各类“消息”或其他与公司主营业务 表现无关的因素造成的。在股市上涨期间,价值投资者更愿意继续持有手中的股票。这种坚持虽然可以理解,但却不尽合理,因为他们完全可以先以符合估值的价格 卖出股票,然后在价格便宜的时候再买回来,这样他们同样可以做到在这只股票上持续获利。

当市场疲软的时候,金融分析师们最常给出的建议就是购买那些所谓的“防御型股票”。此类股票通常是指那些公用事业公司或其他乏味的公司股票,这些股 票虽然表现稳定,但却业绩平庸。可以肯定地说,求助于防御型股票对投资者来说完全是一种误导,因为在股价下跌的情况下,当其他板块出现许多物超所值的股票 时,防御型股票的价格却显得坚挺,甚至会变得相对更加昂贵。(摘自《恐慌与机会》第2章(原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史蒂芬·韦恩斯著,有删减,标题 为编者加,艾经纬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99

香港房地產三次「熊市」中銀行及股市興衰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s3qf.html

從二戰戰後開始考察,香港房地產市場在發展過程中,至今有過三次較大幅度調整的「熊市」。我們可以順便考察下香港銀行行業在房地產大幅調整過程中的興衰成敗。房地產行業作為香港的主要經濟支柱,房地產市場波動對經濟的影響比日本、台灣、泰國、美國等國家地區都更為顯著。
  
從1954年開始,香港就進入了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時期。一方面是中國內地遷移過去的居民劇增,也帶去相當多的資金。香港60年代初期,人口就增加到 300萬。而伴隨的是工業經濟的騰飛,1956-1966年,香港製造業工廠數量從2944家增加到了8941家。財富的積累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長,加上香 港房地產商推進的「分層置業」和「分期付款」模式都導致了香港戰後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期間房價的漲幅是很驚人的,在尖沙咀商業區,地段較佳的商舖在 1954年一年,房價就翻了1倍。
而當時的香港房地產企業也大幅增加到1960年的接近2000多家,其中有一定規模的也有400家之多。不過這些房地產企業大多在後來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了。例如當時房地產行業的龍頭公司:置地、霍英東的立信置業、嘉年地產、廖創興家族等等,在後面都逐步退出或走向衰亡。
 
繁榮之後就必然是調整,到60年代初期,市場已經暗藏殺機。這就是60年代初期香港爆發的銀行危機。起源是1961年的著名華資銀行:廖創興銀行被擠兌破 產,創始人廖寶珊腦淤血病逝。為避免進一步的銀行風潮,港英政府制定和通過了《1964年銀行條例》,首次真正對銀行業進行監管,並設立相應的監管指標。 其中最主要的包括針對股本的要求(每家銀行必須有500萬股本要求),流動資金比例至少為25%,投資股票/房地產不能超過股本加儲備積累的25%,單一 客戶貸款比例不能超過總額的25%等等。
 
港英政府的想法很好,但結果卻是致命的。因為香港銀行業在經歷了長期的粗放式發展後,積累的問題反而全部暴露出來。例如廖創興銀行在1960年的存款總額 為1.09億港幣,但在房地產上的投資和貸款就高達8200萬,加上家族同時又有經營房地產,其內部的關聯交易頻繁。在缺乏存貸比、資本充足率限制、單一 客戶貸款比例限制、流動性限制等等必要的行業監管條件下。香港銀行,特別是華資銀行的經營毫無穩健性可言,危機一觸即發。
 
1965年1月香港,明德銀號被迫申請破產,然後是廣東信託商業銀行爆發擠兌潮。擠兌風潮席捲全港,在缺乏存款保護背景下,加上英資政府的「不作為」,使 得老百姓驚慌失措。恆生、廣安、道亨、永隆等諸多華資銀行被擠兌。後來在香港政府宣佈英鎊暫時為法定貨幣,並且從倫敦大舉運送紙鈔到港,同時限制儲戶取款 的金額等舉措下,暫時平息。不過不久,又爆發更大規模的擠兌浪潮。經營了30多年的本地最大的華資銀行——恆生銀行被大舉擠兌,一個月就失去了存款的 1/6,提款的人群,從銀行總部一直排到了香港會所。最終不得不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向匯豐出售股權宣佈結束。這場規模浩大的銀行風波,最終只有匯豐、渣打等 少數外資銀行獲益。其中匯豐銀行獲益最大,一舉吞併恆生等本地華資銀行,幾乎壟斷了香港銀行行業(市場佔有率超過40%)。而華資銀行從此走向衰落,也僅 有永隆、道亨等少數存活較久。
 
在銀行危機收縮信貸後,引發房地產危機。冒進的房地產商因此遭遇資金周轉的危機。1965年香港地價、樓價、租金都開始大幅度下跌。普通住宅及高檔住宅價 格在一年多時間跌去50%,商業及工業地產價格跌幅更大。在1966年的短暫喘息後,1967年又遭遇香港爆發「反英抗暴」運動,港英政府出動軍警鎮壓群 眾,左派受國內文革影響,反抗英國政府管轄的活動此起彼伏。香港政局不穩,大批外資人員撤離,中資的中產階級也紛紛移民。在風雨飄搖中,房地產市場再度惡 化。1967年港英政府賣地收入僅有1962年的18.7%。
 
在危機背後,是新興力量的崛起,李嘉誠、李兆基、郭得勝、鄭裕彤等後來的地產大亨們正是在危機中看到香港未來的希望,大舉在低迷時期逆勢吸納廉價地皮物業。這是一次財富的重大轉移。
 
儘管香港在1967年又一次修訂了《1964年銀行條例》,但並沒有解決香港銀行的監管問題。例如香港作為一個特殊的管轄區,沒有自己的中央銀行。匯豐、 渣打銀行一度作為發鈔行,匯豐甚至常常扮演「准中央銀行」的最後支付者角色。這些問題,為80年代的又一次大規模銀行風波埋下了隱患。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恆生指數(追溯到1960年)從60年代初期的90多點,暴跌至1967年的58點左右,跌幅接近五成。如果時光機器將你帶回1966 年-1968年的香港,估計正常人是沒有膽量敢於投資股市的。首先就是政局不穩。1966年就由於天星小輪加價事件引發動亂。隨後港英政府宣佈戒嚴,期間 騷亂導致多人死亡。1967年澳門又爆發一二三事件,葡方鐵腕鎮壓,造成3死63人受傷。這導致港澳等地的左派人士極為活躍,被外國人壓制已久的矛盾被激 化。接著是全港大規模罷工,港英各部門基本處於癱瘓狀態。港英政府同時進行全港戒嚴和宵禁,宣佈禁止在任何地方張貼「大字報」等煽動性標語。到9月份,有 內地的一些中國搬運工人與羅湖邊界的香港警察發生衝突,收繳了他們的槍械。因此,香港人認為中方會軍事介入,人心更加惶恐不安。
 
