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問題國家希臘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04/100322328_all.html

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突然宣佈,要在國內發起公投,讓希臘民眾來決定是否接受歐盟的救助

 

  歐洲人也許從來沒有這麼恨過希臘。10月30日,歐元區領導人同意給希臘追加新的救助後第三天,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George Papandreou)突然宣佈,要在國內發起公投,讓希臘民眾來決定是否接受歐盟的救助,其中包含新一輪的財政緊縮和改革計劃。

  帕潘德里歐想幹什麼?全世界都在問。峰會協議,好不容易贏得了私營部門投資者的同意,對所持希臘債券減記50%,給希臘免掉了上千億歐元的債務,另外還在原來1100億歐元救助計劃的基礎上再增加1300億歐元。

  希臘臨場變卦,置歐元區整體安危不顧,著實令人「出離憤怒」。

  眼看G20峰會11月3日就要在法國戛納召開,法國總統薩科齊、德國總理默克爾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提前在2日到達戛納,向帕潘德里歐施壓。

  德、法領導人給了希臘前所未見的「最後通牒」:不遵守協議就退出歐元區。

  默克爾說:「我們希望取得歐元穩定,這個過程有希臘比沒有希臘強,但穩定歐元更加重要。」薩科齊說:「我們的希臘朋友必須決定,他們是不是還要跟我們一路走下去。」

  走出會場的帕潘德里歐,氣場已經比前一天弱了很多。他稱公投可能會在12月4日舉行。這很可能是出於德法的要求——要公投就盡快,不能拖到原來預計的1月。

  德法和IMF也對希臘發出了最大的「威脅」:不舉行完公投,不消除所有的不確定性,原定於11月上旬發放給希臘的第六期總額80億歐元的貸款就不發放。

  這是把希臘往債務違約的絕路上逼。如果12月中旬貸款仍不能下發,當前的市場條件下,幾乎可以預計希臘借新還舊的大門已經關閉。

  但就在市場為歐元區這一系列決絕的舉動而人心惶惶時,接下來的24小時,局勢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

  11月3日,帕潘德里歐在召開內閣會議後宣佈,不再需要舉行公投。

  他說,這是因為反對黨新民主黨(ND)願意支持上週希臘與歐盟達成的1300億歐元救助計劃。此前新民主黨對這一計劃一直強烈反對。

  新民主黨轉變態度的條件是參與救助計劃細節的談判。該黨要求與帕潘德里歐領導的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黨(PASOK)組成聯合過渡政府,在產生新政府的選舉舉行之前,負責與救助方歐盟、IMF敲定救助計劃細節。

  兩黨能否就聯合過渡政府達成一致,以及帕潘德里歐是否需要用辭職的代價來換取這個一致的達成,只有在11月4日希臘議會的信任投票表決後才能知道。截至發稿,表決尚未揭曉。

  但即便有最好的結果——聯合過渡政府建立,也可以預見未來幾週內市場仍將高度緊張。因為有對歐盟救助持強烈敵意的新反對黨的參與,救助計劃的細節談判必然更加艱難。

崩潰邊緣

  希臘公投鬧劇已經讓市場繃緊了最後一根弦。

  11月2日和3日,二級市場上意大利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已經逼近6.5%。儘管歐洲央行進場購買了大量意大利國債,還是未能壓低收益率。債券收益率若超過6.5%,則很可能意大利也要舉手求助。

  「歐元區現在沒有足夠的能力救助意大利。」瑞銀(UBS)外匯策略師Geoffrey Yu對財新《新世紀》說。這是因為,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目前所剩的資金不能滿足意大利的融資需求,而歐元區還沒有找到額外的資金支持來擴大EFSF的「火力」。

  11月2日,EFSF宣佈,原計劃於未來兩週內發行的用於救助愛爾蘭的30億歐元的十年期債券,由於「市場不穩定性和波動性」 也要推遲。

  如果連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的意大利也倒下,歐元的崩潰很可能只有一步之遙。

  希臘人不會願意背上「謀殺」歐元的罪名。事實上,大部分希臘人對這個共同貨幣還是有好感的。此前的一個民意調查顯示,雖然60%的民眾反對歐盟的救助計劃及其所要求的緊縮,但仍有70%的希臘人願意留在歐元區。

  但即便希臘願意留在歐元區,在許多分析人士看來,退出歐元很可能是希臘難以擺脫的命運。

  因為,就算歐盟能夠用救助資金幫助希臘渡過眼前的財政難關,這樣一個經濟競爭力低下的國家,留在共同貨幣區內也難以發展,希臘將一直是一個「問題國家」。

  這樣,問題不在於希臘會不會退出歐元區,而是要如何有序退出。Geoffrey Yu說,從技術層面上看,希臘退出歐元區是有可能做到的。

  美國智庫卡耐基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達杜什(Uri Dadush)對財新《新世紀》分析,假設希臘能夠重啟本國貨幣,其國內仍將面臨以往遺留下來的歐元計價的外債,本國貨幣必將貶值,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希臘 將還不起債務,同樣要違約。那麼未來兩三年內希臘經濟將會處於崩潰狀態,通脹飆升。但只有經歷這一階段,希臘才可能「置之死地而後生」,像阿根廷一樣重新 發展。不過,另一方面,歐元區的債權人已經答應減記50%的希臘債務,銀行已經有了準備,因此不會造成太大的實際困難。

  當然,人們會問:如果希臘退出,下一個會不會是意大利?還有再下一個嗎?歐元的末日還有多遠?

政治豪賭

  到底為什麼有這一場公投鬧劇?

  帕潘德里歐當時說,公投是為了讓民眾做主。「我們相信民主參與,我們不害怕。」

  但世人怕的正是希臘的民意。

  自去年5月第一個歐盟救助方案達成,希臘為取得救助資金進行了艱澀異常的財政緊縮,希臘經濟過去三年來已經萎縮了約15%。

  緊縮政策引來了民眾的強烈反對,抗議、罷工,甚至暴力事件頻發。這個美麗的文明古國如今是混亂的代名詞。

   今年夏天,民眾與政府的衝突愈發升級。一個名為「出離憤怒」的運動佔領了雅典的憲法廣場,要求政府聽取民意,實行「真民主」。這場運動令帕潘德里歐差點辭職。

  到了9月,民眾的抗議活動更加有破壞性:地方機構拒絕處理城市裡的垃圾,電力部門職工拒絕幫助政府通過電費單收繳房產稅,政府公務員開始「佔領」部委機關。

  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拉帕維薩斯(Costas Lapavitsas)的話說,經歷過一個又一個的歐盟「救助」計劃,希臘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治理」。

  宣佈公投,是帕潘德里歐的一場豪賭。把這個問題拋出來,讓民眾去做這個抉擇:要麼接受痛苦的緊縮,要麼退出歐元區。也許當一個人真要去做選擇時,他才會真正認真地權衡思考。

  帕潘德里歐聲稱想要賦權給民眾,民眾卻很難感覺到「好意」。一位酒店接待員告訴英國《衛報》記者:「他們說:你們是有選擇的,投我們一票,不然就自食其果。這是徹頭徹尾的綁架!」

  從帕潘德里歐取消公投時的發言來看,也不能排除,對反對黨施壓、逼其支持救助計劃,是他宣佈公投的動機之一。

  「我認為他是要以此逼迫那些支持協議的議員明確地站出來,從而爭取自己決策的合法性。如果真走到公投,肯定通不過,希臘人民不會對削減自己福利的計劃投贊成票。」投資銀行BMO 資本市場全球外匯策略和公共政策分析師布士(Andrew Busch)說。

  另據希臘媒體《雅典新聞》(Athens News)報導,其實帕潘德里歐在宣佈要發起公投之前已經知會過德法兩國,只是沒有說明具體會在何時舉行。「陰謀論」者或許會猜測,這只是帕潘德里歐與德法共同上演的一出苦肉計。

