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首富宗慶後談創業背後:沒功夫到西湖邊喝茶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727.html

在杭州城站火車站對面、車來車往的高架橋下,一座不起眼的灰色小樓,在城市的喧囂中默默佇立。

如果不看招牌,你很難相信,這裡便是中國內地首富宗慶後工作的地方。「娃哈哈是在這裡誕生的,25年了,宗總捨不得搬家。」娃哈哈的員工說。

42歲開始創業,從貸款14萬元、靠三輪車代銷汽水及冰棍開始,到擁有財富800億元,成為「2012年中國內地首富」——25年來,宗慶後心無旁騖,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堅守著自己的實業帝國。其個人奮鬥史,無疑是一部真人版的「勵志大片」。

11月14日下午,在這座普通的小樓裡,宗慶後笑呵呵地請記者喝茶,輕描淡寫地講述著娃哈哈誕生25年來的林林總總。

年均增長超過60%的娃哈哈

「很多年過去了,我依然清楚記得那一天的情景:1987年夏天的一個下午,天氣悶熱,杭州的小巷子裡見不到人影。我騎車出了家門,去幹一件有些冒險的事情——靠借來的14萬元錢,去接手一家連年虧損的校辦工廠。」提起往事,宗慶後有些動容,他告訴記者,創業初期的條件十分艱苦,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借來的14萬元錢,也不敢全部用完,只用了幾萬元錢,簡單地粉刷了一下牆壁,買了幾張辦公桌椅,就開張了。

有了自己的事業,宗慶後憋足了勁兒,但當時,他的「事業」卻是蠅頭小利的小生意,「我們代銷冰棍、汽水,還有作業本、稿紙等,主要是為學生服務。一根冰棍4分錢,賣一根只賺幾釐錢。」早年創業的艱辛,已深深刻在宗慶後的記憶裡。

隨著時間的推移,宗慶後的業務範圍也越來越廣,開始為人家代加工產品。風裡來雨裡去忙活了一年,年底一算賬,居然有了十幾萬元的進賬。儘管賺了一些錢,但宗慶後認為,企業沒有自己的產品,終究不是長遠之計。

1989年, 宗慶後帶領校辦工廠的100來個員工,開始開發投產娃哈哈兒童營養液,並成立了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當時,國內食品市場的產品種類相對較少,就連方便麵都是稀罕玩意兒。」娃哈哈兒童營養液一經面世便迅速走紅。

1991年,宗慶後做了一件更大膽的事:兼併了擁有2000多名職工的國營老廠——杭州罐頭食品廠,娃哈哈食品集團公司正式成立。1991年企業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達到2.17億元。

1994年,娃哈哈響應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工作的號召,投身西部開發,兼併了四川涪陵地區受淹的3家特困企業,建立了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此後,娃哈哈邁開了「西進北上」步伐,先後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

1996年對於娃哈哈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年份。這一年,宗慶後瞄準瓶裝水市場,娃哈哈純淨水誕生。有經濟學家曾認為,娃哈哈純淨水的出現,是宗慶後搭建商業帝國最重要的一塊磚。

娃哈哈成立25年,其產品包括含乳飲料、瓶裝水、童裝等共十大類150多個品種。宗慶後坦言,25年來,娃哈哈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數不清的坎坷,甚至也曾走過彎路,但專心做實業、專注做品牌的信念始終沒丟。

25年來,娃哈哈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年均增長超過60%。提起2012年,宗慶後由衷地舒了一口氣,「1—9月,集團實現營業收入500億元,上繳稅金47億元,預計2012年我們可以做到(營業收入)700億元。年初的時候,也曾為今年的經營情況捏了一把汗,畢竟大的經濟形勢不是很好,但是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輕鬆一下了。」

「中國內地首富」的簡單生活

「宗總不拘小節,也不怎麼在意個人形象,有時候顯得和這個世界格格不入。」娃哈哈的一名行政人員向記者爆料,一次,友人極力邀請宗慶後去參加一個時尚類活動,盛情難卻,宗慶後只好前往。「全場的人都是西裝革履,只有宗總穿著夾克衫,還是舊的,和當時的氛圍極不協調,可他自己根本沒有感覺到有什麼不妥。」

和「首富」的頭銜比起來,宗慶後的生活談不上「品質」。平常,他總是穿一件普通的夾克衫,一雙有點舊的布鞋,有些是最便宜的大路貨,但他認為這很好,「幾十元的衣服穿在身上,人家都會以為是幾千元的,我幹嗎花那個錢?」宗慶後調侃道。

穿衣服隨便,吃飯也很簡單,用宗慶後自己的話說,這輩子最愛鹹菜腐乳,身體照樣健健康康。如果不出差,宗慶後的一日三餐幾乎都在公司食堂解決。

杭州這些年變化很大,西湖變得越來越美,整個城市的環境也越來越乾淨、充滿江南韻味。早年走街串巷送汽水的宗慶後,自以為閉著眼睛也走不丟,但最終他發現,杭州變得自己已經不認識了。「其實,不是杭州變化快,是他總忙於工作,根本沒時間出去四處轉轉。」女兒宗馥莉總是勸父親多出去走走,但宗慶後只要一出門,基本就是奔機場。

