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又來了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624 作為中國最高的建築物,2008年10月開業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高達492米,其中有62層將近23萬平方米的面積為寫字樓,體量是隔壁金茂大廈—在環球金融中心建成之前上海的最高樓—的兩倍,如果四架擦窗機一天到晚不停地擦,擦完一遍窗需要一年。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要想進入這棟規格最高的寫字樓辦公,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全球500強、身處金融及相關行業、能夠支付得起上海最高的租金—每平方米每月的租金在600元左右,幾乎是當時上海甲級寫字樓平均租金的兩?倍。
但是,現在需要高規格寫字樓的可不止這些企業了,越來越多的中資金融機構、國有企業和高成長性的民營企業在擴大自己的辦公面積或者想要租個更體面的辦公地點。
它們推動了上海寫字樓租金的上漲和空置率的降低,也讓環球金融中心的建設和運營方—日本森大廈株式會社意識到,在傳統客戶之外,還有一個既付得起租金又願意享受更高規格的新興公司群體存在,有必要列入自己的目標客戶名單。
經濟危機的陰影,一度讓包括森大廈在內的寫字樓運營商擔心自己找不到足夠多的租戶。對它們來說,這些新客戶出現得不能再及時了。
建設之初,在日本森大廈株式會社時任社長森稔的計劃中,環球金融中心是一個金融磁場;在上海現有的50棟甲級寫字樓中,它無疑是「最好、最安全也是最貴的」。
雖然其後一系列資金、政治和設計方面的問題將工程建設耽擱了10年,並且建造過程中歷經亞洲金融危機、美國9·11事件以及SARS疫情,但是,環球金融中心在開業之初仍然感到樂觀。
就在這一年年初,森大廈做的一份跨國公司調查顯示,64%的受訪者表示,它們計劃在未來3年內增加在上海的員工數量。它們中的一些甚至已經參與進來,
其中,摩根士丹利買下環球金融中心9%的股權,日本及歐美30餘家金融機構組成的財團共同持有了21%的股權,另外70%的股權仍然由森大廈持有。
這讓森稔在2008年有理由相信,環球金融中心將成為中國金融市場重建信心的標誌。在一次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的時候,他表示:「時機幾乎好得不能再好了。」
環球金融中心最初的租賃工作也讓人有這種錯覺。2006年,第二次來到中國的日本人原憲司以森大廈有限公司租賃部部長的身份接手了環球金融中心的租賃
工作。到2008年年初,一切進展順利。大多數的目標客戶群體已經簽訂了租賃意向書。根據已簽訂的租賃協議,日租金水平大約是3美元/平方米(約合630
元/月/平方米)。
但是臨近開業時,次貸危機來襲,情況開始變得糟糕。作為股東的摩根士丹利推遲了租賃計劃;一些跨國公司開始撕毀條約,另一些則選擇搬至低檔一點的大樓,同時大量減少租賃面積。
2008年10月,環球金融中心如期開業。原憲司回憶說,當時的出租率在30%到40%之間。
62層辦公空間只有26個租戶。同是森大廈株式會社開發的匯豐大廈(原名為森茂大廈)當中有一些租戶搬到這裡。直到這時候,森稔仍然希望,到2009年年底,環球金融中心可以將出租率提高到90%。
但現實卻變得越來越糟糕。次貸危機逐漸升級為影響更深遠的全球金融風暴。這一年年底,仲量聯行在一份報告中稱:向來是租賃主力軍的跨國公司開始削減開支,且更加注重節約成本。
3個月之後,在另一份報告中,仲量聯行透露,2009年第一季度,浦西沒有成交一項租賃交易。
最先做出反應的是一些認為受到新供應大樓威脅的浦東甲級寫字樓。很快,這種降價潮流擴大到浦西同檔寫字樓群,繼而是上海所有的乙級寫字樓。
對原憲司來說,這種狀況並不陌生。
1995年到1998年之間,當他第一次到上海為森茂大廈招徠租戶的時候,上海寫字樓市場經歷了同樣慘淡的時光—甲級寫字樓租金每年降一半,每平方米每天的租金,1997年是0.8美元,到1999年就只有0.2美元了。
環球金融中心開始放下租金只漲不落的信條。當然,它宣稱優惠價格只對一些特別客戶開放,比如,世界500強,並且是大面積租賃客戶,以及一些具有品牌影響力的中資金融企業。
好在這種狀況沒有持續太久—新興客戶來了。原憲司說,外資企業收縮的時候,國內企業尤其是內資銀行和保險等金融機構卻開始活躍起來。在2009年第三季度,國泰君安證券公司租下環球金融中心1500平方米—將近半層?樓。
第一太平戴維斯研究部負責人簡可也表示,在京滬兩地寫字樓市場走出低谷的過程中,國有企業和銀行保險等大型金融機構都起到重要作用,不少企業趁租金下跌時機買入或租下若干辦公面積,使市場存量得以逐步消化。
到2009年上半年,一些外資企業也發現自己在過去的大半年裡反應過激了。
戴德梁行寫字樓部負責人楊達稱,那些「醒悟」過來的外資企業迅速調整了對策,差不多半年時間之後,它們便又開始在國內擴租。
環球金融中心在艱難時刻仍然與歐美企業保持密切聯繫的付出,在這個時候得到回報:在若干個小面積租賃業務之後,環球金融中心在2009年的第三季度迎
來了一個大客戶—一口氣租下43層到50層樓的會計師事務所安永。雖然環球金融中心從安永方面收到的每平方米租金可能不到開業時的一半,但是安永的入駐將
環球金融中心的出租率從50%提升到65%。
繼安永之後,摩根士丹利、谷歌在環球金融中心分別租下6000平方米和2000平方米。「到2011年第一季度,上海甲級寫字樓的空置率與2008年金融風暴前的歷史低點相差不多。」仲量聯行亞太區董事李凌說。
當然,要實現盈利並不容易。森大廈是一家擅長大規模開發建造摩天大樓的開發商,而針對近100年來的超高層建築統計發現,高層建築的運營大多虧本。寫字樓體量僅是環球金融中心一半的金茂大廈,在開業之後的前8年一直慘淡經營。
中房信分析師薛建雄稱,如果繼續沿著穩健租賃的道路行走,環球金融中心可能需要15年的時間才能開始盈利。
2011年3月,森大廈新社長辻慎吾上任後開始加快公司的運營節奏—東京的一些項目被挑選出來投入到新的REITs(房地產信託投資基金)項目中或者
直接變現;環球金融中心的一些樓層被拿出來散賣,回籠的資金一部分用於歸還建造成本,另一部分則將用來做進一步的海外投資,他想通過銷售部分樓層,迅速縮
短實現盈利的過程。
儘管意在變現,環球金融中心對出售的條件也相當苛刻:購買方必須符合其租戶定位,並在一定年限內必須自住;即使過了這個規定年限,購買方想要轉讓環球金融中心的物業,也必須和森大廈方面商量,不能擅自轉讓。
第一筆銷售交易發生在2011年3月。買家是另一個開發商湯臣集團。在距離環球金融中心不遠處,湯臣集團擁有它最著名的項目湯臣一品。儘管自己也開發
寫字樓,但湯臣集團斥資2.67億元收購了72樓整層物業。湯臣集團董事總經理特別助理周如納說:「這是幢標誌性建築,沒有人會錯?過。」
此後,華寶投資、新源國際、法國Bread&Butter、上海睿穎管理、天平保險和國華人壽,買下了另外9層出售樓層。環球金融中心由此回籠資金將近40億元。
在出租部分,為提高對租戶的吸引力,環球金融中心也在改進自己的工作。2011年11月開始,環球金融中心各部門推舉5名員工代表組成了提高委員會,每兩個月從公司員工和租戶處收集意見以改進效率。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陸陸續續地有30%到40%的租戶面臨著租約到期的狀況—它們中的很大一部分最終選擇了擴租。到2012年5月,環球金融中心的入住率達到了95%。這一年,上海寫字樓租金漲幅達到17.4%。
仲量聯行上海浦東商業部總監張靜預測道:「未來12個月內,上海核心商務區內的新增供應量仍將十分有限,因而2012年業主們仍將保有議價能力並繼續推動租金適度增?長。」
這讓環球金融中心可以開始採取稀缺性價格策略。儘管不願意透露具體比例,但原憲司坦言,相比過去,環球金融中心上調了租金報價。他稱,這是環球金融中心開業以來碰到的最好的市場環境。原憲司預測,這種樂觀情況至少能維持到2015年。
來自中資企業的租賃需求支撐著這一點。原憲司說,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來自中資企業的問詢量就明顯增加。到2011年年底,達到一個小高峰。他們中的一些人說,自己是衝著中國第一高樓而來。
在仲量聯行亞太區首席執行官阿拉斯泰爾·休斯看來,過去,外資公司佔上海頂尖商業地產新增出租的大約60%。餘下的40%由本地公司租用。2011年,這一比率反過來了。
在環球金融中心,這一情況還未出現。森大廈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大橋裕治稱,從租戶結構來看,來自歐美的租戶佔了40%,日資和中資企業分別佔了30%和20%,其他佔了剩下的10%。但大橋裕治相信,到2012年年底,環球金融中心能夠實現100%的出租率。
為此,2012年4月,環球金融中心成立了一支中資企業團隊一起發掘、拓展、處理來自中資企業的租賃需求。
國貿三期炙手可熱
文|CBN記者 王娜
蘋果、Adobe、雪佛龍、KKR……自2010年9月26日北京國貿大廈迎來了它的第一家租戶仲量聯行以來,這座330米的北京第一高樓又迎來了這
樣一批重量級租戶。在某種程度上,這座大樓對租戶來說就像是身份的象徵,它耗資50多億元,地處CBD,是這座城市的新地標,有著每月最高達1500元/
平方米的全城最高租金,還有著像蘋果公司這樣體面的鄰居。因為是國貿中心的第三期建築,人們習慣叫它國貿三期。
不知名的私募基金點名要租國貿三期,它們願意花比別人貴上5倍的價錢租下它;開發別墅的龍湖地產也租下了一間做大客戶會所;中國銀行甚至把營業廳開到了這座樓的第18層中,仲量聯行在新辦公室裡不停地接待客戶、媒體和員工家屬參觀,這種熱鬧氣氛持續了半年時間。
搬進位於國貿大廈11層2350平方米的新辦公室後,張瑩喜歡敞開自己那間獨立辦公室的玻璃門,站在升降桌前辦公,這讓他覺得和下屬們更親近。他是國際房地產顧問公司仲量聯行北京董事總經理,這家公司的業務之一就是給大公司尋找合適的辦公樓。
15年前張瑩大學畢業進入仲量聯行時,北京最貴的寫字樓是國貿1座。當時開始有跨國公司來設立辦事機構,只有國貿1座這樣的大廈能滿足它們的要求。隨
後,深圳、杭州、廈門等城市也都建起了叫「國貿」的大廈,它們期待能像北京的國貿一樣成為所在城市的商業中心。這座在那個年代裡同樣作為身份象徵的寫字樓
