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Google眼中釘 月吸兩億讀者

2011-2-14  TCW




如果,美國現代詩發展史上最偉大 的詩人之一艾蜜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活在現代,她該如何擺脫出版社惱人干涉,自力發表窮盡一生創作的上千首詩作?不是靠Google Books,也不是蘋果的iPad或亞馬遜(Amazon)的電子書Kindle,但Scribd肯定幫得上忙。

Scribd是一個年輕的開放式電子書平台,讓使用者可以上傳Doc、PDF、 PPT或TXT等多種格式的文檔,經過數位版權管理加密後,嵌在網站設定的內文框架裡,讓使用者直接在線上閱讀。

二○○七年艾德勒(Trip Adler)動手打造Scribd,出自一個單純的動機:一個免費的線上文檔共用網站,讓每個人自由發布原創作品,並與全球讀者交流;但靈感卻是來自一個存在許久,卻一直沒有被傾聽的需求。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報導,任職於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老艾德勒(John Adler,艾德勒父親),在神經外科系負責技術與創新的研究幾十年了。這期間他撰寫近兩百篇專業評論文章,但與所有同樣辛苦產出心血結晶的研究者一樣, 每當試圖投稿醫療刊物,總是得忍受著漫長的等待。這讓他有些洩氣。

老艾德勒期盼有人指引一條盡可能多、盡可能快,讓畢生發現廣為人知的辦法。這個心願傳到兒子耳中,他於是拉著另一名甫自哈佛畢業的小夥子傅瑞曼(Jared Friedman)一同架起這個網站。

遙遙領先!上億份文件,是Google的十四倍

這個創舉不僅為老艾德勒打開讀者市場,也由於支援格式眾多,又可儲存九十多種不同語言的文件,至今全球每個月上線訪客超過兩億人次,在此瀏覽上億份研究論文、心得報告、專業分析、小說投稿、雜誌到建築草圖等,三年間已成為全球最大線上文件共享平台。

上億份的文件存量,比起Google Books的七百多萬份,雖是遙遙領先達十四倍,但艾德勒知道,其實兩者的營運模式並無太多不同。關鍵是版權操之在創作者,僅僅提供免費平台,單靠廣告和 加值服務終究無法提供使用者更完善的體驗且提升獲利。於是他在募集兩輪資金後,二○○九年五月宣布開辦Scribd Store。

獲利看好!作者定價賣書,養出人氣作家

這個衍生的Scribd Store概念,等於是跨進亞馬遜的線上書城領域,不同的是,它讓著作者自己定價,更讓著作者保有八成收益,這個數字是所有實體出版社都無法想像,也無法承諾的「天價」。

才推出兩個月,就有觀察家試算,Scribd Store網站上點閱率最高的書大約是六十七萬人次閱讀,以一本賣十美元計算,若有一成願意付費,那作者身價保守估計也超過新台幣上千萬元!這不免讓出版 社擔憂,如果作者知道創作所得抽成可以如此之高,誰還會有興趣跟出版社打交道呢?

也因此,越來越多獨立出版社,例如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歐萊禮(O'Reilly)與貝雷特‧科勒(Berrett-Koehler),一改原先抗拒的態度,反以承包後製的合作方式,將旗下出 版物放上Scribd Store銷售,讓曾經一度對品質與非法下載問題失去信心的出版市場,也因此逐步獲得提升。

除了發展通路生意外,由於Scribd也開放讓所有人提供選書建議,一年多以來,吸引一批擁有粉絲跟隨的「人氣作家」,自成一個線上讀書會的社群架構。

艾德勒解決了獲利問題,接著還得要想辦法打入行動裝置的電子閱讀器市場,特別是iPad與Kindle這兩大巨頭,除了長時間定在桌前對電腦螢幕閱讀,已經被證明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也因為越來越多趨勢顯示:社群網路媒體將在圖書行銷發揮重要作用。

出版研究專業組織《出版商週刊》(Publishers Weekly)近期便以顯著篇幅強調:「社群媒體提供的行銷途徑,完全與傳統手法反其道而行,然而,這是出版社經營模式由傳統的企業對企業(B2B)轉向企業對個人(B2C)必經的過程。」

於是在二○一一年一月下旬,Scribd完成第三輪集資後,也開始瞄準行動裝置的市場,預計今年全面在行動裝置與電子閱讀器上,提供文檔。艾德勒說:「二○一一年將是我們的里程碑,隨著閱讀方式的快速變化,我們為使用者提供的閱讀服務也務求快速變化。」

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領袖胡適曾說:「發表是最好的記憶。」在過去,對許多有夢想圓、有志難伸的人而言,出版界的層層把關可能是阻擋目標的障礙;但現今躬逢社群網路盛世,Scribd的出現就像是藏著寶藏的天堂,只消你動動手指就能觸及。

【延伸閱讀】Scribd vs. Google BookScribd 成立時間:2007年 每月訪客數:2億 合法版權書目量:逾1億

Google Book成立時間:2004年每月訪客數:4.9億合法版權書目量:700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85

Google總座 用關鍵字打開決策思路

 
2011-3-28  TCM




「筆記讓我變得更聰明。」 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峰下了一個結論。

每個人做筆記的目的或有千百種,但可能很少聽到是為了「分析」。分析什麼?簡立峰的回答很簡單:「所有事。」他有一套關鍵字筆記術,可以讓他透過筆記思 考,能把事情想得深,還能想得廣。

如何透過筆記想得廣?打開簡立峰的筆記本,第一頁永遠是目錄頁,他會像取檔名一樣提上關鍵「名」與「事」,並以三至五頁為一組。之後再翻到各個群組分頁, 像執行文書處理流程一樣,隨時將各種想法、疑點與可行方案一字一行填入。

這讓他可同時處理好幾件事,或許是人事決策、政策建言,甚至業務機密。他說:「做筆記時,腦子其實是在多工運作,靈光一閃的念頭往往是關鍵線索,第一時間 就要記下來。」

簡立峰在筆記目錄開了關鍵字後,只要有時間就進入思考,然後再工整的填入預留的筆記空白裡。簡立峰說,思考不求速成,想不通或解方不夠完善,他就等到思緒 清明時再分析,直到填滿空白、想透原委。這時他停止書寫,開始行動。

做紙本筆記 關鍵字發展成方法,幫老爸買地

例如,前年某個夏天的週末,簡立峰回老家探望雙親,在跟著父親下田除草、除蟲時,聽見父親提起這塊向政府租耕的市民農田過不久得歸還。簡立峰知道,這十坪 大小的田地是父親的生活重心,當下他沒有說什麼,但隔幾天出遠門,在飛機上他在筆記本上寫下「為父親找塊地」的關鍵字。

在專屬這個關鍵字的筆記頁裡,他寫下一塊田對家人的各種用處,然後列舉盡可能符合需求的方案,例如向政府爭取延長租約、與地主協商地權,或另尋地,並針對 每個方案詳列可行性、困難度與預算。

回國後,他一一嘗試筆記中的解決方案,最後是一個星期內就做成決定:在老家附近買下三百坪的地。這一大片園圃現在不僅僅為父親延續園藝樂趣,還為母親闢了 花田區、為兒子圈下魚池,也為自己整出一塊運動場。他展示手機攝下的照片說:「現在我們全家人花最多時間相處的地方就是在這塊土地上,它的存在比任何要求 家人同聚的言語要求都還要有力。」

做雲端筆記 導入跨國會議,由與會者合寫

而且他的筆記更多時候不是實體紙本,而是在網路平台上完成。

以Google台灣三年前在台大、清大、交大開設雲端運算課程為例。這是美國本土以外第一個產學合作方案。當時簡立峰為說服總部,帶領工程所十多名同仁, 花三個星期與總部「紙上談兵」,總部才以理由充分的結論同意。

