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熊市股神速成手冊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685
 在牛市裡,會出現很多「股神」,他們就像雨後蘑菇一樣很容易就長很大,因為那時候的投資者們很容易輕信和崇拜;但是在一個漫長的熊市裡,投資者對於靠預測股市賺錢的人一般會採取調戲的態度。


  可為什麼還是有一些「股神」仍然能保持屹立不倒的姿勢呢?


  比如,我前幾天有幸在一個投資者交流會上見到了一個傳說中的投資預測者。這個帶著眼鏡一臉疲態的中年男人,話很少。由於我離得遠也沒有聽清他說什麼,甚至有很長時間我懷疑他根本是睡著了,但是會議結束後,和我同去的人都說:「收穫很大!」


  這種收穫很大的反應甚至讓我嫉妒。對於在熊市中依然屹立不倒的那些投資預測者,我花了些時間,總結了一下他們的招式,我相信這些對於想成為「股神」的人是很有幫助的。


  做熊市中的股神最好面無表情,最差的表情是笑呵呵的—市場都這樣了,你還笑—最高境界是那種類似於在祭奠祖先場合裡出現的豬頭,不管別人怎麼動情地呼號,它總能保持一種表情,或者沒有表情。據說現在有這種切斷面部表情神經連接的手術可以做。


  你說的話要表意含糊,在不同情境下一句話可以有36種理解。最好找一個筆記本,專門做一個自己這種含混表示的記錄,要不股神自己也會忘了自己說了什麼—股神也是人啊。


  最好背熟一些描述大自然景色的古詩,用法是:「×老師,你看市場會怎麼發展?」你說:「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啊。」這句話就足夠讓問話者領會和琢磨一陣的。


  最好可以運用一些中國文字的拆解技巧,這裡最著名的例子是:「德」字就是14個人一條心……這種拆字話題只要智力正常的人就可以用一個下午編出120 條來。比如「投資」的「投」,就可以拆解為「還可以再買幾手,兩次才能見到真正的收益」。總而言之,都是不靠譜的屁話,但是,就是有投資者對這個感興趣。


  找到最佳求生通道。如果投資者對你提的問題,你根本就不知所云,那麼你就可以把這個難題推給政策當局,或者市場情況。具體操作大概是這樣的:比如, 「×老師,你覺得轉融通會造成市場波動加大麼?」「轉融通,我們的市場,轉融通,呵呵。」—這是你唯一可以笑的時候—你這樣做的意思是「你懂的」,這種方 法一般會奏效,虔誠的投資者也會哂笑,表示「他懂的」。


  利用互聯網,建立個微博,然後再自己扮演崇拜者在自己的微博上不斷地說崇拜的話,然後再買些粉絲。


  最後,如果你想成為草根股神,只是出於你對投資這個屌絲行業的熱愛,或者出於虛榮,那還是乾脆算了吧,因為這個成本太高了;而且我經常懷疑「草根股神速成法」有讓人更年期提前的副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47

典型熊市第三期 林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7368d0100ztor.html

目前股市據我們的觀察和研究,就是典型的熊市第三期,它具備熊市第三期的所有要素。6月27號我在廣州同廣州證券和謝百三教授以及炒股的十幾人吃晚飯,大 約吃了接近兩小時,大家談股市的話題卻佔了不到整個話題的百分之十,業內人士都不談論股市,說的都是和股市不相干的事。第二個現象就是管理層不斷的出利好 措施或者不斷的喊話提振股市信心,但市場卻一跌再跌,毫無反應,繼續下跌,這就正好印證了熊市三期對任何利好都不會有反應。第三,目前,絕大部分投資者都 是嚴重套牢,幾乎沒人願意炒股,市場極度恐慌,一買就套。第四,從財務指標看,很多股票已跌破淨資產,現在買銀行股就等於開銀行(包括一些壟斷的行業), 這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買這些股票就相當於自己在開這些公司。第五點,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一些公司的可轉債都在面值以下。第六點,普通投資者和輿論都在給投 資者算賬,說投資中國股市十年都不盈利的言論。第七點,近期又有很多股票加速下跌,殺傷力很大。以上現象都具備熊市第三期的所有要素。第八點,人們都在罵 股市和基金

    我對熊市第三期的看法,最終的結果是管理層對股市的利好最終都要體現,幾年後,人們發現今天不炒股不買基金,會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同時還要說「笨」,很多 人又對我說「你都是那時候買的便宜,今天都高了」我的股票又都成了高在天上的欣賞品。十年不賺錢這個結論是熊市第三期得出來的結論,是不準確的。我們對個 股或者股指的看法應該是在一個長時間的平均值,而不是取某一個點來說這個問題,我們對個股或者資產的價格應該取這麼多年的平均值,這樣才合理。熊市第三期 買股要賺錢是小概率事件,虧錢是大概率事件,從這點來看投資者虧錢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要有平常心。我的方法是熊市第三期滿倉持有,牛市第三期資產上大 台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91

投資札記【389】紮根在深深的熊市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3zz.html
紮根在深深的熊市

    價值投資中的「價值」其實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就如你在商場選購服裝討價還價,一件衣服的成交,你不可能細緻到把各環節成本都算好後找到精確的一個合理 價格然後去講價,在以往早就積累好的各種「成價因素」後,你只會憑著感覺去做一個基本估價就可以了。但有一些時機是最好的價值買入機會,比如商場裝修停業 或尾貨處理、換季處理時候,基本上很多好東西都可以以一個基本合理偏低的價格買入,有時候還會得到驚人的低價格。我朋友老董就曾以不到十元買了一身短裝運 動服。我做過一些小生意,我知道當我灰頭土臉準備轉行處理尾貨的時候那個心痛啊,有的只給出了進價成本的三分之一來處理變現。另外反季節銷售的東西價格一 般都很便宜。有人說能買到價廉物美的東西需要火眼金睛,其實我認為只需要等待好的價值機會,機會不是努力爭取來的,是「等」來的。
   熊市就是企業股票價值集中體現的最好時候,因為我們只有等待持有人利令智昏的時候才能得到大幅低於企業本身價值的價格。記得某年和朋友去一個鐵礦選廠,朋友想買下這個選廠和它附帶的礦山,他有些猶豫不決,我簡單算了一下這個選廠的成品 礦粉和礦山上的明顯裸露的礦石,就這些東西就價值最少800萬,而整個鐵礦選廠才標價600多萬,我就建議朋友如能排除其他條件可以積極買入,其他條件 是:「1、該鐵礦選廠有無法律糾紛遺留問題,礦山手續問題。2、礦粉成品就近銷售及交通道路沒問題。3、選廠礦山周邊關係和諧。4、礦石條件好,可選品位 高。5、設備機器的完好狀況,沒有其他後續重大投入的固定資產建設。」因為當時是鐵礦的熊市,價格幾乎是天天都在掉,而原礦主已經在之前獲利豐厚,目前趁 下跌想急於脫手套現改行。這個朋友不久便收購了此鐵礦和選廠,但之後由於市場狀況,並未開過工一天,只是苦苦熬了半年,半年之後由於鐵礦石價格猛漲,就單 單選廠的成品礦粉就價值到2000多萬,600多萬的選廠倒手翻了5倍之多。
    遇到別人發大財的實例,我總會總結一些投資所得,上面朋友的成功在於:
1、熊市中毫無懼色,果斷出手。
2、所購標的資源是社會必需品,用途極廣,雖然價格波動劇烈,但不會被社會棄之不用。
3、準備好有一定的煎熬期。
4、用資產定價法保守清算其價值。

