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日本第一這條路是如何走過來的? 老占的博客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31.html


日本首富地震後在北京講嘢之二:

Fast Retailing集團以及Uniqlo的目標是,我們現在在全球是第四位,我們將來是成為世界第一的服裝製造零售企業,2020年達到營業額5萬億日元,同時經營利潤達到1萬億日元這樣的水準。

首 先對商品及經營的想法,我想談談我們是以何種想法,什麼樣的理由建立起公司的,又是以什麼樣的想法創造出商品,即使現在對於休閒服的概念抱著這樣想法,休 閒服只是存在年輕人有些浮誇,且又廉價的衣服,我想並非如此,我認為商品流行款式的設計,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舒適感,特別是男女老少更能夠享受高品質 的服裝,才是真正所期望的,即使對現在服裝,大多數人觀念仍然是高價,一流的名牌貨就是廉價,我們優衣庫就是打破這樣的觀念,我們要創造價格實惠,並且品 質精良,同時又帶有時尚感元素,為此,從最初的企劃,到物流,到銷售,我們必須親自掌控,為了實現高效,且避免浪費,對於服裝的生產我們傾注了心血,堅決 杜絕偷工減料的行為。

休閒市場並非是狹隘的市場,其實是大容量市場,我們立足在大容量市場中,讓顧客感覺到滿足,服裝本身真的需要個性嗎,服裝只是憑藉穿衣人搭配,才能看出個性,難道不是嗎。

那麼接下來,我再簡單的介紹一下,迅銷集團以及優衣庫品牌的現狀,作為集團整體一年當中營業額,因為也匯率變動當中,大概整體是在20100億美金,我們現在有2200家店鋪,我們員工有47000員工,我們店鋪不僅在日本,在中國,韓國,中國的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都都有優衣庫的店鋪,同時我們旗下有優衣庫的其他品牌,有UNIQLOGUPTT等品牌。

為了達到這樣的營業目標,我們要在世界各大城市成為品牌存在感NO·1,,成為亞洲絕對領先的第一的企業品牌,同時成為世界No.1,成為亞洲No.1

如 果要贏在世界,贏在未來,必須具有品牌,樹立品牌,顧客在購買商品時並非單純的考慮商品的性能機能,而是在感情能引起共鳴時才會購買,哪個公司以何種想法 製作並銷售者哪款商品,想從怎樣的人那裡購買怎樣的商品,這都是我們值得研究的,也就說品牌,代表一個企業,一個經營者的精神,和他的價值。

在優秀的人經營的優秀的企業旗下的優秀的店鋪裡,從優秀的銷售員的手中購買優良的商品,所有的企業活動即是品牌,那麼員工是否能夠正確的將真正優質的商品,在良好的環境中銷售,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那麼從現在開始,我們步入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那如果要實現全球化,首先要明確我們是誰,在全球,我們是代表日本的品牌,代表亞洲的品牌,也是代表服裝的品牌,顧客都想從NO·1的地方去購物,想在最好的店鋪購買最好的商品,那麼日本的強項是什麼呢?

經營就是要有好的判斷和徹底的執行力,遵循公司的方針,生意的原理原則,一年內如何做,這是最重要的,10年後的目標,和今天,本周,本月,本季度,這半年要如何工作,這樣的計畫也是密不可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46

欠缺財商的兩條路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7/blog-post_27.html
止凡觀察身邊的人多年, 發現欠缺財務知識的人多數都只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條路就是欠債累累, 由於沒有財務知識, 對金錢收入及支出完全沒有概念, 控制不了自己的財務, 因此欠債不斷。

不是講笑, 我身邊就有一位朋友, 欠下相對的財務公司巨債要破產 (10多年前欠下 20多萬, 相對她而言已經是天文數字), 破產期 4年內又再欠身邊朋友的街數 (朋友的債總是要還的, 跟破產無關), 總共 10多萬元。因此在破產期後又要用人工節衣縮食地還錢, 破產期後的第 5年終於還清。得自由身後不出兩年又欠下 20多萬元, 現在又開始計劃節衣縮食的還錢行動。

這位朋友的個案絕對不是個別例子, 因為身邊還有數位朋友已經因為不斷問其他朋友借錢而變得神僧鬼厭, 不少朋友已不會接聽這類朋友的電話。有時頗有趣, 一班朋友出來吃飯時, 某人會說 :「阿 xx 有無搵你地呀? 千其唔好理佢呀, 佢約你出黎問你借錢架! 」

所以欠債不斷這條路相當普遍, 但這條路不是最多欠缺財商的人會走的路。而絕大部份都會走第二條路, 就是沒有效率地用錢。

近期身邊就有位朋友, 多年來參加公司的儲蓄計劃, 這個由部份公司代表開設的儲蓄基金儲蓄利息說不上是高, 今年派息只有 2厘多。這位朋友就透露了自己今次收到的利息, 我很快地計算出她的儲蓄量起碼有 40萬左右。如此大筆金錢, 令我們立即問她儲了多久, 每個月儲多少, 她說工作多年, 每個月都放一半人工到這個儲蓄戶口, 我們聽到都目瞪口呆。

她只是位小秘書, 能夠有 40萬儲蓄實在了不起, 但我一聽完就覺得這個絕對不是利用這筆錢的最好方法, 某程度上更算是一種浪費。當問她有否想過利用其他方法投資時, 她很直接地說 :「而家放銀行都無利息啦 !」, 我隨口建議了三數支只求股息的穩當股票, 還說她甚至可在合適時候當首期買樓放租, 回報都比這個好得多。

其實跟欠債的朋友一樣, 這類朋友在身邊不難發現, 他們可能有很多儲蓄, 又或是餐餐清, 只是沒有欠債而已, 但共通點就是沒有好好利用手上資金致富, 原因是沒有足夠的財務知識。

當然, 錢不是一切, 沒有財商不會死的, 生活還有很多東西要注重。可是, 在資本主義的香港, 沒有財商很吃虧, 不是被金錢找麻煩, 就是浪費了金錢的威力, 最終影響生活質素, 實在值得反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64

人生兩條路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699703.html
Q&A:你怎麼看待身邊那些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人?對長袖善舞的人又怎麼看?

我有一個三十幾年前就認識的朋友,那時我還年輕,他也只是一位廣告業務員,每個人說到他,都認為他長袖善舞,是舌燦蓮花的「Social guy」。現在他已有逾十億元的身家,除了在媒體圈中,從各種角度來看,他都是成功的。

雖然其他的朋友說到他時,頗多微詞:精明、現實、不念舊友,是常見的說法,大家也都把他的成功,歸結到他的公關與攀附能力,但是我卻有不同的看法。

人生通常有兩種信仰,一是外求,一是內修。外求強調對外找機會、攀關係、覓貴人;而內修強調對內自我修煉,從人品道德的明心見性,到經世對人的寬厚通達,再到實用技能的鑽研鍛鍊。外求與內修,是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我不否認他的社交能力:酒量一流,說話能力一流,公關手法更是一流。但幾十年來的觀察,我發現他的經營能力一流,媒體專業也是一流,他能步步高陞,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同樣作為廣告業務員,公關能力都很好,但最後能像他一樣變成成功老闆的人,卻屈指可數。

我說這個故事的目的,在於強調專業修煉的重要。從我出版第一本著作開始,我就認為擁有一身「自慢」的專業,絕對不會寂寞,終有出頭之日,而自慢當從一生的自我修煉而來。

大多數人談到這個成功的朋友,看到的是他的「外求」表象。他確實十分敏感,對環境的變動精準掌握,對時勢掌握良好。同樣的,他的公關能力,也確實讓他能取悅客戶、攀附權貴,在關鍵時候給予他必要的助力,而成就了他一生的順遂。

問題是,只有這樣,他就能平步青雲嗎?我看到的不只這些。

談經營管理的知識,對策略、對組織、對用人、對制度,他頭頭是道,完全不像一個行伍出身的經營者;而對媒體的專業、對新科技的理解,他也與時俱進,這是當我有機會與他閒聊時所發覺的。雖然銷售人的「social」氣質仍在,但他完全不是數十年前那種典型的業務員。我確定,他本質上雖是一個外求的人,但在「內修」之路,他也沒有偏廢。因此真的讓他一生順遂的原因,公關能力只是表象,內修所凝聚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關鍵。

只不過,他在內修之路上,也有所欠缺。

內修要求人格上的明心見性,處世上的寬厚通達,實用技能上的精益求精,能人所不能。這個朋友在實用技能上確實修煉有成,可是在道德與處世上,卻有所不足,利己多於利他,所以才會有刻薄、不念舊友之譏,換言之,他只是半個內修的信仰者。

其實,真正內修有成,機會、人脈就不假外求。因為,一個人如果人格上光風霽月、專業上能人所不能,這是人間極品,自然會吸引所有貴人相助,機會、關係、人脈,自然而來,何須外求呢?

後記

外求與內修是人生必走的兩條路,不可偏廢。內修是本,外求是末;內修為體,外求為用;內先修,後外求。外求有速效,但內修有成,外求才會有加乘效果。

內修又可分為能力與品格:品格為體,能力才有用;品格有成,會得到信任,能力才有發揮的空間;能力會讓人事業有成,但品格會讓人尊敬。

能力是表象的外顯原因,品格是內在的隱性特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03

有機農業另一條路

2013-06-17  NCW
 
 

 

資本農場危機潛伏,“有機農夫”身份尷尬,出路在民間◎ 本刊記者 汪蘇 文wangsu.blog.caixin.com 5月7日早晨8點左右,北京瀚美利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瀚美農莊)的銷售員劉超(化名)照常趕到公司位於北京高碑店的東區站點,準備開始一天的簽單生活。他的工作是推銷“原生態”蔬菜。

但門口等待他的卻是一紙通知 :公司進入破產程序。小王和其他銷售員驚愕不已,他們中的不少人前一天還簽下新的客戶。

同樣感到驚愕的還有數百名消費者,他們為了吃上安全放心的有機蔬菜,已各自預付數千元至過萬元不等的訂菜費用。他們同時聽到有傳言稱,此前瀚美農莊配送給他們的蔬菜不是來自公司基地,只是從批發市場購來的普通蔬菜。

瀚美農莊的客戶李女士告訴財新記者,這嚴重傷害了他們作為消費者的信心, “我們開玩笑說,以後是不是得自

己親自去種菜?”

