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耶倫大媽是否在重蹈2004年的覆轍?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m8a.html

    在耶倫講話後,全球市場情緒突發逆轉性變化,美元掉頭,黃金急漲,甚至連銅這樣具備金融屬性的商品也開始上揚。

    市場開始壓註耶倫控盤失敗,大量資金進入債券市場,長期收益率下滑。

    2004年格林斯潘花費18個月,連續加息,進而伯南科接棒,繼續連續加息14個月,最終的結果是大家看到的2008年全球金融崩潰。

    格林斯潘加息太晚了,他為了拯救高科技泡沫崩潰,縱容了弱勢美元和低利率過久的時間。

    但這個和1994年的加息周期成功有什麽區別嗎?

    我們來回顧一下,克林頓時期的黃金歲月,伴隨著中國崛起,大量廉價商品幫助美國維持低通脹。廉價資本湧入美國,伴隨著美元強勢,不僅僅推動互聯網科技泡沫,也帶來美元資產上揚,就業率大增,出現兩低一高的繁榮景象,預算出現高額盈余。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克林頓希望居者有其屋的想法,壓迫銀行放松信用基礎,推動窮人買房的行為也為21世紀初的次級債風險埋下種子。

    2004年的加息已經和1994年大不相同,美元持續下跌,伴隨著房地產泡沫繼續泛濫,經濟卻沒有太大改善,911事件對美國人的心理是一個沖擊,美國打了一場戰爭。

   時間推到今天,2015年的狀況,是美國頁巖油氣革命帶給美國大量就業機會、美股和美國地產上揚改善了美國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同樣的高科技泡沫在蘋果、google、特斯拉、3d打印、基因醫療等方面出現了一股浪潮,同時大宗商品暴跌,帶給美國低通脹,就業也增長到08年以前的水準。

   你可以發現,這實際上類似1994年的加息前後,美國在2014年退出QE,加息預期導致美元大漲,同時美股和房地產繼續維持堅挺。

    但是有一點,如果耶倫的鴿派思想占上風,就會將類似1994年前後的光景變成類似2004年。因為美元會掉頭便成弱勢下跌,長期國債收益率下降,美股和房地產泡沫重新形成,銀行業因為長期貸款沒有利益,而更多的將資金投向短期風險資產,到美聯儲再次想要加息的時候,就會重演2004年之後格林斯潘和伯南克的窘況,將美國和全球經濟推向另一次巨大的金融崩潰中去。

     而中國在美國鴿派占上風,同時歐日又在貨幣戰爭如火如荼,不得不加入,實行貨幣寬松,那麽全球就會回到1914年,或者回到1928年。

    回到這兩個時間節點的訴求就是:

    第三次世界大戰。

     通過一次毀滅性的大戰來做一次徹底的市場出清。

     羅斯福當年的新政穩定了美國經濟,但沒有拯救美國經濟,後來美國是通過置身於一次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戰之外,依賴歐洲大陸的毀滅,才得以恢複經濟,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實際上,你回顧這些年的跡象,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景象、背後邏輯等等,都是一摸一樣的。

    精英治國的迷誤在於,當統治全球的自以為是的精英開始犯錯時,就一定是全人類付出慘重的代價,才能糾偏。

    更多研究,盡在www.ott.ac,over the to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07

深挖中國短租市場,Airbnb恐將重蹈Uber覆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20/151610.shtml

airbnb

本文首發i黑馬

繼共享經濟的鼻祖之一Uber之後,同為該模式開拓者的民宿預訂平臺Airbnb也終於正式進入中國。19日,Airbnb正式宣布引入紅杉資本中國與寬帶資本兩家中國戰略合作夥伴。這樣一家手握巨資又野心勃勃的獨角獸發力中國,將對中國現有的短租、民宿市場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呢?

最快的增速,中國成為戰略要地

此前,Airbnb已經在國內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等開展業務,但是房型較少,覆蓋城市也有限,更重要的基本沒有做過營銷推廣。Airbnb一直被認為是外國背包客和留學生等小眾的文藝範兒選擇。

像Uber、Airbnb這樣的巨頭近年來爭先恐後要擠入中國市場,其原因不難理解:中國不僅有著接近15億的人口,還有著尚為藍海的共享經濟市場。共享經濟模式的本質是閑置資源的合理再配置,實質上比較容易受到中國這種人口眾多、社會資源多樣的國家的歡迎。看看這兩家的業績就足以說明一切:

Uber聯合創始人Travis Klanick 曾經在一封郵件中表示:“在Uber業務量最大的10個城市中,有4個在中國,這讓中國成為Uber在美國之外最大的市場。” Airbnb方面也稱,2014年,中國出境遊客通過Airbnb訂房數量增長了700%,成為Airbnb增長最為迅速的出境遊市場。

深耕出境遊,藍海蛋糕的彎道超車

值得註意的是,Airbnb此次的工作優先級並非吸納更多國內房源,而是要吸引中國出境遊遊客選擇Airbnb。

一方面來說,它看中的是中國不斷壯大的出境旅遊市場所能帶來的巨大機遇。去年中國出境遊人數達到1.09億人次,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境遊市場。中國出境旅遊消費所帶來的業務已經成為Airbnb增長最快的項目之一。

而另一方面,Airbnb也不可能無視旅遊大國中國的接納遊客的能力。現在,Airbnb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新模式,但是出境遊客在體驗共享房屋後,往往會將信任感帶回國內,這將有利於吸引更多的房源加入平臺,形成房主/遊客的良性選擇空間,最終將中國這塊大蛋糕徹底消化到其全球化版圖當中。

巨頭的挑戰,中國學徒將何去何從

早在Airbnb進入中國之前,像許多嗅覺靈敏的互聯網從業者便意識到了這種模式的潛力,因此湧現了一批類似Airbnb的共享經濟模式下的短租民宿平臺。現在,“師傅”正式駕臨,還沒來得及定位、改良、創新的小徒弟們,勢必會受到一輪猛擊。

Airbnb采取C2C的交易平臺,網站並沒有自己的產品,只為房屋租賃搭建一個交易平臺。時間或早或晚,但可以預見Airbnb最終還是會用用戶反哺房源,在國內一線及準一線城市鋪開。嚴格遵循著Airbnb教義的中國學徒們進入本地市場較早,且吸取了前輩經驗少走了不少彎路,近期也開始紮堆高額融資。已經本土化了的學徒們有的針對國內的多用途短租市場,有的切入國內度假細分領域,還或者依靠大型分類信息網或成熟的租房網站獲取房源,均做的有聲有色。

