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烏鴉經濟學家」出掌印度央行總裁 拉詹擋得住亞洲金融危機第一張骨牌?

2013-09-02 TCW
 
 

 

撰文‧乾隆來

金磚四國之一的印度,最近匯率重貶、利率飆漲、股市重挫,出現令人心驚膽顫的金融風暴徵兆;印度盧比兌美元的匯率,從五月開始一路走貶,到八月出現劇烈震盪,平日一天只有○.三%震幅的匯率,這段時間竟然頻頻出現一天二%至三%的震盪。三個月內,盧比兌美元匯率已經狂貶一八%。

同時,具指標性的印度十年期政府公債利率,也出現暴漲警報,五、六月還在年息七.一一%左右的及格邊緣,在七月中旬跳升到八%,八月十九日當天更創下九.二四%的天價,飆出二○○一年至今、十二年來最高的水準。

原本相對穩健的印度股市則在八月大幅下挫,七月下旬還在兩萬點的孟買股價指數,短短一個月內下跌近一○%。台灣投資人熟悉的塔塔集團(Tata Group)旗下上市公司塔塔鋼鐵,從開年的每股四三六元腰斬至二百元才反彈;此外,塔塔電力全年跌幅二五%。

八月二十三日,在印度紮根甚深的滙豐證券(HSBC)發佈投資報告,將印度股市由買進「降級」為中立。HSBC的報告說,印度面臨嚴峻的風險,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經常帳赤字難以控制;而印度中央銀行(Reserve Bank of India)與政府為了阻止資金外逃,推出一連串資本管制的措施,使得總體經濟與金融情勢雪上加霜。

一連串的警訊,令人想起一九九七年橫掃東南亞的金融風暴,是否捲土重來!當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的主角泰國,股市過去三個月跌掉一七%,印尼股市也出現相近的走勢,三個月內跌掉一八%。而且,印度、印尼、泰國,甚至馬來西亞,都同步在八月中旬的幾個交易日內出現重挫,外資熱錢集中逃離的現象,已經成了東南亞各國立即、明顯的危機。

面對步步進逼的金融風暴,印度總理辛格充分瞭解,印度已經身不由己地被推上新一波金融風暴的最前線;稍一不慎,就可能像九七年的泰國,或者兩年前的希臘,成為熱錢外資、金融大鱷集體獵殺的肥肉。

八月七日,辛格推出他的救援投手,宣佈由著名的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博士、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曾任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美國金融協會總裁拉詹(Raghuram Rajan),從九月四日接任印度中央銀行總裁。

國際化色彩強烈的經濟學家拉詹臨危受命,令人想起二○一一年十一月,在歐債危機中接任歐洲央行總裁的德拉吉。

德拉吉比拉詹大十六歲,是拉詹在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的「學長」,也曾出任世界銀行的執行董事。四十四歲就回到義大利接任財政部長,協助債台高築的義大利度過多次危機。

具有濃厚「美國派」色彩的德拉吉,在接任歐洲央行總裁時,一度被質疑是否能夠保護歐洲利益;但是德拉吉上任後一方面提供市場源源不絕的流動性,另一方面同步改革歐洲金融監理結構。在複雜的國際金融、歐洲政治,以及歐盟龐雜的金融決策體系中,以庖丁解牛的細膩手法,完成拆除歐債地雷不可能的任務。

拉詹與德拉吉相仿,都是具有強烈「國際化」色彩的經濟學家。拉詹出生在一個印度塔米爾家庭(Tamil,印度南部、最古老的原住民族群),出生不久就隨著在國際組織工作的父親遊歷各國,曾經住過印尼、斯里蘭卡、比利時等國。

家庭的因素讓拉詹從小就有國際化的視野,並且在學業上展現優異的成績。他在印度理工學院取得電機學位、印度阿赫馬巴德管理學院取得MBA學歷,兩者都獲得最優獎章;一九九一年,拉詹完成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時才二十八歲,博士論文的主題就是關於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危機預言比末日博士早兩年一九六三年出生的拉詹,今年剛滿五十歲,卻已經戰功彪炳。他早在○五年,一場「(各國)中央銀行總裁向葛林史班致敬」的論壇中提出報告,警告金融產業的發展,將會觸發全球經濟金融災難。拉詹的研究報告認為,金融資產證券化讓全球金融市場風險升高,而不是像許多金融大師所說的風險分散。他質疑,一旦金融風險爆發,銀行業可能沒有足夠的流動性來因應。

當時仍是美國聯準會主席的葛林史班,名望聲勢如日中天,正要榮譽交棒,而且美國房地產市場才正展開起漲行情,拉詹卻大開烏鴉嘴,當著葛林史班的面前吐槽,反對當時「全面金融解禁」的主流思想。

他對金融風暴的警告,足足比被稱為「末日博士」的紐約大學教授魯比尼早了兩年。兩人的差別是魯比尼積極在媒體上曝光,而拉詹重心還是放在芝加哥大學的教職,後來進入印度政府成為財政部的顧問。

拉詹還曾經向桑默斯(Larry Summers)、克魯曼(Paul Krugman)公開叫陣,提出與這兩位美國金融學界泰鬥完全不同的理論。桑默斯與華爾街過從甚密,當然對於拉詹的理論嗤之以鼻,桑默斯在○五年那場央行總裁論壇中,公開批評拉詹的報告「具有反資本主義色彩」,而且「大量誤導」;如今看來,拉詹有先見之明。但是,桑默斯就算錯了,仍然獲得華爾街的支持,至今還是下任美國聯準會主席第一候選人。

接近歐洲「撙節」觀點

路透的專欄作家斯旺(Christopher Swann)最近就在專欄譏諷此一現象,他說:「拉詹可能比桑默斯更適合(接替柏南克)擔任中央銀行總裁,可惜他回印度去了!」不過,拉詹並不像那些發動「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異議人士那樣民粹,他不將風暴的形成歸責於單一族群,而是用更宏觀的角度分析。他認為金融風暴的起源,是「全球化造成勞動競爭力不平衡」的先天因素。拉詹的論點,被歸類為「供給面學派」,也引起需求學派的克魯曼公開駁斥。

此外,拉詹也質疑金融海嘯後以美國主導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認為各國政府「印鈔票」浮濫銀根的作法,只是人工地維持原本就不合理的GDP(國內生產毛額)規模,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他認為,美國、歐洲與發展中國家,必須各自解決結構性問題,美國要提高勞動力與教育水準,壓制過度貪婪的金融機構;歐洲要解除過度社會主義的保護,推動企業與勞工自由化、降低政府干預;而發展中國家則要解決需求不足的結構性問題。

拉詹的論述,無疑更接近歐洲經濟學家的觀點,主張從調整經濟結構來尋求最終解決,在結構調整、提高生產力、追求平衡的過程中,必須適度「撙節」政府浮濫的財政支出,甚至加稅。這個觀點遭到克魯曼的強烈批評,並且在去年引發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家論戰。

不過,拉詹如今最大的挑戰,不再是葛林史班、桑默斯、克魯曼等人,擺在他眼前的,是印度的「立即而且明顯」的金融危機。

印度財政部與央行在八月十四日宣佈了一系列的資本管制措施,卻觸動了市場高度反感,立刻在八月十六日造成印度金融市場近年來最大的動盪,盧比匯率大跌、股市急墜、債券利率暴升。

