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鴨記黑膠王 歐德成

2010-12-02  NM




蘋果一向多人撐,不過上月中趁John Lennon(http://www.john-lennon.com)七十歲冥壽,

在iTunes(http://www.apple.com/itunes/)

上賣Beatles(http://www.thebeatles.com)歌曲,就被網友狠批發死人財,留言話寧願聽黑膠碟好過買歌。

雖然黑膠新碟近乎絕跡香港,不過二手市場一直不乏買家,鴨寮街有間樓上鋪,就有逾四十萬張黑膠碟擺賣,巴閉至附近街坊都尊稱老闆歐德成為「鴨記黑膠王」。今期就由「黑膠王」,娓娓道出這條「音樂」不歸路。

大家好,我叫歐德成,洋名叫阿Paul,鴨寮街街坊都叫我「鴨記黑膠王」。並非自誇,雖然鋪頭亂過亂葬崗,但六百幾呎地方已收藏了幾十萬張二手黑膠碟,是全香港最多,而且只要你一開聲,無論邊年邊月邊個歌手的碟,都一定即刻搵到出來。

「黑膠碟收藏家」的綽號聽落幾巴閉,但我從來無自豪過,因為好聽叫珍藏,難聽點就是存了廿幾年的死貨,換轉是你,肯定笑不出來。

歐德成個人檔案

五十三歲未婚

七○年代由越南來港

七五年做唱片公司學徒,負責演唱會音響工程。

八三年辭職到鴨寮街擺地攤賣二手唱片

九○年代唱片公司力谷CD,令他一鋪清袋。

○○年復刻黑膠碟漸流行,起死回生。

○五年由地攤變樓上鋪

寸音響發燒友

不過,我覺得自己充滿成就感,因為可以憑我雙手,保留到黑膠碟的音樂質感。太虛無?老一輩聽到唱盤發出的炒豆聲,就會有共鳴,何況黑膠碟買少見少,想聽番 以前的老歌,唯一辦法就要聽黑膠碟。我最看不起近年那些所謂黑膠碟發燒友,成日話忍受不到MP3(http://en.wikipedia.org /wiki/MP3)的機械聲,

又彈CD(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act_Disc)欠缺現場感,一定要用幾百萬音響器材來聽黑膠碟,聽之前又要幫隻碟除塵除靜電,先可以聽到原音!

根本就是本末倒置,聽音樂並非純粹聽音色,了解首歌的背後意義或歌手的演繹功架先最重要,像我一樣,即使唱片發霉,只要噴少少水,抹乾後放上陳年舊唱盤,照樣可以播放出悅耳音樂。我想用行動證明,玩黑膠碟不等於高科技高消費。

但我絕對明白這班「發燒友」的心態 ——「有閒錢又無嗜好」,學人玩黑膠碟,只為約朋友返屋企聽歌歎紅酒時顯示品味。不過,聽來聽去評語永遠得「對低音喇叭輸出不錯」,又或「中音甜、低音 實」,完全講不出隊band的結他手功力有幾高,John Lennon邊首歌有反戰思想,極其量只算是一班專玩音響的科技迷。

都是搵食緊要

好似踩得太過分,不過講到尾,好多開音響鋪的鴨寮街街坊,都是靠這班科技迷搵食,沒有他們,幾十萬一對的喇叭搵邊個買?仲邊有人三、兩個月就來幫襯換新機?

唉,其實我亦不例外,要靠這班科技迷來開飯,否則點可以低價買碟高價易手。大部分人每逢某位出名歌手生日死忌,都會來買碟趕潮流;可是熱潮一過,又嫌隻碟 阻地方拿來賤賣。最佳例子是兩年前傳出Beyond(http://www.beyondmusic.net/)再搞演唱會,即日就有大班人上來買 Beyond舊碟,部分更炒上二千幾;今年John Lennon七十冥壽,那些「家駒粉絲」即刻變成披頭四擁躉,搶碟之餘順便變賣之前重金買回來的Beyond唱碟,而成交價只是區區五十幾……

因此為免錯過有升值潛力的黑膠碟,無論好壞新舊都照收,搏其中一張炒得起就回本。睇落投資風險高又犯本,其實山大斬埋有柴,平均每個月都有兩萬幾收入,足夠交租食飯,仲有餘錢久不久飛去加拿大,和八十幾歲的老媽子聚一聚。

越南小康之家出身

身邊人話我搞到間鋪爛笪笪,錢又賺不到,笑我懶偉大又太傻,其實,戇居的是他們,我的理想生活是可以自由自在聽音樂,而家目標已經達成,仲想點?再講,我幾十年人都抱住黑膠碟過日子,那種情意結怎可以輕言放棄!