數據顯示,中國在線短租市場在2012年加速起步,市場規模在1.4億元,而到2014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0億元,2015年可達105億元,3年時間市場規模將增長超過50倍。這樣潛力巨大的市場或許並不介意更多競爭者的加入,但是這些學徒們就好像Airbnb的子集,服務的重疊、資源的稀缺必將對導致市場份額的激烈爭奪。

其中更加偏重B2C的途家等暫且不論,但如小豬短租等、和Airbnb一樣宣揚“人文情懷”的平臺,將面臨的是自己體量數倍的競爭者,並且它的全球知名度將有助於其大量吸引更加偏好這種分享經濟模式的外國遊客。這在某種程度上壓縮了這類學徒的上升空間,而已經獲得的市場也難免被入侵者侵蝕。

艱難中前行,Airbnb尚面臨多重痛點

對Airbnb來說,中國市場雖然充滿著想象空間,但真的要在中國取得成功,面臨的問題並不在少數。如果不解決這些痛點,恐怕Airbnb將會重蹈Uber覆轍。

1)信任危機

中國市場並不是鮮奶蛋糕而是一塊複雜又分量不輕的切糕。在共享經濟概念中,需要買方對非專業的賣方和對接平臺的高度信任。特別是Airbnb切入的短租民宿領域,更是涉及到租客、租戶雙方家財安全和人身安全的雙重潛在威脅。從國內現在的社會風氣來看,似乎還不能很好地接受將陌生人引入家中小住幾日的行為,也未必願意去陌生人(甚至房主可能是異性)家中暫住。如何一方面說服遊客,使其認同民宿這種“酒店”,另一方面真正為雙方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是Airbnb進入中國市場將面臨的第一道難題。

2)有效房源

Airbnb是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這就潛在限制了用戶的年齡層,而受到文化觀念的影響,能夠接受出租自家房屋給遊客的人也往往不會是中老年人。這就意味著能夠為Airbnb提供房源的用戶一般為青中年人士,按照中國的平均經濟水平來估算,這些人一般只能負擔的起剛好夠一家人生活的房子,而很難有空閑的房間(在Airbnb首先需要發力的大城市更是如此)。而有多居、複式甚至獨棟的人又難以且不需為額外收益將房間出租,以至還要服務房客的。因此,相比較國外家庭往往獨住house或較大公寓的情況,中國用戶短期內未必能提供足夠的房源。

3)價格優勢

在美國,很多人選擇Airbnb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競爭力極大的價格。相比較於30-60美元不等多人間青年旅舍,和動輒150-500美元的酒店,位於絕對城市生活區的Airbnb只需要50-100美元就可以租到獨立臥室,並且可以很方便的使用洗衣機、烘幹機、廚具等設施。對於自由行的遊客來說,既節省了經費,又可以更加貼近當地文化,還免去了低價酒店所處偏僻的不便,十分合算。

然而在國內,經濟型連鎖酒店基本已經鋪入了三線以上城市,再加上酒店預訂折扣平臺的接入,使得用戶可以輕松以200元左右的價格預定到房間。從現在Airbnb網站上的價格來看,並沒有特別大的競爭優勢。

4)中介危機

正如同所有撮合型交易平臺一樣,Airbnb也面臨著產品模式的天然缺陷,即雙方一旦產生信任關系,便極易越過平臺直接交易,從而使平臺利益受損。據了解,Airbnb要向租賃雙方收取服務費,租客方約為6%~12%,房東方為3%,這也就是它主要的商業模式。

之前逐鹿網曾翻譯的一篇文章的作者就表示,他在華爾街的朋友經常會選擇租住Airbnb一段時間,與房主熟悉信任後,再跳過Airbnb以低價格按年租住房間。Airbnb未曾透露其是否有有效方案回避此類事件的發生,但在人情大於定則的中國,它所要面臨的危機或許更加嚴峻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荒島上的Y先生,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336

中國經濟會不會重蹈日本覆轍?

2016-08-01  TWM

中國自改革開放已經38年,經濟用跑百米的速度向上成長, 但中國令人擔憂的不確定性因素日益嚴重,未來恐面臨如日本在高成長後的泡沫化考驗。

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現任耶魯大學教授的羅奇(Stephen S. Roach)最近撰文,探討中國會不會步日本後塵,陷入迷失的時代?說得白話一點,也就是說從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跑百米速度狂奔三十八年的經濟,會不會把泡沫吹破?

羅奇認為,日本不願接受結構性改革,是種下二十六年泡沫調整的主因,他認為外界對中國經濟的憂慮日益加深,中國應不會滑向「失落年代」那樣的日本式停滯,但令人擔憂的不確定性因素仍然存在,這些因素包括信貸的增長、殭屍企業、還有資金持續外流的問題,都考驗著中國經濟。

資金持續外逃,衝擊中國經濟體系有著同樣疑慮的,也包括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今年索羅斯除了預言英國脫歐,英鎊將暴跌二○%外,他對中國經濟提出三度示警,一次是他說中國經濟硬著陸幾乎無可避免;他又警告中國信貸激增是危險訊號,這個情況與○八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海嘯十分相近;索羅斯三度示警,是他認為中國持續受到資本外流,外匯儲備減少的衝擊,資金外逃將衝擊中國經濟體系。

一個經濟體讓索羅斯示警三次,可知專門拋空的金融巨鱷,已看到中國經濟的暗瘡。從鄧小平一九七八年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成為帶動全球經濟成長最大的引擎,從七八年到一○年的三十二年間,中國GDP年成長九.九%,這是史無前例成長最卓越的經濟體,哪怕金融海嘯後中國經濟減速,但一○到一五年之間,中國GDP成長也有七.八%,這是人類史上維持接近雙位數最長的一段成長。

縱然今年第一季與第二季中國GDP減速至六.七%,但這仍優於世界經濟平均的三%,及發展中國家的四%,更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的二%水平,若跟全世界比,中國也僅次於印度的七.五%,仍高居世界第二,可以看出中國的成長仍居世界前茅,不過成長總有極限,中國的成長最終仍然會走到停滯的拐點,那麼九○年代的日本泡沫調整,中國逃得出這個宿命?

