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第三篇:講解《我的投資學》——投資者為什麼要學邏輯學和法學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4551426

A
     投資者為什麼要學習邏輯學和法學呢?因為邏輯學和法學可以完善一個人在認識活動當中的思維模式。一個人要做出一個正確的判斷,有賴於他所掌握的信息和他決策的機制——思維模式。而嚴密的思維模式又會要求有意識、無意識地分析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是不是正確的、充不充分。
     如何作判斷的思維模式一般有三種:第一種,直覺式,或從眾式。指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不經過自覺的、有意識的邏輯推理而是憑直覺做出判斷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其特點是速度快,對日常平常的行為正確性較大,在專業的領域做出正確的判斷,有賴於豐富的經驗和淵博的知識。第二種,分析式。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事實材料作充分分析,並進行嚴格的邏輯推理,最後使問題得到解決的思維模式。其特點是分析周密,推理嚴密,結論科學。缺點是步驟繁雜,耗費時間。第三種,試誤式。指解決問題時,不是對解決問題的原則、方法等作周密的思考而用嘗試去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起特點是耗時多、成效低、盲目性大、彎路多。(註:部分引用蔡笑岳主編的《心理學》P65中的觀點)
     市場上許多投資者還停留在第一種和第三種思維模式上,而許多機構投資者憑藉豐富的信息渠道和嚴格的分析,取得了大大超過市場的表現。當然,分析什麼是相對重要的,把大量的精力浪費在一個錯誤的前提下,只會讓你事倍功半,對於這個問題以後再說。毫無疑問學習邏輯學和法學有助於投資者做出正確的判斷。下面我通過對芒格在巴菲特背後擔任的角色來說明投資者這個問題。
     我在知乎網上提了一個問題——邏輯思維、經驗、事實和情感,是怎麼影響判斷的?可不可以把它們做一個比較明確的區分?可惜沒有什麼人回答我的問題。我為什麼要提這樣的問題呢?是因為芒格在學習邏輯學和法學上給了我許多啟發。你瞭解芒格嗎?如果連巴菲特的合夥人都不瞭解,你談什麼學習巴菲特?你知道巴菲特的投資哲學的來源嗎?除了受到格雷厄姆和費舍的影響,還受到誰的影響?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魯莽行為,讓多少年輕人陷入被動之中?
     芒格之前是一位律師,他的父親一位小有名氣的法官。我在知乎網上又提了另外一個問題——律師的品質和法的精神對證券投資有什麼影響。可惜還是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這樣的問題也只能由提問題的人去思考和回答。
     我們把兩個問題結合起來看,第一個問題是第二問題的答案。在開始論述之前,我想先說明一個情況,我覺得外國很多學者和律師,在精神上都是追求的人。每每我讀到外國的作品,像一些哲學作品,像法律方面的作品——《法的精神》,我覺得這些人真的很厲害,沒有信仰和精神追求,沒有探究精神,不可能有這樣的思考和寫出這樣的作品。有時我就感慨,我們中國什麼時候能出現一批這樣的人物,為什麼我們現在會落後別人那麼多,不說經濟,我們說文化,即使民國這樣的經濟水平,燕京大學不是一樣大師云集嗎?學術上有沒作為,和經濟的相關性不大,特別是人文學科。在這裡談論這個是因為外國的法官和律師具有職業素質的,而不像我們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如果抓錯人了,法官可能隨便給你判個刑,免得你找他麻煩,叫國家陪你錢,說沒罪還關了你那麼久。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國度啊!
