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谷歌殺入機器人研發,安卓之父變革製造和物流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966

原文:

如果亞馬遜用無人機送書已經讓你驚訝不已的話,那看到谷歌用機器人駕駛自動運行汽車給你送貨的時候,你會不會張大嘴巴呢。

谷歌杀入机器人研发,安卓之父变革制造和物流业

谷歌的高層承認這樣的機器人未來堪比「登月」,但事實上這可能比亞馬遜的無人機送貨更靠譜。據NYT報導,在過去半年裡,谷歌已經不動聲色地收購了7家科技公司以創造全新一代機器人。而負責谷歌機器人項目的是Andy Rubin,他更加為人所知的另一頭銜「安卓之父」,他一手將安卓系統打造成全球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主宰。

儘管谷歌對其具體方案三緘其口,但其投資的規模顯示出這絕非谷歌的科研嘗試。

至少到目前為止,谷歌在機器人領域的努力還看不出能立刻為消費者服務。相反,據知情人士向NYT透露,谷歌的預期客戶是製造業,比如目前仍然大部分由人力完成的電子產品組裝,以及與亞馬遜在零售行業競爭。

知情專家稱顯示的案例就是現有供應鏈的自動化,包括從生產廠區到運輸點的運送以及將貨物送到消費者的家門。

MIT數字行業研究中心的首席經濟學家Andrew McAfee稱:「這是個巨大的商機。現在仍然是人力在工廠走動,在物流中心搬運貨物,在小賣部後門工作。」

Rubin認為:「與所有的「登月」計劃一樣,你必須考慮足夠的時間因素。我們需要足夠的積累與10年的規劃。」

谷歌杀入机器人研发,安卓之父变革制造和物流业

50歲的Rubin是谷歌負責創新業務的高管,他的職業生涯開端就在機器人領域並且一直對智能機器懷有熱情。在 1990 年代剛加入蘋果公司時,Rubin就是一名製造工程師,在此之前,他則在德國光學和精密儀器製造商卡爾蔡司做機器人工程師的工作。

「我把興趣做成了事業,這世上還有更好的工作嗎?你是工程師,你各種鼓搗,然後你就會琢磨:要是為自己造點什麼東西出來,你會做什麼呢?」Rubin 說道。

Rubin 是硅谷創業圈的一名老兵了,也當過兩回高管。他稱自己對機器人的商業化前景的思考已經不止十年了,而直到最近他才發現,新型自動化系統的商業化所需的一系列技術已經成熟了,變革節點已經來到。

今年早些時候,Rubin 從 Google Android 部門負責人的位置上退了下來。接著,他告訴 Sergey Brin 和 Larry Page:開始新冒險的時機已到,並成功說服了他們,為自己的新嘗試開出支票。不過,他仍拒絕透露 Google 會為他投入多少。

Rubin 把機器人項目與 2009 年啟動的 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項目作了比較:「無人駕駛汽車項目剛啟動時,就像科幻小說那樣遙不可及,但看看現在,已經近在咫尺了。」

他也承認,機器人項目還需要在軟件和傳感器等地方取得必須的突破,而硬件層面的問題,比如機動性、手和腳的動作,都已經解決了。

Rubin 低調收購了數家在美國和日本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其中包括 Schaft、Industrial Perception、Meka、 Redwood Robotics、Bot & Dolly、Autofuss,以及 Holomni。

Schaft是不久前從東京大學出來的一個機器人專家小團隊,想要打造一款人形機器人;Industrial Perception是美國的一家初創公司,他們開發了一套計算機視覺系統和機械臂,用於為卡車裝貨和卸貨;Meka和Redwood Robotics是舊金山的人形機器人和機械手臂的製造商;Bot & Dolly所開發的機器人攝影系統則在電影《地心引力》裡派上了用場,被用於打造電影特效;其關聯公司Autofuss專注於廣告和設計;製造高科技車輪的小型設計公司Holomni也被Google收入囊中。

把上述這七家公司湊在一起,打造可靈活移動的機器人所需的技術就有指望了,Rubin 表示還會收購更多必要的公司。

和Google著眼未來的X 實驗室不同,能早日出售產品是這個機器人項目看重的。Rubin稱,公司還沒確定是為它成立一個新的產品組,還是乾脆單獨成立一家子公司。

在起步階段,Google機器人小組會把總部設在Palo Alto,並在日本開設辦公室。除了收購外,Rubin 也已開始招聘機器人專家,並引入 Google的其他程序員給予協助。

儘管Google 還未公佈長遠的機器人計劃,但 Rubin 明確指出,機器人科技還沒能充分服務於製造業和物流市場,而這是清晰可見的機會。

在 Rubin 看來,現在電子消費品行業之複雜讓他備感頭疼,而他希望機器人行業會更簡單些:「我覺得機器人領域還很新,我們一手造硬件,一手造軟件,我們做的是系統,一個團隊就能把整套東西給弄懂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23

