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產業信託(1881)未來兩年分派的估算(1,已更新)
文仔其實做左一個,之前都寫左篇
無聊解讀,不過我為了求真,下星期會做一次,今次做是為提醒自己。
其實先講分派之前,我地要瞭解下收入的構成,你揭開份報表,個全面收益表有好多項,現在我簡化左變成咁,下面開始慢慢咁解釋:
1. 租金收入(1) 原有酒店收入
這部分酒店是母公司由富豪酒店(78)管理,他只是擔任一個包租公的角色,經營費用由他們負責。根據
協議,這金額是每年釐定,會在前一年9月底之前一定要出,
2012年是6.45億,
2013年是7.34億,如超過此金額,富豪酒店及富豪產業信託每人一半。
(2) 富豪薈
這部分是在2009年
向同系百利保(617)購入75%,由富豪酒店管理,但經營開支由房託支付。
(3) 其他收入
主要為利息及雜項收入如逾期租金及公共設施按金等。
2. 經營支出(1) 原有物業經營支出
包括關於租賃的35%印花稅。
(2) 管理人費用
根據
管理協議,按基本費用資產價值0.3%及租金收入的3%收取,前者按月收取,後者按年支付,之前是以全單位收取,但在2011年起,可能因為持股接近75%,故改以現金支付,並不再發行單位,造成潛在攤薄。
(3) 信託、專業及其他支出
如會計、核數的支出及上市費用等,加上按資產計算的約0.025%,最高為0.06%的信託費用。
(4) 傢具撥備
這金額極為隨意,過往租賃協議是由富豪酒店支付租金2%收入作為此項的儲備,但2012年可能因為酒店裝修,金額增多了。
(5) 融資成本
在2007年的
貸款協議,為穩定融資成本,故對45億的貸款簽訂利率對沖協議,利率最高為7.15%,最低為3.80%。但在2012年的
貸款協議中已取消規定,改為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加210點子,同業拆息可按1、2、3、6月計算。另外富豪薈亦有一項金額3.4億的借貸,利率相若。
(6) 稅項支出
按利得稅額16.5%支付,但因為會計列帳的問題,重估富豪薈帶來的遞延稅項尚未需交稅列,故該部分稅項計入現金收益,均列作分派予各位股東。
3. 分派率根據證監會的
房地產基金投資信託守則,需要分派90%以上的可分派收益予信託單位持有人,所以亦有一定的隨意性。
以上就是富豪產業信託的分派結構,下星期將會作出假設並開始計算。
分拆搜庫:優酷土豆未來盈利不是不可能!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12/232357.html9月11日消息,優酷土豆集團副總裁、土豆首席戰略官於洲今日在接受網易科技專訪時表示,優酷土豆合併過後,優酷、土豆仍然作為獨立平台運營,但原優酷旗下搜庫網將拆分單獨運營。這意味著優酷土豆集團將運營優酷、土豆和搜庫三個獨立子品牌。
於洲表示,優酷土豆宣佈合併已經半年時間,內部調整的過程屬於漸變。「此時的對手,現在的夥伴。」於洲稱,內部的整合是自己對優酷土豆合併最大的感受,「搜庫將會獨立出來單獨運營,目前是一個約50人的搜索團隊。」
搜庫網是優酷2010年4月上線推出的專業視頻搜索引擎,提供優酷站內視頻以及全網視頻的搜索功能。2011年5月15日,優酷旗下獨立視頻搜索品牌「搜庫」正式對外發佈。
據悉,優酷土豆目前在前端已經打通用戶帳戶,而在優酷土豆公司內部,國際快消等銷售部門已經整合,優酷土豆廣告系統也已打通。優酷土豆方面表示,廣告系統的正式統一是優酷土豆整合的重要一步,主要解決兩個平台用戶重合問題。
艾瑞發佈的一份針對優酷土豆網站流量的監測報告,優酷每週覆蓋的用戶數超過2.2億人,土豆也接近1.5億人,兩者重合用戶約為6.8萬人,去除重