其實我觀察了就是在這位朋友購入鐵選廠的時候,在鋼鐵熊市時候,你買入相應的鋼鐵股存放與其相等的時間,也差不多有他等同的收益。有些鋼鐵股如果持有再長一些時間還遠遠大於了他的5倍收益,比如鞍鋼股份就有10倍收益。

因此,我總結,不必去精確計算一個企業的價值幾何,大熊市下具有很普遍的價值企業,關鍵問題是你敢不敢深深紮根於大熊市之下,那些每天都興奮計算漲跌,每 天都在預測行情的投資者們其實最後並不會賺什麼大錢,患得患失玩短期的遊戲,只是為了尋求個刺激,但付出很多摩擦成本,這還不說,如果預判多了,稍有個不 慎就有可能心緒大亂,導致一錯再錯的無法挽回的永久性損失!

微博上看到:

尼采曾說過,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我用在投資上解釋就是:投資也和樹一樣,紮根在深深熊市才能在未來獲得更高更壯的枝繁葉茂。關鍵是我們必須有扎深根和向上成長的定力和堅持!

正如大師們的點撥,巴菲特曾說:大多數人靠腦袋賺錢,我是靠屁股投資。彼得林奇則說:「在股票市場上,耐力勝過頭腦」。

投資的魅力就是:在不確定中找確定!--世界其實沒有哪一天是運行在絕對確定之中的,因此這裡的確定也就指的是相對確定,一些拉長時間看是大概率發生的事件。牛熊轉換,價值的高底轉換這是大概率事件,因為這個時間週期稍長,因此我們才有長期持股之說,才有投資需等待煎熬之說。

華爾街的一般熊市定義:與最近的頂部最高水平相比,已經下跌了20%以上,即進入熊。如:2008710,標準普爾500指數與其去年10月份的最高水平相比,已經下跌了20%以上,此舉表明其已經開始陷入了所謂的熊市境地。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也已經下跌21%之多,並於72開始跌進熊市。

而我們市場並非成熟市場,漲跌還是比較激烈的,佐羅認為的熊市:如果前期是一個指數3倍以上的大牛市,在頂端下跌50%以上之後才會出現個股的普遍較高的投資價值,如果前期只是一個指數翻倍或接近翻倍的狀況,指數下跌30%左右才可能出現個股很具投資價值的狀況。

以上只是價值認定的輔助情況,最根本的還要看企業的具體基本面和股價之間的性價比關係。但幾乎所有的價值投資人都不可否認的是逆向投資,逆向投資就是在大 眾不情願買的時候買入,在大眾不情願離場時候離場!紮根在深深的大熊市是最能有效貼近企業價值的最佳方法,是最適合像佐羅這樣學識不高,企業分析功底不紮 實的普通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98

IPO真是熊市元兇嗎?(2012年08月22日的日記)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b7c.html

    股市永遠是面向未來的,你對後市看多,認為機會大於風險,遂就買入;反之,看空則賣出。看多且做多的力量大於看空的,便形成牛市;反之,則會產生熊市。可見,促使你買賣行動的是「預期收益與風險」均衡的結果,而牛市或熊市也因此而生。這是股市一條極其重要的原理。

    你有錢且看多,就會出手買進;而你雖然有錢卻看空,則決定不買或賣出(這時你賣出之後,手上又有錢了)。可見,決定你買賣的不是「流動性」的有無或多少,當然也就談不上是由供求關係來決定的,由此可知,牛市或熊市並非供求關係所造成的。

    這裡,供求現象恰恰是「預期收益與風險」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其實,任何具有金融屬性的資產,其定價也都遵循「預期收益與風險」均衡這一原理的,而非取決於「供給與需求」關係。

    由於IPO屬於供求關係範疇的,所以股市走牛或走熊與其並無必然關係。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中外任何股市,都有儘管IPO連發不斷但牛市或熊市卻依然的情況。所以說,IPO不是熊市元兇。

    倘若你非要認定「新股不停,牛市不來」,那你此刻趕緊徹底清倉,等到IPO停止的那天再進來吧!屆時,結果究竟讓你是喜還是憂,還真不好說呢!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94

投資札記【393】放下包袱 熱愛熊市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4rs.html

當你按照「長期持有股票」的金科玉律買進股票時,有沒有想過「長期」應該是多長?就在10年前,標準普爾500指數位於1164點,上週五該指數收於1239點,折合成年率的平均回報率為0.63%。按照這個速度,你在股市上的本金還需要111年才能翻一番。


與此同時,鑑於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已比去年10月的歷史高點下跌了20%,本報和華爾街大多數金融機構都宣佈美國股市正式進入了熊市。我認為這是胡說八道。我們已經經歷了幾年的熊市了;2000年初時的道瓊斯指數比如今高了近600點。那麼人們認為幾乎不在話下的美國股市10%的年回報率呢?根據晨星公司(Morningstar)的數據,為了賺取10%的長期回報率,你至少需要在19年前買進股票,並一直持有至今。

事情還可能會變得比這更糟嗎?我不清楚,但我是個樂觀主義者,因此我當然希望情況的確變得更糟了。沒有其它什麼事情能夠讓明智的投資者更滿意了。

今年5月,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年會上,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語驚人地對明智投資者的定義做了概括,他說:「如果我持有的某隻股票下跌了50%,我會對它充滿期待;實際上,如果你能給我一個機會讓我所有的股票在今後幾個月中都下跌50%,那我會給你一大筆錢。」由於清楚他持有的都是好公司,因此巴菲特希望價格能夠下跌,而非上漲,這樣他就能在回升前以更低的價格買進更多股票。

1969年至1982年的上一次大熊市中,股票的年回報率僅為5.6%;剔除通脹因素後,相當於投資者每年損失2%以上。熊市的下跌讓股票價格變得很低,結果在此後18年中的年漲幅達到了18.5%,足以讓1萬美元變成20多萬美元。

今年以來已從美國的股票基金和交易所買賣股票基金中分別撤出了390億和60億美元的人們不明白這點。但如果你仍在進行儲蓄和投資,熊市可謂是上天賜給你的禮物──它持續的時間越長,你的收穫就越大。你不應該躲避它,而應該擁抱它。

投資大師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曾 經說過:投資者的主要問題可能就是他自己,這甚至是他最大的敵人。我希望能幫助你瞭解身邊這個紛擾動盪的市場,甚至其中更為奸詐狡猾的敵人。不過,正如巴 菲特也曾指出的那樣,投資就像是控制飲食一樣:看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每個人都知道減肥的訣竅是少吃多動。這看起來再簡單不過了,但在充滿巧克力蛋糕和 奇多(Cheeto)食品的世界裡,又很少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難了。