     因此,我們得從一個真正有職業道德的和精神追求的法官說起,為什麼芒格可以在價值投資當中勝出?為什麼巴菲特會選擇他做合夥人?我覺得這和芒格這個律師的角色有關,律師的品質讓芒格成為一個出色的價值投資者。大家都知道律師是怎麼辦案的: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好像英美法有所區別)。但是律師的精神不變,就是你向律師、法官陳述一件事情,在他們的眼中不是事實,而僅僅是一個有待考證的觀點。那麼怎麼去判別你這個觀點的真偽性呢?你的證據在哪裡,整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來龍去脈是怎麼樣的,參與者是什麼身份和角色,他有什麼行為,導致什麼結果,根據相關的法規你應該負什麼責任等等,像上面所說,他是以事實為依據多維度系統性的思考,而不是別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
     這種獨立的判斷力和考證過程對價值投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別人炒股掙錢,你就去炒股,說哪間公司好,你就盲目跟風。你得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你得去考證和論證這個觀點,你判斷的正確性來源你的數據和推理,而不是被市場先生操控。
    第二點,律師的邏輯能力非常強,這有利於判斷命題的真偽性。雖然是一個命題在邏輯上沒有問題,並不能保證它就一定為真,但邏輯的考究和判別是判斷事物的開始。這時候什麼形式邏輯(普通邏輯)、數理邏輯、哲學邏輯、模糊邏輯、非形式邏輯、辯證邏輯、制約邏輯等都出來啦。邏輯是一種智力工具。它是怎麼在判斷當中發生作用的我就不想囉嗦。
     第三點,法官的價值中立——對人性的超越。學法律的人都知道,要做到公平、正義,法官要保持價值中立,不能對有法律糾紛的任何一方有偏袒。像我們國家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法院,我很無語——黨指揮槍,法官還是書記的任命的,叫他來監督官員不要貪污,這不是看玩笑嗎?如果書記犯罪了,你叫法官怎麼判?一名真正的法官,他的價值中立對價值投資的有很大幫助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你學會價值中立,就不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你不會在還沒有研究一間企業之前,就做出價值判斷,心裡暗地裡覺得這間企業好或者壞,你不喜歡它。你能得出一個比較公正的客觀的研究結果。
     芒格在《人類誤判心理學》中說,「由於避免不一致性傾向引起的糟糕決定所造成的問題特別嚴重,所以我們的法院採用了一些重要措施來對付它。例如,在做出決定之前,法官和陪審團必須先聆聽辯方的長篇大論,讓辯方列舉證據為自身辯護。這有助於防止法官和陪審團在判決的時候犯『第一結論偏見』的錯誤。同樣地,其他現代決策者通常要求各種團體在做出決定之前考慮反方的意見。」當然這些是大師級的境界,可能一份財務報表的真偽性都不會判斷的人,在這裡談這些有點扯淡。
     第四點,經驗。很多人對自己沒有信心,抱怨自己做不好一件事,因為絕大多數自己沒有經驗。的確經驗在開始的時候,會帶給你很多好處,但是到了一定的階段,恰恰是它束縛了你思維的靈活度,讓你做出錯誤的判斷,按照歷史的慣性行事。一個律師即使遇上雷同案例,也不能把調查取證的工作省略。它要求律師重新回到事實當中去,用事實和邏輯來檢驗經驗,從而防止做出錯誤的判斷。
     我們分析這四點就知道芒格的厲害,也就明白為什麼一個投資者要學邏輯學和法學。從他出的書《窮查理寶典》我們就知道,我的認識是對的。他有一篇很重要的演講,是整合了多篇演講的成果——《錯誤認知心理學》,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律師這個角色對他投資哲學的影響,通過對心理學、邏輯學、經驗主義等一些理論的梳理去追求事實真相。最終,我們會發現在這種獨特的思維模式的協助下,伯克希爾的成功並非偶然。
     可能許多人讀到這裡還不明白我為什麼要寫《我的投資學》,因為它是我審視自己和檢查問題清單,我決策的依據,我的判斷對於錯不是我個人拍腦袋決定的,而是它於我的清單有沒有匹配。也只有這樣——你嚴格遵循你的投資清單,才更有利於把你自己與大眾的狂熱隔離開來,避免人類思維先天的缺陷,得出一個可靠的行動指示。如果我投資失敗了,則可以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投資清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597

