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何提高長期投資收益率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adzn.html
沃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傑瑞米·J·西格爾(Jeremy J. Siegel)的兩本投資名著在中國內地都有了譯本,一本是1994年出版的《股票長期投資(Stocks for Long Run)》,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04年5月第1版的譯本名為《股史風雲話投資》,封面設計活脫脫是一付江湖股評家的打扮,什麼“散戶投資正典”、“華爾街十大必讀投資寶典之一”,要不是知道西格爾有這麼一本書,我連翻它的興趣都沒有。 《股票長期投資》之所以有名,主要是西格爾“撥亂反正”,認為要辯證地看待美國20世紀70年代初的“漂亮50”泡沫,因為在1972年牛市狂潮 中,“漂亮50”雖被高估,但只高估很少一點點,在1972年到2001年11月期間實現了11.76%的年收益,略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12.14% 的年增長率。儘管西格爾提醒大家,無論大盤成長型股票的前景看起來是多麼的美妙,都不可能達到“不惜任何代價去買”的地步,但它們很容易讓人產生誤會,以 為只要長期擁有“好公司”就可以獲得相當不錯的收益。 另外,即便現在回眸,有些泡沫股確實實現了投資者給它的超高預期,我們還是不能否認泡沫給當時市場所造成的嚴重傷害。 其實,也有人著書分析幾百年前的荷蘭鬱金香泡沫是合理的,原因是這些球莖至今還很稀有和昂貴。這些翻案文章意義不是很大,泡沫的殺傷力聚集在當代人的 身上,財產損失了一半乃至全無,這事突然發生了,對誰都不合理,只是有些人痛不欲生,有些人化悲痛為力量而已。用一個不是很準確的比喻,你年輕時因性格孟 浪而失戀或家庭破碎,沉痛萬分。很多年後,你有了幸福的家庭,回憶往事,早已煙消雲散,但你不能否認當年曾經大悲大痛過。 除此以外,《股票長期投資》泛泛而談,從今天看價值已不大。 有意思的是,經歷了20世紀初的科網泡沫後,西格爾在2005年又出版了一本《投資者的未來(The Future for Investors)》,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1月推出了第1版的中譯本,我們讀後極受啟發。 我們不妨從一個很實用的角度展開西格爾的研究話題,那就是如何長期投資(購買然後持有)呢?包括西格爾在內的許多專家以往並不建議人們選擇購買20家 大公司的股票,然後一直持有它們。他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購買指數基金來獲得長期收益,因為像標準普爾500指數等都會不斷隨著新公司的出現而更新,只有 指數基金的回報可以和這些市場指標很好地契合。 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歷史似乎說明了這一點,標準普爾公司於1923年率先推出了股價指數,3年後又建立了包括90只股票的綜合指數,到1957年, 公司把指數範圍擴展到500只股票。其後,標準普爾500指數不斷地更新,及至2003年,被添加到指數中的新公司達到917家,平均每年20家。添加新 公司最多的一年是1976年,共有60張新面孔登上指數,其中有15家銀行和10家保險公司。在科技泡沫達到頂峰的2000年,指數中添加了49家新公 司,僅少於1976年,而在2003年股市跌到了穀底,只有8家新公司登上指數,是歷史上最少的一次。 與1957年相比,2003年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構成變化巨大,今天排在市值前5名的企業(微軟、沃爾瑪、英代爾、思科和戴爾),在1957年 都還不存在。1957年的市值前20名裏有9家石油生產商,而今天只有2家;今天的前20家公司裏有12家來自科技、金融和衛生保健行業,1957年則只 有IBM能夠位列其中(見表1)。


然而,這次西格爾做了件“笨事”,他計算了1957年標準普爾500指數中最初500家公司到2003年的收益率,並將它與不斷更新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收益率作了一番比較。 由於原來的500家公司命運不同,西格爾構建了三個投資組合,第一個被稱為“倖存者投資組合”,它假設當原始公司發生兼併或私有化時,投資者將這些公 司的股票賣掉並將資金再投入指數“倖存”公司中去,結果有125家公司構成了該資產組合,年收益率是11.31%。第二個叫做“直接派生投資組合”,它包 括所有發生兼併的公司,不過像前一個組合一樣,所有的分拆公司股票都被立即售出,並再投資於母公司,共有228家公司的組合年收益是11.35%。第三個 叫做“完全派生投資組合”,它是在前一個組合的基礎上假設投資者持有所有的分拆公司股票,由於該組合不涉及任何股票出售,因此是絕對的“買入持有投資組合 ”,或者說是“買入忘記投資組合”,由341家公司的組合年收益率是11.4%。 那麼,1957年至2003年的隨時更新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收益是多少?10.85%。也就是說,無論我們怎樣定義由原始標準普爾500指數投資組合的收益,都比“喜新厭舊”的標準普爾500指數高,而且風險更低(見表2)。


