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每年暴賺2000億 台灣人付出慘重代價 揭開央行賺錢神話


2012-1-2  TWM

 


連續4年,央行的繳庫預算高達 1800億元,過去10年,央行總計獲利2.1兆元,繳給國庫1.6兆元,10年下來,央行已成為政府不可或缺的繳庫大戶。

但,央行的獲利,來自於低估的利率與匯率,當央行的賺錢速度誇張而畸形,宛如一道看似無形的魔咒,全體國民的荷包、內需產業的生存空間,其實正在內 傷……。

撰文‧楊紹華 研究員‧楊卓翰「一個國家的歲入,有一○%以上仰賴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問題,你同不同意?」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上午,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正在開會審理二○ 一二年度的中央銀行預算案,詢答時間,立法委員賴士葆對央行總裁彭淮南提出質詢。

「一千八百億二二一三萬元」,在中央銀行的預算報告書上,寫著這樣一個數字。連續第四年,央行決定以一千八百億元作為來年上繳國庫的目標金額。對比中央政 府一二年度歲入預算一.七三兆元,央行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目標,的確超過政府歲入的一○%。

彭淮南答:「我非常同意。去年度(央行繳庫金額占政府歲入)是一二%,美國只有二%,日本和韓國只有○.一四%和○.一五%。」央行有多會賺錢?

每小時進帳二千八百萬 獲利全台居冠這是一段沒有受到太多關注的詢答內容,立委提問、總裁認同,沒有激辯的火花,也沒有具體結論。

然而,短短數句質詢,其實宛如一條索引,如果向上深究,你會看到一些突兀的怪象與矛盾,而當你串聯起這些怪象,拆解其中原由,會赫然驚覺,許多長期存在於 台灣的經濟與民生問題,原來都能在這段質詢當中找到癥結所在。

原來,當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以賺錢為首要任務時,從人民切身的財富、金融業與整體內需產業的發展、國家的財務風險與政策空間,都將逐漸受到負面衝擊。中央 銀行每年一千八百億元的繳庫預算,宛如一道魔咒,看似無形,卻正以綿密不絕的後勁,鋪天蓋地扭曲著台灣的民生經濟。

就在賴士葆提出質詢的短短十分鐘左右時間,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的中央銀行,大約又賺進了四六○萬元……。

從○六至一○年,中央銀行每一年的盈餘都在二千二百億元以上,五年總計獲利達到一.二二兆元。以一年三六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來計算,央行賺錢的平均「時 速」,高達二千八百萬元。

於是,中央銀行成了全台灣最會賺錢的公營事業。

以一○年資料來看,所有公營事業的繳庫總額為二二四六億元,而央行一家即占八成以上。排名第二的是土地銀行,其七十五億元的繳庫金額,是央行一千八百億元 的二十四分之一。中央銀行賺錢、繳庫的能力,在所有國營事業當中,顯得誇張而畸形。

不只是公營事業,央行恐怕也是台灣所有公民營企業的獲利之王。

一○年,央行盈餘達到二二五一億元,當年度的台灣百大企業獲利冠軍是台積電,全年稅後盈餘也不過是一六一六億元;如果用「股東權益報酬率」的概念來看,計 算稅後純益與淨值之間的比率關係,那麼,過去五年央行的平均每年股東權益報酬率為二一%,與台積電的二三%水準相比,彭總裁創造利潤的能力,絕對不比台積 電董事長張忠謀遜色。

央行應以盈利為目的?

公營事業獲利 等同於對人民課稅除此之外,台灣的中央銀行,應該是全世界最受財政部依賴的中央銀行。

過去九年,無論國內或國外的景氣榮枯、經濟循環,央行繳庫金額占國家歲入有五年超過八%,而每年至少都在七%以上,對於國庫的貢獻度,遠遠高於美國聯準會 或是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中央銀行。彭淮南在立院答詢時,僅僅談到去年度的國際比較數字,似乎還嫌保守客氣了些。

一連串的數字說明,在彭淮南總裁的率領之下,中央銀行簡直比全台灣的所有營利事業更懂得「營利之道」。

「這就是最奇怪的地方,……。」談到央行新年度的繳庫預算時,台大經濟系前教授林向愷忍不住說:「大家好像都忘了,央行不是營利事業,它是一個享有獨占優 勢的公營事業,更是一個政策機關。」獨占優勢,就是「能夠決定價格」的優勢。林向愷認為,就像台電能夠決定電價、中油能夠決定油價,央行在某些領域,也有 一定程度的定價能力,要不要賺錢、能不能賺錢,就看這些事業的經營者能不能動用他的定價能力,敢不敢調價,讓全體國民用更高的價格買單。

「所以有人說,公營事業的獲利,其實形同對人民課稅!」林向愷說,台電、中油即使面臨虧損壓力、即使擁有調整價格的能力,但它不能也不敢為了創造獲利而調 高價格,「油電價格一漲,人民的感受很直接。」他接著說:「央行調價,雖然民眾的直接感受不強,但卻會造成溫水煮青蛙一般的長期衝擊。」央行如何增加收 入?

盡可能累積外匯存底 增加利息收入分析一九九三年以來中油、台電、央行等三大公營事業的歷年盈餘及繳庫金額,一開始,三大事業表現相當,但在彭淮南就任央行總裁的一九九八年之 後,央行獲利狀況一飛沖天,快速拉開與中油、台電的差距。

而在林向愷的解讀中,中央銀行十餘年來「超級營利事業化」的獲利表現,其實正是台灣目前許多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

關鍵,就在於「價格決定」。

台電的產品是「電」、中油的產品是「油」,中央銀行的「產品」,則是「新台幣」。這個具有獨占地位的公營事業,某種程度,也具有決定新台幣價格的能力。而 所謂新台幣的「價格」,對內,是利率;對外,是匯率。

翻開中央銀行的損益表,曾經擔任央行副總裁的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開始拆解央行的獲利模式。

「很明顯,中央銀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是『利息收入』,這部分主要來自外匯存底投資國外資產的收益。影響收益的關鍵,包括外匯存底的總量,以及國外資產的收 益率,而收益率又與國外利率的高低息息相關。」據央行一○年損益表,「利息收入」達到四二八六億元,大約是總收入四六五七億元的九二%。

央行如何減少支出?

壓低利率、阻升新台幣匯率「在支出部分,過去主要是『利息費用』,其中多數來自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息支出,這是央行利用定存單從市場收回資金所須支付的成 本。」許嘉棟解釋,影響利息費用的主因有二,首先是發行定存單的總量,總量愈高,從市場收回的資金愈多,必須支付的利息費用也就愈高;其次是定存單的利 率,利率愈高,費用愈貴。

以○八年的財報來看,央行「利息費用」的金額達到一五○五億元,接近當年支出總額的九成比重。不過,這兩年央行主要的支出項目有所改變,從利息費用變成了 「各項提存」。

「各項提存」多半是為「匯兌損失」預作準備,當預期新台幣升值,外匯存底恐出現匯兌損失,就會增加「各項提存」,對央行整體獲利造成扣分。一○年,新台幣 升值壓力升高,這一年央行「各項提存」的金額達到一六二九億元,較○九年劇增一.四倍,並占全年總支出的六七%。

「所以,影響央行獲利的因素主要有五個。」外匯存底總量、國外利率環境、定存單總量、定存單利率、新台幣匯率。這其中,除了國外利率無法控制之外,其他四 項,央行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

央行是穩固「金雞母」?

長期高獲利 將造成低利率與資金浮濫當我們拆解了中央銀行的獲利來源,也就不難想像央行創造盈餘的管道。「如果,我是說『如果』,央行真的是以創造盈餘為營業目標,他 們多半就會這樣做,……」接著,許嘉棟緩緩說出了央行創造盈餘的四個條件:「外匯存底要更多、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定存單的利率不能高,並且,阻升新 台幣匯率。」分析央行賺錢四條件的影響,若要累積更多外匯存底,就必須在市場放出更多新台幣來買外匯;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意味央行從市場收回資金的 態度相對消極;市場資金多,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率就能「狀似合理」地維持在偏低水準,而偏低的定存單利率又會直接壓抑市場利率。至於央行若要阻升匯率,則 必須更積極地在市場釋出新台幣。

於是,如果央行在過去十餘年間超強的獲利表現,是來自於「善用本身的獨占優勢與定價能力」,其結果就是台灣的貨幣環境逐漸「異常」,走入長期低利率、低匯 率的環境,並且,資金浮濫。

關於央行是否真以獲利為目的而扭曲了正常的貨幣環境,學者之間頗有爭論,某些聲音直指彭淮南「過度看重繳庫任務」;但另有一派認為,央行的賺錢能力,其實 是台灣金融環境的特殊性所造就。

「長期以來,台灣的利率一向都比美國低,最特別的是,一旦發生金融風暴或經濟危機,資金往往都會大幅度回流台灣,這和多數的新興國家有所不同。」一位學者 指出,央行其實沒有刻意壓低匯率,而是台灣與國外主要市場之間,本來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利差空間,「因為『先天存在利差』,所以央行自然能夠賺錢。」央行賺 錢 卻衝擊經濟民生衝擊一:該升息而未升 讓民眾存款縮水如同許嘉棟的分析,當外匯存底總量增大,央行的賺錢速度就能快速提升,「靠著自然存在的利差空間,早期,央行外匯存底的報酬率曾經高達六% 以上,讓外匯存底總量迅速增加,這也是你今天看到央行賺錢速度驚人的原因。」此外,這位學者也強調:「如果不是發行定存單要付給銀行利息,央行能賺到的其 實會更多,而台灣的利率,也會更低。」許嘉棟發言謹慎,不願在兩派說法之間做出評論,但他回歸制度面的探討,「總之,國庫千萬不能把中央銀行當『金雞 母』,否則在外匯及貨幣政策上,必然會留下許多後遺症。」「記得是在十年前,我剛剛進入銀行擔任理財專員,學到的第一句銷售商品話術,就是『現在定存利率 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一位資深理專如此表示。

她說,十年來,銷售的商品變來變去,但這句話術沒有變過。「直到現在,我還是這麼告訴新進理專:定存利率那麼低,錢放在銀行多划不來。」當央行以獲利為目 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國內利率異常走低,甚至逐漸走入「定存利率不敵物價上漲」的實質負利率環境。

一九九七年以前,國內實質利率水準維持穩定表現,與新加坡、韓國相去不遠;然而就在中央銀行開始拉高獲利幅度的九八年以後,台灣的實質利率多半落居三國之 末,在近五年期間,有多達二十七個月出現實質「負」利率,比重接近半數,銀行定存孳息的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

「央行為了賺錢壓低利率,雖然創造了漂亮盈餘,但台灣人的荷包,每年卻因為利率走低而損失更多。」一位財金系教授提出他的試算。

他以主計處在○五至○九年間國富調查所揭露的「家庭現金及活存」為基礎,並且比較這五年時間,台灣實質利率與星、韓兩國實質利率平均數的差距,這個差距, 代表台灣利率低於鄰近國家的程度,「它有點像是央行『該升息而未升息』的幅度,也代表台灣人把錢放在銀行『少賺到的』利息空間。」計算開始,當這位教授把 每年台灣家庭的現金及活存金額,乘上每年「該升息而未升息」的空間,五年下來,答案揭曉:「台灣人總共少賺了一.三七兆元,而在這五年間,央行總共繳給政 府○.九五兆元。划算嗎?」衝擊二:台幣匯率不升 對外購買力大減這位教授強調,這樣的算法當然略嫌粗糙,但已能在一定程度之內表現「央行賺錢、全民買單」的事實,「這還不包括『央行為了賺錢壓低匯率』的 帳,新台幣匯率該升值而未升值,會造成對外購買力更大的實質損失。」他繼續試算,自央行加速賺錢的九九年初至今,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已下跌二二%,同期 間,國際清算銀行(BIS)列入計算的六十一種貨幣匯率平均上漲八%,「在六十一種貨幣裡,新台幣只比阿根廷和香港強。」就用這二二%的下跌幅度來「算 帳」,「九九年底,台灣的國富淨額扣除海外資產部分有八十二兆元,實質匯率十二年下跌二二%,也就代表台灣十二年來少了十八兆元的實質財富。」這十二年, 央行繳庫總額是一.八兆元。貢獻國庫一.八兆元,但台灣實質財富卻少了十八兆元,值得深思。

衝擊三:存放款利差低 金融業獲利困難除了人民荷包的損失,央行為了賺錢而造成長期低利率的另一個衝擊,是金融業走入困境。

在低利率、市場資金浮濫的環境中,金融業的生存關鍵──存放款利差,自○二年以後快速走低,○七年以後,始終沒有回到業界普遍認知的「合理低標」二%水 準,以過去三年的平均水準來看,存放款利差僅約一.五%。

存放款利差形同金融業者對外放款的「毛利率空間」,利差水準比合理情況低○.五%,就代表金融業的毛利率將異常減少○.五%,以一○年底本國銀行放款餘額 總計將近十八兆元計算,因為異常偏低的存放款利差,一年大約少賺了九千億元,這個金額,是央行當年繳庫金額一千八百億元的五倍。犧牲了金融業的生存空間, 這樣合理嗎?