複用戶後,優酷土豆周覆蓋獨立用戶約為3.1億人。於洲透露,優酷土豆兩家公司合併過後,前段用戶每天的重合率為14%,每週重合率約為18%左右。
「整合過後,帶寬等成本也將有減少,預期在未來兩個季度會顯現出來。」於洲表示。據於洲介紹,目前兩家公司最大的成本來自於研發和帶寬成本。
針對外界認為優酷和土豆兩家競爭對手的公司合併並不能產生1+1>2的說法,於洲表示,優酷土豆合併過後預期在營收方面會翻番,但對於未來是否會盈利,於洲表示,優酷土豆集團目前並未把賺錢當成第一目標,「未來盈利不是不可能。」
想一想未來36個月的事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17
這一期的話題裡提到挪威小鎮在100年前留給今天的禮物,其中包括一封沒有公開的信。可以想見的是,這信的內容即便是以關注未來100年後為名,但與
如今的生活也應該相去甚遠。我們對未來生活的預測總是很貧乏,即使是比爾·蓋茨預測未來10年,回頭檢視,也至少有一半不著邊際。
另一個有關預測的特點是,我們更願意預測更長遠一點的未來,想更遠的事,但對於更近一點的未來則缺少足夠的耐心—太近,就不僅僅是預測,因為與現在息息相關,所以它看起來就差不多是戰略了。
Box的聯合創始人兼CEO對我們的硅谷記者說:「我認為移動和云會讓人們的工作方式在未來18至36個月內發生顛覆性的變化。」他和另外一些人正在
對我們未來辦公作出自己的「預測」,很近,一年半到三年時間。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三年戰略應該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真正把握好三年之後的市場和需
求,可能就不一定了。
比如這一期的攜程,他們現在在琢磨如何花掉5億美元,我理解這5億美元是攜程說給未來市場的話,但這真會如他們所預期的那麼有價值嗎?反過頭來說,在36個月以前,攜程對現在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想一想三年以後的用戶和市場,跳開一個公司自己「計劃」做的事,而去想未來三年我們會如何生活—有些變化比我們想像的還是要快,比如,三年以前智能手
機為基礎的移動互聯網還遠沒有展開,LBS技術也沒有像如今這樣普及,iPad還沒有出現,甚至Wi-Fi都沒有今天這樣隨處可見,人們與網絡的關係還主
要通過桌子上的PC……三年時間,這些都變了,而對於攜程這樣的企業來說,可能整個生態環境都發生了變化,並且這種變化還在持續中。
同樣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問自己。三年前,可能包括更早以前每個傳統媒體從業者都意識到互聯網的競爭(沒想到的可能是移動互聯網比我們預計的要更快地改變
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現在與36個月以前相比,我們為應對這個強大的競爭對手有更多的準備嗎?似乎沒有什麼兩樣,那麼36個月之後呢?何飛鵬買了一家叫
「痞客邦」的網絡技術公司,因為他覺得他們身上的數字基因正好可以補城邦集團這種傳統文化出版公司的不足,效果如何以及是否有基因再造之功能,現在還沒有
定論,但這個可以理解成是他對未來的一個戰略或者預測,而相比之下,我們可能還沒有開始這一步。
對了,我們曾經有一個夭折的有關未來人與汽車溝通關係的選題。夭折的原因是我發現我們的大量信息都來自於汽車行業現在正在推出的東西。而我以為真正的變化應該來自於這些企業之外—就像媒體業的革命性變化很難在傳統媒體中產生一樣。
這是一個既讓人興奮又讓人感慨的事。為什麼我們對未來缺乏想像力?因為我們受制於大量的眼前利益;為什麼我們不願意去想36個月之後我們的用戶或者讀者在如何消費我們的產品?
