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河北钢铁困局:政府背后推舢板焊大船大而不强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090412/10036092955.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15

华润:并购扩容 大而不强?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10/t3242775.htm

 华润集团自2000年以来将触角伸向医药领域,利用资本和政府资源,在十年时间内,通过整合东阿阿胶、华源集团、三九集团,形成了中药、化学制 药、医疗设备、保健品和医药流通等五大业务平台。如今,作为仅次于国药集团的第二大医药企业,华润医药提出“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口号。然而,华润并购策 略还停留在战术层面,而未上升到战略高度,其初衷在于做大体量,以致整合后并未塑造出核心竞争力,如同小舢板拼凑出航空母舰,大而不强。另外,华润的并购 具有典型的国企纾困性质,对于众多渴望做大做强的药企而言不具借鉴意义。

 
成立于1938年的华润公司,是一家根正苗红且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央企,一度是中国与海外贸易的桥梁。改革开发后,随着外贸领域的垄断 地位被打破,华润通过一系列实业化投资,在消费品、电力、地产、水泥、燃气、金融等领域纵横捭阖,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控股集团,在香港拥有华润创业 (00291.hk)、华润电力(00836.hk)、华润置地(01109.hk)、华润微电子(00597.hk)、华润燃气(01193.hk)和 华润水泥(01313.hk)等6家上市公司。
2000年前后,华润在国内率先掀起医药并购旋风,高调树起打造央企医药平台大旗,为此承接了 几大国企重组。华润大多选取国有企业入手,通过资本运作、辅以政府资源,加上特别的协议转让方式,从而以较低成本完成并购交易,实现产业扩张。截至 2009年底,华润医药总资产约287亿元,年营业额逾345亿元,位列国内企业第二位,仅次于国药集团。

  收购东阿阿胶,初涉医药领域
  华润迅速做大的原因, 可以归结为借资本优势大肆购并,打破行业自然整合的节奏,快速成为行业垄断者。一般而言,华润选择的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没有行业领导者,没有市场标准和 产业方向的代表。随着老龄化时代临近,医药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正好符合华润整合的全部要求。
早在2000年左右,华润 便图谋进入医药领域,先后筛选了一系列并购目标。2001年,华润拟收购东北制药集团,因其潜亏窟窿太大而放弃。2002年,与山东鲁抗、上药集团、华北 制药等接触,均无结果。2003年,华润转战云南白药得手,成为其控股股东云南云药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但由于不清楚云南省政府的重组思路,在此后云药 集团重组中被迫退出。
直至2004年华润方有斩获。2004年10月,华润与东阿阿胶(000423.SZ)国有大股东山东省聊城市国资局签 订协议,共同出资成立华润东阿阿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东阿),聊城市国资局以其持有的东阿阿胶全部国家股及其他资产出资,占49%股权,华润以2.3 亿元现金出资,占51%。此前,聊城市国资局持有东阿阿胶29.62%股权,系第一大股东。因此,透过华润东阿,华润股份实现了对东阿阿胶的实际控制(图 1)。(后经两次变更,华润间接持有华润东阿56.62%的股权,聊城市国资局持有43.38%,股改后,华润东阿持有东阿阿胶23.14%股权。)


此次出手,其实是一次战略联盟。对于华润而言,医药市场前景极其诱人,但却是其业务空白领 域,在多元化过程中不断尝试边界突破的华润,面对资产优良的东阿阿胶,自然心花怒放。对于聊城市国资局而言,增量资本收购模式解决了其既要招商引资,又不 能全身隐退的难题。此外,华润强大营销网络与东阿阿胶细分市场龙头的地位,也被市场解读为各取所需的战略合作。
不过,全面掌控东阿阿胶却颇费 周章。聊城市国资局与华润签定重组协议前,并未与东阿阿胶灵魂人物刘维志、章安夫妇充分沟通。作为公司的缔造者,东阿阿胶凝结了刘氏夫妇一生的心血,他们 不仅带领公司取得了细分领域70%以上的市场份额,更是光大了一个传统产业。因此,在东阿阿胶内部,刘氏夫妇拥有极高的威信。而华润入主后表现出来的强硬 作风,让管理层颇为不爽。于是,资本方华润与管理层之间剑拔弩张,围绕东阿商标、董事会席位和MBO等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明争暗斗。
最终,在政府的协调下,刘氏夫妇以退休方式退出管理层,华润才得以掌控局面。2006年4月25日,东阿阿胶召开董事会,提名华润集团副总裁蒋伟担任公司董事长,东阿阿胶从此进入华润时代。
收购东阿阿胶是华润在医药领域扩张的第一单,它的实践表明,在中国的医药并购中,战略联合比强制兼并更为可行,政府资源比资本实力更为重要。而丰富的政府资源正是华润的强项,因此,利用政府资源介入医药国企的重组,成为华润后续并购的主导思路。

  破产式重组华源集团,
初步奠定华润在医药的江湖地位
  入主东阿阿胶只是华润医药布局中的第一粒棋子。在央企重组的大背景下,如果进不了行业前三,就有被剥离的风险。因此,急于进军医药的华润,开始寻找新的猎物。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财务危机的大型央企华源集团走入华润视野。
华源集团是由原纺织部为参与浦东开发,联合外经贸部和交通银行总行在1992年共同创办的大型综合性集团公司,最初注册资本金1.4亿元。公司经过90 多次并购后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及国有纺织集团,旗下拥有8家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从最初5亿元扩张到危机前的572亿元。
2006年2月, 国资委敲定华润接替中国诚通,全面重组华源,并首次对华润提出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要求。根据重组方案,华润曲线收购华源集团的路线图为:国资委将其所持的 华源集团9.136%股权划转给华润,华润及其他19家股东将华源集团100%股权转让给华源原第三大股东金夏投资,金夏投资再将全部股权转让给华源资产 管理有限公司(华润占70%的BVI公司)。转让完成后,华润通过华源资产实际掌控华源集团100%的股份。
最初,华润对华源的重组思路是出资缓解债务危机从而盘活华源集团。不过,经过全面摸底,华润认为华源的财务窟窿太大,要拯救华源集团,势必注入巨额资金,这将给华润带来巨大的财务包袱。
最终,华润采取破产、挑肥拣瘦式重组路线,把华源旗下的纺织业务合并到华润,把医药产业的优质资产分拆出来,对经营不善、负债多的企业采取出售还债的办 法。在这种思路下,华润首先把四家直接控股、被称为“嫡系”的壳资源卖掉,最大程度地降低连带债务。在华源集团的资产中,最令华润动心的是50%的北药股 权和40%的上药集团股权。
2006年12月,华润股份与华源集团达成转让协议,出资20亿元从华源集团下属的华源生命产业公司受让北药集团 50%的股权。由于没有事先知会债权银行和北药集团其他两大股东—北京市国资委和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两者合并持有北药集团50%股权),再加上“自 买自卖”的嫌疑,导致债权银行和北京国资委对华润不满。
受让上海医疗器械集团的股权,更是让上海国资委大为火光。2002年华源收购上药集团 40%股权后,尚有8亿元欠款一直未支付,华源持有的上药集团股权也因此被冻结。重组华源后,华润就解冻上药股权及8亿元欠款进行沟通,达成的协议是债权 银行先行解冻华源持有的上海医疗器械集团的股权,然后华润偿还华源拖欠的8亿元收购款。但华润拿到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控股权后,并没有遵守承诺支付欠款。被 惹恼了的上海国资委,此后决定自己重整上海医药产业,华润错失上药控股权由此埋下伏笔。
重组华源的过程,华润表现出青涩的一面,为后续整合增 添了障碍。但从初步结果看,通过接管北药集团50%股权、上药集团40%股权以及上械集团100%股权,华润在医药领域的边界大幅拓宽,初步奠定了江湖地 位。上药集团当时在全国医药行业销售额排行榜上位列第一,北药输液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并拥有全国最大的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用药生产基地,而上械集团是国 内大型医疗设备研发生产基地。