攤開日本經濟史,一九六四年的東京奧運是日本擺脫二戰失敗陰影,進入世界經濟強國的一個轉捩點,從六四年到九○年,日本經濟奔馳了二十六年才戳破泡沫,而中國從七八年起跑,下一個轉折點會在哪裡?

日本泡沫經濟吹破前,日本經歷了幾個大轉折,一是日圓的超強勢,隨著日本汽車、家電席捲全世界,在二次大戰後,日圓兌換美元是三六○換一美元;到了八○年代,日圓緩步升值到二五○兌一美元左右,但最大的轉捩點是八五年的廣場協議,日圓快速走上升值之路,在八五年廣場協議簽署之日,一美元兌換二六三.五日圓,此後日圓一直升值到九五年的七九.九五兌一美元。

日圓的強勢讓熱錢源源不絕湧向日本,造成日本房地產、股市的大漲。八○年代,日本股市從六千多點,暴升到八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泡沫破滅前夕的三八九五七點,當時日本股市市值膨脹到六.六兆美元,一度超越美國股市,而日本的房市漲幅更是驚人,當時銀座地價高得嚇人,日本房地產奔騰時,日本人號稱一個日本可以買下四個美國,一個東京市也可以買下好幾個加拿大。

有了房地產價格奔騰當後盾,當時日本人信貸膨脹,那時「賺錢之神」邱永漢先生告訴我,他坐在家裡,一天就有好幾組銀行員來要他借錢,只要他簽個字,不要擔保,就可借幾十億日圓,日本人借錢太容易,於是日本人買遍世界,像梵谷、莫內、畢卡索最貴的名畫都被日本保險公司買走,美國著名地標大樓及幾家有名電影公司,也全都被日本人買走。

前兆一>借貸容易,投資客全球狂買正當日本人買遍世界的時候,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在日本泡沫吹破之前寫了一本<《日本第一》的大作,讓日本人更加驕傲狂喜,日本人把房價、股價都炒到天價,到一九九○年崩跌,銀行、保險業紛紛破產倒閉,銀行不斷重組,像第一勸業後來蛻變為瑞穗控股,東京三菱後來跟UFJ合併,三井與住友銀行也合組金融控股,到今天為止,日本銀行業仍處在十分艱困狀態。

從九○年以後,日本陷入迷失的時代,日本政壇就像走馬燈一般,首相不斷換人。例如,日本泡沫吹破時的首相是海部俊樹,今年他已是八十五歲的老人了,在他之前的宇野宗佑,上任兩個月就因緋聞下台。

從宇野宗佑、海部俊樹之後,日本經歷了宮澤喜一、細川護熙、羽田孜、村山富市、橋本龍太郎、小淵惠三、森喜朗等七位首相。一直到○一年小泉純一郎,日本才出現一位任期超過五年的首相。

但在小泉之後的安倍晉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任期都很短。進入到民主黨時代,鳩山由紀夫、菅直人到野田佳彥,任期也都很短暫,直到一二年安倍重新奪回自民黨執政地位,日本總算才找到一位不負眾望的政壇領袖,安倍成為日本人寄望走出「失落時代」的領袖。

現在回頭檢視中國會不會重蹈日本覆轍?我們從幾個點看,一個是泡沫戳破前兆,日本人大規模隔山買牛,日本人買遍全世界,買名畫、買企業,收購全世界最貴地產,這些年,中國人買遍世界已成全球經濟的顯學。當年美國洛克斐勒大樓被日本人買走,美國媒體驚呼:「日本人買走美國人的靈魂!」現在紐約華爾道夫飯店也被中國人買走。

當年,日本人買走哥倫比亞等電影公司,最近中國大亨王健林收購傳奇影業(LEGENDARY)後,正與派拉蒙電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母公司維康(VIACOM)商討收購派拉蒙四九%股權,預估價高達八十億至一○○億美元,最近王健林的萬達集團,又宣布以十三.三億英鎊,收購歐洲最大院線Odeon & UCI。

這些年中國投資客掀起好萊塢投資熱,由騰訊投資、唐偉創辦的TANG MEDIA PARTNERS收購好萊塢電影銷售公司IM GLOBAL,國營的電廣集團也入股出品,《飢餓遊戲》的LIONSGATE,中國人除了進軍好萊塢,也進入運動產業,最近NBA灰狼隊宣布出售五%,給才完成收購西班牙甲級聯賽格拉納達足球隊九八 .一三%股份的蔣立章。

路透社最近也報導,當過義大利總理的貝魯斯科尼稱「米蘭現已踏上開往中國的路!」百度的李彥宏可能買下八成股份,成為AC米蘭球會的新老闆,而先前家電通路一哥蘇寧也收購義大利甲級球會的國際米蘭七成股份,除了企業購併、炒房外,中國人買遍世界令人印象深刻。

前兆二>房地產炙熱,榮景卻建立在信貸上第二個可作為泡沫經濟指標的是房地產持續炙熱,去年中,上海的凱旋灣花園、遠雄的徐匯園、遠中風華園別墅,每平方公尺單價都超過二十萬人民幣,深圳的大鵬新區銀灘路的龍岐灣一號及上海的湯臣一品,都從二十萬人民幣一平方公尺起跳,如果換算成新台幣,每坪都超過三○○萬元。最近上海靜安區的華僑城蘇河灣十一號樓,四月以每平方公尺三十四 .四九萬人民幣成交,七○○平方公尺成交價高達二.四二億人民幣,創下中國歷年豪宅最高單價紀錄,折算成台幣每坪高達五五○萬元,這已是世界級水準。

靠房地產拉抬GDP,這是中國經濟不尋常的變數,今年上半年中國GDP成長六.七%,貢獻最大的是房地產,上半年房地產銷售成長四二%,仍是拉動中國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力量,今年上半年中國住房面積銷售高達六十六.四億平方公尺,這顯示中央三令五申房地產去庫存化只是一種口號。

今年上半年中國房地產的繁榮,不少城市房價快速上漲,並非市場流傳的沒有投資渠道,而是企業借助銀行貸款炒作的結果。今年中國銀行體系新增放款高達七.五三兆人民幣,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九.七五兆人民幣,都創新高。更重要的是住戶貸款增加二.九五兆人民幣,中長期貸款增加二.六二兆人民幣,占銀行貸款比重四○%,這強烈顯示房市的繁榮,完全建立在信貸的擴張上面。