其實只要知道我的出身,就會明白我做不成只識賺錢的香港人。我生於越南的小康之家,細個適逢越戰爆發,根本無心向學,最叻逃學蒲酒吧,開始接觸西方音樂。 老媽子怕我被捉去打仗,於是託人帶我去香港,因為老媽子是華僑,到港後不用住難民營,仲可以即時搵工。當時我只對音樂有興趣,於是投身唱片公司做學徒,閒 時學學打鼓夾band;不過鼓一直打不好,打工又不上心,只是渾渾噩噩過日子。

猶幸七十年代香港唱片業蓬勃,即使身為學徒,分花紅都分到手軟。更被我發現Bee Gees(http://www.beegees.com)

或Carpenters(http://www.richardandkarencarpenter.com)等當紅外國樂隊,最受香港人歡迎,但市面上 只得鴨寮街的地攤有二手貨賣,於是就託行船的朋友,由外國運黑膠碟回來,再轉售給鴨寮街的地攤,想不到因此被我賺了第一桶金,之後索性辭埋職,學人擺地攤 賣黑膠碟。

風光日子太短暫

回想當年好風光,出入揸哈利電單車(http://www.harley-davidson.com)又型又威,於是乎,在唱片公司識落不少娛樂圈猛人, 每有玩局都預我一份,我就曾經同四哥謝賢遊過車河,追過女仔。當年軟硬天師(http://www.softhard.com.hk/)

的名曲《老人院》(http://www.youtube.com/watch?v=lH1dQOm6h_g),歌詞中那句「買哈利扮阿Paul」,其實那個阿Paul就是我。

想不到黑膠碟盛世話完就完,八九年CD碟推出,因體積較細,立即受到追捧。我抱住姑且一試心態試聽,發現新科技令音質變差之餘,唱片公司亦只替新進歌手出 碟試反應,令我堅信CD熱潮好快過氣。但最估不到是,原來聽眾懶理CD音質,即時令黑膠碟由寶變成草。唱片公司見大部分樂迷零要求,於是便乘機大量推出成 本較低的CD,就算之後音質更差的MP3亦大行其道,明眼人都睇得出黑膠碟前路渺茫。但我依然相信總會遇上知音人,加上當時已經三十幾歲,想轉行都無技 能,所以繼續堅守黑膠碟地攤,大手買入黑膠碟,其實睇住存貨由幾千變幾萬,個心一直揦住揦住。

為了死撐,我要賣車賣樓來套現,身邊朋友勸我收手,老媽子甚至出動經濟封鎖,要我跟她移民加拿大,我都充耳不聞;最終搞到朋友愈來愈少,反而多了不少敵人,鬧我個檔口阻人發達,更笑我攬住黑膠碟似乞兒。

黑膠碟起死回生

幸好當時仍有幾個真正發燒友,時不時幫襯我,叫做可以吊鹽水過活。正當所有街坊以為我永世不能翻身,二千年樂壇卻忽然掀起懷舊風,不少老牌歌手例如葉德嫻 (http://www.facebook.com/pages/Deanie-Ip-ye-de-xian/28054965739)

、張國榮(http://mv.ezproxy.com.ezproxy.lb.polyu.edu.hk/)

及譚詠麟(http://www.tamwinglun.com/)等,輪住推出復刻黑膠碟,

最巴閉是當時甫出道就被喻為「平成(日本年份)歌姬」的日本歌手宇多田光(http://www.emimusic.jp/hikki/),其熱潮更吹來 香港,她的黑膠碟更是逢人皆搶,隨即令我的死貨又再變成搶手貨。之後雖然多了行家搶生意,不過因為我堅持多年,還有不少人識得返來幫襯,生意好到由地攤做 到變樓上鋪。

雖然黑膠碟又再變成潮流,不過我無奢求可以靠炒賣來賺大錢。唯一擔心是五十幾歲依然孤家寡人,睇怕我死後,再無人承繼這些黑膠碟,它們或者又會再變成垃圾,被掉去堆填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3

