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石湖墟金融工程學家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5.html
某天向一名新界的士大莊討教,據說當年有人問的士大王李超凡搭什麼車赴會,他曾豪氣地說只要伸伸手便可以,因為街上總有一部他車行的的士在行走(見拙文『風雲之最優惠利率篇』)。原來的士買賣如中環投行一樣有其OTC衍生交易,如遠期交收的便是的士期貨,而一些「可提早三天通知即交收,賣方必賣,買方有權不買」便是類似美式期權(American Options)合約。這些的士衍生工具一般是車行之間的交易,可見除了紐約和倫敦外,石湖墟一樣把有金融工程學家揾食,可謂的Quants那些火箭專家絕技其實沒有什麼微言大義。
根據『信安車行』網站於2014年8月26日的訊息,紅的(市區)和綠的(新界)最新牌價分別是港幣665萬和港幣510萬,較2013年5月高位港幣765萬和港幣580萬下跌近一成(歷史數據沒有標明是否包車牌,如屬全新車應該減約港幣20萬)。同日『金威車行』亦推出的士上會套餐,新紅的首期港幣100萬,舊紅的港幣90萬,這筆首期已經較年多前近港幣200萬大幅減少。近年的士車行為了吸引生客投資的士牌,亦推出了套餐吸引街客投資的士牌。全新豐田紅的和綠的月租可分別高達港幣2.40萬(個別車行只有港幣2.20萬)和港幣1.60萬,而02豐田紅的月租則有1.80萬。 
2014年新界的士牌價
的士牌上會是少有可以「篤手指」玩的遊戲,沒有入息者可以用包租合約取得融資。除了正常的銀行上會外,首期亦可以向財仔借「大頭會」,這種行內稱為A、B會令實際首期更少。筆者懷疑當中車行有向銀行提供某種類似REPO的擔保以便牛頭角順嫂也可以透過「篤手指」擁有一個市值近七球的紅的。因此在的士行裏一樣也有信貸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s)運作,衍生工具本來便是順應市場而衍生的工具,緣何懼之如洪水猛獸呢?!
2014年市區的士牌價
近年由於最低工資和市場好景令食蕉(保安員)月入也有約港幣1.30萬,而一般的士大佬月入約港幣1.50萬至港幣1.80萬許,令不少老師傅寧願做食蕉也不願揸的士。筆者估計未來對的士牌價最大威脅不是利率更不是反蝗蟲,而是最低工資的上升令租車人力供應減少。這種情況和小巴大王馬亞木類似,不過小巴一般由於行走固定路線,令其還要額外受日漸完善的集體運輸網絡威脅。所以的士始終比小巴優勝,但在車租欲升乏力之際,似乎炒新界上車盤還更有前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85

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政策過於寬松 應在年內加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146

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預計,美聯儲將推遲加息至2015年。但據調查,近三分之一的經濟學家表示,這樣做就意味著美聯儲等了太久。(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國企業經濟學家協會的調查顯示,31%的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應該在今年加息,但只有4.5%的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可能在今年加息。認為美聯儲應該在2014年加息的經濟學家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2月的25%上漲至31%。

大多數經濟學家預計,美聯儲將於明年加息。

根據最新的調查顯示,41%的人認為美聯儲將在2015年上半年采取行動,34%的人表示美聯儲將在下半年首次加息。總的來說,53%的受訪者認為,美國的貨幣政策在“正確的軌道上”,不過,相較於2月的調查,更多的人表示美聯儲的政策過於刺激。

雖然許多經濟學家對美聯儲的做法感到滿意,但近40%的經濟學家表示,刺激政策已經不再必要,應該減少。

華爾街日報》本月早些時候公布另一份獨立的調查,調查顯示,91%的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晚加息帶來的風險大於早加息。

盡管經濟學家們開始轉向鷹派,但他們並不擔心通貨膨脹。調查發現,62%的經濟學家認為,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將在5年內達到美聯儲2%的目標。這意味著,通脹僅將略微加速。

在Jackson Hole會議上,美聯儲主席葉倫重申,貨幣政策並未預設路徑。美聯儲將密切關註勞動力市場和通貨膨脹數據。耶倫表示,要提高短期利率,目前時機還不成熟。“等到明年”仍是美聯儲的座右銘。

而堪薩斯城聯儲主席Esther George稱,

我認為經濟已經展現出改善的跡象,我不希望在正常化利率上滯後。目前的經濟已經接近充分就業、穩定通脹,我認為是時候了,當然,這是一個逐步的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33

前奧巴馬政府首席經濟學家:美元別再做國際儲備貨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965

201409US VS China

過去幾十年,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一直不可動搖,它也是美國經濟政策的核心原則。但最近美國政府的智囊也發出去美元化的呼聲,一位前奧巴馬政府的高級經濟顧問呼籲美元放棄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認為現在這種角色對美國經濟弊大於利。(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09-2011年任美國副總統拜登首席經濟學家及首席經濟顧問的Jared Bernstein博士日前在《紐約時報》發表評論文章,稱過去被視為特權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如今成為負擔,它影響就業增長,使政府預算增加、貿易逆差擴大、金融泡沫膨脹,要讓國內經濟走上正軌,美國政府就不能再信守保持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承諾。

美國財政部的一位經濟學家Kenneth Austin也在8月的一期學術期刊《後凱恩斯經濟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中撰文提到美元影響美國外貿的問題。他的文章表明,因為維持美元的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地位,美國自願參與了本國貿易逆差擴大的過程,並非被別國操控的貿易而犧牲。

具體而言,希望增加出口的國家會囤積國際儲備貨幣,壓制本國的消費、增加儲蓄。要維持全球平衡,美國這類發行國際儲備貨幣的國家就必須減少儲蓄、讓國內消費需求超過自身生產水平,也就形成了貿易逆差。

這意味著,美國人自己無法決定儲蓄率和消費水平。只要美元還是儲備貨幣,即使美國並未直接參與,國內的貿易逆差形勢也會惡化。Austin還認為,美元的獨特地位導致美國就業市場也內需不足,評估工作崗位成本的正確指標應該是美元對國外買家的儲備價值。他估計,有600萬制造業工作崗位最有可能因出口變化受到威脅。

不過,Bernstein認為,摘掉美元的“王冠”比大家想象得容易。比如美國可以頒布法規避免別國囤積過多美元。

當然,如果美元的需求減少,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可能上升。但利率和貿易逆差之間並未體現任何清晰的負相關關系。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教授、美國經濟學家佩蒂斯(Michael Pettis)發現,長期來說,貿易順差的國家通常平均利率比經常項目逆差較大的國家要低,後者被增長放緩和債務增多困擾。