谷歌打造機器人時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8987

幾個星期前,亞馬遜CEO, Jeff Bezos亮相「 60分鐘」節目 ,宣佈他的公司計劃為客戶提供自主無人機快遞業務。此後不久,谷歌也發佈了公告—— Android前負責人Andy Rubin表示,公司正在「努力創造新一代機器人」。上週末,谷歌展現了其真正的野心:谷歌購買了Boston Dynamics(波士頓動力),一家機器人技術公司,該公司旗下的知名產品很多,如Big Dog(「大狗」),能攜帶貨物跨越崎嶇的地形,還有Cheetah(」獵豹」),它可以跑的比博爾特更快。如果亞馬遜和谷歌的計劃能獲得成功,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們可能會迎來人機交互的新時代,我們會發現不管是公共場合還是在私人場合,我們將越來越多地和機器人面對面接觸。一些分析師一開始以為谷歌的目標只是為了實現更徹底的自動化,但現在很明顯的是,谷歌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團隊正試圖製造真正靈巧的自主機器人,能夠行走在人行道上,可以背著包、推著嬰兒車……在收購​​Boston Dyanmics之前,谷歌已經在短短六個月內收購了7家初創企業,這些機器人公司製造了一些性能最為卓越的機器臂、機器手、運動系統和視覺處理器等。谷歌最近收購兩家公司Meka和Schaft ,其所設計的機器人能與人們在工作和家庭環境中有效互動。作為谷歌收購第八家機器人製造公司,Boston Dynamics可以稱為這個星球上最有成就的機器人製造公司之一,其創造的機器人能夠跳躍、跑步和攀爬,而且往往比人類做得更好。其最新的研發項目「全身機器人」,能夠穿著核生化服,使用為人類設計的各種工具。機器人兵工廠可能產生的影響是驚人的:谷歌公司可能會在全社會佈置各種機器人。   如果機器人充斥社會,我們的日常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一家美國無人機公司C.E.O.這樣描述她看到的未來情景:她在公園剛跑完晨跑,一架無人機提著兩瓶水飛過來。試想一下現場,你慢跑著穿過公園,頭頂上儘是無人機嗡嗡聲,如同 「機器人煙霧 」。由於沒有關於機器人行為準則的聯邦標準,機器人所具的備知識和能力對我們來講是未知的,我們很可能會體驗尷尬的互動——機器人能明白我的話嗎?它是通過眼神交流的嗎?如果我詛咒它,它會為難我嗎?如果機器人盯著我,是因為它要想要交流,還是在等待我走開?我不太瞭解機器人,但機器人知道我的一切。如果它是亞馬遜的無人機,它會知道我的名字,我的地址,我的閱讀和購物習慣。如果它是谷歌機器人,而我用的又是Android手機,那它會知道我在哪開過車,我在哪裡吃過飯,我明天約會安排。這些都將是我們需要通過深思熟慮來解決的問題。事實上,機器人將會超鏈接到雲端,這意味著它們可以獲取關於我們大量存儲信息,同時,它們可以作為高度分佈式的傳感器,不斷地將我們的信息反饋給企業和政府數據庫。日常的智能手機已經將主人移動數據傳遞出去,具備計算機視覺的機器人將能夠追蹤我們的視角,通過面部分析來辨別我們的情緒,並通過手勢識別來閱讀我們的身體語言。正如市場分析師收集和研究我們上網瀏覽行為一樣,通過對人類世界數據分析,將會使亞馬遜能夠部署高度針對性的廣告。如利用無人機所「看到」的後院遊泳池,家庭車庫,和糟糕的菜園,從而提供水池清潔劑,泊車輔助,肥料的廣告。有人警告說,谷歌和Boston Dynamics的聯盟,將使世界上擁有最豐富信息的企業突破其數據的疆界,似乎預示著類似「終結者「系列中邪惡的人工智能公司的誕生。但事實可能會非常平淡:也許你準備過人行道,你發現了一個閃亮的機器人直視著你。你匆匆走過馬路,沒有時間來理會這個推銷機器人,突然你看到兩個機器人向你迎面而來,這時你的手機響了——然後你聽到他們說:「放心。我們只是運送你的新Android智能手機。接聽來電表示您接受我們的新服務條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50