專訪PC之父 三十年前發明PC 如今平板不離身 狄恩:PC將步上黑膠唱片後塵

2011-9-5  TWM




在惠普宣布賣掉PC部門後,PC 已死的說法如今再度甚囂塵上,本刊特別邀請IBM當年開發第一台PC的狄恩,請他發表對PC及未來科技發展的看法。

撰文‧林 宏文

惠普宣布將PC部門賣掉,引起市場相當大的震撼,不僅因為它是全球最大PC品牌,市占率達一七.五%,也因為惠普是對台灣採購量最大的 外商,去年在台灣委託製造的訂單金額高達二五○億美元。

相較於二○○五年IBM將PC部門賣給聯想,惠普這個宣布晚了六年,未來不論賣給哪 家公司,以及賣掉之後可能的衝擊,都是台灣業界非常關心的議題。

八月十二日,是IBM公司推出後來成為標準規格個人電腦(PC)的三十周年 紀念日。不過,最早參與設計並擁有三項專利,且有「PC之父」之稱的IBM科學家狄恩(Mark Dean)卻表示,PC將逐漸沒落,而他個人現在也改用平板電腦了。

狄恩是IBM內部第一位取得技術領域最高榮譽院士(Fellow)的非 裔美國人,也帶領大型研發團隊開發包括一GHz的微處理器。為了進一步了解狄恩對PC的看法,本刊特別取得他針對多個問題的第一手回答,以下是狄恩的訪談 內容摘要。

取代PC地位的不是裝置,而是新穎的理念PC已經發明三十年了,對我來說,這真的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日子。當年我參與IBM「五一 五○」機型PC的設計時,絕對沒有想到,這個創意後來竟可以創出一項巔峰期年銷售達三億多台的產業;身為IBM設計團隊的一分子,我感到相當自豪。

儘 管「後PC時代」已經來臨,我自己所使用的電腦,也已改成平板電腦;但是,當初我協助設計PC時,並沒有想到有一天我會親眼看見它沒落。雖然PC未來仍會 被大眾廣泛使用,但很明顯的,PC已不再是提供創新的來源。

我認為,PC將步上打字機、卡式錄音機、黑膠唱片、真空管的後塵,逐漸沒落,不 再是人類創新活動的中心。取代PC地位的並不是另一種裝置,而是各種新穎的理念,決定電腦運算在人類進展中扮演的角色。

近來趨勢日益明顯, 人們創意的泉源不再是特定的裝置,而是各種裝置形成的「社群空間」。如此,電腦運算才能對人類的經濟、社會及生活造成更大的影響。

雖然我這 樣講可能有點奇怪,但我還是要說:更令我感到驕傲的是,IBM在二○○五年就決定退出個人電腦事業,並把它賣給了聯想公司。當時,許多科技業人士都很質疑 IBM的決定,但如今事實證明,在「後PC時代」中,IBM又一次居於領導地位。

從參與PC的開發,到進入後PC時代,IBM在這個發展的 故事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理念,那就是,IBM永遠關注著下一個最重要的大事,我們期待這個世界的變化,並試圖去領導與超越,而非被動地做出反應, 甚至坐以待斃。

一九九○年代中期,IBM就積極進行轉型,並取得了很大的改造成果。在IBM一百年(編按:今年六月十六日是IBM創立一百 年的生日)的歷史中,就是因為有不間斷地改造與轉型,IBM才能屢屢創下高峰。

歷經百年改造與轉型,確認軟體與服務為未來發展方向如 今,IBM為顧客及社會帶來更多整合性的科技與生意,我們引領許多基礎的科學研究,並且設計全世界最頂尖的晶片與電腦,提供軟體及諮詢服務等,讓我們的客 戶也可以像我們一樣持續性地進行轉型。三年前,我們推出「智慧地球」的計畫,目標是協助解決這個地球最複雜的問題——讓地球可以運作得更好。

我 們在進行轉型的過程中,有一個最基本的想法,就是盡量退出大宗商品的事業,轉而擴大投資高價值的市場。因此,在過去十年間,IBM除了退出PC事業外,也 陸續退出硬碟及印表機市場;另外,我們持續地投入研發,每年達到六十億美元的金額,就像最近IBM開發的華生電腦,在美國知名的益智電視節目 「Jeopardy」中,擊敗了前任冠軍一樣。

