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郭台銘、朱鎔基爭相取經的機器人龍頭企業 稻葉清右衛門:當第一,就不怕升值

2011-1-10  TWM




為了保護台灣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央行不得不捍衛匯價;但是日本發那科公司因為做到「工具機界微軟」,全球地位獨一無二,因此無懼日本泡沫經濟及日圓升值,依舊屹立不搖。它是如何做到的?郭台銘可以向它學什麼?

撰文‧孫蓉萍

台 幣升值趨勢強勁,台灣科技業廠商哀鴻遍野,連「 代工皇帝」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都吃不消,近來頻頻造訪日本,就是要學習日本企業在失落的二十年,熬過長期不景氣、日圓劇烈升值的生存祕訣。據了解,郭台 銘拜訪的日本企業中,有一家世界第一的黑手企業,它不僅提供生產iPhone手機必備的機械設備,還是全球高科技業倚賴的供應商,它有何生存之道,值得郭 台銘學習?

在日本富士山下,錯落著數十幢大小不一的廠房,參觀者都對其整齊一致的鮮黃色留下深刻印象。這家廠商就是世界第一的數位控制系統 及機器人製造商─發那科(FANUC),從iPhone手機、TOYOTA汽車、波音噴射機的機翼到美軍戰車,都需要發那科的自動化設備。「對一般人來 說,發那科沒沒無聞,其實他們是工具機業界的微軟;如果富士山爆發摧毀發那科,全球都會跟著停止運作!?」東京巴黎銀行分析師佛斯特說。

除了購買自動化設備外,發那科還有什麼值得郭台銘取經?

發 那科生產包括機器人、智慧機械等各種工廠自動化設備,是全球最大工具機用數控系統廠商。相較於總市值一兆一千三百億餘元、集團總員工數八十餘萬人的鴻海; 發那科總市值二兆九八六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兆元),集團員工數僅五千餘人。而且儘管二○一○年日圓兌美元大幅升值約一二%,堅持留在日本製造生產的發 那科,股價仍大漲四五%,淨利依然成長?這就是郭台銘最想學的祕密。

領先同業 時鐘撥快十倍這家傳奇公司的創辦人是現年八十六歲的稻葉清右衛門。原為富士通內部企業的發那科,在東京大學工學博士稻葉清右衛門的領導下,專心研發工具機 等數控機器,一九五六年生產出日本第一個數控裝置,七二年公司獨立出來,七六年股票上市,中國前總理朱鎔基二○○○年造訪日本時,也曾經特別親自參觀過發 那科。

近來iPhone等智慧型手機需求大爆發,台灣代工廠商接到手機大廠訂單,需要採購大量工具機。能夠符合快速交貨、精密度高、價錢合 理等嚴苛要求的,全球只有發那科一家廠商,它所生產的機床Robodrill兼具鑽孔、銑削等多項功能,讓代工廠商不必使用模具,就能製造出角度完美的機 殼。發那科能夠快速提出解決方案,背後的推動者就是稻葉清右衛門。

進入富士山麓發那科研究大樓的大門,立刻可以看到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大時 鐘,因為它的速度比一般時鐘快了十倍,正常的一分鐘它只要六秒鐘就會走完。稻葉掛這個時鐘的用意是希望提醒所有員工,研發工作需要追求速度。稻葉的名言 是:「技術有歷史,但是技術人員沒有過去,只有創造。」他讓所有的員工充滿危機感。

為了在速度上領先,他將研究所分成兩個:一個是基礎開發研究所、一個是商品研究所。基礎研究專攻五年、十年之後市場需要的產品;商品化目標一旦確立,就移交到商品研究所,這個研究所由發那科的精銳部隊組成,規定在一年內交出成果,整個大樓內充滿戰鬥氣息。

為了快速研發,領先全球業界,發那科延攬人才不手軟,例如,它的基礎研究所需要有學問的專才,因此稻葉立下一個「三不原則」:不問國籍、不問年齡、不問性別,但要求必須是學識淵博、教授以上的專家。

稻 葉清右衛門屬於獨裁型的經營者,他擔任社長時,業務員要便宜一萬日圓給客戶,或要錄用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都要由他拍板定案才算數。為了把事情做到盡善盡 美,永遠保持全速前進。他說:「我一直全力投球,所以我要求部屬也做到這一點。」軍事化管理 更勝郭台銘當時他一年有一百天在國外出差,早上八點五十分上班,沒有一天在晚上九點前離開,一個月還有好幾天會工作到半夜。因此如果員工不像他一樣認真, 他就會大聲斥責。

從創業開始,稻葉就把「嚴謹」視為基本原則。稻葉之子、現任發那科社長的稻葉善治說:「父親的恩師池邊洋在指導父親寫論文的時候,要求論文一定要非常嚴謹。」不只是寫論文,稻葉知道,推動事業永續經營,所有過程也都要非常周密。

稻 葉要求員工放棄「自我」,強迫員工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徹底實現「黃色」企業也是一例。造訪發那科的網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鮮明的黃色。發那科從東京日野 搬到富士山麓的山梨縣忍野,占地四十五萬坪的土地上,所有建物都漆成黃色,從空中鳥瞰,一眼就能分辨出發那科,企業識別做得非常徹底。

社長 以下所有員工都穿黃色制服,工廠的機器人、卡車都是黃色。這個黃色軍團不但讓人印象深刻,也的確創下傲人的佳績。曾經參觀發那科的師大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 所副教授朱文增說:「除了黃色,這家公司還給人樸實、保守的印象。它的科技含量很高,員工待遇、福利都不錯,離職率很低,是日本理工科系嚮往的工作單 位。」雖然二十年來,日本經過數場泡沫危機、國際金融危機,日圓升值幅度達四成以上,但是唯有發那科沒被打倒,在成本大幅升高之際,如何還能保有競爭力? 很簡單,就是做到世界第一,做到別人無法沒有你。?

