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二级公路收费未来三年取消60%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webcontent.jsp?id=110160471&time=2009-05-05&cl=100&page=all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张瑞丹】再过三年,全国需要交费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数量将减少大半以上。

  5月5日,国家交通运输部(下称交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承诺,截至2012年年底,东、中部地区对政府还贷二级公路的收费将“逐步有序”取消,由此,全国政府还贷二级收费公路里程和收费站点总量需减少60%。

  发布会还称,由于西部省份由于公路网络仍处于发展阶段,二级公路仍是区域干线公路建设发展的主要重点,如果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干线公路建设的筹资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西部是否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由西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自主决定。

  同时,二级收费公路中还有一小部分是经营性收费公路。对这部分二级收费公路,将允许企业在合同规定的限期内继续经营。

  交通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特别强调,取消收费必须“坚持逐步有序的原则”。这意味着各地收费的取消将分批分步骤进行,对于取消收费的具体安排,地方政府拥有较大自主权。

  何建中还表示,今后各级地方政府要逐步提高政府预算内资金在公路建设和养护费用中的比重,发挥政府在公路建设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承担政府应有的公共财政义务。

12个试点已完成取消收费

  “收费还贷”是全国公路建设的一项主要融资方式。全国收费公路总里程中,二级收费公路里程和收费站均占收费公路总量的60%左右。由于这些公路和百姓关系十分密切,收费政策受到诟病。

  与此有关,国务院在决定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时,在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的同时,还提出了各地政府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目标。

  事实上,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早在2004年11月起,东部地区已停止发展二级收费公路,而中部地区从2009年1月1日起,也停止审批新的二级收费公路项目。

  据交通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介绍,4月23日前分别确定的二批试点共12个省份,已于4月30日24时对所在省份的所有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停止收费。

  其中,东、中部地区除广东、山西、浙江三个省外,其他地区已全部一次性取消收费,共撤销站点1263个,占全国二级公路收费站总量的65%。

  目前,广东、浙江、山西三省的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具体方案,将会在2012年底之前分期分批取消其境内所有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

  考虑到现有二级收费公路中还存在部分由国内外企业经营的收费公路,何建中表示,这些企业当初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筹集资金用于公路建设,并与政府签订相关合同与协议进行依法经营。

  “如果政府在改革过程中通过行政手段,取消这些经营性收费公路的收费,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合同纠纷与法律问题。因此,允许企业在合同规定的限期内继续经营,也是符合实际需要的。”何建中说。

人员安置方案各省自主决定

  此次二级公路收费改革是否成功的核心问题,在于能否将人员的安置工作做好。 据了解,此次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共涉及7万多人,而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全部人员要在三年内完成安置。

  据交通部公路局局长李华介绍,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人员安置方案,由各省市根据不同需要和情况进行自主决定。

  从交通部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人员安置主要有三个走向:一类人员将转至国省干道,通过培训进行超限超载的监察工作;一类人员将转岗至即将建成的高速公路收费站;而另外一部分人员将转至农村公路管养方面。

  “而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速度还要加快。”交通部公路局局长李华向《财经》记者坦言。

债务问题有待商榷

  此前,由于全国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债务规模通常较大,某些地区因还贷过于集中、压力过大和重新收费的现象,曾饱受诟病。

  对此,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基础产业司副司长吴晓表示,此次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采取的是“先撤站,后停止收费,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还贷协议,然后逐年偿还”的模式。

  此外,为了解决债务,吴晓表示,有关部门还将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税费改革方案,从燃油税中拨付一部分资金,以补贴的形式,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给予40%、50%和60%的资助。

  不过,吴晓也坦言,由于二级公路收费从审批、设置到收费的主体均为各地政府,目前有关部门对各地债务的情况还不甚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38

收費電視流血免費電視熱炒

2010-1-14  NM





近期電視圈風起雲湧,在亞視兩大股東鬧出爭奪股權風波之際,無綫與四大唱片公司又為版稅問題互相封殺。紛爭未了,場外又掀起另一場暗鬥。城市電訊宣布已遞表申請免費電視牌照,被搶走「頭啖湯」的有線電視急急補鑊,強調月內將提出申請。

兩大電訊公司爭 辦免費電視台,情況與○三年市場一窩蜂搞收費電視台,如出一轍。當年爭崩頭的收費電視,至今仍是一門「蝕本」生意,遠不及吊高來賣的無綫,或引爆港台股東 股權爭奪戰的亞視,來得有價有市。不過,透過乾炒概念,城市電訊及有線寬頻的股價已在過去兩週急升兩成及一成。新舊玩家埋身較勁,今年電視圈勢必好戲連 場。

由「電訊魔童」王維基持有的上市公司城市電訊,早前突然宣布已向廣播事務管理局遞交「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申請,正式向兩大免費電視台下戰書。牌照未到手,公司股價已彈升超過兩成,更將去年中已高調宣稱進軍免費電視,但只聞樓梯響的有線電視,殺個措手不及。

陣前失威,然而有線已早嘗甜頭,過去半年,經多次催谷免費電視概念,其股價急升超過六成至一元二毫六,由「毫子股」進身「蚊股」。直至遭城電「搶閘」,才被迫急急上馬,表示月內將向廣管局提交申請書。炒概念容易,但要成功取得牌照兼立足免費電視市場,絕非易事。

二億電視夢捱批

城市電訊宣稱斥資二億一千萬元,開辦免費電視台,差不多是公司截至去年中的現金總額。根據無綫電視○八年的年報,免費電視全年營業額為二十三億,盈利六億多,支出達十七億元,亞視營運成本較低,但仍每年蝕過億元,近年搞數碼廣播,大股東查懋聲入股時注入的八億元,不到年半已燒完。

有分析員指,二億元只能製作時事等資訊性節目,難以仿傚無綫拍劇入屋。「不過王維基當日喺亞視睇過盤數,發覺香港寬頻的新聞部只有亞視三分一人手,但同樣可以運作,可見佢好叻控制成本。」