出于對食品安全的擔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有機食品心存嚮往。目前全球有機作物種植面積以每年30%-50%的速度增長,已形成一個約700億美元的有機食品市場。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預計,未來五至十年,中國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有機食品市場。目前,除了一些小資本,聯想、萬達、中糧、匯源等大資本也紛紛投資有機食品。

但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中國有機農業仍處於緩慢培育客戶的起步階段,還難以實現規模效應。事實上,有機農業目前不適合大規模種植,有專家直言, “規模太大的做不到有機。 ”在資本大手筆進入的同時,一些來自草根的“有機農夫”也在默默耕耘。

在北京、上海等地,以農戶、社會企業為主的“有機農夫”市集如星星之火,立足于本地的社區支持農業(CSA)也在星星點點出現。不過,這些頗受百姓追捧的“有機農夫”中,相當一部分並無合法“有機”身份。

快資本與慢農業

瀚美農莊其實只能算近年來進入有機農業市場資本中的一條小魚。

這家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註冊資本320萬元。總經理李睿超稱,投資方又追加了好幾次,總投資額已是最初的好幾倍, “選擇這個行業是因為有社會意義,市場投的人也還少。 ”這也是很多資本的態度。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自2006年至2011年上半年,中國新農業領域已披露的投資案例累積達到114起,其中104起披露金額案例共涉及投資金額17.6億美元。

但不少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資本經營有機農業在生產管理上面臨困難。有機農業既是勞動密集型也是知識密集型,要通過自身生態系統精細化管理,無法使用標準化機械化方式。不得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是硬性要求,對付蟲子不能大面積撒藥,要通過輪作、間作,以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實現平衡,也可噴辣椒水、沼液或使用生物農藥;對付雜草不能使用除草劑;促長要使用牲畜糞便、稭稈等有機肥,而非化肥。

這加劇了組織農民的難度。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杜相革表示,資本面臨兩難的選擇 :自己租地僱傭農民,若協調不好利益關係,農民不好好種地 ;若與農民合作,收購農民產品,則又面臨監管難——如何保證農民不使用農藥化肥。

生產難度、成本增加外,有機農業投資周期更長。按現行認證規則,在認證為有機產品之前,須經三年轉換期。

期間產出不得作為有機產品出售。價格高之外,破損的信任關係也是瓶頸。歐盟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有機農業形象不佳、信任度不高。 “花錢買認證”曾被媒體曝光並致中國從嚴修訂認證標 准。之後認證成本大增,一些企業於是避開“有機” ,使用“原生態”等概念。

瀚美農莊員工告訴財新記者,2012 年11月左右,公司稱消費者對有機概念認知度低,改稱為“原生態” 。員工並沒見過有機認證證書。對於蔬菜來源,李睿超稱是“內部運營問題” 。在很多員工看來,農莊倒閉很大程度上和高成本經營模式有關。公司一度有約200人搞銷售,希望通過鋪銷售迅速打開市場,但並不容易。李睿超則告訴財新記者,後期勞動力市場供應緊張,公司無法招到足夠多的銷售員實現規模效應。

一些投資者看起來已對有機農業的“慢”有所準備。柳傳志即表示,聯想“不缺錢” “想要,隨時有” ,也不著急賺錢, “10個億、20個億我們投得起” 。不過,杜相革認為,大資本或許市場風險較小,但種植風險和管理風險更大。

草根之路

如果周末前往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會看到另一番景象。5月18日的市集選在北京西二環附近的居民小區“紅山世家”外。諸多農戶、商戶臨街擺攤恭迎客戶,蔬菜多是前一天在農場採摘,早晨拉到市集。菜價一斤10元左右,比超市的有機蔬菜便宜。擺攤的有“美田農場” ,有社會企業“小毛驢” ,有順義的傳統農戶……組織者之一常天樂穿一身 T 恤牛仔,在市集來回走動。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于2010年由一群關注生態農業和“三農”問題的消費者志願發起,已經小有影響力。目前有40 多家農戶和商戶,2012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微博粉絲超過7萬。北京的市集熱了之後,上海、西安等地也興起類似的市集。

市集的主體是農戶、社會企業及NGO,游離于目前中國有機產業主流體系之外。他們通常不尋求第三方認證,產品不能標注為有機,卻認為自己是實踐有機傳統的真正“有機農夫” 。

事實上,世界上有機農業運動最早的發起者就是這樣的獨立農戶。在日、韓這樣農民結構同樣以小農為主的國家,小農戶至今仍佔有機市場重要份額。

對於原來分散經營的“有機農夫”來說,市集不僅幫助他們找到了消費者,也形成一個生產者、消費者、NGO 等社會力量組成的社區。一位參觀過農場的消費者在日誌中寫道 : “那種眼見為實的感覺,是什麼認證都不能比的” 。

參與市集的農戶中, “小毛驢” “分享收穫”等是社區支持農業模式(CSA)的實踐者。2008年成立的“小毛驢”已有1000多戶會員,2012年成立的“分享收穫”則發展到500多人,已實現盈利。

CSA近二三十年在國外興起,如今美國已經有1700多個 CSA 農場。其基本模式是,在一定區域範圍內,省去中間環節,由消費者和農民提前簽約,以較低價格為來年的食物預先付費,共同承擔生產風險。農民不因氣候、市場的變化擔心生計,會更加細心地種植安全、可口的食品,消費者可以吃到最新鮮、健康的本地農場生產的食物。它並不單一指向經濟目的,也代表一種理想——重建人們與土地、與農業生產之間自然和諧的關係,重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任。

“小毛驢”的創辦人之一程存旺2011年離開“小毛驢”去江蘇常州實踐CSA,創辦了“大水牛” ,預計今年客戶能夠超過200人,實現盈利。他認為,CSA模式在二三線城市也可以複制。目前中國的 CSA約有幾十家。

此外,一些農民自己組織的社區和合作社也成為小農從事有機種植的組織者。山西省永濟市蒲韓鄉村社區理事長鄭冰告訴財新記者,他們社區的有機種植面積已達9000多畝,以高于普通農產品5%-30% 的價格出售給商家,還直接和當地1000多戶消費者對接。農戶五戶一小組相互監督,通過合作社來管理。

身份尷尬

常天樂希望,有機農業的發展能給更多小農戶帶來機遇。不過業內對這些游離于監管體系外的中小農戶也不乏質疑。

“嚴格來說,他們是非法的。 ”杜相革說。市集及許多農戶身份尷尬。一些農戶沒有《食品流通許可證》等必需證件 ;產品沒有有機認證卻以有機產品為名出售;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既非 NGO,也非企業,只是一個消費者發起的非正式組織,名字則打了擦邊球——“有機農夫” ,避開了有機產品。

對於“有機農夫”們而言,官方認可的認證門檻過高。2012年3月新《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 (下稱《規則》 )實施後,要求每一品種每批都要認證。

50畝地、二十幾個品種一年檢測加認證 大概在20萬元左右。這將一些品種多、面積不大的中小農場排除在外。認證周期也相對較長,農戶難以承受。大賀農場的賀維亮表示,有時候等認證下來,“菜都爛了” , “拿了認證別人也不都信” 。

此外, 《規則》要求,多個農戶負責生產(如農業合作社或公司 + 農戶)的組織應檢查全部農戶。這導致許多認證機構不接受多農戶認證申請。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就停止了農戶數超過10戶的項目認證和項目保持認證。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有機認證只是一種過程認證,並非結果認證。在許多從事有機種植的農場主看來,自己的操作比認證的要求更嚴格。

在經營上,社區支持農業(CSA)實踐和推動者石嫣表示,由於“不知道”或者成本等原因,許多中小農戶沒有取得生產、流通許可等證件。

目前, “有機農夫”們和消費者的信任關係依靠自我管理、社區的聯繫以及口碑來建立和維持。在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市集組織者通常會選擇一些在圈子里有一定口碑、值得信賴的農場或農戶進入,並對他們進行考核。但考核不是標準化的,也不包括土壤檢測。

對此,杜相革認為,市集現在是“自我聲明、自我認證” 。常天樂等組織者和一些農戶也擔心,隨著市集的擴大,很難控制風險。目前,市集只能採取控制規模的方式,基本暫停引入新農戶,並嘗試在今年將准入和探訪制度化。

標準和市場規範的缺乏,也有可能破壞消費者的信任。在北京和其他城市,其他冠以有機之名的市集也紛紛湧現。

常天樂說,原來挺高興,但後來卻發現這些市集良莠不齊。她擔心,消費者難以區分,影響了市集的聲譽。

發展民間力量

如何規範市場、推動中國有機農業發展?許多業內人士開出的方子都是發展民間力量。

杜相革說,IFOAM 認為,小農戶以家庭為主體耕作是發展有機農業效率最高的模式。他說,大資本未必好,農民專業合作社、 “龍頭企業 +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比較合適的。

石嫣和常天樂都期望,中小農戶的灰色狀態能夠改變。石嫣認為,政府在監管小農戶上面臨困境,應支持民間力量,允許農民和消費者成立自己的組織。

民間可用低成本的方式實現自我監督,並幫助中小農戶的聯合與發展。

國外已經發展出一套不同于第三方認證的適合中小農戶的認證體系。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項目協調員Flavia Castro 稱,巴西、印度、美國、新西蘭等國家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參與式保障體系(PGS) 。IFOAM 對此表示支持。

石嫣介紹,PGS 強調農戶與利益相關者參與,通常由當地農戶組織協會,以通行標準為基礎設定適合當地農業的有機標準,並邀請消費者代表、NGO 代表等參與認證。巴西、印度允許在認證標識上標注“PGS 有機”字樣。美國則允許標注“自然生長” 。在小農戶、小加工企業監管上,英美等國也有專門的體系。石嫣、常天樂介紹,對只直接出售給本地消費者的小生產者,這些國家不要求官方證書,或是進行抽檢。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有機農業領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缺乏制約了中國有機農業發展。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吳文良稱,在日本,強大的農協基本涵蓋了技術、銷售等所有社會化服務領域。不過,在中國,民間力量仍未充分發育。無論是農民協會、消費者協會還是公益性NGO的成立,都仍面臨一定限制。

在整個產業體系中,民間力量的引入也至關重要。杜相革表示,中國發展有機農業必須解決信任問題。從發達國家經驗看,僅靠認證來監管是不夠的,還要發揮行業監督、民間監督。德國是世界上幾大有機食品生產和消費市場之一。健全的行業協會在規範和服務市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於資本在行業中扮演的角色,石嫣認為,就目前中國農村資本、資源持續外流的現狀而言,資本的流入仍然有積極意義,但必須加以引導,這亦有賴于類似日韓綜合農協這樣的組織代表農民監管、談判。杜相革表示,資本應起到行業整合的作用。有機是一個產業,局部地區需要不同行業、不同公司聯合,不是幾十萬畝自己就能把產業做大。

許多支持或反對有機農業的人都會討論一個問題,有機農業能走多遠?