還有人擔心,美元失去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後,美國的進口價格上漲會推升國內通脹。

Bernstein說,如果考慮下維持低進口價格和巨大貿易逆差的代價:制造業疲弱、工資增長停滯、甚至低通脹、預算赤字、資產泡沫,和這些代價相比,進口價格高一些也不算什麽。

雖然實現貿易平衡可能必須允許價格回升,但沒有理由不斷刺激通脹上升。

Bernstein認為,通脹率從現在的1-2%升到正常的2-3%即可。而適當提高通脹會給美國帶來更高質量的工作機會、更穩定的複蘇和重獲生機的制造業。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已變成美國再也“戴”不起的“高帽”。

事實上,美元的霸主地位近些年已經面臨挑戰。

中國政府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已形成香港、倫敦、新加坡、多倫多、法蘭克福等多個人民幣離岸市場。

烏克蘭危機以來,面對西方的制裁,俄羅斯一直急於推進“去美元化”。今年3月下旬,普京提出,俄羅斯可以效法中日,建立自己的國家支付結算系統,設法減少對西方的經濟依賴。

因不滿美國對法國最大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百億美元的天價罰單,法國央行行長和財長分別於今年6月和7月表示,支持貿易活動使用美元以外的貨幣。

以下IMF圖表展示,15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和美國輪流坐莊,他們各自的貨幣都只在一段時間內占據著主要儲備貨幣的寶座。

國際儲備貨幣,美元,英鎊,IM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14

中國經濟如何不再“打點滴” 訪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236

2014年9月10日,安徽省淮北市,秋艷服裝廠的女職工在生產車間內加工出口到歐盟地區的服裝產品。 (東方IC/圖)

編者按:2014年9月13日,周六,國家統計局公布了8月宏觀經濟數據,重要的工業增加值跌至近6年以來的最低點,發電量、信貸等其它指標也都在走低。

悲觀情緒開始彌漫,股市在9月16日走出了上證綜合指數半年來最大的單日跌幅。

不過,9月10日-12日召開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總理李克強反駁了近期數據異動造成的經濟失速擔憂,重申只要就業不出問題,經濟就處於合理區間。

“經濟增長目標是7.5%左右,所謂左右就是說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的”。這句表態,顯示了中央政府對經濟波動的容忍度。換句話說,今年的後四個月,更可期待的是強改革,而不是微刺激。

不過,9月16日大跌當晚,多位市場人士證實央行對五大行實施了5000億元SLF操作(常備信貸便利)。這被理解為,央行在不降準不降息的前提下,變相做點事來托底。

當下,中國宏觀經濟再次走到了一個關鍵十字路口。如何解讀近期變差的宏觀經濟數據?改革和刺激的矛盾能否調和?從舊常態向新常態轉型過渡之間,7.5%的經濟增長目標能否完成,將來是否需要調整?

帶著以上疑問,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同時摘編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的最新報告——兩個月前他還十分樂觀,現在卻轉向謹慎。

中國經濟今年保持7.5%,明年7%,沒什麽問題,但今年的7.5%是“打著點滴的”,否則經濟一定會下行。

中國經濟正在從“舊常態”向“新常態”過渡。創造一個環境推進改革,加快結構調整,讓新常態的“嫩芽”快快長大,這樣才能摘掉“點滴”,擺脫經濟對宏觀調控的依賴,自主而持續的增長。

新舊過渡的代價

南方周末:8月份多項宏觀經濟數據不理想,你怎麽解讀?

曹遠征:中國經濟的短期動力機制正在轉換,由政府主導的投資驅動型經濟轉向市場需求引導的經濟,這導致了目前短期宏觀經濟的表現。

過去幾十年的中國經濟都是投資驅動:加入WTO後,民間大規模投資出口產業。2008年後出口遇到困難,民間投資乏力,政府接棒大舉投資。

但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政府要退出經濟活動,由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的投資活動受到限制。於是,今年以來投資增長下降很快,1-8月只有16.5%左右,往年都是20%以上的增長。

這已經是個新常態問題,新常態要與舊常態聯系起來看。

長期來看,中國經濟舊常態的增長因素已經發生變化。包括出口導向型經濟難以為繼、人口老齡化等。這些因素與過去35年相比都是增長條件的重大變化,表明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反映在經濟增長上就是潛在增長率下降。換言之,GDP增速告別兩位數,下了一個臺階。

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中國經濟政策都在發生變化。首先,過去我們討論中國經濟,都是從供給角度討論,特別是入世以後,中國的產能是面向全世界的產能。但當全球經濟低速增長,中國的產能過剩就變成一個持續性的問題。

我們一度用投資來消化產能。這只能緩解,但無法解套,因為投資是個中間需求,投資完了還會產生新的產能,那是否還需要更大的投資來消化呢?換言之,要使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一味地增加供給是不行的。必須轉換為以消費為主導,政策的立足點應是提高居民收入,發展市場,擴大內需。

如果擴大內需並由內需主導,只有制造業不行,必須重點發展服務業。

改變正在發生。服務業現在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部門,中國經濟增長的短期表現現在基本要靠消費拉動,但與此同時,服務業目前僅略高於制造業,還不能成為支柱性部門;另一方面,盡管消費在增長,但還不足以彌補出口的下降。

這就是現狀,轉型已經開始,新的希望已經出現,但還不足以代替舊的部門。中國經濟的舊常態依然占了很大比重,新常態有萌芽,但還不夠。舊常態向新常態過渡,必須去產能、降消耗、去杠桿,這是必然選擇和必要代價,經濟降速下行壓力加大就是其表現。

就業壓力沒那麽大了

南方周末:新舊常態轉換的背景下,中國會否出現“硬著陸”風險,還是可以在較長時間內維持現狀?

曹遠征:這種轉換區間中,經濟增長有下行的壓力,但同時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使宏觀經濟政策的立足點也在變化。

過去宏觀經濟政策通常都是跟充分就業掛鉤的。五六年前,如果經濟增長達不到8%,2000萬農民工會回老家,所以要保增長,要靠投資來抵償出口的下降。

現在,就業的重要性下降了。首先是人口結構變化使新進入市場的勞動力減少,使就業壓力變小。其次服務業的發展相對增加了就業人數,因為其就業彈性大大高於制造業。

2013年7.7%的GDP增速,創造1310萬個就業機會,平均1個百分點可以創造180萬個就業,六年前只能創造120萬個。今年政府說要新增1000萬個就業機會,百分之六點幾的GDP增速就夠了。

但是GDP又不能下行,這與另一個問題相關。全球都關註中國經濟是否會硬著陸,硬著陸是指兩件事,一是失業率上升,二是債務不可持續。今年的政府工作目標中有很重要一句——“防範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這變成宏觀調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投資是很重要的現金流來源,不能讓那些項目變成爛尾工程,要繼續投下去,這是個債務問題。所以要穩住債務,就得穩投資,穩投資就意味著GDP保持一定增長。

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我們認為經濟增速一定會維持在7%以上。

GDP與就業逐步背離。 (曾子穎/圖)

破解債務難題要時間

南方周末:債務問題也是很多觀察人士所擔憂的,經濟增速的下滑到底會不會引發地方債危機,房地產價格下跌會不會引發類似美國次貸的信貸危機?

