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徐小平再談合夥人:創業失敗共性——創始人裡只有老大卻沒有老二老三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29/145270.html

今天的主題是「論初創企業合夥人」。它指的是創始階段,兩三個人聯合創始人。為這個演講,我準備了挺久,換了好幾個題目,最後決定講這個主題。倒不是因為電影《中國合夥人》,這是一個陳舊的話題。我認為初創企業的合夥人的重要性,非常非常重要,重要的程度超過你想做的市場方向。

 

今天早上起來,正準備來的時候,發生一件事,我無比悲傷,我都不想來了,也不想說了。我最熱愛的演員羅賓威廉姆斯不幸去世。我是88年去美國,看到他的第一部電影叫《越南早安》,後來一直看他的電影,一路走過來。我覺得他給我的影響非常深遠,那種樂觀、幽默、活力,我想這也是創業者非常需要的。

 

我曾經在09年的時候,在波士頓的四季酒店跟他見過面,但他沒理我,因為我在四季酒店吃午飯,他從我身邊走過。當時我就恨不得尖叫一聲,走過去跟他熱烈擁抱。這是我偉大的偶像。

 

我今天演講裡面引用他兩論語錄,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創業,關於合夥人,關於奮鬥。

 

這個人不知道是誰,這個人顯然是一個奮鬥者。你能找到馬云做合夥人是非常重要的。創業第一件事是要找合夥人,聯合創始人比你的商業方向更加重要。這一點,一般人理解不了。我在多年的工作、創業、投資的過程中遇到過無窮無盡的經驗智慧。我們投了一個公司,它是一個電商,創始人是做互聯網。它的聯合創始人做供應鏈,做下游的。這種結合應該是50、50的股份、60、40的股份、70、30的股份,最差也應該是75、25或者80、20。到這家企業破產以後,我才知道那個聯合創始人才拿了1個點的股份,這不是合夥人,只是夥計,打工的。所謂的合夥人,是你在股權上跟他分享,在榮譽上跟他分享,在自己上,他自然跟你分享。在創業的長征路上,他就會跟你不離不棄,一路走過去。

 

真格基金投的項目非常多,我們回頭來看失敗的企業,絕大部分都有共同的特點,或者是做得非常艱難的企業有一個共同的因素,就是他們的創始人裡只有一個老大,沒有老二、老三,沒有佔兩位數的合夥人。這是非常慘痛的教訓。幾乎不用論證。有一次來了一位女士,我對這個產品非常喜歡,這個方向也很好。但是,她是百分之百的股東。我說你為什麼沒有一個合夥人?她說不需要,我有什麼重要的員工。我就我說絕不會投你,原因是什麼呢?當時她不明白這一點。我認為你一定成功不了。這已經被多次反覆強烈證明的東西。

 

儘管這樣,我們也經常遇到許多創始人來到我們這裡,經過了極長時間的思考,就他一個人,或者兩三個人,說我答應了期權,未來四年給他一個點,一年0.25,這種不是合夥人,這種只是打工的。我們投一個項目,這個傢伙在現場,非常棒,我們投了,掙紮了三年,非常困難,為什麼?最後發現他就是沒有合夥人。他說我準備給我的員工期權了。你從出發的那一天起就沒有同盟軍,就沒有夥伴,就沒有跟你同生共死的,一起爬雪山、過草地的夥伴。這個問題非常的嚴重糟糕,這個朋友還是名校的MBA。大家意識不到這個問題。

 

為什麼許多優秀的創業者沒有合夥人。我總結了四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沒有意識,他不知道。作為投資人,作為創業導師,我覺得應該普及這個知識。一定要讓人們知道創始團隊,兩個到三個的聯合團隊,大家知道小米,人類歷史上達到百億美元銷售,百億美元估值的發展最快的公司。它有7個聯合創始人,後來併購了一家公司,很驕傲的說是我投資的公司,也給了他聯合創始人的成功。這就是發展最快的,勢頭最猛的公司,合夥人最多。我也相信雷軍的股份一定比我投資的所有公司的老大都少,然而它是發展最快的。從第一天起,一定要有這個意識。

