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部門:2017年退休人員養老金漲5.5% 將惠及1億多人

據人社部4月14日消息,經國務院批準,近日,人社部、財政部共同印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於2017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決定從2017年1月1日起,為2016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並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調整水平為2016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5.5%左右。此次調整,統一采取定額調整、掛鉤調整與適當傾斜相結合的調整辦法,定額調整體現社會公平,同一地區各類退休人員調整標準基本一致;掛鉤調整體現激勵機制,使在職時多繳費、長繳費的人員多得養老金;適當傾斜體現重點關懷,主要是對高齡退休人員、艱苦邊遠地區企業退休人員等群體予以照顧。文件印發後,各地區將按照國務院部署、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審批後抓緊組織實施,盡快把調整增加的基本養老金發放到退休人員手中。

此次調整是國家繼2016年順利實施首次統一調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以來,再次同步安排適當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進一步體現了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並軌”,更加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廣大退休人員的親切關懷。預計將有8900多萬企業退休人員、1700多萬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受益,共將惠及1億多退休人員。

今年按5.5%左右調整退休人員待遇,是國務院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人口老齡化新形勢,慎重做出的決策。調整基本養老金,不僅要考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和職工工資增長情況,還要考慮基金支付能力和財政承受能力;不僅要考慮廣大退休人員當前切身利益,也要考慮養老保險制度長期可持續發展和廣大退休人員的長遠權益保障。我國經濟發展已由改革開放後持續30多年的高速發展期步入了中高速發展的“新常態”,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增速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放緩;同時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養老負擔越來越重,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壓力不斷增大,確需統籌考慮各方面因素,合理確定調整水平。從這個角度上講,今年按5.5%左右的幅度調整基本養老金,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廣大退休人員的親切關懷。下一步,有關部門將認真總結經驗,抓緊研究建立兼顧各類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合理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切實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促進養老保險制度長期可持續發展。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於2017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

人社部發〔2017〕3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經國務院批準,從2017年1月1日起調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以下簡稱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調整範圍。2016年12月31日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並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退休人員。

二、調整水平。總體調整水平按照2016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5.5%左右確定。

三、調整辦法。此次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要兼顧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按照調整辦法大體統一的原則,采取定額調整、掛鉤調整與適當傾斜相結合的辦法。定額調整要體現公平原則;掛鉤調整要體現“多工作、多繳費、多得養老金”的激勵機制,可與退休人員本人繳費年限(或工作年限)、基本養老金水平等因素掛鉤;對高齡退休人員、艱苦邊遠地區企業退休人員,可適當提高調整水平。繼續確保企業退休軍轉幹部基本養老金不低於當地企業退休人員平均水平。要合理確定定額調整、掛鉤調整與適當傾斜三部分比重,增強調整辦法的激勵性導向。

四、資金來源。調整基本養老金所需資金,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從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列支,參加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的從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列支。對中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在京中央國家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中央財政予以適當補助。未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調整所需資金由原渠道解決。

各地區要通過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加強基金征繳、完善省級統籌、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養老保險基金補助力度等措施,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能力,不得發生新的拖欠。

五、組織實施。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廣大退休人員的親切關懷,直接關系各類退休人員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敏感度高。各地區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實施,準確解讀政策,正確引導輿論,確保各項工作平穩進行。各地區要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合理確定調整水平和調整辦法,對調整養老金工作的組織領導、工作進度、資金保障等作出周密安排,於2017年5月31日前報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審批後組織實施。各地區要嚴格按照兩部批準的實施方案執行,把各項調整政策落實到位,不得自行提高調整水平、突破調整政策。對自行提高調整水平的地區,將予以批評問責,並相應扣減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在京中央國家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的調整方案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制定並組織實施。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財政部

2017年4月13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563

3800億!減稅大紅包再派發,惠及小微、科技企業等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萬億減稅降費目標正在逐步兌現。