徹底自動化 生產不外移儘管日圓升值,迫使製造業者紛紛將生產基地遷移到國外,稻葉清右衛門仍堅持所有產品都在日本國內開發、生產,而且發那科堅持在工廠及「總部」集 中研發,除了加快新商品的開發速度,並降低製造成本外,最重要的是增加客戶的信任度,信任made in Japan的品質。發那科自認是資本財廠商,不像消費財一樣需要大量生產,分散生產反而會降低效率,因此以後也沒有移到國外生產的計畫。

同 時,稻葉致力設計用最少的零件製造商品,「讓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是他的生存哲學。不僅在日本,在人事費用高漲的中國,也是一大考驗,現在發那科的工廠也 徹底自動化,工廠裡至少有一千部機器人,另外機械加工和組裝工程也積極投入智慧型機器人,不但能提升效率,還能節省人事費用,彈性因應產量的增減,工廠就 為自家產品做了最好的示範。

接班人稻葉善治被問到「為什麼發那科這麼有創造力?」除了鎖定目標、沒有本位主義之外,他說:「領導力強的八十六歲創業者依舊健在。」雖然稻葉已經交棒,但是在關鍵時刻,他還是發揮穩定發那科的力量。

例 如,○八年發生金融海嘯後,全球生產活動萎縮,發那科當然也未能倖免於難,業績遭受嚴重衝擊。榮譽會長稻葉清右衛門特地發出通告:「本公司因應全球同時不 景氣的對策」,內容規定之嚴格,在當時引起話題。例如出差禁止坐指定席(榮譽會長和社長也不例外)、原則上禁止外國的出差、原則上禁止坐計程車等。不過通 告中也提到,不會減薪,以安定人心。創辦人在緊要關頭出面坐鎮指揮,順利帶領公司擺脫不景氣,而且呈V字型復甦。

一○年度上半年,發那科的營業額為二○九二億日圓,是前一年度同期的二.四倍,營業利益則達到八九○億日圓,更是前一年度同期的七倍,營業利益率達四二.六%,創歷史新高。而且最近幾個月,亞洲代工廠的訂單持續增加。

世界第一黑手稻葉清右衛門無懼升值、產業外移、競爭對手低價搶單、金融危機的打擊,成為全球第一的企業,靠的就是十倍速的效率及做到最好的專注力。如果台灣高科技業老闆不再靠規模經濟、低價搶單,學習稻葉全力投球精神,一定可以化危機為轉機,再創高峰。

採訪側記

發那科非常重視商品開發的速度,因此在研究所掛著轉速快十倍的時鐘,藉此時時刻刻提醒研究員要加快研發腳步,提高效率。

稻葉清右衛門

出生:1925年

現職:日本發那科榮譽會長學歷:東京大學第二工學部精密工學科畢業經歷:發那科社長、富士通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63

清淨機廠 演出打掃機器人復活記

2011-9-12  TCW




鴻海要建百萬機器人大軍」。七月 底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一句話,讓機器人成為台灣科技業最夯話題。

當其他人還在研發高難度的工業用機器人,等著搶食市場,但在家用清潔機器人領域,卻有一家台灣公司已擊敗三星(Samsung)、樂金(LG),拿下全球 市占率第二名的寶座。

清潔用機器人是目前少數受歡迎的家用機器人,不但能自動避開障礙物清掃整個房間,電力降低時還能回到充電座自動充電。上述兩者,是設計清潔機器人的重要技 術。

根據美國Wintergreen research市調公司報告,此領域第一名是美國的iRobot公司,全球市占率五三%,團隊來自MIT,除了做掃地用機器人,還做拆炸彈的軍用機器 人。

第二名是台灣的松騰實業,全球市占率九%,特別的是,它原是做空氣清淨機、酒精測試器的中小企業,員工不到三十個人。但最新報告指出,松騰的市占率還上升 一個百分點,侵蝕iRobot的市占率。

從空氣清淨機代工廠轉型為機器人公司,背後是一家小公司的求生轉型故事。

被大客戶拋棄轉型賭機器人商機求生

二○○二年是松騰轉折的關鍵年,當年松騰的大客戶——美國Honeywell公司宣布賣掉家庭環境事業部,新東家決定不跟松騰續約,七成營收就此消失。

為求生存,松騰尋找替代產品,當時一位工程師上門兜售程式,「他說『我能寫出掃地機器人』的程式,」只要松騰會設計硬體,就能做出掃地機器人,松騰董事長 燕成祥回憶。

燕成祥到對方工作室參觀,兩台被拆解的掃地機器人完整的攤在地上展示,他發現生產掃地機器人並不如想像困難,決定把資源賭在機器人上。

生產不難,難的是手上沒有專利,又無品牌,要怎麼打開市場?

觸犯龍頭專利八個月設計只能全丟掉

沒有MIT畢業的研發團隊和大筆資金,燕成祥和副總陳炳伸兩人,在不到十坪的辦公室裡,用他們經營家電業十幾年的經驗,重新設計掃地機器人。陳炳伸懂電 子,設計過卡拉OK機,燕成祥學的是工業設計,瞭解硬體構造,設計八個月,二○○三年底,他們推出第一台掃地機器人。沒想到iRobot同時公布新專利, 松騰的機器人觸犯部分iRobot專利,「所有模具丟掉,從頭再來。」

第二次進攻,松騰步步為營,,燕成祥砸下超過新台幣一千萬,請美國律師檢查松騰的專利布局。他的策略是,用最簡單、最便宜的「低科技」降低成本,對決 MIT的高科技,繞過iRobot的專利搶市場。

像引導機器人自動回充電站的技術, iRobot引導機器人的方式,是從充電站發射一條看不見的強力光線,只要機器人通過這道光線,就會自動沿著光線回頭,找到充電站的位置。

這是iRobot的專利,要避開專利,燕成祥花了幾個月,設計一種「瞎子摸象」方法,讓掃地機器人沿著牆邊前進,到充電站附近,只要充電站上的紅外線照到 機器人,機器人就會自動進充電站裡。

專攻低價市場用廁所感應器原理壓成本

繞過專利不難,用更便宜的技術繞過專利才是挑戰。像感應障礙物,iRobot是用超音波,一組偵測器成本要十美元,裝上超音波感測器,機器人可近到貼著牆 邊兩公分行走。

松騰卻用廁所裡自動感應沖水的紅外線感應器原理,裝在機器人上,花對手四分之一的價錢,同樣能讓機器人貼著牆邊兩公分清掃。每個新設計,他都申請專利,現 在手上已有五個美國的掃地機器人專利。

松騰設計出全世界最便宜的掃地機器人,iRobot的機器人一個要價新台幣兩萬元,松騰卻能設計出成本只要一千元的掃地機器人。

「別人都搶著學iRobot,做最複雜、最貴的機器人,」燕成祥說,他的經驗卻是,買過掃地機器人的客戶,會回頭來買便宜的機器人產品,這個金字塔底層的 市場,才是個沒有人競爭的大市場。

現在,松騰八成營收來自售價兩千元以下的掃地機器人,在此市場,他們幾乎沒有對手。今年松騰營收上看五億元,平均一個員工產值達一千六百萬元。

「松騰掌控成本的能力強,和大廠相比,他們的反應速度更快。」研究服務型機器人多年的工研院機械所鍾享年博士觀察。三星和LG則生產無塵室用的清潔機器 人,不和松騰競爭超低價市場。