  把猜測放在一邊,無論如何這也是風險極大的一搏。帕潘德里歐押上了自己作為一個領導人所有的政治資本。

  他的公投動議一開始就遭到了四面八方的反對,包括自己的黨內同僚。PASOK的一名議員因為反對公投動議憤然退黨,黨內幾名資深人士直接致信帕潘德里歐要求他辭職。

  願賭就應該服輸。11月4日的希臘議會信任投票中,帕潘德里歐的總理之位岌岌可危。

從搖籃到墳墓

  一個不太好笑的「笑話」已經在英國金融圈中傳開:要是希臘發生一場軍事政變就好了,因為歐盟不能容納軍管政府,希臘就自動脫離歐盟了。

  純屬巧合,與這個笑話相呼應的是,11月1日希臘內閣會議上提出要更換三軍統帥。有人解讀,這是希臘的政局不穩的徵兆。

  希臘公投鬧劇拋出的一個問題是:難道危機必須靠威權統治的鐵腕解決?民主只會平添煩惱?《法蘭克福匯報》(FAZ)的標題「民主只是垃圾級」,正顯示了歐洲人的這種疑問。

  薩科齊的發言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這個問題。他說:「給人民一個發言的機會總是正當的,但所有歐元區國家的團結,只有得到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否則是不可能做到的。」

  他點出了,希臘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民主,與處於一個超國家主權的經濟貨幣聯盟中的身份,不相匹配。當希臘人民的福祉同時也密切關聯其他歐元區國 家人民的福祉時,只在民族國家範圍內進行公投,是殘缺的民主。也許,與希臘公投相對應,歐元區所有國家應當舉行一場公投,來決定是否把希臘留在歐元區。

  雅典經濟與商業大學(AUEB)就業與社會政策副教授馬桑格尼斯(Manos Matsanganis)在其新書《困難時期的社會政策:經濟危機、財政緊縮與社會保護》中總結,希臘多年來社會支出花費巨大,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歐盟平均 水平,卻沒有與之相稱的社會政策質量上的「歐洲化」。希臘的「福利國家」,是一個支離破碎、充滿著「主顧關係」的病態的體系。

  正因此,在經濟危機後的今天,希臘最需要對底層民眾進行保護的時候,福利國家卻受制於小團體挾持大眾利益、無關痛癢的小規模改造,而成為了一個專為掌權者「量身定做」的體系。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當代希臘研究教授費勒斯通(Kevin Featherstone)也在最近出版的一篇學術文章中說,作為「民主搖籃」的希臘,今天恰恰缺乏真正的民主。名義上是有自由主義的民主結構,但政治文 化中卻充滿了庇護主義(clientelism),為尋租和腐敗提供了溫床。這種政治文化只會產生短視的、拆東牆補西牆的政治態度,因此也就很難對養老、 醫療、勞動力市場等敏感議題做出有效改革。

  希臘政府之所以無法推行向歐盟承諾過的改革計劃,一大原因正在其虛弱無力的治理結構。

  據費勒斯通分析,希臘總理辦公室名義上職權很大,有效權力範圍卻很小, 實際事務中各個部委都可能不聽命於內閣。

  然而各個部委自己的執行力也不足,原因又在於官僚體系技術水準低、科技含量低、工會力量過大等內在問題。

  另一方面,希臘兩大工會(GSEE 和ADEDY)強調對國家和公共部門職工這一小社會群體的保護,私營部門的工會化程度則很低。

  1993年以來,希臘政府負債率一直維持在GDP的100%左右。其中重要原因是工會的強力維護下,公共部門的工資只升不降。而政府又往往在選舉前夕用公共部門的工作機會來取悅選民,導致公共部門迅速膨脹,卻人浮於事。

  希臘呼籲進行市場自由化改革的力量很弱。旅遊業相關的季節性小企業佔了經濟大部分,大企業少之又少。這種環境下,保護性、反競爭的市場政策反而盛行。正式經濟充滿了約束,就催生了巨大「靈活」的地下經濟。地下經濟約佔希臘GDP的近30%,對希臘稅收的貢獻為零。

  看到希臘國內亟需解決的這些問題,就知道財政緊縮、降低赤字僅僅是做給金融市場看的第一步。而這第一步,卻也已經在兩年來的一幕幕驚悚劇和鬧劇中被無限期擱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36

陝西某高速貸款斷裂欠賬已數千萬 國家信貸調控惹的禍?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429

6月底,負責云南省高速公路建設管理的云南省公路開發投資有限公司被曝貸款千億卻想「只付息不還本」的信用違約事件後,餘波未了,又有高速公路被捲入資金危機:陝西省在建的延志吳高速發生銀行貸款斷裂導致拖欠巨額工程款事件。

西安晚報》報導,今年6月份以來,在建的延(安)吳(起)高速公路26個施工標段,超半數陸續停工,更被指拖欠農民工工資上億元。8月20日上午,延吳高速公路第十一標段的10餘名工人代表冒雨來到延安市高速公路建設管理局,他們已經是數次到這裡來討要他們的工錢了。

據延吳高速公路十一標段主管隧道安全施工的經理王世遠講,十一標段總共有330名工人。「到現在,僅十一標段經過延安市高速公路建設管理局簽字認可 的總欠賬就高達3900多萬元,其中農民工工資1200多萬。這僅僅是拖欠我們一個標段的農民工工錢,據我們保守估算,整個工程拖欠26個標段所有農民工 的工資絕對過億元」。

報導裡所提到的「延吳高速」全稱為延安安塞經志丹至吳起高速公路,也稱「延志吳高速」(下文同),項目由陝發改交運〔2008〕2089號陝發改基礎(2009)1495號批覆。

根據上述文件,延志吳高速全長約117公里,暫定建設里程約110公里。項目於2008年12月開工建設,計劃工期為四年,項目總概算為1078507.6萬元。

在陝西省交通運輸廳網站的「諮詢投訴」 欄目,有網友在2011年4月份已經反映過延志吳高速拖欠工程款的問題:「延安經志丹至吳起高速公路,已經半年不支付工程款了,施工單位實在無法忍受了, 農民工也無法忍受了,材料供應商更是不能再忍了」,「工程幹到這樣,我們都墊付幾千萬了,企業馬上要拖垮了」,「業主到底有沒有資金」。

延安市高速公路建設管理局在該欄目回覆稱:「延志吳高速公路建設管理局目前因國家資金調控,資金出現了一些短缺,但我局多方融資,從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半年時間共給施工單位撥款813999219.68元」。

根據前述有關批覆文件,延志吳高速的資金來源以延安市政府自籌為主,國家和省上給予補助。而據陝西省新聞網站華商網消息,延安市高速公路建設管理局長助理胡援強對記者解釋稱,之所以出現撥付工程款不及時的情況,是因為國家金融政策調整,導致銀行貸款斷裂,工程融資出現問題。

據胡援強介紹:延吳高速公路項目是延安市政府在金融危機下國家號召拉動內需的情況下上馬的工程,「當時是由市政府出面做擔保從銀行貸款」。
 
從胡援強的說法看來,延志吳高速上馬的大背景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4萬億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當時,各地基礎設施建設狂飆突進,公路網絡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速公路貸款項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各大銀行的座上貴賓。
 
2010年年底以來,為應對通貨膨脹,國家貨幣金融政策轉為持續收緊,並著手清理整頓地方融資平台。2010年6月,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對地方融資平台進行清理,禁止地方政府以「直接、間接形式為融資平台公司提供擔保」。
 
「今年國家金融政策改為穩健發展,取消了政府的擔保,所以銀行的貸款也就斷了。」胡援強說。
 
胡援強表示,資金鏈斷裂後,延安市政府無力承擔起該項工程的後續建設費用,遂將該工程上交到陝西省交通廳,「8月初確定移交,目前正在辦理交接手續,已接近尾聲。」

胡援強稱,將多方籌措資金先給欠款民工補發部分拖欠工資,「目前已經籌措到300多萬,應該能支付工人4個月的工資,剩餘工資盡快想辦法給予支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29