簡立峰團隊的做法,是會議開始前,所有跨國與會者都會收到一份擬好名稱的空白電子檔案,產品經理是主要記錄者,但其餘所有參與人員也都可邊聽、邊說、邊思 考,還可即時邊以網路共同分享的傳遞訊息方式,針對某項提議,在頁面鍵入意見與想法,以供大家討論。

開會的同時,筆記本的主要整理者產品經理,就已經同步把「筆記內容」分類、刪節、分配或採用。等到會議結束,不僅結論已經出現,行動方案也同時成形,每個 人都帶著新的任務各自回到工作崗位。

Google會議的形式,反映這家公司對解決問題的重視程度,也與簡立峰常以自答自問的思考法不謀而合。

而當筆記累積越來越多,簡立峰也有一套雲端筆記整理術:「檔名關鍵字還是『名』與『事』。」每一回與相同的人開會,他都逐一鍵入重點,在這個人的檔案上, 花約十五分鐘編輯剪貼,越重要的文句訊息往上排在越顯眼的位置。整理的動作看似費工,但簡立峰說:「這樣一來,儘管一份檔案長達二十頁、跨時數年,每次開 會都依然能夠直指核心,發揮效率。」

數位時代讓簡立峰的筆記可以更快整理出關鍵字,更專注思考最重要的事。而且透過關鍵字分類,又可以同時開啟不同思考項目,成為兼顧公事與家事的達人。

延伸閱讀:筆記撇步1先在記事本第一頁建立目錄群組 2在後面群組分頁中,寫上關鍵的名與事 3陸續填入線索與想法,建立脈絡並導出結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9

集結Google平台 台灣品牌與代工廠分進合擊 台北國際電腦展 抗蘋果大軍的復仇

2011-6-13  TWm




當iPad 2全球賣到缺貨,當宏碁被高額庫存損失壓倒,台灣電腦產業一夕之間被焦慮籠罩。然而,即使今年蘋果拿走八成平板電腦市占率,但平板電腦不是唯一,戰爭才正要開始!

撰文‧賴筱凡、翁書婷

六月天的溫度高得有些嚇人,但每年的這個時候,在世貿、南港展覽館兩頭,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子廠採購、主管,頂著豔陽也不畏酷熱,他們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在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尋找年底的聖誕節商機。

一樣的電腦廠大老齊聚,一樣的華麗展場與看不完的show girl,今年的Computex氣氛明顯不同於往年。三年前的Computex,華碩的一場展前記者會,以Eee PC宣告小筆電世代來臨。然而,科技產品壽命有限,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如今卻是只聞蘋果iPad 2的新人笑,不見台廠小筆電這舊人哭。

一場由蘋果掀起的平板電腦風暴,在今年iPad 2篤定端走八成平板電腦市場後,其他品牌廠的平板電腦設計得如何,似乎無法成為消費者今年的採購重點。但市場變化真的是如此嗎?戴爾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 董事長閔毅達(Amit Midha)微笑著說:「戰爭才剛要開始呢!」

贏者不可能全拿

抗蘋果大軍集結反攻

就在Computex開展前夕,一封發自全球網路龍頭Google的餐敘邀請函,一一送到了台灣科技大老們的手上,包含宏碁董事長王振堂、華碩董事長施崇 棠、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仁寶董事長許勝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緯創董事長林憲銘等,幾大巨頭齊聚的目的無他,就是要商討如何在蘋果獨領風騷的時代,奪回 昔日光榮。

這場餐敘由Google發起的理由很簡單,殺不進蘋果的封閉式平台,台灣廠商得要有更厚實的靠山,那就是Google的開放平台,從Android到Chrome,Google成了抗蘋果大軍的新一代救世主。

他們不得不正視,蘋果推出iPad以來,確實在全球造成不小的風潮。縱使是iPad 2正式推出三個月後的今天,全球各地的iPad 2還是供不應求、賣到缺貨,「This is a critical time(這是一個關鍵的時刻)。」施崇棠大聲疾呼著,因為iPad 2帶給台廠不只是追不上的壓力,更直接衝擊全球筆記型電腦銷量,率先中箭落馬的宏碁,就是最顯著又血淋淋的真實案例。

但,這只是一時。

「五年內會發生很多事,就像筆記型電腦與平板電腦,戰況會越來越多變化。」電腦晶片大廠超微(AMD)產品事業群資深副總裁Rick Bergman在Computex開展的早上才剛飛抵台灣,就開始了他一連串會見台廠夥伴的行程,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我們會跟OEM廠(原廠設備製造 廠,即代工廠)手牽著手一起面對挑戰。」於是,宏碁的第一款平板電腦,搭上了超微專為平板電腦量身訂做的核心晶片DESNA,不只用的是台積電四○奈米製 程生產,還是集微處理器與繪圖晶片於一身的加速處理器(APU)。

華碩動作更是跑得快,繼四月推出結合鍵盤的變形金剛後,六月再推Pad Phone,「出門時候,帶著手機又要帶平板,又重又麻煩,我們這次是要把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使用情境,全部整合在一起。」施崇棠顯得自信滿滿。

另一頭的宏達電也沒閒著,選在iPad 2台灣開賣的同一天,宏達電大動作地舉辦了年度派對。站在國、內外媒體面前,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更意氣風發了,因為宏達電的平板電腦flyer(飛行者) 光上市第一天,出貨量就超越預估值的一倍,以這種銷量估計,分析師不諱言,一個月要出三十萬台,一年更有機會上看兩百萬台。

抗蘋果大軍磨刀霍霍,更何況今年出貨量預估四千萬台的平板電腦,對比四億台的筆記型電腦出貨量,還是小巫見大巫,「競爭是會很激烈,但平板電腦能侵蝕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的程度有限。」閔毅達停頓了一下,偏著頭想了兩秒,「大概十%吧。」

平板不是全部

雲端、商用機種 機會更多蘋果iPad 2一路壓著其他品牌廠打,更把小筆電僅有的生存空間壓縮到讓雙A(acer與Asus)喘不過氣來,即使如此,抗蘋果大軍沒有多做歇息,「就算iPad 2,都還不算是平板電腦最完美的設計。」閔毅達的看法,在Rick Bergman口中獲得同樣的回應。

看著宏碁業績利空連番襲來,惠普下修財測,向來消費機種比重就低的戴爾,反成了iPad 2浪潮下的倖存者,「我們的商業產品比率高達八成,這也是為什麼戴爾第一季獲利能暴衝三倍,營收倍增。」有別於台廠的愁雲慘霧,閔毅達顯得一派輕鬆,確 實,平板電腦市場只是整體電腦產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這個市場還是正成長,只是成長幅度不若以往。」所以,戴爾去年在中小企業(SMB)產品線成長 十二%、政府部門產品線成長十三%,大企業產品成長九%,整體亞洲市場(包含日本)更成長了十五%,閔毅達不認為現在有悲觀的理由,「我們要做的是去創造 未來需要的產品,是去迎合消費者需求。」於是,我們看到Google、英特爾(Intel)在布局平板電腦外的產品動作,越來越 多,Chromebook、Ultrabook(超薄筆電)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Chromebook只是開始,桌機、平板,甚至其他裝置,都有可能是 Chrome的下一個應用產品。」Google產品開發資深副總裁Sundar Pichai說。