西格爾的結論是:“平均看來,標準普爾500指數中原始公司股票的表現要領先於在後來的半個世紀裏陸續登上該指數的近1,000家新公司的股票。”
我們從未想到結論如此具有顛覆性,畢竟,是那些新公司帶動經濟增長並使美國經濟領先於世界,但它們的股票在市場上的表現為什麼反倒落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8

談談價值、價格、固守收益證券和樓房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1955


巴黎:

老子說,"無用"才"有用",他的意思是,如果地球上沒有壞人,人人皆好,好人就變得一文不值。

以此道理推論,世間基本上是沒有"無用"的東西,只有用處多少的分別。
也即是說沒有沒價值的東西,只在乎價值的多少。

股 票利息回報,無論是$10000元一年、$5000元一年、$300元一年...連續20年,只要是免費,相信閣下一定求要這張股票,道理很簡單,因 為$10,000、$5,000、$500..,都是有用,在任何人心中,連續20年能肯定收取10,000/一年,就應有一個價值,而連續20年能肯定 收取500/一年,也應有另一個價值,只是,相對地,前面應該高於後者。

如果問Blog友,你願意在期初付出多少去賺取每年$500的回 報呢?10,000? 20,000?... 無論是多少,你付出的期初金額就是這投資標的"價格",而得到的就是它每年$500的回報的"價值"。這投資標是否實牙實齒如期對現誠諾,就是它的"質 數"。因些,高質數是必要條件,高質數以下的,無論看似是多吸引的高回報,也只是空言一片。


要能判別高質數,就得學習看年報、明白公司當年做過什麼事,如何做;比較同業的年報,知道他做的那方面較好,那方面較弱;看多年的年報紀錄,了解這企業在經濟循環好壞時的應付能力,看它的資本比例,判別它能否渡過低週期.....,
至此,聰明的Blog友一定明白,一間現在賺大錢的企業,是否"高質數"是必須能受一些數字上的客觀考證。

如果以證券的"穩定入息"作質數的衡量,樓房的穩定租金收入,就自然令它成為一個非常優質的投資標,至少很少有像8號仔如此賤的租客,又會較即使是5號更有信用的息率。

高質數是必要,但並不是投資原則的全部,你仍然要遵守價值與價格關系作買賣的原則。最近有一些投機客以供樓息低為理由入市,按以上述的例子,如果以目前的超低還款利息,仍佔入息非常重的比例,很明顯,即使他年薪過百萬,銀行還是找錯他作為高質數投資標了。

有 一些朋友,買賣證券,既不求證"質數",也不分辯"價值"與"價格"兩者關系,只熱衷追求價格上落,例如上述$500/一年回報的投資標,我們不可能說 9,000的期初價與10,000,前者代表了真正的價值,而後者是高於其$500/一年x20年的價值。追逐這10%-20%的上落,即使是 13,000,我們亦不能說得清楚,價值與價格已有很大出入,這解釋了為何價值投資人愛作長期投資,為何股神賺的都會是以倍計,不會像投機客為 20-50%上落放棄一些好的企業,也不懂得劃一些圖表去吹捧自已為甚能在20%入市、50%賣出,Graham說,如果沒有找到一件事情發生的原因,人 們就愛"創做"一個,至此,聰明的Blog友想必會對這些投機客的專業建議,發出會心微笑。

看看匯豐銀行,我當日計算後明白到2009年 它賺很少錢,2010可以好些,2011年更好,至少是每年有8元/股利潤,高盛之後認為是10-11/元,但無論如何,投資人只能說30元以下是嚴重低 估,200元以上是"可能"過高,在此間78-100,坦白說,對價值投資人,即使Graham番生,亦很難說得清楚是過低還是過高。

這 篇Blog文可以和站內有關另一篇為何我從AIG的股票轉到AIG的定息借據AVF的文,交互來讀,去了解固定息率回報(價值),決定了證券的價格的關 係,今天AVF創新高,並從我買入時的13.5上升至18元,這幾十萬元的上落相差,真要多謝我的恩人Graham啟蒙這不才巴黎,

致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75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绝对收益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j9hl.html

2010年上半年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并非好日 子——上证指数下跌了26.82%,沪深300指数更是下跌了28.32%。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绝 对收益的投资者、投资机构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令人遗憾的是,这其中少见价值投资者的身影。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毕竟,巴菲特有两条投资原则,第一条是“不要亏损”,而第二条是“不要忘记第一条”。按此来推,价值投资者似乎 更应该取得正收益。

短期业绩报告可能误导投资人

我认为,半年的时间太短了,不足以对投资者的能力作出结论。我们以巴菲特的经历来作说明。

1966年, 巴菲特合伙企业创造了历史最佳的成绩,收益率高达20.4%,而道琼斯指数下跌了15.6%。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佳绩,主要是 因为四类投资中的Generals-Relatively Undervalued 类:

 

其收益主要来自于一项投资。此项投资是合伙基金1965年和1966年的最大单项投资,其业绩大幅超越了持股期间(196419651966年)的市场平均业绩。我认为它在未来3-4年内取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这只股票的非凡吸引力和相对确定 的收益使我在196511月新加入了一条“基本原理”:允许持有单只股票不超过合伙基金资产的40%