除 此之外,城電表示透過香港寬頻的光纖網絡,毋須額外加設裝置,便可收看一般模擬制式的電視節目,數碼電視則只須一般機頂盒。但截至去年底,其系統覆蓋只佔 全港約七成,預計要六年才能覆蓋全港。根據廣播條例,本地免費電視持牌機構,除獲廣管局豁免外,必須以能在全港接收的方式提供服務,成為城電另一障礙。

近年,王維基已淡出城市電訊,每星期只返回公司一、 兩次。野心勃勃想做「電視大亨」的他,曾欲入股無綫收費電視被拒,○八年十二月,突然出任亞視行政總裁,但十二日後便戲劇性離場。事隔一年,王維基再出新 招,卻只遞交了申請書,兩星期來仍未與政府開過會。而行政總裁楊主光坦言仍未與王維基商討收費及免費電視的共存方案。本週不在香港的王維基,二月初更會放 假一個月,往南極探險。

收費電視泡沫爆煲

王維基當年曾誇口,收費電視只須二萬個客,便可收支平衡,但公司至 今對電視經營成本卻絕口不提。事實上,收費電視業經營困難,根據「老大哥」有線電視的業績,○六年遭now奪去英超獨家轉播權後,收費電視的營業額,由○ 五年的十八億八千多萬,下跌至○七年不足十六億元。為救亡,有線重金投得一○年南非世界杯及一二年倫敦奧運的獨家轉播權,但○八年業績卻轉盈為虧,蝕一億 一千萬。○九年上半年,盈利亦僅得不足五百萬元。時富財經分析員何天成表示,有線面對兩難局面,「投唔到(英超)業績即刻暴跌,天價投到成本又飛升。」

世界盃開賽在即,但根據有線與國際足協簽訂的協議,須將八強、四強及決賽等不少於二十二場賽事,供當地免費電視轉播,條件較○六年世界盃更苛刻,當時只須與免費台分享四場賽事,而○六年有線的盈利更較○五年大跌逾七成。至於一二年奧運,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明言,獲轉播權的電視台,有責任讓最多的觀眾收看奧運,所以合約列明有線要提供免費頻道,若未能達標,可能要出售轉播權。

但 根據廣播條例,已持有收費電視牌照的有線電視,不能同時持有免費電視牌照,除非得到行政長官豁免。有線便以○○年無綫旗下銀河衞視(現易名無綫收費電 視),獲豁免取得收費電視牌照的「先例」,向政府施壓。不過,無綫當年接受多項「防火牆」措施,除不能擁有銀河超過四成九權益外,雙方更不能簽訂獨家節目 合約等。所以,有線獨吃兩大賽事廣告的美夢未必能成真。

股權當波踢

啟播逾六年的無綫收費電視,原是件「燙手山芋」。○四年才 正式開台,同年美資股東Intelsat即蝕本退股。為符合持股要求,一年後,無綫找到「殼王」陳國強及漢傳媒出手相助「過渡」,斥資三億五千萬,入股無 綫收費電視五成一。○七年,再將兩成股權,以一億四千萬售予賭王四太梁安琪。

開台至今,無綫收費電視仍未止血,○六年至○九年,總虧蝕逾八 億元。○八年一月,無綫將逾一億八千萬股轉為沒有投票權的優先股,將投票權降至合乎規定的一成五,解除與政府簽下的「防火牆」限制。但去年七月,陳國強旗 下的漢傳媒,卻宣布將三成一的無綫收費電視股份,以二億一千萬回售與無綫,無綫迫不得已,惟有再將該筆股份轉為無投票權的優先股,造就無綫持股六成,但只 有一成五投票權的古怪局面,話事權甚至不及分別持股一成八及兩成的漢傳媒及梁安琪。

內地商家覬覦無綫

去年底,剛退出《成報》的星美國際大股東、內地神秘富豪覃輝以七千多萬元入股漢傳媒,持有逾二成三股權,成為單一大股東,間接涉足無綫收費電視。

收費電視的經營環境那麼困難,但無綫電視的身價卻有增無減。曾有意出手收購電視廣播的一名商家說:「始終電視作為一個媒體,有一定影響力,你睇香港無論做報紙或電視,老闆蝕錢都要做。」

去年十月六叔邵逸夫終於「退休」,辭去行政主席之位。雖然碧桂園主席楊國強收購電視廣播因金融海嘯而告吹,但不斷有財團向六叔及六嬸提收購建議;這包括在香港上市不足三年的內地民企復星國際。坐擁一百八十六億身家的主席郭廣昌,去年底與董事局開會通過提出收購電視廣播,每股出價超過五十元,較現時股價,有兩成六的溢價。

根據法例,非香港永久居民若要持有電視台具表決權的股份,除須事先申請,上限亦不可超過四成九。郭廣昌可仿效亞視股東,台灣旺旺集團主席蔡衍明的做法,引入一位本地銀行家,合作持有部分股權。不過,邵逸夫持有的三成二無綫股份,叫價超過一百億元,高出市值八成,估計電視廣播要賣盤不是一時三刻能成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24

蔡衍明返台灣做傳媒大亨未搞掂ATV又買收費電視 李華華



2010-10-27  AD


 

有人話過,有錢佬有兩樣嘢至鍾意搞,就係政治同埋女人。但計華華話,應該仲有一樣,就係傳媒,而呢一家嘢,近年嘅吸引力,似乎已經超越咗前面嗰兩樣!個個唔係撈開呢行嘅,都話要做傳媒大亨,而就算條路幾難行,都冇打擊佢哋要成為一個傳媒大亨嘅決心!

好 似台灣米餅大王蔡衍明咁,一單「謎」一樣嘅收購(亞洲電視),再加一句冇香港記者聽得明嘅「炸能狗狗」(閩南話吃人夠夠),令佢個朵響遍粵港澳湛!咁亞視 單嘢o依家上咗法庭,仲喺度膠着緊,但唔使替蔡老闆擔心,因為佢喺台灣已經有電視台,又有報紙,仲趁呢個空檔,蛇咗返鄉下食其大茶飯!

