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惠普的收購為何總是失敗 惠特曼還有幾張底牌?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8/14/231096.html

尚文|攝

但在殘酷的現實競爭中,73歲的惠普正面臨極大的挑戰。5月底,惠普宣佈一項涉及2.7萬人的裁員計劃,約佔其員工總量的8%。此次裁員是惠普重組計劃的一部分,也就此拉開新任CEO梅格·惠特曼拯救惠普的大幕。

應該說,從1999年明星級女CEO卡莉·菲奧莉娜入主就為惠普今天的困局埋下了伏筆,在接下來的10年間,惠普擁有了3位風格迥異的CEO,同時也走上了一條「之」字形路線,戰略反覆、方向搖擺的惠普在本就快速迭代的IT產業中錯失了很多發展的良機,曾經硅谷的象徵越來越顯得暮氣沉沉、舉步維艱。

新任CEO梅格·惠特曼又是一位明星級的女CEO,與1999年卡莉上台頗為相似,同樣面臨危機:當年是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泥潭,而今是移動互聯網的衝擊。曾經卡莉在2005年做出了合併IPG(打印與成像系統集團)與PSG(個人信息系統集團)之舉,隨後兩個部門在馬克·赫德時代拆分,而惠特曼上台的第一大舉措與卡莉如出一轍:再次合併兩個系統集團。

如果說12年為一輪迴的話,從卡莉到惠特曼上台剛好相隔12年,惠普正走在新輪迴的起始點。惠普走向何方?新任CEO惠特曼將成為關鍵。

12年的「之」字形路線

惠普究竟是一家什麼公司?今天已經很難去描述了,即使是新任CEO惠特曼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覆。

惠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面目全非?這或許要歸功於1999年上任的卡莉·菲奧莉娜以及隨後的幾任CEO。他們都在按照自己的設想改造著惠普,為惠普注入著不同的真氣。

20世紀末那場衝擊美國IT業的互聯網泡沫其實到現在還餘波未盡,至少惠普的轉折點就始自那時。當時,董事會選擇了來自朗訊的卡莉·菲奧莉娜出任CEO,董事會期待這位惠普60年歷史裡首位毫無技術背景的空降CEO能帶來改變,幫助惠普打破僵局。

卡莉的確大刀闊斧地對惠普進行了改革,其中最為驚天動地的就是2002年斥資189億美元併購康柏。在2000年歐美PC市場上佔據著前3位的是康 柏、戴爾和惠普,外界所能看到的此次併購最有可能產生的結果就是新惠普成為全球最大的PC公司,鞏固惠普在消費級PC領域的地位。如果今天比對蘋果的案 例,更貼近消費者才能獲得更高的品牌溢價,卡莉選擇消費級產品似乎並非大錯特錯,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卡莉不斷在PC、噴墨打印機、消費電子產品方面投入的同時,也並沒有放棄企業級業務,沒有重心的惠普從此走上了自我迷失的道路。除此之外,卡莉還忽視了一個產業大背景:來自亞洲的PC與消費電子廠商正在成為美國廠商的勁敵。

卡莉極為看好的PC豪門聯姻沒能令惠普走上復興之路,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吞併康柏的第二年,2003年在PC全球出貨量上惠普竟然破天荒地輸給 了戴爾,更為糟糕的是進入2004年之後,不少IT公司已經漸漸恢復到互聯網泡沫之前的水平,惠普的股價卻毫無起色,在卡莉任期內惠普市值蒸發掉了一半。

這位曾經為朗訊全球開疆拓土的女干將不僅沒有帶領惠普重返榮耀,甚至在至關重要的5年裡做著各種與惠普DNA極不相符的改革。卡莉希望打造一個面向 客戶、快速高效的惠普,因此除了收購康柏之外,卡莉還對惠普進行了組織結構調整。上任之初的2002年,卡莉將惠普眾多的業務精簡劃分為4個集團——企業系統集團ESG、信息產品集團PSG、打印及成像系統集團IPG、專業及支持服務集團HPS,這次結構調整也奠定了隨後這10多年來惠普組織結構的雛形。在完成了對康柏的併購之後,擅長於業務拓展的卡莉又一次進行結構調整,讓惠普能夠更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此次調整保留了IPG與PSG,將HPS升級為技術與服務集團TSG,增設了企業客戶集團CSG。

CSG是一個在其他業務集團之上的銷售集團,負責除了消費級電子產品以及PC外所有產品的銷售工作。卡莉希望通過CSG作為銷售的窗口,來整合惠普 龐雜繁多的產品和業務。這一做法很像今天的戴爾,近年來轉型IT服務的戴爾在進行結構調整後形成了以客戶為導向的組織結構,擁有一個統一的客戶銷售接口, 將所有軟件、硬件以及解決方案推送給客戶。但是惠普的員工數常年維持在戴爾的4倍以上,在業務方面也比戴爾要複雜的多。

事實證明,CSG不僅無法成為與客戶溝通的有效窗口,反而成了橫亙在其他業務集團與總部之間的阻隔。卡莉的繼任者赫德上台之後就無情地將其裁撤。卡 莉離開之前的最後一個舉措就是提出將IPG和PSG合併,因為當時的PSG已經增速減緩營收狀況不佳,而IPG卻是能夠為惠普貢獻現金流的一塊優質業務, 並且在卡莉看來賣出打印機後還可以依靠出售耗材獲得較高的利潤。這一局面似乎與今天沒什麼不同,卡莉此言一出立刻遭到董事會的堅決反對,理由是不能斷送了 IPG這個金牛業務。在赫德上台之後這一合併舉措就被立刻叫停。

