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文化籽】三十年寰宇搜神記 日食一餐拍觀音

1 : GS(14)@2016-01-20 17:50:33

集攝影師、畫家、收藏家於一身的馬元浩,執迷堅持了三十餘年,要將世界上藏於石窟、深山、古川、博物館的古代觀音塑像虔誠抓拍,歐美日韓等地的相片正在編輯成第六本大型相冊。來到香港,也要參觀歷代觀音造型藝術展覽。潘志恆攝



【文化籽:藝文沙龍】72歲的攝影家馬元浩,很多年前已把影星陳冲、劉曉慶等收歸鏡頭,作為已故著名畫家程十髮的女婿,他也能畫得一手美艷荷花與旗袍女郎。不過,三十多年前看到一幀照片即扭轉他人生,從此奔走天涯抓拍觀音雕像才是他眼中的正經事。人到古稀更啟動為期兩年的世界尋找觀音之旅,去年走遍十多個國家拍了二百多幀觀音照,歐美日韓星馬泰,寺廟、石窟、深山、博物館他不放過,在美國洛杉磯講他的曲折迴盪「搜神記」,更不惜借盤川誓要完成結集大業。攝影本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別人不理解何以會演化成比宗教還執迷的狂熱?馬元浩卻一貫的自在,笑說他人看不穿。


「一尊一尊、一個廟一個廟去拍,因我是私人行為,說服別人讓我帶鎂光燈去拍,有時候要花五年時間申請與解釋,才能感動對方。」究竟是修行還是嗜好?孭着重如枷鎖單反相機的馬元浩一時間也答不上。何事激起他寰宇尋觀音的緣份?卻清晰得恍如昨日發生。「那觀音形象端莊、神態自若、衣摺自然,更吸引我的是一群聖眾及安樂世界的背景。」三十多年前他從一位教授的書房看到一幀山西平遙縣雙林寺的彩塑「自在觀音」照片,嘆為觀止。念頭閃出,馬元浩跨出了拍攝古代雕塑觀音的第一步,內心如釋重負,有種莫名的安靜。青松豈會不老?晚年的光景,「老馬」與陌生的雕像彼此不識,但以鏡頭接觸的時候,沉默中彷彿已交換了一組密碼。「我找佛門中人問過,是觀音請我拍的,還說如果我發現有甚麼地方要拍一定有人幫我如願。」強調並不迷信的馬元浩笑談「加持說」。



自言不迷信 為拍觀音照願受磨煉

如願,不等於諸事亨通。幾十年來他基本上已拍畢中國清代以前的寺院雕塑觀音,出版了五本大型相冊,1991年已在港、日等地開個展,馬元浩近年立下志向,用兩年時間拍攝全球博物館、廟宇和私人收藏家所藏的古代觀音,製作《海外古代雕塑觀音集錦》和拍攝一部紀錄片,分六個階段進行,今天起行到老撾和印尼,之後會到斯里蘭卡和澳洲,尋找散落他鄉的故事,大工程因經費不足,行程排得密密的,越、新、馬三國拍包括雙林寺,七天坐了九趟飛機。「去美國東西岸拍15個博物館,也是內陸機再開車,經常一天只吃一餐。過程的確是很多磨煉,但要拍觀音菩薩,沒有磨煉是不正常的。」奔走天涯,快門一下一下按下,為拍一幀照片他可以去平遙六趟,從東南亞觀音造像的多樣性特徵,印證了民間信仰在海上絲綢之路上展現出的精神力量;他又會為在瑞士博物館地庫堆積的大量文物找到三十幾尊觀音而喜極忘倦。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過去,中年漢子也變成古稀老頭,但他仍然為拍得一幀新照片樂此不疲,他的「搜神記」故事更是講十日十夜也講不完。「我有個朋友也去拍,三次菲林沖出來都是白色,結果方丈說要做法事,做完了才拍成功,但我沒試過失焦。」馬元浩說多年前帶着一批相赴台灣參加展覽,到埗後才發覺護照過期了半年,四道關卡都沒發現,他笑指有神明祝福。也有多次當他要在雨中拍觀音時,就會出太陽,讓他嘖嘖稱奇。過去種種印象最深,馬元浩想到是多年前往四川巴中石窟拍照,他拍來拍去都不滿,過兩年後裝了個四層樓高的棚架去拍,唐朝以來他估計是第一個人以視線水平平視石窟的佛像,他感到異常震撼。「彷彿聽到菩薩向自己打招呼說,老兄,你幹嘛來了?」他說親自經歷過許多難以解釋的事情,他認為是科學,只是人類暫未參透。