其次是,香港中下層居民普遍對港英政府的「不公平」、腐敗等現象感到不滿。1966年8月份的《星島日報》上刊登的文章是:「認為香港無出路,百萬居民迷 茫」。民意調查,從18000多戶家庭深入調查,接近25%的居民表示如果可以選擇,將移民別處。因此判斷約100萬的居民有意離開香港。白種人對有色人 種的種族歧視和不公平的政策措施,成為老百姓最為詬病的地方。
 
加上當時香港的工業製造業面臨歐美發達國家的「反傾銷」,製造業舉目維艱。而房地產市場的崩潰以及銀行的大規模擠兌破產,導致股市更是雪上加霜。到 1967年,股市已是散戶聞風喪膽的地方。《星島日報》1967年6月的報導這麼說的:「本港上週股票市況,出現大規模崩潰局面,由於人心浮動,降價拋售 者擠,跌得更見淒厲。」
 
正是在這麼蕭條黯淡的局勢下,香港股市卻開始了新的一波牛市,而且是至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牛市。恆生指數從最低約60多點,漲到了1973年的1700多 點!而房地產市場、進出口貿易、經濟總量,都出現了空前的繁榮。丑到極處便是美。不到兩年後的1969年,香港人開始從各個方面來解釋股票市場的大幅度上 漲了:例如時局的穩定、外資的湧入、「移民」資金的回籠等等。
 
其實從1973-1976年期間,香港房地產市場也度過了三年左右的調整時期,但由於此前一輪熊市的打擊尚未完全消散,期間房價的漲幅還算平穩,遠不如股 市累計的泡沫大。因此,當市道調整時,房地產市場價格沒有出現大幅度下跌。倒是香港股市在極度投機泡沫破滅和第一次石油危機的雙重打擊下,出現了歷史上最 「熊」的超級熊市,恆指一度暴跌至150點,跌去90%多。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的,香港人將股災歸結於很多因素,例如銀行加息、石油價格飆升、怡和公司發現假股票等等。甚至也有名嘴呼籲政府「救市」,1973年5 月7日,就有這麼一篇文章,稱「港府應該放手買香港股票」。不過也有有識之士指出,香港對上市公司應有更為嚴格的管制,另外,本地人缺乏投資經驗也是其中 最主要的原因。他指出「如果不是,恆指絕不會升至1700多點的高峰,如果投資者在1700多點時購入置地(房地產龍頭)公司的股票,當時股價為50.5 港幣,市盈率高達178倍。」
 
在石油危機和股市崩潰的雙重打擊下,香港經濟舉步維艱,全港失業人數高達20萬人,停工關廠時有所聞。而此時,一大批在牛市時期上市的公司暴露出「包裝過 度」和財務造假事件。例如保利工程公司,1972年12月上市,發行價2.2元港幣,上市兩個月後的1973年3月份的股價已經漲至25港幣,上漲超過 10倍。香港沒有IPO資金賬戶的管制,因此,保利工程拿著募集的資金又投入股市炒作股票,此外,主業也存在造假。到1974年終於暴露出種種問題,最後 被勒令停盤退市,僅僅上市不到3年。這只是當時香港股市亂象中的一小部分。1975年《星島日報》這麼描述的:「很多壞分子利用香港證券市場監管真空,偷 龍轉鳳將產業變換,誇大市值,再將股票申請上市,所以一個樓宇、一條船、一紙發明,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上市公司。不足兩年中,已有一家公司被迫清盤,25 家公司宣佈不派息,既不派息也不發佈財務報表的,則佔40家。」
 
1973年的香港股災,股票下跌幅度是非常驚人的。不但包括很多小型公司股價跌成仙股(不足1元),藍籌股和行業龍頭公司也都跌到只剩渣。例如匯豐銀行 1973年最高峰時股價66.4港幣,到1974年的一年後,最低跌至7.6元港幣。老牌地產龍頭香港置地公司股價從66港幣,跌至一年後的3.4元。李 嘉誠的長江實業,從28.6元,跌至1.7元。
 
在股災後,香港政府檢討了自身的監管措施,終於在74年2月通過了《證券法例》和《保障投資者條例》。設立了證監處和證監專員。對於不正當買賣行為進行了 約束,包括內幕交易、造市等等。正是經過了對於市場規則的制定和監管完善,香港股市不僅沒有覆滅,反而在後期迎來更大的輝煌,這是後話。
 
在1973年-1975年的經濟衰退、房地產市場蕭條和股市崩潰的多重打擊下,仍有不少優秀的企業脫穎而出,並且成為日後香港股市的中流砥柱。例如匯豐銀 行,1973年-1976年的淨利潤分別為2.79億、3億、3.33億、3.93億港幣,沒有出現過業績倒退。恆生銀行也是如此,淨利潤分別為7000 萬、8150萬、9110萬、1.19億港幣。還包括東亞銀行等其他香港銀行龍頭公司,都實現了業績的平穩增長。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李兆基的新鴻基地產 等,也都保持了業績的平穩。正是這種優勝劣汰,保證了香港經濟的長期活力。
 
話說「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正當香港經濟在70年代初期焦頭爛額時,危機卻不經意間溜走了。1976年,石油危機終於告一段落,香港經濟迅速迎來轉 機,當年GDP增速高達17.1%。同時,香港政府逐步放鬆了對外匯、黃金管制,1978年宣佈解凍對銀行牌照的發放,大批國際銀行開始進入香港。同時 期,香港人口繼續膨脹,從1970年的400萬增加到1980年的500萬,大量新移民和67暴動時移民的居民重新返回香港。另外,50-60年的生育高 峰期人口正值結婚年齡,核心家庭正逐步取代大家族家庭,對住宅的需求旺盛。內地方面,1976年正式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內耗,1979年老鄧復出,將工 作重心轉移到經濟上。同時建立了經濟特區,吸引外來投資。香港經濟引來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繁榮,1975-1981年,GDP年均增速達到10%以上。
 
