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發出對外開放最強信號:盡早盡快惠及人民

10日上午,世界聚焦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尤其關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開幕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用大篇幅描述了中國對外開放的願景: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在擴大開放方面,中國將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及主動擴大進口。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對第一財經稱,習主席所講擴大開放的四個方面存在著內在的聯系,預示著更大幅度的開放,更加全面地深化改革,從而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今年以來,美國單方面對中國挑起多輪貿易摩擦,中國也采取了相應的反制措施,這引發了一些人對於中國開放前景的擔憂。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專家和業內人士特別留意到習近平演講中“開放政策盡快落地”的表述,演講讓他們看到很多新精神。

習近平指出,這些對外開放重大舉措,我們將盡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努力讓開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國企業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國企業和人民。

對於未來,習近平表示,經過努力,中國金融業競爭力將明顯提升,資本市場將持續健康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將加快推進,中國市場環境將大大改善,知識產權將得到有力保護,中國對外開放一定會打開一個全新的局面。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博鰲演講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在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的演講,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習主席不僅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和經驗作了高度概括和總結,還提出了進一步開放的四項重大舉措,突破了關鍵的瓶頸,夯實開放的基礎性制度,有利於未來的持續開放之路,促進創新、競爭。而承諾盡早盡快兌現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更讓世人振奮。

汽車等行業已經具備開放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引進外資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外向型戰略的一個核心元素。但在政策發布和執行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學術界對三個重要問題的反思與爭論:中國引進外資的實際成績、外資在中國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未來外商對華投資前景與政策。

習近平在講話中表示,實踐證明,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這是中國基於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同時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

習近平在演講中提及,首先是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在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方面,去年年底宣布的放寬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確保落地,同時要加快保險行業開放進程,放寬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務範圍,拓寬中外金融市場合作領域。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在博鰲論壇期間表示,放寬外資對金融服務業的準入,表明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會停,中國的金融開放從機構準入開始,第二步可能從人民幣國際化入手,第三步將是市場開放。“如果這三步都完成了,中國金融體系的開放就基本實現了。”

習近平還指出,在制造業方面,目前已基本開放,保留限制的主要是汽車、船舶、飛機等少數行業,現在這些行業已經具備開放基礎,下一步要盡快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特別是汽車行業外資限制。

對於去年以來中國出臺的一系列吸引外資重磅措施,此前從專家到地方政府再到企業,都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達了歡迎的態度,但對落地仍然抱有觀望心理。

習近平指出,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投資環境就像空氣,空氣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資。過去,中國吸引外資主要靠優惠政策,現在要更多靠改善投資環境。今年上半年,將完成修訂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工作,全面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4月10日,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掛牌。《反壟斷法》頒布的第十年,中國反壟斷執法機構實現了業界廣為期待的“三合一”。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咨詢專家、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評論說,期待盡快結束過渡期,實現機構、人員的實質融合,共享既有經驗,開辟反壟斷執法的新時代。

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在華外企

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個國家的政策選擇。舉例來說,就是決策者面對大量以價格取勝缺少核心技術的中小型企業,以及華為這樣有國際技術競爭力的企業時,該選擇誰作為“中國制造”的代表?政策該鼓勵前者還是後者?

數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過去幾年,阻礙外商企業對華投資的一個主要關切,就是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使得它們對於在中國投資技術密集型產業,依然有一些疑慮。

習近平表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是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最重要的內容,也是提高中國經濟競爭力最大的激勵。對此,外資企業有要求,中國企業更有要求。今年,我們將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完善加大執法力度,把違法成本顯著提上去,把法律威懾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我們鼓勵中外企業開展正常技術交流合作,保護在華外資企業合法知識產權。同時,我們希望外國政府加強對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

百度總裁張亞勤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正像習主席講的,保護知識產權不僅是跨國企業的需求,也是中國企業的需求;不僅是在國內的需求,也是科技企業走出國門的需求。

去年1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一個議題就是解決知識產權維權問題。2015年末,國務院下發《關於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幹意見》。這是中國自身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的必然,也即從入世前後的“以對外貿易驅動發展”進入到了需要“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時代。

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教授李明德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最高決策者已經明確,保護知識產權,就是要保護創新,讓真正創新的人有收益。如果延伸開去,就是只要在中國設立的公司,不論是外資還是內資,都要受到同樣的保護。而鼓勵創新,也意味著需要對創新的產物(專利)支付相應的費用。

具體到操作層面,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寧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這涉及賠償上限的問題,專利、商標、著作權侵權的賠償數額是按照權利人損失、侵權人違法所得等計算的,如果算不出來,就法官酌定,酌定的時候法律有賠償上限規定。這個上限前幾年已經提高過一次了。

《商標法》2012年修法,法定賠償額增加到了300萬元,2015年公布的《專利法修訂草案》的賠償額是10萬~500萬元。此外,《著作權法》的修訂還沒有具體日程,所以修訂前都還是舊法規定的50萬元。

這些額度,對於以華為為代表的知識產權運營公司來說,顯然有些不合時宜,還不能真正保護創新。

華為副總裁宋柳平就多次在公開論壇上表示,中國司法系統平均8萬元一件專利的賠付價格,嚴重影響了專利實際價值,他期望上億元的訴訟判決在國內出現。他的其他觀點還包括,歷史上從來沒有過一個國家因為嚴格保護知識產權而被歷史所拋棄的,越是嚴格保護知識產權,越是能夠促進社會的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主動擴大進口,增加特色優勢產品進口

習近平還在演講中指出,中國將主動擴大進口。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國不以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真誠希望擴大進口,促進經常項目收支平衡。今年,我們將相當幅度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同時降低部分其他產品進口關稅,努力增加人民群眾需求比較集中的特色優勢產品進口,加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政府采購協定》進程。

讓業內廣為關註的是,《政府采購協定》(GPA)是WTO的一項諸邊協議,目標是促進成員方開放政府采購市場,擴大國際貿易。但《政府采購協定》並未納入加入WTO必須接受的一攬子協議的範圍之內,一般在後續進行談判。

中國加入《政府采購協定》的進程,一直受到歐美的極大關註,因為其中蘊含著價值萬億美元的市場蛋糕。歐盟中國商會政府采購工作組主席範克高夫(Gilbert Van Kerkhove)就曾對記者表示,希望將中國的《招投標法》體制與《政府采購法》體制統一起來,都適用同樣的50%的本土產品認定比例。

此前,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學院院長屠新泉對第一財經記者稱,談判最大的難點在於采購市場規模對等認定,因此“達成一致還需時日”。但現在,一位接近談判進展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看下一步,應該會不一樣了。”

此外,對進口關稅進行調整早有端倪,相關政策信號也多次釋放。

商務部部長鐘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記者會上表示,將通過擴大開放來促進消費。具體來說,是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下調汽車、部分日用消費品等進口關稅,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等服務業開放。

值得註意的是,《人民日報》10日評論稱,中國擴大開放的新舉措,不適用於違反WTO規則的國家。(記者寧佳彥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