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公司未來如何選擇:需重建行業業務模式及發展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33660/
「賺錢越來越難了,」多名PE公司高層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都發出這樣的感嘆,退出渠道收窄,承擔風險增大,這些不利因素逼迫著眾PE及創投公司將目光更多地投向被投資企業本身的價值,整個行業的業務模式及發展方向也需要重新構建。
審核趨嚴PE投資更審慎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在此次IPO審核空窗期之前,今年以來新股過會率保持在80%左右,即使是單月過會率最低的7月也沒有跌破七成;在兩
個月IPO審核空窗期結束後,四家被審核企業僅有一家過會的情況,引發市場各方關於IPO審核尺度趨嚴的猜想。已經主動撤回首發申請的廣東新大地生物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因為涉嫌造假上市被證監會正式立案稽查,這一事件則被解讀為發審委審核趨緊的動因之一。
不僅如此,證監會相關負責人在9月公開表示,將進一步深化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堅決打擊和懲處發行人造假違規、粉飾業績、惡意隱瞞以及中介機構合謀造假等誤導投資者的行為。
在此背景下,一級市場的生態環境也悄然發生了變化。除了前述券商日子不好過之外,依靠關係進行低價股權投資博弈的PE們,亦受到了衝擊。
「在目前發審委審核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更為謹慎地進行投資。」一名上海的PE公司高層表示,對於股權投資來說,「我們首要考慮的是如何退出,在目前形勢趨緊的情況下,我們會更多考慮退出的風險。」
「現在賺錢越來越難了,」北京一家PE公司的董事長向《每日經濟新聞》高層透露,「對於投資的考慮也必須更為謹慎。」
云月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合夥人李一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以A股IPO為主要退出渠道的一些私募基金來說,證監會對IPO監管的鬆緊程度的確有可能造成其重新衡量基金的投資策略或退出策略。」
從多方面考慮,國內A股市場擴容放緩對企業進一步資本化可能造成的影響。李一表示,退出渠道多元化,進一步加強對企業行業地位、品牌價值、技術領先
性等方面的考察力度,投資後主動參與企業的日常運營
(尤其是控股型投資),通過投資後的增值服務增加企業活性,增加上市或其他渠道基本化/退出的可能性,是創投公司未來的選擇。
謀轉型 退出渠道追求多元化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有7000家左右的PE基金,按照每個PE基金一年投資一家企業計算,至少也得投資7000家企業,按過去幾年年平均上市企業數量350家左右計算,一年的投資至少要二十年才能消化掉。顯然,都靠上市解決退出問題是不可能的。
北京大學金融學副教授黃嵩表示,在中國,所有的PE都希望投資的企業最後能夠IPO上市,能否IPO成功,成了PE是否成功的唯一判斷依據,這顯然背離了PE的邏輯。這種導向很容易對被投資企業的發展造成過度干預,還不利於股市的健康發展。
由於生存環境的變化,據云月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合夥人李一介紹,目前PE在一級市場的股權投資行為發生了很大變化,其變化的方向主要為:控股
型投資逐漸增多;對投後提供增值服務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重點關注行業較前幾年有所變化:消費類、抗週期性企業走俏,TMT走弱;投資重心前移,中早期項
目投資比例會逐漸增多。
由於部分行業的退出風險劇增,「消費類、TMT等行業會極為謹慎考慮是否進入。」前述北京PE公司董事長向記者表示。
由於退出風險加大,李一表示,「投前盡職調查一直是云月投資流程裡面的重中之重,無論市場環境如何,我們都不會在這一方面有任何鬆懈和妥協。針對行
業來看,我們相信,IPO機會的減少必定意味著私募對標的企業質量要求的提升,所以,盡職調查工作的開展力度也應該會較以前更強。」
李一還向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在此背景下PE行業已經開始了變革。
「首先是對整個行業來講,退出渠道的選擇肯定會更加多元化。併購退出及私募二級市場會進一步加快發展。實際上這種變革對行業來講是有益的,當然,其中包含的挑戰也會很多,尤其是對一些相對被動的純財務投資者來說。」
除此之外,李一還透露,「私募股權在項目操作上會變得更加專業化。退出渠道的多元化意味著私募在設計交易架構時需要考慮更多,跨境交易變得不可避
免,這對機構內部法務、財務及交易架構設計人員有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有限的IPO空間意味著只有行業內最好的企業才能獲得資本化的機會,這對私募在物
色篩選項目上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進一步落實增值服務,也是我們所預期的行業變革之一。」李一分析道,「只有真材實料的增值服務,才能體現出資本以外投資人給企業帶來的價值,才能幫助企業更好地成長,從而領先於行業,獲得突圍的機會。」
據李一介紹,云月投資在出資後,還會投入非常多的資源幫助企業發展。與此相同,上述北京PE公司的董事長也向記者透露,目前如何幫助企業進行決策,甚至提供融資渠道等都成為PE的一個轉型方向。
投資札記【448】認識投資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69u.html認識投資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談的都是過去,有誰知道未來?】有人笑談這兩年在賺錢,有人苦悶這兩年挨套。賺與不賺大家說的都是過去,有誰能知曉未來了?古語云:「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 」,不知這能否應驗?許多人都在困惑,我的想法是:過去的盈賺不要再去想,未來的漲跌也不用去預測,多關注、把握現在的「價值」吧!
【思考是為了站隊】市場不乏短期消息製造者和市場各種概念的追捧者,你如何站隊?
最值得思考的決策是:人多的地方肯定是獲取成功最難得地方!因此首先你注意熱鬧的隊伍後面絕對不能站!首先就要排除它,然後將冷落的隊伍再仔細分析分析,
大的勝率就出來了!但是有個問題,我們不從眾但不能保證就一定會勝出,總結過去的規律性東西目的就是為了思考在冷清的隊伍裡找一條必勝的隊去站。
【如何才是正確的反思?】正確的反思路徑有以下幾條:1、反思必須符合價值規律。2、多理性的感悟少些感性認識。3、儘可能拉長時間去考察。4、理論結合實踐才能進行有效反思。
5、不能以自己的喜好或生搬硬套大師的標的來作為自己分析的基礎。6、多在市場冷門地方找機會。
【三個階段認識】對待過去、未來和現在三個階段要有不同認識方法和內容。
1、反思過去:主要是投資前輩的投資經驗和實例中找到具有規律化的東西,然後精簡成能為己所用的理論做未來的指導思想。自己的投資如電影回放一樣歷歷在目,不是去回味贏的驕傲輸得悲慼,而是要細緻地找到輸贏的原因。
2、展望未來:對於企業成長多一些定性的把握,少些定量細化的分析。需要有夢想的企業,但不需要做夢一樣的估算成長,諸如市夢率,未來現金折現等等,能有幾成把握?
3、正視現在:認真衡量企業的性價比,對企業保守估值,跟蹤企業日常活動信息。現在是基礎,是關鍵。過去未來都是以現在為中心,是起輔助現在對價值機會進行深刻認識的作用。
歷史從不昭示未來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e6t.html 朋友小Q敬仰敬畏大師名家,我何嘗不是?