有一次,電視台錄製節目,專門把他拖到了西湖邊喝茶。節目錄完了,他大發感慨:「在這座城市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原來坐在這裡喝茶這麼舒服。」下屬建議,乾脆在西湖邊租個地方辦公得了,累了可以坐湖邊喝喝茶,看看景。「那就光顧著喝茶觀景了,看過的文件轉頭就得忘了。」宗慶後立刻否決了這個提議。

堅守實業「陣地」

25年,娃哈哈的總資產增長了57萬倍。集團旗下的娃哈哈系列產品,銷量一直穩居全國第一,在實體經濟面臨「空心化」、國際金融危機及歐債危機雙重影響下,宗慶後如何立於不敗之地?

宗慶後給出的答案是:一切源於我們的「專注」。「認真做好一件事,這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25年來,我們的信念從未動搖,快速積累財富的虛擬經濟我們視而不見,一心一意做產品、搞實業,一心一意為中國老百姓提供最實惠的必需品,是我們不變的追求。」

在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上,宗慶後可謂創造了一個很難複製的模式。宗慶後曾說:「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大企業,都有一個強勢的領導人,都是『大權獨攬』。」所以,一直以來,娃哈哈的「專制」在業界也是出了名的:娃哈哈集團直到現在也不設副總經理,生產、銷售等各個領域的管理則是由各個部長負責。

但這並沒有妨礙娃哈哈員工的忠誠度,因為宗慶後雖然「專制」,卻是個有情有義之人,25年來,他從未辭退過一個員工,一年中甚至有一半時間和員工奮戰在一線。

一方面高高在上,一方面又和大家一起摸爬滾打,宗慶後深諳「中國式領導」的精髓。

宗慶後強勢的另一面,則體現在娃哈哈對渠道的控制上,這也是宗慶後管理經銷商的成功之道。

 

娃哈哈擁有遍佈全國的近5萬個經銷商,如何管理好這個至關重要的終端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娃哈哈成敗的關鍵。宗慶後的解決之道是創立了「聯銷體」,即編織了一張遍佈全國各地6000多個一級批發商以及三四萬個二級、三級批發商的銷售終端營銷網,與經銷商結成利益同盟體,變一家企業在市場上與人競爭為幾千家企業合力一起與人競爭。

採訪中,一直關注時事政治的宗慶後認為,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大是個 「空前的利好消息」,「一個國家的經濟,離不開實體經濟,尤其製造業。工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十八大報告中,關於『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指導思想,無疑是非常正確、非常值得期待的。」

宗慶後表示,中國的製造業中,中小企業大約佔據了半壁江山,但中小企業的發展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礙,「我建議國家應該從稅收、行政審批方面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為中小企業減負。」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種種跡象表明『實體經濟回歸』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流聲音。而我們娃哈哈,將一如既往地堅守實業,為最基層、最廣大的消費者提供最好的產品。」 宗慶後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924

與90後談經濟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0/90.html
早陣子止凡跟兩位 90後朋友仔討論一些投資理財及經濟命題,當中談及有關港鐵及電力公司的加價問題,及對股票的睇法,討論結果讓我更瞭解現今 90後對社會經濟學的認知。

先談港鐵加價問題,其中一位 90後指出港鐵不是靠票價賺錢,所以認為港鐵不應每年都加價,加價是引發民怨的來源,既然都有物業的賺錢能力,為何還要經常加票價呢?而另一位 90後其實還在大學唸書,直言沒有留意新聞,對港鐵加價的來龍去脈沒有多考究,不能評論。

之後我問他們知否港鐵公司整個運作模式,為何政府會補貼地皮予港鐵?鐵路公司建房出售物業到底又是什麼一回事?他們表示不太清楚詳情,只知道港鐵也會賣樓,賣樓所賺的錢亦佔其總收入中的一大部份。於是我嘗試向他們解釋一下港鐵的發展模式。

興建新港路需要龐大資金,如果單靠票價回本的話,根本沒有鐵路公司會建造新鐵路線,要不是票價會被定得非常高,不可能順利營運。所以世界各地的鐵路線多是由政府出資興建,而香港就想出補貼土地這個方法。

沒有鄰近鐵路站,政府所補貼的土地根本不特別值錢,但連同將落成的鐵路項目一起看,地價自然大升。拿一塊價值本來不是太高的地皮給港鐵作建鐵路成本,讓港鐵找發展商再發展物業,售樓後支付回建鐵路成本。這個方法,社會多了鐵路,又多了鐵路站上蓋物業,又多了樓宇供應,發展過程又創造就業,把所有發展風險及成本都放到港鐵身上,實在是多贏的方案。

可惜今天反而被人家說成是「官商勾結」,好像是政府拿市民的土地補貼港鐵似的,其實不採用這方法,香港鐵路發展減慢,確實經濟發展慢又不算是大問題,不發展的地皮一直在「曬太陽」又如何?不過事實上是好是壞,大家心中有數。不用這樣的方法也不要緊,不過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朋友仔亦可以提議吧。

