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你真的瞭解利差交易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532

上述圖片來自WSJ

 
當「日元利差交易」這個名詞滿天飛的時候,人們究竟知道什麼是利差交易嗎?為何這個詞總是被頻繁的錯用呢?
 
Mark Dow談了對利差交易的認識,首先從歷史開始。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情況已經越來越明顯了,日本央行準備在與通縮的戰鬥中採取越來越激進的措施。隨後也正是日本央行開啟了央行史上最大膽的貨幣試驗,最終給我們帶來了諸如零利率(ZIRP)和量化寬鬆(QE)這樣的新概念。
 
而對於投資而言,這種變化意味著:日本利率快速跌至0,而美國的利率則遠在5%以上,而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紛紛敦促日本讓日元貶值以逆轉通脹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對沖基金該怎麼辦呢?當然是大規模做空日元。
 
投資者不僅可以預計日元貶值,而且巨大的利差也給這種交易策略以支持,或者用做固定收益那些人的說法,帶來了正利差。在這種情況下,日元需要升值5%才能達到平衡點。
 
而事實上,在1995-1998年期間,美元對日元匯率從80升至140。由於正利差構成了這一交易策略總回報中的相當大一部分,這一策略很快就被稱為「日元利差交易」(順便提一句,對這段時期日元從80跌至140的美好回憶正是當前許多做多美日匯率的對沖基金背後的支撐因素)。
 
但直到1998年,日元利差交易在圈外仍然少有人知曉。直到那個時候,這仍然是少數對沖基金和固定收益天才的玩物。然而,就在那一年,俄羅斯違約引發軒然大波,市場看到了這些少數人所承擔的大量風險出現了無序的關閉。從俄羅斯國債到丹麥MBS再到亞洲貨幣,看起來每種資產都由做空日元的頭寸「融資」。LTCM以及那些跟隨他們的華爾街投行自營交易部門處在了漩渦中心。此外,還有許多許多人,比如Julian Robertson的老虎基金,也遭重創。
 
「利差交易」一詞迅速變成金融領域的通用詞彙,以至於近期任何日元或者其他貨幣的空頭都被一些分析師和股票投資者稱為「利差交易」。
 
但這是錯的。想想看,如今誰的利率更低?美國還是日本?是的,現在不存在利差。那麼歐洲VS日本呢?同樣也不存在。投資者做空日元僅僅是由於他們下注日元貶值,而非利差的原因。
 
那麼如何定義利差交易呢?很簡單呢,如果,當你建立一個頭寸,而你預期收益的絕大部分來自於你做空的資產(也可以包括現金)與你做多資產之間的利差,那麼你就在執行利差交易。
 
這意味著這筆配對交易的價格波動相對於利差而言較小。
 
比如:如果你做澳元與美元之間的利差交易,兩者之間的利差目前約3%。沒有很多利差空間。而儘管近期兩種貨幣的價格波動從歷史標準看非常低,但仍有約10%。這意味著你的回報主要受到貨幣升值/貶值的影響,而非利差。你可以稱這筆交易有正利差,但你不能將其稱作利差交易。
 
經典的貨幣利差交易來自於之前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有著固定匯率和高利率的時期,這主要是由於這些經濟體的金融市場很小且缺乏政策可靠性。但如今時代已經變了。在外匯市場領域,已經很少有真正的利差交易。相對於潛在的利差,匯率波動性過高了。近期唯一真正的利差交易的機會出現在債券市場,主要經濟體金融市場的低政策利率和陡峭的收益率曲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06

最好的利差交易:借日元投資人民幣 ?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910

在2月份觸及頂峰之後,人民幣兌美元已經貶值2%。但相對於其他非美貨幣的大跌來說,這幾乎不算什麼事情。摩根大通的數據顯示,在八大貨幣兌美元的交易中,人民幣兌美元是唯一一個可能獲得了盈利的貨幣對。

對於世界其他地區來說,人民幣的相對穩定和強勁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日本央行的寬鬆政策使得日元大幅貶值,這引發了韓國的反彈,而中國則對此顯示出了更多的容忍,儘管中國的出口增長放緩且經常帳盈餘增速正在劇烈放緩。

這也就彰顯了中國進行改革的決心,即容忍一個相對強勁的人民幣,尤其是對韓元和日元。

同時,對於新加坡一些大型對沖基金來說,人民幣的多頭頭寸已經成為年內前六個月裡最有利可圖的交易之一。德意志銀行中國區主席高峰表示:

最好的利差交易是借入日元來投資人民幣,如此一來,你便能得到3%的息差,且波動率極低。

而通過槓桿又可以放大投資回報,如此低的波動率也就使得這種交易變得更有吸引力。此外,對沖基金的回報率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風險調整後的回報率來衡量的,這就使得這種套息交易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人民幣會繼續升值

儘管人民幣的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資本管制所致,但其他貨幣的劇烈貶值也就使得人民幣顯示出了一些避險貨幣的特色。

目前中國意欲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雄心壯志已經不是秘密,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宏觀投資者表示:

中國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地緣政治大國,這就意味著他們會傾向於人民幣的逐步升值。同時,一些國家的央行和主權財富基金也增加了對人民幣的持倉。

