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政府的表外業務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5-29/100263813.html

陳昌華

  最近,高鐵的商業模式和財務問題引發很多討論——主要集中在高鐵是否該緩建及其對銀行資產質量可能造成的影響。而較少被提及的,是高鐵這類社會服務功能的項目,究竟該被歸到政府財政中,還是像現在這樣被編為政府的「表外業務」。

  何為「表外業務」?儘管鐵道部是國務院所屬正規部門,收入中的一大塊來自類似於稅收的「鐵路建設資金」,但它的財務安排是以一個獨立企業的模式 來設計的。所以,它在銀行的貸款性質為一般企業貸款,鐵道債也被歸為企業債。國家電網公司和國家開發銀行等明顯具備相當政府功能的企業,在財務安排上也一 樣。類似地,保障性住房和地方政府的基建工程,在目前的財政安排下都以「表外業務」的方式在操作。

  「表外業務」最大的問題是混淆權責。如鐵道部和國開行等機構發行的債券,利率和國債只相差了50個-60個基點,其債信幾乎等同於國家信用。一旦發生債務問題,債權人會要求政府埋單。本來,中國6.75萬億元的國債規模僅佔GDP的 17%,在國際上屬相當低的水平,但加上這些「半官方機構」的債務,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將承受相當大的壓力。理論上,政府部門執行公益性項目,應併入財政 預算並接受各級人大監管,項目形成的債務也應計為政府債務,而非企業負債。反之,若項目確定為非公益性,就不應被計入政府債務,但政府在這些項目營運和收 費管理上的權力,也應受到嚴格約束。更重要的是,政府應在一開始就向公眾和債權人明示,若這些項目出現財政困難,政府不會埋單。

  對於兼具商業和公益性雙重特徵的項目,筆者認為,它們應大多被定性為財政項目,相關的支出和負債應受各級人大監管。因為這些項目的收費定價,不 全由商業行為來決定,而要考慮社會安定和居民承受力等因素。另一方面,若這些項目出現財政困難,政府不會見死不救。把這些項目統籌為政府項目,有兩大好 處:一是項目支出受嚴格的財政預算監管;二是這些項目的得失會明確反映在政府支出和負債等指標上。這樣,當國民和投資者一旦發現政府負債大幅增加時,便能 馬上叫停。若前幾年高鐵的支出和債務能透明地反映到政府預算中,「緩建」之說可能不會等到今天。

  當然,有人會反駁,這類半官方的支出都歸到財政支出,會否影響效率?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可解決的技術問題。儘管政府是項目的最終控制者,但可透 過公開競標等方式來尋找承辦商以降低成本、增加營運收益。然而,現在很多半官方的項目雖以企業名義牽頭,但整個建造與營運的過程受政府行為的很大影響。如 大部分政府項目公司的董事長,都是由剛退休的官員來擔任甚至由現任官員兼任,承辦商往往與相關政府部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回顧過去十餘年全球的金融危機,和企業、銀行、政府的「表外活動」(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不無關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企業集團下屬公司的巨額表外負債大部分是外債,是導致危機的重要誘因。在2008年的全 球金融危機中,華爾街投行的表外活動和可算是美國政府表外活動的「兩房」(房地美與房利美),都被認為是金融海嘯的主因。上述表外活動的共同點,是危機爆 發前實際規模不明,外界易被傳統的數據表象迷惑,如在2008年以前以為華爾街投行的資本充足率很高,因而未能在危機出現前加以適當控制。

  隨著中國政府在民生項目如公共住房與醫療保健等方面增加投入,未來幾年很多公益項目都會放在各級政府的「表外」來運作。如果現在不做規範化管制,這種「或然負債」(contingent liability),在幾年後或將演變為中國金融危機的根源。

  作者為瑞信證券中國研究主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86

銀行表外升級表表外 西峰

http://xueqiu.com/1025819408/28215900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吳紅毓然

  銀行放在表外的非標業務在監管壓力不得不降,但實際銀行已創造新的同業科目,作為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的替代產品,這就是「表表外業務」。

  近期,招商銀行(600036.SH/03968.HK)祭出「受託定向投資業務」,這款創新產品實質與買入返售業務類似,但多了一道過橋手續。

  接近招商銀行的知情人士指出,這項業務模式為:A銀行將同業存款存入B銀行,同時與B銀行簽訂委託定向投資協議,這份協議為抽屜協議,即不發生風險的話誰也不會把這份協議從抽屜裡拿出來;B銀行再將這筆錢投資於A銀行指定的金融資產,相當於做通道業務,坐收一定的手續費。

  在2013年上半年銀監會出台《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8號文)對銀行理財資金投向非標準債權加強管理後,部分銀行轉以自營資金投資非標債權。

  據監管部門調查,去年以來,同業買入返售和其他類投資業務超常增長部分,主要集中在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和他行理財產品等。

  委託貸款類業務是定向資管中佔比較大的一類,參與主體中一般會有三家銀行,分別是一家作為委託人的客戶或銀行、一家貸款銀行及一家作為託管人的銀行,資管方充當管理人。2月15日,央行披露2014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其中,委託貸款增加3965億元,同比多增1904億元,漲幅逾190%。

  「一般正常的委託貸款業務都很少,1月委託貸款激增的主要原因在於,同業業務借道委託貸款。」一位股份制銀行公司部總經理表示。

  不管是委託定向投資業務,還是傳統的委託貸款業務,最終投向多為非標資產,被業內稱為「表表外業務」。

  這一切,導致非標資產明降暗升。業內呼籲,解決非標問題,應儘早開資產證券化正道。「取消額度審批,該怎麼定價讓市場決定。」一位招商銀行總行部門總經理表示。

同業新手法

  「讓銀行收縮非標資產不現實。」一位東部地區城商行北京分行行長坦承。招商研報亦指出,利潤導向的考核和規模衝動,將激發進一步和監管「躲貓貓」的「金融創新」;另一方面,在利率市場化衝擊下,資金成本的上升逼迫銀行必須提高風險偏好,通過變通的方法獲取更高的資本收益率。

  受託定向投資的誕生,源於業內對9號文將於今年下發的預期。9號文指規範銀行同業業務的監管辦法,在銀監會於2013年3月下發8號文後,業內一直預期9號文的出台。

  銀監會擬定《商業銀行同業融資業務管理辦法》,核心在界定和規範同業業務,擬對同業融資進行集中度管理,加大計提撥備。

  銀行人士指出,預期9號文將對傳統的買入返售業務進行嚴格監管,這將導致表外資產的融資業務將很難開展;但若資產入表,將佔用風險資產,銀行成本上升。

  替代買入返售業務的,正是受託定向投資。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這是銀行同業資產過橋的新品種。

  具體而言,A銀行(委託行)與B銀行(受託行)簽訂兩份協議,一份是同業存款協議,一份是委託定向投資協議,後者為抽屜協議,還有一份A銀行的投資指令。協議簽好後,B銀行再選擇信託公司或者券商,以發行信託計劃或資管計劃,即做通道類業務將資金定向投資到A銀行指定的金融資產。

  這些金融資產包括但不限於銀行存款、票據資產/票據收益權、存單收益權、信託受益權、信託計劃、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受益權等。因此,委託定向投資的金融資產,仍多為非標資產。

  「委託定向投資計劃,只有招行和少部分城商行在做。其他多家銀行都在觀望。」招商銀行推出的此款同業產品,既有爭取監管時間差的優勢,又面臨著不確定的監管風險。這仍是與監管賽跑的同業業務翻牆之舉。

  招行要求,在投資期限上,定向投資項目原則不超過一年,一年以上項目,將上報至總行審批。在投資內容上,項目不屬於產能過剩、環境污染行業。

  同業業務通過委託貸款形式做,對受託行而言,不用計提風險撥備,有一定的通道費收入,不需承擔風險;對委託行而言,可以滿足放貸需求,規避存貸比限制。

  「萬變不離其宗。銀行如此騰挪,還是為了上規模、降低風險資產。」前述股份制銀行公司部總經理指出。

  對於今年1月委託貸款激增,業內人士認為,原因之一在於,銀信合作形式叫停後,銀證合作取代銀信合作成為銀行規避監管的新手段。銀證合作本質上是由A銀行提供資金,借道證券公司並通過B銀行以委託貸款形式向企業發放貸款,由此實現表內貸款轉移表外,以達到規避監管的目的。