這些因素都刺激房地產市場在1976-1981年出現了繁榮。記錄在案的例如小型住宅(40M2)的售價,從1976年的大概2650元/平方米,大幅飆 升至1981年的10500元/平方米。香港中區非工業用地拍賣的價格,從1976年最低14910元/平方米,上漲到1981年的347200元/平方 米。其中,中區的康樂大廈附近地塊,拍賣收入超過47.55億,創當時的世界最大宗地產交易,單價超過329640元/平方米。在價格飆升的刺激下,投機 性日趨嚴重。「炒樓花」、「炒大廈」,炒風日盛。一個叫「金門大廈」的被在1978-1980年間轉手3次,價格從7.15億,炒到16.8億。地價、房 價的不斷上漲,逐漸脫離了老百姓的實際承受能力。
 
例如1975年,香港普通中小型住宅售價為2300元/平方米,一套40平米的小戶型售價為9.2萬港幣。當時香港普通居民月收入為1300元,購買一套 房相當於一個人6年的工資收入水平。到1981年地產高峰時,小型住宅售價為10000元/平方米,而普通居民月收入為3000元港幣,相當於8年半的工 資水平。另外,銀行的不斷加息也導致信貸出現收縮。1978年樓宇按揭利率平均為10.62%。1981年10月,樓宇按揭利率更是升至21%的驚人水 平。高利率削弱了購買的能力和增加了負擔的財務費用。另外,隨著第二次全球石油危機的爆發,世界經濟在1981-1982年左右陷入了經濟衰退中,貿易保 護主義抬頭,這對於出口業務較大的香港經濟構成了沉重壓力。
 
這些因素累積在一起,終於在1981年導致房地產市場崩潰。同時伴隨的是銀行爆發第二次擠兌破產風潮和股市的綿綿熊市。
 
1982年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北京訪問,中英雙方傳出在香港前途問題上產生巨大分歧。於是房地產市場以及股市信心最終崩塌。1982年香港地價普遍下跌 40%到60%不等。跌幅最大的是工業用地和高檔住宅。南灣道的一些高檔住宅土地價格也下跌了60%。香港政府的賣地收入佔財政總收入的比例,從最高 35%,降到了83年的15%。在低價暴跌的同時,房價也開始大幅下跌。住宅價格普遍下跌3成到4成。例如北角住宅房價從10000元/平方米,跌至 6640元/平方米。
 
冒進的房地產公司遭遇滅頂之災。恆隆地產、鷹君集團、嘉年地產,還包括老牌的龍頭置地公司,都遭遇困境,而佳寧置業等公司更是破產結束。隨之而來的,是銀行業的新一輪危機。
 
1982年,百年老店謝利源金鋪倒閉,是整個危機的導火索。接著是傳出與之有業務往來的恆隆銀行被擠兌,短短幾個月便到了瀕臨倒閉的地步。這家歷史悠久的 華資銀行因為在房地產上投入了太多的資金,導致措手不及。最終被香港政府接管。這家銀行暴露的問題觸目驚心,虧損高達3.36億,其中一筆2.66億的款 項,被董事挪用。隨後,大來信貸財務公司清盤,香港存款保證公司、美國巴拿馬財務公司等一批發放信貸的財務公司破產。1985年危機進一步達到高潮,包括 海外信託銀行、工商銀行(並非國內的工商銀行)、新鴻基銀行、嘉華銀行、永安銀行、友聯銀行等一大批小型銀行被迫清算。
 
由於再次暴露出來的銀行業問題,1986年香港修訂了新的《銀行業條例》,其中很大程度是參照了當時剛剛萌芽的巴塞爾協議,例如首次提出了資本充足率的監 管指標等等。儘管仍然未能完全解決問題,但畢竟在不斷的修訂改進中,香港的金融監管日趨完善,也為後面成為國際化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遭遇房地產、股市和經濟的多重危機,香港的銀行業龍頭公司,都保持了很好的發展勢頭,並沒有出現危機。例如匯豐銀行,繼續利用危機蠶食 對手市場份額,繼續鞏固了自己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崇高信用」。匯豐銀行在1981-1985年期間,淨利潤從21.16億港幣,平穩增長至27.19億港 幣,期間沒有一年是業績倒退的,但增速相對處於歷史的低潮時期。1977年-2003年期間,匯豐銀行的淨利潤從6.14億港幣,增長到了2003年的 683.2億港幣,增長了100倍。期間,只有1990年、1998年、2001年業績出現過倒退。恆生銀行也表現出色,1981年-1985年的淨利潤 從5.94億,增長到9.32億,沒有一年業績倒退。淨利潤從1977年的1.54億,增長到了2003年的95.39億港幣,大致也有接近100倍的漲 幅。同時,匯豐銀行和恆生銀行也是極少數能幾十年都在恆生指數成分股之列的公司。
 
儘管1981-1984年的房地產「熊市」讓人印象深刻,但恐怕沒有人能想到,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大規模的房地產牛市,不僅持續時間超過了10年,而且漲 幅也更為驚人。同時,令人跌碎眼鏡的,還包括了股市。香港股市自1982年開始調整,最大跌幅接近40%,至1985年,市場反覆沉淪,幾次從600餘點 上漲至1000多點,然後又跌回原地。在消磨完投資者的信心和意志後,股市終於開始迎來更大規模的牛市,恆指從600多點,一口氣漲到了1987年10月 的接近4000點,只不過用了短短2年時間。繁華過後便是危機,1987年10月的全球股災再一次不經意間重創香港股市,恆指短短幾個月便暴跌至1800 多點,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回首香港歷史,不管是金融、房地產,還是股市,都是這麼在繁榮和危機中交替前進,只有那些臨危不亂,眼光長遠的,才能不斷將危機轉化為機會。而那些利慾熏心,被繁榮矇蔽眼睛的炒作之士,則不斷在各種危機中被市場消滅、淘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16

隱蔽式熊市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063817

 

勸君莫惜金樓衣
勸君須惜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詩.金樓衣.杜秋娘) 

股票市場是人生的縮影,若言我們不珍惜旺市的利潤,那在熊市時很難讓我們的投資變出魔法!勸世詩詞文字及道理簡單,身體力行的時候才卻感到吃力!有時明知已步入熊市,身旁也充斥著萬千的資訊,勾引我們的購買欲!

 我貓王性好閒逸,追求優皮的生活,可惜我事業發展老是一團糟的!一直以來,我迫逼的學習與工作,忙得沒有時間好好的處理自己的投資即是說我前是有前無後,有投機、無投資那類!然 而,吾今已年界知命,恐怕快要從商場退隱,千金散盡會否復來?感覺像我們這些中年人,需嚴肅審察個人理財問題!待到股市如斯行情,更加百感交雜!曾經有很 多客戶向我垂詢,如何入行做證券經紀,他們每每只看到賺錢時喜悅,忘卻股災的痛苦,熊市對股市炒家來說是一個消耗戰,我反認為股票投資是擁有正常收入的在 職人士專美,每次消耗戰都會使一群股票炒家消失說句實話。今天能在證券行立足的行家,除了我群老經紀外,大部份都是通曉衍生工具作的精英份子。在熊市裡,證券公司生意困難,加上今天的競爭激烈,我亦提醒客戶股票存放在證券公司的風險! 