132個國家(或地方)的債務比率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1/132.html

看富爸爸的新書 「Unfair advantage」, 看到有關國債的問題, 他預期歐債是一個大問題之餘, 其實日本才是最大問題, 一看完這一章, 立即上網找找不同國家(或地方)的債務跟他2010年全年國家(或地方)總收入GDP的比例是多少, 果然日本是132個國家(或地方)中排第一的, 比率達225.8%, 這個數字代表什麼呢? 代表一個年薪30萬的打工仔, 欠人家大約68萬元, 可能很多供開樓的人都是這樣的債務, 借了比自己年薪以倍數計算的按揭, 這樣的國債是多是少, 各位自己想想吧。

看看俄羅斯及中國的比率是多少? 排行第幾? 以中國的GDP數字配合這個比率, 難怪人家說她可以做救世主。


1-Japan-225.80%
2-Saint Kitts and Nevis-185.00%
3-Lebanon-150.70%
4-Zimbabwe-149.00%
5-Greece-144.00%
6-Iceland-123.80%
7-Jamaica-123.20%
8-Italy-118.10%
9-Singapore-102.40%
10-Belgium-98.60%
11-Ireland-94.20%
12-Sudan-94.20%
13-Sri Lanka-86.70%
14-France-83.50%
15-Portugal-83.20%
16-Egypt-80.50%
17-Belize-80.00%
18-Hungary-79.60%
19-Germany-78.80%
20-Dominica-78.00%
21-Nicaragua-78.00%
22-Israel-77.30%
23-United Kingdom-76.50%
24-Malta-72.60%
25-Austria-70.40%
26-Netherlands-64.60%
27-Spain-63.40%
28-Cote d'Ivoire-63.30%
29-Jordan-61.40%
30-Cyprus-61.10%
31-Brazil-60.80%
32-Mauritius-60.50%
33-Ghana-59.90%
34-World-59.30%
35-Albania-59.30%
36-Bahrain-59.20%
37-United States-58.90%
38-Seychelles-58.80%
39-Morocco-58.20%
40-Bhutan-57.80%
41-Guyana-57.00%
42-Vietnam-56.70%
43-Philippines-56.50%
44-Uruguay-56.00%
45-India-55.90%
46-Croatia-55.00%
47-El Salvador-55.00%
48-Poland-53.60%
49-Malaysia-53.10%
50-Kenya-50.90%
51-Argentina-50.30%
52-Pakistan-49.90%
53-Tunisia-49.50%
54-Turkey-48.10%
55-Norway-47.70%
56-Denmark-46.60%
57-Aruba-46.30%
58-Latvia-46.20%
59-Finland-45.40%
60-Colombia-44.80%
61-United Arab Emirates-44.60%
62-Costa Rica-42.40%
63-Thailand-42.30%
64-Dominican Republic-41.70%
65-Mexico-41.50%
66-Serbia-41.50%
67-Slovakia-41.00%
68-Mozambique-40.80%
69-Sweden-40.80%
70-Malawi-40.40%
71-Czech Republic-40.00%
72-Panama-40.00%
73-Bolivia-39.70%
74-Bangladesh-39.30%
75-Ethiopia-39.30%
76-Yemen-39.10%
77-Bosnia and Herzegovina-39.00%
78-Ukraine-38.40%
79-Switzerland-38.20%
80-Montenegro-38.00%
81-Lithuania-36.70%
82-Slovenia-35.50%
83-Romania-34.80%
84-Cuba-34.40%
85-Macedonia-34.20%
86-Canada-34.00%
87-Taiwan-33.90%
88-South Africa-33.20%
89-Senegal-32.10%
90-Syria-29.80%
91-Guatemala-29.60%
92-Papua New Guinea-27.80%
93-Indonesia-26.40%
94-Trinidad and Tobago-26.40%
95-Honduras-26.10%
96-Gabon-25.80%
97-Algeria-25.70%
98-New Zealand-25.50%
99-Venezuela-25.50%
100-Moldova-25.00%
101-Zambia-24.10%
102-Korea, South-23.70%
103-Peru-23.60%
104-Tanzania-23.30%
105-Ecuador-23.20%
106-Paraguay-22.80%
107-Botswana-22.60%
108-Australia-22.40%
109-Uganda-20.40%
110-Angola-20.30%
111-Namibia-20.00%
112-Hong Kong-18.20%
113-China-17.50%
114-Saudi Arabia-16.70%
115-Bulgaria-16.20%
116-Iran-16.20%
117-Luxembourg-16.20%
118-Kazakhstan-16.20%
119-Nigeria-13.40%
120-Kuwait-12.60%
121-Qatar-10.30%
122-Cameroon-9.60%
123-Russia-9.50%
124-Uzbekistan-9.00%
125-Estonia-7.70%
126-Gibraltar-7.50%
127-Chile-6.20%
128-Wallis and Futuna-5.60%
129-Azerbaijan-4.60%
130-Oman-4.40%
131-Equatorial Guinea-4.10%
132-Libya-3.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72

毛估中美兩國國家總財富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va4.html

昨天我毛估了一下中國和美國的國家總財富,大概中國是184萬億人民幣,美國是100萬億美元,大家覺得這個數靠譜不?

中國今年GDP46萬億人民幣,美國15萬億美元,即中國的總資產周轉率是0.25左右,美國是0.15。

我是這麼估的,中國GDP的積累與消費的比例是4:6,過去30年,GDP可比價格每年10%增長,那麼總資產就是46萬億/10%*40%=184萬億;美國的積累與消費的比例是2:8,GDP每年3%增長,那麼總資產是15萬億/3%*20%=100萬億美元。

當然,這個財富是有形的、已經開發並在利用其增值的資產。中國過去30多年,主要靠消耗資源來刺激增長,所以實際財富,匯率折算後美國應該不止是我們的3倍。

我們來分析一下上邊的公式,主要的幾個變量是GDP增長率、積累比例、匯率。

一、如果GDP增長率放緩,那麼公式結果是財富額增大,反之減少。從目前的情況看,GDP增長率放緩是大勢所趨,看起來這會導致公式的結果增大;

二、積累與消費的比例,目前發達國家的比例大概是2:8,中國一直在用投資拉經濟,積累比例高達40%。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強調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刺激國內消費,所以,積累的比例未來會降低,即第二點會與第一點相互抵銷;

三、匯率,假設人民幣繼續升值,只要升破1.84:1,那中國的財富就能超美國,最近幾年貌似這一趨勢非常明顯。你看我們去年才為09年超過日本而歡聲鼓 舞,今年差不多要比日本高出30%,日本已經是過去式了。美國目前是我們的2倍,如果GDP每年相差7個點,印刷廠多加點班,通脹高它3個點,人民幣一年 升5個點,那麼一年就能追15個點。同志們,5年後,即2017年我們就能超過美帝,稱霸宇宙!一想到這個,我就有看新聞聯播的衝動了啊。當然,萬一,我是說萬一,人民幣變成冥幣,像金元券或津巴布委幣一樣,那。。。。。

以上推測純屬笑談,謹以此文,紀念偉大的胖子,在世界末日到來之前,他追隨卡卡和登登,飄然而去了,地獄之門早已為他們敞開,三缺一,下一個是誰,同志們,加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99

中式卷煙覬覦國家科技獎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31/100375224_all.html

  幫助煙草企業多賣掉上千億元香煙的一項研究,入圍了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從3月下旬至4月底,2012年度國家科技獎項目在科技部網站公示。共有800多個項目通過形式審查,等待下一輪評審。工信部下屬國家煙草專賣局推薦的「中式卷煙特徵理論體系構建及應用」,位列國家科技進步獎類別榜單。