昨天,小Q特地把金學偉最新文章《A股牛市的動力與契機》(http://finance.stockstar.com/MS2012102000001048.shtml)打印下來,拿來與我共同學習和討論。
金學偉大師將當前的股市與2005年998點時進行對比,認為這是「尋找股市上升動力的最好方法」,從而判定未來兩年多的股市只會:「強則以2000點為依託整理,弱則圍繞2000點上下折騰。」
於是,我們對他的幾個對比項目逐一進行了學習和討論。
第一項是:「估值。998點的平均市盈率高於現在,但平均市淨率低於現在。這一點可以互相抵消。但在平均股價上,998點為4元,現在是7元。因此,在估值上,目前並不優於998點。」
估值是這樣看股價高低來做的嗎?早年,1、2元的股票滿地都是,倘若這樣比較的話,那4元也真是太貴了!倘若你非要這麼來估值而投資,那你就等到遍地都是1元股的時候再買吧!就好比,以前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市中心的房價每平米1000元都不到,現在你想買房,就等著房價跌到1000元吧!
第二項是:「供求。從1994年到2005年,A股流通市值的年均復合增幅為22%,而從2005年到現在,年均復合增幅高達53%!由此導致在潛在供求關係上,998點的流通市值佔M1的比例為8%;現在是63%,提高7倍以上。在現實供求關係上,998點時股票保證金餘額佔流通市值比例超過13%;現在不到6%。無論潛在還是現實供求關係都已不可同日而語。」
現在的市場確實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但誰說流通市值年均復合增幅就不能大幅度地增長?股市的市值究竟反映的是什麼?它不是複製以前的歷史數據,也不是反映
當前的數據,而是對未來預期的反映,這就是說,市值與過去和現在都沒有直接關係。用歷史數據來衡量當前的市值,沒有多大意義,更不用說來推測將來了。實在
是因為,股市並不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而是由「預期收益與風險」所決定的。由此可知,歷史從來不昭示未來。倘若真的可以按照以前的供求關係的數據來推斷的話,那怎麼沒見金大師根據2005年998點以前的歷史數據而告示世人,之後將掀起一輪兩年波瀾壯闊的天量大牛市呢?事實上,當時連鬼神都不知道會漲到6124點呢!
第三項是:「外部支持。在998點,為支持股改,以向證券公司貸款形式,投入了3000億元啟動資金,相當於流通市值的1/3和保證金存量的3倍。現在雖有各種利好,但都杯水車薪,或遠水不解近渴。」
股市走牛的根本是靠這種資金注入政策的嗎?其實從根本上講,股市是實體經濟的反映,假如當時沒有強勁的實體經濟增長,能夠走出那波史無前例的大牛市嗎?金大師顯然又用靜態的供求關係的眼光來看未來了。沒有「相當於流通市值的1/3和保證金存量的3倍」,股市就不能上行了?哪怕來個慢牛或小牛都不成?再說一遍,股市價值是不受供求關係影響的,它是「預期收益與風險的均衡」的反映。倘若供求關係真的靈驗,那麼儘管「都杯水車薪」,引發不了大漲或大牛市,但也不至於跌跌不休吧?
第四項是:「催化劑。在998點有股改做催化劑,現在,人們只能找到正面因素,卻找不到正面催化劑因素。」
歷史儘管會重演,但絕不會簡單地重複,股市跌透了就一定會漲,而所有制度性改善與建設都是催化劑。
第五項是:「經濟週期。998點時,經過連續4年去庫存,上市公司利潤進入週期性快速增長軌道。現在,公司利潤能夠不降就已上上大吉。還有一點是,從信用(社會經濟主體包括法人和個人對資金和槓桿的使用程度)週期講,998點是一個遲到的底。實際的信用緊縮週期在2004年就已見底,而股市卻遲至2005年才見底,2006年
才正式上升。遲到的漲跌更強勁,因為,遲到意味著蓄勢。而目前,信用收縮週期剛剛到來,有機不敢投,能借不敢借,成為主流傾向,大家追求的不再是提高資金
運用效率,而是資金的安全。股市既缺乏公司業績推動,也缺乏風險偏好推動,上漲動力嚴重不足。就是大環境也與當時有很大差別。因此,A股缺乏上升動力。」
對於這項比較,我們認為金大師說得好像還是很有道理的。但經濟週期永遠不會千遍一律,「上漲動力嚴重不足」,並不意味著就如他所言,今後兩年多只能「強則以2000點為依託整理,弱則圍繞2000點上下折騰」。
還有,「目前,信用收縮週期剛剛到來,有機不敢投,能借不敢借,成為主流傾向」,從逆向投資角度來看,這恰恰不是股市潛在的利好時期嗎?
通過對上述998點時的五個方面的比較分析,金大師認為「實際上已找到A股下一輪牛市的幾個先決條件」,即逐步解決上述一系列的問題(有的也正在解決之中),「化解各種矛盾,為今後的牛市做充分蓄勢。」
對於金大師這一觀點,我們認為沒錯。然而,股市中所有的條件都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所以這幾個「先決條件」究竟有多「先決」,可能還真不好說呢。
對於金大師通篇以供求關係為理論基礎、以998點的歷史數據為依據,從而斷定今後兩年多股市為「2000點整理或折騰」式走勢的結論,我們尚存疑問。其實,只跟蹤拜讀金大師今年以來的一系列文章,就已發現,以供求關係為原理、以歷史數據為依據的分析判斷,出錯多次。
對於股市乃至所有金融市場,歷史從不昭示未來。
看得見的未來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9/100449301.html 大數據已經從半年前專業小圈子的探討,迅速擴大到IT業界及輿論層面。目前,最活躍的領域是網絡終端創新和網絡基礎設施創新,即所謂大數據產業鏈
的前台和後台。從人們所熟知的台式機、筆記本到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再到即將問世的網絡電視、網絡相機、網絡眼鏡,還有研討中的網絡燈泡、自行汽車和各種
匪夷所思的網絡終端和傳感系統,正將物質世界越來越深入地轉化到數據世界。好像看不到有什麼了不起的理論或實踐上的障礙,能夠阻止這一進程。
從人們所熟悉的傳統云計算和數據中心,到今天的公有云、私有云、開放云、封閉云,再到層出不窮的集硬件、軟件、數據存儲和分析工具於一身的基礎
設施,大數據的後台正在從軟件即服務(SaaS)、平台即服務(PaaS)走向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在這條路上,好像也看不到有何障礙。
真正的決戰還是在大數據的中台——網絡平台,這方面的大創新才是大數據時代真正到來的引爆點(Tipping
Point)。無論前台如何豐富多彩,後台如何強壯有力,畢竟還需要有一個體系、架構和服務,把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產生的數據按自然邏輯和社會邏輯聯繫起來,對接上去,集成到一起,才能夠釋放出潛在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這種聯繫、對接和集成的方式用戶越喜歡,成本越低,效率越高,數據越多,這個平台的價值就越大,在大數據生態圈裡的地位就越高。就現有的網絡平台看,還沒有一個有足夠的能力或潛力完成這一任務,整個產業需要一個或幾個大的創新。
就目前產業發展的狀況和大數據時代的內在需要看,未來三五年內會在網絡平台層面上有機會產生創新性突破的不外乎以下三大方向:
一是個人數據集成,即以個人為中心,將其在互聯網上的言行舉止和世上一切有關此人所產生的數據彙集起來,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進行智能化和個性化的服務匹配,終極目的是創造真正的「數據人」。在這方面,Facebook和蘋果的基礎最好,走得最遠。「我的數據」(My
Data)、「自我量化」(Quantified
Self)、「納米定位」(Nanotargeting)等一系列新概念正在業內出現,一批圍繞個人完整動態數據獲取的服務和機制正在嘗試之中。
二是公共服務數據集成。過去遠遠落後於時代發展的網絡公共數據服務,近年從零散、滯後、粗略和被動的狀態迅速走向集成、動態、精細和主動的新階
段。以Data.gov為代表的政府數據服務網站在立法、預算、輿論監督和民眾督促等力量的推動下,正成為一股嶄新的力量,擴展著互聯網服務的空間和深
度。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實力,將和自身的公共服務數據集成與服務水平緊密相連。公共服務數據集成水平的高低,很快將成為「軟實力」的
主要標誌之一。
三是物質生產數據集成。過去,網絡業只能進行完全數據化的產品和服務,或通過網絡平台幫助推廣銷售物質產品和服務,物質產品的設計製造一直遠離
互聯網。現在,以「3D打印」這個不甚準確的名詞所代表的網絡化和數據化的物質產品設計生產革命,極大地拓展了網絡業的產業邊界。新興的物質產品生產模式
展現出由數據到實物的轉化過程,開始進入低成本、大規模,打破時空界限和個性化的全新歷史階段。這將重新定義眾多產品製造業的產業鏈和商業模式,使物質產
品的設計、製造和流通過程所需的數據集成為產業上游。
這三個方向正好是一個由個人、社會和物質世界三維組成的空間,在大數據時代有機地融合起來,為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機會。在這個空間中任何一維或三維上的任意一點的顯著進步,都將是大數據服務產業的福音。這不是空想的神話,而是看得見的未來。■
思捷未來挑戰重重 內線人
http://mymoneyinsider.com/?p=1853思捷〈0330〉於週一晚上宣布,建議以二比一的基準供股,每股供股價為8元。考慮到其前景一般,現價也不算吸引,欲供股者真的要三思。
按照供款條款,若有投資者於週一收市前以每股12.44元買入2000股思捷,並按建議供股,股東要維持與現在同樣比例的權益,將要付出8000元供股〈8元X1000),每股的成本將由12.44元升至16.44元〈12.44元X2+8元〉/2。
當然,供股是一種眾志城成籌錢發展的活動,思捷與供股後的體質將於上週一時不同,現金將會增加51億元,負債比率降低了,這樣體質的思捷值博嗎?一
家上市公司供股若有所為,是可以考慮支持的。不過,思捷於供股文件中,供股所得資金將用作重振Esprit品牌、整頓產品動力、翻新現有店舖、發展供應鏈
等,筆者對此有所保留。誠如筆者於早前於「思捷只剩下信用」一文中提及,過去一年集團為及重塑品牌,令到手頭現金明顯減少,截至今年6月底為止,現金及等
價物由47.94億元減至31.71億元,財政實力大為削弱。
這一年重塑品牌的效益,並不顯著。歐洲地區的營業額由去年首季的66.88億元,減少21.3%至52.64億元,跌幅頗大。思捷在當地遇到的問題不只是當地市場消費疲弱,新興對手的崛起也把消費者吸引到別的品牌,要重奪競爭優勢,須加倍努力。
亞太區方面,首季銷售亦告倒退。今年七至九月的首季度錄得營業額11.73億元,下跌12.1%。中國方面,由於早年跟華創(0291)合作時大力
擴張銷售點,部分店舖的位置不佳,失去華創這個伙伴後,在華發展要重新整合,重組分店是難免的。以現時的價格和公司前景衡量,今天股價雖下跌,尚未到吸納
時。
伸延閱讀:思捷只剩下信用:http://mymoneyinsider.com/?p=1490
圖:思捷首季度歐洲地區的銷售下跌(Wikimedia Commons)
林園:未來的大牛股在「大眾消費」 價值投資客
http://xueqiu.com/8826808735/22374012@價值投資客: 對
@林園 說:林總,您對今年白酒行業放量增長如何看待?針對高端市場,您覺得五糧液與茅台除了在香型上有區別外,五糧液與茅台針對消費者如何進行差異化競爭?就目前階段,您更看好哪一個?誰的確定性更高一些?謝謝!
@林園:放量增長是因為國人收入增長所致,沒錢喝啥酒呢?
@價值投資客: 對
@林園 說:知道您平時很多事都喜歡親力親為(比如買菜、買機票),而且要買打折的;我理解這是一種「習慣」的力量。請問您是一直如此還是做投資後養成的習慣?
@林園:一直如此。買股和買東西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從比較中來發現的。
@價值投資客: 對
@林園 說:「十二五」規劃人均工資翻倍,您認為國人收入增長後,未來的消費熱點在哪裡?
@林園:大眾消費。
@德州巴黎_lx:對
@林園 說:洽洽食品的薯片我吃過,評價也一般,你是否看好它的未來?你認為洽洽會成為未來中國的食品業巨頭嗎
@林園:有這樣的潛力。
@靜思:對
@林園 說:知道您持有
$同仁堂科技(01666)$,請從對比的角度談談您對A股的
$同仁堂(SH600085)$和港股的
$同仁堂科技(01666)$的看法。謝謝!
@林園:一家公司。同仁堂科技估值更低。
@陳斌文v博:對
@林園 說:我想知道林總對倉位配比的理由,金融行業是壟斷,估值也超低,以往經驗業績增長也快,為什麼只有7.5%的倉位配置呢
@林園:我是滿倉嘴巴的。我認為他們的確定性更高。
@Stanley168:對
@林園 說:怎麼才能長期持有呢?老拿不住,支招丫?
@林園:沒有招,你就把電腦砸了,變成聾子啞巴。
@森林木豐:對
@林園 說:放眼三五年,以目前這麼低的估值滿倉金融股幾乎沒什麼風險。您認同嗎?
@林園:認同。
@mickyhan:對
@林園 說:套林總的大牛股都有啥特徵啊?
@林園:消費的人群多,產品壟斷,沒有競爭門檻。
@月印萬川2012:對
@林園 說:怎麼看中國的經濟轉型?方向是什麼?
@林園:看不懂。我只知道嘴巴多。
@陳福力2012:對
@林園 說:目前的資產配置怎麼考慮,你配了幾成的銀行,如果銀行大幅價值回歸,會如何操作
@林園:只有7.5%。繼續持有。
@朱奇才:對
@林園 說:目前這個點位百分之八十的銀行保險股,百分之二十的消費股,這樣 配置合理嗎?
@林園:我和你正好相反。
@偏見讓我無知:對
@林園 說:當您被套,虧損百分之四五十時,您怎樣保持自己心態的平衡?我是個急性子,也經歷過好多次虧損,但是一旦虧損自己就忍受不住,謝謝。
@林園:股數又沒變少。
@大尾巴狼A4L:對
@林園 說:我想問一個另類的問題,「寶鋼」最近出了50億回購,而且確實在做了。 在上海謝百三老師也說,寶鋼不好,什麼都不好。這樣一個事件,在這樣一個點位,這符合無風險套利的一個基本概念嗎?或者這麼些年,你對這樣的事情是怎麼看的。
@林園:很多股票當下都很便宜。
@大尾巴狼A4L:對
@林園 說:這次去了美國做交流,有什麼新的發現可以分享的嗎?
@林園:美國的基金都很關注中國的公司。
@唐納德:對
@林園 說:請教一下,國外的酒類產品稅都很重,我擔心中國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這樣會影響茅台和五糧液的投資價值,大俠如何看?
@林園:我只知道酒鬼們都會喝酒。
@雨落芭蕉:對
@林園 說:五糧液、茅台是你的厚愛,現在的三線白酒也很熱,報表業績非常靚麗,請問,你怎麼看呢?
@林園:只投資龍頭。
@山路行者:對
@林園 說:林總,馬應龍經營前景您怎麼看?目前消費股增長乏力,是否應轉向週期股?