它可以取代化學農業嗎?有觀點認為,有機種植會造成產量大幅降低。但IFOAM 表示,有機農業產量可以達到化學農業的80%以上。

杜相革認為,中國5% 的耕地有機種植,不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常天樂、程存旺等則期待化學農業向有機農業轉向。對有機農業的倡導者來說,有機不僅是一種產業,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們本已消費和浪費了太多的食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36

3大誤判 還能有一年賺四個股本 的好日子? 宸鴻江朝瑞:走這條路,就是要面對壓力

2013-11-07  TWM
 
 

 

困,幾乎是多數台灣電子業的共同寫照。

但有一個人卻困得比誰都深,他曾經負債15億元,過了14年還債的日子,直到二次創業,把小工廠做到全球觸控面板龍頭,連年營收千億元。

如今,僅僅三年時間,千元股價夢碎,徒留外界如潮水般的質疑。

他是宸鴻董事長,江朝瑞。

撰文.顏雅娟、林宏文 研究員.周岐原今年秋天還沒過完,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卻提前感受到最酷寒冬天的來臨。

十月二十四日,宸鴻股價又探底,最低來到二一六元,光是今年以來,就大跌超過五七%,不僅創下上市最低紀錄,甚至跌破三年前掛牌承銷價二二○元;宸鴻的市值從最高峰的二二○○億元,跌落到七一七億元。

天生生意人 面臨後天困境七年前,蘋果第一代iPhone在美國舊金山風光發表,身為蘋果玻璃電容式觸控技術供應商的宸鴻,從一家沒沒無名的小公司,搖身一變成為蘋果最重要的御用零組件廠。純正的蘋果血統,為宸鴻的掛牌上市編織出美麗的夢,吸引了五十八萬人抽籤,股價也隨著各代iPhone的推出,一度衝到九八二元;江朝瑞本人更以九億美元身家,榮登《富比世》二○一二年台灣富豪榜第三十六名。

只是,當風光已成往事。今年五月,宸鴻股價跌跌不休,外界都在質疑宸鴻的未來;當時江朝瑞仍舊自信滿滿地對外宣稱:「從整個觸控產業來看,今年還是大爆發(booming)。」面對外資產能過剩的質疑,江朝瑞直接駁斥:「我對(觸控)市場表示樂觀、也深具信心。」然而,在強硬對抗質疑的背後,可能連江朝瑞自己都還在找答案。

但在找到答案之前,令人難堪的數字卻已擺在眼前。宸鴻第三季慘澹的營運成績,不僅提前反映在股價上,在第三季法說會召開的前一周,外資更頻頻看衰:瑞銀證券把目標價砍到一八○元、大和證券只給了一七○元,而美林證券則悲觀地預言:「宸鴻明年將面臨艱難過渡期!」曾在首次創業跌過重重一跤的江朝瑞,如今走到這一步,連他自己都想問,怎麼會又一次陷入了人生困局?

「他就是天生的生意人!」曾與江朝瑞接觸多年的業內人士,一談起江朝瑞就先給他下了這樣的評語。沒有架子、為人海派,都是跑業務出身的江朝瑞,給人的既定印象。在宸鴻大好的時候,甚至不惜斥資一億美元打造豪華遊艇,為的就是招待各方好友。

從輔仁大學企管系畢業後,江朝瑞沒有為別人上過一天班;三十歲前,靠著自創映像管監視器品牌賺到人生第一個億元。但遠赴印尼設廠後,卻接連碰上對手殺價競爭及惡性倒債,讓江朝瑞負債十五億元黯然回到台灣。

不懂技術卻懂得「聚才」

度過出第一次事業低潮,江朝瑞選擇從觸控產業再出發。其實,江朝瑞對自家研發的觸控技術頗有信心,雖然當時觸控技術還未成氣候,市場上連一項具觸控功能的熱門商品也沒有,但江朝瑞仍把握每個機會主動出擊,目的就是要創造舞台,希望讓國際大廠見識宸鴻的技術實力。

江朝瑞最初登門拜訪的對象,是當時手機龍頭諾基亞。距離台灣九千公里遠,位在芬蘭的諾基亞總部,他一共去了三次;江朝瑞曾對本刊回憶說:「其中有一次,那時候芬蘭剛好下雪,我一邊看外面在下雪,一邊在想,等一下要怎麼向他們介紹……。」然而,三次造訪的結果,卻是意外的苦澀,雄霸全球手機的大廠,對江朝瑞描繪的觸控市場願景並不買單。

後來,江朝瑞在麥實創投董事長方國健的推薦下,力邀剛從摩托羅拉中國區總裁位置退休的孫大明擔任總經理,「那時候,江朝瑞一知道Tom(孫大明英文名)退休,立刻飛到北京看他,還將廈門房子給他住。」一位曾在宸鴻擔任副總層級的主管回憶說,當時孫大明都還沒答應要來,江朝瑞就已把辦公桌、電腦全都準備好,「他對人才的重視,可見一斑。」因為會「聚才」,二次創業的江朝瑞才能從一位完全不懂技術的門外漢,躋身蘋果最重要的御用觸控面板廠,成功搶下大單。

誤判一:

沒有他,蘋果仍是蘋果靠著領先技術與經營團隊,宸鴻因吃下蘋果訂單足足過了三年的好日子。二○一○年,宸鴻掛牌時,一共吸引五十八萬人排隊抽籤,上市第一天,一開盤就大漲二八○元,中籤的投資人一張現賺二十八萬元。在股票上市前夕,宸鴻還被商業媒體冠上「沒有他,就沒有iPhone」的讚譽,強調宸鴻無可取代的產業地位。

但在敲鑼掛牌那天,江朝瑞臉上始終沒有露出太多驕傲神情;不久後,江朝瑞在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說:「觸控技術其實沒有當股王的本錢,我覺得現在是過熱,很怕投資人受傷!」 果不其然,一二年,江朝瑞最憂心的事情發生了——蘋果叛離。蘋果iPhone 5確定改用內嵌式觸控技術,讓宸鴻頓失重大訂單。

「其實,這(透明玻璃投射式電容)技術算是宸鴻幫蘋果做出來的。」台灣某家玻璃基板員工指出。重情的江朝瑞,或許怎麼也沒料到,一路跟著蘋果打拚的合作默契,竟然沒有他想像中的牢固;傾公司全力支援蘋果的江朝瑞,如今更面對「沒有宸鴻,蘋果依然活得很好」的窘境。

面對外界的質疑,江朝瑞不得不硬打起精神。畢竟,這時的宸鴻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家沒沒無名的觸控代工廠,而是台股績優生,江朝瑞的肩上,多了投資人的殷切期待。

去年五月,宸鴻股東會一開始,江朝瑞就開門見山地說:「『in-cell』(內嵌式觸控面板)的來臨是早晚的事,我們本身都是抱著最壞的打算。」他更對小股東信心喊話:「從上市的第一天到現在,我沒有賣一張股票。」也許江朝瑞自己真的沒有賣股,但他的妻子卻賣了。

原本持有宸鴻一六%,總計三六○○萬股的大股東寶德,從去年到今年二月,連續三次大量轉讓股票,總金額超過一八八億元。

知情人士透露,由於持有寶德股權達二七.六%的最大股東Yield Return投資公司,江朝瑞妻子彭雲陵擁有董事席次,當寶德董事會在討論是否要出脫宸鴻股票時,江朝瑞一度持反對意見,但終究抵不住由私募基金主導董事會的決議,甚至,在寶德董事會做出賣股決定時,還傳出江朝瑞曾私下進場接手。

只是,寶德手上的宸鴻股權高達一六%,即使江朝瑞對外宣稱對寶德沒有控制權,還以從未賣過名下一張股票來自清,卻難逃小股民責難。

誤判二:

過度樂觀 積極擴產

或許當時的江朝瑞真的無心於處理宸鴻股票獲利,因為對他來說,最重要、最急迫的是:如何挽救失去蘋果的宸鴻。

在確定蘋果未來iPhone將轉用內嵌式觸控技術後,江朝瑞喊出「三三三法則」,希望把蘋果占營收比重降至三分之一,並且讓既有客戶及新事業能成為支撐公司的另外二隻腳。確實,去年第四季開始,宸鴻來自蘋果的營收比重已降至四成左右;只是,另外兩隻腳,卻未如預期實現。

為了找來新客戶,江朝瑞想方設法擴大產能規模。觸控業內人士分析,「宸鴻產能一定要開出來,不管是做給投資人看也好、做給客戶看也好,這樣才有可能下單給你。」江朝瑞最冀望出現的客戶,當然是微軟帶動的Win 8新作業系統。去年八月,就在Win 8上市前夕,江朝瑞自信滿滿地說:「微軟Win 8作業系統正在醞釀反撲,而且市場更大。」看好時機,宸鴻更在去年底,大手筆以每股三十一元,總計五十五.八二億元,從友達手中取得達鴻一九.九%股權,達鴻當時是最早通過微軟認證的筆電觸控面板供應商。