行家話唔係咁易

寶 島最大嘅有線電視系統中嘉(至少有105萬用戶o架),隨時落入蔡老闆嘅財團!蔡老闆拍住東森董事長王令麟同另一知名富豪蔡鎮宇搞咗間「旺旺寬頻」,打算 收購中嘉,單刁據聞盛惠715億新台幣(即係大概181億港紙),應該係record high,蔡老闆佔「旺旺寬頻」五成一股權,要掟幾多出嚟有數得計。

蔡老闆嘅傳媒版圖幾時可以擴展到有線電視呢?聽台灣行家講,又似乎唔係 咁易。第一,單刁應該要搞9個月先掂,加埋,蔡老闆檔旺旺中時集團,之前因為中視(免費)同中天(收費)兩個電視台引發嘅跨媒體變更,同監管機構 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有牙齒印,家陣話叉隻腳埋有線電視度,唔係話叉就叉得……結果會點?唔知會唔會好似亞視單刁咁戲劇性呢?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89

無線應用收費模式調查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5/4OMDAwMDIzNDQ4OA.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45

路橋收費業暴利:八成公司毛利超50%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778924.html

一度被炒得飛起的「菜賤傷農,菜貴傷民」怪圈中,流通成本過高被認為是主要原因之一。更有專家測算,流通成本 甚至高達整體成本的5-7成。而羊城晚報記者的最新調查表明,國內以收費為主要營收模式的上市高速公路公司,其過去一年的利潤,甚至超過以暴利聞名房地 產,或能提供另一佐證。

19家上市高速盈利120億

在日前發改委就物價形勢舉辦的內部座談會上,中科院研究員汪同三(專欄)表示,中國流通業費用的幾個數字讓人震驚,全世界82%的收費公路在中國, 流通成本佔50%-70%。實際上,自年初河南曝出「368萬天價高速過路費事件」以來,關於高速公路收費過高增加流通成本從而推高終端價格的質疑就屢見 報端。

羊城晚報記者統計2010年A股市場19家上市高速公路的財務數據發現,去年19家高速公路不僅悉數盈利,而且平均業績增長達到近20%。另外,八 成上市高速公路的毛利率水平超過了50%,其暴利程度超過了普遍認為是暴利行業的房地產業。而在2009年,路橋收費業超越房地產業和金融業居三大暴利行 業之首。

高速公路股票往往由於股本大、股價波動窄等原因不被普通投資者喜愛,但這並不能掩蓋它們優良的公司質地。根據巨靈財經數據統計,去年19家在A股上市的高速公路企業無一虧損,平均的業績增長也達到20%,而其資產負債率卻普遍很低。

統計顯示,2010年A股19家上市高速公路全部實現盈利,合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9.9億元,同比增長19%,實現淨利潤120.58億元,同 比增長16%,寧滬高速以25.39億元的淨利成為最賺錢高速公路、贛粵高速、山東高速和四川成渝淨利亦超過10億元。從業績增速上看,19家公司有14 家實現同比業績上升,佔比超過七成,海南高速以116%的淨利增長居首,五洲交通和重慶路橋分別以47%和46%的增長列二三位,其餘多數公司的增長也在 20%以上。

業績平穩之外,多數上市高速的經營頗為穩健,上市高速普遍較低的資產負債率與人們印象中「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高負債形象大相逕庭。統計顯示,A 股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的中位數在50%,而19家上市高速有13家公司資產負債率在50%以下,佔比近七成,負債水平最低的華北高速資產負債率只有 6.2%,海南高速、龍江交通也在20%以下。綜合來看,19家公司合計總資產2049.59億元,合計負債963.51億元,負債率僅為47%。

重慶路橋毛利率88%堪比茅台

天價過路費暴露了路橋收費行業的暴利,這一狀況在上市高速的年報中也有充分體現。

去年羊城晚報曾報導2009年年報中,路橋收費業超越房地產業和金融業居三大暴利行業之首,而2010年,雖然多數公司利潤率有不同程度的下調,但其盈利能力依然超越房地產。

統計顯示,19家上市高速有15家毛利率在50%以上,佔比78.9%,毛利率最高的重慶路橋達到驚人的88.26%,與國酒貴州茅台90%的毛利率僅一步之遙,福建高速、現代投資的毛利率也分別達73%和68%。

房地產公司的盈利能力與路橋公司相比也要甘拜下風,統計顯示,126家上市地產公司只有21家毛利率超過了50%,佔比不到兩成。任志強(微博 專欄)任董事長的以開發高端地產為主的華遠地產2010年毛利率為52.41%,在地產類公司排名靠前,如果放在路橋收費業,排名處於中下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與2009年相比,多數上市高速的毛利率水平有不同程度下調,19家公司有11家公司毛利水平下降,其中5家公司毛利率降幅在10%以上,而另外8家毛利上升的公司中,上升幅度均在10%以內。

2010年路橋收費業毛利率前十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 本期(%) 上年同期(%) 增長率(%)

重慶路橋 88.26 86.64 1.86

福建高速 72.72 74.84 -2.83

皖通高速 70.61 69.05 2.25

龍江交通 68.78 70.01 -1.74

現代投資 67.91 66.06 2.79

中原高速 65.15 62.97 3.45

楚天高速 63.69 62.03 2.67

湖南投資 61.17 69.99 -12.6

東莞控股 60.06 61.05 -1.63

四川成渝 58.87 58.78 0.15

數據來源:巨靈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5

哈爾濱電信收費爭議口水戰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17/100357862.html#comment_top

  1月30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工商管理局啟動了一項行動——「叫停電信收費不合法規則」,對電話計費標準、固定電話基礎費等電信服務中涉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進行集中整治。

  哈爾濱工商局稱,當地固定電話基礎費用等電信服務標準,是由原先政企尚未分離時的國家郵電部制定的。按照現行計費方式,即使只通話幾秒鐘,也要按一分鐘收費。這明顯違背民事活動以及市場交易的基本原則。

