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打开西蒙斯高频交易的黑匣子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280312135/

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连续20年平均每年盈利35%,连巴菲特和索罗斯都望尘莫及

[ 在国内市场,目前基本上没有高频交易的土壤,股票市场是T+1,股指期货市场的持仓、交易频率都有很大的限制,商品期货市场可以做一些日内的短线交易 ]

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是华尔街对冲基金的一个神话,连续20年,平均每年盈利35%,如果考虑该基金5%的管理费和40%的提成的话,它每年的收益率超过60%。这个收益率远远超过了巴菲特和索罗斯。

西蒙斯的策略主要是利用强大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软件,在全球市场的不同产品中,进行高频交易,赚取微小的波动差,从而获取一个稳健持续的收益。这种属于市场中性策略,不太受牛市熊市的影响,只要有波动就能赚钱。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能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市场暴跌的情况下获得80%的收益率,原理就在此。

综合而言,高频交易主要包括下面几种策略:流动性回扣交易(Liquidity Rebate Trading)、猎物算法交易(Predatory Algorithmic Trading)和自动做市商策略(Automated MarketMakers Trading)。

为了清晰地阐明上述高频交易策略,这里构建一个和实际交易非常相吻合的案例。一个买方机构投资者决定以30美元左右的价格购买10000 股公司XYZ 股票,像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大多数买方机构投资者一样,该买单首先被输入到其算法交易系统。为了减小对市场价格的冲击影响,投资者的算法交易系统一般对该大额买单进行两阶段处理:首先将其分解为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小买单(一个小买单通常在100~500股之间),然后将这些小买单按某种设定的顺序投放到市场。

流动性回扣交易

为了争取更多的交易订单,美国所有的证券交易所都为那些创造流动性的券商提供一定的交易费用回扣,通常为0.25美分/股。不论买单还是卖单,只要交易成功,交易所即向该流动性的原始提供券商支付回扣,同时向利用该流动性进行交易的券商征收更高的费用。随着这种激励机制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以专门获取交易回扣为赢利目的的交易策略便应运而生了。

在本案例中,假设机构投资者的心理成交价格在30~30.05 美元之间。如果交易系统中的第一个买单(如100 股)配对成功,以30 美元价格成交。这样,交易系统中第二个买单(如500 股)便跳显出来。再假设该买单也配对成功,以30 美元价格成交。根据上述交易信息,专门从事流动性回扣策略的高频交易者的计算机系统即可能察觉到机构投资者其他后续30 美元买单的存在,于是,回扣交易商计算机采取行动,报出价格为30.01 美元的买单100 股。毫无疑问,那些曾以30 美元出售股票XYZ 的券商更愿意以30.01 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该回扣交易商。

在交易成功之后,回扣交易商立刻调整交易方向,将刚刚以30.01 美元购得的100 股股票以相同价格,即30.01 美元挂单卖出。由于30 美元股价已不复存在,故该卖单很可能被机构投资者接受。

这样一来,尽管回扣交易商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没有赢利,但由于第二个主动卖单给市场提供了流动性,从而获得了交易所提供的每股0.25美分的回扣佣金。不言而喻,回扣交易商所获得的每股0.25 美分的盈利是以机构投资者多付出的1.0 美分为代价的。

猎物算法交易

在美国,超过一半的机构投资者的算法报单遵循SEC 国家最佳竞价原则(National Best Bid or Offer,NBBO)。所谓NBBO,即当客户买入证券时,券商必须保证给予市场现有的最佳卖价;同样当客户卖出证券时,券商必须保证给予市场现有的最佳买价。根据该原则,当一个报单由于价格更为优先从而在排序上超过另一个报单时,为了能够成交第二个报单,常常调整股价并与前者保证一致。事实上,一只股票的算法报单价格常常以极快的速度相互攀比追逐,从而使该股票价格呈现出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阶段性变动趋势。这也正是在实际交易中经常看到数量有限的 100股或500股小额交易常常将股价推高或拉低十美分至几十美分的原因。

猎物算法交易策略即在对上述股价变动历史规律进行研究基础上而设计的。一般而言,该策略通过制造人为的价格来诱使机构投资者提高买入价格或降低卖出价格,从而锁定交易利润。

在本案例中,假设机构投资者遵循NBBO并且心理成交价格在30~30.05 美元之间。像上例中流动性回扣交易商一样,猎物算法交易商用非常相似的程序和技术来寻找其他投资者潜在的连续算法订单。在计算机确认价格为30 美元的算法报单的存在后,猎物算法交易程序即发起攻击:报出价格为30.01 美元的买单,从而迫使机构投资者迅速将后续买单价格调高至30.01 美元;然后猎物算法交易商进一步将价格推高至30.02 美元,诱使机构投资者继续追逐。

以此类推,猎物算法交易商在瞬间将价格推至机构投资者所能接受的价格上限30.05 美元,并在此价格将股票卖给该机构投资者。猎物算法交易商知道30.05 美元的人为价格一般难以维持,从而在价格降低时进行补仓赚取利润。