  公示材料稱,項目主要完成人包括紅云紅河集團總裁武怡、湖南中煙總工劉建福、江西中煙副總王迪汗、鄭州煙草研究院副院長張建勳等10人。項目成 果已經應用於近10家煙草企業,以及華寶、華旭升等香料企業,「提升了產品質量和市場適應性,近三年累計實現新增銷售收入1735.74億元,新增利稅 1421.80億元。」

  消息一出,輿論譁然。財新網3月27日率先報導此事,北京交通廣播、廣州日報等媒體先後跟進。

  此前,煙草行業曾多次斬獲國家科技獎。但在多位公共人士看來,煙草研究獲獎,是中國科技界的一大恥辱。「研究毒品、細菌戰等,固然都會有科研成果,難道這些研究能夠得獎嗎?」中國疾控中心控煙辦公室李強博士說。

中式卷煙奧秘

  「中式卷煙」概念已形成多年。2003年,國家煙草專賣局印發《中國卷煙科技發展綱要》,即明確提出發展中式卷煙。根據該局說法,中式卷煙是指 滿足中國廣大卷煙消費者需求、具有獨特香氣風格和口味特徵、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卷煙。此外,中式卷煙也是所有中國卷煙的統稱,既包括中式烤煙型卷煙,也包 括中式混合型卷煙。

  前述中式卷煙項目公示材料稱,在激烈國際化競爭背景下,只有突出中式卷煙特色,才能確立中式卷煙的比較優勢。項目在中式卷煙風格特徵評價及聚類研究、影響卷煙感官舒適度的關鍵化學組分剖析及調控、卷煙系統化調香等關鍵技術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創新。

  其中,項目創造性地提出「中式卷煙系統調香」理論,並建立數學模型,將卷煙設計與維護的各環節有機統籌。應用了該技術的云煙(軟珍品),進口煙葉使用比例從15.39%降低到11.78%。

  《2008年煙草年鑑》中卷煙減害降焦工作座談會上的一句話,透露出中式卷煙的玄機:中式卷煙最重要特點是「風味獨特、危害性低」,「風味獨特」解決卷煙「好抽」的問題,「危害性低」解決消費者「願抽」的問題。

  李強告訴財新記者,所謂中式卷煙,以烤煙型居多,在工藝上確實能夠區別於西方國家以混合型為主的卷煙生產。在煙葉來源和添加劑的使用上,也區別於西方的卷煙。通常,中式卷煙在調香方面下很大功夫,降低煙葉的刺激感,增加吸食的舒適性。

  在煙草行業人士看來,這些當然意味著科技進步。《東方煙草報》報導稱,紅云紅河集團總裁武怡創新性地提出「大調香」理念,將卷煙產品視為香味製品,將設計過程視為調香過程。而武怡也被國家煙草專賣局授予「行業卷煙調香方向學科帶頭人」稱號。

  此外,添加中草藥成分,如人參、蟲草之類,也是中式卷煙常見做法。但李強說:「中草藥的添加,利用了國人進補、覺得中藥能夠調理身體的心理,實際上對健康沒有任何好處。」

  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宜群對財新記者表示,近年來卷煙焦油量減少,吸引力下降,中式卷煙必須依靠調香來吸引消費者。

  「確實,在加香方面,中國獲得了許多成果,有許多專利,但是其應用成果呢?就是數以千億的銷售額,也就是煙賣得更好。那麼後果呢?」她說。

  李強表示,中式卷煙推行的降焦減害和高科技應用,不過是步西方國家後塵。從每支卷煙的危害來說,中式卷煙與其他西方國家卷煙相比,沒有質的差別。「把焦油降到1毫克,一樣可以導致癌症、心臟病等疾病,公共衛生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一致的。」

  而且,「減害」「低焦」「中藥保健」等幌子,容易誤導消費者,讓人誤以為此類香煙危害較小而堅持吸食,反而造成更大危害。「不管叫什麼名字,中 式或是西式,添加多少香料,添加多少中草藥,不管過濾嘴是醋酸纖維還是活性炭,不管在包裝紙和煙草上做什麼手腳,只要卷煙是煙草做的,就含有尼古丁、焦油 和各種有害物質,對人體危害沒有任何差別。」李強說。

煙草業是國家科技獎常客

  無論對紅云紅河集團,還是整個中國煙草行業而言,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紅云紅河集團旗下紅河卷煙廠與昆明船舶設備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紅河卷煙廠自動化物流系統」,獲得200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十五」期間,煙草行業還有四個項目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2010年度,湖南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湖南白沙物流有限公司等完成的「煙草物流系統信息協同智能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也獲得國家 科技進步二等獎。同時獲獎的,有鄭州煙草研究院、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等完成的「卷煙危害性評價與控制體系建立及其應用」。

  事實上,《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第九十六條規定:對國家科學技術獲獎項目的宣傳應當客觀、準確,不得以誇大、模糊宣傳誤導公眾。獲獎成果的應用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安全和人民健康。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法》第二十九條亦規定:國家禁止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危害人體健康、違反倫理道德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

  多位公共衛生專家表示,煙草有害健康是常識,「中式卷煙特徵理論體系構建及應用」這樣的研究顯然損害了人民健康。「增加捲煙的吸引力,鼓勵、引誘、欺騙更多人吸煙這也是科技成果,太可笑了,太可悲了。這是科技的墮落。」吳宜群說。

  捧回國家科技獎,可能為獲獎者帶來進一步好處。2011年12月,鄭州煙草研究院副院長謝劍平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這與他此前三次拿下國家科技 進步獎或國家技術發明獎有很大關係。其中,2010年度獲獎項目「卷煙危害性評價與控制體系建立及其應用」,謝劍平正是第一完成人。

  謝劍平的主要貢獻是如何給煙草降焦減害。但公共衛生專家指出,多項研究早已證明低焦油不等於低危害。中國控煙協會還致函中國工程院,要求重新評估「降焦減害」研究和謝劍平的院士資格。中國工程院則以含糊回應了事。

  國家科技獎入圍項目公示的3月23日,第15屆世界煙草或健康大會正在新加坡舉行。會議的一個討論主題是防止煙草業干預控煙。「在中國,煙草界對控煙的干預無處不在,其中就包括像國家科技進步獎、評選院士等名目。」李強表示。

  一位業內專家指出,煙草業非常希望獲得主流的獎項和認可,一方面為獲獎個人爭取好處,另一方面也是變相營銷手段,如果降焦減害、中式卷煙加香等研究獲獎,消費者更容易被誤導。

  這位專家還說,中國實行的煙草專賣制度,使得煙草業成為資金雄厚的壟斷暴利行業,能夠從地方政府乃至一部分高層官員獲得支持。煙草業對科技界的 滲透也非常明顯,中國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南開大學等著名研究機構或高等學校都參與到煙草業研究,多位科技界高官也在公開場合力挺煙草業。

  2010年8月,中國工程院院長賙濟一行赴武漢考察湖北中煙的黃鶴樓科技園。據湖北中煙官方網站報導,賙濟參觀了「天然本草香精香料研究所」 「新型嘴棒研究所」和「天然本草香精提煉車間」,並「親自體驗最新科技成果」。他還稱,要動員院士們、專家們多為煙草企業發展作貢獻。

  中國疾控中心控煙辦主任楊功煥亦對財新記者表示,來自科技界的支持,以及一系列的國家獎勵都會成為煙草業推銷煙草的有力證據。

  談到此次入圍國家科技獎的中式卷煙研究項目,楊功煥說,「還好現在只是入圍。如果真的獲獎,我們一定會要求他們提出證據。到底有什麼證據,證明他們的卷煙危害性降低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07

誰來降風電「國家隊」的溫?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377

風電發展兩頭面臨「國家隊」的威脅——上游面臨電網「限電」,下游面臨國有電力集團的非理性投資帶來的市場惡性競爭,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可能是「拐點」之後的風電產業的關鍵。

