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1972滙豐 左丁山

2011-1-23  AD

記者 T突然來電 話問及上世紀六十年代嘅滙豐股價,一時難以回答,搵呢啲資料照計唔難,但要花一啲時間,就係到圖書館搵番當年報紙如《華僑晚報》、《華僑日報》、《星島日 報》等等嘅財經版。至於上網可以搵唔搵到四五十年前嘅香港股票價錢,左丁山未試過,唔敢講,真係唔知。有心人可以試吓,搵到請通知一聲。

俾 記者T一問,左丁山於是在自己嘅私人「圖書室」搵舊書,竟然搵到一本新鴻基證券投資公司編印嘅《一九七二年香港股票投資手冊》。當年可能當呢本冊子好普 通,但係三十八年之後睇番,又幾有意思,譬如一九七二年香港股市十分興旺、創下新高嘅紀錄有:(一)一日成交額多達六億五千九百三十四萬元;(二)一九七 二年首十個月成交總額高達二百九十三億,而一九七一年全年同期僅為一百二十三億三千萬;(三)銀行存款大量增加,九月底之存款多達二百三十一億四千萬元; (四)新股上市特別多,首十個月有五十五隻;(五)置地公司以二股換一股牛奶公司股票,成為香港最大收購。

現在睇番,一九七二年之股市,細小得可憐,不值一提,今日每日成交額閒閒地有七百億元,係一九七二年全年之兩倍!咦,三十八年後(二○四九)嘅香港股市成交又會點呢?每日三十幾萬億元?諗吓都驚。

查 番滙豐股票,一九七二年每手係四十股,實收股本有四億六千二百九十餘萬元,一九六七年高低市價係一百二十一至一百五十七元,一九七一年市價係一百五十九至 二百九十六元,波幅不小,以年中間價計,六七年每手滙豐值五千五百六十元;一九七一年每手值九千一百元(上述價格未經送紅股調整)。至於一九六七年揸住四 十股滙豐,揸至今天不賣,究竟值幾多錢?要逐年翻查送紅股及拆細嘅紀錄,幾繁複,要搵證券公司研究部去搞咯,但單睇滙豐之實收資本在七一年只有四億六千餘 萬計,今天簡直係一條牛毛,同時反映出三十八年之累積通脹及滙豐之高速增長。記住:買三十年債券收息,好容易俾通脹吃清光,設想當年有十萬元,不買滙豐股 票,而買入三十年債券,到咗2002年收番十萬銀,加上三十年利息都冇鬼用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03

笑話: 中策集團(0235)1972上市的投資價值

根據香港公司註冊處的電子紀錄,中策集團最初的原名是紅寶石發展。根據當年的資料,其實這家公司是從事酒樓業務,後來才賣給黃鴻年,黃鴻年賣給殼王,殼王又賣給一些中國人,後來給人洗了殼,欲和博智金融買入台灣南山保險,並向一批知名中港富豪集資超過110億,市值一度炒高至1,100億,但最終收購失敗,變成一隻不宜亂玩的現金殼股。


在上市的1972年,有人對著招股書寫了一篇極看好的鱔稿「投資飲食股票上算嗎?」,但現在你一看,覺得這是笑話,當年它說1973年盈利360萬,會派息15仙,1974年盈利420萬,派息16仙,好像很好。但是後來的變化呢?

過了30多年,大股東換了好幾次,錢也虧了不少,2008年虧了這個數加起來的70倍,2009年又虧這兩個數加起來的6倍多,2010年中期又虧錢,派息更欠奉呢,可是還沒有看到未來。


它的總結是說「因此,如果把紅寶石視作短線套利的對象,而忽視其大增長性的話,是非常可惜的」,過了幾十年後,我給出的總結是「因此,如果把紅寶石視作短線套利的對象,而忽視其大增長性的話,是非常適當的,但是不買卻是更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1

聊天室選股(2):# 1972 太古地產 港股博弈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01/25/%E8%81%8A%E5%A4%A9%E5%AE%A4%E9%81%B8%E8%82%A1%EF%BC%882%EF%BC%89%EF%BC%9A-1972-%E5%A4%AA%E5%8F%A4%E5%9C%B0%E7%94%A2/