是現在的我們在束縛著未來的我們。就像攜程的管理者所強調的呼叫中心對於攜程的重要性,這看起來不是一件太好的事。因為未來已經在發生了。
招行的未來銀行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35
9月18日,招行公佈了一個大計劃,它正朝「無卡化」更進一步。這家銀行將互聯網視若對手,並決定在3年至5年內拋棄所有的卡片。
與HTC的合作是第一步。招行與HTC推出的這款手機錢包,將銀行卡加載在內置安全芯片的3G手機上,使其具有支付功能。
在收銀台具有「閃付(Quick Pass)」標識的銀聯POS機上,用戶只需靠近機器「刷」一下手機即完成付款。不需要輸入密碼、當然也不會找回零錢,客戶可以利用一卡通與「手機錢包」的綁定隨時隨地進行充值—每筆不超過1000元人民幣。
招行與HTC的合作基於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訊功能)協議。HTC在中國市場上三款最暢銷的NFC手機上預裝了招商銀行「手機錢包」,型號分別為Desire
C、One XC和One X,支持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售價為1699元至4399元。
在和HTC合作之前,招行曾找過三星。「三星入境中國年份很久,生產環節變化產生的花費更高。」HTC的產品經理羅峰說。
此次合作,招行的投入為軟件開發與營銷。HTC的成本則在硬件上—包括測試,綁定與開發內置卡。每部手機的成本約為400元至500元。
「招行希望可以穩定已有客戶,並非主要招攬新客戶。」招商銀行副行長丁偉稱,招行提出這種創新理念,也更為看重品牌的意義。
招行認為自己應該像一家IT公司那樣行事。招行也是為數不多在大數據上希望更有作為的銀行。它更換了IT系統,並加入了一些數據模型與新的算法,可以抓取用戶的使用習慣,並向不同的人群推送不同的廣告。
在合作達成前,招行曾有過移動支付的嘗試。招行曾在2011年下半年和富士康合作,讓富士康在華工廠的十萬名員工使用一種非常簡單但帶有支付功能的手機。中國內地可供手機移動支付的終端約有100萬個,主要分佈於超市與便利店中。
按照行業對未來銀行的構想,所有的交易基本都通過網絡(也可以是移動互聯網)完成,物理網點和ATM機的數量都將萎縮。人們甚至可以完全拋棄現金。儘管這是一種未來的趨勢,但迄今為止很少有銀行主動推進,因為成本很容易被推高。
招行成了中國市場的先行者。
招行一系列的市場創新舉動
1995年7月
招行發行「一卡通」,它是招商銀行向社會大眾提供的、以真實姓名開戶的個人理財基本賬戶。
1997年
招行推出中國境內第一個系統的網上銀行—一網?通。
2002年
率先在國內發行國際標準信用卡,此後招商銀行又推出了粉絲卡、航空卡、百貨卡、商務卡、白金卡、無線卡?等。
2002年10月
招行面向個人高端客戶提供「金葵花」理財業務。
2003年
招商銀行在國內銀行業首家推出公司銀行業務「點金」品牌,為客戶提供金融解決方案。
2006年
在同業中率先試水公司理財領域,開創了國內商業銀行作為理財計劃的發行人和管理人為機構客戶提供資產管理類服務的先河。
2009年2月3日
招商銀行推出全新個人經營貸款產品—「周轉易」,專門幫助小企業經營者解決貸款融資的難題。
2011年
率先開展移動支付領域的業務,並提出在未來幾年內「消滅信用卡」的戰略目標,力求將信用卡功能全面移植到移動終端設備中。
2012年
招商銀行全新推出的經營貸款產品—「生意貸」,為小微企業主建立了方便快捷的融資新渠道。
CBN實習記者/唐柳
未來的白富美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22 「我好像老是同時在干兩件事:一件是主業,而另一件—Whatever!只要我喜歡就好。」在此刻這個節點,她是剛進麥肯錫的諮詢新鮮人,同時又是技術宅聚集的果殼網的知名作者和偶爾客串的活動主持人。
2011年從英國劍橋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畢業拿到第二個碩士學位後,張巧煜放棄了一個諮詢公司的Offer,本著「多看看這個世界」的想法去了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
但這第一份工作卻沒有給她太多新鮮感。當時她的工作是負責管理人居署包括Facebook、Twitter乃至新浪微博在內的社交網站賬號,然後在聯合國總部開開會、組織活動。閒不住的她覺得,這節奏—有點兒慢。
