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未來思維
1 :
GS(14)@2016-05-19 02:20:21筆者早前在本欄提到,近年世界各地開始重視兒童學習編寫程式,英國、愛沙尼亞及以色列甚至已將編程納入中小學的正規課程,以有趣的學習方法來幫助學生掌握運算思維能力。香港一直也有不少有心人想推動編程教育、培養「未來思維」,社福界香港青年協會的王䓪鳴博士早在2006年便開始推廣;時任香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的賴錫璋先生於2012至2015年間也嘗試在部份學校試行;商界也不乏有心人,坊間收費課程有提供免費學習機會給清貧學生,溢達集團的楊敏德女士甚至用編程教育讓員工增值。慈善信託基金深入了解本港數碼教育現況後,我們相信兒童編程值得在香港普及推行。當然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世界各地的兒童編程教育剛剛起步、八仙過海,並未歸納出公認最佳模式,要設計出適合香港的模式還要嘗試。課程內容需要塑造、教學方法需要探討、學生和家長反應需要歸納。關鍵還有師資的培訓,沒有足夠會編程、懂傳授的老師,一切都是紙上談兵。
無論意願多好,社會變革需要將熱情化為具體計劃,和所有成功項目一樣,要經過課程雛型設計、小規模試驗、改良、擴大試點、驗證成效,之後才能大規模在城市推動。當然社會創新沒有一點冒險精神不可,推動編程教育,要有心理準備摸着石頭過河,承受試驗計劃未必完美達到預期效果的風險。慈善信託基金為此聚集一群「有心人」,麻省理工學院、香港教育學院和香港城市大學的學者專家、老師校長、資訊科技專才、編程教學團體等,一呼百應,樂於參與貢獻。計劃初步得到學界肯定,最近舉辦的簡介會,共有200多間小學老師校長參與,反應熱烈。從今年9月開始,項目會於4年間逐步在32家小學試驗、改良,同時在教育學院培養出一批有能力、有承擔的老師,也有專業人士全期獨立評估成效,不斷微調以達最佳模式。教育局也將實時觀察,以實證為本的角度判斷項目可能對教育政策的影響。這是慈善界、政府、學界、商界的一個創新合作,儘管我們不能預測成果,過去大半年各界在同一平台不懈為改善教育共同努力、推動社會創新,過程令人相當鼓舞。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16/19613637
也說亮話:肚子圖書館
1 :
GS(14)@2016-06-20 05:42:45筆者自幼喜愛閱讀,公共圖書館是我兒時的樂園,免費的書籍加上免費的冷暖氣,無論春夏秋冬,都是人間仙境。我閱讀範圍甚廣,從打打殺殺的漫畫到正兒八經的大學教科書,雜七雜八,拿上手就啃。當時圖書館借書頗有限制,一套《射鵰英雄傳》是亂序地看,郭靖的「九陰真經」已經練到足以抵擋歐陽鋒,才回頭讀起洪七公傳授《亢龍有悔》;「神鵰俠侶」的愛情也只能憑空想像,到終於把情節都串聯起來,真是幾經波折、蕩氣迴腸。
近日,美國網媒《Gazette Review》選出全球10大智商最高國家或地區,香港人IQ爆燈,平均智商冠絕全球。選舉得分原來主要來自學生的數理成績,香港教育要求高,學生成績傲視同儕。然而,本港閱讀風氣卻是一般,根據2014年一個研究顯示,1,000名受訪者中,近六成人沒有開卷習慣,平均每個人於過去半年只讀過1.7本書。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於2009年發表報告,分析家長如何影響子女的習慣。結果發現,家庭有親子閱讀習慣的孩子,長大後會更積極閱讀,在測試中的能力亦較強。報告中也發現,香港較富裕社會經濟背景的家長,近七成有親子閱讀習慣,而低收入家庭中只有三成多家長會與孩子一起閱讀。貧富鴻溝居然也體現在經過書本以發現世界這方面?