目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台高築,企業也是過度負債,一旦房市反轉,銀行呆帳可能像滾雪球般快速崩壞,這也是中國銀行股陷在低股價淨值比、低本益比沉痾中的隱疾,一旦房市反轉,金融體系崩壞的狀況將十分驚人。目前中國整體債務占GDP二八○%,也到了警戒線,若一味靠房地產拉抬GDP,這恐怕會是中國戳破泡沫最大變數。

前兆三>殭屍企業腐敗,拖累國家經濟第三個是習近平高度防範的殭屍企業問題。在「權威人士」談中國經濟未來會是長長的L型時,「權威人士」也透露殭屍企業該清理就要清理,這顯示習近平領導的黨中央已不願再打腫臉充胖子,於是調整過剩產能產業,成為第一要務。

今年以來,央企合併大潮再起,先是寶鋼與武鋼的合併,接著被指定戰略重組的有中建材與中材,中糧、中儲糧及中紡;港中旅與國旅;最近煤業去產能,也傳出神華與中煤能源,甚至是中廣核三方共同參與的合併。

過去撐起中國GDP扮演最重要角色的央企,一○年利潤成長三三%,今年前五月變成衰退九.六%,部分壟斷行業的央企臃腫、腐敗頻傳,競爭力急遽下降,這是拖累國家經濟的元凶。習近平為主導的黨中央已注意到這個現象,並且全力防堵,防止殭屍企業問題惡化,也是中國經濟抗泡沫調整的重要指標。

第四是日圓升值過頭讓日本喪失競爭力,安倍頻頻射箭,就是為了扭轉強勢日圓帶給日本的重傷害。人民幣早已防範,在熱錢湧入中國的時代,人行嚴控人民幣大升,現在熱錢出走,人民幣一度貶破六.七關卡,但尚無失控危機,這一點也是中國政府強勢的地方。

不過中國泡沫調整在個別產業有漏洞,像房地產出現很多鬼城。今年以來,上證下跌一四.八七%,深圳股市下跌一五.四四%,在全球股市紛紛走高的情況下,中國股市逆勢下挫,這也是在調整去年六月股市大漲後的股市泡沫現象。

從一九七八年邁入大成長的中國經濟,未來恐怕面臨高成長後的泡沫化調整考驗,中國經濟減速將成全球常態,如何避免重蹈日本泡沫吹破覆轍?這是中國必須面臨的最大課題。

縱然減速,仍高居世界第二

——中國近年GDP走勢

金融海嘯後中國經濟減速,但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區間在6.5%~7%,預料將有驚無險達成目標。

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專家意見中國的成長居世界前茅,不過成長總有極限,最終仍然會走到停滯的拐點。

撰文 / 謝金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32

觀察 | 中國遊戲用戶占全球一半 電競賽事如何避免重蹈WCG覆轍

在近日舉行的WCA2016全球總決賽暨首屆WCA(世界電子競技大賽)全球電子競技高峰論壇上,WCA副總經理兼官方新聞發言人李燕飛透露,目前中國遊戲用戶已經突破一億,全球的遊戲用戶也不過2.4億,中國占據了全球一半以上,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電競大國。電競風口下,包括騰訊、阿里等公司,以及國家體育總局、銀川市政府等政府機構均加大對電競市場的投入或扶持,一時間,電競賽事也遍地開花,然而,就在兩年前,WCG消亡的陰影猶在,如何讓中國電競賽事能夠持續運營下去、甚至走出海外,讓中國從電競大國變成電競強國?

遍地開花的電競賽事

這兩年,隨著遊戲人口的增長,中國電競產業快速發展,電競賽事也遍地開花。包括WCA(銀川市政府、銀川聖地國際遊戲投資運營)、CEC(中國電子競技嘉年華、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主辦,國旅聯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小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WESG(世界電子競技運動會,阿里體育主辦)、NESO(全國電子競技公開賽、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及上海體育總會主辦)等。

根據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GPC)、伽馬數據(CNG中新遊戲研究)、國際數據公司(IDC)聯合發布的《2016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電子競技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504.6億元,占遊戲市場銷售總額的30.5%;公布賽事總獎金額度超過3億元,已經成為遊戲產業中重要的一部分。

隨著資本市場對電競行業尤其是移動電競的持續關註,移動電競產業脫穎而出。艾瑞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手遊用戶4.08億,願意參加手遊電競大賽的手遊玩家占比56.6%,42.3%的玩家有興趣觀看移動電競賽事。

電競產業快速發展除了遊戲人口的增長,資本以及政策的扶持也起到很大作用。包括巨人網絡、阿里體育、騰訊、英雄互娛等公司紛紛進入電競領域。

政策也給電競產業開綠燈,2016年4月15日,國家發改委等24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印發促進消費帶動轉型升級行動方案的通知》,第27條“開展電子競技遊戲遊藝賽事活動。加強組織協調和監督管理,在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和對青少年引導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舉辦全國性或國際性電子競技遊戲遊藝賽事活動。”明確提出將電子競技遊戲遊藝賽事,列入十大轉型升級消費行動之一,鼓勵開展電子競技、遊戲遊藝賽事活動。2016年7月13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指出“以冰雪、山地戶外、水上、汽摩、航空、電競等運動項目為重點,引導具有消費引領性的健身休閑項目發展。”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主任丁東表示,電競興於互聯網,未來的發展也要依托於互聯網,所以這兩年電子競技之所以能夠如此火爆,和我們國家重視互聯網+的概念密不可分。國家重視發展體育產業,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46號文件對於整個體育產業有著極大的推動。電子競技作為具有互聯網+這樣特制的一個新興體育項目,在這個背景下自然會有很大的發展。將來,隨著互聯網技術進一步的發展,會給電子競技項目帶來新的支撐以及發展空間,會在社會資本不斷湧入以及高度重視下會有一個新的發展,至於是井噴式發展還是平穩發展還有待觀察。

盈利能力需加強 避免重蹈WCG覆轍

面對遍地開花的電競賽事,李燕飛坦言,中國的電競賽事可能是全球最多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這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事實上,電競業內都知道的一件事情是,WCA創辦是在2014年,就在同一年,經營了快十年的一個品牌,WCG消亡了。

對於WCG消亡的原因,李燕飛表示:“它消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它在整個市場化方面做得不夠成熟,當然希望我覺得也跟當年的市場環境有很大的原因,也非常遺憾,這樣一個品牌消亡。”