衝擊四:賺不到利息 全民競逐高風險資產利息偏低,等不到定存孳息的台灣民眾,被迫尋找更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管道;賺不到存放款利差的金融業者,為了賺錢,被迫銷售更多高風 險的投資商品。於是,央行的賺錢腦袋,也間接把台灣民眾導入了高財務風險的境地之中。

而激化這股「全民追逐高風險資產風氣」的另一個因素,又與央行的賺錢腦袋脫不了干係。壓低利率、釋出新台幣,加上收回市場資金消極,造成資金浮濫與長期低 利,而這樣的環境,正是炒作房地產的最佳溫床,因此,台灣房價高漲,人民買不起房子,央行有也一定的責任。

至於匯率長期偏低的另一層影響,則是扼殺內需產業。對映數據,自九九年央行獲利快速拉升開始,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也幾乎自此一路下滑,與此同時,以同樣速 度向下沉淪的,是內需經濟重要指標「民間消費」的成長率。在學者眼中,這不是巧合,匯率貶值與內需不振,有著一定程度的因果關係。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安德森商學院教授許仲翔日前撰文:《我們究竟出口了什麼?》文中表示,以廉價匯率政策刺激出口,實際上是以偏低的價格 將本國的生產要素賣給外國人,使得國內商品及服務資源供給減少。

衝擊五:匯率長期偏低 扼殺內需產業貶值之所以有利出口業者,主要原因是業者能夠「降低商品售價」,靠著「比別人便宜」的優勢殺價搶單;但反過來想,當國內資源不斷用於生產「要 和其他國家比便宜」的廉價出口商品,等於是一種資源浪費。原本這些資源可以用於生產符合國內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務,藉此提振民間消費與投資,也就是,原本這 些資源可以投入內需產業、提振內需經濟。

「藉由匯率政策的調整,以及均衡外銷與內需產業的經濟發展政策,才能使台灣經濟更加穩健地成長。」這是許仲翔文章的結論。亦有不少學者認為,政府應該把 「減少淨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列為正式政策目標,一方面為了產業結構均衡,另方面,也能減少央行為了阻升新台幣而不斷累積外匯存底的壓力。

說到「累積外匯存底」,這個「央行賺錢」的第一條件,同樣會對每個人的財富造成影響。

外匯存底屬於全民資產,央行用力地累積外匯存底,形同是「用力地把台灣人賺到的錢存在國外」,目前台灣外匯存底總額將近三千九百億美元,以全台兩千三百萬 人口計算,平均每人外匯存底大約是一萬七千美元,也就是說,平均每位國人約有價值台幣五十一萬元的外幣資產。

衝擊六:台幣續貶 全民身陷外匯風險五十一萬元,相當於一○年的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某種程度上,央行像是把台灣人一整年的可支配所得放在海外,承受外幣的匯率、利率風險, 以及外幣資產的信用風險、價格波動,無形中台灣財富的風險也相對升高。

一位學者想得更遠、卻也想得實際,「當外匯存底攀升到這種程度,央行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也就像被綁架了,逐漸喪失自主性。」他舉例,如果央行外匯存底以 美元資產為主,當美元貶值、美元利率走弱,央行為了遮掩資產損失,就會同步讓新台幣匯率貶值、利率下跌,「這樣一來,表面上,台灣人的錢好像就沒有受到外 匯風險的影響,當然,台灣人的真實財富,其實又再次承受雙率異常偏低的傷害。」從銀行存款的利息損失、對外購買力的減少、金融業的獲利減損、內需產業的乏 力,到個人理財的困境、全民財富的風險,在央行十年如一日的亮麗繳庫成績底下,央行的賺錢腦袋,早已鋪天蓋地衝擊著台灣的經濟與民生。

如果央行盈餘真如林向愷所說,像是一種「稅」,那麼這樣的稅負太過沉重,它換來每年一千八百億元的政府財源,卻讓全民與產業付出了遠遠不合比例的昂貴代 價。

「但與其說這是彭總裁的問題,更多的,恐怕是制度問題。」一位曾任央行理事的學者指出,「說到底,彭總裁只是非常認真地貫徹了長官交代的任務啊!」

行政院與立法院該換腦袋

考核央行績效 應只看「報酬率」 不看金額根據《中央銀行法》第一條:「中央銀行為國家銀行,隸屬行政院。」也就是,央行的頂頭上司是行政院;另方面,央行預算受立法院監督,某種程度上, 立法院像是「央行有限公司」的董事會。

然而,無論是頂頭上司行政院,或者是「董事會」立法院,至今,不但未對央行異常的獲利表現提出關心,反而,態度似乎更貼近於「鼓勵央行創造更多獲利」。

在行政院研考會每年所進行的《國營事業年度工作考成報告》中,連續四年,央行的「優點評語」第一條都一樣:「獲利績效良好,對增裕國庫貢獻良多。」顯然, 央行每年固定創造高額的繳庫金額,深受「長官」肯定。

至於立法院,同樣是在一一年十一月二日的預算審查會議中,也有立委提出這樣的書面質詢意見:「央行設定偏低的盈餘目標,並不合理,是否應增列預算盈餘,以 提升營運績效?」「行政院與立法院錯置了中央銀行的角色,才是問題的根源。」這位學者擔心,在全球普遍以低利率刺激需求的未來環境下,「如果行政院、立法 院與彭淮南還是堅持要讓央行賺錢繳庫,台灣的利率是不是要殺到更低?如果全球走入匯率競貶的趨勢,央行為了賺錢,是不是要讓新台幣匯率跌得更凶?」種種為 了賺錢所造成的後遺症,會不會更加惡化?

「當務之急,是換腦袋!」學者指出,「首先,無論是行政院或立法院,都不該讓央行肩負盈餘目標、繳庫目標。」許嘉棟建議,無論行政院或立法院,在考核監督 央行營運績效時,只要關心外匯存底的「操作報酬率」即可,不要把獲利或繳庫的「金額」列為考核監督的重點。「只要不在意金額,央行自然就沒有累積外匯存 底、減少資金回收、壓低利率的必要。」重新回到十一月二日的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如果站在台上的不是彭淮南,而是十餘年來為央行獲利付出沉重代價的升斗小 民,或許,問答會是這樣的:立委:「一個國家的歲入,有一○%以上仰賴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問題?」小民:「是的,而且我們的國庫長期仰賴央行,這是超級嚴 重的問題。但奇怪的是,我們的政府、立委們,每年不也都為央行賺錢拍手叫好嗎?」一個超級會賺錢的央行,對照荷包愈來愈瘦的小民,這就是台灣現狀,令人憂 心的現狀!

如果中央銀行是「營利事業」……「央行股份有限公司」檔案股 東:中華民國政府(央行為中央政府百分之百出資成立)董事長:行政院長吳敦義(央行隸屬行政院)董事會:立法院(央行受立法院監督)執行長:彭淮南(央行 總裁)資本額:800億元(1999年迄今)員工數:2062人(2010年)子公司:中央印製廠、中央造幣廠平均每小時賺進2800萬元 (2006~09年平均)平均每位員工福利費15.07萬元(2010年)平均每位員工獎金32.72萬元(2010年)

近5年稅後純益(億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319 2325 2377 2976 2251*

股東權益報酬率(%)

23.6 19.0 17.4 22.9 23.0 央行對國庫貢獻是台灣國營事業之冠2010年國營事業繳庫占比

中央銀行 80.12%

台灣金控2.68%

台灣土地銀行3.34%

中國輸出入銀行0.06%

台灣菸酒公司3.47%

財政部印刷廠0.08%

台灣糖業公司4.88%

中華郵政公司2.68%

基隆港務局0.56%

台中港務局0.63%

高雄港務局1.39%

花蓮港務局0.11%

台灣央行對國庫貢獻全球最高!

調整價格即可賺錢,中油與 台電不敢,央行敢?!

1998年彭淮南上任,央行盈餘與繳庫金額快速超越中油及台電,是否因為刻意壓低台幣雙率?

拆解央行

大賺錢手法

1累積外匯存底︰外匯存底愈多,利息收入愈好賺2009年年底外匯存底3482億美元,較2008年底增加565億美元2009年央行「利息收入」 3951億元,較2008年增加383億元

2.抑制存單利率︰

定存單利率愈低,利息費用愈少2009年央行發行定存單(1~30天期),平均利率0.575%,較2008年減少131.5個基點2009年央行「利息 費用」667億元,較2008年減少838億元'

3.消極回收資金︰

用定存單收回資金的總量愈少,利息費用愈低

4.阻升台幣匯率︰

台幣匯率維持弱勢,就不必提存大量準備費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15

[轉載]中恆集團業績高成長神話:奇蹟?謊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zrqj.html

 
中恆集團業績高成長神話:奇蹟?謊言?
 
中國股市總有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發生,雖然垃圾股頻頻出沒、屢屢爆出業績巨虧乃至嚴重資不抵債的警訊,但是也不乏業績暴增的神話。近期因與山東步長總經銷協議紛爭而鬧得沸沸揚揚、股價因此兩度跌停的中恆集團就是一家近年來屢創業績增長奇蹟的上市公司。
雖然早在2000年就已上市,但是直到兩年多前中恆集團仍然是一家業績平平、並不惹人注目的上市公司:作為一家主板企業,2008年中恆集團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僅為4701萬元,這樣的業績即使在中小板、創業板市場也並不顯山露水,然而在此後兩年多時間裡該公司卻猶如脫胎換骨般華麗轉身、創造了驚人的業績增長奇蹟:
2009年中恆集團淨利潤12571萬元、同比增長167%、2010年該公司淨利潤39857萬元、業績同比增幅高達217%!兩年間該公司淨利潤增長了7.48倍!而且這種業績高增長的勢頭似乎並沒有減緩的跡象,在連續兩年業績高增長後今年上半年中恆集團再創佳績、其淨利潤34964萬元、同比增幅高達159%!
與業績超常規高速增長交相輝映的是,其股價也呈火箭般躥升之勢:08年中恆集團收盤價5.98元,上週五( 9月9日)復權價69.61元、較08年收盤價上漲10.6倍,今年以來最高價109.88元、股價最大漲幅17.4倍!同期上證指數漲幅37.2%,股價漲幅遠高於大盤同期漲幅。
業績持續快速增長、股價火箭般躥升,上市公司通過其經營活動持續為股東創造財富、提升股票內在價值,這無疑是價值投資者所夢寐以求的投資佳品。然而,號稱 「華夏第一績優股」的銀廣夏、業績高成長的藍田股份、東方電子……一個個曾經的業績暴增神話皆以破滅告終。中恆集團最近兩年多來業績驟增,是一個真實的奇 蹟,還是又一個由謊言堆砌而成的泡沫?
 
 
成長的困惑:利潤驟增、銷售收入、現金流為何顯巨額反差?
報表分析顯示,雖然09年以來中恆集團淨利潤驟增,然而,銷售收入、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量並沒有出現同步增長,利潤增速與收入、現金流表現出巨大的反差:
 
1.銷售收入增速為何遠低於利潤增速?
2010年中恆集團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較08年增長7.48倍,然而,同期其銷售收入由2008年的62817萬元增長至2010年的142570萬元、僅增長1.27倍(詳見表一),銷售收入的增速遠低於淨利潤的增速。
           表一、中恆集團最近三年收入、利潤情況   單位:萬元
項目
2008
2009
2010
增長(倍)
營業收入
62,817
71,240
142,570
127%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
4,701
12,571
39,857
748%
銷售淨利潤率
7.5%
17.6%
28.0%
2011年中報數據也顯示出類似的特徵: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159%,銷售收入增長率為98%(詳見表二),銷售收入增長率也顯著低於其淨利潤增速。
           表二、中恆集團今年中報收入、利潤情況   單位:萬元
項目
2011-1H
2010-1H
同比
營業收入
75,203
37,905
98%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
34,964
13,503
159%
銷售淨利潤率
46.5%
35.6%
通常而言,一個企業通過提高銷售毛利率、銷售淨利率,可以使其在短期內淨利潤的增幅顯著高於銷售收入的增幅,但是,長期而言,企業的淨利潤的增長依賴於銷售收入規模的增長,一個企業很難持續多年使淨利潤的增速大幅高於其銷售收入的增速。
中恆集團過去兩年多間,淨利潤的增幅數倍於其銷售收入的增速,其銷售淨利潤率由2008年的7.5%上升至2010年的28%、今年中期進一步攀升至46.5%。中恆集團主營業務為中藥和房地產,今年中期收入和利潤主要來源於中藥業的產品血栓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中期滬深兩市48家中藥業上市公司的平均銷售淨利潤率為13.9%、中恆集團以46.5%的銷售淨利潤率位列榜首,其銷售淨利潤率不僅大幅高於中藥業平均銷售淨利潤率、為同行業銷售淨利潤率的3.35倍、而且也顯著高於位列第二、去年以來因產品價格大幅上調而使銷售淨利潤率大幅上升的東阿阿膠35.1%的銷售淨利潤率。表三列示了今年上半年中藥業銷售淨利潤率前五名的上市公司,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深陷造假質疑風暴的紫鑫藥業赫然在列,其以30.1%的銷售淨利潤率位列第四。
表三、今年上半年兩市中藥業銷售淨利率前五名企業  單位:萬元
 
證券代碼
證券簡稱
營業收入
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銷售淨利率
600252
中恆集團
75203
34964
46.49%
000423
東阿阿膠
127999
44953
35.12%
002275
桂林三金
52035
16685
32.07%
002118
紫鑫藥業
37035
11144
30.09%
002287
奇正藏藥
31727
8330
26.26%
 
從該公司公告及公開報導來看,09年以來中恆集團主導產品血栓通的出廠價格並未大幅上調,為何其銷售淨利潤率出現了如此驚人的上升?
淨利潤增速與收入增速之間反差巨大,淨利潤的超常規增長主要來源於銷售淨利潤率的提升,銷售淨利潤率持續多年大幅攀升、且遠高於同行業的水平,中恆集團異常亮麗的業績表現堪稱奇蹟!
 