上週恒生指圖走勢已跌穿250MA(250天移動平線),而去年很多時該指數都是處於250MA之下,無論如何去年不似熊市的格局?熊市如何定義?如果今天才走出來說熊市,我貓王認為遲了一點,杜理論(Dow theory)有謂市場的股票傾向羊群般移動 (Stocks tend to move as a group ),恒生指數象徵市場的含概,是量市場的重要工具,一個多月前已提出股災之說!我已解述過,今天看主流指數作買入個股的參考,會錯得慘!我相信配對交易(Pair Trading)已把傳統的市場形態擾亂得很。中投資3保,即中芯國際(0981) 保利協鑫(3800) 及旭光(0067)在上月初還在狂升!像中國聯通(0762) 澳博控股(0880) 六福集團(0590)等強勢股現在還沒有脫離強勢本色,而最近發行的新股仍然以天價上市,這樣子,我怎能說今夕是熊市?事實上,我以前見過的熊市是寸草不生的!記得2000年電訊盈科(0008)及和記黃埔(0013)仍意態撩人的時候,很多藍籌股已悄悄的跌穿了250MA!今年年初已有多隻具代表性的大型股下穿250MA,那例如鞍鋼(0347)中移動(0941)中國人壽(2628),翻閱以前的圖表,待到指數下穿250MA時已是熊市第三期的開始了,老實說,我作為一名證券經紀,我希望這個真正熊市也好是隱蔽熊市也好,只期望它早日完結!若言今是熊市第三期的開始,則前路漫漫,若言以中國人壽(2628)這隻中資龍頭股為技術走勢的參考,它已於去年12月下穿250MA,這樣子,我曾解述過來季港股仍淡靜非常,不過有望見底!當然,我自己作了兩手準備,收集是小量的,待它大幅下挫時,就是啓我的投資時! 

下圖試以上海綜合指數作為中國股市走勢的參考,這則未來數個月它仍未脫離危險期,而我貓王又三句不離本行,港股市場很多股份已經跌至單位市盈率,穩健的投資者可以等待代表性的指數發出訊號時才入市,寧願價位高一點,又或先從穩健的股份開始收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71

熊市當道 艾薩

2011-6-16  NM




組合將有以下調整,買賣以本週三(15/6)收市價計算。沽出:80000股工商銀行、2000股滙控買入:50000股德昌電機、10000股中石化、8000 股中石油、2000股中國神華、2000股思捷、1000股新鴻基地產

現 時弱勢的港股將愈弱,強勢的亦暫時會有所調整,但當烏雲散去,它們會像鳳凰般再次飛上枝頭。過去一段日子,沽出手頭股票的投資者,自以為成了贏家,但當他 們把套出來的利潤,換入質素較差的資產,有些「金玉其外」的股票,一年後便會被發現「敗絮其中」的事實。這就是投資的運作模式,只有真正認識了解,才可當 股票是老友記。

論房託

領匯(823)其實是一隻值得買入及持有的房產信託基金(REITs),其價值證明了政府六年前的確賤 賣資產,還未計更早前賣掉的少數港鐵(66)股份。我聽過不少例子,某些發展商把自己投資的物業,以房產信託基金形式上市,我呼籲各位千萬別沾手,不要相 信他們從口袋中拿出來賣給你的東西。另一隻推薦的房產信託基金,是由鷹君(41)控制的冠君產業(2778),它持有優質的資產。不過你可以選擇持有在股 價上有更大折讓的鷹君。我有感在下一次香港地產市道低迷時,鷹君將會私有化。主席羅嘉瑞除了是一個心臟科醫生外,還是一個出色的數學家。根據上次公開的資 產負債表顯示,鷹君的負債近乎零。值得持有的還有利信達(738),一間手袋鞋履的生產及零售商,而且主要的產品都是以女性為主,非常明智。直至今年二 月,利信達的銷售成績增長強勁,其資產負債表顯示其負債同樣是零。當找到合適的地方及時機,現金充裕的利信達便可再作擴張。回顧今年其中一至兩項非經常性 項目,我不期望明年有六成增長,但當毛利受到控制時,兩成增長是絕對可以達到。我關注該公司的存貨量及債項,不過管理層在乎的卻是如何處理公司的流動資 本。利信達的級數雖然未能與特步和匹克體育用品相比,但觀乎管理層經營業務的態度,我毫不猶豫地認為,假以時日利信達也能進身一哥。

熊市繼續尋寶

現 時的組合蝕了多個月仍未帶來利潤,不過耐性就是這個遊戲的名字,形勢將會有所改變,而且一發不可收拾,贏的策略就是買入及持有一些最好的股票。如上文所 述,我減持了工行加部分滙豐,銀行股只剩下農行及八千股滙豐已足夠。另一方面,以較低價增持組合中其他股票,及買入德昌電機(179),一間已重上復甦軌 道的前藍籌股。假如你持有工行或滙豐,你不須沽出,但建議減少比重,尤其當熊市當道,大部分股票的價值都被低估時。我不欲再增加組合股票的數目,現時十六 隻股票,我認為已是最優質。當然,市場上仍有很多值得買入的股票,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優質但股價未被反映的股票。祝君好運!艾薩 [email protected]

艾薩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 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82

疑似熊市 不要賭錢 我要亂up

http://jimwong11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144666

看新聞報道, 港股技術上步入熊市(我唔識技術分析), 但短線跌了三千點, 估計應該會有短期反彈, 不過, 我決定就算反彈, 都唔會入貨, 寧願唔賺, 都唔要輸錢.

記得08年時, 多次大跌, 然後反彈, 跟住又大跌, 跌到你唔信, 跌到好多股低過淨現金值, 我怕又黎一次, 唔敢博. 參考以下blogger(You'll never walk alone) 以市帳率分析熊市底部. http://ynwa-investment.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08.html. 95年-08年多次熊市底部P/B:由0.93-1.35倍, 「目前恆指的預測帳面值14254,用以往熊市底部的不同P/B值計,今次低潮期的恆指的底部介乎13,256至19,243之間。今次的危機同是比較嚴 峻,用P/B值1.1至1.2倍推算,今輪熊市的底部估計在15,679至17,105之間。」我認為這方法推算值得參考.