  全资收购三九集团,医药控股平台成型
  尽管与地方国资的博弈中拿捏不佳,但成功化解华源危机,还是帮助华润赢得了口碑,客观上也为后续的并购重组积累了经验。当另一家央企三九集团陷入债务危机时,华润有机会再度扮演了救世主角色。
三九集团由赵新先一手创办,在其掌舵的19年时间里,三九集团从一个军队药厂成长为一家庞大的企业集团:超过200亿元的总资产、400余家子公司和三 家上市公司,涉足药业、农业、房地产、食品、汽车、旅游等八大产业。但由于公司治理结构混乱,历史负担沉重和不成功的多元化,三九集团负债累累,危机四 伏。
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对其最核心企业三九医药(000999.SZ,现华润三九)做出通报批评,披露三九集团占用三九医药资金高达 25亿元。2003年,三九集团再现债务危机,21家债权银行开始集中追讨债务并纷纷起诉,“三九系”银行债务被曝高达98亿元。2004年5月,赵新先 被免去在三九的一切职务,2005年11月被刑事拘留。三九集团步入债务重组阶段。
2007年3月,国资委在数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中选定华润集 团作为重组方。同月,新三九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新三九,2009年1月更名为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作为三九集团的重组整合平台,新三九注册资本 2000万元,三九集团持有其100%的股权。2007年7月,华润医药收购新三九并向其增资40亿元,以收购三九集团的有效资产。自此,三九集团庞大资 产纳入华润医药版图。
虽然内部管理混乱,三九集团拥有一系列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产品,商业网络覆盖全国,对下游渠道商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对华润而言,与以往重组未能获得绝对话语权相比,通过重组三九集团,华润获得了对“三九医药”的绝对控股,具备了打造医药平台的必要条件。
收 购三九集团后,面对旗下医药资产相互独立、难以形成合力的现状,华润医药提出整合战略。由于新三九是华润完全控制的医药资产,以其作为整合平台合乎逻辑。 同时,新三九的基础也很好,旗下三九医药是国内医药企业中较好的公司之一。整合的第一步是人员调整。2007年11月,华润集团总经理乔世波被任命为三九 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随后当选三九医药董事长。2008年6月,东阿阿胶选举乔世波为公司董事长。由此掀开了华润旗下医药资产整合的大幕。
整合 的第二步是股权调整。2008年8月6日,东阿阿胶发布公告称,为打造央企医药平台,整合内部医药资源,公司控股股东将由华润股份变更为深圳市三九医药投 资管理有限公司(系新三九全资子公司,简称三九医药投资,2009年1月更名华润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加上此前已经转入新三九名下的华润三九,华润集团医 药板块可控的两块核心资产已完全纳入新三九,标志着华润医药控股平台初步形成(图2)。

收购北药,坐上老二的位置
正当华润在医药领域饕餮大餐时,国内医药领域并购风生水起。其中,国药集团更是一马当先,在2009年9月、 2010年4月分别将同属央企序列的中生集团和上海医工院整体纳入旗下,使得医药央企数量由5变3。国药集团原为中国最大的医药流通企业,中生集团是国内 最大的疫苗和血制品生产供应商,而上海医工院是央企中唯一的医药科研院所,研发力量全国首屈一指,三者合一使得国药集团成为中国医药企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 大。华润最早提出的打造央企医药平台,此时已然逊色。
此前与华润失之交臂的上药集团也悄然重组。2008年7月,上海国资委将下属华谊集团与工投 集团各自拥有的上药集团30%股权划转至上实集团。2010年初,新上药集团成立,成为国内第二大药企,上海医药(600849.SH)、中西药业 (600842.SH)、上实医药(600607.SH)换股合并为新上海医药(601607.SH)。
国药集团与新上药的后来居上,令华润医药倍感压力。此时,华润手中的王牌仅剩北药集团,与北京国资委合作,整合北药,成为华润的必然之选。
华 润与北京国资委重新修好。2010年4月,华润与北京市签署了《关于共同发展医药产业和微电子产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华润旗下医药和微电子 业务总部落户北京,在北京打造国家级的生物医药和微电子产业基地;北京市政府支持华润医药与北药的整合,并提供政策扶持;华润拟加大在京投资力度,在京建 成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形成完整的医药产业链。7月,华润医药与北药集团签署《关于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重组协议》, 约定华润医药集团和北药集团的医药类资产均纳入一家合资公司,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和华润集团将共同直接/间接持有合资公司的全部股权。对于合资公司 股权结构,有消息灵通人士认为华润方面持有70%,北京方面持有30%。
此次合作对华润而言颇有城下之盟的味道。华润总部盘踞香港、深圳多年,一直享有深圳市给予的诸多优惠与便利,也不愿将医药总部迁入北京。然而,国药集团和新上药的后来居上,致使华润选择了与北京市国资委的深层合作。
当 然,整合北药集团,对华润意义重大。重组北药集团后,华润医药将进入中国医药行业第一阵营,收入和利润规模均为第二。以2009年数据计算,医药行业排名 前三位的国药集团、华润医药和新上药集团,销售收入分别为650亿元、350亿元、31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8亿元、14亿元和13亿元。
同 时,华润医药形成了中药、化学制药、医疗设备、保健品和医药流通五大业务平台,其中中药平台以华润三九为核心,包括北药旗下的北京双鹤高科、合肥神鹿双 鹤、辽宁本溪三药等3 家中药企业;化学制药平台以双鹤药业和紫竹药业为核心,包括北药旗下的赛科药业、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等化学药企业;医疗设备平台以万东医疗为核心,包括 上海医疗器械集团;保健品业务平台以东阿阿胶为核心;医药流通则包括北医股份、安徽华源医药等。

下一站,商业领域?
在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过程中,什么是主导医药平台控制权的关键?从中国医药行业现状看,中国药企缺乏自己的专利药产品, 并购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做大规模,但并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更大收益,而拥有专利药的药企往往不愿被收购。因此,医药央企“5进3”后,华润要在医药领域坐二 望一,就必须努力缩短在商业领域与国药集团的差距,做大市场端。
目前,中国医药流通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低。数据显示,全国药品批发企业 16000多家,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的批发企业仅有69家,占1.3%,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的批发企业不足30家,零售企业则高达10万家以上。目前 国内前三名医药流通企业为国药控股(01099.HK)、上海医药、九州通,合计市场份额约为20%,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比重。行业集中度低带来的最 大问题是流通费用过高。据中国医药企业协会会长于明德介绍,目前全国医药商业企业费用率大概在7%以上,而发达国家只有中国的1/5左右。
最 近,鼓励商业领域做大做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据报道,即将出台的《2010-2015年全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将提出宏大目标,到2015年,通过鼓 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充分市场竞争,培育1-2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以及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区域性大型医药企业。
“多、小、散、乱”的格局,导致医药商业企业利润率远低于医药工业。因此,在攻城掠地的初期,商业领域并未引起华润的关注,目前其旗下的医药商业企业, 均是整合北药、华源的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规模偏小且为区域性企业。但随着医改启动,医药商业企业的价值显著提升,成为各级政府整合的重点。相反,国药集 团在流通领域的整合,帮助其在医药央企平台打造中处于领先地位。自2009年起,国药集团进入了整合快车道,将全国一半的区域商业企业收入囊中,形成国药 控股与一致药业(000028.SZ)一北一南遥相呼应的格局。
当然,华润并非没有机会。成功整合北药集团,让市场看到了华润的另一项优势: 产业群优势。对于拥有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地产及相关行业、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医药产品生产及贸易等主业的华润来说,其握有很多地方政府所需的招商引 资筹码,与地方政府关系拿捏日渐娴熟的华润,完全可以用这些筹码与各地方政府换取重组当地区域性医药商业龙头的机会。在医药商业处于弱势的华润,是否有更 多的动作,有待进一步观察。