機器人的時代,你會失業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52

機器人的技術不斷進步,過去許多不能想象的功能正漸漸被實現。但看來為生活帶來便利的機器人,事實上可能是造成你失業的元兇。在英美兩國,中等收入者正漸漸被機器人所替代,很多技能正漸漸喪失價值。一個充滿機器人傭人的未來或許是美好的,但是我們必須盡快的改變我們的學校來適應這種變化。 1997年8月29日,一個控制美國核武庫的計算機系統Skynet獲得了自我意識。恐慌的運行員試圖關閉它。Skynet在感知到了威脅之後,發射了導彈,摧毀了人類文明,開啟了一個機器人統治的世界。這是1984年的電影終結者的故事。 事實上,沒有電腦在1997年獲得自我意識。最多也就是二流超級計算機Deep Blue擊敗了世界象棋冠軍Garry Kasparov。幾十年來,關於機器人接管的憂慮從未停止,但機器人從未起義。 或許2014會有所不同。谷歌似乎是這樣認為的。谷歌在12月初購買了一家軍事機器人生產商Boston Dynamics。這些機器人被命名為“大狗”,“野貓”或“寵物人”,聽起來完全不像終結者中的機器人。現在,管理著你電子郵件,了解你互聯網搜索和跟蹤你手機的位置的谷歌公司將向你提供這些噩夢般的機器。 雖然Skynet式的谷歌和Boston Dynamics的結合令人不安,但這結合本身並不意味著機器人技術會改變世界。然而,經濟學界卻越來越重視這種可能性。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我們熟悉的摩爾定律。摩爾定律聲稱計算機的能力將迅速和指數式的增長。我們已經習慣了快速增長,但我們還沒有完全適應指數式增長帶來的影響——這意味著剛剛發生的事會立刻被即將發生的事蓋過風頭。 寬泛的來說,摩爾定律是指今天的計算機比兩年前(甚至僅僅18個月前)的計算機強大兩倍。今天的手機就好像曾經的尖端遊戲機。而這些遊戲機又比終結者電影中的超級計算機要更強大。 軟件的效率也在不斷提升。我們很容易忽略這一點了,因為微軟旗下的Word與20年前相比,似乎沒有變的更快。但是手機上運行的國際象棋程序Pocket Fritz 4已經可以擊敗象棋大師。而這些手機的運行速度遠低於Deep Blue。一個會下國際象棋手機並不會帶領機器人起義,那我們為什麽要關註這個問題? 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的Erik 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他們的新書叫作“第二個機器時代”)認為機器人和算法正準備進入勞動力市場。 計算機已經開始解決日常問題,也恰恰是最難的問題。在2004年,計算機駕駛汽車或許是個可笑的主意。在當時150英里的計算機駕駛比賽中,最好成績是在開出7英里後撞車。而現在計算機已經可以安全的駕駛汽車。 2008年,機器人還在為“Slam”的問題中掙紮。Slam全稱是“同步本地化和繪制地圖”(simultaneous localisation and mapping)。這是一個自動繪制新地點地圖的能力,包括分別出身邊危險的能力。 2011年,Slam的問題被專家用Kinect成功解決。微軟的Kinect遊戲中心,利用一系列傳感器和處理器,解決了Slam的問題。這項技術在之前非常的昂貴,而現在突然間變得廉價又小巧。語言識別以及Slam等問題,目前制約了機器人與人類一起工作或完成不精確定義任務(例如給不同大小的包裹封上膠帶或著打掃廚房)的能力。但機器人的性能真的在不斷提升。 “Baxter” 傳統的工業機器人需要大量資本投資:出於安全原因,巨大的機器被與人分隔開來。相比之下,Baxter聲稱能夠完成工業機器人同樣的工作,卻更便宜,能安全與人類工作,並能(根據生產者宣傳)更直觀的再編程。即使Baxter目前還不能做到這些,摩爾定律意味著他的繼任者(五年內處理能力提高8-10倍)將會做到。 發人深省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了技術對就業市場影響的證據。倫敦政經的Alan Manning十年前創造了術語“工作兩極分化”。當時他發現在英國,收入處於頂部和底部的工作機會有所增加。社會需要的是更多的律師和煎漢堡的人。而中等技術的工作正在消失。同樣的趨勢也發生在美國。這趨勢對工資的影響顯而易見:高收入者薪資強勁上漲,低收入者薪資漲幅一般,而中等收入者的薪資增長停滯。 針對這一趨勢最主要的解釋是:技術變革使某些技能變得更有價值,而使另一些技能失去了價值。打字員,書記員,旅行中介以及銀行櫃員會發現他們的技能正在貶值。機械化目前主導了農業,大規模建築業和制造業。很多美國人認為制造業就業機會流失到了中國;事實上,中國制造業就業人數也一直在下降。即使中國人也必須擔心機器人的影響。當然便宜,無處不在的機器人工帶來了許多好處,並在未來會繼續造福人類。問題是我們是否為未來做好了準備。未來將會有許多願意並且具有工作能力的人發現自己沒有被雇傭的價值。 等到現在10歲的孩子們大學畢業的時候,電腦會比現在便宜並且聰明一百倍。一個充滿機器人傭人的未來或許是美好的,但是我們必須盡快的改變我們的學校來適應這種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63

平庸投資顧問的終結者:機器人投資顧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63

機器人投資顧問已經在籌資發起基金。Wealthfront, Betterment, SigFig, Personal Capital等公司均提供獨特的依賴算法的財務管理金融服務,機器人財務經理向大眾提供專業級水準的財富管理服務,並且幾乎不收取任何費用。 金融顧問Joshua Brown認為,對於投資者而言,機器人投資基金容易發起,維持費用低廉,外界因素相對難以影響其投資策略。 1. 投資管理公司發起這種新類型服務是合理的,因為機器人相比大多數普通投資者做決策存在優勢。我將很樂意看到機器人提供面向大眾的財富管理或服務。 2. 它可能成長為一個非常成熟的模式,但是最終的贏家可能只有一兩個。機器人投資經理的競爭將很快趨於激烈。 3.目前機器人基金每筆籌資額僅為1千美元。現在它可能很難吸引到大筆資金,因為富人知道可信的會計師、律師和財務顧問的價值。但是對散戶投資者而言,他們無力雇傭有良好聲譽的財務顧問,而那些巧言的投資顧問只會向每個人推銷同一種產品。這使得機器人財務顧問有市場空間立足:機器人的對手將是那些在線經紀人,而不是傳統的大型財富管理公司。 4.如果能夠看到未來成長空間的話,Fidelity或者Schwab這類基金巨頭可能會購買一些機器人投資公司,或者用自己版本的機器人殺死其他的市場參與者。 5.所有的機器人投資公司紙面盈利看上去將非常瘋狂(風險資本認同這一點),但是實際上他們仍然需要相當規模的“人力”金融顧問,這將導致其最終的盈利同預期相差甚遠。 6.在牛市中,那些按照現成的、有紀律、低成本並且不需要幹預的組合模型工作的機器人可能管用。但是在熊市中,投資者可能需要基金經理人為把控。在最恐慌的時候,市場瘋狂的行為將主導投資者的情緒,按部就班的選股將不再是最重要的。所以熊市將是對機器人投資經理的真正考驗。我認為機器人投資公司也會像其他大型金融公司一樣,組建大型的金融顧問呼叫中心,否則憤怒的投資者可能會把他們絞死。 7.當某一個人在機器人投資顧問處積累了大量財富後,他最終還是會轉向人類財富顧問,所以不管機器人的投資組合多麽出色,或者其界面如何漂亮,Betterment 和Wealthfront 這類投資公司仍然只能管理中等規模的資金。從人類歷史上來看,那些有錢人(國王、王子、軍閥、暴君、商人、企業家、繼承者、彩票贏家還有公司高管)都會尋找律師,或者謀求某種形式的咨詢保護自己的金錢和地位。所以,即便是那些對機器人投資經理非常滿意的投資者,也會在資金累積達到某個限度後選擇離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65