八月十四日宣佈的資本管制措施,大幅收縮企業與個人結匯的額度,例如企業匯出的海外直接投資金額,原本上限是公司淨值的四○○%,如今大幅縮減為淨值的一○○%;個人海外匯款的上限,原本是每年二十萬美元,也一口氣縮減為七萬五千美元。

與歐美關係好 可望尋外援還有,印度人對黃金有瘋狂的偏愛,每年進口黃金的金額,造成將近五%的經常帳赤字;而政府對柴油的補貼,雖然照顧了窮人,卻也是印度經常帳赤字居高不下的元兇之一。因此,進一步限制黃金進口、調高柴油價格,都是政府正在考慮的方案之一,卻也可能引發強烈的政治副作用,對明年五月將舉行的全國大選,帶來無法估計的衝擊。

八月十六日大震盪,讓總理辛格強烈體認到金融危機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隔日清晨立刻召集現任央行總裁蘇巴拉、財政部長、經濟部長,以及仍然擔任財政部首席經濟顧問的拉詹等財經決策官員召開緊急會議。

之後各自對外發佈安撫民心的說法,印度央行在八月十九日開市之後,也推出購入十二億美元的長期政府公債,放寬銀行持有債券的上限等,試圖緩和市場疑慮。

大家現在都把焦點放在拉詹身上,這位反對印鈔票的MIT經濟學家,面對正要襲擊的風暴,會不會像他的學長、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那樣,「用盡全力防止金融風暴擴散」?一方面大量印鈔票向銀行體系放水,另一手爭取時間調整印度的經濟結構,還必須在複雜的政治糾結中尋找活路。

而那些虎視眈眈的熱錢外資,到底會不會從印度、印尼身上製造新的金融風暴?曾經當過IMF首席經濟學家、與美國關係良好的拉詹,又能不能從美國聯準會與歐洲央行尋得外援,共同對抗外資大鱷的攻擊?還有,辛格預定在九月二十七日前往白宮拜訪歐巴馬,蠢蠢欲動的風暴能不能在此之前獲得控制?

九月四日將要接任印度央行總裁的拉詹,要用什麼方法將印度從金融風暴的邊緣拯救回來,將是今年全球金融市場安危與否,最關鍵的一戰!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拉詹接下一個爛攤子?

近4任印度央行總裁在位時經濟表現過去20年,4任印度央行總裁都未能改善通貨膨脹與匯率貶值,現任央行總裁蘇巴拉則將金融危機的難題,留給了將在9月4日接任的拉詹。

央行總裁 C.Rangarajan Bimal Jalan Y.V.Reddy D.Subbarao 任期 1992~19971997~2003 2003~2008 2008~2013 通膨率(%) 7.79 4.53 5.85 7.23 匯率變動(%) -9.16-5.67 0.68 -8.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03

「他們是經濟學家,不是證券分析師」 ——關於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132

諾貝爾經濟學獎這是第三次頒給金融學家。

同時頒給觀點、方法相左的經濟學家,也許有讓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更加多元化之意。

對「資產價格」的研究不等於幫助去預測你的股票、房地產的價格變動。

尤金·法馬 (Eugene Fama)

74歲,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是意大利移民後代。1960年畢業於馬薩諸塞州Tufts大學,主修法文,獲得學士學位。隨後在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研究生院讀MBA,1964年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股票市場價格走勢」。

根據SSCI統計,法馬是全世界被引用率最高的經濟學家之一。他也被譽為「現代金融之父」。

拉爾斯·彼得·漢森 (Lars Peter Hansen)

60歲,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1974年在猶他州立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學位,1978年在明尼蘇達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羅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

67歲,現任教於耶魯大學。出生於美國底特律,1967年獲得密歇根大學學士學位,1972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被視為新興凱恩斯學派成員之一。因曾預言美國2000年科技股泡沫而聞名,他與另一名經濟學家卡爾·凱斯建立的「凱斯-席勒指數」,是反映美國住房價格的重要指標。他還是《非理性繁榮》與《動物精神》兩本暢銷書的作者。

席勒曾於2009年造訪中國,並對中國的房產泡沫提出警示。

在金融危機的霧霾尚未完全散去的2013年10月14日,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三位主打研究金融的學者:尤金·法馬(Eugene Fama)、彼得·漢森(Peter Hansen)、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他們的獲獎理由是對「資產價格」的研究。這也許讓普通民眾覺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一次離自己近了那麼一點,因為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資產價格。

官方通稿對三位學者的貢獻介紹中,最有趣的或許是這麼一句話:「他們的發現或許看起來既令人驚奇又相互矛盾。」

這是因為,三位學者中,尤金·法馬和羅伯特·席勒的學術觀點互相對立。

2013年的諾獎為什麼授予這三位學者?相互矛盾的理論為何可以同登領獎台?如果他們的理論是關於「資產價格」的,對現實中的投資有指導意義嗎?南方週末記者就以上問題採訪了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

金融對世界的影響正在擴大

南方週末: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為何花落三位金融學家?

曾剛: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三次頒給金融學家,第一次是1990年,馬克維茨、米勒和夏普因對金融學的基礎性貢獻而獲獎。1997年,默頓和舒爾茨因為「期權定價公式」而獲獎。

或許是因為在過去一段時間裡,金融變得如此重要。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它對世界的影響在逐漸擴大。金融學在主流經濟學中地位和影響力也在慢慢提升。

南方週末在你看來,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最重要的成果是什麼?

曾剛:法馬是公認的現代金融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得獎是遲早的事,甚至有很多人覺得,1990年諾獎第一次頒給金融學家時,最應該獲獎的就是法馬。

不過,法馬的核心貢獻並非只是對「資產價格」的一般性研究而是「有效市場」的假說。他假定(金融)市場是理性的並最終趨於有效。只要信息能夠「真實、準確、足夠地」披露,理性的人們自己會選擇「買還是不買」。

當然,現實中經常可以發現市場的無效之處,但正是不符合現實,才激起了後續的眾多研究,金融學才能成為一個重要的學科體系。

席勒是另一個研究領域的先驅,率先將行為經濟學運用於金融研究的先驅。行為經濟學認為人的經濟選擇並非都是理性的,有些會受到「動物精神」的支配,這個詞最早的定義是凱恩斯給出的。

2008年,席勒還跟阿克洛夫(行為經濟學創始人之一)合寫了一本書《動物精神》,指出有時投資者的行為也像動物一樣衝動。席勒是在用行為經濟學的方法來看待金融市場的運行和資產定價的。從研究的視角和主要觀點看,他和法馬是兩個極端。

漢森則是一名計量經濟學家,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工具層面,他提出的廣義矩現在被廣泛地應用於資產價格變動的研究中。

南方週末:不過,官方給出的獲獎理由是對「資產價格」研究的貢獻。還具體闡述為,法馬發現幾乎沒有什麼方法能夠準確預測未來幾天、幾週的市場;但是席勒發現通過研究對較長時期內的價格,可以對未來數年的價格形成預測;而漢森則研究出一種統計方法,適用於資產定價的合理性測試。這些研究的現實意義在哪裡?