  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做大容易做强难
  从入主华源开始,华润集团就一直不遗余力地整合医药资源,相比其他央企,这位在香港长大的“共和国长子”显然在资金上更有优势。然而,虽然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了上药、北药、东阿阿胶等企业,但是很多现实问题却不是华润雄厚的资金能够解决的。
从最初的败走云南白药,到东阿阿胶控制权争夺,再到错失上药集团控制权以及与北京国资委的纠葛,这些事件无不表明,在医药并购重组中,政府发挥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因此,政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超越资本实力,成为医药并购整合的核心要素。
在如何拿捏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华润显然尚未达到长袖善舞的境界。客观上讲,对于华润来说,类似于华源、三九这类央企的重组机会已经渺茫,今后的并购重 组对象主要是地方性或区域性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能力将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放下央企身段,华润在今后的整合道路上可能四处碰壁。
同时,从华润医药并购重组的实践看,危机式并购成为其主要切入手段,其结果是接管的资产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瑕疵,且重组介入后,在企业重振、文化磨合等方面存在较大挑战。
另外,相比并购做大规模,整合提升效益更为重要。从目前情况来看,华润医药短时间内从零起步、快速搭建起了医药航母,但整合过程并非遵循产业链布局的理 念,更多体现的是做大体量、进入央企前三的思路。结果是,规模上去了,但内部众多的医药资产间并未产生协同效应,也没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华润医药可谓大而 不强。因此,在今后的整合中,如何发挥协同效应,遵循产业链布局理念,将是华润能否真正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关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37

萬達院線:大而不強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0ONDIwXzQ0NTI0OQ.html

如果不是機緣巧合,大連萬達集團(下稱「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或許不會考慮做院線,也不會有今天國內第一大院線萬達院線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達院線」)。對於萬達在文化產業上的大舉投入——以31億美元併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公司,業內質疑聲不斷,已經嘗到甜頭的萬達顯然是要在影視文化產業這條道路上頭也不回地走下去。

逼上梁山

若不是當年上影集團的一念之差或許不會有今天的萬達院線。

2004年前,還在專注於地產業務的萬達沒想過自己會辦院線公司。

知情人士透露,當初,萬達一心想發展城市商業綜合體,為了保證綜合體有多種商業業態,萬達也想把電影院這樣的商業業態引入萬達商業綜合體內,因為電影院不僅不佔用優質地段,即便放在綜合體最偏僻的角落也可以很賺錢,而且還能帶動綜合體的人氣。

「當時萬達只想引入一個好的院線公司。後來,萬達找到了當時國內最大的院線公司之一的上影集團。」上述人士說。

不過談判並不順利。萬達的想法是,萬達廣場建到哪裡,上影集團的影城就造到哪裡。在上影集團高層看來,萬達一年要造十多個廣場,上影集團就要跟著建設十多家影城,以一家影城投資2000萬~3000萬計算,一年就要投入2億~3億元以上,而當時全國票房收入才十多億元,這讓上影集團高層為難,最終放棄了此次合作。

雖然被國內最強的院線公司拒絕,不過萬達集團並不死心,又找到了當初非常看好中國電影市場的華納公司,此時的華納賣掉了在英國的所有影院,並看中了中國這塊尚未真正被開墾的沃土。雙方一拍即合,2004年年初,華納宣佈與大連萬達集團合作共建「華納萬達國際影院」,雙方先後在大連、天津等5個城市建立了5家具有五星級水準的多廳影院。不過很快雙方合作不歡而散,知情人士透露,雙方合作生變很可能是政策影響,由於雙方主要合作模式是萬達出資建設影院,華納協助萬達建設影城並提供一定技術支持,影城還可以使用華納卡通人物。雙方還約定時機成熟後將合資經營,可是過了近兩年,華納未出一分錢購入影線公司股份,華納這種只出知識產權(主要是卡通形象使用權)、不出錢的做法很難讓萬達接受。華納也有苦衷,由於政策上外資進入我國影院市場有限制,華納遲遲無法進入實現對影院的收購。雙方合作就此作罷。

經過兩次碰壁後的萬達,此時已經很難找到更好的合作者,此前找的兩家都是國內以及國外數一數二的院線巨頭。於是萬達一橫心,乾脆自己做院線。2005年,萬達集團出資900萬、萬達集團房地產管理有限公司出資100萬共同成立了北京萬達電影院線有限公司,正式進入電影文化產業。

捆綁地產

萬達集團進入院線的時機可謂正當時。

2005年開始,中國電影產業實現了輝煌的跨越。從2005年到2011年,中國城市電影票房從20億元暴增至131億元。「萬達院線選擇了中國電影產業高速發展的時期進入,時機非常好。」聯和院線負責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

萬達院線借助萬達廣場,給影院聚攏了很高的人氣,這種院線捆綁地產的模式至今讓其他院線羨慕不已。「能夠找到萬達廣場這樣的優質物業開設影城是很多院線夢寐以求的事。至今,院線的爭奪還是主要集中在優質地段的爭奪。」一家院線公司負責人表示。

顯然,為萬達院線發展貢獻最大的還是商業地產。業內研究人士表示,萬達院線公司既做院線業務,還同時做影院業務,能夠同時吃進院線的約5%票房分賬以及影院的約50%分賬,僅此一點,其盈利水平就高於大多數院線公司。

本報獲得的資料顯示,萬達院線營業收入從成立初2006年的6179萬迅速增長到了2010年的6.7億元,淨利潤從2006年540萬元暴增至2010年的1.72億元,房地產支持下的萬達院線實現了從螞蟻到大象的蛻變。

四年前還默默無聞的萬達院線,在2009年以8.33億元的票房問鼎全國,票房產出佔比全國15%,成為國內第一大院線。2007年~2009年三年內,全國票房平均增長30%左右,萬達院線的增幅達60%,居全國第一;平均單塊銀幕票房是全國單銀幕平均票房的17倍。廣電總局最新數據顯示,萬達院線去年票房收入達到17.85億元,領先第二名中影星美院線4億元。

發展困局

事實上,萬達院線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2009年,萬達院線淨利甚至還虧損了1832萬元。萬達廣場的建設速度已經難以滿足萬達院線的發展速度,萬達院線也開始在萬達廣場之外建設影院,這削弱了萬達院線的優勢。

「但是又不能不走出去。」知情人士透露,「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院線公司對優質地段的爭奪也進入白熱化,萬達院線如果固守萬達廣場將會失去萬達廣場之外的大批優質商業地段的市場。為了搶佔優質地段,萬達院線從2009年開始在萬達廣場以外的區域建設影院。」

北京新影聯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黃群飛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票房高漲,影院租金也不斷上漲,很多院線公司為了爭奪好的地段,哄抬租金,一線城市很多影院租金已經達到影院票房的20%以上,高的甚至有25%左右,給影院的運營成本帶來了很大壓力。

不過,當萬達院線走出萬達廣場時,很多優質地段已經有多家院線入駐。藝恩諮詢相關分析師透露,萬達院線在重慶新開的一家影城,周邊已經有六七家影院,票房面臨很大壓力。

因此,萬達院線也在籌劃開拓三四線城市。雖然,業內對中國電影市場的前景依舊看好,但是短時間內,一二線城市影院過於集中,三四線城市市場並未真正啟動。

為何買AMC?