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出 6項減稅舉措,包括繼續推進營改增、簡化增值稅稅率結構,擴大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小型微利企業範圍,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等。

會議稱,上述六方面措施全部到位後,加上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今年前4個月翹尾減收,預計全年將再減輕各類市場主體稅負3800多億元。

普華永道中國中區公司稅業務主管合夥人李軍告訴第一財經,在去年營改增的減稅效應基礎上,此次減稅舉措再加上降費等其他降成本舉措,今年有望實現1萬億元減稅降費的目標。

增值稅稅率13%並入11%

上述的6項減稅舉措,具體來說,包括將增值稅稅率由四檔減至三擋,取消13%這一檔;農產品等相關行業增值稅稅率降至11%;小微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範圍擴大;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擴大;對投資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商業健康保險抵扣個稅政策擴圍到全國;部分針對物流企業、高校畢業生等就業優惠政策延續。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次減稅政策有兩大特點。一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降成本,在4月份2000億元減費政策實施後,緊鑼密鼓地實施減稅政策,能讓企業真正有獲得感;二是減稅舉措比較有針對性,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小微企業、科技型企業等將受惠,稅收優惠政策將促進養老、就業等問題解決。

其中,今年頭號減稅舉措是增值稅稅率四檔簡並為三檔。

我國現行的增值稅稅率有17%、13%、11%和6%四檔,增值稅稅率檔次過多而不利於營造簡潔透明、公平的稅收環境。

上述會議決定,從今年7月1日起,將增值稅稅率由四檔減至17%、11%和6%三檔,取消13%這一檔稅率;將農產品、天然氣等增值稅稅率從13%降至11%。

張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之所以選擇將13%稅率並入11%,是因為兩個稅率檔次相近便於操作,也體現了減稅初衷。

目前適用13%增值稅稅率的貨物範圍包括農業產品、動物類初級產品、自來水、暖氣、熱水、冷氣、煤氣、石油液化氣、天然氣、居民用煤炭制品、圖書、報紙、雜誌、飼料、化肥等。

李軍表示,目前這些貨物的增值稅稅率有可能降為11%,具體情況還需要財稅部門後續發文進行明確。短期內能夠出臺這一政策讓企業感受到政府的減稅誠意。

此外,上述會議表示,對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購入農產品維持原扣除力度不變,避免因進項抵扣減少而增加稅負。

李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對於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來說,如果它采購的農產品增值稅稅率從13%降低到11%,則意味著進項抵扣將減少、稅負增加。這一問題之前財稅部門已有專門研究,最終為保持企業稅負不增,維持原扣除力度不變,使該問題得到解決。

他認為,下一步增值稅稅率還有簡並空間,但由於稅率檔次間隔較大、簡並難度更高,需要統籌考慮,可以隨著增值稅立法進程逐步推進。

小微、科技企業稅收支持力度加大

上述會議決定,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將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符合這一條件的企業所得減半計算應納稅所得額,並按20%優惠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這意味著年應納稅所得額50萬元以內的小微企業,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0%。

以及自2017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將科技型中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在企業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至75%。

財政部部長肖捷在此前全國兩會答記者問時表示,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中小企業可以將更多的研發費用在稅前扣除。這項政策有助於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用財政減收換來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是值得的。

另外針對初創科技企業融資難、風險高的現狀,會議決定在京津冀、上海、廣東、安徽、四川、武漢、西安、沈陽8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開展試點,從今年1月1日起,對創投企業投資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可享受按投資額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的優惠政策。

自今年7月1日起,將享受這一優惠政策的投資主體由公司制和合夥制創投企業的法人合夥人擴大到個人投資者。政策生效前2年內發生的投資也可享受前述優惠。

張斌告訴第一財經,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融資風險很高,很難通過傳統的銀行渠道來融資,因此上述稅收優惠政策意在解決初創科技企業缺少資金難題。

另外,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試點政策從今年7月1日起將從31個城市推至全國,對個人購買符合條件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的支出,允許按每年最高24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這主要是通過個稅優惠政策支持商業健康保險發展。

