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貼士】P2P平台靠不靠譜,看6個細節! 第一財經財商
http://xueqiu.com/4541336641/29220472【找到我】第一財經《財商》(caishang02)
【加入我】回覆「姓名+電話+郵箱+投資領域」,加入第一財經日報《財商》投資俱樂部 ,定期獲得深度投資內參近千家的P2P網貸平台,高息誘人的收益率,眼花繚亂的安全承諾,讓今天的理財人十分心動卻又持幣難決—風險和收益之間到底怎樣取捨?怎樣選取「靠譜」的項目來投資?我們說的風險,既有平台欺詐和跑路的風險,也有借款人騙貸和信用風險。
通過比較主要P2P平台,我們發現:網貸的魔鬼仍然是藏在老地方—即各種細節之中。其實,對一個貌似中規中矩的P2P網站,只要我們多注意幾個細節性的問題,就能通過蛛絲馬跡,來排除其中不規範的平台。
1.平台創始人及高管背景平台創始人的背景很重要,特別地,互聯網金融公司,其產品和風險的本質仍然是金融,不過同時借助於互聯網式的營銷和運作。在其長期主營的貸款業務中,銀行積累了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所以在平台的高層管理人員中。
如果沒有人從事過5年以上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工作的,特別不易對貸款業務中的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產生敬畏感,同時在宏觀上對國家相關政策及其本質沒有把握,而將平台當成一般的互聯網公司來經營,其觸犯紅線的風險無疑會增大。
當然,更有甚者,平台上沒有任何管理團隊人員的介紹,只有幾張比如團隊拓展合影、客服忙碌工作的照片,甚至頁面都和其他品牌網站都極為相似;這樣的草台班子,可想而知該平台的技術水平和道德水準。簡言之,網站上找不到CEO/CRO(首席風險官)個人信息的平台,都是風險關注點。
2.投資界的認可度作為非專業的理財人,不容易完整把握平台的經營水平和發展趨勢,但是職業風險投資人(VC)是有機會瞭解到平台運營過程中的詳細情況,所以已有獨立VC投資的平台一般來說經營風險更低。目前國內線上平台得到VC投資的有7家。
應該指出,極少數平台出於各種原因無需VC投資。
同時,一些獨立第三方網站上(如網貸之家)也定期對前100名的平台做出排名,從上線時間、人氣、收益率等收集了大量數據,可以作為參考。
3.利率的合理性在中國大多數需要到P2P平台融資的企業,大都不屬高利潤的—金融行業的ROE(淨資產回報率)最高,也就20%左右。所以中小微企業貸款的綜合成本如果超過20%,則很難持久。這個臨界利率傳導到理財人那裡,就是大約15%的收益率。
前一段時間網傳某線下為主的P2P公司向融資客戶收取高達50%的綜合費用,如真則會帶來巨大的「負面選擇」,即只有信用差的企業或個人才會選擇去這個平台融資,增加了平台貸款風險。這不僅和其宣揚的「普惠」金融相差甚遠,而且也形成了高利貸,並且不能得到法院對債權的100%支持。
一些平台以個人小額貸款為主,給投資人的收益率甚至更高。在銀行信用卡門檻已經較低、循環利率18%(或者通過分期付款而更低)的情況下,這些融資個人客戶將毫無懸念地比銀行信用卡風險要高得多。央行數據表明,部分銀行信用卡的90天逾期已經超過3%。
4.項目的透明性理財人的資金去處是否合理披露,這其實是一件判別平台風險的利器。從前期跑路的平台事後來看,很多資金投向理財人並不清楚,比如自融項目、關聯項目,甚至是虛假項目。透明的、可驗證的項目不僅可以排除假標,同時使理財人對還款來源及風險有更清楚的瞭解。
相反,上述正在飽受爭議的線下理財某公司,在遭受質疑而被迫出面「澄清」情況時,也無法(或者不願)具體披露投資項目,其解釋多少顯得說服力不強。我們認為,對借款人不披露、對項目不介紹的投資都有魔鬼藏身的嫌疑。
從監管的高度來看,P2P對經濟的貢獻正是撮合有餘錢的人和需要融資的人雙方,給特別是給無法得到銀行貸款的小微企業解燃眉之急。「點對點撮合」目前看來是監管認可的方式,所以合規的項目應該是透明性的。
5.資金池如果問平台有沒有自建資金池,大多會矢口否認–因為監管明確表示不允許。但是,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如果有平台能提供一個2000萬的「理財計劃」,但你並不知道都是哪些融資人或融資企業,這其實就是「資金池」;如果有平台可以「智能投標」省去你選標之苦,也無疑意味著平台能控制資金池。
資金池為什麼是道紅線?嚴格說起來,能被平台控制和支配的資金池才是有風險的。它的形成起初是為瞭解決期限錯配問題,在不斷有項目進來、不斷能找到融資人的假設下,資金池能更好地匹配投融兩端需求。
但是風險在於,只要有一次失手,比如自有資金已經發貸出去,但是沒有找到後續投資人,則平台立刻陷入巨大危機。同時,一旦平台控制了資金池,攜款跑路也更加方便。
簡言之,允許你隨時投錢進去即可「生息「的平台,都是在做資金池。
6.擔保及安全措施擔保公司在中國仍是平台不可或缺的保障性因素,但是普通投資人並不瞭解,擔保公司實力良莠不齊,在代償時面臨很大風險,所以「見保即貸」的平台暗藏較大風險,和幾十家擔保公司「合作」的平台也會受到其短板的連累。還有一些P2P公司,其集團背景十分雄厚;但是看小字你才發現,平台上幾十億貸款的擔保方居然是註冊資本金只有1億的融資性擔保公司。
近期部分國有省級擔保公司加入到P2P擔保的行列中,這些擔保公司大多有五大評級機構給出的AA到AA+評級。他們的出現為投資人帶來更安全的保障。
為了給理財人人以「銀行般」的安全感,極個別平台另闢蹊徑,乾脆叫XX BANK,讓我未曾料到的是,居然也有人往裡面投資。
雖然不規範的P2P已經逐漸開始被清理,但是上千家P2P平台,並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只會更加隱蔽。希望通過上述方法,能幫助投資者迅速排除很多「不靠譜」的網貸公司,更好地呵護你的錢包。
(來源:一財網)
【言傳身教】父母傳下來的10大錯誤理財觀 第一財經財商
http://xueqiu.com/4541336641/29273671【找到我】第一財經《財商》(
caishang02)
【加入我】回覆「姓名+電話+郵箱+投資領域」,加入第一財經日報《財商》投資俱樂部 ,定期獲得深度投資內參對於在個人理財方面的知識水平,34%的美國人給自己打出了剛及格或不及格的分數。41%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的金錢觀都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被子女所信賴的父母們卻往往犯著這樣一些致命的理財錯誤。
1. 不談錢理財顧問表示,一個最大的理財錯誤就是父母們對錢的話題退避三舍。每次外出,父母可能會反覆叮囑孩子過馬路要小心;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等,但就是從來不和他們談錢的話題。在很多家庭,父母不向子女解釋家庭的經濟狀況,也不告訴他們錢到底有什麼用。有些家長甚至告訴孩子談錢是一件很粗俗的事。
2. 神奇的信用卡第二大錯誤就是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使用信用卡,卻從來不告訴他們信用卡的工作原理。孩子們看到的是一張能滿足自己慾望的神奇的卡片。這難保他們長大成人後不濫用信用卡。理財顧問建議父母們至少應該向孩子解釋一下使用信用卡月底是會產生賬單的。還應該逐步教授子女什麼情況下以及為什麼使用信用卡是有利可圖的,還應該教他們建立良好的信用。
3. 百依百順第三大錯誤就是父母對子女的任何需求都來者不拒。他們會滿足子女的所有心願,即使在違背自己的消費原則或打亂預算的情況下也不例外。如此被寵壞的孩子長大後就會成為願望必須瞬間滿足的人。理財顧問建議,如果子女提出的要求不在預算之列,就應該向他們解釋「想要」和「需要」的區別,告訴他們應該量入為出,並且學會為特殊的事情攢錢。
