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為什麼你學不會價值投資?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1867471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要系統地論述一下,這可以看作是學習證券投資,或者說巴菲特、費舍、格雷厄姆入門準備吧,因為在我追隨是他們的投資哲學,所以談證券投資,我很自然把它們聯想在一起!這談論著個問題時,請允許我把它表述為,為什麼價值投資的方法看似簡單,但許多人都學不會呢?許多人為什麼在證券投資過程當中失利,在實際操作當中卻非常困難,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要清楚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不是談一兩個方面就把問題解決的。我們把它分為教育學、心理學、經濟學、情報學、法學這幾個大板塊就把你搞死了。但是這並不代表,面對這個問題,我不能做一下分析,但是想得到一個比較清晰的答案,我說起來很長篇大論,希望知友們諒解。
瞭解巴菲特的人都知道,他說過類似的話,「為什麼大學裡不教價值投資呢?由於價值投資非常簡單,所以沒有教授願意教授它」。事實上不是老師不願意教,而是現在的老師根本就教不會。為什麼教不會?如果要解釋這個問題,甚至要從巴菲特自己是怎麼學習證券投資的說起,需要運用認知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來分析,我引述自己在書本上的說法來講講。
「我們明白認知是由想法和觀念(也譯為「信條」)組成的,那麼想法和觀念又有何區別呢?它們彼此有聯繫,但不是同一回事。想法是短暫的,常常是我們意識得到的。每天我們都有成百成千的想法。如果我們停止思考並加以回憶,常常能夠(但並非總是如此)知道剛才在想什麼。它跟我們生活之中別人問你,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想法的意義不完全相同,因為你的回答有可能是你的某些觀念。我們的想法影響著我們的情感方式和行為方式。觀念是穩定的,常常是無意識的假定——對自己、對別人、對周圍世界的假定。我們在部分時間可以有意識地思考我們的觀念,甚至質疑它們是否合理或有用,但我們在大部分時間都不會這樣做。我們的觀念也影響著我們思考、感受和行為的方式。」
為什麼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名人在討論「知行合一」的問題,為什麼它那麼難做到?我們要結合想法和觀念理解它:第一,如果這個「知」屬於想法部分,想要把它實現,就要強調一個人的執行力,而現實生活之中,有強大執行力的人少之又少。有時候我們在發表觀點時往往說的是自己的認識,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並沒有按照我們所說的做。於是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人就會說我們虛偽,可能我們所說的正是我們希望做到的。第二,如果這個「知」屬於觀念部分,也會出現知行不合一的情況。因為人的思想並不是單一的,其內部也存在著各種矛盾和鬥爭。  
因此,我們知道培養一個價值投資者是比較折騰的事,不是你看到巴菲特做什麼,說什麼你就會的了。你聽說過陸游寫的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嗎?此外韓寒也說過一句話,「你說你一年讀過很多書,我並不害怕你,就擔心你一本書讀十遍,一百遍」。因為你可以充分得吸收書中的知識和理念。怎麼才能把你認同的思想內化為你的價值觀?我知道只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用行動瓦解舊的認識和建立新的認識;第二種就是不斷地向自己灌輸那種新的價值觀。
你可以想像建立自己觀念是多麼的不容易,你提出一個觀點,並不是說你是憑空捏造出來的,你的觀點背後有一個價值體系在支撐它。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冰山學說」,因此你聽到一個觀點,並不代表你就已經獲得這種思想。一個觀點可以引起你的共鳴,是因為在你的價值體系內就已經認同這種觀點,可能是你沒發現。因此我們得到一個觀點時,還得慢慢讓這個觀點滲透到思想各個角落,瓦解陳舊的價值體系,從而建立起新的價值體系。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是也是價值投資者必須走的路。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價值觀還是容易改變的,更難獲得的是品質。「狗改不了吃屎的」這句俗話,多麼經典啊。因為「吃屎」是狗天生的本性。當巴菲特教導我們要把自己和市場的情緒相隔離,要耐心和冷靜,我們能讀懂他說什麼,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獲得這些可貴的而對於價值投資而言非常必要的品質。當然人的性格有部分是天生,有一部分是和自己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可以塑造的。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根據最後一句話,我們很容易發現學習知識,從而改變認知,最終得到塑造個人性格的結果。也就說你學習什麼知識,你幹哪一行,它會影響到你的性格。
明白這些之後,我們還要從一個人知識結構進行一個解剖,我們從周圍學習來的東西,一般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顯性的;第二層是隱性的。對於顯性層面上的東西,不如說技術啦,例如怎麼磨豆腐;程序啦,例如學游泳、踩單車,它們在大腦中是程序性記憶。這些東西處在思想世界的外圍,而最核心的東西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性格,這些就是隱形層次的東西,它是你不容易看得到、摸得找的東西,比如說,或者說他判斷事物的標準——你問他一個東西漂不漂亮,他可能很容易回答,但是你要問他為什麼覺得他美,可能他就很納悶了。因為他自己也沒意識到,他評定美的標準是什麼。因此,我可以看到的大學裡,我們老師教過我們的東西,大多數顯性的知識,但是缺少品質方面的學習。巴菲特看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後,為什麼要退學到哥倫比亞大學拜格雷厄姆為師?這裡面不得不提一下為什麼美國的教育那麼成功,因為他們是書院式的教學,同學們下課之後是和老師住在一起的,有很多談論問題和交流想法的機會,老師的精神氣質和思想追求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生,這些東西是你在課本上學不會的。
因此,我看到這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即使在巴菲特這樣那麼良好的環境當中,他也學了七、八年才自己出來單干,這還不算他極高的天賦、十多歲就接觸股市和看遍他那個地區的圖書館裡關於這方面的書的積累,這是多難的事。許多人是因為失敗才走向證券投資的,因為這條路不容易證明自己不行,而且失敗了業沒太多人注意到,而巴菲特是因為成功才選擇證券投資的,他在十多歲就知道倒買倒賣可樂,就知道他明白什麼是商業意識。所以我們知道,一個人取得這麼輝煌的成績,不是依靠僥倖的。恰恰他對這些東西有一個非常清醒的認識,  
「這事和我們每個人的自尊心有關。沒有一個人喜歡自承犯錯。如果我們買進股票犯下錯誤,但賣出時能獲得些許利潤,就不會覺得當初做得很蠢。相反的,賣出時如發生小損失,我們對整件事會覺得相當不高興。這種反應十分自然和正常,卻可能很危險,會讓我們在整個投資過程中放任自我。投資者死抱很不想要的股票,寄希望於有一天能夠『至少打平』,因此而損失的金錢,可能多於其他任何一項理由。除了這部分真實損失,如果考慮發生錯誤時能夠當即立斷,認賠賣出,釋出資金,轉投於合適的股票,並獲有利潤,則放縱自我的機會成本很高。」
於是我們從獲得知識和價值觀的談論進入到人性。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的書中寫道,「要想在一生當中獲得投資的成功,並不需要頂級的智商、超凡的商業頭腦或秘密信息,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的基礎,並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這種體系造成侵蝕。」如果投資者想獲得超出一般人的回報,就要求投資者不但是懂證券投資的知識,還得有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怎麼獲得呢?你得有洞察人性和問題背後的本質的能力,有非常高的自我認識能力。說到這裡,有點去到哲學和心理學的層面。我覺得哲學和心理學是看自己和揭示迷幻現象最好的工具。關於這方面的問題,就不展開論述了。那些東西寫得有點枯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