以及上述會議將2016年底到期的部分稅收優惠政策延長至2019年底,包括對物流企業自有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減半計征城鎮土地使用稅;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並將這一優惠政策範圍擴大到所有合法合規經營的小額貸款公司;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退役士兵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按規定扣減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企業)所得稅等。

張斌認為,這些稅收優惠政策延續也體現了國家支持農戶發展、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057

中國發出對外開放最強信號:盡早盡快惠及人民

10日上午,世界聚焦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尤其關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開幕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用大篇幅描述了中國對外開放的願景: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在擴大開放方面,中國將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及主動擴大進口。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對第一財經稱,習主席所講擴大開放的四個方面存在著內在的聯系,預示著更大幅度的開放,更加全面地深化改革,從而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今年以來,美國單方面對中國挑起多輪貿易摩擦,中國也采取了相應的反制措施,這引發了一些人對於中國開放前景的擔憂。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專家和業內人士特別留意到習近平演講中“開放政策盡快落地”的表述,演講讓他們看到很多新精神。

習近平指出,這些對外開放重大舉措,我們將盡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努力讓開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國企業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國企業和人民。

對於未來,習近平表示,經過努力,中國金融業競爭力將明顯提升,資本市場將持續健康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將加快推進,中國市場環境將大大改善,知識產權將得到有力保護,中國對外開放一定會打開一個全新的局面。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博鰲演講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的演講,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習主席不僅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和經驗作了高度概括和總結,還提出了進一步開放的四項重大舉措,突破了關鍵的瓶頸,夯實開放的基礎性制度,有利於未來的持續開放之路,促進創新、競爭。而承諾盡早盡快兌現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更讓世人振奮。

汽車等行業已經具備開放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引進外資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外向型戰略的一個核心元素。但在政策發布和執行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學術界對三個重要問題的反思與爭論:中國引進外資的實際成績、外資在中國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未來外商對華投資前景與政策。

習近平在講話中表示,實踐證明,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基於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同時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習近平在演講中提及,首先是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在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方面,去年年底宣布的放寬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確保落地,同時要加快保險行業開放進程,放寬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範圍,拓寬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在博鰲論壇期間表示,放寬外資對金融服務業的準入,表明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會停,中國的金融開放從機構準入開始,第二步可能從人民幣國際化入手,第三步將是市場開放。“如果這三步都完成了,中國金融體系的開放就基本實現了。”

習近平還指出,在制造業方面,目前已基本開放,保留限制的主要是汽車、船舶、飛機等少數行業,現在這些行業已經具備開放基礎,下一步要盡快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特別是汽車行業外資限制。

對於去年以來中國出臺的一系列吸引外資重磅措施,此前從專家到地方政府再到企業,都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達了歡迎的態度,但對落地仍然抱有觀望心理。

習近平指出,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投資環境就像空氣,空氣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資。過去,中國吸引外資主要靠優惠政策,現在要更多靠改善投資環境。今年上半年,將完成修訂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工作,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4月10日,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掛牌。《反壟斷法》頒布的第十年,中國反壟斷執法機構實現了業界廣為期待的“三合一”。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咨詢專家、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評論說,期待盡快結束過渡期,實現機構、人員的實質融合,共享既有經驗,開辟反壟斷執法的新時代。

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在華外企

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個國家的政策選擇。舉例來說,就是決策者面對大量以價格取勝缺少核心技術的中小型企業,以及華為這樣有國際技術競爭力的企業時,該選擇誰作為“中國制造”的代表?政策該鼓勵前者還是後者?