4.在錢的問題上撒謊有調查發現,有31%的成年人會在錢的問題上對伴侶撒謊。當母親對孩子說:「這是我們之間的小秘密」或者「不要告訴爸爸」,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在錢的問題上也不必全部誠實。多數人的金錢觀都學自父母,如果子女們在錢的問題上沒有學會誠實,也一定會影響到到他們未來的兩性關係。
5. 言行不一孩子幾乎事事都在效仿家長,如果做父母的總是說一套做一套,例如做了預算卻不執行;教孩子存錢自己卻從來不存;說孩子將來必須上大學卻不肯為其贊學費等,就會使孩子認為預算不重要。因此,父母的行動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6.在玩上面花錢太多在外出遊玩和聚會方面花錢大手大腳的父母無形中會向子女灌輸「消費主義」的理念。如果一個家庭的歡樂都是建立在電影、晚餐、度假和主題公園上的,子女就會將快樂和消費等同起來。因此理財顧問建議,應該舉辦一些不花錢或花錢少的家庭聚會,讓孩子意識到家人共度開心時光比花多少錢更重要。
7. 不存錢不為未來的急需存錢,是子女會效仿另一大理財錯誤。理財顧問建議父母在子女4歲時就應該教給他們存錢和花錢的道理,並且做到言傳身教。
8.夫妻間因財政緊張狀況發生爭執孩子會敏感地捕捉到父母之間有關錢的非語言和情緒信號的。關係緊張、吵鬧甚至動手,都會讓他們認為錢是一件不好的東西。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日後會對金錢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因此理財顧問建議父母對於家庭的財政緊張狀況向子女作出合理清楚的解釋,使他們不會產生誤解,不會對錢產生恐懼。
9. 在子女零花錢問題上不立規矩很多家長在孩子的零花錢問題上很寬鬆,無條件,要就給。如此一來,子女就會認為零花錢的權力全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不會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很多父母在零花錢問題上根本不立規矩,對於子女在午飯、服裝和娛樂方面的花銷從來沒有規定。
10.金錢的性別分工很多父母由於沒向子女解釋家庭分工的問題,無形中使其產生了金錢性別分工的錯誤理念。如果在一個家庭中,母親主要負責花錢,父親負責掙錢,就會讓子女認為這就是家庭應有的模式。理財顧問建議父母應該向子女解釋為什麼進行這樣的性別分工,子女就不會產生女子不如男的觀念了。
(來源:和訊網)
北美財經(8):「五窮、六絕、七番身」是否投資定律? Ray郭
http://notcomment.com/wp/?p=21027「五窮、六絕、七番身」是否投資定律?」 – 郭鴻徽
在環球投資市場中,有很多投資理論和定律,而很多投資者和基金經理也會引用和跟隨這些定律,作為他們的投資部署或重組他們組合的理據。
當然,這些定律並不代表市場的變化就一定是這樣,因為還有很多因素,例如經濟數據、企業業績前景、政府政策及政治因素等,都會令股市指數大幅上落,但這些定律的存在也有其「歷史背景」和有趣的地方。筆者就分析一些投資定律的影响,讓投資者用作參考。較為投資者認識和常引用的,有以下幾個:
(1) 「一月效應」:是指每年一月開始,當投資者和基金經理經過聖誕節的長假期後,踏入新一年都會重新部署投資組合和將資金重投市場。除非市場上一早預計這一年的經濟增長很差,拖慢企業盈利增長,從而令投資者失去信心,及不將資金重投市場,否則,從以往經驗推論,「一月效應」都會令指數上升。
(2) 「聖誕老人上升效應 (Santa Claus rally) 」:同「一月效應」的定律差不多,每年接近聖誕節期間,基金經理和分柝員都會分析當年的聖誕節零售消費情况是否暢旺,能否帶動經濟和市况上升。通常,「聖誕老人上升效應」的時段會由美國感恩節開始,一直至十二月中聖誕節假期前。美國感恩節假期是聖誕節銷售的開始,也是零售市場旺季。那個長週末被稱為「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若那週末的銷售情况理想,分析員就推論這能帶動聖誕節市况上升,所以就有這「聖誕老人上升效應」出現。但近年這效應都比較混亂,感恩節的零售銷售理想並不代表「聖誕老人上升效應」一定會出現。2008 及2009金融海嘯期間,這兩者關係就不明顯。
(3) 「十月股災效應」:1987年的全球股災,令當年的投資者損失慘重,經濟及美元大幅下跌。若記得,香港股市在那年更要停市四天;而日本股市及經濟,經那一役後,從未回升至87年的水平。雖然事隔27年,但每年接近那時段,即9月初至9月中,投資者大多抽離市場,避開這歷史陰影。剛巧地,2008 年的金融海嘯也是在10月份發生,因而令10月份的市况更偏淡向下。
(4) 「五窮、六絕、七番身」效應:這是說每年到5月,市况就開始向下,一路偏淡至6月,應該是指數跌至最低點的時候,然後踏入7月,即新季度(第三季)和下半年開始,投資者和基金經理會趁低吸納和重整投資組合,因而令市況回升。為什麼5、6月是傳统的淡季?有很多不同的解說,但較為可接受的解說是,由於在很多工業國的報稅月份是在4月,因此在報稅後,必須要有現金交稅,所以要賣出股票套現,因而令5、6月股市下跌。其次是傳统上5、6月並沒有任何重要的節日假期去剌激零售銷售,這也是市況偏淡的原因。但是踏入7月,因為是暑假假期,是零售銷售的旺季,必定能帶動經濟和企業盈利上升,所以預期7月市況回升 (翻身) 也有其原因。
我們剛踏入5月,你又會否相信「五窮、六絕、七番身」的效應,去部署你的投資呢?
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閱讀財經報告和文章? - 以佳景(703)作例子 上哲
http://shangzhe2.blogspot.hk/2014/05/703.html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閱讀財經報告和文章? - 以佳景(703)作例子首先,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聲明:我沒有針對所引用文章的作者、也沒有抵毀他的意圖,文章各人的論點沒有名確的錯與對,我的目的只是分享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閱讀財經報告和文章。因此,這篇文章只在我的網誌發佈。一份報紙上,在一星期內,對同一間公司,以相同的資料,大家卻有著完全不同的意見 : 一個叫不買,另一個叫買。如果大家先看完筆者對佳景的評論,可能會對佳景有避忌,認同值博率不高; 但如果先看到另一作者以「佳景經營成功可低吸」為題的文章,可能會被吸引著,而買入佳景。
何解?Information biased是也!請記著每一篇文章唯一目的 就是說服大家去支持自己的結論: 買/不買!因此,文章存在著大量的information biased,這是閱讀的盲點,尤其是財經評論文章和broker報告。很多時一般人會被套入作者/分析員的框框,按著他們的意思去思考。
你能以自己的經驗及common sense去考量各點的錯與對嗎?不能?輸家耶!從來沒有質疑過任何文章內的點子,那你更可能是一個低層次的大輸家!
佳景買了以手信為主的英記餅家,又有宏大的珠海橫琴發展計劃。發展機會多,未來增長空間大。
=》我卻認為以佳景之前少有賭場外的成功,更何況是澳門以外,所以對他們的execution 有保留。
=》有人認為這是炒起股價的主題; 我卻認為投資態度應保守,「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能否炒起?何時被炒起?天曉得!