自动做市商策略

众所周知,做市商的主要功能即为交易中心提供交易流动性。与普通做市商一样,自动做市商高频交易者通过向市场提供买卖订单来提高流动性。不同的是,他们通常与投资者进行反向操作。自动做市商高频交易者的高速计算机系统具有通过发出超级快速订单来发现其他投资者投资意向的能力。例如,在以极快速度发出一个买单或卖单后,如果没有被迅速成交,该订单将被马上取消;然而如果成交,系统即捕捉到大量潜在、隐藏订单存在的信息。

在本案例中,假设机构投资者向其算法交易系统发出价格在30.01~30.03美元之间的系列买单,外界无人知道。为了发现潜在订单的存在,自动做市商高频交易者的高速计算机系统开始以30.05 美元的价格发出一个100股的卖单。由于价格高于投资者价格上限,因此没能引起任何反应,于是该卖单被迅速撤销。计算机又以30.04美元的价格再次探试,结果还是没能引起任何反应,于是该卖单也被迅速撤销。计算机再以30.03美元的价格继续探试,结果交易成功。基于此,计算机系统即意识到一定数量价格上限为30.03美元的隐藏买单的存在。于是,运算功能强大的该计算机系统随即发出30.01美元的买单,并利用其技术优势赶在机构投资者之前进行成交,然后再以30.03美元的价格反卖给机构投资者。

以上三种就是主流的高频交易策略,这种策略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性能要求极高,以至于有些交易机构将自己的服务器群组(server farms)安置到了离交易所计算机很近的地方,以缩短交易指令通过光缆以光速旅行的距离。

实际上,高频交易给市场带来的影响,在投行机构之间早已有较为激烈的讨论。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指出,虽然高频交易对市场也有好处,能够增加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但一旦程序出错或人为疏忽都有可能对市场走势造成灾难性影响。

另外一个问题是:高频交易涉嫌市场公平问题,高频交易需要的设备和计算能力对中小投资者是一种不可逾越的门槛,这些利用高频交易获取收益的机构,可能造成市场的不公平。

在国内市场,目前基本上没有高频交易的土壤,股票市场是T+1,股指期货市场的持仓、交易频率都有很大的限制。商品期货市场可以做一些日内的短线交易,但是离高频交易尚且有很大的距离。从监管层的态度以及国内市场的发展来看,高频交易在国内短期内无法成为一个主要的交易方式。(作者系东方证券资深分析师,博士,即将出版《量化投资——策略与技术》) 打开西蒙斯高频交易的黑匣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01

爭議高頻交易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08/100398566_all.html

高頻交易已進入中國,但爭議眾多。

  2012年6月第二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因為特殊的波動引發市場關注。來自監管當局的消息稱,交易所已經注意到了市場中的高頻交易,但未發現有市場操縱行為。

  將通過計算機控制的高頻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簡稱HFT)行為與人為的操縱市場聯繫到一起引人無限遐思。高頻交易到底是加劇市場波動還是縮短市場波動?如何監管高頻交易?是否應該像 對「糧倉中的老鼠」一樣,限制高頻交易?這都是擺在全球監管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尤其對於散戶眾多的中國證券市場,高頻交易又會成為何種角色?

  「美國各界仍在爭論,焦點是該不該對高頻交易有限制,高頻交易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紐約華爾街一家全球宏觀型對沖基金數量交易組的數量投資經理楊旭對財新記者表示。

毫秒間的機會

  「高頻交易就是科技在交易中的運用。人類從事交易已經許多年,然而計算機更加有效率。高頻交易的特點是一日之內大量成交,目標是找到只有計算機 才能抓住的微小價差,比如可能只是0.1美分,每筆交易的利潤率非常低。」長期從事高頻交易研究的埃德加·佩雷茲(Edgar Perez)對財新記者說。

  埃德加·佩雷茲在紐約大學開設一門算法和高頻交易課程,著有《高速交易員》(The Speed Traders)一書,同時也投資於高頻交易相關的FOF。

  高頻交易的突出特點是利薄量大,不持倉過夜,所有交易由計算機完成。對每隻股票,可能高頻交易者在一天之內會交易數次,持倉時間從數秒到數小時不等,交易量可能達到每分鐘到每小時數千股。

  「如果我有一個交易的想法,跟我的經紀商下單、執行、完成,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對散戶來說可能是幾分鐘或幾小時。對高頻交易者來說,他們捕捉的價差是如此之小,消失得如此之快,以至於整個過程必須被限制在毫秒級別。」佩雷茲說。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高頻交易者技術投入巨大,對整個交易環節的響應速度也要求頗高,包括接收交易所信息更新的速度以及下單的速度等。

  「他們不僅要使用更快的計算機,還要將服務器佈置在交易所大樓內。交易所將樓層租用給高頻交易者的服務器,這樣數據的傳輸只需經過幾層樓。因為即便在一個城市,距離不同也會造成延遲。這種延遲可能只有幾毫秒,但在高頻交易中,幾毫秒也很重要。」佩雷茲說。