說回票價,如果明白了這個模式,港鐵發展物業所賺的盈利,是否可持續性的收入呢?始終港鐵不是地產商,不會貨如輪轉地投地建房。然而,地皮本身是用以補助鐵路建設費用,因為物業盈利而不許加票價,這又是否公平呢?值得深思。

我們討論時,不是拿我的一套去說服他們,只是讓他們多點資料作多角度思考,本來他們亦「血氣方剛」,對社會不公義有點抱不平之感。但經過一番討論之後,看來因瞭解而更冷靜,需要更多時間空間作思考,這是我希望見到的,對每件事最好都瞭解清楚及分析後才作出行動。

我一直這樣認為,反對現有制度,要改變社會,這樣的熱血絕對是社會需要的。如果所有市民都太「聽話」的話,壞處一定比好處多,不過在行動之前,瞭解問題一定要夠透徹,分析一定要到位。

還有討論電力公司加價問題及對股票的睇法,有機會再分享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32

與90後談經濟(二)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0/90_29.html#more
上回講到止凡跟兩位90後談及港鐵的營運模式,今日繼續當日的討論內容。除了談到港鐵,當時香港還有不少討論香港兩家電力公司加價的報導,於是我又問他們有什麼意見。

很奇怪,他們對報章經常討論的「利潤管制」都不太瞭解,可能家中電費都不需要他們費心,所以沒有多留意電費的變化,更不會留意電力公司加價的理據及其運作模式。

其實不只電力公司,每一家公司都會計算公司內的每項投資計劃的回報,港鐵如是,電力公司也是。計算過後,如果不值得投資的話,公司都不是「開善堂」的,投資計劃不化算就一定不會「去馬」,這是人之常情。

正常的情況之下,少至建造一條小電線,計劃亦要計算清楚回報效益才決定去做。如果是電力公司,其投資又怎會是小項目呢?發電廠、舖設電纜、變壓器及配電網等,投資額動不動過千億。這樣的投資項目,如果風險值很高,回報又不穩定,隨時又會有無限多的競爭者拉抵電費,建電廠的地又隨時會被收回,電網設備又經常破壞,試問誰會拿千億投資這樣的項目呢?

回報率不穩定,不如拿千億穩當地買入指數基金或債券,收息的回報及穩定性更勝投資電力公司。所以政府在80年代利用「利潤管制」的模式跟兩家電力公司簽下專營權。當時是13.5%的准許回報,即電力公司投資了多少的話,她們就可以按投資額的13.5%作回報指標,不足這回報的話就能加電價至足夠為止。13.5%很高吧,記得當年的利率是20釐過外呢,其實13.5%在當時是算偏低的了。

還有,如果遊戲規則改變得太密,自然增加不少投資風險,總之,當時政府跟兩電的談判是平等互利的,應該不是誰高於誰、利益輸送、官商勾結之類。

然而,這樣的合約亦有另一好處,就是保證兩電不會吝嗇向設備的投資,從而能保持香港發電系統的可靠性,相信香港電力系統的穩定度是世界數一數二的,你看美、加大停電的精彩,今天還在用60年代的電網技術,實在跟其電網合約有關,弄至誰都不想投資去改善輸電網所至。

2008年,政府跟兩電談判後把利潤率減至9.99%,當然不少市民還覺得這樣的利潤率太高,世上哪有保證賺錢的公司呢?怎會不停加電價而市民又沒有法子呢?政府到底搞什麼呢?為何傾出這樣不平等條款呢?跟前篇的概念一樣,反對是可以的,但先要瞭解全局,瞭解遊戲玩法,瞭解後還是不滿的絕對可以反對。

如果你是千億投資者,做什麼行業都可以,應該政府發展時需要你多於你需要政府,只要條件不太好,相信你都不會投資於某生意之上,所以每個談判都要知己知彼。兩電今天的情況是這樣的環境所演化出來的結果,是否公平?值得深思,思考這些問題,對兩位90後很有益。跟他們還有討論股票,有機會再分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33

與90後談經濟(三)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blog-post.html
早前兩篇有關跟90後朋友仔的討論,讓大家大約知道現今畢業生對經濟的知識,跟止凡當年一樣,學校沒有好好教授財務知識,所以出來社會工作仍是一張白紙。不過白紙有白紙的可貴,至少比較虛心聆聽,當然是否入腦又是另一回事。

來到第三篇,是討論有關股票的,跟之前港鐵及電力公司的討論一樣,先問問90後朋友仔對股票的認識。一位直接回答不知道什麼是股票,另一位則答中某部份,例如股票是集資活動,他再補充說:「某股票只要多人買就會升,多人賣就會跌。」

能回答的那位,是因為家人有買賣股票,所以略有聽聞,但從他的答案能看出他對股票的瞭解亦非深入。這難怪的,求學時期當然是以學業為重,花時間瞭解股票的話,可能今天不能好好畢業了。而我有否跟他們分享我對股票的理解呢?有一點點吧,但主要還是要鼓勵他們多看書。