曾剛:諾貝爾獎是授予那些對基礎理論做出貢獻的學者,不要試圖拿他們的理論去預測現實。

很多人批評法馬的「有效市場」理論不符合現實。但事實上,作為對基礎理論的貢獻,「有效市場理論」用簡明清晰的模型,奠定了新古典金融經濟學的基礎。其為金融市場後續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參照。所以,不能以對現實的符合程度來評價其在理論上的價值。

席勒的行為金融學倒是和現實結合得更緊密一些,因為他是從現象到現象的研究,關注研究人的行為。他也做過金融危機、房價等的現實預測,這也是無論在國外還是中國,普通人之中,席勒的名氣比法馬大得多的原因。

但無論如何,對「資產價格」的研究不等於幫助去預測你的股票、房地產的價格變動。他們是經濟學家,不是證券分析師。

金融學本身就是關於金融市場運行和資產價格的學科,它研究的是資產價格的形成和影響資產價格的因素,而不是告訴我們資產價格會變成什麼樣。

更多元化地認識世界

南方週末:「令人驚奇又相互矛盾」,這是特例嗎?

曾剛:當然不是特例,更嚴重的對立觀點同登諾獎台的事情也曾經發生過。1970年代,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時,和他一起得獎的繆爾達爾是典型的凱恩斯派。這兩個學派,一個秉持市場原教旨主義,一個主張政府干預經濟,觀點水火不容。

要理解法馬和席勒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所持的方法論不同。

法馬的理論脫胎於新古典經濟學的正統方法,有嚴謹完美的理論框架,它是在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開展的研究,也很自然地開啟了主流金融經濟學。而席勒從事的行為金融學幾乎沒有系統的理論框架,它是從觀察現實行為的特徵出發來研究金融學的,所以席勒更像劍宗的風清揚,沒有特定的招法,但是對現實的觀察更加深刻。

諾獎完全可以把獎項頒給同一個領域不同的聲音,況且他們對金融市場的運行和資產價格的變動,從各自的研究方法和視角,都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

退一步講,行為金融學也不是推翻了有效市場。這就像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供求關係」一樣,也存在很多缺陷,有很多理論修正但不是推翻它。因為它的假定本來就是提供一個參照系,是一個研究的基石。

南方週末:近來有觀點認為,包括美聯儲在內的很多金融監管當局在過去幾年中對金融監管規則的修改,背後隱含的經濟學原理都是越來越多地使用行為金融學,而放棄有效市場。金融危機之後,席勒的《動物精神》一書在中國大賣,「動物精神」也成為金融實務界的熱詞。行為金融學是否也在影響著金融監管理念?

曾剛:不可否認,行為金融學的發展,顛覆了新古典經濟學中的一些教條,是人們可以用更加現實和多元的視角來看待市場和政府干預,理性與非理性的關係,的確在過去幾十年中,對金融創新與監管的實踐都產生了一些積極的影響。

當然,我們也不宜過度誇大行為金融學對傳統經濟學理念的衝擊,在很大程度上,理性假說前提,以及承認市場機制的效率和作用,仍然佔據著主流的理念,也是值得堅持的方向。

總的說來,金融危機的爆發反映出市場本身理性上的一些缺陷,在關鍵時刻可能需要一些政策舉措加以修正和干預。非主流的經濟學,包括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可能帶來觀念上的一些改進和完善,這讓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更加多元化,也有助於經濟學研究本身的發展。這次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頒發給兩位觀點、方法相左的經濟學家,或許也有這樣的考慮。

聲音

@許小年:法馬和席勒對市場的理解處於對立的兩極。前者認為價格由人的理性計算形成,因此含有豐富的信息,是經濟個體進行決策的可靠依據;後者則強調心理因素(動物精神)的作用,認為價格中充滿誤導性的「噪音」,例如金融危機前的美國房價。對立的觀點同獲諾獎,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對立面。

@鄒恆甫:諾貝爾獎之荒唐:同時給持有不同觀點的人。Fama認為市場有效率;Shiller認為市場無效率;漢森搞技術活兒。(摘自新浪微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081

經濟學家永遠不應該成為交易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036

引語——彼得·林奇曾說:「如果你在分析經濟和預測市場上花的時間超過13分鐘,那麼你就浪費了10分鐘。」

在2008年之前,經濟學家的工作從來不貼近市場交易。但是,在金融危機後,有些經濟學家卻變成了「超級明星」。突然之間,經濟學家們開始在媒體上呼籲買入或賣出股票。

經濟學家們的工作很重要。我們所有市場參與者能夠從他們的報告中學到很多東西。但是,當他們給交易員或基金經理的報告中開始包括一些市場警告的時候,事情開始變得有點奇怪。

經濟學家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市場和現實世界的相互影響,但是他們得把握好尺度。

經濟學家在幫助我們理解真實世界方面極其重要,但是在市場交易中直接應用經濟理論則非常危險。比如,GDP增速疲軟意味著股市回報下降。如果你按照這種邏輯進行市場操作,那麼你就會錯過前幾年的大牛市,也會錯過歐洲股市探底。它還會使你相信中國股市將有很好的表現(因為中國GDP增速一直非常高)。

實際上,在任何國家,經濟數據和股市之間就沒有這種正相關的聯繫。

另外,短期經濟數據和股市走勢一樣難以琢磨,因此你把對股市的預測建立在同樣難以琢磨的經濟數據上,這本身就不大合理。

市場和經濟數據之間的聯繫不是很大,這種觀點也有一些研究支撐:

倫敦商學院的研究顯示,根據有利的經濟因素做出的投資決策實際上得到更差的結果。研究員Dimson,Marsh和Staunton稱,「他們研究了83個國家1972-2009年的數據,並按過去5年的GDP增速進行排列。GDP增速最高國家股票投資回報的均值為18.4%,但是最低GDP增速國家股票投資的均值為25.1%。」

紐約梅隆銀行也對1970-2012年的標普500指數和美國經濟增速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兩者無論如何也不存在聯繫

一個例子就是希臘股市。希臘股市曾是全球最不受歡迎的市場,但是從價值上看它處於極端被低估的水平。但是,它的走勢只有一個方向(截止2012年6月份,希臘股市從2007年峰值下跌了90%)。

然而,PIMCO給我們提供了完美的案例。他們每年匯聚全球幾百個最聰明的人召開會議,然後公佈一份報告,其中包括他們對經濟和市場的預測。好消息是,自「後金融危機」開始以來,他們對經濟的預測一直非常準確。Mohamed El-Erian稱,問題是他們對經濟的預測非常正確,但是對市場的預測完全錯誤如果你根據PIMCO經濟學家的預測,然後才進行相反的市場操作,那麼你就會得到非常好的投資收益。

總結,經濟學家在「指點」股市與評論經濟之間存在很大不同

股票交易基於三種因素,即市場情緒、價值和趨勢。是的,經濟數據能夠影響這三個因素。但是,這應該讓交易員和投資者來做出選擇,而不是一個經濟學家

投資者應該始終觀察經濟,分析數據和市場流行的觀點。但是,這樣做目的是為更好的幫我們瞭解周圍的世界,而非幫助我們取得投資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94