這時候,麥肯錫的年度招聘啟動了。去劍橋學城規之前,張巧煜還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本碩連讀了信息系統工程,她非常喜歡這個專業方向,而且最終以年級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所以這次她也投了麥肯錫香港的分析師職位,打算繼續在自己喜歡的科技和創新這條路上發展。
但在通過幾輪筆試面試,拿了Offer到香港就職之後,她才發現諮詢這個行業還是要從general做起,多接觸不同行業的項目。麥肯錫的項目以月為
單位,這次可能是新能源行業,下次也許是銀行。每接到一個案例,分析師在三天之內就要搞清楚這個剛接觸的行業:大家都會一頭紮進公司內部資料庫,從第一條
資料讀起,有不懂的問題隨時向後台負責知識建設的專家請教。
這是高強度的腦力勞動,雖然難,但張巧煜喜歡。只是工作太職業化,她內心那些對科技行業的觀察和工科女的小情懷該如何傾訴?答案是果殼。
2011年秋天,張巧煜發現她的微博上多了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和主編「拇姬」兩個新粉絲。在兩位技術宅的邀請下,她開始在果殼網上發表文章,既寫
「社交網絡橫縱觀」這種硬文章,也寫「理工女生存記—如何在猥瑣男的包圍下茁壯成長」這種拿自己四年工科女經歷開涮的「情趣帖」。這個文章有料又活潑的工
科「女神」很快和果殼眾人打成一片,經常去果殼辦公室蹭網,2012年8月10日,她還特意從中國香港飛到北京,給果殼網年度「萬有青年大燴」的「知識青
年燴」論壇當了主持。
這種兼顧兩面的生活張巧煜習以為常,「我從來都喜歡在主業外再折騰其他事兒」。回憶在帝國理工的四年,她在搞了四年工程的同時,先是創建了本校的華人
辯論隊,又開辦了倫敦區域的校際辯論賽;然後回國在《北京青年報》實習寫新聞,拿了兩個「好新聞獎」之後成了駐英特約記者,從「王室大婚」寫到「佔領華爾
街」;她還去IBM實習過,然後發現自己不喜歡大公司的刻板……「管它是什麼呢,反正我受不了長期只幹一件事。」
接下來,她又在學工科的同時,往自己喜歡的人文社科方向轉舵,搞搞文科類活動,比如在劍橋讀個偏政治的城市規劃碩士。
張巧煜不覺得本科沒學文科專業是件令人遺憾的事情,「你可以自己看書,自己寫,而且還比他們都懂技術。」—小文藝,大理工。這是她果殼網主頁的簡介,也是她給自己找平衡的方式。
個人檔案
姓名:張巧煜
星座:天秤座
學歷:英國劍橋大學
城市規劃政策學 碩士生
職業:麥肯錫諮詢公司商業分析師
Q&A
C=CBNweekly
Z=Zhang qiaoyu
C:怎麼樣才能進頂尖的諮詢公司?
Z:進諮詢公司的無非就兩種人,一種是特別特別聰明讀書成績特別好,學什麼行業一點就透;一種是閱歷豐富,對個別行業有非常深的理解。總之就是,讓別
人一看你簡歷,就覺得「這人做過這麼多事兒啊」,讓人好奇,想在面試的時候看看你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經歷比較特別的人容易讓人記住。
C:從名校畢業,又進了頂尖的諮詢公司,有過膨脹感嗎?
Z:挺幸運的,膨脹感肯定是有的。但是要往遠處看,你才二十多歲,還年輕,世界這麼大,有無限可能,要用這種巨大和自己對比,正視自己的位置。
C:平時有些什麼愛好?
Z:看書、寫點東西……其實我真的挺宅的。公司做MBTI十六型人格測試,有一項是看你是需要從他人處獲取能量還是自己就能獲取能量,別人都覺得我肯定是從別人那裡獲取力量的「E」,其實測出來我是內向型,從自己內心獲得力量的「I」,還是比較喜歡宅起來獨處。
富豪產業信託(1881)未來兩年分派的估算(2,按cckong指出問題更新)
(註: 謝cckong 提醒更正,本人持有該基金,持倉水平佔組合約3%,敬請留意。)上一個星期講左呢間公司的
分派模式,今次講講我的假設,從而得出分派:
1. 假設(1) 原有酒店收入
1. 租金水平
過去幾年,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海嘯影響,租金水平較低,影響上下半年的酒店收入比例外,大致都保持45:55%的上下半年比例,下圖可看出各年及預計的的租金表現:

* 2012年下半年數字是估計數字
2. 增長預測
以各年上半年的租金額基數推算,其5年、3年及1年的增長如下:

在2012年方面,筆者採用上半年增長假設,2013年採以上最低假設,即4.88%增長。
(2) 富豪薈租金收入