  哈爾濱市工商局消保處處長王緒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單次按分計算,不足一分鐘按一分鐘計算。假如只說了10秒鐘,它按60秒收費,就等於多收了50秒的錢,這違反了《民法》規定的民事活動等價有償、公平、誠實守信、不得違反公眾利益的基本原則。

  哈爾濱市工商管理局高調叫板電信行業計費方式的做法,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支持。但面對挑戰,電信行業也奮起反擊。

  2月3日,工信部主管、人民郵電報社主辦、各大通信運營公司協辦的《人民郵電報》刊發文章,對哈爾濱工商管理局此舉提出質疑。

  《人民郵電報》的文章稱:我們對哈爾濱工商部門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勇氣和精神表示讚賞,但對其無視電信行業特性和法律政策環境,越權執法的行為表 示惋惜。《電信條例》規定,電信業的監督管理職責屬於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在各省區市由其派出機構——各地通信管理局進行監督。即使有用戶對電信資費 表示不滿或投訴,按照現行法律和管理體系,哈爾濱工商局也無權「叫停」電信收費。

  該文繼而稱,目前實行的電信計費單位,是依據2000年發佈《關於電信資費結構性調整的通知》確定的。此外,在前述報導中,還引用了多位通信業人士對於哈爾濱工商局做法的指責。

  哈爾濱市工商管理局和電信部門的角力,一時間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哈爾濱市有40多名律師聯名發表聲援信,支持哈爾濱市工商局的執法行動,呼 籲政府制止電信不合理收費,並表示願為哈爾濱市工商局提供相關法律援助。此外,有70餘名哈爾濱電信用戶聯名表示,堅決聲援並參與工商部門的維權行動。

  目前,哈爾濱市工商局「叫停電信收費不合法規則」行動,也在電信部門的反擊中陷入了此前類似的口水戰。

  同在去年,2011年11月,中央電視台曾報導,國家發改委正對中國電信及中國聯通進行反壟斷調查。針對央視報導,《人民郵電報》曾刊文「駁央視對電信、聯通涉嫌價格壟斷的報導」,隨後也曾掀起過一場口水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01

貸款收費整肅進行時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04/100386712_all.html

 最近,光大銀行望京支行的填單台上多了一本約一公分厚的《服務收費表》,在「諮詢顧問費」的備註欄寫著「小微企業免費」。這是銀監會推進銀行業不規範經營專項治理的要求。

  嚴格限制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收取財務顧問費、諮詢費等費用,也是國務院4月19日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中,緩解小型微型企業融資困難的措施之一。

  銀行收取與貸款相關的費用,這一曾經的行業慣例現正處於風口浪尖之上。在銀行自查、當地銀監局檢查之後,過去幾週,銀監會12個督查組正在各地現場檢查。接下來,銀行還將面臨發改委及其下屬物價局的專項檢查。

  此番整肅與貸款相關的收費,主要目的是規範銀行經營、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指出, 銀行業目前存在的一些亂收費現象的確需要規範,但與貸款相關的財務顧問費等,表面看是收費,實際上是獲得資金的一種成本。在銀行貸款資源相對稀缺的情況 下,收費檢查未必能真正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多輪檢查

  上週,銀監會督查組正在東北一家城商行檢查,但在該行一位信貸員看來,這並不算是新鮮事,「從2月發文件開始,已經兩個多月了」,剛開始是銀行自查,然後是銀監局、銀監會來查,查到就整改,已經收的顧問費等貸款費用,「一旦查出來,統統都要返還給企業」。

  2月初,銀監會「關於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範經營的通知」陸續下發到各地,要求糾正部分銀行發放貸款時,附加不合理條件和收費管理不規範等問題,並提出了「七不准」「四公開」的要求。

  所謂「七不准」,即不准以貸轉存、不准存貸掛鉤、不准以貸收費、不准浮利分費、不准借貸搭售、不准一浮到頂、不准轉嫁成本。「四公開」即銀行服務收費要合規收費(收費項目公開)、以質定價(服務質價公開)、公開透明(效用功能公開)、減費讓利(優惠政策公開)。

  「『七不准』『四公開』現在肯定是高壓線,頂風作案的,絕對不能輕饒。」東北某省銀監局現場監管處負責人說,銀監會督察組正在各地走訪,地方銀監局壓力很大,好多處室幾乎全員出動,確保不能在自己的轄區出亂子。

  銀行對貸款客戶收的費用,有諮詢費、財務顧問費等各種名目,可歸結為兩種,一是在貸款利息之外,額外多收費;二是將本應上浮的部分利息,轉為中間業務收費,即浮利分費或息轉費。

  一家國有銀行中部省份分行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在銀根不緊張時,多為息轉費,企業總的融資成本沒有變化;但在銀根緊張時,就在會在利率上浮的基礎上,另加顧問費,收費對象多為中小企業。

  這位國有銀行中部省份分行相關負責人認為,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貸款資源緊缺時的博弈行為。同等條件的客戶,誰願意出這部分錢,就能優先拿到貸款,如果幾家企業都符合貸款條件,銀行肯定是爭取利益最大化,但對實體經濟是有損害的。

  上述東北某省銀監局現場監管處負責人指出,控制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上浮空間,保貸款增速和增量,也是目前工作的重點,要和亂收費治理結合起來。

  除了直接收費,「七不准」還包括附加貸款條件的做法。一家韓資銀行的信貸員說,以前做小企業貸款,的確會要求客戶去買理財產品,或者要求把利息 或一部分貸款交出來當存款,甚至有讓客戶在月末和季末幫銀行「沖存款」的苛刻要求,客戶的隱性融資成本就很高,「有時候客戶真的急用錢,沒準就會答應下 來」。

  讓商業銀行覺得這次收費檢查格外嚴厲的原因在於,不僅銀監會檢查,發改委也參與。去年12月末召開的全國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工作會議,安排的 2012年工作重點之一,就是組織開展商業銀行收費專項檢查,切實降低企業實際融資成本。4月13日召開的全國糾風工作會議,也稱要「堅決糾正商業銀行在 貸款過程中違規行為」。