2.經營現金流量淨額為何持續多年遠低於淨利潤?
由於企業的成本費用中包括了折舊、攤銷等非付現項目以及不計入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財務費用等支出,通常而言,利潤增長質量較高的企業的經營現金流量淨額一般應高於淨利潤額,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多年的累計數據尤其如此。
中恆集團歷年的財報數據顯示,儘管其09年以來淨利潤驟增,經營現金流量淨額卻遠低於淨利潤:2009年和今年上半年經營現金流量淨額均為負數,2010年經營現金流量淨額19173萬元,也僅相當於其當年淨利潤的48.1%。09年-11年上半年的兩年半間,該公司累計實現淨利潤高達87392萬元,在此期間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合計僅為11355萬元,兩年半年間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僅相當於同期淨利潤的12.99%!(詳見表四)
表四、中恆集團09年-11年上半年淨利潤與現金流量  單位:萬元
項目
2009
2010
2011-1H
小計
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
12,571
39,857
34,964
87,392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
-2,808
19,173
-5,010
11,355
現金/利潤
-22.34%
48.11%
-14.33%
12.99%
註:上表中「現金/利潤」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與淨利潤之比
進一步分析發現,剔除非經常性因素後該公司2010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實際上也為負數。該公司2010年其他應付款大幅上升,10年財務報告對此解釋稱:「其他應付款期末比期初增加462.55%,主要為報告期內製藥公司收到山東步長醫藥銷售有限公司銷售保證金30,000 萬元影響所致」。
該公司2010年下半年與山東步長簽訂總經銷協議,並向山東步長收取了30,000 萬元的銷售保證金。這種銷售保證金的收取屬於一次性現金流量(實際上該公司目前已與山東步長解除總經銷協議並承諾全部退還3億元保證金),剔除這一非經常性現金流入後,中恆集團2010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為-10827萬元,兩年半間經營活動累計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18645萬元。
兩年半間業績高速增長、累計實現淨利潤87392萬元!連續兩年半間經營現金淨流量為負,累計經營現金流量淨額-18645萬元!利潤成長與經營現金流的驚人反差,以及利潤與銷售收入之間巨大的反差,不能不令人心存疑慮。
 
 
11年中報現金流簡析:稅費不實、巨額資金被關聯方佔用?
現金流量表顯示,今年上半年中恆集團在淨利潤大幅增長的同時,經營現金流卻出現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當期「支付的各項稅款」和「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大幅上升所致(詳見表五)。
表五、中恆集團11年上半年經營現金流出項目  單位:億元
項目  
 本期金額
 上期金額
同比
 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
5.22
5.96
-12.5%
 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
0.51
0.39
30.8%
 支付的各項稅款
2.99
1.52
96.9%
 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
3.42
0.13
2475.3%
 現金流出小計
12.13
8.00
51.7%
進一步分析發現,該公司當期相關稅費支出疑點叢生、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很可能涉及關聯方佔用巨額資金。
 
1. 增值稅繳稅依據不足,巨額稅款繳給了誰?
根據該公司當期城建稅額及計繳標準,可以計算出當期該公司繳納流轉稅額為9783.6萬元、由此進一步計算出其當期繳納的增值稅9039.9萬元。(詳見表六)。
 
表六、中恆集團11年上半年繳納增值稅計算  單位:萬元
項目
流轉稅計算額
其他流轉稅
增值稅
金額
9783.6
743.7
9039.9
           
註:上表中,其他流轉稅包括營業稅732.4萬元和消費稅11.3萬元
明細數據顯示,該公司期初未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金餘額高達17191萬元,而該公司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75202.6萬元,即使該收入全部來自增值稅率為17%的醫藥銷售收入(該公司部分收入來自房地產、不屬於增值稅應稅收入),當期產生的銷項稅額僅為12784.4萬元,遠小於期初留抵稅額17191萬元,因此,即使該公司當期採購原材料等的進項稅額為0,該公司當期也根本無須繳納增值稅。
令人費解的是,期初有巨額留抵稅額、以當期銷售額計算根本無須繳納增值稅,為何繳納了增值稅9039.9萬元?其繳稅依據何在?如果根本沒有繳稅,那麼巨額資金又流向了哪裡?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皆按流轉稅的一定比例計繳,因此,可由城建稅等及相應的計繳稅率計算當期發生的流轉稅額,由此計算 出來的結果應該保持一致。然而,筆者在計算後發現,根據地方教育費附加及其計繳標準計算出的流轉稅額異常偏高(詳見表七)。這也反映出該公司稅費核算之混 亂。上述分析中,筆者採用了按城建稅計算的流轉稅額,該金額與按教育費附加計算的金額相近。
表七、中恆集團11年上半年流轉稅計算差異大  單位:萬元
 
項目(11中報)
本期發生額
計繳標準
流轉稅計算額
城建稅
684.8
應交流轉稅7%
9,783.6
教育費附加
299.5
應交流轉稅3%
9,982.7
地方教育費附加
183.4
應交流轉稅1%
18,340.3
 
2.繳納稅款不實、實際繳稅金額遠低於報表數?
利潤表及相關附表顯示,今年上半年中恆集團「營業稅金及附加」1911.4萬元,包括營業稅及城建稅等附加稅費;所得稅費用6456.2萬元、其中當期所得稅費用6456.2萬元;在管理費用下發生的房產稅、印花稅等稅金307.4萬元。
即使中恆集團上半年繳納增值稅9039.9萬元屬實,考慮當期應交稅金餘額變化,由此計算出該公司11年上半年繳納的各項稅金總額為16888.7萬元(詳見表八),計算結果遠低於該公司當期現金流量表中顯示的「支付的各項稅款」29853萬元的報表金額。
 
表八、11年上半年支付的各項稅款計算額  單位:萬元
項目
金額
營業稅金及附加
1,911.4
當期所得稅
6,456.2
管理費用中的房產稅、印花稅等
307.4
增值稅
9039.9
應交稅費餘額變化(不含增值稅)
826.2
當期支付的各項稅款
16,888.7
 
註:上表中增值稅額是計算的當期實際繳納的增值稅,因此無須對應交稅金餘額進行調整,其他各項是當期發生的稅費,在計算當期實際上繳稅款時、須對餘額變化作調整
利潤驟增,經營現金流卻現赤字,大量現金上繳國庫啦。可是,分析卻表明,該公司實際上繳稅款可能遠低於其報表顯示的數字。賺的錢去了哪裡?豐厚的盈利是否貨真價實?還是所賺的利潤根本就子虛烏有?
 
 
3. 房地產預繳稅款長期掛賬,虛增利潤?
一般而言,除應交增值稅因為有進項稅金、餘額可能為負數外,「應交稅金」其他稅項的餘額通常為正數。房地產業務鬚根據預售房款預繳稅款,在商品房尚未辦理 結算手續、結轉銷售收入前,因收入尚未實現,當期預繳的稅款不直接計入「營業稅金及附加」等項目,萬科等房地產企業將該項支出先計入資產類科目。根據中恆 集團歷年的財務報告,中恆集團將預繳稅款以負數計入「應交稅金」。
無論計入資產類科目還是計入「應交稅金」科目,根據收入成本匹配原則,當企業相關房地產銷售實現並確認收入時,應將其前期預繳的房地產稅款(營業稅、土地增值稅、城建稅等)結轉至「營業稅金及附加」等成本費用項目。
中報顯示,儘管該公司預收賬款餘額由期初的4405.9萬元下降至期末的1529.5萬元,其以負數計入應交稅金-城建稅等項目下的餘額卻由2273.8萬元上升至3689.2萬元。
假設該公司期末預收賬款1529.5萬元全部為預售房地產價款,而該公司為此預繳的部分稅費卻高達3689.2萬元!預繳稅費遠高於預售房全部價款,這意味著你預售100萬元房款,須為此預繳200多萬元的稅金!稅負如此之高,恐怕所有的房地產公司都得破產!
很顯然,仍然以負數在「應交稅金」項下掛賬的預繳稅款對應的房地產項目很可能在今年上半年及以前年度就已實現銷售收入,中恆集團遲遲未將其結轉至「營業稅金及附加」等成本費用項目,有明顯的虛增利潤之嫌。
表九、11年6月末部分應交稅金項目餘額  單位:萬元
項目 (2011中報)
 期末賬面餘額
 年初賬面餘額
賬面餘額變化
城建稅
-1,833.7
-1,112.5
-721.2
土地增值稅
-745.3
-539.2
-206.0
教育費附加
-780.9
-474.7
-306.2
地方教育費附加
-329.3
-147.3
-182.0
 合計
-3,689.2
-2,273.8
-1,415.4
預收賬款
1,529.5
4,405.9
-2,876.4
 
 
4.應交個人所得稅離奇激增,拖欠稅款還是核算混亂?
今年中報附表顯示,6月末該公司應交個人所得稅餘額2329.9萬元、較年初增加2273.7萬元(詳見表十)。
表十、11年6月末應交個人所稅項目餘額  單位:萬元
項目 (2011中報)
 期末賬面餘額
 年初賬面餘額
當期增加額
個人所得稅
2,329.9
56.2
2,273.7
工資薪金所得應繳的個人所得稅由企業代扣代繳,企業作為扣繳義務人應將每月所扣的稅款在次月七日內繳入國庫。因此,如果中恆集團沒有拖欠稅款的話,期末賬面上應交個人所得稅餘額應該是其最近一個月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款。
然而,根據現金流量表,其今年上半年「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為5086.4萬元,其中包括為職工交納的「四金」等(約相當於工資總額的60%多),扣除為職工繳納的「四金」,上半年全體員工的工資總額約為3176萬元。
半年向全體員工發放的工資總額不過3176萬元、一個月扣繳個稅竟然高達2329.9萬元!你相信嗎?反正我不敢信。
以中恆集團2010年末在職員工總數2446人計算,該公司今年上半年人均月發放工資2164.10元、略高於2000元的個稅起征點。因此,2329.9萬元應繳個人所得稅不可能是一個月內代扣的稅款。如果這一數據屬實,則意味著該公司可能長期拖欠代扣代繳的稅款,也意味著其年初該項數據不實。如果該數據有誤,結合筆者前文指出根據其附加稅費計算流轉稅結果出現的自相矛盾之處,則意味著該公司涉稅數據的核算可能相當混亂。
 
 
5. 其他應收款異常,隱瞞關聯交易、巨額資金被關聯方佔用?
 
其他應收款驟增
11年中報現金流量表顯示,上半年中恆集團「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3.42億元、遠高於上年同期的1329.7萬元,報表附註對此未作解釋。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經營性應收項目」上半年增加3.39億元。結合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及其補充資料分析,上半年該公司「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應收款」大幅上升,期末「其他應收款」餘額33155萬元,較上年末增加22132萬元。
 
神秘的「肇慶醫藥物流項目」
對於其他應收款的大幅上升,中恆集團今年中報解釋稱:「其他應收款較期初增加236.46%,主要為報告期內預付肇慶醫藥物流項目往來款影響所致。其他應收款中無持有本公司5%(含5%)以上股份的股東單位款項。」
中恆集團將「預付肇慶醫藥物流項目往來款」作為其他應收款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那麼其影響金額至少應該相當於當期其他應收款增加的一半以上即11066萬元以上。然而,中報附註同時稱:「其他應收款餘額前五名單位欠款合計56,495,268.76 元,佔全部其他應收款總額的31.33%」。在其報表附註列示的當期前五名其他應收款欠款單位中,也未見「肇慶醫藥物流項目」或類似的單位。
前五名其他應收款欠款單位合計欠款5649.5萬 元、「預付肇慶醫藥物流項目往來款」是其他應收款增加的主要原因,前五名欠款單位中未見肇慶醫藥物流項目相關單位名稱,這種自相矛盾的表述說明了什麼?難 道中恆集團將「預付肇慶醫藥物流項目往來款」化整為零、記錄在多家單位的名下,以至未在前五名中現身?如果是這樣,其目的又何在?要拔開迷霧,還需要從 「肇慶醫藥物流項目」著手。
「肇慶醫藥物流項目」是中恆集團的投資項目嗎?該公司最近三年的所有公告以及歷年的財報中均未提及該投資項目。那麼為什麼會有大筆資金流向該項目呢?由於 大幅增加的「其他應收款」在現金流量表上反映為「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初步判斷該款項是由該公司當期對外支付的、與該公司正常的購銷業務貨 款無關的項目的付款。
該款項由中恆對外支付、既非投資款、也與正常的購銷業務無關,那麼,該款項的性質要麼是資金拆借,要麼是保證金之類的款項。上半年中恆集團為什麼會發生如何大額現金支付呢?為何要將該款項化整為零呢?
 
關聯方現身
通過網上搜索發現,肇慶市政府網上一則2010年5月的新聞稱:「中恆保宇」近142億項目落戶高新區、該項目全稱為「中恆(大旺)國際生物醫藥物流產業基地」 ,該項目應該就是中恆集團今年中報所稱的「肇慶醫藥物流項目。」
分析表明,新聞所稱的「中恆保宇」是中恆集團的第一大股東的實際控制人原廣州保宇實業有限公司,2010年6月該公司更名為「廣州中恆集團有限公司」。
該公司2010年報稱: 「公司第一大股東廣西中恆實業有限公司之控股股東廣州保宇實業有限公司更名為廣州中恆集團有限公司」。
由於「肇慶醫藥物流項目」 全稱中恆(大旺)國際生物醫藥物流產業基地,相關報導將該項目投資方指向中恆保宇,公開報導也顯示,中恆集團實際控制人、董事長許淑清多次出席中恆(大旺)國際生物醫藥物流產業基地項目的活動。由此不難判斷,「肇慶醫藥物流項目」正是中恆集團實際控制人的投資項目。
圖:公司與實際控制人之間的產權及控制關係的方框圖
 
           2009年報                           2010年報
 
 
刻意隱瞞關聯交易、巨額資金被關聯方佔用?
中恆集團今年中報關聯交易中,並沒有列出其與實際控制人投資的「肇慶醫藥物流項目」的關聯交易情況,在「其他應收款」項目註釋中也聲稱,「其他應收款中無持有本公司5%(含5%) 以上股份的股東單位款項。」雖然「預付肇慶醫藥物流項目往來款」是該公司當期其他應收款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其列示其他應收款欠款前五名單位中, 並未見「肇慶醫藥物流項目」或類似的單位、顯示該公司很可能將「預付肇慶醫藥物流項目往來款」化整為零、掛賬於多家單位的名下。種種跡象顯示,該公司刻意 隱瞞與大股東投資的「肇慶醫藥物流項目」之間的關聯關係,關聯方很可能佔用了其巨額資金。
對於中恆集團2010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量進行簡要分析,也發現疑點叢生,限於文章篇幅,筆者在此不再展開。
 
2008年 以來,兩年半間中恆集團業績持續高速增長、連續兩年半間經營現金淨流量持續為負。高速增長的利潤與經營現金流、銷售收入增速之間現驚人的反差!現金流分析 顯示其財報疑點叢生、稅務核算混亂、實繳稅款可能遠低於報表數、刻意隱瞞關聯交易、巨額資金很可能被關聯方佔用!行筆至此,掩卷沉思,不能不令人心存疑 慮,尤其是在一個業績增長神話屢屢破滅的市場!
兩年多來業績持續高增長的中恆集團,一個奇蹟的創造者還是一個謊言的編造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32

八億網民撐起 Facebook神話

2011-2-9  NM

上週三,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提交上市申請文件,集資五十億美元,成為美國史上集資規模最大的互聯公司。創立短短八年,Facebook成功打入八億網民生活之中,每天產生二十七億個「Like」(讚),二億五千萬張相被上載,數量驚人。 人氣旺盛,財源亦滾滾。Facebook去年收入三十七億美元,盈利高達十億美元,八成五收入來自廣告。成功吸金,除了靠八億網民一齊「Like」,亦因為擁有龐大的資料庫,記錄用戶喜好,開發出強大的個人廣告系統。 Facebook靠「朋友」發達,成就八百億估值神話。飲得杯落的除了公司創辦人朱克伯格,還有早年已買入Facebook股份的華人首富李嘉誠。