除了2010年獲保證租金收入外,2011年都是保持45%:55%的上下半年比例,下圖是各年及2012年預計的的租金表現:

2. 增長預測
以可比較的2011年及2011年上半年的租金額基數推算,其增長如下:

由於缺乏增長資料,2013年筆者不作假設。
(3) 其他收入
為保守計,此金額我們假設為零。
2. 各項經營支出為方便計算,假設如下:


我們以較大的假設2去推算支出。
3. 利息支出因借貸協議在2012年3月簽訂,在3月前以最低利率3.8%計算,2012年3月後以以銀行借貸最大總額48.4億乘以現時6個月
HIBOR加210點子,即2.65107%計算,即2012年為142,213,841元,2013年每年128,311,788元。
4. 稅務開支有效稅率近年不斷上升,今年上半年升到10.64%,以近年趨勢觀之,相信以10%作假設也頗為合理。
5. 分派比率正如之前所講,最低分派一定有90%,就以此估計為推算。
6. 單位數目假設未來兩年單位均以現金收取,單位不變,均為3,257,431,189份。
2. 分派結果(1) 以各項假設,2012年分派水平如下:
1. 估計分派


2. 估計息率

(2) 以各項假設,2013年分派水平如下:
1. 估計分派

2. 估計息率

從上表可見到,如無重大不利事件,
租金能保持去年水平的話,最少估計也應有5.4%左右的分派,但如果計及高估開支約0.9仙及分派率影響約0.3仙,息率大約可保持約6%水平。(3) 壓力測試
如果利息上升以上百分比,分派會減少以下金額:
3. 未來發展根據
新聞,主席羅先生考慮把富豪(78)旗下位於香港的3間新落成酒店,包括2間上環及1間北角注入富豪產業信託,其中一間位於上環的會於下年年底開業。據
富豪年報稱,該物業樓面面積79,800呎,共有248間客房,如以前幾個月在出售予建設銀行的堅尼地城的帝盛酒店的
成交價8億及入邊
209間房計算,每房的成交價約為383萬,即該酒店估值可達到為9.49億,因為國有銀行花錢如流水,所以這價錢肯定有高估,所以注入時價格可能會較低,以現時富豪產業信託的信貸能力約20億來看,應足以應付。如果有把握能賺取超過收購金額利息的支出,使分派增加,股價上升,我是會贊成收購的,否則我會反對。這就是良性的置富(778)及領匯(823)模式了。
4. 不利影響1. 自遊行政策
2. 中國經濟放緩
3. 香港經濟衰退
4. 香港通縮
5. 酒店供應大幅增加
青島啤酒未來幾年上漲潛力簡單探討 劉祖悅
http://xueqiu.com/5021593137/22286077 青島啤酒是我國啤酒行業領先企業之一,品牌、收入及利潤等方面位於行業第一,並擁有百年品牌,在啤酒中高端領域擁有較大的優勢,但目前銷量及市場份額低
於華潤雪花。啤酒行業整體而言還處於壟斷競爭階段,整合後期,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達到達到寡頭壟斷的階段。預計青島啤酒會成為最後剩下的幾家寡頭之一。
青島啤酒2011年市場佔有率為14%左右,2012年上半年為17.4,目前的產能約1100萬千升,產能利用率為70%左右。
青島啤酒的未來潛力還有多大?
現對青島啤酒未來5年的上漲潛力進行簡單探討
1.青島啤酒上市以來的發展歷程
青島啤酒自1993年8月27日上市以來,收入從1993年的138,276.00萬元增長2011年的2,315,810.00萬元,增長了16倍左
右,18年複合增長率為15%左右;淨利潤從1993年的22,563.10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173,793.00萬元,增長了7倍左右,18年複
合增長率為12%左右;股價上漲了4倍左右,年復合投資回報率8.5%左右。
2.青島啤酒目前主要指標
2011年收入231.58億元,同比增長16.38%;淨利潤17.38億元,同比增長14.30%;毛利率33.32%;ROE15.64%;實現啤酒銷量715 萬千升,同比增長12.6%。
2012年上半年收入134.05億元,同比增長11.25%,淨利潤10.07億元,同比增長1.77%;毛利率31.78%,其中主品牌毛利率達到38%,其他品牌產品毛利率21%;現啤酒銷量418 萬千升,同比增長11.3%,全年銷量目標為800萬升。
目前市值為440億元左右。目前股價相對2011年度業績的PE為25倍左右,市淨率3.8倍左右。
3.青島啤酒未來5年成長驅動因素