英特爾執行副總馬宏昇(Sean Maloney)更有信心,「在二○一二年底前,將有四○%的消費性NB市場屬於Ultrabook。」另一方面,各家大廠也開始力鞏中小企業產品與雲端 服務。以第一季逆勢交出獲利倍數成長績效的戴爾為例,中小企業產品對他們來說,更是拉動獲利動能的最重要柴火,「所以,我們去年中小企業事業群在戴爾貢獻 營收比重將近三八%。」戴爾大中華區中小企業事業群總經理許肇元說。

隨著中小企業客戶對網路依存度越高,市調機構Gartner就預估,今年全球企業IT支出高達二.五兆美元,這也是為何多數品牌廠在消費市場踢到鐵板後,紛紛轉向商務機種與中小企業市場。

至於雲端服務,更是各家代工廠遇到毛利瓶頸後,思考轉型的第一重點,像廣達、英業達,都將雲端視為從NB代工轉型的最重要策略,閔毅達進一步拿出數據佐 證,過去十八個月裡,全球的數據量增加了一倍,未來十八個月,這個數字還會再增加一倍,雲端成了平板電腦浪潮下的另一個機會。

只是看在許肇元眼裡,在這些產品市場不能躁進,「客戶願不願意添增採購,重點還是在於你的產品有多高的性價比,能提供多完整的解決方案。」所以,戴爾砸下十億美元就為提供數據中心的軟體,即使戴爾自己本身不賣軟體,但戴爾要給客戶最完善的雲端服務。

就在雙A焦慮如何跟上蘋果的腳步,把所有iPad 2沒有的功能全做到自家平板電腦上的時候,抑或零組件廠、代工廠如何擠進蘋果供應鏈之際,或許台廠可以退一步來看。

閔毅達笑了笑,「這是一人多機的時代,誰也不會消失在市場上,平板電腦永遠也不可能取代NB。」為現今焦慮不已的台灣電腦產業,給了另一個不同觀點。

施崇棠:iPad真的很兇猛iPad浪潮衝垮宏碁防線,也讓雙A今年營收面臨苦戰。趕在Computex開展前,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接受《今周刊》專訪,分享他對平板電腦及市場競爭激烈的看法。

《今周刊》(以下簡稱問):華碩投入平板電腦,究竟有什麼優勢?

施崇棠(以下簡稱施):大家都在談Pad(平板電腦)的時候,喜歡說它只是做一個pleasure computing(娛樂電腦),可是卻沒有注意到Web 2.0的趨勢。現在其實越來越鼓勵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像社群網站的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都在鼓勵更多的輸入,鼓勵更多的 creation(創造)。

華碩雖然不是跟第一個Google一起做Honeycomb(Android 3.0)的廠商,但是我們的優秀工程師真的讓Google很impressive(印象深刻)。

我覺得蘋果是想建立一個比較closed(封閉)的生態系統,但Android是開放的觀念,有時候三個臭皮匠會大於一個諸葛亮。

問:今年華碩預期平板電腦的出貨量有多少?

施:我們其實也是很小心、很保守的在估計。iPad真的是很凶猛!我們希望在開放的陣營,包括Android與Windows,是絕對領先的。坦白說,出 貨數量現在估計其實不太準,但我們內部今年是有定了一個200萬台。我覺得在變動時代,這樣估的話意義不大,但華碩如果做得好的話,當然要遠遠超過這 200萬台。

問:華碩近年來面對的挑戰不小,你怎麼鼓勵大家持續精進、不斷前進的?

施:我最近在全球行銷會議上,給大家畫了一張圖:一個老和尚在做期末考試。

我在圖左邊,畫了一個易行門,右邊畫了一個難行門。然後這個甲和尚在考試的時候,他一下子就選擇了那個易行門,因為易行門沿途就是好漂亮的花啊,很好的食物。但是就是最後此路不通。

乙和尚選的就是難行門,沿途都是毒蛇猛獸啊,很多的考驗,可是最後他拿到了武功的寶藏。

丙和尚就是在那邊猶豫不決。到底是難行門還是易行門?結果喪失了先機。

我覺得中國的古老智慧很好,就是說易形門大家都會走,你會走也要走,你不會走也要走。我是鼓勵華碩同仁,寧願選一個比較難走的門。 (楊方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9

Google愛太陽能 投資手筆史上最大

2011-7-11  TCW




六月中,潔淨能源領域出現史上最大一筆投資案:網路搜尋引擎龍頭Google宣布,將投入二億八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十一億元)給美國加州一家太陽能業者太陽城(SolarCity),建造太陽能系統供當地用戶使用,用戶只需付出固定費用購買此太陽能設備產生的能源。

加上最近對「太陽城」的投資,Google對太陽能發電等潔淨能源的總投資金額,已經高達六億八千萬美元。

事實上,三月中日本發生大地震,導致福島核電廠危機,各國聞「核」色變,紛紛尋求潔淨能源這類替代發電方案,尤其是太陽能發電,因此又開始成為追捧對象。

最大市場德國飽和 進軍多陽光、高電費加州

在日本大地震發生後不到一個月,Google就以三百五十萬歐元,收購了德國首都柏林附近的一家太陽能發電廠,該電廠可以供給附近地區五千戶家庭的用電,而這是Google在歐洲地區的第一個潔淨能源投資。

Google在歐洲的第一個潔淨能源投資,之所以選在德國落腳並非偶然,在重視生活環境品質的德國,太陽能發電是「政治正確」,因此德國政府多年來不惜血本大力扶植相同業者。

經過多年的政府補貼優惠,德國已成為太陽能發電技術的龍頭:該國不但有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甚至還打造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動力船「星球太陽號」(Planet Solar)。

而德國國內太陽能發電市場規模也在政策主導下不斷擴張,據市調機構Solarbuzz今年三月公布的報告,去年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市場就是德國,該國占全球太陽能發電需求比率四二%,是第二名義大利的兩倍。

然而,德國國內太陽能發電市場出現飽和,德國太陽能設備廠挾著早就醞釀「走出去」的念頭,亞洲各國就是它們努力耕耘的領域。

例如名列德國科技四十強的亞智(Manz Automation),早在十年前就開始提供太陽能設備給台灣廠商,二○○八年還買下當時的台灣宇太新科技(Intech)。該公司也在二○○八年與印度一家公司合資。另一家公司IBC今年四月也落腳中國北京。

不過太陽能發電是屬「看天吃飯」的行業,若碰到陰雨綿綿的城市,太陽能發電即使有再強技術,見不到陽光亦無用武之地,這就是為什麼陽光普照的地區往往成為太陽能發電廠商的最愛。

亞智創辦人曼茲(Dieter Manz)預言,太陽能發電「最大的市場將會在美國加州,因為有很多陽光,而且尖峰電力非常昂貴。」在「恐核」成為國際潮流下,這些太陽能發電廠未來還有不小的發展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9

Google+大受肯定 助力谷歌股價大漲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27/0NMDcyXzM1MzM0NA.html

據國外媒體報導,Google+的快速增長推動谷歌股價上漲,該服務已經推出整整一個月時間,在這一個月中,谷歌股價上漲了近30%,市值增長了450億美元。

Google+是Google的一項社交服務項目,Google+目的是讓Google在線資產在日常生活中更普及,而不只是網上衝浪時偶然點擊、搜索一個網站。

Google高管維克•岡多特拉和布拉德利•霍洛維茨認為,Google+不只是一個產品,也不是一種戰略方案,而是一個擴展後的Google。

Google+ 發展勢頭強勁,或將Google再推向高峰。Google+ 6月30日開放社交服務Google+的測試,並宣佈谷歌現有用戶可邀請任何人測試服務。但由於新用戶突然大增,當晚,谷歌就結束了這種邀請的方式。谷歌 社交服務主管維克•剛多特拉表示,我們在晚上關閉了邀請機制,因為需求太大了。