卡莉的一系列新政不僅令自己在惠普的職業生涯黯淡收場,更為可怕的是她為惠普日後的困局埋下了諸多伏筆——收購康柏令惠普在整個IT業的快速迭代面 前顯得反應遲緩,不少人戲稱卡莉將惠普從一家IT公司變為了一家家電公司,同時這也為惠普後面的CEO樹立了每當想要轉型就實施大額併購的先例。

如果說卡莉硬把惠普拽上了家電巨頭的路並且一走就是5年,那麼她的繼任者馬克·赫德則希望把惠普再重新拉回IT巨頭這條路上。與卡莉不同,赫德的風格要更為平實和穩健。

事實證明,赫德在任的5年間,至少從業績方面惠普實現了「中興」,非常擅長成本控制的赫德入主惠普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裁員、精簡機構。這些做法似 乎與當年郭士納進入IBM後的做法相似,赫德裁掉了佔員工總數約10%的員工,並且毅然決然地將卡莉一手打造的CSG撤掉,將部分銷售人員併入IPG、 PSG以及TSG中,極大節省了行政開支,也將公司層級變得更為扁平。

另一方面,在研發上赫德關掉了大部分研究室,把所有的研發資源投入到企業級市場、打印及成像以及移動這3個前景看好的領域。針對PC業務,赫德並沒 有完全改變卡莉的思路,雖然在赫德上任之初外界就紛紛傳言惠普將出售PC部門,但是對於彼時的惠普而言,在企業級業務以及IT服務領域羽翼未豐,斬斷PC 業務很可能會帶來動盪,因此赫德也在上任後的第一時間公開宣佈不會出售PC業務(赫德的繼任者李艾科草率宣佈有可能剝離PC業務引發的震盪,也印證了當年 赫德這一做法的明智),在市場層面赫德採取了商用與消費並舉的策略,而隨著IBM將PC業務出售給中國的聯想,大部分美國政府採購訂單落入了惠普手中。

經過一系列的成本控制動作,與PSG消費、商用雙管齊下的策略下,惠普在2006年登上了PC全球出貨量第一的寶座,而這正是卡莉最初併購康柏時的夢想。

但是,對於惠普來說成為全球PC出貨量第一的廠商雖然是個好消息,卻並不算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一點恐怕赫德也很清楚,因此赫德選擇了他的前任 曾經採用過的辦法:收購。但是,擺在惠普面前的問題是:與當年IBM收購蓮花軟件以及普華永道不同的是,企業級軟件與IT服務公司的身價已經水漲船高,面 對這一局面赫德毅然決然地出手:2006年45億美元收購管理軟件公司Mercury Interactive,2008年139億美元收購全球第二大IT服務企業EDS。

不過令惠普和赫德始料不及的是:思科掀起的IT融合大戰, 2009年思科推出統一計算系統集網絡、存儲、計算設備於一身,揭開了IT融合趨勢的大幕,而惠普也在第一時間給出了回應:以27億美元收購網絡設備公司3Com。

在赫德或者很多人看來,他所做的一切收購都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說惠普還缺點兒什麼,或許就是移動終端了,於是有了2010年12億美元收購智能手機廠商Palm之舉。赫德終於完成了他的宏偉拼圖,但是惠普究竟是家什麼公司卻更難描述了:如果說卡莉時代惠普變成了家電公司,那麼赫德時代的惠普就是一家PC出貨量第一的IT服務供應商。

如果赫德繼續留任,今天的惠普是否會是另外一番模樣我們不得而知。畢竟赫德在任期間惠普的營收曾經超越IBM成為最大的IT廠商,股價也在慢慢回升,並且在收購Palm之後,赫德曾經希望借助Palm的操作系統Web OS大展拳腳,或許Palm還有大放異彩的可能。

但是有一點不容忽視:身軀龐大的惠普雖然有著足夠大的體量,但是它既無法成為消費領域的蘋果,也無法成為IT服務領域裡的IBM。巨大的成就成為了 巨大的包袱,卡莉甩不掉,赫德很可能依然甩不掉。戲劇的是赫德還來不及調試他剛剛拼裝好的這部巨大機器,就由於一宗莫名其妙的性騷擾以及偽造開支報告指控 被迫離職。

隨著赫德的離開,惠普的命運再次出現轉折,他的繼任者是來自軟件公司SAP的德國人李艾科,他決意將惠普打造為一家軟件公司,儘管硬件收入仍然佔到惠普總收入的70%。

上台之後,李艾科終結了赫德的減薪政策,對於赫德那最後一塊令惠普完美的拼圖——Palm,李艾科也興味索然,他並沒有傾注過多的資源給Palm團 隊,首款平板產品touchpad自然是缺乏競爭力的,在智能終端的秀場上匆匆上場討了一頓罵之後就銷聲匿跡,結果這筆12億美元的收購在李艾科一句「退 出平板市場」聲中打了水漂,全球最大的PC廠商在最為熱門的智能終端領域幾乎完全失聲。

李艾科一門心思希望惠普能夠在軟件方面有所建樹,因此收購又被提上了日程,這一次李艾科看中的是英國數據軟件公司Autonomy,儘管在IT業界大數據日益被重視的今天,收購Autonomy不能算是完全的昏招,但是價格卻多少令人有些難以接受:收購價為117億美元,是該公司營業收入的11倍。令人不禁要問:李艾科將惠普快速變為一家軟件公司的心情究竟有多迫切才會接受這樣的收購價?

