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宣佈以182億美元全面收購加拿大上市石油公司尼克森(Nexen)。如果交易 如期順利完成,中海油將成為在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與高環境敏感度的墨西哥灣擁有油氣資產的第一家中國石油公司,並為躋身全球性能源巨頭跨越了一個重要里程 碑。此交易也將是迄今為止中國公司最大的海外收購案。
此次中海油汲取了2005年收購優尼科失手的教訓,除了出具極有吸引力的收購價格,還充分考慮東道國的立場,預設了一些政治與公關誘餌,如宣佈 保留尼克森現有管理團隊與員工,把尼克森所在地作為中海油未來在北美與中美洲的地區總部,並將中海油在多倫多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等。
中海油所選擇的收購時機似乎也合適。一方面,全球經濟與金融體系脆弱,海外資產價格估值較低;潛在國際競爭者在金融市場低迷、融資成本較高的環 境下,不敢輕易競價爭奪;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對於跨境投資的態度更為務實,對於給本國既帶來資本又帶來就業的投資機會,不敢輕易否決,以免挫傷市場信心。 雖然收購案尚需加、美、英等國政府的審批,在政治上仍有潛在阻力,但此次交易獲得審批通過的可能性很大。
此次收購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是中海油對於未來財務價值的影響,而非所謂戰略或者政治上的風險。畢竟,中海油的收購價比尼克森過去20日的平均交易 價高出60%。短期內,中海油董事會與管理班子需要得到政府控股股東與行政部門的審批,亦需與中小股東有效溝通解釋。從中長期而言,中海油必須證明完成收 購後它有能力整合運營尼克森的全球資產,獲得最大經濟價值。不少觀察家,比如野村證券的分析師,對此持懷疑態度。
無論是從動機上還是從風險與回報上,資本市場應把中海油之收購視為一項正常的商業交易。然而,國內外分析家還是大多把它解讀為中海油實施國家既 定能源戰略,獲得油氣資源所有權與開採權的行動。如果追求的目標是滿足中國日益擴大的對於傳統化石能源的需求,在大多數情形下我們可以在國際市場以更便宜 的價格獲得原油供應,而非直接擁有上游資源。
可以預見,收購尼克森後,中海油所開採的石油也必須按市場價格供應全球市場,包括東道國市場,無論是政治上還是商業上並不能隨心所欲地單純以供 應中國為惟一目的。日本和德國沒有國內石油資源,也並沒有在海外直接投資與控制石油勘探與開採,但也基本上滿足了經濟起飛過程中的長期性能源需求。日本為 了鎖定長期供應合同,在澳洲等地投資參與了若干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項目。但國際天然氣價格近年來的大幅下跌,已大大減少了這些長期合同的經濟價值與 合理性。
中國的現行能源戰略過分重視了傳統能源的生產與供應,而在能源消費的合理調節方面下功夫不足。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推行走出去戰略,但收效甚微。中海油此項大手筆收購是預示著中國海外投資高潮的來臨,還只是一個難以複製的孤案?
遺憾的是,大型國企在國際市場大舉收購的前景總體而言並無顯著改觀。除了非洲,拉美與中亞等政治不穩定地區的「綠地投資」項目,國企在北美與歐洲發達市場收購上市公司或資產業務還將繼續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刺激東道主國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情緒。
可以預見,依靠「國家隊」進行全球投資與收購,在政治上、商業上都很難持續。實現走出去戰略,我看好更市場化商業化的中國企業。聯想收購IBM 的PC資產,吉利收購沃爾沃,三一重工收購珀茨麥斯特,雖不能與中海油收購尼克森的交易相提並論,但代表了未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更加持久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