 

為什麼我不投那位女士呢?她居然跟我辯論不需要聯合創始人。要知道,1+1=2是不能辯論的,如果是1+1=3,你要去找紅杉。這是第一,沒有意識。這個時候,你得學習。經常有人問許多的問題,創業者需要什麼素質。我說學習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問題,沒有胸懷。你有這個意識,你沒有胸懷,你不覺得跟人家分享很重要,你不覺得51的股份給人家49,70的股份給人家30,你不覺得有必要,你覺得我是百分之百。同志們,每一個人都是百分之百,可是當你的生命、智慧、精力、才華、夢想和別人分享的時候,你的80%、70%、50%就會無限放大。所以這是胸懷的問題。這個胸懷也是創業者最基本的素質。這沒什麼可以討論的,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分享,不懂得跟人家分享你的責任,沒有人會分擔你的責任。

 

第三,我們投過一些人,讓他去找人,他找不到,他說到哪兒去找?這種人也不應該投。為什麼呢?他沒有資源。大家知道,有創新工場,有金山系,有各種各樣的資源,當你創業的時候,如果你身邊都沒有同學、朋友、同事、老鄉是你的合夥人的話,隨便找個人,打個電話,人家知根知底,願意跟你,這種公司就不要做了。

 

新東方有一次聘任了人力資源總監,我就問他新東方的人力資源有什麼特點。他說需要要有共同的夢想。我說那是扯淡。新東方人力資源的特點就是兩個,二老,就是老同學、老鄉,再加一個老,就是老媽。在創建初期,俞敏洪的老媽是他的合夥人。還有一個是老婆,作為海歸不能這麼說,我說太太。我和王強,就是他的同學,這就是資源。搞英語的,如果你是學理工科的,你的資源就少了一點。

 

第四,你有意識,有胸懷,願意分享。許多人說,徐老師,我到處去找人,我也知道很多人,說來說去他就是不來,這是什麼原因?沒有魅力。你沒有魅力把人家忽悠過去,把人家吸引過去。一席話,讓人家過去的人生沒有意義,不能拋棄跟你重來。我在做投資的時候,我經常說創業者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忽悠力。你雇的人往往都是大公司的,都是重要人物,合夥人,這樣的人,往往要拋棄高工資、期權,甚至非常多的股票。你們創業的時候問問自己,四個東西都有的話,你已經有了團隊了。無論如何要懂得在起步之時結伴而行。創業之路是艱苦的,山上有老虎,一定要結伴而行,才能一路披荊斬棘、過關斬將,能夠到達你夢想的一半、三分之一,或者是75%,或者百分之百。

 

意義的問題,我講兩個故事。2001年4月份,美國ETS向新東方發起了總攻,他們在《華盛頓郵報》上說我們的目的就是要關閉新東方。《環球時報》頭版頭條也登了對我們很不利的文章。這個時候,我們幾個人就走到一起去,商量對策。好幾個跟我們談合作的公司,就在這個時候說,對不起,等到你們的災難過了,我們做來。在這個時候,我們幾個合夥人走過去,跟老俞一起擊退了帝國主義對我們的猖狂進攻。當然,我們是愛國,也愛世界。在當時,ETS確實做錯了,他們沒有考慮到中國的情況。要知道,企業會有無數個滅頂之災的時刻。企業要做的就是解決問題,應對危機。你如果沒有那種真的跟你同仇敵愾,跟你一起溝通、交流、挑戰、質疑的哥們,你一定搞不好。

 

去年「301」大促,聚美優品,可以說是電商史上最大的災難。這個時候,我們許多合夥人跟陳歐通宵不眠,尋找應對危機的辦法。如果不是合夥人制度,如果不是股東利益的捆綁,僅僅是革命理想的話,我們是不會一起都過這段路的。合夥人的意義,不言自明。美國獨立宣言的第一句話,我們認為下面的道理不言自明,不需要辯論。