曹遠征:債務就三方面的問題:銀行不良貸款、影子銀行違約和地方債務可持續性。

從銀行不良貸款來講,確實在上升,目前達到了1.08%,而且今後還會上升。但這個問題不太重要,因為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準備的墊子很厚,中國最早采用《巴塞爾協議III》的監控標準,去年開始采用,很多發達國家現在還沒有采用。不排除個別銀行不良貸款率還會上升甚至會破產,但不會出現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房地產是否會導致銀行系統的壞賬風險,問題也不大。房地產的開發貸款問題不大,風險最大的是按揭斷供,這麽多年來中國一直執行最嚴格的房貸標準,一套房首付30%以上,二套房首付60%以上,而美國的次貸危機是零首付。那麽中國房地產價格要下跌30%,才會導致大面積斷供,這也是小概率事件。不排除個別地方個別城市個別樓盤會下跌超過30%,但只要不出現大面積斷供就不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

影子銀行,就是看不見的不受監管的金融活動,那你讓它看得見就行了嘛。兩個辦法,一是表外業務回表,今年這方面改善力度很大,8月央行發布的社會融資規模中貸款占比第一次超過70%,就是因為很多表外業務開始回表。第二個方向更為重要,讓表外經營徹底出表,也就是轉向資產證券化,接受信息披露的監管。這樣影子銀行就納入監管了。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宏觀調控是為此爭取時間。

地方債務問題,嚴重也不嚴重。說不嚴重是說地方政府的負債水平幾乎是全球最低的,全球公認的警戒線是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不超過60%,連德國都超過60%。目前中國政府的債務還不到40%,而且政府債務是投資產生的,有實物資產,不會血本無歸。

說嚴重是說期限錯配,接近五成發生在2008年之後,有還款高峰,而且集中在基層。解決辦法一是財稅改革,重新確定各級政府的支出責任。地方債問題是個財政問題,支出責任調整之後債務承擔責任也會調整。第二個解決辦法是融資平臺公司化,把平臺債務從政府財政中剝離出來,變成企業債務。第三個辦法是建立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以未來財政收入為質押發行地方債,發行地方債,彌補短期支出的需要。

這些事情都在做,但需要時間,宏觀調控要為它們創造空間和爭取時間。由上,以穩投資為核心的宏觀經濟的預調微調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摘掉“點滴”

南方周末:如果就業和債務問題短期內都不會出大問題,要不要調整GDP目標?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近日呼籲從7.5%調至7%-7.5%,一個月前厲以寧教授也提出,用預測值來替代GDP增長目標。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是否有穩定增長的潛力?

曹遠征:厲以寧教授講得很對,這時候把GDP目標改為預測值,就是不以GDP為導向,GDP越高越好,最重要是固本強基。但同時要加強預測,順勢預調微調。為什麽要預調微調呢?因為雖然就業問題不太嚴峻,但債務可持續性非常重要,保持一定財政收入增速十分必要。

長期怎麽樣,還是看中國經濟正在進行的結構轉型,新的跡象是否出現,可以關註四組指標。其一,居民收入在增長,尤其是廣大的農村。房子賣不掉,但裝修和家具業卻很紅火,到農村去了。我服務的中國銀行原來是老三,現在被農業銀行超過了,為什麽?農民收入增長。

從目前來看,未來五年年均保持6.6%的GDP增長,就能實現GDP翻番,居民收入如果也同步,那13億人的大國居民收入十年內翻番,這意味著消費的強勁增長和市場的大規模擴展。中國這個發動機還在加速,今年農村的狀況預示了這樣一種走勢,只不過目前還比較微弱,我們稱之為“嫩芽”。

第二組指標,是服務業增加值。這里說的服務不是吃喝玩樂這種服務業,而是生產性的服務業、高端服務業,比如互聯網金融、物流、醫療、養老、教育,類似這樣的新興產業,方興未艾,是又一個“嫩芽”。

還有兩個指標,是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東中西部的平衡性在增強。

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如果收入翻番,需求一定會刺激很多新興產業的出現,這個轉型是值得捕捉的。“嫩芽”要長成參天大樹,必須進行經濟結構調整,這必須靠改革,改革才能為這些參天大樹固本強基。但在這些“嫩芽”長成參天大樹之前,是中國經濟轉型比較尷尬的時期,這個時期需要宏觀調控的預調微調。由於舊常態還占著經濟的主要成分,因此還要維持,同時還要為新常態提供適宜的溫度、環境、條件。

宏觀經濟預調微調的目標就是為這些“嫩芽”創造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如果它們長成參天大樹,中國經濟就可持續了。

所以結論是,中國經濟今年保持7.5%,明年7%,沒什麽問題,但今年的7.5%是“打著點滴的7.5%”,否則經濟一定會下行。控制下行是因為看到了新的曙光,創造一個環境推進改革,加快結構調整,讓“嫩芽”快快長大,這樣才能摘掉“點滴”,擺脫經濟對宏觀調控的依賴,自主而持續地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545

理解壟斷:法國經濟學家讓·梯若爾獲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34

1053011_le-prix-nobel-deconomie-attribue-au-francais-jean-tirole-web-tete-0203853436020_660x352p

法國經濟學家讓·梯若爾因其對市場力量和監管,以及壟斷的分析獲得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梯若爾在宏觀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博弈論、激勵理論、國際金融,以及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交叉研究方面,都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據諾貝爾官方網站消息,2014年“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當地時間10月13日下午揭曉,讓·梯若爾(Jean Tirole)教授獲獎,讓·梯若爾是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大師(1990-2000年世界經濟學家排名第二。現擔任法國圖盧茲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科研所長,同時在巴黎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兼職教授,並先後在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擔任客座教授。1984年至今擔任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a)雜誌副主編。 同時還是普納思經濟管理研究院學術委員。

由於Mr. Tirole是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唯一獲得者,因此他將獨享800萬克朗的獎金。1克朗約等於0.85人民幣。