對股票本質的理解,很多人都沒有在意,反正只需要買的升、沽的跌,自然賺錢,理解何為股票又如何呢?因此證券商亦看中這一點,製造很多衍生工具出來,指數基金也能用非實股製造出來,還有輪、證等合約,連銀行也製造「紙黃金」,不用買賣實物。反正大家不太介意實物及其意義,最重要是價位的上落。

這種概念不對嗎?我不知道,亦不作評論。只不過是我個人比較踏實及著重意義,自己不懂而覺得虛無縹緲的都不會想去擁有,亦享受實踐知識的投資過程。簡單舉例,如果有位經紀話如何厲害,只要把錢交到他手上就能賺錢,他買賣什麼也不會告訴你,但往績厲害,各街坊都把錢托上托去找他投資,所謂「信不信由你」。我對這類操作的確一點興趣也沒有,就算這位經紀必賺,送錢給我,但亦真的沒有興趣。當然如果深深明白其投資哲學,例如巴菲特的巴郡,那又另作別論。不過,我相信很多人認為這樣交託不知名經紀來賺錢比較可取。

就算是玩「人云亦云」的遊戲也需要知識的,好像抽新股,我也曾經聽聞有朋友會看其估值,看新聞留意當時熱潮,注意承包商及基礎投資者的組合,從而估計新股上市短時間的升勢,再決定是否加入抽該新股。有知識基礎,計算過機會率或值搏率再出擊,我是欣賞的,只是我不懂這類方法而已。

所以,給90後朋友仔的分享,我儘可能不把自己的認知規範到他們身上,只是說出自己的看法,再鼓勵他們多看書,吸收屬於自己一套的投資理財之道。條條大路通羅馬,他們的路要他們自己去走。只不過希望他們對股票之類的事物有基本認知,以免未來社會上多幾位香港人成為大鱷的點心,救得一個得一個,大家亦多點出手相救身邊朋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64

與90後談經濟(四)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13.html
之前寫了與90後談經濟三篇文章,也有不少人喜歡看,今天止凡想再寫一篇,又是跟90後討論的內容分享。這次的主題關於領匯上市事件,這也是不少報章討論的話題,如今領匯好像是壓榨低下階層的象徵,作為90後青年人看過這些報章,初出來社會做事,又不是既得利益者,自然有點點認同報導的觀點吧。

90後對領匯上市的意見跟不少嚷著要政府私有化領匯的觀點大同小異,都是香港的小商店都不能生存,各家商場內的店舖都是租給大財團,控制了物價,從前的小商店因為頂不住瘋狂加租而結業,以前屋村商場的面貌都消失了,連小本創業機會都少了,所以領匯上市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事先聲明,我對領匯上市或私有化並沒有強烈立場,只是發現90後朋友仔的觀點好像側向「左」,所以向他提供一些「右」的思考點,讓他平衡一下,不要只吸收今時今日報章及政客們的觀點,作不了獨立思考分析問題。

當年為何要把領匯搞上市呢?其實領匯前身的商場、街市、停車場一直是房屋署管理的「資產」,為何我用括號包著「資產」呢?因為富爸爸提過,把錢放入你袋裡的才叫做「資產」,但當年領匯前身的商場、街市、停車場在房屋的管理之下,年年都要政府數以億元計的補貼,是富爸爸定義的「負債」而不是「資產」,所以當年政府是把「負債」賣上市,而不是在賣「資產」。

把一個年年蝕錢的東西以幾百億售出,其實這是很奇妙的事情,在資本主義市場實在「有買快手」,但當然,不少人會話:「這些都是香港人的,怎能賣走?」。然而,問題是不賣走,政府就要年年補貼,要交稅的我們,絕不希望稅款拿來這樣用。

商場、街市、停車場由房屋署轉到領匯去之後有何變化呢?大家都知道,領匯年年賺大錢,因為加租,為何可以加租呢?因為今天的經濟,市場能給出這個租金,能充分地利用資產去賺錢的方法,就是能把玩租金到一個極限,再加租就沒人租,可是不收足這個租金就代表浪費資源,未有把資產的賺錢能力發揮出來,房屋署本來就是政府機構,官員又怎有能力做出這個動作呢?

為了提升租金,賺得更多,領匯亦不停翻新商場,我家附近的屋村商場就是由我小時候到我出來工作都從未裝修過,二十多年就是同一個樣,但領匯一接手就立即改頭換面。資本主義的香港,在同一塊地上,如何搞出最大價值呢?香港沒有太多資源,如果不做這些動作的話,經濟想起飛又談何容易呢?

當然不少人依然想保持一些小本經營商舖,我把這個想法再放大一些對90後朋友仔說:「可能有部份人都一直不想香港發展,希望回到漁村日子?保持香港樸素的生活,不是嗎?」。我的意思是,其實這都是一個不想香港發展的想法,只是過份不過份而已,作為年青人,初出來工作大展拳腳,到底想不想香港發展呢?