人民幣地位上升的另一個跡像是,一些亞洲銀行在為企業發放美元貸款時,除了看其持有的美元時,也會去看看這些企業是否擁有人民幣,從而讓他們在放貸時變得更加放心。不管這些企業的本國貨幣是什麼,這都反映出了這些銀行對人民幣穩定性和長期升值前景的信心。

中國監管機構多年以來一直表示願意逐步放寬資本管制,但其他部門的改革使得這一進行變得複雜起來,尤其是利率的去監管化。

許多人認為,鑑於中國經常帳盈餘下降,且銀行業的或有債務增長,若中國在短期內放開資本管制,則人民幣將會出現大幅貶值。這種擔憂也確實是有道理的。里昂證券駐香港策略師Chris Wood表示:

遠期市場預期人民幣兌美元在未來12個月將貶值2.4%,而資本流動指標也暗示有新的資本外流活動。

此外,在市場相對看好美國經濟前景,且尤其看漲美元的同時,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也使得人民幣面臨一些挑戰。

但這種悲觀看法可能是沒有遠見的,若中國能夠實施改革,則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將會改善,進而使得中國經濟增長進入一個更加可持續的軌道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67

台商不斷轉入 高利差令人垂涎 台資銀行搶進柬埔寨 藍海殺成紅海

2014-01-06  TWM  
 

 

近年來,台資銀行看好柬埔寨的台商客戶多、利差空間大,紛紛搶進駐點;只是他們也憂心,在同業習慣殺價競爭的共業下,如此誘人的利差空間,恐怕也享受不了太久。

撰文‧張舒婷

在柬埔寨金邊市熱鬧而擁擠的街道旁,除毗連的貨幣兌換店與雜貨攤位外,也有愈來愈多外資銀行大型廣告,包括新加坡銀行(SBC Bank)、馬來西亞大眾銀行、柬埔寨郵政銀行(淡馬錫、加華集團、柬埔寨郵政局合資)等,而來自台灣的第一銀行、兆豐銀行、合作金庫銀行,也赫然在列。

新藍海 客戶多、利差高儘管日前柬埔寨政府以「國內銀行業已飽和」為理由,暫時停止發放銀行執照,但台資銀行仍然前赴後繼,爭相去柬埔寨,透過各種方式「殺出重圍」,拓展據點。

部分銀行以購併柬埔寨銀行為主,最成功的案例就是玉山銀行、國泰世華銀行。二○一三年九月上旬,玉山收購柬埔寨聯合商業銀行(UCB Bank)七○%股權;短短兩周後,金管會宣布,同意國泰世華增加轉投資柬埔寨SBC銀行,正式成為持股百分百的海外子行。

其他銀行的動作,還包括一三年十二月,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柬埔寨首都金邊成立辦事處;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則擬在柬埔寨成立財務融資公司,日前已收到當地政府的許可通知,現正籌備中,預計一四年第一季開業。

此外,最早搶進柬埔寨、成立國銀第一家金邊分行的第一銀行,在一三年九月下旬,獲金管會同意,申請在金邊分行下增設北區、南區兩家支行;兩年多前成立金邊分行的兆豐銀行,則在一三年十二月在金邊分行下另外設立機場支行。

長期籠罩在「赤色風暴」下的柬埔寨,對外開放資本市場不過短短十餘年,為何已成為台灣金融業者眼中不可或缺的藍海市場之一?

原因之一,在於柬埔寨已成為台商在海外投資生產的主要國家。一銀海外業務處高層就說,愈來愈多台商從中國轉入柬埔寨,甚至包括儒鴻、聚陽、如興等知名上市公司,而當地台商取得融資不易,在台資銀行眼中,自然是商機所在。

另方面,柬埔寨是少數的雙貨幣國家之一,美元十分流通。兆豐銀行金邊支行經理莊啟明分析,柬埔寨匯率穩定,美元又流通,各行各業資金匯往金邊,匯兌風險甚低,對銀行來說,資金進出也相當方便。

但柬埔寨最讓台資銀行垂涎的一點,還是高出台灣數倍的利差空間。某位熟稔柬埔寨金融市場的行庫主管說,當地放款利率皆可達到一○%以上,扣掉一到二%資金成本,利差普遍在七到八%以上;至於台商,以擔保品較佳者來說,也有五到六%利差;這與放款給國內客戶,利率普遍約二%的低檔水平,可謂天壤之別。

台資銀行在柬埔寨有多好賺?以一一年成立的兆豐金邊分行為例,成立僅半年左右即損益兩平;目前每月平均獲利達到二十五萬美元(約七五○萬新台幣),表現不俗。

一銀副總林漢奇指出,截至一三年十一月,一銀金邊分行累計獲利為七一○萬美元(約二.一億新台幣),目前平均每月獲利八十萬到一百萬元美元(約二四○○萬到三千萬新台幣),成績亮麗,預估一三年全年度獲利可達到八百萬美元。

老風險 政經環境、同業只是,不少業者卻不約而同開始憂心:台資銀行在柬埔寨的好時光,還能維持多久?