會計舊遊戲

  同業變道委託貸款,仍是會計科目遊戲。

  傳統委託貸款業務也暗蘊風險。多家上市公司公告披露,通過銀行發放的委託貸款多投向資質較差的房地產企業和縣級地方融資平台,定價均高於基準貸款利率,一般在10%以上,最高可達18%。部分上市公司的委託貸款已告逾期,甚至多次逾期。

  近年來銀行將信貸類業務借助通道轉換為非標資產,並通過銀行理財、同業等形式運作,引起監管部門重視。1月6日,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在2014年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上,著重指出改革同業及理財業務,要求相關監管部門於2014年4月末要拿出具體改革方案,6月末要見成效。但監管是虛晃一劍,還是有實質動作,仍需觀察。

  業內人士指出,受託定向投資存在會計科目錯配問題。對A銀行而言,資金為同業存款,風險準備金為25%;對B銀行而言,卻變成了受託管理資產,相當於表外資產,不佔風險準備金。

  之前,銀行將買入返售項下資產挪至應收賬款科目下,典型的「做大分母,賬戶轉換」,以達到財報上的去槓桿。景林資產分析師倪軍指出,應收賬款可以規避貸款額度及存貸比監管,但由於應收賬款屬於銀行自營資產,風險權重將升至100%,並不能規避資本監管。

  監管部門也指出,8號文出台之後,部分銀行正是以包括應收賬款在內的自營資金投資非標資產。

  上市銀行的三季報數據顯示,多數銀行的應收賬款增幅驚人。招商銀行應收賬款資產由年初的322億元升至1654億元,漲幅逾400%;浦發銀行(600000.SH)、中信銀行(601998.SH)應收賬款資產較年初增近250%;民生銀行(600016.SH/01988.HK)、興業銀行(601166.SH)應收賬款資產較年初漲幅也近200%。

  受託定向投資,正是用來減少應收賬款數字的會計操作。

  2月27日,招商銀行總行同業客戶部給各分行會計部下發了《關於加強受託定向投資業務操作風險管理的通知》,明確受託定向投資的會計處理問題。文件要求:

  第一,新發生的受託定向投資業務,委託投資環節的會計操作(包括對外劃款、利息收取和到期等)應集中在分行運營管理部操作。

  第二,客戶投資指令原件是同業定期存款支取的重要依據。受託投資業務中同業存款支取環節,經辦行需收妥委託方投資指令原件,並審核預留印鑑無誤後,方可辦理同業定期存款支取。

  第三,分行同業業務管理部門須審核委託投資協議真實無誤,確保客戶投資協議與劃款指令一致後,向分行運營管理部出具劃款指令。分行運營管理部審核劃款指令無誤後,辦理受託定向投資業務對外劃款手續。

  這樣的會計操作,用客戶的投資指令原件替代了保證金等存貸憑證,存在風險隱患,也有違規嫌疑。「這是為了受託行無需承擔風險。」銀行人士指出。

  對於委託行,本該轉出資金時記入存放同業,投資時記入應收賬款投資,並分別計提風險撥備;受託行也應有對應記賬。但受託定向投資業務的交易流程,改變了記賬方式。由於委託定向投資協議是抽屜協議,委託行的委託投資並未在應收賬款投資項下反映,規避了風險準備金和計提撥備的監管要求。

  「所有的風險仍然在銀行系統內部。」用益信託分析師廖凱鶴指出,定向投資的資金對接銀行理財資金池,標的不透明。

  2012年初,監管部門曾窗口指導叫停信託公司發行同業存款的短期理財產品。但這一操作並未斷絕。銀行通過理財產品獲得資金來源,集合成較大的規模,委託信託、券商等發行單一資金信託計劃或定向資管計劃,以同業存款的形式存入另一家銀行。

  監管層認為,銀行理財和同業業務不規範發展,會直接助推資金空轉,加大了資金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增加了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誰在「嘗螃蟹」

  在受託定向投資業務中,委託行是具有投資放貸需求的銀行;受託行相當於過橋方,只收手續費用,受託費率原則上不低於千分之五。現在一般通道類業務降至千分之一到萬分之五。受託行採用會計差錯處理,幫助委託行資產出表。

  目前受託行多為招行各分行,還有恆豐銀行、天津銀行等部分城商行。「招行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有監管政策風險,大多數銀行還不敢做受託行。」前述城商行行長表示。

  借此監管窗口期,招行瞬間做大這塊業務。短短幾月內,已達上千億元規模。自去年底研發以來,招行向多家銀行力推此業務,交易對手較買入返售業務有大幅擴展。同時,招行要求,交易對手應為:國有大行總行及一二級分行、股份制銀行及上市城商行的總行或一級分行;一般城商行、農商行、非銀金融機構的總行。

  此前,興業銀行通過銀銀平台,接入超過400家中小商業銀行,進行資金往來,提供清算服務等。這塊同業業務成為興業銀行重點發展戰略,為興業帶來的收益為業內所豔羨。「這有點像農村包圍城市。」一位接近興業銀行人士表示,這類中小銀行多為資金充裕的農信社、農商行,具有放貸需求,興業利用平台優勢,壯大自身規模。

  多位銀行人士表示,招行此舉,頗有穩住股份制銀行第一地位之意。「如果同業新政出台,可能對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影響較大,招行想抓住這個時機。」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

  一位招行人士指出,2013年下半年,招行行長田惠宇提出以服務升級深化二次轉型。2014年,對服務升級的內涵做了更詳細解讀,提出打造「輕型銀行」的戰略。在同業金融方面,招行提出要辦成精品銀行,「厚積薄發、直撲前沿」,要求以大資產管理和金融市場交易雙輪驅動,創造新的盈利增長點。

非標在擴張

  多位分析師指出,非標資產仍在擴張。

  「銀行只是控制表內的房地產融資,銀行表外的、非標業務還是在加速擴張,並沒降低,非標利率在年初以來是上浮的。」招商證券債券分析師孫彬彬指出,在宏觀面嚴監管的思路下,仍需對信用風險保持警惕。

  申銀萬國債券首席分析師屈慶表示:「非標的供給也有季節性。等第二季度企業經濟活動開始、全國兩會後地方基建開始,非標的供給還會增加;非標供給恢復後,銀行購買非標的熱情會重新抬升。去年非標快速擴張也是4月以後的事情。」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上市公司公告披露,多家上市公司的委託貸款投向,多為銀行信貸名單外的房地產公司,還有部分縣區級城投平台。

  以往,銀行對表內房地產開發貸款採用名單制管理,資質較差、規模較小的小開發商則在名單之外。上市公司通過委託貸款,曲線將銀行授信投向名單外的開發商,從中坐收利差,但也承擔了較大的違約風險。

  2013年底,舜天船舶(002608.SZ)公告,投向福地房產公司的9000萬元委託貸款(利率18%)逾期;ST聯合(600358.SH)公告,投向重慶頤尚溫泉開發公司的6000萬元委託貸款(利率12%)逾期;通程控股(000419.SZ)公告,投向懷化英泰建設投資公司的3億元委託貸款(利率15%)逾期。

  以舜天船舶為例,這筆委託貸款於2012年9月發放,時間為18個月。據之前公告,南京福地房地產開發公司註冊金為8800萬元,至2012年6月30日,福地地產並未有銷售,淨利潤虧損151萬元,風險不言而喻。

  對於這類傳統委託貸款業務,銀監會內部人士指出,一般來說,委託的企業沒有銀行專門的貸款風險管理經驗和能力;銀行只收取手續費,沒有動力去管理。就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台而言,除了這兩項本身的風險,委託企業缺乏貸款風險管理能力也是一種風險。但從委託貸款的性質看,這類風險由委託企業承擔了。

  監管層表示,非標資產實質為信貸類業務,但銀行貸前、貸中和貸後管理的規範性以及審慎性遠不及表內貸款,且不受貸款投向約束,大量配置到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兩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產能過剩)行業等信貸受限領域,面臨很大的合規風險和政策調整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41

銀行表外升級表表外

2014-03-10  NCW
 
 

 

與監管躲貓貓,非標業務明降暗升,取道委託貸款通道,是為「表表外」◎ 本刊記者 吳紅毓然 文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銀行放在表外的非標業務在監管壓力不得不降,但實際銀行已創造新的同業科目,作為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的替代產品,這就是「表表外業務」 。

近 期, 招 商 銀 行(600036.