美銀美林製造業死亡十字:「我們看多機器人,看空工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880

機器人洶湧來襲,人類要當心了。美銀美林分析師Michael Hartnett的最新圖表顯示,40年來全球製造業機器人數量從無到有,迅速增加,2015年將達170萬,而同期美國製造業的工作崗位卻從2000萬驟降至約1100萬。

雖然近幾年奧巴馬動作頻出,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一定程度上拉動了製造業就業,但從大趨勢來看,工人被機器人取代的趨勢似乎無可避免。他最後評論稱:「我們看多機器人,看空工人」。

 美银美林的制造业死亡十字:“我们看多机器人,看空工人”

事實上,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製造業,目前連投資顧問,律師都可能被機器人取代,科技公司谷歌也大舉進軍機器人行業機器人成為人類競爭者的時代已經指日可待

前不久華爾街見聞曾報導,牛津大學教授Frey和Osborne發佈了一份名為「未來就業:就業對人工智能的敏感性分析」的報告,研究了人工智能代替各行各業工作的可能性。他們的發現令人瞠目結舌:有將近一半的美國現有就業崗位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看來不僅是製造業,各個行業都應該感到危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183

富士康攜手谷歌 制造業將迎機器人革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121

長期以來,富士康公司作為蘋果的全球合作夥伴,生產並裝配了全球市場上大部分的iPhone和iPad產品。 不過現在富士康已經不滿足於這些低利潤的領域,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其母公司臺灣鴻海精密已秘密攜手谷歌進軍機器人領域。業內人士表示:這或許就是傳統制造商和高科技公司未來合作經營的雛形。 去年,谷歌已設立了新的機器人部門並收購了包括Bostion Dynamics在內的八家機器人公司。該部門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制造業方面,谷歌計劃用機器人取代那些以往大都由手工完成的工作,譬如電子設備裝配等。 也是自去年起,富士康總裁郭臺銘和前安卓部門執行官Andy Rubin就合作達成了共識。 為了加快富士康廠房的機器人普及計劃,總裁郭臺銘最近在臺北和Andy Rubin就最新的機器人技術進行了探討,Rubin提出的全新自動化技術引起了郭極大的興趣。 事實上,此次合作已經讓富士康公司廠房的自動化程度有了大幅的提高。引進廠房中的自動化設備和管理軟件已經緩解了富士康公司目前面臨的諸多問題,包括了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及工作場地不足等。 目前富士康公司的員工總數超過了100萬人,總裁郭臺銘一再重申將在數年內將公司建設成一個高科技制造企業。產品也會向著諸如汽車和醫療器械這樣高利潤、資本密集型的方向不斷發展。預計在未來,相當一部分的工人將會被智能機器人所取代。 在分析師看來,兩家公司的合作前景良好。不僅富士康公司能從中受益,對於谷歌來說,這家全球最大的電子設備制造商是它檢測其機器人技術的絕佳場所。谷歌很可能會在制造業也掀起一場機器人技術的革命,就向啊安卓操作系統席卷移動設備一樣。作為制造商和高科技公司聯合的先驅,谷歌和富士康的模式則很可能在未來被其他公司所複制。 CIMB證券公司的一名分析師評論道: 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將是科技公司發起的一場革命,但現在投身於這一領域的不止谷歌一家。微軟和亞馬遜也在開發自己的機器人技術,誰都希望能在這場機器人大潮中占得先機。 在未來,這種制造商聯手高科技企業的模式很可能成為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而用不了多久,機器人或許就將在制造業的各個領域取代工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25

《無所不在》機器人題材夯不怕工資漲!百萬機器人大軍來了

2014-04-14  TCW  
 

 

從國防應用到走入家庭,機器人逐漸影響你我的生活。

不只鴻海在籌組百萬機器人大軍,Google也大舉收購機器人公司,一個屬於機器人的時代,即將展開。

撰文‧林宏文

機器人又來了!是的,今年機器人議題在國內掀起熱烈討論,得從年初的一則消息說起,那就是鴻海董座郭台銘與Google高層、也是智慧型手機Android之父魯賓(Andy Rubin)在台灣見面,由於魯賓從Android總舵手卸任後,就是接手負責Google機器人計畫,他親自飛到台灣拜訪郭台銘,就為了商談Google機器人量產的可能性,消息一出,自然成了國際新聞大頭條。

但只有這樣嗎?在魯賓抵台前,過去一年來,Google已收購八家機器人公司,連蘋果也傳出砸了一○五億美元,就是要投資工業用的機器人,提高生產效率。

機器人向來不是個新話題,但真正讓這個冷灶又熱起來的,莫過於中國工資高漲。當時就有外資估算,這將讓鴻海的人事費用增加一○八億元,直接衝擊的就是鴻海的獲利能力,這也讓郭台銘有了百萬機器人大軍的計畫。

為瞭解決工資問題,郭台銘要提升鴻海的自動化程度,已經是這幾年鴻海最重要的計畫之一,像是鴻海就在二○一○年初步投資了三億元,就為打造一座無人工廠,希望能取代百萬名員工,「即使不開燈,整座工廠也能運作。」郭台銘說。

亞太地區市佔最大

韓國使用率奪冠,台灣排名第十另一方面,美國總統歐巴馬登高一呼,要美國製造業回流,鴻海再次成為第一個備受關注的指標,而鴻海也沒有讓歐巴馬失望,除了本來就在德州設有工廠外,還要在賓州加碼投資十二億元。但有人會說,大陸工資上漲都讓鴻海吃不消了,美國工資更高,為什麼鴻海還願意將工廠設在美國?關鍵就在工業用機器人。