記得今年三月 時, 看見企業公佈的業績, 有唔少都出現盈利倒退, 毛利下降的情況, 原因主要在於通帳引致的成本急增, 企業未能轉嫁成本給消費者, 已知今年股市路難行, 現在情況仍然無改善, 通帳仍然惡, 仍然未見企業轉嫁成本的能力, 大陸仍然未放緩緊縮政策,收緊銀根,企業借貸成本貴, 淨係利息支出都令成本大增; 而家歐美債務危機, 影響股市, 影響財富, 影響消費力, 影響銀行借貸, 又再一次的消費需求急速下跌, 歐美消費力弱, 中國出口企業就慘了, 成本因為通帳增加, 市場消費力卻在下跌, 人仔又升值, 大陸人工又加, 工業出口股死得, 跌多多都唔好亂買.

參考09年的復甦, 隨著經濟的下滑, 商品價格跟住下滑, 成本下跌了, 下跌初期, 由於市場供應多, 需求弱, 企業的貨品銷售價跌得仲快過成本下跌; 但過一段時間後, 企業執笠汰弱留強,加上因為之前企業存貨減少了, 市場供應少了, 而政府谷經濟的政策生效, 消費力增強, 企業議價能力提高, 貨品銷售價升得快過成本, 毛利提高, 做成新一輪的牛市.

今日的情況是, 人仔愈升愈有, 美元愈跌愈有, 中國在谷內需, 提高人民的消費力, 所以要讓人民的工資穩步增加+人仔升值, 由於中國人的工資上升, 內需的消費力有無限憧憬, 內需企業的成本轉嫁能力亦較強, 在近一年的公司業績中, 內需股的業績算不俗, 或在一些係大陸有生意的港資內需股, 佢地係內地的增長都很不錯, 所以在下一輪的牛市, 集中研究內需股.

幾時先係新一輪牛市? 假若商品價格下跌, 通帳受控, 中國放寬銀根, 俾企業容易d 借錢, 成本不再增加甚至下跌; 同時, 人仔仍然升值, 買外國貨品或者原料會平d, 而人工仍然保持穩步增加; 當物價不再增加或甚至平了, 人工增加了, 有多餘錢便出黎消費, 消費需求增加了,其時不少中少企已經執笠, 汰弱留強,  又再重演09年的復甦, 其實歷來牛熊牛熊, 都是不斷交替.

不過, 商品價格會容易下跌嗎?歐美又準備大印銀紙, 流動性又增加了, 美元又跌了, 商品價格又點下跌呢? 或者要等到歐美日停止印銀紙, 通帳由高滑落, 才有牛市轉機. 但又要諗下, 唔印銀紙又點還債呢? 唔還債即係要違約, 一違約就又死得. 即是要還債>印銀紙>商品價格高>通帳;同時歐美經濟差消費弱> 滯漲> 股價跌

但我在想中國會否唔同呢, 我指中國讓人仔加速升值及工人薪金升, 同時打算減進口稅, 令購買商品較便宜, 那樣一些進口零售商, 如香港的佐丹奴, 利信達待, 雖然成本因通帳而增加, 但成本應該可以轉移給消費者, 他們在中國的增長應該無問題, 問題只是香港的業務唔知會唔會因為租金上升而拖後腳者.

當然而家未必係熊市, 但企業的盈利能力下跌卻明顯, 既然前路危機重重, 而家入市都係賭錢, 何不等待企業盈利明顯好轉時再入市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86

中國寬客戰熊市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301182&time=2011-09-09&cl=115&page=all

股指期貨與滬深300指數的期現套利基差收窄,參與者收益率大幅縮減,賬戶的實名問題開始受到監管當局關注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范軍利

 

  股指期貨催生出中國寬客(Quants,金融工程師)的萌芽,這些蹣跚起步的初學者們在近期跌跌不休的股市中獲益豐厚。

  在股票型公募基金上半年整體收益率為-8.03%的背景下,上海某私募基金產品以36.91%的收益摘取2011上半年「最掙錢」基金之冠。

  在近期理財產品發行慘淡背景下,上海一券商一月連發五隻小集合,且每隻發售期不過三日,即告罄。如此業績、如此搶購風潮,均發生在以期現套利、另類投資策略為主的中國對沖基金群體,令新生的寬客們為之振奮。

  他們開始互相打聽、私下學習,於是,越來越多的散戶、機構投資者開始湧入對沖基金行列。這樣導致兩個結果,一方面股指期貨與滬深300指數的期現套利基差收窄,參與者收益率大幅縮減。另一方面,對敲、操縱賬戶進而影響股指等不規範行為開始萌芽。

  9月2日,證監會宣佈,期貨市場賬戶規範工作正式啟動。實名制後的期貨市場,可成為公平競技之地。

機構蜂擁

  2011年,被業內視為中國對沖基金元年。9月8日,國泰君安證券資產管理公司市場部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公司自7月中旬起發行的三隻 對沖基金均售罄,「我們這幾隻產品都是規模在2.5億以上的小集合,由於有200人上限的約束,所以受到資金在100萬以上投資者的追捧。」他稱,該公司 今年3月曾創下首隻對沖基金一日售罄之先例。根據統計,自成立之日至8月12日,在上證綜指跌幅達15.7%的背景下,該產品收益率超越大盤18.4%。

  股指期貨的期現套利交易成功的關鍵是確保期貨標的和現貨變動的一致性、實現跟蹤誤差(現貨組合和股指收益率的差異)的最小化。

  理論上,若能在現貨市場上精確複製股票指數,則跟蹤誤差為零,無風險地捕捉到基差收益。但實際操作中不可能做到無差異複製,現貨複製的越接近股指,跟蹤誤差越小。對滬深300指數的高精度複製需要複雜的金融工程模型和程序化交易系統。

  自2010年4月16日,滬深300股指期貨誕生後,擁有對沖和槓桿屬性的對沖基金開始施展拳腳。對於前述能夠對抗市場漲跌的投資盈利模式,內地高淨值投資者青睞有加。目前已有多家機構紛紛跟進申報了類似對沖產品。

  國金證券研究員張劍輝指出,量化投資之所以會有超額收益,與市場不成熟、非理性因素較多有關,也與市場中量化方法使用的多少有關,目前中國市場量化投資的應用相對較少,給機構參與提供了空間。

  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當前宏觀環境的複雜性,決定了A股市場很難重現2007年大牛市和2008年大熊市,在無法單邊做多或做空的結構化市場中,對沖基金將越來越受高端客戶和大額資金青睞,在中國的發展空間也很廣闊。