SH/03968.HK)祭出「受託定向投資業務」 ,這款創新產品實質與買入返售業務類似,但多了一道過橋手續。

接近招商銀行的知情人士指出,這項業務模式為 : A 銀行將同業存款存入B 銀行,同時與 B 銀行簽訂委託定向投資協議,這份協議為抽屜協議,即不發生風險的話誰也不會把這份協議從抽屜裡拿出來 ; B 銀行再將這筆錢投資於 A 銀行指定的金融資產,相當於做通道業務,坐收一定的手續費。

在2013年上半年銀監會出台《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 題的通知》 (8號文)對銀行理財資金投向非標準債權加強管理後,部分銀行轉以自營資金投資非標債權。

據監管部門調查,去年以來,同業買入返售和其他類投資業務超常增長部分,主要集中在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和他行理財產品等。

委託貸款類業務是定向資管中佔比較大的一類,參與主體中一般會有三家銀行,分別是一家作為委託人的客戶或銀行、一家貸款銀行及一家作為託管人的銀行,資管方充當管理人。2月15日,央行披露2014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其中,委託貸款增加3965億元,同比多增1904億元,漲幅逾190%。

「一般正常的委託貸款業務都很少,1月委託貸款激增的主要原因在於,同業業務借道委託貸款。 」一位股份制銀行公司部總經理表示。

不管是委託定向投資業務,還是傳統的委託貸款業務,最終投向多為非標資產,被業內稱為「表表外業務」 。

這一切,導致非標資產明降暗升。

業內呼籲,解決非標問題,應儘早開資 產證券化正道。 「取消額度審批,該怎麼定價讓市場決定。 」一位招商銀行總行部門總經理表示。

同業新手法

「讓銀行收縮非標資產不現實。 」一位東部地區城商行北京分行行長坦承。招商研報亦指出,利潤導向的考核和規模衝動,將激發進一步和監管「躲貓貓」的「金融創新」;另一方面,在利率市場化衝擊下,資金成本的上升逼迫銀行必須提高風險偏好,通過變通的方法獲取更高的資本收益率。

受託定向投資的誕生,源於業內對 9號文將於今年下發的預期。9號文指規範銀行同業業務的監管辦法,在銀監會於2013年3月下發8號文後,業內一直預期9號文的出台。

銀監會擬定《商業銀行同業融資業務管理辦法》 ,核心在界定和規範同業業務,擬對同業融資進行集中度管理,加大計提撥備。

銀行人士指出,預期9號文將對傳 統的買入返售業務進行嚴格監管,這將 導致表外資產的融資業務將很難開展;但若資產入表,將佔用風險資產,銀行成本上升。

替代買入返售業務的,正是受託定向投資。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這是銀行同業資產過橋的新品種。

具體而言,A 銀行(委託行)與 B 銀行(受託行)簽訂兩份協議,一份是同業存款協議,一份是委託定向投資協 議,後者為抽屜協議,還有一份A 銀行的投資指令。協議簽好後,B 銀行再選擇信託公司或者券商,以發行信託計劃或資管計劃,即做通道類業務將資金定向投資到A銀行指定的金融資產。

這些金融資產包括但不限於銀行存款、票據資產 / 票據收益權、存單收益權、信託受益權、信託計劃、定向資產 管理計劃受益權等。因此,委託定向投資的金融資產,仍多為非標資產。

「委託定向投資計劃,只有招行和少部分城商行在做。其他多家銀行都在觀望。 」招商銀行推出的此款同業產品,既有爭取監管時間差的優勢,又面臨著不確定的監管風險。這仍是與監管賽跑的同業業務翻牆之舉。

招行要求,在投資期限上,定向投資項目原則不超過一年,一年以上項目,將上報至總行審批。在投資內容上,項目不屬於產能過剩、環境汙染行業。

同業業務通過委託貸款形式做,對受託行而言,不用計提風險撥備,有一定的通道費收入,不需承擔風險;對委託行而言,可以滿足放貸需求,規避存貸比限制。

「萬變不離其宗。銀行如此騰挪,還是為了上規模、降低風險資產。 」前述股份制銀行公司部總經理指出。

對於今年1月委託貸款激增,業內人士認為,原因之一在於,銀信合作形式叫停後,銀證合作取代銀信合作成為銀行規避監管的新手段。銀證合作本質上是由A 銀行提供資金,借道證券公司並通過 B 銀行以委託貸款形式向企業發放貸款,由此實現表內貸款轉移表外,以達到規避監管的目的。

會計舊遊戲

同業變道委託貸款,仍是會計科目遊戲。

傳統委託貸款業務也暗蘊風險。多家上市公司公告披露,通過銀行發放的委託貸款多投向資質較差的房地產企業和縣級地方融資平台,定價均高於基準貸款利率,一般在10% 以上,最高可達18%。部分上市公司的委託貸款已告逾期,甚至多次逾期。

近年來銀行將信貸類業務借助通道轉換為非標資產,並通過銀行理財、同業等形式運作,引起監管部門重視。1月6日,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在2014年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上,著重指出改革同業及理財業務,要求相關監管部門於2014年4月末要拿出具體改革方案,6月末要見成效。但監管是虛晃一劍,還是有實質動作,仍需觀察。

業內人士指出,受託定向投資存在會計科目錯配問題。對 A 銀行而言,資金為同業存款,風險準備金為25%;對B 銀行而言,卻變成了受託管理資產,相當於表外資產,不佔風險準備金。

之前,銀行將買入返售項下資產挪至應收賬款科目下,典型的「做大分母,賬戶轉換」 ,以達到財報上的去槓桿。

景林資產分析師倪軍指出,應收賬款可以規避貸款額度及存貸比監管,但由於應收賬款屬於銀行自營資產,風險權重將升至100%,並不能規避資本監管。

監管部門也指出,8號文出台之後,部分銀行正是以包括應收賬款在內的自營資金投資非標資產。

上市銀行的三季報數據顯示,多數銀行的應收賬款增幅驚人。招商銀行應收賬款資產由年初的322億元升至1654 億元,漲幅逾400%; 浦發銀行(600000.

SH) 、 中 信 銀 行(601998.SH) 應 收賬款資產較年初增近250%;民生銀行(600016.SH/01988.HK) 、 興 業 銀 行(601166.SH)應收賬款資產較年初漲幅也近200%。

受託定向投資,正是用來減少應收賬款數字的會計操作。

2月27日,招商銀行總行同業客戶部給各分行會計部下發了《關於加強受託定向投資業務操作風險管理的通知》 ,明確受託定向投資的會計處理問題。文

件要求:

第一,新發生的受託定向投資業務,委託投資環節的會計操作(包括對外劃款、利息收取和到期等)應集中在分行運營管理部操作。

第二,客戶投資指令原件是同業定期存款支取的重要依據。受託投資業務中同業存款支取環節,經辦行需收妥委託方投資指令原件,並審核預留印鑑無誤後,方可辦理同業定期存款支取。

第三,分行同業業務管理部門須審 核委託投資協議真實無誤,確保客戶投資協議與劃款指令一致後,向分行運營管理部出具劃款指令。分行運營管理部審核劃款指令無誤後,辦理受託定向投資業務對外劃款手續。

這樣的會計操作,用客戶的投資指令原件替代了保證金等存貸憑證,存在風險隱患,也有違規嫌疑。 「這是為了受託行無需承擔風險。 」銀行人士指出。

對於委託行,本該轉出資金時記入存放同業,投資時記入應收賬款投資,並分別計提風險撥備;受託行也應有對應記賬。但受託定向投資業務的交易流程,改變了記賬方式。由於委託定向投資協議是抽屜協議,委託行的委託投資並未在應收賬款投資項下反映,規避了風險準備金和計提撥備的監管要求。

「所有的風險仍然在銀行系統內部。 」用益信託分析師廖凱鶴指出,定向投資的資金對接銀行理財資金池,標的不透明。

2012年初,監管部門曾窗口指導叫停信託公司發行同業存款的短期理財產 品。但這一操作並未斷絕。銀行通過理財產品獲得資金來源,集合成較大的規模,委託信託、券商等發行單一資金信託計劃或定向資管計劃,以同業存款的形式存入另一家銀行。

監管層認為,銀行理財和同業業務不規範發展,會直接助推了資金空轉,加大了資金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增加了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誰在 「嘗螃蟹」

在受託定向投資業務中,委託行是具有投資放貸需求的銀行 ;受託行相當於過橋方,只收手續費用,受託費率原則上不低於千分之五。現在一般通道類業務降至千分之一到萬分之五。受託行採用會計差錯處理,幫助委託行資產出表。

目前受託行多為招行各分行,還有恆豐銀行、天津銀行等部分城商行。 「招行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有監管政策風險,大多數銀行還不敢做受託行。 」前述城商行行長表示。