俄羅斯的良心歷史學家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hzd.html

最近美國輿論界是打了興奮劑了,在菲律賓風災上面大做文章,猛批中國。

其實這次對美國確實是一個大好機會,看美軍可不可以趁著救災的名義改變菲律賓公眾的看法,然後就落實美軍事實上長期駐軍菲律賓的目標。所以輿論上的攻勢是肯定要打的。

不過最近我看到的,倒是俄羅斯對美國的輿論攻勢很厲害。

大家知道,俄羅斯最近在兩條戰線上大獲全勝。

第一條戰線就是斯諾登。這個已經將美國政府全世界維護人權啊啥的遮羞布給徹底扯下來,算是讓美國在沙灘上裸奔了。

第二條戰線就是敘利亞。

俄羅斯成功地在敘利亞主持局面成功,搞得最後連歐洲人的和平炸藥獎也要朝普京同學的方向扔過去,給了聯合國的化武組織。

那麼這個政策成功的第一個反應,是導致了美國和沙特關係的惡化。

隨後開始的伊朗核武談判,不光讓美國和沙特關係進一步惡化,連以色列都開始緊張了,怕談判之中自己被美國賣了。

作為對斯諾登的報復,美國是用了在俄羅斯開冬奧會的事情來打俄羅斯的臉。結果俄羅斯人就把啥奧運火炬搞到太空空間站去漫步。

那麼俄羅斯和美國這種互相打臉的動作是會越來越大的。

這幾天看到了今日俄羅斯的最新打臉節目。

今日俄羅斯在網絡上還是蠻流行的,他們的節目基本上是兩手的,一個是影響美國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另一個是教育本國年輕民眾,打垮俄羅斯的親美勢力編織的虛假的美國形象。

他們針對的方向也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現實事情,一個是歷史結論。

最近一個節目就是關於美國的私人監獄。就是私人開監獄,政府送犯人進去,每個犯人政府付錢,就是納稅人的錢。那麼在這種經營模式之下,進去的犯人越多,人家的收銀機就越響亮。結果看到一傢俬人監獄去年的利潤是17億美元。

所以為了保證私人監獄企業們的錢來源滾滾,你就必須法律上將更多的同學扔到監獄裡面去。這樣美國坐牢的同學就要很多了。

然後今日俄羅斯就開始將全球保護人權模範---美國和美國經常攻擊的壓迫自己國家人民的兩個大魔頭---中國和俄羅斯做比較了。

美國,坐牢人數是223萬9千751人。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近5倍,坐牢人數是164萬。

俄羅斯,人口差不多美國一半,坐牢人數是68萬8千800人。

估計大家說,你要是對社會有重大威脅,關起來,我們安全啊。

於是今日俄羅斯分析,美國的犯人中間,超過一半不是暴力犯罪。

最後的結論,漂亮的俄羅斯女記者說,「在自由聖地(land of free)美國」,私人監獄的利潤這麼好,現在有錢人也熱心投資,看來越來越多的人是會被關起來的。

當然,美國的黑人同學們是主要關押的對象,將來西裔同學們要加入了。

前一陣子在書店,看了看美國黑人的歷史,裡面有一段很有意思。對黑人民權運動,大家估計知道比較多的就是馬丁路德金了,雖然最後他是被美國政府的一些勢力給咔嚓掉了,但是他代表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還是被美國主流社會認可。

當然了,美國社會打開了精英黑人在政治上的通道,但是對大眾黑人估計主要的改變,就是餓你不死的福利養懶人制度。

其實大家想一下,黑人剛開始被人運到美國來的時候是奴隸啊。你做奴隸,敢懶嗎?

美國南北戰爭之後,雖然名義上不是奴隸了,但是在大部分的南部地區,黑人因為找不到工作(因為人家不給你工作),成為社會閒雜人員就被勞教中心給圈起來了。這些圈起來的犯人,就被租給美國的私人礦山和鋼鐵企業啥的,做奴工。那麼你做奴工,也敢懶惰嗎?

所以從民權運動之後出現的兩個主要問題,一個就是養懶人的福利,另一個就是毒品的流行和美國的反毒戰爭。

毒品在黑人社區的盛行,其來源如何,現在還是有比較多的爭議,一種比較猛的說法就是毒品是聯邦調查局引進來摧毀黑人社區的。但是無論如何在60年代,其實白人年輕人吸毒也比較厲害,因為當時吸毒是代表了年輕人反叛、抗議政府、表達自我的一個政治手法。但是之後,主要針對黑人社區的反毒品戰爭,尤其是反可卡因政策對黑人社區的摧毀非常大。

其實在美國通過排華法案之後,針對中國人的反鴉片法案也是這樣類似的政策,後來還出現針對美國的墨西哥人的反大麻法案。

這些法案,聽起來冠冕堂皇,但是裡面夾帶的私貨非常多。這些法案其實就是像現在美國針對穆斯林的反恐法案一樣,就是給予司法部門,尤其是警察部門很多超級權力,你就可以在反恐怖的口號中做很多很多事情了,然後一切作姦犯科的事情,都可以在反恐的名義之下做了。

比如反恐,就偷聽德國總理的手機了。反恐,就監聽清華大學了,估計清華大學的學生都是恐怖分子,呵呵。

那麼這裡就舉一個例子。

在奧克蘭,警察認為我懷疑你這個老黑帶毒品要搜查你的車子,於是上來開你一個罰單,說你開車違反交通規則了,這裡只開25英里,你開了27英里,然後就開後車蓋,搜查,查到毒品,bingo,有成績;沒有查到,按照交通罰單處理,罰單估計就是幾百美元,可是人家老黑可能車也就是幾百美元。交不起罰單,車可能就被沒收了,或者向法官求情,靠做社會服務,就是獻出勞力百把個鐘頭,就算是罰了錢。

但是這種反毒品政策造成的擾民就很正常了,因為動不動,只要你是老黑,警察就截停你。

於是一天一個老黑被兩個警察給攔下來了,怒從中來,拔槍就把兩個警察給突突了,結果幾萬黑人上街,普大喜奔,狂歡慶祝。

這個就是反毒品法律,給老百姓帶來的各種困擾。

那麼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時候,另外兩個組織讓美國政府更加忌憚。

一個叫做伊斯蘭國家(Nation of Islam),就是信仰伊斯蘭教,抗拒信仰基督教,這個組織的領袖叫做Malcolm X,也是最後被美國政府的人給突突了。

現在這個組織的同學也是基地在美國想發展的同盟軍。

另一個組織就是奧克蘭這裡起來的,叫做黑豹黨。

黑豹黨的主要思想和行動指南叫做「毛主席語錄」,所以黑豹黨認為美國政府在國內摧殘少數民族的政策,與其國際上搞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是一體的,所以認為美國黑人爭取獨立、自由和解放是與世界反帝反殖民霸權的行動一體的。

因此黑豹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其中主要是黑人社區要達到自立更生的獨立地位,其中的一些社會福利活動,就是免費提供黑人小孩早餐、派發衣物,還有從小教育黑人小孩關於經濟上的階級鬥爭啥的。當然免費醫療服務,反正中國搞過的很多東西他們都在做。還有就是戒毒和戒酒中心。

不知道當時他們靠啥解決經濟問題的,因為美國政府通過FBI是專門要勒死他們的。因為很多社會福利啥的,你勒死他們之後,靠聯邦政府提供,這樣就可以打擊黑豹黨的民眾支持了。

早期,黑豹黨有的賺錢方法就是開車到舊金山的中文書店,買英文版的毛主席語錄,然後就是到伯克利的加州大學賣給白人學生們。那麼其他的賺錢方法,如果合法的渠道都被FBI給勒死了,會不會也包括提供毒品給白人年輕人們?