@林園:在牛市裡面投資週期股。
@潘暉:對
@林園 說:林總 對黃酒有關注嗎。如何看待黃酒行業趨勢。
@林園:沒有關注。我們只關注白酒。
@朱奇才:對
@林園 說:最雙匯發展怎麼看,
@林園:看好。
@投資長跑者:對
@林園 說:林總好,投資的目的就是賺錢。由此我們不應該僅僅追求標的的安全邊際,而更要考慮她的成長帶來的收益,不知對否?請指教,謝謝!
@林園:首先考慮安全邊際最重要。好的結果是不用想的,該來的時候它就來了。
@吳留歡:對
@林園 說:請問您預計現在買貴州茅台三年後能有多少收益~謝謝
@林園:我考慮是三年持有的風險,那就是三年不賠錢。
@孟德:對
@林園 說:請問您對於正在高速成長的企業(股價已經有一定的表現了,將來三到五年保持增速沒有問題),應該如何操作?這個時候買入該企業的股份可行嗎?賣出一個公司股份的條件是什麼?謝謝
@林園:針對現在來說,您老是想著賣的話,就不要買這家公司。
@小蛋:對
@林園 說:您認為茅台比招行的市值高出20%合理嗎,它們兩者間的市值有可比性嗎,我最近一直糾結於此以至於不知應當如何分配倉位。
@林園:存在就是合理的。現在沒有高估的股票,茅台也沒有高估。
@股海小兵-:對
@林園 說:請教林總,如何對待持有的品種出現階段性高估的問題?
@林園:只要好,公司基本面沒問題,繼續持有。
@城市邊緣:對
@林園 說:怎麼學習一套選股的理論。
@林園:從6歲開始積累你的人生閱歷。
@sylvieluk:對
@林園 說:請問您用多長時間來規劃自己的投資?半年、1年、5年?
@林園:現在是五年以上。如果是牛市的話,那就有可能是半年或者更短時間,它是根據市場來做規劃的,不能教條。
@新老宋:對
@林園 說:林總,你在當年深套時為啥對這些股票那麼有信心?後來贏利了幾倍也沒兌現?沒有想過這些企業存在的各種風險嗎?你怎樣看待國企內部的管理問題和行業的良好前景之間的背離?
@林園:深套的時候還有超過28倍的盈利,我急啥。沒有背離,國企的管理最嚴謹,有婆婆幫你看著,不會出大問題。
@舒顏:對
@林園
說:林總,我是你的粉絲,在07年你很高調的那陣子,我剛好也著迷於價值投資。在你、李馳和朱平中,我至今還是最喜歡你哈。李馳似乎有些迂了,近幾年博客
就嘮叨月有陰晴圓缺,大海潮起潮落了;朱平則明顯是滑頭,博客看上去輕鬆睿智,但仔細看,其實,除了總結最近發生的,和預測極遙遠的,並沒有說啥,也不知
道他在做什麼,電視訪談裡預測的又都是錯的。你則直率而又有勇氣,真實又有擔當。從你這二年業績和今天訪談的題目看,你今年又高調了,我想問的是:你覺得
你的投資下一個劫可能是怎麼樣的?經過08年後的浮沉,有過這方面的憂慮麼?
@林園:我一直沒有憂慮。樂觀,向前看。
@老苗:對
@林園 說:老大,我也在學投資,您有什麼投資方面書籍推薦麼? 謝謝;
@林園:大學本科的會計學。
@浪漫盧梭:對
@林園 說:林總, 以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往後看,其實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從現在來做起點,以五到十年的時間往錢看,事情還是那麼清楚嗎?是哪些已經牛,正在牛的股票繼續牛下去,還是可以發現新的大牛股呢?您是怎麼發現他們的?這是需要運氣呢?還是100%確定的?
@林園:對我來說是100%,我們只需要判斷中國人的收入在增長,今後五到十年,相對於目前,不會減少。
@漢尼拔:對
@林園 說:有點不明白,為何你當時比較認同五糧液的多元化?
@林園:因為我們到目前沒有看到五糧液有失敗的記錄。
@城南李二:對
@林園 說:現在能當金項鏈的有哪些?
@林園:挺多的。重點圍繞著與嘴有關係的產品。都可能成為長期的大牛股。去看看麥當勞,可口可樂,一切都明白了
@xianhuawei:對
@林園 說:林老師好,為啥套住您的都是大牛股,而套住別人的大部分是垃圾股呢,怎麼判斷套住的是大牛股還是垃圾股?
@林園:套住的時候說不清楚它是不是大牛股,過後才知道,重要的一點是,我能夠提前三五年判斷人們消費的熱點。提前買入了這些股份。但買入時又不是熱點,所以多被深套,這個沒辦法判斷的,和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有關係,收入到什麼水平,人們才會消費什麼東西。
@閱思2012:對
@林園 說:現在該買房還是買股?
@林園:除了買股以外都不好。
@草根_追求複合增長:對
@林園 說:林總,您 好!如何看待管理層的素質?如果出現像茅台做啤酒這種事情該怎麼辦?您認為 那些和嘴和關的公司最重要的幾個指標有哪些,平時裡調研的時候我們應該重點關注哪些地方,跟蹤時需要注意哪些變化?哪方面的風險是我們重點防範的,謝謝!
@林園:
管理層,他有自己的想法,作為一個相對的外行,我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你很難判斷結果是對錯。企業做大了,總要培養新的利潤增長點,茅台啤酒不是上市公司
做的,是集團的產品。和嘴關係嘴重要的指標就是產品有足夠大的消費群體,平時調研不是很重要,如果要那麼小心的話就不要買了。
@蝴蝶結:對
@林園 說:都在學習巴菲特,巴菲特買的唯一一隻比亞迪卻沒人買,你怎麼看?