持續升溫的風電發展第一次出現了轉折。

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新能源並網接入國際峰會上透露了一組數字:2011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1650萬千瓦,與上一年新增1892萬千瓦相比呈下降趨勢,同比增長為負。

這意味著,風電自2005年以來持續升溫的趨勢開始出現轉折。2005年至201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曾經保持了連續5年逾100%的增長。

可以說,是一直以來困擾風電產業發展的痼疾——「上網難」,將風電發展拖入歷史發展的拐點。電網對於包括風能、太陽能等在內的可再生能源並網缺乏積極性,導致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風電場集中的區域,屢屢傳出「棄風」的消息。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統計數字,2011年,全國就約有100億度風電電量由於被「限電」而損失。

一片慘淡聲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2011年,五大發電集團中除了華電、國電的風電新增裝機同比略有下降之外,其餘三家均有增長,五大發電集團在全國風電新增總量的佔比由2010年的49.3%提高到去年的58.2%。

全國新增裝機總量下降的背景下,五大發電集團的新增裝機總量卻「逆勢上揚」,不得不說,這暗合了風電產業發展的真實現狀——民營企業在逐漸白熱化的風電投資競爭中,「不敵」國有大型電力企業,逐漸被淘汰。

這一所謂的「國退民進」的趨勢並非空穴來風。2011年1月,電監會發佈《風電、光伏發電情況監管報告》稱,風電項目的投資主體相對集中,主要是中央企業和部分風能資源豐富的地方國有發電投資企業。

根據這份報告,無論是並網裝機容量,還是在建的裝機容量,國電、華能和大唐都排在前三位,中廣核電、神華等國有企業緊隨其後。前十家企業的並網裝機容量佔全國並網風電裝機容量的75.85%。

即使在原本屬於民營企業家和投資者聚集的上游——風機設備領域,國有企業也開始佔據主導地位。國有企業的大手筆投資直接帶來了風機價格的一步步走低。

2011年年底,風機設備價格下降幅度超過30%——已經從4年前的6000-7000元/千瓦降到4000元/千瓦以下。這使得處於二三線的風機製造企業進入痛苦的陣痛期,一位風機製造企業負責人曾經這樣笑稱:中國風機企業有三條路——下海、出國、自己做業主。

不計成本進入風電投資的「國家隊」當然也在吞食苦果,上述五大發電集團在2011年也出現了風電業務首次虧損。

日前,國家能源總局下發特急文件,要求各省(區市)發改委嚴格執行風電項目核准計劃,對於風電棄風超過20%的地區,原則上不得安排新的風電建設項 目。這一特急文件,是對溫家寶總理此前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制止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盲目擴張」的具體落實,欲給盲目發展的中國風電業「降溫」。

需要警惕的是「以控制盲目擴張」,「控制過剩產能」為名,實際上已經導致了民營企業大量退出市場,國有企業「一家獨大」。

目前,風電發展兩頭所面臨的來自「國家隊」的威脅——上游面臨電網「限電」,下游面臨國有電力集團的非理性投資帶來的市場惡性競爭,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可能是「拐點」之後的風電產業更需要思考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58

國家為何衰落?/WSJ今天的文章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krw.html
權體制下的經濟增長可以持續嗎?

這當然是政治經濟學的老問題。最近由哈佛大學政治學者詹姆斯•羅賓遜(James Robinson)和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者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合著的書《國家為何衰落》(Why Nations Fail?),在英美媒體上引起了廣泛討論。這兩人過去十年關於經濟發展、社會平等和民主的一系列研究論文早已是政治學和經濟學界必讀的文章,這本新書是他們獻給普通讀者的非學術性著作。

該書其實是要回答一個基本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經濟增長,有些國家卻失敗?他們的研究結合了嚴謹的統計分析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從中世紀的威尼斯、殖民時期的美洲大陸、工業革命的英國到20世紀的非洲國家博茨瓦納,再到當代中國。

他們拒絕文化與地理的解釋,認為關鍵在於制度,尤其是要有好的政治制度才會有好的經濟結果。一個國家的繁榮必須建立在政治與經濟體制都是開放性的(inclusive)和多元性的基礎之上,如此才能釋放並且保障公民去創新、投資和發展的能力。

開放性的政治制度意指政治權力的廣泛分配和對政治權力的限制,如民主選舉和憲政保障;開放性的經濟制度包括財產權的保障、競爭性的市場、契約的執行、容易創立新公司、公民進入不同職業和產業的自由

一個國家的制度若是「汲取性的」,就只會保護那些掠奪人民財產的少數精英的政治和經濟權力,所以這個國家必然會沉淪。汲取性的政治制度會支持維護既得利益者的經濟制度,不讓新參與者加入市場,而特殊利益集團創造出的財富又會去尋求壟斷政治權力,使得威權國家機器更龐大、更具有壓迫性。

汲取性的國家雖然可以在一開始產生經濟增長,但很難有持續增長。正如經濟學家熊彼特所說,持續性的經濟增長需要「創造性的毀滅」,但汲取性的精英不會讓「創造性的毀滅」出現來消除他們的既得利益。例如,前蘇聯在上世紀50、60年代經濟高度增長,但因為不能創新,所以在80年代陷入停滯,而終究崩解。

該書當然也關注中國──尤其「中國模式」對當下的現實與理論意義。作者認為中國在汲取性制度下的經濟增長,無法容許「創造性的毀滅」,所以目前的增長很難 持續。他們提到了2003年戴國芳的鐵本事件,指出民營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困難;但事實上,在2003年之後,國進民退的趨勢更為洶湧:在中 國企業五百強中,國企的營業收入佔82%左右,資產總額佔90%左右,然而,在技術創新方面,民企卻遠遠高過國企。

今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概念被提出20週年,最近幾個月,官方媒體發表十數篇文章力挺國企、批評西方媒體對國企的指責。比如,6月1日的人民日報社評就強調「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主體」。

其實,關鍵還不是國企所佔的高比例,而是一個非開放性的政治與經濟體制,會造成政治權力與經濟利益的勾結,會造成普遍性的腐敗,會阻礙政治與經濟體制的改革。

《國家為何衰落》這本書或許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週年的最佳獻禮。

(本文作者張鐵志,台灣知名政治與文化評論人,現任台灣《新新聞週刊》副總編輯,今年於兩岸出版《時代的噪音:從迪倫到U2的抵抗之聲》,並擔任多個NGO的理事與董事。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和訊四月份也有一篇文站給介紹

http://opinion.hexun.com.tw/2012-04-08/140165662.html

 

達龍·阿塞莫格魯:國家為何衰落

 

你能想像一個20歲的中國大學生中途輟學,然後成立一間公司,挑戰得到國有銀行資金支持的國有企業嗎?