同時間,IBM也不斷地建立我們在軟體及服務上的能力,特別是在邏輯分析領域的投資,從二 ○○一年至今,IBM已花了三三○億美元,收購了一二七家公司。

IBM的轉型,給公司的業績帶來很正面的貢獻。以出售PC部門的前一年、也 就是○四年為例,當年IBM的稅前營益率為一一.一%,去年(一○年)的數字則已明顯提高到一八.九%;更特別的是,由於IBM認真耕耘新興國家,因此, 在許多成長型市場中所創造出來的利潤,已經相當於或甚至超過在許多成熟型市場的利潤。

至於我在IBM的角色,如今也有所改變,目前我擔任 IBM中東與非洲地區的首席科技長職務,服務地點在杜拜。我的工作特別聚焦將IBM的技術與解決方案,帶給非洲大陸的客戶及政府,讓他們可以發展並提升科 技技術及電腦科學,雖然PC革命已經帶給這個世界很大的衝擊,但我相信IBM與其他公司正在做的努力,未來會給非洲大陸帶來更重大的影響。

我 很高興我有機會在PC革命中扮演一個角色,更幸運的是,我還有第二次機會來參與並改變這個世界——幫助非洲人達成他們的夢想,並創造屬於他們的機會。我 想,這應該就是科技可以帶給人類最大的進步吧!

狄恩(Mark Dean) 現職:IBM中東與非洲地區首席科技長經歷:IBM聖荷西大型研究團隊副總裁IBM開發1GHz微處理器負責人學歷:史丹佛大學電機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77

黑膠唱片行翻紅 紐約開420坪分店

2013-12-30  TCW
 
 

 

英國獨立唱片行粗始交易(Rough Trade),十一月底跨境紐約開設第一家海外分店,不單是壓注美國黑膠唱片市場規模五年翻漲七倍的商機,更想在免費音樂時代中,搶下骨董淘寶客的第一把交椅地位。

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紐約分店占地逾四百二十坪,比三個籃球場還大,而且黑膠唱片占產品總量一半以上。在一個實體連鎖唱片行、書店紛紛收攤的市況下,粗始交易的逆襲「不太切合實際」。

但事實上,二○○七年才在倫敦東區倉庫裡開店的粗始交易,至今年年營收成長二○%,總的來說,它做對了兩個決定,因此鑽大利基市場的縫隙,堪稱是賭贏復刻風潮的代表。

首先,東區本店成立之初就定下「販賣信仰」的訴求,意思是它不僅僅銷售音樂CD與唱片,更販賣一群特定消費者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信仰,為此,店面遠離都心,刻意打造寬敞明亮的空間,還另外設置咖啡廳、書報攤,和一個提供即興演出的舞台。強烈的慢活風格,顯然就是粗始交易發跡的關鍵密碼,因為即使它的所有產品都不打折,業績也未見衰退。

價格親民的骨董蒐藏品

英國知名樂評帕菲迪司(Pete Paphides)認為,所謂美好體驗的樂趣往往和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成正比,黑膠唱片確是慢活主張的良好媒介:從試聽時就感受到黑膠唱片音質所特有的溫暖與厚度,到拎著戰利品走出店門、滿懷期待搭車回家,「早在唱片播放前,黑膠唱片就已經透過五感和消費者展開一場親密接觸。」

再者,黑膠唱片一九九○年代被CD擊潰的兩大罩門就是體積大、保存條件差,然而,發燒友之一的自由作家芬倫(Wesley Fenlon)觀察,金融海嘯後,全球從時尚業到文創業都玩復刻風,黑膠唱片成了宅族群伸手便可把玩,而且價格相對親民的骨董蒐藏標的。

《經濟學人》舉數字證明:二○○七年至二○一二年,原本只有死硬派捧場的黑膠唱片,英國整體銷售量成長近九成,不過,另一家獨立唱片公司老闆希克曼(Spencer Hickman)說,新玩家並非愛上它的本色,而是它的稀有性,這一點特別吸引那些想要和別人不一樣的年輕世代,因為這讓他們在同儕中顯得品味與眾不同,「人們喜歡炫耀他們所買的東西。」

不過儘管黑膠唱片是實體音樂產品中一股向上成長的力量,但占整體市場不到一%,走的是利基路線,因此,產業顧問錢伯斯(Tim Chambers)對粗始交易的大手筆擴張語帶保留:獨立經營走向連鎖擴張,往往會超出一些原始顧客的承受範圍,未來它無可避免得在堅持原味與商業規模之間做出抉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217