之所以有此顧慮,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政治風險,而是台資同業之間的殺價競爭。

不久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就在立法院公開斥責,國銀授信業務習慣惡性殺價,還從國內殺到海外,必須加以導正。一談到這件事情,最先進駐柬埔寨的一銀主管,有吐不完的苦水:「本來只有我們一家在柬埔寨的時候,利差都在十個百分點以上;第二家設分行後,利差馬上腰斬,只剩五、六個百分點。」一位民營金融機構的高層也感嘆:「柬埔寨的餅原本這麼大,一下子就變得很難搶,為什麼這麼快就把藍海殺成紅海?很划不來啊。」另一位金控高層說,台資銀行不管到哪裡,一定都在殺價,「因為都在搶同一批(台商)客戶嘛!」「事實上,柬埔寨央行很樂見這種競爭!」某位深入柬埔寨市場的國銀主管說,柬國政府開放外資銀行,就是希望在市場競爭下,提供企業相對較低的資金成本,但再怎麼殺,利差空間最低也可維持在五到六%,還是比台灣高出很多。

不論各單位如何看待台資銀行在柬埔寨的殺價競爭,幾乎都承認:在台灣市場長期低利、銀行獲利不易的大環境下,台資銀行在柬埔寨的殺價競爭是無法避免的。只不過,目前柬埔寨位於經濟高度成長階段,一旦承受政治情勢劇變或經濟反轉的風險,這樣的競爭模式,是否還能支應相關資金成本與風險?或許是另一個值得業界深入思考的面向。

前赴後繼

——台資銀行搶進柬埔寨進程

銀行進度

第一銀行

1998年9月成立金邊分行,其後陸續增設中洲、奧林匹克支行,2013年9月再增設北區、南區等支行兆豐銀行2011年成立金邊分行,2013年12月成立金邊機場支行合庫銀行2013年3月底設立金邊分行玉山銀行2013年9月收購柬埔寨聯合商業銀行(UCB)70%股份國泰世華商業銀行2012年收購柬埔寨SBC Bank(Singapore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7成股權;2013年9月收購剩下3成股權,成為SBC Bank百分百持股大股東臺灣中小企業銀行2013年11月獲得核准,成立財務公司,為中小型企業客戶提供融資服務上海商銀2013年12月成立辦事處,加強服務台商客戶

資料來源:各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66

匯價與利差空間明顯背離 澳元還能跌多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34

澳元最近兩周來一改非美貨幣中“硬漢”形象,對幾乎所有幣種都出現了大級別下跌。政策方面,澳大利亞的宏觀審慎措施對澳元加息前景造成打擊,大宗商品價格近期的暴跌拖累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但從套利空間上來看澳元的優勢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匯價與之形成明顯背離或限制澳元兌歐元日元等低息貨幣後市的下跌空間。

首先,澳元的下跌跟近期大宗商品價格集體下跌是有直接聯系的。澳大利亞是個資源大國,經濟依賴鐵礦石、銅等大宗商品的出口,所以一旦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澳大利亞的資本流入將會減少,澳元勢必承壓。

由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澳元匯率走勢與鐵礦石(黃線),銅價(紫線),鋁價(綠線)之間的走勢是緊密相關的(對數坐標):

AUD-PRICE FACTORS

今年以來鐵礦石價格下跌近40%,銅價下跌近9%,鋁價此前雖然上漲,但也在9月出現了大幅回調,所以近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滑明顯的情況下,澳元很難獨善其身。

此外,澳洲股市最近的急挫顯示資本可能出現外逃,這也給澳元施加了下行壓力,兩者出現下跌的時點非常接近:

澳元/美元匯價(綠線)、澳大利亞ASX200股指(白線)
aud-ausm

值得註意的是,大宗商品市場今年都處於熊市,為何澳元到最近兩周才下跌呢?這里必須要考慮到此前套利交易對於澳元的支撐。

套利交易則依靠兩種貨幣間的利率差異大小驅動,盡管澳大利亞政府和澳聯儲都在暗示不會過早收緊貨幣政策,欲使低利率維持更長時間,但從實際的利率來說,澳大利亞依然處於高位,尤其是和實施負利率的歐元區對比,兩個地區的利差水平在最近兩周加速升高。

掉期交易是外匯套利交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我們使用澳元和歐元的1年期及2年期掉期利率之差作為基準,可以看到在大部分情況下,澳元/歐元的走勢與利差的走勢是相一致的,可見利差是推動匯價的重要因素:

近5年歐元/澳元匯價(白線)、1年期歐元/澳元掉期利率差(黃線)、2年期歐元/澳元掉期利率差(綠線)
QQ圖片20140922181912

由下圖可以看見,盡管最近兩周盡管澳大利亞和歐元區利差水平在加速擴大,創下近1年半以來新高,但澳元兌歐元反而出現了加速下跌的情況。

近4個月歐元/澳元匯價(白線)、1年期歐元/澳元掉期利率差(黃線)、2年期歐元/澳元掉期利率差(綠線)
euraud 4m

回顧過去5年的歷史走勢,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下圖底部綠色山形線顯示了歐元/澳元走勢與歐元、澳元2年期掉期利率之差的相關性,上一次相關性降至負值還是在2013年5~6月之間,當時投資者對美聯儲即將taper的預期升溫至頂峰,市場波動性大增,導致套利頭寸解除,所以盡管當時利差空間有所擴大但歐元/澳元依舊強勢攀升:

QQ圖片20140922223802

澳元/日元是傳統的套利交易盛行的貨幣,我們加入市場波動性指標(VIX,紫色線)後看出,去年5、6月份同樣出現了匯價與利差走勢相關性下降的情況,而且再仔細觀察的話,幾乎每次VIX飆升時,匯價與利差的相關度都會有所下降,顯示市場中的套利交易有所收斂:

audjpy

回到當前的狀況中,自美聯儲8月會議以來,市場對美聯儲將提前加息的預期不斷升溫,市場波動性躥升,澳元匯率在大宗商品暴跌及澳聯儲鴿派貨幣政策言論的壓制下與利差出現了明顯背離走勢。但從中長期來看,澳大利亞資產擁有AAA債務信用評級和G8國家中最高的收益率,將繼續吸引來自各國央行和主權財富基金的資金,尤其是在歐元區及日本央行都在考慮進一步擴大貨幣刺激的情況下。

高盛資產管理亞太固定收益業務主管Philip Moffitt上周曾表示:“我們在湧向澳大利亞資產的資金中看到了強勁、穩定的需求,個人投資者、退休金基金和央行都在增加它們的投資頭寸。”

Moffitt補充道:“如果澳元/美元跌至0.85,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而非更少投資資金流入。”(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912

陸企倒閉潮 利差蜜糖變呆帳毒藥?

2014-10-27  TCW
 

陸企爆發倒閉潮,對國內銀行業究竟影響多大?這塊銀行獲利的蜜糖,是否變成毒藥?

從獲利數字來看,它是蜜糖。根據銀行局統計,今年前八月,國內銀行稅前淨利為新台幣二千三百多億元,其中海外獲利,包括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海外分行、中國分行加總的稅前淨利,占整體稅前淨利的三六%,不論金額、占比,均創下歷年新高;其中來自中國業務的淨利,就占海外獲利約五成,四百多億元,創下新高。

高獲利背後,也潛藏呆帳風險。中國索力鞋業、旭光高新兩家知名陸企接連倒閉,引發國內銀行業中國曝險金額是否過高的疑慮;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八月,國銀的中國曝險總額為一兆七千五百億元,占國銀淨值的六七.八%,因並未超過淨值一倍的規定,因此,整體風險並不高。

危機一:增加速度太快對中國曝險金額年增46%

所謂「曝險」,指銀行對中國的授信(放款)、投資、拆借總額,包括,設立中國分行的投資額、對中國的授信、及人民幣存款等,根據現行規定,中國曝險總金額不能超過銀行淨值,對其他國家放款政府並無淨值上限規定。

再從倒帳陸企授信來看,無論占國銀中國授信、或全體授信,比率都很低。

例如,爆發倒帳的索力、旭光高新,其授信金額加總約四十六億元,只占國銀對中國授信一千二百八十億元的三.六%。

最近陸企倒帳事件頻傳,泉州、蘇州、溫州均陸續傳出陸企倒閉;但國內銀行總授信金額達二十六兆元,即便一千二百八十億元的授信全都倒光,也僅占○.四九%,在銀行可控範圍內。

雖從比率來看,數字不大,但從速度來看,卻快得驚人。民進黨立委吳秉叡在立法院質詢指出,在短短一年之內,國內銀行對中國曝險金額從一兆二千億元,增加到一兆七千五百億元,一年內成長近四六%,速度太快。

為何對中國曝險開快車?原因就是:高利差。

中國平均利差約二.五%到三%,以一千億元曝險金額計算,一年可以賺二十五億元到三十億元,但,這一千億元若從事國內放款,利差只約一%,一年只能賺十億元。

國內銀行業資金浮濫,利差又低,銀行資金往最有利的方向流,中國放款的獲利是國內放款的三倍,自然是搶著做。

二○一一年台灣開放銀行從事人民幣業務,自此,海外獲利占銀行獲利比重,逐年升高(見圖),目前銀行做中國生意有三個管道:OBU、香港分行、中國分行。做中國生意的結果,也使得這三個管道成為銀行獲利的小金雞。

危機二:迷信上市櫃招牌陸企財報不透明,風險升高

「很多銀行(中國曝險額度)都快爆掉了!」一位金融界總經理說,雖然對中國的整體曝險只占淨值六成多,但,很多銀行都做到接近淨值,像永豐銀行、台北富邦銀行都高達九成,兆豐銀行也高達八八%。

兆豐銀行是官股銀行中國曝險金額最大的銀行,達一千六百多億元,該行董事長蔡友才認為,「中國市場處處是機會,到處有陷阱,」但銀行會針對單一國家、單一交易對手、單一集團均訂有限額,定時追蹤及呈報;銀行在中國的主要客戶有台商、大型陸銀、央企、國企。針對中國業務,銀行均訂有風險控管流程與標準。

蔡友才認為,最近十年,全球各主要銀行都由各種不同途徑拓展中國市場,它也是台灣企業對外投資與貿易最大市場,不能自絕於外。

「借錢給美國也會倒,」一位銀行董事長說,不管跟哪個國家做生意,只要能夠繼續賺錢,風險控制好,都可以做;但是,陸企報表不透明,土地屬於國有,擔保品不足,確保債權不易,銀行如果沒有中國分行,更無法實地進行查核,造成銀行授信的困難。