佳景現價3.59元,核心P⁄E17.6倍,息率1.95厘,目前股價仍低於供股價,是市場低估,惠理基金於4.25元增持169萬股(於4.3元已吸入1495萬股),當有見地。⋯⋯正是低吸良機。
=》18倍一間中小企,要算是增長秀麗如30% ,你會買嗎?我不會,因為對中小企來說,hidden risk所帶來的downside比增長的upside更大。
=》現價低於供股價就算抵?! 如果你在股市多年,應該看到很多例子跌破供股價。我只認為供股後第一次跌破供股價後,會於極短期來反彈高於該價,但從來不會因低於供股價而認為股價吸引!
「吓?洗唔洗諗得咁煩咁複雜呀?!」如果你有這想法,想必把投資看成簡簡單單,兼且有找個所謂高手問number就能賺大錢的心態。我希望你能賺大錢 ,但我相信你大多是輸家。
最後希望大家記著information biased!
摘錄:
佳景經營成功可低吸
………
佳景規模平平,但已有相當發展計劃,手信業務拓展中,已購入澳門英記餅家,將產銷月餅及杏仁餅等;亦在珠海華發商都開設3間大型餐廳及1間美食廣場,將於9月開業;並已商訂若干安排,於兩年內開業的新賭場內購物商場開設6間,且正商討取得快餐品牌的特許經營權,使業務多元化。為配合發展,正在珠海工業區建設中央食品加工廠,將於未來一年完成。
橫琴投資 入圍推薦名單
……….
佳景計劃在橫琴建立一座可容納100家餐廳及手信店的建築群,包括展覽館、辦公室、停車場及倉庫物流等,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將打造成為澳門──橫琴──珠海的旅遊景點,如獲批准,將尋找夥伴參與投資,預期為時數年方可完成,據報橫琴所定地價每方米約1685至3057元人民幣。
為配合發展,佳景已於3月配售6540萬股,每股作價4.3元,集資淨額2.76億元;加上去年底有淨現金2.9億元,淨現金已達5.66億元,估計主要用於珠海華發商都的3間大型餐廳及1間美食廣場,以至食品加工中心等。
澳門有博彩事業支持,訪澳旅客持續增加,初時還有預測認為酒店賭場過多,但愈多愈旺,「五.一」假期訪港自由行已首次減少1.6%,澳門仍增逾20%;而賭客必須進食,多少也購買手信,亦利於佳景,雖則競爭激烈,但佳景已做好準備,至少可分一杯羹。內地消費者對港澳月餅特別喜愛,估計對手信業務有一定幫助。
…….
儘管澳門有賭場吸引消費者,畢竟賭場有數量限制,而訪澳旅客亦常兼遊珠海,因而進軍珠海是佳景的新嘗試,在澳門已成名牌,有利於珠海的經營。橫琴在發展中,將成為澳門區的延續,佳景的投資計劃已獲澳門當局推薦,預期極為龐大,將尋找合作夥伴。
業務多元 已集資擴大規模
佳景的飲食業務涉及高中低檔,由高檔的日本餐廳以至一般的美食廣場甚至較廉價的手信,選擇多,近年在澳門的經營已成功,規模仍有擴大的機會,已作好安排,一兩年後表現料更佳,可以看好中長線。
佳景現價3.59元,核心P⁄E17.6倍,息率1.95厘,目前股價仍低於供股價,是市場低估,惠理基金於4.25元增持169萬股(於4.3元已吸入1495萬股),當有見地;以本港的翠華(1314)比較,佳景有其吸引力,未來澳門的飲食業也有相當競爭,但以佳景過去的表現及未來安排,值得看好中線,於股價遲滯不前時,正是低吸良機。
公募投資總監的尷尬事 第一財經財商
http://xueqiu.com/4541336641/29421315「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投資總監作為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投研團隊的核心,對基金公司的整體投研實力和投資業績起著重要的影響。這些投資總監今年以來的投資表現如何呢?
根據公開數據以及基金公司官網披露的信息,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對目前已發行公募產品的84家基金管理公司的數據進行了整理、篩選,並最終將48位公募權益類投資總監以及99只基金產品列入比較範疇。記者比較統計結果發現,這些由投資總監直接管理的基金業績迥異。而讓人驚訝的是,投資總監管理的權益類產品平均業績居然低於普通基金經理所管理產品的平均業績。
投資總監業績分化即使都是將軍,也會有三六九等。《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對比統計數據發現,今年以來各大公募基金投資總監所管理的產品業績表現相差懸殊,首尾業績差距居然達到21個百分點。
首先,記者對84家基金公司的權益類投資總監名單逐一梳理:59家基金公司目前設有投資總監一職,其中48位投資總監親自掛帥、管理基金產品,由投資總監直接管理的基金共計99只。易方達、匯添富、富國、華寶興業、新華、華富、天冶、鑫元、長安、國金通用、道富基金等11家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不直接管理公募產品。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公募業人才流動加劇,並在今年以來愈演愈烈,有不少基金公司投資總監之職有前任離職之後尚未任命新的繼任者,該崗位暫時空缺。
而今年以來,A股市場也是持續低迷,受此影響,股基很「受傷」。由投資總監直接管理的公募產品並未能倖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計算了每位公募投資總監管理的基金產品今年以來回報的平均值(數據截至5月21日,下同)發現,
48位權益類投資總監中,有6名所管理的產品今年以來的整體業績為正,其餘皆為負值。排名第一與墊底的投資總監所管理產品的業績,首尾相差約21個百分點。根據上述統計方式梳理出來的公募投資總監今年以來的業績排行前十名分別為:銀華基金王華(6.27%)、泰信基金朱志權(2.07%)、平安大華基金焦巍(1.43%)、浦銀安盛基金吳勇(0.73%)、諾安基金楊谷(0.46%)、中歐基金周蔚文(-0.61%)、方正富邦基金沈毅(-1.63%)、東方基金於鑫(-1.76%)、前海開源基金唐文傑(-2.10%)、華安基金翁啟森(-2.18%)。
而排在最後十位的則分別是:廣發基金陳仕德(-15.34%)、光大保德信基金戴奇雷(-12.84%)、嘉實基金邵健(-12.59%)、德邦基金白仲光(-12.55%)、大成基金曹雄飛(-12.38%)、泰達基金宏利梁輝(-11.79%)、華泰柏瑞基金汪暉(-10.66%)、南方基金史博(-10.18%)、益民基金侯燕琳(-10.14%)、申萬菱信基金歐慶鈴(-9.42%)。
投資總監業績略遜行業均值由投資總監直接管理的99只公募基金中,55只為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21只為混合型基金,13只為靈活配置型基金,5只指數型基金,2只QDII基金,2只債券型基金,1只貨幣型基金。可見,權益類投資總監直接管理的基金多為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產品,也有當量投資總監兼管其他類型的公募產品。
記者梳理髮現,上述納入統計的48位公募投資總監管理基金的平均年限約為6.7年,遠高於公募業基金經理兩三年的平均管理年限。所謂「薑還是老的辣」,久經沙場的投資總監們管理的基金產品業績是否能高於行業平均值,甚至拉開較大差距呢?對此,記者也根據公開數據進行了梳理、比對,主要是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今年以來的業績表現。
統計結果顯示,由投資總監管理的55只主動管理股票型基金今年以來收益率算術平均值(下同)為-7.07%,而全行業385只標準股基同期的平均收益率為-6.76%。前述55只股基中,有5只產品今年以來的業績為正,共有21只產品跑贏了同期股基業績的平均水平。
由數據可見,身為行業「領頭羊」的公募投資總監群體,所管理的主動型股基產品業績並沒有體現出行業領先水平,甚至略低於整個行業的收益率均值。由投資總監管理的股基中,今年以來業績表現最好的是王華管理的銀華中小盤精選,今年以來該基金的累計收益率為6.27%,在同類可比的385只股基中業績位居第八位;其次是諾安多策略,今年以來以3.68%的回報率,位列可比股票型基金的第17名。