這些估計都需要查查歷史的具體記錄,才可以確定。因為顯然這裡有一個目標衝突,美國政府這邊的某些人,是想黑人年輕人多吸毒和酗酒,黑豹黨當然就是要在社區搞戒毒和戒酒,另一方希望你那邊的白人年輕人多吸毒和酗酒。

後來在基辛格偷偷訪華之後,在尼克松過來之前,黑豹黨的領導同志也去了中國訪問,受到了周恩來的接見。當時黑豹黨希望提出的建議,就是在中美兩國談判中間,希望要求美國政府放棄鎮壓黑人少數民族成為談判的一個項目。

這個時候黑豹黨認為美國黑人的解放事業是和中國人民全球反帝國主義是一起的,而中國政府也認為,中國在全球的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也是和美國國內被壓迫的少數民族的解放事業是一體的。

當然,後來出於中國和蘇聯的道義支持,以及法國等其他國家的支持,美國黑人受到的壓迫確實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是黑人的領袖們,不管是溫和的、還是激進的,不管是信基督的,還是讀毛選的,基本上都被懷疑是聯邦調查局的相關的馬甲同學,給殺得差不多了。那麼黑豹黨的一些領導人就被警察給打死在床上,然後拖屍體到樓梯間,放把槍在屍體的手上,製造和警察槍戰的場景。

黑豹黨的衰落開始於中美和解,和後來的美國和蘇聯的和平共存政策。黑豹黨的支持當然沒有了,那麼作為對價,西藏那些藏獨遊擊隊當然也悲劇了。

那麼美國對黑人的政策,就是一方面靠給以反毒戰爭特殊的權力打擊一些黑人社區有組織的形成和壯大。另一方面就是靠福利政策來圈養窮人,聽話的、沒出息的繼續福利,不聽話的、搞事的,蹲大牢。精英人士的話就可以少數人混上去。

按照黑人自己的講法就是少數幸運的黑人,被主子看中提拔,不在棉花田裡面當奴隸,進了房子裡面成為house黑鬼了。而今天這個house還是white house。

所以看來美國這個監獄人口降下來的機會蠻小,自由聖地關黑人比前種族隔離國家南非還要關得多。

看當年中國那個架勢,不是打臉,而是錘心啊。

現在俄羅斯打臉,另一個方面就是講歷史故事,就是做有良心的歷史學家。最近講美國歷史的系列單元,是關於美國的感恩節的。

現在的主流說法就是白人當時感激印度安人教他們耕種,俄羅斯有良心的歷史學家說其實請印度安人喝酒,裡面是下了毒藥的。

俄羅斯同學很猛,打臉打到整個白人種族的臉都打腫了。

先是說,西方的說法,就是歐洲白人把文明帶到了蠻荒之地,其實當落後和貧窮的歐洲人到了美洲,才發現人家才是文明,城市規模比歐洲最大的城市要大好幾倍。

社會運作、人民生活、文化水平、文明程度都高許多。

那個時候的歐洲人不懂得牙齒健康,掉牙很厲害。這個倒是真的,我記得看喬叟的書,在歐洲那個時候,沒有大門牙,是女人美麗的標誌。

還有就是不洗澡啥的。白人是到了美洲,人家瑪雅人教會了他們洗澡,所以後來這些歐洲人都羞愧難當。

那麼到美國那些白人,其實是去南美洲淘金的路途失敗,最後就漂泊到了北美,然後天天想挖洞淘金,當然啥都沒有,後來要餓死了,開始了人吃人。然後才是印地安人救了他們,但是白人們請印第安人慶祝,所謂感恩,結果就在酒裡面下毒,把印地安人們給毒死了。

按照西方目前主流歷史學家的講法,是承認超過1億的印地安人是被搞死的,但是是被歐洲白人帶來的病菌給搞死的。不過俄羅斯有良心歷史學家提出異議,認為病菌是一個因素,但是對印地安村莊進行大屠殺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所以他們認為,在感恩節背後其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種族滅絕大屠殺,要比希特勒殺猶太人要大很多很多。

那麼這些屠殺是哪些罪魁禍首呢?

就像你罵德國殺猶太人,總得把希特勒給擺上台吧。那麼今日俄羅斯首先揭發的就是美國開國之父華盛頓。

歷史學家們談到了華盛頓的信件中,如何去三光印地安人的村莊,大概這個就是指當時華盛頓作為英軍的首領和印地安人遊擊隊的戰爭。當時印地安人遊擊隊是受到法國支持的。

後面就談另外一個美國重量級歷史人物---傑弗遜如何要求滅絕印地安人的;當然之後有列舉了幾個小一點的,比如加州州長,後面的大羅斯福如何在滅絕印地安人的行動中,和大家分享經驗和快樂。

總之,最後的結論就是美國的這些啥民主精神領袖都是大屠殺的罪魁禍首。手法也就是當初西方,你黑列寧和斯大林同學,你黑毛澤東同志。

   這個對美國今天年輕人的影響如何還不知道,但是用來打俄羅斯的帶路黨是綽綽有餘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640