為了幫助資源匱乏的基層小朋友培養閱讀興趣,機構「童協基金會(Kids4Kids)」推行一項伴讀計劃,邀請義工朗讀書本,讓認字能力還不高的孩子都可以體驗閱讀樂趣,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小朋友有無窮創意,童言童語不時會提出獨特見解,一大一小的伴讀過程更可以鼓勵小朋友表達自己、增強自信。筆者家裏也有親子閱讀的習慣,趙雲、豬八戒、李逵、法老王、凱撒、林肯都是孩子成長的玩伴。每當小朋友問起故事從哪裏來,我便說爸爸吃了書,一肚子藏着故事,孩子深信不疑,摸着我的肚子大感羨慕。現在長大了一點,當然不會再被我哄倒,可喜的是他們會找書來「吃」,豐富自己的「肚子圖書館」。喜歡閱讀是好奇的一種表現,保持好奇,生命的探索會變得更為有趣!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620/19661134
也說亮話:前度
1 :
GS(14)@2016-07-12 03:17:14《前度》是一齣譯自英國90年代的舞台劇,人性的掙扎、社會的矛盾,原來有些可以跨越文化、超越時空,在今天,用粵語,香港觀眾照樣可以遊走於睿智的對白中,笑中帶淚。儒家最重要的學說是「禮」,禮不是法律,但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君臣、父子、朋友、夫婦,甚至各種關係的遠近,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在古代的社會,禮定義了大家對社會行為的正常期望,希望人最後能夠修煉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前度》從截然不同的角度思考男和女、企業家和社會改革者、年輕人和成年人的關係。Kyra的父親是英國大律師,生活無憂,18歲時不顧父母反對,隻身回港,「盲舂舂」闖進Tom的餐廳求職。Tom出身寒微,白手起家,創立飲食王國,娶得模特兒妻子,有兒有女。兩人年齡相差20年,卻互相吸引,發展出一段不倫之戀。多年後,婚外情終於被妻子發現,Kyra選擇從Tom的生命中消失。一個寒冷的冬夜,遠離繁華、在基層學校任教的Kyra,在簡陋的天台家裏迎來了兩位不速之客。Tom的兒子20歲了,他造訪告知母親已經過世經年,自己和父親關係疏離甚至緊張,又不忍父親喪妻後自暴自棄,希望父親的舊情人Kyra可以幫忙。年輕人一番孝心,卻不停對成年人作出種種控訴,年齡之間的鴻溝對立,在今天英國脫歐投票取向依然可見一斑。年輕人告別Kyra沒多久,黃子華飾演的Tom出現了。成功男人的打扮,企業家說教的口吻,卻難以掩飾他喪妻的軟弱憂傷。他責怪Kyra三年前婚外情暴露時不辭而別,一幕幕舊事卻突然令兩人舊情復燃。男女關係和國家疆界一樣,有時不能用理性來理解,最不可能的對象往往走在一起,最不恰當的時候,執着的感情偏要在夾縫中發芽。可惜,這一夜肉體慾望的滿足沒有解決糾纏不清的歷史,沒有克服南轅北轍的觀點,沒有建立對未來共同的理解。或許對觀眾最積極的作用是接近三小時裏,起碼把不同的看法都聽進去了,至於大家選擇偏聽還是同情地嘗試「把腳放在對方的鞋子裏」,就看大家的修為了。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1/19689511
也說亮話:小精靈探索世界
1 :
GS(14)@2016-08-09 07:07:21Pokémon GO這隻手機遊戲自開放下載以來,玩家數目與日俱增,玩家的年齡、職業、地區範圍廣泛,男男女女、老人小孩,無不被其吸引。有記者居然在美國國務院記者招待會上,嘗試捕獲精靈,當場被正在報告恐怖組織情況的官方發言人約翰科比少將「捕獲」,記者尷尬回答一無所獲,科比深表同情,還在鏡頭前慰問一番。有人在這個遊戲中找到兒時回憶,有人看到無限商機,筆者則佩服它讓玩家走上街頭的神奇力量。遊戲的其中一環,是要玩家四處走動去「孵化」小精靈,走的公里數越高,得到的小精靈便越強。香港最強的訓練員個多星期行走超過100公里,比一般有長跑習慣的人「里數」都要多!透過增加運動量以改善香港人的健康,一直是個令人苦思的議題。據報2015年,就有超過60%的香港人運動量未達世衞標準。運動的益處人人皆知,要將「知道」化成「行動」,讓市民持續動起來卻不容易。縱然各個組織紛紛勸喻市民加強運動,以預防慢性疾病,成效卻未彰。然而,Pokémon GO不費吹灰之力引領一群又一群的玩家走出舒適的冷氣房間,不論陰晴暑熱,四出走動捕捉小精靈,其魔力不言而喻。