此後,宸鴻馬不停蹄地展開一連串的擴張動作,先是宣布達鴻擴建台中四.五代新廠,緊接著,公布與和鑫針對單片式玻璃觸控方案(簡稱OGS)前段產能攜手合作;到了今年初,更在福建平潭新增五.五代新廠。在短短三個月內,就透過具體的投資與合作計畫,積極展現擴產的決心。江朝瑞的樂觀不是沒有原因,「那時候整個市場氛圍的確是這樣,大家都在喊缺貨。」為了確保觸控面板的量,甚至英特爾(Intel)也找上江朝瑞簽合作意向書,直接出馬向宸鴻要產能。

但這樣快速擴產,難道沒有風險?在商場打滾多年的江朝瑞坦言,「客戶常常畫大餅,而且只給預測、不給承諾。」但對站在命運十字路口的江朝瑞而言,此時也只能背水一戰、放手一搏。「機會與風險,本來就是鄰居或兄弟。」他說。

對照宸鴻為了觸控NB大舉擴產,當時群創(原奇美電)高層的態度完全相反,「如果觸控NB做得起來,我們能多賣一點面板,當然樂觀其成;只是,消費者有沒有想要這樣的產品,我們也還在看。」由於觸控筆電賣不動,導致觸控面板報價,從今年初的五十美元,一路下降至三十美元;預估到今年第四季,各家大廠為了出清產能,很可能再把價格往下壓低至二十五美元。

果不其然,今年八月宸鴻宣布下修今年資本支出,原先計畫投資三百億元,現在下修到二五○億元,平潭五.五代廠的投產規畫將更謹慎小心;至於原先積極擴廠的達鴻,由於第三季業績大幅下滑,股價在減資後更跌到十元以下。江朝瑞不得不承認,自己在年初大肆擴充產能,是誤判情勢。

誤判三:

輕忽低價對手與中國客戶

雪上加霜的是,市場上二十多家相繼投入觸控面板的新業者,更讓產能過剩、產品低價化,成了擋不住的潮流。一位外資分析師指出,「宸鴻技術還是不錯的,但觸控NB市場今年都沒做起來,時間一拖長,其他人就趕上來了。」在今年八月初的法說會上,宸鴻財務長劉詩亮坦言:「今年最大的挑戰就是產品快速低價化。」隨著低價手機與電腦開始普及,友達與群創陸續推出整合LCD面板與觸控的一條龍產品,可比獨立觸控廠生產的產品降低兩位數的成本。

在中國方面,觸控大廠歐菲光更是靠著靈活身段打下聯想,以及為數不少的大陸手機市場,祭出比市價低約三成的價格搶單,緊咬宸鴻不放。

一位券商分析師點出,「之前NB廠要求降價,宸鴻不願意,認為技術比別人好,沒想到後來客戶卻一去不回頭。」在低價競爭之下,宸鴻就算有領先的技術、更好的良率,也很難阻擋客戶倒向更低價的觸控面板供應商。

「現在來看,宸鴻應該在年初就直接抓低價。」分析師指出。這樣的說法或許是事後諸葛,但走過上半年大好光景之後,江朝瑞怎麼也沒想到,好日子這麼快就過去了,不到半年時間,從大家搶著要貨、變成市場拚命砍價銷貨。

一位國內小尺寸面板廠副總經理抱怨說:「或許宸鴻是不缺錢也不缺客戶,每次去拜訪都是愛理不理的。」這位副總回憶,前幾年,他曾經跟著公司高層一起與江朝瑞吃飯,席間江朝瑞人非常和善、客氣,但一講到生意,後來都是不了了之,「他們那麼賺錢的公司,根本就不理你。」即將於年底掛牌的觸控IC大廠F–敦泰董事長胡正大說,F–敦泰成功開發出觸控IC後,曾經找遍兩岸許多大客戶,但發現台灣業者並不積極,反倒是大陸觸控面板業者立刻掌握住商機,才會形成目前許多大陸手機與平板業者,大量採用大陸本地零組件供應商的情況。

「台灣面對大陸業者的崛起,不能再抱持著忽略甚至瞧不起的心態了。」出身工研院、台積電的胡正大,相當憂心接下來台灣的競爭實力。

逆境拚翻身 奮力一搏

面對新的變局,儘管宸鴻財務長劉詩亮強調,宸鴻將搬出奈米銀薄膜觸控產品、單片式玻璃觸控方案,藉此收復失土。不過,業內人士分析,即使宸鴻搬出低價化解決方案,奈米銀薄膜觸控要到明年第二季才有可能進入量產;而單片玻璃觸控技術,也因為NB局勢不明,再加上宸鴻本身投產較晚,新產能一開出就會面臨價格戰,讓外界認為宸鴻前途茫茫。

瑞銀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謝宗文更指出:「明年第一季,宸鴻單季每股稅後純益很可能降至一.五七元。」即使宸鴻再也回不到一年賺四個股本的好日子,但據宸鴻員工表示,不管外界如何質疑,江朝瑞仍希望員工不要氣餒,向公司內部打氣說:「別人說我們好的時候,我覺得沒那麼好;但被說差的時候,我也覺得沒那麼差。」一直走在大起大落、充滿驚濤駭浪的競爭浪頭之上,江朝瑞曾說:「拳王不是把別人打昏稱作拳王,是別人打不倒才叫作拳王。」誰能撐住那口氣,就能當上最後霸主。認識江朝瑞的業內人士更直言:「講直接一點,江朝瑞像打不死的蟑螂,一定會再找到其他地方爬起來的。」有第一次創業慘賠的教訓,江朝瑞早學會了與磨難共處,「做生意的壓力是永遠不斷的。吃這行飯、走這條路,就是面對壓力,這是永無止境。」這是江朝瑞過去能從谷底翻身的重要原因。這一次,面對股價創了歷史新低的宸鴻,江朝瑞能否從逆境中翻身,二萬多名小股東都殷切地期盼著。

宸鴻光電

成立時間:2003年5月

負責人:江朝瑞

資本額:5億元

主要業務:觸控感應器、觸控模組、ITO玻璃及保護玻璃相關產品近三年EPS:22.69元(2010年)37.21元(2011年)44.33元(2012年)

江朝瑞

出生:1953年

現職:宸鴻光電創辦人暨董事長經歷:台灣錄霸公司總經理、鈦積創新公司董事長

學歷:輔仁大學企管系

3次誤判改變命運── 宸鴻走入營運困境2010/10/29首日掛牌 收盤價505元2010/05/31 最高價982元抉擇1.跟進蘋果觸控技術的轉向?

誤判:不跟進!堅持用宸鴻貼合專長,搶攻中大尺寸觸控面板。

抉擇2.微軟Win 8會帶來新春天?

誤判:相信!籌資128億元,宸鴻全面擴產,賭觸控NB會全面起飛。

抉擇3.走低價化策略?

誤判:不要!輕忽大陸競爭者崛起,市場產能過剩,宸鴻無力回應產品低價化趨勢。

2013/10/28跌破220元掛牌價

製表:周岐原

好光景不過 3 年

重要關卡頻誤判,讓宸鴻的營運走下坡,營業利益率與股東權益都已大不如前。

連大股東都出脫持股

──寶德賣出持股,進帳188億元2012/02/29 以472元出脫2萬張,進帳94億元2012/07/02 以363元出脫1.6萬張,進帳59億元2013/02/01 以491元出脫7000張,進帳35億元

江朝瑞興衰語錄

論產業

「說我那時候就知道蘋果會用這項技術,是馬後炮,騙人的;我只是選擇不要跟我的客戶ELO競爭。」「說什麼『沒有我們就沒有iPhone』,外界把觸控看得這麼好,讓我很擔心。」

看自己

「二十幾歲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三十幾歲覺得不會,還能夠學;四十幾歲時,學也學不會;五十歲時還是找會的人來,就拜託人家吧!」「這輩子老天給我一個很好的福氣是,人家恥笑我、辱罵我的時候,我好像聽不太懂,哈哈!人家誇獎我,我也不會飄飄然,活在別人的掌聲中。」

談股價

「股票市場是『money game』,他們是玩虛的,我們是玩實的;他們作空,我們是玩真的。」「說我們好的時候,我覺得沒那麼好;但是被說差的時候,我也覺得沒那麼差。」

整理: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12

油氣管網改革走哪條路?

2013-11-18  NCW
 
 

 

□ 陳衛東 文

自8月底蔣潔敏貪腐窩案爆發以來,中石油這個 “長子”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關於分拆中石油的方案傳言不斷,而分拆管道公司則被認為是最靠譜的一個版本。熱傳的“383 改革建議”更提高了人們 “將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從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的油氣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若干家油氣管網公司,並建立對油氣管網的政府監管制度”的預期。但在發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這些預期並未 “對號入座” 。

早在1998年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重組時,就管道是否獨立的問題曾反複討論。假設當時讓管道獨立了,由誰來 管理,由誰來投資建設,由誰來監管等,這些也都是難題。所以討論的結果,大家還是認為把管道放在石油公司里最為合適。因為首先石油公司必須解決自己油氣資源的輸送問題,積極性肯定最高;其次,當時的管道建設很落後,需要大量投資,且回報期很長,只有以建設垂直一體化航母級企業為目標的石油公司能承擔。

到2002年,中國第一條天然氣長輸管道“西氣東輸”開工時,原國務院體改辦體改所就提交了一份名為 《長距離管輸與城市配氣監管框架研究》的報告,提出天然氣生產與管輸分離,並成立相應監管機構的建議。此後,關於成立獨立管道運營公司的設想和建議不止一次被提起和討論。

近十年來,中國天然氣年均消費增長超過15%,本土產量年均增長也超過10%,天然氣管網建設更是進入了超常規的發展階段。2012年中國消費了近1500億立方米天然氣,管網輸送能力為1600億立方米,大致上滿足了消費增長的需求。但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的現狀,迫使減煤增氣的能源結構轉型必須加速,這令天然氣的需求更為強勁,而現有的獨家排他的管道投資運營模式成為瓶頸。因此,管道業務分拆再次被高分貝地提了出來。