但,在「高利差」的誘因下,不少想做陸企生意的銀行,都是「跟著大咖走」,只要外商銀行,或是國內大型銀行有做,就會跟著做,尤其如果公司是股票上市公司,更幾乎是票房保證。

像索力是德國上市公司,聯貸銀行有國泰世華、野村控股領軍,擔任管理銀行,上市加大咖兩大要素,不少銀行認為倒帳的風險不高,就會跟進;像旭光高新也是香港上市公司,又有香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簽證,最早從事海外業務的兆豐銀行還擔任管理銀行。結果,這兩家知名陸企竟在今年先後倒閉。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說,國銀就是過度迷信海外上市櫃公司的招牌,才會發生授信風險,因此,金管會將藉專案金檢OBU、中國分行,針對中國授信較多的銀行,了解是否該列入中國授信額度而未列,要求總行落實控管。

危機三:耕耘沒外銀深依賴授信業務,倒帳傷很大

「外銀和中國往來是有邏輯的。」一位金融業總經理說,外商銀行在中國耕耘的時間比台灣長,與陸企往來深,表面上看外商一樣被倒帳,但是損失可能比台灣小;因為,外銀和陸企往來較有「深度」,即往來的業務,不只授信,還包括其他業務,一減一加,風險自然比較低。

「中國曝險上限(淨值一倍)不會再調高了。」曾銘宗強調,除非銀行淨值增加,否則,中國曝險增加的空間有限。接下來,國內銀行得好好想想如何控制風險,才不會讓蜜糖變成毒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835

美日利差持續擴大 日元負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860

yen-bloomberg_1716826c

彭博社報道稱,美日國債息差創近四年最大,令下半年貶值幅度居全球主要貨幣之首的日元壓力倍增。

美銀美林數據顯示,日本國債收益率平均比美國同期國債低1.11%。今年九月,美日國債息差更是擴大至1.16%,為2011年4月以來新高。由於部分國債收益率幾乎為零,日本國債是今年發達國家中表現最差的主權債券。今年8月,日本投資者持有美國證券數量飆升至1.23萬億美元的新紀錄。

今年6月30日以來,日本央行通過購買債券為日本銀行系統註入了巨額的流動性,致使日元貶值15%。今年10月,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將海外債券持有目標由11%上調至了15%。

明年到期的日本國債今年的回報率僅3.4%,是彭博社和歐洲金融分析師聯合會( European Federation of Financial Analysts Societies, EFFAS )追蹤的26種國債中表現最差的。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昨日意外宣布裁員200人並退出日本國債市場。瑞穗銀行指出,在日本央行擴大QQE規模之後,日本國債市場已經名存實亡。

野村控股亞太區美元套利交易部主管John Gorman告訴彭博社:

日本投資者對美國國債的需求總是會存在的。隨著美元走強和美國國債收益率走高,它們對日本投資者將更具吸引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71

水錢和利差 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9ix.html

   無數人與我一樣做交易為生,但你要問我什麽是最好的生意?

   期貨交易不是。

   股票交易不是。

   房地產交易不是。

   世界上最好的生意是開賭場,收水錢。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全世界各地的交易所才是最好的生意,擁有最好交易所的城市是最富有的城市,擁有最好交易城市最多的國家是最富有的國家。

   而要擁有最好的賭場和交易所,規則和契約必須是最系統化、最有公信力的。

   交易所是賭場,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的,但和賭場不同的是,交易所是來自於貿易,給貿易定價和規避風險的地方,因而規則和契約下的公信力是最重要的。

   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交易平臺莫過於美國,通過掌握規則,美國也就控制了金錢和財富,也就控制了力量。

  當你我說索羅斯和巴菲特是最富有的交易者時,他們只是玩家,不是制定規則者,只是在萬骨枯塚,他們是殘存者,賭場主需要一些榜樣而已。

   而洞悉交易所賭場一面的人,避開了賭博,轉向其根本的目的:定價和規避風險,為自己的商業和金融提供保護,轉向商業的根本盈利模式:獲取利差。

   在這個過程中,遊戲者守著自己的界限,生死有命,最愚蠢的賭場會下場參賭,讓規則和公信力變成廢紙,從而慢慢侵蝕自己商業的根基。

    自然,我這樣的賭徒是從來不會去這種交易所玩耍的。

    中國人至今還沒學會財富的真正奧秘,不是來自於耍賴和破壞遊戲規則,而是制定規則,並遵守,使之成為公信力,從而建立世界上最強大的財富聚集平臺。

    我博客名字曾用過一個副標題:定規則者贏。

    所以,我朝參與金融遊戲時,最喜歡越過規則,自己下場賭博,不僅僅是各種收儲行為,證交所上的隨意幹涉,經濟行為中的隨意插手,諸如此類。

    坊間專家提及股市大牛的根基已經奠定,抱歉,我不相信。

    這樣一個資金驅動的市場能夠牛逼多少時光?更主要的是,這樣一個老千、騙子、莊家、夾雜著時不時飛來的一只巨手不安分的幹涉,能夠牛到哪里去?