套利升級

  隨著諸多機構的湧入,期現套利市場收益率大幅下降。套利者的策略開始升級。

  博弘數君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博弘投資)CEO劉宏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現在參與股指期貨套利的人太多,以至於部分資金已經離開 套利市場,追逐新的「藍海」。「比如我們去年股指期貨套利的年化收益率是20%,今年已經低到年化收益率5%-8%了。」劉宏認為,這是由於中國股指期貨 市場發展較快,效率較高,「半年走完了別人幾十年的路」。

  博弘投資原本以套利基金為主要產品,但自今年以來,該公司套利基金的規模從2010年的30億元縮減至現在的2億-3億元。「佔我們基金總規模的10%。」劉宏表示,公司從去年底,便開始陸續轉型。

  國泰君安前述市場部人士表示,期貨現貨的基差收益的確在收斂,以前的期貨升水常態,現在經常會出現縮水情況,導致僅盯基差收益的投資者無法操 作。國泰君安表示,去年年底開始,公司意識到期現套利的侷限,因此今年年初起,發行的對沖產品均從早期的期現套利轉向更高層次的阿爾法套利。

  與股指期貨有關的套利方式主要有四種,分別是期現套利、跨期套利、結算日套利和阿爾法套利。其中,阿爾法套利是套利中典型的高收益、高風險套利 方式。業內專家表示,這種套利僅適合有能力挑選出具有穩定阿爾法證券產品的投資者。同時,在做阿爾法套利的時候應與市場驅動因子監測體系結合起來分析。當 預期通脹因子存在超預期的可能性時,由於通脹無牛市,投資者可買入通脹受益股,賣出股指期貨,享受通脹受益股帶來的阿爾法收益。阿爾法套利因其高風險、高 收益特性,有可能在股指期貨市場回歸均衡,低風險套利機會減少的時候成為主流套利方式。

  「我們今年的產品不完全複製指數,而是選擇一批強於指數的股票,做阿爾法套利。」國泰君安人士表示,公司目前阿爾法套利產品佔比達20%。

  中投證券張曉東認為,目前股指期貨機構入市比例仍然較低,套利機會尚未被充分挖掘。預計今年的期現套利機會依然十分豐富。不過,他表示他所帶領的衍生品團隊正在考慮做一些有風險的阿爾法套利,通過主動承擔風險獲取更高的收益率。

尋找新機會

  博弘投資劉宏表示,公司之前關停的套利基金,現在90%轉為定向增髮指數基金,「這部分資金有23億元。」

  據私募排排網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905只非結構化私募證券產品的年內平均收益率為-6.24%,而同期股票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為 -8.03%。其中,博弘投資劉宏管理的「博弘定向增髮指數型基金4期」以36.91%的收益成為上半年最掙錢的私募。這次統計中,博弘投資旗下的3只產 品均在收益榜上排行居前,均是投資於定向增發股票的類指數化產品。自去年11月第一隻該系列基金成立以來,博弘投資目前已累計成立了22只基金,參與定增 項目19個,總規模超過23億元。

  「由於定增系列基金的表現優異,市場對該產品頗為認可。」海通證券研究員羅震表示,定向增發由於資金上的高門檻(通常幾千萬甚至上億),使得其過去只能成為機構涉足的領域。而通過金融創新,普通的高淨值投資者也能通過購買信託產品的形式參與其中。

  國泰君安資產管理公司表示,關注到博弘投資的定增基金受追捧的情況,公司也正在研究,準備推出定增系列的基金。「做量化策略這塊,是有一定的有效期,你必須不斷根據市場情況隨時調整、優化自己的策略。」國泰君安人士說。

  羅震也表示,一方面,博弘投資開發的定增系列基金本質上技術門檻並不高,容易被後來者模仿;另一方面,定向增發項目數量有限,因此,隨著覬覦這塊蛋糕的機構越來越多,其中的收益可能最終將被攤薄至市場平均水平。

  「投資市場,沒有一種交易策略是長期使用的,參與者必須不斷尋找新機會。」劉宏說。

實名制啟動

  由於參與資金量集中湧入股指期貨市場,其對現貨指數的影響逐步凸顯。「到期日效應」開始萌芽。「現在還比較輕微,也就半小時的波動,但這個趨勢已經引起關注。」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

  所謂「到期日效應」,是指股指期貨合約臨近到期時,由於交易中買賣失衡而導致標的指數及其成分股的成交量和波動性顯著增大的現象。

  申銀萬國分析師檀向球表示,影響股指期貨「到期日效應」的因素主要包括:最後結算價格的確定,投資者結構與行為,現貨市場交易機制及深度,是否存在多種衍生品同時結算等等,其根本原因是現金交割制度。

  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證監會正在對期現貨在跨市場套利中可能產生的違規和風險行為進行調查。監管層已經關注到,由於參與跨市場套利者的增加,如對敲等違規行為開始萌芽。

  前述人士表示,證監會正在起草關聯賬戶的認定標準,未來可能會合併計算,落實實名制,同時統一開戶,規範歷史賬戶。

  9月2日,證監會公告稱,開始正式啟動期貨市場賬戶規範工作。根據要求,各期貨公司年底前須完成期貨休眠賬戶處理,逾期未通過規範檢查的賬戶,證監會將凍結其開新倉權限。這是9月2日晚,證監會在發佈《關於開展期貨市場賬戶規範工作的決定》中的主要內容。

  證監會表示,期貨市場賬戶規範工作包括休眠賬戶處理和歷史賬戶規範兩部分工作。這項工作是繼全面實施統一開戶制度後,期貨市場在完善賬戶管理方面的又一項基礎工作。

  浙江財經學院、上海中大經濟研究院聯合課題組在《股指期貨跨市場監管——基於投資者跨市場交易行為的理論及實證研究》(下稱報告)中表示,目 前,國內進行跨市場監管方面已經逐步完善,但是在市場操作的過程中,卻依然存在著極大的漏洞與不足。該報告表示,目前對跨市場操縱主體方面的監管很薄弱。 對於能夠進行跨市場操作的主體,比如基金經理,他們雖然不能進行股票市場的投資,但是卻能夠進行股指期貨的投資。

  「在股指期貨保證金交易的機制下,他們會遇到暴利的誘惑。他們可以通過自己開戶或者利益相關人員開戶的途徑,進入到股指期貨的交易當中,做空股指期貨,並且拋掉手中持有的大盤權重股,進而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報告稱。

  證監會9月2日表示,賬戶規範工作從賬戶管理這一基礎環節入手,將較徹底地解決期貨市場20年發展過程中積累的賬戶管理遺留問題,使期貨市場實名制和統一開戶等基礎制度最終得到全面和徹底的落實,有力打擊分倉、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39