經濟學家與央行眼中的“聖誕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491

如果你把兩個經濟學家放在同一個屋子里,那麽你會得到兩種意見。但如果其中一位恰巧是凱恩斯主義者,那恭喜你,還能聽到第三個不同的聲音。Winston Churchill 說的好。經濟學家之間很少有不吵架的時候,就連聖誕節這樣的話題也一樣。英國經濟學家Dario Perkins想象著各路宏觀經濟學家會這樣過聖誕。 凱恩斯主義者:聖誕節,也要宏觀穩定! 他們會根據這一年的年景來決定大家該過幾次聖誕節。Paul Krugman的關於大蕭條的文章“希望每天都是聖誕節”就是最好的代表。在這篇文章里,他還爆料了自己對英式華麗搖滾的小嗜好。凱恩斯主義者一直都嫌政府發揮的作用不夠大,所以連聖誕老人他們都希望是”政府資助“的。 奧地利經濟學派:聖誕節,老危險了! 都說盛宴之後,淚流滿面。聖誕節的狂歡消費後,來年的一月經濟往往都會半死不活。贈送禮物會產生道德風險嗎?聖誕裝飾品的錢是不是花的太多了?他們為這些問題簡直操碎了心。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學者們會以自由主義的一貫姿態,反對聖誕這個全世界人一起過的“公共”假日。堅持自由市場才會有好結果,過不過聖誕也是種自由! 貨幣主義者:聖誕節是什麽,只有我知道。 但是這群人很快會因為不被其他經濟學家了解而垂頭喪氣。他們的思維方式精簡到極致就是一個恒等式。這個恒等式容易被聖誕老人的流通速度影響而左偏右差。頑固的貨幣主義者認為只要控制住了“巧克力”的發行,就不會出現“腰圍”的惡性通脹,也不會讓小孩子出現活動過度。 芝加哥學派:聖誕節沒什麽大不了,禮物送來送去,其實凈收益為零。一個完全的理性人能夠預期到這一點,並據此作出調整。 宏觀審慎主義者:寤寐思服,輾轉反側。 他們會為了如何平滑聖誕對經濟的影響而繃緊神經。他們也許在11月中期就會收緊信貸,給酒類產品加價。然後在來年1月上旬再反其道為之。最頑固的家夥甚至會把量化控制的”黑手“伸向聖誕公公的玩具工廠。 增長停滯主義者:告訴你個秘密,自1990年代中期後, 聖誕節就開始無趣了。為神馬?我可以怪音樂嗎? 中央銀行的態度也各有區別: 美聯儲:聖誕節的鐵桿粉絲。 他們甚至創造了自己的聖誕老人。他們為聖誕老人的雪橇不是自己的貨幣政策工具而感到沮喪。他們贈送禮物給銀行,希望銀行把這些禮物分配到社會。他們只能指望這種間接的方式。 歐洲央行:總體喜歡聖誕,但是... 央行的銀行家們總體喜歡聖誕,但是其中有一小撮有影響力的團隊認為贈送禮物是不道德的,而且會導致惡性通脹。這一小撮人搞砸了年度聖誕party,行長為此很沮喪! 英國央行:他們承諾會在12月25日歡慶聖誕,但是... 但是這取決於一系列明確的條款以及“退出”條件。為此,他們寫了24000頁的論文來解釋背後的高深邏輯。 日本央行:花了20年告訴世人聖誕老人都是騙人的,聖誕節就是浪費時間。雖然他們現在已經改變了主意,但是人們對他們半信半疑。 最後要記住的: 英國政府:把聖誕節看成是女王教育臣民的好機會,卻擔心女王的根深蒂固的“社會主義傾向”。英國政府巴不得每個人都能在聖誕節工作,這樣英國才能與中國競爭。(大富豪們不在這個被希望之列,大富豪們負責購買遊艇,直升機,珠寶和鄉間別墅。)英國政府的聖誕老人的新使命有點狠:“拿救濟的人也該停停了,錢應該用來幫助給我們投票的人按揭買房子。“ 美國國會:這一年感覺不對勁呀。為神馬?哦,前兩天,共和黨和民主黨達成預算協議了。呵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03

美聯儲經濟學家的顛覆性研究結果:企業投資決策與貨幣政策關系不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2048

美聯儲經濟學家Steve Sharpe與Gustavo Suarez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企業投資決策與利率水平的變化沒啥太大的關系。 他們在一篇名為《投資對利率反應遲鈍:從首席財務官的調研得出的證據》的論文中提到,投資理論的一條基本原則以及貨幣政策傳導的傳統觀點認為,加息會對企業的資本支出產生相當大的負面影響。但是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影響沒大家想象的那麽大。 該項研究的數據來源於2012年9月杜克大學/CFO雜誌全球企業展望的季度調研,調研對象為不同企業的CFO。 其主要觀點是: 絕大多數CFO表示,他們公司的投資計劃與可能的借貸成本降低沒什麽關系,只有8%的企業會在借貸成本降低100個基點的時候增加投資,另外8%的企業會對利率減少100-200個基點做出反應。 值得註意的是,68%的企業不認為利率下滑將會刺激公司增加投資。 此外,我們發現公司對利率的提高可能更為敏感。但是也只有16%的公司會在利率提高100個基點的時候減少投資,利率提高100-200個基點時只有15%的公司會采取行動。 總之,如果長期利率更低,大部分公司都不會計劃更多的投資,只要利率不高出300個基點,大多數公司也不會減少投資。 下圖中,紅線為企業投資決策的變化情況,藍線為利率水平: 而2013年長期利率的陡然上漲也讓這兩位經濟學家有機會驗證這個調研結果,當時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和投資級的債券收益率上漲了100個基點,在當年的全球企業展望季度調研中,也提到了投資與利率的問題。 在396份可用回複中,9位CFO表示他們的資本開支“明顯減少”,28位表示“稍微有些減少”,總體而言,9.3%的回訪者說他們因為利率走高而減少了資本支出,這與2012年10%的比例相仿。 91%的回訪者並未表明利率上漲1%使他們減少資本支出,只有3.7%(15個)的回訪者表示如果利率在年底上漲2%,他們會減少資本支出,這一結果甚至低於2012年的調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75

華爾街見聞情人節特輯:像經濟學家那樣約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496

還記得嗎?那一年,華爾街見聞和讀者一起傳情美聯儲、燃情經濟學。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節如一。對你的情意不僅限於某個日子,卻可以借某個日子用特別的方式傳情達意,這或許也算節日給我們每個人的一份“禮物”。 難得東西方情人節今年同一天到來,華爾街見聞再次搬來看似不解風情的經濟學,展示另一種魅力。都說理論要聯系實際,要是約會,經濟學的理論能不能真正幫上忙?斯坦福大學的一位經濟學家Paul Oyer會回答:當然能,而且還是時髦的網上交友、線下約會哦。 在近作“網戀讓我知道要掌握的經濟學知識都有哪些”(Everything I Ever Needed to Know About Economics I Learned from Online Dating)中,Oyer介紹了他認為網戀也適用的經濟學理論。在此,華爾街見聞根據Quartz的摘錄內容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些經濟學家的心得: 1、市場厚度:說白了,海選成功幾率高,所以才有人想往人多的城里跑。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2004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無論是買方更多還是賣方更多,成交的幾率都沒有兩者比例穩定的時候大,人數相當的時候成交幾率高得多。 如果可選對象更多,用人機構或是求職者都更有可能得到滿意的招聘或求職結果。 在用人方眼中,即使是一比一的比例,同一家公司的應聘者也不會全都很適合應聘的崗位。 如果擴大招聘範圍,應聘人數增加,就能找到更多的適合人選。 約會也是同樣的道理:要找個理想對象就必須盡可能擴大挑選的範圍。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運氣不會那麽好,不大可能一約一個準,一下子就撞上意中人。 古人要是見到在水一方的“伊人”,可能還先要輾轉反側、寤寐思服“糾結”下。我們現代人肯定先拔腿往“伊人”方向靠攏,往心儀對象居住的那個城市或者那附近地區去。 當然,要是為了尋覓佳人周遊世界未免太幼稚。Oyer提出一個更簡單的做法:挑選一個你覺得找得到最多約會對象的地方。 2、逆向選擇:用白話解釋,免費的反而可能是最好的。 這話可以理解為,買家反倒比賣家掌握的消息多。在保險業,逆向選擇意味著吸煙的人會得到更多的保險賠償,他們更有可能選擇買保險,所有人都要交更多的保費。 不吸煙的人就不大可能買這樣的保險。 從約會的角度看,有些人出於某種原因覺得自己遇不到知心愛人,這樣的人倒更有可能成為一些交友網站的付費會員。 但如果會員最後碰到的大多是沒有吸引力的約會對象,那樣的交友網站就會嚇跑一些優秀的單身男女。 既然網上交友沒有強制性,可能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嘗試,在不收費的廣大網絡世界尋找知心人,那里也許是適合人選最多的地方。 Oyer還建議,在決定向可能成為愛人的對象透露多少信息的時候,不妨也考慮逆向選擇。 這意味著,我們應該知道約會應該有所保留,信息不會全都公開,你的約會對象對你也會有所隱瞞。 而且表現自己的時候也要註意。 在你未來的伴侶眼中,你的某些癖好是挺可愛的,可要是一些不了解你的人見了,倒未必有好印象。 3、信號傳遞:用商品做比,就是知道商品有多少價值,而且很快證明物有所值。 如果你跟人發簡訊約某人,通常說明你希望結識對方,可對方根本不了解你是不是真心實意。 這時候,你空有一身本領也沒用,必須把這些本事都讓人信服地展示出來。 要是求職呢,就要向應聘公司展示自己的教育背景、學歷、工作經歷等等,證明自己是勝任招聘崗位的最佳人選,讓老板覺得應該開那個薪水請你。 所以,如果是第一次和網上的約會對象見面,當然要盡量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 這樣就沒問題了?此言差矣。 數學家Chris McKinlay用數據挖掘和分析縮小網上約會對象的範圍,但他還是難以找到摯愛,直到他給自己定了規矩才柳暗花明。 他定的規矩有:不飲酒、不看音樂會和電影,因為這幾項活動都會讓約會對象分心。另外,如果見面後談話陷入僵局,不要再勉強繼續。 4、搜尋理論:這說來簡單,四個字:別等太久。 如果你周圍有不少單身對象是自己的理想型,就很難決定選哪個人發展一段戀情。 Oyer在書中警告,不要太挑剔。他寫道: 到了某個時候,別不安分了,愛你身邊的人。 所以,我們可以歸納為,搜尋的時候要花時間,了解自己可以得到哪些選擇,而一旦你覺得自己有點忘乎所以了,要盡量現實點。 遇上一個適合的對象,別因為指望以後還會碰上更好的人選就錯過一段姻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36