  答案是「不」,這種「創造性破壞」的狀況發生在中國確實很難想像。而這也正是我所思考的中國的增長不可持續的最主要原因。除非中國做出改變,讓它的增長基於創造性的破壞,否則其良好勢頭將不能長久。

  中國需要「創造性的破壞」

  國與國之間的差異,關鍵在於「制度」。若國家發展出「包容性」的政治及經濟制度,國家便會興盛。若制度是「緊縮式」的,權力與機會都只集中於很小一部分人身上,那國家便會衰落。

  包容性的經濟體製為財產權提供保障,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對新技術的投資,更有利於經濟的增長。相反,緊縮式的經濟體制則通過搾取大多數人的資源,把它集中到少數人的身上。

  包容性的經濟體制與包容性的政治體制互相支持。在包容性政治體制下,政治權力通過多 樣的方式進行廣泛的分配,只是為了建立法制和秩序,作為保障私有財產、市場經濟的基礎才實現一定程度的政治集權。緊縮式的政治體制則相反,它把權力集中在 少數人手中,進一步加強了經濟體制的控制性。

  當國家建立起包容性的經濟及政治體制,釋放每個公民進行創新、投資和發展的一切潛 能,給予他們力量,保護他們,國家便會興盛。對比一下東歐國家,如格魯吉亞和烏茲別克斯坦在後蘇聯時期的發展;再對比一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或者庫爾德 斯坦和伊拉克的其他部分。它們的差別就在於體制。

  中國正在經歷的增長正是由於政府可以大規模地調動資源,從而讓經濟在很低的基數下快速增長。但由於它不可能孕育出「創造性的破壞」,而這對於創新和達到高收入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這種增長可能是不可持續的。中國並沒有找到把管控和經濟增長結合起來的神奇公式。

  美國民主輸出南轅北轍

  9?11事件之後,有觀點認為,缺乏民主是困擾阿拉伯國家和阿富汗的癥結所在。這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認為我們可以輕易地向這些國家輸出民主。民主化的變革,要使之持續,必須脫根於基層的運動。

  話雖如此,但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都做不了。比如,我們或許應該把用於對埃及這樣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的錢,集中投入到讓更多階層擁有政治話語權的活動中來。現在,我們對埃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援助,實際上變成了讓這些國家的精英階層停止幹壞事的贖金。我們應有所改變,使這些資金能發揮引導作用。

  我們給予埃及開羅政府的13億美元援助,不應只是讓埃及政府武裝它的軍隊,而是應該建立代表社會各階層的委員會,讓這個委員會告訴我們,外國的援助應該流向何方——醫院、學校等等——並給出適當的建議。

  如果我們決定給予金錢,就應確保所有人都能分享這一成果,並使基層的力量得到強化。

  我們能做的只是一個放大器,當產生了希望建立包容性體制的基層運動,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助力。但我們不可能創造或者替代他們。糟糕的是,在阿富汗和一些阿拉伯國家,由於我們貪圖方便而支持那些強人,我們的政策甚至經常壓制草根的力量。所以這裡並沒有任何的放大效應。把0乘以100,還是等於0。

  所以,仔細想想我們在阿富汗有多麼愚蠢,我們需要徹底改變對外援助策略。

  回到美國本土可以看到,日趨嚴重的經濟不平等也正在侵蝕美國體制的包容性。真正的問題在於經濟不平等——當這個問題愈發嚴重時——向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轉變。當一個人能開出支票支付你所有的競選費用,在你被選上之後,面對不同聲音,你還能有多大的包容性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33

「國家隊」收購難持續 胡祖六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27/100415869.html

 中海油宣佈以182億美元全面收購加拿大上市石油公司尼克森(Nexen)。如果交易 如期順利完成,中海油將成為在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與高環境敏感度的墨西哥灣擁有油氣資產的第一家中國石油公司,並為躋身全球性能源巨頭跨越了一個重要里程 碑。此交易也將是迄今為止中國公司最大的海外收購案。

  此次中海油汲取了2005年收購優尼科失手的教訓,除了出具極有吸引力的收購價格,還充分考慮東道國的立場,預設了一些政治與公關誘餌,如宣佈 保留尼克森現有管理團隊與員工,把尼克森所在地作為中海油未來在北美與中美洲的地區總部,並將中海油在多倫多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等。

  中海油所選擇的收購時機似乎也合適。一方面,全球經濟與金融體系脆弱,海外資產價格估值較低;潛在國際競爭者在金融市場低迷、融資成本較高的環 境下,不敢輕易競價爭奪;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對於跨境投資的態度更為務實,對於給本國既帶來資本又帶來就業的投資機會,不敢輕易否決,以免挫傷市場信心。 雖然收購案尚需加、美、英等國政府的審批,在政治上仍有潛在阻力,但此次交易獲得審批通過的可能性很大。

  此次收購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是中海油對於未來財務價值的影響,而非所謂戰略或者政治上的風險。畢竟,中海油的收購價比尼克森過去20日的平均交易 價高出60%。短期內,中海油董事會與管理班子需要得到政府控股股東與行政部門的審批,亦需與中小股東有效溝通解釋。從中長期而言,中海油必須證明完成收 購後它有能力整合運營尼克森的全球資產,獲得最大經濟價值。不少觀察家,比如野村證券的分析師,對此持懷疑態度。

  無論是從動機上還是從風險與回報上,資本市場應把中海油之收購視為一項正常的商業交易。然而,國內外分析家還是大多把它解讀為中海油實施國家既 定能源戰略,獲得油氣資源所有權與開採權的行動。如果追求的目標是滿足中國日益擴大的對於傳統化石能源的需求,在大多數情形下我們可以在國際市場以更便宜 的價格獲得原油供應,而非直接擁有上游資源。

  可以預見,收購尼克森後,中海油所開採的石油也必須按市場價格供應全球市場,包括東道國市場,無論是政治上還是商業上並不能隨心所欲地單純以供 應中國為惟一目的。日本和德國沒有國內石油資源,也並沒有在海外直接投資與控制石油勘探與開採,但也基本上滿足了經濟起飛過程中的長期性能源需求。日本為 了鎖定長期供應合同,在澳洲等地投資參與了若干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項目。但國際天然氣價格近年來的大幅下跌,已大大減少了這些長期合同的經濟價值與 合理性。

  中國的現行能源戰略過分重視了傳統能源的生產與供應,而在能源消費的合理調節方面下功夫不足。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推行走出去戰略,但收效甚微。中海油此項大手筆收購是預示著中國海外投資高潮的來臨,還只是一個難以複製的孤案?

  遺憾的是,大型國企在國際市場大舉收購的前景總體而言並無顯著改觀。除了非洲,拉美與中亞等政治不穩定地區的「綠地投資」項目,國企在北美與歐洲發達市場收購上市公司或資產業務還將繼續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刺激東道主國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情緒。

  可以預見,依靠「國家隊」進行全球投資與收購,在政治上、商業上都很難持續。實現走出去戰略,我看好更市場化商業化的中國企業。聯想收購IBM 的PC資產,吉利收購沃爾沃,三一重工收購珀茨麥斯特,雖不能與中海油收購尼克森的交易相提並論,但代表了未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更加持久的成功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65

什麼木頭值多少錢誰說了算?——「國家紅木標準」制定前後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417

中國人認為有重量的東西都有價值,所以東西一定要「重」,這是中國硬木流行並珍貴起來的原因之一。

重新認識到硬木的珍貴後,大部分中國人並不知道木頭和木頭之間的區別,這讓硬木成為惡意炒作的對象。

國家頒佈的紅木標準,不能為藏家認同,也不能為廠家認同,前者認為所謂的科學手段並不科學,後者認為「自己的紅木怎麼沒在標準裡」。

市面上流通著五花八門的木頭標準,標準的背後,是一串串利益鏈。

中國所有軟性木材都是科學命名:榆木家具是榆樹木材做的,核桃木家具取材自核桃樹,但古代中國的硬木木材,在科學分類上都找不出。

「沒有一棵樹叫黃花梨樹,沒有一棵樹叫紫檀樹,沒有一棵樹叫烏樹。為什麼呢?中國早期所有硬木進來時,來的時候就是木頭了。」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說。

這些沉而貴重的木頭,並非中國本土出產。當時的文人憑自己的感受對木頭做出非常直觀的命名,命名多半與木頭色澤相關:剖開是黃的,就叫黃花梨;剖開是黑的,就是烏木。

黑色的紫檀不叫黑檀,是因為剛剖開時這種木頭是紫紅色的,時間長氧化後才成了黑的。

進口的黃花梨在清乾隆年間大肆使用後就沒有了,海南黃花梨又運不出來,就用紅木代替,人們對紅木的關注才多起來。

1985年,王世襄編著的《明式家具珍賞》出版,木頭販子按圖索驥,開始將木頭家具走私到國外,同時也讓海南黃花梨身價暴漲。1987年,林業部把海南黃花梨的樹種命名為「絳香黃檀」,其木材則依然統稱為「海南黃花梨」。