1)銷量增加帶來增長動力。青島啤酒目前產能有1100萬噸,計劃2014年實現啤酒產銷量達到1000萬千升,相比2011年,銷量將增長40%左右。
2)優化產品結構,提高中高端產品的比重。近年推出的奧古特、逸品純生等高端產品獲得了成功。
3)提高產品價格。青島啤酒近幾年已多次小幅提高產品價格。
4)通過併購及新建擴大產能規模,如近年來收購了新銀麥等啤酒公司。
5)通過合作改善市場地位,如近年與三得利的合作。
6)青島啤酒擁有很大的品牌優勢,有助於推廣中高端產品。
7)青島啤酒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品牌,有助於開發國際市場。青島啤酒目前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銷售,啤酒出口量佔全國啤酒出口量的60%。
4.青島啤酒成長風險
1)我國啤酒行業已出現了產能過剩,對進一步的擴張有制約。
2)我國經濟的調整影響到了啤酒需求的增長,特別是中高端產品受到的影響會更大。
3)行業還未整合完成,競爭還非常激烈,還處於爭奪市場份額階段,價格競爭還會在一定時間內存在。
4)成本上升帶來盈利能力的下降。
5)產品差異化難度大,提價空間有限,提價速度慢。
5.青島啤酒未來5年收入及利潤規模預測
假設青島啤酒銷量未來5年以12%速度複合增長,則5年後有望達到1250萬噸左右。
假設青島啤酒收入未來5年以15%速度複合增長,則5年後有望達到465億元左右。
假設青島啤酒淨利潤未來5年以15%速度複合增長,則5年後有望達到35億元左右。
6.青島啤酒未來5年上漲潛力預測
1)按25倍PE,則5年後的市值為875億元左右,上漲潛力為0.7倍至1左右
2)按20倍PE,則5年後的市值為700億元左右,上漲潛力為0.6倍左右
按照這個預測,三全食品未來5年的上漲潛力仍只有0.6至1倍之間。
啤酒行業是典型的規模經濟行業,青島啤酒的未來在於持續地擴大規模,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並提高中高端產品的比重,降低費用率,提升盈利能力。
整體而言,青島啤酒未來的確定性比較高,但由於目前較高的估值水平及進入了平穩增長階段,其未來潛在回報率不高。
請對青島啤酒有研究的朋友發表高見!
魏武揮:二維碼的未來
http://xueyuan.cyzone.cn/moshi-moshi2/233346.html
最近討論二維碼的聲音很多,就我個人觀察而言,應該是騰訊鼓吹這個技術所致。微信有一個「掃一掃」的功能專門用來掃二維碼來獲取裡面的信息。馬化騰甚至用「二維碼將成線上線下關鍵入口」來表示他對二維碼的期許。
其實二維碼並不是什麼太新的技術。我個人第一次親手使用二維碼的時間大概是在07年。當時一位朋友正在做一個創業項目,這個項目能夠讓一個網站(或博客)生成一個二維碼,然後由用戶通過掃二維碼從此可以在手機上閱讀這個網站。這個項目後來不了了之,雖然彼時我覺得非常神奇。
所謂二維碼,基本上就可以理解為更加複雜的條形碼(這只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理解,事實上二維碼也是一種條形碼)。條形碼今天的應用相當廣泛,但凡一個
正規的商品都會印有一個條形碼。不過所包含的信息遠遠不如二維碼的。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用條形碼的發展來預測一下二維碼未來會不會成為「線上線下關鍵入
口」,以及如何才能成為。
條形碼一開始的發明用途是用來做郵政單據分揀,它可以節省很多勞動力。後來被零售業廣為採用的重要原因在於對貨物的歸類存放以及結算時價格識別,還
包括銷售情況的彙總清點。今天在超市購物,你很難想像如果一個商品背後沒有條形碼,結賬時會發生什麼情況:結算員又要輸入貨品名稱,還有輸入價格。前者還
得遵守規範的貨品名稱不能亂輸。沒有條形碼,幾乎就可以說超市很難存在下去。
所以,條形碼很明顯是一種用於節省成本的技術,而不是招攬生意。但二維碼,按照今天的解讀,似乎成了一種招攬生意的手法。比如一本雜誌的廣告邊上印
有二維碼,讀者可以掃瞄一下獲取更多的廣告信息。這種做法其實是增加了成本,如果不能獲取更大的收益,這種技術在商業上是沒有大範圍被使用的可能的。
通常意義上,節省成本的技術和最終消費者關係並不直接,故而條形碼在零售業被用得如火如荼,但一般消費者壓根不關心這個玩意兒,沒有什麼人會去弄個
掃瞄器來掃一掃這個條形碼裡面到底是什麼。但如果是一項用於招攬生意的技術,和用戶就要發生關係了。如果用戶沒有掃二維碼的設備,商家再賣力,也不過是
