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學不會價值投資?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1867471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要系統地論述一下,這可以看作是學習證券投資,或者說巴菲特、費舍、格雷厄姆入門準備吧,因為在我追隨是他們的投資哲學,所以
談證券投資,我很自然把它們聯想在一起!這談論著個問題時,請允許我把它表述為,為什麼價值投資的方法看似簡單,但許多人都學不會呢?許多人為什麼在證券
投資過程當中失利,在實際操作當中卻非常困難,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要清楚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不是談一兩個方面
就把問題解決的。我們把它分為教育學、心理學、經濟學、情報學、法學這幾個大板塊就把你搞死了。但是這並不代表,面對這個問題,我不能做一下分析,但是想
得到一個比較清晰的答案,我說起來很長篇大論,希望知友們諒解。
瞭解巴菲特的人都知道,他說過類似的話,「為什麼大學裡不教價值投資呢?由於價值
投資非常簡單,所以沒有教授願意教授它」。事實上不是老師不願意教,而是現在的老師根本就教不會。為什麼教不會?如果要解釋這個問題,甚至要從巴菲特自己
是怎麼學習證券投資的說起,需要運用認知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來分析,我引述自己在書本上的說法來講講。
「我們明白認知是由想法和觀念(也譯為「信
條」)組成的,那麼想法和觀念又有何區別呢?它們彼此有聯繫,但不是同一回事。想法是短暫的,常常是我們意識得到的。每天我們都有成百成千的想法。如果我
們停止思考並加以回憶,常常能夠(但並非總是如此)知道剛才在想什麼。它跟我們生活之中別人問你,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想法的意義不完全相同,因為你的回答
有可能是你的某些觀念。我們的想法影響著我們的情感方式和行為方式。觀念是穩定的,常常是無意識的假定——對自己、對別人、對周圍世界的假定。我們在部分
時間可以有意識地思考我們的觀念,甚至質疑它們是否合理或有用,但我們在大部分時間都不會這樣做。我們的觀念也影響著我們思考、感受和行為的方式。」
為
什麼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名人在討論「知行合一」的問題,為什麼它那麼難做到?我們要結合想法和觀念理解它:第一,如果這個「知」屬於想法部分,想要把它實
現,就要強調一個人的執行力,而現實生活之中,有強大執行力的人少之又少。有時候我們在發表觀點時往往說的是自己的認識,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並沒有按照
我們所說的做。於是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人就會說我們虛偽,可能我們所說的正是我們希望做到的。第二,如果這個「知」屬於觀念部分,也會出現知行不合一的
情況。因為人的思想並不是單一的,其內部也存在著各種矛盾和鬥爭。
因此,我們知道培養一個價值投資者是比較折騰的事,不是你看到巴菲特做什
麼,說什麼你就會的了。你聽說過陸游寫的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嗎?此外韓寒也說過一句話,「你說你一年讀過很多書,我並不害怕你,就
擔心你一本書讀十遍,一百遍」。因為你可以充分得吸收書中的知識和理念。怎麼才能把你認同的思想內化為你的價值觀?我知道只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用行動瓦
解舊的認識和建立新的認識;第二種就是不斷地向自己灌輸那種新的價值觀。
你可以想像建立自己觀念是多麼的不容易,你提出一個觀點,並不是說你是憑
空捏造出來的,你的觀點背後有一個價值體系在支撐它。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冰山學說」,因此你聽到一個觀點,並不代表你就已經獲得這種思想。一個觀點可以
引起你的共鳴,是因為在你的價值體系內就已經認同這種觀點,可能是你沒發現。因此我們得到一個觀點時,還得慢慢讓這個觀點滲透到思想各個角落,瓦解陳舊的
價值體系,從而建立起新的價值體系。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是也是價值投資者必須走的路。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價值觀還是容易改變
的,更難獲得的是品質。「狗改不了吃屎的」這句俗話,多麼經典啊。因為「吃屎」是狗天生的本性。當巴菲特教導我們要把自己和市場的情緒相隔離,要耐心和冷
靜,我們能讀懂他說什麼,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獲得這些可貴的而對於價值投資而言非常必要的品質。當然人的性格有部分是天生,有一部分是和自己生活的環
境息息相關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可以塑造的。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
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根據最後一句話,我們很容易發現學習知識,從而改變認知,最終得到塑造個人性格的結果。也就說你學習什麼知
識,你幹哪一行,它會影響到你的性格。
明白這些之後,我們還要從一個人知識結構進行一個解剖,我們從周圍學習來的東西,一般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
一層顯性的;第二層是隱性的。對於顯性層面上的東西,不如說技術啦,例如怎麼磨豆腐;程序啦,例如學游泳、踩單車,它們在大腦中是程序性記憶。這些東西處
在思想世界的外圍,而最核心的東西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性格,這些就是隱形層次的東西,它是你不容易看得到、摸得找的東西,比如說,或者說他判斷事物的標準
——你問他一個東西漂不漂亮,他可能很容易回答,但是你要問他為什麼覺得他美,可能他就很納悶了。因為他自己也沒意識到,他評定美的標準是什麼。因此,我
可以看到的大學裡,我們老師教過我們的東西,大多數顯性的知識,但是缺少品質方面的學習。巴菲特看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後,為什麼要
退學到哥倫比亞大學拜格雷厄姆為師?這裡面不得不提一下為什麼美國的教育那麼成功,因為他們是書院式的教學,同學們下課之後是和老師住在一起的,有很多談
論問題和交流想法的機會,老師的精神氣質和思想追求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生,這些東西是你在課本上學不會的。
因此,我看到這過程是非常漫長
的,即使在巴菲特這樣那麼良好的環境當中,他也學了七、八年才自己出來單干,這還不算他極高的天賦、十多歲就接觸股市和看遍他那個地區的圖書館裡關於這方
面的書的積累,這是多難的事。許多人是因為失敗才走向證券投資的,因為這條路不容易證明自己不行,而且失敗了業沒太多人注意到,而巴菲特是因為成功才選擇
證券投資的,他在十多歲就知道倒買倒賣可樂,就知道他明白什麼是商業意識。所以我們知道,一個人取得這麼輝煌的成績,不是依靠僥倖的。恰恰他對這些東西有
一個非常清醒的認識,
「這事和我們每個人的自尊心有關。沒有一個人喜歡自承犯錯。如果我們買進股票犯下錯誤,但賣出時能獲得些許利潤,就不會
覺得當初做得很蠢。相反的,賣出時如發生小損失,我們對整件事會覺得相當不高興。這種反應十分自然和正常,卻可能很危險,會讓我們在整個投資過程中放任自
我。投資者死抱很不想要的股票,寄希望於有一天能夠『至少打平』,因此而損失的金錢,可能多於其他任何一項理由。除了這部分真實損失,如果考慮發生錯誤時
能夠當即立斷,認賠賣出,釋出資金,轉投於合適的股票,並獲有利潤,則放縱自我的機會成本很高。」
於是我們從獲得知識和價值觀的談論進入到人性。