@林園:他的佔比很小。
@潘暉:對
@林園 說:林總 對醫藥行業裡看好哪些細分行業
@林園:我只看中藥。
招行投資者的未來:雪球、雪道、推動力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4x0v.html股價不變 | | | | | | | |
600036 | 淨利潤 | 攤薄每股收益 | 稅後每股派息 | 持有股份 | 派息 | 派息時股價 | 派息買入股數 |
2011 | 361.29 | 1.67 | 0.42084 | 95837 | 40332.04 | 11.6 | 3477 |
2012 | 441.59 | 1.78 | 0.4806 | 113114 | 54362.54 | 11.6 | 4686 |
2013 | 494.58 | 2.00 | 0.54 | 117800 | 63620 | 11.6 | 5484 |
2014 | 553.93 | 2.24 | 0.60 | 123285 | 74571.82 | 11.6 | 6429 |
2015 | 620.40 | 2.51 | 0.68 | 129713 | 87875.56 | 11.6 | 7575 |
2016 | 694.85 | 2.81 | 0.76 | 137289 | 104168.6 | 11.6 | 8980 |
2017 | 778.23 | 3.15 | 0.85 | 146269 | 124300.1 | 11.6 | 10716 |
2018 | 871.62 | 3.53 | 0.95 | 156984 | 149414.9 | 11.6 | 12881 |
2019 | 976.21 | 3.95 | 1.07 | 169865 | 181075.4 | 11.6 | 15610 |
2020 | 1093.36 | 4.42 | 1.19 | 185475 | 221441.3 | 11.6 | 19090 |
2021 | 1224.56 | 4.93 | 1.33 | 204566 | 272440.3 | 14 | 19460 |
2022 | 1371.51 | 5.50 | 1.49 | 224028 | 332822.4 | 19 | 17517 |
2023 | 1536.09 | 6.14 | 1.66 | 241548 | 400306.7 | 23.2 | 17255 |
| | | | | | 期末股票市值 | 2151510 |
| | | | | | 牛市後市值 | 5603908 |
股價下跌 | | | | | | | |
600036 | 淨利潤 | 攤薄每股收益 | 稅後每股派息 | 持有股份 | 派息 | 派息時股價 | 派息買入股數 |
2011 | 361.29 | 1.67 | 0.42084 | 95837 | 40332.04 | 11.6 | 3477 |
2012 | 441.59 | 1.78 | 0.4806 | 113114 | 54362.54 | 10.44 | 5207 |
2013 | 494.58 | 2.00 | 0.54 | 118321 | 63901.22 | 9.40 | 6801 |
2014 | 553.93 | 2.24 | 0.60 | 125122 | 75683.05 | 8.46 | 8950 |
2015 | 620.40 | 2.51 | 0.68 | 134072 | 90828.14 | 7.61 | 11934 |
2016 | 694.85 | 2.81 | 0.76 | 146006 | 110782.6 | 6.85 | 16173 |
2017 | 778.23 | 3.15 | 0.85 | 162179 | 137820.8 | 6.16 | 22356 |
2018 | 871.62 | 3.53 | 0.95 | 184536 | 175637.7 | 5.55 | 31656 |
2019 | 976.21 | 3.95 | 1.07 | 216192 | 230459.8 | 4.99 | 46153 |
2020 | 1093.36 | 4.42 | 1.19 | 262345 | 313217.3 | 4.49 | 69696 |
2021 | 1224.56 | 4.93 | 1.33 | 332040 | 442210.8 | 14 | 31586 |
2022 | 1371.51 | 5.50 | 1.49 | 363627 | 540215 | 19 | 28432 |
2023 | 1536.09 | 6.14 | 1.66 | 392059 | 649742.9 | 23.2 | 28006 |
| | | | | | 期末股票市值 | 1178998 |
| | | | | | 牛市後市值 | 9095775 |
股價上漲 | | | | | | | |
600036 | 淨利潤 | 攤薄每股收益 | 稅後每股派息 | 持有股份 | 派息 | 派息時股價 | 派息買入股數 |
2011 | 361.29 | 1.67 | 0.42084 | 95837 | 40332.04 | 11.6 | 3477 |
2012 | 441.59 | 1.78 | 0.4806 | 113114 | 54362.54 | 12.76 | 4260 |
2013 | 494.58 | 2.00 | 0.54 | 117374 | 63389.91 | 14.04 | 4516 |
2014 | 553.93 | 2.24 | 0.60 | 121891 | 73728.45 | 15.44 | 4775 |
2015 | 620.40 | 2.51 | 0.68 | 126666 | 85810.93 | 16.98 | 5053 |
2016 | 694.85 | 2.81 | 0.76 | 131718 | 99941.91 | 18.68 | 5350 |
2017 | 778.23 | 3.15 | 0.85 | 137068 | 116481.1 | 20.55 | 5668 |
2018 | 871.62 | 3.53 | 0.95 | 142736 | 135853.7 | 22.61 | 6010 |
2019 | 976.21 | 3.95 | 1.07 | 148746 | 158562.6 | 24.87 | 6377 |
2020 | 1093.36 | 4.42 | 1.19 | 155123 | 185203.5 | 27.35 | 6771 |
2021 | 1224.56 | 4.93 | 1.33 | 161894 | 215610 | 30.09 | 7166 |
2022 | 1371.51 | 5.50 | 1.49 | 169060 | 251160.6 | 33.10 | 7589 |
2023 | 1536.09 | 6.14 | 1.66 | 176649 | 292752.5 | 36.41 | 8041 |
| | | | | | 期末股票市值 | 4242950 |
| | | | | | 牛市後市值 | 6431037 |
股價\利潤不變 | | | | | | |
600036 | 淨利潤 | 攤薄每股收益 | 稅後每股派息 | 持有股份 | 派息 | 派息時股價 | 派息買入股數 |
2011 | 361.29 | 1.67 | 0.42084 | 95837 | 40332.04 | 11.6 | 3477 |
2012 | 441.59 | 1.78 | 0.4806 | 113114 | 54362.54 | 11.6 | 4686 |
2013 | 441.59 | 1.79 | 0.48 | 117800 | 56803.57 | 11.6 | 4897 |
2014 | 441.59 | 1.79 | 0.48 | 122697 | 59164.84 | 11.6 | 5100 |
2015 | 441.59 | 1.79 | 0.48 | 127798 | 61624.28 | 11.6 | 5312 |
2016 | 441.59 | 1.79 | 0.48 | 133110 | 64185.95 | 11.6 | 5533 |
2017 | 441.59 | 1.79 | 0.48 | 138643 | 66854.1 | 11.6 | 5763 |
2018 | 441.59 | 1.79 | 0.48 | 144407 | 69633.17 | 11.6 | 6003 |
2019 | 441.59 | 1.79 | 0.48 | 150409 | 72527.76 | 11.6 | 6252 |
2020 | 441.59 | 1.79 | 0.48 | 156662 | 75542.68 | 11.6 | 6512 |
2021 | 441.59 | 1.78 | 0.48 | 163174 | 78365.99 | 14.00 | 5598 |
2022 | 441.59 | 1.77 | 0.48 | 168772 | 80729.09 | 19.00 | 4249 |