新政治經濟學----中國的牛熊市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0zyrl.html

翻看我的過往記錄,對大勢研判是我的弱項,我是常常說錯話的,為此我需要解剖自己,雖然大勢研判,對個人而言,難度遠遠高過行業和個股的研究,但是應該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全能型的選手麼,至少,在錯誤中尋找正確的方向,是需要一直努力的。

 

我也觀察過,大勢研判裡面,也是分基本面和技術面兩大類的,國內還是以技術面為主,美國則完全是基本面佔絕對主導地位;技術面裡面,又以時間週期最為主要,淘股論壇的「只有我懂」屬於這一類,不過弄到現在,也搞得確實只有他懂了,別人懂不懂,也無關緊要了;

 

以我現在的經驗和認識,技術面只作為參考,基本面還是最核心的,從個股操作上的角度來講,研究大勢,只需要在兩個極端點下點功夫就可以了,其他的時間,都 一定能找到適合投資的行業和個股,這個認識很重要,長期角度上來講,牛股熊股本質上和牛市熊市的關聯度是不大的,牛股不因熊市而走熊,但會走得不那麼牛, 熊股不會因牛市而走牛,只是會走得不那麼熊,牛市對牛股有放大作用,熊市對熊股也一樣,只有在兩個極端市裡面,上述的規律會有不同,那就是極端牛市和極端 熊市,像2006-2207,屬於前者,2008則是後者了,這兩類市場,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因為它傷害人很厲害,但同時,它給予的機會也最大,除此兩類 外,平衡市,一般烈度的牛市和一般烈度的熊市,都不需要在大勢研判上花費太多的精力,精力應該在個股上,讓全民都激動得牛市和讓全民都沮喪的熊市,數年間 才有一回,在這一點上,時間週期還是有幫助的,而且牛熊是輪迴的,這個肯定,所以當不遠的過去,大熊曾來親密過,那應該是件開心的事!

 

在極端牛熊市的判斷上,巴菲特的股票總市值和GDP的比值,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招數,這個在大致描述資產估值的市場狀態上,是一目瞭然的,非常有效,今天,當中國的資產證券化率達到相當的程度後,這個小技巧,也開始適用於中國股市了;

 

美國股市由於背靠其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和民選政治基礎,其牛熊規律,主要有產業發展和輪動來推進,這一點非常清晰,每一輪牛市的核心都是產業的深度變化所 致,熊市也亦然;中國在大周期上也遵循美國的這個產業輪動規律,但由於是發展中國家,政治體制特殊,它又有自己的特別之處,03/04/05年,美國股市 就開始了以煤電油運等資源性為主的牛市,而中國則處於深度熊市中,不過積壓的結果,是06/07年火山噴湧一般的爆裂式牛市,由此可見,中國股市牛熊的判 斷,參照美國雖然重要,但還是要兼顧自身的特性的。

 

過去的十年,中國資本市場的關鍵詞就是全面資產證券化,這一步邁得挺大,簡直就是量變到質變,基本上是扯著蛋了,把社會主義的蛋黃給打破了,現在開始提出 私有化,屬於一脈相承,屬於不動聲色的深度社會變革,已經不可逆轉,什麼重慶啊之類的基本上就是在這個趨勢上泛幾多反向的浪花,泡沫幾天,很快就過去的, 坊間談論的很熱鬧,其實和多數人有個鳥的關係,政治總有一幫人在玩,只要他們推進的大方向是順人類文明走向的,具體他們怎麼玩,愛咋咋的,到一定時候,真 的成為民選政治,才需要投入真心的熱忱,當然民選政治不會頭上掉餡餅,是需要有個學習過程的,國家政策怎樣和普通民眾的利益聯繫起來並且具備簡單的可操作 性和可建議性,不是現在薄先生的政治沉浮可以做教材的,作為政治文明的進步,我希望看到薄先生不問政治之後還可以從事別的行業,否則,中國的政治文明要走 的路還很長;

 

所以對當下中國,資產全面證券化和部分行業的私有化,意義挺大的,公民和國家,以股權關係建立起聯繫可能比一句全民所有制這樣的空話在架構上更接近共同擁有資產,如果對於中國,這是一個偉大的變革,那他肯定會有正面表現的機會的;

 

過去的十年,也是房地產的十年,和資產證券化的意義指向相反,房地產的輝煌十年,正是一個再次創造階級代溝的十年,你我同學同好同事,十年前什麼都一樣, 十年後因為當時在房產的投入態度上不同,就可能裂變成兩個階層,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社會導向上的失衡甚至不公,對社會健康發展不利,居住是人的基本生存 要求,也是一個社會人維護基本尊嚴的必需品,任何一個健康社會都不會拿這個東西去深度炒作,中國顯然是走偏了,而且,既得利益者覺得這輝煌十年遠遠不夠, 還要再來十年,甚至二十年。。。。。。

房地產的財富效應,吸引和滯留大把的社會財富,進入的資金,都希望自己只是一個引子,還會有更多的資金進來壘金子,並且事實也確實如此的在這樣發生著,如 果不是外力強烈阻擋,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崩潰收場,然而其勢如此之烈,這種慣性,需要幾年,甚至連續動用嚴厲的行政政策才能制止;

 

其實想想是挺危險的,一面是進入公民社會的基礎構架,全面資產證券化後以股權關係建立公民和國家財產之間的利益關聯,一面則是以囤積人們生活必需品的房產來居奇牟利,奴化本可以在精神上有健全獨立人格的社會中堅群體,這兩個方向,走到今天,似乎很明確,到了一個節點了;

 

房地產是個攻堅戰,實際上以我的理解,房地產任何的利空,都是股市長期的利好,這句話只適用於當下中國,是有絕對限制的,如果不是06/07年的脈衝性牛 市,整個過去的十年,中國資本市場就是一個大大的熊市,而他的對面,正是房地產火紅的十年,他們之間的相互逆轉,短期將超越由行業發展主導的牛熊市轉化, 最後回歸本位,交給行業發展去主導,這也是中國股市近期似牛卻熊,沒有明顯的產業板塊輪動的根本原因吧。

 

以我的理解,中國的深層次改革,其實在構架上是已經具備了的,在中國,政治既然那麼敏感,那就先不去動它,既然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 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的總和,當經濟基礎改變的時候,上層建築的變化也是順理成章,就不必那麼大動干戈了,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一個持 久,慢行的牛市,有利於中國深層次的變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84

1958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我們的業績在熊市表現更好

http://xueqiu.com/3191943504/21679042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歷來是眾多巴菲特追隨者的經典學習範本,其中體現的大師投資理念值得投資者反覆研讀。本博客將從今日(4月11日)起連載《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每日兩篇,期待能對投資者有所幫助。