借此監管窗口期,招行瞬間做大這塊業務。短短幾月內,已達上千億元規模。自去年底研發以來,招行向多家銀行力推此業務,交易對手較買入返售業務有大幅擴展。同時,招行要求,交易對手應為: 國有大行總行及一二級分行、股份制銀行及上市城商行的總行或一級分行 ;一般城商行、農商行、非銀金融機構的總行。

此前,興業銀行通過銀銀平台,接入超過400家中小商業銀行,進行資金往來,提供清算服務等。這塊同業業務成為興業銀行重點發展戰略,為興業帶來的收益為業內所豔羨。 「這有點像農村包圍城市。 」一位接近興業銀行人士表示,這類中小銀行多為資金充裕的農信社、農商行,具有放貸需求,興業利用平台優勢,壯大自身規模。

多位銀行人士表示,招行此舉,頗有穩住股份制銀行第一地位之意。 「如果同業新政出台,可能對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影響較大,招行想抓住這個時機。 」 一位銀行業分析師指出。

一位招行人士指出, 2013年下半年,招行行長田惠宇提出以服務升級深化二次轉型。2014年,對服務升級的內涵做了更詳細解讀,提出打造「輕型銀行」的戰略。在同業金融方面,招行提出要辦成精品銀行, 「厚積薄發、直撲前沿」 ,要求以大資產管理和金融市場交易雙輪驅動,創造新的盈利增長點。

非標在擴張

多位分析師指出,非標資產仍在擴張。

「銀行只是控制表內的房地產融資,銀行表外的、非標業務還是在加速擴張,並沒降低,非標利率在年初以來是上浮的。 」招商證券債券分析師孫彬彬指出,在宏觀面嚴監管的思路下,仍需對信用風險保持警惕。

申銀萬國債券首席分析師屈慶表示: 「非標的供給也有季節性。等第二季度企業經濟活動開始、全國兩會後地方基建開始,非標的供給還會增加 ;非標供給恢復後,銀行購買非標的熱情會重新抬升。去年非標快速擴張也是4月以後的事情。 」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上市公司公告披露,多家上市公司的委託貸款投向,多為銀行信貸名單外的房地產公司,還有部分縣區級城投平台。

以往,銀行對表內房地產開發貸款採用名單制管理,資質較差、規模較小的小開發商則在名單之外。上市公司通過委託貸款,曲線將銀行授信投向名單外的開發商,從中坐收利差,但也承擔了較大的違約風險。

2013年 底, 舜 天 船 舶(002608.

SZ)公告,投向福地房產公司的9000 萬元委託貸款(利率18%)逾期 ; ST 聯合(600358.SH)公告,投向重慶頤尚溫泉開發公司的6000萬元委託貸款(利率12%)逾期;通程控股(000419.

SZ)公告,投向懷化英泰建設投資公司的3億元委託貸款(利率15%)逾期。

以舜天船舶為例,這筆委託貸款於2012年9月發放,時間為18個月。據之前公告,南京福地房地產開發公司註冊金為8800萬元,至2012年6月30日,福地地產並未有銷售,淨利潤虧損151萬元,風險不言而喻。

對於這類傳統委託貸款業務,銀監會內部人士指出,一般來說,委託的企業沒有銀行專門的貸款風險管理經驗和能力 ;銀行只收取手續費,沒有動力去管理。就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台而言,除了這兩項本身的風險,委託企業缺乏貸款風險管理能力也是一種風險。但從委託貸款的性質看,這類風險由委託企業承擔了。

監管層表示,非標資產實質為信貸類業務,但銀行貸前、貸中和貸後管理的規範性以及審慎性遠不及表內貸款,且不受貸款投向約束,大量配置到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兩高一剩」(高汙染、高能耗、產能過剩)行業等信貸受限領域,面臨很大的合規風險和政策調整風險。

受託定向投資

的誕生,

源於業內對

9號文將於今年下發

的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45

同業代付放表外 - 信報九月十九日 (完整版)



.......版面有限,又要賣廣告,信報老编删了大段,原文在此........


看財務公司的電視廣告,情義兄弟氣杖義相助,高挑美媚善解人意,為小民清還卡數,形象討好。但無論你是以信用卡簽賬消費,還是找財務公司代找卡數,都是借貸行為。如有個人資產負債表,就是要在表上,記下你欠下銀行或財務公司的借款數字。不為自己的借貸好好作記錄,表上無字心中無數但數還在,自欺欺人而已。

表外表內,還是放在竹籠內好呢?
原來內地銀行在貿易融資下有所謂同業代付,是銀行同業間的借貸行為,但就一路都不記在表上,會計術語謂之放在表外。管他甚麼表外,目的是把數字人為壓抵而已!而此等表外借貸據內地券商估計,有1萬億到2萬億,甚至3萬億,佔國內融資市場的份額可不少也!今年初,中國銀監會就出了一份意見徵求稿,要求銀行撥亂反正,把此等借貸放回表內。但利字當頭,無人理會。直到上月20日,銀監再按奈不住,正式出台管理辦法,要所有銀行在本年底前,按國際會計慣例把此等業務全部入賬!但這會一下子把國內1萬多二萬億的銀行信貸砍掉!對內銀盈利,國內總信貸規模和經濟的負面影響可謂不小,此話怎說呢?

藉此降低貸存比率

先看何謂同業代付吧。簡單來說,就是銀行為自己所開出的貿易信用證,在承諾到期付款之日,找來另一家銀行代他向信用證持有人付出貿易貨款。法理上來說,是內銀貸出一筆貿易融資給信用證申請人即買家,用來支付到期要付的貨款。而資金就來自另一銀行的同業貸款,並由該行代為付給貨品賣家。同業代付多在有外匯管制的國家盛行。以中國為例,銀行或企業要買賣或借入外匯,一定要在國際貿易中即經常賬下才可。國內外匯供應一路集中在中行,利率和供應量也因管制和壟斷而跟國際市場不接軌。內銀和企業就利信用證,向海外銀行以同業代付形式在國際市場貸入美元,供應量既多,利率匯率按真正市場力量來決定,更公平也!再者,美元利率比人民幣低得多,前幾年大家又看人民幣升值,短美元實為穩賺的套利行為。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開通後,也令代付業務大幅增長。原因何在呢?國內早在07年把三個月以上的對外外幣信用證或同業代付納入短期外債指標管理。所謂外債指標,是外管局為內銀定下的外債上限或額度。銀行若以代付形式貸入美元,最長也只可是三個月,否則,就會用去和佔用了他的外債指標。外管局的目的,就是要削內銀舉外債之能力,壓下當時外匯儲備的增長。09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開通後,內銀可開出人民幣信用證到海外,人民幣是主權貨幣而非外幣,就不用受外管局三個月期限的限制了。內銀由此就可要求海外銀行為他們代付到期的人民幣信用證,而融資期限也就可由本來三個月,大幅延長至經常賬極限的365天。這就正好讓內銀繞過和規避外債指標,讓企業到香港享受較低的人民幣借貸利率!

外債指標是規避了,但還有銀監會的貸款存款比率指標要解決。國內銀行此幾年的平均貸存比率達6070%,銀監設下的最高比率為75%,即業務增長空間不多了。如能把部份貸款利用各項會記手法放在表外,不當為貸款,就可降低貸存比率,那就法規照樣避,生意繼續做了。但明明是貸款,如何可以一路都不放在表內呢?筆者也木宰羊,只知有不少內銀曾按國際核數師建議,要求海外代付行在貸款文件中加入該代付款是國內進口商客戶直接要求代為支付的貨款。即借款人由內銀變內企,內銀身份就變得如同擔保者。但代付業務的精髓就是以銀行同業借貸形式來代替一般客戶貸款,省卻代付行在信審上的要求,時間和降低風險成本。試想海外銀行如真要對內地客戶逐個審批,又要開戶,這樣時間要多久?業務又能做得多少?最後當然沒有海外銀行配合。怪不得銀監不得不出手,內銀把代付變為表外業務,根本是亂來也!