數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過去幾年,阻礙外商企業對華投資的一個主要關切,就是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使得它們對於在中國投資技術密集型產業,依然有一些疑慮。

習近平表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是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最大的激勵。對此,外資企業有要求,中國企業更有要求。今年,我們將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完善加大執法力度,把違法成本顯著提上去,把法律威懾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我們鼓勵中外企業開展正常技術交流合作,保護在華外資企業合法知識產權。同時,我們希望外國政府加強對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

百度總裁張亞勤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正像習主席講的,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跨國企業的需求,也是中國企業的需求;不僅是在國內的需求,也是科技企業走出國門的需求。

去年1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一個議題就是解決知識產權維權問題。2015年末,國務院下發《關於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幹意見》。這是中國自身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的必然,也即從入世前後的“以對外貿易驅動發展”進入到了需要“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時代。

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教授李明德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最高決策者已經明確,保護知識產權,就是要保護創新,讓真正創新的人有收益。如果延伸開去,就是只要在中國設立的公司,不論是外資還是內資,都要受到同樣的保護。而鼓勵創新,也意味著需要對創新的產物(專利)支付相應的費用。

具體到操作層面,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寧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這涉及賠償上限的問題,專利、商標、著作權侵權的賠償數額是按照權利人損失、侵權人違法所得等計算的,如果算不出來,就法官酌定,酌定的時候法律有賠償上限規定。這個上限前幾年已經提高過一次了。

《商標法》2012年修法,法定賠償額增加到了300萬元,2015年公布的《專利法修訂草案》的賠償額是10萬~500萬元。此外,《著作權法》的修訂還沒有具體日程,所以修訂前都還是舊法規定的50萬元。

這些額度,對於以華為為代表的知識產權運營公司來說,顯然有些不合時宜,還不能真正保護創新。

華為副總裁宋柳平就多次在公開論壇上表示,中國司法系統平均8萬元一件專利的賠付價格,嚴重影響了專利實際價值,他期望上億元的訴訟判決在國內出現。他的其他觀點還包括,歷史上從來沒有過一個國家因為嚴格保護知識產權而被歷史所拋棄的,越是嚴格保護知識產權,越是能夠促進社會的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主動擴大進口,增加特色優勢產品進口

習近平還在演講中指出,中國將主動擴大進口。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真誠希望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收支平衡。今年,我們將相當幅度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同時降低部分其他產品進口關稅,努力增加人民群眾需求比較集中的特色優勢產品進口,加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政府采購協定》進程。

讓業內廣為關註的是,《政府采購協定》(GPA)是WTO的一項諸邊協議,目標是促進成員方開放政府采購市場,擴大國際貿易。但《政府采購協定》並未納入加入WTO必須接受的一攬子協議的範圍之內,一般在後續進行談判。

中國加入《政府采購協定》的進程,一直受到歐美的極大關註,因為其中蘊含著價值萬億美元的市場蛋糕。歐盟中國商會政府采購工作組主席範克高夫(Gilbert Van Kerkhove)就曾對記者表示,希望將中國的《招投標法》體制與《政府采購法》體制統一起來,都適用同樣的50%的本土產品認定比例。

此前,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學院院長屠新泉對第一財經記者稱,談判最大的難點在於采購市場規模對等認定,因此“達成一致還需時日”。但現在,一位接近談判進展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看下一步,應該會不一樣了。”

此外,對進口關稅進行調整早有端倪,相關政策信號也多次釋放。

商務部部長鐘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記者會上表示,將通過擴大開放來促進消費。具體來說,是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下調汽車、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等服務業開放。

值得註意的是,《人民日報》10日評論稱,中國擴大開放的新舉措,不適用於違反WTO規則的國家。(記者寧佳彥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13

養老個稅遞延惠及公募,買基金避稅近在咫尺

日前,財政部網站信息顯示,財政部、國稅總局、人保部、銀保監會和證監會5部委聯合發文《關於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簡稱《通知》),標誌著醞釀多年的個人養老第三支柱正式啟動,這是我國個人養老體系的一個重大進展。

“首先是填補了一個空白。之前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是空白的,《通知》的一點是將公募基金引入養老金,這是個人和資本的共同需求,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推動家庭理財轉型的作用。”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胡繼曄對第一財經表示。