2023 | 441.59 | 1.76 | 0.48 | 173021 | 82430.78 | 23.20 | 3553 |
| | | | | | 期末股票市值 | 1817277 |
| | | | | | 牛市後市值 | 4014078 |
情景5:
股價\利潤變化 | | | | | | |
600036 | 淨利潤 | 攤薄每股收益 | 稅後每股派息 | 持有股份 | 派息 | 派息時股價 | 派息買入股數 |
2011 | 361.29 | 1.67 | 0.42084 | 95837 | 40332.04 | 11.6 | 3477 |
2012 | 441.59 | 1.78 | 0.4806 | 113114 | 54362.54 | 11.6 | 4686 |
2013 | 0 | 0.00 | 0.00 | 117800 | 0 | 6 | 0 |
2014 | 0 | 0.00 | 0.00 | 117800 | 0 | 5 | 0 |
2015 | 132.477 | 0.54 | 0.14 | 117800 | 17041.07 | 4 | 4260 |
2016 | 264.954 | 1.07 | 0.29 | 122061 | 35314.73 | 5 | 7063 |
2017 | 397.431 | 1.61 | 0.43 | 129124 | 56037.28 | 6 | 9340 |
2018 | 441.59 | 1.79 | 0.48 | 138463 | 66767.2 | 7 | 9538 |
2019 | 441.59 | 1.79 | 0.48 | 148001 | 71366.52 | 10 | 7137 |
2020 | 441.59 | 1.79 | 0.48 | 155138 | 74807.83 | 11.6 | 6449 |
2021 | 441.59 | 1.78 | 0.48 | 161587 | 77603.67 | 14.00 | 5543 |
2022 | 441.59 | 1.77 | 0.48 | 167130 | 79943.8 | 19.00 | 4208 |
2023 | 441.59 | 1.76 | 0.48 | 171338 | 81628.93 | 23.20 | 3518 |
| | | | | | 期末股票市值 | 1799600 |
| | | | | | 牛市後市值 | 3975031 |
情景1:假設淨利潤12%的增速,30%的派息,股價維持不動,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上漲一倍;
情景2:假設淨利潤12%的增速,30%的派息,股價每年持續下跌10%,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累計上漲一倍;
情景3:假設淨利潤12%的增速,30%的派息,股價每年持續上漲10%,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累計上漲三倍;
情景4:假設淨利潤保持不變,30%的派息,股價維持不動,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上漲一倍;
情景5:假設遭遇經濟危機,2013年-2014年壞賬率從0.56%升至5%,為此撥備超過800億人民幣,導致連續兩年接近虧損,沒有派息,2015年開始逐步緩慢恢復盈利,並且在三年後由於利率市場化導致盈利增速為0。股價繼續大幅下跌,但10年後出現小牛市;
結果:有違背常識的是,股價持續下跌和盈利派息持續增長模式下,一旦股價恢復到合理水平(小牛市下PE為3.7倍),總收益率將達到670%,是全部情景中最高的。這比股價持續上漲,年均漲幅10%,累計上漲三倍的情景,高出一倍多!而最悲慘的情景5下面,即便不出現所謂的小牛市,10年股價沒有漲幅,10年累計收益率也有61%。
結論:最重要的是公司持續盈利,持續盈利增長,維持高水平派息,至於股價,其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重要。而且甚至遇到這類公司,為了長期盈利最大化,你應該期望它持續長期下跌,而不是上漲。這就是招行投資者的未來:雪球、長長的雪道、堅持不懈的現金流推動力(派息、股神的保險、票據業浮存金持續投入)。
招行投資者最壞的幾個情景:
情景2:公司沒問題,股價未來10年持續大幅下跌61%,只有熊市,沒有牛市,結果是10年後每年拿到派息31萬人民幣,相當於3年多回收期初投資,期末總市值117.8萬。
情景5:公司出現很大問題,股價大幅下跌,期間最大跌幅60%多,10年期間股價不變,期末每年拿到派息7.48萬人民幣,總市值179.9萬。
簡單推算,沒有仔細勘查失誤。
基金業績:過去不等於未來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506FT: 美國基金集團Vanguard的最新分析發現,投資者若在選擇積極管理基金經理時以過去表現的好壞為標準,那麼事實上更容易做出錯誤的選擇:往往會選到輸家而不是贏家。
Vanguard的歐洲首席經濟師Peter Westaway表示:「過去的基金贏家能擁有持續好表現的幾率和隨機扔硬幣的幾率差不多。」
Vanguard分別排列了384家英國股票基金2006年12月以前以及之後5年的風險調整後表現,並將其按回報高低分成五等分。它隨後發現只有15.6%的基金可以在兩個5年都處在回報最高組。
然而,有23.4%的基金在前後兩個5年中從回報最高組跌至回報最低組,還有23.4%的基金被清盤或被合併入其他基金,意味著表現很差。
在美國做同樣調查的結果是將近四分之一的基金可以保持在最高回報組,這比隨機分配的表現要稍強一點。但在這兩個地區,都有相當多的前高回報基金表現暴跌或者被清盤或兼併。
歐洲積極管理基金的情況則更糟糕。只有5%的基金可以停留在最高回報組,而將近20%的跌入了最低回報組,更有將近45%的基金被清盤或兼併。

Peter Westaway表示:「對於英國的股票基金來說,過去的表現並不是未來成功的有效指示。處在回報最高組的基金沒有系統性趨勢繼續留在回報最高組。我們的研究表明,積極管理基金表現的不持續性使人們很難用歷史數據作為判斷未來的依據。」
一位倫敦資產管理經理,Thames River Capital的Gary Potter則認為Vanguard的分析太過簡單且有點像很少起到作用的「後視鏡」調查。
他說:「隨意散播對於積極管理經理的不利言論會使得投資者相信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被動指數基金。要辨別出好的主動經理並不容易,但一旦發現了,所付出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他表示Thames River Capital旗下同時擁有積極經理和被動指數經理。
諮詢公司Towers Watson的高級投資顧問Matthew Roberts表示,過去的表現記錄只是選擇積極經理標準中的一種。
他說:「我們推薦和選擇經理時還會參考許多質量上的指標,包括基金的穩定性、是否在投資過程中擁有優勢、管理團隊和客戶的利益密切程度、收費結構以及管理團隊的經驗和深度。」
Towers Watson還會評估風險管理和資產組合建立,而不是僅僅跟蹤關注積極經理過去的成績。
【銳金融】如何給企業的未來定價 「天使」銀行來了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531編者按:
過去百年,金融為創新提供了充足的燃料——錢。
鐵路、電器、汽車、生化、互聯網,在金融與技術的支撐下,一個個夢想變成現實。
支撐創新的是金融。而引領金融的是什麼?還是創新,既包括金融機構的內部創新,也有來自民間組織的金融創新。
親愛的讀者們,今天,金融版將不定期地推出一個新欄目:銳金融。
在這裡,我們希望發現並記錄金融創新的動力。我們相信,這些改變不僅正深刻影響著今天的金融機構,還引領著金融的未來。
在「勢利」的銀行家眼裡,高風險的科技企業價值幾何?
在美國,硅谷銀行開創出針對科技企業的金融模式;如今,這種被企業稱為「天使」的銀行服務,在中國登場了。但他們都面對著估值、盈利以及如何控制風險的重重挑戰。
「一口氣開了三家!」2012年6月的最後一週,漢口銀行光谷分行的副行長夏云寶感到「壓力山大」。近在咫尺間,華夏、招商、中信,三家銀行接連開業,定位都是和自己相似——科技金融專營支行。
這個與美國硅谷僅一字之差的中國光谷(高科技園區),聚集著兩萬餘家科技中小企業和湖北省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2012年9月初,光谷拿到了「新三板」大門的鑰匙。
十幾家銀行已經在這裡安營紮寨,光谷成了中國科技金融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而在立志打造「天堂硅谷」的浙江省杭州市,政府正用「有形之手」將金融資源引向科技企業,銀行成了市科技局裡的常客。