專搜怪黑膠的音樂研究生 他擁有台灣第一張蟲膠唱片、用聽的古早A片

2015-11-30  TCW

現年三十七歲的年輕蒐藏家林太崴,是台大音樂學研究所生,林太崴在蒐藏界闖出名號,是因為他在蒐藏 的第二年,買到了一張他覺得「感覺起來設計得不錯」的唱片,完全沒想到這張唱片竟是台灣史上第一張蟲膠唱片〈一串年〉,另一面是〈大開門〉。蟲膠是蟲的一 種分泌物,其製成的唱片又稱作七十八轉唱片,即轉速為一分鐘七十八轉,唱片分為兩面,一面三分鐘。

在蒐藏的過程中,林太崴逐漸著迷;昔時唱片又是易碎的,當時的七十八轉唱片是一種奢侈品,一面只有三分鐘,才兩首歌,價格昂貴,一個村莊裡可能只有一台留 聲機,「因為取得不易,當時的人聽音樂有一種神聖態度,必然可以聽得出那種(緩)慢的、閒靜的感覺,因為舊時代的人對待音樂的態度不一樣。」

林太嵗說道,蒐藏了十多年的蟲膠唱片,許多台灣、日 本發行的黑膠唱片都讓他嘖嘖稱奇,如日本發行了怪鳥叫聲的唱片,卻用了李小龍當封面;紅極一時的Andy Williams開口唱日文歌,封面還跟味素合照(早期置入性廣告):至於台灣出版的黑膠,更是類型百百種,從用唐老鴨聲音唱台語帶你遊西門盯,到為了紀 念屏東美和中學校花鍾正芳被殺而發行的《攏觀橋的呼聲》等。

甚至還有「傳聞中有一種唱片要賣到三百塊,要購買還得要通關密語 ……,你猜猜看是什麼唱片?」他神秘的說。這張名為《枯木回春》的唱片,是古早人「聽」的A片:唱片中傳來了一男一女以純正台語演出的「愛情動作片」,如 今聽來不感情色反而帶點喜感。「雖然我們現在一根指頭就能聽音樂,但是不要以為老物都是陳舊的;這些唱片吸引著我一直蒐藏下去,就是因為:在老東西裡,你 永遠找得到驚喜!」

撰文者曾郡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61

鴨記黑膠王 歐德成

1 : GS(14)@2010-12-05 16:21:01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98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29

黑膠唱片現小陽春美銷量升52% 港HMVideal銷情回暖

1 : GS(14)@2015-04-07 23:59:48

【財經專題】「一個月費,無限任聽」的串流音樂受年輕人喜愛,亦令實體CD唱片銷量持續受挫。不過,更為古老兼屬「發燒級產品」的黑膠唱片銷量卻不跌反升,據調查機構尼爾遜音樂數據,美國2014年黑膠唱片銷量升52%至920萬隻,更有調查指三十五歲以下的樂迷成為黑膠銷售收入的主要貢獻來源;香港HMVideal負責人胡景邵透露,店內黑膠銷量有所上升。串流音樂受歡迎,但黑膠唱片卻能夠「逆市」復辟,有歌手認為,串流音樂可幫助用戶發掘音樂,而黑膠唱片則可享受更高音質,兩者相輔相成,或可同時成為音樂業界的「新金蛋」。記者:馮健鏗 胡仲邦


科技發達為人類帶來無限方便,但同時摧毀了不少傳統行業,唱片業便是其中一例,香港唱片業的收入由高峯期1989年的35億元,跌至現時的3億元,音樂的創意仿似被創新的科技扼殺,但仍有一群謹守崗位的音樂人默默耕耘,專注做好音樂,正如「香港搖滾之父」夏韶聲所言,「10個用download(網絡下載)聽歌嘅人,可能有6個長大後會追求更高質素嘅音樂」。