當被算盡租金時就沒有租舖能力的小商舖,即代表多年來小商舖間接地受著政府的補貼。錢在社會是流動的,羊毛出自羊身上,為何大家以前可以便宜地到小商舖買東西呢?因為租金低,房屋署不會積極改善環境及研究加租,當中有不少價值還未發揮出來,香港資源在浪費著,政府在補貼著差價,香港人的稅款在浪費著,這就是資金的流轉。

香港有一條法例叫「逆權侵佔」,如果一個地方的業主被證實在一段長時間(以前20年,近年修例成12年)沒有對其地方的霸佔者作任何形式的管理,包括收租、警告、驅趕等,霸佔者可以入稟法院要求擁有這個地方。不少人不明白背後原因,為何一個霸佔者,租又不交,香港法例竟然會保護這類人呢?其實這條法例背後的精神就是不鼓勵一些沒有善用資產的業主,因為香港土地資源十分珍貴,再不鼓勵善用資產的話,香港經濟就有難了。

右邊的資本主義是殘酷,左邊的共產主義又可怕,兩者之間在某程度上要取個平衡點。我提醒90後朋友仔的觀點並不是要偏向哪一方而跟另一方對立,更不要人云亦云、為反而反。而是要先理性瞭解問題,瞭解雙方的理點及背後理據,再作獨立思考。其實我不只希望我眼前的90後朋友仔能做到這點,而是希望所有年青人都能做到,這樣香港的戾氣可能會少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08

與90後談經濟(五)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5/90.html
之前的「與90後談經濟」系列,今天又多一篇,主因是早前止凡又跟另外兩位90後朋友仔討論經濟命題,發現他們對理財起步很擔心之際,竟然有金融銷售產品專員向他們埋手,我也毫不猶疑地跟他們分享我的看法。


這兩位90後朋友仔的背景都不一樣,但不約而同地都有舊同學在銀行裡當基金銷售工作,這些舊同學很奇怪,從讀書到現在都不太諗熟,但到這兩位90後大學畢業之後出來工作數月時,這些基金銷售的舊同學就突然主動約見,出來當然是推銷銀行中的基金產品啦。

我對此完全不感到奇怪及驚訝,做保險經紀的,或當金融產品銷售員的,無一不先向身邊親戚朋友埋手,到諗熟的朋友都銷完之後,不諗熟的也都要想,還好好計劃一下人家的人生階段,計算到90後能升讀大學的,到出來工作時,有賺錢能力後,又入世未深,這是最好的時機,相信若我是銷售團隊的trainer,我亦會這樣教授及部署我的銷售團隊。

所推銷的是月供基金,每月要供5千多元,30年期,期間資金不能提取,正所謂「有入無出」。其中一位90後計算過,按其計劃投資的話,未來30年的年回報率大約3%左右。我一聽見這樣的計劃,簡直認為這是街頭騙局的進化版,有基本財務知識的人都不可能接受。但很快我就擔心起來了,因為這個社會正正是大部份人都不太有財務知識的,相信銀行絕對有能力售出很多這類基金計劃,把大多數畢業生的部份薪金都鎖好。

當時跟兩位90後朋友仔分享了我的一些看法,例如其中一位話3%太少了,我又反問:「哪多少才不算少?」,他又答不出來,我建議他多看財務知識相關書籍。之後我又問這個計劃的回報是過去還是預測,他們話多是以過去成績再去預測應有的未來回報,我又提醒他們應想想如何預測未來?過去成績跟未來有何關係?不要養成一種習慣性地把資金交給他人,迷信權威,迷信專業,只要人家有個「團隊」,有多位「專家」,有什麼「執照」,就把自己的辛苦錢交給人家去管,而人家話能預測未來回報這類說都不去思考。

對回報這個概念,不少人都會分析研究一些數字及線表,過去走勢如何,未來走勢如何,過去什麼國家的指數都有多少增長,未來如果走勢持續的話,就會如何之類。我對他們的建議是嘗試深入了解一個系統回報從何而來,好像持有一個物業出租,買入價多少,裝修費多少,管理費多少,地租多少,收租多少,這就能預計到你的租金回報應有多少,當中每一個細項都可能會變化,而都會對租金回報率有所影響,但你仍然對這個物業的回報有一定的掌握。

把這個回報估計能力放到其他投資上,如分析一家公司的股票之類,你大概會預測到回報率如何,這樣需要財務知識。相反,把資金交托到一些「專家」手上,然後從這些「專家」的一些圖表上,或基金宣傳文件上,得知自己的回報應有多少,當然這就不太需要財務知識,你亦可以花更多時間到吃喝玩樂或自己的工作之上,但這樣的做法,成功的機會一定會小得多。

之後,我又問為何要「有入無出」?其中一個90後都問了銷售員類似問題,他問:「如果在這30年時間,我急需運用這筆資金,怎麼辦?」,銷售員的回答一定受過訓練:「這樣操作才能令你可以成功儲蓄,你想想,急需用錢,不同人有不同定義,很多香港人要買架新車,甚至買個新手袋,都算是急錢,如果輕易地從計劃中提錢出來,這就失去了計劃的原意。」