而管理該產品的諾安基金投資總監楊谷同時還管理了諾安主題精選和諾安股票,這2只基金在今年也有上佳表現,分別以1.5%、-3.81%的收益率位列股基的第33、94名;另外,浦銀安盛基金吳勇管理的浦銀安盛紅利精選、平安大華焦巍管理的平安大華行業先鋒的業績在同類可比產品也位置居前,分列股基第23、34名。
值得一提的是,由景順長城基金投資總監王鵬輝管理的「內需雙雄」——景順長城內需增長、景順長城內需貳號今年業績遭遇「滑鐵盧」。近年來,景順內需「雙雄」長期位居股基業績排行榜前列,2013年也分別以70.41%和69.14%的收益率雙雙躋身行業前十。不過今年以來,因重倉股幾乎悉數下滑,「內需雙雄」上演了從天堂到地獄的劇情,今年以來分別以-12.81%、-12.88%的累計收益率,目前在同類可比較產品中排名第342、345。
而由投資總監管理的21只混合型基金,今年以來的業績表現同樣並不理想,13只混合型基金大都排在同類可比公募產品中的後1/2位置。其中,陳仕德管理的廣發內需增長在15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墊底,徐荔蓉管理的國富中國收益在74只偏債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71位。
投資總監洶湧離職潮作為基金公司投研團隊的靈魂人物,投資總監職位在所在公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數據顯示,有的投資總監所在的基金公司公募產品總體業績較為出眾。如浦銀安盛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吳勇管理的浦銀紅利精選今年取得了2.4%的總回報,而浦銀安盛基金旗下的其他股票型基金產品淨值增長率也都高過行業平均水平。
有的投資總監雖未直接管理基金,但對基金公司整體的投資決策也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以匯添富基金為例,今年以來該公司旗下股基全線「飄紅」,3只股基入圍行業前20。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業績與投資總監引領構建的投研決策體系的整體能力是分不開的。
當然,也有不少基金公司出於種種原因,長時間過著「沒有投資總監」的日子。其中,有的是由於前任投資總監離職而暫缺,或是囿於人才難求和成本高企,也有的新基金公司率先發行貨基或債基產品,投研團隊建設並未成形的因素……
公開信息也顯示,今年以來公募業人事動盪加劇,截至目前年內已有6家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宣佈離職。1月初,匯豐晉信基金原投資總監林彤彤離職,拉開了今年公募投資總監離職的大幕。2月,興業全球投資總監王曉明棄「公」投「私」。3月,南方基金邱國鷺、信誠基金黃小堅兩名業界大佬被證實離職。隨後,農銀匯理曹劍飛、金元惠理潘江相繼離任。近日,有消息稱,海富通基金副總經理、投資總監陳洪也已離職。
曬曬我家的育兒理財經 證券市場紅週刊
http://xueqiu.com/2994748381/29570384證券市場紅週刊 特約作者 江濤
「時間都去哪兒了」今年的春節晚會上聽到這首曲子時,我也發出同樣的感慨。想想「非典」那年揪著「馬尾巴」出生的女兒蟲蟲,好像一眨眼就從熱水瓶那麼高的小嬰兒,出落成現在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正可謂「林家有女初長成」。
幼兒園需要用錢的地方最多 到今年「六一」,女兒已經11歲半了,是五年級的小學生。從消費方面看,11年來,養育女兒的費用並不是隨著時間增加而遞增的一條固定斜率的斜線,而是在幼兒園階段,孩子的開銷最大,特別是在她即將步入小學的時候,我們給她準備了一份特別的大禮,也使我們在育兒方面的花費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盤算一下,蟲蟲上的是一個公立幼兒園,在幼兒園的三年時間裡,除了入園前那些必備的生活支出外,每個月還要多交入園費+一日兩餐的伙食費,一共1300元;由於不知道女兒到底對什麼有興趣,為了增強她的感性認識,我們就幫她報了不少興趣班,基本上一個學期至少兩門,包括:游泳、乒乓球、圍棋、輪滑、芭蕾舞、繪畫、泥塑,最後她能堅持下來的就是游泳和繪畫。每個興趣班一學期的費用在400元至800元,兩個班的費用平均每月是200~400元,加上伙食費,一年基本上2萬元,三年下來6萬元。
幼升小時給女兒一片獨立空間 自從二人世界改成三口之家後,家庭的生活重心也傾斜到孩子這邊,家裡一半的空間也都填充著孩子的用品了。
為了給女兒一個獨立的學習生活空間,2009年,我們在她即將步入小學的時候,專門進行了舊房改造,作為一份大禮,給她買了專門的床、衣櫃和書櫃,讓她擁有一份自己的私密空間,在裡面自在地生活。這次舊房改造花了將近10萬元,如果平攤到6年的小學生活,基本上一年1.67萬元。
除此之外,其他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是九年義務制教育,所以學費基本上沒有。上小學後,我們也沒給蟲蟲多報興趣班,還是基本上每學期兩個左右,主要是繪畫和長笛,每個班每個學期的學費是400元,一年在1600元左右。
消費也是投資 在我們家,我和先生有個共識,就是在圖書、旅遊、運動方面的開銷,只要有助於她的身體健康、智力開發、愛好培養、能力提升、幸福感增強的事情,我們都是作為對女兒的投資的。
所以蟲蟲在幼兒園學會游泳後,小學期間,我們就在家附近的一個游泳館辦了一張100次/年的游泳卡;我們還經常從噹噹、京東上網購一些少兒圖書給女兒,到現在她已經擁有了一書櫃的圖書了,而且還養成了去圖書館借書看的習慣。當然,最大的開銷還是旅行支出。
寒暑假的時候,我會抽時間帶著蟲蟲四處旅遊。3歲時到寧夏賀蘭山脈游沙湖,接著又到西寧的青海湖畔騎犛牛;4歲時就到祖國大西北新疆,從北邊的喀納斯一直南行至喀什,返京時又順道遊覽了甘肅的敦煌和月牙泉;5歲時去香港迪士尼盡情遊玩,又到澳門大三巴牌坊前留影……
在小學的五年寒暑假時間裡,旅行繼續成為我帶女兒出玩的一個必備項目,我們的足跡遍佈上海、蘇杭、無錫、烏鎮、西塘、廈門、鼓浪嶼、哈爾濱、雪鄉、威海、大連、桂林、北海、潿洲島……
這些旅行支出沒有細細算過,但我相信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明師指路;明師指路不如自己開悟」,希望帶著女兒多看看祖國美好的河山,開闊眼界和胸懷,同時增長見識,增加自己的應變能力。
讓孩子在記賬中理解錢的來龍去脈
在一些財商教育機構,會將孩子的財商教育分成幾個階段(見附表),對此我基本上認同,但是,如果不教會孩子記賬,這樣的財商教育是不夠完整的。
自從女兒上了小學,學會四則運算後,我們就開始給她零花錢,從每週的5元/周漲到現在的8元/周。每次我們都會要求她記賬之後才給,並且要對每一筆開銷記錄下來,支出平衡,管理好自己的錢包,通過記賬,理解錢財的運行規律。
現在的蟲蟲會每個月用自己的零花錢買她喜歡的《意林小小姐》,出去帶她買衣服,她也會貨比三家,挑選性價比最合適的衣物,當然也就更不會發出「錢都去哪兒了」的感慨。
基金經理個人理財配置大起底 第一財經財商
http://xueqiu.com/4541336641/29602297老鼠倉,這一個別基金經理違法追求個人財富增值的惡劣行為,使得普通投資者「一葉障目」,對於基金經理在合法前提下的個人投資理財狀況知之甚少。那麼,作為高淨值人群,同時又是專業理財人士,掌握最前沿的投資技術和信息,基金經理究竟是如何進行個人財富增值的呢?【找到我】第一財經《財商》(caishang02)
【加入我】回覆「姓名+電話+郵箱+投資領域」,加入第一財經日報《財商》投資俱樂部 ,定期獲得深度投資內參,加入qq群:316408348 進行投資交流。
公募基金行業正在經歷一場「鼠疫」。
老鼠倉,這一個別基金經理違法追求個人財富增值的惡劣行為,使得普通投資者「一葉障目」,對於基金經理在合法前提下的個人投資理財狀況知之甚少。那麼,作為高淨值人群,同時又是專業理財人士,掌握最前沿的投資技術和信息,基金經理究竟是如何進行個人財富增值的呢?