據了解,梯若爾對經濟學驚人的直覺,也是一般的經濟學家望塵莫及的。這個瘦高身材的法國紳士,目光敏銳,襯衫的顏色永遠高貴並跟外套和諧,臉上洋溢著不瘟不火的微笑,腦子里隨時可以調出各種各樣的經濟學模型。

梯若爾具有非凡的概括與綜合能力,他總是能夠把經濟學的任何一個領域中最為本質的規律和最為重要的成果以最為簡潔的經濟學模型和語言表達出來,並整理成一個系統的理論框架。

梯若爾仿佛專為經濟學而生,被譽為當代“天才經濟學家”。縱觀其20多年學術生涯中所作出的貢獻,足令任何經濟學家瞠目:300多篇高水平論文,11部專著,內容涉及經濟學的任何重要領域———從宏觀經濟學到產業組織理論,從博弈論到激勵理論,到國際金融,再到經濟學與心理學的交叉研究,梯若爾都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智慧的光芒和熱量灑向經濟學每一個研究領域。梯若爾縱橫馳騁,盡情揮灑,激情所至,堪稱天下無敵。

歐洲大陸自上世紀80年代興起經濟學複興運動以來,最成功的當屬法國圖盧茲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 (IDEI)。同許多法國經濟學家一樣,梯若爾深深地熱愛著他的祖國,1988年,梯若爾從美國回到法國,和著名經濟學家讓·雅克·拉豐(已故)教授一起創辦了享譽全球的法國產業經濟研究所(IDEI),擔任科研主任。並最終辭去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職位。他為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經濟學的振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如今的IDEI已經成為經濟學界公認的世界第一的產業經濟學研究中心,也是歐洲的經濟學學術中心。

梯若爾主要研究和教學領域: 公司財務、國際金融、企業理論、規制與激勵、博弈論、宏觀經濟學。

梯若爾從當代經濟學三個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博弈論、產業組織理論和激勵理論的十幾年融會貫通的研究中獲得了經濟學研究的真諦和“秘笈”,這個真諦就是作為一個經濟學家的直覺——即透過紛繁複雜的經濟學現象把握經濟學本質規律的能力,而這個秘笈則是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自90年代中期起,梯若爾開始以一個開拓者的姿態征服經濟學的新領域:經濟組織中的串謀問題(1992), 不完全契約理論(1999),公司治理結構(2001) , 公司金融理論(2002), 國際金融理論(2002),以及最近完成的經濟心理學(2002)。在上述每一個領域,梯若爾或以綜述性論文的方式,或以專著的形式完成該領域的理論框架的建構,並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然後悄然轉向另一個領域。

梯若爾具有非凡的概括與綜合能力,他總是能夠把經濟學的任何一個領域中最為本質的規律和最為重 要的成果以最為簡潔的經濟學模型和語言表達出來,並整理成一個系統的理論框架。而梯若爾對經濟學驚人的直覺,也是一般的經濟學家望塵莫及的。他敏銳的洞察 力和極快的反應能力使得一般的學者根本無法跟上他的思維,因而許多人都這樣認為:“在梯若爾面前,我們如同白癡!”

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組成的評委會評定,評委會包括5名到8名成員。每年評委會從世界各地收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有200個到300個。在經過資格確認、初選、複選後,評選結果在每年10月的一個星期一公布。

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頒發給單個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獲獎者在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新的經濟分析方法等領域所作的貢獻。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儀式每年12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瑞典國王親自向經濟學獎獲得者頒發獲獎證書、金質獎章和獎金支票。

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組成的評委會評定,評委會包括5名到8名成員。每年評委會從世界各地收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有200個到300個。在經過資格確認、初選、複選後,評選結果在每年10月的一個星期一公布。

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頒發給單個人,也可以最多由三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獲獎者在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新的經濟分析方法等領域所作的貢獻。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儀式每年12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瑞典國王親自向經濟學獎獲得者頒發獲獎證書、金質獎章和獎金支票。(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96

經濟學家看FOMC聲明:美聯儲的鷹派遠超市場預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40

決議聲明中關於經濟形勢的描有了大幅修改,較以前更為鷹派,遠超市場的預期。聲明中描述道“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改善,新增就業人數穩健,失業率繼續降低”,並且稱對“就業市場資源利用不足的情況正在逐步消除”。不過同時美聯儲也知道通脹持續“運行在委員會長期目標下方”,“但委員會認為通脹持續處於2%下方的可能性自今年早些時候就在變小”。

——MFR Inc的首席美國經濟學家Josh Shapiro

此前股市的大幅波動使美聯儲官員一度態度有所改變,但是這次的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顯然又讓美聯儲回歸正軌,即緩慢穩健的向更鷹派的政策路線轉變。為使股票市場在即將上漲的利率面前保持牛市,美聯儲表現出對經濟增長更有信心、且將註意力從勞動力市場的長期資源閑置問題轉移至一旦能源價格上漲也就不會對通脹造成拖累的事實上。

——TG Investment Research的首席經濟學家Steve Blitz

聲明似乎輕描淡寫了美聯儲5年-5年通脹預期指數近期下滑的事實,指出“基於市場的通脹‘補償’(inflation compensation)指標不管怎麽說還是下降了;但是基於調查得來的長期通脹預期依然維持穩定。”這顯示美聯儲之前的反應並不是大驚小怪(我們認為用“補償”這個詞相較於“預期”更能顯示FOMC對下滑一事的看法,他們會認為這是市場定價行為而不是與通脹預期脫鉤)。

——蘇格蘭皇家銀行證券公司(RBS Securities Inc)美國首席經濟學家Michelle Girard

我們很意外聲明中居然完全沒提到歐洲的疲軟以及近期全球經濟展望被下調的事情。這告訴我們耶倫相信現在的美國經濟已經有效的和外界經濟環境分離,貨幣政策將基於美國的就業市場和通脹趨勢而定。

——經濟展望集團(Economic Outlook Group)首席經濟學家Bernard Baumohl

令我們失望的是FOMC聲明中沒有留下更多QE的想象空間,也沒有著重提示在通脹疲軟、市場波動情況下持續對經濟風險進行管理所需要的對美國利率預期的控制。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Narayana Kocherlakota是結束QE的唯一反對者,因為他感覺到美聯儲現在對於保衛通脹目標和通脹預期的力度還不夠強。

——G+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Lena Komileva

經濟的風險接近平衡,所以我們預計美國經濟增長將是溫和的2.5%~3%,通脹低於美聯儲目標以及聯邦基金將保持不變。我們預計聯邦基金利率將在2015年6月提高,但是到明年年底都將低於美聯儲1.3%的目標。

——富國銀行(Wells Fargo)首席經濟學家John Silvia

盡管美聯儲在此次會議後確實保持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維持低利率的承諾,公告的其他內容聽起來對經濟看法樂觀,因此從市場角度看政策立場強硬程度增加。雖然我們對美聯儲選擇轉向緊縮政策立場而沒有召開新聞發布會感到有點意外,但事實依然是,美國經濟擴張趨勢在繼續,就業市場在改善,總體情況比一年前要好。如果事實如此,那麽美聯儲為什麽不應發表更樂觀的言論呢?