 

太古地產上星期以介紹形式上市,收市報17.32港元,較公司截至六月底止每股帳面資產淨值29.3港元,折讓41%

 

 

海通國際證券中國業務部副總裁郭家耀指出,以太古 A 這次 10 7 股太地,而太古 A 1 4 日除淨股價跌 13.1 元計,當時市場認定的太地作價為 18.71 元,再加上月初至今港股與香港地產股普遍已累積一定升幅,上述 18.71 元參考價或應再加 10% 溢價,相信太地或可見 20.58 元。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表示,除了參考月初太古除淨得出的太地理論價 18.71 元外,應再考慮太地資產淨值約 30 (根據太古不久前向投資者提供資料及太地招股書,太地去年 6 月底每股經調整的備忘有形資產淨值為 29.2 ) ,以及其他香港收租股現約較資產淨值折讓幅度,以此推算,太地股價應約達 18-20 元。至於里昂證券則在昨天發報告,預測太地掛牌初期股價或介乎 17-18 元,年底目標價則為 21.5 元。

 

 

黃國英指出,太地以介紹形式上市,除了已承諾半年不會減持、持有太地 82% 的太古外,太地的少數股東基本上是太古股東,當中包括不少只可持有恒指或大摩指數等指數成分股的基金,這批基金勢要沽出獲派的太地,對太地短期股價構成技術壓力;長遠來說,太地前景不俗,與除淨後股價曾進一步調整的太古,目前均可持有。

 

 

林少陽出報告指出,從表面數據看,太古地產的資產淨值折讓較大,或有較佳的潛在上升空間。然而,每家上市公司的帳面值計算基準,有所不同。我們不妨用他們最新的上半年基礎股東資佔溢利,計算其股本回報率,看看他們的資產淨值相對是高估了,還是低估了。

 

 在扣除物業重估增值部份後,太地、九倉及希慎三家公司去年上半年的基礎股東應佔溢利,分別為27億港元、33億港元及6.63億港元,或以年率計算,全年基礎溢利約54億港元、66億港元及13.3億港元,股本回報年率分別為3.1%3.5%2.9%。 由於希慎的核心資產希慎廣場於期內重建,並未能為集團帶來收益,其較低的股本回報率,只是因為期內資產未能全面產生現金回報而已。

 

 依此推論,我們認為太古地產的資產淨值,在三家公司之中,可能是稍為被高估的一家,其較高的資產淨值折讓,可能反映其較為進取的資產估值。

 

 在三家公司之中,我們認為現價估值差距合理,現價買入太古地產,未必一定跑贏其餘兩家包租公。不過,太古地產的管理層質素較佳,加上施懷雅家族主要收入,來自太古(19)的利息收入,而太古的主要收入來源,將來自太古地產的派息。我們相信太古地產,將繼續維持較高的派息比率,以維持太古目前的高息政策。

 

 

以太古通告計:緊接於分拆完成後,公司的公眾持股量約為 10.28%即是601M股。

 

3日交投:51.7, 42.8, 24.1 M股,共118.6M,佔流通股數19.7 %。上市3日收市前均可見明顯波動,應該是有指數基金被動清貨有關。

 

 

近日匯豐及一眾地產股已上升不少,可能是有「需要」吧。太古地產相對是落後,被動清貨應該接近完成階段,希望今後股價有預期表現。

 

(筆者持有# 1972 太古地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91

1972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多樣化投資建立起高盈利基礎

http://xueqiu.com/3191943504/21707834
致股東:

1972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營業利潤令人興奮的達到了年初股東權益的19.8%。這些業績都記錄在我們所有的主要業務當中。但最大的利潤貢獻是我們的保險承保利潤。保費利潤已經超過了我們的歷史平均水平,甚至要比我們未來的利潤還要高。