 

這是《Good WidlHunting》裡的一句話,什麼是你的心靈伴侶?那些可以跟你較勁的,那些能夠毫無保留與你溝通的人。觸動你心靈的人。只有合夥人,才有這種意願,才有這個資格,才有這種能力。只有這種人才能在最後,你失敗的時候,他跟你一起反敗為勝。否則,你百分之百的股份,我幹嘛要跟你一起承擔風險。

 

方法很簡單,我要做一件事,已經有了兩到三個人,不能太多。股份制,新東方的股份,我也可以講一講,老俞50,我和王強是10和10,我們在漫長的新東方的創業的長征當中,我經常說一句話,我為了我的10%而戰。當然,我是愛俞敏洪的。如果我們不是合夥人,如果新東方的利益不跟我們捆綁在一起,假如僅僅是為了新東方培養人才的理想,我早就去團中央了,或者是去紅杉了。正是因為我們的利益捆綁,我們才能在每一個艱難時刻一起挺過來。

 

情懷是什麼?情懷是理想。人不能說我這個值多少錢,明年又值多少錢,這個不夠。新東方是為了人才的培養,基金是為了每一個在座朋友創業的夢多了一個可以找的人。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情懷,當遇到利益紛爭的時候,我們就會用更高的情懷,更高的利益、價值觀、責任感,能夠化解許多矛盾。合夥人制度僅僅是利益捆綁還不夠,還要有夢想的捆綁,還要有價值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30

華興資本杜永波:優秀創業者的共性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4/148549.html


i黑馬:無論泡沫出現與否,投資人和創業者都得繼續他們的經營。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投資環境,使得投資者們對於企業的市場估值也進入新的時代。沒有創業者不對估值不看重,第一個10億美元階段是眾多企業尤為重視。

不同的處事態度會導致差異很大的結果。真正的創業者身上至少會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從而最終沖進十億美元俱樂部。那麽,投資人又是如何看待與理解創業者們的10億美元時代的?

以下是華興資本合夥人杜永波、董事總經理、TMT行業主管杜永波的口述。

本文刊發在《創業家》雜誌 2014,12月刊上。
 

\時代已然不同

 
中國互聯網行業基本面已經和前些年不太一樣了,上面的空間已經打開。
 
前些年,中國互聯網總體上的發展還是跟美國有一定差距,尤其在PC年代。大家叫copytoChina——國外有一個模式,在國內拷貝一下,跟著國外往前走。當然,有些可以,比如Google、YouTube;有些不太可以,比如Facebook。Facebook在國外很成功,但在國內各種各樣的模仿者中,至今還沒有一個學出來的。
 
前幾年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整個情況就不太一樣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比PC互聯網用戶是多的,打工仔、打工妹、保安等各類人群都會使用手機。中國在制造能力上是可以的,智能機價格已被迅速地拉低到了1000元以下,價格已經不是問題。加上年輕人消費觀念不一樣了,他們不再像父母那樣緊衣縮食,而且一般家里小孩比較少,經濟條件還可以的話,也願意給他們一些支持。因此整個互聯網開始出現很多創新玩法,甚至超過了美國的一些模式。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大家發現,我可以幹很多原來不能幹的事,使用場景擴充了。這就使得創業者可圍繞手機創造出很多新的實用模式和場景,進入不同行業。
 
畢竟好多產品的發展是有一個用戶基數問題的,前些年互聯網滲透,現在到了一定量之後,它的網絡效應可能就已爆發了出來。去年到今年,中國上去了不少互聯網公司,這些公司的估值都很好。這樣一個估值並不是只靠想象,它其實有實實在在的業績作為支撐。大的如阿里,市值2000多億(美元),到這一階段後,它就開始產生輸出了,上行空間被打開了;京東,300多億(美元);稍微弱一點的去哪兒、58同城等,都是30億~50億(美元)這樣的量級。
 