 

……这种集中投资的策略肯定会导致短期收益大幅波动,更中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波动并不 让人高兴。在某些较短的期间内(短于合伙基金的报告期半年或一年),合伙基金的业绩已经出现过这种令人不悦的波动。所以,我认为频繁的业绩报告不仅愚蠢,而且会误导投资人。

问题是,国内的投资人能否都像巴菲特那样幸运——令人不悦的波动发生在半年之内,恐怕未必。事实上,即使是巴菲特本人,后来也曾有了买入一只股票(华盛顿 邮报)后浮亏两年以上的经历。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还可以知道,投资集中度越高,业绩波动越大,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就曾经深受其害[1]。今年上半年,知名价值投资人 李驰先生担任投资顾问的几只信托产品业绩排名靠后,也是因为集中度高,而重仓的金融股又表现不佳。

当以长期业绩为重

与芒格相比,巴菲特投资的集中度低一些,按我的理解,他更照顾合伙人们的感受。但是,在内心中,巴菲特还是更重视长期业绩。我们看同样是在1966年 度合伙企业报告中他是怎么说的。

1965年 年末,我们在该项目上共投入1,956,980美元,持股价值 达到2,358,412美元,收益401,432美元。股票价格的上升阻碍了我们的投资计划。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股票价格降至成本线以下,这可能会影响合伙基金1965年的业绩,也可能会影响各位有限合伙人的好心情,但这会增加合伙基 金的长期收益——因为我们的收益源于不断地买入,而非卖出。

1966年,短期业绩和长期业绩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我们以前毫不知情的另一个股东,提出了收 购要约,这样合伙基金基本上已无可能进一步买入。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选择就是出售持股。

 

这看似增加了1966年的业绩,但我一点也不高兴,一座金矿转眼变成了一个土丘。如果1966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5%,我们将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入,合伙基金的长期业绩将更加理想。

手中的股票逆市上扬,巴菲特不喜反忧,估计有人会骂老人家得了便宜还卖乖。问题是,如果你着眼于长期收益,那么巴菲特的反应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大多数人 恰恰是追求短期收益的。

正确理解“不亏损”

与巴菲特相比,塞思·卡拉曼似乎更加重视绝对收益。他曾经大力抨击机构投资者的相对表现定位。

相对表现是指不是以一种绝对值标准来评估投资业绩,而是根据与股市指数,如道琼斯工业 平均指数或标准普尔500指数,或者其他投资人的业绩的比较来 衡量业绩。多数机构投资者以相对表现来衡量自己的投资是否成功。希望取得较指数或者其他经理人更好表现的资金管理人可能不会关心自己的投资是否诱人,甚至 不关心投资的绝对回报。

在我看来,投资者完全不看相对表现也是不可能的,巴菲特本人早年曾这样阐述他的业绩目标:

我们致力于扩大合伙基金相对道琼斯指数的长期优势,而不关注基金某一特定年份的绝对收 益。在我看来,如果道琼斯指数下降25%,而合伙基金仅下降15%,这样的结果比基金和道琼斯指数同步上涨20%要好得多。

……我希望,长期来看,我们的年收益率超过道琼斯指数大约10%。也就是说,如果市场下降35%40%(我认为这在未来十年内是很可能发生的),我们大约只会下降1520%;如果市场基本持平,我们的业绩大约会在10%左右;如果市场上升20%或 者更多,我们将尽力达到这个水平。

我认为巴菲特阐述的这个目标相当合理,并且将它作为我自己的目标来努力。在巴菲特致伯克希尔股东的信中,每年也总不会忘了将当年的业绩与指数作个比较。

其实,尽管对衡量业绩标准的看法略有分歧,卡拉曼对“不要亏损”的理解和巴菲特是一样的,并不偏执:

我也认为防止出现亏损应是每个投资者的主要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应永远也不要承担 任何可能出现损失的风险。实际上,“不要亏钱”意味着经过几年之后,投资组合中的本金不应出现明显损失。

根据这样的理解,价值投资者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暂时性的亏损并不可悲,而如果有人为了追逐短期收益而放弃了价值投资理念,那才真正可悲。




[1] 参见《巴菲特为什么比芒格更牛?》一文。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jiku.html


  在弱市中取得正收益是每个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事情,巴菲特早年经营合伙企业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不过,在认真研读了相关资料后,我认为,可以借鉴他的投资思路,但没有必要过于执着地追求绝对收益。

图1:巴菲特合伙企业1957-1968年收益率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我们的环境更恶劣


    从追求绝对收益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的环境比美国股市要恶劣。

图2:上证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2001-2010年上半年收益率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从图2中可以发现,上证指数的波动幅度比标准普尔要大得多,这无疑给投资者取得绝对收益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其实,对比一下图2和图1还可以发现,与巴菲特 职业生涯的早年相比,最近10年美国股市的波动也更大了,于是就连巴菲特也不能幸免于亏损:2001年和2008年伯克希尔账面价值分别下降了6.2%和 9.6%。