標準普爾旗下股市研究部門分析師Scott Kessler稱,Google+為此做了很多,現在人們將谷歌視為社交媒體行業非常重要的參與者。

分析師指出,此次谷歌增加的市值幾乎是Face book在私人股權交易市場估值的一半以上,Sharespost.com最新數據顯示,Face book最新估值為847億美元。Face book推出已經有7年之久。

谷歌在7月14日發佈了第二季度財報,除了展示靚麗財報,該公司大大吹捧了自己的這款新產品。CEO拉里-佩奇更是宣佈Google+推出兩週用戶即超過1000萬。

儘管如此,Google+的表現還有待觀察,因為谷歌此前在社交網絡領域有過多次失敗嘗試。Google+獲得的早期評價多為溢美之詞,很多人認為谷歌提出的新概念和Face book有很大的不同。

市場研究機構IDC分析師稱,一切看起來不錯,無論未來如何,目前從用戶人數來看,似乎很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5

Google攜手雙A廠 打壓平板價格

201-8-1  TCW




日前,東京六本木君悅酒店大型會議廳,坐滿上百位亞洲各國媒體,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特地從美國飛抵日本,親自揭開Google行動革命在亞太區的序曲。

因為接下來的一年是Google在行動市場的關鍵時刻!今年第四季Android最新版本作業系統Ice Cream Sandwich(冰淇淋三明治)即將上市,這個首度整合了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兩大平台的版本,將正式考驗著Google能不能將Android作業系 統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制高點優勢,向外擴張至其他裝置上。

Google軍團全面開戰!挾手機優勢擴大平板市占

根據市調機構Canalys預估,Android作業系統去年第四季在全球手機市占率已達三二∙九%,擠下諾基亞 (Nokia)的Symbian作業系統,坐上第一名的寶座。市調研究機構國際數據資訊(IDC)更預估Android作業系統在今年全球手機市占率將達 三九∙五%,首度拿下年度冠軍。Google統計,每天有五十五萬個Android裝置被啟用,累計全球已經賣出超過一億三 千五百萬個Android裝置。

從二○○八年十月第一台Android手機問世,到現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Google就打敗了曾稱霸手機市場多年的老大哥諾基亞,就連早它一年推出 iPhone的蘋果(Apple),也不敵Android的機海戰術。Google靠著快速研發能力和精準戰略,在手機市場後發先至,但在平板電腦領域, 卻仍一直被蘋果iPad壓著打。

搶先機!領先微軟統一使用者介面

顧能(Gartner)統計,去年蘋果iOS作業系統在平板電腦市占率達八三∙九%,遙遙領先第二名Android的一 四∙二%;預估iOS今年市占率有六八∙七%,仍可穩坐第一把交椅。

另一邊,微軟(Microsoft)大軍明年下半年即將捲土重來,而且微軟最新作業系統Windows 8,同樣整合了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平台,更具威脅性的是,這次Windows 8還支援安謀(ARM)架構,將讓CPU(中央處理器)成本大幅下滑,使得平板電腦價格更親民;同時,微軟在手機市場還與諾基亞合作,IDC因此預 估,Windows Mobile市占率將從今年的五∙五%,在二○一五年將翻倍為二○∙九%,到時將一舉超越蘋 果,成為市占率第二大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再加上微軟在個人電腦市場的主場優勢可望延伸到平板電腦市場,到時Windows就將成為Android最具 威脅性的對手。

Google的服務,在任何作業系統都可透過瀏覽器使用,但未來只要有類似服務的App(應用軟體)在其他作業系統平台上出現,消費者不需透過瀏覽器,就 可以直接使用,Google的服務和相關廣告收入將面臨威脅;而且像在蘋果iOS平台,Google的服務想要接觸消費者,得先經過蘋果審核成為App, 過去Google就曾有兩度被蘋果拒絕上架的經驗。

Google的服務想直達消費者,就得確保Android這條要道暢通;而現在的Google前有難纏敵手蘋果,後有微軟追兵,Google必須迅速用Ice Cream Sandwich突圍,統一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介面,才能搶得先機。

「因為手機的使用經驗要能延續到(平板)電腦,讓同一個服務在不同平台都能使用,才能黏住消費者。」麥格理證券台灣區總經理兼研究部主管張博淇指出。

蘋果從iPhone、iPad到Mac連成一體的成功經驗,Google開始察覺到使用者介面統一的重要性,「我們當時(去年)要在短時間內做出平板電腦 作業系統(Honeycomb),沒想到整合手機平台。」Android全球合作夥伴關係總監雷格林(John Lagerling)坦白告訴記者。

今年底Google將推出新版Ice Cream Sandwich,相較於今年初的Honeycomb只著重多媒體體驗,新版的全圖像介面還加強通訊體驗,把過去主要在手機的功能,包括電話簿、即時通 訊、簡訊等服務都整合進去。更重要的是,這個版本,是要大小螢幕通吃,從手機到電視螢幕的尺寸,全都適用,也為未來Google TV的服務鋪路。

拚市占!把售價變現今三十分之一

為了在蘋果和微軟的夾擊下殺出一條路,Google只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手機與平板電腦兩大平台的整合,比微軟新平台的時間硬是早了一年,研發能量不容小覷,推出後下一步就是要如何搶攻市占率?

未來這一場3C裝置大混戰,勝出關鍵之一將是裝置的價格!Google已打算複製Android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成功攻城略地的機海戰術,透過硬體夥伴的 力量,Android可遍及更多通路,還會有更多品牌夥伴投入預算,為Android裝置行銷。而且增加Android陣營內部競爭,還可拉低平均售價, 提高消費者選擇性、購買能力和意願,因此擁有低價優勢的廠商,更是Google積極拉攏的對象。

Google陣營自去年由華為和中興等主打低價策略廠商陸續推出平價Android手機後,智慧型手機價格不再高不可攀。施密特更相信,未來十年手機和平 板電腦價格將是現在的三十分之一;且未來十八個月到兩年內,智慧型手機價格將會從現在的五百美元降至兩百美元,最便宜可能只要五十美元。

找夥伴!挑宏?痋B華碩與聯想製造

雷格林也透露,過去採用聯發科晶片的中國白牌手機廠,已開始轉向擁抱Android系統;另一方面,平板電腦的價格,很快的也會來到兩百美元(目前最低約四百美元)。

放眼全球科技業,能用那麼低的價格生產出平板電腦,非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鏈莫屬,Google因此看上擁有台廠製造鏈做後盾的宏?痋]Acer)、華碩(Asus)和聯想(Lenovo)。

Google找上這三大品牌廠,除了因為它們的製造生產優勢,更因為它們擁有自己遍布全球的銷售網路,讓Android裝置可以不再受限於手機的電信通路。

野村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戎宜蘋也看好,非iPad陣營的平板電腦,明年銷售成長率將高達一三四%,而其中尤以Android陣營明年勝算最大。

三大陣營搶天下!台灣筆電產業鏈將是關鍵

野村證券估計,手機加上平板電腦,Android作業系統市占率將從今年的四五%成長到五一%,而蘋果iOS作業系統則將從今年的二一%略降至二○%。不過,二○一三年微軟的Windows 8將重新改變這個市場的樣貌。

戎宜蘋表示,微軟Windows 8優勢包括,微軟可以提供較完整的技術支援,品牌廠不須再投入大量研發資源。估計未來品牌廠為了開發Android作業系統的平板電腦,每台還得再付出十五至二十美元的成本,而且這還沒計算未來可能會產生的專利金問題。