第四篇:講解《我的投資學》——投資者為什麼要學倫理學和心理學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4560529
A

第一小節:對道德的聲討

     很多人的一生都是迷迷茫茫地活著,他從來沒發覺自己活著一種集體意識之中,就好像22歲以前的我一樣。
     小時候我生活在農村,那裡交通比較堵塞,對外面的交流比較少。還記得,村裡的孩子能進一次城,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啊。這造成在那裡生活的人思想比較封閉,特別是對於我這種孩子,我所獲得的信息依賴於我生活的環境,我生活周圍的事物塑造著我的價值觀,就像封閉的朝鮮,你不敢想像,他們還想著去解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全世界人民,當然包括她的鄰居中國。
     因此傳統的教育、落後的思想對我的影響很大。你可以說我們生活在農村的孩子樸實、吃苦耐勞、能幹,熱心、樂於助人,所以這些優點,我的確在許多農村的孩子身上看到過。但是我也發現我們深受道德的毒害。為什麼這樣說呢?一個人具備上面的素質不好嗎?一個人具備這樣的素質當然是好事,但是他很少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著。他的行為更多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反應。
因此,我認為你是讓孩子發現自己,選擇他喜歡做的人,而不是把一下觀念灌輸給他。他這樣做——樂於助人、熱心,是因為他認為這樣做是有意義的。
    我發現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去分析道德的問題,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把握問題的實質。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學說,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以前在農村長大的小朋友往往缺乏一個自我的覺醒,成人用自己超我的觀念在灌輸著我們這些孩子的大腦,當我們現在處於一個信息開發的時候,我們感到困惑了,我們之前的思想觀念被沖垮了。但是新的價值觀念還沒有構建起來。
比如說,以前農村的孩子對待「性」這個話題,我的父母,周邊的親人是很少談論這個話題的,生活當中出現一些」不良「畫面,親人總是迴避這些話題,用自己的權威和所謂的道德來壓制我們心中的想法。於是造成我們認為關於「性」方面的東西是很邪惡的,我們不應該有的,當你想到這方面的東西的時候,你應該有一種罪惡感。我們就活在一種這樣的狀態之中,不斷地壓制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慾望,從而讓自我沒有獨立出來,對作為一個正常難以迴避的問題假裝視而不見。從而,不利於農村孩子的身心成長。
     因此,我們看到所謂的道德造成對人的束縛,給無數年青人的過去造成極大的困惑。當然,在這個問題上不能過分責備我們的父母,因為他們這是這樣過來的,他們比我們更深受其害而沒有絲毫的覺察。我認為你想要獲得一個獨立的人格,你必須對不合理的道德進行強烈的批判。就像古時候認為裹腳是一種美德一樣。我想沒有比這更荒唐的了。在中國這個每天經歷徹底啟蒙和文化運動的國家,我們不斷不小心審視著我們身邊有多少封建殘留的思想。
     在封建社會,道德的背後的立場就是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用——道德成為了一種統治社會的工具。很多人因為從小被灌輸這種意識而失去了自我覺醒的能力。這也是中國社會比較缺少的兩種東西——批判精神和理性能力。這造成我們的社會缺乏一種自我改良的基因。
    無疑,當你弄清楚什麼是道德以及它的起源後,這有助於你的人格的獨立。它幫助你瓦解了所謂的「權威」,讓你審視自己內心世界,讓你自己為什麼而活著以及你想怎麼樣活著。