雖然我們預測1973年營業利潤會有適度降低,但是近年來我們的多樣化的舉動已經建立了一個高盈利的基礎。假定我們在1965年接管伯克希爾,繼續將我們的資金投入到我們的紡織業務中我們的利潤是非常低的。1972年的營業利潤為$11,116,256是我們如上述那樣做(繼續投資於紡織業務)的好多倍。1964年底,伯克希爾的股東權益為$22,138,753。從那時起,我們沒有把額外的資本(現金方式或者合併方式)投入紡織業務。相反,我們對股票進行了回購,使股本減少了14%。每股賬面價值從1964年的19.46 增加到1972年的69.72美元,複合增長率為16.5%。

近年來,不論從金融方面還是人力方面,我們的三個主要收購表現的都非常的好。在這三個收購中,創始人是主要賣方,在將公司賣給我們時收到了現金,同時Jack Ringwalt, Gene Abegg 和 Vic Raab三個人繼續經營著企業,熱情和想像力絲毫沒有減少,使公司的業務繼續保持好的發展勢頭。我們將繼續穩健拓展主要業務,同時也開拓新業務,使我們的資本更有效率的運用。

紡織業務

正如去年年報所說的,我們的紡織業務1972年有了些起色。這幾年,Ken Chace 和 Ralph Rigby建立了出色的銷售隊伍,名聲、服務、責任心都非常好。我們對產品生產進行了調整,使其可以與我們的銷售相適應。受惠於行業復甦,我們的努力在1972年獲得了一些成績。除了減少資金需求,存貨也得到控制,出清存貨損失也達到最小化,產品結構大大提高了。雖然行業大背景對我們紡織業務影響很大,但是我們在行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1973年的前景應該會比較好。

保險承銷

1972年,國民保險公司在傳統保險領域的保費利潤增長巨大,這與現實經營環境貌似相衝突。72年利潤大增,但這樣的利潤導致產生大量的新競爭對手。總之,如果今年利潤沒有這樣大幅的增加,我們會預測我們未來5年發展前景良好。

我們在去年年度報告裡已經預測了將會有大量新的競爭對手出現,依據是去年的保單數量。我們認為行業承保利潤率在1973、1974年將會變小。不幸的是,現在劇烈競爭的影響可能是在未來幾年。在這段時間,我們希望繼續減少我們的保單數量。我們經驗豐富的管理層(由Jack Ringwalt 和 Phil Liesche領導)將繼續保持承保利潤(雖然不會像1972年那樣高),我們的眼光是長期而非短期。雖然現在情況可能不是太好,但長期來看我們的業績會很好。

我們的再保險部門也同樣在72年面臨了很大的競爭。大量新公司進入到這個原本就不大的市場,而且利率水平也出現了下降,尤其是在可能發生大災難的區域。由於72年沒有出現重大災難,我們業務運轉良好。

George Young在幾年時間裡就已經建立了非常好的再保險業務。從長遠來看,我們計劃成為該領域的領頭羊。但是在利率條件惡化的背景下,冒然增加保單量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在我們看來,承銷風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如果潛在的損失變為現實,我們會重新進行評估,從而指導我們工作,使其更好發展。

在「home state」業務上,我們第一個公司, Cornhusker Casualty Company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業績。該公司只在內布拉斯加州有業務。在第二年,保險索賠已經佔到了整個地區訂單的三分之一。另外兩家小公司分別位於Minnesota和 Texas,發生了少量的虧損。「home state」的管理層明白對我們業績衡量的唯一標尺為盈利能力,我們只有在我們的業務被證明是明智的情況下,才開始拓展我們的業務。新公司的費用較高,其原因為他們現在處於一個高速發展時期。John Ringwalt 出色的運營著我們的業務,並計劃在73年至少增加一個州的業務量。現在還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home state」的前景會相當的好。

去年我們說了我們收購了位於芝加哥的Home and Automobile Insurance 。那時我們感覺良好,現在感覺更好。公司由Vic Raab領導,72年業務仍然相當不錯。我們計劃73年進入佛羅里達和加州市場,該公司在城市有很高的機動車輛覆蓋率,在庫克郡我們就是採用這種策略成功的。Vic Raab 擁有管理大公司的才能。我們希望公司未來幾年加速發展。