第一財經了解到,《通知》不是保險業政策,保險、基金、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可參與產業;公募基金、中國結算在證監會的指導下,堅持賬戶制導向,有序開展準備工作,一年後納入公募基金,啟用中登平臺。

“發布《通知》意味著公募基金一年後等同於保險產品,可以參與個人稅延養老賬戶的一個市場主體,政策上是與保險一視同仁的。”一位老牌公募基金養老金部門人士告訴記者。

一年準備時間

《通知》明確了“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賬戶”的唯一性,專用賬戶與居民身份證件綁定,類似現在的社保卡,意味著該賬戶作為個人養老第三支柱建設的載體正式落地實施。

“美國的做法是給予個人自由選擇權,稅收優惠給予了賬戶,在賬戶中可以用來投資保險,也可以投資於基金。”該老牌公募基金養老金部門人士說。

他向第一財經介紹,相對於產品,賬戶制是指建議商業養老賬戶,賬戶中繳納工資的一部分可用來免稅,即稅收基於賬戶層面展開。

“在這個賬戶中,資金是可以享受稅收遞延,至於賬戶選擇什麽產品對稅收影響不大。如果資金直接投放到產品上,產品的征稅將會非常麻煩。然而賬戶制下,不管購入產品量是多少,申贖時間早晚,只需要按照賬戶進行計算。基金就是賬戶可選的一類養老金產品,但也不排除投資於其他產品。”上述養老金部門人士進一步總結道。

同時,《通知》明確了賬戶投資範圍,試點期間先開展商業養老保險產品,試點結束後將公募基金等產品納入個人商業養老賬戶的投資範圍。

這意味著,《通知》給基金行業留下了一年的準備時間。

一位基金業協會人士向記者表示,《通知》意味著一年試點結束之後,公募基金也可以做為一個市場主體來參與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

“居民的投資理念到了轉變的時候。應該從之前的儲蓄養老向投資養老轉變過渡。長期來看,單靠銀行儲蓄很難跑贏通貨膨脹,只有權益類產品才能跑贏通貨膨脹。”胡繼曄說。

截至2017年底,公募基金受托管理各類養老金超過1.47萬億元,社保基金自2001年以來的年平均收益率達到8.37%,企業年金自2007年以來的年平均收益率達到7.57%。公募基金作為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和基本養老金的主要管理者之一,為養老金產品的保值增值做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的出臺,業內人士對公募基金在養老金業務上的開展有更大期待。

養老FOF是兵家必爭之地

今年3月初,證監會推出《養老目標FOF基金指引》以及近期開始接受養老目標FOF基金的產品申報,表明基金行業已經抓緊準備各項基礎工作。

“我們正在努力抓緊上報(養老金)產品,爭取作為第一批推出。”深圳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人士稱。

近日,證監會正式披露了41只養老目標基金的上報名單。名單顯示,這41只基金分別屬於21家基金公司,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未來越來越多的養老產品成立並投入運作,養老目標基金作為長期穩健投資產品,對降低市場波動、引領市場穩健投資風格都將起到重要作用。

“從我們目前接觸的各家FOF業務準備情況來看,大部分投資團隊都包括多位投資經理,分別具有資產配置經驗和基金投資經驗,彼此協同共同管理FOF基金。FOF基金如果是一個過渡階段,養老型FOF才是兵家必爭之地,畢竟每個團隊都希望能夠成為管理長期資金、多策略配置型的團隊。”盈米財富劉文紅分析表示。

從100多只公募FOF基金到41只目標養老基金的上報,各家基金公司對FOF業務非常重視,從產品設計和投資團隊方面積極備戰。

在劉文紅看來,從首批六只FOF的反饋來看,遇到的最大挑戰是還沒有遇到適合的投資目標,發揮不出FOF策略在長期投資領域和資產配置領域里的特長,市場反響一般。而養老基金則是非常對路的產品,類似2050這類來看目標清晰的投資需求,目標日期基金有明確的投資策略,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