或許看到國內增長乏力,萬達開始將觸角伸向海外。

5月21日,萬達宣佈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收購金額高達26億美元,加上最高不超過5億美元的運營資金,全部投入金額高達31億美元,成為中國民企海外最大併購。「公司國內市場發展空間限制也可能是萬達發展海外市場的原因之一。」藝恩娛樂諮詢相關分析師表示。

不少業內人士對這樁併購無論從選擇的地點還是公司都不看好。

美加市場去年票房下跌3.8%至102億美元(折合約640億元),對比中國2011年電影票房年增長35%至131億元,美加市場顯然已是強弩末勢。

AMC公司的發展狀況也不盡如人意。目前AMC觀影人數不斷減少,利潤也被現在持有AMC的私募基金不斷擠壓。去年第四季度,AMC淨虧損8300萬美元,而2011財年,AMC淨虧損則更高,達到1.23億美元。

一位院線產業觀察人士表示,由於是一家年代久遠的院線公司,萬達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跟時間對AMC旗下影院進行翻新,加上收購金額如此巨大,很可能造成萬達集團的資金鏈緊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52

中國企業:製造不強,金融強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http://xueqiu.com/5545011370/25358895
——好文必轉!最終的數據會將人們習以為常的「常識」擊得粉碎,沒有數據,定性分析只能最終歸為感性認識,從而會發現它時靈時不靈,不具可持續性。
——很多人會拿著片文章繼續說中國銀行業天花板的故事,此思維也同樣用來論證格力電器的天花板,此思維忽略了競爭力、馬太效應、複雜系統,而強調了個人思維的侷限性,從而在不斷被證偽中依舊延續。
——目前我們擁有者最強大的金融體系卻同時擁有著估值最低的金融股,這便是機會。這裡要強調強,而非大,我們的金融體系經過十年的發展已經今非昔比,理應獲得更高的估值。A股的整體市值也絕非現在的20多萬億。

約翰·羅斯義 《 國際金融報 》( 2013年09月18日   第 01 版)
查看原图●中國大型企業最有優勢的領域不是製造業,而是金融服務業,隨後是初級產品、建築業
●中國模式「背離」世界規律:從基礎產業,到金融服務業,到製造業,再到非金融服務業,而非依次第一、第二、第三產業
●面對新興經濟體競爭,美國大企業損失遠遠超過歐盟

對於任何結論,首先要保證研究方法的科學性。中國公司崛起為全球領袖的故事已被世人熟知,明顯駁斥了幾年前西方國家的傲慢評判,他們宣稱中國沒有能力建設國際性知名企業和全球性品牌。然而,不科學的研究方法將帶來錯誤的結論而不自知,因此必須非常小心,選取非常可靠的對比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常見的雙邊對比、500強對比都不能提供足夠樣本進行如此宏觀的國際對比,除非全球2000強做樣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結論的科學性。

中國在全球2000強中的數量、收入、利潤率三大指標顯示,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見證了中國企業國際地位的巨大提升:截至2013年,中國在2000強中的數量增加約2倍,達到149家;收入比重增加約4倍,達到8.5%,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利潤比重增加約3倍,達到12.9%。

因此,通過總體分析可以發現,大力宣揚某些個別企業——例如蘋果的優秀表現,不能掩蓋全球競爭趨勢變化的基本事實。總體而言,面對發展中國家的競爭,美國遭受的收入損失遠遠地超過歐盟企業。

然而,必須對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做出系統深度分析,不僅要明白優勢,更要準確衡量中國企業的弱點。

儘管總體上,擁有8萬億美元營業收入的中國500強企業,擁有美國500強企業約2/3的收入和資產。然而仔細研究,在全球領先的大巨頭中,中國企業相較於美國仍然明顯處於弱勢,儘管已經取得了快速進步。

除了總體趨勢分析,針對具體行業分析結果也很驚人——中國經濟「背離」全球普遍規律的發展模式。儘管中國被普遍認為是製造業經濟體,然而中國製造業產值從來沒有超過美國20%以上,更何況,中國製造業產值不僅來自本國企業,還有很多跨國公司,因此必須分清這兩個概念——「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基地」的地位,與「中國本國製造業」的地位。

中國本土製造企業無法感到驕傲。儘管中國本國的製造業企業已經在過去幾年中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本土製造業企業在全球2000強的收入比重從2007年的0.5%提升到2013年的4.2%,但這個地位不僅弱於美國的31.7%和日本的17.8%,還弱於德國的8.8%和法國的5.0%。更何況,製造業中,只有兩個領域,中國佔全球市場比重得以超過5%——生產資料(12.7%)和耐用消費品(5.2%)。

與製造業相反,中國在全球金融業中表現強勁,擁有全球金融業收入的12.7%,僅次於美國。而將金融業進一步細分,中國在全球銀行業收入中擁有17.7%,地位全球第一,超過美國。金融業利潤率方面,中國同樣也是全球第一。

而作為服務業的另一重要方面——非金融服務業,如零售、旅遊、媒體、酒店等,中國僅佔全球的4.0%,甚至低於製造業水平,而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在非金融服務業中佔比43.7%。

因此,日常盛行的認為中國服務業佔全球7.9%的觀點很不準確,因為這種觀點將中國服務業中兩個處境截然相反的領域混為一談,造成人們認識不清。要清楚看到真實情況,必須將中國服務業分為金融業和非金融服務業,前者很強,後者很弱。

除了金融業,中國企業在全球擁有強勢地位的是相對較小的領域——建築業,該領域中國企業全球第一;以及初級產品如採礦、基礎金屬、電力、天然氣、水務等,這個領域中國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在企業集團方面,中國地位弱勢,但由於全球大集團在全球2000強的營業額中只佔2.5%,所以中國在企業集團方面的弱勢不算很嚴重的問題。

從以上所述的大公司趨勢可以看出,作為各個國家發展主力的大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並沒有遵循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先發展第一產業,再依次發展第二、第三產業,而是擁有中國自己獨特道路:基礎產業,到金融服務業,到製造業,再到非金融服務業。筆者發現,巴西、印度也遵循同樣規律——發展中國家這樣的獨特規律使得全球普遍規律受到了質疑。

——所以研報中的經常性思維:通過國際間的簡單橫向比較來預測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律是完全錯誤的。

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這一獨特發展模式擁有明顯的邏輯規律,完全符合中國宏觀經濟在全球的地位。中國可用於投資的金融資源已經遠遠美國:根據可進行國際對比的最新數據,2011年中國總儲蓄量是3.6萬億美元,美國剛好是中國的一半,即1.8萬億美元。由於儲蓄資本是金融領域的「原材料」,中國龐大的儲蓄資本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金融業在全球具有如此強勢的地位——特別是銀行業,中國的銀行業是全球最大的,因為銀行業與「錢」最直接相關。

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地位的迅速提升正來源於此——中國龐大的儲蓄量。中國可用於投資的資本全球第一,就已經把中國金融企業「供上」了全球第一的「寶座」。這種宏觀經濟上的金融優勢,也成為中國企業在其他領域的優勢——通過技術的發展(包括獨立研發和兼併收購),以及管理技能的提升(包括自身規模擴張和國際化)。於是,上文提到的中國及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規律就很好理解了:金融業發展在先,製造業和非金融服務業在後,而後者目前與外國企業相比仍然相對較弱。


總之,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地位的快速提升令人驚訝,但同時糾正日常錯誤的觀念,準確理解中國企業的變化很有必要:首先,中國企業在金融業中較有優勢,而製造業和非金融服務業較弱;其次,停止繼續將「服務業」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而不將「金融服務業」和「非金融服務業」這兩個具有天壤之別的領域區別對待。

(作者:倫敦市前副市長,現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編譯:本報見習記者 陳莎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18

挺進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到底強不強

7 月20 日,2016《財富》世界500 強揭開面紗,在世界500 強的榜單中,共有110 家中國企業登榜,與去年的106 家相比,增加4 家。

盡管2016 年上榜的中國企業在收入和利潤等主要數據上達到甚至超過了世界500 強公司的平均水平,但與先進企業特別是美國企業相比,差距依然明顯。

比如,上榜中國企業中,有相當數量集中在煤炭、鋼鐵、銀行等傳統產業,而對於美國,反而是沃爾瑪、蘋果等消費類、創新性企業占優。

經營優於全球平均

從今年的世界500 強公司榜單可以看出,全球企業在2015 年的經營狀況依然不理想。

世界500 強公司的總營業收入為276340 億美元,比上年下降了11.5%,凈利潤也下降了11%左右。2009 年以來,銷售收入第一次出現兩位數下降。世界500 強上榜門檻也由2015 年的237.2億美元下降到今年的209.2 億美元。

在世界500 強中,只有137 家企業在2015 年度實現營業收入正增長,其他363 家企業出現負增長。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近幾年的榜單也發現,2015 年,進入世界500 強的中國企業盈利能力較2014 年大幅上升,但進入2016 年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則稍有下降。

不過,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企業的經營情況相比之下還優於全球平均。今年的世界500 強上榜公司的平均營業收入為553 億美元,平均利潤30 億美元,而上榜的中國企業平均營業收入和利潤分別為571 億美元和32 億美元,略超過世界500 強公司平均水平。