2011年8月22日或許會被不少惠普人銘記,在宣佈收購Autonomy的同時李艾科更是氣吞山河地宣佈:考慮剝離或出售全球排名第一的PC業務,希望帶領公司轉向利潤率更高的軟件和服務業務。惠普股價當天跌去了20%,市值一日之間蒸發160億美元。

雖然就任不到短短的一年,李艾科就給了惠普致命的一擊,在他的任期裡惠普的市值下跌44%,令赫德5年的努力瞬間化為烏有。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之下,董事會不得不倉促宣佈李艾科離職,由惠特曼接任,李艾科在職僅11個月。

惠特曼的底牌

擺在惠特曼眼前的情況,似乎比她所有的前任都更糟:根據財報顯示,惠普的各個業務都有所萎縮,市場佔有率以及營收狀況都堪憂,截止到記者發稿日,惠 普的市值已經滑坡到400億美元,這個數字僅為蘋果的1/10,IBM的1/5,而李艾科走之前斥資100多億美元對Autonomy的收購也耗掉了惠普 的大部分家底(截止到2012財年第二季度末惠普持有現金為87億美元,已經難以支持新的巨額收購)。更嚴峻的挑戰是:無論是在消費領域風生水起的蘋果, 還是在企業級領域的IBM早都已經完成了自我定位,並且擁有了較為完善的體系。

接手惠普後,惠特曼首先明確了:我們不會出售和剝離PC業務。對於這個決定,在接受本刊專訪時,惠特曼給出了自 己的詳細理由:「我上任後專門組建了一個團隊進行了為期30天的調研分析,決定保留PC業務,原因在於我們能夠保持PC業務的利潤率水平(目前這個數字在 5%~6%),雖然PC業務不是利潤率最高的產品線之一,但是也有5%-10%的銷售回報率,並且保留PC業務能夠將投資回報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另 外,保留PC業務能夠為我們整個產品線的供應鏈帶來很大的幫助和推動作用,有助於服務器、存儲設備這些產品的供應鏈發展。還有一點就是保留PC業務有利於 惠普的品牌形象。」

在面臨一系列動盪之後,保留PC業務是惠特曼「維穩」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相對於李艾科的草率,顯然惠特曼選擇了與赫德相似的戰略:在沒有其他能夠替代PC貢獻大筆銷售收入的前提下,斷然剝離不僅僅是草率的,也是危險的。

除了保留PC業務以外,惠特曼做出了將IPG與PSG合併的決策,成立新的PPS(打印與信息產品集團)。當年卡莉希望用IPG這頭金牛拉動PSG 這條瘦狗,遭到董事會反對,認為這會斷送了IPG的大好前程,赫德上任後也立刻終止了這項合併。而惠特曼做此決策的原因何在呢?她的解釋是:「通 過兩個產品線、兩個業務部門的合併,能夠更加強有力的與客戶打交道,比如面對我們的合作夥伴像蘇寧、國美這樣的零售企業,合併之後與他們打交道就更加容 易。對於我們自己而言也創造了很多打包的新可能,以前PC與打印機只是放在一起卻不是最佳搭配。還有一點,就是對於企業級和政府客戶來說,採購PC和打印 機的往往是同一個部門甚至同一個人,我們合併後他們不用在面對兩批來自惠普的人,能夠更好的為這批客戶服務。」

究竟IPG和PSG能否碰撞出火花?先來分別看目前這兩塊業務的狀況。

雖然惠普整個大體系在過去這些年中在3個CEO的帶領下之字路線迂迴,但是IPG的策略和發展方向一直都是明確的:看準數字印刷技術將逐步擠佔傳統印刷份額的市場趨勢,不斷在該領域發力。

2002年被很多人記憶的是卡莉大筆收購康柏,事實上,在同年還有一筆收購值得記憶:惠普決定收購數字印刷廠商Indigo,儘管金額僅為8.82 億,但是卻為惠普IPG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或許卡莉並沒有預見到在未來惠普原本專注的桌面型打印機將遭到來自愛普生、佳能等日本廠商的圍剿,但 是收購Indigo卻讓惠普在工業級、高速數字打印機方面有所布局,保障了整個IPG的營收,而與PSG相比IPG的利潤率一直較高,基本維持在PSG利 潤率的一倍以上。

在移動互聯網到來之際徹底沒有踩在點子上的惠普卻在數字印刷方面始終站在行業前沿,惠普IPG無論在產品線方面還是在成像質量方面都處在行業領先地 位,每4年一屆的德魯巴展是印刷界的CES,在今年的德魯巴展會上惠普的風頭已經蓋過了傳統印刷廠商:通過可以比擬傳統印刷的效果,在特殊介質打印、高速 輪轉打印機、大幅面打印方面的不斷研發升級吸引了大量客戶,在2012年德魯巴展會簽單量創下了歷史新高。隨著傳統印刷巨頭柯達的倒下,惠普所引領的數字 印刷必然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再來看PSG,對於大多數消費者而言,他們所認識的惠普就是PC,特別是收購康柏之後,稱PC是一直以來惠普的安身立命之本並不為過。但事實上,這 塊業務本身所面臨的就是日薄西山的命運,自2010年第四季度以來PC的出貨量就一直輸給智能手機,已經不再是最佳移動終端之選。因此,對於整個PC行業 而言遭遇冬天在所難免,惠普作為行業老大自然不能倖免:進入2012年根據財報顯示,整個PSG收入同比下降15%,毛利率為5.2%,商用PC收入下降 7%、消費PC下降25%、工作站收入持平。銷量下降18%,其中台式機下降19%,筆記本下降18%。更令惠普頭疼的是:儘管PC已經不再是消費者所熱 衷的產品,但是競爭卻絲毫沒有放鬆,惠普仍然遭遇了中國廠商聯想的圍追堵截,這個並不算舒服的老大之位仍然有人覬覦。