第二小節:學點心理學知識
    總的來說,心理學包括個體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這兩大塊對於投資者來說,都有很大的幫助。在《我的投資學》中,怎麼把我自己的那部分佔了很大的篇幅,可以說很多人適不適合從事價值投資,和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我自己有很多的關係。下面我分開談個體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在價值投資當中發揮的作用。
     通過分析個體心理的架構,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個體心理學一般分為三部分: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個性心理。我們可以從這三大塊逐漸深入,分析到底那些東西會對我們的投資產生影響。比較說,情緒、思想觀念、性格,這些和什麼東西有關呢?它們內在有什麼聯繫呢?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我們會發現很多我們從來沒有發現的東西,原來有這麼多無意思的觀念在支配這我們的行為,而我們的行為有怎麼作用於我們的心理呢等等。
     在《你為什麼學不會價值投資》的系列文章當中,我已經說得很明白,為什麼價值投資看似簡單卻很難學會,因為它更叫強調培養一個人的基本的品質,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一種技術性的知識。講大道理誰不懂?關鍵是有多少個人相信自己講的大道理,用自己的行為實踐自己所提倡和認可的大道理?如果是這樣我們的政府就不會出現大面子的語言腐敗了。
     學習心理學的另外一個途徑就是通過對心理學歷史的梳理,系統地學習心理學,在個體心理學中,我認為發展心理是比較合適投資者看的。透過對心理學的學習,我們很比較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意識到自己這種行為是不是錯誤的。
     當你深入學習個體心理學後,你就會發現群體心理學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現象。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從眾,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打死也不思考,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容易受到別人的蠱惑。置身於群體當中我們可以做出很多事後讓自己也感到費解的事情,我認為每一個投資都應該好好地讀一下《烏合之眾》和《逆向思考的藝術》這兩本書。
      《逆向思考的藝術》這本書當中寫到,「因為一個群體是不動腦子的,只根據衝動行事,所以公眾意見頻繁地出錯。根據同樣的理由,因為一個群體迷失在感覺或者情緒之中,所以您將會發現,一旦某種社會狂熱已經形成了勢頭,則大眾將不顧一切地投身進去。群體的主要特徵是容易接受『暗示』的影響。從另一方面看,暗示就是『相互感染』。無論一個群體看上去對某種事物多麼漠不關心,通常來看,它總是處在滿懷期望的盼望狀態中,因此很容易受暗示的擺佈。」
      關於我們在「非典」期間公眾搶購米醋、碘鹽、板藍根等等一些滑稽的行為,最開心的只有那些無良的商家。誰叫我們心裡沒有底呢?說不定板藍根真的是萬能藥,趕緊買點回家放在,遲了就買不到了,你看鄰居的張大媽買了好幾箱。當你看到這些類似的故事情節一次又一次在股市上上演,你就知道我們做價值投資還是有希望的。人性的弱點和信息的不完備性決定我們在這個市場上可以大有作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598

第五篇:講解《我的投資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區別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4562635
A
套利的哲學基礎——談格雷厄姆與索羅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區別為套利提供了可能)

由於對知識的渴求,我很早之前就思考一個問題——真理到底不存在。在讀完休謨的不可知論時,我更加迷茫,但後來我從實用主義出發,想到在工程上搞測量,無論我怎麼測量多不可能得到物體長度的真值,但是這點誤差並不影響我的工作;如果世界上不存在真理,醫生給你亂開藥是很難想像的。因此,至少就運用的角度而言,對知識的有效性是沒有爭議的。雖然對科學追求的意義,也是先驗性的假定,但是我認為完全是有必要的。

曾經我一度迷戀於真理的追求,但是最後才發現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不同的,特別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差異。在從價值論的視野看,它們兩者主要存在一下區別:

首先,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雙重身份,既是研究者,又是參與者,既是主體,又是客體,自然科學一般不介入他們正在研究的現象。社會科學家自身在研究現象之中,因此,研究者必然會把自己的知識結構、情感、意志、價值觀念等帶進認識過程,並最終影響到認識過程的結果——觀念性產品。這種觀念性產品就很難脫離主觀性。

其次,從研究對象上來說,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有根本區別。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界,與人類存在著語言隔離。研究中只能獲得對象信息的單向性作用。而社會科學則不同,研究者在獲取被研究者的信息的同時,被研究者也在獲取研究者的信息。因此,這就難免影響了研究客體,不能代表正常狀態下對象的行為規律,會影響社會科學研究中資料的客觀性與理論預測的準確性。

第三,按照馬克思•韋伯的觀點,社會事實與自然事實完全不同,社會事實的特點是與價值相關,而自然事實卻完全相反。因此,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有著原則上的界限。韋伯由此推論出,自然科學中對規律概念的用法在社會科學中尤其是在歷史研究中很少有所得。在自然科學中,規律越是普遍適用,對精確的自然科學越是重要,也就越有價值。但在社會科學中卻恰恰相反,最普遍的規律正是非常空洞的,往往也是最沒有價值的。

在我讀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之後,我更是堅定這些看法。當我完全明白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別,我知道索羅斯和格雷厄姆的投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也更佩服索羅斯,相信他是一個天才。怎麼他們兩者放在一起討論呢?