  但浙江、山東、廣東、福建等省發改委及其下屬物價監督檢查分局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均稱,發改委的銀行收費專項檢查尚未啟動。「年初國家發改委說 要專項檢查,而且是交叉檢查,但現在具體的文件還沒有下發,檢查的重點內容還沒定,培訓也沒開始。」福建省物價監督檢查分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濟南市4月下旬的全市價格監督檢查工作會議稱,從5月開始將對銀行進行一次拉網式檢查。不過,濟南市物價監督檢查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員說,這並不是專項檢查,而是自己先去銀行摸摸底,「這個專業性很強,如果猛地去查也摸不著頭腦,所以先下去檢查網點明碼標價的情況。」

  但是,銀行網點的明碼標價主要涉及個人業務,網點的檢查不太能觸及與企業貸款相關的收費和附加條件問題。

銀行的動機

  早在2004年10月29日,央行就已經宣佈放開貸款利率上限。為什麼銀行不直接上浮貸款利率,而要通過收財務顧問費或附加存款等條件來變相提高融資成本呢?

  上述國有銀行中部省份分行的相關負責人認為,銀行變相收費,根子上不完全在銀行,而在於要求提高中間業務收入比重的監管目標。「中國與歐美國家 國情不一樣,銀行業務還是以貸款為主,在中間業務渠道較少的情況下,非讓提高中間業務收入,考核指標無形中對銀行壓力很大,形成攀比的風氣。」

  「銀行收中間業務費用,很大程度上是優化報表的需要。」某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的一位人士也有類似看法。例如,一筆貸款本來是利率上浮10%,現在銀行和企業約好利率上浮8%,另外2%利息收入以中間業務收費的形式收。這種做法即「七不准」裡的浮利分費。

  但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認為,這不應該算亂收費,因為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並沒有變化,只是體現在報表上銀行的收入結構有變化。

  2011年,在信貸緊縮的背景下,與貸款相關的融資類手續費收入在手續費收入中的比重明顯提高,並帶動上市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速達到39%。根 據海通證券的統計,2011年整個銀行業融資類手續費收入的比重為31%。融資類手續費收入佔比最高的是興業銀行,為54%,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的佔比分 別為50%和49%,最低為招商銀行的9%。

  一位金融專家認為,銀行業中間業務內生改革動力不足,2011年中間業務收入大幅提高,並不是因為經營環境導致銀行業務結構改革而產生的,而是分支機構出於考核需要,對收入性質進行人為調整。因此,這部分收入的增加,實際上也是不可持續的。

  部分銀行今年對分支行取消了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的考核指標。上述東北城商行的信貸員說,「年初直接就砍掉了全年中間業務增收指標,這個指標沒了,就沒有收顧問費的動力了。」

  對於很多中小銀行,由於攬存能力弱,依託貸款業務變相吸收存款,是其以貸轉存、存貸掛鉤的主要動力,其結果是導致企業隱性融資成本上升。

  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說,總行考核分行、分行考核支行,業務人員的業績直接與存款規模掛鉤。所以,給企業放貸款的標準,一方面是 衡量風險,另一方面是看企業能給銀行派生多少存款,有些企業資質很好,但是資金流水很少,在存款方面能幫銀行很少,銀行就不太願意做貸款。

  「民營企業在大連的貸款利率多是上浮20%-30%,在此基礎上,還得開銀行承兌匯票,這樣能帶來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存款,這在實踐中很普遍,有 些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會在年利率15%以上。」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說,如果要杜絕這種現象,很多中小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異地分行都沒 法干。

  銀行目前受到存貸比考核指標的制約,而小微企業對存款的貢獻比較小,「一定規模的小微企業貸款需要佔用大企業的存款指標」。杭州銀行中小企業部 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解決的辦法是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但目前監管層對小微企業金融債是否佔用銀行的新增貸款規模的規定,仍不明確。

融資成本難降

  銀監會的整治活動已經進行了近三個月,效果幾何?

  上述東北某城商行的信貸員說,從明面上看,已經沒有顧問費等貸款相關的收費了,「我們行已經取消顧問費的中間業務收入合同,都沒法報賬了」。但 整治的風頭過了之後,是否還會有銀行在中間業務收費上「做手腳」,他認為目前還不好說,要看整頓的力度,究竟是一時的還是長期的?

  某國有大行南方分行的中小企客戶經理稱,現在中小企業的息轉費已經停了,利率是按照報價模型定價,上浮比例大概在15%-20%,沒有理由上浮30%-50%。

  但是,即便所有不合理的顧問費都取消,也未必能降低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上述國有銀行中部省份分行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檢查後,銀行可以把費用轉回利息上浮,甚至上浮更多,融資成本不一定下降。

  曾剛認為,由於這類收費是隱性的資金成本,對其清理可能導致幾種情況,一是銀行把隱性資金成本顯性化,直接提高貸款利率;二是削減對中小企業放 貸,這意味著,儘管資金成本下降,但小微企業整體資金的可得性會有所降低。而且,就算可以通過收費檢查來限制一些收費項目,銀行通過存貸掛鉤或其他方式來 獲取額外收入的方式仍可能存在。

  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坦言,多次檢查會杜絕一些明目張膽的做法,但實際操作中還有很多不露痕跡的做法。「例如銀行給客戶貸款 1000萬元,客戶開了很高比例保證金的銀行承兌匯票,如果沒有這筆貸款,也不會有保證金存款,但銀行和客戶你情我願的事情,銀行又沒逼企業,也沒有寫下 字據,這怎麼查呢?」

  上述韓資銀行北京分行信貸人員認為,有存貸比卡著,如果存款考核指標不放鬆,總行到分行支行,層層下壓,最後信貸員可能就不得不用一些手段去達標。而且,現在銀行手裡有籌碼,需要貸款的客戶挺多,但供給方少,銀行轉嫁成本非常容易。

  企業融資成本是由市場決定的,不可能通過檢查就降下來,「不是從這頭出,就是從那頭出。」 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說。

  為從制度上規範商業銀行服務收費,今年2月,銀監會、央行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佈《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一位曾參與討論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徵求意見稿爭議頗多,爭議的焦點,一是管理辦法的適用範圍,除了銀行,其他可以提供類似貸款產品的金融機構 是否也需要管,如信託公司、證券公司等?此外,一些服務項目收費,如與銀行卡相關的各種收費,其費率變動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國銀聯確定,是否也將其納入管理 範圍?