任 職文員的葉小姐(Jan)○七年開始玩Facebook,「朋友邀請我玩,話喺Facebook嘅網絡同埋群組,可以搵番失散咗好耐嘅朋友,我有位中學同 學原本住喺我嗰層,後來搬走咗無聯絡,我都喺Facebook搵番佢。」Jan每日花四、五小時玩Facebook,除了睇朋友留言及相片等「指定動 作」,還鍾情Facebook的社交遊戲《cafe world》,「呢隻game有一千萬個人like,模擬經營一間餐廳,完成任務後可以升級,例如三日內整一百個蛋糕。」Jan玩了《cafe world》三年,已經升級到二百六十八級,還邀請了十多個朋友一起玩。她表示,社交遊戲吸引之處是可以跟朋友互動,「有一次我要喺三日內整五十個西班牙 蛋糕,但我廚房嘅人手同設備只係整到十五個,咪叫身邊朋友幫手一齊整,又問佢哋借火力勁啲嘅爐具,先至過關。」

Facebook「賣」友致富
Facebook就是靠朋友之間的互動在全球火速蔓延,坐擁八億用戶,成為科網股新 貴,目前在二手市場的估值高達八百億美元,超越亞馬遜、高盛及福特汽車等企業。翻開Facebook上市文件,去年三十七億美元收入中,八成五來自網絡廣 告,一成二來自社交遊戲開發商,如Zynga在其平台出售虛擬產品之拆賬,約收三成。吸引廣告客的「生財工具」正是用戶的個人資料,如年齡、性別及喜好; 利用這些數據,幫廣告客找出潛在客戶。 幫海港城、Dove等管理Facebook網頁的廣告公司CRMS負責人陳迺恆(Mark)表示,Facebook按廣告的點擊次數或瀏覽次數收費:「喺 Facebook主頁當眼位置落嘅廣告叫Premium Ads,入場費起碼一萬美元,用戶每點擊一次大約收三至五蚊港元。」Mark認為Facebook廣告最大的賣點是加入「社交」元素,「呢個世界周圍都有 廣告,你未必會睇,Facebook利用朋友嘅影響力,喺廣告旁邊話俾你聽有咩朋友like過,令你對個廣告產生興趣。」 「鋪王」鄧成波的兒子鄧耀昇(Stan)去年七月開設婚禮統籌公司「拉斐特」,並在Facebook建立「粉絲」網頁,發放公司資訊,粉絲人數超過一萬五 千人,「網頁有個叫insight嘅功能好勁!幫你分析埋粉絲嘅年齡層、國籍、性別等,又可以知道個page幾時最多人入嚟,每個post有幾多人 like同comment。」他指着insigh頁面說:「我個網頁嘅粉絲以二十五至三十四歲嘅女仔最多。」Stan現時在Facebook買了三個廣 告,針對不同客戶及推廣活動,他表示Facebook可以幫佢搵到目標客源,「我有一類廣告係target訂婚客,我set咗廣告只係show俾大過十八 歲嘅女性,婚姻狀況一係拍緊拖,一係已訂婚。」三個廣告都是按點擊次數收費,平均每次一元,每月廣告開支約一萬元。

誠哥鍾情科網公司
Facebook 預計今年五月在美國上市,香港散戶一股難求,但向來無寶不落的李嘉誠早已快人一步買入Facebook股份,成為港人最大贏家。二○○七年,誠哥透過旗下 李嘉誠基金會投資六千萬美元,買入Facebook 0.4%股份,數月後再添食,加碼六千萬美元,持股量增至約0.8%。市場預料Facebook上市後,市值將超過一千億美元,換言之,誠哥手上的 Facebook股份價值隨時急升至八億美元,大賺逾六倍,認真和味。而幕後功臣是誠哥的紅顏知己周凱旋。據悉,一名Facebook投資者把這間公司介 紹給身兼李嘉誠基金會董事的周凱旋,促使誠哥落注Facebook。 事實上,誠哥一向鍾情科技公司,近年漁翁撒網,投資多個科網項目,獲利甚豐,例如○九年斥資一千五百萬美元投資iPhone 4S的Siri人工智能系統,其後來被蘋果收購,估計作價高達二億美元。去年,長實出售電子閱讀平台Kobo 權益予日本公司Rakuten,估計售價約四千二百萬美元,持股短短二年,獲利高達五倍。其他投資還包括團購網BuylaBuy、網絡通話器Skype及 音樂網站Spotify。

分A、B股保「話事權」
不過,講到身家暴漲,擁有Facebook兩成八股權的創辦人朱克 伯格最為驚人,財產隨時一下子由去年估計的一百七十五億美元,勁升六成至二百八十億美元,問鼎全美第四大富豪。但即使Facebook成功上市,外部投資 者亦難以插手公司的營運和管理,皆因朱克伯格把公司股票分為A、B股兩種,A股投資者,每持有一股只能投一票,B股股東則一股能投十票。朱克伯格持有的兩 成八股票全屬B股。同時,他跟其他股東達成協議,取得代理投票權,獨攬近五成七投票權,繼續做公司的話事人。 朱克伯格○四年創立Facebook時,一直不注重廣告業務,公司○七、○八年時依然蝕錢,業務大躍進幕後功臣要數公司第二號「靈魂人物」四十二歲的桑德 伯格(Sheryl Sandberg)。過檔前,她在Google工作八年,負責網上廣告銷售業務,見證該公司○四年上市,○八年轉投Facebook擔任營運總監,仍主力 廣告營銷,引來Nike、LV等大客,成功幫公司轉虧為盈,由○八年蝕五千萬美元,變為去年賺十億美元。桑德伯格的薪酬同樣水漲船高,去年薪酬達三千萬美 元,成為另一大贏家。

香港Facebook用戶統計
用戶總數:3,712,100名 全球排名:41名 網民滲透率:76.09%(亞洲第二) 性別比例:48%男性;52%女性 廣告平均收費:US$0.3(CPC)、US$0.13(CPM) 三大年齡層用戶:1. 25-34 歲(33%)         2. 18-24歲(26%)         3. 35-44歲(16%) 三大「粉絲頁」:1. 陳奕迅(527,013個Like)         2. Groupon HK(359,988個Like)         3. 海洋公園(316,031個Like) 資料來源︰Socialbakers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73

賽維LDK深陷「債務門」 「光速神話」落幕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3/xNNDE3XzQyNzUxNQ.html

經歷了2010年的火爆行情,光伏產業在2011年急轉直下,在歐債危機、美國「雙反」調查、國內產能過剩等內憂外患中,整個產業集體步入寒冬期。

在此背景下,江西賽維——這家當年號稱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多晶硅片生產商,發展一度堪稱「光速」,如今卻債台高築,深陷「供應商堵廠門」、「公司大裁員」等各種風波中。

根據該公司四季報,2011年四季度賽維負債總額高達60億美元,負債率達到87.7%。

是什麼讓賽維如此脆弱?是這個產業的寒潮來勢太猛,還是賽維自身的「光速」戰略使然?記者近日深入賽維在蘇州等地廠區調查,以探究其背後的原因。

這座廠佔地約37000平方米,較之5個足球場尚大了幾分,但從圍著的鐵柵欄望進去卻看不到幾個人影,唯有一隻隻裝貨的大木箱在廠區空地上孑然堆放,每個箱子上都印著三個大寫的英文字母——LDK。

LDK 是賽維公司的股票代碼,據傳來自公司董事長彭小峰名片上的一行字——「LightDKPeng」,意為「超越光速」。當年,這家號稱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多晶 硅片生產商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實現從無到有、繼而赴美上市的「奇蹟」,還創下中國企業在美國紐交所IPO的規模之最,發展速度的確堪比「光速」。

不過,眼前這座賽維設在蘇州的組件廠卻很難和「光速」聯繫到一起,整個廠區死氣沉沉,甚至連一般工廠中常見的往來穿梭的卸貨車、叉車也蹤跡全無。而更奇的是,位於蘇旺路的廠區正門口還橫向停放著兩輛首尾相連的大卡車,正好將廠門整個擋住,僅留下一小段空隙供人員出入。

沿 著廠區繞行,拐入與蘇旺路相交的北官渡路,走不多遠就來到工廠的邊門。只見這裡的景象竟和正門處一模一樣:也是橫向停放著兩輛大卡車,卡車外還堆放著幾摞 卸貨用的木板與貨架,同樣將大門堵得嚴嚴實實。在卡車後方的大門柱上掛著一塊銘牌,上面是「廠區貨物進出通道」幾個大字。

顯然,任何車輛都已無法從這座組件廠的正門與貨物進出通道正常出入。

賽維到底出了什麼事?

堵門索債

晌午時分,工廠終於現出一些人氣。林云(化名)和兩個同事從廠區正門的狹小通道中走出,來到馬路對面橫七豎八停放著的幾輛小轎車中間,打開其中一輛的車門,從車內拿出罐可樂猛喝了一大口。

「這幾輛車是供應商派來的,都堵了幾個月了,原料進不來,貨也出不去。」在與記者攀談時,林云透露了這幾輛堵門卡車的來歷。

據他稱,由於廠門被堵,他自己的車也只能停在馬路邊。記者注意到,就在賽維廠正門的蘇旺路上,類似這樣被迫停在廠區外面的車子還有不少。

至於堵門的原因,林云稱是欠供應商錢的關係。「現在我們廠也處在半停產狀態,很多工人都不來上班了。」林云的一位同事插口道。

林云則表示,相信問題總會解決的,現在廠裡是先生產,等以後堵門問題解決了再出貨。

告別林云,記者又遇到另一位40多歲、主管模樣的賽維老員工。他告訴本報記者,到目前還未聽說有哪家供應商已拿回全部的欠款,但問題一直在積極解決,「現在行業不好,產品銷不出去,每家光伏企業資金都很緊張,哪來的錢呢?」

他透露,賽維欠款最多的一家供應商,所欠資金高達數千萬元。

而按照另一位供應商的說法,拖欠最多的供應商所欠款項可能上億,如欠某鋼線供應商的錢就達到兩個億。

本報記者隨後從多個渠道找到了幾位賽維的供應商,分別來自清洗制絨、廣告印刷、備品備件、辦公用品甚至水處理等行業。一位從事進口備件生意的供應商業務員王小姐告訴記者,賽維一共欠了他們近40萬元,今年年前要了10萬回來,但餘下近30萬卻說要等有錢了再還。

據她透露,她所在公司和賽維的合作原先一直正常,基本每筆業務都是兩個月付一次款,「但沒想到去年7月份最後幾筆貨票過去不久就出事了。」

「昨天老闆已經請了律師。我們做業務的壓力也很大,老闆催得緊,一分錢也要要回來。」她說。她同時向記者介紹了要債的竅門,「現在問賽維要錢的話,找一般部長都沒用了,只有直接找廠長。廠長同意的話財務那邊才會批。」

「其實他們家業務還是不錯的,做的東西很多,可惜就是沒錢。」王小姐頹然道。

另一家供應商則宣稱,賽維欠了他們1000餘萬元,「之前堵門還能要回來點,但現在堵門也沒用了。」

「前陣子光伏市場不景氣,本身訂單也不多,就算堵門了也不會帶來太大影響。」上述40餘歲的賽維老員工對記者說。

不過,也有少數供應商的確拿到了據稱與欠款等價的貨物,只是真實的價值卻難以估量。

「我們的貨款雖然要過來了,但收的是硅片,到現在還存在倉庫裡,一片也賣不出去。」一位從事多晶硅料研發和生產的供應商負責人說。

裁員風波

隨著欠款的增多,一些供應商已開始被賽維所拖累。

「按照我們年報的披露,賽維去年欠公司的款項約6000萬元,是所有欠款單位中最多的一家。今年一季度,我們還在向他們供貨,但如果欠款長期不還的話,

但如果欠款長期還不了的話,我們也要考慮自己的資金周轉。」恆星科技董秘辦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作 為河南一家生產多晶硅切割用超精細鋼絲的上市公司,恆星科技去年5月曾宣佈與賽維簽訂《採購合同》,將向後者供應超精細鋼絲5200噸,約佔到公司去年產 能的1/3。正是由於有了這筆訂單,分析師看高其2011年每股收益至0.64元,但最終公佈的年報顯示其去年每股收益僅為0.13元,和預期相去甚遠。

就在多家供應商仍在苦苦等候欠款的同時,賽維開始大裁員的消息卻在坊間不脛而走。這也再度引起供應商們的恐慌。

起初,裁員的消息來自一位賽維員工在網上的發帖。該員工稱,「剛剛主管給我們開完會,說是在公司沒滿3年的員工將全部裁掉,滿3年的可以去留自定……做滿3年,補3個月工資,是要滿一個月後發一個月,分3個月才補清。大家都要走人了。」

對此,林云向記者表示,位於江西的公司總部的確已開始裁員,硅片廠裁了不少人。但他所在的蘇州組件廠還沒有得到裁員的消息。

而賽維官方對裁員的解釋則是「重要人事調整」,稱主要為了優化生產結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據稱,調整主要集中在公司的硅片事業部,所有副主管和助工以下級別的員工將面臨兩個選擇:一是被調往南昌組件廠接受培訓上崗,二是在原廠內面臨末位淘汰。

「其實都不用裁員。產能開不滿,加班就少;加班少了工資就少,工人自己就走了。」上述蘇州組件廠賽維老員工告訴本報記者,前年市場好的時候,工人一直有機會加班,但去年以來加班明顯少了。

儘管在國內公開場合,賽維從未用「裁員」來表述這次「人事調整」,但在4月30日舉行的2011年四季度業績發佈電話會議上,公司高層還是承認了裁員的事實,並公佈了相關措施和過程。

據該高層介紹,去年第三季度時,公司總人數約2.7744萬人,而去年年底時這個數字已降到了2.4449萬人,裁員3295人。而今年開春至今,公司又裁員5000多人。截至4月份,賽維的員工數為1.9495萬人。相比2011年7月份,員工數已減少了9078人。

不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裁員計劃還是遭遇一些意外。按照計劃,今年4月開始的裁員將進行兩輪,4月15日前要全部完成,但第二輪裁員至今尚未進行。