事實上,工業用機器人在全世界的使用已經很普遍,根據統計,一一年全球機器人銷售收入較前一年度成長三五%,創下五十年來新高,雖然至一三年整體銷售量沒有大幅成長,維持全年十六.二萬台左右,但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預估,至一六年將繼續出現高成長態勢,並成長至十九.一萬台。

工業機器人銷售大增,連帶的幾家機器人大廠的營收、股價都跟著寫下歷史新高,包括德國KUKA、瑞士及瑞典的ABB集團與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等全球三大機器人龍頭企業,過去三至五年股價都有一至兩倍的漲幅。

由於工業機器人屬自動化設備之一,使用量也成為一個國家製造業先進程度的指標,目前亞太地區是市佔率最大的地區,例如韓國是全球機器人使用率最高的國家,平均每萬名員工就配置多達三九六台,其次是日本的三三二台,再接下來是德國、瑞典、義大利、丹麥、美國、西班牙、法國,至於台灣則排第十名,每萬名員工平均配置一二九台,比全球平均五十八台多出不少。

雖然目前工業用機器人以東北亞及歐洲使用量最高,但IFR預估,未來美國及中國兩大市場成長性將最大。事實上,在歐巴馬提出製造業回美政策後,已經可以看到從蘋果、Google、福特、日產、寶馬、聯想、三星、三菱核能系統、沃爾瑪,甚至是歐洲的空中巴士等企業,都陸續在美國本土設立新製造生產線,這些新的生產線,不再依賴廉價的勞動生產力,反而有大量是以機器人自動化生產來取代。

此外,中國早在一一年的十二五計畫中,特別點名對於機器人產業的重視,IFR也指出全世界工業機器人市場前景看好,而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將會在一四至一五年,成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單一市場。

貼心幫手及伴侶

拍背、移動、提醒吃藥都靠它相較於高單價的工業機器人,商業用的服務型機器人這幾年成長更快速,這一類機器人從過去國防、救災、醫療等領域,開始往家庭事務、娛樂、居家照護等功能延伸,美國iRobot就是最好的例子,推出的Roomba機器人吸塵器,已是近年來竄起最快的家事機器人。

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讓居家照護機器人開始走入醫院和家裡,需求已癒來愈大,因為相較於護理之家之類的養護機構或居家照護,大部分高齡及長照患者還是寧願選擇環境熟悉的居家照護方式,會令老人們感覺更溫馨快樂。目前智慧機器人已可協助病人上下床、拍背、按摩,移動至廁所、浴室等,甚至能協助閱讀新聞、提醒吃藥等,成為貼心的好幫手及伴侶。

台大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羅仁權說,發展智慧醫療機器人,不但可提升我國智慧自動化、光機電整合,及資訊通訊技術水準,亦可創造銀髮經濟大規模商機。台灣應努力營造「幸福國度」,提高國人幸福指數,發展智慧醫療照護機器人,以補足社工及照護人員不足的窘境。

其實生產機器人的最初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幫助人類的生活更好,不管是從工作上,或是居家生活上,機器人的出現都是希望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解決人類無法做的事或人力不足的問題。

只是,過去二、三十年來,科技發展的限制,加上投資金額門檻過高,讓機器人一直侷限於軍事用途,但我們能夠樂觀地說,當年網路從軍隊應用到每個人都能上網,也不過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更多機器人走入人類生活的那一天,似乎也不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20

《無所不在》機器人題材夯不怕工資漲!百萬機器人大軍來了


2014-04-14  TWM  
 

 

從國防應用到走入家庭,機器人逐漸影響你我的生活。

不只鴻海在籌組百萬機器人大軍,Google也大舉收購機器人公司,一個屬於機器人的時代,即將展開。

撰文‧林宏文

機器人又來了!是的,今年機器人議題在國內掀起熱烈討論,得從年初的一則消息說起,那就是鴻海董座郭台銘與Google高層、也是智慧型手機Android之父魯賓(Andy Rubin)在台灣見面,由於魯賓從Android總舵手卸任後,就是接手負責Google機器人計畫,他親自飛到台灣拜訪郭台銘,就為了商談Google機器人量產的可能性,消息一出,自然成了國際新聞大頭條。

但只有這樣嗎?在魯賓抵台前,過去一年來,Google已收購八家機器人公司,連蘋果也傳出砸了一○五億美元,就是要投資工業用的機器人,提高生產效率。

機器人向來不是個新話題,但真正讓這個冷灶又熱起來的,莫過於中國工資高漲。當時就有外資估算,這將讓鴻海的人事費用增加一○八億元,直接衝擊的就是鴻海的獲利能力,這也讓郭台銘有了百萬機器人大軍的計畫。

為瞭解決工資問題,郭台銘要提升鴻海的自動化程度,已經是這幾年鴻海最重要的計畫之一,像是鴻海就在二○一○年初步投資了三億元,就為打造一座無人工廠,希望能取代百萬名員工,「即使不開燈,整座工廠也能運作。」郭台銘說。

亞太地區市佔最大

韓國使用率奪冠,台灣排名第十另一方面,美國總統歐巴馬登高一呼,要美國製造業回流,鴻海再次成為第一個備受關注的指標,而鴻海也沒有讓歐巴馬失望,除了本來就在德州設有工廠外,還要在賓州加碼投資十二億元。但有人會說,大陸工資上漲都讓鴻海吃不消了,美國工資更高,為什麼鴻海還願意將工廠設在美國?關鍵就在工業用機器人。

事實上,工業用機器人在全世界的使用已經很普遍,根據統計,一一年全球機器人銷售收入較前一年度成長三五%,創下五十年來新高,雖然至一三年整體銷售量沒有大幅成長,維持全年十六.二萬台左右,但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預估,至一六年將繼續出現高成長態勢,並成長至十九.一萬台。