就是這樣兩個業務單元的合併,究竟能帶來多大的改變?事實上,惠普之前的幾任CEO從未思考過的一個問題是:究竟該如何令龐大的業務線形成1+1大 於2的合力?今年3月惠普在以色列舉行的德魯巴預展上,記者與IPG高級副總裁Christopher Morgan探討IPG如何借助惠普在IT方面的優勢時,當時的Morgan除了承認對於IPG而言惠普在IT方面的背景的確是個優勢外,至於如何去具體 實施這個問題顯然在惠普內部還從未認真仔細地考慮過。

儘管惠特曼談到了要將PC與打印機更好地結合進行創新,但是今年5月在上海舉辦的惠普全球科技影響力峰會上卻沒有令人驚豔的產品。這次的峰會是以合併之後的新業務集團PPS為主體,展示了惠普眾多PC與打印機產品,其中超極本已經被英特爾和亞洲的各路廠商拿出來演繹多次,而另一款差強人意的產品則是體現惠普云打印的一體式打印機。

在維穩的基調下,惠特曼所能做與能說的只有這麼多,她把自己這一輪對於惠普的調整稱之為戰略1.0版本。在這個版本中惠特曼首先肯定了惠普是一家以 硬件為主的公司,並且「惠普對於有這樣的傳統而自豪」,面對外界對於硬件製造同質化高、利潤低的質疑,惠特曼依然堅定地回答:我們將繼續專注於我們的硬件 業務,在硬件業務當中持續地進行投資、持續地開展研發工作,不斷地更新和創新我們的硬件產品。

惠特曼將這次改革稱為1.0版本的言下之意顯然是:改革才剛剛走了一步而已。不過這一步中卻並不包含大家最為關心的「惠普在移動智能終端方面的戰 略」,惠特曼只是言簡意賅地回覆:我們會持續關注,就將問題拋給了PPS的新掌門人托德·布拉德利,而布拉德利的回答是:我們會與微軟密切合作,推出基於 Win8的產品。

\

3個必答題

或許惠特曼是對的,移動智能終端雖然重要,但是對於惠普如此體量和地位的公司,的確還有更重要的問題需要回答:

1.如何打造一個良好運轉的董事會?

2.惠普給自己的定位是什麼?

3.如何對待惠普之道?

董事會

李艾科的倉促上任和離職,把惠普的董事會推到了極其尷尬的地位。媒體甚至把惠普和雅虎混亂的董事會放在一起相提並論。惠普前任董事以及硅谷資深業界人士湯姆·珀金斯(Tom Perkins)甚至這樣評論說,「惠普董事會是美國公司有史以來最糟糕的董事會。」

在李艾科上任之初,業界就一片嘩然。他在SAP公司CEO的位置上也只幹了7個月,甲骨文公司的CEO拉里·埃裡森在給《華爾街日報》的郵件中說: 「我很無語,惠普內部有幾個很好的候選人,但他們卻選擇了一個最近因管理不善被SAP炒掉的CEO。」而在李艾科下課後,《紐約時報》又爆料說,當年惠普 招募李艾科時,由於每個董事都懶的去親自面試,結果招來一個全體董事會都沒見過面的CEO。

自從2002年惠普公司創始人家族因為併購康柏的分歧與卡莉決裂,隨後被拒絕提名董事之後,惠普公司董事會就開始逐漸失去了在公司治理結構中應有的作用。如何讓董事會重新煥發出活力,承擔起責任,將是比找到英雄CEO更重要的任務。

定位

惠普已經很難成為另一個IBM或蘋果了——現在惠普的龐大體量和豐富產品線都已經決定了這一點。

消費市場還是企業市場?硬件還是軟件?惠普一直在卡莉、赫德甚至李艾科給惠普制定的方向中不停搖擺,同時伴之以巨額的併購。這些搖擺的戰略就如同桃谷六仙注入令狐沖身體裡的六道真氣,在不停衝突碰撞。

最近的一次搖擺帶來的傷害就是智能終端戰略——在買回Palm 4個月後赫德下台,Palm這個還需要關愛與投入的嬰兒一下子失去了靠山。一款用蘋果不用的零配件拼起來的touchPad給出了與iPad2同一級別的 定價,這種做法顯然是自殺。不過李艾科順理成章地因為產品市場表現慘淡在2012年8月18日宣佈終止webOS設備研發。發展至此,Palm在進入惠普 時所籠絡來的一批業界大腕已經走光了,這些人包括:Peter Skillman(諾基亞N9和Meego設計主管)、Matias Duarte(安卓4.0設計者)、Mike Bell(目前負責intel手機業務)、Michael Abbott(目前任twitter副總裁)、設計開發平板系統webOS 3.0的整個Enyo團隊跳槽谷歌。Palm徹底成為了空殼,隨著惠特曼的到來,webOS也只能聆聽對自己的第三次審判:被開源為open webOS,這基本上宣告了不可能再有基於webOS的硬件設備問世。