德拉吉寬松承諾讓經濟學家陷入困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899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暗示最早可能將於下個月采取行動來對抗低通脹問題,在歐元區經濟複蘇顯示出穩固跡象的背景下,這一表態讓經濟學家們對歐洲央行是否會推出進一步刺激愈發困惑。 據彭博對38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其中19位經濟學家認為,德拉吉將於3月歐洲央行議息會議時放松貨幣政策。另外19位經濟學家則持相反觀點。 雖然歐元區通脹水平於今年1月份達到了4年內新低,但是去年底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卻超過了預期。 在通脹走低的壓力威脅著經濟增長的背景下,德拉吉正在努力對歐元區經濟複蘇提供支持。但在2月6日的議息會議上,歐洲央行仍然維持利率水平不變。德拉吉當時表示,歐洲經濟情況還很複雜,需要更多的信息來做出是否采取行動的決定。 荷蘭Nibc銀行的經濟學家Duncan de Vries表示,“歐洲央行可能更願意按兵不動,通脹水平顯然較低,未來幾個月預計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在經濟增長微弱改善的背景下,預計政策制定者還會仔細研究短期通脹的動態。” 然而,IHS Global Insight首席英國及歐洲經濟學家Howard Archer則表示,“如果歐洲央行的通脹預期顯示歐元區CPI仍然會在2016年保持在2%以下的水平,那麽這很可能是誘發德拉吉推出進一步刺激的動因。” 在預計歐洲央行將於3月采取寬松行動的經濟學家中,多數認為其行動的方式是降息或者啟動購債項目。但目前歐洲央行基準利率已經低至0.25%,降息的空間已經很小了。 另外,彭博調查還顯示,80%受訪經濟學家認為歐洲央行的前瞻指引是有效的,這一比例較1月時的77%有所增加。 2013年第四季度,歐元區GDP初值環比增長0.3%,高於預期0.2%,較前一季度的環比增長0.1%也有所加速。其中,德國和法國去年四季度GDP增長雙雙超預期,可能預示著2014年經濟將強勁複蘇。詳情可參見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德法帶動歐洲四季度GDP超預期 或預示2014年強勁複蘇 歐盟統計局將於本月28日公布歐元區2月初步CPI數據,歐洲央行也將於3月6日更新其通脹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18

中國失業數據“打架”:經濟學家只能靠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553

中國上周公布的兩個失業率數字相差了近一個百分點,彭博社認為這意味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就業市場缺乏透明。 每月第一個星期五是美國決策者、投資者和公眾翹首以待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美國勞工部會公布上月的非農就業報告。然而,中國並不存在與之相對應的報告。 本月23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全國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5%,為連續第四個月下降。兩天以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8%。公布時間相差兩天,然而失業率卻相差了近1個百分點。 對中國政府來說,維持7.5%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就業。李克強總理半月前曾表示,達不到GDP增長目標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工作機會在不斷增加,工資不斷上漲。彭博稱,由於缺乏可靠的就業數據,經濟學家們只能靠揣測,在不影響就業的情況下,中國對於經濟增長放緩的容忍程度究竟有多大。 將2億多外來務工人員排除在外的城鎮登記失業率與新推出的調查失業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後者的統計方法並未公開。不過,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一般認為,調查失業率比登記失業率更準確,更能全面反映真實的失業狀況。國際上也通用調查失業率。 在法興銀行經濟學家姚煒看來,城鎮登記失業率數字“幾乎是毫無意義的”。她告訴彭博社: 以調查為基礎的新失業數據應該會填補一些空白,尤其是在計算那些並未在當地進行失業登記的失業人數上。 據彭博社,發改委今年4月曾表示,3月底的調查失業率為5.17%。7月23日的失業率則是自那以後首次公開發布的最新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00

「禿鷲」基金狠搶一六○○%報酬率 驚動百位經濟學家 阿根廷倒債事件 動搖全球金融秩序

2014-08-11  TWM
 
 

 

哪有這種國家?欠了錢不還,還有百名經濟學家、多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幫它喊冤?國家破產,股市還是今年以來全球漲幅最高,引來一堆投資人搶進買便宜?別小看阿根廷倒債,它的影響,可能比你看到的更深遠!

撰文‧楊卓翰

才在世足賽飲恨,屈居亞軍,引發上千球迷在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暴動,阿根廷這個南美洲第三大經濟體,如今又面臨另一次國際屈辱。

阿根廷總統費南德茲七月三十一日舉辦公開電視演說,向全國人民解釋,政府因無法支付五.三九億美元的國債利息,正式違約。隔天,國際互換與衍生品協會(ISDA)正式裁定阿根廷對國債違約,承作CDS(信用違約交換)的機構必須理賠。

這是繼歐債風暴後,第一個啟動CDS理賠的國家,正常來說,這代表阿根廷已無力償還債務,上千億美元的國債可能變成廢紙,所有政府擔保品也都失效。這對已連續二季經濟負成長、擁有四○%的超高通膨、面臨貿易和財政雙赤字的阿根廷來說,無異敲響喪鐘。

隨之而來的,應該是股市跳水、債券拋售、匯率崩跌、民眾擠兌。詭異的是,這些都沒有發生,沒有暴動,甚至連抗議的人都沒有。

這次不一樣!