硅谷傳奇
硅谷銀行成功破解了銀行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僅憑幾項發明專利和幾名研發人員,沒有固定資產,市場前景不明,這種企業,銀行能放款嗎?這一直是困擾銀行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哥德巴赫猜想」。
根據和他們打交道最多的VC(風險投資)的經驗,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只要能夠活下來兩家企業,就足以覆蓋其他「籃子」的損失。不過,如果銀行學VC,撒胡椒麵式地放貸,無異於肉包子打狗,壞賬率奇高。
只有一種可能,銀行精耕細作,投入人力物力做貸前貸後審查。但,這些貸款單筆不過兩三百萬,幾十筆下來,一算賬,還不如給一個房地產項目放貸。由此,科技企業自然不受銀行待見。
不過,在太平洋的另一邊,1983年,硅谷的冒險家比爾·彼格斯坦夫和羅伯特·梅德亞里斯開啟了一場針對高科技企業的金融嘗試。他們專盯著初創期的科技企業,做其他銀行碰也不碰的知識產權質押。
30年後,硅谷銀行火了——目前,硅谷銀行金融集團擁有超過一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客戶和20億美元的資產,成為全美新興科技市場中最有地位的金融機構之一。
近年來,這一模式正在太平洋這一邊被悄然複製。
2009年5月,銀監會和科技部聯合發文,要求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之後,陸續二十餘家科技支行加入了這場冒險遊戲,漢口銀行和杭州銀行都是先行者。
未來價值幾何
傳統銀行信貸是看過去和現在,科技型企業的信貸要加一項,就是看未來。
2010年之後,那些從前被銀行拒之門外,卻頗具成長性的科技型企業,成了漢口銀行光谷分行的最愛。
這一年漢口銀行引入聯想控股為第一大股東。「扣上科技的帽子」之後,漢口銀行也期待插上「科技的翅膀」,利用股東在投資領域的優勢和本地的科技土壤。
在美國,硅谷銀行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貸款,為集團貢獻70%的利潤。漢口銀行董事長陳新民一趟趟去硅谷銀行取經,他親自帶隊拜訪了銀行的高層、高級客戶經理乃至客戶,虔誠不亞於唐僧。
在東湖高新科技園區,漢口銀行生意越做越大。截至2012年9月底,漢口銀行累計為四百餘家科技型企業發放貸款,貸款餘額超過百億。漢口銀行光谷分行行長楊燦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科技金融僅佔到全行業務的15%,但利潤貢獻要高於這個比例。」
對於給科技型企業貸款,楊燦的定義簡單:「傳統銀行信貸是看過去和現在,科技型企業的信貸要加一項,就是看未來。」
信貸員王華至今仍清楚記得首筆貸款:2011年下半年,璟泓生物快要斷炊了,他們有一項拳頭產品,一拿到註冊證就可以投放臨床。股東出資的兩千萬早已用盡,王建斌四處找錢,就差賣房了。
當時,需要判斷的是:這家擁有知識產權,但沒有抵押物,淨利潤只有幾百萬的企業,能否到期還款。
王華瞭解到,王健斌曾在醫藥類上市公司擔任過多年的高管,產品銷路不成問題。當時,璟泓生物已經有兩種產品投放市場,王華跑了幾十家藥店,打聽產品是不是好賣。經過調查,王華初步判斷回款應該不成問題。但真正讓她決定放款的是企業的成長性。
不出一個月,璟泓生物首次從銀行貸到了100萬元。
在漢口銀行光谷分行,九成客戶都是這樣。但如果每筆貸款都要跑上幾十家藥店的功夫,這並不現實。要實現批量放貸,一套新的評價體系必不可少。
杭州銀行科技支行總結了一套「兩頭兼顧」的標準。除了考慮傳統貸款業務的「硬信息」,還要考慮非財務信息和軟信息,例如企業的技術、產品、營銷模式和競爭對手等。這些卻並非是銀行的強項。
幸好他們請來了智囊團。審貸會上,專家把相關企業所屬的行業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方向,技術、工藝流程等的成熟程度及在行業中的地位;創投則要幫助銀行判斷企業未來的成長性。在杭州銀行科技支行,兩者的打分佔到貸款審批權重的50%。
銀行還設計了信貸打分表,包括先進技術、模式、人才、市場、是否獲得科技部技術創新項目、產業引導基金等等,都被納入評價標準。

(何籽/圖)
知識產權不重要?
不是知識產權值多少錢,而是沒有了知識產權,企業違約成本有多高。
在硅谷銀行的放貸過程中,知識產權等涵蓋的發明專利、商標、版權等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他們認為,這些構築了企業未來的護城河,護城河有多寬,未來的競爭力就有多強。
但在中國,針對知識產權發放的融資所佔比例幾乎微不足道。
截至2012年9月底,漢口銀行光谷分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1.57億元,佔總貸款金額的6.58%,同時要求企業主承擔個人連帶保證。杭州銀行科技支行僅對6家企業進行知識產權質押,涉及發明專利、商標和版權,貸款總額1億元。
獲得知識產權融資的前提往往是有擔保,杭州高科技擔保公司董事長孫鑄環說:「那是因為,一旦出現壞賬,銀行拿著知識產權,有沒有人買?賣多少錢?知識產權不像房子,賣不掉,法院也沒有辦法強制執行。」
孫鑄環在杭州市科委系統浸淫多年,杭州銀行科技支行40%的貸款由他所在的杭州高科技擔保公司擔保。2012年,他們做了6000萬的知識產權質押。
兩年前,北京銀行宣稱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資金額度將達8億元。孫鑄環親自去討經驗,該銀行的高層透露:其中很多企業不用知識產權質押,光靠信用都可以放貸。
至於知識產權到底值多少錢,銀行找來了評估公司。但是,企業和評估公司坐下來商量出雙方都滿意的價格已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而且,銀行的貸款額不會超過評估值的一半。
孫一再向記者強調,不是看知識產權值多少錢,而是沒有了知識產權,企業違約成本有多高。他最關注兩項指標:利用所質押的知識產權,生產出的產品佔銷售收入的比例;未來三年,是否每年都用這項專利,使得銷售收入高速增長。
孫還有一套制約企業的辦法:要想獲得擔保,擔保公司會跟企業簽署獨佔使用協議,在放款的期限內,把獨佔使用權授權給擔保公司。如果不能還款,凡是用到這項專利的產品,企業將無法生產。
事實上,科技銀行並沒把知識產權質押放在心上。楊燦說:「只要企業能夠到期還款,採取什麼方式質押是次要的。」在漢口銀行光谷分行,佔比最大的是以關聯公司擔保,個人連帶保證和信用貸款,比例為62.61%。
找到風險共擔者
科技銀行左手邊是VC,右手邊是科技局,最優的狀態下還能找到政府來承擔80%的風險。
陳嵐是杭州銀行科技支行的行長,每個星期她都要拜訪三到五家企業和兩到三家的創投機構。她把創投和科技型企業視為同等重要。
銀行需要借助VC的眼睛,判斷企業的成長性,從而降低風險。對於初創期早期和種子期的企業,沒有VC進入,漢口銀行也不會給他們貸款。
硅谷銀行嚴格遵循「先投後貸」的原則,貸款介於A輪融資與B輪融資之間,用B輪融資還貸。
在國內,更多的時候,科技銀行和風投要商量著為企業做方案,由此派生出「先投後貸」、「先貸後投」、「投貸聯動」等產品。這些看似創新的合作模式,正是風投市場不成熟的無奈選擇。
科技銀行獲得客戶的另一個渠道是科技部門推薦。科技企業從人才引進、創辦、立項,到資質評審,每個環節都要跟科技部門打交道。與科技部門合作,銀行能降低信息的不對稱。
但銀行即便拿到了推薦名單,也要進行二次篩選。針對風險最大的初創企業,銀行常常一邊放款一邊哆嗦,他們急切希望找到一個風險兜底者。
杭州最先有了破解之道。在這裡,市、區、縣各級財政每年都有專款用於科技三項經費支出。經由企業申請,專家評審通過後,無償劃撥給企業,金額一般在百萬元以下。
2010年起,杭州市從中拿出不到50%,市一級出資用於增加政策性擔保公司的註冊資本,區縣一級直接出資,再聯合杭州銀行科技支行,三者按照4:4:2的比例,共同為該區縣的科技企業進行貸款擔保。
這類擔保主要針對初創型的科技企業,要求註冊時間五年以內,註冊資本不超過1000萬元,貸款金額集中在200萬元到300萬元,因此也被稱為「聯合天使擔保」。
杭州市科技局局長樓建人解釋:「科技三項經費是一種類似普惠制的撥款方式。對於企業來說,幾十萬的撥款和幾百萬的銀行貸款,企業當然更青睞後者。」
截至2012年9月底,杭州的區縣市總共出資6300萬,科技支行為100家企業發放了6.29億元的貸款。其中,80%的風險都由政府來承擔。
孫鑄環明顯感覺到:現在高科技擔保公司跟銀行去調研,縣裡要比以前配合。「區縣的科技部門最熟悉企業的情況,比如說企業老闆的兒子上個月去澳門賭錢輸了多少,他們都知道。聯合擔保的企業,沒聽說有壞賬。」
可科技銀行究竟收益如何?