在美國,有博物館巧妙運用這股魔力,以捕捉小精靈作招徠,吸引了一批甚少到博物館參觀的人士到訪。在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有大量的小精靈出沒於不同展品附近,而且分佈的方法深思熟慮。以廣受歡迎的比卡超為例,因牠是屬於「電系」小精靈,所以要在一個光裝置藝術展品旁邊捕捉。在小精靈效應下,該位處阿肯色州博物館的入場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社交網絡上亦不難找到參觀者為小精靈與展品拍下的合照。這種展品與小精靈的結合、真實與虛擬的串連,不但增加了博物館的人流,更提升了展覽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Pokémon GO推出短短一個月,便為大眾的生活帶來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若能善用它的力量,深信將來會有更多創新有趣的方式,去鼓勵大眾踏出固有的框框,與小精靈一起探索世界。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08/19727150
也說亮話:數造筆羈
1 :
GS(14)@2016-08-16 04:53:32《數造傳奇》和《筆羈天才》是兩套天才遇上伯樂的真人真事改編電影。自學成家的印度數學傳奇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1887年在貧民區出生,對數學有着無與倫比的直覺。可惜生活逼人,眼看天才就要埋沒在港口的會計事務所裏,他寄出給英國學術界的三封數學證明中,居然有一位劍橋教授G.H.哈代回信與他進行討論。拉馬努金從此走向世界,改變世界。1900年出生的湯瑪士沃爾夫(Thomas Wolfe),筆觸敏銳,激情洋溢,第一本小說原稿充滿原創性,如詩般的句段,流過一頁一頁的紙稿,可惜文稿叩門多年,無人問津。最後手稿偶然被發掘大文豪海明威和費茲傑羅的出版社編輯麥斯柏金斯閱讀,柏金斯驚為天人,用心栽培,成就了沃爾夫的不朽。伯樂和千里馬不是遇上了,便像王子和公主般「自此快樂地生活在一起」,贏得世界上所有榮譽。任何練馬師都可以告訴你,一匹馬的成功是無數心血的總和,天份、飲食、訓練、健康、紀律、鬥心還要加上一點運氣。天份人人有,可以在一生把天份淋漓盡致發揮,卻必須有愛因斯坦說的:「人們把我的成功,歸因於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罷了。」體育教練和運動員的關係也有類近之處,好的教練又豈只完善技術、提升體能?更重要的是強化運動員的心態,以最佳狀態在比賽中無悔發揮。2016里約熱內盧奧運會,有39位運動員代表香港出戰,這背後還有多少教練、醫護、營養師?是整個運動員團隊的配合才能造就天份的發揮。拉馬努金和沃爾夫分別33歲和37歲便英年早逝,彷彿流星劃過人文的天空,剎那的輝煌卻成永恆。G.H.哈代和柏金斯在兩人短暫的生命中猶如河岸,為澎湃狂熱的激流引領守護,奔向大海。大水和河岸時而激烈碰撞,時而溫柔愛撫,大水有時咆哮跨越,破舊立新;河岸有時堅定不移,任河流如何痛苦悲鳴,也要曲折覓徑。筆者自問不是千里馬,但願能效法好的編輯和教練,以一顆謙卑之心,發掘培養出具人文關懷、對社會有正面影響的好領袖、好項目,在幕後幫助他們成長,以惠天下蒼生。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5/19736201
也說亮話:先發財 後立品?