這些公司具備示範效應。大家原來都很擔心說,我要投出一個10億美金的公司很難,數量也很少。現在憧憬一打開——其實你真的在某一個市場還不算小的領域里面,把這個事踏踏實實地做出價值——公司做到幾十億美金都是完全可能的。受此刺激,大家更敢往這里面投資了。
 
 
 
泡沫無需擔心
 
我覺得,任何一個資本市場的發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它在某些時候應該是有一些泡沫的,但你要看基本面能否撐得住。
 
假設在當下時間點存在一個相對合理的估值,可能現在看比較高,也許到明年某個時候再看,就比較低了。如果基本面是對的,它還會有一個往上走的過程。
 
泡沫還是有好處的。有一次跟某個創業者聊天,他說,創新就是由資本來推動的。這句話也許有點絕對,但我覺得,還是有道理的。為什麽有泡沫?大家都看好未來。我對你的未來充滿樂觀的情緒和感覺,所以我現在願意多付出一點成本。當然,我要承擔一定風險來做這個事。這樣的話,肯定就會把很多資本吸引到那些真正需要錢、真正可能產生創新的地方去。
 
資本市場不可能永遠一路高歌,漲到一定階段乏力的時候,相對會有些回調,調整一下再進一步往上走。我認為,現在泡沫肯定有一些,尤其現在一些公司的估值比較高,投資人為了搶案子沒做一些本該做的工作。
 
做我們這一行的,還是喜歡有點泡沫的東西,都向往一個美好的未來,這樣大家才都有事幹。要是每天經濟都很蕭條,大家愁悶苦臉沒事幹,也不好。也許明年的什麽時間就會有一個調整,但我倒覺得,即便有,也只是一個小調整,不會導致泡沫破裂。
 
再加上一個時間點的考慮。中國了解VIE架構,始自前幾年的支付寶事件,美國投資者對中國企業到底能不能按照程序走、是否具備契約精神產生了懷疑。到後來,好幾個中國企業財務造假、被人做空,比如在美上市的東南融通。此外,中美一度就審計文件查看權限歸屬問題扯來扯去。
 
這就導致2012年~2013年,美國資本市場對中概股(編者註:中概股幾乎都涉及VIE)壓得比較厲害。目前這些不確定因素已部分消除,而且股市上很多人過了這村兒就把這事忘了。其實中國還是有很多優秀互聯網企業的,壓得太狠,肯定不符合實際情況,會有一個反彈,類似於報複性反彈。
 
最低的時候,有些人投資進去,IPO時膽戰心驚,上市之後卻發現數字很好,唯品會、YY等均如此。在這上面賺了錢的人,有了更多的錢,想再去投一個,而沒投的人眼紅——人家在那里賺了很多錢,我沒撈著,所以我下一把要加碼。還有這個羊群效應在里面。再有就是,目前美國還是持續量化寬松的政策。
 
在上述幾個因素作用下,今年一下子來了這麽一大波估值過十億美元的公司。
 
 
 
估值如何得出?
 
市場經濟的最基本的原理就是供需關系:你在這個價錢上,有人願意接,甚至很多人搶著來接,那你就可以把這個價錢往上推;反過來講,你這個價格沒人接,那你只能往下調,直到市場上有人接住你。這就是大家定的一個估值。
 
我們做財務顧問,經常跟創業公司討論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我們應該定一個什麽價。
 
這個價是怎麽得出來的呢,無非用幾種合理的算法去算出一個在當下市場氣氛下比較合理的區間。對此,不同企業,方法不同:最簡單的是用財務指標。如果你已經有了一些收入、成交總額、利潤等指標,那你去找在業務模式上比較類似的公司,得到這一區間。比如已上市的,市值是多少,沒上市的,在私募市場別人給它定的價格是多少等。
 