楊燦發現,擁有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一旦產業化之後,利潤將會非常豐厚。企業最關心的是能不能貸到錢,而不是貸款成本。
因此,漢口銀行光谷分行存貸利差位居全行之首。光谷分行的貸款利息一般上浮20%以上。涉及知識產權這類較弱的擔保方式,利率可能上浮50%。
科技支行還創造了一種「期權貸」。這是指,銀行向企業發放信用貸款,股權由擔保公司、風投等第三方持有。之後,股權可以轉讓給風投機構,也可以由實際控制人溢價回購。中間的差價是銀行的財務顧問收入。
杭州市科技局局長樓建人常對銀行講,等到企業要上市了,所有的銀行都會來搶,自然也輪不到城商行。只有在企業幼小的時候,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他們,才能建立感情。
文化企業的未來:與金融牽手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210/t20121019_365606.htm文化產業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成功的創新可能來自於任何地方。如果說90%的科技創新都來自於專業機構或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專業人士的話,那麼,在文化藝術領域,創新與專業教育或學歷背景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文化產業的特點決定了其回報的不確定性更高,對投資人的要求也更高。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實現文化與金融的無縫對接,文化企業本身必須有更強的金融意識,通過對自身業務平台的優化來提升風險回報,並借助多元金融平台實現風險與收益的最優匹配。
什麼是文化金融?
2009年10月,華誼兄弟的上市掀開了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化的序幕。
2010年,新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金融支持、鼓勵文化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2011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佈,第一次提出要加大財政、稅收等方面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以擴大文化消費。此後,財政部等相關部門進一步明確在「十二五」期間將加大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投入力度、完善稅收優惠政策,證監會等金融監管部門也提出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金融扶持力度。
政策支持下,資本開始向文化產業聚集。據統計,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基金的整體規模已超過300億元,截至2011年底,文化產業基金至少有40家。除文化產業基金外,國家開發銀行也宣佈「十二五」期間將向文化產業提供逾2000億元的融資支持,證監會則鼓勵有資格的文化企業上市。2010年以來,已經有20家文化傳媒企業登陸A股市場,平均發行市盈率高達65倍,募集資金總額250億元,超額募集122億元。目前在深滬A股上市的文化傳媒企業共41家,截至2012年6月30日總市值2580億元,另有20家文化企業排隊等待上市(附表)。

在此背景下,文化金融的理念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
但什麼是文化金融?是文化企業引入金融機構就叫文化金融,還是金融機構投資於文化產業就是文化金融?所謂的文化金融,到底是一種政策概念的炒作,還是它真的存在著與其他產業金融的本質區別?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理清文化產品的金融特點。
文化產品的金融特點
產品創新週期短
2011年,中國國產電影791部(故事片558部),國產電視劇400多部、14000多集,平均每天有1.5部電影和40集電視劇誕生。不僅影視產品的創新速度快速、創新週期短,演出市場也是如此。從2009年小劇場話劇興起,到2011年,3年時間僅北京的小劇場話劇劇本就多達300多個。國際上,美國好萊塢的電影(故事片)年產量也在500部左右,印度寶萊塢則達到千部以上,而倫敦西區自1998年以來就保持著每年200部以上的新劇推出速度。
文化產品的創新速度快,這是好事,同時也是挑戰,它意味著文化企業需要不斷創新,不斷為新的創新活動構建融資渠道,而每次創新都意味著高度不確定的風險與收益。
投資回報高度不確定
相比於傳統產品,文化產品投資的不確定性要高得多。中國每年自產的500多部電影(故事片)中,真正能夠走進影院的不到一半,而每年14000多集電視劇中,只有30%能夠與觀眾見面。即使與觀眾見面了,也未必能夠收回成本。實際上,上映的影片中,70%虧損、10%打平,只有20%能夠盈利。
更重要的是,盈利的影片幾乎沒有什麼固定的範式可以遵循,投資6億元的《金陵十三釵》,票房5億元,投資浮虧達到數億元;投資1.5億元的《戰國》總票房不到8000萬元,投資浮虧接近1億元;投資1.5億元的《關云長》總票房僅為1.6億元,投資浮虧也超過了5000萬元。號稱製作費高達2億元的《倩女幽魂》總票房不到1.5億元,投資浮虧也超過了億元。與之相對,投資不到300萬元的《瘋狂的石頭》票房2000多萬元,而投資僅900萬元的《失戀33天》累積票房3.5億元,獲得了17倍投資收益。顯然,「大明星+大導演+大製作」並不能夠保證票房成功,而低成本、小製作也不一定就無人關注。
除電影產業外,其他文化產業也是如此。在百老匯,每5部新劇僅有1部能夠盈利,但這1部戲的回報可能是驚人的,如《歌劇魅影》連演25年,全球票房超過32億美元,超越《阿凡達》成為史上當之無愧的票房冠軍。音樂劇《貓》連續上演21年,全球票房20億美元;《悲慘世界》連續上演16年,全球票房18億美元;《媽媽咪呀!》上演13年,全球票房也已達到20億美元。這些經典劇目的投資回報已經無法用傳統的投資回報率的概念來衡量了,也因此,百老匯成為「天使投資人」的誕生地(詳見本刊2012年5月號)。
總之,在文化產業裡,任何單一項目的投資回報都是高度不確定的,在作品真正同觀眾見面前,再有經驗的評論家、製片商都無法給出準確的票房預測。
成功的創新可能來自任何地方
文化產業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成功的創新可能來自於任何地方。在拍《瘋狂的石頭》之前,寧浩只是一個靠拍MTV餬口的小導演,而時下流行的先鋒話劇、「嘻哈包子鋪」、「劉老根大舞台」等則更是草根層的作品。如果說90%的科技創新都來自於專業機構或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專業人士的話,那麼,在文化藝術領域,創新與專業教育或學歷背景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文化產業的上述特點決定了文化投資不同於其他產業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更高,對投資人的要求也更高。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實現文化與金融的無縫對接,文化企業本身必須有更強的金融意識,通過對自身業務平台的優化來提升風險回報,並借助多元金融平台實現風險與收益的最優匹配。
優勢文化的背後是強勢金融的支持
總之,文化的發展從來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天使投資」一詞就起源於百老匯,百老匯與資本的結合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百老匯「看得見的劇院群」的背後是「看不見的以製作人為中心、以多樣化金融工具為支撐的金融體系」。
在現代社會更是如此,《阿凡達》5億美元的投資,60%來自於兩傢俬募基金—沙丘娛樂集團(Dune Entertainment)和精巧傳媒(Ingenious Media)。實際上,美國六大電影公司的背後都有各自的電影基金平台,在美林、高盛、美國國際集團(AIG)、美洲銀行、摩根大通、瑞士一波、德意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幫助下,好萊塢每年30%的投資都來自於私募電影基金,另有相當一部分資金來自於公開資本市場的融資支持。
除了電影產業,其他文化產業也是如此,這也是為什麼被譽為世界金融中心的紐約和倫敦,同時也是世界音樂劇的中心—這並非歷史的偶然,華爾街和百老匯、金絲雀碼頭和倫敦西區,它們本身就是相輔相承的,關鍵是如何構建一個把文化與金融結合起來的產融平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