  因此,在每個不同資產類別的交易所內,高頻交易者可能都需要佈置服務器。例如在BATS交易所布置兩台服務器的價格是每月3000美元。

  他舉例說,一條信息從紐約傳遞到芝加哥的時間可能是13.3毫秒,「快過眨眼」,雖然約等於無,但對計算機來說是個很長的時間,因為其響應速度 可能是微秒級。又如,紐約和芝加哥之間的纜線可能會有彎曲,為避免浪費時間,交易者會直接購買地下專線。也許一條線的區別只是兩三毫秒,但對一些策略而 言,幾毫秒即是優勢。

  高頻交易的另一個特點是「日末無持倉」。

  佩雷茲說,「有時價格變化之快,以至於不一定能掙錢。存貨的成本很高,即便不掙錢,也可能需要儘可能快地脫手。可能在這個交易上不掙錢,被迫平倉,但因給市場提供了流動性,還是可從交易所的回佣中掙錢。」

  估計交易所的回佣可以佔一些高頻交易者利潤的三分之一左右,佩雷茲說,交易所是高頻交易的好朋友。交易所希望吸引公司上市,因此流動性至關重 要,此外,交易所還通過信息費、手續費和場地租借費掙錢。據介紹,高頻交易最高時收益率曾達70%-80%。美國市場上專事高頻交易的基金每家資金量都在 幾億美元左右。

  佩雷茲估計,全世界從事高頻交易的公司大概有三四百家,約為對沖基金數量的十分之一。股市是高頻交易者最青睞的市場,高頻交易佔據整個美國股票 市場65%-70%的交易量,西歐發達國家比例與之相當。日本大約有40%,巴西和印度作為高頻交易的新興陣地,交易量約佔10%。

  「過去人們做市商對市場的分析較為粗略,而依靠計算機可以精確地分析整個市場中的交易行為。」佩雷茲說。

  與長期投資者不同,高頻交易者並不依賴於市場上漲或下跌,他們在價格的雙向變化中抓取微小的價差並從中獲利。因此,高頻交易者本身很少虧本,或發生大的風險。

競爭拉平利潤

  高頻交易可以被用於不同的資產類別,針對各個市場也可能需要設計不同的策略。動量、回歸、做市(market-making)、回佣交易(rebate trading)、新聞交易(news trading)等都是人們使用多年的策略,只不過在高頻交易中,執行的速度被縮短到毫秒。

  佩雷茲舉例說,比如在紐約買入1000股IBM股票,每一筆買入都會對價格產生影響,也在影響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同時,受IBM股價 影響的還有各種期貨和期權等各種金融工具。芝加哥市場的價格終究要發生變化,但會有一些延遲。如果計算機足夠快,會在芝加哥的價格響應之前就下手。

  對於各類新聞,在人閱讀、分析和判斷的時間裡,計算機早完成了自動識別和買入、賣出或者不下單的過程。

  不過,市場上的競爭正在削弱高頻交易的利潤。

  「一種新的交易策略發明一兩個月之後,可能就沒有效果了。因為其他的市場參與者為了保持優勢,他們都在密切觀察交易類型和市場活動,學會了做一樣的事情。」佩雷茲說。

  激烈的競爭迫使一些高頻交易公司在2008到2009年之間歇業。到2010年和2011年,高頻交易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市場能容納的高頻交易已經到達上限,利潤正在下降。任何一個行業剛開始都是暴利的,之後就趨於平穩。」楊旭說。

  高頻交易就是利用高科技從而獲得大量薄利,盈利會隨著新的進入者下降。高頻交易已經佔據交易量的三分之二,最後就是他們自己跟自己競爭的一個零和博弈,不可能無限發展。

  不過,在佩雷茲看來,還有很多資產類別和國家值得覆蓋,為未來的高頻交易提供了很大空間。

閃電崩盤事件

  高頻交易發源於2000年,在2008年到2009年之間達到頂峰,但直到2009年才受到廣泛關注。2010年5月6日的「閃電崩盤」(Flash Crash)事件,引發了高頻交易的激烈爭議。

  2010年5月6日,因為受到歐洲方面利空的影響,全球市場本已波動巨大。在14時32分左右,紐約股市道瓊斯工業指數開始下跌,在14時41 分至14時45分之間的四分鐘內,指數突然放量下跌,跌幅達到9%-10%。但在14時45分-15時之間,大部分股票價格又已基本恢復。這一事件被稱為 閃電崩盤。

  在閃電崩盤的五個月後,美國證監會(SEC)與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發佈了一份聯合報告,試圖解釋閃電崩盤的成因和高頻交易者在其中的影響。

  這份報告未將高頻交易視為罪魁禍首,但後者無疑加速了股價上漲和下跌。一家共同基金拋出的高達41億美元的標普500 E-mini期貨合約才是計算機「集體行動」的導火索。2010年5月6日14時45分28秒,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熔斷機制被觸發,該合約交易被暫停五秒鐘。拋壓暫時消失,五秒鐘後,股價便開始回升,不到20分鐘,幾乎恢復到之前的水平。

  「只有人類才會引起這麼大的波動。計算機是相當理性的,計算機不會恐慌。人們看到巨量拋出也會恐慌並跟風拋出,出售的慣性是人的自然反應。如果 計算機在試探的過程中發現沒有人買,就會出售再出售,導致價格就直線下跌。當計算機意識到上漲的機會時,又不斷買入,所以價格又漲了回來。」佩雷茲說。