其實「有入無出」是對基金操作的一個很好的條件,這保障基金在大跌市時的運作,一般基金當遇到股災時,由於大部份人都怕後市再跌,於是都會提出基金,這稱為「贖回潮」。由於要應付「贖回潮」的現金,基金經理都要被迫在市場沽出股票變回現金。在股災時股價已經夠低,而因為需要生存,基金只好在低價沽貨,沽壓令市場價格更低,甚至不能成功套現,這是不少基金在金融海潚時沒頂的原因。

為避免這樣的情況,「有入無出」這樣的策略是很好的,讓基金經理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去投資,就算在股災時所套現的部份也不需要交回這批客戶。所以,這些條件,根本不是為了幫助這些客戶儲蓄而設的,而是為基金的運作本身。當然,90後的朋友仔剛出來工作,都不會太了解銀行的本質,正因為他們入世未心深,沒有心計,很容易成為銀行賺錢的目標。

我還告訴他們如果想知道多一些銀行及金融機構的陰謀,隨時可以找我討論,之後我還分享了幾篇文章讓他們參考(以下連結),希望他們有所得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538

與90後談經濟(六)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9/90.html

又是這個「與90後談經濟」的系列,今次止凡跟另外一位90後朋友仔討論,主要是討論年輕一族的買樓問題。不少年輕人心中都希望樓市可以大跌,最好是某人某事把樓市推倒,好讓他們有上車置業的機會,這想法有何不妥呢?



當然,我故意提出這個命題及想法,這位90後朋友仔都二話不說就贊成。未畢業的他,當然今天還沒有置業能力,然而望著樓價有上無落,心中不是味兒,所以他都認同樓價大跌對他們這一代人應該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跟之前一樣,我最喜歡是給一些資料,作點啟發,好過像說教一樣的討論,說教不會令人心服的。我問這位朋友仔是否知道香港的樓宇類別是如何分佈的,例如多少百分比是私樓,多少百分比是公屋之類。當然他並沒有多少這方面的概念,其實香港的樓市一向都有一個相當穩定的份額,私樓佔大約四五成,公屋佔大約四五成,其他為居屋、夾屋之類的東西。

香港有700多萬人,有200多萬個住宅單位,私樓就佔四五成。為何要提出這些數字呢?情況就好像上大學一樣,學額只得1.6萬個,報考人數有數萬人,當中考獲合符入大學資格的學生有2.8萬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到底誰能入讀大學呢?理應還是最好成績的1.6萬人先得到學位。

把入學資格調低不就可以了嗎?其實這個是沒有幫助的,把入大學資格調低也好,把試卷難度降低也好,只會令合符入大學資格的2.8萬再增加多一點,3.8萬人也好,4.8萬人也好,甚至所有報考大學的人也合符入大學資格,亦只能是最好成績的1.6萬人先得到學位。當然,當中大概會有部份人因為選科次序問題,而影響入大學的先後,但主要概念還是不變的,問題是學位只有1.6萬個。

如果把考獲合符入大學資格的學生都收入大學,即今年有2.8萬個就收2.8萬,甚至數萬個學位,一來這當然會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但最重要的是到時這些學位又是否同一個質量呢?想讀的都能入大學時,這些學位的質素又是否你想要的呢?

拿這個比喻來看看今天的樓市,其實情況也一樣,今天如果政府把樓市推倒也好,香港的私樓不會一夜之間變多很多出來,即是買了私樓的四五成人仍然佔有資產,資產擁有者大約在前四五成的人還是控制著資產的,只要你沒有辦法達到這四五成人的一份子的話,就算整個樓市一起下跌,你還是買不到樓的。

即今天要在100人之中考試排名前40名才有樓住,但你排第80名,就算樓便宜了,還是頭40名的才是業主,你依然排第80名。這位90後朋友仔還有點不明白,我話有其實有很多情況可以發生的,例如沙士,經濟不明朗,人人無工做,樓價的確會大跌,業主連份工都保不住,賣出來的時候,你夠擔買嗎?

再者,今天樓市升了上去保持了幾年,大部份業主甚至收租戶都養精蓄銳了好幾年,論身家、論資產,剛出來工作的你夠今天的業主們多嗎?無事無幹,為何業主會賤賣物業給你呢?

就算真的大家都賤賣,樓市大跌了,而經濟又神奇地無大問題,你認為你有能力買時,其他業主又有沒有能力買呢?假如,真的有一天,無原無故返回沙士價的話,我想我會即時出手買入三兩層,還是未到這位朋友仔吧。

另外,增加供應,增加到人人可以置業,到這個時候,就好像之前的學位例子一樣,人人都是大學生,大學學位都不再同等價值了,介時又會人人爭名牌大學的學位了。即香港樓市要大量增加供應至人人可置業,這個私樓佔四五成的比例將會改變,六成?七成?八成?這不再是走「高地價」政策了,到時這些私樓的價錢是很低,但它們還是你想要的東西嗎?

