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油氣管網改革走哪條路?

2013-11-18  NCW
 
 

 

□ 陳衛東 文

自8月底蔣潔敏貪腐窩案爆發以來,中石油這個 “長子”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關於分拆中石油的方案傳言不斷,而分拆管道公司則被認為是最靠譜的一個版本。熱傳的“383 改革建議”更提高了人們 “將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從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的油氣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若干家油氣管網公司,並建立對油氣管網的政府監管制度”的預期。但在發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這些預期並未 “對號入座” 。

早在1998年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重組時,就管道是否獨立的問題曾反複討論。假設當時讓管道獨立了,由誰來 管理,由誰來投資建設,由誰來監管等,這些也都是難題。所以討論的結果,大家還是認為把管道放在石油公司里最為合適。因為首先石油公司必須解決自己油氣資源的輸送問題,積極性肯定最高;其次,當時的管道建設很落後,需要大量投資,且回報期很長,只有以建設垂直一體化航母級企業為目標的石油公司能承擔。

到2002年,中國第一條天然氣長輸管道“西氣東輸”開工時,原國務院體改辦體改所就提交了一份名為 《長距離管輸與城市配氣監管框架研究》的報告,提出天然氣生產與管輸分離,並成立相應監管機構的建議。此後,關於成立獨立管道運營公司的設想和建議不止一次被提起和討論。

近十年來,中國天然氣年均消費增長超過15%,本土產量年均增長也超過10%,天然氣管網建設更是進入了超常規的發展階段。2012年中國消費了近1500億立方米天然氣,管網輸送能力為1600億立方米,大致上滿足了消費增長的需求。但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的現狀,迫使減煤增氣的能源結構轉型必須加速,這令天然氣的需求更為強勁,而現有的獨家排他的管道投資運營模式成為瓶頸。因此,管道業務分拆再次被高分貝地提了出來。

15年過去了,回頭看1998 年的討論,應該說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直到今天,還是“三桶油”為了解決自己油氣產品運輸的問題,對管網投資保持最高的積極性,保證了管道的超常規發展速度,基本滿足了天然氣快速增長的需求。

15年來,關於分拆重組油氣管道業務的多次討論,所有方案都需要通過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 ,而不是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來完成。改革開放三十五年了,石油是市場化相對滯後的一個行業,價格市場化的進程還遠未完成,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進程也遠未完成。盡管相對滯後,但油氣行業絕不是一個改革靜止不動的行業,它與整個國家一道進入了改革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非常規油氣、煤制油氣和新煤化工等產業的崛起,即使是最壟斷的上游業務和管道業務也開始有多元投資,市場配置資源的力量正在逐漸加強。

到底以何種方式,來推動正處於快速增長、投資巨大、而又在寡頭壟斷控制下的油氣改革進程?第一種模式是先行政分拆 “三桶油”的管道業務,再重組一家或幾家管道公司,以政府行為推進市場化的模式;模式二是通過邊緣革命增量改革,培養市場力量,鼓勵多元投資、所有管道必須向第三方開放等穩步漸進的模式,以市場配置資源,最終完成管道體系的市場化改革。

第一種模式來得快,只要政府下決心,說幹就能幹,但可能後患不少。因為上游還是寡頭壟斷狀態,與1998年時沒 有太大不同,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行政重組反而增加了管理界面,增加了成本,投資主體和投資積極性也不會增加效率難以增加,做出一鍋 “夾生飯” 。第二種模式是漸進式改革,需要時間較長,但可以發揮多個積極性。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本就是漸進的過程,對於漸進的改革我們有比較成熟的一套做法和經驗。從國際經驗來看,油氣管道網絡總的發展趨勢也是開放市場、多元投資,以及政府加強監管。

我的判斷是,油氣管道體系的改革還遠未到 “時不我待”的時點。三家石油央企的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還沒有完全消退,仍可繼續超常的管道建設投資。更重要的是,管網體系是驟然式改革還是漸進式改革其實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上游油氣資源領域的改革是否到位。只有上游的寡頭壟斷打破,中游管網才可能形成市場化的議價談判能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

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以此原則判斷,油氣管道體系改革可能更傾向第二種模式。通過政府政策引導和市場因素的自我培育,最終通過市場完成管道資源的配置,水到渠成。

雖然時間要多一些,但可以減少折騰,減少損失,實現更有效率的資源重組。

作者為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