15年過去了,回頭看1998 年的討論,應該說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直到今天,還是“三桶油”為了解決自己油氣產品運輸的問題,對管網投資保持最高的積極性,保證了管道的超常規發展速度,基本滿足了天然氣快速增長的需求。

15年來,關於分拆重組油氣管道業務的多次討論,所有方案都需要通過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 ,而不是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來完成。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了,石油是市場化相對滯後的一個行業,價格市場化的進程還遠未完成,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進程也遠未完成。盡管相對滯後,但油氣行業絕不是一個改革靜止不動的行業,它與整個國家一道進入了改革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非常規油氣、煤制油氣和新煤化工等產業的崛起,即使是最壟斷的上游業務和管道業務也開始有多元投資,市場配置資源的力量正在逐漸加強。

到底以何種方式,來推動正處於快速增長、投資巨大、而又在寡頭壟斷控制下的油氣改革進程?第一種模式是先行政分拆 “三桶油”的管道業務,再重組一家或幾家管道公司,以政府行為推進市場化的模式;模式二是通過邊緣革命增量改革,培養市場力量,鼓勵多元投資、所有管道必須向第三方開放等穩步漸進的模式,以市場配置資源,最終完成管道體系的市場化改革。

第一種模式來得快,只要政府下決心,說幹就能幹,但可能後患不少。因為上游還是寡頭壟斷狀態,與1998年時沒 有太大不同,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行政重組反而增加了管理界面,增加了成本,投資主體和投資積極性也不會增加效率難以增加,做出一鍋 “夾生飯” 。第二種模式是漸進式改革,需要時間較長,但可以發揮多個積極性。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本就是漸進的過程,對於漸進的改革我們有比較成熟的一套做法和經驗。從國際經驗來看,油氣管道網絡總的發展趨勢也是開放市場、多元投資,以及政府加強監管。

我的判斷是,油氣管道體系的改革還遠未到 “時不我待”的時點。三家石油央企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還沒有完全消退,仍可繼續超常的管道建設投資。更重要的是,管網體系是驟然式改革還是漸進式改革其實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上游油氣資源領域的改革是否到位。只有上游的寡頭壟斷打破,中游管網才可能形成市場化的議價談判能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

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以此原則判斷,油氣管道體系改革可能更傾向第二種模式。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和市場因素的自我培育,最終通過市場完成管道資源的配置,水到渠成。

雖然時間要多一些,但可以減少折騰,減少損失,實現更有效率的資源重組。

作者為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55

[此博文通過手機撰寫(手機訪問sina.cn)] 你願選擇哪條路?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5pc.html

    年輕同事小W,於2007年瘋牛頂部差不多6000點時入市,還好,投入資金一點點,套住無所謂。而他正式炒股是從2011年開始的,只見他幾乎每天無時無刻地盯著盤面,短線操作,全身心地投入,非常努力。

    今天,我閑步到他那兒,我們談起他炒股之事。得悉,從鴉片底(1849點)起算,至今,他總資產增長了大約20%多點,遜於大盤,而大盤同期上漲了32%。還得知,他經常見好就收之後,把錢空著,直到尋找到下一個目標而殺入為止,今天他大部分倉位就都空著。

    小W自己也覺得業績不盡人意,於是問我如何改進。

    小W炒的都是中小盤股,而代表中小盤股的中證500指數同期上漲了86%,這樣一比較,他的業績確實差了一點,原因顯然是常常方向做錯和空倉踏空之故。倘若一直這樣下去的話,那炒股就毫無意義了,還遠遠不如買指數基金了呢(註: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是跑不過指數的)。

    “哪怎麽弄?”小W有點沮喪。

    針對小W的情況,我講了這些意見:

    一、你短線操作是立足於兩個基本點的:一是日K線及分時線的走勢,二是個股信息。對於前者,你是根據短線技術指標而進行預測並操作的,由於股市是不可預測的,這條“定律”早被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了,你還非要這麽去做,怎會如願以償呢?對於後者,我們小散得到的信息幾乎都是滯後的,而有關這些利好或利空消息常常都已反映在股價上了,等你下手,行情往往已經過去,不可輕視市場在這方面的有效性。

    看來,你這樣短線炒股兇多吉少,如此下去恐怕死路一條。

    二、芒格說:“我想知道我會死在哪里,這樣我就永遠不到那里去。”先知死,才知活。既然那樣短炒是走死路,那活路在哪呢?有!拋棄短線操作,改做長線投資。股諺有雲“長線是金”。那麽支持長線投資的理由是什麽呢?

    股市最最基本的一個屬性就是,它是個長期多頭市場,漲多跌少,永遠是向上的。為什麽?因為股票代表上市公司的股權,它是資產,而資產會增值的,所以股市將面向未來而上行。鑒於這一屬性,對股市應該根本性地看多才是,不能看空。這些觀念非常非常重要,必須牢牢記住!你現在潛意識里是把股票當作類似賭場里的籌碼了,整日里提心吊膽,生怕跌沒了!這種心態可不行,必須強制性地矯正過來。

    三、如果決定做長線投資,相應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而然地會徹底改變。之前,你是全然不管企業怎樣的,也不管估值高低,只重視短期的漲跌,認為能漲的就是好股票。以後可不能這樣了,因為你買入之後要長期放著的,買錯了或買高了,結果就慘啦!這樣,就逼著你要去研究企業了,你不得不去比較市盈率、市凈率、凈資產增長率、市值大小……評估價值,掂量價格。於是乎,你的眼光就會從每天盯著的走勢圖上移到企業上來了。

    這個轉變可是本質性的啊!

    我以前看到過一篇文章,說有統計表明,練就一套依靠看盤技術而制勝的功夫,平均需要18年時間,而著重於評估企業而取得一定的收益,只需3年時間。你說,你願意選擇走哪條路呢?

    “看來,我得徹底改變改變!”小W點點頭說。

    不知他是否真的能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19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多考慮其他”環保部來了“陳校長”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526

2012年陳吉寧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時備受矚目,如今他或成為環保部新掌門人,亦備受關註。 (CFP/圖)

“務實、紮實。”這是中國首任環保局局長曲格平對這位新晉黨組書記的評價,“不講大話、空話,有科學家的基本態度。”

“專業性”、“系統性”正是諸多學者給出的陳吉寧關鍵詞。“環境問題是系統問題,環保部長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做救火隊長了。”

“以後清華做活動,不要把學生幹部老師同學分開坐,不要預留座位。”而在早前的一次答辯中,陳吉寧就曾婉拒入座預留席,站在角落一個多小時。

在風傳了一周之後,環保部即將迎來一張全新的面孔。

2015年1月28日下午3時,環保部召開重要會議,中組部宣布最新的人事調整:現年51歲的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接替已到退休年齡的周生賢,出任環保部黨組書記。同時,從會上傳出消息,陳吉寧亦可能是下一任環保部部長。這一任命還需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新部長已呼之欲出。與前任不同,這位以環境研究經驗著名的大學校長,此前一直在清華大學工作,從未有過在政府部門任職經歷。

由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環境學者,擔當環保部掌門人,這在中國環保部還是頭一遭。但多位環保學者表示並不意外。“你問所有認識他的學者,都是一樣的反應。”曾與陳吉寧合作過項目的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評價說。

除了為人做事的風格,他的專業背景,或許是此次他為諸多環保學界人士看好的原因之一。陳吉寧長期致力於環境系統分析方面的研究,“我們國家的環境問題,已經到了從系統、全面角度做規劃的時候。”王洪臣說。

“務實、紮實。”這是中國首任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對這位新晉黨組書記的評價,“我從他當系主任開始就接觸了,覺得他不講大話、空話,有科學家的基本態度。”

曲格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一直很欣賞他。”

為什麽是陳吉寧

作為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環境保護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陳吉寧還曾參與過國家諸多應急環保事件的處理,業界對他並不陌生。

轟動一時的松花江水汙染事件、圓明園環保風暴、汶川地震救災……都曾出現過陳吉寧的身影。2006年1月,全國轟動的松花江水汙染危機時,作為國家環保總局的專家,陳出現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2008年汶川地震時,時任常務副校長陳吉寧帶隊組成的清華大學抗震救災專家組,作為第一個高校專家組飛抵災區。

在學界和業界看來,陳吉寧無疑是一位環境領域的權威專家。“他主要的方向都是環境系統分析、不確定性優化。”陽平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陽目前在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從事相關領域研究。

南方周末記者註意到,他的專業背景也正符合中央對環保部職能轉變的規劃。

2013年4月,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就曾向媒體介紹,政府部門正在進一步轉變職能。對環保部來說,一些具體項目的環評審批權要下放,環保部今後主要職能就是從區域和產業布局的層面劃定環保門檻——如此職能調整,陳吉寧無疑是適合的掌門人人選。

而當時吳曉青提及的“西部5省區重點行業發展戰略環評報告”,正是由陳吉寧領銜完成。該報告明晰的正是該地區未來產業環境政策。

戰略規劃正是陳吉寧的專業優勢。作為水領域的專家,他還曾先後主持過國家環保總局“遼河流域‘十五’環境規劃”和“全國面源汙染控制政策框架與行動方案”,並曾主持過國家科技部“滇池流域面源汙染控制技術研究”。

“環境問題是系統問題,以前很多時候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從系統角度統籌考慮,許多環境問題就能得到預防,這比‘先汙染後治理’更有效率,也更經濟。”陽平堅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環保部長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做救火隊長了。”

“專業性”“系統性”正是諸多受訪學者給出的陳吉寧關鍵詞。

“給我的感覺,通盤籌劃能力很強。”複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戴星翼回憶說,兩人曾相會於環保界影響重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水專項”,從計劃的編制到驗收,“(陳吉寧)經常站在全國性、全局性的高度來看問題”。