在目前21家基金公司上報的41只養老目標基金名單中,目標日期和目標風險基本各占一半,上報的目標日期基金的主要客戶群體對準了70後和80後,2035是比較多公司上報的產品,目標期限最晚的一只產品為2050,服務的投資人應該屬於90後。

其中,目標風險養老產品基本上以穩健型為主,相比保守型和積極型,這類產品的要求最低持有期限應該為3年。

“目標風險基金和目標日期基金在國外很成熟,也被證明是有效的養老投資工具,我們也是參照了國外的經驗,也相信能在國內發揮比較好的作用。”上述老牌公募基金養老金部門人士表示。

胡繼曄告訴記者,養老目標日期規定了收益到期時間,而且時間周期非常長;養老目標風險則更註重收益,有不同的風險收益等級。

“針對了不同特征的人群,且都是長期投資,都是適合中國養老國情的。”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419

港鐵回贈 剩2億未惠及乘客

1 : GS(14)@2013-05-12 14:01:3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09/18254195


港鐵去年推出四項票價優惠,把加價預計多收的6.7億元回贈乘客,昨向立法會提交的資料顯示,首半年推出的十送一,於去年12月底結束,共有1,400萬人次受惠,涉款1.7億元;半年後推出的即日第二程折扣今年6月結束,預計共有5億多人次受惠,涉款2.4億元。連同小童周末及假日免費,以及東涌至香港全月通,合共支出4.7億元,尚餘2億元加價收益未回贈乘客。                                                                                                                                                                                   
       

即日第二程九折延長五個月

                  港鐵早前公佈今年加價2.7%,今年的回贈優惠亦會大縮水,但會把上述2億元餘額撥入今年優惠中,令原定6月底結束的即日第二程九折優惠,延長多5個月。
此外,港鐵自2010年加價後,出現100個車程的八達通票價,反過來高於單程車票1毫至9毫不等,大部份集中在輕鐵。港鐵解釋,由於八達通票價調整以1毫為單位,單程票則以5毫為單位,以免單程票出現非整數票價,致售票機不適用。在計算加價時,又需避免單程票加5毫而令加幅過高,故以往決定不調整這些單程票,未來幾年會逐步收窄單程票與八達通差距,令八達通票價不再高於單程票。
今年6月的加價,港鐵仍在計算每程實際調整金額,因涉及逾4萬個車程,港鐵會在加價前3星期公佈詳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849

北水救港股未樂觀險資入市仍謹慎 非惠及所有板塊

1 : GS(14)@2016-09-18 10:24:41

■今年內地險資入市步伐已大幅放緩,能否再度救市成疑。



【財經專題】內地險資能否打救港股?中保監早前公佈,保險資金可以參與港股通。自8月起,港股通連續吸資逾一個月,淨吸資逾500億元(人民幣.下同),市場認為其中大部份來自險資。隨着美國加息預期升溫,北水會否再南下力抗息魔成焦點。然而,從內地股市可見,今年內地險資入市步伐已大幅放緩,能否再度救市成疑。記者:黃尹華



中保監去年為救市,放寬保險資金投資藍籌股票佔資產比例,由原來的30%上限提高到40%。內地保險業蓬勃發展,資產快速膨脹,2014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連續兩年增速超過20%,每年增加2萬億元,至今年7月已達14.3萬億元。理論上可投入股市的金額達5.7萬億元,成為超級大水喉。中保監數據顯示,險資入市金額亦激增,在2014年突破萬億大關,增長31%,在2015年更狂飆64%,由年初1萬億元跳至年尾1.7萬億元,增加近7,000億元。即使大幅增長,險資投入股市資金在去年尾只佔總資產13.7%,距離40%上限相距甚遠。