  「20年前的『黑色星期一』(指1987年10月19日的股災),價格下跌花了一天,恢復花費了一個月。計算機加劇了下跌,沒錯,但它也加速了上漲。」他為之辯護說。

  楊旭認為,在閃電崩盤中,除了高頻交易商在「殺跌」,其他市場參與者的同向行為也不能被忽略。

  但他同時認為,超短期交易的模型和策略非常類似,導致大量高頻交易商在做同一件事情,加劇了市場大跌。

  「沒有高頻交易的時候,在1987年,大家同方向的操作導致了市場大跌。系統性風險就是所有的人都想得一樣。大量的高頻交易策略非常簡單,也非 常類似,那麼這種系統性風險出現的頻率就比以前要高。」他說,「其實除了閃電崩盤之外,還有不少小的波動性驟然加劇的情況,SEC也在調查,爭論也較 多。」

  市場微結構理論的第一位專家,馬里蘭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科技顧問委員阿爾伯特·凱爾(Albert Kyle)在合作論文《閃電崩盤:高頻交易對電子化市場的影響》中,挖掘出了細緻的數據。該文表示,當日16個被認定為高頻交易的賬戶共交易了145.5 萬手合約,佔據當日交易量的三分之一,但淨持倉一直圍繞0波動,持倉很少超過3000手。為保持目標倉位,在價格即將變化時,高頻交易者還持續地從市場中 抽走流動性,加劇了價格的下跌。此外,高頻交易者之間的交易還創造了一種「燙手馬鈴薯」的效應,以至於市場的基礎投資者來不及被下跌的價格吸引而買入。

  「不能只看高頻交易本身的利害,必須把它給整個市場帶來的外部性考慮進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金融經濟教授姜緯對財新記者表示。

真假流動性

  關於高頻交易和流動性之間的關係,引起了諸多探討。一般的觀點認為,高頻交易提供了流動性,從而使交易成本大大下降。

  「高頻交易不能說百利而無一害,或者百害而無一利。大家基本同意,應該是利大於弊。」姜緯說。

  高頻交易可以分為消耗流動性和提供流動性兩種,「總體而言是提供流動性的。」她說。

  姜緯認為,這種流動性並非如同人們直觀感受到的那麼大。首先,高頻交易提供的流動性在市場快速下降或急劇波動的時候會突然消失,亦即在市場最需 要流動性的時候,高頻交易者並沒有提供流動性。其次,與傳統做市商的階梯式報價不同,高頻交易者對價格非常敏感迅速,造成其報價線性或甚至更快地變化。

  因此,高頻交易給市場提供的流動性質量非常差。正常市場條件下,策略非常多元化,流動性質量很高。做高頻交易的人太多了,模型又太簡單,過於類似,流動性質量就會非常差,反而抬高了成本。本來提高流動性是為了減少買賣成本,但高頻交易的人太多,掙的就是持有人的錢。

未來監管趨勢

  對於高頻交易的未來監管,各方意見還未趨於一致。

  「高頻交易最大的風險是監管。市場對高頻交易的誤解,使它們將閃電崩盤甚至金融危機的責任都歸咎於高頻交易,政府部門可能考慮要對高頻交易課 稅,比如金融交易稅。但每筆交易的利潤是如此之薄,以至於一點稅賦也關乎生死存亡。巴菲特一年中可能只做一筆交易,而高頻交易者一天之中要做數千筆交 易。」佩雷茲說。

  巴菲特的合夥人芒格則對高頻交易異常反感,「讓高頻交易機器人交易員進入股市將像是把老鼠引進糧倉,應該被徹底消滅。方法是通過正確的激勵讓這種做短期交易的賭博者沒法贏錢,比如增加對短期交易的稅收。」

  在今年5月舉辦的第九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美國期貨業協會(Futures Industry Association,FIA)主席兼CEO沃爾特·盧肯(Walter Lukken)在接受財新記者提問時說,算法和高頻交易,幫助提升了市場的有效性和效率,節省了相當大的交易成本。作為行業監管者,FIA為交易者推薦了四套最佳行為準則,希望高頻交易者接受,使得市場更為安全。

  「市場上有一些對高頻交易的指責,我們肯定其中有教訓,但是我們並不想退步並排除科技進步。當技術進步出現時,我們意識到也可能會帶來很大的風險。FIA正在密切地注意,希望與監管者能夠達成共識,並希望高頻交易不會對市場造成負面效應。」盧肯說。

  世界碳交易之父、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桑德(Richard Sandor)認為,高頻交易沒有給市場帶來麻煩,指責投機和高頻交易無異於發燒埋怨體溫計。

  「在閃電崩盤中,期市有上下限,而股市沒有。因為交易所沒有設計好機制,也沒有正確處理。我相信股市和期市一樣都需要設漲跌幅。如果你說高頻交易者驅動價格上下波動,那可以設個漲跌幅。」桑德說。