——券商BTIG首席策略師Dan Greenhaus

不出所料,美聯儲今日宣布結束第三輪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不過讓人有點沒想到的是,盡管近期市場大幅震蕩,但是FOMC會後的聲明基調卻更為強硬。總的來說,雖然美聯儲未必認為其在完成穩定物價任務方面遭遇挫折,但是它卻認為自己正接近實現充分就業的目標。我們可以說這種基調略微有點強硬。這也可能說明是溫和派的Narayana Kocherlakota在本次會議上投出了反對票,而在今年早些時候舉行的FOMC會議上,投出反對票的卻是那些強硬派的委員。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美國經濟學家Paul Ashworth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31

前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日本央行“孤註一擲” 終結人民幣”漫漫升值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18

貨幣戰爭,貨幣寬松,人民幣,日元,日本央行,QE

上周日本央行意外宣布加大超級貨幣寬松力度,年度基礎貨幣目標規模增加10萬億日元,將ETF和REIT的年度購買規模增加兩倍,將日本政府債券的購買規模增加30萬億日元,讓所持日本國債平均期限由七年延長至十年。

前瑞銀首席經濟學家George Magnus預計,日本央行“孤註一擲”大寬松將對整個亞洲、特別是中國和人民幣產生深遠影響,人民幣升值的漫漫征途可能已到盡頭,應為人民幣匯率止漲回跌做準備。日本央行的決策將直接導致日元貶值,可能最終改變人民幣的走勢。

Magnus認為,此輪日元大貶值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不同,不會那樣觸發亞洲貨幣對美元的匯率競相貶值。去年年初以來,日元貶值50%,此後又回調15%,至少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亞洲主要貨幣的貿易加權匯率還很穩定。

只要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這類國家地區並未追隨日本腳步壓低各自本幣匯率,中國內地幾乎毫無理由采取讓人民幣貶值的行動。但如果日元持續貶值,其他亞洲地區可能無法等閑視之,至少他們很可能壓低本幣對美元的匯率。

而且,從中國自身角度看,由於國內房產投資下滑、GDP增速逐步走低,允許人民幣適當貶值不失為一種貨幣寬松的方式。雖然中國央行不希望全面放開貨幣寬松,以免助長信貸泡沫,但近幾個月中國央行也在設法定向寬松,現在已經放開了多個城市的限購政策,並鼓勵商業銀行提供低成本貸款。

Magnus指出,問題是,中國不希望全面降息,因為那樣會發出讓人誤解的再度貨幣寬松信號,中國只希望將願意投往房地產開發商、國有大企業的貸款引向中小企業。但這需要更複雜的政策行動,比如要改革銀行的信貸審批和擔保流程、允許中小企業從正式的銀行渠道獲得融資,不必求助影子銀行。

可金融改革眼下還是艱巨任務。Magnus認為,金融改革可能要付出巨大的經濟成本、面臨極大風險,那是政府可能不願現在承擔的。因此,中國可能采取更傳統的方式——降息及引導人民幣貶值。不過這類方式的效力比金融改革低得多。

Magnus預計,無論如何,伴隨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人民幣可能會走上貶值的道路,回歸“公允價值”。日本央行點燃了明年亞洲及其他地區新一輪貨幣戰爭的導火索。和1997年金融危機時期不同,當時中國還置身事外,這次可能會成為貨幣戰爭的風暴中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78

跟著病毒學家 走進伊波拉危機現場

2014-11-03  TCW  
 

 

「第四級病毒」是病毒學家麥科明克(Joseph B. McCormick),在世界各地研究各種病毒的親身經歷。一九七六年,伊波拉病毒在薩伊爆發時,他就在當地追蹤病毒軌跡,親自探訪當地病患與死者家屬,他也是第一個赴伊波拉疫區調查的人。本書記錄了作者過去三十年與病毒作戰的努力,「我們也逐漸認知這場與病毒的戰爭尚未結束,每當我們稍有斬獲,就有新的戰役在新的戰場發生,新的疫情、新的病毒出現。」他豐富的經歷,以及對病毒的了解,更預言這是一場沒有結束的戰爭。以下是本刊特別摘錄麥科明克追蹤伊波拉病毒的第一手現場過程。

楊布庫這個名字不久後即激起全世界的恐慌,但在我接到強森(編按:卡爾.強森當時是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特殊病理部主任)的電報時,我從未聽說過楊布庫。電報上說,薩伊楊布庫爆發不明的出血熱,數人死亡,疫情仍在持續擴大。

由於強森人在亞特蘭大,只能猜測可能是拉薩熱、黃熱病、克里米亞剛果熱,或者是碼伯葛病毒(編按:又稱馬堡病毒)。不管是哪一種病毒,可以確定的是,感染速度快且致命。病徵包括鼻子、牙床出血,有時其他部位也會大量出血;嚴重的下痢讓病人脫水,皮膚乾得像紙,眼眶深陷。大部分病人在數天內死亡,所有治療方法都無效,各種抗生素都沒用,補充病患水分流失的靜脈注射,也沒有效果。事實上,這種病毒使病患內膜變成可以穿透,靜脈注射反而「淹死」了病患。很多病人住在交通不及的偏遠地區,根本得不到治療。

但在一九七六年前,碼伯葛病毒只在一九六七年時爆發過一次,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過。 拉薩病毒與碼伯葛病毒都有很高的死亡率,大約是一五%到三○%,但絕對沒有薩伊這次的無名病毒死亡率那麼高。假設它不是拉薩也不是碼伯葛病毒,而是一種全新的病毒,要怎麼辦呢?