租金也是以美元計—每月100美元/平方米(以當時匯率計約合人民幣880元),這恰如現在國貿三期的平均租金。而國貿三期的出現,又讓效仿者們望塵莫
及。
2010年年底,黃揚所在的國際貿易公司從國貿1座搬到了國貿三期。他喜歡帶客戶去這座樓的最高層喝上一杯,「是那種直上雲霄的快感」,電梯從1層到80層,僅是幾十秒的時間,黃揚享受這種感覺,那裡有俯瞰全城的云酷咖啡廳。
天氣好時,到了中午黃揚喜歡約幾個同事在大廈門口抽煙,看這座樓裡進進出出穿著講究的精英們。他們談論工作生活、同事八卦,也會說起這座樓。有一次,
他們抽煙時碰到樓裡第12層蘋果公司的人,大家的話題轉移到了國貿三期的外形上,覺得它無論是造型還是外立面,和國貿的其他建築完全不搭,如果不是「國
貿」這個名字,不會讓人覺得它們之間有任何聯繫。「喬布斯看見了,肯定要說『狗屎』,我們怎麼能在這樣的樓裡辦公!」他們開著玩笑。
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北京現代化和繁華的標誌。要建北京的最高樓,以設計超高層建築聞名的美國SOM建築事務所是嘉裡集團董事長郭鶴年的最終選擇,1985年時,他與當時的外經貿部共同成為了國貿中心的建造者。
2005年6月16日,國貿三期開工建設。也正是在這一年,張瑩開始負責仲量聯行北京寫字樓團隊的管理工作。他們常做的一項工作是給那些來北京發展的跨國公司找到像國貿這樣的寫字樓辦公。
現在,正是絕佳的機會。在仲量聯行北京市場研究部的數據裡,2004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場上國際標準的甲級寫字樓空置率不到1%,跨國公司急切擴張著
在中國的業務,北京甲級寫字樓的吸納量也較上一年度上升了310%。那是中國加入WTO的第4年,張瑩發現受加入WTO影響最大的保險、汽車、金融、電信
以及零售等行業成為推動甲級寫字樓需求的主力。北京的甲級寫字樓供不應求,到了2006年,很多跨國公司因為每月約125美元/平方米(以當時匯率計算,
約合人民幣1000元)的高額租金而選擇了在酒店辦公。
國貿三期就在旺盛的需求中破土動工,郭鶴年希望這棟總建築面積達54萬平方米的建築能像當年的國貿1座那樣非同凡響。但事情進展並不順利。
原本應該在2008年8月完工的大廈遭遇了北京奧運會,當時為了保證奧運期間的空氣質量,北京市政府嚴格控制了施工。隨後金融危機爆發,眾多跨國公司
停止了擴張計劃,它們為了節省開支甚至搬到了更便宜的樓裡辦公。而2009年2月,央視新址著火也讓國貿三期的消防審批變得麻煩。
因為一再推遲交付,一些原打算租入國貿三期的公司動搖了。跨國醫藥集團諾和諾德接受戴德梁行企業服務部董事王剛的推薦於2009年第四季度在
WFC(北京環球金融中心)裡租了8890平方米,因為趕上全球金融危機,北京寫字樓市場低迷,它的租金每月不到200元/平方米。
蘋果公司也一直在等待,它要租國貿三期的第12層和第13層,是這棟大樓裡最大的租戶。它之前在新華保險大廈辦公,幸運的是它與新華保險大廈簽訂了非
財務條款,可以短期(幾個月)續租新華保險大廈,否則蘋果也只能與國貿三期說再見。但蘋果的辦公室很快又不夠用了,今年年初它又在IFC(國際金融中心)
租下了300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
國貿三期直到2010年8月才交付使用,這比原定時間推遲了兩年。此時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仍未散去,空置率一向在5%以下的國貿中心,也開始為出租發
愁。從2009年年中開始為低區招租(7層至29層)的國貿三期,也一再調低租金價格至每月280元/平方米至350元/平方米,但租戶們想要的是更低的
租金。
國貿中心寫字樓部的劉同幾乎每天都要去拜訪國貿現有的租戶,並和仲量聯行、戴德梁行這樣的中介機構溝通,他的任務是讓國貿寫字樓裡有擴租需求的公司轉
租到國貿三期,「國貿的整體優勢」,是他最常用到的說辭。效果也還不錯,2009年中旬,國貿三期和它的第一批租戶雪佛龍、三井物產、仲量聯行等簽訂了框
架協議,它們此前都是國貿其他寫字樓裡的租戶。
經驗也告訴此時已是仲量聯行北京分公司負責人的張瑩,別人停止擴張之時,正是拿到低租金的好時機。將辦公室從國貿西樓搬到國貿三期的決定也於此時做
出。更何況,他相信好日子很快就會到來。2011年仲量聯行組織的由全球500餘位房地產公司高管參與的「全球企業房地產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公司仍把
在中國的物業擴張放在第一位,只有受金融危機的打擊較為明顯的金融機構暫緩了這些計劃,尤以銀行最為明顯。
隨後經濟的復甦讓寫字樓市場開始回暖。張瑩用「飛躍」來形容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年中的租金漲幅。在高緯環球的統計中,這段時間,北京寫字樓
租金平均漲幅為50%以上,而漲幅最大的CBD區域達到了75%。國貿三期也從當時每月300元/平方米左右的租金漲到了最高1500元/平方米,「國貿
三期都漲了,我們當然也要跟著漲」是戴德梁行企業服務部董事王剛經常聽開發商說到的漲價理由。
國貿三期已經炙手可熱。「幾乎每天入駐一家公司,破紀錄了!」雷格斯華北區總監張鵬對《第一財經週刊》說。這家公司在全球做著辦公解決方案生意,它將
甲級寫字樓整層租下來隔成小間再分租給小公司,在中國已經租下了60多個辦公空間,其中國貿三期出租速度最快,很多想要或者正在跟已經入駐國貿三期的大公
司打交道的小公司成了雷格斯的客戶,它租下的第15層被隔成了約50間辦公室,從2010年11月開始對外招租,3個月便滿租了。現在張鵬去國貿三期辦
公,只有公共區域有他的一席之地。
北京猛然上漲的租金讓很多公司難以承受。一些在CBD辦公的跨國公司開始將後台服務部門搬至望京、亦莊這些租金更便宜的區域,惠普、默沙東、阿爾斯
通、英特爾都在望京簽下了幾千平方米甚至上萬平方米的辦公面積,這裡的租金要比CBD區域便宜約50%。在委託代理行租賃寫字樓時,一般公司都會規定物業
成本不超過收入的10%,但現在很多公司都高於這個數字,甲級寫字樓裡一個員工的物業成本已超過10萬元/年。
當年暫緩了擴租計劃的金融機構成了推動這輪租金上漲的主力。在2011年北京的大單租賃成交中,中信銀行租下盈科中心1.4萬平方米,華夏銀行租下環
球金融中心1.35萬平方米,興業銀行租下民生金融中心8000平方米,中融人壽保險租下太平洋保險大廈3400平方米……
在王剛的客戶清單裡湧現出的眾多PE、VC也對寫字樓需求旺盛,它們除了以某位高官政要的親屬為噱頭彰顯自己公司的能力外,還需要一個體面的寫字樓彰
顯身價。金融街根本沒有可出租的面積了,國貿三期成了最佳選擇,更何況這座樓裡有凱雷、KKR這樣的金融巨頭。國貿三期看不上那些毫無知名度的公司,但私
募基金們為此不惜代價,它們願意付出比別人高5倍的租金。在國貿三期裡辦公的金融機構約有10家,但它們佔據了1/3的面積。
區域政府很歡迎這些註冊資本動輒上億的納稅大戶,就連孵化IT創業公司的中關村也不例外。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對《第一財經週刊》說,公司在中關村的第一個項目中關村SOHO,被海淀區收編成了PE大廈。
15年一個輪迴。現在,國貿三期的租金又回到了當年國貿一期的水平,所不同的是,北京甲級寫字樓的供應量已由當年的26萬平方米擴大到了650萬平方米,增長了25倍—這些面積都被在北京發展的各類公司所消化,租賃面積在3000平方米左右的交易佔到60%以上。
張瑩覺得,中國金融業對內對外全面開放時間較晚,中國金融機構的擴張也只是剛剛開始。而受金融危機影響,外資金融機構的境外總部資金收縮,促使它們把
中國當成首選投資場所。也許要到2016年CBD核心地塊的大樓建成之時,這些需求才會得到滿足。那時候,中信集團510米高的「中國樽」將超越它旁邊的
國貿三期,成為北京第一高樓。
(應被採訪者要求,文中黃揚、劉同為化名)
收購者又來了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51 2012年夏天過去之後,廣告業巨頭之間的關係有了微妙的變化。
讓我們先來看一串密集的收購活動:
6月21日,WPP宣佈打敗日本電通集團(),以5.4億美元收購獨立數字營銷公司AKQA;7月初,陽獅集團將另一家獨立廣告公司百比赫
(BBH)收入囊中;而在競購AKQA失敗之後,電通以近50億美元的高價買下了總部位於倫敦的數字營銷集團安吉斯(Aegis),而電通2011年的總
營收不過38億美元; 連一向並不熱衷於資本遊戲的宏盟集團(Omnicom)也在今年收購了一家中國本土的互動廣告代理公司網邁廣告。
這場簡直如吃豆人遊戲一般的收購競賽不僅僅讓獨立廣告公司數量再度減少,也讓全球廣告巨頭的座次面臨重新排位。
在完成對AKQA的收購之後,WPP擁有了Forrester公司評出的全球7大數字營銷公司中的4家,在數字領域擁有了最大話語權。電通成為黑馬,
以2011年營收計算,電通和安吉斯分居全球廣告行業第5名和第7名,合併後雙方的年營業收入總額約為58.24億美元,逼近排名第四的
Interpublic集團。
後者的地位最近變得岌岌可危。有未經證實的消息稱,陽獅集團已經在計劃收購Interpublic,如果競購成功,這將徹底改變整個行業格局:陽獅將
超過宏盟,成為僅次於WPP的第二大巨頭。至於宏盟,它們則剛剛宣佈要開展一項旨在讓每一個員工都能掌握數字技術的宏大培訓計劃。
你可能還記得去年《第一財經週刊》在封面故事《廣告入侵者》裡引述的那些茫然無措的廣告公司形象:面對如此分散而多元的溝通渠道,廣告公司知道一定要
有所作為,但它們不知從何下手。時至今日,你也一定不會對App裡的AR(增強現實)效果、病毒視頻、微電影、二維碼和社交網絡遊戲植入等等營銷手段陌
生,以至於相較「idea」,品牌開始強調「story」:你必須回歸企業成立之處的初始目的,找到最能打動消費者的特點,並把它變成一個故事用來感染你
的目標客戶。
早在幾十年前,美國廣告創意先鋒人物威廉·伯恩巴克(William Bernbach)就曾斷言:「有件事是肯定不會變的,創作人員若能洞察人類的本性,以藝術的手法去感動人,他便能成功。沒有這些,他一定失敗。」
「人類的本性」也許自古以來都未曾變過,但它們在新媒體和新的消費行為方式推動之下變得越來越難以捉摸─這正是品牌和廣告公司們的擔憂:它們變得不如它們的受眾那樣快。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30年以來沒有變的方法:收購。