  姜緯則認為,監管者禁止使用高科技肯定是嚴重的錯誤。高頻交易本身並沒有錯,政府考慮在美國市場單股設置漲跌幅,機構投資者更應做好自己的風險管理。

  「美國市場的大機構出了這麼多事故,他們自己也在檢討,為什麼在閃電崩盤中,應該剎車沒有剎住。高頻交易者如果淨買淨賣超過一定量,也應該有個自動剎車。這對機構投資者自己也很重要,它們也覺得有必要完善這個機制。」她說。

  但楊旭認為,個股漲跌幅雖有正面意義,但是把雙刃劍,限制了流動性,可能造成流動性溢價,降低股權融資的吸引力,傷害股市儲存財富的功能。美國社會對此也仍在爭議。

  「設置剎車機制,可能的效果就是為高頻投資者們設置了盈利上限,這樣市場上各家機構的差距可能會縮小。」楊旭說。

中國運用有限

  雖然這種投資方式還不為國內大多數投資者所熟知,不過在中國的期貨市場上,已經出現不少高頻交易者。

  佩雷茲認為,中國股市在可預見的未來並不存在高頻交易的條件。原因是成本太高,因為目前徵收的印花稅對於高頻交易者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成本,而T+0制度尚未引入,使交易者無法做到日末無持倉。

  此外,為了試探價格和走勢,高頻交易者可能會發出大量並不執行的報價,這在中國證券市場被視為一種違規行為,證監會和交易所一直將其作為查處重點。

  「它們可能向交易所發出許多信息,但這些信息未必真的成為交易指令。它們可能很快就撤銷了。在美國這是被允許的。」佩雷茲說。他介紹說,平均而言,高頻交易者只有2%的報價最後會得到執行。

  「它試探到市場的行為後,會用最快的速度撤銷,不是真正的報價,僅僅是一種探測手段。不停的試探,讓交易所提供流動性的功能減弱,因為高頻交易者的興趣並不是提供最好的流動性。」楊旭說。

  雖然出發點不同,但是中國證監會給出的定義恰恰涵蓋了高頻交易的行為:「虛假申報操縱行為是指不以成交為目的,通過頻繁申報和撤銷申報,影響證 券交易價格和交易量,誤導其他投資者對相應股票的供求和價格走勢的判斷,誘使其跟進買入或賣出,以牟取不正當利益。與傳統操縱手法相比,虛假申報操縱時間 短、成本低、隱蔽性強,嚴重擾亂證券市場秩序,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

  有人認為,高頻交易者發出大量報價並快速撤銷,增加了交易所繫統的負擔,阻礙了散戶和長期投資者的成交。

  對此,佩雷茲說,美國的兩家交易所納斯達克和Direct Edge正在考慮一種折中方案,規定高頻交易者每百個報價中必須至少執行一單,否則就要遭到懲罰。不過該規定能否生效,還需要經過SEC批准。

  銀河證券大宗商品策略研究員張一凡對財新記者表示,中國高頻交易主要在股指期貨市場,上期所繫統對高頻交易的承載能力本身是很強的。但財新記者 瞭解到,上期所有意識地限制了系統對報價的處理速度,來對高頻交易作出一定限制。此外,上期所還運用開倉和持倉限制等作為平衡。

  在北京尊嘉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網站上,財新記者注意到一個名為超高頻交易基金的產品。該產品於2010年6月成立,根據其簡介,超高頻交易策略 以0.5秒為計算單位,日清日結。自成立以來,20個月內取得了390%的淨收益。但受中金所對開倉持倉相關規定及目前股指期貨市場規模的限制,超高頻策 略無法形成有規模的產品公開發行。目前該產品只供內部員工認購,不對外開放。

  在佩雷茲的上海「高頻交易工作坊」中,財新記者遇到一位從廣西特地趕來的某製造業公司的相關人士。他對高頻交易表現出極大興趣。

  「高頻交易是一種科技手段,我們很有興趣。目前股票市場交易成本是萬分之十五,我們認為這對高頻交易來說是不可接受的。而期貨市場的交易成本僅為萬分之一,我們認為不分產品種類都可以做。」他說。

  「科技不停進步,帶來新的變化。可能五年之後高頻交易的速度已經太慢了。二十年後會發生什麼誰也不敢說。科技會給交易方式帶來新的變化。」佩雷茲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85

市場需要高頻交易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906
低調的高頻交易者因為在2009年經濟危機中獲得高收益而成為媒體的焦點,他們被誤指為操縱市場的投機者。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高頻交易者的群體在迅速龐 大起來,而且這個市場需要他們。近日,高頻交易專家Edgar Perez與《第一財經週刊》記者郜藝分享了他對這個神秘職業看法。

 

C=CBNweekly
P=Edgar Perez


  Edgar Perez創辦了Golden Networking社交組織,為企業家、高層管理者和投資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同時Perez在哈佛大學等多所大學舉辦講座。2011年,Perez出版 了新書《The Speed Traders》,並成立了自己的高頻交易基金Ultra HF Capital。


  C:什麼是高頻交易?