保險投資

1969年到1971年的保費收入非常的高,這幾年利率水平也很好,我們因此而受惠。我們建立了大型基金並很好的加以運用。大部分基金投資在了免稅債券。我們的投資所得從1969年的$2,025,201增加到1972年的$6,755,242,這些投資容易受低有效稅率的影響。我們的債券投資組合將會在未來幾年使我們受益。雖然現在保費收入不足,但是穩健的投資收益彌補了這些。

銀行業務

我們的銀行子公司(伊利諾斯州銀行及信託公司),繼續在盈利水平上保持行業領先地位,稅後利潤為平均存款的2.2%。取得這樣成績與如下因素有關:(1)各種存款工具中定期存款佔到了50%,都達到了法律允許的最高利率;(2)保持了強勁的資產流動性並避免了貨幣市場借款;(3)這兩年,貸款產生的壞賬率水平只有商業銀行平均值的5%。這些好成績都歸功於Gene Abegg 和 Bob Kline的領導。在他們的領導下股東和儲戶都可以睡個好覺。(鶴flying:巴菲特追求的是銀行定期存款佔比高?)

1972年我們向儲戶支付的利率是1969年的兩倍。我們積極尋求消費者定期存款,卻沒有追求大「貨幣市場」存單,儘管在過去的幾年裡,他們的成本較低。

在過去的一年裡,貸款增加了大約38%。大大超過了的1971年的資產負債表,71年總貸款中短期商業票據為10.9萬,但是72年資產負債表中沒有記錄這些。

1972年,伊利諾斯州銀行及信託公司的地位得到提升。現在的利率結構,投資基金的減少以及非聯邦稅收的增加,這幾個因素使伊利諾斯國家銀行73年的利潤增長變得困難。

金融

1973年3月15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從20家機構借款2000萬美元,利率為8%。這批借款在1993年3月1到期,主要還款開始日期為1979年3月1日。其中900萬被用來償還我們的銀行貸款,其餘的被投資於保險子公司。我們期待將有機會不斷擴張我們的保險業務,我們加強公司資金基礎,為這些機會的到來準備。

我們的銀行與保險信託公司對客戶非常負責。在這些業務中,我們保持資本實力遠遠高於行業標準,而且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我們將繼續實現之前制定的目標,同時保持良好盈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96

1972年11月17日: 永安國際(0289)購入九龍分店

1972年11月17日,值股市狂潮之際,永安有限公司(1991年因遷冊永安國際,289)宣佈發展地產大動作。計劃如下:

(1) 把股份1拆50股,由面值100元變為2元一股。
(2) 把法定資本額,由2,000萬增加至2億,即由1,000萬股2元的股份,增加9,000萬股,至1億股。
(3) 重估現時上環永安中心物業,錄得估值收益,增發紅股,1股送3股。
(4) 收購現時永安九龍中心物業,發行600萬股支付,可節省180萬租金。
(5) 為上環永安中心物業重建籌資6,000萬一部分起見,該公司建議5供2股,發行1,600萬股份,集資4,000萬。永安中心在建成後,樓高29層,1至3樓為商場,面積13.4萬平方呎。4至6樓為停車場,共450 停車位,7樓至29樓為寫字樓,面積44萬平方呎,據稱在1977年建成。
(6) 物業重建期間,永安中心總店暫停營業,預期1973年至1974年(2月結)派息會減至不低於11仙。

總體來看,就是1拆200股,然後5供2,每股2.5元(未拆股前500元),拆倒推股票的數目,當時最初的股本總數為約17萬股,拆股變成850萬股,送股變成3,400萬股,收購後變成4,000萬股,再供股變成5,600萬股。

股票在宣佈消息後,由除權前的900元,升至2,100元,在拆股及除權後,股價再大舉上升,至1973年3月,一度上攻32元(除權後8,760元),股息率僅0.35%,即市值由最初的1.53億元,劇增至17.92億元,對比現時市值僅63.49億,升值僅2.54倍,對比恆生指數升值約13倍看來,可說是大大跑輸,但如果當時賣出了,再低購則大大發財。

以停牌前股價900元計算,該物業價值5,400萬元,價格為租金30倍,淨回報3.33%,相對當年利息7%計算,已估值偏高。不計供股之效果,該物業的價值3.84億元,價格為租金213倍,相對淨回報0.47%,價格是嚴重高估。