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的書中寫道,「要想在一生當中獲得投資的成功,並不需要頂級的智商、超凡的商業頭腦或秘密信息,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的基
礎,並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這種體系造成侵蝕。」如果投資者想獲得超出一般人的回報,就要求投資者不但是懂證券投資的知識,還得有控制自己
的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怎麼獲得呢?你得有洞察人性和問題背後的本質的能力,有非常高的自我認識能力。說到這裡,有點去到哲學和心理學的層面。我覺得哲學
和心理學是看自己和揭示迷幻現象最好的工具。關於這方面的問題,就不展開論述了。那些東西寫得有點枯燥。
為什麼你學不會價值投資<二>?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1915221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為什麼你學不會價值<一>》,它主要是將入門前的準備。在互聯網上,你總會遇到一些無聊的人,他一邊說你寫得東西沒有新意,一邊又說你一句不拉地重複著名投資人—— @但斌 的東西。我真不知道他是罵我,還是在罵但斌。
首
先我覺得,價值投資的投資哲學已經處於成熟的階段,一百年都沒新意,恰恰悲劇的地方是你學不會。怎麼說價值投資的理論已經發展成熟呢?你可以重價值投資的
種類來分析。價值投資一般分類三類::(1)絕對便宜的價格,一般的公司;(2)便宜的價格,好的公司;(3)不是很便宜的價格,絕對優秀的成長行公司。
眾所周知,格雷厄姆是證券分析的開山之祖,他成功的投資建立在第一和第二類公司,而費舍是以第三種公司為代表,巴菲特是集大家之所長,在這兩者的基礎上總
結出自己的投資哲學。根據自己對證券投資一點膚淺的瞭解,巴菲特的投資哲學代表整個價值投資的最高水平。我覺得價值投資沒有秘密,關鍵說將近一百年來,都
沒有多少個人能成為巴菲特,能真正學會價值投資的人少之又少。
然後我想說,互聯網說無聊的人特別多,可能他罵你並不需要理
由,你和他較真,你就輸啦。他在說你時,得到你的回應,他歪曲的心理得到回應後,滿足啦。學過心理學的人都會明白這些,看一個人的表達就明白他的心理狀
態,這一點都看不出怎麼從事價值投資。價值投資強調看透萬物的本質,駕馭人性並不是憑空的。有時,我覺得把自己的經歷和大家分享,也沒什麼,因為很多東西
你都學不會,你看過了就過了,你從來都沒有高度重視過,所以注定,60年前格雷厄姆談價值投資,今天我談價值投資,後天還會有人談價值投資,但是這些東西
只屬於我們這些談論價值投資的人,不是你的。我在第一篇文章談到,一個人想獲得一種技能還是相當容易的,師傅說說,你實際操作幾遍,基本都不會成問題。但
是,你想學一種投資的理念,一種價值觀,一種品質,你得要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改變自己,不斷地學習。
許多人都以為,巴菲特非
常成功,他是美國的股神,你看他幾本書你也能成為巴菲特。沒有比這更幼稚的想法。或許他對提高你的投資水平有一定的建議,但是你只是把精力放在他的成果
上,那你就錯了。這有點像今天的成功學。這是一個多麼浮躁的社會,到處都是向成功人士學習,到處都是一些充滿泡沫的書,沒有一點營養。你看看《巴菲特致股
東的信》,來到中國之後,不再叫《致股東的信》啦,叫《從100元到160億》。對吧,這個題目多有吸引力。
昨天,看一個
學術視頻,說到,我們的世界被虛假的消費束縛著,被技術理性束縛著,被利益束縛著,好像所有的東西都要受到金錢價格的標定,你我都沒辦法逃脫,甚至我們即
將出到校園的學生,也很快會學會用利益標定一切,包括文化。老師說得對,你搞的東西,你寫的劇本,你畫的畫,搞得多好沒用,你沒辦法轉化為利潤,就是垃
圾,像梵高多悲哀啊,死後後人才認識到作品的價值。我們太想成功,太功利,被金錢、被那顆躁動不安的心矇蔽了。於是,我們只看到別人怎麼成功,別人開寶
馬,別人去旅遊,而我們從來沒有踏踏實實地看過一本好書,沉澱自己。我們不知道看看成功的人背後是怎麼一步一步慢慢地走過來。
你
以為但總一下子就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嗎?我才不相信,雖然我對他不瞭解。我還是談談巴菲特。我是怎麼學習巴菲特的。你要學習一個人,你得把一個搞透,他的方
方面面你都得瞭如指掌。我們不談巴菲特的天賦,不談他個人的經歷,我們談他的投資哲學的構成。上面已經講到。巴菲特投資的思想主要由兩部分構成,80%格
雷厄姆的投資思想,和15%的費舍的投資思想。好像他自己也說過,從我自己看他的書給我的感覺也是如此。那麼,我們就要從走巴菲特的路,我們才能學會巴菲
特的投資哲學。因此,如果你想學習巴菲特,你不應該急著去讀他的《致股東的信》而是去讀格雷厄姆的作品,我覺得格雷厄姆的作品寫得真的非常好,他的文筆一
流,很幽默而見解獨到,有一些內容我讀了十多遍依然覺得有新的體會。當然,一個人的體驗覺得他看待事物的深度,你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讀不出什麼味道啦。
你知道一些小聰明,而永遠討厭或者忽視大道理,要把小聰明留給別人,自己去餞行大道理。你的人生就是另一番境界。
接著,我
會去讀費舍的作品,我發現,風險投資的盡職調查的做法,跟費舍的做法很相近,於是就一直在向分析機構學習。當我有一定的積累之後,我再去看巴菲特的作品,
我發現很多東西,你看能得到不同的回饋。因為你視野變得越來越開闊,你甚至能分別出,巴菲特的思想是怎麼變化的。即使是這樣,你還是不能完全瞭解和學習巴
菲特,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知識有處在意識的,也有處在無意思當中的部分,可能他在書本當中強調的只是給他感觸最深的東西,而想要把一件事做好,你還要具
備其他東西,巴菲特本身,或者他已經具有的,卻沒有在書上說明的。再加上不同的投資環境,如果你照搬他的投資技巧,可能你會死得很慘,因此,我們可以看到
學習一個人,不要用一個點的思維模式去看問題,而是一個多維的空間,你要把事物的因素綜合起來,注意到問題的方方面面,系統而全面地把握一個問題。
說
到這個問題了——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或者說思維模式。我前幾天在知乎上提了一個問題,「投資邏輯、經驗、事實和情感,是怎麼影響判斷的?可不可以把它們做
一個比較明確的區分?」可惜沒有什麼人能回答我。我為什麼要提這樣的問題呢?這是有原因的。可能大家關注的巴菲特特別多,而經常忽略他背後的男人——芒
格。芒格是一個很厲害的人。在我的心目中,他的地位甚至超過巴菲特,為什麼這樣說呢?你瞭解芒格嗎?如果連巴菲特的合夥人都不瞭解,你談什麼學習巴菲特?
你知道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的來源嗎?除了受到格雷厄姆和費舍的影響,還受到誰的影響?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魯莽行為,讓多少年輕人陷入被動的之中?
芒格之前是一位律師,他的父親一位小有名氣的法官。我在知乎上提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律師的品質和法的精神對證券投資有什麼影響?」可惜還是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能比的。這樣的問題也只能我自己去思考和回答。
我
們把兩個問題結合起來看,第一個問題是第二問題的答案。在開始論述之前,我想先說明一個情況,我覺得外國很多的學者和律師,都是在精神上都是追求的,每每
我讀到外國的作品,像一些哲學作品,像法律方面的作品——《法的精神》,我覺得這些人真的很厲害,沒有信仰和精神追求,沒有探究精神,不能有這樣的思考和
寫出這樣的作品。有時我就感慨,我們中國什麼時候能出現一批這樣的人物,為什麼我們現在會落後別人那麼多,不說經濟,我們說文化,即使民國這樣的經濟水
平,燕京大學不是一樣大師云集嗎?學術上有沒作為,和經濟的相關性不大,特別是人文學科。在這裡談論這個是因為外國的法官和律師具有職業素質的,而不像我
們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如果抓錯人了,法官可能隨便給你判個刑,免得你找他麻煩,叫國家陪你錢,說沒罪還關了你那麼久。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國度啊!