     在這樣一個混亂的交易場里,最好的生意來自於另一種利差,那就是融資管制和權力失衡下的貨幣利差。

    在內外之間,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率差和息差;在內部,能夠順利得到低成本融資和高成本融資之間的利差。股市只不過是銀行放貸無處可去的情況下,信托和各種寶寶們變得利差稀薄,貿易融資因美元走強人民幣貶值變得風險巨大,這樣的背景下,資金通過各種杠桿工具,蜂擁而入,炒作股票。

    這只不過失去利差的資本,鋌而走險,進入高風險資本市場而已。

    而爆炒的結局,是沒有多少人帶著錢離開。

   投行們先走了,在鼓吹一萬六千點時,幾天間就跑的不見蹤影。然後是誰走了?爆炒杠桿的融資戶頭嗎?散戶跑掉了幾個?

   一個沒有完成遊戲規則和公信力的賭場,沒有經濟複蘇根基的虛幻市場,一個狂拉指數滿倉踏空的市場,能跑多遠?

   許多人跟我說起七八年前那個大牛,那個530暴跌前,曾有一次閃崩後再次暴漲翻倍再翻倍的牛市,他們告訴我說,今年會複制那一次大牛的。在臺風口,你只要找到那頭豬就行了。

    所以,你們的意思是後面仍舊是大牛。

    我不知道。

   當我再去,我知道水錢是一定會出的,利錢還不知道有沒有。人民幣暴跌了好幾天,利差要讓我的辛苦錢少了不少。這年頭,不知道誰玩誰,但自欺欺人還是毫無道理的。

    我且歇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56

姚振華出席粵商大會 稱“不追求二級市場的短期炒作利差”

23日上午,寶能集團董事長姚振華出席第三屆粵商大會高峰論壇,並在論壇上發言。

在談到旗下金融板塊的布局時,姚振華表示,一方面,通過運用股權、債權、基金等各種投資工具,進行養老、醫療產業發展模式探索,支持科技創新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實現資金源源不斷地向實體經濟輸血和為產業整合提供有力支撐。

另一方面,發揮保險資金的規模優勢,在資本市場出現困難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大行業龍頭公司的配置力度,不追求二級市場的短期炒作利差,成為長期堅定的戰略投資者、基石投資者,支持上市公司的長期發展。

另外,在談到健康醫療產業方面時,姚振華表示,伴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民眾對醫療健康的重視程度也日漸提升,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我國龐大的人口總量和社會日趨老齡化也為醫療健康產業提供了極具潛力的市場。進入健康醫療產業具有較高的壁壘,能否打通健康醫療養老全產業鏈是形成市場競爭優勢的關鍵。

姚振華稱,目前正在協同旗下人壽保險和養老產業,與健康醫療產業形成有效協同,在“開放合作、整合資源、優化服務”的基礎上鏈接全球健康醫療優質資源,積極發展高端醫療、康複保健、養生美容等健康產業項目。

他表示,目前計劃在未來5-10年內,投資500億元在全國興建10家以上三甲綜合醫院,完成輻射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和副省級城市的全國布局。而在養老服務產業方面,將以“生態為形、服務為體、功能為用”的理念,整合優質養老服務資源,結合獎勵旅遊、休閑度假、健康療養、藝術家創作等業態項目,提供高端養老產業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53

中美利差收窄拖累人民幣,但不構成較大貶值壓力

周四(4月26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大幅下調217個基點,報6.3283,創一個月新低。截至16:30,在岸人民幣對美元收盤報6.33,較上一交易日跌96點,創3月21日以來新低。分析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人民幣匯率回調主要與美元走強和中美利差收窄有關。

近日,中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利差一度縮窄至56個基點,為2016年以來新低。但回顧歷史,中美利差近年來曾兩次收窄至49個基點,2010年以前更出現過負利差。而與此前幾輪利差收窄不同的是,人民幣年初以來的漲幅已為利差收窄提供了一定的“安全墊”。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金融分析師鄂永健對記者表示,從技術上看,美債收益率短期難以維持這種快速上漲的趨勢,中美利差短期進一步收窄的概率不大。一位券商首席固收研究員則認為,美債收益率已經開始築頂,3%~3.1%的水平基本上將是頂部區間。

4月中旬以來,美元指數從90下方一路回升至91.15,盤中一度觸及120日均線,但在分析人士看來,弱美元的長期趨勢仍然難以扭轉。一方面,由於美聯儲加息已經進入下半程,符合預期的加息無法帶來強美元;另一方面,美聯儲加息的持續,以及美債收益率的持續上行,將引發融資成本上漲,並帶來經濟增長放緩的風險,因此,美債收益率上漲支撐美元走強的邏輯難以維系。

中美利差收窄

年初以來,在美債收益率持續上行的同時,中國國債收益率持續回落。4月20日中美利差一度收窄至56個基點,創下2016年12月以來新低。

回顧歷史,當前中美利差並非歷史低點。2002~2003年、2005~2007年及2009年前後,美債收益率超過中國國債收益率,中美利差出現三次倒掛。2012年11月~2013年7月,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表示將逐步縮減QE(量化寬松)規模,推動美債收益率大幅上行,中美利差從196個基點收窄至78個基點。

2015年8月~12月,中國央行多次降準降息,使得國內流動性較為寬松,債券市場走牛,國債收益率從3.62%一路降至2.70%,在此背景下,中美利差在2015年底收窄至49個基點。

2016年6月~11月,中債、美債齊跌,但美債下跌幅度更大,中美利差再度收窄至49個基點。2016年11月8日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市場對於其財政擴張等經濟刺激政策持樂觀態度,美債長端利率在短期內大幅上行,16天內從1.83%升至2.36%。