比如,近年來不斷拓展海內外市場的華為公司,今年的排名就比去年提高了近百位,位居500 強的第129 位,同樣排名大幅攀升的還有海航集團,通過全球並購、打造上下遊一體化產業鏈,海航集團排名較上年上升111 名,位列第353 位。

受益於南北車的合並重組,新成立的中國中車集團也首次進入世界500 強,排名第266 位,而受益於“一帶一路”的建築工程類企業排名也都有增長,比如中國建築從去年的37 位躍居到27位,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從去年的71 位提升到57 位,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從去年的79 位提高到62 位。

2015 年度,有106 家中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比2014 年度增加6 家。2014 年,有8 家中國企業位列最能賺錢的前50 強,而2015 年和2016 年則都有13 家企業入選。2014 年,有17 家中國企業進入虧損前50 的黑榜,2015 年這個數字則降低到了14 家,2016 年進一步減少到11 家。

產業結構缺陷

不過,如果仔細查看《財富》雜誌同時發布的盈利能力最強和虧損額度最高的兩個榜單,就會發現中國企業與全球的先進企業特別是美國企業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比如上榜的美國公司平均營業收入632 億美元,平均利潤達到51 億美元,遠遠高於上榜中國企業。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了世界500 強中盈利能力最強的50 家公司,以及虧損額度最高的65 家公司,中國公司分別占據13 和21 個名額。

其中,在盈利能力最強的紅榜中的13 家中國公司多為銀行,只有長江和記實業、國家電網、臺積電和中國移動通信與銀行業無關。而在這份盈利能力前50 的全球企業名單中,除了中國的銀行外,僅有3 家海外銀行上榜,分別是美國富國銀行、美國銀行,以及英國匯豐銀行。

在2016 年世界500 強中,上榜的中國10 家銀行的利潤達到1816 億美元,占上榜103 家中國企業總利潤的55%。如果排除10 家銀行的利潤,其他93 家上榜的中國企業的總利潤只剩1475 億美元,如果再減去上榜的5 家保險公司的201 億美元利潤,那麽,88 家非金融類企業平均利潤就下降到14.5 億美元,低於許多國家的企業盈利水平。

這與上榜中國企業大多還是集中在煤炭、鋼鐵等傳統企業不無關系。進入2016 年榜單的中國企業中有6 家有色金屬和鋼鐵企業,它們總計虧損21 億美元。

記者梳理的虧損額度最高的榜單上,中國企業除了京東、聯想、中國建築材料有限公司外,其他公司均為能源化工或者鋼鐵金屬采礦企業,其中能源化工企業有一半以上以煤炭為主要業務。

盡管在這份虧損榜上,海外的能源化工企業同樣不太好過,不過,虧損嚴重的海外公司主要業務多為石油。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企業在產業結構方面的缺陷。在500 強中,來自美國的蘋果公司從去年的第15 名攀升到第9 名,而且依然是世界最賺錢的企業。與此相對應的,首次入選世界500 強的京東,則虧損近15 億美元。

在食品行業和醫療保健兩大潛力行業中,美國分別有12 家企業和8 家企業上榜,而中國企業卻分別只有一家,即萬洲國際和中國醫藥集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47

工作五年月薪六千 500強的員工幸福指數強不強?

不出意外,在今年《財富》公布的這份500強榜單里,孫天(化名)很快就找到了自己單位的名字。

但這種行業翹楚的自豪感在他的腦海中只停留了數秒便一閃而過,今年是孫天工作的第五年,哪怕已經升職為部門的小領導,每個月孫天到手的工資才6000元出頭,偶爾遲個到、請個假,下個月到手的工資就變成了5開頭、4開頭。

大企業的螺絲釘

“不知道應該怎樣形容我的工作定位,一條船前後設計、制造那麽多環節,我們只是做其中非常細微的一部分,可是少了這部分,這條船就造不出來。”孫天說。

在這五年里,他經手的船雖然不多,可是條條造完都能上央視、上新聞聯播。回到老家,父母聚會時提起兒子的工作總是倍感自豪。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每當孫天回家提起想跳槽、想換個工作,總是被父親以“不踏實”為由直接否掉。

工資低是孫天想跳槽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他發現自己身邊有想法的、有能力的同事一個個都跳槽了。

“有一天下午,我回頭看到了坐在我身後的大叔,大概六十歲了,還在做著和我一樣的工作,我很怕那就是四十年以後的自己。”孫天說,畢竟這離當初他來上海想要大有所為的“人設”差了一大截。

孫天所在的造船企業屬於央企,從總工程師到最基層的設計員這其中的層級多得他說不清,上萬人的單位,幾乎一年四季沒有任何福利,升職調崗更是難上加難,孫天的一腔抱負在這五年里也是被消磨得一幹二凈。

每天早晨,孫天五點半準時起床,六點到達班車點搭上公司安排的班車上班,晚上七點多再乘班車回來,日複一日。一年里,有一半的月份周末需要加班,這樣的加班還沒有加班費,單位管這叫作“勞動競賽”。高強度的勞動讓不到30歲的孫天早早地就開始吃起了各種維生素,否則按他的說法,夜里只睡五六個小時,白天還要出去跑啊曬的,身體根本吃不消。

“做得不開心你可以走,單位並不缺你這一個人。”孫天說,可是他能去哪兒呢,悉數國內的不景氣的船舶行業,發不出工資、倒閉的比比皆是,就在上個月,又來了幾位從其他造船企業調來的同事,對比他們,孫天還算好了,至少沒被裁員。

在《財富》雜誌評出的500強公司里,像孫天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另一家世界500強旗下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今年是他工作的第五年,而他的工資水平也幾乎與孫天無異。

逃離500強?

在孫天工作的那一年,和他一起來報道的還包括不少上海交大、同濟大學、哈工大的畢業生,有些還是研究生,那時孫天覺得自己能找著這樣一份工作真算是“撿了便宜”。

“大公司,有保障,周圍又都是好同學,所以根本不看薪水啊福利這些的。”孫天說。

但是過了三年,孫天慢慢發現不一樣了,這些名校畢業生一個接一個地都走了,有的回老家考了公務員,有的跳槽去了外企,和孫天一樣還處於“留守”狀態的,如今不到三分之一。

“我們這兒就是船舶行業的黃埔軍校,待個幾年就走是很正常的事。畢竟你看到的它是500強大企業。”孫天開玩笑地說,有時候出差翻翻朋友圈,會發現以前跳槽去了外企的同事出差住著五星級賓館,自己卻住著經濟型酒店。

在2015年的時候他偶爾工資還能拿到七八千,現在五六千都已經變成了常態,不升反降。

孫天的師傅,一位已經在這里待了一輩子的老工程師老劉常常開導他,“不要總是嫌工資低,你看現在很多年輕人雖然工資高,可他們老了不一定有你值錢的,現在你就當自己在提前儲蓄工資吧!”老劉還有兩年就到退休年齡,按照以前的慣例,像他這樣資格的工程師退休了再返聘,年薪至少可以拿到60萬~80萬,對老劉來說,這樣的年薪幾乎是對他一生價值的肯定。

但老劉可能並不知道,與上海相鄰的另一個城市杭州,一位工作五年的阿里員工,不到30歲,P7職位,年薪也是這個價,此外還有價值數千萬元可以兌現的公司期權。

盡管阿里巴巴現在還沒能排進這份《財富》500強榜單,根據阿里巴巴發布的2015財年年報,基於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2015財年阿里營收122.93億美元(約762.04億元),這比本次500強榜單的最後一名——英國耆衛保險公司209.23億美元的年收入少了86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48

【解構樂視資金迷局】賈躍亭稱“融資能力不強”:樂視卻悄悄圈了800億

樂視董事長賈躍亭近日在內部信中提到:我們的融資能力不強。而《第一財經日報》梳理海量信息發現,自2010年樂視網上市以來,包括上市公司板塊、各個業務子生態在內,整個樂視已知的累計融資規模,可能已經達到800億元的驚人規模。