Wintergreen research研究報告指出,清潔用機器人市場正快速成長,今年該市場產值只有七億美元,但到二○一六年將成長兩倍,達二十億美元。 松騰的成績,證明機器人商機不再是幻想,憑著專利策略和控制成本的能力,機器人將是台灣科技業下一個機會。

【延伸閱讀】全球第一大廠iRobot,宏?眴I後出資

iRobot會進入掃地機器人領域,是因為一九九七年宏?离晪UMIT活氧(Oxygen)計畫,現任智融美洲公司董事長莊人川,因此認識MIT電腦與人 工智慧實驗室(CSAIL)主持教授,現任iRobot技術長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

機器人結合人工智慧的潛力,當時iRobot剛創立不久,一九九八年,宏?硈虴謔足假臚@家投資iRobot的創投基金,iRobot將這 筆資金用來開發家用機器人,二○○五年iRobot上市後,這筆投資創造超過十倍的投資報酬率,到現在,莊人川仍是iRobot的董事會成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36

富士康百万机器人战略:是豪赌也是无奈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28112441825/

借着摩擦出来的火花,在刺耳的摩擦声中依稀可以看到一排排装满螺丝的机械手将一个个金属框摩擦得闪着寒光。金属框作为iPhone4外壳的一部分,正通过流水线组装成成品从深圳龙华富士康运往世界各地。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都以低廉的人工取胜,代工巨头
比亚迪就 是以人工替代机器工作而成功。现在,富士康作为中国制造的标杆企业,正通过配备机器人来提高资金和劳动力的组合配置比例,向西方工业生产模式靠拢。以人工 替代机器的时代正在过去,现在是用更多的机器来武装人。这些不需要灯光和空气,没有感情,最重要的是可以无限复制的机械手臂正被郭台铭作为跨越中国制造的赌注。作为富士康的总裁,他管理着全球最为庞大的代工队伍,刚刚通过内迁完成了中国制造的大陆布局,但在劳动力短缺和工人成本上涨等压力下,这次他被迫通过机器人来实现提前从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制造的代工日不落帝国,在短期内弥补用工空缺并逐渐摆脱对不可持续的廉价劳动力的依赖,而实现全球交货的代工版图。

100万台机器人

11月19日,染着时尚黄色头发的郭台铭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2012年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提高公司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这是郭台铭首次明确了富士康的机器人战略目标,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26个园区的几十万名员工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尽管三个月前,郭台铭就已声称未来3年投资至少1000亿元,引入100万台“机器人”,但当时更多人觉得这是个玩笑。

作为代工的主要成本,人力资本的剧烈消耗让富士康产生了用机器来替代人的冲动。在过去的10年间,富士康充分利用了中国从高收入国家取得高质量设计然后将其转变为廉价量产品的能力,通过120多万人的代工队伍将富士康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商,其中仅中国大陆就有超过100万的工人。

事实上,富士康早已为机器人计划有过准备。公开信息显示,富士康的SHZBG鸿超准产品事业群已专门成立自动化机器人产品处,近两年也在全国各地招聘机器人应用工程师。

“和一年前的两次大幅加薪一样,这次郭总发布的机器人计划我们内部完全不知情。不过郭总所指的机器人,应该绝大部分是机械臂和少部分的低智能化机器人”,富士康内部人士称,目前富士康在应用的1万台机器人绝大部分也是机械臂

如果说一年前富士康的大规模内迁是为了应对跳楼事件和加薪的影响,借机完成了在中国大陆的布局,这次富士康的机器人计划被认为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制造的新跨越,同时也是新挑战。

“如果机器人计划实施成功,富士康将突破对人工需求的天花板而实现全球化布局”,富士康一位具有国际经验的台籍人士表示,物流是代工企业另外的一块重要成本,全球化布局能大幅降低富士康的成本,富士康这次大额投资巴西就是为了压缩到美国的物流成本

被迫推到台前

在富士康内部,机器人计划并不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甚至连富士康的员工在巨大的机器人声势下也没有感受到机器人带来的失业威胁。“我觉得这更像是郭总激情爆发的演讲,我看不到处于产业前沿的富士康发展机器人的内发动力在哪里。”富士康一位内部人士如此评价。

富士康目前使用的机械臂每个成本在十万元人民币以上,机器人的成本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简单地看,机械臂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其工作时间是工人的三倍。机械臂的成本相当于雇用三个普通工人一年的成本(目前富士康普通工人的年薪约为3万~4万元),这样一个机械臂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第二年就可以创造大量的利润了。

不过,这些不需要灯光和空气,也不需要感情的机器人,实际性价比可能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不管是机器人还是机械臂,维护成本非常高,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到按周来计算和对精密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完一个产品后原生产线上的机械臂和机器人需要重新调试,基本就等于报废了。机器人取得成本和技术的突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短期内根本不现实”,富士康的一位台籍中层称,机器人只能用于生产线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后端的组装,机器人实际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比如说iPhone4上组装的螺丝,机器人很难保持这么高的精度,只要没对准,iPhone4和机器人都将报废。”

相比富士康的经济成本问题,富士康的上述内部人士认为,机器人引起的失业社会问题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富士康如果一裁员必然引发劳工组织的关注而重新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郭台铭,从一个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的小厂老板做到代工行业老大,被认为是站在制造业前沿最具智慧的人。

“100万台机器人战略肯定是豪赌,但可能也是无奈。”富士康内部人士称,富士康在内地开出了非常有竞争力的工资,但在郑州等地的工厂都出现招不到人的现象。现在的90后大都认为,反正都是打工为什么不去沿海。

富士康在郑州目前仅有5万人,远低于其产能规划,在成都等地情况也大幅低于预期。而规模一直是代工企业在低利润环境下生存的重要推动力量。

上述富士康台籍人士称,富士康深圳的工人成本比美国人力成本最低的州只便宜了40%左右,工资在一般消费电子的成本中占比约为30%,再考虑到物流成本,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只有不到10%。关键是,中国的劳动力工资还在不断上涨

富士康宣布120亿美元投资巴西也是为了大幅压缩到美国本土的物流成本,这一投资额接近富士康过去一年多内迁投资额的总和

推出机器人计划这个决定之前,富士康已经感受到了中国制造业的寒意。“富士康成本控制已经远远超过2008年,严控出差,而且很多地方只能坐火车。”富士康内部人士表示。

富士康2010年员工成本总计5.65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16.5%,2010年净亏损达2.183亿美元。即使受益于近年来苹果产品的井喷,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富士康仍然没有摆脱亏损的局面。