二度違約,被避險基金盯上七月三十一日,阿根廷MERVAL指數從前一日的高點八九○○多點跌了九%,至八一○○多點,但八月一日收盤隨即反彈一.七%。儘管震盪,但阿根廷今年以來的漲幅仍有五二%,仍是全球之冠。

而違約的主角:二十年期公債,價格雖然從違約前的九十六美分跌到九十美分,卻仍比一月的六十五美分還要高,殖利率甚至從一○.四三%微幅下跌到一○.三六%。比起二○一二年引起歐債風暴的希臘違約事件中,希臘公債價格一夕跌到三十美分,阿根廷這次違約,簡直跟沒事一樣。

不只如此,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包括索羅斯家族理財室(George Soros's family office)、DE Shaw、Third Point和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等全世界最大的避險基金,反而開始大買阿根廷的石油、電信和金融股。為什麼國家破產,投資人不但不為所動,反而大買股票?

阿根廷素有倒債之國的惡名,早在一八二四年,阿根廷發行第一筆公債,結果不到四年就跳票。這次是近十三年來的第二次違約,也是立國以來第八次倒債。

不過,這次違約的結構和過去不同;就連寫《這次不一樣》一書、暗諷人們忽視倒債危機的美國知名經濟學家羅格夫(Kenneth Rogoff),都指出,阿根廷這次倒債「真的不一樣」。

「阿根廷絕對不會對這些『禿鷲基金』低頭!」阿根廷財政部長柯西洛夫(Axel Kicillof)在七月三十日於紐約召開的記者會中大聲宣示。要聽懂這句宣示,必須先回到十三年前的一段歷史。

一紙法院判決

讓主權債務重整成空

二○○一年,阿根廷遇到了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無力償還當初在紐約發行的大量債務,造成了上一次的國債違約。阿根廷八一○億美元的債務契約,一夜之間變得不值錢。不過,仍有少數不怕血本無歸的投資人,會買下這些極便宜的不良債券,希望有一天債主能夠償還。

○二年,買下其中七%債權的,就是以NML Capital為首的紐約避險基金團,他們正是柯西洛夫口中專買違約債券並以訴訟手段爭取高額利潤的「禿鷲基金」,也是他們掀起了如今這場違約風暴。

在IMF(國際貨幣基金)的幫助下,阿根廷在○五及一○年提出債務重整,藉由發行價值只有四分之一的新債券,來取代舊債券,減輕債務量。有九三%的債權人同意,畢竟,這些撈便宜的債權人,早就計算過重整後仍會獲利。

但這時候,有七%的債權人拒絕債務重整:NML Capital像是「釘子戶債權人」一般地緊咬不放,堅持阿根廷要用原本的全額支付利息。原來,NML Capital並不簡單,他們專門瞄準破產公司,克萊斯勒、通用汽車破產事件,都可以看到他們透過這種方式獲利。據歐洲債務及發展協會計算,如果讓阿根廷屈服,他們的報酬率將高達一六○○%。

雖然這群禿鷲的債權僅約十三.三億美元,以阿根廷二九○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應付起來應是綽綽有餘,但債務重整中有一條「未來發行權利條款」(RUFO):未來不論發行多少新債,所有債權人的權益必須相同。也就是說,阿根廷不能只付給NML全額,而必須付給剩下九三%的債權人全額利息,總金額將超過二千億美元。這相當於阿根廷一半的GDP(國內生產毛額),阿根廷自然無法消化。但NML據理力爭,兩造去年一月告上紐約法院,展開一年半的鬥法。

今年七月十八日,紐約法院判NML有理,而在七月三十日大限前夕,雙方談判又破裂,紐約法院下令將阿根廷已經存進銀行,原本要付給九三%債權人的五.三九億美元利息凍結。阿根廷只有兩條路:宣佈違約,或是支付這當初簽下的巨額負債。最後,阿根廷只得選擇「技術性違約」。

解決這場鬧劇,仍有一絲微薄希望,阿根廷現在仍有機會和第三方銀行團達成協議。市場傳言,數家阿根廷的私人銀行正在計畫向NML買下十三億美元的債權,打算在RUFO失效後,再和阿根廷政府談一個較好的條件。如此一來,就可以避過法律規定,阿根廷也只會短期違約。

從市場的反應來看,大家也都預期這場茶壺裡的風暴很快就會落幕;知名避險基金操盤人羅布(Dan Loeb)也在寫給投資人的信中信誓旦旦地強調,阿根廷一定會走出陰霾,當債務危機最高峰時,就是買進點。

看來微不足道,違約金額、牽涉範圍都小,甚至是進場的好時機,但阿根廷倒債隱藏的影響,卻比你看到的都要大。

超過一百名經濟學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曾任世界銀行經濟學家的布蘭科.米拉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等知名經濟學家,在法院判決後當天,就連署一封公開信,要求美國國會介入這場阿根廷與避險基金的戰爭。他們認為,紐約法院的判決「不公平地阻礙阿根廷償還九三%的債權人」,「不但會重創經濟,也將傷害全球金融體系」。

牽連逾十個背債國命運

特別是新興市場 發展中國家「這些禿鷲基金對於國家的利益一點興趣都沒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里茲在《紐約時報》專欄指出:「他們低價買進主權債務,然後就希望遇上一個搞不清楚狀況的法官,讓他們從中獲利。」他還嚴厲批評:「這是純粹的貪婪。他們為違約保險,甚至可能從違約中搞到更多錢。這些禿鷲讓債務重整變得不可能,但債務重整在經濟運行中是必要的。」可以想見,如果在歐債危機中,歐豬五國無法債務重整,以投資人同意的減記債務解決,勢必會引發更大的金融風暴。「我們可能會陪上整個世界。」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指出,判決會讓債務國和投資人都陷入兩難,可能使現有的金融危機擴大。

阿根廷的上訴敗陣,結果可能不只是像輸了世足賽一樣,勢必衝擊全球金融市場的穩定。信評機構穆迪週一發出警告,除了阿根廷,全球還有十個國家深陷信用危機,包括烏克蘭、希臘、埃及等國,幾乎都處在債務重整的階段。這些國家的命運,勢必受波及。

「IMF必須要建立起一個主權債市場的監理系統和國際法庭,」史蒂格里茲指出:「否則,禿鷲會摧毀我們好不容易建立起的金融穩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尤其危險。」「這不是零和遊戲,」史蒂格里茲補充,「而是一個負和遊戲。無論如何,全世界輸掉的,一定遠遠多過那些禿鷲所掙到的利益。」—阿根廷MERVAL指數近半年走勢4/21 違約案在紐約法院開庭7/18 阿根廷敗訴,須支付全額債務利息7/31和NML談判破裂,阿根廷正式違約要小心!穆迪警示信債危機11國

希臘

牙買加

賽普勒斯

埃及

貝里斯

巴基斯坦

阿根廷

委內瑞拉

厄瓜多

註:古巴與烏克蘭未提供數據,但信評皆低於Caa2,比垃圾債券等級還低。

資料來源:穆迪(Moody'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