1 :
GS(14)@2016-09-06 04:39:25「我想讀社工系,幫助人。」「甚麼?社工搵唔到食,讀工商管理吧。」這個也許是不少中學畢業生和父母的對話,「社工系」可以是藝術、公共行政、文學、歷史等「唔等使」學科,資本主義社會認錢不認人,連大學教育也變得功利。可幸近年大眾的想法漸漸起了變化,在美國,有不少著名學府的畢業生選擇投身非牟利機構,以包括哈佛在內的8家長春藤大學為例,去年就約有8%畢業生加入慈善團體Teach for America,為貧困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服務。做慈善發不了財,但絕對「搵到食」,而且心安理得,活得精采。「慈善?我現在還可以拼搏,等我發財退休後有空慢慢做吧。」有些商界人士想像做慈善輕鬆自在,比起在競爭中賺錢,簡直易如反掌,這是停留在「派米派粥」粵語片時代的想法,是對現代慈善業的另一個誤解。以筆者為例,從商業中競爭最為激烈的私募基金轉到慈善信託基金,面對的挑戰從「簡單的賺錢」變成複雜的創造快樂、希望、同理心;培育能力、網絡、系統改善等。私募基金問如何令投資在財務回報上最大化,慈善信託基金問如何令投資在社會正面影響最大化。思忖着這個問題不只我和團隊,在慈善界舉足輕重The Bridgespan Group的創辦人之一Jeffrey Bradach有這樣的想法:「很多慈善基金都過於『重量』,分散投資在很多項目上,卻忽略或者沒有完善地檢視項目的質素和成效。」
Bradach和兩位貝恩諮詢的高級合夥人,創辦Bridgespan,以多年積累的管理經驗用諸於社會挑戰。的確,不少慈善機構都有宏大的抱負,卻苦無能力、經驗和資源去優化它們的服務。他認為慈善基金可牽頭制訂清晰目標,仔細評估服務模式的利弊,慢慢改善成效;慈善與商業本質雖然不同,卻互有值得借鑑的地方,要增強一家慈善機構的社會影響,需多方面的提升,包括人力資源、市場推廣、科技運用等。慈善超越企業和個人的形象工程,要發揮更大力量,就要建構專業知識、形成專業交流的網絡。筆者期待9月底與Bridgespan的另一創辦人Paul Carttar在香港首個國際慈善論壇內,進一步交流心得,互相切磋,共同進步。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5/19760092
也說亮話:鄰家小孩學中文
1 :
GS(14)@2016-09-13 00:17:35筆者讀報發現,加拿大有一位穆斯林父親因為不滿音樂課是必修課,而把學校告上法庭,指責歧視。他認為「靡靡之音」不合其宗教所規,學校則辯稱音樂對兒童均衡發展十分重要,乃所有公立學校的必修課,不可或缺。此案尚在審理中,未知結果,但起碼雙方相信法律,家長也沒有對孩子學英語有所抗拒。加拿大法定語言是英語,但魁北克省和香港一樣有兩種法定語言,入讀公立學校的小孩都要學英文及法文,多年來縱使有所不便,但他們還是堅持保留法語文化。香港公立學校同樣要學中文和英文,但對不少母語並非華語的孩子而言,作為第二語言以掌握中文仍是一道洪溝。據筆者巴基斯坦裔同事說,他有個同籍朋友,幾年前把兒子送到中文小學讀小一,希望兒子能學好中文,融入主流社會。但一年下來,小朋友非常難受,除英文課外,其他則不知所云。原來小孩之前入讀的幼稚園是以全英語授課,家人亦只會烏爾都語和英語,從來沒有正規地學習過中文,轉到小學後,完全無法理解用中文授課的內容。第二年,小孩唯有轉到一所英文小學,由零開始。同事慨嘆,幼稚園本是打好中文基礎的最佳時機,卻非人人有機會讀上華語幼稚園。