估值比較高的公司也一樣。我需預測它上市時,二級市場會給出什麽樣的估值,考慮到資金、時間、成本的價值,以及給投資人足夠的回報等,倒著折回來,得出今天它應該是一個什麽樣的價值。另有一些企業,完全沒有收入和利潤,比如一些社區,那就要看用戶潛在價值有多大。比如看一下Facebook、騰訊一個用戶值多少錢,反過來衡量這一社區的用戶應該值多少錢。
 
越早期越沒有規律。比如說估值幾千萬美元時,基本上拍腦袋的成分比較重。如果該公司未來有本事做到幾十億美元的話,估值多幾千萬或少幾千萬,其實對它的價格影響不大。
 
大家還是看未來。為什麽口袋購物估值就能高?大家覺得,在PC時代,淘寶、天貓一統江湖,是集中化的一個市集,而口袋購物有可能變成一個去中心化的、分散化的市集,如果做成了,後者可能會跟淘寶一樣大。
 
不同的人觀點不一樣。有的人覺得,口袋購物泡沫太大了,有的人覺得,我要搶著往里投,有很多信息和觀念的不對稱。
 
互聯網行業與傳統行業不太一樣的一個地方是,在很多領域,贏家通吃,因為互聯網抹平了時間和空間的鴻溝。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市場對行業第一和對行業第二的估值就會差得很大。當年優酷土豆的案子很典型。優酷是行業第一,它先去上市了,但土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上得比較晚,但事實上,它們在規模上的差距遠沒有估值上的差距那麽大。
 
 
 
優秀創業者共性
 
對估值的反應,創業者之間差異還是挺大的。
 
比如說王興,我在幫他做C輪時,跟幫他做B輪時比,很明顯能感覺到,他更加自信了。B輪時,他還有很多困惑。那時比如說千團大戰,大家打法不同,有的一下更激進,就暫時跑到了前面。他也許不認同那種打法,但他也沒真正想清楚,他就會在交流中體現出困惑來。
 
對於團購,王興的理論叫“三高三低”,即高品質、低價格,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Groupon(美國最大團購網站之一)在美國都是40%、50%的毛利,而在中國,大家打得只剩4、5個點的毛利。很多人的觀點是,競爭成老大後,就可以把這個毛利拔高到40%、50%。對此,王興一直不認同。他說,哪怕打完了,可能也就是14%、15%的毛利。因為他覺得,平臺本身並沒有給商家創造出那麽大的價值。
 
今年年初融資時,他的觀點還一樣,但這種自信不一樣了。他跟投資人最初交流這一觀點時,也許還會受到很多質疑,但他現在再次論述時,底氣就很足了,因為有些判斷已通過他的實踐得到了驗證。
 
沒有什麽人一下子就覺得自己很牛B了,他們基本都在戰戰兢兢地做事,其實危機感都很重。就算它們已經是估值10億美金的公司了,那又怎樣?連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甚至其他更牛B的公司,一夜之間說不行就不行了。新浪微博當時那麽好,很快就成現在這樣了。一來行業變化快,二來外界環境也不允許他們自滿、驕傲。
 
從當年的周鴻祎,到王興,到程維,到張旭豪,他們有些共通的優秀品質:
 
第一,我覺得這些人不管處在一個什麽樣的情況下,都蠻自信的,不太容易人雲亦雲,他會自己改正自己的錯誤。周鴻祎我印象很深。2006 年我幫他做融資,有時候他想到一個事,就滔滔不絕地說一通,然後第二天說,那個事我錯了,想了一下,就又 一頓說。他敢於自我調整。

 

第二,從投資人角度來說,我們喜歡的是視野比較開闊、想得比較長遠、看問題更加本質的人,而不是什麽事都很斤斤計較、視野很窄、把個人利益看得特別重的人。我在幫王興融資時,外界曾有人說,王興已經不行了,他已經在外面找人賣美團了,況且他已經賣過一次公司(校內網)了。可這時,他在做產品更新的事。跟王興待久了就會知道,他根本不是有那類想法的人。

 