從財技角度來看,因為重建物業形成盈利斷層,需要資金之餘,也會導致短期間派息減少,故以注入物業發行新股方式支付代價,並以供股方式並減少派息集資,填補資金缺口。並以物業的租金收入填補部分當時盈利派息的缺口。誰料到股市狂潮,地產股瘋炒,股價會上升至這樣的程度,所以財技雖要配合大勢,但是卻猜不到大勢。

但是以時機來看,集資時機適逢狂潮,確是適合時機,但因為物業發展時機過長,加上注入物業價格高估,對公司來說不太算是好買賣,亦導致低潮時資金短缺,不能購入廉價物業,喪失發展壯大的時機,但試問誰可說把握未來?  所以這是一些股票在高潮時期集資,別人用短期方式預期長期方向,導致股價暴升,但最終正式完成後,不如預期,股價低估,這又導致另一個反向,作為長線投資者及短線投資者必需留意這些問題的影響,作出好的投資判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49

1972年8月21日: 合和(0054)上市

之前合和房地產(288)上市,雖然最終失敗,激起筆者找尋回合和實業(54)上市的情況。

合和地產的創始主要是因為1962年胡應湘父的士大王胡忠,因為政府增發的士牌,多申請了的士,所以他旗下的中央建業有限公司決意置地建產,把物業底層設停車場,之上則作住宅,由剛取得建築牌照的胡應湘主其事,其後獲得厚利,萌生開拓地產業的念頭,1965年,因經濟不景,的士業務蕭條,地產市道亦不振,故胡應湘決意自行發展,胡忠在1967年解散車隊,並出售所有的士牌,結束該項業務。1972年,股市暢旺,胡忠決意協助其子成業,利用個人資產向銀行借取1,500萬,成立合和地產,取得資金後即大舉發展,另外亦為另外一名子女胡應濱成立大寶地產(269,後易名海暉國際、凱暉國際、中國木業、中國交通資源),其後取得愉景灣發展權。

合和地產上市時,股本為7,500萬股,每股面值2元,即1.5億,已達合和公司持股80%,餘銀行股東佔股20%。在1972年8月上市時,以5元發行2,500萬股,集資1.25億元,即上市時市值已達5億元,以當時恆指約400點,和現時的水平比較,換算成現時市值,大約已經有250億元,堪稱當時的大股票。

當時這公司的物業,包括現時合和中心的地皮,當年稱樓高51層,預期在1974年落成,預計耗資1億元,但是最後要在1980年時才建成,更變成66層,成為香港當年最高的物業,投入的金額估計只有更高。其餘包括位於現時觀塘的合和大廈及干德道的康威園、雲景台及柏麗園等。至於當時部分物業,更轉租予軍部,年收入400萬,可以見到合和當年規模真是不小的。

上市招股的8月8日至11日,筆者翻查報紙報導,這公司在報紙上非常低調,廣告也少亦不多,但反應是非常熱烈,配合當時信和地產被黃氏家族收購停牌10日的利好消息刺激,地產股遭瘋搶,認購最後一日人龍處處。最後認購額達到30億港元,換成現時幣值真的會達到1,500億,為當年認購金額最大的新股之一,加上當年同時亦有幾隻新股如信德發展(242)、萬邦航運(158)使香港當時的銀根變得緊張,拆息亦變得高企,由此可見當年的盛況。

在上市當日,股市熱潮突然冷卻,股市下跌約4%,但無損購入此股的熱情,一開市股價已上至11元,升6元或120%,市值11億,換成現時幣值達550億元,因股市逐步向下,股價亦向低流,最低股價8.2元,升3.2元或64%,但收市少量回升,報8.75元,升3.75元或75%,市值8.75億,換成現時幣值,市值可達437.5億,一個股市王國誕生了。

其後股份5送1,股本增至1.2億股,加上股市熱潮關係,股價節節上升,在1973年2月23日,股價在全年業績前攀上29元的高位,市值增至34.8億元,較上市價5元,調整後已上升約6倍。以當年指數換算計,市值逾500億,有但其後業績出來,股價又回降,加上當年假股票事件,合和是導火線,造成股價進一步崩跌,加上他投資的保利建築,亦因做假帳亦被除牌,禍不單行之下,在一年多後的1974年年底,股價降至不足1元的水平,至0.65元,跌幅超過98%。