成本均衡年代

为了应对一年前的跳楼事件的批评,富士康提高了工资并向内地搬迁来抵消成本。富士康准备推出机器人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比例,这更像西方工业的生产模式。

士顿咨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考虑到人民币的升值因素和美国工人相对价高的劳动生产率,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净劳动力成本将与美国相当

作为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人力成本升高后,已面临两难境地:采用自动化生产线,与西方相比没有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采用则只能眼看着代工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印度和东南亚等国转移。

富士康内部人士称,在人力成本的推动下,中国以代工为代表的制造业已经进入成本均衡年代,利润已降无可降。“以前来料加工(EMS)的单子,你出一毛我出九分,现在大家都不降价了,只能拼技术保障。”

富士康只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中国制造目前的困境是实业空心化,大量游离实业的游资推高了原材料价格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推动了人力成本的上涨,人力成本上涨后更多的企业没有利润将导致更多的资金从实业中撤离。”太和投资负责人王亮称。

作为与机器人自动化生存出路对应另外一极,更多的中国制造的重心流失到了人力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和南美等地。

目 前郭台铭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在郭台铭11月19日明确了机器人计划的同时,也再次明确了巴西12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而在越南和印度的工厂富士康早已开 始布局。在此之前,笔记本代工第二大巨头台湾仁宝在巴西工厂早已开始运作,另外一位代工巨头台湾胜华科技等也早已开始了在越南等地的部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99

珠三角製造業掀機器人風潮 1台頂10工人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9/1ONDIwXzU1OTE1OA.html

你會五金沖壓、銲接、注塑、噴塗、打磨或者拋光,沒有3000 元-4000 元的月薪就不願意幹,還在待價而沽或騎驢找馬? 可是,有企業已經「僱傭」機器人取代你了。

1個機器人大約可以替代10 個產業工人,為了擺脫「用工荒」的陰影,規避一路高漲的用工成本,一場由機器人替代工人的風潮,正在珠三角興起。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將助力珠三角製造業輕型升級。

不過, 在機器人領域國內尚處起步階段,關鍵部位的技術開發應用尚難與發達國家匹敵,穩定性也不為市場所信任,未來要「攻城略地」顯得步履艱辛。

11月3日上午,記者走進東莞鉅升塑膠電子製品有限公司的模具生產車間,一眼望去,偌大的車間只有兩個工人在擺弄待加工的工件, 「難道沒有訂單,剩餘的工人休假了? 」

研發工程師劉雄飛解釋說,今年7 月3 日,他們啟用了一條3 米長的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製造生產線,生產線包括了1 個機器人、7 台數控加工中心、1 條軌道,機器人會從容地把一個個待加工的工件搬運、放置到加工中心自動加工,工件加工完畢,它就抓起來放好。如果採用傳統生產方式,要讓鉅升公司的7 台數控加工中心24 小時運作,至少需要10 個工人,現在只需要1 個機器人就行了。

鉅升公司成立於上世紀80 年代中期,與當地很多模具製造企業一樣,直到2008 年初還是一家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加工企業, 人手多達3000 人,啟動智能生產線後,現在只有1700 人左右。

「機器人可以24 小時不停工作,不像人那樣偶爾會倦怠或有點小情緒。機器人加工工件可以精確到3 至5 微米,誤差比頭髮絲還小。更讓人驚喜的是,啟用機器人的生產線,其產能是一般車間的3 倍。」鉅升公司管理者計劃將智能化生產線延長至10 米。

大企業喜「僱傭」機器人

業內人士說, 早在90 年代就曾嘗試向企業介紹機器人,很多企業也知道機器人的好處,但那時還有廉價勞動力可用,企業用機器人代替工人的迫切性不強。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在漲、租金在漲、稅費在漲、勞工成本也在漲。大大小小的老闆們絞盡腦汁,想來想去,似乎只有人工可以通過替代品來節省。於是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進入珠三角製造企業。

大企業已經掀起「僱傭」 機器人的風潮。2009年, 比亞迪公司耗資數億元引進了13 台ABB 噴塗機器人, 可全自動完成整個車身的油漆噴塗工作,油漆膜厚誤差控制在2 微米以內,塗料的用量可減少30%左右;去年7 月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透露: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複的工作,2012 年達30 萬台,2014 年達100 萬台;華為、中興通訊、廣州光寶也在使用工業機器人。

小企業「嘗鮮」訂單不斷

在佛山南海、順德, 眼下一些小企業也開始嘗試使用機器人。

「樂從一家生產家具配件的鈔文五金店,一年前購進一台機器人後,省下了一半工人。」佛山市龍甲機器人銲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昕春告訴記者。

11 月5 日上午,記者來到龍甲機器人公司辦公處,見李昕春正跟一個年輕人告別,李昕春說那是南海平洲一個子承父業的小企業主,想買機器人進行生產,由於訂單一個接一個,李昕春說自己有點顧不上他了。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有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投入機器人作業,除了一些尖端技術之外,數量較多的是銲接機器人、噴塗機器人和搬運機器人,此外裝配、切割、拋光、塗膠機器人等也很常見。

單台機器人一般不超20萬元

一些企業雖然希望使用工業機器人,但存在一些障礙,關鍵的是資金問題。

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一台機器人替代10個工人, 每個工人的年薪在2-4 萬元左右,如果機器人售價太高, 將抑制企業更換新設備轉型升級的衝動。因而,從事「二次研發」的珠三角機器人供應商,一般將單台機器人定價在20 萬元以下,一個機器人系統售價則在200-300 萬元。


智能機器醒獅,動作惟妙惟肖

【掘金要快手】 飛赴歐洲找技術 二次研發早卡位

市場需求剛現,深圳佛山就冒出數十家機器人「製造」企業

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商人逐利的身影。機器人市場需求剛現端倪,不少人就做起了機器人生意。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介紹,早在2009 年3 月,深圳便在國內率先成立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目前,協會擁有從事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研發生產的企事業會員單位63 家,據估算,63 家會員單位2011 年產值在160 億元左右,企業業績平均每年遞增50%至60%。

在佛山,據不完全統計,企業工商登記中經營範圍列有「機器人裝備」的企業有20 家左右。

搶佔機器人行業先機的企業中, 就有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霍錦添此前長期從事不鏽鋼加工和銷售, 他發現很多金屬材料製造廠、家具廠和建陶廠用人成本不斷攀升。2008 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歐洲部分掌握先進自動化技術的企業急盼有償轉讓技術。霍錦添立即飛往歐洲,經過一番溝通, 他和意大利INTEC 機器人系統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從此開始成為一家機器人生產商。

經濟「寒冬」冷意未消,但利迅達公司則忙碌異常。11 月7 日,記者在該公司的調試車間看到,一排排機器人正在接受出廠前的最後一道調試。利迅達公司的做法是, 從國外著名生產商或者國內規模較大的生產商處購買通用機器人, 公司研發人員根據訂購企業的需求開發相關系統,進行「二次研發」。

佛山市龍甲機器人銲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昕春1983 年大學畢業後到日本留學,之後留在松下公司,從事與機器人有關的工作。1996 年,李昕春回到國內向高校和企業介紹機器人,但直到2009 年之後,他才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的公司從日本進口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機器人關鍵部位,進行「二次研發」和裝配。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 業務已經拓展到豐田、美的、華帝、富士康、東風雪鐵龍等知名大企業。

【蛋糕很誘人】 業績一年翻幾倍,按需定製生意火

與國外公司差異化競爭,珠三角機器人生產企業找到商機

國內以及珠三角的機器人市場到底有多大?