因
此,我們得從一個真正有職業道德的和精神追求的法官說起,為什麼芒格可以在價值投資當中勝出?為什麼巴菲特會選擇他做合夥人?你有想過這些問題嗎?我覺得
這和芒格這個律師的角色有關,律師的品質讓芒格成為一個出色的價值投資者。大家知道律師是怎麼辦案的?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好像英美法有區別)。
但是律師的精神不變,就是你向律師、法官陳述一件事情,在他們的眼中不是事實,而僅僅是一個有待考證的觀點。那麼怎麼去判別你這個觀點的真偽性呢?你的證
據在哪裡,整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來龍去脈是怎麼樣的,參與者是什麼身份和角色,他有什麼行為,導致什麼結果,根據相關的法規你應該負什麼責任等等,像上
面所說,他是以事實為依據多維度系統性的思考,而不別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這種獨立的判斷力和考證過程對價值投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別人炒股掙錢,
你就去炒股,說哪間公司好,你就盲目跟風。你得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你得去考證和論證這個觀點,你判斷的正確性來源你的數據和推理,而不是被市場先生操控。
因此,你明白到律師這一點品質對價值投資的幫助了吧。
第二點,律師的邏輯能力的非常強的,這有利於判斷命題的真偽性。雖然
是一個命題在邏輯上沒有問題,並不能保證它就一定為真,但邏輯的考究和判別是判斷事物的開始。這時候什麼形式邏輯、形式邏輯(普通邏輯)、數理邏輯、哲學
邏輯、模糊邏輯、非形式邏輯、辯證邏輯、制約邏輯等多出來啦。邏輯是一種智力工具,它是怎麼在判斷當中發生作用的,我就不想囉嗦啦。
第
三點,法官的價值中立,對人性的超越。學法律的人都知道,要做到公平、正義,法官要保持價值中立,不能對有法律糾紛的任何一方有偏袒。像我們具有中國特色
的法院,我很無語,黨指揮槍,法官還是書記的任命的,叫他來監督官員不要貪污,這不是看玩笑嗎?如果書記犯罪了,你叫法官怎麼判?一名真正的法官,他的價
值中立對價值投資的有很大幫助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你學會價值中立,就不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你不會在還沒有研究一間企業之前,就做出價值判
斷,心裡暗地裡覺得這間企業好或者壞,你不喜歡它。你能得出一個比較公正的客觀的研究結果。當然,這些是大師的級的境界,可能一份財務報表的真偽性都不會
判斷,在這裡談這些有點扯淡。
第四點,經驗。許多人多覺得經驗是個好東西,但是沒有發覺,恰恰是它束縛了你,讓你做出錯誤的判斷,按照歷史的慣性行事。一個律師即使遇上雷同案例,也不能把調查取證的工作省略,它要求律師重新回到事實當中去,用事實和邏輯來檢驗經驗,從而防止做出錯誤的判斷。
我
們分析這四點,就知道芒格的厲害,你不得不佩服他。從他出的書《窮查理寶典》我們就知道,我的認識是對的,他有一篇很重要的演講,是整合了多篇演講的成果
——《錯誤認知心理學》,就知道,律師這個角色對他投資哲學的影響,通過對心理學、邏輯學、經驗主義等一些理論的梳理去追求事實真相。因此我們看到巴菲特
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有強大的投資哲學在支撐他的行為。
我是一名企業分析師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1928911後天是學校的畢業典禮,我快畢業了,大學美好的時光即將結束。在這四年裡,我哭過、笑過、迷茫過,還沒有怎麼規劃過自己的職業生涯,懵懵懂懂地愛上
證券投資。我的專業老師對我說,「我有同學在金融機構裡做高管,如果你真的想幹這行,不如去考證券從業資格證吧,到時我聯繫一下我的同學,叫他帶帶你。」
多謝老師那麼關心我,我再三考慮,還是沒有去考證。我認為自己不能走平常路,被這個行業的專業思維束縛,而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切入證券投資。像巴菲特所
說,自己更像一名企業分析師,而不是證券分析師,我想做一個散戶,而不是到機構當中去。這也是在雪球,大多數人難以理解我的原因,因為不同的角色定位,意
味著我們分析的對象和關注的內容會千差萬別,因此很難能引起對方的共鳴,實現作者和讀者之間的對話。
在價值投資的視野當
中,企業分析師的角色定位是怎麼樣的?想理解它,我們應該回到投資要解決的問題——我把證券投資理解成一樁買賣,那麼買賣要解決什麼問題,價格和質量的判
斷,那麼什麼的最根本的呢?質量。現在我們從事證券投資,買賣的對象是企業,因此我要判斷的對象是企業,完成這個判斷的人叫什麼呢?企業分析師。因此,我
看到某些證券分析師的投資札記,只是簡單地分析一下企業的財務報表,市場佔有率和同行對比,我覺得有點搞笑。因為許多從事證券投資的人都沒創過業,自然就
很難理解支撐一間優秀的企業的基石是什麼,而我們企業分析師力求對企業實現全面的剖析,特別是對企業領導人和企業文化的關注,我們試圖識別和還原一家偉大
的企業應當具有的品質。我如何才可以做到呢?
在這裡還是要說一下成功學,我們應該向天使投資人、風險機構學習,就是他們判
斷一間小企業有沒有戲的依據是什麼?項目、團隊、商業模式等,許多核心要素。有一些核心要素,在企業長大以後,變得不那麼重要,但是有一些要素,卻是一間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像管理層。芒格說過,要實用有事實依據的大想法。它也是風險投資機構看不看好你的依據之一。因為創業是有風險的,有一些項目具有超前
性,是一種創新,對現有的事物的顛覆。風險投資人投不投你,不但是要看你這個東西靠不靠譜,還要看你這個人,你這個團隊靠不靠譜。即使你的Idea再好,
如果你沒有能力,你沒有執行力,你也很難把它搞出來。因此,有的風險投資人會偏愛二次創業的人,有的風險投資人會偏愛企業的高管,因為他們過去打拚的經
歷,或極為成功,會慘遭失敗,為他們實現自己的大想法提供了依據。
許多價值投資者,不能理解巴菲特買比亞迪的股票,其實不
是你不理解他的行為,而是你沒有理解真正的價值投資。雖然許多製造電動車的企業的股票,還屬於概念股範疇,但是從「要使用有事實依據的大想法」這個角度來
說,巴菲特不是賭徒。巴菲特有自己的充分的理由——他提到自己非常看好王傳福,和王傳福交流時感到王傳福特別有魄力。根據我個人的判斷,我認為巴菲特更看
重的是王傳福的經歷,在段段的時間內,採用拆分作業流程,善於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做到電池行業的龍頭。同樣,巴菲特相信以王傳福的競爭力,能在汽車行
業大有作為。
平時我們許多證券分析師看到的東西,只不過是企業外在的表現,並不是企業內在的東西。我認為決定一個人、一間
企業往往是它的內在,如果一個人總是積極地生活,遇到問題總會認真的思考方法,不斷學習,我相信他經過一番折騰之後,肯定會有成就的,至於說他的成就到底
有多大,就要看外界提供給他的條件。因此,我個人在分析企業時,更注重企業的領導人,企業的文化,我覺得這是一個群體、一個組織的生命力所在。當然,當企
業上市後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可以比較容易判斷出它有沒有戲。企業發展到不同的階段,無論是外在的環境,還是自身的情況都有不同的要求,對於大企業你要考
慮的因素紛繁複雜。你先要理解什麼是偉大的企業,你才能找到偉大企業。
一個價值投資者對追求客觀真實的努力 CHQ森
xueqiu.com/1693466204/24017462A
我在網上看過一下寫手,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去搜索證據向讀者推銷自己的觀點。我也記得我們讀書的時候,寫過議論文,通常是老師給一個題目我們,我們就去查找論據,去論證這個論點。而我想說你的論文寫的越好,你可能距離價值投資越遠。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價值投資的真諦是在市場的不確定性中找到一種確定性,而獲得這種確定性的最基本要求是你獲得的信息是真的,或者說絕大多數的信息是可靠的。如果你沒有渠道可以去企業裡調研,你沒有辦法獲得企業內部的原始數據,而作為一般的投資者,只能依靠互聯網。其實,在網絡上我們得到的信息也並非很可靠,很多人都是有感而發的。對,第一個原因是有感而發,也就是說,他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通常會把個人的情感帶到文章當中,達到個人的目的,無論這個目的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情感需求。這也往往他寫這篇文章的「源動力」。因此,我們很容易被作者帶入他的情緒當中,從而對客觀的事實產生認知的偏差。
第二個原因是作者的職業、社會角色,這個問題更有隱蔽性。也就是說,這個作者不同的認識經歷,認知水平在影響著他對事物的認識。比如是,我們經常聽到是,要有職業的敏感性,專業的視角。你在瀏覽「知乎」網站的時候,感覺特別強烈,很多專業認識從自己的職業的角度去分析同樣一個問題,你很難說誰對誰錯,這些答案只是一個問題的不同側面。也正是這樣,我們在蒐集和獲取網絡信息時,沒特別注意這些問題。可能對於這種現象對於A是好的,而對於B而言卻是很糟糕的情況。或者說,我們在很片面地解讀一個事物。所以,芒格一種強調要有「柵格」思維,掌握不同學科的思想模式,從而正確地把握事物。
第三個原因比較普遍,許多人都會犯這種錯誤。比如說,我們對某種事物很感興趣,想研究它是不是那樣的,於是我就想著手開始研究。這樣子做有沒有錯呢?我認為這裡面存著一個問題,如果說,你對一樣東西不感興趣,叫你去研究,可能你沒什麼動力。但是如果你研究的東西是你感興趣的,你必然會對它存著某種看法才能引起你的興趣。這往往是一種先入為主的現象。這很容易造成你有意識或無意思地把這個研究當成論證,你在尋找那些能夠證明之間當初的想法的觀點,或者說偏向那些觀點而沒給予一些反面的重要的觀點必要的注意力。因此,你很難客觀地把握事實。
敢逆勢投資,你的底氣來自哪裡啊?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4365975敢逆勢投資,你的底氣來自哪裡啊?