由於他手上的物業多以大型商業發展為主,專注灣仔地區的發展,特別是合和中心耗用大量時間的資金,在其他華資地產發展商於利用手上資金低潮吸納大量地皮之下,合和缺乏貨如輪轉的物業,周轉上自然較吃虧。加上其具遠見的作風,例如過早涉足中國及東南亞,缺乏草根經驗,並無吃進香港於1980年代對普通住宅需求的大浪,進入新界的大型農地發展,反而投入回本期長的公路建設及基建投資,雖不乏創見,但利潤較少,於是集團逐步落後。其後分拆亞洲電力上市,利用所得資產進軍東南亞,興建高架鐵路,最後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泰國的高架路爛尾,又未取得賠償,其業務受到重大創傷,幸而基業未損,仍保住廣深高速公跌、合和中心及灣仔本業,於是憑2003年後的經濟復甦,公拆合和公路(737),其後也逐步回復,但和1973年盛況相差太遠,但已較其兄弟幸運。

至於大寶地產,由於大寶地產投資巨大資金於愉景灣發展,預期把之發展成渡假項目,由於回本期太長,於是造成重大債務,並錄得虧損,最後輾轉項目落入予香港興業(480),並改為住宅項目,其後把它打造成外國人在香港宜居之地,之後又進軍海產及天然資源開採,業務一直沒有起色,最後只剩下耀輝冷藏庫。

至於其上市地位,初由蔡世亮的海裕國際(240,前金佑地產、後易名i-China,後由惠記(610)購入並注入建築業務,更名利基控股)旗下的海嘉實業(506,現中國食品、中國糧油)因其耀輝冷藏庫的資產購入,順帶購入上市公司,並易名為海暉國際,其後海暉國際再購入母公司海裕國際的冷倉公司,成為一家業務良好的香港冷倉企業。其後蔡世亮引入袁天凡,最終演變造成一場股東爭奪戰,後由蔡世亮購回袁天凡股權了事,造成蔡世亮資金緊張,埋下盜用公司資金的伏線,後因亞洲金融風暴影響,資金周轉不靈,危機終於暴露,最終被揭發盜用公款,但最終獲撤銷控罪,但上市王國就煙消雲散。最終由首鋼的曹忠接手,轉營山西公路業務,並有各個富豪及中國金融機構入股,如果有機會再向大家談談這一些東西。

所以,如果要保持公司發展,長短棍要得宜,不要把重要資金投入過分長回本期的項目,協調好長短期現金流入的進度,否則周轉始終會不靈。

資料來源:
1. 合和實業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8%E5%92%8C%E5%AF%A6%E6%A5%AD


2.  利基控股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5%9F%BA%E6%8E%A7%E8%82%A1


3.  大寶地產發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AF%B6%E5%9C%B0%E7%94%A2%E7%99%BC%E5%B1%95


4. 負債10億計 昨缺席聆訊
股壇老手蔡世亮被頒令破產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20404/2525604


5.白松露宴觸發   胡應湘姊弟情仇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855

6. 胡應湘弟被永亨追債296萬 胡應濱為旗下公司擔保貸款
http://www.hkhotdog.com/archiver/?tid-11662.html

7. 蔡世亮父女涉串謀偷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90614/12875375


8. 萊蒙集團(3688)招股前需注意的事項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23075


9. 合和地產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606/LTN20130606008_C.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70

讀書筆記:股市真規則 & 巴菲特的信1971&1972年 By Damon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eq8.html