「這可不單是錢的問題。」WPP集團創始人兼CEO蘇銘天爵士(Sir Martin
Sorrell)說,「而且這需要時間,一拍即合幾乎是行不通的。」他從六七年前就盯上了AKQA兩位才華橫溢的創始人Ajaz Ahmed以及Tom
Bedecarre,但前後兩次發出合併的邀請都沒有成功。現在AKQA以高效精準的廣告策略在業內著稱,但那會兒還是初露頭角的新星。第三次,蘇銘天終
於如願。
而陽獅集團CEO Maurice Levy同BBH三位創始人的淵源則更深。早在十年前,陽獅集團就通過收購持有BBH
49%的股份。BBH素來以創意取勝。2008年,BBH為Johnnie Walker打造的年度大片「The Man Who Walked
Around the
World」堪稱經典。這支在蘇格蘭拍攝的廣告片裡,6分多鐘從頭到尾只用了一個長鏡頭:一個人一直在不停地向前行走。「不管你是否相信,它沒有任何的弄
虛作假,沒有任何的剪輯,演員記得所有的台詞,並且步距準確。」在BBH的官方網站上,這支視頻被配上了這樣的解說。BBH的倫敦總部至今仍擁有一項無人
打破的記錄:被Campaign雜誌六次評選為「年度代理商」(Agency of the Year)。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數字技術和人才的爭奪戰已經下沉到了區域層面。陽獅在收購BBH的同時,連帶著也收購了該公司在巴西的業務分支Neogama/BBH,後者是巴西市場最具影響力的廣告創意公司。
這讓Moray MacLennan想起30年前發生在紐約麥迪遜大道的收購潮。
當時,他所在的廣告公司Saatchi&Saatchi是最熱衷於併購遊戲的廣告集團。整個1980年代,這家公司總共完成了近30樁收購,
而蘇銘天當時只是Saatchi&Saatchi的財務總監。1985年,在把這一套金融手段掌握得爐火純青之後,蘇銘天同幾個合夥人離開了
Saatchi&Saatchi。「其實當時我們並沒有特定的目標,只覺得一定要把規模做大,集團化將成為一個趨勢。」蘇銘天告訴《第一財經週
刊》。
在五大廣告集團的歷史上,蘇銘天是一個異類,用大衛·奧格威的話說,「他這輩子連一句廣告詞都沒有寫過」。1986年,蘇銘天收購了一家生產電線和塑
料品的公司(Wire and Plastic Products,WPP),第二年,他用這家公司完成了對智威湯遜(J. Walter
Thompson)的惡意收購。成立於1864年的智威湯遜是全球第一家廣告公司,久負盛名。
隨後蘇銘天用另一個震驚世界的收購讓自己成為了整個麥迪遜大道的公敵。1989年,他瞄準了廣告教父大衛·奧格威(David
Ogilvy)的奧美集團(Ogilvy
Group),氣得77歲的奧格威甚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想到要被那個可惡的小混蛋收購,就讓我毛骨悚然。」當年的《時代》雜誌甚至給了蘇銘天一個
「麥迪遜大道最可怕的襲擊者」的稱號。
這成為當時廣告業的標誌性事件─以出色的「idea」單槍匹馬在廣告界打下一片天地的大衛·奧格威最終因為資本的介入失去了獨立運營的能力。這並不只
是大衛·奧格威或者奧美這些個體命運的改變,它也意味著,廣告自此進入了集團規模化的時代,單靠idea再也無法製造一個帝國。
不過話說回來,當時的蘇銘天用一頓晚餐化解了這場「麥迪遜大道危機」。飯桌上,蘇銘天向奧格威保證,併購完成後會繼續讓他擔任主席,並告訴他,自己研
究過他寫的幾乎所有廣告詞。最終,奧格威親自發表了一封道歉信,並且在此後繼續擔任公司非執行主席一職。「當他來收購奧美的時候,我簡直想殺了他。現在我
希望早40年認識他就好了。」一年之後,奧格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就這樣,蘇銘天用短短5年時間讓WPP從一家電線與塑料製品公司變成了全球最大的廣告代理集團。
「如果還有第二次選擇的機會,我會照樣進入廣告行業,做當年我做的那些事。」蘇銘天告訴《第一財經週刊》,「這個行業總讓我想起體育或者娛樂業,在這裡沒有什麼資歷輩份的門檻,廣告人的成功全部建立在他上一個idea有多好的基礎上,無論他從業有多久。」
同WPP相比,Saatchi&Saatchi就沒那麼幸運了。瘋狂擴張很快帶來了諸多經營上的問題。1995
年,Saatchi&Saatchi的創始人Saatchi兄弟因與董事會意見不合而離開了集團,隨後創立了自己的公司。2000
年,Saatchi&Saatchi被陽獅集團收購。一切都回到原點。「現在坐在這裡談這段歷史,我都覺得有點諷刺。」如今,成為M&C
Saatchi CEO的MacLennan說。
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廣告業收購大潮奠定了如今五大廣告集團的雛形。如果你仔細看下頁圖表裡的脈絡,你就會發現雖然華爾街和1990年代誇張
的槓桿收購助推了集團化浪潮,但事實上,除了WPP以外,其他幾家廣告集團都是由獨立廣告公司合併而來。這是廣告行業作為大廣告主的服務對象不可逃脫的命
運:當客戶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沒有一家廣告公司可以包攬所有業務。它們必須有能力跟隨客戶的腳步進入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幫助解讀不同文化裡的消費需
求,發現新的機遇。
陽獅集團CEO Maurice
Levy認為,同1980年代那一輪的併購潮相比,這一輪更像是一場在金融危機寒冬裡的自救。大客戶們把受擠壓的利潤空間轉嫁到上游的廣告公司身上,要求
它們降低成本。「為了能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還要保證利潤,我們別無他法,只能依靠不停地投資投資再投資,去形成規模效應。」Maurice
Levy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獨立廣告公司的侷限依然存在。隨著全球化的加劇,所有人都在進軍新興市場,而缺乏大集團規模優勢的獨立廣告公司單憑一己之力難以跟上這股潮流。
AKQA也正是因此才最終決定加入WPP集團。「AKQA希望能借助WPP實現全球擴張,而我們看重他們的創意和技術。」蘇銘天說。
創新能力和數字技術顯然是這一輪爭奪的焦點。AKQA向來最懂得如何把創意和數字技術結合起來,花最少的預算取得最佳效果。這家數字營銷公司2001
年依靠為耐克策劃的大型戶外宣傳活動起家,之後便逐步擺脫了代理商的身份,開始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為客戶直接策劃服務,甚至是產品。2005年,AKQA
為微軟Xbox設計了用戶界面。2008年聖誕前夕,他們為一家微波爐公司製作了一段病毒視頻,通過設定不同的加熱時間,讓近50台微波爐前後依次發出不
同的「叮」聲,組成了一首Jingle
Bells。這段視頻被當年的《衛報》評選為聖誕節最佳病毒視頻第一名,被400多個博客轉發。2009年,AKQA為大眾GTI新車設計的傳播方案甚至
沒有在媒體上花一分錢投廣告,而是依靠一個賽車遊戲App,就實現了600萬玩家的口碑營銷。
儘管BBH並不是一家專業的數字營銷公司,但2011年,他們用AR技術為凌仕(AXE)香氛所做的「天使墜落維多利亞機場」(Lynx
Excite Angel Ambush London
Victoria)營銷視頻仍舊在YouTube上贏得超過120萬的觀看次數,堪稱利用AR技術做營銷活動的鼻祖。
「如今擺在所有廣告商面前的只有兩條路:digital or dead。」宏盟集團CEO John Wren說。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移動互聯網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每一天都在發生。
最近在網絡上爆紅的視頻《指尖上的中國》就試圖用簡單輕鬆的方式解讀這一趨勢。視頻開頭閃過的字幕「總導演湯尼·陳」在廣告圈裡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群
邑中國的互動營銷總裁陳建豪。這個不到4分鐘的視頻是他帶著群邑互動新成立的Digital Lab團隊為移動營銷協會的論壇耗時兩個月製作而成。
不過從一開始,陳建豪就沒想把它做成一個行業分析,他希望這個視頻本身就能成為一個成功的數字營銷案例。「關鍵在於如何去過濾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找到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的數據。」他說。
最終,這則視頻的確讓人耳目一新。比如所有人都在誇誇其談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的飛躍,但《指尖上的中國》會告訴你:中國的手機網速排在世界倒數第
二,僅高於印度;中國的App下載量雖然巨大,但免費的比例則是國外的3倍。而視頻裡甚至包括「外國人餐前禱告,中國人餐前拍照」這樣的橋段,再加上創意
十足的畫面和音效,實際上都是刻意鋪的梗—為了吸引行業外的眾人的目光。被放上優酷第一天,它就贏得了20萬點擊量。
群邑是全球最大的廣告集團WPP旗下專門負責媒介投資管理的公司。《指尖上的中國》只是群邑對於新一輪數字化浪潮關注和思考的一個小小側面。陳建豪帶
領的整個群邑互動團隊就是為了應對數字技術給廣告行業帶來的挑戰而成立的。每週五,群邑互動都會給群邑中國所有同事發一封郵件,梳理本週新媒體領域值得關
注的技術、事件等等。Digital Lab則被陳建豪稱為集團的「眼睛和耳朵」,專門關注新興技術並提供解決方案。
在數字時代,廣告商們要做的事情不只是在不斷湧現的新興互聯網平台抓住用戶極其碎片化的注意力。事實上這只是最後一步。
廣告商們如今可以依靠數字技術準確知道它們的靶心在哪兒。
「同傳統媒體相比,數字化更具有可測量性。通過分析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現在的行為可以預測他們未來的行為,這也是數字化重要的地方。」 宏盟媒體集團中國區CEO Doug Pearce告訴《第一財經週刊》。