平等機會委員會指出,一些幼稚園只以廣東話進行面試及只提供中文資料,非華語學生因而被拒諸門外。在上學年,有44%幼稚園沒有取錄任何非華語學生。部份較幸運的能報讀雙語教授的幼稚園,如筆者的同事般打下中文根基。有更多的學生惟有擠在數家專門收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只能在英文的環境下學習。他們不少來自低收入家庭,沒有能力負擔課外中文補習,因此往後在小學、中學就更難跟上整體中文水平,對日後升學、工作發展及融入主流社會亦有所阻礙。對此現象,我們除了同情,也要銳意用科技和創意來幫忙解決問題。英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授方法全球通行,中文呢?可以發展出一套方便易用的教材嗎?幼稚園老師缺乏教授非華語學生的經驗和知識,可以幫助他們嗎?家庭父母不懂中文,很難參與教育,可以用科技讓小孩反過來將在學校學到的中文教導父母嗎?更重要的是主流社會可以更包容嗎?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2/19767680
也說亮話:馬化騰的指尖
1 :
GS(14)@2016-09-27 07:11:45騰訊控股(700)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說:「中國慈善公益人才實在太缺。」道出了慈善行業健康發展必須要解決的一個瓶頸。馬先生上周五來香港參加亞洲首次舉辦的區域性大型慈善論壇,在台上和美國克雷奇基金會的總裁Rip Rapson進行一場東西方慈善交流。克雷奇基金會規模龐大,已經有90多年的歷史,但過去10年銳意改革,以策略帶動慈善,成為美國基金會中的佼佼者;騰訊和馬先生個人的慈善則用上大量科技創新,顛覆傳統、打破「慈善只是有錢人玩意」。一般人談慈善比較多關注捐贈數額、誰又捐了多少錢?在這次論壇中,60位講者們卻具體討論分享「如何」把錢用得更好的問題。筆者有幸主持馬先生和Rip Rapson的對談,看到台下1,300個座位座無虛席,大家對這場東西慈善文化、傳統轉型、科技創新的中美對接都很感興趣。馬化騰的分享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指尖公益」和「公益社交化」。在微信平台上有一個功能,用家可以朗讀一段書籍,比如把「洪七公大戰歐陽鋒」錄音下來,微信在後台把不同用家錄下的段落拼起來,以科技平整音質變成語音書籍給視障人士享用。我們可以想像,因為操作容易,世界各地會講普通話的人都可以貢獻,視障人士不單可以更快有更多書可讀,而且過程中更能感受人性的關懷。筆者認為這件事甚至值得推廣到全世界,讓任何語言國度的盲人都可以受惠。「公益社交化」是另一國內慈善突破的趨勢,近年由於負面新聞頻頻,不少人對大型慈善團體失去信心,導致捐款下降。人們更願意相信身邊的朋友圈,以騰訊公益平台為例,90%的捐助通過手機,其中80%來自社交化捐助,比如我捐助了留守兒童教育的項目,發給朋友,讓大家關注,一起捐贈,甚至參加月捐贈計畫,定期定量長期支持項目。科技將個人力量更有效率的提升,誰說慈善是大機構、大財團或大基金會的專利?在創新科技幫助下,人人都是慈善家,人人都有責任促進社會共融。企業能將部份盈利捐贈慈善,非常難得,能花心思把企業的產品、創新、科技、平台一起應用在解決社會問題更是難能可貴。馬化騰的「指尖」不單幫助股民賺錢,希望在將來更可以幫助社會,將每個人的指尖都化為慈善公益的力量。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26/19781761
也說亮話:家居護理及復康
1 :
GS(14)@2016-10-17 08:07:56孔子63歲和弟子被困於陳蔡之間,惶惶不可終日,如喪家之犬。孔子體魄強健,射箭時,「蓋觀者如堵牆」,可見箭藝超凡,但是他駕馭馬車的本領更高,自己說:「吾何執?執射乎?執御乎?吾執御矣。」用現代語言來說,年輕時運動打下的基礎,在年老困厄時派上用場,即使餓上幾天、奔波勞碌,孔子依然「慷慨講頌,弦歌不衰」。假設孔子或弟子不良於行,中國文化就沒有了「君子在厄不窮」這一段,公元前5世紀可找不到無障礙飛機、汽車、通道,也沒有輪椅,拐杖就是一根木頭,談不上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設計。