WCG的消亡也讓後繼者意識到,對電競賽事的市場化運營非常重要。據悉,諸如WCA的品牌,已經通過授權的方式,跟25個國家簽署了授權協議。就在近日,印度電競賽事公司eGamers’ Arena(EGA) 與WCA簽訂了合作備忘錄,正式啟動跨國合作,雙方將籌備成立合資公司,並圍繞東南亞區域賽事舉辦、直播平臺、WCA印度電競中心及遊戲發行等業務展開全面的合作。

李燕飛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把WCA電競品牌直接授權給國外。通過這些國家對品牌的推廣,再加上我們自身的經營策略,來幫助整個其他電競發展中國家在電競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可以提升我們的市場影響力及營收。”

李燕飛強調,電競賽事只是電競賽事產業的一項業務,對於國內的電競賽事來說,要構建的是整個電競生態圈。以WCA為例,其電競生態會從“自研遊戲開發、線下電競中心、自營俱樂部、藝人經紀、賽事平臺、渠道發行、電競教育及海外發行”這八大方向發展。

“大家都知道,韓國可能是運作賽事比較早的這樣一個國家,它對賽事的掌控能力更強,也更會玩。而歐美對於這種電競賽事的貢獻主要在IP方面,以及在品牌和形象方面更加擅長。中國現在以賽事多和大為特點,還是不是一個電競強國。但是我認為我們通過這幾年的不斷積累,包括這幾年從量變到質變,中國電競產業肯定會有一個飛躍,這個飛躍牽動著世界電競的發展。”李燕飛表示。

雖然電競市場目前風生水起,但一些隱憂依舊值得業內註意。國旅聯合董事長施亮表示,雖然市場看似競爭激烈,但總的來說,無論是傳統電競還是移動電競,目前都有待加強基礎工作的建設以及相應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行業尚不成熟,發展需要逐步規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27

風頭正勁的人工智能,會重蹈去年VR的覆轍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215/161233.shtml

風頭正勁的人工智能,會重蹈去年VR的覆轍嗎?
歪道道 歪道道

風頭正勁的人工智能,會重蹈去年VR的覆轍嗎?

人工智能的泡沫是否會從隱現轉為大規模浮出水面?

本文由歪思妙想(微信 ID:neihangaoxia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歪道道。

人工智能概念誕生伊始,就承載了人類對未來世界的無限遐想,這個以智慧和思維為模型的類人智能體從淺層次講是人類的影子,就像皮影戲中的傀儡,動靜皆由人類掌控。

 但從深層次講,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必然會越加趨近人類,就像三體中的智子一樣,是一個能讓人類忘卻仇恨和侵略的完美存在,那時它在社會中甚至是在整個自然界中的界定,必然會隨著人類的感情發生難以預料的轉變,所謂的人機關系可能會發生聚變。

 不過正是這種類似於創造新生命體的感覺,使得我們人類的野心和榮譽感無限膨脹。尤其在近幾年資本熱捧和概念營銷的氛圍中,營造了一種人工智能觸手可及的錯覺。這與去年超級火爆的VR技術幾乎如出一轍。

 但事實是,縱觀被稱為VR元年的2016,在無數雞血狂熱之後,到頭來才發現那是一場殘酷的泡沫破滅之旅。

 隨著阿爾法狗的頻頻出手,乃至百度人工智能的各種消息,目前的行業狀態正在獲得全民的關註。但需要警惕的是,也許現在的人工智能就像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樓,狂奔的同時必將有一大批追隨者倒地而亡。就如人工智能科學家李飛飛擔心的那樣,過多的泡沫只會帶來實現不了的承諾和目標。

 而不出意外,資本寒冬在未來一年還會持續,但人工智能的熱度可能也會繼續高漲,這種現實和理想的沖突,是否會讓眾多初創公司面臨更大的困境?人工智能的泡沫是否會從隱現轉為大規模浮出水面?

創業者與公眾對人工智能懷有過分期待

 人工智能進入普通大眾視野,歸功於兩次全球矚目的巔峰對決。去年年初阿法狗完虐李世石,維護人類在圍棋界的最後尊嚴似乎成了一件火燒眉毛的事情,而不到一年後,阿爾法狗搖身一變以“Master”的名義橫掃國手取得60連勝,引起軒然大波。不明所以的圍觀群眾在贊嘆之余,對人工智能更多了莫名的期待。

 其實說到底,這並不是什麽顛覆性技術突破,因為在算法上,人類早就難以和計算機抗衡,而圍棋恰恰是依據固定規則可以窮盡算法的,所以從本質上講,這可能並不是智力和布局的比拼,也就無所謂圍棋界尊嚴這種說法。

 不可否認的是,谷歌的這兩次廣告營銷做得無比出彩,不但完美地展示了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工智能程序,而且影響了全世界對人工智能的輿論導向。此後在互聯網巨頭公司樂不知彼的推動下,這個行業似乎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

 據《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6》顯示,全球每10.9個小時誕生一家人工智能企業,而中國人工智能企業達到709家,雖然相比美國的2905還差很多,但這個數字足以令人觸目驚心。遙想去年盛極一時的互聯網直播平臺,鼎盛時期也就達到200家左右,而技術門檻高很多的人工智能企業短時間內居然能達到如此規模,足見湧入該領域的人群之多。

只是在這個數字背後真的能承載相應的商業價值嗎?

 據融資總額的相關數據來看,過去一年中國大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規模大約為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8億元)。但是有自媒體統計了融資排名前一百的公司發現,排名前十的人工智能企業融資總額都達到了2億人民幣以上,超過1億人民幣的公司則多達18家,例如思必馳僅C輪融資就達2億人民幣,雲知聲B輪融資為5000萬美元,出門問問累計融資7500萬美元。

 從這些數字不難看出,融資金額多數集中於頭部,而基數龐大的尾部企業實際上所得資金支持不多。從這個角度來講,所有人工智能企業中必然存在著大部分盲目跟進的追隨者,他們就像這場熱潮產生的泡沫一樣,看似絢爛卻只能隨風而去、飄搖度日。

 其實不管這場人工智能的盛宴是否名不副實,單單就資本和營銷造就的市場輿論來看,就未必是好事。創業者或是公眾如果受宣傳輿論指導,就極易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而這種過度期待一旦不能盡快轉化為現實,就會對市場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也有可能引起眾多小公司走向滅亡。