重新認識到硬木的珍貴後,大部分中國人並不確切知道木頭和木頭之間的區別。對木頭認識的模糊性,使硬木成了惡意炒作的對象。

海南黃花梨從2002年的每噸2萬,炒到2012年最高2000萬一噸——此前木材每斤價格不過一元。為了避免惡意炒作,王世襄曾建議國家能為紅木製定一個官方標準,但這並非易事。

是「紅木標準」,不是「硬木標準」

1998年,中國林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楊家駒接到上級要求,為紅木製定一個國家級標準。

「上面只給了1000元經費,在職的不願意搞,就把我這個退休的找來了。」楊家駒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1928年出生的楊家駒,專著涉及核工業、軍事以及橋樑用木等,此前楊家駒對紅木沒有任何涉獵。

他很快發現,作為一個科學家,研究紅木時,他面對著科學外的巨大困難:中國人不瞭解硬木,沒人確切知道這些木頭來源於什麼樹種。

思考了很久,楊家駒決定採用國際通用的一種木材顯微鏡來鑑定哪些硬木可以稱為名貴木材。

他花了兩個月從北京一路南下到廣州,從故宮和各家老字號工廠取得木材樣本。1000元的研究經費根本負擔不起昂貴木材,他的木樣大多來自故宮建築修繕後的剩木和工廠的廢料。

把這些木材做成切片,在顯微鏡下觀測組織構造,再根據觀測到的特徵對照植物學分類,為木頭尋找它所屬樹木的名稱。根據經驗與學識,楊家駒把昂貴的硬木劃分為5屬8類33種。

慎重起見,他還按這33個樹種的拉丁文名,向美國一家收藏樹木標本的博物館要來了對應樣本,進行二次對照。

兩年後,楊家駒初步確立了自己的硬木系統。為這個標準命名時,他迎來了一個新困難,「中國傳統硬木」並不是一個學術名詞。楊家駒思考很久,最終決定叫「紅木標準」,而不是「硬木標準」。

「紅木」在古代並不是硬木的統稱,而是與它們平行的木種,是紫檀和黃花梨逐漸消失後,出現的替代它們的木頭。但「硬木」的名稱和英文「Hardwood」重合——國外所有闊葉樹都統稱「硬木」。

「市場已經大量地把硬木統稱為紅木,把這些硬木製作的家具統稱為紅木家具。」楊家駒決定給這個標準命名《紅木》。「紅木」這個名字在拉丁文里根本不存在,就用拼音「Hongmu」。

「隨著傳統硬木材料被消耗殆盡,哪個東西能進入名貴硬木標準,身價就會漲得非常快,很多非洲劣質的木頭,後面綴上黃花梨字樣,就賣得很高很好。」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藏家說。

「事實上非洲木頭很少能有昂貴的價值,」馬未都說,「世界上最好的木材來自東南亞。黃花梨等硬木之所以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是它的木性決定的——它外觀與脾 氣都特好。我們看到的一些南美和非洲木,往往表面看著好,但內在特別不好。容易開裂、變形,內應力不好,按過去工匠的說法就是性大,脾氣大。」
「科學」與「文學」之爭

楊家駒深信自己代表了科學:「以前紅木都是故宮的那批文人雅士搞出來的學術,他們只懂造型與工藝,不能從科學的層面研究木頭。」

當楊家駒用植物學的方法制定了紅木標準,進而強迫市場使用這種方式對紅木進行命名與分類後,他受到了很多質疑,馬未都是其中一個。

馬未都主張用文學與美學詮釋中國硬木,他認為中國硬木從誕生起就屬於文學範疇,用科學解釋文學是無力的。

「很多人不懂科學,就認為科學高高在上。但科學在社會學金字塔中是最底層的。科學上面是文學,再上面是美學、哲學、玄學……科學可以學,越往上越不 能學。」在馬未都看來,用科學研究紅木這個「文學事物」,就像用最先進的計算機來解釋唐詩哪個好哪個不好,「研究的結果就是個笑話」。

與此同時,這份標準要求所有的商家出售家具時,必須寫上科學的木材樹種名稱,問題隨之出現。「即便我把名字寫上去了,你也沒法鑑定。」馬未都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世界上鮮有機構可以僅僅通過一塊細小的木片就準確判斷它的樹種。美國農業部下屬的木材解剖研究中心認為:在高放大倍率顯微鏡下通過解剖學特徵來鑑 定,準確度往往只能達到「屬」。一般只有熱帶樹種可準確至亞屬,在罕有的案例中,溫帶木材才可至亞屬。而在楊家駒頒佈的「國家紅木標準」中,硬木的明確樹 種名稱有33種。

紅木標準頒佈後,很多人請楊家駒所在的研究所鑑定木頭。經歷很多艱難的嘗試後,楊家駒也承認,用這種方法做到準確是「非常困難」的事。

「紅木標準」背後的利益

中國人對一種事物的愛與追求往往是毀滅性的。中國市場大部分優良硬木來自老撾、印度與緬甸,東南亞很多森林因此荒蕪。大部分國家對木材出口閉關,市場上很多昂貴木材都通過走私獲得。

商家不斷哄抬黃花梨的價格,為證明這種木材的稀缺,往往把黃花梨的生長期說成500年以上。

「海南黃花梨100年左右就已經長到了自己的極限。它的壽命一般是500年,但成長期是100年,這就像你20歲已經不再生長,但你能活80歲。很多商家偷換了壽命與成長期的概念,故意把它說成是很難成材的與稀少的。事實上,海南黃花梨並沒有稀缺到這個程度。」馬未都說。

在楊家駒沒有主動申請的情況下,《紅木》標準獲得了2001年第一屆中國國家標準獎三等獎。「這個獎的獲得者大部分跟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是對吃、穿、用的東西的一個全面評價。」楊家駒說。

從誕生初始,這份旨在規定哪些木材才是中國傳統硬木的標準,主要用途並非體現在學術界,而更多是用於規範市場與指導消費。

紅木曾是個小行業,不太多的資金就能控制整個盤子,最終操縱價格。紅木的身價一般只是一些小集團的利益,利益爭奪的關鍵,就是他們囤的木頭能不能被界定為名貴木材。

楊家駒研究紅木的兩年裡,向上遞交了兩次意見稿,等待國家的修改意見。這段時間,很多工廠對他的研究結果迫不及待,這些工廠大部分是楊去取樣的老字號工廠。在正式稿頒發之前,他們就已經用意見稿去面對市場了。

「買的人不知道,賣的人也不知道,他們很急,說我就執行你的徵求意見稿了。」楊家駒說,市場混亂,對工廠而言,如果自己的木頭得到國家認可,就能順理成章地讓消費者接受自己的價格。

《紅木》國家標準後,出現了很多新的硬木標準,這些標準的關鍵都是旨在自己增加新木種。

楊家駒辦公桌上,一本《中國深色名貴硬木家具標準》規定了三類昂貴硬木。楊家駒的「紅木」只是其中之一,另兩類是新木種。這個標準不再由林業部制定,而是與市場更加密切的輕工業聯合會。在贊助方中,南通紫光藝術品等品牌赫然其上。

楊家駒指著這個標準封面上方的編號說:「這只是行業標準,國家沒有批准。只有我的標準才是國家惟一真正批准的。」

「標準頒發後,很多人希望我增加種類,我拒絕了。」楊家駒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擴大紅木樹種範圍這件事上,他與廠家產生了極大分歧。「如果標準要修 訂,只能是故宮發現了一個新木頭種類,或者民間發現了一個真正文物性質的新品種。如果只是商家想增加,那不可能,你即使增加國家也不承認。」

不過2012年出台的一部《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已然被圈內人稱作「新國標」。

這份新標準終止了楊家駒對紅木的細化,較為寬泛地指出:在選擇紅木家具用材時,可以不斷擴展使用新的樹種資源,包括欠知名樹種資源。也就是說,更多出身不明的樹種、木材,將成為新的「紅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94

【新能源十年反思(一)】國家能源局集訓百城官員 新能源城大變身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779

新能源的十年,異乎尋常的發展軌跡,目前來看也帶來了異乎尋常的處境。只有及時反思問題,總結教訓,所有已經付出的代價才值得,所有成績才彌足珍貴。從本期開始,南方週末推出中國新能源十年反思系列。

全國將正式啟動創建100座「新能源示範城市」,這是一次紙上談兵,還是一次電力工業革命的嘗試?