越投資越敬畏
 
我們主要還是做顧問。
 
一方面看到有些客戶越來越成功,我們當然也很開心。在跟人交流時,也多了一點談資,可以吹牛了。比如神州租車的融資、趕集網的融資等,有一大堆可以去聊。在這些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有那麽幾個關鍵的時間點,我們參與其中而且幫上了忙,做出了我們自己的貢獻,當然會有一種自豪感。
 
另一方面,在這一行,幹得越久,就越有一種恐懼感。今天來了一個啥都不是的人,說不準明天他就成一個巨牛B的人物了。所以我特別害怕,會不會看走眼了,把一個很牛B的種子給漏掉了。
 
當不得不拒絕一些人時,我們的姿態特別低。更多的不是說我覺得你這個事不行,而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說,沒看懂或者還有一些疑慮沒打消。總要抱著一種很敬畏的心態去看。尤其是,我們年齡越來越大,而現在85後、90後都出來做了很多又炫又酷的東西。在我們也不見得是用戶,也不見得玩得懂、看得明白的時候,我們真是抱著一種敬畏的心態去聽,哪怕不見得能立刻聽懂,也要慢慢學習。
 
騰訊、百度當年經歷過那麽多的投資人和買家,很多人都給Pass掉了。當這些公司真正成功的時候,他們肯定會覺得很後悔,也會覺得自己當時水平確實是不行,沒看準。的確如此,事實真的會教育人。有可能你今天見的一個人,你可能沒想通,你可能覺得他不行,但過兩天發現,人家做得挺牛B的、挺好的,那你只能反思說我做錯了。你只能戰戰兢兢地想,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要避免這種遺憾。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84

好的決策者有哪些共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0/161948.shtml

好的決策者有哪些共性?
紅杉匯 紅杉匯

好的決策者有哪些共性?

未來五年內,當代“超級預言家”的預測準確率或能達到85%。

本文系紅杉匯(ID: Sequoiacap)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洪杉。

雖然沒有人能做出100%準確的預測,但研究表明,有一些人在預測結果方面明顯優於其他人。這部分人被稱作“超級預言家”。

如今,沃頓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兼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的芭芭拉·米勒斯(Barbara Mellers)和邁克爾·普萊特(Michael Platt)正通過市場營銷、心理學和神經系統科學進行交叉研究,試圖探究是哪些共性推動了“超級預言家”做出更好的決策。

最近,他們在接受沃頓知識在線采訪時分享了部分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不僅有助於培養卓越的決策者,也有助於普通人重新審視日常生活。文章部分要點如下:

集體決策是決策中最為複雜的一類,我們不僅要考慮個人因素,更要考量社會因素的影響。

只有拋棄情緒才能做出更準確的預測和決策?錯。真正的“超級預言家”會善用情緒,同時排除偏見。

人們在團隊中做出的預測明顯更加準確。而如果把各團隊中預測準確度較高的人聚在一起,那麽總體準確度又會激增。

未來五年內,當代“超級預言家”的預測準確率或能達到85%,在與大數據結合後將取得更大的飛躍。

***

【每日金句】

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偏見的世界,

但我們仍有機會和其他人交流,

與形形色色的人展開對話,

“超級預言家”便是這樣一群人。

***

微信圖片_20170320090443

們目前對“超級預言家”進行的研究,旨在探究影響人類思維和決策的因素,其實我們已不滿足於“思維”,我們正在將研究向思想和大腦深處滲透。

就在幾個月前,關於唐納德·特朗普是否會贏得大選一事,內特·希爾(Nate Silver)曾做出了最為精確(並非“準確”)的預測。他估計希拉里的勝率為67%左右,特朗普則為33%。

如今,人們不禁懷疑,既然特朗普贏了大選,那麽這個預測算是一個錯誤嗎?我認為也不能妄下定論,希爾只是站在了錯誤的一方。對於預測本身而言,在權衡一系列可能性之後得出的中間值或許不準確,但絕不能被認為是錯誤的。