    另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股市的股价同步性(即所谓的“同涨同跌”现象)的程度在全球不是第一,也是第二,这就是说,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在熊市时找到不跌反涨的股票难度要比世界上其它地方要大得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价值投资者试图在熊市时获取绝对收益可能需要比巴菲特更高的水准。我有自知之明,不会狂妄到自以为比巴菲特还高明。

    当然,如果我们不投资股票,将资金全部投入到定期存款之类的品种上是可以稳获正收益的,不过,这是无赖的做法。无论如何,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目的是长期收益最大化。

我们的武器更少


    巴菲特早年之所以能在指数下跌时还取得正收益,是因为他的投资种类更齐全。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投资可分为三类:Generals(低估类投资)、Workouts(套利类投资)和Control(控制类投资),其中后两类投资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指数没什么关系。

    1962年,道指下跌了7.6%,而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收益率为13.8%,巴菲特的总结是:“1962年业绩表现最佳的是“Control”类投资——持股比例达到73%的Dempster公司。”

    问题是,大多数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是没有能力做Control类投资的。所谓Control类投资,是指要么控制了这家公司,要么买入了相当多的股 份,从而可以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政策。从会计角度来讲,当控制了一家公司后,我们就不以市价来计量它了。但是,这对投资者资金的要求之高是可以想象的,个 人投资者难有这样的财力;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财力足够,却又受法规所限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不对套利抱过高期望


    既然控制类投资做不了,对一般投资者而言,能够借鉴的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就只有套利了。

    然而,对巴菲特的套利案例进行分析后,我对套利并不寄予太大的期望。

    首先,套利的收益率并不高。巴菲特1962年报告的总结是——如果剔除借款所带来的好处,这类投资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10%—20%之间。我算了一下,巴 菲特合伙企业1957—1962年的平均收益率为26.0%,也就是说,从中长期来看,套利类投资其实是拖了合伙企业收益率的后腿。

    巴式套利的收益率之所以不高,是因为他从不根据谣言或是内幕消息行动,“我要一直等到从报纸上得知此类公开信息后才采取行动……这类投资的利润率一般都非 常低。一位朋友形容这就像是别人拿走了95%的部分,而我们在捡剩下的5%。”听消息或许可以牟取暴利,但这不是价值投资者做的事情。

    其次,巴菲特本人也从不刻意地将套利作为在熊市获取绝对收益的手段。

    最完美的事情就是在牛市中持有100%的“Generals”类投资,而在熊市中持有100%的“Workouts”类投资。但是我无意通过猜测股票市场 的走向进行资产配置。我认为,尽管这三类投资的短期表现会因市场情况大相径庭,但长期来看,它们都是很好的投资对象。而依靠猜测各类投资在未来市场的表现 进行资产配置,以防范市场波动风险,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巴菲特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中的一段陈述就更能表明套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有时我们的保险子公司也参与套利,代替持有短期现金等价物。我们当然偏好长线投资,但我们的现金时常比好主意多。在这种时候,套利有时比国库券的收益高得 多,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抵御可能必须放松长线投资标准的诱惑。(在我们讨论完套利后,查理通常会总结道:“好了,至少它能使你不在酒吧里浪费 时间”。)

    按照这样的思路,在熊市后期,可以找到很多可长期投资的品种时,我们是不用考虑套利的。只是在熊市前期,套利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问题是,我们很难准确地在刚进入熊市就明白所处的位置吧?

    对于套利,巴菲特其实是着一种随缘的态度:

    很幸运,去年我们在这类投资[1]上的比重比较高。我刚才已经讲过,这并不是由于我预计到了去年市场的走势,而是因为我正好找到了更多的这类投资而非“Generals”类投资。同样的,对“Workouts”的集中投资使我们没能充分享受到下半年市场的强劲反弹

    因此,我们也大可不必过于强求通过套利在熊市中取得绝对收益,更打击人的是,我们在A股市场上可能难以发现巴式套利机会。





[1] 指套利。







运营商肉搏校园:每个新用户都是纯收益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3/2NMDAwMDE5NzA2Nw.html

“考上北大不容易,电信手机辐射低”——9月7日下午,一幅被部分网友评价为“雷人”的广告语,张贴在北京大学校园内著名的“三角地”。

作为北大校园信息发布的聚集地,“三角地”是该校人流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正因如此,对于欲极力拓展北大学生市场的电信运营商,“三角地”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广 告语的旁侧,便是北京电信位于北大校园的促销点。距离不到十米,北京移动“动感地带”的促销活动亦摆开阵势,现场的促销人员,不放过和每一个新生靠近的机 会——对于远道进京的“新同学”,更换手机卡,成为“必备动作”——他们即将成为北京地区电信运营商的又一个新增用户。

校园外的争夺,亦热度不减。在北京地铁四号线,北京移动“动感地带”和北京电信“天翼校园套餐”的广告牌交错出现。知情者透露,四号线途径中关村,此处广告费价格不菲,即便如此运营商依旧不惜本钱。