儘可能準確地預測人們未來的行為,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廣告創意有效地施加影響,實際上是廣告商們在過去100多年裡一直夢寐以求的事,也是它們的商業模式得以建立的根基。
群邑集團全球主席Irwin
Gotlieb記得在20年前,如果一個咖啡品牌要投放廣告,它最終面對的是這樣一份報告:那些會買咖啡的是年齡在20歲至45歲之間的女性,這群女性可
能會去消費哪些媒體,相應的,你可能需要怎樣的投放策略。而如今,他所領導的這家公司已經不用依靠「經驗」去定義一個目標受眾。數字技術讓他們可以準確知
道誰在購買每一杯咖啡,他們從哪些渠道獲取有關咖啡品牌的訊息,甚至誰在谷歌的搜索框裡輸入了和「咖啡」有關的關鍵詞,然後鏈接去了哪裡都能追蹤記錄。
「如今,我們不再購買某個廣告位,我們直接獲取受眾信息,然後購買受眾。」Gotlieb說。
然而要把數字信息轉化為消費者洞察,需要一系列平台和工具,也需要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在這些方面,谷歌、Facebook這樣的技術公司顯然更有優勢。
它們已經試圖甩開中間商,開始向大公司直接兜售廣告方案,並挖走創意人才。這是釜底抽薪式的打擊。「毫無疑問,我們與這些新興互聯網公司既是合作夥伴
又是對手。」蘇銘天在WPP集團年報裡這樣寫道。2011年,群邑代表廣告客戶向谷歌投了16億美元的廣告預算,向Facebook則投入了2億美元。
「它們以技術公司的面目出現,卻在做和傳媒大亨默多克一樣的事,直接聯繫並告訴客戶:買我們的媒體渠道吧,我們更便宜。」蘇銘天說。
這一切逼迫著廣告公司必須要在短時間內建立技術和人才上的資源優勢,而收購是最好的選擇。「與大集團不斷吞併謀求增長不同,如果你在紐約麥迪遜大道,
你就會發現另一股潮流。一些人正在離開那些大集團,重新回到獨立廣告公司去。」Moray
MacLennan告訴《第一財經週刊》。他說這句話的本意是解釋大集團收購獨立廣告公司給創意人才帶來了種種侷限。但長遠來看,新公司們依然是收購標
的。
早在1970年代,沃倫·巴菲特投資奧美和Interpublic集團的時候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廣告公司會是全球擴張策略的忠實追隨者。」只不過如今,廣告集團們又成為了新的媒介技術的忠實粉絲。
經過一輪收購之後,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如今消費者會花10%的媒體關注在他們的移動設備上,而其中廣告投放僅佔總數的1%。」《大西洋月刊》
(The Atlantic)編輯Dereck
Thompson指出,「相比之下,夕陽西下的印刷媒體業只有不到7%的關注度,卻仍然擁有佔美國廣告總支出25%的廣告投放量。」
但宏盟集團副主席杜孟(Serge Dumont)覺得這股圍繞數字化的併購熱潮不會持續太久。「幾年之後,沒有人會專門談論『數字化』了,它會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杜孟說,「所有能數字化的東西,最終都會數字化,剩下的則會被淘汰。」
無線台慶劇又來了!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810286颶風桑迪(Sandy)直撲美國東岸,當地股票和期貨市場昨天全面關閉,最壞打算要連續兩天停市,是1985年以來首次因天氣而全日停市,計及911恐襲事件則為11年來首次。華爾街大行紛紛啟動911後制定的緊急方案,停止分行運作及撤離員工。 納斯達克等大部分電子交易市場,以及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 Group)等期貨市場亦跟隨休市,惟債市維持,但當局亦勸籲提早半天休市。由於預料桑迪在美國時間周一晚登陸東岸,所以業界未能決定周二是否重開市場。今次是繼1985年9月27日颶風葛麗雅(Gloria)吹襲以來,美股再次因天氣休市。
可能我貓王多疑,入行多年好像沒有怎聽過美國停市,電視看紐約的街景似乎十分平靜,連續兩天停市,是否有什麼耐人尋味的事?始終最近是比較敏感的時間,25年股災的就是在這一個星期發生的,美國大選日期從1845年開始定為11月首個星期一的翌日,大選之後會不會為美股帶來衝擊?有點不舒服,於是我下班返家後立即翻查資料。
我貓王不善忘,20年前港股發生了什麼事?很多股民記得「大時代」的丁蟹..........,鄭少秋在這台慶劇擔當的主角,該劇首播日期是1992年10月5日-11月27日,適逢當年港股當年在11月中勁跌,鄭少秋此後被譽為港股跌市之星。今無線又正上映台慶劇「名媛望族」劉松仁擔當主角飾演鐘卓邁,別要忘記劉松仁在「大時代」亦有擔當演出,飾演方進新,事有湊巧?

除台慶劇與美國大選的背景與,20年前的11月與今年的11月又有什麼相似,當年11月11日至12月1日是水星逆行的日子,港股當年就在水星逆行開始的時候下跌,至12月初才止跌,今年11月6日至11月26日水星亦進入逆行期!!不過,當年美股在這一段時間相當穩定,反而是港股的波動比較大,那是否因為當年鄧小平南巡後炒得太瘋而下調整?似乎這解釋好牽強?這一年的小股災使到很多人都十分迷糊,今人們只記得丁蟹,卻沒有研究這一年的股災因何而起!20年週期比起25年週期更重要,很多話盡在不言中。
馬云又來「革命」了 江南憤青
http://xueqiu.com/7362005335/241601776.13日,阿里巴巴上線餘額寶之後,一篇軟文天下橫飛。因為不太願意繼續寫阿里了,寫的太多,都膩味的,但是看到腦殘文,還是不爽,就寫了段短微博:
「阿里金融就是個喜歡噱頭的公司,什麼餘額寶,跟銀行搶生意。扯淡麼。第一本質餘額寶是利用支付寶餘額購買貨幣基金的行為。用這個跟銀行活期比利息?!有點腦子好不好!第二余額寶的規模大小取決於貨幣基金的規模大小,阿里本身不能決定。而且最重要的對基金公司的流動性要求很高。會他媽的出現虧損!」
微博寫完,反正罵戰又開始了。於是不得不在寫一篇文章,仔細的闡述下我對餘額寶的看法,其實這事,真沒啥好值得說的。兩個字,忽悠。
一點點來吧,首先,阿里的軟文用的最多的介紹是什麼?是這麼段話,文章說「通過「餘額寶」,用戶存留在支付寶的資金不僅能拿到「利息」,而且和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根據其官方介紹,2012年,10萬元活期儲蓄利息350元,如通過餘額寶收益能超過4000元。」
這段話很有意思,我們來看下所謂的餘額寶的收益是如何實現的,餘額寶的收益其實是購買天弘基金的增利寶的貨幣基金的行為,實質是一項投資,而投資所形成的投資收益,必然是帶風險特徵。他不等同於存款,存款是有國家信用作為擔保,而投資行為是沒人給你擔保,你們可以打電話問問天弘基金,我想鐵定不會跟你說,保證收益一定能實現,如果他這麼說的,我給你個電話號碼,直接去證監會投訴非法集資去。
至於這裡面也有不少人來指責我說,存款怎麼可能有國家信用擔保。我都不想解釋這個幼稚的問題。任何一個國家存款都是由國家信用擔保的,無非顯性擔保還是隱形擔保罷了。當然國家破產了,沒能力擔保了是另外一回事。
一旦理解了餘額寶是投資收益,也就能明白所謂的收益高低,事實上就是要取決於貨幣基金的管理方能否實現這個收益了。不知道4000元的說法來自於那裡?或許是來自於2012年的七天平均收益率是3.8%這個說法吧。事實上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其實也是要進行區分的。雖然大體上都各自貨幣基金都相差不大,但是在不同的年份裡,受制於大環境主要是資金面的因素下,貨幣基金的整體收益是有差別的,甚至出現過2006年貨幣基金虧損的情況,說貨幣基金無風險鐵定是不現實的。2006年的貨幣基金虧損,當然因素眾多,但是的確出現了大面積的浮動虧損的格局。泰達荷銀,易方達都有貨幣基金為負值的貨幣基金。所以認為貨幣基金一定要比活期存款要高,這個說法本身也不一定成立。因為有虧損的投資收益,跟無風險的銀行存款,本身就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東西。
在其次,撇開風險層面的問題進行考慮,購買貨幣基金跟活期比一定合適麼?其實貨幣基金,要比的話也要跟定期比,區別只在於流動性,而不在於收益,為什麼呢?因為年化收益的意思是折算成年來計算的。你買一個貨幣基金,除非你連著買了一年,否則你怎麼算也算不出這個收益來。但是你如果你連著買了一年,那跟定期也就沒啥區別了,所以我自己還是覺得合理的比較還是應該跟定期做比較,當然定期跟貨幣基金相比缺乏流動性,但是至少說明一點,就是拿貨幣基金的年化收益跟活期比年化個人感覺不科學也意義不大。典型的誇張宣傳。
這裡還有個很大的誤區其實跟餘額寶可能關係不是特別大,但是也要做個解釋,就是七天年化收益跟每日萬份份額收益的區別。所謂七日年化收益率,是貨幣基金最近7日的平均收益水平,進行年化以後得出的數據。比如某貨幣基金當天顯示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是2%,並且假設該貨幣基金在今後一年的收益情況都能維持前7日的水準不變,那麼持有一年就可以得到2%的整體收益。但是,貨幣基金的每日收益情況都會隨著基金經理的操作和貨幣市場利率的波動而不斷變化,因此實際當中不太可能出現基金收益持續一年不變的情況。因此,七日年化收益率只能當作一個短期指標來看,通過它可以大概參考近期的盈利水平,但不能完全代表這只基金的實際年收益。
而且還存在可操作的空間,如果貨幣基金僅靠兌現浮盈來提高收益率,短期內可以把七日年化收益率做得很高,但是新進資金的收益率就會攤薄。更為嚴重的風險是,如果一隻貨幣基金大幅度兌現前期浮盈,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導致貨幣基金收益率下降、資金大規模贖回,就有可能引發流動性危機。
同時,近七日收益率是由七個變量決定的,因此近七個收益率一樣,並不意味著用來計算的七個每天的每萬份基金份額淨收益也完全一樣。所以,作為短期指標,7日年化收益率僅是基金過去7天的盈利水平信息,並不意味著未來收益水平。投資人真正要關心的其實是第二個指標,即每萬份基金單位收益。所謂貨幣市場基金的每萬份收益就是把貨幣市場基金每天運作的收益平均攤到每一份額上,然後以1萬份為標準進行衡量和比較的一個數據。這個指標越高,投資人獲得真實收益就越高。
上面寫了這麼多,其實,歸納起來就一句話,所謂的存十萬一年能拿四千的說法,第一是不夠嚴謹的,第二也是不負責任的,是明顯的只談收益不談風險的非法宣傳。為什麼說非法宣傳呢?