先前蘋果控告宏達電侵權的判決出爐,這也是蘋果對上Android手機的第一個專利訴訟案判決。而其中兩項專利,宏達電被判敗訴,雖然被裁定侵權的專利都 與Android無關,Google暫時毫髮無傷,但Android陣營未來可能要付出的權利金數字,讓Android的夥伴不再認為,這是一個免費的平 台。

Android開放式平台,給予開發商產品客製化空間,但Android硬體夥伴手上沒有專利,面對可能衍生的權利金問題,「讓Android夥伴開始要 分散風險,今年底將問世的Windows 7手機,除諾基亞外,宏達電和宏?痐]都加入,後續市場反應是重要觀察點,」麥格理證券下游硬體分析師張家福指出。因Windows 7手機就是未來Windows 8搶進手機市場的先鋒大將。

不過Google自認有時間優勢。「我們還沒看到微軟的產品,到時我們也已在市場上卡好位了。」施密特一派輕鬆的說。Google亞太區營運總裁阿萊格里(Daniel Alegre)則認為,「行動市場不會是贏者全拿的局面。」

因此不論蘋果、Google和微軟的戰爭最後是誰勝出,可以確定的是,今年已經沉寂多時的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鏈,接下來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延伸閱讀】Google挑台灣筆電廠,組平板軍團

Android版本(推出時間):Ice Cream Sandwich(2011年Q4) 重要硬體合作夥伴與產品:與華碩、宏?痋B聯想等推出行動裝置 戰略意義:迎戰iOS

Android版本(推出時間):第3.0代Honeycomb(2011年) 重要硬體合作夥伴與產品:與華碩、宏?痋B聯想、三星、LG等推出平板電腦戰略意義:迎戰iPad

Android版本(推出時間):第2.0代Éclair Froyo Gingerbread(2010年)重要硬體合作夥伴與產品:與華為、中興推出首款Android低價手機戰略意義:使出機海戰術,開拓低價智慧型手機市場

Android版本(推出時間):第1.5代Cupcake(2008年) 重要硬體合作夥伴與產品:◆'09年與三星、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推出首款Android手機◆'08年與HTC推出首款Android手機 戰略意義:迎戰iPhone資料來源:Goog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5

Google跌下神壇: 「滅掉一個公司的,不是競爭,而是自大」

http://www.infzm.com/content/56829

3月26日,拉里·佩吉(Larry Page)將迎來38歲生日。而在此一週後,這個Google的創始人之一要接替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坐回Google的CEO之位,領導Google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戰略。

佩吉上一次任Google CEO的時間是十年前。現在,經歷了漫長的準備期之後,施密特卸下了「成人監護者」的重擔,而佩吉也結束了輔導課,準備應對Google所面臨的嚴酷挑戰。

兩個月前,施密特在Google發佈2010第四季度財報時,宣佈了此消息。他的Twitter頁面個人簡介也改為:4月4日前,Google CEO;之後,前任CEO和執行董事長。

週一倫敦、週二慕尼黑、週三蘇黎世、週四達沃斯……接下來的新崗位,對施密特而言也許並不輕鬆,他在Twitter上數著自己走向新崗位要趕的場。對佩吉而言,壓力可能更大,因為互聯網已經不是十年前的互聯網。

三十年風水輪流轉,放在互聯網,輪迴的時間更短。過去30年,已經有IBM、惠普、網景、微軟、英特爾、雅虎、Google、蘋果……先後在我們眼前閃耀過。此刻,不少人正掐著分秒計算,Facebook有效訪問量全面趕超Google的時間還有多長。

Google神話

1998年,佩吉與他的同學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在一個科技論文的數據庫索引管理項目中,利用數據挖掘,開發出一個叫作BackRub的搜索引擎。一開始,他們準備將這項技術賣給網絡公司。 推銷不成,他們自建公司,佩吉任CEO,並將搜索引擎取名為Google。

1999年末,作為引入風險投資公司KPCB和紅杉資本各1250萬美元的融資的條件之一,Google得尋找一位外部人士擔任CEO。他們最初的目標人選是時任蘋果CEO的斯蒂芬·喬布斯,最後在2001年找來了施密特。

10年過去,Google員工從200人增加到2.44萬人,收入從不足1億美元上漲到300億美元。儘管競爭對手不斷出現,2011年2月它的市 場份額還是佔到了65.6%(市場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數據),是第二名雅虎的4倍多。搜索關鍵詞、基於內容的展示廣告,佔到Google收入的 96%左右。

2005年12月的《連線》(Wired)雜誌上,凱文·凱勒赫(Kevin Keleher)撰文《誰在害怕Google?每一個人》。他列舉了Google已經和將要涉足的領域——視頻、分類廣告、電信、操作系統、印刷物、電子 商務等,幾乎要挑釁信息技術產業中的每一家公司。

事實如此,除了搜索和廣告,Google還推出了郵箱系統Gmail(2004)、電子地圖 Google Map(2005)、收購在線視頻網站YouTube(2006)、手機操作系統Android(2007)、瀏覽器Chrome(2008)、在線免費 辦公軟件Docs(2009)、觸摸屏手機Nexus One(2010)。當然,還有一些如Buzz、Wave等半途而廢的項目,以及正在進行中的數字圖書館計劃和無人駕駛汽車等等。

秉持「不作惡」原則,Google無疑是有史以來互聯網企業中最具創新精神的一家,它不僅把搜索和廣告做得風生水起,順便也把原有IT企業的業務做 得更好且免費,還有諸如開源的Map幫助人們重新看世界、Android等改變了行業生態,甚至把觸角伸到了和互聯網相關的通信、能源領域。

2010年第四季度的財報顯示,Google以25.4億美元的淨利潤創下單季紀錄,營業收入達到84.4億美元,同比增26%,環比增長16%。

不過,這份財報同時還寫到——「我們的業務正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可怕競爭,特別是那些試圖用網絡信息連接用戶並提供相關廣告的公司。」這些競爭者中, 排在第一位的是雅虎和微軟的搜索,第二位是旅遊、求職、健康類垂直搜索引擎和電子商務網站,來自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網站的競爭被排到 了第三位,但也許,它們才是Google最可怕的對手。

可怕的新對手

2004年8月,Google成就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一單互聯網企業IPO,募資19.2億美元。也是在這年2月,哈佛學生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在宿舍裡開啟了Facebook註冊邀請。沒有人能想到,這個出生於1984年的年輕人,6年後就有了5億註冊用戶。在2011年的白宮宴會桌上,他和喬 布斯一起,分別坐在美國總統奧巴馬兩旁。

就像當年Google從搜索開始進入互聯網,然後取代了微軟的位置一樣,Facebook從社交網絡進入互聯網,它甚至都沒有去搶Google的核心業務——關鍵詞廣告(AdWords) 和面向網站的廣告服務(AdSense),卻很有可能不費一兵一卒打敗它。

回頭看互聯網的發展,後來居上者,從來不是通過正面競爭從原先的第一名那裡搶到位置,而是另闢蹊徑,創造並滿足了一種新的用戶需求,建立自己的王 國。這本不是一場零和遊戲,不過由於這場遊戲的裁判是用戶,而用戶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他在哪一家停留更多時間,商業利益也會隨著用戶的轉移而遷徙。

此前搜索引擎領先於門戶網站,因為門戶向所有用戶提供同樣的信息,而搜索引擎則可以將用戶指向他們想要瞭解的信息。對廣告主而言,搜索廣告可以把產品信息更精準地推送給客戶。

現在,社交網絡不僅能提供互聯網上的信息,而且是用戶熟人圈所關注的信息,將現實中的人際網和互聯網結合起來,比搜索引擎更具交互性。而廣告主的產品信息,通過圈子的力量、口碑傳播得以推廣,社交網絡蓋過搜索引擎也是情理之中。