為瞭解基金經理個人理財這一神秘領域,記者採訪了北、上、廣、深多家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和基金經理,原來,基金經理即便不投資A股,有人也在期貨、美股等領域做得風生水起,甚至已有賺取上億身家提前退休的案例。
走近基金經理:高學歷、高淨值人群
基金經理是怎樣一群人?
記者瞭解到,金融從業人員中,公募基金經理屬於文化程度較高的一類。在這裡,名牌大學本科已不值一提,碩士畢業比比皆是,海歸不足為奇,博士也非稀缺資源,甚至不乏萬里挑一的狀元。此外,基金經理中「鳳凰男」居多,鮮有「富二代」出身。
過硬的文憑是基金經理的敲門磚,而這一職業的收入水平也足以回報他們曾經的寒窗苦讀。總之,基金經理既是文化人,也是有錢人。
基金經理薪酬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尤其是熊市的時候,很多人都盯著基金經理的年薪和獎金。
記者瞭解到,對於基金經理年薪的具體數目,各家基金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計算公式,並非所有的基金經理都能輕鬆獲得數百萬年薪。
據瞭解,基金經理的年薪一般都由基本工資與年終獎兩方面構成,後者高於前者,兩者比例則因基金公司而異。
年終獎是浮動指標。基金經理的年終獎與其所屬的基金公司規模、管理的基金類型、基金規模與區間業績以及合規性等息息相關,所以不同基金經理年終獎千差萬別。
滬上某中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該公司旗下基金經理的年終獎佔年薪的1/2至2/3,「不過我們薪水不高,曾有大公司開出4倍的薪水挖我們的基金經理,我們想挽留卻束手無策」。
就職於業內前五大基金公司之一的某基金經理告訴記者,他的年終獎是基本工資的一到兩倍。
而投資者最關注的業績,其實並非影響基金經理年終獎的最直接因素。據瞭解,當年業績的好壞並不一定左右基金經理的年終獎。
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表示,「我們公司是根據連續幾年的業績指標來計算年終獎的,而不僅僅是一年,這樣做更加公平」。
到底基金經理能賺多少?業內人士透露,「整體來看,百萬年薪不算高,大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經理年薪普遍在200萬~400萬元,個別業績突出的明星基金經理收入更高。但小基金公司旗下的固定收益類基金經理即便同時管理多只基金,年薪也可能只有幾十萬。」
理財方式多樣:炒期貨賺得上億身家
從收入水平來看,基金經理是當之無愧的高淨值人群。作為專業理財人士,掌握著最前沿的投資知識和資訊,在合法的前提下,基金經理是如何進行個人理財、實現自身財富增值的?
以前,相關政策不允許基金經理炒A股。經過多次徵求意見、國內外形勢對比、接二連三老鼠倉等事件之後,2013年6月1日起實行的新《基金法》,正式將「允許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從業人員,其本人、配偶、利害關係人投資A股」寫進第十八條,引來市場一片感慨:基金經理終於可以光明正大自掏腰包買A股了。
但這卻讓普通投資者產生錯覺:難道此前基金經理的巨額獎金只能放在銀行存定期吃利息?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實際上,在新《基金法》實行之前,基金經理除了不能投資A股,其他領域投資權限和一般個人投資者無異。
為揭開基金經理日常理財方式這一神秘面紗,記者進行了大量採訪調查,與多家大、中、小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及業內人士交流,獲取了豐富的第一手信息:早期基金經理熱衷於買房,如今卻會嚴格規避房地產項目;就算不投A股,也有基金經理靠投資期貨賺得上億身家光榮「退休」,還有基金經理押寶特斯拉狠賺一筆;貨幣基金很受基金經理鍾愛……
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投資期貨賺得盆滿缽滿的只是特例,多數基金經理屬於風險規避型,他們並不願意拿自己的獎金去冒險,穩定增長是他們理財的首要目標。
上述業內前五大基金公司之一的某基金經理表示,其日常理財將資金劃分為三塊:首先是買基金,各種基金都買,公司也鼓勵其買基金;其次是投資穩定回報的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等;最後剩下一小部分作為現金持有。
上述滬上某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向記者表示,其熱衷於做資產配置。債券、基金、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是主要配置內容。看好股市時,他會選擇ETF、指數基金等享受指數上漲的收益,或者買入槓桿基金的B類份額。如果一段時期內不看好A股,他就會選擇分級基金的A類份額和短期理財產品。
「目前看來A股不會有大行情,因此投資主要以戰勝通脹、穩定增長為主。我對於短期理財產品的要求較高,期限最長不能超過6個月,並且投資標的決不能涉及房地產項目。」該基金經理表示。
此外,專戶產品、對沖也是基金經理個人理財的主要方式。而除了證券類投資,在房地產高速發展的前幾年,「基金經理傳統的投資是買房」,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說。
不過,這些都比不上滬上某中型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經理的投資水平。該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介紹了他們公司基金經理個人的理財情況,「爆點」層出不窮。「我們的基金經理投資十分多元化,信託和美股投得最多,還有部分是銀行理財產品。」但如果基金公司旗下有QDII產品,基金經理個人所投資的海外市場與QDII的投資範圍若相重合,則需要報備。
最牛的當屬該基金公司旗下一位炒期貨的前基金經理。據瞭解,該基金經理心理素質極好,人也非常平和,所管理的股票型基金是2008年熊市時全公司同類產品中跌幅最低的,非常擅長風險控制。而這樣的素質炒期貨可謂如魚得水,據悉,該基金經理投資規模極大,已經賺得上億元身家。由於私人投資風生水起,該基金經理已於2012年辭職「退休」。
此外,上述內部人士還向記者透露,「在特斯拉股價啟動之前,我們就有基金經理自己買了,後來大賺特賺。」
就記者瞭解的情況來看,各類型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美股、信託、期貨、債券甚至專戶都是基金經理個人理財的領域。也有業內人士向記者「爆料」稱,由於登記備案等因素,基金經理其實並不願意購買本公司的基金,多數買的都是其他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
政策仍需完善:投資A股、股權激勵遇冷
由於公募行業本身屬於人才密集型的服務業,基金經理又是高文憑、高淨值群體,更需要構建科學的、「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
眼下,公募基金經理的大量流失已經引起管理層的重視,為了穩定人心,證監會作了不少努力。新《基金法》不僅放開基金經理炒A股的權限,同時還大力提倡股權激勵計劃,體現了管理層對於基金經理個人財富合法增值的關注。但有些基金經理對於炒A股並不領情,對於股權激勵也不太感冒。
新 《基金法》已實施一年,就記者瞭解的情況來看,基金經理們對於炒A股熱情不高,目前僅有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經理報備投資股票。