  P:簡單地說,就是用大量的交易試圖捕捉轉瞬即逝的非常小的機會,他們對趨勢不感興趣,而只專注於變化的速度,交易量和市場波動性是高頻交易獲益的兩 個基本要素。去年美國市場的波動很大,由於美國的債務觸到上線,對於是否提高債務上線的爭議很大。投資者的恐慌導致了市場的波動很大,這對於高頻交易者意 味著許許多多的機會,8月很多正在度假的投資者突然間都紛紛趕回來工作。


  C:有人認為高頻交易這種投機行為讓這個交易系統變得很不公平,你怎麼看?


  P:雖然人們把這種投資策略稱為投機,但我更多把它看成是技術發展必然產生的策略。100年前人們要到交易室去購買股票,後來有電話了可以通過電話立 刻下訂單,那時還堅持走路去交易室買股票的人會發現怎麼有人比他先把股票買走,也會抱怨說不公平。現在有人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在系統上,他們利用技術 讓自己比別人交易得更快。


  高頻交易是每個投資者都可以做到的,只要你的商業模式允許你支付費用,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找主機代管提高交易速度。但如果投資者利用了客戶的信息搶先一 步交易就確實是不公平了,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銀行,當他們知道客戶資金的動向的同時用另一筆資金搶先交易,這是違法行為。高頻交易基金一般都是自己的資 金,並非幫客戶管理資金,他們的信息來源也都是公開信息。我認為所有類型投資者都有權利參與這個市場,只要他們遵守這個市場的交易規則。


  C:高頻交易對市場帶來了什麼影響?


  P:首先,高頻交易為市場帶來了額外的流動性,流動性是零售投資者和長期投資者共同追求的目標,當他們需要立刻買入或者賣出股票時,高頻交易在其中起 了很重要的作用。高頻交易帶來的第二個影響是降低了交易成本。2001年之前,在美國證券交易所報價的最小單位是6.25美分,後來改成了用1美分,大大 減少了交易的成本,某種程度上這是高頻交易者在追求系統提速時推動的改革。


  C:高頻交易在全球市場規模有多大?今後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P:在歐美的證券市場,目前大約55%的交易都是高頻交易,在美國證券市場去年最高達到70%,在日本高頻交易佔40%,但在絕大的市場上這一比例還 是零,包括中國。在當定價單位從6.25美分降到1美分的時候,高頻交易的利潤空間被大大縮減,市場上淘汰了一批投資者,只有擁有更高技術的投資者才能持 續盈利。這種速度竟在未來很可能讓報價單位會從1美分再降到0.1美分。2008年和2009年兩年是美國證券高頻交易利潤的頂峰,接下來頂峰會轉移到別 的地方,可能是期貨、外匯,也可能是海外市場。而中國很可能就是下一波高頻交易熱潮的發生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89

高頻交易先驅關閉所創公司,整個行業經歷減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232

NYtimes: 一家由花旗集團前管理人員成立,運作不到兩年的高頻交易公司宣佈關閉,預示著高頻交易行業正在經歷減速。

該家名為Eladian Partners的公司在2011年由兩位高頻交易先驅:Steve Swanson和Peter Kent成立。它隨後發展成了員工超過50名,在紐約、倫敦和南加州有辦公室的專業股票和ETF買賣機構。

公司的發言人確認公司由於「市場環境的原因」而關閉。

高頻交易公司在上個十年中統治了美國的股市交易。其通過複雜的電腦程序在頭寸間出入,賺取細小的價差。最近這類公司受到了監管者和政治家們的審查,認為這種交易手法使高頻交易和傳統投資相比更有優勢。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高頻交易(又被稱作為電子做市商)的市場正在萎縮。原因是在過去四年中,全球股市交投量不斷穩步減少。與此同時,跟上快速發展科技的需求也不再如此迫切。

股票經紀公司Rosenblatt Securities估計,高頻交易公司今年從美國股市交易中獲得的利潤要比去年低35%,比創下行業最高記錄的2009年低74%。

另一家高頻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主席Doug Cifu週二稱:「Eladian的失敗勾勒出做市商公司要在如今的市場條件下成功有多麼困難。」

Eladian的兩位創始人沒有對關閉公司的決定發表評論。

Mr. Swanson和Mr. Kent都參與了業界主要公司Automated Trading Desk的創立,2007年花旗用6.8億美元收購了該公司,使其成為了銀行交易的核心部分。他們兩人繼續留在花旗,並與2010年離開不久後就創立了Eladian。

在官網上,公司寫道:「在如今的市場中交易,需要出色的天賦和經驗,配上超群的技巧,和獨特、革新的操作方式。Eladian Partners是一家跨國跨資產交易公司,擁有最尖端的科技和最複雜的數量交易策略。」

週二晚些時候,公司的網站已經關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02

窺探高頻交易公司——千載難逢哦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099

ZH: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深入到「可能是世界最大的」「做市商」GETCO內部——GetCo估計提供了美股每天交易量的超過20%「流動性」。我們將遇到一群時刻「飼養」著交易機器的人,這些交易機器隨時準備著下沽售和買入的交易指令。