2013年《證券投資基金的銷售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對任何公開宣傳材料都進行了嚴格的要求,而支付寶的這次事件,明顯存在誇大宣傳的嫌疑在裡面,也沒有進行明確的風險揭示。有人說,在具體購買的時候會做了風險提示,但是根據管理辦法裡面是明確規定,必須在任何宣傳推介材料裡進行風險提示的。
該辦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基金宣傳推介材料,是指為推介基金向公眾分發或者公佈,使公眾可以普遍獲得的書面、電子或者其他介質的信息,包括:
(一)公開出版資料;
(二)宣傳單、手冊、信函、傳真、非指定信息披露媒體上刊發的與基金銷售相關的公告等面向公眾的宣傳資料;
(三)海報、戶外廣告;
(四)電視、電影、廣播、互聯網資料、公共網站鏈接廣告、短信及其他音像、通訊資料;
(五)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材料。」
同時第四十三條「基金宣傳推介材料中推介貨幣市場基金的,應當提示基金投資人,購買貨幣市場基金並不等於將資金作為存款存放在銀行或者存款類金融機構,基金管理人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
以上兩條其實合在一起,就都對這種典型的跟活期存款做比較的行為做出了嚴格的否定。有人說,阿里金融是一種金融創新,可以突破監管。姑且先不論是創新就可以突破監管這個說法,我們在來看這種方式是不是創新?!
前面說了,餘額寶的實質是用支付寶的餘額進行購買貨幣基金的行為,這個行為我不知道創新點在那裡?他跟你用你銀行卡里的錢購買貨幣基金的行為是一樣的。按照這個理解,我們用我們手機卡里的錢,購買貨幣基金,或者用其他預付卡購買貨幣基金都是一個道理,是阿里對自身客戶進行結構優化的一個策略,創新點在那裡?在於支付寶的客戶也可以買基金了?一直就可以買,啥時候不讓買了?
還有所謂的革銀行的命說法?這個說法其實挺有意思,我聽到最多的一個說法就是說,支付寶給的利息比銀行的活期高,所以爺爺奶奶,大叔大媽們都跑到支付寶去存款了,不到銀行存款了,所以革銀行的命。
我表示很無語,只能說說這個說法的人,真他媽的傻逼。不罵人都不行。這個說法,還真不能怪別人,只能怪阿里,阿里的鋪天蓋地廣告宣傳,說餘額寶的利息比銀行活期存款利息高,所以大家都開始流傳革命論了。真有意思。事實上,大家用自己的銀行卡購買貨幣基金比支付寶雖然不敢說更便捷,更方便吧,至少收益不會比支付寶低。支付寶目前支持的天弘基金,規模小,排名靠後。而且貨幣型基金一般而言,規模越大,越容易操作,規模過小的基金,對於流動性要求的對抗就越高,收益就更不容易穩定。說實話,從投資角度來看,誰買誰傻逼。貌似這個基金經歷從業經歷也就不到四年時間,真是要命的。貨幣基金,買老不買舊,買大不買小的說法,還是很靠譜的。
所以,綜合下來,真的只有被阿里巴巴給忽悠的相信餘額寶的收益當成利息的人才會去買。所以這裡我還是很鄙視阿里巴巴的,如果真有人被你們忽悠瞭然後出現了虧損,你們難道就好意思了?!我看馬云不是每天在宣稱要講誠信麼。怎麼好意思幹這齷蹉事情?
下面說點我自己對餘額寶的理解,未必對,瞎猜的。
其實餘額寶的推出,對阿里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阿里內部,淘寶的功能是大量的吸引客戶進入體系內,讓客戶成為淘寶用戶,而支付寶要做的事情,就是考慮如何把淘寶客戶更好的服務好,從而留下來成為支付寶的客戶,是一層進一層的關係,支付寶的這次餘額寶,必然不是要革銀行的命的行為,他的出發點很簡單,更好的優化自身的服務,提高淘寶的客戶粘性,讓體系內的生態更健康,同時,也是解決支付寶目前存在的兩大難題。第一大難題,是央行的備付金管理辦法,這個其實一直是壓在支付寶上的一塊石頭。因為這個辦法要求支付寶不斷的隨著交易額的提升而不斷的提升註冊資本,註冊資本的提升對於阿里而言,屬於規模越大資金佔用越低而淨資本回報則越低的行為。必然要想辦法繞開。第二就是目前普遍的對支付寶佔用客戶資金沉澱的利息的行為的質疑,所以很大程度上,餘額寶也是支付寶不得已的行為舉措。我有時候在想,餘額寶雖然對客戶是有利的,但是對支付寶其實並不利。因為通過餘額寶,阿里把本來可以實現的資金沉澱利息,都還給了客戶自身,而阿里改為收取基金的服務費或者渠道費,當然兩者之間是否一定誰高誰低,沒有數據,我也不敢瞎猜,但是感覺肯定是之前的收益更高吧。
餘額寶對銀行的衝擊有沒有,我個然感覺還是有的。只是小的微乎其微,很多人說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看這個問題,因為貨幣基金可以不斷的擠入支付寶體系,都可以展開合作,讓更多的貨幣基金進來,怎麼說呢?我覺得這個可能性的確不太大,前面說了餘額寶還是立足於淘寶客戶進行的行為,在淘寶的客戶容量有限的情況下,大面積的吸引淘寶以外的客戶進入體系內,用餘額寶的產品,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方面是餘額寶的吸引力還是非常有限的,對於體系內是因為有現實的餘額管理的需求存在,而對體系外的客戶跟銀行的貨幣基金發售行為而言,吸引力非常一般。銀行購買貨幣基金無論從信任度還是從收益率來看,都比支付寶更有吸引力。選擇面也更寬,也更便捷。
另外一方面,貨幣基金對於流動性要求很高,所以使得貨幣基金的規模盤子要求整體穩定,不能大起大落,雖然阿里號稱技術可以實現提前預知規模大小起落,但是對於基金公司而言,肯定是不太喜歡這種不太穩定的流動性的,支付寶目前的客戶群體個人感覺對貨幣基金而言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頻繁的贖回,規模的大小起落,都讓基金公司人為的增加難度。更別提雙11這種購物節日的存在了。
所以,個人感覺,第一不會太多的貨幣基金跟支付寶合作餘額寶,第二合作起來的貨幣基金也未必能把規模做的多高。
最後說一點有意思的事情,現在媒體大肆唱多餘額寶,都把關注點放在了收益比較上,但是恰恰這個是最不靠譜的地方。媒體卻忘記關注了餘額寶真正的技術創新應用上,他可以實現在購物的時候視為自動贖回,這種技術設計,對銀行就特別有意義。現在銀行卡在購買和贖回上其實是不夠人性化的,影響了認購意願。如果也能採取這種技術,你在取現的時候,自動視為贖回,或者你在刷卡的時候視為自動贖回,或者你發個短信,就能立刻認購和贖回,我相信,都會大幅度的增加銀行卡客戶的購買貨幣基金的積極性。
世界第一孵化器Y Combinator夏季DemoDay又來了:眾多亮相初創項目震驚你!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717.html1.GOCOMM : 移動領域的Yammer
GoComm把自己標榜為「移動領域的Yammer」,該公司開發了一個管理大型活動的工具。GoComm的聯合創始人特拉維斯·德瑞德(Travis Dredd)在參加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時候,有一次正好需要把會場從足球場轉移到另一個地方,但當時卻沒有一個可以用來協調團隊成員和媒體的工具。受此啟發,他就創辦了GoComm。
該公司剛剛簽下一個價值15萬美元的大單,目前已經實現了盈利。據德瑞德介紹,這款軟件還可以用於協調工地施工、安全監控以及酒店管理。
2.SIMPLE LEGAL : 法律賬單分析平台
SimpleLegal希望成為法律收費分析領域的Mint.com。SimpleLegal開發了一個幫助企業分析他們的律師事務所發來的法律賬單的軟件平台。據SimpleLegal的創始人介紹,律師事務所平均多收了客戶10%的費用。SimpleLegal的創始人在法律行業待了10年,因此他還是比較瞭解這一行業的。SimpleLegal稱,該平台可以自動標記不適當收費,並可大大降低企業在法律事務上的開銷。該平台上線才五個星期,不過其每週的增長率已經達到了50%。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SimpleLegal的報導 。
3.REALCROWD: 商業地產投資領域的眾籌平台
RealCrowd是一個商業地產投資領域的眾籌平台。在該平台上線的最初幾個星期裡,他們就已經吸引了500個合格投資者的參與,並籌集到了750萬美元的資金。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RealCrowd的報導 。
4.APPTIMIZE : 移動應用A/B 測試SDK
如今,所有公司都在開發自己的移動應用程序,但是卻很難測試和優化應用的性能。Apptimize為開發者提供了一個軟件開發工具包(SDK),幫助開發者測試和優化應用。其功能包括實時A / B測試,實時更改圖像、顏色、字體和按鈕等元素的屬性和佈局。
開發人員可以方便的查看應用測試結果,並根據需要做適當的優化。Apptimize的創始人之一Nancy Hua是算法交易領域的專家。另一個創始人傑裡米·歐羅(Jeremy Orlow)則是前Google工程師,同時他也是移動應用安全工程師。據該公司透露,現在已經有1000名開發者安裝了他們的SDK,這使得他們覆蓋的設備多達100萬台。目前,市面上A / B測試套件供應商非常多,因此他們也要面對競爭。不過,目前從事這方面業務的公司基本都是專注於Web應用測試的上市公司,或者是還沒有形成規模的初創公司。因此,他們還是有機會的。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Apptimize的報導 。
5.WATCHSEND : 移動應用分析工具
Watchsend可以捕捉用戶與移動應用交互時的情況,並錄製視頻供開發者分析應用存在的問題,使用該工具,開發者可以快速確定用戶在使用他們的應用時遇到的問題。這種工具給開發者提供的信息,比Mixpanel 或Flurry等服務要多得多。
Watchsend曾在自己的開發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卻難以確定到底哪裡出了問題。他們開發的這款工具就可以讓開發者知道,用戶在什麼情況下遇到了什麼問題。Watchsend僅在上線兩週後,就已經吸引了50個企業用戶。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WatchSend的報導 。