工業機器人銷售大增,連帶的幾家機器人大廠的營收、股價都跟著寫下歷史新高,包括德國KUKA、瑞士及瑞典的ABB集團與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等全球三大機器人龍頭企業,過去三至五年股價都有一至兩倍的漲幅。

由於工業機器人屬自動化設備之一,使用量也成為一個國家製造業先進程度的指標,目前亞太地區是市佔率最大的地區,例如韓國是全球機器人使用率最高的國家,平均每萬名員工就配置多達三九六台,其次是日本的三三二台,再接下來是德國、瑞典、義大利、丹麥、美國、西班牙、法國,至於台灣則排第十名,每萬名員工平均配置一二九台,比全球平均五十八台多出不少。

雖然目前工業用機器人以東北亞及歐洲使用量最高,但IFR預估,未來美國及中國兩大市場成長性將最大。事實上,在歐巴馬提出製造業回美政策後,已經可以看到從蘋果、Google、福特、日產、寶馬、聯想、三星、三菱核能系統、沃爾瑪,甚至是歐洲的空中巴士等企業,都陸續在美國本土設立新製造生產線,這些新的生產線,不再依賴廉價的勞動生產力,反而有大量是以機器人自動化生產來取代。

此外,中國早在一一年的十二五計畫中,特別點名對於機器人產業的重視,IFR也指出全世界工業機器人市場前景看好,而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將會在一四至一五年,成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單一市場。

貼心幫手及伴侶

拍背、移動、提醒吃藥都靠它相較於高單價的工業機器人,商業用的服務型機器人這幾年成長更快速,這一類機器人從過去國防、救災、醫療等領域,開始往家庭事務、娛樂、居家照護等功能延伸,美國iRobot就是最好的例子,推出的Roomba機器人吸塵器,已是近年來竄起最快的家事機器人。

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讓居家照護機器人開始走入醫院和家裡,需求已癒來愈大,因為相較於護理之家之類的養護機構或居家照護,大部分高齡及長照患者還是寧願選擇環境熟悉的居家照護方式,會令老人們感覺更溫馨快樂。目前智慧機器人已可協助病人上下床、拍背、按摩,移動至廁所、浴室等,甚至能協助閱讀新聞、提醒吃藥等,成為貼心的好幫手及伴侶。

台大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羅仁權說,發展智慧醫療機器人,不但可提升我國智慧自動化、光機電整合,及資訊通訊技術水準,亦可創造銀髮經濟大規模商機。台灣應努力營造「幸福國度」,提高國人幸福指數,發展智慧醫療照護機器人,以補足社工及照護人員不足的窘境。

其實生產機器人的最初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幫助人類的生活更好,不管是從工作上,或是居家生活上,機器人的出現都是希望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解決人類無法做的事或人力不足的問題。

只是,過去二、三十年來,科技發展的限制,加上投資金額門檻過高,讓機器人一直侷限於軍事用途,但我們能夠樂觀地說,當年網路從軍隊應用到每個人都能上網,也不過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更多機器人走入人類生活的那一天,似乎也不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22

Google、鴻海都想插旗的新事業科技大未來 機器人全面入侵


2014-04-14  TWM   
  

 

機器人動畫電影《瓦力》裡,有一句台詞是這麼說的:「我不要只是生存,而要活得有意義。」這就是多數機器人公司的開發初衷,機器人已不是一個新的議題,卻越來越受到重視,它們不只是要做很酷的東西、不只要能賺錢,還要能改變世界!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楊政諭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夢想,就是要打造電影《星際大戰》裡頭的機器人,而他們正一步步地實現夢想,他們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型機器人公司—iRobot。

iRobot位於美國波士頓西北方二十五公里的貝德福德小鎮裡,公司外觀稱不上富麗堂皇,只有建築物外頭大大的招牌寫著「iRobot」。過去這二十年來,他們從營收不到一百萬美元的公司,到如今已是一年營收逼近五百萬美元的機器人大廠,還被美國雜誌《Fast Company》評為全球最有創意的機器人公司。

場景轉換到德國北部,三月初春的氣息瀰漫在漢諾威電子展之中,偌大的展館裡,正展出最新研發的機器人,展場中所有鎂光燈都停在這一幕,那是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 Merkel)與機器人握著手。

機器人,並不是一個新的科技,人們對於機器人的想像,從一九七七年上映的《星際大戰》開始就沒有停過。然而,隨著科技的演進,機器人進入人類生活似乎也不那麼遙不可及。

「先丟掉你對機器人的想像吧!」說話的是iRobot創辦人兼執行長的科林.安格(Colin Angle)。

二十三年前,他與iRobot董事長海倫.格萊納(Helen Greiner)一起創辦了這家公司,那時格萊納不過才二十二歲,而讓她決定與安格一起創業的理由也很奇妙,「我十一歲看了《星際大戰》後,就對裡頭的R2-D2機器人情有獨鍾,甚至還想自己動手做一個機器人。」天真如格萊納,她甚至不知道一個機器人裡頭充斥著多麼複雜的科技。

讓生活更美好

你做不到的事,它都能幫你完成一九九一年,iRobot甫創立,「我們想做一個機器人,得替它裝上無線電,還要有聲控系統、要有觸控功能,而不是只有電池與馬達這麼簡單。」安格說,可是現在不一樣了,iPhone裡頭就內建了語音系統Siri,觸控面板更已經是所有智慧型手機、平板的基本配備,更別說是上網功能了。

「Siri、還有Xbox內建的體感功能,這些技術都已經存在,而我現在只需要專心開發機器人。」安格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當機器人的開發難度降低,外界對機器人的想像也越來越廣。