此外,由於補償金未及時發放,一些被裁員工已前往江西新余總部總裁辦交涉。另一些未被裁的員工則發現,他們3月份的工資也沒有按時下發。

記者隨後分別從賽維蘇州廠與賽維合肥廠的多位員工處瞭解到,這兩座廠的工資還在照發,並未出現拖欠。

收購疑雲

無論是拖欠供應商的貨款,還是拖欠員工工資乃至直接裁員,無不折射出一個現實:賽維資金鏈吃緊。

去年三季報顯示,截至2011年9月30日,賽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合計2.626億美元,而短期負債達到23.54億美元,接近其現金的10倍。至於公司的負債總額則達到58.51億美元。

而最新公佈的四季報顯示其資金狀況仍未有好轉:截至2011年12月31日,賽維的短期負債雖略有減少,但負債總額卻進一步增加至60億美元,負債率從三季度的80.6%繼續攀升到87.7%。

「一 般公司負債率70%已經很高了,健康一點的話應該是50%-60%,更好的像娃哈哈就沒有負債。但賽維這樣的負債水平顯然已非常危險,因為借來的錢還是要 付利息的。」一位熟悉賽維內情的光伏行業資深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一般借債的年息至少6釐(6%),有的行業利潤率很低,都未必有6%,相當於做一年都在為 別人打工。

而賽維的利潤率甚至已跌至負數。去年四季報顯示,賽維去年四季度的毛利率僅為-65.5%,當季歸屬於股東的淨虧損高達5.887億美元。

另據彭博新聞社數據,截至2020年之前賽維LDK需要支付未償貸款本息和總計達100.1億美元。

「哪 家光伏公司沒點債務,每家公司上、下游都有欠款,我們的付款率還是比較高的。就算有個別從去年欠到今年的情況也很正常。拿我們公司來說,也有欠我們兩年的 錢沒有還的。這兩年的三角債的確比較嚴重。」賽維LDK總裁兼首席運營官佟興雪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解釋債務問題。

他表示,賽維公司的上游有幾十萬種產品、幾萬家供應商,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滿意,「我們向下游賣出去的貨也有不給錢的,國內外都有。」

不過,即便負債率水漲船高,賽維仍在全球揮動收購魔杖。

今年1月3日,德國光伏企業SunwaysAG宣佈,與賽維達成協議,後者將以約220萬歐元認購該公司定向增發的579萬股新股,認購完成後,賽維將總計持有該公司約33%股份。

數天後,賽維又宣佈,以約3300萬美元收購美國太陽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SPI」)70%的股份。

「所 有併購的背後都有故事。」上述光伏業資深人士意味深長地說,「以賽維收購Sunways來看,其實是迫不得已,因後者一直是賽維的合作夥伴,最後倒欠了賽 維很多錢,自己也要瀕臨破產,只能通過被收購來解決。至於SPI則原先是幫賽維在美國賣組件的公司,也欠了賽維很多錢,還不出來就要求被收購。」

據瞭解,Sunways很早就開始了與賽維的合作,最初是在多晶硅設備領域。因賽維在成立初期買不到還原爐,最終還是靠Sunways幫其在德國買到二手的還原爐。而隨著賽維業務的不斷擴張,雙方合作領域也延伸到組件和系統集成。

「賽維很多收購都是這樣,這不能算是真正的商業行為。」該人士說。

法蘭克福EquinetBankAG銀行分析師StefanFreudenreich也表示,Sunways迫於資金壓力,除了將自己賣給賽維已別無選擇。

「賽維可能認為自己抄了一個底,但我認為一個企業是否值得收購,要看技術成長性,而不在於價格。」另一位業內龍頭企業高管如此評論。

不過,至少從賬面上看,賽維在收購SPI後有所增值。

硅料之殤

在很多人看來,賽維之所以陷入今天的困局,和當年巨資押注多晶硅項目不無關係。因多晶硅價格持續不振,彭小峰當年斥巨資啟動的多晶硅項目已嚴重受制。也正是由於在硅料製造上投入太大資金,卻無法如期回收,賽維的資金鏈開始繃緊。

「其 實就差一年。」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如果賽維能夠提早一年實現多晶硅項目投產的話,那將會趕上多晶硅最後的好時光並快速收回投資。但彭小峰可能對多 晶硅項目的難度過於樂觀了,「要知道,硅料和硅片還是有本質不同,前者不是買幾條生產線、挖幾個技術人員就能建起來的」。

一個例子就是全國最早的多晶硅千噸線——新光硅業,其從開建到2007年2月28日投產就經歷了數年,即便投產後產量提升也非常緩慢,整個2007年產量才230噸,一年後也只達到65%的產能。

也正是由於達產時間一再推遲,賽維硅料項目的上市計劃也被迫順延,其造成的後果則是賽維當初與投資方簽署的「對賭」協議可能面臨失敗。

去 年1月,國家開發銀行等幾家主要中資銀行下屬的資產投資公司(下稱「投資方」)與賽維達成出讓後者旗下多晶硅廠部分股權的「對賭」協議。根據協議,投資方 將從賽維LDK硅化學科技有限公司獲得總額為2.4億美元的可轉債優先股。協議同時規定,如果2011年度這一投資的內部收益率達不到23%,賽維LDK 必須用現金來補償投資方,但如果賽維LDK的多晶硅廠能夠在2011年成功分拆上市,投資方將放棄這些潛在的補償。

事實上,這已是賽維歷史上第二次參與「對賭」,第一次是為了引進風投、完成上市。當時,成立僅1年的賽維和法國NBP亞洲投資等基金簽訂「對賭」協議,最終賭贏了;但這第二次「對賭」的結果卻殊難逆料。

對此,佟興雪向本報記者確認,國開行、建銀國際、中銀國際佔公司硅料項目的股份大約是18.5%,以股份進來,國開行還在下屬硅料廠擁有董事席位。但他表示,這些都是正常的融資,不願過多解釋,因為「並不是需要大家關注的東西」。

「我們硅料項目的IPO還在進行,沒有什麼大的困難,只是要選擇一個好的時間點。」佟興雪稱,硅料業務還是有利潤的,去年利潤相當可觀,超出預期。但當前市場價格跌得比較低,因為光伏全產業鏈都在賠錢,價格已失去理性。

在他看來,不能用短期眼光看行業長遠發展,「光伏行業的起伏很正常,更何況這次主要是歐債危機及國內產能結構性過剩引起的恐慌,但這不代表未來。光伏行業變化很快,要做綜合的判斷分析」。

「硅料項目其實對賽維的傷害很大,因為本來準備在香港上市卻到現在還上不了。」上述行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如果當下硅料還是很緊俏,則沒關係,只要做出來就能賣出去;但硅料價格現在打成這樣,你的投資這麼大,固定成本就很高,為什麼還要買你的(硅料)?」

據他透露,為推動硅料項目上市,賽維去年曾想了一個辦法,即先將多晶硅項目的股權分拆,抵給債權人,等上市後再折現。

「此 舉可謂一箭雙鵰:對債權人來說,這裡面還有故事可講;對香港聯交所也能宣稱股權都已賣掉。但最後聯交所還是不同意,因為它在想為什麼股權都是你自己去安 排,而不是拿到市場上去認購。此外,聯交所還擔心上市後的拋盤壓力太大,對股民不好交代。」該人士說。到目前為止,關於賽維硅料項目IPO的最新說法是推 遲到今年年中。而在最近這次業績會上,公司CFO賴坤森透露,去年四季度,賽維多晶硅銷售收入已從3570萬美元下降到2430萬美元,多晶硅業務的毛利 率則由正轉負。他還透露,去年四季度時公司多晶硅的平均成本為每公斤42.3美元。

最新數據顯示,當前國際多晶硅最新報價已跌至每公斤21-28美元。而在2008年,多晶硅價格最高時一度接近500美元/公斤。

顯然,危機遠未過去。

記者注意到,就在賽維蘇州組件廠大門的進門處掛著一塊橫幅:「應對危機,我們在行動」。或許,這是賽維又一次自我救贖的開始;也或許,這是一場「光速」瘋狂的終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07

還原應建成:從手機商販到「萬家神話」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4/5ONDE5XzQ1Mzk5OQ.html

「互聯網讓我更加自由,我嚮往有一天通過互聯網掌控自己的生意。」一個月前,在一檔「免費經濟的領導人」大型勵志訪談電視節目上,應建成如此推銷他的免費經濟理念。

談及結識網絡的初衷,他說,「互聯網就是一個最廉價、最快速、最大信息量的載體,我覺得這個載體是最有希望的。」

由毫不知名到成為所謂的 「傳奇」,應建成只花費了兩年的時間。在此期間,由其掌控的浙江億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億家電子商務)及其平台累計營業額增至290億元,「膨脹」了一萬多倍。

然而,正是這位操著得意互聯網「生意經」的風雲人物,因其旗下「萬家購物」返利網站和「百業聯盟」加盟店網絡涉嫌傳銷,剛剛被警方控制。

是開創者,還是破局者?是創業王,還是傳銷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試圖為您揭開應建成以及他的傳銷王國。

曾是手機商販

17歲那年,應建成放棄學業。「我覺得在學校裡學不到東西,更想到社會上鍛鍊自己。」應建成說。隨後,應建成跟隨大哥學習鑲牙,此後做過很多其他行業,包括養牛蛙、種藥材、去工廠打工等。

「成功並不需要很出名或者很能幹,只要抓住適當的機會,也一樣可以去成就人生,通過把握機會去改變人生。」應建成把機會看得很重要,「希望有一天通過互聯網掌控自己的生意。」經歷了眾多行業的應建成,最終將目標落在網絡購物平台。

「應建成原來很窮,房子都買不起。」昨日(6月13日),金華當地一位熟悉億家電子商務的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說,應建成曾是賣手機起家的小商販,其發跡就是來自於萬家購物,公司營業額和稅收突然之間呈現爆髮式增長,好像一夜之間他及他的公司都被業內知曉。

「如果營業模式是健康的,應該就不會有這麼快。」他認為。

億家電子商務的員工卻將應建成「發明」萬家購物的模式看做 「有智慧」,在員工眼中,應建成將萬家購物發展到全國最大的購物返利網站,並是這一銷售模式的創始人。有員工認為,應建成很有智慧,很有魄力,對每件事情都執著,「帶著我們一起奮鬥」。

億家電子商務2010年5月31日成立之初,「萬家購物」只是一家年營業額165萬元的第三方導購網,網站業務基本侷限在浙江省金華地區。記者獲悉,當時,該公司只在金華市區金帆街旁的一個科技孵化園裡,公司辦公場所後來搬至金華市區更為繁華的創新大廈。

「剛開始就是建立一個網購平台,後來有一個股東主張做直銷,於是規模越來越大,但性質也漸漸發生了變化,向傳銷性質轉變。」熟知應建成的金華當地業內人士表示。

爭議不斷

實際上,自2011年打著「滿500返500」等旗號,開展「消費=存錢=免費」等煽動性廣告宣傳後,「萬家購物」返利網站和「百業聯盟」加盟店網絡就一直處於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受人追捧,一方面又飽受爭議。

「沒有爭議就是不正常。」應建成「免費經濟的領導人」大型勵志訪談電視節目上公開回應。

「所 謂龐氏騙局,是其設計了很高的利益報酬,設計了45天返還50%,以這樣的高額利潤來誘騙人。而我們跟它的不同在哪裡?我們的商家和會員都是免費的,那個 龐氏騙局是投資與回報,而我不涉及任何投資,也沒有說什麼回報,我們是為消費者爭取更大的利益。消費者到其他地方不會有利益回饋,而在我這裡每天多多少少 都有。」應建成這樣來辯解他的經營模式與龐氏騙局模式的差異。

應建成還和淘寶網模式進行了對比:「馬云把商品銷售引入了電子商務,可以讓消費者買到更加廉價的產品。我們這種模式與它的區別在於,我們可以讓消費者的利益更大化,淘寶網只是買到便宜的東西,而我們給消費者的可能是一個免費的機會。讓他有機會把花掉的錢拿回去。」

「蒸 蒸日上」的應建成,開始頻頻以開拓經營模式創新的方式亮相媒體,除了「可以給消費者帶來實惠」,他還用自己的邏輯來闡釋商家願意合作的可能性,「如果與商 家合作,商家無論採用哪些促銷手段,目的都是吸引顧客,鎖定顧客。但過去一些手段很難達到這種效果,而我們這種模式能夠幫助他們迅速鎖定顧客,吸引顧客, 所以商家也非常樂意。」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上述金華當地電子商務業內人士處獲悉,萬家購物線上(網絡)的交易並不好,主要是線下生意好,到後來主要就做線下生意,尋找線下合作商,發展會員。其途徑主要是每天搞會議營銷、網絡營銷等。

「一定要記得會議營銷,會議就是批發」,「大小商家會要經常開,要建立商家QQ群,每天跟進商家理念,深入一家,帶動一片」,「核心就是會員」……在萬家購物內部的精英培訓會上,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說法。

「剛開始確實不信任,好像天上掉餡餅,怎麼會砸到我呢?」有商家亮相電視介紹自己的加入經歷。這個號稱開創了電子商務四贏模式的平台不斷迎來新的成員,美容美發、地板、足浴保健,甚至有從事教育業的人也加入了這個「大家庭」,並認為免費教育已經到來。

「創新」陷阱

浙江金華官方消息稱,在成立之初,「萬家購物」只是一家三方導購網,網站業務基本侷限在金華地區,後來不斷向傳銷靠近。

「萬家購物並不是第一家倡導消費返利的購物平台,但是目前做得規模比較大的。」中國反傳銷志願者聯盟會長凌云向記者介紹,當時應建成是從同類企業學到的,他的成功一是得力於理念的傳播,二是此前在媒體上正面形象的樹立與推廣。

「這只是互聯網上一種新的模式,如果沒有商品交易,只是空對空,這就有問題了」。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院金融學系戴志敏認為,這個模式與其他直銷模式相似,但與規範的直銷模式唯一不同的是,規範的直銷模式雖然不設門店零售,但有其自己的實物交易。

「區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會出現,同時經濟落後的同樣也出現過,國外以及國內曾經也產生過這種模式,他們都是想一夜暴富」,戴志敏認為,上述涉案經營人員投機心理強,創業心切,這種涉及傳銷的遊戲終究會結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84

造價絕招踢爆呎價$7萬神話

2009-10-22  NM




不過是半年前,樓盤開價「萬萬聲」大家已嘩聲四起,嫌貴又嫌唔值。不過今時今日,幾萬蚊一呎已屬平常。上週三,發展商恒基宣布位於西半山干德道的豪宅天匯,其中一個複式單位,以每呎七萬元成交,成交價四億三,成為全球最貴分層單位,震懾全港。

對於這個天匯買家的身份,眾說紛紜,市場透露買家是將項目六成權益賣予李兆基,自己保留天匯四成權益的「收樓天王」楊世杭的相關人士。

在現今香港樓市,「造價造市」在法例上「無王管」,加上銀行水浸、息口偏低及大陸人狂掃貨;撥一撥火,就能創造天價成交,令絕大部分的香港人,都已經買不起香港樓。

天匯這個呎價七萬一千多元的六十八樓A室複式單位,有六千一百多呎,以四億三千多萬元成交。樓盤只是位處西半山干德道,但呎價比位於山頂的倚巒獨立洋房每呎五萬二,或天比高每呎四萬多元更貴。

這 個呎價,已打破英國倫敦One Hyde Park紀錄,成為全球最貴的分層住宅單位。按此計,單位內一個冷氣機房,已值一千一百萬元。四億,甚至可以買起「一整棟」天水圍嘉湖山莊單位。若天匯的 新業主付三成首期,以年息二點五釐,分十五年攤還計,每個月就要供二百萬元,即每個月可以買入一個嘉湖山莊或沙田第一城單位「儲貨」。若單位拿來收租,要 有三釐的租金回報,租金叫價要高達一百萬元,是不少人的畢生積蓄。種種比較都在說明,此天價在一般香港人眼中,實在太誇!