格雷厄姆把股市的波動比喻成市場先生,由於市場先生古怪的脾氣,有時它很樂觀只聽好消息造成股價的高估;有時它非常悲觀造成股價的嚴重低估。你在逆市投資——選擇一支股票,可能它會繼續跌,你的信心來源哪裡?
我認為這來源於你投資的股票是有價值的。何為價值?第一,你知道這是一家好公司,並且認為這些股票代表著一間好公司的部分所有權,只是由於某些外在的因素暫時被低估;第二,你會正確地估值。就像你知道喬丹打球很厲害,你給1億美元年薪請他為你的俱樂部打球是很划算的事,但是你給300億,我認為你就不是很划算。
如果你能把握這兩點,價格越跌,我越買入。因為你比市場上其他人更瞭解這間公司,它正好在你的能力圈的範圍內,所以在遊戲規則有利於你的情況下,你狠狠地下注——這時市場先生成了你的合夥人,他在幫你用1塊錢買10塊錢的東西,用巴菲特的話說,用銅買金子。
有時,你持有這間公司的股票一段時間後,它的股價恢復到正常水平,甚至出現高估時,但是突然有跌到很低了,這是你要經受住的考驗。
我先講個故事,有一個,你收到一個遠房親戚的來信,他想把自己1個億的遺產交給你。你的哥哥知道這件事後很妒忌,和你鬧翻了,打電話給你的遠房親戚,不斷地討好他。過了一個月後,你的親戚去世了,因為他生前沒有一個親人去關心他,照顧他,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遺產給她貼心的保姆。你們聽到這個消息後都很生氣,但你們從來就沒有擁有過這筆財產,又怎麼失去過呢?
投資也一樣,因為你利用市場先生,為自己的投資設定了安全邊際。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先生從非理性到理性,從理性到非理性,來來去去。我們在期間看似的收益,一種套利的行為,見好就收啦。因為你不知道市場會狂熱到什麼程度,你也無法精確地估值這間公司具體值多少錢。
也許你還沒理解格雷厄姆的投資學問,又參雜巴菲特的做法,或者說,把巴菲特在不同時期的做法攪渾。當你為那可觀的收益沾沾自喜時,市場開始了逆轉,把你的心也牽動了,你情不自禁地加入烏合之眾這個群體,從而失去了自己獨立的判斷。
這時你要保持最初的心態,回歸到你做這單買賣的依據。你的行為的對與錯並不是因為有多少人讚同你或者反對你,你正確與否的依據源於你的數據,你的分析和推理的結果。從而你獲得一種獨立於市場情緒的能力。
只要你買入的企業還足夠優秀,你有什麼理由賣出它呢?僅僅是因為聽說吃豬肉會致癌,就把自己家的豬廉價賣掉?僅僅是因為看到別人以200塊錢一頭的價格把自家的豬賣掉,於是你就迫不及待地把你家的豬也賣掉?
如果你選擇的是一間優秀的企業,它是那種注定如此、簡單而永恆,具有內在穩健性的公司,並且你能正確地估價,你何必因為市場狂躁的情緒而影響到你的情緒和行動呢?你喜歡的是市場先生的錢,而不是在它那裡得到指導。
巴菲特說,他利用快速學習法——花了二十五年終於學會了用普通的價格買進一間不普通的公司,遠遠好於用很低的價格買進一間普通的公司。你的收益來源於公司內在價值的增長,而不是市場短期的波動。
當一間公司經過我們的考察,它能達到你的要求,並且你能確保自己的分析大致上去正確的,你有信心比市場先生還瞭解你持有的企業,你為什麼不長期持有,堅持你逆向投資的策略,越跌越買。
在市場當中你如何才能作為一個觀眾的角色存在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4578236A
很多學價值投資者理論講得一套套的,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沒辦法把自己和市場的情緒隔離開來。我覺得這很正常,因為當你思考和學習價值投資的時候,你是以一個觀眾的身份在看待問題;而當你參與到市場當中去的時候,你是作為一個演員存在的,你跟這個市場存在一定的互動的關係。第二種情況之下你很容易迷失自己,很難再像以前一樣從容不迫。然而面對這個問題怎麼去解決呢?