如何給惠普以後的發展一個清晰的定位並且一以貫之的執行下去?在穩定了局面之後,這將是擺在惠特曼面前的首要難題。或許惠特曼的下一個大動作,將不是一次巨額併購,而是一次業務的拆分。

惠普之道

IBM前CEO郭士納回憶他之所以決定加入當時風雨飄搖的IBM,是因為他被告知:「為了美國,你應該承擔這份責任。IBM就是美國的財富。」勸說他的人,甚至準備請當時的總統克林頓給郭士納打電話。

如果說IBM是美國的財富,那麼,惠普就是硅谷的財富。更準確地說,惠普之道就是硅谷的財富,它影響了整整一代創業者和創業文化。

但是過去的10多年,卻也是惠普之道飽受質疑的10多年。卡莉和赫德對於惠普之道的態度,其實都是曖昧的,雖然他們都在口頭上給予惠普之道極高的評價,但是在很多人看來,卡莉的雷厲風行和赫德的績效至上,其實都是對惠普之道的背叛,惠普已經失去了太多的傳統。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惠普之道的衰微是合理的,斯坦福大學教授查爾斯·奧萊利在幾年前說:「惠普文化是在產品生命週期較長的時候發展起來的,近10年 來,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邊際利潤越來越低……基礎市場發生了變化。產品都以市場為導向——所以需要以不同的策略進行開發。」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現在這個越來越多元和開放的商業環境裡,那些最有實力的公司,卻也都是那些有著鮮明公司文化的公司。

惠普之道的真正核心,不是對人的尊重,而是如何發掘、釋放每個員工的最大價值。過於短期、過於追求績效的文化,實際上動搖的是惠普的人力資源儲備。這樣一家偉大的公司,竟然連續4個CEO都是從外界空降,這本身就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惠特曼在eBay擔任CEO時,就以堅持自己的價值觀而著稱。她的內心將如何對待惠普之道,也是決定惠普未來的關鍵因素。在這一輪裁員中,不同於赫 德時期的一刀切策略,惠特曼要求各個部門把不得不列入裁員計劃的精英員工名單上報,以求能在更高層面調配資源最大限度保留公司的精銳。在很多老惠普員工看 來,至少在這一點上,惠特曼走在了正確的方向上。

惠普現在能做的只有期待風暴中央的惠特曼趕快拿出她的戰略2.0、3.0版本。這是看似極具挑戰的任務,卻也可能是一場自我救贖奇蹟的開始。就如郭 士納在他的《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一書中談到,在他決定加入IBM之前,根據他掌握的信息資料,IBM獲救的可能性不超過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14

紐約時報:惠普CEO惠特曼的艱難征程

http://news.imeigu.com/a/1349080560939.html
imeigu.com 2012-10-01 16:36:00 來源: 新浪科技 原文鏈接 

導語:9月30日出版的美國《紐約時報》印刷版刊文稱,惠普CEO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之前曾經經歷了掌舵eBay的輝煌和競選加州州長的失敗,儘管擁有如此豐富的經歷,要真正帶領惠普復甦,她仍要面臨艱巨挑戰。

以下為文章概要;

人生第三幕

事情沒有梅格·惠特曼想的那麼簡單。

56歲的惠特曼曾經憑藉在eBay的光輝履歷賺得億萬身家,後來花費大筆家產競選加州州長,但卻最終折戟而歸。如今,她又準備拉開人生大戲的第三幕。雖然已經就任惠普CEO一年多,但很多人仍在對她的改革措施翹首以盼。

惠 特曼相信惠普,也相信這家公司對硅谷、對加州、對整個世界的意義。她認為,華爾街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並未看到她所看到的前景。最近十年來,惠普的管理層 和董事會不斷上演著各種鬧劇,但在創新方面的成就卻乏善可陳。儘管如此,她仍然相信,移動設備、云計算和大數據將幫助這家公司重振雄風。

「我相信創造性破壞的力量。」惠特曼說。

然 而,這似乎要以她的公司和聲譽做賭注。這極有可能是惠特曼最後一次重大的「公開表演」。她借助eBay發家,隨後不惜花費重金競選加州州長,她的花費之高 在美國歷史上無人能及。在競選中,她的種種「醜事」被人悉數曝光——包括隨意指使下屬、虐待移民保姆等。「我敗得有點慘,」惠特曼提到2010年那場輸給 傑裡·布朗(Jerry Brown)的競選時說,「這對我來說很難。」

惠普的下坡路

如今,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惠普身上, 這是一家由科技行業傳奇人物威廉·休利特(William Hewllet)和大衛·帕卡德(David Packard)共同創辦的公司。在惠普,這兩位創始人被員工親切地稱作比爾和戴夫,正是他們孕育了如今的硅谷。去年,惠普實現收入1270億美元,直接 聘用的員工多達32萬。而通過遍佈170個國家或地區的龐大製造商和經銷商網絡,該公司還間接僱傭了不計其數的員工。

惠特曼手頭上有一系列令人驚訝的數據。她透露,惠普在哥斯達黎加、休斯頓和愛達荷州的博伊西(Boise)聘用了數以千計的員工。「在印度,我們有6萬人。」她說。惠普每15秒鐘就生產60台打印機、30台PC、1台高性能服務器。但她還希望獲得更多數據。