相比较高昂的广告投入,四号线的潜在市场更为可期——由南往北,民族大学、北理工、人大、北大、清华均途径四号线。对于争夺校园市场的运营商,这是校园外又一个重要的战场。

“每一年的新生促销,都是我们年度营销的重头戏。”中国移动某分公司一市场推广负责人坦言,现在校园市场的争夺可谓惨烈。

校 园市场争夺的背后,则是中国移动用户市场的增长放缓。2009年,中国的移动电话新增用户1.05亿,相比较2008年近9000万新增用户数,增幅仅千 万户。“新增用户数量的放缓,将是大趋势,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持续。”电信行业专家付亮分析,在此背景下,校园市场是少有的新增市场。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面对刚刚启幕的中国3G市场,大学生无疑是3G高端市场最大的潜在用户。“争夺校园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布局未来。”上述运营商人士直言。

深度捆绑

8月中旬,经历高考后的漫长暑假,家在揭阳的小寒(化名),等到了位于广州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意料之外的是,通知书中夹着一张广州移动赠送的“动感地带”手机号码,并附有55元话费。

对于即将去广州上大学的小寒,更换一张广州地区的电话卡,早已在其计划之列。到广州的大学报到后,小寒随即换上了寄来的“新号码”。

“我们这一届的新生,都在录取通知书中,收到了赠送的‘动感地带’新号码。”小寒告诉记者,这让他们很方便,“我觉得挺好的,反正我们也要换号了,而且还不用花钱。”

但在市场的另一面,却有另一种解读。当小寒漫步大学校园,发现相比较电信和联通的大力促销,移动这一次“安静了许多”。尽管电信和联通卖力促销,其对新生用户斩获寥寥。

“我们班上的同学,基本上都直接换上了寄来的号码,成为移动的用户。”小寒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了解到,除移动外,电信和联通在各地的分公司,在今年的新生入学中也采取过夹带录取通知书的营销方式。但这仅是吸引新生入网的第一步。

更激烈的争夺,是在学生用户的深度捆绑上。“尽管各家运营商针对校园市场的套餐相对优惠,但以语音业务为主的业务模式,其用户的粘性并不太高。”电信行业专家付亮认为,如何将校园业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深度捆绑”,成为运营商争夺校园市场的新趋势。

本报记者获得一份广州联通针对某高校的促销单显示:“亲爱的同学,下发到你手中的中国联通手机号码卡为你在校就读期间与学校信息对口的号码。学校的有关信息(包括学生活动、考试信息、就业信息等)都将通过学校信息平台发送到此号码。”

“通过深度捆绑,把该运营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而其他运营商甚至很难获得入网的机会。”付亮分析,区别于其他商品销售,电信商品的排他性较强,“尤其是学生群体,很难同时成为多家运营商的用户。”

前述中国移动一分公司人士直言,在校园促销中各家运营商都有排他性的愿望,但部分学校也正是基于此,有着包括收取进场费在内的权利寻租诉求:“双方作用下,校园市场的争夺既复杂又惨烈。”

低成本营销?

校园市场的低价格,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广东的部分高校新生报到期间,广东联通甚至打出了“充50元送500元话费”“充100元送800元话费”的大幅度优惠。而在北京市场,北京电信甚至推出了在校园内,长途市话合一0.1元/分钟的超低优惠。

“学生市场作为一个低收入人群,是一个对价格弹性极为敏感的群体。”上述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校园市场的争夺,几家运营商之间最主要的比拼就是价格,对于自身而言,就是谁能把利润降得最低。

但这还是问题的表象,据本报记者了解,移动业务运营特定的成本与收入模型,或许才是运营商不计成本“肉搏”校园市场的背后支撑。

“对于基站网络已经覆盖的一定区域,其成本投入是相对固定的。”电信专家付亮分析,区别于固定电话业务,在一个固定的无线区域内,并不会因为增加新的移动电话用户,而增加相应的成本。

“从运营的角度讲,我们每增加一个新的用户,其收入几乎是纯收益。”上述运营商人士直言,“对于所谓低价促销,只存在赚多赚少的问题,而不存在亏本的问题。”

但在现实校园市场,实物促销盛行带来的高成本,却同样让运营商面临着一定的成本压力。本报记者走访多家北京高校发现,运营商校园促销点都是赠品密布。除了常规的存话费送手机之外,还有自行车、移动硬盘、电风扇、蓝牙耳机等价值不等的实物赠品。

“我们每年花在实物赠品上的成本逐年增加。”上述运营商人士直言,几家运营商相互比拼,“都是互相逼出来的。”

竞逐增量市场

惨烈的价格搏杀,从整体上摊薄了校园市场的利润。

一位接近广东移动的业界人士透露,在广州地区高校学生群体, ARPU值(每户每月收入贡献)约在50元左右。而根据中国移动2009年年报披露,2009年中国移动用户ARPU值平均在77元人民币。

“在目前的市场现状下,学生群体对运营商的利润贡献很有限。”广东移动一家分公司人士分析,除了学生自身属于低消费人群外,也与学生的整体数量有关,“学生用户一般不足区域用户数量的十五分之一。”