我想這個問題比較好解決。首先你要對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有深刻的理解,時不時地在你的腦海裡重複這個形象的比喻。第二個,你要明確你關注和分析的對象是什麼?如果你不知道你關注和分析的對象是什麼,自然你很容易在這個或狂熱或恐懼的市場當中迷失自己。巴菲特說過,他不是一名證券分析師,也不是一名市場分析師,而是一名企業分析師。價值投資者的重心應該放在判別好的企業和對企業進行合理的估計上,而不是每天股市的漲漲跌跌,更不是預測政治大勢或者經濟情況。面對後面這些事情,你必須承認自己做不來。這麼宏觀的事物我們沒辦法把握。當然不是因為你的能力圈問題,而是因為這是社會科學的特徵——它有某種不可預測性。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別我已經在《套利的哲學基礎》當中講得很清楚。你不是走索羅斯的路線的,所以你在怎麼引導市場上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你必須承認自己不知道。
當你覺得自己內心煩躁而又靜不下心來做投資,感覺到自己好像偏離了價值投資的方向時,你不妨問問你自己,你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哪裡了?你是把它放在研究企業上了嗎?還是看別人怎麼評論市場的走勢,看別人賺了多少,又虧了多少。最近是否老對自己糟糕的表現不能釋懷,一系列的心理在牽動你的神經。我想說,這是很多學習價值投資者都很難過的關。因為這個原因造成你花了很多的精力學習價值投資而對你業績沒有大的幫助。嚴格來說,你還沒有掌握真正的投資理論,你只是對價值投資的理論有了一點理解,但是在實際的操作當中,你忘記了怎麼去運用它,或者說不知道怎麼去運用它。結果你手中的利器沒有發揮應有的威力。
你想控制自己的行為?很簡單,在行動之前學會分配你的注意力, 行動的過程中,學會自我覺察你的注意力。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你受到市場情緒,或者說環境的干擾。如果你覺察到你要把注意力分配在研究企業上,你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應該研究什麼內容才能確定成功。研究什麼東西肯定非常重要。如果你把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浪費在一個錯誤的前提下,你得到的結果是多麼的糟糕啊——像我們農村的長輩去「買碼」(從香港傳過來的一種地下賭博活動),大莊家制定了遊戲的規則,自然是對他有利,而各位長輩從早到晚琢磨的」買碼「經書,而經書模棱兩可的表達,讓你覺得出任何數字都可以說得過去的。以至於出現好多事後諸葛亮的笑話,也出現很多非理性的人因為參與這種賭博行為而欠債纍纍。從這些人的行為或者說遭遇,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那到底要研究企業什麼內容呢?研究的深度和廣大要達到什麼水平?這要看你是那種類型的投資者。就我個人來說,我的投資風格是找到好的成熟的企業,在它被市場低估的時候果斷的買進,在漲到一定程度之後就賣出。嚴格來說,我是一個交易員,一個套利商。因此我要對企業的穩定性有一個非常好的把握,不能因為市場不景氣,它就死掉了,它死掉了,我也就死掉了。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企業質的因素不會發生太多的變化。所以我的研究主要是去把握這間企業能不能做到這些。
我發現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列出自己檢驗企業的清單,你選擇了什麼樣的角色,決定你自己要判別企業哪些方面的特質,你需要哪些信息幫助你下這個判斷。如果你獲得的信息沒達到幫你下這個判斷的需求,或者說你研究的企業達不到你列的清單的要求,那麼你必須退出這個交易。這樣嚴格按照清單來形式,你才不會拍腦袋行事。這是你必須建立的一道門檻,希望你花多點時間去完善這個清單。在現在股票那麼便捷的交易方式下,很多人都不去思考就完成了一個交易。因為我們的大腦經常會受到很多東西的干擾,比如說不同的情景和心境,可能你對事物的理解就會截然不同。這種主觀影響,對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必須的,但是對一單交易來說,卻經常給我們帶來很多慘痛的教訓。因此,有人說,做投資是違背人性的,這話說得有點道理。是的,要違背人性呢,的確有很多投資者做不到,但你有要想獲得好的成績,那怎麼辦?建立自己的檢查清單啊,每次交易嚴格按照清單一一檢驗,努力把你個人的主觀因素排除在外。
這也是我寫《我的投資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當然其他原因包括我對自己投資學的梳理,讓他更系統化和邏輯化等等。如果你的投資失敗了,或者說成績並不理想,這並不是因為你的方法不對,你不必要唾棄價值投資,不要埋怨中國沒有價值投資,中國的股市像國足一樣不可救藥等等。你重來沒看到很多優秀的企業還是長了很多倍的,也許在被你唾棄,被你遺忘的角落裡恰恰能找到被低估的好企業。這時你要重新檢查一下你的清單,看看它是否科學,你要做成這件事,你所列的因素是不是全面的可靠的,能不能支撐你的判斷。只要你逐漸的完善你的體系,你的投資就會比別人越做越好。
這讓我想起很多天使投資人,除了依賴個人的感覺判斷這個種子有沒有希望,要不要投他,還有幾條自己硬性標準;最明顯的是風險投資機構去搞調研,通常都會列出一系列的指標,他們對待自己的決策和錢是比較謹慎的,不像我們很多股民、散戶隨大流,完成沒有自己見解和分析,或者聽從別人的意見,跟從別人的行為,當大家慌的時候,你能不慌嗎?
我之前是干土木工程的,我們幹施工的很重要的一條準則是:你讓下面的作業隊怎麼幹沒問題,但你自己心裡一定要有底?哪怕是偷工減料,你心裡有底不用害怕,因為你知道這樣不會出事啊。很多剛進這一行的年輕人,因為幾根鋼筋生點水鏽都擔驚受怕,整天神經兮兮的樣子,我還是勸如果把握不了這一條準則,還是把工作辭了。同樣,那些在市場上的老兵,在面對市場劇烈震盪的時候,還是表現出神經兮兮的樣子,還是及早離開這個地方。芒格說,我要努力找出我會死在什麼地方,之後我就永遠不去那裡。我想這條建議對絕大多數股民都是適用的。
我的投資學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4500876a
投資成功的關鍵是把你的思想和行為同旋繞在市場中的極易傳染的情緒隔絕開來,在一家好公司的市場價格相當它的內在商業價值大打折扣時買入其股份。所以投資者一生都在努力做這三件事:第一,把自己和市場的情緒隔絕;第二,判別「良好」的公司;第三,正確地對公司估值。在短期不確定性中尋找長期確定性。
一、洞察人性和社會現象的基石1、哲學——獲得一種抽象、思辨、批判的思維能力,激發自己追求知識和真理的慾望。
1)邏輯學——以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和分析事物。
2)倫理學——搞清楚道德是什麼,道德的起源等問題有利於人格的獨立。
2、社會科學——弄清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別,掌握研究社會科學的方法論。
1)心理學——對群體心理學、個體心理學,文化觀念對人的影響有絕對的把握。
2)法學——吸收法學實踐成果。即借鑑司法取證、案件審查和案例判別的方式,及其思維模式,把它運用到證券投資當中。
二、對自己的把握1、注意力——你的心思擺在什麼地方很重要。
1)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偏離價值投資之路,觀察自己是把注意力放在股市每天的漲落和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勢上,還是放在專心研究企業上就知道。要像風險投資機構一樣,做任何一個買賣之前都要做盡職調查。
2)我們將繼續對於政治預言和經濟預言置之不理,這些東西對許多投資者和商人來說是代價昂貴的消遣。
3)實際上,我們很少關心幾年之內這些公司的股票在市場上的成交量,或者其市場價格的情況,如果我們有堅定的長期投資期望,那麼短期的價格波動對我們來說毫無意義,除非它們能夠讓我們有機會以更便宜的價格增加股份。
4)對我說市場下跌是好消息。
5)如果事情根本不值得做,那麼就不值得去做好。
2、準備——唯一的獲勝方式是工作、工作、工作,並希望擁有一點洞察力。
1)通過廣泛的閱讀把自己培養成一個終生自學者,培養好奇心,每天努力使自己聰明一點點。
2)比求勝更重要的意願是做好準備的意願。
3)熟練掌握各大學科的思維模型。
4)如果想要變得聰明,必須不停地追問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3、耐心——克服人類天生愛行動的偏好。
1)我有沒有靜下心裡,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地研究過這個行業,這間企業,明確這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眾多企業中的位置,確保自己比「市場先生」更瞭解這間企業,為自己的行為提供大致準確的依據?
2)我是否很耐心地等待好的買入時機,利用「市場先生」為我提供的安全邊際。
3)我們一路持有的行為說明我們認為市場是一個變換位置的中心,錢在這裡從活躍的投資者流向有耐心的投資者。
4)享受結果,也享受過程,因為你活在過程中。
5)愛伊斯坦說,「複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蹟。」不到必要的時候,別去打斷它。
6)Ted Williams說,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擊球手,你必須有好球才去擊打。如果我的擊球不得不朝向我幸運區以外,那麼我不會是一個擊球率是0.344的擊球手。我可能是一個擊球率0.25的擊球手。查理和我贊同這種觀點,而且將耐心等待球正好落入我們「幸運區」的機會。
7)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平庸企業的敵人。
8)我們深信不活躍是理智、聰明的行為。成功的投資在於:你僅僅需要以合情合理的價格,收購有出色經濟狀況和能幹的、誠實的管理人員的公司。而之後,你只需要監控是否這些因素得到維護。
9)要掙第一,先得跑完全程。
10)如果你不願意擁有一家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慮擁有它十分鐘。
4、獨立——唯有在童話當中,皇帝才會被告知自己沒有穿衣服。
1)我是否感到來自大眾觀念、生活困境的壓力,無意識中受到人性弱點的制約?