   在股市真規則的第二章中,講述了股市投資的七個應當避免的錯誤:虛幻的目標;相信這次與以往不同;陷入對公司產品的偏愛;在市場下跌時驚慌失措;試圖選擇市場時機;忽視估值;依賴盈利數據作分析。總結起來一句話,懷一顆平常心,始終瞄著企業的價值去投資。
   在第三章中江蘇了怎樣分析企業的競爭優勢,總體上分為四步,第一步是通過評估歷史上的的盈利能力來尋找具有穩定收益的公司;第二步是評估公司競爭力的來源;第三步是評估公司保持競爭優勢的時間;最後一步是分析行業的競爭結構來輔助分析決策。
   在這裡我提出兩個疑問:1.分析企業的第一步是通過歷史數據判斷企業盈利的穩定性來判斷是否作為以後分析的對象,那麼企業穩定盈利的歷史數據越多,被選中分析的幾率也就越大,但由於任何企業的盈利週期都不是無限長,那麼企業被選中分析的幾率越大是否也意味著這種分析方法下選中企業在之後的時間裡可用於投資的盈利期會變短?是什麼優點導致這種投資方式的普及?——由於海量股票不容易選擇,還是歷史分析期遠小於現實中優秀企業的盈利週期,或者其他關鍵點?
   第二個要說的是在分析競爭力的第二步中,本書大體提出了五個途徑:前兩種是產品的差異化,第三種是低價格,後兩種是關於競爭壁壘的途徑。在廣泛熟悉的波特五動力中,競爭者、進入者以及替代品這三個競爭力都被在這五個途徑體現出來,但是沒有具體展現供應商和經銷商這兩個動力,如果把這兩個競爭動力加入進來,那麼加入到低成本這一途徑最合適,再進一步,在投資分析中,假如將企業的競爭優勢定位為「低成本」優勢,那麼對這種競爭途徑的分析涉及到的內容會相對較多,範圍更廣,更複雜化,風險也越大?
   又讀了巴菲特的信(1971&1972年),在這兩份信中,巴菲特展現了自己的投資分析方式,首先選擇企業,然後分析企業競爭力的來源,裡面的細節介紹和股市真規則講述的內容步驟是何其相似。還有他還表達了自己如何根據當前形勢調整企業戰略,塑造新的競爭力。對我影響最深的一點是巴菲特把股東的信分成了四部分:紡織業、保險業、銀行業以及金融情況,如果紡織業源於其企業歷史,金融部分表現的是公司借錢生錢的業務,那麼保險業和銀行業就是巴菲特的投資對象,這兩個投資真正體現了「組合」的意義,兩者相輔相成,還可以有效降低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51

經濟學宗師肯尼斯·阿羅辭世 1972年獲諾貝爾獎

22日據斯坦福大學官網最新消息,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戰後新古典經濟學開創者之一肯尼斯• J• 阿羅(Kenneth J. Arrow)已於美國時間2月21日去世,享年95歲。

斯坦福大學官網訃告

1972年,由於在一般均衡論和社會福利經濟學方面的成就,51歲的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阿羅與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共同獲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第四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從那時起,阿羅成為自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首次頒發以來最年輕的獲得者,迄今無人超越。

2015年6月13日,阿羅曾到訪中國,在重慶參加研討“中國經濟新常態與深化綜合改革”,阿羅在會上作了題為《人類紀元的環境問題:價值、理性與公平》的演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530

大昌地產(88)在1972 年上市的招股書

相信沒有多少人看過他這本招股書,筆者特地尋找如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5R2Q2jC4sDabGNOaWJzZk0zRDQ/view?usp=shari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070

1972年12月15日: 聖保祿女生拾到27萬股票,物歸原主

當年屬「置地飲牛奶」時期,牛奶獲大幅炒作,一度達280元。該17歲女生在中環買西餅拾獲股票時,當時牛奶225蚊一股,遺失了1,200股,即27萬。但交予其父後,經尋找電話薄後無獲。但其父是小學校長,當時為置地旗下太安樓業主委員,當年太安樓也算是望海景,屬當年大型物業,該女生就讀聖保祿,也有錢在中環買當時仍屬罕見的西餅,相信家境亦不俗,地位也算不低。在其父建議下,最後交至置地。在收購完成的11月29日,置地贈該女生證書及獎章,作為拾股不昧之獎勵。

這27萬如果當年投資太安樓,以太安樓當時最貴樓價2萬多,可以買10個單位左右,以現時樓價計,相信現在就值超過4,000萬了,可以見到這筆錢有多大。

太安樓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food/daily/article/20150315/190749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9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