對此問題,尚未有權威數據能夠準確描述。有企業說, 國內有150 億美元的市場;有企業說,單單就五金沖壓,佛山的市場容量就達1 萬台。

雖然眾說紛紜, 但這並不妨礙機器人生產企業對未來前景的樂觀。利迅達公司介紹,去年公司產值1000 萬元,今年將達到6000 萬元, 明年預計有1.5 億元,到2015 年估計能達5 億元。龍甲公司的目標產值則是2 億元。

在國外, 設備基本都是整套設計的。但國內的很多企業並不喜歡進行全套設備更新,因為這意味著要將原有生產線推倒重來,成本太高。這為珠三角剛剛成立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帶來了機會。他們採取「分步走」策略,根據客戶需求,針對某一局部或單一環節進行自動化系統研發,可以用機器運作的部分就先用機器人去替代。

另外,企業由於各自工藝不同,總要對機器人進行一些小修改, 國外企業基本很少會願意幫企業去做這項工作, 珠三角的機器人企業在這塊也找到了商機。

珠三角機器人生產企業還致力於「拼服務」。為避免客戶操作不當產生損害,他們會給客戶配備幾位經驗豐富的熟練工人到企業服務。為說服企業放棄從國外進口機器人的想法, 霍錦添常常這樣自我宣傳: 「我們的售後服務2 個小時就可以到,而他們要兩天,來回費用也要算在內。」

【技術仍落後】 不掌握核心技術,僅靠裝配太乏力

雖然工業機器人產業不斷進步,但和國際同行相比差距明顯,核心部件依賴老外。

由於電機、驅動器、減速器、控制器等依靠進口, 目前國產機器人的製造成本甚至比國外整機的價格還高,而且由於技術封鎖, 國內採購到的零部件性能永遠落後於國外產品。

由於依賴國外控制器和驅動器,國產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無法靈活地結合工藝需求進行軟件的編制。此外,高性能的控制器一直被國外壟斷, 因此即使開發出了高性能的計算機算法, 沒有硬件和實時操作系統的支持,仍然無法達到預期的高性能。

開始研發關鍵技術

珠三角雖然並非國內最早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地區, 但眼下已經有企業在探索研發電機、控制器、驅動器、減速器等機器人關鍵部位的技術。

2008年底廣州數控攜自主研發生產的工業機器人首次亮相某展會反響強烈。其實早在2005 年, 廣州數控就悄悄搞起了機器人研發,其主掌者認為,如果只是將數控、驅動等買來再組裝成機器人生產線出售,成本太高,沒有競爭力。據悉,目前利迅達公司也會購進廣州數控的機器人進行「二次開發」。

穩定性差距難踰越

「不知道怎麼的,國產機器人的穩定性就是沒有外國的機器人的好,國外的機器人可能一年都不會出現一次問題,但國產機器人可能幾天就會出現問題。機器人構造看起來沒有什麼,但從國外進口一台機器人,將它的齒輪拆下來,然後再裝回去,其精度就降低了。不知道外國人究竟是怎麼弄的。」佛山市金天皓科技有限公司帶頭人、哈工大博士後秦磊點出了目前國內機器人與國外機器人之間難以踰越的差距。

研發機器人 關鍵靠人才

11月7 日, 廣東省副省長陳云賢到佛山調研, 實地考察了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及中科院工業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陳云賢看來,機器人企業發展是有空間的,但目前其瓶頸在於人才。「要突破關鍵技術,要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主要解決人才問題。」

利迅達公司目前有50 多人,其中研發人員佔了40 多人, 但是這些人多是專科、本科畢業,少有研究生、博士,研發力量尚難與國外競爭。

陳云賢在調研中提出了一條路徑:實現產學研資各方面的集成聯合。他認為,目前順德已經探索出了這樣一條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26

三年花70萬 連機器人比賽也要補

2012-12-16  TCW
 
 

 

十二月八日下午,大雨加上攝氏十三度低溫,但新北市的華夏技術學院體育館卻擠進近三百多人,包含來自菲律賓和中國十四隊學生,更多的是家長、補習班老師帶著孩子從苗栗、新竹趕場,就為參加國內公辦規模最大機器人比賽。

業者推特色班招生寒假班一開百人名額就滿

「從一九八九年第一屆開始,參加隊伍不到五十隊,今年暴增到一千零五十八隊,還要分三天、三個學校比賽才比得完。」長期觀察台灣機器人教育以及主辦比賽者、現任東南科技大學機電科技系教授謝澄漢認為,大學甄試比例提高以及十二年國教招生,有推波助瀾之效。

相同熱潮,也出現在台北市精華地段的補習班。夜晚,預售屋每坪售價百萬元起跳的台北市仁愛路四段,新搬遷的補習班人員忙招呼來參加國中升學制度重大變革座談會的家長。

搬遷不到一週,五場座談會有四場額滿,會中家長最關心的,莫過於基北區特色高中招生考試將採類似PISA(見小辭典)模式。據業者表示,PISA特色招生剛開班,一學期學費約二萬五千元,縱使比許多大學畢業生月薪高,寒假班百人名額卻已額滿。

十二年國教二○一四年上路,除了原先就已補得熱呼呼的學科外,補習新顯學亦應運而生,其中尤以更優化「學習履歷」的科學展覽(即科學實驗課)、機器人比賽,以及因應明星高中特色招生的「仿PISA考試」補習最夯。

父母寧願先補再說學科外也要拚漂亮成績單

翻開教育部統計資料,全台補習班數從二○○三年的七千六百七十三家,今年暴增到一萬九千多家,九年成長達一四八%,根據補習班說法:「教育部的政策,就是我們最好的『推手』。根本不用宣傳,家長還主動要求增加英語聽力課程比重。」