2)客觀和理性的態度需要獨立思考。
3)記住你是對是錯並不取決於別人同意你,或者否決你,唯一重要的是你的分析和判斷是否正確。
4)你不要問理髮師:「我是否需要理髮。」
5、自我認識——沒有自我認識,自我反思的能力,你可能會迷失自己。
1)我對自己的認識有幾多?我有多久沒有審視過自己的生活環境、生活狀態和生活經歷呢?
2)我的心智模式是怎麼樣的?因為自己的心智模式,下這個決定,我經常會犯什麼錯?我怎麼去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6、謙虛——承認自己的無知是智慧的開始。
1)只在自己明確界定的能力圈內行事——我不必成為每一家公司,或者許多公司的專家。我只需要能夠估價在我能力範圍內的公司。範圍的大小並不重要;但是,知道它的界限必不可少。
2)辨別和核查否定性的證據。杜絕根據個人的需求,有選擇性地尋找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從而脫離客觀實際。
3)抵制追求虛假的精確和錯誤的確定的慾望。
4)最重要的是別愚弄自己,而且要記住,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
5)我們全神貫注於發現我們可以跨步走過的一英呎跨欄,而不是因為我們獲得了越過7英呎跨欄的能力。
7、決心——適當的時機,採取適當的行動。
1)當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當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
2)機會來臨的次數不多,所以當它來臨時,抓住它。
3)機會只會眷顧有準備的人,投資就是這樣的遊戲。
8、對「市場先生」的理解——安全邊際
1)我們寧願以每股X美元的價格買入優秀公司T的10%的股權,也不願意以每股兩倍於X美元的價格買入公司T的100%的股權。
2)以「合理」售價買入優秀公司就成了一樁可怕的買賣。因為我們不可能用被估值成鉛的金子——甚至是銀子——明智地買入被估值成金子的金子。
3)在短時期裡,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在長時期裡,它是一台稱量機。
4)如果你不能確定你遠比「市場先生」更瞭解你的公司並能夠正確估價,那麼你就不能參加遊戲。就像™在紙牌遊戲中說的那樣,「如果你不能玩上30分鐘,而且不知道誰是替死鬼,那麼你就是替死鬼。」
5)職業投資者喜歡市場具有波動性。因為劇烈波動的市場意味著,業績良好的公司股價常常會跌到不合理的低價。
三、選擇行業的標準
1、遠離高科技、變革迅速的行業,選擇簡單而永恆的行業
1)因為行業具有的內在的穩健性,意味著這個行業內的企業不容易被其他行業——跨界的企業顛覆,也讓企業的估值成為可能。
2)為什麼查理和我現在非得認為我們可以預言其他快速發展的公司的將來?我們反而專注於那些易於理解的行業。一個視力平平的人為什麼要在乾草堆裡找繡花針呢?
2、我能看得懂的行業
1)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錯過一個人能力範圍之外的大好機會不是什麼罪孽,因為我沒辦法把握所有可以賺錢的機會,我只賺在自己看得懂的地方的錢——確保遊戲規則有利於我的情況下狠狠地下手。
四、選擇企業的標準1、財務分析
1)這間企業是否能經得起對財務方面的考察,企業的成本分析和會計記錄得的怎麼樣,有沒有出現財務造假的情況?
2)歷史提供的數據顯示,這間企業盈利能力是不是非常出色呢?警惕邊際公司。
3)這間企業做了什麼事,以維持或改善利潤率?——對投資人來說,重要的不是過去的利潤率,而是將來的利潤率。
4)如果我們收購的公司能夠在有形資產淨值基礎上發生大大超過市場回報率的利潤,那麼邏輯上這些公司比其有形資產淨值值錢得多。這種超額回報的資本化價值就是經濟商譽。
5)能期待一家公司在沒有財務槓桿的有形資產淨值上賺多少(前提是不包括任何減少收益的商譽攤銷費用)是這家公司經濟吸引力的最佳指南。
2、核心競爭力分析——護城河、消費者特性權
1)是不是在所在領域有獨到之處?比如說市場佔有率高、企業戰略佈局、企業治理結構、強大營銷能力等等,看似簡單卻又無法複製的核心競爭力、注定必然如此的企業。
2)如果當初買進普通股時,事情做得很正確,則賣出時機是——機會永遠不會到來。最終,我們有經濟命運取決於我們擁有的公司的經濟命運,無論我們的所有權是部分的還是全部的。
3)我們不想投資那些我們認為有可能會被淘汰的公司。
4)有天賦的公司必須有兩種特質:能夠相當容易地漲價(甚至在產品需求乏力而且生產能力還未充分利用的時候),而不必擔心大量喪失市場份額或者單位產量的能力;以及只需要微小的額外資本投入,就能在業務中提高銷售額增長(常常因通貨膨脹而不是真是的經濟增長產生)的能力。
5)消費者特許權——對購買者來說,它使產品的價值而不是產品的生產成本,成為售價的重要決定因素。
6)消費者特許權是經濟商譽的一個主要來源。其他來源包括不受利潤管制影響的政府特許權,以及在一個行業中始終保有最低成本生產者的持久地位。
3、龍頭企業、一級企業
1)單純利用「市場先生」買二級企業的方法很可笑,除非你是一名公司資產清理人。在一家度日艱難的公司裡,一個問題還沒解決,另一個問題又冒出來了——正如同廚房裡不會只有一隻蟑螂。其次,任何你得到的初始優勢很快會被公司「掙來」的低回報侵蝕。
2)以一般的價格買入一家不同尋常的企業,比以不同尋常的價格買入一家一般的公司要好得多。我們會堅持尋找一流管理人員的一流公司。
4、成長型企業
1)這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有沒充分的市場潛力,至少幾年內營業額能否大幅度成長呢?
2)成長性只有在適當的公司以有誘惑力的增值回報率進行投資的時候——換而之,只有當用來資助成長性的每一個美元可以產生超過一美元的長期市場價值的時候——才能使投資者收益。對於只要求增加資金而回報率並不高的公司,成長性只會傷害投資者。
5、企業文化
1)這家企業文化來源於什麼地方?企業中絕大多數人是不是相信這種文化,從而形成強大的戰鬥力?這種文化對這間企業在這個行業中生存,有沒有什麼不足之處?
五、選擇管理層的依據1、具有創業家基因的企業家
1)如果不是企業的所有者,那有沒有像所有者一樣思考?
2)做企業的人,你一定要有自我顛覆、自我革命的精神,拿出那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我為了把企業做好,我為了把事情做對,我真的願意勤奮去做。
2、品德和能力
1)誠實且能幹,關心股東的利益,相信一些常識。例如管理階層是不是只向投資人報喜不報憂?他們誠信真正的態度是否毋庸置疑。
2)這間企業高級主管關係很好嗎?勞資和人事關系怎麼樣?
3)企業管理階層的深度夠嗎?