蒙眼狂奔,瘋狂找錢。為了滿足不斷增加的資金需求,樂視的融資手段花樣翻新。除了上市平臺樂視網IPO、定增之外,發債、借款等融資渠道,已經悉數登場,而借助VC/PE等股權基金為非上市板塊融資,樂視體系內的企業也已開始大規模運作股權、並購基金。

融資平臺樂視網

11月8日晚間,正處於風暴中心的樂視網急踩剎車,公告中止對樂視影業(北京)有限公司(下稱“樂視影業”)的收購,理由是當前市場環境較重組前期已發生較大變化,存在對業績承諾及估值的基礎產生較大影響的可能,按現有進度,預計無法在2016年完成。樂視網表示,將重新對樂視影業進行估值定價,且不排除下調交易價格。

根據樂視網6月發布的重組預案,公司擬以現金和發行股份相結合的方式購買樂視影業股權,獲得樂視影業100%股權。標的資產估值高達98億元,評估增值率高達366.94%。與此同時,樂視網還計劃將向5名特定投資者增發募集配套資金50億元。

對於整個樂視來說,樂視網作為資本平臺,其再融資的重要性似乎從未如今日這般重要。

公開信息顯示,2010年上市以後到2014年上半年,作為進入資本市場不久的公司,樂視網的資本運作相對較少。在此期間,樂視網只在2013年進行了一次定增,融資總額約為15億元。

在此背景下,股權質押成為其籌集資金的主要手段。《第一財經日報》統計發現,從2011年7月到2015年10月的四年時間里,賈躍亭、賈躍芳先後進行了多達32次股權質押,時間主要集中在2013年到2014年,而且絕大多數時間質押比例都居高不下。

樂視網的股權質押,2013年共發生8次,2014年更是質押了15次。不僅質押頻繁,而且時間上也顯得非常急迫。如2014年5月13日到6月9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賈躍亭就通過五次股權質押,將所持樂視網1.17億股,質押給五家券商。在2015年以前,類似情形已經屢見不鮮。

進入2015年之後,樂視的股權質押漸漸減少。公告信息顯示,截至2015年底,賈躍亭只進行了兩次股權質押。但2015年下半年,賈躍亭的股權質押又變得更為兇猛。2015年10月,一次就質押了5.07億股。加上此前質押部分,其所持股份質押比例已達77.74%。不過,由於沒有披露具體信息,其質押對象無從得知。

根據該公司2015年10月26日披露,賈躍亭當時質押的股份為6.08億股。

樂視網三季報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包括賈躍亭在內,樂視網的前十大股東中,有三名進行了股權質押:賈躍亭質押5.71億股,約占其所持股份的83.6%;第三大股東劉弘、賈躍民則分別質押3785萬股、4182萬股,分別占其所持股份的63%、95%左右,而賈躍民與賈躍亭系兄弟關系。

作為整個樂視融資的紐帶,賈躍亭質押樂視網股份所獲資金的最終流向,至今仍然是謎。

2013年4月、12月,2014年6月,賈躍亭將其所持股份質押給東莞信托、中信證券等金融機構時,對於質押原因。樂視網均稱,是處於賈躍亭個人投資、個人資金需要。

2015年之前,樂視網的股權質押一直充當著樂視非上市業務板塊的融資主角。而2013年下半年開始,樂視網自身的資金需求也快速增加,定增再融資,開始受到重視,頻率也不斷加快。

作為唯一的資本平臺,樂視網IPO上市後先後完成了兩次再融資。2013年9月,樂視網通過發行股份和現金支付的方式募資15億,其中以約12億元的對價,收購樂視新媒體、花兒影視99.5%、100%股權。

2014年8月,樂視網披露定增預案,計劃以34.76元/股的價格,向中信證券、樂視控股等五家投資者,發行1.29億股,募集資金45億元。2015年6月,樂視宣布終止此次融資。不過,樂視網隨後拋出了一份規模更為龐大的融資計劃:計劃向不超過五名對象非公開發行不超過2億股,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75.1億元。2015年8月初,樂視網完成此次發行,募集資金共計47.9億元。

找錢手段花樣繁多

無論是樂視網,還是整個樂視,隨著資金饑渴的加劇,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不僅融資頻率明顯加快,而且融資手段也越發花樣繁多起來。除了股權質押、定增、發債、VC/PE等途徑, 開始充當樂視融資主角。

樂視的融資,可以分為上市板塊、非上市板塊兩部分。上市板塊方面,2012年之後,樂視網已經三次發債融資。此外,樂視網還進行了大量借款。

除了樂視網自身,其下屬的子公司,還多次通過股權融資。2013年4月,樂視網控股的樂視致新,也進行了股權融資,其中來自外部投資者的投資超過1.3億元,樂視網、樂視控股也參與部分出資。此外, 2013年8月,樂視網計劃收購的樂視影業獲得深創投2億元A輪投資;2014年9月,再次獲得恒泰資本3.4億元投資。

2016年3月,樂視網、樂視控股分別持股60%、40%的樂視雲計算與大數據公司(下稱“樂視雲”),2016年3月已經完成了10億元股權融資。融資完成後,樂視網持有樂視雲的比例由之前的60%下降至50%,重慶市產業基金持股比例為16.67%。

相較於樂視網,股權融資對樂視非上市板塊更為重要。引入戰略投資者,則是樂視非上市板塊的另一大融資渠道。今年9月20日,樂視汽車完成了10.8億美元的首輪融資,投資方主要為英大資本、深圳市政府投資平臺深創投、聯想控股、民生信托以及宏兆基金等產業資本機構。

今年4月流出的樂視汽車融資計劃顯示,樂視超級汽車計劃在2016年至2022年的總投入將達79億美元,主要以貸款形式解決,計劃股權融資三輪A輪、B輪、Pre-IPO。2016年二季度完成5億~10億美元的Pre-A輪融資,2017年完成不低於5億美元的A輪融資,2018年完成B輪融資,2019年上市。

賈躍亭前不久曾公開表示,截至目前,其個人在汽車生態內就投放了100多億元,包括此前融資的資金,已經共計一百五六十億。

再看樂視移動,即這次財務壓力遭媒體曝光的樂視手機業務。去年11月,樂視手機以55億美元的估值,更早完成其首輪融資,獲得來自亦莊國投、海通證券、東方匯富、藍巨投資、碩貝德等機構的5.3美元融資,而這筆融資在當時,成為樂視七大子生態中首輪融資額最高的公司,更創下手機行業首輪融資最高紀錄。

與汽車、手機不同的是,樂視電視和樂視體育均已完成兩輪融資。樂視電視屬於樂視子生態中較早啟動融資的板塊,2012年分別完成了1.3億元的A輪融資和3億元的B輪融資,A輪融資由創新工廠、深圳灌頂工程有限公司參與,B輪則由樂視網、富士康作為投資方。

樂視電視的融資規模不及樂視體育。2015年5月,樂視體育宣布完成8億元的A及A+輪融資,萬達集團、普思資本、雲鋒基金等投資,樂視體育估值為28億元。而今年2月,樂視體育再次獲得巨資輸血,不到一年時間,樂視體育估值已高至215億元,海航領投,中澤文化、安興資本、孫紅雷、劉濤、陳坤等參投,融資額80億元,創造了互聯網體育公司B輪融資額及估值的新紀錄。

引入外部投資者,似乎仍然難以滿足樂視的資金需求。借助各類基金融資的同時,樂視自身也開始直接運作股權基金。樂視網公告顯示,2014年4月, 樂視網聯合樂視控股,共同發起成立投資並購的領勢投並基金,樂視網、樂視控股分別出資1000萬元、9000萬元,當時預計基金規模為5億~10億元。

此外,2016年3月,樂視網全資子公司北京樂視流媒體廣告有限公司(下稱樂視流媒體),出資550萬元以55%的股權比例,聯合深圳市鑫根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起成立深圳市樂視鑫根並購基金投資管理企業(下稱樂視並購基金),該基金募集規模達100億元,僅一期規模就達48億元。