即便从当下看,校园市场并非是“利润牛奶”,但运营商的争夺丝毫未见减弱。

“从移动用户新增人数看,呈现放缓趋势。”上述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分析,而在各家运营商的竞争中,发展和争夺新用户,无一例外地成为各家运营商市场推广的首要战略之一。

在此背景下,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异地求学,所产生的增量市场,很自然的成为各家运营商竞逐的焦点。

不止于此,对校园市场的争夺,还为运营商日后的3G业务打下铺垫。值得关注的是,自2009年开始,三家运营商在校园推广中,都开始有意识地推广数据业务。例如,在今年北京电信的校园套餐中,均包含上网流量、WiFi时长赠送,而用于促销赠送的手机,均是3G手机。

“尽管学生属于低消费群体,但极愿意尝试新鲜应用。”前述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发展学生市场更多地着眼于未来的市场培育,“形成对某一家运营商的使用依赖,对于未来的市场延续很重要。”



稳定收益是王道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14636.html

不好的经济状况是否会拖累股票的表现?一般来说是这样的,但有的时候却不是。

举一个例子,美国强生公司现在的股价在62美元左右,2009年每股收益为4.72美元,分红为1.93美元。如果未来这家公司的盈利保持不变,分红率也不变,现在买入强生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每年可以获得3%的回报,并且还可以想象股价可能出现的上涨。

如果美国国债收益率在5%的水平(这是过去很多年的均值水平),3%的现金回报看起来并不那么吸引人,不过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2.6%左右,两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0.5%以下的时候,3%的收益看起来就足够吸引人了。

笔者在这里并不是建议投资者买入某一类公司的股票(事实上从指标上看强生也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而是希望说,当经济状况不好,无风险收益率维持在低位的时候,那些非周期性、盈利稳定、分红比例高的资产将会受到更多的追捧。

本周美国将公布第二季度 GDP的终值,市场预期维持在1.6%,对于明年的预期市场也开始越来越悲观。美国大企业联合会公布的8月份微幅上升的经济先行指数显示,美国经济疲弱的 态势将至少维持到明年年初。即便是经济复苏最为强劲的德国,由于政府紧缩财政支出,明年的GDP增长率可能不足1.5%。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上周五只有2.61%,美国10年期通胀保护国债的收益率在8月底只有略高于0.9%,而在2000年的时候,该收益率还在4%以上。所有的这些都表示,经济增速将十分缓慢(如果还有增长)。

投资更像是一个选择题,当资金必须找到一个去向的时候,受追捧的资产往往只是因为它的表现比其他资产更好。如果所有的投资都只有0.1%的年回报率,那么任何超过这个回报的投资品都会受到青睐。

经济增长缓慢将影响企业盈利的增长,对于那些价格中包含强劲增长预期的资产会是伤害;极低的国债收益率意味着投资者愿意为未来稳定的现金流支付非常高的成本,这就意味着可以提供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将会受到追捧。

现在可能是去青睐那些稳定资产的时候了,这些资产背后没有美妙的故事,却可以提供稳定的回报,而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这是最为宝贵的。



转徐星关于资金成长 与收益关系的一段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d4888a0100nua2.html

总的来说,投资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长期以来我们自己逐渐形成的投资习惯中有如下一些做法(说“风格”也可以),它让我们避免掉了很多投资陷阱:

1. 不去投资自己不很了解的业务和公司,即使看起来价格多么便宜,或者市场多么热捧 

2. 避免投资那些处于危机中,但可能会“绝处逢生”类的公司。这类公司往往是“反向理论”类投资人喜欢的。事实上,虽然我们也研究过这类投资风格甚至也羡慕过,但我自己的投资历史上从未碰过1股这类股票。

3.避免投资那些主要依靠行业一时的景气而获得高收益的公司股票。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可能失去很多大牛股的机会。比如06-07年的有色、房地产、金融等等景气类股票。这也导致我们在那两年的投资业绩平平。

4.避免投资那些业绩与其竞争优势理解起来不匹配的“绩优股”。像当年东方电子、银广夏之类的难以理解其高业绩的公司,我从骨子里就没感兴趣过。

5.避免投资那些已经接近成熟期的公司股票,即使其业绩多么优良。“成熟期”指的是其经营的空间已经足够大、周期也足够长。

5.少操作,容忍市值波动。我们一直在研究为何同行“资金量与投资业绩反比”的怪圈。事实上,这个怪圈的根源在我们看 来一是不自觉地试图超过自己的能力圈的投资(试图把握市场的大多数投资机会),二是想提高所谓投资效率(只看到市值提高不愿看到市值减少)而不断进行的 “波段操作”。其结果就是资金量越大失误率就越提高,导致收益率越低。可以告诉各位的是,今年我们的投资业绩虽然似乎还不错(截止今天收益率+76%), 但操作的次数(买卖都算,两次)至今加起来还不到10次。所以,即使现在的资金量再放大10倍,我们的投资业绩也丝毫不会受影响。

   如果有一天我们感觉到我们管理的资金量可能影响了投资收益率,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停止接收任何新资金,也会劝老客户减少或赎回资金。所以,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永远不会成为中国最大的“私募基金”。但我们力图成为长期收益率最可靠和较高的一类投资机构。

谢谢!