事實上,在蘋果和谷歌崛起後,惠普早已今不如昔,惠普最近一個季度的收入下滑5%,營業利潤率也進一步萎縮,股價也回到1995年的水平。分析師認為,這反映出整個市場對惠普前景的疲軟預期。

眼看著競爭對手的業務風生水起,惠普卻在這場大數據風潮中被邊緣化。自從惠特曼執掌惠普帥印以來,該公司股價已經下跌了24%,儘管每年花費40億美元的營銷費用,但該公司卻成為品牌價值縮水最快的大企業之一。

讓它更好

既然如此,惠特曼為何要接手這份工作呢?這可以從她給惠普確定的新口號中看出一些端倪:「讓它更好。」她計劃於週三公佈新戰略。

她 不僅將重塑PC業務,還將推廣打印機、云計算等一系列產品。除此之外,該公司還希望大幅縮短服務器、存儲器和網絡設備的三合一產品的生產週期。但目前還不 清楚華爾街是否認同惠普的這一理念,雖然其他產品缺乏惠普的廣泛觸角,但卻擁有相似或更好的產品。就連惠特曼自己也經常在公開場合透露出這種擔憂。她認 為,惠普還要再過4年才能重新建立起自信。

外部威脅也很明顯,新型設備正在蠶食惠普的PC業務,亞洲廠商在云計算市場的份額不斷增加。不僅如此,云計算還壓縮了個人服務器的需求,而該公司斥巨資收購的大數據公司Autonomy至今尚未發揮作用。

「這場變革史無前例,我們必須走在前列。」惠特曼說。而在全球經濟疲軟之際,這一點似乎更加迫切。

為了充分激發團隊精神,惠特曼把高管趕出了私人辦公室,讓他們到隔間裡辦公,還對公司的執行委員會展開了改革,算上惠特曼,委員會共有5名MBA。對於之前就確定的產品,惠特曼則更加強調軟件、設計和客戶等元素。

20年前,DEC認為PC不適合企業。但沒過幾年,DEC就被康柏收購了。所有人都明白「變則通」的道理,但對於變化的難度也都心知肚明。要應對業績下滑並非易事,在日新月異的科技行業更是如此。蘋果雖然成功復興,但對多數公司而言,DEC才是他們的結局。

從卡里·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到惠特曼,惠普管理層最近十年幾經更迭。硅谷著名投資人、惠普董事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說:「惠特曼雖然不是工程師,但她知道如何跟工程師打交道。」

清除官僚作風

惠 普創始人對公司的影響依然強大。惠普存儲部門負責人大衛·斯科特(David Scott)1983年至2001年任職於惠普,後於2010年重新加盟該公司。他在2年內經歷過4任CEO,但提起回歸惠普的時光,他說:「有四分之三 的人是我離開時就認識的,他們都很忠誠。」

但員工們表示,在經歷了如此多的變數後,惠普亟需穩定的領導團隊。為了掃除公司的不良傳統,惠特 曼還專門在內部網站上開闢了一個專欄,允許員工抱怨各種拖慢決策和執行速度的問題,以期打破官僚作風,迄今為止已經收到了1萬條信息。但能否解決這些問 題,就連惠特曼本人也不確定。不過,她仍會每隔幾週就召集數百名員工開會,並在會上對一一闡述近期的改革措施。

惠普希望借助Windows 8重振PC業務。該公司PC和打印機業務主管托德·布拉德利(Todd Bradley)說:「儘管有人認為PC已死,但這個領域仍在不斷擴張。」他認為,與專注於消費用戶的iPad不同,PC很適合企業使用。自今年1月以 來,惠特曼已經將惠普的PC設計團隊規模擴充了一倍,達到60人,但仍然不及蘋果。

惠普今後還計劃開展更大的動作。在休斯頓的一座工廠中, 該公司準備將云計算集裝箱的生產速度提升到每月20個。按照每個2500萬美元的售價計算,該工廠每年將為惠普創收60億美元,可以抵消今年縮水的收入。 與服務器相比,這種集裝箱所需的員工更少,但利潤率卻遠高於惠普的平均水平。

「我是長期以來首個來自硅谷的惠普CEO。卡莉、馬克和李艾科都不是。」惠特曼說,「我理解你們對速度的渴求。」(鼎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298

惠特尼·蒂爾森:所有明智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293511.html
為價值投資信徒的惠特尼·蒂爾森(Whitney Tilson)是T2 Partners公司的創始人,該公司旗下擁有3家對沖基金以及2只共同基金。而在價值投資者大量湧現的今日,惠特尼更為人所知的是他創辦了《價值投資觀察》雜誌和「價值投資大會」並兼任主席, 而後者已經成為全球價值投資者矚目的盛會。

 奉價值投資為圭臬

在蒂爾森看來,所有明智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而他奉價值投資為圭臬也是出於偶然。

「剛開始時我對投資一點也不感興趣,在閱讀《華爾街日報》時總是跳過關於投資的內容。但我的大學同學比爾·阿克曼(Bill Ackman)是一個價值投資者,他是我當時唯一知道的投資人士。他介紹我閱讀巴菲特的作品。這是我人生中得到過的最好的建議。我滿懷渴望地閱讀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所有有關投資的書籍,並從此走上了價值投資之路。」蒂爾森這樣說道。