上周日本東京舉辦第43屆家居護理及復康展覽會,和北美的MedTrade、歐洲的REHACARE並列為世界三大業界盛事。500多家參展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圍繞如何幫助提高個人護理能力,可以讓人在年老或殘疾的情況下也可以獨立、有尊嚴的享受生命,比如一家公司設計的輪椅床將床的一半輕鬆變成輪椅,有需要的人士只需把身體移到這一半,就可由躺著轉化成自由行動,不用護理人員操心。行動、呼吸、復康、個人衛生、日常生活的輔助等都是展會的重點。當然,人總有需要幫忙的時候,有不少參展公司的客戶目標是醫院、安老機構等,從院舍管理系統電子化、雲端化到幫助護理人員的骨骼服(Exoskeleton suit)——穿在身上則能輕易提起重物等,這些產品和服務在細分市場中分別照顧需要不同護理及復康水平的客戶,銀髮商業市場在日本已經形成,而且發展蓬勃。筆者走馬看花後感受有三個趨勢,一曰設計(Design)、二曰移動(Portability)、三曰善用資訊(Use of data)。在叉子和筷子平滑的表面加上鋸齒或阻力,用家就算手老是顫抖,食物也難以滑落;潔具甚至如馬桶也可以移動,跟人走,手扶軌也可以隨意拆除安裝而不再是固定裝修,減低成本、提高靈活;這些都令社區和家庭養老更安全、舒適。採摘、分析用家數據提供系統學習,讓產品和服務可以不斷提升,社會服務在這方面還要加把勁學習。香港的護理及復康似乎還是社福界主導,商界何時才看到商機?錢從哪裡來?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從何開始?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7/19802977
也說亮話:熊野古道
1 :
GS(14)@2016-10-24 06:10:03多年前徒步跨越新疆天山的車師古道,在約4,000米高山紮營,跳進冰寒刺骨的溪流洗去一身風塵,枕地席天遙望萬古星空。兩年多前,和時年未足10歲的兒子騎單車200公里,從葡萄牙循Camino Way北往西班牙的Santiago de Compostela,相傳當地大教堂為天主教12聖徒之一埋骨之處。一路上兩父子相依為命,餐西班牙美食、宿平民酒店,6天裏經歷日曬雨淋,飽受「爆車胎」、背車上山、生病等折磨。我們當時遇到挑戰時為了鼓勵自己,老說:「上坡再痛苦,總有下坡的時候;下坡再輕鬆,也要有上山的準備。」這句話,到今天我們還掛在嘴邊,成為旅程不可磨滅的一部份。在日本大阪以南,紀伊半島的熊野古道是筆者徒步越野的最新嘗試。古道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遺產兩條路線之一,另外一條則為筆者上文提到西班牙的Camino Way。在歐洲和亞洲的這兩條「朝聖之路」都以宗教聖殿為終點,熊野古道的幾條路線皆以熊野本宮大社為中心,最多遊人的中邊路可從那智大社走往本宮(東到西),30公里;或從滝尻王子走往本宮(西到東),38公里。熊野本宮是神道殿堂,但沿途卻有無數佛家菩薩參拜,古道一步一步說出日本神佛合一的宗教之路。筆者選擇了一路向西走約70公里,從那智大社走往本宮,再「逆走」古道去滝尻王子。這樣毋須中途坐車,逆走的一段也避開遊人,除了午間碰到迎面順走的人外,彷彿在遼闊的天地、鋪着破舊青石板的古道上獨行,陽光滲透樹林,青苔鋪滿石頭,呼吸融入自然,思緒回歸本性。偶而遇上任性小溪、斷木下害羞的蘑菇、蜘蛛網風中幻化光影,生機勃發,是宮崎駿的世界,渾不似人間。在日本連續幾天行山,可能最奢侈的是每晚住進任何條件的民宿,都可以泡溫泉、吃日本料理,讓溫泉水按摩身體每一個毛孔,一天的汗水和疲累頃刻消退。古道穿越歷史、傳承文化;大自然美得讓人心醉;心無旁騖、以至誠走一條路,更是修煉的好去處!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4/1981018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