就拿iRobot熱賣的掃地機器人來說好了,在全球吸塵器市場裡,已有一五.四%的市佔率為掃地機器人所有,讓iRobot的掃地機器人Roomba在全球熱賣超過一千萬台,而這個數字還在快速成長中,光看iRobot掃地機器人的年複合成長率達二九.一%,反映出消費者對家用機器人的需求。

然而,iRobot創業之初,最想做的並不是家用機器人,而是像《星際大戰》裡頭,具有性別、情感的機器人,只是技術開發上的困難,並不允許他們這麼做。但這並無礙於安格追求夢想,他們換了個念頭,機器人的存在是要讓人類生活更好,「我們得先去想,到底日常最讓我們感到困擾的問題是什麼?」安格又問,「如果人們不想自己吸地板、也沒時間吸地板,我們該怎麼辦?」這就是為什麼iRobot會開發掃地機器人。

你可能會說,掃地機器人與我們想像中的機器人並不一樣。「掃地機器人剛打入台灣市場時,很多消費者都有這個疑問。」iRobot台灣獨家代理商來思比科技董事長蕭瑞洋說,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去教育消費者,它所達到的目的,和科學家創造機器人的初衷相同,就是要讓生活更美好。

下個市場:醫療照護

美國開發案不斷,日本市場將達四千億掃地機器人在台灣相當熱銷,「我們的銷售成績在百貨公司家電類,幾乎可以排到前三名。」這樣的成果,讓蕭瑞洋很驕傲,因為跟他們齊名熱賣的產品不外乎是飛利浦刮鬍刀、與象印電子爐這類傳統的家電,Roomba掃地機器人卻是很具未來感的產品。

這些年,消費者對於家事機器人的需求越來越高,從雨水溝清掃機器人、游泳池清掃機器人、除草機器人等,一個又一個的機器人開始在市場上出現,它們有的幫助我們打掃家裡,有的讓工廠的生產效率更快,也能夠代替醫生到偏鄉醫院,它們被《經濟學人》稱為「未來的移民」,因為這些機器人,正在一步步地深入我們的生活。

「我們認為機器人要幫人類做的是:當我們無法親自到現場,機器人可以代替我們去。」安格說,iRobot開發的掃地雷、除炸彈機器人,就是希望能夠代替人類去危險的地區。但除此之外,醫生沒辦法親自到很多偏鄉去,可是機器人卻可以代替他們在偏鄉醫院,蒐集資料後再由醫生下醫囑即可。

為了讓更多醫療照護機器人派上用場,美國、墨西哥的地區小醫院都開始採用iRobot推出的醫療機器人,他們讓醫療機器人具有辨識每個房間的能力,這個技術,iRobot的掃地機器人已具備,哪些房間可以進去、哪些不行,都可以透過技術辦到。

再來,他們在機器人身上加裝了視訊功能,即使醫生不用親自到場,也能透過機器人訪查每位病人,就像醫生親臨現場一樣。「今天,機器人產業在改變,機器人產業也在改變其他的產業。」安格說。

這點,我們已經在日本看到全面性的推展,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助研究員魏聰哲就出具報告,醫療照護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從二○一五年的一六七億日圓,到二○三五年達四千億日圓。像是東京大學就在開發醫療照護機器人適用的材料,希望透過醫療機器人搬動病人,以及代替看護。iRobot開發醫療照護機器人多年,蕭瑞洋透露,許多醫院和保全公司都找上門,讓醫療照護機器人結合家庭監控,一起來搶這塊大餅。

高齡化的福音

照護臥床病患,舒緩長照人力甚至,過去長期臥床、行動不便的病人,都有機會透過機器手臂、機器裝備等行動,這一個又一個的開發案,早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實驗室展開。

如果,機器人可以照護老年人與行動不便的病人,對於高齡化的國家來說,長期照護的人力吃緊問題就有可能舒緩,這也是為什麼安格會認為下一個被機器人改變的市場就在醫療照護。

當人類對於機器人的需求越來越高,機器人逐步進入我們的生活,不再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就像十年前,我們也不曾想過,一個小小、圓圓的鐵盒,如今能成為家家戶戶都在使用的掃地機器人。

儘管對照十年前,已有長足的進步,但還不夠,誠如安格去年來台演講的結語,他這麼說著:「我們甚至才剛要開始呢!」機器人時代來臨!

走出軍事用途,隨著自動化需求,不僅工業用機器人需求增加,家事機器人、醫療照護機器人,就連無人飛機都全面走入人類生活。

工業用機器人

KR 1000 TITAN 開發單位:德國 KUKA 市場上最強大的六軸機器人。可負荷1000公斤的重物,主要應用於玻璃工業、鑄造工業、建築材料工業及汽車工業。

無人飛行載具

Phantom 四軸航拍飛行器開發單位:中國 大疆DJI 機身小、易攜帶的消費型空拍飛行器,可將GoPro(全方位運動攝影機)或其他微型相機安裝在飛行器上,遠端遙控錄製空中航拍影像。

醫療用機器人

機械小海豹 PARO

開發單位:日本 獨立行政法人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AIST)全身上下超過100個感應器,對視覺、聽覺、觸覺等都能起反應,用來預防老人痴呆症的機器人治療,能有效減輕壓力和改善憂鬱,日本311震災時就被廣泛運用。

家用機器人

Roomba 780

開發單位:美國 iRobot 全美最暢銷機種機器人吸塵器, 一週可設定7次行程,搭配燈塔虛擬牆可自由限制清掃區塊和依序清掃,並能即時判斷地板狀況,以多樣的計算路徑,做最佳的清掃方式。

整理:楊政諭

富士山腳下的發那科公司!連郭董都去取經除了iRobot被視為機器人產業的關鍵指標外,位於富士山腳下的日本發那科(FANUC)公司,所開發的工業用機器人也同樣受到注目,市佔率更擠進前三名。去年,發那科的營收4984億日圓,獲利約為1204億日圓,自有資本比率達9成,零負債,向來是財務模範生。