對比歷史情況,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認為,此次中美利差收窄更多受到短期因素擾動的影響,從匯率水平來看,之前幾次中美利差收窄時,人民幣具有較大的貶值壓力,而當前人民幣匯率不存在大幅貶值壓力。去年12月以來,伴隨美元指數持續走弱,人民幣對美元持續走強,這實質上為中美利差收窄提供了一定的“安全墊”。

記者註意到,盡管3月底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已小幅回調,但年初以來仍保持著3%的漲幅,2月中旬至今,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約在6.25~6.35的區間內窄幅波動。

從資本流動來看,明明認為,歷史上中美利差收窄往往伴隨資本外流,但是近期我國資本流動沒有太大變化。從衡量跨境資金流動的多個指標來看,目前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較為平穩。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428億美元,較上月上升83億美元,升幅為0.27%,央行口徑外匯占款214952.04億元人民幣,增幅環比有所擴大,自去年3月以來外匯占款一直處於穩定水平。4月19日外匯局公布數據也顯示,2018年一季度銀行結售匯逆差183億美元,同比下降55%,銀行結售匯逆差大幅收窄,顯示資本外流壓力明顯緩解。

美債會否持續上行現分歧

3月底以來,美債收益率加速上行,並於近日突破3%這一重要關口,創下四年來新高。關於美債收益率上行的原因,鄂永健對記者分析稱,近日在對地緣政治擔憂下油價連續走高推升了美國通脹的預期,另外美聯儲加息和美政府赤字的上升也推升了美債收益率。

美債收益率率上行是否能夠持續?在中金海外策略組分析員Kevin Liu看來,預計未來美國經濟將迎來更高的增長和通脹,另外,美聯儲全年有望加息四次,在更快的加息步伐背景下,利率中樞或仍有上行空間。

鄂永健則對記者表示,從技術層面分析,美債收益率短期內可能會面臨小幅回調,長期來看,仍面臨較多的不確定性,比如利率上行是否會觸發美股回調並引發避險需求等等。

事實上,2月美債收益率的快速上行,就一度觸發了美股回調,並引發避險需求激增,資金湧入債券市場,進而引發美債收益率呈現報複式下跌。

某券商首席宏觀分析師告訴記者,當前美債收益率的上行與年初的波動是同一個邏輯。主要原因無非是地緣政治擔憂引發的油價上漲,推升了通脹預期,導致了長端利率上行。

“如果沒有基本面的長期有效支撐,美債收益率很難發生趨勢性的上行。”這位分析師認為,即使繼續上行也不過是短期的一個脈沖,目前10年期美債收益率已經在築頂過程中,3%~3.1%的水平基本上已經是頂部區間。

強美元中長期難持續

由於此前美債收益率的快速上行,4月中旬以來,美元指數從90下方一路回升至91.15,盤中一度觸及120日均線。

但在前述宏觀分析師看來,弱美元的長期趨勢仍然難以扭轉。一方面,由於美聯儲加息已經進入下半程,符合預期的加息無法帶來強美元。

另一方面,美聯儲加息的持續,以及美債收益率的持續上行,將引發融資成本上漲,並帶來經濟增長放緩的風險,因此,美債收益率上漲支撐美元走強的邏輯難以維系。

明明認為,美國實體企業的盈利走勢並不支持美債收益率長期保持當前的上行速度。2015年以來,美國非金融企業部門總體的資產回報率有所下滑,2017年以來,企業的資產回報率和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之間的利差正在收窄,經濟基本面狀況並不能支持美債收益率上行的趨勢。

前述宏觀分析師認為,從1983年至今,美聯儲一共經歷6次較明確的加息周期。當前正處在在第六次加息周期,但和以往加息周期來比,本次加息周期的背景並非經濟過熱,通脹也在低位。從歷史上來看,抑制通脹為目的的加息到後半程,經濟會呈現衰退跡象,具體表現為經濟與通脹雙下行;而抑制經濟過熱為目的的加息,當進入到後半程時,則會呈現滯脹現象。

由於本次加息周期並不是為抑制經濟過熱或通脹,而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化,所以進入加息下半程後,美國經濟與通脹雙雙下行的可能性較大。因此,當經濟增長動能巔峰已過,美元走牛在中長期將難以持續。

展望未來人民幣匯率,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認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以及人民幣對CFETS(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指數均會繼續保持大致穩定的態勢,最多僅會出現溫和貶值,在他看來,2018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望在6.3~6.5的區間內波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134

企業信用利差走高,監管祭出結構性政策

年初以來,以低等級民企為代表的小企業融資成本快速上升,且增速遠超大型國企。5月,AA級民企的信用利差由2017年12月的294個基點上行至384個基點,上行了90個基點;而同期AAA級央企的信用利差僅小幅上行了3個基點。

6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告將不低於AA級的小微企業、綠色和“三農”金融債券,AA+、AA級公司信用類債券,優質的小微企業貸款和綠色貸款新納入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範圍。同日,銀保監會公告稱,針對在3家以上銀行業金融機構有融資余額,且融資余額合計在50億元以上的企業采取聯合授信管理。