強森在電報中說:「如果薩伊當局准許我們去做調查,你要不要參加?」

再渴望不過了。我曾在薩伊教書,也曾在楊布庫那樣的村莊待過好幾年,而且我懂薩伊通用的法語。

在薩伊,一名護士染病身亡今日我們對伊波拉所知,全來自她的血

強森答應隨時讓我知道楊布庫的最新動態,我們認為薩伊政府遲早會答應我們去調查,十月十九日,當我還在準備前往薩伊時,強森與韋布、英國波頓唐實驗室的鮑溫、安特瓦普實驗室的派汀與葛文,都分別自楊布庫一位病人的血液分離出病毒。當時這種還未命名的病毒看起來和碼伯葛病毒有點像,絲狀、呈奇怪的旋轉,對碼伯葛病毒試劑沒有反應,可能是碼伯葛病毒的親戚,但卻比它致命得多,事實上是比任何已知的傳染病都要致命得多,而且繁殖速度驚人。

雖然沒有人知道,但伊波拉病毒已經向南推進到了薩伊的首都。一位在楊布庫醫院工作的比利時修女麥麗安,住進了金夏沙的醫院,照顧她的非洲護士名叫瑪英嘉。沒多久,瑪英嘉就出現了伊波拉熱的初期病徵——高燒和頭痛。瑪英嘉聽過疫病的恐怖,在恐懼的驅使下,她拖著病痛的身體一家一家醫院去求診,不敢面對事實,只盼望有一個醫生告訴她,她得的是瘧疾,沒什麼好擔心的。當她輾轉於候診室與門診時,她讓接觸過她的人都暴露於伊波拉病毒中,但她並不知情,病況日益嚴重。

最後,她放棄掙扎,住進吉利瑪醫院。醫生急急忙忙為她注射碼伯葛病毒的「癒後血漿」,希望能有療效。所有接觸過她的人都做了檢疫。諷刺的是,從她身上取下的血液,後來變成了她對人類的饋贈,因為今日我們對伊波拉病毒的所知,幾乎全來自她的血液。

到達薩伊後,強森率領「世界衛生組織」的人員待在金夏沙;布萊曼則帶一支小隊前往北方數百哩遙的楊布庫。他們一去音訊全無,消失在內陸中。

就在此時消息傳來,瑪英嘉死了,疫病已傳開,少有人相信她會是唯一的受害者。一出機場,強森的工作人員前來迎接我,才坐進車子,他就說:「壞消息!疫情已經擴散到這裡來了,吉利瑪醫院已經展開檢疫工作。」他回過頭來對我一笑:「歡迎來到金夏沙,麥科明克醫師!」

離開唐古村時我已經在路上七天了,現在我有一個較好的伴侶,這名「善說者 」(編按:村中懂法律、受過教育、可以翻譯的人)是個和氣的年輕人,還是個老師,通法文,也熟知林嘎拉語與桑地語兩種方言 ;更棒的是,他熟知這附近的地理。號稱「薩蘇邊境公路」的是一條小路,奇少的輪胎痕顯示沒有多少人走這條路 。邊界關防沒人看守,一根木條橫在路中權充關卡,絲毫沒有阻擋人們入境的意思。

我們抬起木條,就進入了蘇丹國境, 往前十哩,終於碰到關卡,是個小小的營區,一個指揮官帶著幾名小兵。指揮官是個滿臉鬍鬚的大塊頭,看到我們大吃一驚,大概是很少人打從這裡經過。現在就要看大頭目的信管不管用,雖然說最壞不過是被迫打道回府,但是,我也將失去調查伊波拉病毒蹤跡的機會。

在蘇丹,要救治的人都死光了我想去醫院探查,連司機都不想載

我表明身分後,把大頭目的信交給指揮官,大頭目的用印與封緘讓他印象深刻,他抬起頭來說:「歡迎來到蘇丹,一起喝杯茶?」

我們三人隨他進入營區,所謂營區,不過是幾間鐵皮小屋,充滿懶洋洋、昏昏欲睡的氣息,他指示小兵為我們倒來半溫半熱的茶,問道「來此有何貴幹?」

我說,聽說蘇丹境內有疫病爆發,會造成高燒、出血症狀。一看他的神色,我就曉得他知情。

「那是尼薩拉的疫病,現在,疫情已經擴散到這一區的首府瑪里地。」他說,尼薩拉傳出疫情後,不到數個星期疫病就傳到了瑪里地。他問:「我還是不明白,你要去尼薩拉做什麼?」

我說:「我是一個傳染病學家,我的工作是找出這個病的來源。」

顯然他從來沒聽過這種行業,他說:「尼薩拉現在不需要醫生了,你要救治的人,全都死光了。」

尼薩拉是一個約三千人的小城,自英國殖民時代以來都靠一個棉花工廠為生,它是全城唯一的經濟來源,也是伊波拉熱的源頭。

當我抵達尼薩拉時,表面上看來小城一切如常,人們照舊幹著自己的營生,並未驚惶失措,但當「善說者」趨前問一個人醫院怎麼走時,那人臉色大變,做了個奇怪的手勢,嘟囔了一下,就走開了。

我問:「他有說醫院在哪裡嗎?」

「善說者」說:「就在前面街上,但是他說我們不應該去,那是個不好的地方。況且現在醫院裡已經一個人都沒了。」

我問:「他有說為什麼嗎?」

「我問了,他不肯回答。」

好奇心驅使下,我叫司機開往醫院。他一點都不想去,他不想靠近任何接近醫院的地方。

醫院裡,空無一人怪病奪命,護士和病人全跑光

醫院是個一層磚房,門沒上鎖,裡面空無一人。幽暗的玄廳後面是空蕩蕩的病房,酸味撲鼻而來,那是排泄物混合著乾涸血液的味道。這是醫院僅有的病房,原先可能是男女病人混住;所謂的病床不過是一床床鐵架,病人必須自備床墊。我大聲叫了叫,只聽到自己的聲音迴蕩在空房裡。

正當我打算離去時,一陣腳步聲傳來,一個壯實的男人朝我走來,白色的醫師袍污髒不堪。他說:「我是穆罕默德醫師。」

自我介紹後,我問他醫院裡的人呢?他說:「全跑光了,護士、病人全跑光了 。」「但是你沒走。」

「我能怎樣,我是個醫生呀!」

「為什麼大家全跑光了?」我問。

「病人死得那麼快、那麼多,他們擔心自己也會死,我不怪他們。」他的語氣就像個打算與沉船一起殉職的船長。

穆罕默德說,總共有十三個病人感染上這種他從未見過的怪病,其中七人死亡。他又憤怒又迷惘的說:「我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個病有什麼症狀?」我問。

「病人無法吞嚥,全身劇痛,眼睛裡的血管破裂,牙床流血,高燒不退。」

「誰是你的指標病例(編按:即第一個病例)?」

穆罕默德說,是一個棉花廠男工人,就住在城外的社區,因為高燒、頭疼、喉嚨痛、腹疼、下痢、便血住進醫院,七天後就死了。他很可能是蘇丹境內第一個伊波拉病例。

就在我要離去前,穆罕默德說:「我忘了說一件事,我讓一個病人轉去瑪里地,那裡的醫院比較好。」

他一定看到我臉色大變,急忙問:「有什麼不對?」

「沒什麼。」我說。

我不想讓他更難過,把病人轉往瑪里地,很可能就是疫病擴散的原因。諷刺的是,如果疫病沒有擴散到瑪里地,尼薩拉的疫情也不會有人知道。

就同大部分非洲病患一樣,指標病例也是由家人照顧,就在他死後不久,他的哥哥也感染了,他比較幸運,活了下來。奇怪的是,指標病例的妻子成日與先生接觸,卻一點也沒感染,後來的血清檢驗,也證明了她真的沒受到感染。

棉花廠裡,驚見屋頂蝙蝠窩糞便滴到地板,可能是傳染源

和醫生談完話後,我們前去拜訪指標病例的妻子,她已經帶著兩個孩子返回娘家居住。她大約十八、九歲,頂多二十出頭,我們想知道她的先生到底自哪裡感染疫病。我想知道在他病倒前去過哪些地方?被蟲子咬過嗎?曾去打獵嗎?吃過污染過的東西嗎?打過針嗎?