同樣,投資也很簡單:分散、買進並持有、降低成本。但在這個充斥著「免費」網上交易、承諾將扭虧為盈的基金以及大肆宣揚投資建議的電視嘉賓的市場中,「簡單」也實在並非易事。成為明智投資者的真正秘訣在於加強你的自我控制能力。

因此,我爭取能在我的文章中把格雷厄姆的智慧同來自心理學、神經科學和行為經濟學的最新觀點結合起來。我希望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從而增加你實現財務目標的機會。

現在,應該牢記的是:如果投資者沒有被打垮,他們就會變得更加強大。生理學家曾指出,微量的毒物實際上可能會讓生物體(包括人類)更加健康,這種現象叫做毒物興奮效應。不過,我可不建議你在食物中加入氰化物。

但毒物興奮效應的發現的確提醒我們,那些經受了痛苦的投資者最終將迎來勝利,他們耐心地以越來越合理的價格積聚越來越多的頭寸。據說古代彭透斯國王密斯里達(Mithridates)通過不斷服用適量毒藥,讓自己擁有了抵禦毒藥侵襲的本領。詩人霍斯曼(A.E. Housman)為我們再現了這個故事:

人們在他的肉裡放砒霜
然後驚駭地看著他吃了下去;
人們在他的杯中倒毒藥
然後顫抖地看著他把酒飲盡. . . .
這是我多年前所聽所聞
這是密斯里達王,很老才壽終正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38

熊市回憶錄(一)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a3h7.html

  中國年輕的A股市場,從1991年開始至今的2012年已21個年頭了。在這21個年裡,以上證指數計,其中有11個年頭是牛市(上升市);如以深綜指 計,則有10個年頭是牛市,平均來說11個年份是牛市,或者說以年計,22年中有一半的時間裡是牛市,並不像有人說的中國股市是「牛短熊長」,而是牛熊交 替上演,演出一幕幕的悲喜劇。
    牛市是令人興奮的,而熊市則令人難忘。回顧這一半年份時間裡的熊市是很有意義的。
一、1993-1996年的大熊市
    先說1993年開始的那輪熊市。我自己趕了個半,1993年年末才在深交所登記公司辦了個深戶帳戶開始涉入股市,開戶時聽朋友說股市已經跌了差不多一半 了,現在入市會有大底抄,懵懵恫恫地就「入市」了。結果一入市先趕上了個大熊市。1994年年初,深市開盤233點,上證833點,半年後的7月末,深綜 收盤95點,上證333點。此時,市場下跌已經17個月,離1993年2月的深滬股市的頂部已分別跌去74%和79%。隨後在「三大政策」下股市開始了 「大井噴」,一個半月,上海從325升到1052,深圳從94點升到234點。隨後又是大跌並一直陰跌至1996年年初,上海跌至512點,深圳105 點。結束了1993-1996年初的大熊市。
    這輪熊市的背景就是1992年小平「南尋」後全國大干快上,到處都是基本建設的工地,造成固定資產(包括房地產)投資巨增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的通脹 率(CPI)急速竄升,1994年時已達24%。朱總理主政國務院金融工作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佈搞「宏觀調控」,1993年5月將銀行利率從7.56%一 下子提到9.18%,兩個月後又提到10.98%(然後就是不斷增加的保值貼補率)。股市在此背景下,「飛流直下三千尺」,上海從1558開始僅5個月時 間一氣跌至777。經過幾個月整理後向下突破,從777一直跌至325。
    在此期間,深股沒有一隻股票不跌,各股跌幅都差不多。而上海則有幾隻典型的「莊股」如界龍實業等硬撐。但當「三大政策」催生的「333」大行情開始後,所 有的股票都翻幾番地漲,而界龍等莊股則開始緩慢下跌。在我的記憶中,跌市到末期,深圳已沒有10元以上的股票,5元以上的僅2、3只,如深發展、深中集 等,而2-3元的股票基本上佔到了90%以上的比例。最後深市全天日成交額僅不足5000萬元,除了天天的跌,就不知道漲是什麼滋味了。
    在此期間,流行的是「什麼時候賣都是對的,什麼時候買都是錯的;賣什麼都是聰明的,買什麼都是傻瓜蛋」的口頭禪。但是,在1994年8月1日,「三大政 策」從天而降,股市則像換了人,指數開盤漲20%,收市指數漲33%!此後連續上漲,井噴了1個半月後又開始掉頭向下,一路陰跌不止……
    雖然如此,之後的熊市則和「333」前不同了,並不只是下跌。指數在陰跌,但深圳股市卻悄然展開了「川老窖、蘇常柴、深中集、深長城」四大天王超級績優股 的慢牛行情。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盤小績優,業績超群,且都是1994年才上市的新股。深圳的老股民們面對這「新面孔」的績優新貴,似懂非懂,不敢碰,但它 們卻逆市創新高漲個不停。當上海那邊一個勁地爆炒「浦東概念股」、「國企大盤概念股」而吸引資金和眼球時,死市一樣的深圳股市這邊卻是獨立的「績優股」行 情!
    在我那時剛剛入市不久,完全看不懂上海的「莊股」和「概念股」行情,在對股市幾乎絕望甚至厭煩的時候,這4只「天王股」給了我將精力真正投入股市的希望, 甚至由此喜歡深圳股市而討厭上海股市。所以,一開始我似乎就是個「價值投資人」(呵,那時可沒這詞)。回想當年再對比現在,我甚至覺得現在21世紀的「藍 酬股」的水平趕不上1994-1995年深圳股市的這四隻小盤績優股行情挖掘的水平!
    說也奇怪,儘管熊市給人痛苦的回憶,但到1996年大牛市起來後,我常常懷念那遍地都是2元多股價的時候,心想,以後要是再來熊市我可要好好珍惜。別看我 錢少,但我可以買大把很多才2元多股價的云白藥、萬向潮、深能源……等等潛力優質股的股票,拿著,我就不信今後還會再缺柴米油鹽!
    所以,那次熊市經歷,也使我從此對熊市有了種特別的愛。對股市的悲觀絕望?呵呵,至少這種情緒從那時起就在我的心裡消失了。

 