點閱十二年國教政策說明,其特色包括「挑戰精熟」及「邁向特色」,前者是指會考國、英、數、自、社五科都要達精熟程度,後者則為特色招生。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以及面對不確定的入學指標,父母在恐懼下先補先贏,也讓國中小升學補習班在少子化中反而異軍突起。

若以一個國中生為例,補習學科外,加上參加科展或其他比賽補習以及英聽、機器人檢定,寒假還要充實課堂外的經驗,提供未來在甄試時,能夠舉出學習不忘娛樂的「證明」。

這是場昂貴的教育軍備競賽,家有國中生的父母,若要孩子有漂亮「學科外成績單」,保守估計,三年須支付補習費達七十三萬元!假設第一屆十二年國教適用國中生約二十七萬人,其中兩成採上述方式補習,補習班的國教商機就逼近四百億元。

學生四處參加比賽為推甄認真「集點」獎牌

這波補習新顯學的推力有二。推力一、各式獎項成了學習履歷上重要標章。在機器人比賽現場,一位早上六點就起床,從苗栗搭火車北上參加比賽的私立國中學生即表示,「老師說有入選佳作就可寫在學習履歷中,對甄試有幫助。」

這位同學坦言,只要有機器人比賽活動,不管大小他一定不缺席,甚至還參加今年第一屆舉辦的機器人能力認證考試。這麼認真「集點」獎狀和獎牌,無不就是為了在推薦甄試申請入學時,脫穎而出。

各區特色招生,是新顯學另一項推力。台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馮清皇表示,二○一四年基北區特色招生將模擬PISA評量,要考閱讀理解素養及數學素養,明年五月底將公布題型,現在國二生是試行第一屆。「希望以PISA考題帶動教學活化,但與過去傳統口試教學和測驗不同,恐慌下家長選擇先補再說,」北政國中前國文老師梁虹瑩觀察。

十二年國教上路,四百億商機可期,新顯學陸續出籠,其中隱含許多迷思。「不管是實驗或PISA,強調推理和判斷力訓練,補習仿題學到的是招數而沒有教內功心法,」擁有二十年補教經驗的簡杰說得坦白。

此外,師資也是問題。「PISA教學是一種合作教學法,光閱讀素養教導從理解到評論就分六個層次,並不好教。更何況連體制內學校教師都還在培訓中,補習班哪來的師資教?」早在十多年前即投入合作式教學的台藝大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謝如山提出他的疑問。

不管是科展、機器人比賽,或者PISA推動,其立意莫不希望下一代所受教育更好、教學現場也可以不再僵化。

然而,從一言堂到師生教學合作共同體的突破,政策的推動需要配套與方向,匆促上路恐怕只會更肥了補習班業者,而父母與孩子過著「集點」和補習趕場的人生,卻無益實質教育競爭力的提升。

【延伸閱讀】12年國教意外帶來近400億商機!1. 5項主科:補習費=5科 x 2,400元(註1)x 3年 x 12個月 = 43萬2,000元2. 主科之外:科學展覽、機器人、PISA等補習費(含比賽報名費與檢定報名費),擇一補習3年 = 取最低值約25萬3. 寒暑假營隊:取平均約8,000元x6個學期(3年)= 4萬8,000元

1 + 2 + 3 = 1人國中3年補習費 = 73萬12年國教商機= 73萬 x 27萬人(註2)x 20%(註3)= 394.2億元

註1:5科為國英數自社,每科平均月補習費2,400元註2:目前國二生(12年國教實施第一屆)入學人口數為27萬人註3:全台15區特色招生比率不一,取2成比率為最低值資料來源:補習業者、教育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46

醫療機器人,是不是心臟支架的終結者? Fat_Johnson

http://xueqiu.com/4133659208/25262312
醫療機器人,是不是心臟支架的終結者?

(之前多次提到,新藥研發週期可能比較慢,但基於新材料新技術的醫療耗材更新換代可能非常快,誰稍微走慢了一步,誰就可能很慘。這個微型醫療機器人的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現在香港中大的研發似乎有了一些新進展——相對這個概念,「可降解的心臟支架」都似乎是弱爆了。到臨床應用,可能沒有那麼快,但似乎對心臟支架行業的衝擊,說不定在2-3年內就來到,這包括最新一代可能推出的「可降解心臟支架」)

研究論文的原文沒有找到,這個媒體報導先一睹為快。

香港中文大學研發微型醫療機械人

內容提要: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工程學院與海外研究人員合作,最近成功研製一種微型醫療機械人,可精準傳送藥物至人體的特定部位,將來可用於癌症、腦梗中風、視網膜退化等多種疾病的靶向治療。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工程學院與海外研究人員合作,最近成功研製一種微型醫療機械人,可精準傳送藥物至人體的特定部位,將來可用於癌症、腦梗中風、視網膜退化等多種疾病的靶向治療。

這款新型機器人呈多孔支架狀,長度接近頭髮絲的直徑。在微小的空間內,如何給機械人供能、如何操作其運動成為兩大難題。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張立教授12日在記者會上介紹稱,微型機械人通過外在磁場操控,可精準地傳送藥物至人體內微小的部位,穿梭於血管、眼及腦內,「傳統治療只能通過血管被動給藥,微型機械人則可達到主動靶向給藥,將藥物送到傳統醫療方法難以達到的地方。」張立指,是次研究成果對無線操控微型醫療機械人的發展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他續指,利用微型機械人治療具有創口小、精度高等優點,並可減少入侵性醫療方式引發的副作用,但是從科研轉化為應用仍需時間:「未來真正應用到實際預計近十年還不大可能。」

以上研究成果將刊登於新一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Materials)的封面。微型機械人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提出至今,已在醫療領域有成功實踐,例如利用膠囊式內窺鏡探測人體腸道、通過微型機械人完成視網膜手術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36

【麻煩大了】富士康機器人計劃「難產」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131

對於那個被美國《商業週刊》以亨利·福特作為參照系、加冕「製造你的iPhone」的人,2013年10月10日曝光的新聞或許算不得什麼麻煩事。

西安工程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近2000名學生在校方統一安排下赴富士康位於東北地區的工廠頂崗實習,每天工作時間長達11個小時,其間有四人一度暈倒,更有學生反映——不實習不發學位證。

儘管當地的省教育廳已表示介入調查,但從涉事雙方對外宣傳的口風而言似乎都頗為「淡定」。校方稱其與富士康方面簽訂了校企合作戰略協議,此類安排有如過去的「學工教育」。而企業層面亦言詞鑿鑿:已支付加班費用,並保證每週學生有一天休息時間,最重要的,學生有權隨時離開。