融資規模或超800億

由於缺乏完整的信息披露,樂視網、樂視非上市板塊,究竟完成了多大規模的融資,外界無從知曉。但從已知的信息來看,整個樂視的累計融資規模頗為驚人。

先看上市的樂視網。公開信息顯示,2010年上市以來,樂視網累計融資約149億元。其中,直接融資約101億元,包括IPO融資7.3億元,兩次定增融資約63億元,發行債券融資25.3億元。根據Wind統計,樂視網還進行了約52.6億元間接融資。

如果加上股權質押、減持,通過樂視網這一資本平臺,樂視的融資規模遠不止此。賈躍亭於2015年6月、10月,通過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的方式,兩次共計減持1.35億股,套現約57億元。此前的2014年,賈躍芳兩次共計減持1400萬股,套現金額約7.1億元。賈躍亭、賈躍芳兩人減持合計64億元左右。

另外,由於沒有披露質押率、融資金額,大量進行的股權質押,已無法確知具體融資規模。但根據東莞信托等多家金融機構2012年、2013年發行的信托計劃,賈躍亭、樂視網其他股東進行信托融資時,均以樂視網股份提供質押,且初始質押率均不高於40%。據此測算,若不考慮重複計算因素,2013年、2014年兩年,其股權質押融資規模當在30億元以上。

2015年10月,賈躍亭大規模質押時,樂視網均價一直處於53元上方。但2015年之後,有關樂視網股權質押的信托計劃很少出現,賈躍亭此次的質押率尚不清楚。但若按照此前40%的質押率來測算,樂視網股份此次每股質押價格約為20元,僅2015年10月質押的5.07億股,就可融資100億元以上。

2015年10月,賈躍亭大規模質押時,樂視網均價一直處於53元上方。但2015年之後,有關樂視網股權質押的信托計劃很少出現,賈躍亭此次的質押率尚不清楚。但若按照此前40%的質押率來測算,樂視網股份此次每股質押價格約為20元,僅2015年10月質押的5.07億股,就可融資100億元以上。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根據上述公開數據粗略統計,自2010年以來,以樂視網為核心,樂視上市平臺已經完成的累計融資規模,就已達到361億以上。如果加上尚未完成的118億元的定增,樂視網及其子公司融資金額可能接近500億元。

而子生態各個板塊的融資,規模同樣極為驚人。按照樂視自身的說法,樂視體育兩次融資額為88億元,樂視電視為4.3億元,樂視汽車、樂視手機合計16.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7億元,共計約為200億元。

另外,從小貸公司到保險,再到互聯網金融理財,樂視正在更為直接地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有媒體報道,樂視金融第一款互聯網理財產品已於今年春節期間悄然上線,僅面向員工內部銷售。今年3月,重慶樂視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樂視網通過成立並購基金,所獲資金數量也頗為驚人。根據樂視網此前披露,領勢投並基金規模為5億~10億元;樂視並購基金募集規模更是達到100億元,其中一期規模48億元,已經到位的為39億元。除了樂視流媒體認購的10億元劣後級外,其他29億元均從外部募集。由此可見,兩只基金已知募集資金也在30億元以上。綜合上述數據來看,包括樂視網在內的整個樂視,若不考慮重複計算,已經完成、計劃中的融資規模,或已超過800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41

破解“大而不強” 2025年我國重點產業將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工信部7日發布的《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到2025年,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我國制造業日益發展,到2015年已經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在品牌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仍與其他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大而不強”仍是亟須破解的瓶頸。面對國內經濟下行、投資增速放緩的形勢,必須把推進智能制造作為培育先進制造業的新動力來抓。

《規劃》提出,要創新金融扶持方式,鼓勵建立按市場化方式運作的各類智能制造發展基金,鼓勵社會風險投資、股權投資投向智能制造領域。同時支持裝備制造企業擴大直接融資,發展應收賬款融資,降低企業財務成本。

明確“兩步走”與“十大任務”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李東表示,當前智能制造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的重要發展趨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世界各國都在制訂智能制造的相關政策,將智能制造作為產業變革和發展的方向。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是制造業2025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宏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目前和未來10年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挑戰。

章俊認為,鑒於中國制造業整體依然落後於發達工業國的現狀,加上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智能制造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不僅能有效提高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降低各類成本,同時有利於培育和推進新興制造業的發展,這對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至關重要。

李東介紹,推進智能制造要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認為,“兩步走”和“長期堅持”體現規劃的科學性,表明從當前的中國制造到未來的智能制造,將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企業應該堅持需求導向推動,巨大的市場需求讓中國智能制造前景光明。

針對智能制造面臨的瓶頸和行業“痛點”,《規劃》提出了十大重點任務。包括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構築工業互聯網基礎;加大智能制造試點示範推廣力度;推動重點領域智能轉型;促進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培育智能制造生態體系;推進區域智能制造協同發展;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隊伍等。

去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計劃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其中第一步,即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智能制造領域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李東認為,推進智能制造,能夠有效縮短產品研制周期,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運營成本和資源能源消耗,並促進基於互聯網的眾創、眾包、眾籌等新業態、新模式的孕育發展。從生產端入手,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對於提高制造業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辛國斌強調,目前中國制造業最大的問題仍是大而不強,在智能制造領域存在許多薄弱環節,軟件、控制系統、核心技術、關鍵部件等領域嚴重受制於人。

目前,我國智能制造水平較低,意味著後續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僅16%的企業進入智能制造應用階段;從智能制造的經濟效益來看,52%的企業智能制造收入貢獻率低於10%,60%的企業智能制造利潤貢獻率低於10%。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預測,未來我國智能制造產業年複合增長率約為20%,到2020年產業產值有望超過3萬億元。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副所長王影認為,中國制造的智能化轉型為智能裝備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涉及成千上萬的企業技術改造,他們在升級設備時也一定會用到軟件、系統、關鍵部件以及成套裝備,要在發展過程中將這些產業帶動起來;同時要註意中國與國外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今年,智能制造領域的扶持力度不斷加碼,試點示範、專項行動、財稅支持等政策都在穩步推進,隨著此次規劃的出臺,配套政策不斷完善,智能制造的景氣度有望不斷提升。

辛國斌介紹,近兩年來,已遴選了109個智能制造試點示範項目,覆蓋了63個行業。2016年4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了《智能制造試點示範2016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在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地區、行業,分類開展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5種新模式試點示範。

工信部部長苗圩曾表示,工信部、財政部今年將繼續實施智能制造專項,共安排立項25個省的133個重點項目,預計國家撥款52億元,接近去年中央對智能制造專項補助的1.5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47

國是指南丨破解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的瓶頸 這份規劃準備這樣做

►國務院:審議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開展5G關鍵技術研發

【劃重點】: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十三五”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國家信息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規劃;

· 支持中部地區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

· 支持建設綜合保稅區等,加快複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成果。

· 要開展5G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普惠性在線教育等12項優先行動。

· 加大對水汙染超標、超總量排放等的處罰力度。

· 動員社會資本等各方力量參與,加快推進集成電路裝備、新藥創制等重大專項,將在種業自主創新、智能制造、新材料研發等重點領域適時啟動實施一批新的重大專項。

【指南君】: 除了多個重點規劃的審議,國常會還提到要開展5G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李克強總理在會上說,“提速降費”相關工作推進幾年來,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必須看到,人民群眾對此還有更高期待。

“我們不僅要加強骨幹網等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也要想辦法打通入戶光纖等制約網速提升的‘最後一公里’。”總理說,“一定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對提速降費的‘獲得感’。”

網速與資費問題絕不是小事。把網速提上去,把資費降下來,讓廣大網民用得起網,才能使互聯網與其他行業更加方便地進行“加法”運算,產生“乘法”效應。

三大運營商提速降費的年度計劃都實現了麽

► 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出爐  破解中國制造“大而不強”瓶頸 

【劃重點】:國家工信部正式發布《中國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為中國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重要五年確定兩大時間節點和十個重要任務。

· 開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試點示範,遴選智能制造標桿企業,不斷總結經驗和模式,在相關行業移植、推廣;

· 推動重點領域智能轉型,在《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在傳統制造業推廣應用數字化技術、系統集成技術、智能制造裝備;

· 促進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引導中小企業推進自動化改造,建設雲制造平臺和服務平臺;

· 加快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大力發展龍頭企業集團,做優做強一批“專精特”配套企業;