索羅斯在《金融煉金術》當中寫道,「金融市場的天性就是不穩定。我把概況市場的反身性理論描述成始終有效的理論,這在某一種層面是正確的,因為反身性之中最重要的雙向反饋機制可以隨時運作;但這在另一種層面卻是錯誤的,因為他並非隨時運作,事實上,在多大數情況下,他十分微弱,所以我們可以安然地忽略它。就前者來說,某種修正的機制可以防止認知與現實之間出現過度的背離;後者而言,反身性的雙重反饋機制處在運作當中,除非即存在的條件或制度出現顯著的變化,否則認知與現實便不會趨於一致。在第一種情形下,古典經濟理論是適用的,而認知與現實之間的分歧可以視為噪音而加以忽略;在第二種情形下,均衡理論便毫無關聯了,我面對的是單向的歷史過程,其中認知與實現的變化都是無法反轉的,我們必須區分這兩種狀態,因為一種是正常的,另一種則是反常的。」

索羅斯把市場的狀態劃分為兩種情況,其套利的行為主要利用第二種反常的情況。他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蒼蠅不叮沒有問題的雞蛋」,可以知道想啟動反身性理論的運作機制,需要發現有問題的雞蛋。這個是基礎。因此當年英鎊、越南等這些有問題的雞蛋,都被索羅斯盯上。也就是說,當你這個金融體系是存在巨大漏洞和缺陷的,以索羅斯的影響力和其在社會金融界的話語權,把這個金融漏洞公佈於眾,把他的量子基金以及他能影響的資金從那個的地方撤離,就會人們就會從原來泡沫的繁榮當中甦醒過來,給造成人們的巨大的恐慌。原本存在的某些問題,政府和金融機構本身可以修正和解決,但是由於人們的恐慌和非理性的情緒化反應,已經讓索羅斯的預言成為現實。所以,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索羅斯是走在市場曲線前的人。這只是索羅斯分析的第一層境界,第二層境界是無中生有。

索羅斯說到,「自然科學家的優勢在於,同他們打交道的是獨立於人的意識的自然現象。自然自然現象屬於一個世界,科學家的陳述屬於另一個世界,因此,自然現象可以充當獨立的客觀標準。與此適成對照的是,社會科學的參與者的思維對象卻不是獨立地給定的,它依其本人的決策而定。作為確定參與者觀點的真實性或有效性的標準,它還不夠資格,但它又卻確實提供了某些標準,一些期望為後來的事件所確認,另一些則沒有。可是確認的過程留有寫遺憾,人們永遠也無法肯定,究竟是預期與後來的事情相一致,還是後來的事情順應了預期?在此自然科學所強調的思想與事件之間的分離蕩然無存了。

索羅斯強調,「在自然現象領域中,科學方法只有當其理論證據確鑿時才是有效的;而市場的參與者講他們的決策建立在對所參與情景的不完備理解之上,即使理論沒有確鑿的證據也可以是有效的。科學家只能通過其行為——而不是思想來影響研究對象,並且科學家的行為同所有其他自然現象一樣受到相同的規律的支配,最重要的是,無論科學家多麼能幹,一般金屬也絕無變成金子的可能。而社會現象不一樣,它削弱了遵守約定的意義,更糟的是,它為踐踏約定、譁眾取寵的做法開闢了道路。它成了社會煉金術士們手中的法寶,在用詛咒語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對象的戲劇性的時刻屢屢靈驗。」從而實現了無中生有。

索羅斯說,「比起其他投資商,我具有某種優勢,因為我至少對於金融市場的運作方式擁有自己的見解,然而,如果我聲稱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論框架構造有價值的假說,那就是在說謊。有時並不存在反身性過程,有時我有未能覺察,此外,最令人痛心的是,有時我搞錯了,往往在缺乏合用假說時卻不得不介入投資,其效果自然無異於隨機漫步了。幸運的是我在金融市場中與反身性過程很合拍,我的主要成功就來自於利用反身性過程所呈現的機會。」