種種限制讓我幾乎無法建立這位病人的歷史,但我還是篩檢出幾種可能。首先,醫院本身就可能是傳染途徑,那裡的針頭重複使用,也沒有檢疫隔離措施,其他人 可能是這樣感染上的。

接下來我必須清查疫病是不是有一個共同來源?還是由指標病例傳染給所有人?我查訪了另外四個病患的家屬,發現他們都和指標病例接觸過。但這樣的證據還是不夠,我決定到棉花廠一訪,會不會它就是伊波拉病毒從自然界的宿主傳到人體的地方?

雖然棉花廠經理想要幫忙,但他也茫無頭緒。棉花廠是幾棟磚房與木房,廠內有兩個驚人景象,一是骨董紡梭機震天價響,這裡的機器,簡直可以送進紡織博物館;二是混在棉花纖維、灰塵味中,屋內有一股很不容易辨識的怪味。我仔細搜索味道來源,眼睛轉向屋頂,陳年的屋頂早就由白轉灰再轉黑,部分地方完全腐朽了,我馬上知道怪味的來源。

蝙蝠。

熱帶非洲的屋頂常是蝙蝠窩,入夜,這些夜行動物成群飛出覓食,當屋頂腐朽了,蝙蝠糞就滴到地板,熱氣讓它混合著棉花纖維味、灰塵味,發出了無以名之的怪 味。我在非洲待得夠久了,知道蝙蝠是一種無害的動物,以前,我們常戴著棒球手套抓蝙蝠,純是好玩,不會傷害牠。非洲居民對蝙蝠習以為常,覺得沒什麼好擔心 的;就我來說,我不禁懷疑蝙蝠在這次伊波拉病毒傳染中,是不是扮演了一個角色?

蝙蝠的糞便會是伊波拉病毒的寄身處嗎?若是如此,伊波拉病毒當初又是怎麼跑進蝙蝠身體內的?我們必須假設伊波拉病毒對蝙蝠完全無害,只會對人類或其他靈長類造成傷害。這並非不可能,後來的研究發現,病毒在不同物種中有著不同的適應性。問題是,我們無法證明蝙蝠是元凶,因為薩伊的病人並沒有與蝙蝠接觸的證據。不過,蝙蝠在非洲無所不在,這也不能證明什麼。

要證明病毒來源,須對蝙蝠進行詳盡化驗,但我手頭缺乏設備,隨後趕來的「世界衛生組織」小隊,倒是蒐集了一些蝙蝠,但取樣不正確,不但無法分離出伊波拉病毒,也無法證明蝙蝠和伊波拉熱病有什麼關係。

我也懷疑伊波拉病毒是不是由蘇丹傳播至薩伊的?如果是蝙蝠傳染,一隻蝙蝠絕對無法竟功。兩地交通不便,也不可能有人從尼薩拉長途把病毒帶到楊布庫。此外,兩地沒有貿易往來,棉花廠的產品是由朱巴運到卡土穆或奈洛比(Nairobi),並不出口到薩伊;從薩伊也沒什麼東西好進口到尼薩拉的。

小玻璃瓶裡,藏著伊波拉密碼十年後才有能力解謎,但為時已晚

離開尼薩拉前,我留了一份備忘錄給唐.法蘭西斯醫師(Don Francis)。在那份備忘錄中,我指出了指標病例是誰,詳述疫病爆發經過,如果他們想訪查存活者或醫師,可以和誰聯絡等等。我想這樣一份備忘錄應是相當完整的,同時,它也證明了我是第一個到達疫區的調查者。

接著,我們去了距離楊布庫北方八十哩遠的阿布麻玻子(Abumombozi),當時曾謠傳薩伊疫病的指標病例曾搭車前往阿布麻玻子,所以我想知道此處是不是也有病例。一位醫生說他沒聽說有疫病,倒有幾個病人出現斑疹傷寒的症狀。這位醫生會不會把伊波拉熱病和斑疹傷寒搞混了?楊布庫最早的幾個病例不也是誤診為斑疹傷寒?但是我無法證明,因為沒有新的病例,舊病例又沒有留下檢體。

我回到楊布庫時,隊員們還忙著在鄉下採取血液樣本、查訪有多少人曾暴露於伊波拉病毒中。他們急著想知道我此行的結果,兩地疫情到底有沒有關聯?當我說沒有關聯時,他們很失望。我說:「從一地到另外一地,要經過四個不同部落的行政區,而且,人們也沒有長途旅行的動機。」他們有點懷疑我的結論,畢竟兩地同時間爆發疫病,很容易讓人聯想兩者相關。三年後,我的結論才被證明是對的。

數週後,軍機載著一批貨到金夏沙,那是六百個楊布庫居民的血清樣本,準備送往「疾病控制中心」化驗伊波拉病毒抗體。那時我們無從知道,在那些小玻瓶中,隱藏著一個與伊波拉病毒無關的秘密,這個秘密就像阿拉丁神燈裡的精靈,被緊緊鎖在「疾病控制中心」的冰箱裡,直到十年後,我們才掌握了足夠的知識之鑰,去解開那個謎。但那時,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68

諾貝爾經濟學家眼中 台灣最大病灶

2014-11-17  TCW
 

台灣經濟發展為何遲遲無法突破代工模式的瓶頸?這個在台灣內部糾結十幾二十年的難題,看在外國經濟專家的眼中,答案其實很單純。

日前第四度訪台的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韓森(Lars Hansen),是和台灣淵源最深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是一九七○、八○年代台灣經濟學界大老蔣碩傑的女婿,蔣碩傑曾獲諾貝爾獎提名,但未得獎,而國際公認的計量經濟學權威韓森,則因為以統計方法驗證資產定價理論,而在去年與另兩位經濟學者共享諾貝爾經濟學獎。