巴菲特給合夥人的信 1958


1958 年股票市場的總體情況


一 個運作中等規模投資信託的朋友最近寫到:浮躁易變的情緒是美國人的主要特徵,而這一特徵造就了1958 年股票市場。1958 年的股票市場,用「亢奮」 這一詞形容最合適。我覺得這句話——無論從業餘角度還是專業角度——很好地概括了主導 1958 年股票市場的心理變化。在過去的一年中,幾乎所有的理由 都被找出來,以證明市場是可投資的。無疑,相對於以前的若干年,現在的投資者隊伍中充斥了更多的浮躁人群。他們持有股票的時間取決於他們這樣的想法:多長 時間內企業利潤可以快速且毫不費力地實現。越來越多的此種人群加入投資大軍,股票價格不斷地被抬高。雖然不太可能預測這種現象會持續多長時間,但是我相 信:這些人群造訪的時間越長,他們退出的動能也會越大。


我無意於預測股票市場,我主要的精力是尋找被低估的證券。公眾普遍相信,他們一定可以從股票投資中獲利。然而,我深信這種信仰將最終導致麻煩。如果發生,被低估的證券價格(依我看而不是其內在價值)也將無可避免會受到實質影響。


1958 年的經營結果


在我去年的信中,我曾寫道:

「我們的業績,相對而言,可能熊市中表現比牛市中表現更好。因此,能有以上的結果,主要還是我們處在應當表現相對好的一年。如果哪一年市場總體有一個比較大的漲幅,能夠趕上平均水平我就已經非常滿意了。」


後 句正巧是對 1958 年這一年的描述,我的預測成為了現實。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 435 點上升到 583 點,再加上 20 個點的紅利,總體收益 水平是 38.5%。整年運作的五個合夥企業獲得了比 38.5%略高的平均收益率。1957 年底至 1958 年底的一年時間中,他們以市場價值計算 的收益率在 36.7%至 46.2%之間。考慮到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資產已經且仍然投資於從快速上漲的市場得益甚少的證券之中,我相信這些結果是相當好 的。我仍然預測我們的投資結果在下跌或盤整的市場中將高於平均水平,但是在上升的市場中我們所能做的僅是跟上。


一個典型的狀況


為 了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操作方法,我想我最好回顧一下 1958 年具體運作。去年我提到我們最大持股約佔我們各個合夥人企業資產的 10%-20%。我得指 出,我非常樂意這只股票的價格是下跌的或者是保持穩定,這樣我們就可以建立更大的頭寸。正是這個原因,這只股票也許會在牛市中拖累我們的相對表現。


這 只股票是位於新澤西的 Commonwealth Trust Co. of Union City。我們開始購買這只股票時,保守計算,它的內在價值是 每股 125 元。然而,儘管每股收益達到 10 元,它卻有充分理由沒有作任何現金分紅。其中最大的理由是其被壓低的價格僅有每股 50 元。我們擁有 一個管理良好並且具有較強盈利能力的銀行,但是交易價格遠遠低於其內在價值。管理層對我們這些新股東很友好,該筆投資最終損失的可能性很小。


Commonwealth Trust Co. of Union City 的 25.5% 的股權由一家大銀行持有。Commonwealth 擁有資產約達 5000 萬美元,約為第一國民銀行或位於奧馬哈的美國國民銀行的一半。這家大銀行一 直想對 Commonwealth Trust Co. of Union City 進行合併。出於個人的原因,該併購一直被阻止。但有證據顯示,這種 情況不會無限期地持續下去。因此我們有了這樣的良好組合:


( 1 )很強的防禦性特徵;

( 2 )建立在一個步伐上的優良穩定價值;

 ( 3 )儘管可能是一年或十年,但是這個價值最終釋放。如果後者屬實,其價值大概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大的數字,即每股 250 美元。


一 年多以來,我們成功地獲得了 Commonwealth 約 12 %的股權,平均成本約在每股 51 美元左右。很明顯,我們具有保持股價不動而增持股 票的優勢。我們所持股份將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張而增長,尤其是我們成為第二大股東後,就具有足夠的投票權以就合併事宜提供徵詢建議。


Commonwealth 大約只有 300 名股東,平均每月約有兩個交易商。所以你可以理解為什麼我說這部分股權從快速上漲的市場得益甚少了。


不幸的是,我們的確遇到了一些競價對手。他們將股價抬高到 65 美元,而我們既不是買家也不是賣家。對於一個並不活躍的股票,很少的購買單子就有可以創造價格如此的較大變動。

這就解釋這樣一個重要性:我們投資組合中的持股,不能作任何「遺漏」。

年底,我們成功地找到了一筆特殊的交易,這筆交易可以使我們以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價格收購而成為最大的股東。所以,我們以每股 80 元的價格售出 Commonwealth 的股份,於此同時,市場交易的價格大約打了 20 %的折扣。


顯而易見,我們還可以在 50 元左右的價格,耐心地、積少成多地收集股票。雖然我們相對市場的業績表現可能因此而不太好看,但是我仍將很高興地進行這樣一項目。一 旦

Commonwealth 實現了利潤的大幅增長,我們將變得十分富有。因此,當我們基於業績的長期結果而估計時,我們的業績表現在任何一個單一年份具有很大的侷限性。不過,我認為,投資這樣一個低估且有很好(安全邊際)保護的項目,是獲得證券長期收益的可靠手段。


我 可能提到,在 80 元左右收購的買家多年後也將做得不錯。畢竟,80 元相對於內在價值 135元而言的低估程度,與 50 美元相對內在價 值 125 元的低估程度比較,是不同的。在我看來,我們的資金應當在更好地形勢下動作,所以決定以 80 元賣出再以 50 元慢慢收集。這種新的動作 力度要稍微大一點,Commonwealth 佔我們合夥企業的資金總量達到了 25 %左右。它的低估程度並不比我們現在持有的證券低估程度大多少,但 是由於我們是最大的股東之一,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優勢更快地修正低估狀態。正是因為這一特別的持股,我們確信在我們持股期間內,我們的業績一定會優於道瓊斯 指數。


現狀


股指越高,被低估的證券就越 少。我越來越感覺很難找到足夠數量的、具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我寧願增加我們的 WORK-OUT 的比例,但很難找到正確的時間。因此,儘可能地,我試 圖通過在幾個低估的證券上獲得較大倉位,以創造獲利了結。這種政策將會導致實現我早先預期:熊市或盤整中業績高於平均水平;牛市中業績處於一般水平。


我希望基於這樣的基礎被評價。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請隨時提問。


(上述資料來自網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