72歲未言倦 想拍敦煌石窟看緣份

「很多人說初一十五茹素,拜觀音為求丈夫對你好一點、孩子考上大學,哪怕為打麻將贏錢,如果是有所求,我可以告訴你全部不存在,觀音精神你根本不懂。」那馬元浩視攝影是信仰?還是使命?「我沒想太多,想做便做吧,壓力再大也要做。我今年72歲了,肯定做不了幾年。」馬元浩計劃拍敦煌石窟裏的飛天圖騰,但又不想用鎂光燈破壞它,「很糾結,還是看緣份吧。」當下亂世,馬元浩又跟我分享了一個故事,那是他在四川巴中石窟聽到的。當地流傳文革時有造反派來破四舊,看到石窟佛像顏色這麼好不敢動,造反派的頭子說:「怕甚麼?」就拿手槍對準最大佛像的臉打了一槍,子彈反彈到他頭上畢命。這故事對他影響很深,善惡到頭終有報。人在做,天在看。馬元浩一直這樣認為。



三十多年前因為這幀山西平遙縣雙林寺的彩塑「自在觀音」照片,馬元浩讚嘆之餘更跨出了拍攝古代雕塑觀音的第一步。

馬元浩最難忘往四川巴中石窟拍觀音,拍來拍去都不滿,過兩年後他裝了四層樓高的棚架去拍,以視線水平平視這唐朝石窟,感到異常震撼。

連朋友從法國家中帶回清代象牙雕觀音,馬元浩也不放過要拍,他愛此像淡雅素靜。



現時72歲的馬元浩,2010年背着沉甸甸的相機,在杭州靈隱寺拍觀音。

到達香港,馬元浩即被機場用罐頭砌成的佛像頭吸引,按下快門。

馬元浩過去三十多年已出版了五本大型相冊(圖),記錄他的觀音故事,籌備中的第六本將會在香港和美國發行。



這個位於日本的觀音像,在日式庭院的襯托下,別有一種味道。

馬元浩就是為了這金代木雕「自在觀音」去美國的,這幀攝於納爾遜美術館的得意之作,成為他其中一本攝影集的封面。

美國有28個博物舘收藏極精美的觀音造像,(左)此觀音落戶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右)攝於芝加哥博物館。



收藏300件閨秀風姿

馬元浩是畫家,師從程十髮,最喜畫美艷的荷花與觀音;他也是收藏家,收藏了近300件古董旗袍,亦愛把旗袍女郎入畫。二十多年前他開始收藏旗袍,為已故畫家陳逸飛畫老上海美女,和自己在港開的老上海照相館作道具,誰知一發不可收拾。「陳冲、劉曉慶、張瑜等影星都是我昔日鏡頭下的常客。海派旗袍是歷史與時代變遷的載體,在中國辛亥革命後曾斷層十年,反而在外國傳承下來。」故此他大部份收藏都從歐洲購回,但近年已無法再收。「這十年來價格飆了十倍,領事館的太太又有錢又有時間,有些土豪到外國舊貨商店不問價錢便拿下全部,一件好的旗袍動輒二、三十萬元人民幣,現在不敢收也沒錢收,這太離譜了。」他也收藏了二十多雙富貴人家陪嫁的三寸金蘭,用以懷舊。「民國旗袍明顯受外國文化的影響,早期旗袍是紮胸的,辛亥革命以後美國蕾絲、洋布和文化一下子進來,中西結合把旗袍繁瑣的線條簡練變成小鳳仙裝,這種宋氏三姐妹、小鳳仙、《家春秋》人物愛穿的海派旗袍,穿出來氣質就不一樣,我覺得才是旗袍的精華。」馬元浩更愛從旗袍不斷變化的細節,看出社會風氣的變遷。他一直希望通過繪畫、攝影、收藏,宣揚旗袍文化。



馬元浩收藏古董旗袍二十多年,特別鍾情清末至民國中西文化混雜的海派旗袍。

作為著名畫家程十髮的女婿及愛徒,馬元浩收藏和拍攝旗袍之外,也愛畫吳儂軟語的海派旗袍女郎。



記者:鄭天儀編輯:謝慧珊美術:吳子豪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120/194582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6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