  爭議之二涉及價格管理的程序。徵求意見稿要求,商業銀行提高實行市場調節價的服務價格,應至少於執行前30天向監管部門和價格主管部門報告。「這不太現實,有些價格是高度市場化的,波動很大,怎麼可能等30天再交易?」上述參與討論的人士說。

  很多銀行人士認為,與貸款相關的收費和附加條件,是貸款利率市場化的體現,通過檢查的行政化手段干預,與市場化趨勢相悖。

  曾剛認為,關鍵在於,目前哪些機構能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受嚴格限制,貸款規模也受管制。在對貸款主體和規模的管制存在的前提下,利率市場化的條 件、即資金供求關係是扭曲的,簡單談貸款利率市場化沒有太大意義。收費和附加條件帶來的隱性資金成本,既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盡合理的,不應該全部保留, 但如果簡單地全部取消,也不足以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20

ZAKER創始人:不做免費 做收費!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2007839.html
10年。五山這個地方已經在李森和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跡。在讀覽天下廣州總部接受採訪當日,他依然是T恤+牛仔褲,標準的IT技術男搭配。

五山是廣州的信息技術基地,云集了不少信息技術上市公司總部。李森和在這裡繞了一個圈,讀覽天下總部銀匯大廈距離他的母校華南理工大學不過2公里腳程。ZAKER副總裁劉燕紅笑稱他:「繞著五山跑了10年。」

10年前,他還沒有遇到陳遲。陳遲正在為他的IT夢攢錢從事著風馬牛不相及的醫療設備代理的工作。他們的相遇,說白了就是技術怪咖和老男孩的碰撞。讀覽天下和ZAKER是他們撞出的火花,正在移動互聯網閱讀這個領域掀起不小的風浪。

挑戰「免費」用戶習慣

「不做免費,做收費!我們想要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衝擊。」

培養中國互聯網用戶的付費習慣?不少互聯網大佬們或許對此嗤之以鼻。盜版的猖獗讓國人早已習慣以低價甚至免費的付出來消費互聯網,2005年火爆的電子雜誌全軍覆滅的魁首即是「免費」。

陳遲也不例外。當他懷揣「淘金」醫療設備而來的百萬現金投入互聯網懷抱時,現實卻給他當頭一棒。「我一直對互聯網行業有一種熱愛」,陳遲告訴理財週 報記者。2005年,這位信徒終於找到機會,他創辦了電子雜誌VIKA。每期8000元的成本,推廣卻屢屢碰壁,獨自辦刊最後宣告失敗。

從「炮灰」中走出來的陳遲決定挑戰國人的付費習慣。這時,他遇上了李森和——一位技術「狂徒」。李在業內被戲稱「李站長」,早在求學時代已創辦成功 多個獨立網站,從設計、推廣到廣告營銷全部一手包辦。頂峰時期,他的網站一天有五六百萬的訪問量,他也一度成為月入數萬的「學生富豪」。

「不做免費,做收費!」讀覽天下甫一出生便是橫刀策馬不與同道落窠臼,敢與「衣食父母」的習慣叫板,陳遲的手上沒點「乾貨」不敢下這戰書。

當時市面上的電子出版物所沿用的格式,文件太大不利於在網絡上快速傳播。而且圖片和文本在電子化之後失去了原本的排版效果,帶來的閱讀體驗大打折扣。正是這些問題,讓他們看到了機會。PEP數字出版發行系統的研發,讓讀覽天下在技術上走到了前頭。

李森和告訴記者,他當時研究了很多出版物的排版方式,目的是讓PEP系統的自動化排版能夠有傳統雜誌排版的美學效果。「放大後的圖片和文字都是高清 的」,在接受採訪間隙一直低頭把玩手機的「技術宅」李森和此時方揚起頭,嘴角微翹頗有些桀驁地說:「我們想要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衝擊。」

做平台綁定1600家雜誌

「現在每個月收入大概100萬,能做到自負盈虧。」

有了技術支撐,下一步便是吸納儘可能多的內容商,說服他們授權讀覽天下銷售其雜誌的電子版。

「一開始與出版商談合作非常困難。」陳遲皺了皺眉頭說。2006年剛起步時,讀覽天下知名度不高。陳遲和李森和必須一家一家媒體跑,談版權合作。

「先做了一段時間報紙的嘗試,每天在線把國內的一百多份報紙轉換,提供在線閱讀。後來發現本身報紙價格就很低,沒辦法在網上賣,還遇到版權問題,量 不大就難以跟版權商分成。」經過摸索,讀覽天下開始專心做雜誌。「雜誌容易受發行區域影響,我們瞄準了雜誌的一些發行盲區,像《理財週報》有些地方沒有發 行,但是內容有價值,用戶買單。」陳遲說。

2008年陳遲又外包了新浪的雜誌頻道,這意味著,簽約的雜誌不僅可以在讀覽天下的平台發行,還可以放到新浪的平台上。隨著大刊的進駐,讀覽天下真正開始「獨攬」雜誌天下。讀覽「井噴」的一個月,簽約的雜誌從五六百家發展到1000多家。