部份資金或完成買貨

然而,魔鬼總在細節。去年險資入市大躍進,源於中央勒令國家隊救市。踏入今年,險資入市步伐明顯放緩。至今年7月,險資入市規模只微增2%,對比同期16%的資產增幅明顯落後,入市資金佔資產比例跌至12%。數據顯示,在缺乏行政指令下,保險公司對資金投入股市仍是以謹慎為主。中保監規定,保險機構境外投資不得超過上年末總資產的15%。去年內地險企總資產為12.36萬億元,以15%計算,最多可境外投資金額達1.85萬億元。內地媒體統計,至2015年底險企境外總額為362億美元,主要通過QDII管道,約等於2,400億元,扣除該數字後,最多可投資港股金額達1.61萬億元。然而,投資界對險資南下規模並不樂觀。中金估計,目前險企投資在A股資金達1.7萬億元,如10%配置於港股,南下規模為1,700億元左右,佔資產比例1.4%。另外,保險資產規模每年增加約2萬億元,假設同樣比例投資於港股,之後每年流入港股金額為300億元。瑞信則估計,未來三年內流入港股的險資為3,000億元。德銀亦估計,未來三年每年有1,000億元險資流入港股。但要留意,在中保監宣佈措施的前一段時間,內地險資已經在港股密密吸貨。如果上述機構對險資南下規模的估算正確,在上周四中保監公佈措施後,險資可能已經完成相當比例的吸貨目標。


選股料集中內銀內房

根據A股經驗,險資入市並非惠及所有板塊。險資買A股,集中在內銀、券商、內房三大板塊,合計超過七成(見表)。目前險資入市規模達1.7萬億元,可投資股票或基金,根據內地股權披露制度,只有成為流通股前10大股東才會被披露。中銀國際證券在8月中發表報告,統計目前股權披露所見的保險資金持股情況,總計持有602隻A股,市值達7,362億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8/197737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525

林少陽﹕H股全流通惠及港交所

1 : GS(14)@2018-01-07 13:52:27

【明報專訊】中國證監會上周五收市後公布落實H股全流通試點計劃,雖然初步試點股份只得3家,對市場的影響輕微,惟與2014年落實的滬港通一樣,相關試點計劃將最終變成所有總值逾2.5萬億元的H股全流通。流通市值上升,預期將刺激港股交投,直接惠及港交所(0388)。

一般相信,中證監今次的決定,是為中資企業去槓桿的一着棋。H股泛指在中國境內註冊的本港上市股份,當中大部分為國企,惟亦有部分民企,如長城汽車(2333)及富力地產(2777)以H股形式上市。在眾多H股之中,目前只有極少數獲得中證監特別批准的股份為全流通。

雖然內資股與在市場流通的A及H股同股同權,內資股只能在境內以櫃台(over the counter)形式有限度交易,當中只有極少數獲批准的人士能買賣這批股份,結果是這批內資股的歷史交易作價遠低於已上市流通的A及H股。

股價與大股東利益掛鈎

在大股東的利益受到制度剝削的前提下,H股的股價表現與大股東的利益未能直接掛鈎,過往不少H股大股東兼管理層hea做,極少數害群之馬甚至未能抵受得住以權謀私的誘惑(反正上市公司業績好股價升自己都未必拿到太多好處)。雖然內資股全流通後,理論上A及H股的稀缺性會下降,在股份潛在供應上升之下,股價或有機會面臨沽售壓力。但實際情况要視乎原大股東是想盡快套現走人,還是因為自己手頭的內資股價值上升,未來會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就要看個別大股東的心態了。

目前,不少H股本身都是國企,如果管理層(負責管理上市國企的政府官員)與大股東(中央或地方政府)之間的利益鴻溝未除,即使H股真的全流通,亦不一定會令官員更加努力為股東(政府及公眾投資者)搏到盡。