六、估值篇 在寫於50多年前的《投資價值理論》中,約翰-伯爾-威廉詹姆斯提出了價值的數學方程式,這裡我們將其濃縮為:今天任何股票、債券或公司的價值,取決於在資產的整個剩餘期間能夠期望產生的,以適當的利率貼現的現金流入和流出。請注意這個公司對股票來說同債券一樣。即使如此,兩者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很難對付的差別:債券有確定未來現金流的息票和到期日;至於期權,投資分析師必須自己估計未來的「息票」。再者,管理人員的質量對於債券息票的影響甚少——大部分是在管理人員無能或者不誠實以至於暫停支付利息的時候。相比之下,股份公司管理人員的能力可以極大的影響股權的「息票」
用現金流計算出的最便宜的投資是投資者必須進行的投資——無論公司是否成長,無論公司的盈利是波動還是平穩或者無論股價對於公司目前的收益和賬面價值是高是低。此外,儘管價值公式常常說明股權比債券便宜,但這個結論並非必然:如果經計算債券是一個種更有吸引力的投資,那麼就應該買進。
將價格的問題放在一邊,最值擁有的公司是那種在一段很長時期可以有非常高的回報率使用大筆不斷增值的資產。最不值得擁有的公司是那種已經,或者將要反其道而行之的公司——那就是一貫以非常低的回報率使用不斷膨脹的資產。不幸的是,第一種類型的公司難以找到:大多數高回報率的公司需要相對小的資產。如果這種公司以紅利支付盈利或者回購大量的股票,那麼股東們通常會從中受益。
儘管用來評估股權的數學公式並不複雜,但是分析師——甚至老練、聰明的分析師——估計未來的「息票」這個問題時很容易出錯。在伯克希爾,我們試圖通過兩種途徑對付這個問題。第一,我們努力固守於那些我們相信我們可以瞭解的公司。這意味著他們必須符合相對簡單而穩定的要求。如果一家公司非常複雜或者容易受到連續變化的影響,那麼我們還沒有聰明到注意預計它未來的現金流。順便提一句,這個缺點不會煩擾我們。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時,重要的不是他們懂得多少,而是他們如何現實地明了他們的不當之處。只要投資者避免打錯誤,那麼他或她只需要做對幾件事就可以有較大的收益。
第二,亦是同等重要的,我們強調在我們的買入價格上留有安全的餘地。如果我們計算出一隻普通股的價值僅僅略高於它的價格,那麼我們不會對買入產生興趣。我們相信這種安全餘地原則——本-格雷厄姆尤其強調這一點——是成功投資的基石。
八、賣出策略 有時市場可能會比實際情況高估公司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賣出我們的持股。而且有時我們會賣出一些估價得當,甚至被低估的證券,因為我們需要資金用於價值被更加低估的投資,或者用於我們相信我們更瞭解的公司。
但是我們需要強調,我們不會僅僅因為股價上漲,或因為我們已經持有了很長時間而賣出股票。(華爾街的格言中,最愚蠢的一條可能是「你不可能在賺錢的時候破產。」只有公司未來的產權資本收益令人滿意,管理人員稱職而又誠實,而且市場沒有高估公司的價值,我們甘願無限期地持有任何證券。
第一篇:講解《我的投資學》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4541784A
我從2011年開始接觸價值投資到現在已經3年,和「雪球」上的許多大牛相比時間並不算長。但是並不是說,誰接觸的時間長,誰的本領就了得。我看到即使是「雪球」一個定位那麼清晰的網站,上面也有不少投機客。當然也有很多像我當年一樣,想學價值投資,但是有沒有頭緒應該從哪裡著手的人,或者心裡有點顧慮,到底價值投資行不行。也有很多聲稱自己是價值投資者的人,在股市上虧了不少錢,於是不由得感慨在中國沒有價值投資這回事。我覺得有必要談談自己的經驗——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價值投資者,同時也為各個追隨價值投資的人提供一個參照的體系,看看我理解的價值投資,和你們心中的價值投資有什麼區別。
在我剛開始接觸證券投資時,有很多關於證券投資的理論,我開始並不知道什麼是價值投資。於是我去圖書館借了《投資經典50部》這本書看。這本書很厚,大概有1000萬字。書中主要是摘取了投資經典著作的經典章節,包括有技術分析,有基本面,還有怎麼選成長股等派別的理論,或者把它們混合在一起的做法也有。我足足花了兩個月,把這本書讀了兩遍。當我合上書的那一刻,我已經知道什麼投資理論適合我,並且我對自己這種選擇充滿自信——那就是價值投資理論。
我怎麼看待投資理論的選擇呢?我為什麼會選擇價值投資呢?
對於第一問題的看法,我比較推薦索羅斯的觀點,即在社會科學當中沒有絕對的標準,判斷它的依據是操作上的成功。而證券投資無疑是屬於社會科學的一份子。或者,索羅斯的觀點有點投機,只有成功了,就是正確的選擇。如果你對索羅斯有所瞭解,你一定不會這樣說。社會科學具有開放的屬性,就是你達到目的的途徑通常不會只有一種。如果你理解了你選擇的方法和這個市場,並且在市場呈現出你所理解的機會時,你果斷地出手,你往往可以取得極大的成功。因此,有很多人在這個市場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也並不見得他們的理論就一定是價值投資,特別是在中國這個比較神奇的股市當中。
因此選擇什麼投資理論都好,你一定要確保你已經完成吃透它,你對它的理解比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要深刻,你要有這個把握你才能出手。像巴菲特說,「如果你不能確定你遠比「市場先生」更瞭解你的公司並能夠正確估價,那麼你就不能參加遊戲。就像™在紙牌遊戲中說的那樣,『如果你不能玩上30分鐘,而且不知道誰是替死鬼,那麼你就是替死鬼。』」這個市場就是這麼殘酷,你不知道你自己的幹什麼,你自會成為別人剝削的對象。
當然也有很多沒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參與股市的大潮當中,他們沒有受過任何比較像樣的理論教育或者說自我教育,他們只能依靠在市場中摸爬打滾來總結自己的投資經驗,通過這種途徑成功的人我想畢竟是少數,而且往往付出過慘重的代價。如果世界上有一間培訓如何開飛機的學校,一本介紹飛機構造和關於如果開飛機的書,有一個模擬駕駛艙,你為什麼不好好利用下呢?在沒有經過任何培訓的前提下,非理性地選擇駕駛飛機翱翔藍天。我認為這愚蠢之極。如果你不是非常有錢,用教訓買點經驗,就是腦子有問題。
對於第二個問題,我為什麼會選擇價值投資呢?我覺得我能理解它,並且我覺得它是行得通的。如果一種理論行不行得通你都沒有把握,那麼談怎麼學好它有什麼意義。因此所有的價值投資者都要追問兩個問題,價值投資是什麼,為什麼價值投資可以成立。如果你弄清楚了這兩個問題,你在以後的價值投資指路中,一定會少很多困惑。談到價值投資是什麼的問題上,就要談到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他對價值投資理解最大的貢獻是提出「市場先生」和「安全邊際」這兩個概念。實際上這是一種套利的行為。我在《套利的哲學基礎》這篇文章中,從根本上分析了它為什麼成立的原因。在這裡就不多說。
我通過對巴菲特價值投資學的梳理,逐漸明白了價值投資的真諦。我發現很多價值投資者的想法大多有同工異曲之處。我想這也正是價值投資理論在中國推廣的成果。順著學到價值投資者的足跡,我來到雪球,我覺得這有一定的必然性。韓寒說:「我越來越覺得很多東西的結果,其實並不是不同人的改變,而只是同類人的聚集。」許多價值投資者來到雪球上也一樣,我們因為有比較相近的投資價值觀而聚集在一起。當然,我們所希望看到是我們想看到的世界,希望雪球的定位不要發生大的變化。同樣來到這裡我並不希望改變你選擇的投資理論,只是因為氣味相投而相互欣賞、相互學習。
第二篇:講解《我的投資學》——投資者為什麼要學哲學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4546377A
哲學很難懂,甚至有些人不知道哲學是什麼。那為什麼投資者要學哲學呢?我也不是一個哲學家,也沒有受過嚴格的哲學訓練,在這裡我只是談談自己學哲學的體會。我高中的政治書中這樣解析哲學:哲學——愛智之學。因為我對哲學的熱愛,改變了我自己傳統的知識觀——實用主義,而轉變為求知主義的知識觀。像希臘時代一樣,只有是能增進人的智慧的探索、研究都應該得到認可和鼓勵,而不以實用作為衡量知識的標準。
中國人民大學徐之明在上《學習大國興亡的意義》時講,怎麼理解它呢?「像現在有些人提倡的一樣,有用的先發展,沒有的後發展,但是這在現實當中卻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有用的?人們判斷有用的標準是什麼?恰恰是我們已有的知識,我們是在用已知去衡量未知,我們拿過去來衡量未來。我們的路子怎麼不是越走越窄?」芒格說,要建立思維的柵格模型,掌握各大學科的思維模式。如果你沒有求知主義的知識觀,沒有對知識、對真理的渴望和追求,我想你要建立這種柵格模型有點難度。專家思維往往意味著你出來你熟悉的行業和專業你就是白痴。你正確的判斷,往往和你是思維模式有關。人類的大腦可以看作是一個系統,如果你的系統存在偏差,你輸入的信息是對的,也不能保證有正確的結果。(見《單向度的人和經驗主義》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1965324)