二、1997開始的熊市
    與1993-1996年的大熊市相比,1997年從1510到1025的調整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於持股不當的人來說則可以說也是一場「滅頂之災」,接下來的熊市可能比1993年開始的那輪熊市更慘。在回顧1997年行情見頂之前,先看段1996年年末的一段插曲:
    1996年12月中旬,在深滬「垃圾低價股行情」炒得如火如荼時,管理層坐不住了,從提示風險開始到氣急敗壞似的發了篇《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社論, 社論的語氣簡直如文革「516」通知般的嚴厲。還新出台的交易規則改變:從T+0改為T+1,並實行股票漲跌停板限制(這一交易制度居然一直到現在都不再 改了!)。第二天開始,人們從未見過的景象出現了:一開盤全部股票在跌停板上但幾乎無成交量。就這樣,連跌一個星期,深圳從476點一氣跌到270點,那 幾天如果還不知道什麼叫「目瞪口呆」,那就可以好好體驗一下了。
    人們慢慢明白了:管理層不讓炒垃圾股?那好,咱去炒績優股!從此,深發展、四川長虹、深科技等又開始拔地而起,一發不可收拾:50、60、70元……高價 股的記錄一路刷新。一直到1997年5月份,管理層又出招了:增發300億新股;印花稅提高到0.6%;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不得炒股、有股的必須拋出。 ——新的三大政策。股市象碰到了牆壁的皮球,開始掉頭震盪向下,一直跌到9月末。1510到1025。
   從此,風向又變了,發展、長虹等象徵性地反彈了後開始陰跌,而出現了新的垃圾股行情:美倫股份(泰達股份)、川長征(托普軟件,已退市)、北京天橋(青鳥 天橋)、延中實業(方正科技)開始晃晃悠悠地一路上漲,越不明白越漲——長達4年之久的資產重組股的行情開始了。而96-97年風光無比的績優股四川長 虹、深發展等等開始了長期的牢獄之旅:一路不回頭的漫漫下跌。1996-1997年賺大錢的人開始口呼「看不懂」了。這看不懂的垃圾漲、績優跌的行情一直 到2001年,垃圾股的股價到2001年時普遍都超過有正常市盈率(那怕是30-50倍PE)衡量的績優股的股價。而「莊股」在那時成了人們賺錢的主要工 具套路之詞:跟莊。2001年2月,吳敬漣講話了:中國股市像個大賭場。呵呵,可不是嘛,那時書店裡關於股票的書全都是「如何戰勝、識別莊家」,股評人個 個都成了分析莊家的「心理專家」。賭場也沒這麼多「心理專家」!這似乎才是2001年開始指數崩潰的內真正內在原因。
    所以,在我的印象裡,那輪熊市也可以說是從1997年5月就開始了,一直到2005年年末,8年之久的長期陰跌——看看深成指、滬180(原先的上證30)就知道了。
    一直有人說2001年開始的下跌是由於「國有股減持」政策,呵呵!如果沒有這個政策,股市就不去跌了?當氣球被一個小石子碰破後去怨石子太壞而不怨氣球吹得過脹了,這就是很多「經濟學家」腦子里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50

熊市回憶錄(二)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a3hb.html

熊市回憶錄(二)——2001—2005年的熊市(2008,9,23)
    2001年5月份,在與一位當時國內最大券商做自營的老總交談中聽到如下的話:
    「……中國的股市會像現在這樣慢慢地一直漲下去。……理由?政府會讓股市走熊嗎?走熊對誰有好處?如果連我們都不行了,那中國的證券或整個金融業恐怕都崩潰了,可能嗎?」
    一位當時隨行的朋友私下問我,他說得有道理嗎?我當時真的無言,因為雖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我的確找不到任何有力的理由去反駁。當時,已是1996年以來牛市持續的第5個年了,連垃圾股都可以在10元以上不跌,真的想不出為什麼股市將要走熊。
    但是,好在「股票的價值」這個最樸素的觀念在我腦子裡還根深蒂固,但那時別說給別人說,當時的市場紛圍,連自己也懷疑:價值價值,再價值也抵不過「莊家」的力量。雖然明知股票完全不值真實的價錢,但似乎想要讓股票跌?太難了!
    但是,6月中旬,國有股市價減持10%的辦法出台,大盤跌了一下,但隨後又基本啟穩,市場陷入爭論中。在爭論中開始走軟。但市場的真正崩潰和加速暴跌,其 實還是8月份當時的「超級明星績優股」(基金重倉股)銀廣夏、東方電子的業績「造假」暴光。隨後,象商量好似的,一貫「績優高成長」的風華高科、清華同 方、環保股份、大唐電信等等業績紛紛出問題的中報披露,連當時力量尚薄的基金也開始加入到了砸盤絕望的陣列中,而「資產重組」這個炒了幾年的「題材」終於 也在管理層重組的放緩審核中消失了。市場還炒什麼?牛市思維徹底沒了市場。大盤隨之一瀉千里。而憤怒的股民、輿論則紛紛開始把熊市的誘因歸為「國有股減持 辦法」上來,於是這邊一個勁跌,那邊火藥味十足的聲討「國有股減持」之聲一浪高過一浪,憤怒、失望的交織都在大盤的狂跌中宣洩。
    在輿論把矛頭全對準「國有股減持」這個政策上時,2002年年初披露的01年年報才揭示出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核心問題來:上市公司的業績已經滑落到歷史最 差,以ROE計,僅5%左右,剛剛夠銀行的貸款利率!且當時看不到任何經濟上的亮點,如何改變這一低效益的狀況完全沒有希望。更可悲的是,剛剛經歷了銀廣 夏、東方電子等等「高業績股」造假的市場,完全不相信哪家公司能再次「烏鴨變鳳凰」。市場的悲觀已經蔓延到任何類型的投資人意識裡。炒題材的,找不著北在 哪,炒業績的,更是搖頭,哪有業績股?有也是假的!於是當「624」的政策「大利好」來了後,也就僅僅一兩天的行情,竟成了後知後覺者的「勝利大逃亡 日」。
    這時,反思A股市場的人士開始真正陷入了絕望:連國家國務院都首次向市場認錯,收回了「熊市主誘因」的國有股減持政策,為什麼還要熊?於是,「這一輪熊市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總調整」的觀點基本達成共識。既然如此,那麼大盤不跌個80%、90%是不會結束熊市的。
    說實在,在我腦子裡,這個結論在01年熊市一開始我也是這樣認為的。理由是:1996年以來,市場完整的炒作週期,績優、成長(IT股)、垃圾股的價值發 現(重組)全部進行了一遍,故事講完了才發現,炒了一圈後公司業績竟然變為歷史上最差的了,股市既然開了個這麼個大玩笑,那不還「總賬」行嗎?
    但是,2003年年初,有關經濟數據促使我重新反思這一觀點。2245的牛市頂峰,居然是在我國經濟不怎麼繁榮時產生的,這樣的「頂」真的很厲害嗎?