行家質疑成交

無 論如何,天匯成交新聞一出,附近業主的心態已「不平衡」。居於天匯附近的聯邦花園、七十歲退休人士曹先生聽到消息後,興奮得不得了,立即把自住單位加價 「封盤」,他指手畫腳地表示:「嗰日有幾個代理打電話叫我放盤,我個單位千一呎,由一千一百二十萬,叫價提高到千二萬,但我都係唔放住啦,我俾多十萬裝修 到佢靚靚仔仔,遲啲叫到二千萬都仲得!」

天匯這個「表面」樓高八十八層的樓盤,由於風水理由,不好意頭的四及七字尾單位通通沒有,故「樓 層」只是一個稱號,「八十八樓」實質只得三十三層。雖然樓盤前無高樓,高層單位可望維港海景,但附近十多年樓齡的殷樺花園及三十多年樓齡的聯邦花園等,坐 擁的景觀大同小異,呎價只是一萬元。

就連其他地產商如恒隆集團主席陳啟宗,本週二亦公開表示豪宅價錢「信唔晒」,「買得起豪宅不是傻仔,有何理由隔籬賣一元,呢度賣兩元,你估我哋係細路仔!」

買家身份揭秘

對於該個萬眾矚目的買家身份,恒基營業部總經理林達民說得隱隱晦晦:「佢講廣東話嘅,有濃烈的普通話口音,應該學緊普通話啩!」在場記者聽罷亦不明所以。發展商又對外放風,買家是內地超級富豪,愛該盤私隱度高,有獨立升降機。

據 市場中人透露,此買家其實與「收樓天王」楊世杭關係密切。而天匯原址樂基山莊,就是由楊世杭逐家逐戶拍門收購得來的,其後楊將項目六成權益售予李兆基,其 餘四成留下自己持有,李再賣自己權益予恒基,故這個盤由恒基與楊世杭拍檔。「個買家直接同發展商傾,好少人知佢身份。恒基同經紀講呢個單位售價係六萬八千 元一呎,但賣出來竟然係七萬一,買家唔講價反而加價,我哋都覺得奇怪。而且據知呢個買家亦有用低價買咗樓盤低層其他單位,拉上補下。」一名知情人士說。

有 「山東李嘉誠」稱號的楊世杭,一直是恒基御用的收樓專家,亦是全港最大的收樓財團。班底十多二十人,而且十分低調,無人得知他們的身份。他們過往收樓的招 數已層出不窮,如會用人頭買入欲收購的樓盤單位;加入業主立案法團,在業主間周旋;又以神秘買家身份買入單位落釘等,作風一向神秘「踩界」。數年前本刊向 李兆基查詢,提起楊世杭他已笑到見牙唔見眼:「佢好叻仔,做得幾好!」

而天匯這個盤,總共六十六個單位中,已經預留二十五個,平均呎價四萬元。但實情是,「預留」並非真成交,無論日後是否真有成交,發展商亦不須交代澄清。

法例上無王管

對於造出全球最高呎價的天匯六十八樓A單位,是否由佔天匯四成股權的收樓天王楊世杭親友或相關人士購入,恒基公關部職員未有正面回應,只不斷推說:「林生(恒基營業部總經理林達民)之前咪講咗囉!」來回應。

若 楊世杭親友或相關人士買入他自己有股權的樓盤,這種做法在股市,會被指為造價造市,構成關連交易。而現時這做法如無欺詐成分,以吸引買家入市,則不是犯 法。而且地產建設商會只建議地產商遵守賣樓守則,地監局只管地產代理,證監會亦無權干預,黃國桐律師指:「樓市講demand同supply,係自由市 場。現時根本無一條法例監管發展商。證監會只管上市公司股票嘅內幕交易,但管唔到商品(住宅)的內幕交易。如果有人因為聽發展商話預留咗幾多而買入,只可 以話佢蠢。不過,如果發展商進行一個好大scale嘅虛假交易,例如一棟樓有七成單位都係自己人買入,而且用呢一點作為宣傳,誤導後面買家因為咁而入市, 可能構成deception(欺詐),有關人等會被檢控,而買家亦可以申請合約無效。」

事實上,過往有發展商見樓盤未有聲勢,曾以BVI公 司購入部分單位,然後再在市旺時把以BVI公司購入的單位在二手市場上放售。還有的絕招是,樓盤開賣前,同區樓盤或附近樓盤往往都會有個別單位出現「非理 性」的新高成交,而此乃是發展商以BVI公司二手掃入造勢,令買家以為樓市氣氛良好,如這樣做,則有欺詐成分。

扭曲價錢觀念

在發展商刻意經營下,買家對呎價的概念亦愈來愈模糊。一手樓的價錢是否合理,一般都以附近的同區二手盤作比較。不過,近年開的新盤,如將軍澳的日出康城,經紀把它比喻為「太古城翻版」,就教買家以太古城的呎價做比較;而大圍站上蓋名城,長實則表示參考九龍塘豪宅。以往大型屋苑叫價五、六千元已經叫貴。現在新盤開價萬多元是合理,只要平過一萬元,已經有買家覺得便宜,扭曲了一般人對住宅價錢的合理預計及期望。

新 地於上週六開售位於牛池灣但被歸類為「飛鵝山」山腳的峻弦,連日來便吸引了數萬本地及內地人到國際金融中心參觀其示範單位。峻弦平均每呎九千二百元,同區 樓盤平均呎價只介乎四千五百至五千元;而位於彩虹港鐵站上蓋的清水灣道八號,其二手呎價亦只需六千五百元,足足比峻弦平近三成。其實,這個宣稱位於飛鵝山 的豪宅,其確實地址為牛池灣豐盛街,距離彩虹港鐵站的步程需要廿五分鐘,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離開峻弦,也只有一架要行經三個屋苑及商場的16A小巴循環線,有車也未必有位上,但開售兩日間已出售了逾一百二十伙單位。購入一個三房單位的蔡先生說:「我實地視察過,覺得環境好。」

內地人入侵

能 夠讓發展商「搭」出高昂呎價的,是一批批來自內地的生力軍。峻弦開售時,「風馬牛不相及」的移民顧問關景鴻,竟帶着一行三十個內地人到場參觀示範單位,其 中四人落實購買,涉資四千多萬元。關景鴻表示:「由於申請嚟香港嘅投資移民,一定要喺香港有最少六百五十萬投資,所以佢哋好多會揀買樓。」發展商新鴻基及 恒基亦看中這一點,故與關景鴻合作,「我同呢兩間公司好好朋友,所以佢哋有新樓盤啱我嘅客人時,我就會帶佢哋嚟參觀。若果客人成功買樓,佢哋嘅移民顧問費 用就由發展商俾。」關景鴻指:「之前天璽開賣時,我特意安排佢哋同雷生(新地代理執行董事雷霆)見面同握手,有啲移民客原本只諗住買一間屋,因此最後就買 咗兩間!」

本刊亦把過去一年,「撩」高樓價的一些新高造價豪宅買家大起底,結果發現大部分都是內地人,當中竟然還包括國家領導人、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親 戚。今年初,成交價高達一億五千萬元的港島南區麗景道四至十號B屋,單位面積逾五千呎,另加三千呎花園的獨立屋。資料顯示,買家叫張燕南,其拍檔鄧家貴, 銜頭是北京地產商中民信的總經理,但二人的另一身份更矚目。鄧的妻子齊橋橋,是中民信的董事長,而且是國務院前副總理習仲勛的大女兒,習近平胞姊,隨母姓齊,而張燕南則為習仲勛外孫,亦即是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外甥女,項目以現金一筆過付款。

「呢單交易曝光,令習總好麻煩;中央覺得佢身為國家領導人,親屬以咁多錢去香港買豪宅,不能接受,對佢有啲微言,難免影響仕途。」知情人士說。習近平早已千叮萬囑,叫張燕南以BVI公司名義買樓,但有人貪方便登記自己名字「闖禍」。而根據土地註冊處記錄,張燕南及另一些親屬早於九十年代已活躍香港樓市,最主要投資灣仔會景閣,現在該盤持有三個單位,涉資五千萬元。

無獨有偶,今年八月成交的東頭灣道三十五號獨立屋,成交價同為一億五千萬,買家弘康置業的股東兼董事為洪宏,市場指洪與習近平亦有親戚關係。過去數年,洪宏炒賣香港物業,獲利逾五千萬。如今,洪宏手中仍持有兩個會景閣單位、兩個嘉亨灣單位及舂磡角道四十二號紫荊園獨立屋等,總值過億元。

樓市兩極化

香港豪宅的內地買家,買樓原因都是貪香港政策較內地穩定,或是買一個投資移民的身份。據經紀指,他們買入豪宅後,並不會把單位出租或放售,閒時會來度假,有的甚至當是放置名貴古董的陳列室。如最受一般內地買家歡迎的九龍站,該區經紀說:「君臨天下同凱旋門啲高層或者特色單位,都是無人住的。講真,個單位咁貴,佢哋又唔捨得租俾人住,咪擺喺度囉。」

故此豪宅的空置率較一般住宅物業為高,乾炒成分甚高,而樓市升得急,亦跌得快。有本地銀行高層表示,豪宅泡沫顯而易見,普通住宅市場仍呆呆滯滯。截至本週二為止,十月份的二手屋苑交投量只有三十宗,成交宗數只及九月交投量一半。「豪宅咁癲,冇錯係好多內地人來買,但大家睇報紙都知,佢哋三更窮五更富,一唔小心豪宅變成銀主盤,銀行要孭上身,所以我哋寧願做較穩定、風險低的用家市場。」

另一方面,中國去年亦推出四萬億刺激經濟方案,有廠家表示銀行貸款明顯放寬。「唔少行家借咗錢,但就走去炒內地樓或A股,當中部分亦來香港買豪宅、股票等。」但該廠家指最近有感內地銀行借貸開始收緊。而中央人民銀行九月底時,表示要引導貨幣信貸「合理適度」的增長,市場解讀內地銀行銀根政策「明鬆暗緊」。

現時,本港息口仍然低企,如渣打為吸引買樓客推出的以香港同業拆息(HIBOR)為基準的按揭計劃。根據現時的拆息率,利息只約一釐,而上限是二點五釐,看似很抵;滙豐十一月亦會跟隨推出;但只要息口一加,這股豪宅的泡沫便輕易爆破。就如○五年,香港跟隨美國進入加息周期,一年內,銀行七度調高最優惠利率至七釐半及八釐,至第四季,銀行加息幅度甚至高於美國,出現追加息現象,令樓價應聲下挫兩、三成,樓市隨即進入「小寒冬」。各位,前車可鑑。

發展商賤招賣樓十式

發展商為求催谷樓市氣氛,近年賣樓花招多多。由於地監局只管地產代理,地產建設商會只會建議地產商守規則,證監會又只監管證券,發展商賣樓可謂「無王管」。以下十招屬「基本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82

直擊中國》深入資金瘋狂湧入的內蒙古 五大異象 預告大國崛起神話不再

2012-7-23  TWM




金磚四國之首─中國,經濟成長率本季三年來首次跌落到八%以下,是出了什麼問題?

過去驚人的高成長真的告一段落了嗎?

《今周刊》從內蒙古的第一大城包頭,追蹤中國潛藏在亮麗數字下的經濟真相。

撰文‧劉俞青、楊卓翰

「小姐,我有個朋友信用很好,你錢給他,月息五分,不到二年就回本,要不要一起賺?」一下飛機往飯店的路上,操著普通話的出租車司機,已經忍不住開口邀乘客加入高利貸的行列。

這裡是包頭,內蒙古的第一大城,被譽為中國的「稀土之鄉」,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稀土儲量就在包頭。你可以想像,這是全世界「淘金」最瘋狂的地點,包括巴西淡水河谷等國際公司一家家進駐,各種連鎖商店一家家展開,城市建設的速度飛快。

就如同中國本身,包頭看似處處充滿機會,滿足了各種投資題材的想像。但在遍地鈔票的假象裡,中國經濟已悄悄變質。《今周刊》採訪團隊跟著中國錢流一路西進,來到內蒙古的包頭。在這裡,中國異象正在醞釀。

真相一:地方高速投資

養成高利貸需求

在地處偏遠的包頭,快速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資,但沒幾家銀行的包頭卻不缺資金。為什麼?因為距離二小時的車程外,就是中國地下錢莊最大本營鄂爾多斯。在人口只有大台北三分之一的包頭市,地下錢莊就有四百多家。

一出機場,發財機會就彌漫在空氣中。

這裡有整齊乾淨的街景,處處公園綠地的生活環境,看似美好;當地房產管理局的官員也仍舒服地坐在辦公室裡,吹著冷氣,告訴記者:「這裡的經濟溫和健康」。 然而,他沒說的是,快速的資金流入,自然也釀成地方商人對資金野蠻的貪婪習性,隨之而來的,就是高利貸的「要命錢」。

就在上個月初,包頭一位事業遍及餐飲、土地開發的鼎太置業老闆魏剛,被發現在附近一家酒店裡上吊自殺;經當地公安清查,發現這位表面光鮮的負責人,實際上欠了地下錢莊超過七億元人民幣的債務,最後不得已走上自縊一途。

地下錢莊逼死創業家的案例,在內蒙古一帶不是新聞。去年十月,鄂爾多斯也有一位地產商——中富地產王福金,同樣也是因為積欠地下錢莊將近三億元人民幣,最後選擇自殺身亡。

中國現在這些「跑路老闆」所體會到的絕望,在十年前高盛證券提出﹁和金磚四國一起作夢﹂這篇報告時,絕對沒有預料到。

這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如高盛預料的一樣猛烈成長,從二○○一年到○八年,每年實質經濟成長率平均超過一○%。這樣高速的成長,令許多人跌破眼鏡。但高速成長,是用什麼代價換來的?