創業門檻降低,但成功的門檻在提升

 羅輯思維曾提到,原來做自動駕駛、圖形識別、語音識別的是不同的算法,但是由於深度學習算法的存在,底層被打通,導致了進入人工智能的門檻隨之降低,所以大量的初創企業開始往人工智能領域湧進。不過還有另一方面因素也激發了創業者進入的信心,那就是現在較為成熟的人工智能算法,更多的都是依賴於大數據時代的海量信息,而受益於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海量信息獲取似乎並不是太困難,所以這甚至成了國內初創企業的整體優勢。

 但是,數據畢竟不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歸根結底還要依賴算法上的重要突破,不然只會停留在人工智能的初級階段。而且即使是企圖依賴大數據積累資源和技術的初創企業,在2017年巨頭林立、資本寒冬的外部環境,再加上算法匱乏的內在劣勢情況下,是否會淪為大型企業進擊的炮灰,也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的VR行業,現在整個行業對人工智能的大肆宣傳,和去年年初對VR的集體看好極為雷同,並且人工智能所面臨的環境、所處的現狀也和那是的VR如出一轍,同樣的資本熱投、遍地開花,同樣的未來技術本質,同樣萬眾矚目的市場期待,然而如今半死不活的VR/AR行業很有可能會成為人工智能企業的前車之鑒。對於已成風口的人工智能,我們理應在虛火和熱潮中保持足夠的理性。

 R-2

相比輿論造勢,其實人工資能領域的投入明顯開始愈加謹慎,這也印證了資本寒冬一說,並且這種趨勢可能還要長時間伴隨互聯網經濟的進程。從圖中可以看出,投資額度從2014年末起有了明顯的提升,這和初創企業湧現的時間一致,即使季度之間起伏很大,但每年總體數額確實在不斷上漲。

R-3-1

 不過從融資階段分布來看,自2005年開始資本主要集中於種子輪,A、B、C階段占比呈整體縮小趨勢。而且有數據顯示,2011-2015的五年間全球有超過65%的融資發生在種子/天使輪或A輪,D輪及以後的融資僅有20家。這就說明雖然人工智能很火,但是投資卻正在漸趨理性,多數人工智能企業如果沒有明確實用價值或技術產物的話,很難再空口無憑地打動投資人的心,他們未來的融資前景實在不容樂觀。

 所以說講故事、搞營銷實際上並不是人工智能的大行之道,在這個領域即使是科技巨頭,也沒能創造出一項性能完善、擁有極大用戶規模的人工智能產物,初創企業的人工智能之產物多數只能算是偽人工智能,與其過分投入到產品的營銷中,還不如關註巨頭們沒有觸及的一些垂直化細分領域,從中深耕,尋求機會。

人工智能技術轉化為商業價值還需時間

 人工智能的應用涉及到專用應用和通用應用兩個方面,前者涵蓋了目前國內人工智能應用的大多數領域,包括人臉和語音識別以及服務型機器人等,而後者則側重於金融、醫療、智能家居等方面的通用解決方案。不管是哪個領域的應用其實都具備清晰的商業模式,例如依靠人工智能黑箱算法而強勢崛起的今日頭條,通過合適內容傳遞到合適人手里從而積累了海量用戶;蘋果的Siri、亞馬遜的Alexa等語音交互技術成功地和硬件產品結合,為其賺取了不少利潤。

 但是,這也說明另一個嚴峻的事實:目前行業內較為成熟的人工智能產物幾乎都出自互聯網巨頭。

 在這種壓力之下,初創企業為了快速獲取投資或者賺取眼球,往往利用偽智能產品作為講故事的資本,這種現象極為普遍,也造成了市場上“產品熱需求冷”的局面。這和最近兩年VR市場上所呈現的狀態極為相似,眾多廠商借助熱度紛紛推出自己的VR硬件或軟件程序,但是這些性能低劣的廉價商品非但沒能借勢而上,反而摧毀了大部分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人工智能領域也是如此,正如周鴻祎所說,“今天出來做一個公司,如果不說自己是用深度學習、人工智能,都不好意思出來混”、“基本上每一頭豬都在身上打上了人工智能的標記”。

 大批的偽智能產品,他們僅僅是把普通的電子產品簡單地加入了聯網或者搜索功能,就能以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的名義進行吹捧,例如部分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機頂盒,更有甚者,一個水杯加上一個數字溫度計就敢號稱智能。這些商品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普通用戶對人工智能的誤解,對於未來該行業的應用普及也會形成負面影響。

 而且即使是有了技術性突破,從技術轉化為極大的商業價值也需要很長時間。人工智能從概念誕生到現在已有60年,即使經歷這些年科技爆炸的時期,也缺乏席卷市場的現象級產品,各分支領域也都面臨著各自的技術桎梏。

 即使突破了技術桎梏,也不意味著這款產品可以獲得成功。王小川說過:如果一開始沒有技術含量,就很難變成產品;進一步說,即使有技術也不一定有產品,不一定有用戶的規模;再進一步說的話,就算是有技術、有用戶規模,也不一定就能帶來大的商業價值。總而言之,人工智能領域需要技術迸發的那一刻,更需要足夠的耐心等待天時、地利和人和的交接點。

 那麽,現在的人工智能已經天時地利人和了嗎?

 以技術成熟驅動市場爆發,是最合理也是最健康的成長路線,就如同當年智能手機強勢秒殺功能機一般。尤其是人工智能這種帶有強烈科幻色彩的產物,更應循序漸進、步步為營,莫要因商業熱潮中產生的虛幻泡沫,而淪為科技浪潮中的犧牲品。

 VR去年已經被玩壞了,需要休養一段時間才有重新崛起的機會。但願人工人工智能的運氣不會這麽差。 

vr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38

《聲臨其境》會重蹈《演員的誕生》覆轍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8/0220/167327.shtml

《聲臨其境》會重蹈《演員的誕生》覆轍嗎?
任珊 任珊

《聲臨其境》會重蹈《演員的誕生》覆轍嗎?

自播出以來,《聲臨其境》的收視口碑可謂是雙豐收。但在最近,這檔綜藝節目卻陷入了“投票黑幕”、“炒作”的質疑聲中。《聲臨其境》會重蹈《演員的誕生》覆轍嗎?