把表外客戶債務從表外放會回表內,估記會把內銀的貸存比一下子提高23個百分點!再看今年7月和8月的新增銀行貸款分別為5400多億和7000多億,如銀行真要停掉共2萬多億的代付業務,對市場上銀根和內銀業務的負面影響就可想而知。加上國內利率管制逐步開放,銀行利差一路收窄,內銀業績和股價大家也不能看好了。

企業藉利差套戥獲利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問銀監的新措施豈非跟中央和人行要保住經濟增長和放鬆銀根的政策大打對台。但銀監擇善固執,這才令人敬重!其實同業代付都只是內銀用來避規各種監管條例的手段,也讓企業利用境內外的匯價和利率的差價作套戥賺取利潤,再告訴大家國內代付業務一點基本的操作吧。內企先把本來要付的進口貨款,抵押給內銀,再由內銀安排信用證和海外代付。海外美元的借貸利率如比國內的存款低,加上鎖定匯率的安排,就有利可圖。但此等安排只有有實力和強大現金流的大企業才可做,真有融資和週轉需要的企業就用不著了,即是說此產品對實體經濟的推動有限,管之有何可惜?況且現在只是把他放回正軌吧!就試想如你不好好記錄你自己的卡數,後果會如何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13

銀監會再次警示城商行風險:133家表外業務超10萬億

"不忘初心, 堅守定位. ”這是近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2016年城商行年會上講話的主題. 

銀監會數據統計顯示, 截至2016年6月末, 全國133家城商行資產規模達25.2萬億元, 較五年前增長近1.9倍, 年均增速近40%. 各項貸款余額9.5萬億元, 各項存款余額15.6萬億元, 較五年前均增長近1.4倍, 年均增速近30%. 

城商行規模的高增長也伴隨著相應的風險上升. 今年以來, 銀監會就多次警示城商行相關風險, 其中包括信用風險上升, 非信貸和表外業務等新風險的積聚等. 

在上述城商行年會上, 尚福林也表示, 一些城商行在發展模式轉型、服務實體經濟、改進公司治理、加強風險防控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 在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方面還有一定努力空間, 對一些新業務的風險認識還存在不足, 案件防控的壓力還比較大. 

銀監會統計顯示, 目前, 城商行共有6家高風險機構, 較2011年的27家已經有明顯的下降. 不過, 6家高風險機構存在資產風險大、資本實力弱、公司治理和內部管理不規範等問題, 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推動解決. 

風險積聚 表外業務超10萬億

警示城商行風險, 首先是信用風險. 今年上半年, 城商行不良上升速度有所加快. 

銀監會數據統計, 2016年6月末, 城商行不良貸款余額1420億元, 較去年末上升207億元, 不良率1.49%, 較去年末上升0.9個百分點. 而2015年全年, 城商行不良上升258億元, 不良率也僅上升0.24個百分點. 

"信用風險是城商行面臨的主要風險. ”銀監會副主席曹宇在上述城商行年會上稱, 從賬面數據看, 城商行不良貸款比例還不算高, 但從動態趨勢看, 資產質量下降的壓力相當大. 

其中, 關註類和逾期90天以上貸款余額增長快, 貸款分類偏離度較大. 銀行不良虛假出表、不良互持等手段, 也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真實的信用風險. 

此前, 銀監會城市銀行部主任淩敢在<中國銀行業>雜誌上撰文稱, 城商行關註和逾期貸款持續高位運行. 2015年末, 城商行關註類貸款余額2943.8億元, 同比增長42.2%, 占各項貸款3.4%, 逾期90天以上貸款余額1816億元, 同比增長64%. 

如何化解城商行信用風險, 銀監會提出了兩方面的措施. 一是支持多種方式化解不良, 今年不良資產證券化開閘並加速發行, 近日首單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落地, 都是不良處置新的探索. 

二是支持加快補充資本. 銀監會支持城商行引進合格股東進行增資擴股, 支持發行新型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 支持符合條件的銀行在境內外上市融資. 

除了傳統的信用風險, 隨著城商行近幾年的快速發展, 創新風險也在累積, 例如非信貸資產和表外業務在快速擴張. 

根據銀監會的數據, 2015年末, 貸款在城商行資產中占比已經降至38.2%, 並呈連續下降趨勢. 表外業務合計10.3萬億元, 高出各項貸款1.6萬億元, 同比增速36.6%, 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其中, 表外業務以承兌匯票、金融衍生品及委托貸款為主, 全年承兌匯票增長15.6%, 委托貸款增長33.6%, 金融衍生品增長191%. 

淩敢表示, 城商行諸多業務以創新之名行融資和規避監管之實, 存在規模急劇擴張但風險管控能力不足、風險抵補不夠、信息披露不規範、員工管理不到位以及操作風險較大等問題. 

"部分資金繞道進入股市、民間借貸等領域, 在經濟增速下行趨勢下, 風險急劇放大. ”淩敢稱. 

尚福林也在年會上表示, "城商行要盡快扭轉投資超過貸款、表外業務發展過快的局面, 這些業務的快速發展, 實際上意味著隱藏的信貸風險, 可能會影響金融安全. ”

銀監會要求城商行要嚴守依法合規底線, 嚴堵監管套利渠道, 嚴防資金體內"空轉”, 嚴禁遊走於灰色地帶. 

股權異動第一時間上報監管

今年多家城商行實現上市, 城商行的股權成為各路資金的"香餑餑”. 實際上, 一直以來城商行股權就極具吸引力, 而資金的"追隨”也會引出一些問題. 

曹宇表示, 一些新近進行改制重組的城商行, 改革紅利大, 對投資者有較強的吸引力. 一些城商行上市後, 成為社會資本運作標的. 最近存在部分投資城商行股權不規範的行為. 

對此, 曹宇重申了城商行股東的資質條件. 

一是審查主要股東資質. 入股資金應為自有資金, 不得以委托資金、債務資金等非自有資金入股, 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變更持有資本總額或者股份總額5%以上的股東應當經監管部門批準, 單一股東及其關聯企業持股比例原則上不超過20%(民營銀行發起人不超過30%). 

二是堅持"兩參或一控”. 一個股東入股同類銀行機構不超過2家, 取得控股權只能保留一家. 對取得控股權的判斷, 法規有專門規定. 

三是履行書面承諾. 銀行股東要承諾不幹預銀行的日常經營事務, 5年內不轉讓所持銀行股份, 持續補充資本, 不向銀行施加不當指標壓力. 

對上市銀行, 特別提到要實行更為嚴格的監管制度和披露要求. 比如, 持股達到已發行股份5%的, 要嚴格履行"舉牌”程序;持股比例達到已發行股份20%的, 要補充披露投資者及關聯方關系結構、交易價格、資金來源、後續計劃等;當收購股份達到已發行股份的30%時, 應發出全面收購要約. 

銀監會要求城商行, 對出現股權異動的, 要第一時間報告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 監管部門和城商行也要主動向社會、向股東宣傳相關監管政策, 提高工作的主動性, 防止股東不合規行為影響城商行穩健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84

若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真會利空債市嗎?

今日傍晚市場傳出將銀行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監測範圍的消息。據傳言,從今年三季度起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測算;表外理財資金運用的數據從人行調統部門的人民幣表外理財資產負債表中取數,其中表外理財資金運用余額=該表中的資產余額-現金余額-存款余額。

對於消息真實性,第一財經記者正在進一步核實中。但假設此傳聞為真,市場是否真有必要恐慌?是否可以就此預期銀行會收縮表外理財,導致購買量弱化,從而引發債市下跌呢?券商分析師的觀點已現分歧。

與控制表外理財無關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的觀點是,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統計監測範圍的目的和控制表外理財無關。

其研究觀點稱,監管當局本身就對於銀行表外理財有日常統計,無必要單純以納入廣義信貸統計口徑的方式來強化監管。之所以將表外理財資產納入廣義信貸口徑,根據央行今年7月30日央行對MPA熱點關註問題的解讀,由於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擴張與否不僅受到表內資產影響,也會受到表外理財資產規模變化的影響,MPA管理制度的本質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廣義貨幣供應量的變化,為宏觀上的去杠桿進行監測準備,因此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並監測無可厚非。這只是一種技術口徑上的修正和完善,和當年將信貸資產統計擴展到社會融資總量統計相類似。

理財規模會否收縮 利空債市?