所以,想上車置業的,重點不應該望政府打救,政府只會打救窮人,天天望政府打救的話,就變相希望自己變成窮人,滿腦子只有窮人思維,在資產排隊位置上排列在五成人之外。好像考試排名入大學的例子,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希望考試局及大學聯招處調低合格線,或大學多開學位,而是想辦法了解遊戲規則,讀好書,爭取在頭1.6萬名額之內。

投資計劃亦然,好好增進財務知識,努力工作,累積資產,爭取進頭四五成人士之內,這個遊戲就會開始讓你參與其中。有時的確到香港及世界經濟出現亂子時,能好好把握的話,可以在一兩個機會把握後突然由80名跳上40名之內,把某批人由20-30名一下子踢出50名以外,由有物業資產變無物業資產也說不定,在非常時期出現大量的財富轉移一點也不出奇。能否把握好機會,還是變了輸身家之年代,就要看平日有多裝備好自己,自己有多少財商。

如果剛出來工作,又怎可能進入前40名內呢?但今天不能,不代表他日不能,最重要看部署及計劃。不過,置業並不是人生的唯一,沒有買物業的也可以很成功,我這個談話只不過想讓這位90位朋友仔消消氣,點出多一個思考角度。看來他都有所啟發,開始註意原來想問題要宏觀一點,每每知道自己在香港及世界上的大概位置,自然知己知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61

與90後談經濟(七)

《與90後談經濟》這個系列原來都寫了好幾年,與年青人討論問題時,久不久會有一些值得分享的東西,如今00後的梯隊也慢慢地跑上來了,90後朋友仔也開始有不少人生歷練了,說不定日後可以寫一個《與00後談經濟》的系列,把一些有趣點子延續下去。




好幾個月前,身邊有位90後朋友仔想買車,他考到車牌不久,是「新牌仔」一名,從未試過擁有座駕,很想試試做車主的感覺。

曾經聽過網上有一些言論,指「未買樓先買車的男仔,嫁不過」,這個概念有點極端,可能希望吸引公眾眼球吧。其實,提出這言論的原意是鼓勵人生計劃,粗略地把「買樓」定性為「儲蓄安居計劃」,把「買車」則定性為「花費享受開支」,這句話說成「未有儲蓄安居計劃 先花費享受開支 的男仔,嫁不過」,則較為順耳。當然,買樓與買車是否真的這樣定性,相信針對其合理性亦會有不同意見。

在我眼中的這位朋友仔算是一位有計劃的上進年青人,相信他不會為享受或「溝女」而想買車的。他現在未買樓,未結婚,但有固定女友,為何突然想買車呢?我也希望了解一下朋友仔的想法。

原來因為他有位親戚要移民,所以轉讓座駕出來,那架車很普通,價錢不會高,亦可以商討,親戚價應該可以很便宜吧。而這個買車的計劃的確比他自己原來的計劃早了,所以也擔心自己在財務上未必能應付,因此也想過一些「超技術」安排。

其中一個安排是朋友不想租停車場,由於他所工作的地方可提供泊車位,所以他計劃週一至五就泊在公司停車場,之後週六、日就泊在家附近的時租或日租停車場,為每月省下停車場租金,麻煩一點與「踩界」一點也要試試。

聽到朋友仔這樣的安排,作為車主的我,也有些感想要說說及提醒。養一架車並不是能夠計算如此精準的,還有很多不同的洗費開支,有此更是意想不到的,因此其開支未必如他所想。

例如我分享了被抄牌的經歷,在石峽尾南昌街誤入了私家車禁區,前後不用兩分鐘就抄牌完成並被罰款數百元。另外,在技術不太熟練的時期,當駛向燈位,在距離不遠不近時看到轉燈,不知該衝還是停,最後衝了紅燈,給影了相而罰款。未駕車之前,前半生都未有因違反交通規則而罰款,一當上了司機,很快就被罰多次。

還有,起初駕車,不時會撞花、擦花,這少修少補在所難免。更試過在停車場內從車位出車,一腳油門踏出,大路上有一輛Mini Cooper高速走過,不幸地被我撞中,它整隻門被我撞凹了,討價還價後向車主賠上幾千元,當時有朋友說:「一腳油就幾千元」,聽到實在心都痛。



這些是若干年前作為新手司機(應該是「雪藏牌」)的不快經驗,在路上交了不少「學費」,今天已經不常有了。然而,養車仍有不少日常費用,包括油錢、驗車、續牌、維修、洗車等,加起來都不少錢的。

朋友仔可能接收了這輛車而省下一萬元車價,其實能享受到多少駕車所帶來的快感呢?他因長泊於工作地方,應該不會駕車上班,只能到週末才駕車出外享受一番,性價比有多高呢?可以計一計,我相信那省下的一萬元很快就會被放著的車子消耗掉。

按經驗,新手駕車,可能起初的一年半載都很有新鮮感,很享受駕駛過程,每週都會計劃一下駕車的行程,但之後可能熱情退卻,又發現香港地駕車到市區原來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麻煩,一個月花數千元養車而只供週末享用,不如搭的士更化算。