 ……

【指南君】:去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計劃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其中第一步,即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智能制造領域便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智能制造產值在1萬億元左右,2020年有望超過3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約20%。

今年,智能制造領域的扶持力度不斷加碼,試點示範、專項行動、財稅支持等政策都在穩步推進,隨著此次規劃的出臺,配套政策不斷完善,智能制造的景氣度有望不斷提升。

2015年5月,佛山市一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車間內,技術人員正在對機械臂進行路徑調試。

►確保2020年西部貧困縣全部摘帽,東西部將加強扶貧協作

【劃重點】:中辦、國辦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確保西部地區現行國家扶貧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 開展產業合作。支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產業基地,培育一批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引進一批能夠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文化旅遊企業等,促進產業發展帶動脫貧。

· 加大資金支持。東部省份要根據財力增長情況,逐步增加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財政投入,並列入年度預算。西部地區要以扶貧規劃為引領,整合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資金,聚焦脫貧攻堅,形成脫貧合力。

【指南君】: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地區之間誰與誰結對了?點擊“相關”查看。

國家級貧困縣——貴州省月亮山區的榕江縣,將香豬養殖產業作為農業產業化扶貧的主導產業,產值達1000余萬元。

►國辦:推進綠色產品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黑名單制度

【劃重點】: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

· 推進綠色產品信用體系建設,嚴格落實生產者對產品質量的主體責任、認證實施機構對檢測認證結果的連帶責任,對嚴重失信者建立聯合懲戒機制,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責任主體建立黑名單制度。

· 到2020年,初步建立系統科學、開放融合、指標先進、權威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

【指南君】:如今市場上打著綠色旗號的產品之多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那麽它們是否真正符合環保、節能、節水等綠色標準?

隨著這份《意見》的出臺,一個科學、權威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也將逐漸成型,我們可以識別這些“綠色產品”的真面目了。

今年1-8月,農業部共檢查了全國146個各類市(商)場,取消了64個綠色產品標誌使用權。

►發改委等七部門:京冀交界地區嚴控房地產開發建設

【劃重點】:發改委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加強京冀交界地區規劃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

· 重點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嚴格產業準入管理,嚴控房地產開發建設,強化房地產市場管控,嚴控人口規模。

· 交界地區有關縣(市、區)的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由省級統籌編制,並加強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等規劃銜接。嚴格控制城鎮開發強度,開展交界地區整體城市設計,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

【指南君】:上半年,以燕郊為首的環北京樓市出現了一波“跳漲”,房價接連“破2萬”“破3萬”。

此次七部門發文要嚴控京冀交界地區房地產開發建設,會給老百姓們最關心的房價帶來什麽變化?

香河縣位於京津之間,隸屬河北廊坊市。 今年上半年香河熱點項目的均價都超過萬元,比去年同期已經翻倍。

►兩部委:擬放開新能源汽車電池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

【劃重點】:發改委、商務部日前就《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修訂稿公開征求意見。將2015年版《目錄》中的93條限制性措施,減少到62條。

· 服務業重點放開公路旅客運輸、外輪理貨、資信調查與評級服務等領域;

· 制造業重點放開軌道交通設備、汽車電子和新能源汽車電池、摩托車、食用油脂、玉米深加工、燃料乙醇等生產制造領域準入限制;

· 采礦業重點放開非常規油氣、貴金屬、鋰礦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

【指南君】:指南君註意到,在擬放開外資準入限制的領域中包括新能源汽車電池領域。要知道,現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可是汽車界“網紅”。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新能源汽車共生產30.2萬輛,銷售28.9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93.0%和100.6%。在政策和市場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車已逐漸成為自主品牌車企的重要發展方向。

隨著世界汽車技術向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新能源汽車也將是中國汽車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鐵總副總經理楊宇棟出任交通運輸部黨組成員

12月6日,中共交通運輸部黨組召開會議,部黨組副書記李小鵬,部黨組成員李建波、何建中、宋福龍、戴東昌、劉小明、楊宇棟、趙沖久出席會議。

這是楊宇棟首次以交通部黨組成員身份出席會議。

· 到交通部任職前,楊宇棟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簡稱“鐵總”)副總經理,歷任太原、南寧鐵路局副局長;中鐵快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呼和浩特、北京鐵路局局長;2014年8月進入中鐵總任副總經理。

楊宇棟

【指南君】:2013年3月,原鐵道部被撤銷,成立由交通運輸部管理的國家鐵路局,承擔行政職責;同時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企業職責。

當時,陸東福從鐵道部副部長任上赴國家鐵路局擔任首任局長,同時兼任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今年10月,陸東福前往鐵總赴任總經理,接替退休的原總經理盛光祖。

►“65後”姜有為任沈陽市委副書記

日前,中央決定,提名姜有為為沈陽市市長候選人。遼寧省委決定,姜有為任沈陽市委委員、常委、副書記。

· 姜有為,1967年9月出生,2015年11月起擔任吉林省副省長。

姜有為

【指南君】:“65後”姜有為一年前升任吉林省副省長,此次調入遼寧,被提名為沈陽市長候選人。

正式當選後,姜有為將成為目前最年輕的副省級城市市長,也是唯一一位“65後”副省級城市市長。此前,最年輕的副省級城市市長是南京的繆瑞林(1964年11月生)。

周一至周五 • 清晨7:30

 第一財經 •【國是指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56

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 報告建議布局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

17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博世集團發布《借鑒德國工業4. 0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制造業總體上大而不強,結構性矛盾突出,應通過組織保障、產業政策、創新政策、人才政策和國際合作五個方面的舉措,形成推進工業4.0戰略實施的政策合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表示,中國工業、制造業部門能否成功實現轉型升級,直接決定了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穩定發展並進入到高收入國家的行列,未來十年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

為實現智能制造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報告提出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12345戰略和"三步走"實施路徑,包括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破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加速已有技術的擴散應用、加快標準體系建設等政策建議,並就汽車、裝備制造業、家電、電子信息和能源五大產業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建議。

報告建議,應盡早布局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鼓勵大型企業的聯盟協作,鼓勵具備資源條件的互聯網企業向工業領域滲透。鼓勵工業電商和供應鏈金融先行,依托智能產品培育大數據生態,鼓勵各垂直生態內的龍頭企業發展工業雲服務平臺。

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制造業整體尚處於由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的階段。不同行業、地區和企業間的自動化程度和信息化能力存在巨大差異,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這也使得中國制造型企業在向智能制造的轉型過程中,將呈現多樣化的需求。

中國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以及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中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國內部分行業、企業己經加大了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技術和人力資本投入,如青島海爾、三一重工、沈陽機床、中國石化、青島紅領等。但是,總體上仍然處於探索階段。

報告認為,實現中國的智能制造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逐步實現生產制造自動化、流程菅理數字化 企業信息網絡化和智能制造雲端化。隆國強表示, 按照工業4.0的理念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並不僅僅是少數龍頭企業的任務,需要眾多中小企業參與進來,在全產業鏈、全環節來推進,形成整合大中小企業的生態 體系。

德國工業4.0對於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借簽意義。德國博世集團董事會成員施難納稱,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提升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力正成為全球趨勢。工業4.0是提升制造競爭力的有效手段,需要結合不同企業的實際生產狀況、價值鏈優化的需求,提出定制化的解決方案。

他同時表示,《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將幫助中國制造業在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中保持和提升核心能力和全球競爭力。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目前已有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20多個省區市出臺了具體的地方實施政策,各地形成了東部轉向高端裝備制造、中部產業升級、西部優勢產業突破的不同發展思路。

而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多省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了“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任務。其中廣西提出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湖北提出著力抓好50家國家和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範;安徽則提出在集成電路、太陽能光伏、智能機器人等重點領域聚焦發力。

2015年8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博世達成合作協議並正式啟動研究項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和博士集團董事長鄧納爾擔任項目負責人,具體工作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和博世中國負責。作為德國工業4. 0的重要發起者及領軍企業,博世在項目期間分享了德國工業4. 0的知識和經驗,並協助中方合作夥伴進行考察和調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6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