郭台銘確實沒有理由為此事煩心,他關心的是如何在即將到來的聖誕消費季之前趕工完成訂單,包括意外走俏的iPhone5S的土豪金款和至今吊足全球玩家胃口尚未面市的索尼新一代遊戲主機play station 4。當端坐那架著名的灣流公務機四處巡視時,他還需要為2014年富士康成立四十年的慶典盤算一二。

自23歲從母親那廂借7500美元在台北郊區的小屋中創業開始,這位山西籍大亨著實見慣風浪。2013年9月23日富士康煙台工業園由於兩名女工引發的上百人鬥毆事件因「無人死亡」而未見絲毫波瀾;2012年同一時間,山西太原的富士康蘋果代工廠安保人員與2000名員工的騷亂雖導致40人受傷3人重傷,也在警方和政府強力干預下迅速擺平。至於某媒體發表「富士康的夜生活」長文,近乎白描式揭露其深圳和鄭州工業園區部分女工兼職賣淫的醜聞,更像是茶餘飯後供人嘬牙花的花絮,不勞郭老闆動肝火。

真正令他一身蟻的還是2010年的那十幾起連跳事件。「工業怪獸」、「無良老闆」、「血汗工廠」,這大概是郭氏1988年起在大陸設廠25年間遭遇的最大危機,以致最後要聘請英國WPP集團旗下博雅公司出面制定公關戰略,然而,無論是扎眼的300萬平方米黃色安全網的安裝,還是此後四次大幅高調提薪——工人收入從900元直升至4400元水平線,甚而超越台灣本土同類員工,都讓他轉危為安贏得一片掌聲。

所謂富士康的魅力,無外乎巨額投資、巨大產出,配套集群效應,還有對本地勞力的黑洞般索求。也正因為如此,積累二十多年招商經驗的地方官員才不惜為其賭上一把。當中國除沿海地區以外諸省紛紛將引進富士康作為「省長一號工程」,除了在土地、稅收上給予最大優惠,甚至連安保和清潔人員都由政府層面出資聘請外,能否確保十萬計的勞動力往往是郭氏去投資的必要條件。在四川,為了這個預計年營收375億、相當於當地13%工業規模的巨無霸能夠安心落戶,地方政府甚至將為其招工納入公務員考核內容,層層下發分派的人頭硬槓槓直接引發了某些縣鄉鎮出台規定:每個公務員完成一人招募獎勵500元,超額完成一人獎勵千元,一旦完不成任務則少一個扣五百大洋。上下動員軍令如山之下,成都富士康據說只用三個月就完成招工定額,而在中國大陸歷史最悠久的深圳在華工廠卻幾乎用足十年才達成這一指標。

為了搞定這個冠絕全球產業垂直整合能力的企業,地方政府幾乎傾盡所有,在校大學生「學以致用」的名義打工並非不能容忍。暈倒了?而今青少年體質太差而已。

然而,如果將大學生臨時工的篇章放諸富士康深圳工廠月前重啟9萬員工招聘計劃的背景下,那麼可咂摸之處就不在於郭台銘是否過於鐵公雞的討論了。一方面,你大可恭喜這家中國大陸境內連續十年最大出口企業收穫了更多訂單,但是,你也可從中判斷出:在工人工資不可逆轉的升高的同時,郭氏一度寄望的百萬機器人計劃恐已夭折。

一年半前,郭台銘與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在台灣有過一次王對王的晚宴。是時,郭對何提及了「提薪目標」,後者的直接反應是皺起眉頭並直言「搶我的人」。事實上,美的的毛利超過兩成,而富士康不過7%尚有虧欠,以量取勝固然成立,但三倍薪資升幅無疑令富士康倍感壓力。那些貼在廠區顯位的郭氏名言,什麼「飢餓者頭腦特別清楚」、「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快樂」,或許是一種心靈雞湯般激勵,但不會飢餓不懂快感的機器人豈不是一勞永逸?

請注意長時間植根中國大陸市場的郭曾得出的四大趨勢判斷:工資持續上漲、中產階級崛起、機械手臂將替代人工以及生產線更加自動化。其中兩項涉及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而富士康甚至在2011年就自產自銷了一種名為「Foxbot」的機器人——某種意義上這仍是一種機械手臂,只是抓取手機至檢測線上而已,且還事故不斷。

素來雄心大略的郭,每一次拋出的計劃都會令業界震動,涉及千億資金的百萬機器人計劃也不例外。機器人製造企業很興奮了一陣,要知道中國機器人的產值目前才佔到全球的9.6%,而國家發改委提出的目標是至2015年超過15%。

可現實這般骨感,百萬計劃吼了兩年,還縮水至30萬台,但透過富士康一年採購機器人金額僅千萬元級別不難發現,個中問題多多。機器人的不穩定、精確度乏善可陳,以及整條生產線從人海戰術到鋼鐵俠光臨,撓頭皮的事不止一籮筐。自己才像征性每年拿一塊台幣工資的郭能否下這個財務決心,能否掏出這筆不菲代價,天曉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79

【每日一黑馬】樂博樂博:教孩子玩機器人的大生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703.html

樂博樂博主要針對五六歲兒童。與傳統的機器人課程的最大區別在於,樂博樂博將一套機器人程序匯入圖片電子卡中,讓孩子根據圖片內容來選擇讀卡、控制機器人的運行,提高了課程的樂趣,並且允許孩子將教具帶回家,家長可以通過指南手冊引導孩子學習。雖然一些機器人設備還是採用韓國的產品,但是整個機器人培訓的課程開發均由公司自主完成——公司成立前與一些幼兒園進行合作,用了將近兩年時間把課程打磨成型,還出版了多套教材。「這是我看家的東西。」侯景剛說。

樂博樂博的整體收費大概是同類機構的1/3~1/2,這樣的價格優勢得益於侯景剛控制成本的一些小策略:在店址選擇上,青睞高價商業區的對面或者附近,「好找就行」;將銷售的小部分提成攤給老師,調動了老師的積極性,客戶滿意,續費率明顯提升。

樂博樂博2011年8月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店,之後拓展到16家,目前開始以上海新開的3家店以及21個加盟城市來嘗試跨區域擴張。他們的規劃是逐個城市做直營連鎖,這樣在跨區域的管理上不需要花費太大精力。公司現有150人,高管均來自國內大型教育機構,有豐富的行業實戰經驗,主要的挑戰來自讓用戶和市場理解機器人教育,明白其重要性。侯景剛說他們一直在做這樣的努力:「好多本來都要倒閉的小型機構,因為我們的努力反而能夠招到不少學員。」