如何看業績(1)-全面收益表

有人話我個站無股票推,無野睇,有人話寫野教精了我,但是他寫的東西好虛無,完全看不明白,最後不看我的forum云云,多看對手的網站,努力研究股票的價值。

但大家不明白,我就是這樣怪的人,教人吃魚也要教人去如果釣魚,寫股票不只是只有賺錢,還有很多東西是好好玩的,給號碼給原因完全學不到東西,要教別人背後的理論,醒悟後,就會明白如何運作。

其實,沒有太多人講過用一個非常簡單的角度去為一隻股票簡略估值,現在就詳細地說說看報表的方法,讓大家明白一家公司的業績應該如何看。

在業績方面,偉哥常常說一分鐘看完業績,其實經過多年訓練後,是可行的,現在教大家如何看。

其實除銀行、保險及地產股外,其他報表只要有充份加減乘除的知識應該明白,自2009年起,公司報表的盈利,都用一種全面收益表來列示的,這報表和以往的損益表的分別,其實是更能反映公司權益的變動。簡單的來說,可以分開經營所得及其他關於導致資產負債表權益變動的資料。而香港則採用了一表法,在損益表下面加附一個其他調整收益,但其實,在分析業績及對一隻股票估值來說,其實不太重要。

現在就貼上一個報表,我貼上號碼有甚麼值得看和撇除的,大家可以試試回覆下應該有甚麼要留意呢。到了50個留言才開估。



 

 

 


如何看業績(2)-全面收益表

果然有得賺錢的不同,兩日就已經超額完成了50個留言的目標,唯有簡單的寫一下,沿用一下原來的報表:

1. 其實營業額方面,首先要留意其金額,增加減少不太是問題,最重要是相對大環境來說的表現,如果景氣良好,營業額下跌就要留意毛利金額變化,如果毛利上升可能是因為減少低利潤的單量而致,反之就要留意管理層如何說,如果在公司仍然表達得不明白,就不要理會這公司可以了。

如果你想深入看看的話,如果經營單一工業來說,只需要略看地域分佈有甚麼分別,如果該公司城區偏向某一地區但是該區經濟不佳的,其實都需要預期其業務會受到一定打擊的。

如果是兼營零售的話,其實適宜看看利潤貢獻的金額,如果兩者均有盈利的話然後分開估值,例如工業部分按盈利乘上4-8倍,零售要視乎是香港還是內地的,給予相對較高,把盈利乘上10-30倍,然後把兩者加上則可。

味皇兄有次對bossini的估值較為特別,因為港澳大賺錢,但其他地區則有虧損,所以他把其他地區視作1元,並單純地港澳地區乘上零售股的估值,大家可以略作參考。

2. 其實圍繞在這個的方面,最重要只有兩個字「異動」,按比例增減或小減則不理,金額過少或過多、或大增卻要留意,以下的是網友提供的例子。

(a) 一般及管理、分銷及銷售費用:  正如網友59.149.45.222、219.77.15.46及noether所說,要留意是否有特別原因,如折舊、攤銷、人工、租金及其他費用等,如果管理層沒特別解釋,則要留神一下公司是否有問題。有一次我留意2009年的建福集團(464)的業務例退原因時,發覺倒退的原因竟然和老闆人工大增有關,當即留神。

(b) 聯營公司利潤: 其實大致正如網友noether及所稱,某部分地產股及一些公司等,會把一些公司及地皮置於聯營公司,所以有特別異動的原因,要留意公司是否受非經營的原因影響,如果是非經營性的,必需要把水份撇除,如果是營運的原因的話,可以加入作估值之用的。

(c) 稅項:正如網友noether稱,因為會計交的稅和現金實是不同的,有時地皮重估的話,那些重估利潤,雖然在現金上未交,但卻是記作開支的。

如果是一般工業股,要留意當中金額和盈利是否相稱,如果交稅的金額不在除稅前10-30%的範圍的話,建議先看看附註的加加減減,看看是否其他原因。太少就怕它用了其他方法避稅,未來有問題,太多的話,可能另有玄機,正如謝瑞麟近幾年的表現,可以參考這一篇

3. 盈利其實是看「本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利潤」,是8,658那一項,並扣除其他收入或虧損及一次性相關損益項,正如這報表的1,352,以得出經營的利潤即7,306。

其他收入其實好抽象的,如果超市股的上架收入等,雖被列入其他收入,但是這是行業習慣,但未來也未必會取消的,所以亦可列作經常收入。但一般來說,其實只要是其他收入、支出或一次過收入,一概全部不計就可以呢。

4. 然後大家利用這個方法,就可粗略給一個估值,前面已經談過,工業股是盈利乘大約4-8倍,零售盈利乘大約10-30倍,其他則盈利乘大約10-20倍,大家也可試試。