或許並不是基金經理不想投A股。「實在管得太嚴,我們自己的一套個人投資管理制度程序太麻煩,買進一隻股票提前10到15天就要報備,怎麼炒?根本不具備可行性,公司沒有一個人炒的。」上述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滬上某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表示,「(政策規定)個股持有期限最低也要3個月,這對選股的要求比較高,因此投資難度很大。如果是我的話,就寧願利用場內基金做短線配置。」
上述北京大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稱,基金經理持股還要公示,投資者都盯著看,如果炒虧了面子也掛不住。
放開基金經理A股投資資格本來是具有重大意義的行業改革,如今卻面臨尷尬。
除了投資A股,新《基金法》還支持基金公司實行專業人士持股計劃,建立長效激勵機制,並取消了5%以下股東變更核准。股權正是基金公司高管和眾多明星基金經理所渴望的,而證監會目前也正在致力於推廣股權激勵。5月30日,證監會相關人士公開表示,「部分基金公司已陸續推行員工持股方案,我會將繼續支持並規範基金公司建立此項方案,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維護管理團隊的長期穩定」。
但現實情況是,實行股權激勵的基金公司並不多。上述滬上某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表示,儘管管理層有意推行,但在公募行業,大規模開展股權激勵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如果公司內部關係沒有理順,涉及的各方面利益未處理清晰,股權激勵很難開展。
上述滬上某中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則表示,對於股權激勵「不抱希望,我們股東方實在太強勢了」。
業內人士指出,股權激勵要一分為二來看,目前小基金公司股權沒人要,大型基金公司股東不放權。實際上,小基金公司及欠發展的基金公司,不論高管還是基金經理如果願意出資購買股權,與公司共進退,這對公司的發展壯大是好事。而部分大型基金公司,前期依靠政策紅利做大規模,如今高管和基金經理一旦持有股權,可能會涉及國有資產流失,這還需要相關政策進一步明確。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財經焦點》郭台銘強勢入主亞太電信 東元團隊恐遭撤除
|
|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豪氣進軍電信業,但面臨電信3雄早已瓜分天下,顯得有志難伸。5月底,他重砸116億元搶親亞太電信,擊退頂新魏家的台灣之星,拿下14.99%持股,終於扳回一城。 本刊調查,郭台銘目標是拿下亞太電信3成持股,還傳出要邱純枝等東元經營團隊打包走人。他近期將進入董事會並派人接董事長職務,預料會強勢主導亞太電信經營,並急催4G開台,以解國碁電信卡在華為設備案無法起步的困境。 上週,繼中華電信搶先4G開台後,遠傳與台灣大不甘落後,二大老闆徐旭東和蔡明興緊跟著宣佈開台,一時間,電信三雄在跑道上爭成一團。眼看對手已衝出百公尺遠,在電子代工業呼風喚雨的郭台銘,卻還在起跑線前綁鞋帶,心裡是又急又悶。 郭台銘小檔案 現職:鴻海集團總裁年齡:64歲學歷:中國海專出生:新北市板橋,父郭齡瑞、母初永真家庭:與亡妻林淑如育有1子郭守正(妻黃子容)、1女郭曉玲(夫曹斯傑);與妻曾馨瑩育有1女郭曉如、1子郭守善。 加碼亞太 爭主導 「代工業是『茅山道士』(指毛利三%到四%),老郭深知集團要持續成長,勢必得發展下個明星產業,雲端、通路和電信是他瞄準的新事業。」業內人士觀察。但郭台銘跨足電信業,卻因三雄早已各據山頭和法令限制,讓他陷入虎落平陽的窘境。所幸,上月底在與頂新魏家的二軍競賽中,郭台銘拿下一雙飛天跑鞋?亞太電信。由於亞太最快年底就可開台,比他自己的國碁連設備執照都沒有,進度快多了。本刊調查,為握有亞太電信主導權,郭台銘的目標是加碼持股到三成,以直接抗衡官股或其他股東。亞太電信原本的最大股東是交通部台鐵,經營團隊則由官股委託東元集團代管。五月底亞太高達一四四.一二億元的私募案,由鴻海旗下的國碁以一一六.五七億元強吃七○%,換算等於持有亞太電信一四.九九%持股。私募案另三○%將由鴻海所指定的國際級重量投資人入主,換算為五.○一%持股,郭台銘等同掌控二○%股權,此舉將使鴻海超越台鐵九.六七%持股,成為亞太電最大單一股東。國碁入主亞太后,二家公司將進一步合併。知情人士透露,接下來鴻海將再以換股方式換取亞太電信約一○%股權,以國碁電子目前淨值九.八元計算,換股比例應為國碁電子二.○四股換取一股亞太電信,至於國碁、亞太電合併基準日則定在二○一五年六月三十日。據與會人士表示,討論私募案那天,郭台銘親自帶隊坐鎮現場,不忘發表八屏一雲一網的雄心壯志藍圖,更重要的是,他開出每股二十元的好價格,十五分鐘簡報收服在場董事。反觀頂新魏家的台灣之星,所開條件並非外傳一股換一股,也不是一股十五元價碼,而是一個換股區間,令在場董事大失所望,幾乎一面倒支持鴻海。 撤換舊員 愛將上 「郭董下一步思考如何快速完成合併,用自有人馬貫徹意志。」業界人士說。據悉,郭台銘不排除對亞太電董事提條件,要求東元人馬最快第三季全面退出。二○○八年,亞太電由台鐵委任東元經營,所以東元總經理邱純枝兼任亞太電董事長,但東元在亞太電持股僅○.七六%。據瞭解,郭台銘可能派鴻海網通事業群的副總裁呂芳銘,接任亞太董事長,或另尋專業營運管理人才,總經理則在國碁電子總經理黃南仁和亞太電信總經理遲煥國二人擇一。「郭董對東元經營團隊不信任。」鴻海內部表示。去年4G執照競標後,有人向鐵路局、交通部檢舉,指亞太電信包括手機採購、客服委外、人力派遣及股東會紀念品,與辦公室承租等,都由東元集團旗下的東訊、東捷、東慧、摩斯漢堡與世正開發等關係企業承攬,有圖利之嫌。 併購整頓 有前例 雖然東元團隊對此圖利之說矢口否認,但郭台銘得知後,馬上指示下屬蒐集相關資料,「當時郭董對持股不到一%的東元,竟掌亞太電信經營,覺得不可思議。」內部人士指出。鴻海去年一月爆發採購貪汙案時,郭台銘大怒,甚至不惜家醜外揚,「就是要達成殺一儆百、確立風氣之效,因此對即將入主的亞太電信,也會採取同樣標準。」郭台銘一向以軍事化管理掛帥,講求效率與標準化,他強勢介入被併公司並非首遭。二○○六年,郭台銘併購全球第二大數位相機代工廠普立爾,成立光機電事業群,原普立爾董事長黃震智則成為鴻海光機電事業部門的總經理。爾後傳出黃震智不適應郭式管理,股票閉鎖期一到,他就賣股離開,原普立爾的核心幹部也紛紛走人。二○○九年,郭台銘斥資一六五○億元,主導群創光電併購奇美電子,合併後雖由原奇美電董事長廖錦祥任董事長,但公司重疊職位皆由群創人馬佔正缺,奇美幫佔副缺,後因二派股東不合,不到二年,廖錦祥宣佈辭職。因此,郭台銘半路殺出,後來居上拿下亞太電信,業界預期「鴻海接手後,想必也會有一番大整頓與練兵。」上週,鴻海才派出代表赴亞太電信進行實地查核(Due Diligence,DD),就是企業併購的前置作業,直入亞太電信瞭解經營與財務現況,業者指出:「郭台銘的確夠有魄力,先拿再說,但也凸顯他在電信大戰中不能缺亞太電信。」 亞太電信大事記 2000 力霸王又曾家族成立2007.1力霸案爆發,亞太電信遭王家掏空481億元。2008.1 官股力挺東元集團總經理邱純枝接任亞太董事長。2008.10KDDI放棄投資亞太電信。2009.10 亞太電信與德意志銀行和解,德銀訴訟案落幕。2009.10 中華電信入股案破局。2010.6邱純枝續任亞太董事長。2011.12 亞太電信正式登錄興櫃交易,進入公開資本市場。2013.8 亞太電信正式掛牌上市。