在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看來,陳吉寧對產業發展亦有“統籌”觀點。“過去科研系統一直是自己做研究,產業界進不去。陳老師認為這樣不行,要打破壁壘。”文介紹,在做“水專項”時,陳吉寧一方面給環保部、科技部做工作,一方面鼓勵企業參與科研立項。

實際上,1989年陳吉寧在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時,已是專註於系統研究。當時的校友、上海綠然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夥人王勇回憶道:“回國後,(陳吉寧)參與了很多區域、戰略的環境評價,對於中國宏觀環境比較了解,不像一般學者鉆研於很細的技術。”

陳吉寧涉獵很廣,其合作發表的論文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涉及環境學科三大領域的諸多方面。例如環境科學中的流域面源汙染控制,環境工程中的城市排水管道系統規劃,還有屬於環境管理的環評中的公眾參與。甚至還有全球環境問題的熱點:氣候變化。

“他會從根本上分析存在的問題,有些高層缺乏深入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陳老師會知道現在問題是什麽。”王洪臣說。

而這,無疑是外界對環保部新部長的期待,也是外界對中國環保難題進一步解扣的期待。

陳吉寧是母校蓋州市第一高中第一位考上清華的學子。在尚巖的高中畢業紀念冊上,優秀校友陳吉寧戴著墨鏡,白色襯衫,黑色領帶,雙手插兜,站在一個歐式的建築前。 (尚巖提供/圖)

“帥氣”優等生

“我們學校肯定要搭彩虹門了。”尚巖(化名)是蓋州第一高中的畢業生。2012年陳吉寧當上清華大學校長時,學校就搭建了彩虹門。

履歷顯示,在考上清華大學之前,陳吉寧先後就讀於蓋縣紅衛小學(今蓋州市實驗小學)和蓋縣完全中學(今遼寧省的蓋州市第一高中),從小就是品學兼優的優等生。

對於這個蓋州市第一高中的大師兄,陳吉寧給尚巖的印象是“帥氣”。2009年,在尚巖的高中畢業紀念冊上,這個有著上百年歷史的高中印上了優秀校友的照片。按照時間順序排列,陳吉寧在第二頁,戴著墨鏡,白色襯衫,黑色領帶,雙手插兜,站在一座歐式的建築前。

“優等生”,無疑是陳吉寧求學階段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品質好、記憶力好、不善言談。”蓋州第一高中退休英語教師陳永選曾擔任過陳吉寧初中時的班主任,在陳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後,他曾對營口本地媒體回憶道。

陳永選向媒體展示了當年的記分冊,上面顯示初中時陳吉寧每次考試成績,在全學年都是數一數二的優等生。1981年,他以531分的高考成績,成為母校歷史上第一個考上清華的學生。

“上大學還是表現很突出的人,學習成績非常好,好幾門成績都95分以上。”陳吉寧的一位大學同學是王洪臣的研究生同學,他向王回憶道。1986年,中國環境工程學科創始人陶葆楷,在清華設立以自己命名的清華第一個獎學金,陳吉寧正是第一屆唯一的獎學金獲得者。

除了學習成績好,陳在校期間還擔任過系團委書記,組織能力頗強。“上大學時,就有老師預測,陳以後會是環保局長。”上述大學同學說。

正是憑著過硬的學習成績和幹部素質,1988年,碩士畢業的陳吉寧作為培養對象,被選送公派到英國留學。

“公派出國,當年是非常難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占生,在陳吉寧學生時代就在系里任教,他如此回憶說。

1989年7月,短暫在英國布魯耐爾大學生物化學系就讀9個月後,陳吉寧轉學到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土木系攻讀博士學位。在英國帝國理工醫學院,他度過了在英國的十年。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他進入該校的博士後工作站,擔任助理研究員,直至1998年回國。

在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官網報道中,陳吉寧曾如此深情回憶,“我非常懷念帝國理工和倫敦:天氣、瑪莎百貨、英國廣播公司、海德公園,當然還有最值得懷念的學生生活。”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在陳吉寧留學英國期間就與其結識:“印象中,他待人接物,都很是謙和,彬彬有禮。”

穩重、低調、沒有架子,正是這位清華學者給接觸過的人留下的印象。

在“清華大學微博協會”上,曾留有不少有關這位校長的軼事。陳校長七夕節逛街購物的照片被拍下後,一度成為熱帖。

在微博上,一位清華學生回憶,在一次參加活動時,陳吉寧曾當場提出,“以後清華做活動,不要把學生幹部老師同學分開坐,不要預留座位”。而在早前,他也身體力行,在一次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中,陳吉寧就曾婉拒入座預留席,站在角落一個多小時。

“會帶來新氣象”的年輕人

在陳吉寧的同事眼中,“敢於挑戰、敢於擔當、敢於創新”,是他獲得尊敬的原因之一。

陳吉寧敢於擔當的一面,在歸國伊始就有所顯露。1998年回國後,陳先是成為副教授,一年後,旋即被任命為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

“他擔任系主任,當時頗有爭議。”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占生回憶,大家都覺得陳吉寧太年輕了,但很快,陳吉寧就以自己的行動給出了答案。

這個有著十年海外經歷的“海歸”主任,一系列措施引起了環境系內外師生的矚目。“他引進了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人,吸引人才的手段也比較有魄力,把清華環境系帶上了一個新臺階。”王占生說。

不拘一格,還體現在現在環境學院教學樓的建設過程中。多位老師回憶,當時系里教學樓空間狹小,但蓋新樓需要學校批錢,等待時間很長。

為了盡快改善辦學條件,陳吉寧另辟蹊徑,找到了中國和意大利合作的智能樓項目,由意大利出錢,清華出地,將環境學院大樓設計成充分利用太陽能、自然光的綠色節能生態示範樓。這幢教學樓,而今成了清華的一個標誌性建築。

清華環境學院原院長余剛教授當年是陳吉寧的搭檔,陳吉寧作為系主任時,他是副主任。但包括余剛在內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多位教授均婉拒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

“很抱歉。我現在不方便談論。請你理解。”余剛說。但兩年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曾對這位昔日的搭檔給出過自己的評價:“工作思路清晰、著力重大目標、善於團結集體並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多位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或許正因此,2002年至2009年期間的清華大學原書記、現任中組部常務副部長陳希,當年一直對陳吉寧贊賞有加,多次稱贊陳吉寧是個有能力的年輕人。

2006年,42歲的陳吉寧就被提拔為清華大學副校長。6年後,他成為清華大學的第18任校長。

曲格平同樣不吝贊譽,他回憶說,多年前就常常感慨,“新的一代,會帶來一些新氣象。”

有全局觀、交流能力強,人緣好,同時還有很強的業務能力和新觀點——這也同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錢易對陳吉寧的看法。

更難得的是,錢易此前曾向媒體回憶,作為不是院士的校長,當年清華大學曾有一些老師找到錢易,希望作為同一領域的工程院院士錢易能推薦陳吉寧申報院士。錢易為此跟陳吉寧交流了意見,當時陳吉寧和她說了一句話:“我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做校長),就不能再多考慮其他。”

在清華大學校長任上,陳成功推動了清華大學的教學改革,贏得了外界的肯定。

在本世紀初,時任環保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代所長的許振成即與陳吉寧在滇池汙染控制、松花江水汙染事件中有過不少接觸。在許看來,清華校長或許與陳吉寧的新工作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管環境當然是個頂端的眾口難調的組織協調活。”

“我國的環境管理已用極了靠勸即宣傳、教育,靠唬即考核官帽、處罰企業之招,也許下步該靠悟了,應該制定規則引導各行各業自覺行動。看過陳校長主持制定的清華教學改革方案,其要點似乎就是不靠勸、唬而倡導悟。清華園雖小,可管的是涉及各行各業的學科及全國精英類的師生,可見陳校長也是能組織善協調者。”許振成說。

未來嚴峻挑戰

在同行們看來,未來環保部部長面臨的挑戰頗為嚴峻。“一方面,中國環境積累的問題,已經接近頂點和極限,另一方面,在目前經濟放緩、下行的形勢下,再提環保,壓力、阻力會更大。”馬中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

“環保部應該把重點汙染源抓起來,讓汙染不再反彈,這就是很大的功績。但這等於守成,不是開拓。”戴星翼說。

“開拓很難。”戴說,很多環保問題的解答,是在環保之外。而且,在現有的環保體制下,環保部的職能覆蓋範圍,看起來很寬,實際卻很窄。

作為環境學界專家,陳吉寧無疑明白問題所在。此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也曾提出過不少主張。如果一以貫之的話,他無疑將會繼續重拳治汙,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不過,陳吉寧或許對自己面臨的困難早有心理準備。

在2011年的一次論壇上,陳吉寧曾表示,他曾用“單位土地第二產業增加值”來表征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壓力,對國內外的分析比對發現,如果沒有“十倍”的技術進步的話,那今天所有複制歐洲和美國的治理模式都將很難成功,今後必然會遇到問題。

他更預測說,2030年前後依然是中國環境壓力階段。“2030年之前我們想把環境壓力減下去很難,這是發展階段決定的,這是發展過程、人口決定的,這種高的環境壓力會持續到2030年甚至2040年……”

不過在王洪臣看來,履新的陳吉寧挑戰和機遇並存。“新一屆政府對於環境的決心很大。”現在經濟形勢進入到新常態,或許從另一面,為他治理環境提供了新機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20

如果攜程決心戰略性虧損到底,去哪兒怕是只剩一條路可走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71

如果攜程決心戰略性虧損到底,去哪兒怕是只剩一條路可走
作者:毛琳


摘要:昨天(5月22日)攜程公布了以4億美金收購藝龍的消息,筆者當時就想到了一個故事,大學里面怎麽去追校花?並不是直接的上去就示好,而是孤立校花,先找朋友從校花宿舍的其他人追起來,孤立校花,校花一看身邊比自己醜的人都有男朋友了,然後再追校花就容易多了。