——2001-2005的熊市反思
    2003年在中國經濟明顯的強勁增長中,股市也開始慢慢復甦。對此,我曾表達過一種觀點:新牛市可能在2003年年初就已經開始了(03年年初寫了篇《瑞 雪兆豐年》小文)。理由就是中國上市公司的ROE可能已經見底,而利率在可見到的未來也不會再明顯上升,新牛市的推動力已經很清楚:汽車房地產業的繁榮並 由此推動經濟的全面復甦。
    但是,在2004年年初,我又反思了上述判斷,這輪經濟復甦基本上是以週期性行業的投資拉動的,它們很容易也很快會達到景氣高峰,隨後會怎麼樣?按我當時 的理解,資本收益率圍繞資本成本波動的規律必然會使股市重新走熊,而且將是很慘烈的走熊,於是在2004年年初寫篇《2004:風險防範仍是第一要 務》),說由當時1307點起來的行情既不是所謂「大B浪反彈」,更不是所謂的「新牛市」,而只是兩年多中繼整理的「尾段行情」,應警惕「指數未來不但會 破1300點,且一破即不回頭地向下」。
    很幸運,指數在2004年的確是這麼走了,1783點下來後直破1300,直到2005年的998。而2005年的ROE在宏觀調控下也的確在增長了兩年 後開始下降。但是我也發現,象茅台、蘇寧、張裕、鹽湖鉀、白藥、中興、上機場等一批批股票,根本不隨大盤的下跌,不斷地上漲,頗有點95年時蘇常柴、川老 窖等熊市牛股的勁。這使我意識到,這是否是熊市的中末段呢?但是,如果是熊市的中末段,那麼未來新牛市的推動力又是什麼?還會是那些週期性行業的重新繁榮 嗎?為什麼這麼短時期內這些週期性行業在一片「產能過剩」的預期中又快速地復甦?
    這些顧慮,使我在2005年的投資上縮手縮腳,陷入不知所措之中,「做波段」成了我的主要策略。
    而06-07年開始的大牛市,則使我對於資本、資本收益率的認識有深一步的理解,公司的價值究竟是什麼,投資又意味著什麼。熊市教育人,牛市也同樣教育人。這對於認識現在的市場、現在的投資都是啟迪的財富。

——熊市期間「頂底」的經歷
    在我1994年年初剛入市就遇到大熊市,回顧起來讓我感到幸運,正因為受到傷害才讓我真正的去感受和思考投資的問題,走到投資這條路上。「333」行情為 什麼會在那麼絕望的情況下拔地而起?1996年年初又為什麼會爆發新牛市?1997年5月為什麼會嘎然見頂?為什麼當初業務相同且齊名的金田、萬科命運後 來完全不同?……一系列的經歷讓我對投資有了不斷深入的認識。
    96年之前的見底見頂我只目睹了一些股評人「技術分析」的結果,對錯不說,但那種似乎與股市本身的基本面意義完全無聯繫的「技術分析方法」給我留下了神奇 和神秘的印象。但是,真正給我啟發的「見頂見底」現象則是1996年年末「人民日報」社論導致的股市連續跌停(上面說過)。就先說說1997年股市的見頂 吧!
1997年5月的見頂
    1997年4月末,我的一位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國債發不出去了,因為股市太火爆,居民包括各機構沒人去認購國債,都去買股票了。他說有些擔心,我聽 後也有點冷水洗脊樑骨。1996年末為什麼會出「人民日報社論」打壓股市?儘管有100個理由股市上漲擋不住,但我仔細考慮後對他說,可能會要出問題了。 果然,5月份一到,政府的比幾個月前更具實質意義的「三大利空政策」出台了:提印花稅、增加新股額度、國有企業不得炒股票。轟轟烈烈的牛市行情嘎然見頂!
    我慢慢理解了。我覺得我如果是政府,我也會發利空把股市給幹下去的。國債是干什麼的?養軍隊、養政府的!你股市的這種漲法已經威脅到政府的根本利益了,你已經出格了!——市場已經到了其中一方不能忍受的程度了,政策,就是這樣被「逼」出來了!
    政策是市場的一部分——從此,我對之的認識深入了一步。

19995月的見底
    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中國儘管有之一定的隔離,但是人心惶惶,當時我並不懂任何經濟層面的事(現在也不怎麼懂),根本不知道會對中國產生什 麼影響。但是我當時所跟蹤的幾家公司業績卻是在出乎意料的下滑。各種新聞媒體裡開始談「通貨緊縮」這個當時的經濟學中尚沒有的新名詞,與此同時國外流行 「中國崩潰論」(下個金融危機要降臨到中國)。但中央媒體並不承認,國務院某中心說中國的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通貨緊縮,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影響很 小。直到1999年3月,朱總理在視察內蒙時首次承認中國已經陷入「通貨緊縮」。結果,媒體180度的大轉彎,統統都在談「通縮」及其危害、如何避免通縮 等等。國家當時的政策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國債大搞基本建設和寬鬆的貨幣政策——連續減息,僅98年就減了3次息。這樣的經濟背景下,我注意到悲 觀的情緒才一步步深入到我這樣層次的投資人心中。而A股此時已經調整快2年了,B股則創了歷史新低,也成為完全的「死市」(好幾個交易日竟無一筆成 交!)。
    但是,我此時作為完全不懂經濟的投資人卻不知怎麼頭腦出奇地清醒。我當時對一位剛認識不久的大機構朋友說:政府現在鼓勵做多,雖然有力的政策還未出,但是 種種跡象表明,各種悲觀的情緒已經甚囂塵上,我不懂經濟但我覺著中國既然能閉關鎖國幾十年都不倒卻要現在倒下?股市應該很快見底。底是什麼?就是最可怕的 前景讓人人都知道的時候!政策一定會出手的!你們現在發基金,真是最好的時機!
    「519」行情在一個多星期後正式爆發!行情起來後,「人民日報」又發了「恢復性上漲」的社論(《堅定信心規範發展》),對做多搖旗納喊,象定性政治事件 一樣對股市上漲給予讚揚!兩年,僅僅兩年,人民日報對於股市的態度就這樣發生180度的大轉彎!而且是同一個最高領導人(朱)審閱後簽發的!。
    政策是什麼,又讓我領略到了。政策是市場逼出來的!當時經濟政策和國家領導人要啟動國內市場,要搞住房、醫療、教育的市場化改革,但股市已經跌了兩年,大 量個人和機構們虧損纍纍,誰敢放心去消費?尤其是下個金融危機要到中國(當時中國的銀行技術上已經破產,這種觀念使中國經濟崩潰論深入人心)的論調,怎麼 才能讓老百姓接受關係到他們最基本生活的大消費政策改革方案?怎麼用直接融資來啟動經濟,給長期主要靠國內貸款支持經濟的銀行鬆鬆傍?不把股市搞活能行 嗎?!「519」行情起來後,我更加意識到這輪行情的深層政策意義。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預測」和抄到股市大底的經典案例,不靠內幕消息,更不靠宏觀經濟的深奧分析,只憑最基本的常識判斷。「519」行情,發生在通貨緊縮甚 囂塵上的99年5月份,發生在大機構投資者認為「基本面完全不支持反轉」的時候!——這次經歷給了我在投資上獨立思考真正的信心。還有,當時很多績優股股 票的股價是兩年來從未有多的低,也吸引了我。這次經歷和認識在我的記憶中永遠抹不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51

熊市回憶錄(之三)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a3hx.html

2008年以來的熊市(此文寫於2008,10,25)