百城新政

如果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的三百多個能源系統官員被請來集訓,手拿一本老外寫的暢銷書《第三次工業革命》,你認為會因為什麼事?

2012年9月4日,國家能源局在云南就召開了這樣一次頗為罕見的全國性會議,與浩大的陣勢比起來,討論議題卻有些「老掉牙」——如何建設「新能源示範城市」。

不過,雄心勃勃的國家能源局並不認為話題老舊。

按照國家能源局的想法,從2012年9月起,中國將正式啟動創建100座「新能源示範城市」,以推動當地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使可再生能源在城市的能源消費總量中達到大規模應用的比例。

100座城市的規模已佔到中國城市總數的六分之一。新政規定,到2015年,入圍城市的新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總量的6%。這意味著,如果新政得以執行,將極大改變中國城市的能源結構。

過去幾年,中國大江南北的城市依靠引進綠色能源企業,都曾自詡為「新能源城市」。但這次,國家能源局試圖重新定義這個已經被「用濫」的概念。

「別再跟我說你有多少風機葉片廠、電池組件廠了,這些都不是新能源了。」

面對台下來自各地的能源局官員,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如是說,未來的政策導向是鼓勵應用而非製造,新能源示範城市的考核指標體系也是新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與製造業規模無關。

過去十年,儘管中國的綠色能源在全球異軍突起,但「重製造,輕應用」的發展模式卻並未對本國的綠色能源消費做出多少實質性貢獻。觀察者們不相信,能源局如此興師動眾,只是為了做一個「沒有太大新意」的示範城市?

畢竟在這之前,各部委類似的示範城市評選已經不少了:住建部在全國搞了「低碳生態示範城市」評選;財政部則有「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住建部和財政部還聯合組織過「可再生能源建築示範城市」;國家能源局則組織過「綠色能源示範縣」評選……

在眾多類似的示範城市評選中,百座「新能源示範城市」到底有何不同?

分佈式發電:向左還是向右?

一切與一本黑色封面的美國暢銷書有關。

《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本倡導「能源民主」的書籍得到了國家能源局的高度推崇。作者Jeremy Rifkin認為,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的結合,將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屆時人們將在家裡、辦公室裡和工廠裡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

這一觀點跟國家能源局力推的「分佈式發電」和「微電網」理念不謀而合,成為會議中被各種演講者引用最多的理論依據。

分佈式發電,是相對於傳統的集中供電方式而言,是一種靠近用戶端的能源供給形式;「微電網」也是相對於大電網而言的獨立小型電網系統。國家能源局一直

是分佈式發電和微電網的強力倡導者。二者被視為中國規避新能源上網瓶頸的捷徑和打破電網壟斷的希望,也成為新能源示範城市建設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為此,國家能源局正在制定「分佈式能源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以及「分佈式電源上網管理辦法」,並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建設30個微電網試點,以支持 分佈式能源發展。不僅如此,為了規避電力法第25條「一個供電營業區內只設立一個供電營業機構」的規定,國家能源局也在推動電力法的修改。

這遭到了國家電網的挑戰。反對者認為,微電網不僅會增加電力網絡的不穩定性,還會提高發電成本。國家電網一位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這種劃分電網利益,導致其流失客戶的做法一旦在全國鋪開,「各地都會開始蠶食電網的利益,電力格局將發生深刻變化」。

「現在有些人搞所謂的微電網,實際上是借微電網之名,行小電網、配電網之事。」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智能電網研究所所長張義斌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微電網的概念引入國內後正在被「泛化」和誤用,發電量達到兆瓦級別就不應稱為微電網。

「都在說分佈式,但國網公司跟能源局的理解不一致,能先明確下概念嗎?」在集訓的一個座談會上,湖南省一位官員向國家能源局官員疑惑地問道。

儘管如此,國家能源局的支持者以及為數眾多的新能源企業們則堅持,微電網的概念不僅與單純的規模大小無關,微電網還一定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觀察 者認為,這次全國大規模鋪開的新能源示範城市建設,正是勢單力薄的國家能源局試圖將分佈式和微電網鋪向全國之舉——此舉的成敗更多繫於地方政府的配合程 度,但目前看來,似乎並不樂觀。

「這是一場變革,分佈式一定是未來的方向。」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處長董秀芬說。

地方政府心態複雜

相比能源局的堅決推行,地方政府則顯得猶豫不決——申報成功自然能納入政績,但前幾年發展新能源造成的諸多問題正讓他們心煩不已,他們擔心新一輪的新能源城市建設又會產生更多令人束手無策的問題。他們已變得不那麼積極。

這次,一度因新能源聲名鵲起的無錫市則意外缺席了新能源城市的申報。中節能諮詢公司副總經理謝正武的理解是,無錫市作為新能源「製造業城市」,能源 消費量高,且現在飽受新能源製造業之苦,並不適合申報。「以前太陽能也是給無錫市爭了光的,但現在卻成了討人嫌的,甚至想撇得乾乾淨淨。」總部位於無錫的 A股上市公司海潤光伏的董事長楊懷進對南方週末記者感慨地說。

相比放棄者,前來申請者也是心態複雜。一位廣西發改委系統的官員對南方週末記者坦言,其申請新能源示範城市的目的,就是看重國家的補貼資金。「這個 問題比較敏感,這兩天很多人問我做這事有什麼政策,我說沒有政策,我知道你們所謂的『政策』就是錢,但能源局不管錢。」梁志鵬的一席話讓上述官員心涼了一 半。

這能部分解釋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員在國外專家講述國外新能源城市建設經驗時,為何顯得那麼心不在焉了,會場的空座位越來越多。

「我們已經拿到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推廣示範城市』和『可再生能源建築示範城市』兩塊牌子了,再多一塊牌子是次要的,關鍵要有實質性的政策。」一位湖北籍的發改委官員坦言,他們甚至擔心,倘若真申請到新能源示範城市,以後要引進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是不是就更困難了?

「地方政府要積極申請,無非是圖個名或者利,如果都沒有,有強制性的約束條件也行,就像完成節能減排的硬性指標一樣,但是我都沒有看到。」一位新能源券商分析師說。

如今,中國的綠色能源已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北京金融街的投資者在憂鬱地問「綠色能源完了嗎」;江蘇製造工廠的工人也被迫從刷有「奉獻清潔能源」標語的車間裡離開,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大力鼓吹「清潔能源改變生活」的海歸創業者,現在也偷偷改行幹別的了……

無法健全的商業模式,束手無策的巨大虧空和難以撼動的電網壟斷,都讓市場對新能源的短期前景感到悲觀,「中國的新能源無論是市場還是政策,都走進了死胡同。」一位與會的五大發電集團的企業代表感嘆說。

在這樣普遍悲觀消極的市場背景下,國家能源局最終能否讓全國100個城市重新振作起來,在推廣分佈式能源上助其一臂之力,則成為考驗其智慧的關鍵。

「云南石林的項目,在政策尚未落實的情況下就大膽做了,這種敢於冒進的精神不一定是壞事嘛。」為了動員台下的各地能源局,一位國家能源局的官員這樣鼓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