每個人對生活享受都不一樣,當然我也不能把自己一套生活態度套到別人身上,所以我以過來人身份把心路歷程說說,提醒過後,還是朋友仔自己作出決定了。



連結:
與90後談經濟(一)
與90後談經濟(二)
與90後談經濟(三)
與90後談經濟(四)
與90後談經濟(五)
與90後談經濟(六)
與90後談經濟(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135

楊鳴章四稱港獨不可能 成主教接班人後談政治 對釋法感遺憾

1 : GS(14)@2016-11-15 08:05:10

楊鳴章



【本報訊】教宗方濟各前日任命天主教香港教區輔理主教楊鳴章為助理主教,即現任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的接班人。楊上任翌日召開記者會,談及不少時事議題,包括用強硬措辭稱港獨絕不可能發生,並指自己流着中國血、在中國出生,不明白為何提出港獨論的人拒透過落實《基本法》解決「本土化」問題。楊又指對早前人大釋法感遺憾,覺得未必要走到這一步。記者:廖梓霖楊鳴章昨召開記者會,感謝教宗任命,他幾度提到自己性格「好直」,談話不會轉彎抹角,只會講真心說話。被問到港獨問題時,楊鳴章語氣強硬、4次強調港獨不可能,「呢樣嘢唔可能,absolutely impossible(絕對不可能)、不可能、infeasible(不可實行的)」。


稱熱愛中國文化

他指自己熱愛中國文化,雙親亦為中國人,「我點可以話我唔係中國人?」他認為港獨與本土化問題有關,相信港人只想與內地保持距離,令內地文化不會影響本港,而訴求透過落實《基本法》、一國兩制便可實行。對早前的人大釋法,楊鳴章嘆一口氣,形容事件遺憾,他指自己並非法律專業,《基本法》寫明人大有權釋法,但他覺得未必要走到這一步。楊又提到湯漢曾在2015年發出牧函就香港現況、政改等事項表達意見,事隔一年他的看法沒太大改變,惟身為香港巿民看到社會如此大分歧亦感難過。問及中梵建交進度,及會否要求中方先保障人權問題才建交,楊鳴章指建交一直進行,惟他不在該會議當中,但相信雙方不會因遇上問題便不建交。楊舉例指,英美和梵帝岡於上世紀才建交,彼此關係是一步一步建立的,中梵關係同樣,無可能「一覺瞓醒所有事都傾完」,即建交進度如教宗所言非短期能辦妥。至於有傳梵蒂岡或會為中國度身訂做有中國特色的主教任命方式,楊則指「或者係傾緊啩」,解釋因所有事暫未有定案,「我唔可以畀一個肯定答覆你」。


被指忠實執行者

談到來年特首選舉,楊指香港教區一向不同意現行選舉制度,但任何天主教徒想成為選委,經核實後便可登記,而他自己並非選舉人,所以「犯不着說三道四」。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高級講師陳士齊認為,楊鳴章未來擔任教區主教,對梵蒂岡而言,只會是個忠實的執行者,並不會像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一樣有主見、勇於表達政治、時事立場。陳預期,楊任內會協助中梵建交的重任,受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影響,中國或會加快與梵蒂岡建交,以增加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以免一旦美俄建交而受威脅。身為天主教徒的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指,楊個人有太多既定觀點,如在討論港獨方面,言論和權貴無大分別,「我唔係要佢講個人意見,只係想佢符合教義、社會訓導」。陳促楊認真學習,提升自己。另外,天主教香港教區刊物《公教報》昨在facebook上公佈楊鳴章的任命,大批網民留言指「楊鳴章不代表我!」、「永遠懷念陳日君樞機。陳日君樞機代表我」。


楊鳴章語錄

港獨問題:「港獨呢樣嘢唔可能,absolutely impossible、不可能、infeasible……我嘅血係中國血,我喺中國出世、我爸爸媽媽係中國人、我熱愛中國文化,你叫我點可以話我而家唔係一個中國人?」特首選舉:「教區講過好多次,我哋唔同意咁嘅選舉制度,我哋希望有直選……但係我哋冇權阻止天主教徒參選選委……政府要我哋去證明參選嘅人係天主教徒,我哋咪按照政府需要咁做囉。」同志婚姻:「我唔同意同性關係,唔代表我唔可以尊重佢。事實上我做牧民接觸時,遇過子女係同性戀嘅父母求助,我同佢哋講,唔係世界末日……可能彼此(父母與子女)會搵到互相相愛嘅地方呢?」中梵關係:「教廷國務卿對中梵關係感樂觀,建交過程亦都係一直進行,唔會一有問題就不建交,(中梵關係)冇可能一覺瞓醒就所有事都傾好。」人大釋法:「我覺得係一件遺憾嘅事,係咪一定要行到呢一步呢?未必嘅。人大有權係咪一定要咁做呢?我有好大嘅疑問。」資料來源:楊鳴章記者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15/198341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4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