   2008年的熊市,產生了歷史上最大的年跌幅。其誘因先不說,看看當時出現的幾個跡象:
1。大量的「虛擬」公司產生了。市值超過其帳面值的10倍以上,我把它叫做「虛擬公司」。去年8月份,我發了一個貼《"虛擬"公司研究》,發現這些公司居 然大部分來自典型的週期性行業:如地產、航運、金融、化工和材料,……。這個世界變了?最基本的道理都變了?還是我的認識落伍了?
2。業績好得不可思議。讀一些公司07年報表時一個典型的感覺時,各週期性行業的公司業績群體性的出現極高的超額收益。可這些公司哪有哪怕一點意義的競爭優勢呢?難道今後競爭沒有了?
    過度繁榮必然導致過度衰退。很多這些去年業績紅得發紫的股票今年短期內已經迅速跌去了80-90%。等待這些公司的可能將是越來越難看的業績。價值究竟是 業績決定的還是由重置成本決定的——本來這是托賓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成果,但並未出現在我們的各機構投資者的腦子裡。我曾問過一位基金公司的朋友為什麼基 金公司這樣經濟博士一大堆的機構裡很少有拿托賓的q理論說事的?他說如按托賓的理論,那股票就不要漲了。

但資本市場卻不會顧及大家的喜好。這些股票倒下了。今後還會起來嗎?資本市場並不是象鐘擺一樣的震盪遊戲。有些公司股票一旦見頂,可能就是永遠的頂。去年 年末,我寫了貼《歷史之鑑——97年績優股倒下的回憶》,擔憂一些股票不但見頂,而且可能是永遠的頂。為什麼上一輪牛市的「最的紅股」往往到下輪牛市仍然 一蹶不振?其中蘊藏著什麼資本後面的深層道理?
    在經濟繁榮時期股票市場見頂的可怕,這次熊市算是初步讓投資人領略了。但是,週期性行業的股票真的就統統沒有價值了?其實,看看歷史這並不難回答。決定股 票今後能否再起來的,不是別的,正是公司是否具備內在的競爭優勢以及在牛市泡沫時期是否過度繁榮過。週期性公司並非沒有價值,只是其價值不穩定。熊市也並 不可怕,可怕的是仍然是誤把那些借「機遇」爆發而披著「高業績」但毫無競爭優勢內涵的公司當作「皇冠上的明珠」式的「最好的公司」而幻想。

 

——熊市日子裡的酒後話(20081016

    股市就像人類的歷史。熊市的時候就是「當牛做馬」,悲觀得無以復加;而牛市的時候則是「翻身道情」,得意得屁顛屁顛。
    「百年一遇」的……,現在成了流行語了。但似乎講這話的人其實並沒有經歷過什麼苦難。不是嗎?那位令人尊敬格大先生不要說沒過過窮人的日子,可能連真正 「危機」與苦難的心情是什麼也沒有經歷過。居然很多國人現在把這樣的「精英人士」的話奉為語錄,好像中國未來要有多麼的「麻煩」、「危機」似的!
    苦難危機?上個世紀的一百年,哪個國家的人民最有資格說「危機和苦難」呢?我看至少有咱中國人!
    美國有過什麼危機呢?不就是那個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嗎?但是當時的中國處於什麼?軍閥混戰,老百姓民不聊生,「經濟」問題恐怕還排不上號吧?隨後小鬼子 也趁火打劫,還妄想滅掉我中華。什麼叫危機?在這樣的國破民亡的形勢下,「經濟危機」那還能叫「危機」嗎?可結果又怎樣了呢?不就是十來年的時間就讓中國 人重新感到了新的希望了嗎?
1949年新成立延伸到現在的中國,又什麼沒經歷過?歷次的政治漩渦運動;三年餓死成千數萬人的自然災害,兩個超級大國輪番的核戰威脅、幾十年的全面經濟 封鎖……中國還是在連鐵釘都不能生產的基礎上硬是建成了世界上不多的具有獨立配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兩彈一星。「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 決了」——毛偉人的豪邁在中國人這裡該實現的都實現了。看看世界上到目前為止,還有沒有第二個在全面封鎖的情況下不但能搞出「兩彈一星」,還能建立獨立的 工業體系、敢於對最強的列強說「不」的國家?!
    那二十多年經濟發展速度沒那麼快是事實,但是從80年代以後呢?經歷了88年的物價失控的搶購風、90年的市場疲軟、93年的通脹失控、98年的通縮衰 退、07年的高通脹……,這麼多「危機」後一算,怎麼又是中國的經濟增速這期間全球第一了呢?現在又來了「百年不遇」的什麼什麼警示了。呵呵,在中國人面 前,不要談什麼「百年不遇」,就跟小毛孩子,哪怕是富豪家多看了幾眼電視節目的小毛孩,去跟飽經風霜的大人談什麼「歷史性的教誨教訓」的話一樣可笑。還太 嫩!輪不到你毛孩子跟中國人說事!
    進入21世紀,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的歷史大趨勢,已沒有什麼可阻擋了!領導人的更替、國家制度的演變、時尚的改潮、經濟的波動……都只不過是這個大趨勢發展的螺旋方式而已。
    我為生在這個時代的中國並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我更對能成為這個時代的投資人而幸運!
    黑暗只不過是休息的片段,打會盹就過去了;明媚的陽光日才是我們生活經歷的主題和常態!

……

——既然是酒後的話,就不必太較真。
    不過,這酒後的話也是內心的一種感受。回到狹義的股市上,未來真的有那麼悲觀嗎?僅僅因為中國股市跌了個全球第一就推測中國什麼都有問題了,那與去年漲幅全球第一時什麼都「黃金十年」有什麼區別呢?情緒波動而已。
    如果回到上世紀60年代或文革時期,現在再怎麼樣也不如那時的惡劣吧?對內階級鬥爭、經濟還被世界封鎖幾十年,餓死、斗死千萬人,中國以後就倒了嗎?
    中國的經濟處於學習、追趕階段不假,但是,聽聽巴菲特怎麼評價中國吧,我覺得是一針見血!
    「……我們(美國)做得不錯,但中國做得更好,而且他們起點低,所以……」
    經歷過1994年325時的人,恐怕不會動不動就「百年一遇」的大熊云云,就跟個沒見過世面的小家子氣孩子式的。

 

—凱恩斯在股市大崩盤時如何應對?(2008,10,24)

    凱恩斯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代經濟學泰斗,同時也是一位資本市場的投資大師,他經歷了1929年的大蕭條。雖然他沒有躲避開那場大蕭條,但他直到今日仍然被譽為讓華爾街所有人都「相形見絀的人物」。
    讓我們看看這位大師在大蕭條時的精闢見解吧。1931年,在長期大熊市即將達到底部時,凱恩斯的投資也蒙受了巨大的市值損失。這場大蕭條是史無前例的,作 為投資人當時他寫了份備忘錄,討論他擔任主席的國民保險公司未來的投資策略。很多董事主張清倉股票向市場認錯,但他則認為,儘管已經損失巨大,市場還看不 到任何希望,但「急切清倉將是一個錯誤」。事實上,他的這份備忘錄解答了機構投資管理的一些傳統難題。其主要觀點包括:
——有些事情,比如世界末日,是無法防範的風險,所以擔心也沒有用。
——如果我們逃離了股市,一般不會立刻回頭,等到回去時總是已經太晚了。如果復甦真的到來,我們肯定會被甩在後面;而如果復甦永遠不來,那就怎麼做也沒用。
——從我們的信譽等等角度來考慮,我能想到的最糟糕的事就是錯過了復甦的機會。
——傳統的原則是:投資機構在熊市時應當儘量搶在別人前面清倉,但這種做法的後果令我躊躇。當清倉總的來看不太可能時,爭相拋售將導致整體系統的癱瘓,使熊市更加嚴重。我相信有時我們應當繼續持有,而不是試圖斬倉。