索羅斯主要是關注宏觀經濟,而格雷厄姆主要是關注企業、個體,微觀層面的分析。格雷厄姆怎麼描述市場先生,「很久以前,我的朋友和老師本•格雷厄姆曾描述過對待市場波動的正確心態,我認為這種心態對於投資是否成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你必須想像市場報價來自於一位特別樂於助人的被稱為『市場先生』的朋友,他是你私人企業的合夥人。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出現,報出一個他既可以買入你的股份也可以賣給你的股份的價格。儘管你們倆的合夥企業具有非常穩定的經濟特性,但市場先生的報價卻有各種可能。因為不幸的是,這個可憐的傢伙有感情脆弱的老毛病。有些時候,他心情愉快,而且只看得見對公司發展有利的因素。在這種心境下,他可能會報出非常高的買賣價格,因為他害怕你會盯上他的股份,搶劫他即將獲得的利潤。在另一些時候,他意氣消沉,而且只看得見公司和整個世界前途渺茫。在這種時候,他會報出非常低的價格,因為他害怕你會將你的股份脫手給他。此外,市場先生還有一個討人喜歡的特點,就是他從不介意無人理睬他的報價。如果今天他的報價不能引起你的興趣,明天他再來一個新的報價。但是否交易嚴格按照你的選擇。在這些情況下,他越狂躁或者越抑鬱,你就越有利……遵循格雷厄姆的教誨,查理和我讓我們的可流通股票通過它們公司的經營成果——而不是它們每天的,甚至是每年的市場價格——來告訴我們投資是否成功。市場可能會在一段時期內忽視公司的成功,但最終一定會用股價加以肯定。正如格雷厄姆所說:短期內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在長期內它是一台稱重機。」

巴菲特在《從100元到160億元》中寫道,「正如大家所觀察到的,市場常常是有效率的,他們就因此不正確地得出市場永遠是有效的結論,這些觀點的區別在於一個是白天,一個是黑夜。」可見,市場不是總是有效的。而格雷厄姆強調的情況,是屬於索羅斯說的第一種情況。格雷厄姆從事證券投資時,非常強調以低於企業的內在價值的市場價格買進一間企業的股票,而這種行為本質上是一種套利的行為,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對稱,人們認知的偏差和人性的弱點等因素來實現。

可以看到,格雷厄姆在利用索羅斯說的第一種情況,「某種修正的機制可以防止認知與現實之間出現過度的背離」來獲利,在確保這樣做能成功的前提是什麼呢?

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中寫有一段話,「價格向價值回歸緩慢的危險——從理論上看,第二個前提也是同樣正確的。但在實際中卻往往得不到驗證。由於忽視或誤解而導致的低估某一證券價值的情況經常會持續一段極長的時間,而過度狂熱或人為刺激產生的高估某一證券價值的情況也會經久不退。正是這種拖延給分析家帶來了危險,因為在價格向他所發現的價值回歸之前,新的決定因素有可能出現而取代舊因素。換句話說,當價格最終體現出價值時,這個價值已經發生變化了。當時用以做出判斷的事實和理由都已不再適用。

分析家必須盡最大可能規避這種風險。方法之一是在不大可能發生突然變化的環境中開展工作;方法之二是挑選那些比較吸引公眾興趣的證券,這樣,一旦分析家有所發現,公眾會有及時的反應給予響應;方法之三是根據總體的市場狀況而調整自己的工作,在商業和市場都很平穩時注重尋找價值被低估的證券,而當市場壓力和不確定性增大時則應該謹慎行事。