好吧,為了迎合很多人內在的心理需求,我談談學習哲學有什麼用吧。老實說,學習哲學真的沒有什麼實用的地方。它帶給你的很多東西都是虛的——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學習哲學讓你勤於思考——「我思過固我在」,學習哲學讓你有一種看透昏亂現象追求真相、事物的本質能力,有助於你培養自己的抽象性思維。一旦你獲得這種可貴的能力,你在觀察股票市場,你就獲得了一種超於常人的理解能力。像索羅斯一樣,「在我成為一名成功的金融投機家之前,我曾是一位失敗的哲學投機家。不料抽象的技能居然大勝市場,令我喜出望外。當然,如果將成功歸之於抽象的觀念,也許言過其實,但由此而確立了優勢則是無可置疑的。」
因此你想在這次投資的遊戲中勝出,就需要你對遊戲某一方面的理解比任何人都要深。你就像一個門外看一樣,你只能觀賞像大魔術家大衛·科波菲爾在空中飛翔,還可以讓自由女神像消失,你絕對不能參與和他的比賽中。還有最近國內比較熱門的氣功大師王林,來一招"用意念抓蛇",如果你不對其中的竅門不清楚,你肯定會驚嘆不已。多少社會名流,高官名媛被蒙在其中。當然你有充分的信息優勢,比如說你不害怕法律的制裁,有內部人的小道消息,你也可以戰勝市場。但是這樣的機會不是最好的選擇,也不是每個平常投資者的正常選擇。投資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理解這個市場,辨別市場提供的機會,等待市場以自己所能理解的方式運作時——即贏的概率大大傾向於自己的時候果斷得出手。
通常學習哲學的人比較有深度,不會隨便被別人忽悠。你說事情是這樣的,他不一定會相信你說的話,通常有一種批判、懷疑的精神,有效地避免了出現大眾人云亦云的現象。他通過自己的抽象、思辨更好地理解事物背後的根因。
單向度的人和經驗主義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1965324當下由於工業化背景下社會的分工造成無數單向度的人。可能在某一個領域之內,我們是專家,但是一旦跨出我們的能量圈,我們熟悉和擅長的領域,我們和一個普通人沒什麼區別。因為我們在專業上有所建樹,具有所從事的那個專業的職業素養,自然懂得以我們專業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比如說面對同樣一塊石頭,通常珠寶鑑定家第一個反應是,這塊漂亮的石頭是不是一塊寶石啊。而學地質的人想法可能和他截然不同,地質學家可能會想,這塊是什麼石頭,大概是什麼時候形成的等等。而在我們普通人看來,沒什麼啊,這就是一塊比較漂亮的石頭擺了的,我小時候在河裡撿到很多這種石頭,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專業的角色定位,讓人們習慣於從一個角度,從一個視角去思考問題,去看待周圍的事物,去做出判斷。如此很難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們和盲人摸像一樣,一個人抓住大象的腳,一個人抓住大象的尾巴,還有一個人抓住它的身體,於是每個人都非常自信而肯定地說,大象的長得和他摸到的樣子一樣。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人們經常從自己的角度,片面的認識去評論別人,甚至鄙視別人。我只能說他們非常無知,而我在面對這種評論時,看到是合理的,出發點是好的,我一般都會認真對待,思考是不是因為自己存在認識的侷限,而在面對其他評論時,我不會回覆,也不會在意。
在投資上怎麼去思考這個問題呢?正如巴菲特所說:「我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者,因為我同時是一個企業家。我是一個比較好的企業家,因為我同時是一個投資者。」而這種商業與投資的交叉性經驗正是巴菲特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讓他成為一個跨越單向度的人。這種交叉性思考模式使他能夠將投資分析與企業分析完美地結合起來,用企業家的眼光,從持續競爭優勢的角度來分析股票的長期投資價值高低;用投資家的眼光,從公司盈利持續增長創造的內在價值角度分析企業是否值得收購。他不但對公司的業務分析得非常透徹,他對管理者的考察更是慎之又慎。只會用一種模式思考的人可能會成功,但決不會非常成功,只有會用多種模式進行思考的人才能取得超級成功。巴菲特從投資、商業、管理三個角度進行多方位、多方式的綜合思考,這正是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中幾乎從不虧損和企業併購中幾乎從未失手的根本原因。
1994年4月,被巴菲特稱為最富有智慧的人、同時也是他的合作夥伴———查理·芒格在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進行演講。芒格的演講主題是「選股是處世藝術的一個分支」。他教導學生們要努力學習,掌握更多股票市場、金融學、經濟學的知識,但同時要學會不要將這些不同方面的知識孤立起來,而要把它們看成包含了心理學,工程學、數學、物理學的人類知識寶庫的一部分。芒格為了讓他的觀點更容易被學生們接受,他用了一個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不同學科的不同思維方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格柵模型。芒格說:「你的頭腦中已經有了許多思考方式,你得按自己直接和間接的經驗將其安置在格柵模型中。」
我在大學當中,發誓不屬於任何一個專業,通過博覽群書來開闊自己的視野,完善自己的思維模式。我認為過早地向實行職業化的教育,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證券分析師、編程人員、老師等等,或者限定在某一個行業裡,你只不過是一個像愛因斯坦說的訓練有素的狗,你是一個單向度的人,你是維持社會這個大機器運轉的螺絲釘,你的視野無比的狹隘。我認為許多讀金融的人跟愛因斯坦說的沒什麼兩樣,他們的職業教育,或者說,職業角色的定位已經限制到他們的思維,他們的評論當中時常帶著一種偏見。
經驗主義什麼是經驗主義呢?我們首先來理解經驗。如果有人吩咐你去做一件事,可能你馬上會說,「我沒有經驗,不會做,你叫別人吧。」許多年青人總希望自己可以擁有豐富的經驗,因為經驗可以讓人迅速做出反應,更好地做出判斷和達成目標。雖然在文章當中我會批判經驗主義,但我不太看好只會找藉口的傢伙。沒有人一開始就擁有經驗的。經驗來源於生活的積累。不過經驗都是可靠的嗎?我在新浪上瀏覽到一條微博,它說有一個老員工在公司呆了25年,終於向公司提出辭職。他向老闆抱怨說,我有25年的工作經驗,你居然不給我升過職,加過工資。老闆說,你是1年工作經驗,混了25年,你還想我給你什麼?許多時候經驗代表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它會給你一種安全感——你按照以前的方式去做,是行得通的。也往往因為這樣,它可能會讓你自己的心理停留在這個舒適區內,而不去接受新鮮的事物,去找新的,更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讓我想起休謨的不可知論。休謨論證出知識是不可知的。因為很多時候知識都是依據經驗的歸納,它沒辦法窮盡每一個未知的個體,因此你只能在已有的,你瞭解的個體當中去尋找共性,可是一旦你發現新的個體,你的認識會隨著帶有新的特徵的個體出現而被推翻了。例如,你看到的天鵝是白色的,並且你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但是某一天你在亞馬遜的叢林裡發現有一隻天鵝是紅色的,那麼你還會堅持天下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嗎?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經驗是不可靠的。經驗只是你個人的經歷,它是一個很片面的視角。如果你什麼事情都以你的經驗為依據,你很難把握客觀的事實,做出正確的判斷。經驗主義是指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其特點是在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時候,從狹隘的個人經驗出發,不是採取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而是採取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等著作中明確指出經驗主義的要害在於輕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滿足於個人狹隘經驗,把局部經驗誤認為是普遍真理,到處生搬硬套,也否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哲學認識論中的經驗論也可稱為經驗主義。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