自播出以來,《聲臨其境》不僅斬獲了高口碑,收視表現也一路看漲。公開數據顯示,《聲臨其境》前五期的全國網收視份額實現了4.33%、5.14%、6.18%、6.84%、7.05%的“五連跳”。但在最近,這檔綜藝節目卻陷入了“投票黑幕”、“炒作”的質疑聲中。

《聲臨其境》開播之初,曾有不少媒體拿這檔節目跟《演員的誕生》進行對比,認為《聲臨其境》不炒作、無黑幕,屬於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未料及,《聲臨其境》也陷入了和《演員的誕生》類似的窘境。這是為什麽呢?

鄭愷炮轟《聲臨其境》,引發網絡熱議

在《聲臨其境》的前四期節目中,不少明星都憑借聲音的魅力火了一把。用四國語言驚艷全場的趙立新,以一句“寶貝兒”酥化觀眾的朱亞文,憑借海綿寶寶的一段高難度哭戲征服觀眾的韓雪,都給觀眾帶來了不少驚喜,也讓節目的關註度水漲船高。

在豆瓣上,《聲臨其境》的評分高達8.3分,超過80%的評分網友給出了四星以上的好評。這樣一檔口碑和關註度雙高的節目,為何會突然陷入爭議之中呢?

這要從上周六播出的第五期節目說起,這期節目邀請了知名配音演員邊江,與鄭愷、張若昀、婁藝瀟三位演員比拼配音。在節目中,邊江在《海上牧雲記》和《指環王》兩段配音中的發揮近乎完美,其他三位演員的配音表現也各具亮點。最終,鄭愷以4票的優勢戰勝邊江,奪得當期冠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節目播出第二天,鄭愷發微博炮轟導演組,聲稱導演組把精彩部分全剪掉了,放大了綜藝的部分,並直言“這個節目我不約了”。

明明是勝出的一方,為何反而會手撕節目組呢?原來,節目播出之後,不少網友都認為邊江才是這一期的冠軍,而鄭愷勝在有綜藝感。另據知情人士透露,鄭愷在節目中給《權力的遊戲》小惡魔配音的一段被剪掉了,鄭愷認為播出的節目沒呈現出他配音中最精彩的部分,這才給自己招來了質疑。

鄭愷的炮轟並沒有得到網友的支持。有網友認為,《聲臨其境》這一期節目本來就對鄭愷有點偏心,給了他很多鏡頭,結尾的聲音大秀也占據了最多的戲份。而邊江在節目中鏡頭不多,甚至可能還沒有沈夢辰出鏡時間長。

被剪掉的《權力的遊戲》配音片段放出後,也並沒有得到鄭愷預想的好評。有網友認為,鄭愷的英語口音不太標準,影響了配音表現。也有網友認為,鄭愷並沒有演繹好小惡魔當時的情緒,導演組剪掉這一段也是情有可原。

但無論網友是否支持鄭愷,這次炮轟事件已經給《聲臨其境》帶來了負面影響。這檔曾經零差評的清流節目,首次陷入了輿論風波之中。

《聲臨其境》陷輿論危機,會重蹈《演員的誕生》覆轍嗎?

《聲臨其境》的剪輯問題還沒爭論出個結論,這檔節目又陷入了新的輿論危機。

有網友發現,《聲臨其境》的現場觀眾只有300位,第五期的投票之和卻是302票。而在上一個鏡頭,婁藝瀟的票數還是77票,最終得票數卻變成了63票。這不得不讓人感到好奇,到底是票數顯示錯誤,還是存在人為操作的黑幕呢?

除了票數顯示的問題,《聲臨其境》第五期節目還暴露出了節目設置的問題。邊江是專業的配音演員,不擅長形體表演,卻要跟演員放在一起比拼。這對他來說是不公平的。同樣對於另外三位演員來說,跟專業配音演員比拼,也很容易居於下風。

這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聲臨其境》雖然已經播出了五期,仍然沒有明確節目比拼的到底是什麽。如果比拼的是聲音的魅力,完全可以邀請四位專業配音演員來比拼配音,傳授拼音技巧。但實際上,這檔節目的環節設置更偏向於演員。尤其是最後的聲音大秀環節,觀眾不僅能看到聲音,也能看到表情和形體,這對於配音演員來說就比較吃虧。

文創資訊認為,《聲臨其境》現在的嘉賓安排,可能是為了尋求某種平衡,既邀請配音演員來提高節目的專業度,又邀請人氣明星來提高節目的關註度。這種做法其實也可以理解。

然而,《聲臨其境》之所以能夠備受喜愛,關鍵還是在於它的專業性。趙立新、朱亞文、韓雪能夠憑借節目圈粉無數,並不是因為他們綜藝感強,而是因為他們專業素質過硬。如果節目組舍本逐末,為了吸引關註拼命給人氣明星加戲,把專業能力的比拼扔在一邊,可能會重蹈《演員的誕生》的覆轍。

回想《聲臨其境》播出之初,是作為《演員的誕生》的反義詞而存在的。《演員的誕生》沈迷炒作,多次因為選手或評委的“互撕”登上熱搜榜。《聲臨其境》卻專註於聲音表演,參與的嘉賓也是因為出眾的配音能力而走紅。如今,《聲臨其境》也陷入了“投票黑幕”、“偏袒人氣明星”的質疑之中,幾乎重複了《演員的誕生》的老路,這不得不讓人感到可惜。

鄭愷的炮轟事件,給《聲臨其境》節目組提了個醒。趁著質疑聲還沒有大規模發酵,節目組應該給觀眾做出一個交代,確保節目規則和投票的公正性。作為一檔試水階段的新節目,出現一些問題也在所難免。但作為競技類節目,公正性是節目的立身之基。如果為了博取關註,失去了觀眾的信任,就難免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聲臨其境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093

樓市瘋漲 會否重蹈股災覆轍?