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的關係——附表能夠進一步澄清關於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的關係的一般問題,該表追蹤了影響市場價格的各種因素。從表中可以看出,被我們稱作分析因素的因素對市場價格的影響是部分的和間接的——它是部分的,因為純投機因素也經常從相反的方向影響市場價格;它是間接的,因為它要通過人們的感覺和決定才能產生作用。也就是說,市場不是一台根據證券的內在品質而精確地、客觀地記錄其價值的計量器,而是彙集了無數人部分出於理性,部分出於感性的選擇的投票機器。」

巴菲特對這種投資策略反思說:「除非你是一名公司資產清理人。在一家度日艱難的公司裡,一個問題還沒解決,另一個問題又冒出來了——正如同廚房裡不會只有一隻蟑螂。其次,任何你得到的初始優勢很快會被公司『掙來』的低回報侵蝕。以一般的價格買入一家不同尋常的企業,比以不同尋常的價格買入一家一般的公司要好得多。我們會堅持尋找一流管理人員的一流公司。」

從巴菲特對價值投資理論的完善當中來看,價值投資者希望能找到具有內在穩定性、穩健性和簡單而永恆的企業,甚至巴菲特聲稱「我們不想投資那些我們認為有可能會被淘汰的公司」。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年會上表示:「未來10年中,我不會對蘋果和谷歌的市值上漲感到驚訝,但我不會買入這些公司股票。不過我也可以肯定不會做空這些公司。像英特爾這樣的企業會受到物理規律的制約,這種制約總有一天會導致一張芯片上無法容納更多的晶體管。我覺得,每年30%或者其他比例的增長率將會持續很多年,但不可能會持續到無限的未來。因此,英特爾必須利用它目前在半導體行業中的領導地位開發一些新的業務,就像當年IBM利用製表機開發出了計算機業務一樣。而預測某些公司是否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對我們來說簡直太難了。」

「像高科技企業這樣的公司,我們一點都不知道其未來的息票是多少。但是當我們找到一家我們認為自己相當懂的企業時,我們就會努力考察它的未來,並計算它未來的息票是多少。事實上,我們可以說是試圖現在就把這些未來的息票打印出來,這就是我們判斷一家企業10年或20年後的價值改採取的方法。當我們於1972年買下喜詩糖果的時候,我們當時不得不在以下方面得出結論:我們能否弄明白經營的競爭環境、喜詩糖果的優勢以及劣勢、今後10年、20年或30年這家企業的情況會如何。

如果你試著評估內在價值,就會發現全都與現金流有關。當前在任何一個投資對象中投入現金的唯一原因是你期待將來可以取出現金,不是通過將投資賣給他人(因為這是一種十足的狗咬狗(who beats who)遊戲),而是通過你投資的資產的產出。購買一座農場是這樣,買一套公寓也是這樣,購買一家企業同樣如此。」因此你會發現企業的內在價值能不能很好地估價與企業的內在穩健性息息相關。

而巴菲特的好搭檔——芒格在努力完善這個問題的另一個方面——錯誤認知心理學。因為我們處在這個混沌的社會當中,憑什麼你的判斷就比別人準確,你的認知與現實之間就不會出現的背離呢?而索羅斯恰恰相反,他是要發現有問題的雞蛋。如果說,巴菲特是試圖在不確定的市場當中確立一種穩定性,那麼索羅斯就是試圖利用市場的不穩定性。索羅斯堅決主張市場的估價總是失真的,不僅如此——這是對均衡理論的決定性背離——這種失真具有左右潛在價值的力量。索羅斯一直在利用這種力量,而巴菲特力求把這種力量的影響降到最低。天才總是能顛覆常規。

可能我說索羅斯太抽象,還是說說渾水——唱空機構。搞得許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市場價格大跌,甚至退市,每天都像坐過山車的樣子。它們利用的原理是什麼呢?和索羅斯一樣,先做盡職調查,發現臭雞蛋,你有沒財務造假,你管理層有沒問題等等,然後做空你,把你的信息公佈於眾。當然,也有一些是製造你造假的假象,利用公眾的信息不通暢和恐懼心理、美國打官司你要耗費極大的人力物力等因素,做空你。你覺得自己死得很冤枉嗎?在逐利的世界裡,沒有道德的底線,只有收穫財富的喜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5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