2014.5亞太電信與鴻海簽訂合作意向書。 華為卡關 拚時程 然而,在科技業向來快、狠、準行事的郭台銘,跨入特許經營的電信業,卻碰了一鼻子的灰。他先是直槓中華電「裁判兼球員」,再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不要用國安虛無縹緲的帽子來壓」,限制華為4G電信設備入台。眼看電信三雄風光4G開台,台灣之星也已拿到基地台設備執照,預計第三季跟進開台,國碁迄今卻因華為設備而卡關,執照遲未到手,開台時程遙遙無期。因此,面對媒體詢問,郭台銘僅回應:「這事(亞太電信)去問呂芳銘。」而後一語不發地離開現場,完全嗅不出新獵物入袋的興奮。同業打趣:「郭董鞭策亞太電信提前開台可能還比較實際。」這也是郭台銘亟欲全面掌控亞太電信的原因。亞太電信從二線電信商,一時間成為鴻海、頂新集團搶親對象,其實是一頁鹹魚翻身傳奇,而幕後功臣就是準備打包走人的邱純枝。二○○○年力霸集團創辦人、國民黨中常委王又曾和兒子、當時立法委員的王令麟發起籌組東森固網,股東包括台鐵與國內外三十多家製造業者、金融機構和專業創投公司。 郭台銘 電信坎坷路 2013.104G競標,外界看好鴻海拿C5「帝王段」,未料由中華電標得,郭台銘只拿A3、B3,同時痛批中華電「球員兼裁判」,主導固網市場。2013.11台灣之星入主威寶,鴻海痛失合作機會。2014.2 挖角台灣大總經理賴弦五未成。2014.4 前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到任3個月閃辭。2014.4鴻海採購華為基地台,遭遇NCC技術性卡關,郭揚言出走不繳稅。2014.5.9 鴻海與台灣之星爭亞太電,最後鴻海以116億元聘金搶親成功。 官民矛盾 波折多 東森固網籌備期間,大賣股條「吸金」,從商界到政界、一般股民,許多人都成了東森固網的股東;二○○三年,東森固網接連改名為亞太寬頻、亞太固網;二○○六年爆發王又曾家族掏空案,力霸、東森旗下企業無一倖免,亞太固網也搖搖欲墜,造成四百八十一億元虧損。隔年,政府出面整頓亞太固網,引進新經營團隊,並改名為亞太電信,但官股、民股矛盾叢生,幾經波折,官股委任東元經營,二○○八年在交通部等官股支持下,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指派東元總經理邱純枝接任亞太董事長,開始進行財務重整。一九六一年次的邱純枝,台大商學院畢業、政大會研所碩士,在美國獲得密西根MBA碩士,曾任外商銀行及東元財務長,她到任後就是抓緊總稽核、財務及法務部門。邱純枝上任後,推出網內互打免費,靠著用戶打網外的收入,二○一○年營收就突破二百億元;接下來,邱純枝主導亞太電信減資五○%,同時推動亞太電信上市。亞太電信前財務長陳曉蘋回憶,邱純枝想盡辦法省錢,有次二人討論公司清潔費老半天,陳曉蘋不禁說:「這是(我們)二個歐巴桑在砍另一個歐巴桑的薪水。」可見當時財務有多吃緊。 手握頻寬 添籌碼 亞太電信在邱純枝進行財務重整後,二○一二年開始由虧轉盈,繳出年度每股稅後盈餘三.二五元的亮眼成績,邱純枝當時便宣告:「以後請叫我們(亞太電信)電信四雄。」去年八月 ,亞太電信上市,掛牌價為每股十二.三元,邱純枝的表現讓台鐵官股都豎起大拇指稱讚。而郭台銘拿下亞太后,等於在電信佈局再添籌碼,一方面掣肘台灣之星,另方面也在電信三雄競爭中,扮演微妙角色。國碁在4G競標取得上的A3頻段(七○○MHz)以及B3頻段(九○○MHz),頻寬一共二○MHz;亞太則是A1頻段(七○○MHz),頻寬一○MHz,二家合併後在低頻將擁有三○MHz,超過行動寬頻管理規則規定的二五MHz。這多出來的五MHz牽動台灣大與遠傳的競爭。台灣大董事長蔡明興在4G開台時挑明說:「七○○MHz才是未來主流,因為(信號)穿透性最好,傳輸速度快,是能用最少基地台,達到最大信號涵蓋,已準備與鴻海合作。」台灣大手中已有一五MHz 的A4頻段,若能再從國碁電子手中多買五MHz,總頻寬將上看三五MHz,壓過遠傳電信現有的三○MHz。 霸氣搶親 戰三雄 而遠傳電信董事長徐旭東在4G競標前夕,公然與郭台銘隔空交戰放話,以一句「他(郭台銘)以為很好賺嗎?」砲轟,但上週徐出席自家4G開台活動,已改口說:「謝謝他(郭台銘)很有勇氣,台灣需要這樣的人。」隨後授權遠傳總經理李彬遞交合作計畫書。業界人士觀察,遠傳低頻只拿下一○MHz的A2頻段,夾在亞太A1與國碁A3頻段間,若彼此換頻,遠傳和亞太的低頻都可延伸至一五MHz,和中華電、台灣大不相上下。郭台銘此次成功搶親亞太電信,展現其霸氣,但電信生力軍要搶下第四雄,甚至威脅到三雄,對呼風喚雨慣了的郭台銘,仍將是一大挑戰。 回應 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對本刊表示,東元已盡社會責任完成重整,集團持有亞太電信的持股成本是10元,接下來是否出脫持股,將尊重董事會決議。另外,針對亞太電信後續發展異動,鴻海表示,持股比重目標目前沒有討論,至於亞太電信人事變化,則交由董事會決定,經營階層有變化亦屬正常。 |
在建房夠賣5年:買房別再搶了! 第一財經財商
http://xueqiu.com/4541336641/29659956前些年經常看到「日光盤」,開盤首日就被搶買一空,那種通宵排隊的場面真是壯觀。有時這是一種假象,尤其是2011年以來,個中貓膩媒體拆穿了不少,無非就是農民工可以很廉價地被僱傭,或者是地產商將新房輸送給腐敗官員等關係戶再讓真正的需求者向這些關係戶買。
今天,筆者繼續用數據說話,至少在目前,買房真的不需要再搶了!
查看原图【找到我】第一財經《財商》(微信號caishang02)
【加入我】回覆「姓名+電話+郵箱+投資領域」,加入第一財經日報《財商》投資俱樂部 ,定期獲得深度投資內參,加入qq群:316408348 進行投資交流。
既然有那麼多的存量房了,中國還缺房子嗎?
半個月前,筆者在第一財經日報《財商》上發表的《中國到底有多少房子?》一文中計算,2013年底,中國城鎮住宅面積約175.2億平方米~240.24億平方米,農村為233.67億平方米,合計起來上限值高達474億平方米。
474億平方米是什麼概念?相當於中國115萬平方公里的平原上4%的面積是住宅。有讀者會說,你這麼算是都當作平房來算了,確實應該考慮容積率,但如果算上農村,這個容積率比1也高不了多少。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房子是不缺了,但人口遷徙、分配不均、拆遷等因素的存在,住房需求還是大量存在的。這又引出一個問題?買房還需要搶嗎?
前些年經常看到「日光盤」,開盤首日就被搶買一空,那種通宵排隊的場面真是壯觀。有時這是一種假象,尤其是2011年以來,個中貓膩媒體拆穿了不少,無非就是農民工可以很廉價地被僱傭,或者是地產商將新房輸送給腐敗官員等關係戶再讓真正的需求者向這些關係戶買。
今天,筆者繼續用數據說話,至少在目前,買房真的不需要再搶了!
3.24億平方米待售
第一個數據是待售面積,顧名思義即是準備出售的住宅量,此數據從2001年9月開始統計,但有意思的是該數據2001年~2004年、2010年的數據又無從可查,圖中顯示的缺失部分即是。
好在影響不大,截至2013年12月,全國住宅類商品房待售面積為3.24億平方米,創歷史新高。從圖中可以看出,待售面積近幾年持續攀高,說明供給很充足。
查看原图圖1:2001年~2013年住宅類商品房待售面積(平方米)
也許有人說,按2013年住宅銷售面積11.57億平方米計算,3.24億平方米的待售住宅只夠賣3個多月的,不算啥。這顯然是靜態的眼光看問題了,因為還有40多億平方米的房子正在施工呢!而且這是全國平均數據,杭州之類的部分城市壓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中國在建住宅至少夠賣5年
第一財經日報《財商》(微信號:caishang02)再計算了一下中國目前到底還有多少住宅類商品房正在建設?