具體來看,Google搜索是抓取全世界的信息,並通過一套算法幫助人們更便捷地找到有用的信息。Facebook和Twitter則是讓用戶生產 信息,並通過彼此的熟人關係來獲取。而且,Facebook不對搜索引擎開放,Twitter只是部分開放,這讓搜索引擎好不尷尬。

更讓人無奈的是,在增強用戶黏性方面,社交網站建立在開放平台之上,背後是難以計數的獨立程序人員或者公司,開發出層出不窮的應用,滿足用戶需求。而Google則主要是靠9508名(截至2010年12月30日)工程師的生產力。

市場調研公司comScore的數據指出,2010年8月,全美互聯網用戶在Facebook上停留時間為4110萬分鐘,佔到該月用戶互聯網停留時間的9.9%,而同期人們在Google上停留時間為3980萬分鐘,其中還包括YouTube。

手忙腳亂的追逐戰

施密特在Google官方博客中闡述管理層變動原因稱,是為了「簡化管理結構、加快實施決策的步伐」。確實,他們在社交網絡方面不僅後知後覺,而且手忙腳亂。

Google的三駕馬車(施密特、佩吉、布林)都是計算機科學家出身,讓Google帶有強烈的技術色彩,哪怕是給員工提供優渥工作環境,也是基於 事實、數據和分析,得出這樣更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的結果。社交網絡的草根、非技術主義,和他們過往的經驗是如此背道而馳,以至於Google一直沒有找到 互聯網和社交網的結合。

2009年5月發佈的Google Wave,是Gmail和Gtalk的合體,Google本想讓它作為一個開放平台,讓開發者提供基於Wave的各種衍生產品,Wave還支持開放通信協 議,Google有計劃讓它開源成為互聯網通訊平台。可惜,很多用戶不知道該如何使用,反應平平,該產品在2010年底結束服務。

2010年2月推出的Google Buzz,可在Gmail郵件服務中同他人分享各類信息、自動加載好友的活動信息。但Buzz上大部分信息都是由機器自動發佈的,而且常用Gmail聯繫 人列表會在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公佈在Buzz個人頁面,這甚至讓Google陷入了一場集體訴訟。

Buzz和Wave的嘗試失敗,一再表明Google還停留在按照技術派思路去做社交網絡的事情。不過,從2010年開始,就有傳聞說Google 在開發新的社交媒體Google Me,最新消息是這一產品將在今年5月發佈,而且名稱改為Google Circles。這個時候再推出類似Facebook的社交媒體,聽起來並不現實,在起點上至少就與之有5億用戶的距離。

移動互聯網將是社交網絡另一個更重要的陣地。Google在4年前就已經佈局,Android操作系統佔據移動互聯網終端,順勢可以帶動Gmail、Adsense。雖然這並不是專門針對社交網絡而來,但是很有可能為Google融合社交網絡開闢一新路。

2009年9月推出的定位服務Google Places,也許是Google目前產品中最容易對接社交服務的。它可以幫助商戶建立自己的網頁,並在網頁上顯示它們的位置、所處街道的景象、客戶對服 務或商品的評價,商家還可以通過自己的Google Places網頁打廣告。再加上Google Map和Android的龐大用戶數,這是定位服務(LBS)不可多得的組合。要知道,Foursquare等定位服務公司眼下正是硅谷紅人,甚至被認為 是又一個Google或者Facebook的苗子。

而此時,Facebook已經將目光投向了社交網絡之外,它要做郵箱,也要做搜索,大有橫向發展為又一個Google之勢。這就好像過去十年,Google提供互聯網服務以取代桌面軟件一樣。在此期間,Google也許還有時間為搜索加入更多社交內容。

施密特曾在三年前接受《紐約客》採訪時表示,「滅掉一個公司的,不是競爭,而是自大。我們掌握著自己的命運」。眼下掌握Google命運的,是二次 出任CEO的佩吉。《連線》雜誌網站最近摘錄了史蒂芬·列維(Steven Levy)即將於4月出版的《谷歌是如何思考、運轉,並塑造我們的生活?》一書中部分內容,其中寫到——對佩吉而言,唯一真正的失敗就是沒有去嘗試冒險。

列維在書中認為,佩吉「與眾不同,他將具有比爾·蓋茨、斯蒂芬·喬布斯一樣的影響力。沒有人能像他那樣整合谷歌的野心、道德觀和世界觀;與此同時,佩吉顯得古怪、自大、神秘。在他的領導下,谷歌將更難預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57

Google的移動互聯網焦慮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19/2OMDcyXzM1ODM2OQ.html

Google收購Moto確實是IT界的一枚重磅炸彈,但放在Google的發展史當中,這不過是100多起收購當中的一起。真正不同之處在於,此前Google的收購是基於擴張,此次收購卻是基於防禦;此前的收購基於自信,此次的收購卻可能是基於焦慮和恐慌。

最顯而易見的恐慌來自投資者。

2011 年8月16日,Google的市值約為1740億美金,但PE只有約19.5倍,換言之,投資者對Google未來幾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預測約為20%,這 不是一個很高的數字,Google正在成為一家「平穩增長型公司」。實際上,在其2011年6月30日發佈的第二季度財報中,Google的收入超過了市 場預期,營收達到90.3億美元,同比增長32%。在業績超預期和推出Google+的雙重推動下,Google股價從6月中旬的470美元一路沖高至 620美元一線。

但是,千萬不要將這看作純粹的利好——在過去一年,Google的股價曾於2010年12月達到640美元以上,換言之,如果不是Google+的刺激,其股價已經從最高點下跌了30%。在此期間,投資大亨索羅斯,在徹底退出對沖基金前夕,已經把Google的股票清空。

投資者的恐慌到底源自何處?90%可能來自移動互聯網的挑戰。

根 據調研公司ComScore報告,Google在2011年7月份在美國互聯網搜索市場的佔有率略有下滑,比6月降低了0.4%,但依然高達65.1%; 也就是說,Google在桌面市場上依然佔據無可爭議的霸主地位。Google依靠搜索排名、AdSense、顯示廣告的收入依然豐厚,但是據估算,來自 移動搜索的廣告收入只有約10億美金,遠低於YouTube、DoubleClick相關顯示廣告,後二者都是收購而來。

這是因為Google在移動搜索市場的佔有率低於PC市場?遠非如此。Google在移動搜索市場的全球佔有率超過97%!何其壟斷。而且全球市場中,Android平台已經佔據了首位,接近50%。

Google的移動搜索壟斷地位為什麼沒有帶來更大的市場收益呢?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盈利模式與PC互聯網有著巨大的不同。業務模式差異是問題的核心,是Google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可能戰略轉型的重要依據,也是Google破解未來增長難題的重要根源所在。

首 先,我們知道Google在PC互聯網的業務模式採用的是一種「曲線救國」方式。也就是說最終用戶免費使用它的開放平台,通過關鍵字競價排名收費,為 此,Google為了吸引流量,不惜通過AdSense將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給合作夥伴。但是,如你所知,你使用PC的時候,擁有一個10~20英吋的 PC屏幕,每屏顯示了大約20~30條搜索結果。在屏幕的上下兩地以及右側,都是Google的廣告位。但是,如果你使用的是2.4~4英吋的手機屏幕 呢?你搜索出的結果也就是5條左右,而且已經將屏幕佔得滿滿的,你能容忍裡面充斥如此之多的廣告嗎?也正因此,移動互聯網上的「Google盈利模式」很 大程度上失靈了。