真相二:資金緊縮

民間借貸利率高達台灣五十倍答案就是中國經濟過熱的後遺症:過度投資、高房價與高通膨,因為金融風暴後,全球經濟趨緩,開始逐一顯露。

○五年開始,中國央行就為了對付過度膨脹的資金,開始了長期的宏觀調控,一方面在市場上打擊房地產,另一方面則不斷升息,降低金融的流動性。銀行體系的資 金越來越少、利率越來越高,在全球金融業都在低利環境下掙扎的當下,中國的存款基準利率仍有三.五%,貸款利率更有六%以上。

宏觀調控的結果,就是讓銀行享盡高利差,企業借錢苦哈哈。銀行體系的資金緊俏,讓原本就受困於銀行體系進駐有限的內蒙,顯得更加捉襟見肘,要從正統的銀行體系貸出錢來,成為一件「很難的事」。當然,就給了地下金融最好的機會。

根據內蒙古大學教授范治光的估計,至前年底,鄂爾多斯正統銀行體系的貸款餘額只有一千三百億元人民幣,但同年內蒙的GDP是二千六百億元人民幣,貸款僅有 GDP的五成;但一般城市發展,貸款餘額應該是GDP的一三○%。換句話說,這中間約二千億元人民幣的「民間資金缺口」,就是滋養地下金融最肥沃的土壤。

真相三:資金成本失衡

影子銀行貸款餘額占GDP五%以當地目前「民間借貸」的市場行情看來,最好時月息高達八分,等於是台灣目前市場利率將近五十倍之高,令人咋舌。在鄂爾多斯一帶,高利貸幾乎成為全民運動,家家戶戶都把資金壓在高利貸業者身上。

地下錢莊早已像野火一樣迅速燎原,悄悄給地方經濟埋下地雷,一旦引爆,連鎖效應像連環炮一樣向四面八方射出。在經濟迅速擴展時,這樣浮濫的地下金融提供助力;但在經濟放緩時,這筆沒人能還的負債,要的不只是人命,還有全中國經濟的命。

因為資金緊縮,所導致的「地下型」金融風暴,已經不僅限於內蒙一帶,甚至已從內地向沿海城市迅速蔓延;近日連浙江一帶,民間借貸風氣都風起雲湧。由於初期獲利豐厚,甚至連銀行體系都有人跳下來當起仲介。

現在全國登記立案的地方融資公司總貸款餘額就超過十兆元人民幣,占總GDP的四分之一;而高利貸等影子銀行的規模更難以估計,每年資金流量可能達GDP的五%強。這恐怕將是中國經濟最大、也最深層的「長崎原爆」。

面對金融危機,中國央行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斃。中國央行在六月八日、七月六日連續降息,是金融風暴以後首次大動作連續降息。除了透露中國經濟放緩的事實,央 行更深一層的用意,是將資金從銀行逼出轉而流向資本市場,並縮小銀行的利差,迫使銀行讓利;另一方面,中國也必須讓利率市場化,引導資金成本回歸正常。

「如果不這麼做,那中國經濟很有可能會完蛋!」耶魯大學曼沙拉馬尼(Vikram Mansharamani)博士在接受《今周刊》採訪時憂慮地說。曼沙拉馬尼在他的著作《繁衰經濟學》(Boombustology)中,提出了經濟泡沫 破滅的規律及模式。而中國的金融市場,正準確地朝他的第一個模式走去。

曼沙拉馬尼指出,中國泡沫正在破滅,而第一個跡象,就是像在包頭上演的資金成本失去平衡:「過去五年來,中國金融機構的房貸借款總額成長了大約六成,而中 國的房價成長則是同樣幅度。當我看到資金成本不斷攀升,但該資金購買的資產價格同幅度攀升時,這就是泡沫跡象。」「更可怕的是,中國民間企業已經不在乎他 們的資金成本了。他們運用各種管道,用極高的成本借來資金,投資在已經過度發展的房地產業。我在中國看到許多景象,讓我回想到美國拉斯維加斯在次貸風暴前 夕的模樣──空無一人的鬼城。」

真相四:消費引擎熄火

今年來大陸內需股全盤皆輸除了資金價格失衡,曼沙拉馬尼這一席話,也點出中國經濟的另一個盲點,這是中國經濟泡沫化的第二個跡象:過度信心。

過去金磚四國裡最引人遐想的,就屬那十三億人口的中國消費市場。而中國近年來也決心開始轉型,不再延續過去成功的出口模式,而轉型成內需導向的經濟體。

「中國為黯淡的全球經濟描繪了一個得來不易的美好未來,中國現在成了推動世界經濟的大引擎。」然而,「中國轉型已經出現問題,但我們仍可以聽到『趁現在抄底』、『只看二季太短視』等聲音。華爾街還是不死心!」其實,中國的高成長內需神話,已經出現裂縫。

從股市這個經濟領先指標來看,今年以來大陸內需股可說是全盤皆輸。

全球最大珠寶零售商周大福珠寶集團上半年股價重挫七成,公司將原因指向「中國富人不再消費」;中國最大運動鞋品牌李寧及嬰兒用品好孩子雙雙發出獲利警報, 李寧上半年的股價更遭腰斬,從一股十港幣跌至四.五港幣。在內需指標中,目前僅有食品類股因為國際農糧的大幅反彈而有較好表現。

而衡量需求最重要的指標:用電量、煤價,以及消費者物價指數,也都出現弱化趨勢。今年夏天炎熱,但中國六月的用電量增幅卻意外出現下降,這個增速是○五年 至今除了金融風暴期間外最低的。不只如此,供給全國七成煤的秦皇島煤價已連跌十周,秦皇島堆積如山的煤賣不出去,下滑時間與港口存煤量都已超越○八年。

「這些都是中國內需短期成長減緩最好的證明。」曼沙拉馬尼認為,長期來看,中國的消費市場的確會持續增長,但是成長幅度不會像大家預期的那樣具有爆發性。「中國急著想讓消費力量起來,所以有許多政策性刺激,例如加薪、家電補助等。」但其實,內需的火力一直燒不起來。

真相五:稅負過重

政府財政收入占GDP比重過高以中國有名的「電器下鄉」為例,過去幾年的確提高了需求。然而在政策退場之後,家電銷售額馬上「熄火」,今年第一季的中國冰 箱整體銷售量馬上下滑了三五%。「這種依賴政策的內需非常脆弱,而加薪的效果也很有限。」中國的消費力量為什麼如此疲弱?原因,就在於最後一個泡沫跡象: 政府活動占經濟比重過重。

就在企業籌資困難、出口放緩、內需不濟,企業不斷敲響獲利警報時,中國有一種行業在此時還比預期收入多上一成,那就是「中國財政部」。中國財政收入占 GDP比重,一路從二○○○年的一三%,成長到去年的二二%,而且,這還未算進央企(國營事業)的收入貢獻。算進央企貢獻國庫金額,專家預估國家收入占 GDP比重可能超過四五%,比起社會福利完善的德國與法國還高。

也難怪,《富比世》雜誌(Forbes)○九年調查的全球「賦稅痛苦指數」,人均所得全球排名連前一百名都擠不進去的中國,企業及個人所負擔的稅負,卻是全球第二沉重。

而這就是中國高經濟成長率之下,內需仍然無法奮起的原因。在那年年一○%的漂亮成長數字下,其實央企和稅收的成長排擠掉了民企與個人收入,最後所有的增長仍然回到了政府口袋。中國去年的經濟成長率是八.一%,但財政部稅收卻「超額」成長了二二.八%。

「在中國,GDP不是結果,GDP是中國政府的目標。你一定要達到目標,所以地方官員才會把剛啟用七年的橋炸掉重造,因為這樣才有投資!」曼沙拉馬尼指出中國高成長的矛盾:有六成的GDP成長是來自投資,僅有不到三成的成長來自於內需,而投資正是來自政府的大舉建設。

中國緩成長

金磚四國一起陪葬

「所以,如果中國的消費無法大幅成長,未來十年,我認為平均經濟成長率很可能只有四%。」曼沙拉馬尼下了結論,這個預測和高盛當年預測中國在二○四○年後 才會降到三.五%,提早了將近三十年。「我會這麼說,是因為經濟成長率大部分來自投資,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看到過度投資的跡象了。也許明年、後年還能撐得下 去,但是這樣的財政擴張還能持續多久? 」「現在中國的投資是放緩,但它很有可能在未來變成負成長!民間消費當然會繼續成長,像是食品、蛋白質食物等,在長期都是看多。但是投資縮水是無法被消費 給替代的,而這個結構性的問題過去十年完全沒有改善,就算現在開始,也要十年以上才能改變。」曼沙拉馬尼指出,投資縮水,伴隨而來的將是工業生產的減少, 這對全世界的工業原物料就是很大的衝擊。

「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中國對原物料的需求大量減緩。在歐美經濟疲軟的情況下,中國需求減緩,就等於仰賴原物料出口的新興市場國家減緩。」言下之意,仰賴中國 進口石油的俄羅斯,及出口鐵礦的巴西,都會變成直接受災戶。「當BRIC裡的B(巴西)、R(俄羅斯)都會因為C(中國)而放緩,以中國為首、牽動全球經 濟的金磚四國自然也很危險。這可以說是現在全球經濟最大的危機!」面對中國的危機,曼沙拉馬尼坦承:「沒有特效藥。」因為過去十年中國的快速成長,就是因 為打了太多腎上腺素刺激經濟,才造成過去十年的超水準成長;今天中國經濟放緩,只是「恢復正常」。面對未來,現在中國民間已經掀起了一股中央減稅的期待。

而這也許正是中國最需要的:不再「藏富於國庫」,而將財富還給人民,消費能力才能真正成長。中國這十年來能在金磚四國中引領風騷,並驅動巴西、俄羅斯,甚至東協等國的經濟,就像是從高利貸中借了巨額貸款,終有一天要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3

昔日追捧的題材 今日燙手的標的 金磚四國 神話破滅


2012-7-23  TWM




過去10年,無疑是金磚四國的輝煌年代,2012年的今天,中國經濟不保八、印度信評遭調降、俄股重挫、巴西零成長,金磚四國敗象頻傳。經濟高成長、股市高報酬的光芒不再,全球經濟何去何從?你的投資又該怎麼辦?

撰文‧楊紹華 研究員‧楊寶楨「金磚四國的股市,能繼續維持亮眼表現嗎?」二○一○年五月,高盛證券發表研究報告,名為「這還是金磚四國的年代嗎?」報告中,高盛以投資人最關切的股票市場作為文末結論。

金磚四國股市盛世不再

高盛的答案,分為三個簡單部分。

首先,回顧過去。

「就股票市場來說,過去十年,無疑是屬於金磚四國的年代。」○一年一月到一○年五月,即使期間經歷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衝擊,但金磚四國股市至少都有兩倍以上漲幅,累積了驚人的報酬空間。

其次,給予希望。

「如果市場相信金磚四國的消費成長潛力,那麼,股市仍有令人驚豔的表現空間。」報告中,高盛特別強調四個金磚國度未來的股市主要題材,仰賴於快速崛起的中產階級消費力。

至於答案的最後部分,也是最具體、最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股票市場的特質是這樣的,只有在經濟成長表現遠超出人們原先期待時,才能吸引投資人繼續追進。」報告分析,金磚四國股市的十年盛世,來自於「經濟成長力道讓市場嚇一跳」,但是到了今天,它們的成長故事早就已經眾所皆知,人們對金磚四國也有更高的期待。

於是,報告做出以下結論:「機率極低。金磚四國股市維持過去十年相同程度表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自從○一年十一月高盛首度發表金磚四國報告,十年之內,高盛陸續發表十二篇相關研究報告,而直到一○年五月,高盛才首次對金磚四國的股市未來展望抱持保留態度。

接下來的兩年,我們愈來愈能清楚看見,走過十年風華的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無論是經濟或股市表現,的確已經褪色。

七月十三日,中國公布一二年第二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為七.六%,創金融海嘯高峰○九年第一季以來的新低,而上半年GDP成長率七.八%的成績,也讓所謂的「經濟成長不保八」,從原先市場以為「只是官方的悲觀預期」,成為明確發生的真正現實。

失速的經濟撐不住過高的期待在印度,今年第一季GDP成長率僅五.三%,創九年以來新低水準;更糟的是,六月間,信評機構惠譽將印度主權評等展望調降為 「負向」,意味在短期之內可能將該國的主權評等下調一級。事實上,印度現階段的主權評等即是「投資等級中的最低級」,若往下調,將立即淪為「非投資等 級」,勢必造成資金進一步大量逃離。

至於巴西和俄羅斯,成長表現比中、印更弱。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分別只有○.八%及四.九%,兩個原物料出口大國,過去十年坐享新興國家強大的新增需求帶動經濟,如今,需求減緩,兩國自然成長失速。

從高盛兩年前對於股市展望的警示,到四國今年以來所繳出的經濟成績單,不得不承認,我們必須重新看待金磚四國。經過十年的高速成長之後,投資價值幾乎被市場「神化」的金磚四國,如今,到了重回凡塵的時候。

○三年十月,高盛首度對金磚四國未來的經濟成長率做出長期預測,在這篇名為「與金磚四國一起作夢」的報告中,高盛拆解了金磚四國在二○五○年以前的經濟成長脈絡。從中可以發現,在高盛對中國的評估裡,經濟高速成長的「賞味期限」,本來就只有十年而已。

人口結構撐不住產業的轉型報告中,高盛預測中國在○一至○五年的平均GDP成長率是八.○%、○六至一○年是七.二%;接下來,成長速度劇減,一一至一五年平均成長率預測為五.九%,再五年,則只剩下五%水準。