紐約GES交易樓層

這座新建的交易樓層容納著成立只有幾個月的GES團隊,這裡步行到紐交所只需要5分鐘。這個團隊有19到25位交易員和服務提供人員 (service providers)在這個樓層工作——取決於項目,有些項目需要出差。交易樓層有幾個開放的運動空間,有一個叫Always On的 視頻會議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就可以看見GetCo倫敦和GetCo芝加哥的同事。

全球客戶服務主管...笑容挺真誠的

執行董事和銷售主管

「我們有3萬公尺的銷售線。這些銷售人員觀察了其它系統並留意這不同的下單指令類型。這意味著他們有很多東西需要注意的。」他表示:「如果一個購買 指令失敗了,他們需要響鈴;如果一個客戶離開了,他們需要響鈴;如果一些瘋狂的事情發生了,他們通常也會響鈴。」是否鈴一響,他的團隊都需要站起來作出反 應?他表示,不同的情況不一樣,「我們的團隊很小,這意味著每個人都需要幫忙。如果團隊中的兩個成員同時授權和某人的一筆交易,電話鈴會馬上響起來,我們 可能會馬上撲過去。」

高級會計分析師...活在excel世界裡的美女?

不單是股票,這裡還有固定收益銷售主管

「我工作的一部分不但是能夠從技術的角度上整合終端用戶的需求,我還需要理解我們的工作流程,確保這對終端客戶是獨特的和量身定做的。」

碼農!

搞企業關係的...

GetCo在紐交所交易樓層

GetCo的花名冊上有超過850家上市公司,這使它成為紐交所第二大的特定做市商(Designated Market Maker)。GetCo攤位上有21個據點,每個據點都有DDMs監測GetCo所代表公司的股票價格。

正在努力工作的DDMs...

幕後可能是這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28

高頻交易先驅關閉所創公司,整個行業經歷減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232

NYtimes: 一家由花旗集團前管理人員成立,運作不到兩年的高頻交易公司宣佈關閉,預示著高頻交易行業正在經歷減速。

該家名為Eladian Partners的公司在2011年由兩位高頻交易先驅:Steve Swanson和Peter Kent成立。它隨後發展成了員工超過50名,在紐約、倫敦和南加州有辦公室的專業股票和ETF買賣機構。

公司的發言人確認公司由於「市場環境的原因」而關閉。

高頻交易公司在上個十年中統治了美國的股市交易。其通過複雜的電腦程序在頭寸間出入,賺取細小的價差。最近這類公司受到了監管者和政治家們的審查,認為這種交易手法使高頻交易和傳統投資相比更有優勢。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高頻交易(又被稱作為電子做市商)的市場正在萎縮。原因是在過去四年中,全球股市交投量不斷穩步減少。與此同時,跟上快速發展科技的需求也不再如此迫切。

股票經紀公司Rosenblatt Securities估計,高頻交易公司今年從美國股市交易中獲得的利潤要比去年低35%,比創下行業最高記錄的2009年低74%。

另一家高頻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主席Doug Cifu週二稱:「Eladian的失敗勾勒出做市商公司要在如今的市場條件下成功有多麼困難。」

Eladian的兩位創始人沒有對關閉公司的決定發表評論。

Mr. Swanson和Mr. Kent都參與了業界主要公司Automated Trading Desk的創立,2007年花旗用6.8億美元收購了該公司,使其成為了銀行交易的核心部分。他們兩人繼續留在花旗,並與2010年離開不久後就創立了Eladian。

在官網上,公司寫道:「在如今的市場中交易,需要出色的天賦和經驗,配上超群的技巧,和獨特、革新的操作方式。Eladian Partners是一家跨國跨資產交易公司,擁有最尖端的科技和最複雜的數量交易策略。」

週二晚些時候,公司的網站已經關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32

高頻交易因「操控市場」被英美監管當局罰款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682

金融時報消息稱,本週一美國和英國監管機構對一家美國小型交易公司操縱大宗商品市場行為進行了罰款,此次罰款也是英國監管機構首次對高頻交易進行罰款。跡象表明,英美兩國的監管機構對高頻交易的濫用以及對市場操控越來越擔心。

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週一表示,他們以及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和CME集團分別對Panther能源交易所,及該所的一名交易員進行罰款。在2011年8月到10月的3個月時間裡,Panther能源交易所及該名交易員涉嫌利用極高速的超級電腦,在極短時間內發佈大量「欺騙性的」交易指令(下單後不到一秒的時間便撤銷交易指令),干擾了包括石油,大豆,小麥,以及利率和股票指數在內的18個美國獨立期貨市場

CFTC在聲明中指出,在WTI原油市場的一次交易中,Panther能源交易所涉嫌利用高頻交易放出」小誘餌「——將17個賣單合約價格設在85.29美元/桶,遠低於市場價格,並在發佈後不到一秒內取消了該訂單;但同時大量買家瘋狂的湧入市場,推動市場朝向其設定的賣價。