假設未來將包括表外理財的廣義信貸納入考核,是否會引發理財規模收縮,進而利空債券市場呢?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匡算當前表外理財規模(可納入廣義信貸的規模),以2016年中期數據來看,合計26萬億表外理財規模,其中存款與現金占比4.6萬億,即便可納入廣義信貸計量的表外理財資產規模約20萬億附近,其中債券占比10.5萬億(含信用債7.5萬億),非標類資產4.3萬億,剩余為其他類(貨幣基金、權益等)。

2014年理財余額是15.02萬億,2015年理財余額是23.5萬億,2016年中期余額為26.2萬億,2015年同比增速為56%,即便按照2016年下半年再度新增3萬億的假設,2016年底理財余額同比增速為24%,而進入2017年,余額增速應該進一步跌破20%(假設年增量在6萬億,事實上這個年度增量挺難實現)。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的觀點認為,按照當前M2增速上下20%來考核廣義信貸,上限範圍為33%,首先不會造成突破上限的影響,而按照加權余額來計算,對於總指標的影響更是不大。將表外理財規模和增速和其他廣義信貸類資產放在一起比較,形成如下表格:

可以看到即便將表外理財引入廣義信貸口徑測算,從規模和現實增速來看,其對於廣義信貸增速總考核水平很難形成負面影響,主要原因也在於表外理財的低基數、高增速擴張時期已經過去了。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表示,擔心引入表外理財並惡化廣義信貸增速,導致銀行自發收縮業務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不存在這種所謂的由於考核而導致的被動收縮,那麽市場所擔心的那種負面情況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不過,也有媒體援引天風證券銀行團隊觀點稱,表外理財規模或將放緩,委外投資增速將受到較大影響,債市或將由此受到較大影響。

民生證券李奇霖則認為,增長快的主要是非保本理財,表外理財若納入廣義信貸,規模收縮是肯定的。不僅限制規模,還有可能制約加杠桿的能力。一筆表外理財在資產端形成一筆廣義信貸資產,如果放杠桿,則形成(1+杠桿率)*廣義信貸資產。

或重點監管非標類資產

將表外理財納入監測,未來進行監管的重點是什麽?

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的觀點認為,其一是完善統計檢測口徑,其二是合理控制某些資產類別的無監管式擴張。回顧年初推出MPA,其主要的目的在於信貸資產已經無法體現全部債務擴張局面,特別對於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需要全口徑檢測,甚至控制,這主要是對應非標類資產的無序、不透明性的擴張。

而表外理財中依然存在占比17-18%的非標資產,因此如果從防止風險角度來看,其必然是一個監測重點,而債券類資產,根本不需要如此監測,因為債券類資產的余額與變化都是非常透明化的。

因此國信宏觀與固收研究的觀點認為,從年初MPA推出到目前將統計監測口徑拓展到表外理財,其目的是在於監測或控制那些非常隱秘或不透明的非標類資產,而並不在於控制債券類資產。

從目前市場來看,傳言帶動下,債券市場已現波動,長期利率瞬間調整了三四個基點。情緒沖擊是瞬間的,未來債券市場會受到什麽影響?

國信分析稱,今年我國的金融宏觀格局以4月份為切換點,從1-3月份的“寬貨幣+寬信用”走向4月份以來的“寬貨幣+緊信用”格局,並導致了4月份至今的債券牛市,在這一過程中,MPA管理制度功不可沒,其強化了對於企業杠桿率的監管與控制,當前的去杠桿大思路密切相關。

當表外理財被納入監測後,以不規範非標形式存在的企業杠桿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因此會促成緊信用格局的深化,這對於債券市場是實實在在的利好的。

而且以理財規模變化來判斷債券市場購買力的模式本質也是錯誤的,因為在原理上,理財規模從屬於負債規模,負債多少是依靠資產規模變化來決定的,未來理財規模(或表外理財+表內負債)的大小變化是以市場中的資產規模變化決定的,不存在所謂的負債規模縮小,影響資產購買能力的說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382

表外理財擬納入廣義信貸 銀行委外有望緩升

10月25日下午,一則央行擬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的傳聞引發市場震動。業內人士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認為,銀行不必過度緊張,目前僅是列入測算,政策會有過渡期,預計其短期內對銀行理財資產配置的沖擊不大。同時,理財委外業務可以通過加杠桿來提高收益率,委外業務由此有望緩慢提升。

央行用意何在

“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信貸,央行將合意信貸規模的控制升級為對廣義信貸規模的控制。”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據他解釋,MPA的實施著眼於在原有合意貸款控制信貸基礎上,通過各項存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等五項納入廣義信貸規模的指標來控制信貸增長,這集中於資產負債表內的調控,而對表外資產關註不夠,導致銀行通過表外業務(主要是理財)來規避信貸規模的管制和信貸投放的通道,削弱了央行MPA控制信貸規模的有效性。

一位國有大行資管人士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表外理財像信貸一樣,是實打實地可以創造流動性,但是央行沒有對表外理財進行統計和管理,這就可能讓貨幣政策效果打折扣。客觀上,理財業務脫離了央行的管理,弱化了央行貨幣政策的效果。”

事實上,除了傳統信貸擴張,銀行表外理財業務規模處於持續擴張狀態。中債登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6年上半年)》顯示,截止到6月底,理財資金賬面余額26.28萬億元,較2016年年初增加2.78萬億元,增幅為11.83%。上半年,銀行業理財市場累計發行理財產品97636只,累計募集資金83.98萬億元。如此快速擴張的理財規模並不計入銀行資產負債表,遊離在監管體系之外,被視為“影子銀行”。

“一個很明顯跡象是銀行業務結構的變化實質上是應對監管政策變化所作出的調整。” 曾剛表示,在原來央行控制合意貸款規模框架下,銀行通過同業業務規避央行信貸規模控制,自央行升將合意貸款規模控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將同業、買入返售等指標納入MPA的廣義信貸指標中,銀行主要通過表外理財等規避央行信用規模的控制。

一言以蔽之,實施MPA對銀行管控目的在於,約束信貸規模和信用創造的規模。而銀行是為了應對監管變化,出現了資產結構和業務結構的叠代變化。

在曾剛看來,過去一段時間,銀行層出不窮的創新手段是為了規避監管,業務結構調整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規避央行對信用規模的控制。微觀上存在合理性,但削弱了現行監管的有效性,由此產生的潛在風險也亟需關註。

上述大行資管人士也分析,實施MPA考核後,銀行發展表外理財業務的動因或是受貸款規模的限制,或者受資本約束的限制,表外理財的優勢是可以在資產質量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獲得收益,這部分收益即中間業務收入。 目前銀行除了營業收入考核外,中收也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單項考核指標,且在當前凈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各家銀行非常重視中收對盈利的貢獻。

短期沖擊不大

按照通知,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的具體操作按原口徑廣義信貸實施評估,按新口徑廣義信貸實施測算。表外理財作為調整原口徑廣義信貸評估結果的重要參考因素。言下之意,目前表外理財只是作為廣義信貸的測算指標,並不對MPA考核指標產生實質性影響。

對此,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短期內只是通知各銀行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進行測算,且會有政策過渡期。未來將推動理財收益率下降,表外理財擴張規模的增速進一步放緩,推動M2中樞繼續下行。

 招商證券銀行分析師馬鯤鵬也表示,通知只涉及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計算口徑,不存在“理財回表”,也不存在理財需要占用風險資本、計提撥備,其影響在於約束理財產品規模擴張。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後,將擴大廣義信貸規模本身,同時影響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中的逆周期資本緩沖項,從而影響銀行的MPA評分結果,進而對理財規模的進一步擴張形成約束。

“如果強制執行將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短期沖擊或許存在,如果只是將其作為參考指標,市場沖擊影響未必那麽大。加之MPA考評對銀行懲罰力度並不大,實施過程還有阻力。”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

“如果納入廣義信貸後,表外投資也會影響到銀行的資產質量,那銀行做的時候就會保守一些了。” 上述國有大行資管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一般政策出臺後,銀行都會觀望一段時間,揣測下監管層用意,初期會謹慎點。

從理財資金配置來看,債券是銀行理財資金配置最大的領域。中債登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部理財產品投資各類資產余額 26.39萬億元。從資產配置情況來看,債券、銀行存款、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是理財產品主要配置的前三大類資產,共占理財產品投資余額的74.70%;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40.42%,非標的占比則進一步降至16.54%。

對此,曾剛分析,按照央行將表外理財現金和存款余額之外的理財資產計入廣義信貸的要求,意味著MPA將表外理財項下中的非標資產和債券等納入廣義信貸存在合理性,至於對銀行究竟產生多大影響,這涉及銀行債券配置比例調整對債券市場的影響,影響有待觀察。

理財回歸資管 委外有望緩速提升

招商宏觀分析員閆玲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從今年年初開始執行MPA以來,一直都沒有穿透底層資產到理財委外業務。此次央行考慮將銀行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和MPA考核範疇,從通知的公布來看,也沒有信息表明將落實到銀行理財委外業務。由於理財委外業務可以通過加杠桿來提高收益率,銀行會比較重視委外業務的渠道,預計委外業務占比有望緩慢提升。