5月14日,OTA行業老大,擁有70億美金市值的攜程公布了2015年Q1財報(財報發布後攜程市值一舉達到101億,進入百億美金俱樂部),財報顯示營收同比增長46%,卻虧了1.26億,與之對應的是但去年同期尚有1.15億凈利潤,但同比增長僅27%。同時這是攜程繼2014年Q4後凈虧損為2.24億元後的的再度虧損。盡管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攜程CFO王肖璠表示:預計第二季度將恢複盈利,而對比去年Q2利潤9100萬,上半年占了全年凈利潤的86%,所以攜程是鐵了心要在2015年以利潤換規模,鐵定了要虧損。對於OTA老大的攜程來說,主動破了自己2015年的盈利,放下身段赤膊去邁向世界級公司的目標,而對於攜程這個以線下渠道和電話渠道起家的成立最長最早上市的國內OTA來說,無疑是有後手的,而這個後手是相信在線旅遊的前景基礎上的對於國內大勢的判斷,而達成這個大勢的時代最迅捷的方式就是投資並購。

自從梁建章回歸攜程後,攜程的無論從業務上還是產業布局上都有巨大的變化,從業務上拓展業務邊界,強化一站式旅遊服務的定位,從產業布局上並購或投資相關企業,彌補自己的短板減少行業競爭。


攜程歷年並購清單


這兩年已有報道的攜程並購金額超過10億美金(包括昨天的藝龍並購),而且正在逐步加大投資規模,從攜程已有的投資看,攜程並購的都是細分市場的小型公司,諸如蟬遊記、華閩等,而在較大的OTA市場,如藝龍,途牛,同程,攜程僅做部分持股。


隨著行業價格戰的激烈,伴隨著利潤的壓力,如果不在行業內開展大規模的並購,惡意的價格戰將愈演愈烈,盈利也將遙遙無期。行業大規模的並購也源於此,比如滴滴快的,比如優酷土豆,58趕集通過行業內老大老二並購迅速結束價格戰,當然行業外大公司入局也是另外一條途徑,BAT,谷歌等大公司收購迅速增強企業底氣,更加不懼價格戰。

攜程與去哪兒必須面對的困局


老大攜程需要面對的三個事實

1、攜程之前的並購不足以撼動行業,不足以改變現有價格戰的格局

正如以上所分析,攜程之前並購或收購都是小範圍內的小細分市場的戰略布局,還無法影響到整個OTA的格局,即使在昨天(5月22日)公布以4億美元現金收購藝龍股份也是一樣,虧損的藝龍已經嚴重的被邊緣化了,盡管攜程CEO梁建章在內部郵件表示“藝龍將繼續專註於做中國人的全球酒店預訂專家。 酒店專家的定位,在世界上造就了一些非常成功的電子商務公司, 比如Booking.com。在中國,這個酒店專家的定位未來也一定前途無量!藝龍創辦以來,一直是在線旅遊的第一梯隊,其酒店收入僅次於攜程, 我相信,在攜程成為股東以後,藝龍的效率和競爭力將進一步得到提升。”但持續虧損且酒店業務與攜程高度重合的藝龍很難說可以為攜程帶來多少直接的利益或市場份額,筆者更傾向於攜程收購藝龍是向去哪兒及其管理層施壓,同時表明自己大一統的市場期望,霸氣外露有木有。

2、中國價格戰帶來了市場份額,但不可持續,缺乏長期的自動造血的公司不可持續。

中美互聯網最大的不同是,中國互聯網更註重盈利能力,只有長期保有自動造血的公司才能長久發展並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而無論是京東、淘寶、百度、唯品會無一不是擁有了持續盈利能力,沒有持續能力的優土一直被資本市場所低估,更重要的是缺乏持續盈利,就必須要引入戰略投資者,對攜程而言,股價的分散讓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也存在頗高難度,特別是在2014年引入priceline後,還有多少實力公司能入住攜程?

而作為國際市場排名老大和老二的priceline和expedia無一不是已擁有了持續的盈利能力,2015年Q1,Priceline集團的凈收入達3.33億美元,Expedia也有3256萬美元。而攜程連續10余年的盈利也充分說明管理層對盈利的重視。以虧損換取市場份額是“好萊塢”式的美夢。

3、攜程由盈轉虧可能導致投資者投資方式變化

作為中國最大的OTA,攜程10余年的持續盈利能力是投資者的信心保證,隨著由盈轉虧,部分穩健性投資者會退出,風險型投資者會入市,而這可能造成攜程股價的波動,而對管理層而言如何平穩的過渡獲得更高的評級保持股價的穩定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挑戰。今年2月9日,攜程原第一大股東,美國知名老牌共同基金奧本海默基金清空了其持有的所有的攜程股票導致其股票下跌30%就是體現。對攜程而言,無論是入股途牛還是同程,還是並購藝龍,短時間都無法帶來財務上的收益,對攜程短時間的盈利也並無作用。

去哪兒有著更大的壓力

1、如何持續的獲得資金支持,獲得股東的持續認可

2014年全年去哪兒年度虧損18.448億元,同比擴大1102%,而該虧損僅僅帶來了翻番的營業收入。截止2014年12年底,去哪兒網的現金、現金等價物以及短期投資總價值為15億元,這意味著,若保持如此燒錢的速度,去哪兒在2015年底可能很難熬到下一個冬天。而去哪兒想要獲得新的資金,要麽繼續讓百度授信,獲得百度高達10%年息的貸款,要麽引入新的投資者,而無論哪種都需要大股東百度是首肯,眼見虧損無底洞的去哪兒,百度在這個棋子上還有多少耐心?


2、如何高效的花錢,價格戰已經得不償失


去哪兒網2014年的營收同比增長雖然超過了100%,但總支出同比增長超過300%,虧損更是激增12倍。對比2013年Q2,每1塊錢營收要可用0.17元虧損換;但到了2014年Q4,這個價格升至1.3元,一年半漲了6.65倍。說明去哪兒的低價換取利潤的政策在以攜程為龍頭的OTA跟隨下已經不是那麽靈驗了。2014年是各大OTA的價格戰年,攜程億元補貼,同程1元門票,途牛1元海外遊,藝龍永遠比攜程便宜1塊,價格戰的肉搏下,去哪兒怎麽能讓錢花的更高效?

合並才是最符合雙方利益的行為

而攜程和去哪兒合並的“傳言”從2014年3月持續到現在,中間經過三輪的高潮,而雙方的博弈恐怕還將繼續,將會有更多的“內幕”爆出,而這遠遠比攜程收購藝龍更加精彩,比58趕集更能顛覆行業,攜程與去哪兒將沿著58趕集,優酷土豆,滴滴快的類似的路徑上演,不同的舞臺將上演同樣的並購話劇。原因是:

1、只有攜程去哪兒合並才能根本改變OTA行業的格局


攜程和去哪兒是當之無愧的市場領導者,二者占了在線旅行行業6~7成的市場份額,二者合並產生的化學效應將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市場領導者,甚至可能讓攜程回到2003年時的市場狀態,看盡國內沒有競爭對手,也將使二者擁有酒店,門票等旅遊市場的絕對定價權,甚至可能迅速結束在線旅遊的價格戰,回到市場的良性發展狀態。


數據來源:易觀智庫

若攜程與去哪兒合並,二者將占據在線旅遊市場58.5%的市場份額,遠遠高於行業第三名的阿里去啊



合並可霸占大交通62.8%的市場份額,酒店76.3%的市場份額,而攜程系旅遊(攜程,同程,途牛)早已占據了半壁江山,攜程在在線旅遊市場的領先優勢短時間內將牢不可破。而去哪兒就是攜程成為行業絕對領導者的X,攘外必先安內,缺乏對內的控制攜程走出去的海外戰略也將是無緣之木。

二、業務上去哪兒與攜程具備良好的互補效應


攜程與去哪兒合並具有極大的互補效應。這個互補效應不僅體現在去哪兒可以對攜程二三線用戶進行補充,占據二三線50%以上的市場份額,更重要的價格敏感型用戶的互補。攜程以商旅客戶起家,利潤主要來源於對價格不敏感的商旅客戶和資深用戶,而攜程的價格優勢並不明顯,所以出現用戶到攜程比價到去哪兒下單的情況,與去哪兒的合並則可以良好覆蓋所有高低端用戶。


三、去哪兒和攜程的投資者按捺不住合並的意願


對去哪兒與攜程來說,除了CEO等管理層有極其強烈的合並意願外,投資者的意願更高。而投資者的意願主要分為兩塊:

其一是去哪兒的控股股東百度。




百度持有去哪兒51%的股份,一直對在線旅遊野心勃勃,除了2011年並購去哪兒外曾喊出2014年加大旅遊的投資,但卻還未有動作,但從百度不斷加大對去哪兒的投資,同時曾試圖收購攜程未果的動機來看,百度對在線旅遊的野心一直都沒有消退,但苦於沒有好的介入機會。而攜程無疑就是百度苦苦追求的那個人,百度是市場當之無愧的老大,而且相對其他純在線OTA來講,攜程擁有的線下優勢是去哪兒這樣的公司無法匹敵的,隨著去哪兒1年虧損18億,百度的財報也被不斷拉低,用老二的股權去換老大的股權無疑是最劃算的買賣。同時由於攜程股權的分散,合並後百度極有可能成為攜程的最大股東,擁有最高話語權,何樂而不為?而隨著共同投資藝龍同程(包括京東投資途牛,騰訊是京東的投資者,而攜程也投資了途牛)等旅行公司,騰訊和攜程走得越來越近,百度也不得不防。

而BAT並購的競爭格局無疑也是百度繞不開的,2014年騰訊投資了同程、我趣、面包旅行等旅行公司,此前也投資了藝龍,旅人網並加持了藝龍股份,阿里在投資了百程,酷飛在線,石基信息,並推出了旅行品牌去啊,同時也在不斷接觸攜程。此消彼長,百度也迫切需要在旅行行業開始新的布局。除此之外,2014年共有114家旅遊公司獲得了190億元的投資,也充分說明了旅行行業發展的高速性和成長空間。