6.GRAFT CONCEPTS: 快速換手機保護殼
如果你想給自己的智能手機買個保護殼,去任何商場或百思買,你都能看到幾千種產品可供選擇,但都是一些沒什麼新意的東西。Graft Concepts則讓你可以同時使用這些保護殼。使用Graft Concepts的套件,用戶可以方便的在兩個不同的iPhone保護殼之間來回切換。這一產品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目前Graft Concepts已售出總價值高達225萬美元的產品,並且單其的旗艦產品就有望帶來750萬美元的收入。
這些數字令人印象深刻,但更令人驚訝的是其潛在市場:目前人們每年花在購買智能手機保護殼上的錢在296億美元左右。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Graft Concepts的報導 。
7.GLIO : 南美市場的Yelp
Glio是巴西的Yelp。目前,Glio的月增長率為40%,並且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已經有超過10萬用戶使用Glio。有個有意思的細節,那就是該團隊有一名成員是前巴西撲克比賽冠軍,該團隊申請了三次才被Y Combinator接收。他們正在尋求將其服務拓展到南美市場的其他國家。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Glio的報導 。
8.TOUTPOST : 點評一切事物
Yelp可以幫助你決定去哪個餐館吃飯,或者去哪家商店購物。但是,如果你想買其他東西,Yelp就幫不上什麼忙了。Toutpost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生。Toutpost推出才六個星期,就已經吸引了6000名用戶。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Toutpost 的報導 。
9.SPOONROCKET : 快捷外賣服務
只需支付6美元,快捷外賣的顛覆者 SpoonRocket就能在10分鐘內把用戶訂的外賣送到。雖然才開始運營沒多久,但該公司聲稱,他們在一天之內處理的訂單比GrubHub一個月處理的訂單還要多。也就是說,他們每天處理850單,即每個月的營業額為200萬美元。
SpoonRocket是如何做到的呢?該團隊控制了該業務的整個過程,寫代碼、製作食物和送外賣全部由SpoonRocket一手包辦。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SpoonRocket的報導 。
10.PRIM : 洗衣服務
人們每年花在洗衣服上的錢多達150億美元,但是大多數人都對當前洗衣服務的體驗不滿。Prim希望讓洗衣服務變得更受歡迎。用戶只需將需要洗的髒衣服裝在一個包裹裡,然後到Prim的網站上預約一個可以上門取包裹的時間,工作人員就會上門來取包裹。這些衣服會被送到當地高品質的洗衣店。洗好之後,工作人員會將衣服摺疊好,並裝入精美的尼龍袋內。最後,你可以預約一個送回衣服的時間,這些衣服就會在48小時內送到你的手中。目前,洗一袋衣服25美元,多一袋需要另加15美元。
我曾經使用過Prim的服務,可以說它給了我巨大的幫助。由於Prim用戶不少,因此他們可以把批量訂單作為條件與洗衣店討價還價,這樣用戶最終支付的價格就非常實惠。最重要的是,可以上門取衣服,洗好之後還有送上門的服務。雖然以Y Combinator的標準來看,Prim每星期10%的增長率有點低,但其當前的用戶中有65%屬於回頭客。此外,Prim在舊金山還面臨著像 LaundryLocker 、Sfwash 和 Sudzee 這樣的競爭對手,不過希望其創始人的計算機科學背景和獲取客戶的技能可以幫助它打敗他們。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Prim的報導 。
11.7 CUPS OF TEA : 傾聽服務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需要傾訴的時候。比如有煩惱了,或者正在辦理離婚手續,又或者家裡有人生病了,又或者有時候太過焦慮了。總之,需要有個人來和自己談談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只有兩個選擇:家人和朋友。雖然家人和朋友是免費的,但是由於不是專業人士,有時並不能化解我們的煩惱。最終甚至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這時需要支付的費用更加昂貴,而且治療過程也很嚇人。
7 CUPS OF TEA(7杯茶)提供的服務介於家人和朋友與醫生之間,7 CUPS OF TEA可為用戶提供一個訓練有素的「積極聽眾」。用戶可以免費使用這項服務,如果願意付錢也可以。如果用戶支付了費用,7 CUPS OF TEA將收取40%的佣金。7 CUPS OF TEA上線已經八個星期了,目前該平台上擁有160個「積極聽眾」,每個星期處理1800個傾聽請求。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7cups的報導 。
12.STATUSPAGE : 狀態頁面
這家初創公司提供了一個看似簡單,卻非常重要的服務:為所有擁有自己的網站、服務或應用的公司,託管一個包含了宕機時間等信息的狀態頁面。這樣用戶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某個應用是「完全宕機,還是只是自己無法使用」。
StatusPage是收費服務,價格介於每月19美元到249美元之間,具體價格得看使用該服務的公司所提供服務的類型和公司的規模。StatusPage還為用戶提供了一個網站,並有一個易於使用的控制面板。此外,用戶還可通過電子郵件和文本信息獲取網站數據。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StatusPage的報導 。
13.KIVO : 文檔管理領域的GIT
Kivo開發了一款文檔編輯方面的團隊協作工具,使得團隊之間協作編輯文檔變得非常容易。正如Git解決了協作開發的問題一樣,Kivo解決了團隊之間協作編輯文檔的問題。使用Kivo多個團隊成員,可以同時編輯一個文檔。
目前,已經有多家顧問公司使用Kivo服務,比如德勤和麥肯錫等。這些公司的團隊使用Kivo在微軟的Office軟件內協作編輯PowerPoint和Excel文件。現在使用微軟的Office軟件的用戶已經有10億,因此每個用戶10美元,也有可能會給Kivo帶來巨大的收入。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Kivo的報導 。
14.TELEBORDER :企業移民員工管理
移民現在對於很多公司來說,都是一個令人非常頭疼的問題。如果你的公司不是像甲骨文或Google那樣的大型公司,那麼如果想給某個員工辦簽證的話,那個過程絕對非常耗時和困難。Teleborder開發了一款軟件可以幫助企業簡化整個過程。Teleborder的軟件可以自動化完成以前需要移民律師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收集文檔、採集信息,以及將信息發給政府。每個簽證申請服務,Teleborder會收取5000美元。這意味著,光美國市場就有45億美元的規模。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Teleborder的報導 。
15.FLOOBITS : 同步編程工具
Floobits允許程序員使用原生的文本編輯器來實時協作寫代碼。據Floobits的聯合創始人馬特·堪尼阿里斯(Matt Kaniaris)和傑夫·格里爾(Geoff Greer)透露,目前已經有7000名用戶註冊使用了該服務,並且平均每天使用時長達八小時。Floobits的兩位創始人曾經在Rackspace公司一起寫過代碼,離職之後,他們決定為那些需要像他們那樣協作編程的用戶開發一款工具,即Floobits。
Floobits分為付費版本和免費版本,免費的最多只能夠創建5個工作空間。如果需要創建私有的工作空間需要支付月費,價格每月15美元起。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Floobits的報導 。
16.EASYPOST : 物流信息查詢API
即使是精通技術的公司,要把自己的業務與UPS、USPS和聯邦快遞等傳統的物流服務進行整合也非常麻煩。EasyPost則為那些科技公司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他們開發了一個RESTful JSON API,開發者直接使用即可,無需再與物流公司進行溝通。
開發人員可通過API獲取運費、物流跟蹤等信息。EasyPost對每個包裹收取0.05美元的費用,這對於規模達260億美元的物流行業而言,也可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目前,EasyPost的月增長率高達179%。上線至今,該公司已處理了7萬個包裹的查詢請求。此外,該公司已經從SV Angel等投資者手中拿到了85萬美元的投資。不過,EasyPost並不是唯一一家提供這種服務的公司,它還面臨Postmaster 和ShipHawk 等競爭對手的競爭。
點擊這裡閱讀我們之前對EasyPost的報導 。
17.STANDARD TREASURY : 面向商業銀行的API
Standard Treasury正在開發一個簡化商業銀行之間轉賬等交易的API。目前,他們正在與16家銀行進行合作談判,其中還包括全美國最大的五家銀行中的三家。這些合同的價值介於200萬美元和1500萬美元之間。此外,隨著他們進軍移動互聯網領域和增加對其它銀行核心業務的支持,可能還會有更多希望使用其API的銀行客戶。