1 : GS(14)@2016-10-02 12:01:03

【明報專訊】內地目前什麼經濟話題最火?無疑是樓市。從深圳單價近15萬元(人民幣‧下同)的6平方米「鴿子籠」戶型受熱搶,到上市公司靠賣學區房保殼,再到為了買房排隊離婚,業主惜售寧願花100萬元的代價毀約……種種異象的背後是內地房價的飛速上漲。

首付貸叫停 仍有大量隱性房貸

內地樓市近日再現普漲勢頭。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資料顯示,2016年8月份,中國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有64個,持平的城市有2個。環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5.6%。值得注意的是,本輪房價上漲很大程度上已可稱之為「貨幣現象」。今年前8個月房貸的新增值已高達4萬億元,佔全部新增信貸的比重為46%,遠高於過去兩年的佔比。貸款新增量大漲,成為剛需以及改善需求入市的重要支撐。

一線城市及二線城市的土地供應,尤其是住宅用地供應的大幅減少,以及由此引發的價格飈升,使得未來住宅預期將進入「量少、價高」的階段,受此影響現售住宅項目價格也出現快速提升。

此外,資金潮下的「資產荒」也對本輪房價上漲起到推波助瀾的效果。雖然內地監管層叫停了所謂的「首付貸」,但現在大量的新型「消費貸」、P2P、居民短期貸款等很大一部分實際上就是隱性的房貸。非理性的瘋狂入市、高度活躍的場外配資,這一切都與去年股災之前股市非常相似。樓市是否會重蹈股市覆轍?

樓市槓桿比去年股市高點高2倍

根據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內地樓市的槓桿率已經超過2015年股市槓桿率。根據報告的測算,2015年內地的城鎮人口7.7億人,假設每戶家庭為3人,每戶家庭住房面積為80平方米,單位面積商品房銷售價格為6793元/平方米(2015年全國平均水準),由此計算內地商品房的市場價值約為140萬億元。與此相對,6月底,內地個人購房貸款餘額15.4萬億元,開發貸款餘額5.9萬億元。由此可知,地產槓桿率約為15.25%。

報告進一步表示,2015年A股牛市期間,內地股市槓桿資金最高時為4萬億元,對應約50萬億元的市值,槓桿率約為8%。可見,樓市的槓桿率已達股市高點的近2倍,所以居民房貸和房價均高增長的狀態難以長期持續,隱含的系統風險極待化解。

在各種助漲房價的理論中,有一種說法似乎已在內地民眾之間形成共識。該觀點認為,內地存在貨幣超發,為了穩定國內物價,有意推高房價,希望房地產市場吸納超發的貨幣。也正是出於穩物價等考慮,官方不敢輕易打壓樓市,樓價難跌。

如果要想保持自己的財富不縮水,買房子尤其是購買中心城市的房子是最好的途徑。從過去十幾年實際情况看,無論是投資股市、債市,或是從事實業投資,都不如買房子賺得多。該結果進一步強化了上述理論假設,形成一種正回饋。

戳破樓市泡沫 要靠加息

但就經濟規律而言,有收益就有風險,不存在只漲不跌的資產,房地產亦不例外,問題的關鍵在於內地政府的調控決心。縱觀各國樓市泡沫破滅的直接原因都可歸結於貨幣當局的加息,日本、美國都不例外,難道這些國家的決策者都不知道加息對樓市的衝擊嗎?非也。更重要的是彼時若不加息、不刺破資產泡沫,則整個國家經濟將出現系統風險,甚至在國際競爭中被淘汰,實為不得已而為之。

那麼,內地央行何時會啟動加息?目前來看,內部找不到加息的理由,但外部則須看美聯儲。今年初,美聯儲就曾明確今年將至少加息一次,隨着時間的推移,美聯儲加息的窗口只剩下12月份。如果真的實施,是否會倒逼內地同步加息?我們拭目以待。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790&issue=201610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903

昔警廉衝突 叫一哥「fxck off」警晒馬爆粗集會 重蹈40年覆轍

1 : GS(14)@2017-03-04 00:23:52

【本報訊】3.3萬警員及支持者「晒馬」撐七警,令不少人想起40年前警廉衝突的歷史畫面。研究1977年警廉衝突的歷史學者李家豪,從過千頁政府密件和舊報道還原歷史,發現當年衝突與40年後的晒馬集會多處相通,猶如平行時空。當年有警員怒罵外籍一哥「fxck off」,今時今日有警員上台演繹受辱時高呼「X你老母」;當年有廉潔警察怯於警隊主流、違心參加集會,如今多個匿名警員網上嘆謂異見不被接納。時代變、環境變,警隊文化又有否隨之改變?記者:周婷當年港督麥理浩成立廉政公署查涉貪警,觸發警隊不滿。1977年10月28日6,000警舉行大型集會要求港督特赦,同晚有警察暴力衝擊廉署總部、向職員動武。李家豪現於英國萊斯特大學歷史、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從事博士研究,走訪英國國家檔案館及本港檔案處等,翻閱過千頁政府密件及舊報道,並面訪相關人士及專家。



■當年傳媒以「MOB」(暴徒)形容衝擊廉署的警員(左圖);右圖為總警司葛柏出獄照。受訪者提供剪報

■警察萬人集會源於七警毆打曾健超被判罪成,惹警隊不滿。



異見警因主流壓力噤聲

李指40年前後兩樁警隊大事有玄妙相通之處,包括訴求、口號、手段。上月集會有警員在台上高呼「X你老母」;40年前,警察口號針對時任警務處處長施禮榮,高呼「Fxck off CP(警務處處長)﹗」,更揚言殺掉廉署人員。李又發現,當年有警員密謀「客氣」執法,包括放生違例泊車,港府擔憂持械警員一旦情緒失控,後果難以想像。當年《南華早報》派員到灣仔酒吧區視察,不見英軍消遣,故有傳英軍隨時準備在警隊失控時接手維持治安;無獨有偶,上月有報道引述警隊高層指有警員打算「按章工作」或「勁抄牌」以示不滿,而警務處處長盧偉聰至今一直未有就七警案公開道歉。英國《衛報》當年訪問一名不具名警員,雖沒貪污也參加示威。李認為這源於警隊主流的無形壓力,該警員說:「Today is us, tomorrow it could be you.(今天是我們,明天可能輪到你)」;如今警隊「異見者」也噤聲、自我隱藏,甚至試圖融入主流。李慨嘆,40年前後,這類警員都是被忽視的少數。李家豪強調應以史為戒,當年警廉衝突期間有外籍警務人員語重心長,「You might have destroyed everything」(你或會破壞一切),當時正值警隊重建正面形象,剛因六七暴動立功而獲封「皇家香港警察」。至於警廉衝突是否把正面形象一筆勾銷,李認為歷史自有公論,但事後麥理浩展開警隊內部檢討,是否值得今日借鏡,社會應反省及深思。【七警案事件簿】http://bit.ly/7police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303/199461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5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