其次,不能不注意到的是,大多數人使用PC和使用手機的動機是有很大分別的。使用PC的時間大多數是在公司內部,很大程 度上使用的是PC的計算功能,強大的軟件支持能力是PC的核心競爭力,而作為「工作人」,搜索很大程度上也是服務於工作的;而使用手機的人,多半是為了私 事,是「消費人」,很大程度上使用的是有閒時間,這種情況下使用搜索的概率會大大降低,而且搜索的內容也更加傾向於八卦、體育等個人化內容,相應搜索頁面 的廣告價值也會大大稀釋。這種看似細微的差別,實際上會造成重大的用戶價值差異。這也是在手機終端上,FaceBook和Twitter關係型產品能夠更 具市場價值的根本所在。

最後,我們還應該理解的是,從長期看,90%以上的廣告都是「強迫性」和「討厭」的,因此整個廣告市場是有邊界 的。作為一家希望在網絡投放廣告的企業,如果已經在Google PC版本上投入了廣告,面對FaceBook等社區網絡的誘惑,那麼要不要在Google的移動搜索上重複投放呢?事實上,廣告市場佔一國GDP的比重具 有很大的穩定性,對一家大公司的投入也有極限,一旦達到這個邊界,只是蛋糕重分的問題。

如上理由已經足夠說明,Google依靠搜索技術 換取廣告的路徑是有邊界的,最大邊界就是網絡廣告市場本身的規模。因此,Google收購YouTube、AdSense,做Google+不過是為了在 不同的網絡廣告形態上佔據更大的份額。如果這種商業模式一旦被打破,那麼,Google獨步天下的搜索技術就變得非常尷尬,無處發力。

與 之相似,Google牽頭打造了OHA聯盟和Android平台,可以說在市場佔有率上達到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每個Android手機廠商都可以定製自 己的界面,而且可以繞開Google的搜索、地圖、郵箱等應用,這種情況下,開放、免費的Google如何實現盈利的閉環呢?但是,需要知道的是,未來 PC市場也不過10億數量級,且趨近飽和;移動終端市場卻高達百億數量級,遠遠未飽和。Google如果不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創造出新的盈利模 式,Android也好,搜索技術也好,恐怕很大程度上要賠本賺吆喝。

可以說,Google收購Moto從短期看是為了維護 Android產業鏈,是為了專利防守;但是,長期來看,從業務模式角度卻存在著兩個岔路:向左走,Google的社區、LBS、手機支付等業務做得非常 成功,找到了業務模式,則可能放棄Moto的硬件業務;向右走,Google如果不能在移動互聯網複製AdWords和AdSense的成功,則不排除學 習蘋果,自己開發手機、電視,並將Android帶向相對封閉,走上鋌而走險的路子。

對於Google如此,對於蘋果、 FaceBook、微軟、亞馬遜也是如此,在移動互聯網平台上,誰能率先找到最佳的商業模式,誰就可能獲勝。畢竟,對於它們而言,錢不是問題,甚至,人也 不是問題——真正成問題的是規律:極少有企業在兩次大型業務模式變革中都取得成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穿越了大型機、小型機、PC、互聯網時代的IBM 「太爺」,穿越了PC、互聯網時代的蘋果「大叔」、崛起於網絡時代的Google「大哥」、方興未艾的FaceBook「外甥」,或者一個全新業務模式的 Someone都有機會成功。

(作者為中興通訊品牌總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90

Google併購新起點 漠視「不可能」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20/yMMDcyXzM1ODcyMA.html

2011年1月,拉里·佩奇(Larry Page)曾經吸引過一次全球的注意。

當時Google公司宣佈,聯合創始人之一的佩奇 從4月4日任公司CEO,時任CEO的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去職後留任執行董事長,谷歌維繫10年之久的「三巨頭」的權力格局發生質變。此前,公司的決策方式一直沿用三寡頭「共治」的模式:施密 特、佩奇以及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共同決策。

半年之後,這位38歲的CEO宣佈,13歲的 Google將以約1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老牌的摩托羅拉移動,這宗Google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併購,發生在佩奇正式任職僅僅4個多月後。無論併購的結 果如何,這宗交易佐證了IT業的一個說法,Google真的就快變成佩奇「一個人的公司」了。

集權

相比較東歐移民布林,佩奇的權力慾望更強,他更傾向於由自己領導公司。

Google創立伊始,CEO一職就由佩奇出任,直到2001年,他接受忠告,聘請了職業經理人施密特出任CEO。因為眾多投資人不放心將大筆金錢交給兩個創意男孩,他們當時太年輕了,媒體將此比喻為兩個人需要「成人監管」。

施密特曾在Sun、Novell等IT公司擔任過CEO,擁有讓投資者們感到安心的履歷。據說,在Google於2004年8月上市前,華爾街仍對兩位創始人持懷疑態度,直至與施密特會晤後才打消顧慮。

不過,「看護期」終究會有結束的一天。早在一年多前,外界就盛傳佩奇與施密特的關係相當緊張。

緊 張可能不僅關涉權力分配,更與Google的境況相關——社交網站Facebook迅速串紅,開始分食搜索的廣告市場;蘋果藉著軟硬件集成的時尚產品,創 造了令IT界豔羨的業績,更把握著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重要入口;Groupon、Twitter開始成為用戶的新寵,都強烈地表示無意成為Google的一 部分;Google甚至不再是IT專業畢業生的首選——儘管公司的營收還在以24%速度增長,擁有超過1600億美元的市值。

2011年初,谷歌的一紙公告,宣佈平穩運轉了10年的權力格局終結:出任CEO的佩奇掌握了全面負責公司日常運營的大權;施密特主要負責與合作夥伴、政府部門溝通等外部事務;布林則主要負責新產品等戰略項目。

施密特說,這是在長期討論「如何簡化管理結構、加快實施決策步伐」後作出的決定,然而,官方說辭背後只有一個簡單的真相:佩奇將同時負責Google的產品和技術,公司此後他一個人說了算。

此 前,佩奇更多是以一位技術型的IT富豪的面目出現,人們不太習慣於他管理者的形象,何況他有自己的性格弱點。外界盛傳他喜歡分析產品,一向蔑視營銷和公共 關係,不擅長公開演講,不善於與華爾街分析師打交道。當佩奇回到CEO職位上,華爾街對他如何帶領公司前進充滿好奇,於是,在正式任職10天後他露了面, 不過僅僅閃現了3分鐘,說了些「對一切都倍感振奮和激動」之類無關痛癢的話,就把話筒轉給CFO,轉身離開。

但是,人們似乎都很清楚佩奇要做什麼。出任CEO的消息一公佈,分析師們就猜測他會加大谷歌在搜索和移動業務領域的投入力度,同時涉足社交網絡市場,這些都很快就得到了應驗,新的社交服務Google +在6月亮相,並獲得不錯的評價,此外,就是併購摩托羅拉移動。

一連串大事件的迅速決策與實施,初步顯現出佩奇目標明確、行勝於言的領導者氣質。這在併購摩托羅拉移動的案例中尤為突出,他用不著銀行家們開列一堆清單,就很清楚自己要買什麼。

執著

佩奇之所以能獨掌Google,另外一個因素或許在於他的性格。

美 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最近披露了這樣一件事。2007年,Google宣佈以3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DoubleClick,但公司遭遇了一個棘手問題,它必須找 到DoubleClick旗下公司Performics的方式,Performics與Google有直接利害關係,運營它有可能引發反壟斷調查,高管決 定從DoubleClick分拆出Performics,並將其出售給陽獅集團。

在高管層內部,只有佩奇一個人反對這一做法,他打算保留Performics實驗一下,看看將會有怎樣的發展,而這次冒險的代價是,谷歌可能無法通過反壟斷調查,最終,穩健的高管層否決了他的建議。