據了解,銀行委外有自營委外與理財委外之分。記者從股份制銀行資管部門人士處獲悉,該銀行自營委外此前已納入了MPA考核範圍,而針對理財委外則要看是否為表外理財。他進一步指出,對於商業銀行而言,理財委外是代客的,用的是客戶的錢。自營是銀行自己的錢,二者雖然都將錢委托給基金等投資機構,但受到的監管不同。具體而言,自營委外更多是通道,不涉及杠桿,MPA對通道業務已經納入監管。

此外,該銀行資管部人士透露,目前委外底層資產並不穿透,在負債成本倒逼下,可以通過加大委外去杠桿維持資產端收益。

業內人士多贊同此觀點。馬鯤鵬認為,銀行理財將加碼委外業務。他表示,作為當前為數不多的高收益資產運用方式,委外業務(不論是債券委外還是權益委外)都將成為銀行理財更重要的高收益資產類別,將迎來更大發展,在理財總盤子中的占比預計將持續提升。

謝亞軒也認為,委外業務仍會受銀行青睞,因為可以通過杠桿提高收益率,所以銀行可能會加大這部分業務的占比。對於未來銀行資產配置重心,他表示,銀行理財為了提高產品收益率,高等級高收益率的信用資產會成為銀行配置的重點,信用利差被壓縮。

不過,另一位股份制銀行資管部副總經理則對本報記者表示,對委外市場發展的影響目前並不明朗,不好說銀行理財納入MPA考核一定利好委外規模增長。

馬鯤鵬還表示,銀行理財規模擴張放緩甚至收縮後,“新發產品以滾動彌補存量產品損失或利差倒掛”之路不複存在,“做好存量業務、提高存量業務收益”將成為未來銀行理財業務的主要任務。

城商行壓力更大

此次央行摸底表外理財,考慮將其納入廣義信貸和MPA考核範疇,中小銀行與國有大行面臨調整廣義信貸的壓力和難度並不相同。面對未來理財監管可能收緊的態勢,各家對委外業務的布局力度也存在差別。

在MPA指標體系和評分要求要求中,對廣義信貸增速而非規模有明確要求。具體而言, MPA規定全國系統重要性機構(N-SIFIs)、區域性系統重要性機構(R-SIFIs)、普通機構(CFIs)的廣義信貸增速分別不得偏離M2目標增速20、22、25個百分點。

 就我國目前的城商行而言,2016年目標M2增速為13%。所以在此基礎上加22%,也就是說銀行廣義信貸增速的上限是35%。但截至2015年底數據顯示,廣義信貸增速排名前20名增幅的銀行中,只有6家增速規模低於35%,最高一家城商行貴陽銀行增幅接近74%。其中超過35%的銀行中,除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一家農商行外,其余共有13家城商行超標。

當然,MPA考核是2016年初開始實行的,而上述廣義信貸增幅為2015年底數據,但同行可以說明,城商行面臨著更大的調控廣義信貸壓力。根據天風證券統計的2016年1~2月不同類型銀行機構理財委外產品概況,國有銀行占比14.63%,股份制銀行占比25.44%,城商行占比50.05%,農商行占比9.87%。可見城商行理財委外市場占比已經占據整個銀行的半壁江山。

對此, 閆玲指出,實際上35%並非MPA最核心的約束指標,更核心的約束指標是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如果要滿足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倒算廣義信貸增速的規模是20%到26%。但是經測算目前上半年商業銀行表外理財增速為32%,所以整個銀行業廣義信貸增速都突破了監管要求。

“雖然2016年1月正式實行MPA後,表外理財增速相對去年有明顯下降,但新納入指標增速還是超過整體增速,導致銀行管理難度加大。”閆玲說。她指出,目前從市場的影響來看,對大行更多是政策監管的意義,而非實際業務影響,而對中小銀行的影響則會比較大。

 如果指標不達標,超出央行允許範圍,銀行可能會受到多大懲罰,銀行又有多大顧忌?閆玲認為,從目前央行MPA已有的考察來看,季末考察嚴格於月末。從MPA考核分來看,目前將銀行分為A、B、C三檔,數量成梭形,A檔與C檔的銀行都非常少,B檔居多。所以從結果看,央行並非要懲罰大部分銀行而是揪出相對小部分機構進行警示。所以目前城商行壓力更大。

一旦被揪出,按照目前MPA獎懲措施,將可能面臨差別準備金率、同業存單發行限制以及借貸便利利率浮動區間調整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48

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 央行先摸底暫不和銀行考核掛鉤

近日,市場傳聞“根據央行關於MPA的調控要求,為進一步規範表外理財業務,從今年三季度起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測算。對此,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多方人士確認此消息。

一位接近央行某支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該通知以內部郵件的形式發出。今年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只是在做監測和評估,跟相關金融機構的考核並沒有掛鉤,“各地看著辦”,“這次把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是想試試看,如果納入進去是什麽樣的情況,不納進去是什麽情況,兩種情況都測試,給相關金融機構一個評級,但是後面是不是采取措施,納入監管,要看形勢發展。”上述人士表示。

央行在2015年12月為了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使之更有彈性、更加全面、更有效地發揮逆周期調節和防範系統性風險的作用,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MPA關註廣義信貸,將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等納入其中,以引導金融機構減少各類騰挪資產、規避信貸調控的做法。

上述接近央行支行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廣義信貸代表著金融機構投放到經濟當中的真實的信貸,如果原來理財規模小,對整個貨幣信貸的投放影響不大,而目前表外理財規模已經很大,廣義信貸不夠“廣義”了。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是建立在資本充足率上,如果金融機構信貸投放過多,超出自身的資本承受能力,必然要收縮一下信貸擴張,而此前表外理財並不在廣義信貸里面,就不受資本充足率的約束。表外理財有點像影子銀行業務,像這麽大頭的影子銀行業務是要納入到宏觀審慎調控的框架里面去的。

根據市場傳出的央行《關於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廣義信貸”測算的通知》,要求“從三季度起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測算”,具體來說,“季末含表外理財廣義信貸余額=季末廣義信貸余額+表外理財總資產-表外理財現金余額-表外理財存款余額”。

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在今年7月的一篇署名文章中指出,廣義信貸是MPA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是與貸款相對而言的,意指更大範圍的信貸,但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統計指標。目前,存款類金融機構廣義信貸的界定範圍包括貸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以及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等資金運用類別,基本上比較全面地囊括了銀行體系的信用投放渠道。

銀行理財規模在過去兩年里快速擴張,今年的規模相對保持穩定,數據顯示,2015年銀行理財規模迅猛發展,增速達50%以上,遠超M2增速。

去年年底,央行宣布自2016年開始正式實施MPA,今年年初提出將除貸款以外的其他各種表內的貸款以及類似於貸款的資產業務也要納入廣義信貸里去,再把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測算,“這是MPA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不斷完善和健全的過程,目前表外理財的數據,人民銀行的金融統計系統內部已經能夠直接取到,技術上也能夠實現。不過,2016年主要是做監測和評估,沒有配合相應的管理手段。”上述接近央行支行人士稱。

一位城商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資本充足率對於銀行來說是非常核心的指標,不管是以前的老的監管模式,還是采取《巴塞爾協議Ⅲ》引入我國監管體系以後,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指標。資本充足率是銀行的核心資本和廣義上信貸規模的比率,如果將原來表外的理財還原到廣義信貸中,相當於分母做大,在核心資本靜態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充足率就會下降。在他看來,政策的意圖是央行或其他監管機構想要了解真實的金融機構資金投放的規模,如果這里面有一部分信用風險並不是由投資者來承擔而是銀行來承擔的,則要視同是廣義的信貸規模,以此進一步準確掌握信貸規模到底有多少。

中信證券固收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政策可以看作是去杠桿背景下監管的持續發力。今年以來,市場對於監管層將要加大影子銀行業務的監管和表外業務約束的傳聞不絕於耳,然而總體上如銀監會等監管機構並沒有明確的相關表態,但此次央行MPA考核方法的修訂則是非常清晰和明確表明對表外風險的關註和監控,由於銀行表外業務主要為規避資本金和杠桿約束,因此央行此次動作也與此前去杠桿的意圖相一致。