這個數據來得比想像中難多了,琢磨良久也難找到合適的數據項。如果直接用住宅類商品房施工面積計算,考慮到部分已經建好甚至預售,個中誤差不好統計。
一位地產公司研究總監也是望而興嘆,他稱業界一般通過代表性地產提供潛在供應量及全國份額來推算。
但這顯然也比較粗略的,因為月度的竣工比率都是在變化的,即開發商會根據房地產市場形勢來加快或推遲開盤。看1995年以來的年竣工率走勢,非常不穩定,何況月度了。
查看原图圖2:1995年~2012年房屋建築面積竣工率
筆者最終找到這樣一種計算方法,即用1997年以來的每年新開工面積,減去每年的竣工面積,當然這裡也有個誤差,即1997年是沒有竣工數據可查的,不過1996年之前新開工面積都是有限的,所以就此忽略。
計算得出,1997年~2013年住宅新開工面積累計為115.63億平方米,1998年7月~2013年12月住宅竣工面積累計為69.28億平方米,兩者差值為45.35億平方米。
即截至2013年底,在建住宅面積約為45.35億平方米,當然這個數據還應扣去爛尾樓,數據無從可查,就此略過。
再對比2013年住宅累計施工面積48.63億平方米,兩者相差在3億平方米多,誤差尚在容忍範圍內,而且此誤差很可能是這部分已得到預售許可,進入待售統計項目中。
查看原图圖3:1997年~2013年住宅類商品房新開工、竣工面積(萬平方米)
這尚未完工的45.35億平方米意味著什麼呢?夠賣多久呢?
若以2013年全國一般住宅類商品房銷售面積11.57億平方米計算,如此龐大的在建面積需要賣4年左右。但2013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又是創歷史最高的。
若以2009年~2012年之間約9億平方米的銷售面積,這部分房子要5年多才能賣掉。
而上述預計是基於2014年起新開工面積為0,而這顯然不太可能。需要說明的是,在建的不代表沒有完成售賣,因為商品住宅銷售中60%多為期房,所以小部分在建住宅可能已經售出。
在建的房子需要好幾年才能消化,供給還不過剩嗎?而且還不算大規模興建的保障房。
35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創歷史新高
不過,各個城市又是有差異的。哪些城市供給不足呢?哪些城市又過剩呢?
供給情況可以用存貨去化月數來衡量,等於某一區域有效可售存貨總量除以之前一段時間平均月度銷售量。通俗點講,就是庫存的房子要賣多少個月。
存貨去化月數指標的合理範圍,萬科給的是5~10個月。低於5個月說明存貨嚴重不足,如果該指標高於10個月,則說明市場存貨相對比較充分。
萬科副總裁毛大慶在4月末被曝光的一個內部發言中提到,現在庫存的問題事實上是挺尖銳的,萬科做了統計,與往年的3月去化加快不同,2014年3月27個主要的城市中,多數的存銷比在上漲,21個城市超過12個月,9個城市超過24個月。
具體到城市,深圳存銷比29個月,長沙24個月,無錫在上海區域中,57個月,很嚴重,寧波36個月,杭州33個月,上海33個月,天津39個月,唐山28個月(唐山整個城市加起來計算,已超過100個月,28個月是城區裡),瀋陽23個月,西安30個月,鄭州23個月。
據毛大慶講,在萬科內部,按照公司資金來源的成本和對股東收益率進行倒算,以平均21個月為一個風險警戒線。
另外,6月10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佈《5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報告》。監測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在內的3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25570萬平方米,環比增長2.7%,同比增長20.1%,庫存再創歷史新高。
具體來看,35個城市中,有29個城市庫存同比增長。其中南昌、寧波和九江3個城市的庫存上升幅度較大,同比增幅分別達到77.4%、60.9%和56.9%。
鑑於5月份市場成交並沒有預料中的大幅反彈,上述這些城市的房企可謂「壓力山大」了。
此外,申銀萬國證券2014年初統計出一個供需比,全國房地產市場目前供需比在119%,供給過剩的城市比例為37.14%。
具體來看,申萬的結論是一線城市明顯供給不足,整體供需比為64.5%;22個二線城市,平均供需比155%,其中44%的城市屬於供給過剩,尤其是太原、西寧、武漢、濟南;34個三四線城市平均供需比125%,屬於輕度供給過剩,但其中分化相當嚴重,以營口、鄂爾多斯、張家界最為嚴重。
(作者為《財商》主編助理,微博
@艾經緯CBN,即將出版《房市大衰退》一書。)
北美財經(11):不同地區的生活質素比較 Ray郭
http://notcomment.com/wp/?p=223982014年已過了差不多一半,你對這一年有何睇法?近期,一些研究報告指出,普遍市民對現今的生活都不是太滿意,覺得生活指數很高,包括食物價格、房屋、交通費等的加幅,遠超過他們的薪金升幅,但最其怪的是,這些「超高」升幅又不能在消費物價指數上反映出來。美國4月的消費物價指數,按年率計為1.9%,較聯儲局所定的2.5%為低。因此,市民生活質素下降並不能在數字看出來。
,筆者同三個年青人傾計,問他們是否滿意現在的生活。他們都是80後的青年人,有一份穩定工作,而且也工作了約5年時間。一個是從香港回來温哥華渡假,一個是從Seattle上來過週末,另一個是在温哥華工作及生活。這三個年青人都不約而同地說現今的生活非常辛苦,並且都不滿現狀。我就問他們辛苦在那一方面?
從香港回來的那位說對前景非常灰。他形容自己每天工作像”working like a dog” ,每天早上9:00上班,但不知何時下班。為了減經生活開支,所以搬到距離工作地點非常遠的上水。雖然租金較市區平,但每日花在交通時間和費用也不少。由於每日回家也很疲倦,因而缺乏了社交生活。至於買樓置業,實在沒有可能。雖有份不錯的收入,但扣除生活開支,真的所剩無幾,又何來儲到首期。按現時香港平均呎價約$10,000計算,一間600呎的房屋,首期3成約為$1,800,000。一個工作只得5年時間的年青人,怎能負担得到。所以,今次回來渡假,非常享受温哥華的大自然和空間,並且會考慮回流這地。
在美國Seattle工作的年青人說他對工作缺乏安全感(job security) 。他和他的同事每天都担心明天會否失去工作。這也不難理解的。雖然美國近期的失業率已回落至6.4%,但最令聯儲局主席耶倫憂慮的,就是25-40歲的就業前景。這群組的失業率卻是超過20%。至於市面消費,這年青人說本土消費大減,大部份消費都是來自旅客,特別是加拿大。因為近年加元對美元長期高水,令加拿大人到美國的消費能力大升。同樣地,這位年青人也考慮回流加國。
從這兩位年青人的分享,那麼在温哥華工作及生活的那位年青人應該是最開心和生活質素較佳的一個。很可惜,這位年青人也是不滿意現在的生活。他的理由是温哥華生活太乏味。他的工作是非常固定的,8:30am – 4:30pm,沒有任何刺激和挑戰。他現在才是30歲,還有好多新發展機會,不想就是這樣活到退休。所以,他希望能返香港一試。
真的奇怪是有人想離開這地,卻有人想回流這地。但這批80後的年青人都是有知識和有技能的,並且應該是社會的未來主人,但他們對前景的看法都是灰的,和失去動力。那麼又如何能信賴這批未來主人能攪好經濟,帶來繁榮呢?
Next Page