儘管很多人都理解價值投資的理念,但在實踐中卻很難加以應用。蒂爾森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首先是因為市場中大多數人希望快速致富,人類的自然傾向是試圖找到一個馬上會漲10%的股票,而價值投資是緩慢致富的投資理念,因此價值投資者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其次成為價值投資者,必須能夠估算股票內在價值,而這一點不容易做到。即使獲得了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從商11年後,蒂爾森仍然認為很難做到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不能對上市公司進行估值就不能成為一個價值投資者。」蒂爾森這樣說道,「我不能對大多數企業進行估值,因為這都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甚至是巴菲特也不能估值大多數企業。」

然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優先甄別投資者相對瞭解的行業,然後在這些行業中尋找失寵的、便宜的,並且能夠自我修復的股票。

蒂爾森認為自己最熟悉的行業是餐飲,因此在他整個投資生涯中,這個行業是給他帶來最多利潤的行業,而他涉足過的股票包括麥當勞(McDonalds)、丹尼斯餐廳(Denny's)、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快餐連鎖店玩偶匣(Jack in the Box)以及CKE餐飲公司(CKE Restaurants)等。

眾所周知,在價值投資領域也存在各種不同的風格。例如開山鼻祖本傑明·格雷厄姆喜歡買入扣除債務後的價格仍明顯低於公司價值的資產,一旦回歸價值到合理,他就拋出。而巴菲特則更注重公司的質量,並且只要價格合理,他就一直不停地將滾下去。

蒂爾森的方法則是:「我們引用不同的風格。試著尋找許多不同的價值機會並且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

在2010年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蒂爾森表示他當時既持有接近現金交易的小零售商公司迪麗雅公司(Delias)的股票,同時也持有市值2000億美元的、以合理價格增長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金融危機教訓

一般而言,價值投資者實行的是自下而上的投資策略,但蒂爾森經歷過金融危機股票市場暴跌後認為,價值投資者僅僅 「自下而上」是不夠的,因為他發現估算股票價值的方法通常是一個折扣現金流的函數,如果經濟不景氣,現金流預測將變得毫無意義。

蒂爾森說道:「事實上,金融危機時我們對房地產市場的判斷拯救了我們。如果我們沒有預見房地產將會暴跌並採取步驟來縮減許多金融股頭寸來保護自己,那我也不知道我們今天是否還會存在。因此,把握宏觀經濟,並採取保護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009年4月,蒂爾森出版了一本名為《在蕭條時期獲利的6個途徑》(More Mortgage Meltdown: 6 Ways to Profit in These Bad Times)書籍,其中的一個獲利途徑就是買入銀行股,而他更建議以當時的價格買入富國銀行(Wells Fargo)。

蒂爾森在書中指出,富國銀行顯然能夠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它的收入已遠高於目前交易的價格。毫無疑問,一旦經濟恢復正常,某天這將成為一隻60美元的股票。

不過,蒂爾森在2010年時又表示,雖然很多人認為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但經濟可能很多年都無法恢復到正常水平,因此他已經基本上退出了對富國銀行的投資。

「房產泡沫經濟的餘波會跟隨我們數年,因此經濟恢復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是五年甚至更多,直到整個房地產行業走出困境。」蒂爾森這樣說道。

目前,蒂爾森的頭寸越來越多地受到他對宏觀經濟判斷的影響:「我的猜測是,美國經濟有20%的機會呈現V形復甦,而長期緩慢復甦的幾率是50%,還有30%的可能性是比那更糟糕。」

根據以上判斷,蒂爾森認為在緩慢復甦的情況下,應當謹慎地長期投資和購買像伯克希爾·哈撒韋和微軟公司那樣有很強平衡性的股票,那麼巨大的短期利益可能覆蓋下降趨勢。

看好Netflix

對錢很敏感的價值型投資者似乎不喜歡洩露自己看好的股票的底細,不過蒂爾森創辦的價值投資大會卻並非如此。在今年10月16日舉辦的價值投資大會中,蒂爾森分享了自己投資視頻網站Netflix的經歷。

2010年12月,在Netflix公司股價為181.65美元時,蒂爾森發佈了做空Netflix的報告,但是兩個月後該基金對Netflix的判斷髮生改變,並在222.29美元時平倉止損。此後Netflix一路狂漲,在2011年中最高一度逼近300美元,但在創下歷史新高後開始狂跌。去年11月,蒂爾森又開始在87美元左右建倉Netflix。

目前,蒂爾森成為了該公司堅定的支持者,他認為Netflix是10年前的亞馬遜,且擁有比亞馬遜更好的現金流。

蒂爾森指出,該公司目前是行業的龍頭,全球業務正在快速增長,其CEO眼光獨到、具有前瞻性,願意為長遠增長而放棄短期盈利,將資金投入到更多更好的流媒體內容建設,以及進行海外擴張。此外,該公司具有很高的收購價值,這也減輕了股價下跌的風險。

「我並不認為Netflix將在未來十年成為20倍的投資標的,但如果有10%的機會成為10倍牛股,未來估值將徹底修正今天的價格。鑑於仍有很多可以預見到的問題要逐一克服,比如巨額的長期虧損,所以應該使用保守投資策略,比如3%~4%的倉位。」蒂爾森這樣說道。

近日,蒂爾森又在接受CNBC採訪時對「財政懸崖」問題進行了評論。他指出,財政懸崖其實是件好事,它可以讓兩個政黨共同為某件事情而付出努力。

Related蒂爾森小檔案

蒂爾森1966年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市(New Haven)。他的父母是前往發展中國家執行美國「援助計劃」的和平隊(Peace Corps)中第一對相識並結婚的眷侶,因此蒂爾森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坦桑尼亞和尼加拉瓜度過的。