「俏媚眼做給瞎子看」罷了。
前文提到的我那位朋友的項目之所以最終銷聲匿跡的原因就在於,手機本身並不提供掃瞄二維碼的功能,你必須再裝一個軟件或應用。不過,微信的崛起後,
引發了包括阿里、新浪微博、搜狐等諸個網絡公司的跟進,用戶端能掃瞄二維碼的,變得越來越多起來。但這個條件還不夠:有這個功能,未必會去用。關鍵看供給
方在二維碼裡能提供什麼。
目前更多對二維碼表示出興趣的還是媒體(尤其是有網站的媒體),它們多了一根接觸用戶發送信息的管道。這其實是一種訂閱機制。從數字發展史來看,大
致訂閱管道歷經了email、RSS(一種訂閱技術,非常技術化,用的人相對很少)、微博乃至微信。Email已經被看成是一種垃圾郵件的做法,RSS失
之過於技術化,微博訂閱可能會讓信息淹沒在用戶的timeline中,看上去微信(其實是利用二維碼掃瞄完成一次訂閱)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商家會不會利用它來做促銷信息推送?依託短信的電子報是成功的,這個經驗至少說明依託二維碼的訂閱機制推送廣告可行。我個人以為,趨勢應該是媒體在
二維碼中得以立足,有越來越多的用戶接受這種方式獲取信息,然後才是廣告信息入駐。利用媒體的內容,讓用戶習慣這種定製方式,才是商家利用二維碼做營銷的
基礎。
徐徐漸進,二維碼才有未來。在人們目前還沒有大規模地接受這種古老的技術之前,商業味太濃的話,二維碼將沒有未來。
【未來城市】讓「高架公園」連接歷史和市民 廢高架,新公園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635是花5000萬美元拆除一條廢棄高架路,還是花3600萬美元將之改建成高架公園,使之成為市民的休閒之處?美國費城選擇了後者。廢棄高架橋改建成城市公園,在美國已蔚然成風。
中國正處在城市拆建的高峰期,這不失為西學之術,但也有美國學者認為,並非所有城市都值得照搬。
在美國費城市中心北部,將會出現一「條」公園。
小碎石路、樹木、花香、陽光……普通公園應有的盡有,特別之處在於,一條廢棄的鐵軌貫穿公園,在某些路段,它還像高架橋公路一樣橫穿社區。
這「條」未來的公園原本正是廢棄的高架軌道。軌道修建於1890年代,在運營近百年後,於1984年停止把列車送往市區。
畫家薩拉·麥克尼尼就住在這條高架公路附近的街區,她曾是列車的常客。鐵道廢棄後不久的一天,她獨自一人爬上了高架,發現了別樣的美麗:鏽跡斑斑的鐵軌上生機盎然,草木叢生。「這裡可以成為一座公園的。」她向南方週末記者回憶起當年的念頭。
2003年,薩拉·麥克尼尼和另一位當地居民啟動了「雷丁高架公園項目」,努力讓高架公園成為可能。「費城高架橋綠化」組織的負責人保羅·范米特同樣期待著一座線性公園的誕生:「它將蜿蜒穿過55個街區,屆時我們不用穿過馬路就可以擁有長達5000米的公園」。
「這片社區原本連一座公園都沒有。」費城中心城區的主席保羅·利維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現在,費城打算花3600萬美金來打造這條空中精品公園。「摧毀它則需5000萬美元,比改造它耗資更多。」保羅·利維說。
2012年4月,通過三次社區會議,以及問卷調研,這段軌道的改造設計圖問世了。「預計今年年底,這些設計圖就變成施工圖紙了。」負責設計的布萊
恩·哈內斯工作室創始人布萊恩·哈內斯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下一步就是籌款了!」保羅·利維說,若款項2013年7月前能到位,一年後這裡就將擁有一座高
架公園。
這不是美國第一個廢棄高架鐵路的改造項目。2009年6月紐約曼哈頓西區的廢棄高線鐵路就成功改造成了高架公園。目前,美國這類型的項目還包括芝加哥的布魯明戴爾小徑、澤西市的第六街路堤和聖路易斯的棧橋。
最早的高架公園出現在法國巴黎。1989年,巴黎開始著手把1859年的一段長約4.5千米的廢舊鐵軌改造成綠蔭步道,近半個世紀之後,1993年向公眾開放。
這類項目近20年來在美國成風靡之勢,人們開始認同廢棄高架的歷史價值。「它們是工業化留下的寶貴遺產,承載著過去和歷史。」紐約高架公園的園藝設計師皮特·奧多夫解釋道。
不過,浙江大學城市與規劃研究所饒傳坤副教授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中國目前還沒有類似的高線項目。「美國的高架鐵路廢棄,可能是因為現在機動化在某種