18.Amulyte :老人的「護身符」
Amulyte正瞄準美國的2000萬老年人,為他們提供一個可追蹤他們移動、在他們摔倒時可及時帶來幫助的垂飾和在線門戶。垂飾會連接蜂窩網絡,配備GPS、Wi-Fi功能和加速計來檢測摔倒情況。老人一旦摔倒,它就會馬上向聯繫人發出提醒,並追蹤老人的移動情況。
Amulyte的垂飾售價為149美元,服務月費為29美元。它旨在給老年人和他們的親屬帶來一份安心。Amulyte正與一家養老院合作展開服務測試,而後將其推向市場。該公司估計,單是美國,該服務市場的規模就達到100億美元。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Amulyte的報導 。
19.Le Tote :時裝界的Netflix
有這麼一句老話:女人的衣櫃滿滿的,出門卻總覺得沒衣服穿。有人估計,女人衣櫃裡的衣服平均只有20%常常被拿來穿。Le Tote想要通過提供每月49美元的服飾租賃服務來解決這一問題。
該項號稱「女性時裝界的Netflix」的服務自2012年10月推出以來人氣頗旺:該公司目前的月營收達7萬美元,營收每月增幅達30%。它的用戶群覆蓋全美48個州,用戶留存率高達93%。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Le Tote的報導 。
20.IXI-Play :兒童機器人玩具
IXI-Play正為兒童開發一款基於Android的智能機器人。兒童可以跟它一起玩遊戲,它會向兒童展示機器人卡片,也會模仿兒童的表情。該機器人玩具具有視覺和聽覺,也能說話和移動。
它的零售價為299美元,IXI-Play還推出了應用商店和其它配件。
21.Butter Systems :平板電腦上的菜單
紙質菜單更新重印需要花費不少費用,而且也通常要服務員遞給顧客。Butter Systems想要為餐館提供帶有其移動菜單系統的平板電腦。Butter Systems菜單通過廉價Android平板電腦提供,能夠快速地進行網上更新,支持鮮明的品牌定製,可翻譯成其它的語言,還允許商家凸顯推銷活動和優惠券。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讓顧客自己在平板電腦上下單。
Butter Systems聯合創始人、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的弟弟薩姆•布林(Sam Brin)稱,他的產品平均可將商家的交易額提高13%。其菜單系統不會取代服務員,但能夠通過「結賬!」等按鈕幫助他們減輕工作負擔。Butter Systems的競爭對手包括E La Carte 、iMenu 、MenuPad 等等。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Butter Systems的報導 。
22.Asseta :二手資本設備交易市場
Asseta想要成為流行的二手固定設備交易市場。該規模達1000億美元的行業將會被顛覆。Asseta正尋求成為「二手固定設備行業的eBay」,想要為賣家和希望低價入手的買家搭建交易平台。
此前,這類市場的主要問題在於,它們並沒有適當地鼓勵企業列出它們的二手設備。而Asseta則已經收集了超過2.8萬件設備的信息。截至目前為止,Asseta平台銷售額達到21.2萬美元。按照二手資本設備市場達1000億美元,交易平台收取5%佣金來計算,Asseta的商機達50億美元。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Asseta的報導 。
23.Hum :以實時聊天替代郵件
討厭郵件的人不在少數,有些人甚至想要將它滅掉,如協作產品Hum。Hum能夠將人們的對話整理到一個個的話題當中,讓你的工作請求可以同時出現在其他人的信息流中,而且所有信息都會在各個終端進行同步。Hum著眼於實時對話。
它可方便你查看還有誰在瀏覽同一個話題。要是無法馬上閱讀那些話題,你可以選擇「稍後閱讀」,或者將重要的對話置頂。該公司聲稱,用Hum越多,你就會越想棄用郵件。Hum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得面對Yammer、Asana、郵件等棘手的對手。
24.True Link :面向老人的信用卡
True Link Financial針對有認知障礙的老年人打造「安全」的信用卡。那類老年人也許不具備識破詐騙的能力。
True Link致力於為老年人提供信用卡,通過自家服務器在Visa網絡中處理所有交易,期間該公司會複查那些交易,以便確認它們是正常交易(如花幾美元買冰淇淋)還是詐騙交易。該公司表示,信用卡公司一年可從這類人群獲得19億美元營收。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True Link的報導 。
25.LocalOn :面向小企業的網絡營銷平台
很多本地商家都還未適應數字時代,LocalOn想要通過已經與本地商家有業務來往的報紙合作來給它們提供幫助。
LocalOn和報業公司共同向商家提供網站建設工具,以及用於網絡託管、組件佈置的其它工具。這是一個擁擠的難以實現規模化的市場,但必須要有人能夠站出來將那些商家觸網,希望以後還能夠實現移動化。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LocalOn的報導 。
26.Weilos :減肥教練
Weilos是一項旨在通過責任制幫助人們減肥的移動為先服務。它的運作基於連接用戶與他們的減肥教練,用戶需要通過手機向教練匯報他們的進度。Weilos的責任制能夠激勵用戶迅速減肥,其活躍用戶平均每週可減掉1.3磅,明顯高於去減肥中心的人的0.3磅。
Weilos管用的原因之一是,它的教練一直都在平台上——他們自己也都在減肥。Weilos正追逐一個龐大的市場——美國有2億人超重,而且他們花費在並無效果的減肥方法上的總費用高達610億美元。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Weilos的報導 。
27.SoundFocus :助聽器2.0
SoundFocus一開始只是一款應用,但未來它的發展範疇將遠不止於此。該公司開發的軟件可為你的耳朵檢測特定的音量和頻率。SoundFocus的創始人之一阿萊克斯•塞利格(Alex Selig)從小就有聽覺損失問題,在發現全世界有多達6億人遭受同樣的問題,80%有聽覺問題的人都沒有助聽器,他覺得自己必須要行動起來做點什麼。
SoundFocus應用會先讓用戶接受簡單的測試,在瞭解你的聽覺能力之後,它就會調整來自你的iTunes音樂庫或者Spotify的音樂,從而給你帶來更好的音頻體驗。就在上週,SoundFocus調整的歌曲數量達到10萬首。
該團隊未來將會提供一個適配器產品,之後再推出無線耳機,讓你能夠從各類電子設備獲得同樣出色的經過調整的音頻體驗。那些耳機的售價將為70美元,而該類產品的整個市場規模則將高達95億美元。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SoundFocus的報導 。
28.Webflow :面向設計師的快速響應建站工具
如今,移動應用或者網頁應用在上線之前,通常都要在設計師和網頁開發者之間反覆轉手進行修改。Webflow的目標是完全取代網頁開發者,讓設計師能夠給任何的設備製作內容,並自己推送內容。
據Webflow稱,這可以「自動淘汰中間轉手人」,因為「開發者用代碼能做到的事情,設計師都能通過Webflow做到。」該服務目前吸引了大量的關注:推出僅兩週便有2.5萬人使用,而且很多人每天會使用三個小時以上。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Webflow的報導 。
30.Lob :針對打印的API
#FormatImgID_11# Lob是一個為移動和網頁應用接入打印功能的API(應用程序接口)。他們將Lob稱為「打印領域的Stripe」,以此向該支付初創公司致敬。
該公司指出,對於創業公司來說,與本地打印商店打交道、議價和通過郵件反覆傳送文件是件麻煩事。因此他們打造了一個抽象層,只需簡單調用一下API就能解決那些麻煩。他們稱,Lob目前每週的增長率達到200%。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Lob的報導 。
31.Estimote :零售店傳感器
Estimote正為零售公司建立一個無線傳感器網絡,讓它們可以基於顧客在店內的準確位置來推送商品服務。Estimote利用低耗能藍牙技術來確定人們所在的位置,能夠精確到幾英吋的距離。
Estimote的最終目標是實現NFC(近場通訊)和二維碼嘗試過的那種商品服務推送願景。從目前來看,零售行業對Estimote的反響令人鼓舞:該初創公司稱已經向全球各地的大型零售商提供傳感器設備。
點擊閱讀我們之前對Estimote的報導 。
32.DoorDash :送餐平台
本地配送服務DoorDash希望使得每一家餐館都能夠提供送餐服務。與提供菜單但不管理配送的Seamless和GrubHub不同,DoorDash通過聯手餐館和處理送餐上門流程,可提供更加出色的服務。
得益於自家的配送軟件,該公司的配送時間平均僅為44分鐘。不過它的目光並不僅僅停留在送餐上面,它將自己定位為「今天的聯邦快遞」。它希望提供一個還覆蓋送餐以外服務的物流架構,能夠處理各類按需訂單。
點擊閱讀更多有關DoorDash的報導 。
33.One Month Rails :應用開發基礎課教學
One Month Rails想要教你開發自己想要的應用所需的編程知識。該公司提供一個月的課程,價格為49.95美元。
用戶註冊之後就能夠在One Month Rails上面學習編碼,不過不需要像在Codecademy或者Learn The Hard Way上面那樣接受全面的課程。相反,用戶只需要學習開發他們心目中的成品所需的基礎知識。目前,該公司提供Ruby On Rails課程,未來其課程還將覆蓋Python、JavaScript等編程語言。
34.Regalii :向拉丁美洲匯款
美國的很多移民會定期給還在祖國的親人匯款,為他們提供經濟支持。
