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農民工的第二代已經不能稱為農民工了,因為這群小孩從小離開家鄉,生活在城市的邊緣,但是他們渴望成為這個城市的一份子,但現實是只能成為旁觀者,他們是一群沒有歸屬感的人。

藍領招聘作為未來的入口級服務炙手可熱,下一個風口——藍領服務已浮出水面,藍領群體看似遙遠又近在身邊,可是你對這個群體了解多少?他們的“前世今生”投放在大時代背景下呈現什麽樣的狀況和趨勢?

從前段時間以來都有投資機構和一些藍領方向的創業團隊,接連發布了一批文章在討論藍領市場的屬性及未來藍領領域的創業機會和布局,各種觀點很多看了都感覺很有道理。作為國內最早關註藍領創業團隊的創業服務平臺,我們一直對藍領服務的項目深有體會,我想站在投資人的立場,從社會學及宏觀經濟的角度淺談一下這個群體和行業的情況。

藍領是誰?他們的生存現狀如何?

藍領人群在我的理解中已經過渡到第二代了,第一代是以前大家稱呼的農民工,也就是那群80年代末90年代初,離開了祖祖輩輩耕耘的土地來到城市討生活的人,他們的生活軌跡同城市完全是脫節的,他們在城市打工、掙錢然後寄回老家,他們的期望是能賺夠錢回家蓋房子養老,落葉歸根。因為他們的收入是從土地里得到的幾何倍數,國家又實行了新農保,所以他們對這個社會的滿意度是相當高的,也就是幸福指數很高,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融入城市,所以也並不太在意或者是可以容忍所謂城里人對他們的嫌棄和歧視。(同理可以參照80代那些洋插隊的心態)

而他們的第二代已經不能稱為農民工了,因為這群小孩從小離開家鄉,生活在城市的邊緣,但是他們渴望成為這個城市的一份子,但現實是只能成為旁觀者,他們是一群沒有歸屬感的人。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有限,有些是留守兒童,因為由長輩撫養無法得到父母的正面引導和及時的教育放棄了學業,一部分是因為農村人口結構調整後村辦學校消失,基礎教育全部轉到鎮上去了,盡管不收學費但相應的就學成本提高後導致學生失學,到城市早早進入社會打工,加入藍領大軍。還有一類是他們隨父母來到城市上學,卻不能得到和城里的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學習基礎薄弱,父母無暇照顧或者經濟壓力的問題,連9年義務教育都未完成,迷茫而無助。這群小孩承受著各種社會的眼光和客觀現狀的壓力,他們對社會的滿意度是非常低的。現在他們是藍領大軍的一員,未來20年或30年後當他們喪失了勞動技能之後該何去何從?是件值得憂慮的事。

藍領們的未來不被看好? 有待商榷

回過頭來看第三季度中國的GDP增長6.9%,其實未必是個不理想的表現,甚至超出一些經濟學家的預期,大家都知道數字的真實程度到底有多少水分,但是國際資本包括大摩、高盛還是依然看好中國的宏觀經濟。因為全球經濟回暖是趨勢,美國經濟已經全面複蘇,歐洲經濟也開始走出困境,這次G20峰會不討論歐洲經濟增長也是因為已經不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了。

這輪的中國經濟依然是處在調整結構的狀態,增長放緩的時候只要能保證就業率依然可以保持市場的穩定,這也是為什麽中國政府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核心還是要提高就業率。但就目前來看這些刺激政策還是在解決高學歷人員的就業問題,那群低學歷的產業工人未來的就業機會在哪里?目前有幾種可能性,就是政府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完善社保體系、降低購房成本把老百姓的存款釋放到消費領域,從而促進消費市場及服務行業,增加藍領們的就業機會,從而解決制造業不景氣而導致的制造業藍領的失業問題。但是筆者並不認為這是一個治本的方法,如果第二產業無法複蘇老百姓就不能提供源源不斷地購買力支撐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

還記得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產業工人嗎?他們是中國經濟崛起的符號。李開複老師也曾在多個場合提到過對藍領市場的關註“中國有個人口優勢,還有非常大量的藍領人口,藍領人口現在是在大城市里面打工或者在某一個工廠里工作,這一批人,在一個新崛起市場里面,其實扮演重要的角色”。簡單的講就是市場很大如果想創業就往那個方向試試。

所以近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及投資機構關註到這個領域,但也僅僅是關註而已,離布局依然還有距離。僅就我個人的理解來看有幾個方面的原因:1、對中國目前的宏觀經濟不太看好,導致對行業中國制造沒有信心;2、對中國藍領人群的屬性還不夠了解;3、對目前這個領域中的創業者能力持觀望態度;4、擔心人口紅利消失後機器人或機械手臂會替換人工導致人力資源市場需求萎縮;

我個人認為大可不必為此擔心,盡管大家能看到的一些表層現象就是美國及歐洲制造業回流,中國的人力成本提高,北美及東南亞提供了大量的低成本的勞動力,但事實是很大一部分的公司在海外兜了一圈後依然回到了大陸。工場搬遷表面上好像省了30%的人工,但最終為此帶來的一系列的管理成本並未提高效率,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試想一下哪個民主國家能夠接受像中國富士康那樣把幾十萬勞工積聚在一個大社區內接受如此滿負荷及高效率運轉的準軍事化管理?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提供了一批高素質的產業工人。