其二是雙方共同股東的合並意願


價格戰花的是投資者的錢,考驗的是投資者的耐心和期望,越來越多的合並並購都是從股東方面推動並成為現實。比如聚美樂峰就是在公同投資者紅杉促進下實現,快的打車CEO呂傳偉也表示,滴滴快的合並就是在投資人的推動下完成,58趕集的合並也是因為趕集上市無望在共同投資人老虎基金的強力撮合下完成,而優酷土豆的合並也是在土豆的投資人推動下完成。有沒有註意到一個事實?國內的老大老二並購基本都是公共的投資人或者老二的投資人來主導推動的。

而對於攜程和去哪兒來說,根據2014年底所公示的投資機構持股表,雙方有八個共同股東(FMR、OZ、VIKING GLOBAL、HILLHOUSE、PRICE T ROWE、MORGAN STANLEY、CAPITAL WORLD、BAILLIE GIFFORD),合計持有23%的攜程股票以及48%的去哪兒股票。對於公共的投資人來講,盡可能減少價格戰同時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是最基本的訴求,而不是左右手互博,一致對外才能保證利益的最大化。股東主導的合並也就成為可能。

去哪兒與攜程的共同機構股東對去哪兒的持股

去哪兒與攜程的共同機構股東對攜程的持股

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梁建章和莊辰超,兩個相差7歲的中年人,同樣作為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同樣的海外知名公司工作經歷,同樣的創業者和守業者,兩人都有好強的戰鬥風格,都有掌控一切的欲望,都想擁有企業的自主權,正如莊辰超的在朋友圈的曾說:“十年爬冰臥雪,我天性保守未能帶領大家獲得最大的成功。但沒有一個人可以站在去哪兒與成功之間,我發誓不惜一切將任何阻礙揍成齏粉,榮譽與驕傲並存。”,梁建章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在不影響獨立性的情況下,攜程對投資是歡迎的。”所以現在仍舊僵持不下,雙方仍未能合並。但生意就是生意,商業就是商業,說到底都是錢的事情,筆者相信,只要價錢合適,沒有什麽不可能!

(來自虎嗅)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491

大中华:地产+金融不好走的两条路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9/t20150907_756848.htm


  公开资料显示,大中华集团曾构想打造两个上市平台或实现整体上市,并谋求获得汕头商业银行的控股权。然而至今,这两项计划均未落实。对于民企,无论在行业内扩张,还是向金融业扩张,均非易事。陶娟/文 



  在2015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上,以140亿元财富排名94位的茂业集团董事长黄茂如,在资本市场可谓长袖善舞。他不仅通过控制茂业国际 (000848.HK)、成商集团(600828)、茂业物流(000889)、商业城(600306)四家上市公司构建了茂业系,还持有大商股份 (600694)、银座股份(600858)、深国商(000056)部分股权。


  而他的长兄黄世再,虽以200亿元身家名列第49位,在房地产富人中则列第11位,却仅控制一家无足轻重的港股上市公司—大中华地产控股 (00021.HK)。排名在他之前或之后的同行,但凡旗下有上市公司者,其主要财富均来源于所持的上市公司股权,只有大中华地产控股,并未给黄世再的财 富带来几许贡献。


  这或许并非黄世再的本意。


  曾有意打造两大上市平台


  从公开资料看,大中华集团曾经构想,旗下应当至少有两个上市平台,其中,大中华地产聚焦 于旅游及地产业务,同时,大中华集团本身亦能够整体上市。据报道,为了配合上市计划和未来的国际化战略,大中华集团还曾经进行了架构调整,先后成立了金融 中心、地产中心、商业中心、资本中心、战略中心、行政中心六大事业部。其中,金融中心和地产中心被列为业务重点发展部门。


  早在2007年,黄世再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即表示,期望集团能够在香港和美国同步上市,以获 得更多投资者支持和发展资金。而当时据大中华国际集团内部人士透露,他们设计了多套上市方案。2010年9月,黄世再再次表示,汇通天下(大中华地产控股 原名)复牌后发展顺利,自己持有的另一企业大中华国际未来亦有意在香港上市,但上市工作正在进行,不便透露详情。


  到了2011年11月,在观点地产新媒体采访大中华集团当时的首席执行官钟东霖时,后者仍然表示,大中华集团有上市的计划,主要是希望透过资本运作更快速地拓展其商业地产版图;未来集团的目标是发展成以地产为主轴,引进新科技、新理念来打造商业地产王国。


  但时至今日,大中华集团的上市之路似乎还是纸面上的计划,而已经到手6年的上市平台也仍处于培育期,无法承载大中华集团整体注入的能力。


  未竟的城商行投资


  另一方面,大中华集团在金融业的尝试同样 充满了苦涩的味道。黄世再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展金融,是集团未来的重点方向,我们还将在其他城市对商业银行进行收购重组”。与这一表态相互呼应的 是,大中华集团在数个旗下子公司招聘广告中均提及,旗下控股两家香港上市公司和汕头商业银行等多家国内商业银行。


  黄世再谋求汕头商业银行的控股权不难理解。首先,银行牌照对于民企还是稀缺资源,对于地产企业来说,如果获得银行控股权,更有望从银行渠道获得 成本低廉的资金。其次,在当时的环境中,城商行或上市,或异地扩张,动作频频。2011年上半年就有江苏银行、东莞银行、杭州银行、上海银行、重庆银行等 城商行向监管部门申报了上市材料,有十几家银行聘请了保荐团队。对于一直想打造多个上市平台的大中华,这显然是一个很不错的机会。


  但新财富在对汕头商业银行股东进行查询时发现,大中华并未真正实现成功控股。


  汕头商业银行1997年成立,2001年因出现数十亿坏账停业整顿,直至2011年才重组成功。 尽管其严重资不抵债,但仍引起各路社会资本追逐。在这一过程中,大中华集团的确曾与汕头市接洽。但在最后的方案中,汕头商业银行更名为华兴银行,后者官网 表明,其主要股东中,侨鑫集团(广州高端地产商)出资17.5亿元,占20%股份;哈尔滨银行出资13.125亿元,占15%的股份;上海升龙投资、新产 业投资均分别出资8.75亿元,分别占股10%。此外,国资背景的粤财投资控股等也有少量股份。而大中华集团尽管与汕头有着良好的关系,在激烈的股权争夺 战中仍然出局了。


  事实上,具有外商独资背景的大中华集团,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中,要做到如宣传中所说的“控股国内多家商业银行”也是难以做到的。银监会办公厅 2010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商业银行主要股东资格审核的通知》中提到,除开普通规定外,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股东除满足规定条件外,在实际审核过程 中,应坚持审慎性条件:同一股东入股同质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超过2家,如取得控股权只能投(或保留)一家。


  大型扩张,融资成谜?


  身处资金密集型的地产行业,缺乏上市融资平台的大中华集团何以壮大?据称,早年的黄世再 善于低价囤地,如他拿到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的地块时,福田中心区还是一片荒芜,购地价格相当低廉,但是其后,深圳市政府在这片土地上投入的配套资金不下于 1亿元/平方公里,大中华成为受益者。


  往上追溯,这是黄家一贯的风格。据称,黄世再的父亲曾是名军人,退伍后在深圳布吉购置了一批土地。那时候布吉还是荒郊野岭、乱石荒岗,但他以敏 锐眼力察觉到商机,低价吃进了很多地,并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成为后辈发家的资本,黄世再及其兄弟黄茂如、国都集团董事长黄茂展、信和地产掌门人黄振华 在深圳都是如雷贯耳的知名商人。


  而黄世再本人在地产经营上,亦不乏过人才能。他提出的“口岸物业”、“买房入户”等行销概念,曾吸引大量买家。1998年,黄世再收购国兴大厦后更名为汇展阁,并成功地以3万元/平米的价格出售,这一案例甚至写入了当年的《南风窗》。


  尽管黄世再成功在深圳挖到了第一桶金,但其中也历经风浪。大中华集团的旗舰之作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按最初的设计规划,本有意提供给深圳证券交 易所使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开工后10年才竣工,且因为大规模违建地铁商场与建筑面积违规等,迟迟拿不到深圳国土局签发的房产证,一度成为中心区最大的 “黑户”,最终于2009年前后这一问题才解决。


  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落成之后,大中华集团开始向全国扩张。其2007-2009年前后曾大张旗鼓 地在各地跑马圈地,除地产外,还主要进军旅游项目,而这些项目的宣传投资额合计高达数百亿以上(附表)。如在内蒙古,其分别与锡林郭勒盟及呼伦贝尔市分别 展开合作,打造生态草原旅游区等。在黄世再的老家广东惠来及周边的汕头及汕尾,更是推出了百亿元的全面开发计划。



  而包括黄文稀在内的大中华人士亦曾表示,黄世再早已不满足于只做住宅市场,而希望将重点转向商业及旅游地产。事实上,商业地产也是黄世再兄弟起家的领域之一。而且,大中华在深圳罗湖、福田核心地段均拥有土地。


  大中华每到一地,多半是直接与当地地方政府签下开发协议,以争取到最优惠的政策支持,如2008年5月,其与内蒙古正蓝旗政府签下了10万亩荒地治理协议;2009年2月,再次签下了开发22万亩荒地的治理协议。只是,如此密集的项目开发,将要从何处融资?


  黄世再曾自称“从未向银行借贷”,上市之路上也是左冲右突,大中华地产控股的资产注入虽然在稳步进行,但其融资支撑功能却未稳定发挥,而拓展金 融业的尝试也并不成功,将大中华集团整体上市的方案更是经历了多次变更却至今无音讯。可以依赖的,大概还是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等现金奶牛了。


  在网上披露的一份信托计划书中,中铁宝盈资产管理公司为大中华地产旗下的汕尾市大中华“金宝城”项目发行了一期融资计划,募集资金1.5亿元, 期限为两年,利率为10.5%-11%,其中第一还款来源为金宝城的销售收入,第二还款来源为大中华集团。公告披露,截至2013年底,大中华集团自持物 业年租金收入近4亿元。这不禁让人遐想,这么好的物业收入项目,有一天会不会被黄世再装入上市公司,推向资本市场呢?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1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