 

——2009年開始的熊市(2012,9,20)

    剛剛經歷了慘烈急劇的2008年下跌,2009年在「4萬億投資」預期下,市場又來了個翻番式的大反彈。2007年曾經耀眼的明星們——同質化的週期股又 開始輪番表演了。但是,之後的事實證明,對於這些2008年大幅下跌的週期股只不過是「迴光返照」,更長期的慘烈下跌還在後面,只不過由2008年的急跌 換了個形式——陰跌。

與此同時,那些代表著未來「轉型」經濟業務的公司——由經濟的「數量」轉而為提高經濟的「效率」的行業,則似乎在繼續著2006-2007年以來的牛市。 其中,這類公司大多數都是些中小類公司。還有一類股值得一提,那就是既與4萬億投資無甚關聯(甚至是競爭關係),而又與未來經濟轉型無關的公司——公用事 業股,如港口、機場、鐵路運輸類股,則似乎完全無視市場的總體反彈,而是「我行我素」的長期陰跌,新低不斷。

    這期間的A股市場,上演了之前20年從未有過的景象:你跌你的,我漲我的;你的估值頻創新低,我的估值又回牛市。很多投資人糾結於40倍PE 難道比7倍PE 還有投資價值嗎?於是,很多人疾呼,市場「不理性」、「看不懂」了,云云。這期間不同投資人的業績相差萬里:注重個股長期前景的投資人則似乎繼續享受著 2007年時的牛市;而2007及2009年的明星們基本都慘不忍睹,他們還沉浸在2003-2007年間那些「五朵金花」式的行業景氣的投資美夢中。特 別是其中那些靠判斷經濟形勢來決定投資策略的,更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伴隨他們的是矛盾、徬徨、失望……。

   市場真的「前所未有」了嗎?如果整體看(比如看整體指數),其實與之前的市場,甚至與國外的市場歷史相比,並無任何不同。08年短暫急跌,09年反彈,之 後長期陰跌……這是多麼「教科書」式的標準走勢!特別是,在之後的陰跌市道中,投資人的絕望和受損失程度要遠高於08年急跌時的。現在不正是這樣嗎?對股 市的謾罵、嘲諷、批判、絕望、……這一切就跟看著戲劇中的小丑表演一樣好笑!

    也許見識了上世紀90年代國內一些把技術分析當成科學一樣認真研究的人士的真實實踐,我一直有個明確的看法:將市場整體作為研究對象的「技術分析」人士 (姑且這麼叫吧),他們對市場整體走勢的把握準確度和理解力,遠高於這些年來我見過的任何券商投行們用所謂的「經濟形勢」來作投資決策的「策略師」們。這 些技術分析人士的學歷、資歷遠低於這些博士頭銜的經濟學者策略師,但他們在市場上的內心幸福感似乎遠超過這些精英們。一位著名的經濟學者(他把一切技術分 析都叫做「算命先生」)嘲笑那些看著走勢圖做股票的人說「你們應該退出市場了」。而我見到的其中一位優秀的技術分析人士則反唇相譏道:「對不起,你們這些 看著經濟數據做股票的人這些年『受刑』了……」。

    我這裡無意介入這場爭論。但是,認識到投資的風格、投資的方法多樣化,尊重每個市場參與者,是一個成熟投資人必有的心理特徵。動輒以人師式的口吻嘲諷其他 投資風格、方法的,其實他們本身被市場嘲諷的時候更多。「價值投資」又成為這些年來很多投資人的口號,但是,我見到的自稱「價值投資人」中,有膽小鬼,也 有狂妄自大者;有沉默寡言者,也有巴不得一夜之間在全世界都出名者;有埋頭研究者,也有像詩人一樣愛激動但卻沒什麼真正研究的……。「價值投資人」群與其 它投資人群,我還真沒看出有什麼區別。貼標籤,而不是深入具體思考,是很多人的思維習慣。

    雖然,這兩年來注重公司價值的人(真懂的人)總體取得了遠超過市場的很好的投資業績,但應認識到,這也許只是市場一個階段的現象,而並非所謂的「從此不一 樣」了,或者你的投資能力與之前相比真有了多大的提高。只有把投資當成長期的事業,注重公司價值的投資人,才會有總體上不錯的投資業績,才能坦然面對投資 業績的波動。要知道,這幾年業績再好,以後被市場修理那是常事,到那時別再反思懷疑「重個股不重大勢」的策略又不對了。

    陽光下無新鮮事,股市也一樣。該牛的時候誰也擋不住,該熊的時候,怎麼叫喚也沒用。以平常心看待市場,就像觀自然界現象一樣的坦然,才能真正經歷好熊市——無論是什麼樣的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52

學習巴菲特2:我們不喜歡熊市,但喜歡熊市帶來的低價格 大道至簡-榮令睿

http://xueqiu.com/1471745203/22279625
巴菲特說,我們不喜歡熊市,但喜歡熊市帶來的低價格。或者大概意思是如此。

很多人認為價值投資者都喜歡熊市,說「熊市,價值投資者的春 天」,也往往是以偏概全了。如果一個價值投資者已經是滿倉或者是絕大部分倉位,股市的進一步下跌,也並不會讓他們很開心,甚至也會惋惜自己買的太早了。只 是他們深刻理解投資的不完美性,並完全接受它。巴菲特也並不是都買入在最低點附近,往往還是買了後股票繼續大幅下跌,並不是每次都能「抄底」。

人的理性有有限的,投資者重要的是瞭解到自己的有限性,我們有很多心理因素、思考問題的方式讓我們排除熊市,就算一次次證明:在大熊市買入優秀的公司,並長期持有,才能獲得超額的收益。

一 是重視短期利益的傾向。我們人類在各種決策中,很多都關注短期利益,比如對於一個2、3歲的孩子,你給他兩顆糖,讓他今天吃一個、明天吃一個,實驗的結果 往往是絕大部分孩子今天就把兩顆糖都吃了。對於很多投機者,你跟他講長期投資,他往往說「長期人都死了」、「人生苦短」等這樣的理由來反駁你,短期享樂是 人的天性。目光長遠,不愛享樂的人,成就一番事業的概率更大。在投資領域,也是一樣。

二是重視理由的傾向。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遇到不理 解的自然現象,也往往會尋找理由,要不這樣就會迷茫,不知所措。這樣我們很容易理解會有那麼多的宗教、傳說、迷信、圖騰崇拜等。我們要讓自己過得舒服,往 往非得找個理由。在投資領域,我們不得不跟不確定性打交道,重視理由的傾向也明顯的存在。比如股市的下跌,很多人更關注為什麼下跌,而不是去關注所投資或 者想投資的公司是否被低估,就算明顯低估了也視而不見,因為他們找到了很多理由還支撐股市進一步下跌,比如宏觀經濟、資金量、交易量、戰爭、傳染病等,並 會把這些理由造成的影響放大。

巴菲特說,我們不喜歡熊市,但喜歡熊市帶來的低價格。

一方面的意思是更強調低價格對投資者的意義,也是他關注的重點。因為對於想買入的公司,他很早就關注了,只是價格太高,沒有買入的機會,當熊市來臨時,不高興的買入還能做什麼?