佔港股總市值8% 影響有限

基於上述分析,本欄對周末有個別傳媒吹到H股全流通將促使港股出現像A股於2004至2005年股改後的大牛市格局,有所保留。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未來在價錢合適的情况下,H股大股東可透過出售已全流通的內資股套現,大股東或有望在政策改變之下,未來的財務狀况將獲得改善,這對改善中國政府及民企的財務槓桿,以至改善中國銀行體系的穩健,確實是有積極的作用。

普通市民可能以為2.5萬億元的流通市值規模相當大,其實這筆資金目前只佔港股總市值的8%,即使所有H股全流通,其對港股的影響亦不見得很大。不過,上周五晚中證監的公告,起碼可以看出中國政府在金融政策上的自由化沒有因為2015年的連串失誤而走回頭路,而且未來仍有更多激發市場活力的德政陸續推出,這才是中證監公告最值得令中港股市投資者欣喜的地方。

金融開放不走回頭路值欣喜

回到本文第一段提及受惠今次公告的港交所,畢竟H股全流通的市值影響不過是多了半間騰訊上市而已(遠不及將所有中概ADR來港作第二上市的影響大),今天復市首日其股價未必有太大反應。不過,預期未來一年港股交投將進一步上升下,港交所仍然是其中一隻值得買入作長線投資的股份。

(作者客戶持有港交所股份)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林少陽 細味投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375&issue=201801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62

龐寶林:人行「放水」 惠及內地債市

1 : GS(14)@2018-03-19 05:04:21

【明報專訊】在一年極其趨嚴的監管及去槓桿之後,內地銀監會終於推出首個「放水」措施,將符合條件的銀行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由150%下調到120%至150%,貸款撥備率則由2.5%下調到1.5%至2.5%。

此前內地監管機構控制金融業槓桿的決心已非常清晰:去年11月出台《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的監管新規;隨後12月再有《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要求流動性匹配率指標達到100%;再到今年1月《商業銀行委託貸款管理辦法》規定銀行不可以將委託管理的資金用於發放委託貸款。

為未來更嚴規管作緩衝

這一系列緊接的監管看似聯繫不大,但細想正是從各個層面杜絕影子銀行,三個文件分別針對了表外非標資產、表內非標資產及通道業務,非標意即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指不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包括但不限於信貸資產、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帳款、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等。簡單地來說,監管部門希望解決的是銀行「繞道」放貸問題,將影子銀行業務等從不太受到監管的表外挪回表內資產,這一期限是3年左右。因此這次調整撥備率,或並非簡單的放水,很可能是為未來針對非標資產更嚴格的監管而提前預留的緩衝空間。

上期筆者已推介人民幣債券基金,因人民幣走勢企穩等因素,這次人行放水,筆者認為也給內地債券帶來契機。一方面,短期來看銀行資金流動性的釋放可能會考慮債券等相對風險較低的資產,尤其是國債等;其次,長期來看,非標資產業務得以控制,也會令更多融資的方式轉向債券等標準資產,社會資本成本上升亦是大勢所趨。

除了美匯指數回落外,中國經濟企穩亦是重要支撐因素,正值全國人大會議在京召開,已不斷有利好消息,如今年GDP增長目標鎖定6.5%,與去年相同;貨幣政策維持中性,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M2自去年初降至雙位數以下,至今維持個位數的較低增速;此外還有深化稅制改革,包括房地產稅立法及提高個稅起徵點等。

債券通開通 境外機構持債量升

另外現時中國外儲連續回升,併購明星企業海外投資的縮緊,資金外流壓力得以明顯控制,近期內地證監會考慮對於在美上市的企業考慮通過CDR的方式回歸A股;對於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慧、高端製造的獨角獸公司A股上市開綠燈,實為控制資本的又一項重要措施。自去年7月初債券通開通後,境外機構持有在岸人民幣債券規模不斷創下新高,內地債市與環球債市相對低的相關性也給多元資產部署的投資提供多一些選擇空間。

(本文意見只供參考,東驥基金及東驥基金管理的基金組合,有可能持有文中提及的基金。)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

[龐寶林 債市情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754&issue=201803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0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