穩妥的解決方式可能並不會是佩奇欣賞的風格,他希望以現有的資源,獲得追求更大的成功。

有 傳聞稱,當佩奇於一個月前與摩托羅拉移動CEO桑傑·賈(Sanjay Jha)進行接觸的時候,原本討論事項僅限於收購專利,有人猜測,是佩奇而不是急於脫手虧損業務的桑傑·賈主動提出將這一交易更進一步。如果傳聞得到證 實,這就意味著,佩奇希望獲得硬件業務——顯然他也清楚這對於Android夥伴有潛在影響。

《紐約時報》援引業內人士消息指出,擁有 8000個無線專利、10000個待批准專利的InterDigital公司也準備轉讓,與摩托羅拉擁有約24500萬個專利(其中已有專利約17000 個,正在申請中的專利約為7500個)相比,其實也差不太多,而且目前市值僅有30億美元,沒有虧錢的硬件業務。如果僅僅想吃雞蛋,不一定非得要把下蛋的 母雞買下來。

事實上,佩奇一直對於移動互聯業務青睞有加。

2005年,谷歌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Andorid, 曾被譽為公司併購歷史上「最棒的一筆交易」,從完成交易到Android平台的發布不到3年的時間,Android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智能手機平台。 這一切的幕後推手就是佩奇,他還曾主張谷歌積極競購美國無線頻率資源,谷歌在2008年還曾宣佈投資5億美元用於建設一個全新的、全國性、基於速度更快的 WiMax無線技術的無線網絡。

而佩奇在移動業務策略的分寸拿捏,可以佐證其商業上的一些精明算計。2005年收購Andorid之 後,Google曾一度對於進入手機市場保持低調,據說直到2008年,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才發現苗頭不對,當喬布斯看到Google手機樣機後, 他稱自己成為「受騙者」。

有意思的是,彼時施密特就是蘋果公司董事,他聲稱Google的一些收購他完全不知情,包括谷歌地球的前身 Keyhole和操作系統Android,並強調自己從沒有誤導過喬布斯。到了2009年,施密特不得不退出蘋果董事會,當時喬布斯直言不諱地解釋了原 因,「隨著谷歌進入蘋果的核心業務,例如推出Android和Chrome系統……由於可能存在利益衝突,施密特將不得不迴避我們很大一部分會議。」

假 設施密特都不清楚佩奇在移動業務上的野心,那麼,可以想像,對於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後究竟會走多遠,佩奇恐怕也不會向外界表露。但是,當他決定了方 向,未必會太顧忌合作夥伴們的想法,要知道,此前谷歌也被認為是蘋果的重要夥伴,更何況,三星或者HTC,也一樣不會把Android平台作為唯一的賭 注。

自信

Business Insider曾羅列了Google的16宗併購,雖然當時在「鐵三角」的決策機制下,很難判斷佩裡在其中承擔了怎樣的角色,但是,至少有個細節需要注 意:過去十年,谷歌最大的併購就是2007年對DoubleClick的交易,價值31億美元,但所有併購加起來不過80多億美元。

而佩奇接管GoogleCEO不到半年,就出價125億美元進行收購,一下子打破了絕大多數業內人士的想像空間。

本 次收購相對摩托羅拉移動之前的股價,收購溢價高達70%。要知道,佩奇是一個對於數字非常敏感的人。《Fast Company》曾記載了他一則軼事,谷歌銷售主管尼克什·阿羅拉(Nikesh Arora)曾向佩奇匯報:「12天內我走遍了9座城市,慕尼黑、哥本哈根、達沃斯、蘇黎世、新德里、孟買、倫敦和舊金山。」佩奇沉默了5秒鐘後說:「只 有8個呀!」

如何判斷收購成敗為時尚早,但是之前收購Android的經驗,也許是激發佩奇內心自信的源泉。

佩奇在博客中如此形容Android的成功,「不僅極大地拓展了用戶的選擇空間,而且還改善了用戶的整個移動體驗。目前,全球有超過1.5億部Android設備被激活,每天激活的設備數量高達55萬部,這些設備遍及全球123個國家和地區的231家運營商的網絡上。」

或 許,需要很久才能知道125億美元的報價是如何出來的。如果這宗收購案順利成行, Google能跳出搜索,跳出電子郵件,嘗試探索新的業務平台。但要知道,摩托羅拉移動業務最近4年從來沒有盈利過,他的業務主要侷限在北美,在智能手機 業務領域也不再是第一梯隊,即便是作為一項獨立業務,如何扭虧為盈,確立其領導地位,也是一個待解的課題。畢竟2008年,摩托羅拉移動豪賭 Android,將Android作為其全部智能手機的唯一操作系統,坦白說,它沒有賭到良好的業績,但賭到了一場不錯的婚姻。

而作為一 家擁有2.5萬名員工的互聯網巨頭,Google在佩奇的領導下,一直在積極利用其廣闊資源拓展新業務,相信這宗併購僅僅是他獨掌大局後的起點。谷歌的項 目單上,還有一些項目投入巨大或不現實曾經遭到投資者的猛烈批評,如自動駕駛汽車和投資50億美元參與建設離岸風力發電站的計劃。

事實 上,早在密歇根大學唸書的時候,佩奇就開始追尋一些瘋狂想法,他曾設想在校園內建造一套個人快速運輸系統以代替公交。「我直到現在還想著很多有關交通的問 題,你不要放任夢想,而要把它當做一種習慣去培育。現在人們花大力氣干的很多事情,如做飯、保潔、開車,今後只會佔用很少的時間。」

他曾在母校的畢業典禮上如是說,並且向他的學弟學妹灌輸這樣的想法,「如果我們『漠視不可能』,就能找到解決方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02

橘子酒店宣佈起訴Google侵犯商標權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858&PHPSESSID=08be387289b471286730fde1a10db9ac

  

       網易科技訊 9月9日消息 橘子酒店今日宣佈起訴Google侵犯商標權,法院尚未受理此案。

  橘子酒店方面稱,「因Google未獲官方授權向第三方售賣橘子水晶、橘子水晶酒店等橘子酒店註冊商標關鍵字廣告,3個多月多次交涉無答覆,橘 子酒店已公證相關網頁,並在9月8日正式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遞交起訴書,要求Google香港與Goole中國停止侵權、賠償損失並賠禮道歉」。

  橘子酒店稱,在Google搜索框中輸入「橘子水晶」或「橘子水晶酒店」,點擊搜索後顯示的搜索頁中,所彈出的搜索信息多為未經授權廣告。橘子 酒店認為,Google將橘子水晶和橘子水晶酒店關鍵字授權給與橘子酒店並無合作協議的第三方預訂網站使用,誘惑用戶點擊其他推廣酒店進行營利活動,對訪 問橘子酒店官網預訂的網友進行了截流,這對其商標專用權造成了損害,並造成了誤導和損失。同時,相關企業還使用「橘子水晶酒店現正特惠,保證有房,無需註 冊,免費預訂」這樣的虛假描述誤導消費者。

  「鑑於Google香港網站同樣存在類似侵權行為,我們本次已經同時起訴Google香港。」橘子酒店首席律師陳濤透露。

  據悉,橘子酒店分別在2009和2010年起訴雅虎和百度,案由與不正當競爭有關,均為相關競爭對手在搜索引擎上擅自使用企業名稱、捏造散佈虛 偽事實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在雅虎案中,法院判決某酒店敗訴並賠償橘子酒店7.6萬元,雅虎和橘子酒店達成了和解;百度案中,百度最終尋求和解。(來源:網 易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