對比實際情況,中國的確抓住了這黃金十年,並且,成長速度還遠遠超出高盛的預期。○一至○五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達到九.七%,○六到一○年更有一一.二%的水準。事實上,不只是中國,印度、巴西等金磚國家,過去十年的經濟成長率,或多或少也都超越了高盛的原先預期。

「太快了!」金磚四國在過去十年的經濟加速,有點像是賽車場上疾駛中的跑車,進入直線加速的跑道時興奮過頭,只顧著重踩油門,卻忘了適時放鬆控制速度,於是,面對接下來的彎道,恐怕得要更用力地踩緊煞車,否則,就會衝出跑道。

對於中國來說,令其不得不減速的彎道來自於高齡化所衍生的種種問題。在瑞銀集團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稍早所撰寫的「中國經濟未來二十年」報告中,提出這 樣一個大哉問:「中國是否會未富先老?」快速高齡化,正在中國衍生出種種經濟問題。年輕勞動力減少,代表中國過去三十年仰賴的製造業動能終將失速;另一方 面,即將邁入高齡的龐大人口,則正在為老年生活積極準備,他們寧願拚命儲蓄,而不願用力消費。兩相加乘的結果,中國正面臨著「製造業必將減速,卻不易朝服 務業轉型」的困境。

基礎建設跟不上經濟的發展除此之外,四國所面臨的共同難題,是基礎建設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去年七月高盛發表的「金磚四國進展報告」,是目前高盛對於金 磚四國的最新研究結果,報告中的前言開宗明義:政府必須催動基礎建設加速投資,否則,金磚四國未來的成長必將受限。文中點名,巴西的基礎建設,目前仍在 「相對未開發」的低等階段。

七月上旬,「末日博士」魯比尼在自己的推特(Twitter)上這麼寫道:「我之前說的經濟『超完美風暴』,看來就要成形了。」他所謂的超完美風暴,包含了四項因素:美國成長停滯、歐洲經濟衰退、中東政治緊張,以及金磚四國為主的新興國家經濟減速。

金磚四國減速,將對世界經濟造成什麼傷害?只要觀察當今全球GDP前十二大國家的成員名單,就能輕易看見世界經濟的迫切危機,及金磚四國的中流砥柱關鍵地位。

十二國當中,排名一、三位的美國、日本,成長動能已難樂觀;排名四、五、七、八、十二位的國家,分別是德、法、英、義、西,均身處歐債風暴重災區。而金磚 四國的中、巴、俄、印,名列全球經濟規模第二、六、九、十一位,一旦這四個國家的經濟也淪陷,你可以說,占全球GDP七成比重的十二大經濟體,幾乎已經全 面潰敗。

隨著直線加速的跑道已至盡頭,過去十年瘋狂衝刺的金磚四國,能不能漂亮地減速換檔,克服眼前的急轉彎道?正考驗著四國領導者的智慧。

這是重新看待金磚四國的時候,中、印、俄、巴,或許仍是世上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也是世上最具長期成長潛力的國家,但,投資價值已不該再被過度神化;它們正面臨了減速的壓力,甚至,也面臨著衝撞崩毀的危機。

金磚四國,褪色中!

中國

‧黃金盛世:

股市~ 2001年底至08年5月上證指數上漲270% 經濟~2003年至07年GDP連五年雙位數成長,平均每年成長11.7%

‧光芒褪色:

股市~ 2008年5月至今上證指數下跌65% 經濟~2012年第二季GDP成長7.6%,全年難「保8」

印度

‧黃金盛世:

股市~2001年底至10年11月BSE30指數上漲542% 經濟~2005年至07年GDP連續三年成長率逾9%,平均每年成長9.5%

‧光芒褪色:

股市~2010年11月至今BSE30指數下跌19% 經濟~2012年第一季GDP成長5.3%,創九年新低

巴西

‧黃金盛世:

股市~2001年底至08年5月BOVESPA指數上漲441% 經濟~2003年至08年間,其中三年GDP成長率逾5%,平均每年成長4.8%

‧光芒褪色:

股市~2008年5月至今BOVESPA指數下跌27% 經濟~2012年第一季GDP成長僅0.8%,經濟零成長

俄羅斯

‧黃金盛世:

股市~2001年底至08年5月RTS指數上漲857% 經濟~2003年至07年GDP連續五年成長率逾6%,平均每年成長7.5%

‧光芒褪色:

股市~2008年5月至今RTS指數下跌45% 經濟~2009年以來GDP成長從未超過5%,為金磚國家僅見衝太快!

金磚四國緊急煞車是必然

01到10年,中、印、巴GDP成長明顯超過高盛「金磚報告」預測值然而,金磚四國對基礎建設投資卻未能跟上經濟發展速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51

ST「不死鳥」神話終結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78619.html

星(化名)在南方一家券商自營部做投資工作,去年5月份,他經過一番潛心研究,將金融工程中的量化投資與ST股巧 妙地結合了起來。他在研究中進行模擬後發現,自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4年間,他的ST量化策略收益率可以達到121.59%,同期ST全組合的 收益率為95.12%,滬深300的收益率則為-10.28%。

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他因此頗受鼓舞,並認為可以將其發展為一隻量化投資產品。但他想不到的是,就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ST股的天空已經變了顏色。

「ST股整個格局已經是風雲突變,原來ST股的投資模式在當前的遊戲規則之下已經不再適用了,也不能再期望ST股的量化策略能取得以往那樣的收益 率。」時隔一年又3個月之後,談起ST股,曾星已經完全轉變了態度,「機構也都不再做ST股了,這是大趨勢,我們的投資組合中也是儘量避免ST股。」

中國股市中一度輝煌的「不死鳥」時代或許已經迎來結局篇。

ST股遊戲規則之變

7月30日,ST板塊集體上演了一出跌停劇目,在正常交易的110只ST股中,106只以跌停價收盤。ST板塊指數暴跌4.11%,第二個交易日又再度重挫3.37%。

手持ST股的股民們一時都傻了眼,但實際上,在這場颱風來臨之前,ST板塊的遊戲規則已經在逐漸發生變化,暴風雨並非突如其來。

時間追溯到2011年年末。

A股的炒作歷史上,年底往往是爆炒ST股的黃金時期。但在2011年年末,ST板塊卻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暴跌。2011年11月18日,ST板塊指數還在3000點的位置上,同年12月30日,ST板塊指數在洩洪式的暴跌之下,一口氣跌到2200點以下,一個多月內暴跌超過28%。

ST板塊災難的開始,緣於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履新後的一系列新政。2011年11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提出了完善創業板退市制度的初步方案,該方案包括增加兩個退市條件、上市審核標準趨嚴等條款。在「退市」制度之下,ST股「不死鳥」的傳奇或將進入倒計時,部分市場資金開始遠離ST股。

2012年開始,監管層對ST板塊的嚴打手段更是接踵而至。

2012年4月末,滬深證券交易所分別就主板退市制度完善方案徵求意見。

7月27日,上證所公佈的《上海證券交易所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將風險警示股票(即ST和*ST股)上漲限制由5%調為1%,但維持5%下跌限制不變。

「退市風險加劇,再加上ST股的炒作空間也大大受到限制,ST股過往的輝煌以後將很難再出現。」曾星說。

「殼資源」炒作的末世紀

「「殼資源」是過去ST股最大的價值和炒作理由。」深圳景良投資總經理廖黎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財商》記者說,由於我國IPO是審批制,殼資源是非常寶貴的,「殼」的價值甚至高過二級市場的價格。

廖黎輝指出,A股市場中的ST股其實都是「不死鳥」,很多虧損10億、20億的公司都能重組成功,「殼」資源的價值再加上重組概念,市場對「烏雞變鳳凰」故事的期待讓ST板塊炒作經久不衰。

中國公司上市的審核制流程較長,成本很高。根據規定,通過IPO方式上市(主板或中小板),利潤方面須滿足「最近3個會計年度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超 過人民幣3000萬元;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最近3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累計超過人民幣3億元」等 條件。而借殼方式上市,在2011年6月前幾乎沒有硬性要求。

同時,上市公司的數量是衡量地方政府業績的一個重要指標,保證殼資源不退市,通常是地方政府的一個底線,被當作政治任務來看待。

A股市場的中國特色也使得ST公司的退市概率較小,而重組保殼的希望非常大。自2007年12月*ST聯誼退市後,A股一直處於「只進不出」的狀態。

ST板塊「殼資源」的吸引力也成為A股市場長盛不衰的炒作主題。數據顯示,2007年~2010年期間,ST指數每年的收益率都高於滬深300指數 和上證指數。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滬深300收益率為161.55%,上證指數的收益率為96.66%,同年ST指數的收益率則高達202.34%。 而在2008年大熊市當中,ST指數跌幅也小於滬深300和上證指數。

但從2011年年底開始,ST板塊的這種優勢已經明顯減弱。2011年,ST指數下跌21.89%,跌幅介於滬深300指數和上證指數之 間;2012年至今,ST指數下跌了2.99%,而同期滬深300指數則上漲了1.88%,上證指數下跌1.75%,ST指數已經跑輸滬深300指數和上 證指數。

「從2011年新規定出來之後,借殼難度已經越來越大。對於想上市的公司來說,如果符合IPO條件的話,它們現在也不願意借殼,ST股的價值因此大打折扣。」廖黎輝說。

在2011年5月的新規定中,對借殼上市的要求變為「收購方注入的資產,經營實體持續經營時間應當在3年以上,最近2個會計年度淨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2000萬元」,雖然門檻仍然低於IPO上市,但是借殼的門檻已經明顯抬高。

ST股投資模式演變

ST股的遊戲規則變了天,遊刃於ST股的資金也不得不改變掌舵的方向。

今年5月份,曾經的「公募一哥」王亞偉告別公募,王亞偉離職之時,正是「郭樹清新政」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有市場人士就預言,王亞偉離職之後,重組股將再無機會。

在關於王亞偉的業績神話當中,他對重組股的操作是最受矚目和質疑的一部分。他曾經公開表示,自己投資重組股從來不靠內幕消息,只依靠三點:公開信 息、合理推測、組合投資。王亞偉掌管的華夏大盤精選和華夏策略精選兩隻基金,從2006年開始,對ST個股的垂青始終沒有改變,尤其對披星戴帽股更是情有 獨鍾,每年持股中都會有ST股現身。

以ST昌河【現改名為中航電子(600372.SH)】的操作為例,王亞偉從2009年佈局到2011年退出,短短兩年時間內,收益率接近3倍,盈利接近2億元。

此外,關於ST股超級散戶的江湖傳說也是層出不窮。最牛散戶之一吳鳴霄就以搏殺ST股的精準揚名市場。2010年吳鳴霄在ST股上的持股市值一度達到3億元左右,持有的ST股票達到8只之多。

顯然吳鳴宵也已經在ST風雲變幻之時逐漸退出這一市場,最新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吳鳴霄僅出現在3只ST股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席位中,合計持股市值僅為5006萬元,比起高峰時的持股市值已經大幅減少。

但是,「不死鳥」在結局到來之前,仍然不放棄最後一絲希望。

在退市新規「倒逼」下,ST板塊連日來掀起了重組的小高潮。

作為摘帽行情的「先行者」,羅頓發展(600209.SH)7月16日由「ST羅頓」變更為「羅頓發展」,復牌首日「一」字漲停,隨後一連拉6個漲停板。

8月8日,ST唐陶摘帽復牌,股票簡稱由「ST唐陶」變更為「冀東裝備」,開盤更連續兩個交易日漲停。在其帶動下,摘帽股波導股份 (600130.SH)、建設機械(600984.SH)集體走強,同樣遞交了摘帽申請、具有摘帽潛質的ST香梨(600506.SH)、ST金谷源 (000408.SZ)等也受到資金追捧。同時,*ST東碳(600691.SH)、ST昌魚(600275.SH)、*ST天成(600882.SH) 等公司紛紛拋出重組方案,未來摘帽概念仍有望繼續。

國信證券就指出,從政策趨勢看,監管對ST類股票越來越嚴,但這也將激勵上市公司開展自救或者其他方式脫困,這或許給投資者帶來一些機會。

渤海證券分析師周喜則指出,當前對ST股的投資可有兩條思路,一是「基本完成重組+深交所上市+低估值」,二是「基本完成重組+深交所上市+涉礦」。

「可以稱為ST股最後的狂歡吧。」曾星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26

吳明林講神話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21122/18075022
此日收到一位校友來郵,內云:
「新亞先賢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人,當年在桂林街創辦新亞書院的經歷,相信新亞畢業的校友都略知一二。當時窮得連下個月租都未有著落,竟然想到利用晚上時間辦文化講座。由1950至1955年間,持讀辦了139講。這些講座以『三無』見稱,講者無酬,聽眾不須交費,題材亦無限制。文史哲之外,亦遍及社會、政治及跨文化題材。例如:美國總統選舉制度,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吾人時代之國家學說等。
六十年後的今日,一群老中青校友,包括:列航飛、林摯剛、劉國強、王耀宗、吳明林等,發起恢復新亞文化講座,並得現任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信廣來教授鼎力支持,新亞中學黃惠庭校長借出場地,一呼百諾之下,現已定出第一講於11月24日(星期六)下午三時由吳明林打頭陣。講題似乎頗有可聽性:神話英雄之反叛精神。吳明林講新聞聽得多,現在講神話?據云講座亦秉承當年三無精神,面向公眾,免費參加。」
新亞中學位於土瓜灣農圃道,天光道,合一道之間之昔日新亞書院舊址,公眾學生出入口在合一道,出席聽講者毋須登記,可臨時參加,但禮堂座位有限,先到先入,滿座即止。
左丁山藏有一本中華民國五十一年(一九六二)出版嘅新亞文化講座錄,孫鼎宸編,孫君於一九五○年冬至一九五五年一月,歷時四載,每有演講,必定出席並作筆記收藏,一九六○年夏決意整理,得錢先生指導,唐君毅、張丕介、程兆熊先生面示,獲唐端正(新亞哲教52)借出紀錄資料,互相校正,再訪問各位主講人,得其增補,費時兩年,始告成書,為新亞早期留下珍貴史料。
此書最後收集六十五篇講稿,分文史、經學、掌故、哲學、教育、藝術、政治、經濟、科學九類,講者有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羅香林、饒宗頤、簡又文、劉百閔、曾克端、佘雪曼、林仰山、沈燕(言集)、程兆熊、牟潤孫等等碩學鴻儒,可謂一時戶盛,求諸今日,難以復見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