目前,讀覽天下的簽約授權雜誌已有1600多家,分成形式「二八到八二不等,大型刊物會多分一些,平均下來我們佔58%。」陳遲說。

雜誌付費模式讓讀覽天下實現了微盈,陳遲向記者透露:「現在每個月收入大概100萬,能做到自負盈虧。」陳遲說。

目前在移動互聯網閱讀領域,只有廣州的讀覽天下和上海的龍源實現盈利。面對這個早起步6年的競爭對手,陳遲仍是「和為貴」:「我們的經營模式略有出入,龍源主推網絡圖書館、圖書版權兜售,還有一些海外業務,我們之間是平行線。」

估值4000萬美金

資本解救了陳遲,也讓他和李森和敢於把步子邁得更大。

在資本市場上,曾有過創業者借力資本城頭揚旗,亦有毀於資本折戟沙場。陳遲則要感謝資本對他的施救。

「2008、2009年這兩年最困難,我們甚至借了高利貸來給員工發工資的」,回憶起這兩年,陳遲先是鎖緊眉頭,不一會兒又舒緩了嘴角回頭望了一眼 李森和,自顧笑了起來:「當時感覺業務很難做,國內用戶付費的習慣很難養成。」頓了一下,陳遲低頭盯著地板似是在發呆,冷不丁又輕聲說了一句:「還是要堅 持吧。」

緊隨著kindle等移動端閱讀器的面世,新的機會降臨。他們看準了時機,將鏖戰焦點放在移動端。iPad推出時,陳遲成了國內最早一批開發這個平 台的閱讀應用的公司。這一舉動給公司帶來了更多的機會。當時,聯想計劃推移動戰略,他們手握著資金、設備和用戶積累,唯獨缺少內容提供方。

陳遲堅持將這艘「船」駛到「橋頭」。2010年9月的廣州,「秋老虎」來得比往年更早,悶熱的天氣讓人更加煩躁。將資本比喻成細雨或許過於矯情,然 而在當時,陳遲就是如此感受。讀覽天下所積累的內容方成了最好的切入點,君聯資本為讀覽天下估值1000萬美元,同時投資250萬美元。

資本解救了陳遲,也讓他和李森和敢於把步子邁得更大。這一年年底,ZAKER應運而生。

2011年,他們又進行了第二輪1000萬美元融資,估值達4000萬美元。「今年前幾個月,來找我們談的風投就更多了,估計有七八十家了。「陳遲說。

移動端的閱讀門戶

ZAKER相當於一個大型的shopping mall,媒體是進駐的商家。

底氣更足之後,首先做的一件大事是把ZAKER從原來公司的構架中獨立出來。

此後陳遲與李森和的分工就更明確了。陳遲負責讀覽天下,李森和負責ZAKER。「兩家公司的股權架構完全一樣。」陳遲透露。

「ZAKER相當於一個大型的shopping mall比如天河城的角色,媒體是進駐在mall裡的商家。」一說起產品,李森和即刻眉飛色舞:「商家們賣廣告所賺取的收益大部分都是他們自己的,而ZAKER只是扮演一個平台、通道的角色,收取『租金』而已。」

在李森和看來,傳統媒體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電子化的浪潮逼著他們把內容以出售版權的形式賣給門戶網站,但內容所產生的大部分廣告收益卻與媒體無緣。「ZAKER希望改變這一切,把廣告收益的『大蛋糕』還給媒體。」

讀覽天下走的是銷售平台路線,主打電子雜誌的零售和企業內部刊物的打包發售,在穩紮穩打中走向成熟。ZAKER走的是社會化閱讀道路,將資訊、微 博、博客、報紙、雜誌、圖片、RSS、Google Reader等眾多內容,按照用戶個人意願聚合到一起,實現個性化定製,具有微博郵件等社群化互動分享功能。

有了讀覽天下的內容合作做基石,ZAKER的內容合作談判更為快捷,「今年3月正式啟動內容合作談判,80%已經結束談判。已經有1000多的內容合作夥伴。國內的新華社、中新網之類源頭性的媒體都已經授權了。」李森和表示。

目前,ZAKER已經積累了1000萬激活用戶,其中約有15%的日活躍用戶,「每天累計有1000萬的pv(即有1000萬篇文章被閱讀)」。李森和已經把競爭矛頭直指門戶:「最小的目標是在未來做到在線閱讀的幾大門戶之一」。

最近ZAKER推出了「櫥窗」應用,走的是高端商品電子化路線,同時收取佣金和商家入駐的費用。緊接著iPhone版也在8月上線。

對話陳遲:

偉大是熬出來的

這是你的第幾次創業

陳遲:我最開始是做醫療設備代理。後來發現代理的主動權不在自己身上,手腳放不開。2005年的時候有一個電子雜誌熱潮,就與幾個朋友創辦了VIKA。後來到2006年做讀覽天下,算是第三次創業了。

為什麼會選擇讀覽天下這個項目?

陳遲:我們當初做得電子雜誌,成本太高,基本上是做一本虧一本,廣告難以盈利。於是就想開創另一種模式,利用刊物本身的價值,乾脆就不做免費,做收費。這樣不僅降低製作成本,價格又略低於傳統雜誌發行價位,會讓用戶覺得實惠。

創業過程中最困難和難忘的時刻?

陳遲:2008—2009年這兩年最艱難,感覺到業務很難做,用戶付費的習慣很難養成,版權兜售也很難做。我和森和都是借高利貸來給員工發工資的。

目前接洽風投的情況如何?

陳遲:A輪是在2010年9月份,聯想資本融了250萬美元。今年來洽談的風投就更多了,幾個月都已經有幾十家了。

融資之後,花錢觀念有沒有改變?

陳遲:業務上有明顯增長,也推出ZAKER平台。但暫時不想太早引入太多的機構,後面經營壓力會大,控制權可能會丟失。我們的花錢節奏也不是很快。主要是人工成本,佔到70%。

現在的盈利情況如何?

陳遲:讀覽天下目前實現微盈,能自負盈虧。每個月收入大概一百萬。扎克目前還在投入期。

心目中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

陳遲: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是自己,商業模式還要摸索。馮侖說過:偉大是熬出來的。

終極願景是做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陳遲:我們想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去改變與傳統媒體的合作方式,與合作夥伴共同做大。同時,在行業垂直領域有絕對的領先。

有什麼創業經驗和後來者分享?