如果看上半年的業績來估算全年盈利,則需視乎公司前幾年的業績分佈估算,並忽略2007-2009年間金融海嘯的計算,如2009年當時上半年極差,下半年則極佳,完全看不出正常時候上下半年的分佈,會導致不準確的計算。

5. 最後,是計每股盈利,通常,我不會看公司所給報表的數字,會利用月報表去找出股本數字,並加上完全攤薄的影響,例如可換股債券、購股權等,以得出最差情況下的估值,否則,可能會被公司誤導,得出一個不太準確的看法。

以下就是如何小弟看全面收益表的方法,希望大家指導一下,下一次會講講如何看資產負債表,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潮汕“标会”的风险与收益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2/680783.html

于广东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遍地生产玩具、陶瓷和不锈钢制品的小企业。这些企业急需资金周转时,首先想到的并非银行,而是储存在民间的大量闲余资金。

央行数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及加息,预示着今年银根趋紧,而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更受挑战。相反,民间的“草根金融”则日趋活跃,尽管收益总与高风险并存。

远水不解近渴

在潮州,刚刚进入不锈钢制品行业的李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开厂筹集资金时曾咨询过当地银行,得到的答复几乎都是“不可能”——首先需要抵押担保,不仅有多项审核,放贷时间也不确定,尤其是年底时,银行对很多项目的贷款有限制。

“虽然银行贷款比较正规,但对很多小企业来说,从银行贷到钱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李策说。

此前,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曾表示,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自身制度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因素,融资难依然是阻碍广东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其中,珠三角企业贷款难常被提及。但事实上,对于粤东、粤西及粤北山区的中小企业来说,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平衡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信贷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状况, 2010年,广东银行业贷款有意识地倾斜,投向粤东、粤西、粤北的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8.6%、18.7%和19.3%,比珠三角地区贷款增幅高出6个百分点左右。

截至2010年末,广东银行业贷款余额冲破5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66万亿元,全年新增3400亿元,同比增长26%。

但远水显然解不了近渴,相比之下,民间借贷更实际些。李策说,比如说高利贷,不需要抵押,有时当天就可放贷,急用时很方便,但利息特别高,如果不是特别急着用钱,一般都选择参加“标会”。

复杂的标会

李策说,标会在潮汕地区广泛存在,或大或小,是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之一,他就是通过这种形式拿到近百万元前期投资的。

本报记者走访汕头及潮州的农村,发现几乎人人熟知标会,参与的金额也从每份100元到上万元不等。与此相似的是浙江温州,据媒体此前报道,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几乎家家都参“会”,有的一家参加好几个会,全镇8000多户,参会资金总额约2.4亿元。

在汕头,一位长期参与标会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详细描述了标会这种隐秘的民间集资方式的操作细节。

标会首先要有“会头”,相当于民间集资主办方。会头通常交际面广,认识较多急需要资金周转的人,家庭背景较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讲信誉。由会头召集会员,包括急需资金周转和手头有闲余资金的人,制订该标会的每月筹资金额等。

该人士此前参加过一个金额较大的会,当时是每月集资105万元,总共邀请了20个人参加,也就是说连会头在内每人每月交5万元。当然,第一个月的105万元要交给会头,会头暂时拿去放高利贷。

而从第二个月开始,这个会每个月都标一次会。即除了会头之外的20个人当中需要钱的人就去投标,即拿出一部分钱来补贴全部21个成员第二个月拿出的 各5万元钱,出的补贴最高者即中标者,他可以拿到这第二个月21人出的所有钱。而他出的补贴就是所谓的利息。相应的,由于中标者给每个会员都补贴了钱,因 此其他20个人就不用足额拿出5万元。

而中标者从此次中标开始,就丧失了享受补贴的权利,也就是他剩余的月还是要交足5万元钱。而未投标者则可一直享受其他中标者的补贴。这个会里有多少 人,标会就持续多少个月,一直没有投标的人在第21个月就可以拿到足额的105万元。但事实上,他每个月并没有交足5万元钱,差额就是他的收益。

收益与风险并存

这位参与标会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种标会方式在当地算比较简单的,另外还衍生出了更复杂的方式,比如会中会。当然,标会的方式越复杂、涉及的金额越高,风险也就越大。

本报记者在潮汕地区采访时也了解到,民间借贷主要依靠个人的信誉和人际关系,一旦有会头或某人标到会之后拿着钱跑掉了,这在当地称为“倒会”。

该参与标会的人士说,有时,不同的会之间还有资金的交叉使用,或是一个会头开了不同的会,如果一个会倒掉了,有可能牵扯到好几个会,形成连环“倒会”,而由于标会不受法律保护,所以倒会之后,钱就真的没有了。

尽管风险如影随形,但李策对本报记者表示,标会的利息介于银行贷款和高利贷之间,不需要担保,与高利贷相比,属于成本较低的融资方式,且其还款时间长,压力不会特别大,又很容易拿到钱,所以更受当地小企业的欢迎。

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民间集资方式,专家说法不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标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风险不会太大,如果发展到乡镇级,国家应尽快规范引导,否则风险太大。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