港唱片公司推新黑膠唱片

串流音樂的普及,加上盜版音樂肆虐,導致傳統唱片市場急劇萎縮,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香港會總裁馮添枝表示,「而家十幾歲嘅年輕人從來未聽過買唱片呢樣嘢,呢個係現實,佢哋唔會pay(付費)」,串流音樂市場的確一直在增長,但回報卻未如理想,他表示,1989年本港的唱片銷售收入約25億元,另加出口到海外的版稅收入10億元,全年收入35億元,相對現時總體的收入只有3億元。馮添枝承認,唱片業第一日就與科技掛鈎,互聯網只是將個人複製行為廣泛化,代替了賣唱片而已,「呢個不能避免,習慣係用家決定」。長遠除了靠完善的版權法去杜絕非法下載,業界創作出色的音樂作品才是根本,音樂始終不是必需品,只要是好音樂總能覓得知音人,馮添枝表示,現時全球唱片收入仍有逾50%來自買唱片,反映消費者習慣仍然喜歡擁有唱片。據「尼爾遜音樂統計」(Nielsen SoundScan)顯示,美國去年黑膠銷量達920萬張,按年急升52%,並佔實體唱片銷售約6%,是公司自1991年開始統計以來銷量最高的一年。本地唱片公司亦開始推出新黑膠唱片吸引樂迷購買,令黑膠唱片市場出現「小陽春」。夏韶聲曾推出多隻發燒天碟,最近新推出的CD「諳5」亦會在數個月內推出黑膠版本。早前他於旺角一間影音店舉行簽名會,亦能吸引逾百名音樂發燒友到場購買唱片及簽名,甚至帶來夏韶聲多年前的黑膠唱片索取簽名。有發燒友更稱,為聽高質音樂,已花十數萬元購買音響設備及黑膠唱片。全球音樂市場面臨交叉點,但黑膠銷量突然回暖,夏韶聲認為是歸功於樂迷童年時認識音樂,對音質更有要求,「如果呢個細路聽吓聽吓(網上音樂),將來搵到錢,又想享受高級Hi-Fi時,佢就會跳去嗰度(黑膠)」。



夏韶聲:樂迷對音質有要求

夏韶聲表示,網上聽歌及下載方便,是大部份樂迷首次認識歌手及歌曲的渠道,認為網上聽歌與唱片之間的衝突不會太大,「10個用download(網絡下載)聽歌嘅人,可能有6個長大後會追求更高質素嘅音樂。我哋做緊高層次嘅嘢,等人上到嚟攞我哋嘅嘢去聽」。夏韶聲直言不介意樂迷由最低質素開始聽歌,因為各人的消費能力不同,「要循序漸進,冇可能叫一個小學生買過萬元嘅書包同筆,起碼要讀到大學先有機會買到靚嘅嘢」。但他強調,聽非法下載的網上音樂亦要適可而止,之後須付出購買正版音樂。



【樂迷擁逾千隻黑膠】


■羅先生


羅先生:「09年開始聽黑膠,喺日本買咗啲卡通片歌曲黑膠,當時諗住收藏,後來想聽入面啲歌,就買咗個黑膠盤。而家出街先會用電話聽歌,但喺屋企一定用黑膠,黑膠啲聲會柔啲,音樂感強。現有過千隻黑膠碟,最初鴨寮街搵碟,後來上網郵購爵士樂。」


■吳先生


吳先生:「七十年代開始聽黑膠,主要係個人喜好,睇住唱片封套會有滿足感,同埋好鍾意放唱針嘅感覺,而家連大連細都有兩千幾隻黑膠碟,但冇計到用咗幾錢,因為純係個人興趣。」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407/191031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296