陳遲:我更看重失敗的案例,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才是偶然的。

平時愛好什麼運動?

陳遲:平時打打網球,長的假期會參加一些徒步運動。今年上半年就參加了一個徒步穿越敦煌沙漠的活動,走了4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21

網店代寫年終總結:收費最高千字200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2-18/1MNDIwXzU4NTk1Mg.html

隨著年底的臨近,各企事業單位員工都開始為一年一度的年終總結報告忙碌,但動輒幾千上萬字的年終總結卻是不少員工的煩惱。一批網絡「槍手」看中這個「商機」,只需一兩千元就能代寫一份上萬字的年終總結報告。伴隨日漸火爆的代寫業務,隱私洩露、誠信危機等憂慮也隨之而生。

在網絡上搜索「代寫年終總結」,記者看到,相關鏈接高達79萬多條,其中不乏專業的代寫網站和淘寶網店。在淘寶網上共有389個「代寫年終總結」相關商品,收費從千字60元至200元不等。不少賣家聲稱,不僅可以根據購買者的職業量身寫作,還保證絕對原創,免費修改。儘管價格不菲,代寫業務的銷量卻不容小覷。記者發現,淘寶銷量排名靠前的一家網店累計成交量已近7000筆。

代寫年終總結生意紅火,但記者發現,已經購買的顧客給出的評價多為「內容一般」,不少顧客表示「還得自己親手改」。「我要的是專業英語文章,店家竟然讓一個和英語毫不相干的人來寫,連語法都是錯的。後來重寫的倒是可以,但是公司初審就沒有通過,500元打水漂了。」一位顧客在評價中寫道。

一位長期從事代寫業務的網店賣家向記者透露,現在的專業代寫「槍手」極少,大多數是兼職。槍手們手頭往往有很多「模板」,一般都是將既有內容修改一下,一天就可以寫出好幾篇數千字的總結。由於「槍手」本來水平就有限,再加上顧客各種專業要求,寫出來的文章水準自然也就參差不齊,很多難以令人滿意。

有專業人士表示,請人代寫年終總結存在商業洩密的隱患。年終總結肯定會涉及個人業務和公司商業運營情況,而員工將相關資料交給外人,這是洩露公司商業機密的危險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73

操控碼頭收費賺取千億元暴利(2013/4/11)林本利

2013-04-11  NM
 
 

 

葵青貨櫃碼頭發生工潮,數百名外判工人連日罷工。和黃旗下國際貨櫃碼頭(HIT)董事總經理嚴磊輝指摘工人沒顧全大局,損害香港航運業。

嚴磊輝指碼頭工人罷工,HIT每日損失500萬元。即使工人罷工一年,HIT的損失亦不過18億元。這相對於過去20多年,大財團一直阻撓香港興建十號貨櫃碼頭,對香港經濟所帶來的損失,可算九牛一毛。

香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一是物流業,佔每年本地生產總值四分一,聘用人手超過80萬人。物流業涉及的工種非常廣泛,由高增值的資訊科技和行政管理,到基層工作,包括出入口、運輸、倉庫、保安和建築等,一應俱全,為擁有不同學歷和技能的打工仔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香港首個貨櫃碼頭於1972年建成,隨後十多年,本地貨櫃業務快速增長,1987年已成為全球貨櫃吞吐量最高的港口。但政府在1992年批出九碼貨櫃碼頭後,便再沒有批地興建新碼頭。香港在貨櫃業方面的領導地位,自2005年起被新加坡及上海取代。

回歸前,港英政府已計劃在大嶼山增建貨櫃碼頭,預計到2011年泊位數目達到24個。連同葵青貨櫃碼頭24個泊位,泊位總數合共48個。港大經濟學者王于漸,早於1992年便指出貨櫃碼頭擁有權過分集中,因此他建議為貨櫃碼頭業引進新的經營者,與現存享有支配地位的經營者競爭。到1997年,王于漸與科大經濟學者鄭國漢合作,出版名為《港口設施及貨櫃處理服務》的研究著作,認為政府有必要在2002/2003年及2005/2006年就分別建好十號及十一號貨櫃碼頭。

兩位學者指出政府採用的「觸發機制」(Trigger-Point Mechanism),幫助現有經營者維持支配地位,限制新經營者進場競爭。按照這個「觸發機制」,除非未來五年後貨櫃的需求預測超越現有的處理能力,否則政府是不會倡議興建新貨櫃碼頭。這個政策與新加坡政府在社會有需求之前就興建新碼頭,可謂大異其趣。常識告訴我們,貨櫃的需求量受制於貨櫃碼頭處理費;處理費愈高,需求量增長自然受到限制。本地大財團在深圳投資興建貨櫃碼頭,在香港則收取全球最高的貨櫃碼頭處理費,讓大量貨櫃業務流失至深圳港口,之後便說香港沒有需要興建新貨櫃碼頭。大財團在香港和深圳兩地操控收費,賺取豐厚利潤,香港的物流業卻因此而損失巨額收入和大量就業機會。和黃操控香港及深圳兩地的港口業務,每年賺取數十億元利潤。自2005年起,和黃便透過出售碼頭業務,賺取巨額利潤,好填補投資3G業務的巨額虧損。2005年,和黃以72億元向新加坡港口局,出售HIT 20%及中遠國際貨櫃碼頭10%股權,獲利55億元。2006年,再以340億元作價向新加坡港口局出售和黃港口(持有HIT)20%股權,獲利244億元。到2011年3月,和黃分拆和記港口信託於新加坡上市,作價高達685億元,獲利440億元。三次出售碼頭業務,作價合共1,097億元,和黃獲利739億元。若非特區政府任由大財團操控貨櫃碼頭業務,和黃又怎能賺得過千億元暴利?政府高官方便大財團牟取暴利,損害中小企和工人的利益,亦令香港貧富不均問題愈趨嚴重。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