光大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張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擠出效應”的存在,總量型寬松政策的功效將首先被大中型國企所吸收,而結構性的政策可以更精準地作用於希望扶持的小微企業,政策效果更好。華創證券認為,對於大企業過度融資行為的約束有助於優化信貸資源配置,支持小微、創新、三農領域,也屬於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

民企信用收縮

張旭認為,廣義信用收縮、發行人應對不合理、投資者恐慌,導致了“信用收縮-違約”的閉環。

他進一步分析稱,在“金融強監管”和“政府債務強監管”的政策導向下,部分發行主體沒有根據“嚴監管”的導向適當調整自身經營行為。“嚴監管”的信號至少在2017年初時已經明顯釋放,而社融存量的增速在去年四季度才明顯下降,在此之間發行主體有較長的時間窗口調整自身經營行為進行主動應對。

張旭表示,信用債投資具有順周期性,信用事件會導致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降低,並要求更多的信用利差作為補償。“量降價升”在發行人層面的體現是“融資貴、融資難”,特別是民營企業。這部分企業信用可獲得性的下降又會增加其違約的概率,至此形成了“信用收縮-違約”的閉環。

年初以來,以低等級民企為代表的小企業融資成本快速上升,且增速遠超大型國企。2018年5月,AA級民企的信用利差由2017年12月的294個基點上行至384個基點,上行了90個基點;而同期AAA級央企的利差僅小幅上行了3個基點。

事實上,中小企業信用收縮不只體現在發債層面。從貸款增速來看,2017年三季度以來,中小企業貸款增速也有所下降。央行數據顯示,盡管各項貸款增速基本保持平穩,但最近兩個季度卻可看到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速連續回落。當銀行表內資金回歸貸款時,相比於中小企業,銀行實際上更傾向於能創造存款的大公司。

央行擴大MLF擔保品範圍

6月1日,央行發布公告稱,適當擴大MLF擔保品範圍。此次新增的擔保品主要包括:一是不低於AA級的小微、綠色和“三農”金融債券;二是AA+、AA級公司信用類債券(優先接受涉及小微企業、綠色經濟的債券),包括企業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三是優質的小微企業貸款和綠色貸款。

央行表示,在公司信用類債券方面,從以前只接受最高等級的AAA級債券擴大到接受AA+、AA級債券,有利於平等對待各類發債主體,促進信用債市場健康發展。

張旭表示,小微企業的天然屬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擠出效應”的影響,在額度緊張、信貸資產質量下降的大環境下,銀行信貸通常優先供給於大型央企、地方國企或優質融資平臺,在此過程中小微企業會被“擠出”。今年的貨幣政策具有“結構化、信貸化”的特征,結構性的信貸政策對於減少違約會產生積極作用,可以使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受到更多的信貸支持。

一位銀行固收部投資經理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的自營以及資管部門都會納入全行授信管理,在授信白名單以外的企業發行的債券幾乎不會投資。另外,很多會投資當地民企債券的城商行和農商行不在公開市場交易商名單中。

“在資管新規打破剛兌和凈值化管理的大原則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本身就是下降的。”在中金固收部看來,由於MLF只是針對銀行,靠銀行自營資金去吸收中低評級信用債也不是很現實,還是需要培育一些高風險偏好的非銀機構來緩解壓力。需要通過政策支持發展一些高風險偏好類型的投資者,才能有效支撐一些中小企業的融資。

政策協調性加強

在中金公司固收部看來,這次MLF抵押品的擴容也是希望增強市場對於這些中低評級信用債的信心,避免信用債出現惡性循環,出現明顯的凈融資缺口,影響實體經濟。這次抵押品範圍調整釋放一個信號,就是希望投資者信心穩定下來,繼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而如果要徹底緩解信用債市場的融資難題,還需要有更多的結構性政策。

同日,銀保監會公告稱,為抑制多頭融資、過度融資行為,有效防控重大信用風險,銀保監會印發《銀行業金融機構聯合授信管理辦法(試行)》),並部署開展試點工作,對在3家以上銀行業金融機構有融資余額,且融資余額合計在50億元以上的企業,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建立聯合授信機制。

華創證券對此點評稱,近期信用風險頻發,重要共性是相關企業在上一輪貨幣寬松環境中過度舉債、盲目擴張,導致順周期風險加大,且牽連金融機構數量多容易引起連鎖反應。聯合授信制度適用對象就是這些債權人數量多、債務規模大、外部風險影響廣的大中型企業。制度的建立有助於銀行準確全面地掌握企業實際融資情況,增加信息透明度,防控重大企業信用風險,優化信貸資源配置。

“在金融去杠桿、宏觀穩杠桿的環境中,這些外部融資受限又沒有內部造血能力的企業,成為風險的暴露窗口,也在政府預期範圍內。”華創證券認為,對於大企業過度融資行為的約束有助於優化信貸資源配置,支持小微、創新、三農領域,也屬於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

在政策協調性加強的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年內仍有置換式降準的空間。廣發證券資深宏觀固收分析師鄒文傑認為,降準置換MLF有利於在放開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背景下,緩解銀行負債端成本,抑制信貸利率過快上升;而在結構性信貸政策下,通過降準對小微企業的定向信貸支持,有利於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壓力。當前,MLF存量余額仍然較高,在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背景下,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通過降準適當置換MLF未嘗不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