【洛杉磯直擊】擁萬張珍藏黑膠唱片收藏家開舖堅守舊物

1 : GS(14)@2016-12-18 11:04:18

你還記得上一次走進唱片舖買CD是甚麼時候嗎?在甚麼都電子化的時代,下載電影、音樂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而走進實體唱片舖慢慢行一圈,再決定「買音樂」,似乎已經離我們十分遙遠。雖然很多的唱片舖不敵科技浪潮,在這幾年紛紛倒閉,但有些人對音樂以及藝術該如何呈現仍有極度堅持。在美國洛杉磯荷里活開設唱片舖「The Record Parlour」的休默斯(Mr. Chadwick B Heumus)與霍尼茲利加(Chris Honestschlaeger),就是最好的例子。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店名「The Record Parlour」大大印在卡片上方,底則下寫着「20世紀娛樂大百貨」(An Emporium of20th-Century Entertainment)。乍看之下似乎讓人有點一頭霧水,但是一走進店裏你立刻就會明白這樣的稱號從何而來。超過1.5萬張的黑膠唱片作為主力商品,還有卡式帶、點唱機、音響器材、甚至是復古電視遊戲機,無一不讓來到這裏的顧客眼花繚亂。
Chadwick和Chris在三年前開設了「The Record Parlour」,帶點藝術家氣息的他們,隨性的要記者稱呼他們名字就好。看到記者因為店裏大量的唱片感到興奮,Chadwick神秘的說,千萬可別以為店裏就只有這樣了,「其實我們另一頭還有個『密室』呢!跟我來,讓我帶你去看」。打開門,穿過長長的走廊,來到另一頭的「密室」。大大的空間裏,放眼所及皆是夢幻逸品,不愧敢自稱為「20世紀娛樂百貨」!他表示,「許多名人都在我們這裏辦過活動,像是『Focus...』(製作人)獲格林美獎的慶功宴,就是在這裏舉辦。另外,Dr. Dre也在這裏辦過私人活動」。他強調,這些珍貴的收藏品,都讓整個空間的氣氛很不一樣,充滿一種時代的文化氣息。
Chadwick說,店內最特別的蒐藏品就是一台1971年生產的商用電子遊戲機。他非常自豪地表示,這台機器不但保養得很好,功能也都維持正常,「曾有人出價1萬元美元(約7.8萬港元)要向我購買這部遊戲機,但我還是不願意割愛,因為我認為這部機的價值絕對不止如此」。接着他也帶記者看了幾部復古的點唱機,每部外型都別致而有所差異。Chadwick認為這些點唱機除了播放音樂,背後也有其代表的時代意義以及藝術價值。雖然「The Record Parlour」內的珍藏種類繁多,但一說到最愛,Chadwick強調「當然是黑膠碟」。他表示自己蒐藏黑膠唱片已經有很長的時間,幾乎是用一生的時間在搜集。講到最得意的收藏品,他很得意地指着牆上一張名為《Velvet Underground and Nico》的唱片說,「這真的是稀世珍品,非常少見……封面是由安迪華荷(Andy Warhol)所設計,而封面的香蕉皮就是一張貼紙,可以撕下來的,然後會看到香蕉。可惜的是,我們購入時蕉皮已經不見了,但是這張唱片仍然很有價值,非常少見」。即使店裏賣的是「上世紀的娛樂」,但是顧客其實不止「阿叔阿嬸」。Chadwick說,「我們店裏有各式各樣的顧客,各種族群、年齡、性別的客人都有」。30歲的Marshall就是「The Record Parlour」的忠實顧客,他表示:「這裏的唱片都很有品質,沒有刮痕。我這次來為太太挑唱片作禮物,品質都很好。說真的,音樂還是類比式的最好,比電子化音樂好多了……除非你有荷里活等級的錄音和播放設備,不然類比式的音質真的是無與倫比」。而26歲的Perkins住在附近,也很常來店裏尋寶,他說,「這裏的員工非常喜歡幫助顧客,他們對音樂非常了解,也有很淵博的知識。而且這裏的氣氛和裝修,彷彿都在歡迎顧客來,我真的很喜歡」。其實Perkins所說的,正符合了這家店開設的動機與初衷。Chadwick說,「我們不希望大家單純的認為『The Record Parlour』只是一間商店;我們希望的是能夠提供一個自在的環境,讓喜愛老唱片的人都可以很投入、很享受來討論與學習。這裏不但讓你可以找到喜歡的唱片,也是一個社交的場所,一個讓你尋找文化的地方」。Chadwick也向大家強調,「這裏是個沒有壓力的空間,歡迎大家都來看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18/198693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470

【專題籽】咖啡黑房舊相機黑膠 現代農夫開studio教文青藍曬

1 : GS(14)@2018-01-22 05:53:58

銀鹽捲動創辦人葉子盛(右)和劉科林(Jill)。

【專題籽:港情講趣】「我堅持人與人要坐在一起,摸着咖啡杯或酒杯底聊天的,我的農場就是這樣。農場不能是虛擬的,我覺得相機和攝影,都應該有不虛擬的部份。」經營有機農場十多年的葉子盛,近年重拾少時喜愛的菲林攝影,在田中教人玩古老的顯影工藝「藍曬」。最近他還走進市區開studio,辦工作坊推廣攝影工藝。