另一方面,透過總統大選我們可以看到,集體決策是最為複雜的一類決策。因為我們要考慮到的不僅是會對我們自己產生影響的經濟和理性因素,還有一切發揮作用的社會因素。在這場選舉中,社會情緒因素成為其關鍵所在——也許你私下決定好了會給特朗普投票,但直到你進入投票站時,依然拿不定主意。  

這引出了我們的第一個話題:情緒。

善用情緒,克服偏見

在觀察了許多“超級預言家”之後,我們發現他們在分析能力和理性思維方面要比普通人強得多,於是會有人認為,只有拋棄情緒才能做出更準確的預測、決策,事實並非如此,這也顯然有悖於生物學定律。

情緒在決策中扮演的角色是極其複雜的,將情感和理性簡單的一分為二更是不正確的。情緒的發展有其重要的原因,我們的大腦每次作出決策時都會整合這些過程。情緒很重要,它是決策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憤怒、嫉妒、狂熱......情緒也確實影響了我們預測、決策的過程。但對於真正的“超級預言家”來說,他們只會將情緒作為幫手,情緒有助於他們從每一次的結果中獲取經驗教訓,從而在未來做出更好的決策。這是我從進化心理學、神經科學中所得出的觀點。從另一個角度看來,當你意識到這些情緒存在時,你又會變得理性一點。

另一方面,情緒的產生是理所當然的,當一個人堅信自己的立場時,看到反方立場出現自然會憤怒——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偏見的世界,但我們仍有機會和其他人交流,與形形色色的人展開對話,“超級預言家”便是這樣一群人。當你進行過大量溝通後,你會更清晰地認識這個世界的思考、情感動向,做出更準確地預測。

團體決策具有更高的準確性

社交、互動也是我們目前研究的課題之一,換句話說,我們如何擁有更高質量的團隊?這是許多公司正面臨的挑戰。

社交的確會影響決策。我們的大腦使我們讀取他人的線索,從而與他人建立聯系、產生情感共鳴,以一種同步並能更好發揮自身功能的方式做出反應。這一過程可以使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

怎樣做?目前,無論是部隊軍官還是公司領導都只能憑借直覺和經驗做判斷,而我們希望提出可量化的方法。

例如,我們正通過非常精確的技術進行檢測——從通信和語音的測量到對瞳孔放大、臉紅程度的監測,或語音語調等興奮表現的外部測量技術。

通過這些技術,我們希望不僅能夠在如何建立人與人的聯系,以及如何組建更好的團隊這兩個問題上獲得更準確的、生物學的有效理解,而且能夠用其評估各種團隊組建方法。

我們發現,比起獨自工作,人們在團隊中工作時所做的預測明顯更準確。如果把他們和各自團隊中準確度較高的人聚在一起,那麽這一準確度又會激增,遠遠超出期望。

這或許是團隊內社交互動的一部分。團隊成員不想讓彼此失望,也想要互相幫助,這促進了良好團隊的形成。

定義「超級預言家」

每年年底,我們都會對“超級預言家”做出新的定義,即那些為我們做預測的數千人中的前2%。

我們給他們的預測問題包羅萬象,從大選、戰爭、國際條約、疾病,你能想到的都有。沒人能成為萬事通,但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可以成為超級多面手,這就是我眼中的超級預言家。

這些人不是某特定領域的專家,但他們的拿手絕活是預測出“哪里能獲得重要的內行信息”,同時與他人分享這些信息,進行分工,合作找到超出我們預期的應對方法。

我估計,在未來五年內,當代“超級預言家”的預測準確率或能達到85%,這些超級預測者實際上能比那些有權接觸機密情報的情報分析員作出更準確的預測。

現在,既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大數據的世界,我們也同時擁有了神一般的預言家,那麽把這一切凝聚在一起的最好辦法是什麽?我們也試圖創造新的項目,可以預測疾病、某品牌紙巾的購買量以及醫院停車場的停車數量。我們應該能找到一種方法將之結合起來,提高預測準確度,使之超越超級預言家和機械數據。

預測 決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