不過他們目前匯款都需要經由西聯匯款公司,該公司本身就有不少問題:收款人必須要前往通常離家很遠的西聯匯款網點,排隊等候數個小時,支付多達10%的交易手續費,然後將收到的現金帶回家,途中可能會經過一些治安不好的地區。Regalii希望通過允許人們經由短信給親人發送預付費購物卡(每筆交易的手續費僅為3美元)來避免那些問題。那些購物卡可以在與Regalii合作的商店直接使用。
該服務推出以來取得了重大發展:每週的增長率達67%,單是上週就有1100人使用——而且那只是紐約市布魯克斯區一個小區的用戶,他們將錢匯回多米尼加共和國。
35.Meta :增強現實眼鏡
Meta開發的增強現實眼鏡也許正是眾多谷歌眼鏡用戶想要得到的。他們的初始設備單是上週就取得了50萬美元的銷售額。戴上Meta眼鏡,你能夠操縱現實增強物體。據TechCrunch同事稱,戴上該設備後他能夠移動拳頭來移動漂浮著的長方體,也可以將其變大或者消失。
暌違13年 美網路股大牛市又來了
|
|
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曾說:「歷史並不會重複,但它會押韻。」用這句話來形容今年以來美國網路股大牛市,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這是繼二○○○年的網路科技泡沫後,又一次,投資人砸下重金追捧網路股,亞洲《華爾街日報》形容為「網路狂熱(Mania)」浪潮再起! 指標股正熱Google、臉書,股價創新高 到底有多熱?今年以來,那斯達克指數漲幅為三二.五%,標準普爾為二五.六%,但那斯達克指數中的網路類股指數漲幅竟高達五四.七%。這樣的表現,還是在那斯達克指數創二○○○年九月以來新高,以及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創下歷史新高的比較基期下。 夯的理由在哪?可以從幾檔指標股來觀察! 首先,搜尋引擎公司Google的股價在十月十八日突破每股一千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公司總市值一舉升到三千四百億美元,全球排名僅次於蘋果公司(Apple)與艾克森美孚(Exxon Mobile)石油,換算成新台幣也超過十兆,等於是,一家美國網路搜尋公司竟創造出相當於台股一半的總市值。 如果以二○○四年掛牌價八十五美元來計算,不到十年,Google竟然飆漲超過十倍,被不少投資人戲稱「Google打敗了地心引力」。但才剛過成立十五週年生日的Google,在網路上已經被當作是老公司,後起之秀更驚人。 例如被許多人形容,一天沒用就活不下去的臉書(Facebook),十月份也創下掛牌來新高,同時今年來漲幅高達九二%,最主要就是反映剛出爐的第三季淨利和營收雙雙大增,淨利達四億二千五百萬美元,優於去年同期淨損五千九百萬美元。 臉書和Google,從財報上來看,主要營收來自於廣告收入,尤其是來自手機與行動裝置的比率,甚至都已經將近五成,也就是說,消費者並沒有直接付費給網路服務供應商。 「使用者付費」題材看俏奈飛思靠三低,創長尾市場 但這不是這波網路股大漲的唯一題材,另一個叫作「使用者付費」(pay for service)。 這個老掉牙的概念,在這波網路牛市中終於得到驗證。例如美國網路旅遊服務巨頭「價格線上」(PriceLine),其最新財報公布淨利達四億三千七百萬美元,年成長二四%,優於市場預期,在九月份成為首檔股價突破千美元大關的標普五百成分股。 價格線上的業務,說穿了並沒有什麼大道理,它就是利用與國際飯店、航空公司間,進行團購和推銷,等於一方面幫忙業者推銷,一方面也可以把整個額度包下來再轉頭分賣給消費者。團購模式使其可從營業額中獲得佣金五成,比起單一推銷能抽的佣金(為一三%)高了好幾倍。今年以來,它的股價漲幅已約七三%,而且包括高盛和瑞信在內的多家機構分析師都將目標股價調升至一千二百美元。 此外,線上影片租賃網站業者奈飛思(Netflix)也是一家靠使用者付費機制崛起的新網路概念股。據市調機構Needham分析,奈飛思的美國付費用戶數量,九月底已達三千萬,超出HBO的二千八百七十萬。彭博社也估計,其最新一季的美國訂閱用戶很可能到達三千一百萬戶。 由於個人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普及,凸顯了它的競爭思維:「在未來的幾十年內,網際網路上的電視將取代傳統的有線電視。」奈飛思在財報指出,「App將取代電視頻道,遙控器將會消失,螢幕將無所不在。」 網路知名美股投資專家畢德歐夫分析,除了線上收看外,奈飛思打破原先的單片出租模式,改成月租服務,沒有到期日也沒有延遲罰款,更不用擔心還片的問題。只要在線上挑選好目標,奈飛思馬上將影片寄出。以前小眾市場比較不受重視,但是網路時代來臨後,透過技術與網路傳遞,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潛在的客戶,同時成本大量降低,成為「利基商品」。 簡單來說,「眾多的小市場結合,就可與主流大市場相抗衡。」換言之,它利用「三低」:低儲存成本、低通路成本、低宣傳成本,打造出專有的「長尾市場」。 此外,畢德歐夫特別點出,新網路概念股還有一項與二○○○年.dot熱潮不同之處,就是「大資料庫」(Big data)運用能力。 新概念股崛起數據分析,更貼近使用者 以奈飛思為例,它會利用訂購數據做分析,根據消費者過去的影片評價,預測使用者接下來想看怎樣的影片,而根據測試,這樣的分析服務,達到七成五的接受度。同時它也利用這些數據自製影集,等於先客製化大部分民眾的喜好,例如近期推出叫好又叫座的《紙牌屋》(House of Cards),更入選美國電影艾美獎多項提名,也讓奈飛思今年來股價是大漲二.六八倍,穩穩站上三百美元大關。 不僅奈飛思,臉書、Google等也針對使用者做數據分析,貼近消費者,藉此吸引更多廣告商,這跟過去無法精準掌握消費者動向、最後只能殺價競爭的結局大不相同,也和過去以大廠商如微軟、思科、IBM等製造商大相逕庭,畢竟這已經是一個雲端時代了。 【延伸閱讀】網路股漲勢凶凶,壓過傳統科技大廠——網路股及傳統科技股今年來漲幅 網路股: 公司名稱:線上影片租賃網站Netflix 今年來漲幅(%):268.5 公司名稱:社群網站龍頭Facebook 今年來漲幅(%):92 公司名稱:網路旅遊服務業者PriceLine 今年來漲幅(%):72.8─股價破1千美元 公司名稱:搜尋引擎龍頭Google 今年來漲幅(%):46.7─股價破1千美元 傳統科技大型股: 公司名稱:軟體巨頭 微軟 今年來漲幅(%):33.79 公司名稱:網路設備巨頭 思科 今年來漲幅(%):16 公司名稱:資訊服務龍頭 IBM 今年來漲幅(%):-5.58 |
打新股的機會又來了 證監會第三批IPO核準名單出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491

打新股的機會又來了,IPO重啟之後,證監會第三批企業新股首發名單出爐了。
中國證監會周二晚間宣布,已核準11家企業的新股首發申請,其中上交所五家,深交所中小板一家、創業板五家。這也是A股 IPO 再度重啟後的第三批新股批文。
今天下午,證監會官方微博新聞稿顯示:
8月19日,我會按法定程序核準了11家企業的首發申請,其中,上交所5家,深交所中小板1家、創業板5家。上述企業及其承銷商將分別與滬深交易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並陸續刊登招股說明書。
據路透社統計數據顯示,新一輪新股申購資金規模達6547億元人民幣,新股凍結資金規模超過6月18日新股重啟時5617.4億元的首輪新股凍結資金規模,基本符合市場預期。
新一批新股首發名單的出爐,也意味著A股市場將再度迎來一波“打新”浪潮。
此外,基金行業也開始越來越多地關註與打新股相關的投資。銀河證券相關負責人介紹,保本基金被認為是打新潛力最大的投資渠道之一,未來“打新”或將是大部分保本基金的重要募資投向。
打新股火熱的背後,是其強大的造富能力。華爾街見聞此前介紹,今年58只在滬深兩地IPO的股票,開盤首日幾乎全部達到了漲停限制即44%,其中有57只股票在首日掛牌後的五個交易日中又進一步平均上漲了24%。
下圖將新股市場與其它市場的情況做了比較,可謂“冰火兩重天”:
中國大媽 投行又來喊你抄底黃金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389
在現貨黃金跌至4年新低之後,市場的“買金”熱情已經消失殆盡。不過在悲觀情緒彌漫之下,也有樂觀者。渣打銀行表示,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實物買盤有可能會幫助金價企穩。
渣打銀行大宗商品負責人Paul Horsnell周三在給彭博的郵件中表示,“中國實物黃金的需求有望在1100美元附近給黃金帶來強勁支撐。”
中國去年超過印度成為全球最大黃金買家,不過2013年金價下跌28%。世界黃金協會9月預計中國在未來3年的黃金需求量將增長20%。9月中國從香港進口的黃金量達到61.7噸,為近5個月高點,印度也有望在第四季度迎來黃金銷售旺季。印度珠寶貿易協會表示,第四季度印度黃金進口量可能會上漲75%,黃金在年末的需求量很大。
受到全球股市大漲、美元走高和通脹低迷的影響,現貨黃金本周最低觸及1137.94美元/盎司,為4年新低。不過花旗集團和高盛均預測金價可能已經接近短期低點。
花旗分析師David Wilson預計短期金價將在1100-1200美元範圍內波動。美國銀行分析師 Michael Widmer則預計金價將跌至1100美元,高盛的Jeffrey Currie表示金價年末將在1050美元。
金價持續下跌已經給黃金開采商帶來了成本壓力。彭博調查的顯示,在19就金礦公司中,有7家的開采成本已經高於黃金的市價。其中有兩家的成本在1200美元附近。
Capital Economics大宗商品經濟學家Caroline Bain認為金價持續疲軟將倒逼金礦公司削減產能,並最終推動金價反彈。她預計金價有望反彈至1200美元附近。
資產規模18億美元的Huntington Asset Advisors副總裁Peter Sorrentino表示正在利用低價建立黃金多頭頭寸,“我們依然傾向於低位做多,黃金現在的弱勢是美元造成的”。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