1985年,蒂爾森從父親任教的著名私立中學北野山中學(Northfield Mt. Hermon School)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他於1989年獲得政治學學士學位後,在波士頓諮詢集團(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獲得了一個諮詢經理的職位。工作之餘,他還積極發起並參與了致力於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貧困中小學任教的「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公益活動。1994年,蒂爾森又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哈佛大學商學院的MBA學位。

此後的5年時間裡,蒂爾森一直與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一起從事關於內陸城市以及內陸城市公司全國化的研究工作,並成立了一隻擁有5億美元規模的主要投資內陸企業的私募股權基金。

1995年,蒂爾森積攢下了他人生中第一筆1萬美元存款,並用這筆錢在資本市場上小試牛刀。1999年,蒂爾森將親朋好友100萬美元聚集起來,開始運作自己的對沖基金。蒂爾森說:「我妻子是一個薪酬水平比較高的律師,她來支付賬單,而我則在完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開始嘗試管理這世界上最小的對沖基金。」

不久之後,蒂爾森開始為著名的Motley Fool網站撰寫市場評論。他回憶道:「當時,我知道巴菲特正在預測市場泡沫馬上就要破滅,我對此也十分緊張,因此寫文章告誡投資者們不要被泡沫愚弄。正因如此,我得以安全度過股市崩盤。」

2004年,蒂爾森與約翰·施瓦茲(John Schwartz)一起創辦了價值投資大會。此外,他還是《投資大家芒格:窮查理年鑑》的作者之一。目前,他與妻子及三個女兒住在曼哈頓。(張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13

寫寫馬丁·惠特曼 野生南瓜

http://xueqiu.com/1746842242/23719767
說到馬丁·惠特曼,這個人雖然屬於價值投資者的行列,但是很明顯沒有巴菲特、芒格、格雷厄姆、塞斯·卡拉曼、霍華德·馬克斯以及沃爾特·施洛斯等人出名,他的作品不多,研究他的人也不多。我對這位老大爺算是小有研究了,今天就來說幾句。

馬丁惠特曼生於1924年,去年從自己創立的第三大道基金公司退休,不過每個季度還要寫一封致投資者的信:http://www.thirdavenuecapitalplc.com/ucits/shareholder-letters.asp

關於馬丁惠特曼的簡介,可以看《兀鷲投資者》的第二章。簡單點說,這是位怪老頭,投資風格比較另類。其他提及馬丁惠特曼的書還有詹姆斯·格蘭特的《失算的市場先生》和喬爾·格林布拉特的《股市天才》。

現在國內市面上有一本惠特曼的作品:《攻守兼備》。這本書可比前面列那些大師的書難讀多了,我讀了兩遍才明白個大概。惠特曼的投資風格,簡單地說就是主攻重組股,捎帶隱蔽資產股。惠特曼認為,最偉大的投資者都是內部投資者或者是像內部投資者那樣思考的投資者,所以他的投資往往以奪取控制權為第一步。在《攻守兼備》中,他也不斷強調要像控制者那樣思考。

惠特曼認為,持續經營是浮云,增長是浮云,資產轉換才是王道。所以惠特曼不看收益,只看資產質量。

惠特曼特別看重避稅。他在書中舉出多個例子表明了僅靠避稅就能賺大錢。事實上資產轉換和創造性融資都是避稅的常用手段。

惠特曼還特別喜歡隱蔽資產股,所以不難理解他為啥喜歡地產股,保險股和投資公司。

我個人是不採用惠特曼的投資策略的,但是瞭解一下他的觀點倒也沒什麼不好,資產轉換觀應該說還是很有啟發性的。

我自己在A股市場上幾乎找不到符合惠特曼要求的股票,除了$吉林敖東(SZ000623)$ 。至於國內「價值投資者」推崇的萬科保利金融街等地產股,中國平安等保險股,雅戈爾和復星醫藥這樣的投資公司,惠特曼恐怕不會喜歡,因為它們不是負債太多就是管理層不靠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61

客戶流失員工離職 惠特尼風光不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637

曾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準確預測到花旗銀行將大幅削減股息的惠特尼(Meredith Whitney)一度成為了華爾街的焦點,但目前惠特尼正在逐漸失去華爾街和投資者們的青睞。其目前已經失去了一半的客戶,核心員工也大量離開。

華爾街日報近期報導稱,惠特尼諮詢公司已經失去了一半的客戶。此外,在過去的兩年裡,惠特尼諮詢公司的五位全職投資專家已經只剩下一位。

惠特尼公司網站也顯示,該公司自5月份以來只公佈了3份企業研究報告,而在5月23日以後便再無報告更新。此外,其聲稱自己的研究報告覆蓋15家金融服務公司,但在最近更新的一次報告中僅包括12個。

惠特尼自2010年9月以來開始唱空美國市政債券和州債券,其預計這些債券將出現一輪違約浪潮,但不幸的是,這些預言至今仍未成真。

惠特尼諮詢公司命運的改變也反映出了在華爾街保持領先地位的艱難,即使是對那些已經取得了成功且依然非常顯眼的公司也是如此。

塔布集團創始人Larry Tabb表示,除非你的公司能覆蓋很多領域,或是追隨者一個非常熱門的領域,否則將很難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