程度上取代了原來的鐵路交通。」但在中國,高架橋的歷史不超過二十年,且以公路橋居多,目前處於車多橋少的局面,「基本是『造一條,堵一條』,鮮少出現閒
置廢棄的情況。」
「如果出現廢棄的情況,按中國的慣例,它難逃被拆毀的命運。」廣州市城市規劃設計所的城市規劃師曾春霞說。但在一些高架橋要拆除的消息傳出時,人們已開始暢想與紐約類似的高架公園。
1996年落成的南京城西高架橋,十餘年來,都是南京大學中文系程章燦教授熟悉的城市景觀。2011年初,他聽說城西高架要拆了,心生不捨。「城西
高架若留著,能否用綠色的花木環繞它的周身,讓彩色的花朵從半天垂掛下來,讓它成為像紐約高架那樣的空中公園?」但這僅僅是一位教授的念想,一個他可以在
課堂上與學生分享的隨想。2012年初,南京城西高架橋拆除,改建地下隧道。
其實,紐約高架公園的成功模式是否可以複製,也不無爭議。
首先,高架公園造價較高。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維托爾德·瑞比克金斯基教授透露:「紐約高架公園一期和二期耗資1.52億美元。」接下來的兩期,預計耗資9000萬美元。
而且,並非所有的廢棄高架都適合、值得建成高架公園。「和巴黎一樣,紐約有悠久的歷史,鐵道沿線有密集多樣的歷史文化景觀,這是建高架公園得天獨厚的條件。」維托爾德·瑞比克金斯基教授說,真正能兩者兼具的城市少之又少。
「很多美國城市都在尋求捷徑來復興它們垂死的市中心。但如果很多城市都竭力效仿紐約,盲目建造高架公園項目,那麼用不了多久,高架公園也會在失敗的城市設計策略名單上榜上有名。」維托爾德·瑞比克金斯基教授感嘆道。
製造業的未來
http://www.xcf.cn/newfortune/bzdh/201209/t20120920_354772.htm 每到9、10月間,珠三角、長三角便進入忙碌的聖誕訂單交貨季。然而今年,製造業廠商加班之餘,更慨嘆訂單量少利薄,與之印證的是,7月外貿出口增速僅為1%。
出口製造業的寒冬,會延續多久?有專家的悲觀預測是拖到明年,然而以更宏大的視野看,這個看法仍顯樂觀。
越來越多的消息顯示,在上世紀90年代全球化生產浪潮中轉向新興市場的製造業,正在回歸美國。其中的動力,固然有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對再工業化的推動,而更深遠的因素,還是技術的突破。
數字技術的發展,正讓3D打印機成為製造業的新寵,巧克力、假肢乃至汽車、建築的生產將迎來全新的模式;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則催生出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大軍」計劃。在製造業中,勞動力價格要素或許終將不那麼重要。
影響製造業的另一端,是市場的碎片化。越來越多從事外包的服裝生產商發現,以往的「一種款式、海量訂單」正被小額多款的碎片化訂單所取代。供應鏈快速響應的ZARA模式,正迎合了這種變化。
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之下,在哪裡生產,由誰來生產,決定成本的高低;而小批量生產,快速銷售,考驗的則是設計與協同。這一趨勢下,製造業回歸發達國家不再值得驚詫。《經濟學人》甚至認為,隨著製造業的數字化,全球製造業將面臨第三次大變革。
曾經改變世界的中國製造,如今要面對數字改變的世界。這與生產精神產品的媒體處境倒也類似。在柯達破產、實體書店式微、唱片公司紛紛消失之後,傳統媒體業者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技術進步的緊逼,微博所彰顯的信息碎片化、受眾社交化特徵,更令媒體既有模式無所適從。
探尋變局下的出路,不僅企業有需求,政府也有關注的理由。谷歌、Facebook之後,下一代的明星公司是3D Systems還是iRobot,未來會告訴我們答案,但全球製造業的重新洗牌,將對中國的就業、產業結構佈局產生怎樣的影響,已經需要研究。
不僅製造業面臨洗牌,資本也在洗牌。近期擾攘多時的一個熱點,是中概股私有化。在全球資本紛紛由新興經濟體回流美國的背景下,越來越多中概股攜PE的資
金支持啟動私有化退市程序,不少大股東表露了回歸國內市場的意向。由於環境、理解不同,不同市場對同一企業的估值確實存在差異,然而,企業估值的最終依據
是其內在價值,對於那些缺乏自我增值打算的公司,轉市不如轉型。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