FCA指控稱,Panther能源交易所從美國發送成千上萬的虛假訂單到英國ICE歐洲期貨交易,訂單涉及布倫特原油、柴油以及天然氣期貨。

FCA金融犯罪執法負責人Tracey McDermott表示,

」高頻交易的使用在如今的市場是一個重要和普遍的部分,這些技術如果被濫用,則造成市場極大的破壞性。「

同時針對高頻交易的跨境調查也變得越來越普遍。近年來,從libor操縱案開始,美國和英國監管當局的合作愈發密切。

據悉,CFTC要求Panther能源交易所交易員Michael Coscia上繳其總額達280萬美元的交易收益,同時CME對其處以210萬美元的罰款。CFTC還禁止Panther能源交易所和交易員Michael Coscia在美國為期一年的交易活動。FCA對Michael Coscia則處以90.3萬美元的罰款以及禁止6個月從事交易的禁令。Michael Coscia對此拒絕發表任何評論。

美國高頻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的交易員Chris Concannon評論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87

BATS與Direct Edge合併完成,高頻交易所挑戰紐交所霸主地位(已更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150

更新:

BATS與DirectEdge宣佈合併,但具體條款尚未公佈。

Zerohedge諷刺道,兩家高頻交易所的合併公告應該如下:


原文:

電子交易著稱的BATS Global Markets與其對手Direct Edge交易所的合併談判進入最後階段,如果他們合併將超過納斯達克成為按交易量計算全美第二大交易所。

這兩家由投行和交易公司組建交易所合併成功後,將會挑戰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壟斷地位。

他們合併之後將超過納斯達克交易所份額的18%,略低於紐約證券交易所23%的份額。

FT援引消息人士稱雙方的交易可能最早在週一公佈,交易還必須得到美國司法部的批准。

這兩家公司均使用支持高頻交易的尖端技術和收取較低的費率,BATS和Direct Edge相加佔到美國股票市場交易量21%。

BATS在向SEC備案文件中曾自稱:

「我們與傳統的交易所不同,我們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科技公司。「

投行和高頻交易公司組成集團控股這兩家交易所,摩根大通,高盛,和 KCG Holdings均在持有這兩家交易所股份。

上週私募集團Spectrum Equity Investors和TA Associates Management購入了BATS 12%股份。

不過去年以高頻交易著稱的BATS股價在自己的交易所發生電崩盤,在高頻程序交易驅動下股價在900微秒之內從16美元跌至4美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66

意大利成為全球首個對高頻交易徵稅的國家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099

週一,意大利成為全球首個對高頻交易徵稅的國家,是進一步打壓這種備受爭議交易的一個測試案例。

FT稱,意大利開始針對高頻交易和股票衍生品交易徵稅,這是對股票交易徵稅計劃兩階段的最後一個階段。

但是,意大利許多銀行和券商警告稱,新稅種可能進一步收緊意大利市場的流動性。自今年3月引入股票交易稅以來,意大利股市的成交量已急劇下降。

歐洲政策制定者正考慮把金融交易稅當作穩定市場、限制投機和高頻交易,以及填補政府預算赤字的方法。法國已批准一項金融交易稅,該項稅收與英國去年頒佈的印花稅類似,但程度有所緩和。此外,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立法者也提出了類似的法案。歐洲委員會徵收交易稅的計劃已被多次推延。

但是,意大利金融交易稅的版本明確的關注高頻交易和衍生品交易,後者常被企業和銀行用於對衝風險。

無論交易在哪裡進行,以及交易對手的居住國在哪,他們都將適用該項稅收。

對高頻交易員來講,如果他們在半秒內更改或放棄的訂單超過閘值,那麼將被徵收0.02%的稅金。

意大利對衍生品交易徵收固定的費用,這取決於合約的類型。如果在交易所之外執行交易,那麼他們將適用更高的稅收區間。

做市商等中介結構將免徵高頻和衍生品交易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50

高頻交易猖獗:96.8%的美股交易被取消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553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新近數據顯示,2013年第二季度,美股僅有3.2%的訂單實際上照單執行。換句話說,有96.8%的交易單都「夭折」了。

 

專家認為,這是高頻交易氾濫的跡象,無論是普通散戶還是機構投資者,高頻交易都在大量影響客戶下單。

曾做過高頻交易員的Dave Lauer透露,這種情況在股市尤其嚴重,99.76%的股市訂單從來沒有真正執行。

高頻交易公司下了海量訂單,企圖以此決定機構交易者或散戶提供的價格,然後又取消90%的訂單。

這種人為操縱可以改變一種證券的價格,讓高頻交易者犧牲對手方的利益獲利。

當然,這種利潤也很微薄,通常只有幾美分。可日積月累下來,這些公司就能賺上幾百萬美元。
折扣經紀商Charles Schwab的創始人Charles Schwab和首席執行官Walt Bettinger認為

有些方面會是好的突破口,比如對過量取消訂單的施加處罰,嚴格執行有關信息訪問,由上至下研究調查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40年的市場數據系統,。

市場數據公司Nanex的創始人Eric Hunsader估計,有90-95%的市場訂單都是高頻交易的機器發出的。

研究機構Aite Group則是估計,約70%的執行交易是高頻交易的機器所為。

SEC稱,會竭盡所能跟上高頻交易的步伐,更好地瞭解市場現狀。但SEC的資金不足,最近才購買了一種名叫Midas的數據分析工具,它能實時監控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