位於觀塘工廈的studio名為「銀鹽捲動」(Project Roll-up),除設黑房、售賣菲林相機和攝影用品、擺放攝影書籍供人翻閱,還有黑膠唱機和唱片讓你聽歌。「我想營造一種氣氛,像我的農場,很多人喜歡耕田、環保和大自然,他們周末來農場喘喘氣,喝杯咖啡,耕田後坐在一起聊天。我很想studio都有如此氣氛,大家來傾談一些傳統藝術,不僅攝影,可能是繪畫、樂器或手藝,這裏有共享工房概念。」

大學時代獨行俠 以相機為伴


剛開張的銀鹽捲動,主力舉辦攝影工藝工作坊,由葉子盛與中學老友劉科林(Jill)成立,「Jill玩歐洲相機,對二戰後的相機歷史很熟悉,我就較熟悉70年代後的日本相機。」葉子盛首部相機,是讀預科時與弟弟湊錢買的Nikon FM2,他笑言慶幸在90年代升大學:「當時grant loan多,尤其我這種農家子弟,開始有餘錢買鏡頭。」葉子盛兒時在打鼓嶺長大,父親是農夫,過慣農村生活,大學時讀資訊系統格格不入,變了獨行俠以相機為伴,「有時早上上幾課,下午便走堂,去大嶼山、南丫島hea半天拍照。」千禧時他仍愛拍幻燈片,但在粉嶺創辦有機農場「O-Farm」後,人忙了、數碼相機普及了,他也不經不覺放下菲林。近年經太太鼓勵,葉子盛才重拾興趣,上網bid回一系列老相機,不過想自己曬相也不易。「你知啦,40幾歲的阿叔想在家裏整間黑房出來,會被罵的嘛!」從澳洲回流返港的Jill,便介紹他玩外國流行的藍曬──不用黑房,只要把底片固定在塗了感光液的紙上,放於陽光下曝曬,經沖洗後自會呈現藍色影像。百多年前英國植物學家Anna Atkins,就以藍曬記錄植物的形狀和紋理。葉子盛就在農場就地取材,舉辦藍曬工作坊,年輕人反應不錯,「要找不同植物做構圖,他們很有興趣!」篤手機拍照太易,親手曬相反令他們興奮又好奇。「有次做完工作坊派紙folder給大家,內附一張米紙,他們很小心地用來夾着自己的相,說要回家把它放好。那刻我看到,他們覺得影像很珍貴。」在農場曬相受年輕人歡迎,是開設銀鹽捲動的契機,頭炮工作坊少不了藍曬。除藍曬教學,studio還有黑房體驗班、用咖啡曬相的工作坊等。「賣菜我都不擅長啦,只懂教人種菜。在studio賣相機,其實是展示的作用居多,我們會較集中做工作坊,希望以這個方式營運下去。」葉子盛特別想以有趣的另類沖曬吸引年輕人接觸傳統攝影。他見過不少在農場當義工的八九十後,常帶着老相機傍身,「他們會很不經意、很有型地孭上肩。我說:『你部SRT(相機型號)好舊!』他卻反問我甚麼是SRT!原來相機是在他阿爸個櫳底摷出來的,他隨便入了菲林便拍照,但基本上對菲林完全沒認識。」


來銀鹽捲動可購買相機及各種攝影用品。

Studio有售歐洲老相機,例如這部德國Exa1b。

黑房曬相對一般年輕人來說,大概既復古又新奇。


菲林也不入 嘆文青當飾物


葉子盛說有文青連菲林也不入,只把相機當飾物。「部相機其實幾慘,有菲林便可拍照呀,而且是有樂趣的。」他常自認阿叔,但拒絕當那種拒人千里的老前輩,也不是要人人變攝影大師,「我覺得要有寬闊的胸襟,別用從前的眼光,去看年輕人如何玩傳統攝影。如果他們來這裏,看到老相機而感到好奇,拿起覺得『嘩,好重喎』那刻會很開心,對我來說已經是好事。」


藍曬可讓你親手曬製相片,或設計植物印畫。

做藍曬先要把感光液塗上紙,自製相紙。

藍曬需要的是晴天,過程要把底片或植物,放於陽光下曝曬。



藍曬工作坊時間:1月21日10:00am


咖啡沖與印工作坊時間:1月25日7:30pm


facebook:Project Roll-up 銀鹽捲動採訪:凌梓鎏攝影:王國輝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18/202773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1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