黑馬導師李學凌點評:機器人培訓,其實對小朋友是必要的,隨著課程研發能力的提高,我覺得它還會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它還有個優勢是不需要老師盯著每個人,否則毛利率就上不去,到一定階段就要虧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41

【趨勢】辦公室工作5年消失?9大職業將被機器人奪走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7/56936.html

人工智能,這個曾經看似遙遠的技術如今正大步邁向現實。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位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預測稱,辦公室工作將在5年內完全消失,屆時智能機器人將會取代人類員工。而究竟哪些職業將遭遇這個高科技產品的威脅?i黑馬梳理如下。

1、車間工人

實際上,生產車間的許多工作已經開始被機器人取代。早在2007年,有「智能化機械手」之稱的銲接機器人就已現身三一挖機生產線。

不僅三一重工在生產線投入使用機器人,深圳富士康iPhone5生產線上,機器人在數控機床車間成行排列;崑山富士康工廠,機器人負責對iPad後蓋做打磨,原先30人的生產線銳減至5人,留下的工人僅負責按電鈕。

2、行政文書

英國人工智能公司塞拉頓公司首席執行官奧安德魯-安德森表示,人工智能機器人能夠迅速地自動完成勞動密集型的文書工作。而最近研發製作的模型還能夠做出傳統上由人類所做的決定。這意味著我們不再像以前一樣需要大量的文書工作人員了。

英國就業與技能委員會去年撰寫的報告指出,預計2010年至2020年期間,行政、文書和秘書等職業將會失去數量最多的工作崗位。將要減少的工作崗位共計為38.7萬個。

3、客戶服務經理

今年早些時候,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把超級計算機「沃森」安排在機器人呼叫中心工作。這一人工智能系統扮演起了客戶服務經理的角色。

這種服務利用該公司的大數據分析技術收集關於客戶的數據,並確保客戶能得到最適合自己的答案。沃森能夠根據公司和客戶類型為以後的呼叫服務制定個性化的回覆方案。

4、家政、餐飲等服務人員

據英媒報導稱,今年早些時候,康奈爾大學的學生們發明了一種能夠取送食物和飲料,做家務並完成其他日常工作的機器人。這必然會威脅到餐飲業的服務員以及家政公司保姆人員的就業機會。

5、律師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得森管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安德森預測中心主任愛德華-裡默聲稱,一項對加利福尼亞經濟的調查顯示,「機器人對藍領工作的影響在持續,而白領工作也受到了微型處理器的衝擊。」比如一些律師事務所也開始採用人工智能軟件來掃瞄瀏覽堆積如山的法律文件。

6、外科醫生

人們越來越離不開機器人。因為它們不僅優秀,還能做到許多人類企圖做到卻做不到的精確度更高的事情。比如使用機器人做手術,比一名高薪聘請的名醫精確度更高,而且病人康復時間更短,併發症更少。

7、新聞工作者

就連「新聞工作者」這個職業,也開始受到威脅。因為有研究人員已經在開發能夠收集事實並會寫新聞稿的程序了。那意味著幾年以後,可能是一個機器人在寫報紙專欄!

8、清潔工

捷克共和國的Neovision公司早在2011年就推出過一款名叫Jetty的視覺引導機器人,它能對空調系統進行清理和檢查,清理通風道系統組件或者工業的通風口,包括極難清理的死角地帶。

Jetty機器人主要使用乾冰來清理系統,不使用任何溶劑就能清除難清理的油污和灰塵。它甚至可以穿過圓形、矩形或者方形截面的管道進行清理,而且可以爬上垂直或者彎曲的管道。

9、專業救災人員

不僅上述職業或將有機器人取代,一些危險的工作在將來也完全可以交給智能機器人。在日本地震救災活動中,就有不少軍用機器人衝到了救援前線。比如蛇形機器人、輪滑式機器人、呼吸探測機器人、無敵機器蟑螂等深入各種危險的、救援人員難以到達的地方探測生命跡象,進行救援活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76

【趨勢】谷歌大舉進軍機器人領域:收購七家機器人公司,安卓之父擔任項目負責人!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8/56954.html

當安迪魯賓將Android項目的領導權移交給桑達爾皮猜(Sundar Pichai)時,業內人士就開始猜測魯賓下一步會去做什麼。現在答案出來了:機器人。

魯賓週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他負責的機器人項目是谷歌長期Moonshot項目中的核心內容之一,無人汽車和谷歌眼鏡也是Moonshot中的項目。

魯賓稱:「與其他的moonshot項目一樣,你必須將時間因素也考慮進來。我們需要足夠長的準備時間和10年的長遠規劃。」

為了啟動機器人項目,谷歌已經收購了7家機器人公司,但是至少現在這個項目的範圍還比較有限,主要集中在機器人製造上面。

谷歌首席執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對魯賓的工作給予了很高的期望。佩奇在Google+上發帖稱:「魯賓負責的上一個項目是Android,一開始只是一個瘋狂的想法,但是最終卻在全球數億人的口袋裡裝了一台超級電腦。現在談機器人項目的成敗還為時尚早,但我已經等不及了。」

現在製造行業經常需要用到機器人,比如讓機器人去銲接汽車框架和精確安裝擋風玻璃等。亞馬遜週日宣佈它計劃利用直升機來送貨,這表明技術自動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谷歌其他的moonshot項目一樣,機器人項目也包括硬件和軟件兩部分。從硅谷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來看,美國科技行業的發展是從硬件起步的,之後才逐漸轉移到軟件領域,但是谷歌是一家同時擁有硬件和軟件業務的公司,它建立了自己的服務器和數據中心,生產摩托羅拉手機,也編寫自己的軟件。當機器人行業的軟件和硬件都還不太成熟的時候,由谷歌這樣一家軟硬兼通的公司來開疆闢土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谷歌收購的幾家機器人公司包括:由東京大學以前的一個機器人研發團隊創辦的Schaft、專注於計算機視覺和卡車裝卸機器人的初創公司Industrial Perception、生產機器人控制器的Meka、機械臂廠商Redwood Robotics、另一家機械臂廠商Bot & Dolly、兄弟公司Autofuss以及生產汽車動力腳輪的Holomni。

利用機器人來組裝電子產品、包裝產品以及在倉庫中轉運產品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率。當然,機器人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就意味著更多的人可以從生產線上撤下來,他們必須去尋找其他的工作。這也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副作用之一。

顯然,谷歌的志向絕非僅僅是利用機器人去製造、包裝和運輸產品。谷歌應該會以一種新的方式來使用機器人技術,它希望機器人技術能夠與搜索、Android和無人汽車一樣,對消費者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影響。或許有朝一日谷歌的機器人能夠走出工廠和倉庫,在更廣闊的天地裡大展拳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