中金固收認為,這是一次“測算”,尚未正式施行,且2016年MPA的施行對全體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約束有限。總體來看,如果把銀行理財資金余額扣除掉現金與存款部分,納入MPA廣義信貸的考核,事件本身的實質影響相對有限,短期只是市場在前期漲太多且背離基本面、資金面的背景下“借機”調整。中期看市場還是會回到市場的主線調與主邏輯,高頻數據平穩、貨幣政策難松,但配置壓力仍非常大,且居民加杠桿放緩倒逼表內變成新邊際變量。不過,事件也體現監管部門防範風險、壓制金融過快加杠桿的意圖,往後銀行理財監管也將趨嚴,且理財的增速會放緩。之後仍需關註理財監管方案的落地以及銀監會的態度(特別需要關註房地產融資渠道收緊可能),這或是絕對理財發展最關鍵的部分,也將進一步影響到資金在銀行表內與表外的分布,從而對資金分配、債券需求有所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58

魯政委: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 不代表穩健貨幣政策轉向

10月25日晚,中國央行將銀行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測算的消息傳開,引發了市場對理財控規模的猜測,以及債市去杠桿預期。

對此,第一財經記者於10月27日獨家專訪了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從網傳的新規來看,其實這並不代表穩健貨幣政策的轉向。MPA對廣義信貸這一項的具體要求是,增速與目標M2增速偏離不超過22%。其實,大銀行的理財增速早已有所下降,與目標M2增速偏離估計超過10%,新規對於作風較為激進的中小銀行可能有一定影響。”魯政委認為,總量上影響不大,更多的影響可能在於結構性層面。

魯政委強調,值得註意的是,網傳新規的本意,其實是關註信用擴張的狀況,“但在任何條件下,都要根據當時的條件來調節,不應該太高或太低。從目前而言,去杠桿是政策導向,但主要是微觀上去杠桿,宏觀上還是要保持穩定,為去杠桿提供一個良好環境。”他也認為,如果宏觀偏緊,可能會使得緊縮壓力加大,因此這一銀行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測算的新規也需要平穩過渡。

無獨有偶,同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回應稱,三季度起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的消息並不完全準確。目前MPA仍沿用前兩個季度的“廣義信貸”指標口徑,表外理財並未正式納入廣義信貸範圍,只是做相關數據搜集、模擬測試等工作。央行會保證MPA中廣義信貸口徑之間平穩過渡。

此外,魯政委也認為,網傳的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也“未必意味著表外理財將來會要提取資本金,因為長期而言,這樣可能會誘發中國融資緊縮。”

參照國際經驗,1988年,西方十國集團首次頒布並實施了著名的《巴塞爾協議》,開始了對商業銀行進行資本充足率監管的國際統一協調行動。《巴塞爾協議》的實施,引起美國、日本、英國以及東南亞等很多國家都相繼發生了“信貸緊縮”現象。因此,當前的主流觀點也認為,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進行監管給貨幣政策帶來的影響也需要引起中國的警惕。

就目前來看,MPA的整體考核框架共有七大方面,14個細化指標,是央行給銀行的一套打分體系,每一大方面的總分為100分。廣義信貸這一項屬於資產負債情況的大項下,占60分。

國泰君安分析稱,如果它超過M2目標增速+22個百分點(大銀行則是20個百分點),也就是35%,則這項指標得分為0。“廣義信貸”原來包括“貸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和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五大類(包括了除存放央行、存放同業之外的所有生息資產)。因為今年很多中小銀行資產增速過快(大銀行基本無此問題),廣義信貸同比增速相關指標(比如計算MPA資本充足率時也用到廣義信貸增速)都得分不佳,導致一季度總成績是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761

銀監會擬全覆蓋表外業務風險 要求銀行限額管理和資本計提

11月23日,銀監會《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修訂征求意見稿)》(下稱“新《指引》”)公開征求意見。

銀監會表示,新《指引》是在系統梳理已有制度規則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加強表外業務的全面風險管理進行的統領性、綜合性規範。

與2011年相關規定相比,新《指引》擴展了表外業務定義範圍,增加了新興表外業務類型,構建了全面、統一的表外業務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理順了各類表外業務的風險本質、法律關系和對應管理要求,有利於引導商業銀行規範發展表外業務,有效防範金融風險。

“隨著市場發展,新產品的出現,對產品進行分析、風險進行識別和計量,根據識別和計量的結果出臺管理措施同時進行撥備、資本計提等,這些都是是審慎監管的一貫要求。”一家股份制銀行風控部門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總體而言,新《指引》的相關監管措施會促進表外業務的規範發展。

業務定義範圍擴展

對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的監管,2011年3月銀監會就發布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

新《指引》對於表外業務的定義並未調整,為“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從事的,按照現行的會計準則不計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能夠引起當期損益變動的業務。”

不過,其涵蓋的業務分類有所變化。2011年監管中的表外業務僅包括擔保類和承諾類,而新《指引》則將擔保承諾歸為一類,再新加入了代理投融資服務類、中介服務類、其他類等。

從詳細的業務範圍來看,擔保類包括但不限於銀行承兌匯票、保函、信用證、信用風險仍在銀行的銷售與購買協議等,承諾類則主要是貸款承諾等業務。

代理投融資服務類業務指“商業銀行根據客戶委托,為客戶提供投融資服務但不承擔代償責任、不承諾投資回報的表外業務”。其包括的業務主要為委托貸款、委托投資、代客非保本理財、代客交易、代理發行和承銷債券等。

中介服務類業務指商業銀行根據客戶委托,提供中介服務、收取手續費的業務,包括但不限於代理收付、財務顧問、資產托管、各類保管業務等。

中國人大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渺對第一財經表示,新《指引》拓展表外業務內涵,主要是因為近年來,銀行表外業務模式有了較大的變化,一些創新模式湧現,風險也在積聚,需要將其全面納入監管。

銀行業表外業務的快速增長,與近年來“非標”的興起不無關系。此前,監管就出臺多個政策,對“非標”進行“疏堵”。

不過,從銀監會對表外業務已有的統計來看,銀行表外業務增長依然迅猛。2015年末,貸款在城商行資產中占比已經降至38.2%,並呈連續下降趨勢。表外業務合計10.3萬億元,高出各項貸款1.6萬億元,同比增速36.6%,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其中,表外業務以承兌匯票、金融衍生品及委托貸款為主,全年承兌匯票增長15.6%,委托貸款增長33.6%,金融衍生品增長191%。

盡管僅有城商行的表外業務統計數據,不過依然可以折射出商業銀行仍有表外業務繼續高增長的動力。

“堵”始終是權宜之計,如何“疏導”並掌握全部的風險所在才是最為有效的監管。

新《指引》提出銀行表外業務開展需要遵循五大原則,其中第一原則就是全覆蓋,要求銀行對表外業務實施全面統一管理,覆蓋表外業務所包含的各類風險。分類管理、實質重於形式、內控優先、信息透明等,也是在引導銀行表外業務發展更加規範。

此外,銀監會也要求銀行建立表外業務管理的治理架構,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管層職責。

限額管理與資本計提

新《指引》要求銀行建立表外業務風險限額管理制度。對需要設定風險限額的表外業務,應當設定相應的風險限額。

前述股份行風控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表示,限額管理在銀行內部是廣泛使用的,無論是客戶層面還是行業層面,銀行內部都會設定相應的要求,因此監管提出限額管理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在董希渺看來,新《指引》還有一條是較為重要的,可能會對銀行有較大影響。即要求商業銀行對擔保承諾類以及實質承擔信用風險的投融資服務類及中介服務類表外業務計提減值準備,並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審慎計算風險加權資產,計提資本。

對表外業務進行計提減值準備和資本的計提,其中的原則是“實質重於形式”,上述股份行風控負責人稱,對於銀行表外業務風險,這一原則是要貫穿始終的,即如果銀行有實質性的承擔風險,就需要按照監管的要求去規範。

至於表外業務計提的標準是怎樣的,該負責人表示,對銀行實質性承擔風險的,根據產品的特征、具體的產品來計提相應的撥備和資本。

不過,表外業務的計提和扣減與表內資產依然會有所不同,新《指引》規範的依然是以表外之名行表內之實。

對於表外業務風險的特征,新《指引》相關規定也體現了“穿透”監管的實質。表外業務其風險具有複雜性和隱匿性,對此銀監會要求銀行對複雜交易結構的表外業務中承擔的風險進行實質評估和審查。

加強銀行信息披露,亦是“穿透”監管的一個重要方面。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按照會計準則、監管規定以及委托協議的約定對表外業務情況進行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表外業務總體和各類表外業務的規模、結構、風險狀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4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