另 外,巴菲特對股市下跌的原因不會非得要一個理由,這不是他關注的重點。股市下跌和上升的原因,往往很複雜,沒有人能長期的、持續的判斷準確。人要變得有智 慧,認識到自己的侷限性是必須的,我們不會什麼都能做的很好,不管你有多聰明。對於巴菲特來說,把握企業價值的是否低估的能力要比他預測宏觀經濟、股市漲 跌的能力強大的多,聰明人在留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

對於個人投資者,其實可能比機構投資者更容易進行價值投資,更應該喜歡熊市的低價格。因為個人投資者往往還有其他的收入來源,企業及其低估時,還有買入的能力。而像公募基金由於在牛市容易發基金、倉位有要求等原因,做價值投資更難。
榮令睿  2012年5月發於上證·巴菲特研究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55

熊市遐想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9pmh.html
個人想法:

1、注重有穩定股息分配的公司,如果投資標的與良好股息率結合,則是最佳。這種情況下,越是市場蕭條,投資者未來的盈利能力就越大。目前股息率高的A股中(過去五年持續派息),絕大多數都是主板企業。中小板就幾家:偉星、海利得、三花等。其中還得剔除:剛上市或配股的、2012年業績可能大幅下滑的。股息率高的公司中,大部分都是港口、高速公路、銀行、鋼鐵等過去幾年被投資者拋棄的「殭屍企業」。食品飲料中也有部分品種是不錯的,例如承德露露,儘管它的營銷拓展還是弱項,但是公司的單品已經做到優秀,財報乾淨。如果能在產品品類拓展上取得營銷上的突破,這個公司是有潛力做到成功的。估值如果下來,是個不錯的品種。例如還有廣州友誼,儘管受到MALL的衝擊較大,但畢竟自有物業在廣州的兩個核心商圈裡,派息率穩定,估值較低。A股百貨公司的估值過度反應,相比之下港股反而性價比不高了。

2、券商融資買入對大多數人不是個好辦法。原因包括:融資利率較高,接近9%,且6個月結算一次。還要考慮買入賣出的摩擦成本;儘管股息能覆蓋一部分成本,但期間的價格波動容易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2008年香港的內地投資者被斬倉的慘象還停留在我的腦海。有些投資者認為目前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認同一部分,因為上證的確處於歷史機遇,但很大部分股票仍然還未充分消除風險。即便如此,也不能對價格的波動做出確切的判斷。2009年匯豐控股大跌,一位香港券商董事長說:我做股票幾十年,未見過匯豐一天跌15%的!結果短短幾天,先一天跌18%,幾天後再一天跌24%!匯豐的估值,從市盈率,到淨資產,然後到「有形淨資產」(硬淨資產).....最後大行研究員都找不到合適的估值理由了。有些投資者可能會說:我會保持槓桿的比例在合適可承受的範圍。我覺得這個可能忽視了人心理的影響。據我觀察,經常使用槓桿的投資者,很少有堅韌神經,能約束自己的。因為槓桿放大後會不知不覺加重「賭性」。往往很多人都是在無數次成功放大槓桿後,死於某一次黑天鵝事件。如果做融資的投資者,必須時刻進行「壓力測試」,不要因為持股的暫時抗跌或逆市走強而沾沾自喜。2005年的中集集團、04年熊市牛股的湘火炬等等都是血的教訓。

3、現在對個人最好的策略,還是穩定的持股、穩定的買入和穩定的派息再投資。投資的本質並不複雜,但是投資者的心態失衡卻往往導致失去理智。在保持穩定心態之後,犯致命錯誤的概率應該不高。股票方面,很多板塊個股已經和國際接軌,甚至略低,例如零售,網購模式的衝擊被渲染到極致。這種變革導致原有的投資者陷入了混亂,也可能導致整個行業都出現較好的投資機遇。除非你相信網購能完全替代傳統零售業。當然,裡面很多公司的確是會遭遇變革,例如沿海一線城市的傳統百貨業,未來走向衰落的概率挺大,這是整個行業發展規律。這些公司未來的價值可能很大部分在於自有物業的重估。但全國範圍絕不應該是如此。

4、對技術毫無興趣,對產能也毫無興趣。香港、國內很多公司都證明了,技術壁壘是靠不住的。因為國內的專利保護意識、政策和執行都不好,企業對核心技術人員的依賴程度極高。中國這種做法利於技術的擴散和快速降低成本,但是也導致企業技術壁壘微弱,創新動力喪失。國外企業在中國叫苦連天,便是如此。山寨和反向製造能力中國的確全球獨樹一幟。依靠產能規模優勢的企業,多半也靠不住。例如味精行業的阜豐和梅花集團,即便這樣佔據天時地利的規模優勢企業,也阻擋不了競爭對手的進入。一旦行業毛利率接近30%,就是行業潛在進入者蜂擁而至的時刻。原則上,製造業的毛利率和淨利潤率就應該普遍在社會平均水平之下。這些公司的投資時機在於行業毛利率跌到行業普遍虧損時才會出現。其實這兩個就排除了A股很大部分股票,特別是中小板和創業板。

5、對鋼鐵、航運、航空等週期性行業的反轉也沒興趣。不碰航運股,是因為產能的投產、達產週期大於行業景氣波動的週期。在景氣高峰時投入的產能往往要等到行業最蕭條時才會釋放,這是個徹底的悲劇。香港當初也出現不少船王,但最終只有買下港口碼頭、以及附近物業的船王才能生存下來。港口、機場有可能被錯殺,特別是機場。航空公司長期是個悲劇,上游被兩大航空製造商壟斷,下游被機場控制。成本費用又控制不了,例如燃油成本。巨大的負債導致公司幾乎都沒有什麼派息的能力。機場是相對很好判斷的標的。

6、牛市中消費行業的品牌壁壘被市場誇大,那些重金砸廣告,快速跑出來的品牌,往往都是曇花一現。真正的品牌是需要很長時間累積的,而且品牌壁壘的公司少之又少。記住麥肯錫的調查,中國人對品牌的忠誠度全球是靠後的。中國人對「品牌」很追捧,但對某個品牌的忠誠度是很低的。回頭看看,有多少「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品牌」?

7、熊市只有審慎的理性投資者才能安然入睡,離開風起的日子,那些浮躁的「成長股」投資理論都難以經歷時間的考驗。85%的格雷厄姆+15%的費雪,搞反了比例,可能意味著災難。

8、枯榮被套定理,再一次生效,枯榮被套30%後抄底的成功概率,從2005年至今沒有失敗先例。為我可憐的判斷和投資能力感嘆一下!希望下一次熊市,我能進化的更好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