許多日廠為求降低成本、紛紛前往中國設廠,發那科卻大相逕庭,致力於生產工程自動化,堅持要在日本生產工業用機器人,避免技術外流的同時,還能保有競爭力。

發那科在工業機器人市場的投入,也受到鴻海的重視,就連iPhone智慧型手機金屬外殼加工機台,都是向發那科採購。近年拜日本國內景氣轉好之賜,工具機需求增加,加上汽車業景氣回春,讓發那科加大投資機器人部門,榮景可期。

(孫蓉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27

機器人搖籃》三年技轉166件 行動輔具一戰成名工研院打造「鋼鐵人」 連日廠都想投資

2014-04-14  TWM
 

從工業用的機械手臂,到自己開發掃地機器人,還讓日廠找上門來談合作,這裡是台灣最大的機器人開發基地,台灣知名的自動化大廠盟立、鴻海旗下的賜福科技,都是從這裡技轉出去,他們是工研院的機械所。

撰文‧何佩珊

「旋轉、夾起、插入,生產線上,數百支機器手臂整齊劃一地重複著相同動作,同時自動載物車載著產品和原料從這頭送到那頭」;另一個鏡頭,「掃地機器人四處巡邏,正在清除客廳的髒汙」;再將畫面轉到醫院,「一名脊髓受傷,下半身癱瘓的病人藉由身障行動輔助機器人(簡稱行動輔具機器人)的幫助,正跨出他傷後的第一步。」三個不同場景,但相同的是,這些機器人都來自工研院,也是台灣最大的機器人研發團隊。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一九八三年啟動第一波機器人開發計畫,目前負責機器人開發的,主要有智慧機器人技術組與智慧系統技術組兩大團隊,總計約有一百四十人。

若沒說,外界可能不知道,目前台灣知名的自動化廠商盟立、鴻海集團旗下的賜福科技,就連已經被研華購併的控制器廠商寶元,創始團隊成員主要都來自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團隊。

更別說是那些工廠內的自動化產品、設備或產線,很多成果也是工研院與廣運、台達電等大廠的合作結晶,光是近三年工研院自動化相關技轉案例即多達一百六十六件,技轉金就達二.二五億元。

其實,機器人不是個新話題,只是早期因應台灣工業化發展需求,工研院資源都投注在產業型機器人,但四年前工研院副院長吳東權提出慈悲科技的理念,促使他們將過去多年來累積的研發能量,轉移到弱勢族群相關應用,無心插柳,短短一年半就開發出行動輔具機器人,並在國際上一戰成名,未來全球逾七百萬名傷友都有機會受惠。

你能想像一個全身癱瘓的病人如何重新站起來嗎?靠的就是行動輔具機器人。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副所長蔡禎輝形容,「這就像人在電梯裡面沒有任何感覺,實際上卻可以移動一樣,這套機器人就是癱瘓者的電梯。」目前工研院除了已經有掃地機器人突破日本市場,機械與系統研究所經理巫震華說:「我們的行動輔具機器人也是少數能打進日本市場的產品。」就在三月底,日本服務機器人大廠天目時科(tmsuk)已經與工研院簽下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展開行動輔具機器人的臨床研究。

機械手「有感覺」

加裝感應器,能感受溫度、壓力巫震華說,天目時科對行動輔具這類服務型機器人有很大的企圖心,甚至還計畫要在台灣建立機器人製造基地,打造服務型機器人供應鏈,就連未來的客戶和合作醫院,天目時科也都已經找好了。

「它(指天目時科)找我們,主要是看我們的技術滿完整的。」蔡禎輝說,從關鍵零組件到機械系統,再到系統應用,只要透過工研院這一個團隊就可以把產品整合出來,相比之下,「這如果在日本開發絕不只現在這樣的經費,而且對民間公司來說,要整合出這樣的產品也不容易。」更有趣的是,工研院受歡迎的程度連AIST(日本獨立行政法人產業技術總和研究所)都吃味。蔡禎輝透露,AIST內部人員就曾經問過日本廠商:「為什麼要跑到台灣跟工研院合作,不與我們合作?」能夠得到日廠賞識,對台灣機器人發展絕對是很大的肯定,畢竟在機器人領域裡,台灣的整體能量還是沒有日本這麼強與成熟,但蔡禎輝也不妄自菲薄,「台灣能做的,絕對有我們的獨特點。」舉例來說,工研院現在能把冷冰冰的機械手,做到「有感覺」。從外觀看起來,只是一支機械手臂,然而,工研院在機械手內部加上一層與紙一樣薄的感應器後,機械手開始感覺到溫度、壓力等,再與視覺功能搭配整合,就可以做出挑揀等更細膩的動作。

這個感應器,就是機械所和量測中心、電光所等工研院好幾個單位一起開發出來的成果,同時也凸顯未來機器人的競爭核心價值不是硬體,而是在軟體。

不過,他們也沒有因此而滿足,還在研究如何讓行動輔具機器人更輕量化,或是讓清潔機器人不再只是「家用」產品,機器人的想像已經越來越廣大,「以後可以爬到牆壁上、玻璃上也說不定。」蔡禎輝笑說。

儘管短期內工研院多數的資源還是會投注在與台灣產業變化需求相對應的產業型機器人之中,但蔡禎輝很有信心,以長遠來看,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將相對具有爆發力,誰說台灣只會做工業用的機器人?一條能夠為消費者服務的機器人產業鏈,正在台灣成型。

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

成立時間:1969年

負責人:張所鋐

主要業務:智慧自動化、智慧電動車、綠色製造等研發成績:近三年自動化相關技轉數量166件,技轉金額2.2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5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