制造業的回歸和升級叠代本身就是有一個過程,德國、美國、日本、都是有一個共性的發展過程,以山寨和低端制造起家然後再進行產業升級,前段時間有新聞報道東莞工廠倒閉解散,工人失業,但是數據顯示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藍領工人外流的顯現,這就說明人員依然在珠三角這個大池子里流動,經濟不景氣擠占了大量低效低附加值的中小型民企的生存空間。

中國第一代企業家的財富積累靠的是勇氣,是得益於改革開放供給關系不平衡而產生的,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就是要叠代掉他們的,他們也是時候該淡出商業舞臺了,互聯網的革命意義不就是利用再造流程的方式打破原有的壁壘,形成新的壟斷嗎?當然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等著別人來顛覆。而只要市場的需求不萎縮,產能會先在大企業集中,那些大家夥會變得更大。產業工人會聚集到那些大企業中,所以那些做藍領招聘的企業終極商業模式絕不是一個撮合工具,而是平衡市場供給關系的杠桿,經濟越是不好價值越大!深圳經歷了山寨手機的那波低潮,現在不正在成為全球的創客樂土嗎?美國的那些產品眾籌網站拿到錢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曬張去深圳的機票,告訴用戶“親,我給你們去做產品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工業有機會實現轉型。

藍領大軍未來將帶來的機遇

我們相信中國經濟長期看好至少能保持10—15年的勻速增長,農村土地的私有化、城市化進程、60萬億的國有資產放開等等,中央政府有一把好牌可打。其中離開土地的農民也就是我們提到的龐大的藍領人群是個巨大的市場,包括招聘、金融服務、婚戀、房產等等,很多人分析過了,我就不詳談了。

但是正因為是個全新的領域,大家都沒有數據可分析包括BAT,也導致的這個行業遲遲沒有成為風口,我們本來以為在2015年資本市場會把藍領這個領域作為一個獨立的版塊來布局,事實上進展不如我們的預期,沒關系我們倒不是太著急,接下來應該會有一批創業者殺進來,之前有智聯、中華英才的團隊做招聘;58、趕集的團隊做垂直平臺;未來會有做校園分期、校園配送的都會殺進來。

我們在2012年開始關註藍領方向的創業團隊,當時投資了某制造業藍領招聘項目的種子輪,在融天使的時候特別難,難在哪里?前面提到過的問題幾乎都碰到了。而且這個行業有很高的隱形進入門檻,那個時候資本也特別熱,那些用錢燒流量的項目融錢特別快,相對來說這樣的項目就不夠性感,當時團隊做的比較重,所以增長就不夠驚艷。2013年初時候大家都在用輕模式快速積累用戶的時候,這樣的項目就更不受待見了,但事實證明當時搞流量的都把自己給搞死了,做重的活下來了,事實證明在一個全新的垂直領域被用戶認可並信任是有成本的,只有做重才能提高用戶粘性並形成壁壘,而這個壁壘一旦形成對手很難打破。

當時創始人線下出身也會被質疑缺乏互聯網基因,回過頭來看其實對傳統行業的改造你不懂行的話陷阱太多,而且藍領行業人群很特殊,受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使他們很難產生信任感並且有一套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所以很多互聯網公司既有的打法是打不透他們的。所以當有些創始人告訴我“我先要做藍領社交把用戶黏上來之後倒流到招聘”等等,我的回答就“你想多了”,這套邏輯在這個人群中是不通的。所以我不太認為短期內能出來入口級的平臺型公司,所以每個方向都有大量的機會。

但是當時很多機構盡管表示認可這個觀點,但同時又持觀望態度,幾乎所有的知名投資機構都能見到合夥人但總差在臨門一腳。我想這也是很多藍領方向的創業公司的共性問題,所以幾乎就在子彈快打完的時候很幸運得到了創新工場的天使輪,合夥人郎春暉特別認可這個市場和創始人在做的這個事,並且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耐心,汪華也站在一個很高的維度在來俯視這個行業並同團隊一起梳理了戰略,接下來的速度就特別快,很快就在今年的8月完成了由富達領投、諾基亞成長基金的跟投,完成了目前藍領招聘市場上最大的一筆A輪融資。回過頭來看有個有趣的的顯現,這幾家機構都有一個共性,懂宏觀經濟、了解全球市場、同全球制造息息相關(創新工場的LP其中就有富士康)。

其實一談到經濟的事其實特別容易挨板磚,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我們有個很樸素的觀點就是中長期看好中國經濟並且願意關註到那些經濟轉型過程中而產生的特殊人群,比方說農民、藍領。他們在社會中處於一定的弱勢,需要社會大眾的關註和幫助。作為一家投資機構帶動開發和促成藍領領域的創業項目可以讓藍領族群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從他們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去服務於他們,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在思考如何幫助他們,就是在思考他們需要什麽?等於在想創業的點子,說到創業就又回到今天的主題,如何服務好這群近3億的從業者誰就有機會殺出來,成就一家百億美金的公司。

綜合來看資本也許除了逐利,也許還能為改善社會環境做些有價值的事!

標簽 藍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