病灶:出口20年沒創新解方:簡化法規鼓勵冒險

韓森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提出對台灣經濟的建言。對台灣早年的經濟奇蹟,國際學界多歸因於政府在產業政策的強力指導,不過韓森認為當年台灣很重要的一點,是創造能讓民間部門興起、發揮運作效率的環境。因此,他首先建議台灣政府,任何對企業的限制和規定應該要簡單、透明,不要造成過度負擔。

「我想你們在新的階段必須做的是產生新的企業,因為你們在過去二十年,都出口同樣的東西。」(編按:電子產品)韓森指出,要發展新產業,需要勇於冒險的新企業,台灣必須要有能夠孕育這種企業的彈性環境。

病灶:教育制度缺彈性解方:培養海歸跨界人才

其次,他強調人力資本是經濟持續成長的重要來源。他注意到台灣多年前有許多海外受教育的人才歸國,在經濟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如今越來越少人出國留學,「我想這(對台灣經濟發展)會有些損害,至少就科學人才而言,到海外訓練是有幫助的,」韓森說。

他另外以自己的教育過程為例,建議台灣應該要有一個具彈性的教育系統,以啟發不同的人才。因為韓森在中學時期的課業表現不佳,大學念的是普通地方性大學,但遇到了三位好老師,鼓勵他不必跟別人一樣,啟發他跨領域同時修習數學、政治學、經濟學,並協助他在短期內就申請到明尼蘇達大學的博士課程。

病灶:過分壓寶中、美解方:開放貿易拓銷他國

韓森建議台灣從前期的教育系統開始就要保持彈性,讓每個發展階段不同的學生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不必被逼得跟大家走一樣的路。

他對台灣經濟的第三個建議,是「盡可能的讓貿易開放,繼續支持出口部門。」但他也了解台灣的國際政治處境,在拓展國際貿易協定時總會受到中國政府的掣肘。他認為台灣只能設法發展多元的貿易關係,「要有機會與其他國家發展強大的貿易關係,而不要只是狹窄的限於中國,或美國。」

病灶:金融監管不透明解方:讓金融機構自負成敗

此外,韓森的研究重心之一是如何降低市場不確定性,他主張央行政策、政府對金融的監管都應盡量透明、單純。他批評美國政府在金融危機時「大到不能倒」的挽救銀行做法,當得知台灣政府對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更是「小到不能倒」,例如今年八月政府就接管了國寶人壽,及前身為黨營事業的幸福人壽,讓全民為他們的經營不善埋單,韓森訝異的笑了笑,「我想這會傳達出壞的訊息,讓金融機構去從事過度冒險的行為而獲得政府保障。」

他認為政府在金融危機時的角色是降低市場恐懼,因此應設計出快速而暫時性的方案,讓恐懼早點結束,而不是為金融機構提供保險,「必須讓他們知道可能會倒,而不是政府遲早會救他們,長期而言(金融機構)才會有良好的表現」。

韓森和岳父蔣碩傑,都是自由經濟的倡導者。當年台灣政府在蔣碩傑等自由派經濟學者的建議下,放寬外匯、貿易、利率的部分管制,被稱為「第一次經濟自由化運動」,帶來一九六○年代的高度經濟成長。如今,台灣面臨產業升級轉型的瓶頸,以及參與區域貿易團體的困境,韓森建議的突圍之道,正與半個世紀前他岳父的主張遙相呼應。

【延伸閱讀】你不知道的韓森》找到學習興趣,口吃C咖變經濟大師

「我是一朵晚開的花(late bloomer),」韓森如此形容自己。他不諱言在中學時期適應不良,成績被打為C+,而且有口吃的毛病,曾長達數年不敢在眾人面前開口說話。

從一個言語遲鈍的「C咖」,變成國際計量經濟學大師,且必須經常在課堂、國際會議中發表演說,他是怎麼做到的?「就是不斷的練習,」韓森說,他後來意識到要走學術生涯,必須要能演說,因此曾經上過說話課,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持續努力練習。

問他對無法找到學習樂趣的年輕學生有何建議,他卻說「我更想對為人父母者提出忠告,」要給小孩空間去尋找自我。韓森的父親是生化博士,兩位哥哥也都順利念到博士,在注重教育的家庭裡,韓森卻未因課業表現較遲鈍而受到父母的壓力。為了排遣他上中學的不快,父母還幫他安排課餘時到實驗室打工。他直到上了大學後才找到學習興趣,還一口氣修了許多跨文理學科的課程,像在把過去的學習空窗期補回來。

如今,韓森的兒子也在申請大學,他並不期待小孩進入頂尖學府,而是跟兒子說「我希望你給自己保留彈性,不要有太多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78

花旗首席經濟學家:黃金是“延續六千年的泡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287

花旗首席經濟學家Willem Buiter在昨天的報告中稱,黃金並沒有那麽值錢,只不過是“延續了六千年的泡沫”而已。他認為:

黃金不同於其他任何商品,唯一和它最像的東西只有比特幣等類似的虛擬貨幣。黃金從地下開采出來,冶煉至一定的純度,這是非常昂貴的。而且儲存起來也很昂貴。這一點和比特幣很像。此外,黃金也沒有太大的工業用途,其所有的工業用途都有與它類似或更優的替代品。

不過,Buiter也承認,黃金在近幾十年來確實具有相當的投資價值。根據他的計算,如果你從1971年持有黃金一直到2013年,你的年化投資回報為4.3%。“考慮到其風險,這種回報是合理的。”

不過他指出,黃金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法定貨幣,它之所以具有價值,是因為人們相信它有。

黃金有價值,並不是因為它可以用來繳政府的稅收,也不是因為它可以被國家用來償還債務。相反,法定貨幣的定義表明,它沒有內在價值。黃金的價值僅僅來自於,大量的經濟行為證明,人們相信它有價值。

Buiter承認,作為一種法定的商品貨幣,黃金有可能在其他貨幣貶值或失去信用的時候出現升值。考慮到全球央行近年來印錢的規模,黃金的信用得到了市場的再次測試。

所以,在中期的通脹風險完全消失之前,黃金作為一種價值儲藏價值的形式將繼續具有吸引力。

雖然我將黃金視為一個純粹的泡沫,但這個泡沫可能還會再延續6000年。它的價值可能會從1200美元/盎司升值1500美元,甚至5000美元。將大量的資金用來投資一種沒什麽價值的商品,而其大部分價值只是來源於不斷地自我激勵,想想就令人興奮不已。

下圖是Buiter繪制的,自1790年以來黃金的名義價值和通脹調整後價值的對比。

20141127goldvalue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1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